述意缘第一
夫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远酣肆离酒缘。弃醉朋近法友。出昏门入惺境。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去腥臊净身口。啖蔬菜惩心神。招慈善感延年。故俗礼记云。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斯亦不杀之义也。若使啖食酒肉之者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食啖诸亲及讐怨报。历劫长夜无有穷已。如婆沙论说。有一女人。五百世害狼儿。狼儿亦五百世害其子。又有女人。五百世断鬼命根。鬼亦五百世断其命根。故知经历六道备受怨报。或经为师长。或是父母。或是兄弟。或是姊妹。或是儿孙。或是朋友。今是凡身。各无道眼。不能分別。还相啖食不自觉知。啖食之时。此物有灵。即生嗔恨还成怨讐。骨肉至亲反变成怨。如是之事。岂可不思。暂争舌端一时少味。永与怨亲长为怨对。可为痛心。难以言说。是故涅槃经云。一切肉者悉断。及自死者犹断。何况不自死者。又楞伽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业俱不善。死堕叫呼狱。何谓以利网肉。陆设罝罘水设网罟。此是以利网肉。何谓以财网肉。若于屠杀人。间以钱买肉。此是以财网肉。若今此人。不以财网肉者。习恶律仪。捕害众生。此人为当专自供口。亦复別有所拟。若別有所拟。向食肉者。岂无杀分。何得云我不杀生。此是灼然违背经文。断大慈种障不见佛也。
饮酒缘第二
述曰。此之一教。有权有实。权则渐诱之训。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若约实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初据权说者。故未曾有经云。尔时国王太子。名曰祇陀。闻佛所说十善道法果报无穷。长跪叉手。白佛言。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还舍。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难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饮酒时为何恶耶。祇陀白佛。国中豪强。时时相率赍持酒食。共相娱乐以致欢乐。自无恶也。何以故。得酒念戒。无放逸故。是故饮酒不行恶也。佛言。善哉善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间人能如汝者。终身饮酒有何恶哉。如是行者。乃应生福无有罪也。若人饮酒不起恶业。欢喜心故。不起烦恼。善心因缘受善果报。如持五戒何有失乎。饮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胜十善报也。
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心欢喜时不起恶业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饮酒时心则欢喜。欢喜心故不起烦恼。无烦恼故不行恼害。不害物故三业清净。清净之道即无漏业。世尊。忆念我昔。游行腊戏。忘将厨宰。于深山中。觉饥饮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时。不被命勅令将厨宰。即时无食。我闻是语。走马还宫。教令索食。王家厨监名修迦罗。修迦罗言。即无现食今方当作。我时饥逼。忿不思惟。勅臣斩杀厨监。臣被王教。即共议言。简括国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杀者。更无有能为王监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夫人。闻王教勅杀修迦罗。情甚爱惜。知王饥乏。即令办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往至我所。我见夫人。装束严丽。将从妓女好酒肉来。嗔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断酒不饮。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将酒肉来。共相娱乐。展释情故。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作众伎乐欢喜娱乐。恚心即灭。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黄门辄传我命。令语外臣莫杀厨监。即奉教旨。我至明旦。深自悔责。愁忧不食。颜色燋悴。夫人问我。何故忧愁。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为饥火所逼。嗔恚心故杀修迦罗。自计国中。更无有人堪监我厨如修迦罗者。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犹在。愿王莫愁。我重问曰。为实如是。为戏言耶。答言实在非戏言也。我令左右唤厨监来。使者往召。须臾将来。我大欢喜忧愁即除。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中。终身五戒。已犯饮酒妄语二戒。八斋戒中。顿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轻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何以故。为利益故。如我前说。夫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无漏善。依语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所起善。皆无漏业。王白佛言。如世尊说。末利夫人饮酒破戒。不起恶心。而有功德。无罪报者。一切人民亦复皆然。何以故。我念近昔。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王公。因小诤竞。乃致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伐。两家并是国亲。非可执录。纷纭鬪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太子时。共大臣提韦罗相忿。情实不分。意欲除灭。因太后与酒。饮已情和。思惟是已。即勅大臣。令办好酒及诸甘饍。又使宣令国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论。国中大事。诸臣诤竞。两徒眷属。各有五百应召来集。于王殿上庄严大乐。王勅忠臣。办琉璃椀。椀受三升。诸宝椀中盛满好酒。我于众前先[口*𨐅](去激反)一椀王曰。今论。国事想。无异心今。当人人办此一椀甘露良药然后论事。咸言唯诺。作唱大乐。诸人得酒。并闻音乐。心中欢乐。亡失讐恨。因酒息诤。而得太平。此岂非是酒之功也。窃见世间穷贫小人。奴客婢使夷蛮之人。或因节日。或于酒店。聚会饮酒。欢乐心故。不须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时都无是事。是故当知人因饮酒则致欢乐。心欢乐时不起恶念。不起恶念则是善心。善心因缘应受善报。猕猴得酒尚能起舞。况于世人。如世尊说。施善善报。施恶恶报。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报。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斋。六斋之日。不好庄严。香华服饰。作唱伎乐。又复不听附近夫婿。爱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云其功岂非苦也。佛告王曰。大王所难。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时。若我不勅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当有今日之德以能得度复度王身。如斯之功。复归谁也(此之已上略明权教)述曰。此下第二约其实说轻重。不犯真名持戒。故大圣知时。量机通塞。通则开禁随时。量前损益。如匿王欲杀厨监。太子欲害其父。此并因酒忘忿。得全身命免其大罪。以轻脱重不受累殃。然非无饮酒之咎。来报之罪。不得见有前开。遂即雷同总犯。各须量其教意。复省己身行德优劣。得预圣人斯匿末利开禁以不。既不同此。即须依经纤毫勿犯最为殊胜。故四分律云。是我弟子者。乃至不以草头滴酒入口。何况多饮。是故咽咽结提。
又成实论问云。饮酒是实罪耶。答曰非也。所以者何。饮酒不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殖众果必有墙障。故知酒过如果无园。
又优婆塞经云。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鬪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世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因缘力故。令一切外物资生悉皆具烂。
又长阿含经云。其饮酒者。有六种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鬪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
又智度论云。饮酒有三十五过失。何等三十五。答曰。一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饮酒醉乱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众病之门。三鬪诤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露。人所不敬。六无复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惺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別故。十八不尊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傥恶人。二十二疎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痴。如是种种过失。是故不饮酒。
又沙弥尼戒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尝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尊。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又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又十住婆沙论问曰。若有人舍施酒。未知得罪以不。答曰。施者得福受者不得饮。故论云。是菩萨或时乐舍一切。须食与食须饮与饮。若以酒施。应生是念。今是行檀时随所须与。后当方便教使离酒。得念智慧令不放逸。何以故。檀波罗蜜法悉满人愿。在家菩萨。以酒施者是则无罪。
又梵网经云。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中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
又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在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是处有恶龙。名奄罗婆提陀。凶暴害人。无人得到其处。象马无能近者。乃至诸鸟不得过上。秋谷熟时并皆破灭。时有长老莎伽陀罗汉比丘。游行支提国。渐到跋陀罗婆提邑。过是夜已。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时闻此邑有恶龙。凶暴害人。鸟兽及破灭秋谷。闻已乞食。到庵婆提罗龙住处。众鸟树下敷座具大坐。龙闻衣气即發嗔恚。从身出烟。长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烟。龙倍嗔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复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龙复雨雹。莎伽陀即变雹作释俱饼髓饼等。龙复放霹雳。莎伽陀变作种种欢喜丸。龙复雨弓箭刀矟。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波头摩华等。龙复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变作优钵罗华璎珞。瞻卜华璎珞等。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皆不能胜即失威力光明。莎伽陀知龙力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尔时龙见如是事已。心即大惊怖毛竖。合掌向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佛。龙答言。我从今归依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凶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所。秋谷不伤。名声流布。诸国皆知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因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争请之。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得莎伽陀。是女为办苏乳糜食之。女人念思惟。是沙门啖是苏乳糜。或当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与莎伽陀。莎伽陀不看便取。饮已为说法便去。过向寺中。尔时酒势便發。近寺门边不觉倒地。僧伽梨衣。漉水囊。钵杖等。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知佛与阿难。行到是处见是比丘。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座办水集僧。阿难受教。敷座办水集僧。已白佛言。众僧已集。佛自知时。佛即洗足。问诸比丘。汝等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匈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乃至鸟兽无能到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莎伽陀能折伏令善。鸟兽得到泉上下。是中有见闻者言闻。佛语诸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蟇不。答言。不能。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凡夫。如是过罪皆由饮酒。今从自后。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佛种种呵责饮酒过失已。依律因此比丘便制不饮酒戒。问曰。未审天上有酒味不。答曰。无实曲米所造之酒。但有业化所作酒也。故正法念经云。彼夜摩天男。共天女众。入池游戏同饮天酒。离于醉过。现乐功德。味触色香。皆悉具足其中。诸天有以珠器而饮酒者。受用苏陀之食。色触香味皆悉具足。彼如是念此水为酒。令我得饮。即于念时皆是天酒。离于醉过。天既饮之增长胜乐。善业力故心生欢喜。然彼诸天。自业力故如是受乐。有鸟名为常乐。见彼诸天在欢喜河。而饮酒故。为说偈言。
问曰。无病饮酒得罪。有病开饮不答曰。依四分律。实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
问曰。开服几许。答曰。依文殊师利问经云。若合药。医师所说。多药相和。少酒多药得用。
又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说遮道法不得饮酒。如葶苈子。是名破戒开放逸门。云何迦兰陀竹园精舍。有一比丘。疾病经年危笃将死。时优波离问言。汝须何药我为汝觅天上人间。乃至十方。是所应用我皆为取答曰。我所须药。是违毘尼。故我不觅以至于此。宁尽身命无容犯律。优波离言。汝药是何。答曰。师言须酒五升。优波离曰。若为病开如来所许。为乞得酒。服已消差差已怀惭。犹谓犯律。往至佛所慇懃悔过。佛为说法闻已欢喜。得罗汉道。佛言。酒有多失开放逸门。饮如葶苈子犯罪已积。若消病苦非先所断。
述曰。不得见前文开笼通总饮。必须实病重困临终。先用余药治皆不差。要须酒和得差者。依前方开。比见无识之人。身力强壮。日別驰走。不依众仪。少有微患。便长情贪。不护道业。妄引经律云。佛开种种汤药。名衣上服。施佛及僧。因公傍私。诡诳道俗。是故智人。守戒如命。不敢犯之。
是故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当知众生所有病者。皆由贪嗔我慢为因。从因有果。得此苦报。非由不得药酒病不得差。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四毒箭。则为病因。何等为四。一贪欲。二嗔恚。三愚痴。四憍慢。若有病因。则有病生。所谓爱热肺病。上气吐逆。肤体㿇㿇。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腹背胀满。颠狂乾消。鬼魅所著。如是种种身心诸病。若识病本。断恶修善。三世苦报永除不受。若不观理。纵用天下药酒所治。其病转增难可得差。
又毘尼母经云。尊者弥沙塞说曰。莎提比丘。小小因酒。长养身命。后出家已不得酒。故四大不调。诸比丘白佛。佛言。病者听瓮上嗅之。若差不听嗅。不差者听用酒洗身。若复不差。听用酒和面作饼食之。若复不差。听酒中自渍。
又新婆沙论云。如契经说。尊者舍利子。于憍萨罗国。住一林中。时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隣近尊者。去林不远。诸村邑中。有时广设四月节会。时彼外道。巡诸村邑。饱食猪肉。恣情饮酒。窃持残者。还至林中。见舍利子坐一树下。酒所昏故起轻蔑心。我今与彼虽俱出家。我独富乐。而彼贫苦。寻趣尊者。作是颂曰。
时舍利子。闻已念言。此死外道。都无惭愧。乃能无赖说此伽陀。我今亦应对彼说颂。作是念已。即说颂言。
述曰。此之一教。亦有权实。言权教者。据毘尼律中。世尊初成道时。为度麁恶凡夫。未堪说细。且于渐教之中。说三种净肉。离见闻疑。不为己杀。鸟残自死者。开听食之。先麁后细。渐令离过。是別时之意。不了之说。若据实教。始从得道。至涅槃夜。大圣慇懃。始终不开。
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闻其肉气皆悉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但诸众生有执见者。不解如来方便说意。便即偏执毘尼局教。言佛听食三种净肉。亦谤我言。如来自食。彼愚痴人成大罪障。长夜堕于无利益处。亦不得见现在未来贤圣弟子。况当得见诸佛如来。大慧。诸声闻人等常所应食。米面油蜜等能生净命。非法贮畜非法受取。我说不净。尚不听食。何况听食肉血不净耶。非直食肉坏善障道。乃至邪命谄曲以求自活。亦是障道。
又文殊师利问经云。若为己杀不得啖。若肉如林木已自腐烂。欲食得食。若欲啖肉者。当说此呪。
多姪咃(此言如是)阿捺摩阿捺摩(此言无我无我)阿视婆多阿视婆多(此言无寿命无寿命)那舍那舍(此言失失)陀呵陀呵(此言烧烧)婆弗婆弗(此言破破)僧柯栗多弭(此言有为)莎呵(此言除杀去)
此呪三说乃得啖肉。饭亦不食。何以故。若思惟饭不应食。何况当啖肉。佛告文殊师利。以众生无慈悲力怀杀害意。为此因缘故断食肉。若能不怀害心。大慈悲心。为教化一切众生故。无有过罪。
述曰。此亦初教渐制已前。故除为己杀者不得啖食。若自死腐烂如草木想。且开食之等。欲食者令诵呪生惭愧心。然后开食。若制断已后。一切杂肉无问自死鸟残。皆不得食。如未曾有经开饮酒。文殊问经开食肉等。计此经等。并是如来初成道时。量众生机不可顿断顿制。所以渐开渐制。后知众生根熟。便则永断永制纤毫不许。若不抄出根元。时有愚人偏读此经。即便纵犯。不解开遮通塞有异。所以总录渐顿之文。知其本末之意。庶令永断开显梵行也。
问曰。酒是和神之药。肉为充饥之饍。古今同味。今独何见鄙而不食。若使佛教清禁居丧礼制。即如对于严君。勅赐俗食。岂关僧过拒而不食耶。答曰。贪财喜色贞夫所鄙。好饍嗜美廉士所恶。割情从道前贤所叹。抑欲崇德往哲同嗟。况肉由杀命。酒能乱神。不食是理。宁可为非。纵逢上抑终须严断。虽违君命还顺佛心。
问曰。肉由害命断之且然。酒不损生何为顿制。若使无损计罪无过言非。饮浆食饭亦应得罪。而实不尔。酒何偏断。答曰。结戒随事。得罪据心。肉体因害。食之即罪。酒性非损。过由蔽神余处生过。过生由酒断酒即除。所以遮制不同。非谓酒体是罪。
问曰。罪有遮性。酒体生罪。今有耐酒之人。能饮不醉。又不蔽神亦不生罪。此人饮酒应不得罪。斯则能饮无过不能招咎。何关断酒以成戒善。可谓能饮耐酒常名持戒。少饮即醉是大罪人。答曰。制戒防非本为生善。戒是止善身口无违。缘中止息遮性两断。乃名戒善。今耐酒之人。既不乱神未破余戒。实理非罪。正以饮生罪因。外违遮教缘中生犯。仍名有罪。以乖不饮。犹非持戒。
第一据实有损者。依经食肉之人有十种过失。第一明一切众生无始已来。皆是己亲不合食肉。故入楞伽经云。我观众生轮回五道。同在生死共相生育。递为父母兄弟姊妹。若男若女。中表内外六亲眷属。或生余道。善道恶道常为眷属。以是因缘我观众生。更相啖肉无非亲者。由食肉味递互相啖。常生害心增长苦业。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佛说是时。诸恶罗刹闻佛所说。悉舍恶心止不食肉。递相劝發菩萨之心。护众生命亦自护身。离一切诸肉不食。悲泣流泪白言。世尊。我闻佛说谛观六道。我所啖肉皆是我亲。乃知食肉众生是我大怨。断大慈种长不善业。是大苦本。我从今日断不食肉。及我眷属亦不听食。如来弟子有不食者。我当昼夜亲近拥护。若食肉者。我当与作大不饶益。大慧。罗刹恶鬼常食肉者。闻我所说。尚發慈心舍肉不食。况我弟子行善法者。当听食肉。若食肉者。当知即是众生大怨。断我圣种。大慧。若我弟子闻我所说。不谛观察而食肉者。当知即是旃陀罗种。非我弟子。我非其师。
第二明食肉众生见者皆悉惊怖故不应食。如彼经说食肉之人众生闻气。悉皆惊怖逃走远离。是故菩萨修如实行。为化众生不应食肉。譬如旃陀罗。腊师。屠儿。捕鱼鸟人。一切行处众生遥见作如是念。我今定死。而此来者是大恶人。不识罪福断众生命。求现前利。今来至此为觅我等。今我等身悉皆有肉。是故今来。我等定死。大慧。由人食肉。能令众生见者皆生如是惊怖。大慧。一切虚空地中众生。见食肉者。皆生恐怖而起疑念。我于今者为死为活。如是恶人不修慈心。亦如犲狼游行世间常觅肉食。如牛啖草。𧏙蜋逐粪不知饱足。我身是肉正是其食。不应逢见。即舍逃走离之远去。如人畏惧罗刹无异。
第三明食肉之人坏他信心。是故不应食肉也。如彼经云。若食肉者。众生即失一切信心。便言世间无可信者。断于信报。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一切诸肉悉不应食。何以故。世间有人见食肉故。谤毁三宝作如是言。于佛法中。何处当有真实沙门婆罗门修梵行者。舍于圣人本所应食。食于众生犹如罗刹。断我法轮绝灭圣种。一切皆由食肉者过。是故大慧。我弟子者。为护恶人毁谤三宝。乃至不应生念肉想。何况食啖也。
第四明慈心少欲行人不应食肉。如彼经说。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应当专念慈悲之行少欲知足。厌世间苦速求解脱。若舍愦闹就于空闲。住尸陀林阿兰若处。塚间树下独坐思惟。观诸世间无一可乐。妻子眷属如枷锁想。宫殿台观如牢狱想。观诸珍宝如粪聚想。见诸饮食如脓血想。受诸饮食如涂痈疮想。处得存命系念圣道。不为贪味。酒肉葱韮蒜薤臭味。悉舍不食。若如是者。是真修行。堪受一切人天供养。若于世间不生厌离。贪著诸味。酒肉薰辛皆便啖食。不应受于世间信施也。
第五明食肉之人皆是过去曾作恶罗刹。由习气故今故贪肉。是故不应食肉也。如彼经说。有诸众生。过去曾修无量因缘。有微善根得闻我法。信心出家在我法中。过去曾作罗刹眷属。虎狼师子猫狸中生。虽在我法食肉余习。见食肉者欢喜亲近。入诸城邑聚落塔寺。饮酒啖肉以为欢乐。诸天人观如罗刹争啖死尸。等无有异。而不自知。已失我众成罗刹眷属。虽服袈裟剃除须发。有命看见心生恐怖。如畏罗刹。此明食肉皆是过去曾作罗刹。师子虎狼猫狸中来。故应裁断也。
第六明食肉之人。学世呪术尚不得成。况出世法何由可证。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世间邪见诸呪术师。若其食肉呪术不成。为成邪术尚不食肉。况我弟子。为求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修大慈悲精懃苦行。犹恐不得。何处当有如是解脱。为彼痴人食肉而得其报。是故大慧。我诸弟子。为求出世解脱乐故。不应食肉也。
第七明众生皆爱身命与己无別。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食肉能起色力贪味人多贪著。应当谛观一切世间有身命者。各自宝重畏于死苦。护惜己身人畜无別。宁当乐存。疥野干身。不能舍命受诸天乐。何以故。畏死苦故。以是观察死为大苦。是可畏法。自身畏死。云何当杀而食他肉。是故大慧。欲食肉者。先自念身。次观众生。不应食肉也。
第八明食肉之人诸天贤圣皆悉远离恶神恐怖。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夫食肉者。诸天远离何况圣人。是故菩萨为见圣人。当修慈悲不应食肉。大慧。食肉之人。睡眠亦苦。起时亦苦。若于梦中见种种恶。惊怖毛竖心常不安。无慈心故乏诸善力。若其独在空闲之处。多为非人而伺其便。虎狼师子亦来伺求欲食其肉。心常惊怖不得安隐也。
第九明食肉之人。净者尚不应贪。况不净肉。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我说凡夫为求净命啖于净食。尚应生心如子肉想。何况听食非圣人食。圣人虽著。以肉能生无量诸过失故。于出世一切功德。云何言我听诸弟子食诸肉血不净等味。言我听者。是则谤我。故内律云。食生肉血等。得偷兰遮罪。
第十明食肉之人死则还生恶罗刹等中。是故行者不应食肉。如彼经说。食肉众生。依于过去食肉熏故。多生罗刹师子虎狼犲犳猫狸鵄枭雕鹫鹰鹞等中。有命之类各自护身。不令得便受饥饿苦。常生恶心念食他肉。命终复堕恶道受生。人身难得。何况当有得涅槃道。当知食肉有如是等无量诸过。是故行者不食。即是无量功德之聚也。
又央掘摩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我界。即是一界。所食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佛告文殊。若自死牛。牛主持皮用作革屣。施持戒人。为应受不。不为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以从展转。离杀因缘故也。
又此经说。众生身内有八十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断八十万户虫命。若炙若煮若淹若暴。皆有小虫。飞蛾蝇蛆而附近之。如是展转傍杀无量生命。虽不自手而杀。然屠者不敢自食。皆为食肉之人杀之。故知食肉之人。即兼有杀业之罪。或有出家僧尼。躬在伽蓝。共诸白衣公然聚会。饮酒食肉熏辛杂秽。污染伽蓝不愧尊颜。如斯浑杂岂胜外道。又尼罗浮陀地狱经云。身如段肉无有识知。此是何人。皆由饮酒出家僧尼。岂不深信经教心生重愧。自弃正法同于外道。若啖众生父肉。众生亦啖父肉。若啖众生母肉。众生亦啖母肉。如是姊兄弟妹男女六亲。并有相对。怨怨相讐未可得脱。
又沙弥尼戒经云。不得杀生。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如哀蠕动犹如赤子。何谓不杀。护身口意。身不经人畜喘息之类。手亦不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言死快杀快。某肉肥某肉瘦。某肉多好。某肉少恶。意亦不念。哀念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是等无差別普等一心常志大乘。
又贤愚经云。佛告波斯匿王曰。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于时国王。名波罗摩达王。将四种兵入山腊戏。王到泽上驰逐禽兽。单只一乘独到深林。王时疲极下马小休。尔时林中有牸师子。怀欲心盛行求其偶。困不能得值于林间。见王独坐。婬意转盛思欲从王。近到其边举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猛兽力能杀我。若不从意傥见危害。王以怖畏故。即从师子成欲事已。师子还去。诸兵群从已复来到。王与人众即还宫城。尔时师子从是怀胎。日月满足便生一儿。形尽似人唯足斑兰。师子忆识知是王有。便衔担来著于王前。王亦思忆如是己儿。收取养之。以足斑駮字为斑足。养之渐大雄才志猛。父王崩亡斑足继治。时斑足王有二夫人。一是王种。二是婆罗门种。斑足出游。劝二夫人。随我后往谁先到者。当与一日极相娱乐。其随后者吾不见之。王去之后。其二夫人极自庄饰。严驾俱往到于道中。见于天祠梵志种者。下车作礼。礼已后到。王从本言而不前之。于是夫人嗔怨天神。由礼汝故使王见薄。若有天力何不护我。后坏天祠令平如地。守天祠神悲恼至宫。欲伤王宫。天神遮不听入。有一仙人住止山中。王恒供养。日日食时飞来入宫。不食肴馔粗食麁供。偶值一日仙人不来。天神知之化作其形。坐于常处不肯就食。欲得鱼肉。即如语办食已还去。明旧仙来为设肉食。仙人嗔王王言。大仙。先日勅作今何不食。仙人语言。昨日有患一日不来。是谁语汝。但相轻试。令王。是后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作是语竟飞还山中。是后厨监忘不办肉。临时无计。出外求肉。见死小儿肥白在地。念且称急。即却头足担至厨中。加诸美药作食与王。王得食之觉美倍常。即问厨监。由来食肉未有斯美。此是何肉。厨监惶怖腹拍王前。若王原罪。乃敢实说。王答之言。但实说之。不问汝罪。厨监白王具述前报。王言。此肉甚美。自今已后如是求办。厨监白王。前者偶值死儿更求叵得。王又语言。汝但密取。设令有觉断处由我。厨监受教。夜恒密取得便杀之。日日供王。于时城中人民之类。各各行哭云亡小儿。展转相问何由乃尔。诸臣聚议。当试微伺。即于街里处处安人。见王厨监抄他小儿。伺捕得之缚将诣王。具以前事白。王言。是我所教。诸臣怀恨各自外议。王便是贼食我等子。啖人之王云何共治。当共除之去此祸害。一切同心咸共齐谋。一时同合即围其王。当取杀之。王见兵集惊怖问言。汝等何故而围逼我。诸臣答言。夫为王者。养民为事。方驱子厨杀人为食。不任苦酷。故欲杀王。王语诸臣。自今已后更不复为。唯见恕放当自改励。诸臣语曰。终不相放不须多云。时王闻已自知必死。即语诸臣。虽当杀我小缓须臾。听我一言。即自立誓。我身由来所修善行。为王正治。供养仙人合集众德。回令今日我得变成飞行罗刹。其语已讫。寻语而成即飞虚空。告诸臣曰。汝等合力欲强杀我。赖我大幸复能自拔。自今已后汝等好忍。所爱妻儿我次第食。语讫飞去。止山林间飞行搏人。担以为食。人民之类恐怖藏避。如是之后杀啖多人。诸罗刹辈附为翼后。徒众渐多所害转广。后诸罗刹白斑足王。我等奉事为王。愿为一会。王即许之。当取诸王令满五百。与汝为会。许之已讫。一一往取闭著深山。已得四百九十九王。残少一人。后捕得须陀素弥。大有高德。从罗刹王乞得七日假。假满还来。须陀素弥广为说法。分別杀罪及其恶报。复说慈心不杀之福。斑足欢喜敬戴为礼。承用其教无复害心。即放诸王各还本国。须陀素弥。即使兵众还将斑足安置本国。前仙人立誓十二年满。自是已后更不啖人。遂还覇王治民如旧。尔时须陀素弥王者。今我身是。斑足王者。今央掘摩罗是。时诸人十二年中。为斑足王所食啖者。今此诸人央崛摩罗所杀者是。此诸人等。世世常为央掘所杀。我亦世世降之以善。央掘摩者。指鬘比丘。是时波斯匿王复白佛言。指鬘比丘。杀此人多食已得道。当受报不。佛告。大王。行必有报。今此比丘在于房中。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极患苦痛酸切叵言。佛勅一比丘。汝持户排往指鬘房刺户孔中。比丘即往奉教为之。排入户内寻自融消。比丘惊愕还来白佛。佛告比丘。行报如是。王及众会莫不信解。
颂曰。
占相部第二十七(此有三缘)
- 述意缘
- 观相缘
- 归信缘
观相缘第二
如正见经云。时佛会中。有一比丘。名曰正见。虽入法服有疑念言。佛说有后世生。至于人死皆无相报。何以知乎。此问未發佛已预知。佛告诸弟子。譬如树本。以一核种四大包毓。自致巨盛牙叶茎节。展转变易遂成大树。树复生果果复成树。岁月增益。如是无数。佛告诸弟子。欲踧集华实茎节更还作核。可得以不。诸弟子言。不可得也。彼已转变日就朽败。核种复生如是无极。转生转易终皆归朽。不可复还使成本核也。佛告诸弟子。生死亦如此。本由痴出展转合成。十二因缘识神转易。随行而使更有父母。更受形体不复识故。不得还报。譬如治家洋石作铁。铸铁为器。成器可还使作石乎。正见答言。实不可成铁为石。佛言。识之转徙住在中阴。如石成铁。转受他体如铁成器。形消体易不得复还。故识禀受人身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闭。一住在中阴不得复还。二堕所受身胞内。三初生迫痛妄故识想。四生堕地故所识念灭。更起新见想。五已生便著食念故识念断。六从生日长大习所新无复宿识。佛言。诸弟子。识神堕作善恶。临死随行所见非故。身不可复还识故。面相答报也。未有道意无有净眼。身死识去随行变化。转受他体何得相报也。譬如月晦夜阴。以五色物著冥暗中。千万亿人不能视物。若人把炬照之皆別五色。如愚痴人。暗蔽恶道未得慧眼。往来相报如月晦夜。欲视五色终不得见。若修经戒守摄其意。如持炬火別色。譬如无手欲书。无目欲视。暗夜贯针。水中求火。终不可得。汝诸弟子。勤行经戒深思生死。本从何来终归何所。得净结除所疑自解。正见闻已欢喜奉行。
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云。六道各有其相。
第一地狱相者。
第二畜生相者。
第三饿鬼相者。
第四修罗相者。
第五人相者。
第六天相者。
归信缘第三
如那先比丘问佛经云。时有弥兰王。问罗汉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生天。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众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亦不信是也。那先比丘问王。如人持小石置在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也。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其船没不。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何不信耶。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何不信耶。王言。善哉善哉。那先比丘言。如两人俱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宾国。此二人远近虽异。死则一时俱到。如有一双飞鸟。一于高树上止。一于卑树上止。两鸟一时俱飞其影俱到地耳。那先比丘言。如愚人作恶得殃大。智人作恶得殃小。譬如烧铁在地。一人知为烧铁。一人不知。两人俱取。然不知者手烂大。知者小坏。作恶亦尔。愚者不能自悔故。其殃得大。智者作恶。知不当为日自悔过故。其殃少耳。
又四品学经云。凡俗之人或有不如畜生。畜生或胜于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死入地狱。罪毕始为饿鬼。饿鬼罪毕转为畜生。畜生罪毕乃还为人。以畜生中毕罪。便得为人。是故当勤作善。奉三尊之教。长离三恶道受天人福。后长解脱。
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天下有五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
又杂譬喻经云。有十八事于世甚难。一值佛世难。二正使值佛得为人难。三正使成人在中国生难。四正使在中国生种姓家难。五正使在种姓家。四支六情完具难。六正使四支六情完具。得财产难。七正使得财产值善知识难。八正使值善知识具智慧难。九正使得智慧具善心难。十正使得善心能布施难。十一正使能布施。欲得贤善有德人难。十二正使得贤善值有德人。往至其所难。十三正使至其所得宜适难。十四正使得宜适。得受听说难。十五正使听说。得正解智慧难。十六正使得解能受深经难。十七正使能受深经。得如说修行难。十八正使能受深经。得如说修行。得证圣果难。是为十八事难。
又罪业报应经偈云。
故知。人身难遇易失。以易失故不须生著。当知人身念念近死。如牵猪羊诣于屠所。故涅槃经云。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如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雾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
又摩耶经偈言。
又叔迦经中说。叔迦婆罗门子。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胜出家者。是事云何。佛言。我于此中不定答。出家或有不修善根。则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则胜出家(为判而言出家之人明解法多故胜在家希故故说不如出家人也)又三千威仪云。出家人所作业务者。一者坐禅。二者诵经法。三者劝化众事。若具足作三业者。是应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喻经云。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燥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间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念妻子五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颂曰。
校注
七【大】,七上【明】 西【大】,唐西【元】【明】 世【大】,世玄恽【元】,〔-〕【宫】 集【大】,撰【元】【明】 此有三缘【大】,〔-〕【宋】【元】【宫】 (占相…七)七字【大】,〔-〕【明】 述意前行宋元宫本俱有酒肉部第二十六此有三缘十一字 惺【大】,醒【宋】【元】【明】【宫】 善【大】,喜【宋】【元】【明】【宫】 饮【大】,欲【宋】【元】【明】【宫】 伎=妓【三】*,伎乐=妓女【宫】 伎乐【大】,妓女【宫】 伎【大】*,妓【宋】*【元】*【明】* 悔责【大】,责悔【宋】【元】【明】【宫】 八【大】,以【宫】 六【大】,二【宋】【元】【明】 义【大】,议【宋】【元】【明】【宫】 致【大】,至【明】 分【大】,忍【宫】 除【大】,诛【宋】【元】【明】【宫】 大【大】,忠【宋】【元】【明】【宫】 [口*𨐅]【大】,吃【宋】【元】【明】【宫】 去激反【大】,〔-〕【宋】【元】【明】【宫】 亡【大】,忘【宋】【元】【明】【宫】 穷贫【大】,贫穷【明】 饮【大】,饮食【宫】 月【大】,〔-〕【宫】 已【大】,以【宋】【元】【明】【宫】 教【大】,教也【宋】【元】【明】【宫】 以【大】,已【宫】 殖【大】,植【宋】【元】【明】【宫】 具【大】,败【元】【明】 论【大】,问【明】 惺【大】,醒【元】【明】 傥【大】,党【宋】【元】【明】【宫】 梨【大】,犁【宋】【元】【明】【宫】 嗜【大】,饮【宫】 黠【CB】【丽-CB】【宫】,点【大】 以【大】,已【宋】【宫】 复【大】,便【宋】【元】【明】 从【大】,从鼻入已从【宋】【元】【明】【宫】 苏【大】*,酥【宋】【元】【明】【宫】* 钵【大】,〔-〕【宫】 在【大】,一【明】 见【大】,见者言见【宋】【元】【明】【宫】 汝【大】,〔-〕【宫】 今从【大】,从今【宋】【元】【明】【宫】 曰【大】,〔-〕【宫】 珠【大】,殊【宋】【元】【明】 苏【大】,酥【明】 如是说【大】,说如是【明】 又【大】,人【宫】 余【大】,饮【宫】 差【大】,瘥【宋】【元】【明】【宫】 葶苈【大】*,亭历【宋】【宫】* 药【大】,〔-〕【明】 差【大】下同,瘥【宋】【元】【宫】下同 智【大】,知【宫】 使【大】,作【元】【明】 息【大】,除【宋】【元】【明】【宫】 说【大】,〔-〕【宋】【元】【明】【宫】 (颂作…颂)八字【大】,〔-〕【明】 言【大】,曰【宋】【元】【明】【宫】 卷第十七上终【明】 卷第十七下首【明】,撰号同异如上卷【明】,食肉前行明本有酒肉部第二十六之余九字 如【大】,〔-〕【宋】【元】【明】【宫】 木【大】,中【宋】【元】【明】【宫】 姪【大】,绖【宋】【元】【明】【宫】 栗【大】,栗【宋】【元】【明】【宫】 弭【大】,何【宫】 末【大】,未【宫】 饥【大】,肌【宫】 关【大】,开【宫】 欲【大】,欲【宋】【元】【明】【宫】 事【大】,喜【宫】 害【大】,肉【宫】 蔽【大】*,弊【宋】【元】【明】【宫】* 善【大】,恶【宋】【元】【明】 食【大】,贪【宋】【元】【明】【宫】 可【大】,所【宋】【元】【明】【宫】 处【大】,极【宋】【元】【明】【宫】 薰【大】,荤【宋】【元】【明】【宫】 肉余【大】,法饮【宫】,句余【宋】 如【大】,犹如【宋】【元】【明】【宫】 裁【大】,截【明】 成邪【大】,邪呪【宫】 爱【大】,受【宫】 干【大】,千【明】 贪【大】,食【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宫】* 出世【大】,世出【明】 生【大】,死【宋】【元】【明】【宫】 伎【大】,技【元】【明】 食【大】,宅【宫】 肉【大】,〔-〕【宫】 悲【大】,〔-〕【宋】【元】【明】【宫】 淹【大】,腌【宋】【元】【明】【宫】 暴【大】,曝【宋】【元】【明】 生【大】,物【宋】【元】【明】 熏【大】,荤【宋】【元】【明】,薰【宫】 经【大】,轻【宋】【元】【明】 为【大】,教【宋】【元】【明】,杀【宫】 是【大】,身【宋】【元】【明】【宫】 困【大】,因【宋】【元】【明】【宫】 斑兰【大】,斒斓【元】【明】 衔【大】,含【宫】 担【大】*,檐【宋】【元】【明】【宫】* 收取养之【大】,即收取养【宋】【元】【明】【宫】 駮【大】,驳【明】 劝【大】,勅【宋】【元】【明】【宫】 随【大】,堕【宋】【元】【宫】 急【大】,念【宫】 言【大】,王言【宋】【元】【明】【宫】 咸【大】,成【宫】 子厨【大】,厨子【明】 时【大】,尔时【宋】【元】【明】【宫】 崛【大】,掘【宋】【元】【明】【宫】 幸【大】,辛【宫】 乖【大】,乘【宋】【元】【明】【宫】 虽【大】,新【宋】【元】【明】【宫】 牙【大】,芽【宋】【元】【明】【宫】 不【大】,乎【宫】 治【大】,冶【宋】【明】【宫】 洋【大】,镕【宋】【元】【明】【宫】 堕【大】*,随【宋】【元】【明】【宫】* 妄【大】,忘【宫】 颠【大】,蹎【宋】【元】【明】【宫】 支【大】下同,肢【宋】【元】【明】【宫】下同 恚【大】,患【宋】【元】【明】【宫】 火【大】,大【宋】【元】【宫】 贤圣【大】,圣贤【明】 釰【大】,剑【宋】【元】【明】【宫】 辽【大】,撩【宋】【元】【明】【宫】 卷【大】,卷【宋】【元】【明】【宫】 犷【CB】【宋】【元】【明】【宫】,鑛【大】 殊【大】,姝【宫】 复【大】,覆【宋】【元】【明】【宫】 乌【大】,鸟【元】【明】【宫】 戾【大】,覆【宫】 蚖【大】,蛇【宋】【元】【明】,虺【宫】 圿【大】,坌【宋】【宫】 淫【大】,婬【宋】【元】【明】【宫】 未受【大】,来处【宋】【元】【明】,末受【宫】 惑【大】,或【宋】【元】【明】【宫】 原【大】,元【宋】【元】【明】【宫】 静【大】,净【宋】【元】【明】【宫】 耎【大】,软【宫】 怨【大】,恐【宋】【元】【明】【宫】 击【大】,系【宋】【元】【明】【宫】 彼【大】,颇【明】 还【大】,逮【宋】【元】【明】【宫】 志【大】,忘【明】 三【大】,二【明】 多【大】,少【宫】 达【大】,违【宋】【元】【明】【宫】 元【大】,无【宫】 令【大】,今【宫】 鸟【大】,身【宫】 耳【大】,耶【宋】【元】【明】【宫】 知【大】,智【宋】【元】【明】【宫】 制【大】,判【宋】【元】【明】 智【大】,〔-〕【宫】 然【大】,照【宫】 绕【大】,烧【宫】 瀑【大】,暴【宋】【元】【明】【宫】 雾【大】,露【宋】【元】【明】【宫】 疾【大】,遮【宫】 人【大】,之人【宋】【元】【明】【宫】 灌【大】,罐【宋】【元】【明】【宫】 候【大】,所【宫】 止【大】,心【宫】 七【大】,七下【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54 册 No. 2123 诸经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