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五
言方便品略者。三分分经。今当正宗中八品经文三周说。今方便品法说。此品三门分別。一来意。二释名。三出体。二十八品中。唯此品无解妨。有出体门也。
言来意有三者。一八品为来意。二十九品为来意。三论家为来意。且八品中第一三分为来意。序分正宗流通。今解序分了。次明正宗。正宗中最初方便品。故序品后。方便品来。此第一来意。望前序分为来意。第二八品正宗为来意。八品中此品最初。故有方便品来。第三八品中三周说。今当第一周法说。法说最初。故序品后。方便品来(上总科文)。
言一者依八品为正宗者。言八品为正宗。简不取十九品为正宗故。安中字也。
言莲华有出水等者。出体也。今拟取正宗为来意。正宗有二。八品为正宗。十九品为正宗。今先定却八品正宗分齐。然后说来意。问疏主何要说取八品为来意耶。答准法华论及法华经八品为来意。则胜十九品。疏主云。夫论义者。先观题目。题言妙法莲华。即须取莲华为正宗。莲华者。开敷出水义。舍权取实。破二会二。唯在八品。离此八品已外。更无说处。欲拟取向下八品为正宗去。所以此间先解莲华。意言有莲华处。即正宗也。问此间解方便品来意。何要说正宗。答科八品为正宗者。意明序品后即说正宗。正宗中先合说方便品。所以先向此中商量也。欲拟解开示悟入。三果一因。故致斯语。莲华有出水开敷之二德。既有出水开敷之德。所以喻妙法具果秀行竦之两能。果秀即同出水。行竦便类开敷。即一乘因行。从下直取至上上佛果。故名行竦也。佛果菩提甚高广深远。此一乘行直能取得佛果。高即出过三界。广即遍满十方。深即不可测量。远即时长难至。故佛果虽高广甚深。无物可到可取得。唯一乘因行。能取得高广深远佛果菩提。名行竦。即开敷义。故八品广明行果出水开敷之义。故八品名一乘之正宗也。国语云。竦者善也。御恶也。广雅云。竦者敬也。谓高上也。行能崇善。上升而取于佛果。故云行竦。有作疎字。顺莲华开敷义。不妨(上依论解开敷出水义)。问如何不取教理为莲华。唯说果秀行竦行果莲华耶。答若论一乘体。教理不妨总取。若论莲华义。行果则胜。教理则劣。若取教理为莲华。第一周方便品初已说教理。得名莲华。则第二第三周唯说行果。应非莲华。初周开示悟三。是果。入佛知见。是行。第二周牛车。是行。第三周宝所。是果。故知莲华多取行果。故言行竦也。竦为息恶务善进也。有云。疎者。即疎条行扶。能疎条而取于果。辨云。疎者开也。行能开果。故喻开敷行。若开敷果即出水。如世间未有果不从华生。未有华不招于果。此华不有则已。有则华实俱含。法中论。此行不有则已。有则必招佛果。未有行不招于果。未有果不从因来。疏言佛果不可虗成。必由业行方得。竦字有据。不及疎字顺开敷义(双取则胜)。
言又经下言等者。今此经中唯说一。乘简去二乘也。
言故以破二会二等者。一乘即是正宗也。此经既以破二会二为正宗。离此八品。无破二会二处。所以唯取八品为正宗也。四十年前执二乘为极。世尊破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第二周云。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第三周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知所执之城是权。能执之心亦破。故名破二也。会二者。四十年前。于一乘道。分別说三。会权入实。会二归一。是法华之正主。主者宗义(依疏科八品正宗义)。
言故三周说等者。意言上依论依经科了。就八品之中三周说此。周者。周圆周足。四分皆足。故名周也。法说。譬说。宿世因缘说。名三周。逗者。字书云。逗留也。说文。上也方言住也。有云。逗者绎也。此解为善。易彼二乘执心。而皈一乘之位。三周逗彼三根者。初世尊法说。欲令一切声闻总解。及至说了。只鹫子一人解。将谓世尊唯为鹙子一人说。余五百千二百人总未解。不可还更法说。遂著喻也。及至喻说。只有四人解。恰似只为四人喻说相似。中根四人信解。佛说药草喻品。佛重述成。授记品为之授记。余下根千二百二千人。闻法说不解。闻喻说不解。不免宿世因缘。说说过去结缘之事。为第三周结缘始悟解。又初周因果理智双说。第二周偏说因智。第三周偏说果中理。是故名三周说。逗彼三根也。
言此品初说一乘等者。问三周八品。何故前说方便品。不说余品耶。答疏言此品初说一乘。为鹙子也。最初从定起。唱二甚深。经言。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次鹙子请有三。初狭自他疑故请。经言。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次陈大众植因故请。经言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人等。后从化堪闻故请。经言。今此会中如我等比。有千万亿等。如来三止。初赞希有止。经言。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论云。初止为相。令真圣者。问取一乘。令假圣者避席而退。二恐惊时会止。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三恐坠大坑止。经言。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第三开斯实相。启彼权门。分二。初取记。许摄授故。后与记。正与陈说。六段文未闻令闻。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二者。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三依何等义。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等。四令住。经言。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等。五依法。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等。六遮。经言。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故言此品初说一乘等。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后释欢喜之所以。分四。一失大法以兴嗟。经言。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等。二处小阶而起叹。经言。我常独处山林树下等。三喜今闻而恼尽。经言。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等。四知佛子而道成。经言。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等(上领解)。次述成分三。初陈往遇。经言。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等。次述今逢。经言。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后显还令依权取实。经言。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等(上述成)。第四为之授记分二。初因记。经言。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后授果记。经言。当得作佛号曰华光。
言乃至等者。经言。昔在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別说诸法。五众之生灭等(初周了)。
言譬喻品中舍利弗请者。经言。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授阿耨多罗三藐等(云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等。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云云)。次正说喻分二。初喻昔权。后喻今实。昔权有四。一三界佛有喻。经言。舍利弗。譬如长者有一大宅。二五趣危亡喻。经言。多诸人众等。三见设权方喻。经言。见是大火等。四依言免难喻。经云。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等。后今实分四。初诸子索三。经言。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等。二父但与一。经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等。三释成父志。经云。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等。四越子本心。经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等(上喻了)。
言中根四人领解者。分三。初叙四人之喜敬者。经云。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叶。至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發希有心。欢喜踊跃。次中四人之领述。经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后陈四人之荷恩。经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上领解了)。
言佛说药草喻品为重述成者。分为三。初赞印者。经云。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等。次述成分二。初法述分四。一佛兴于世。经言。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虗也。二法利群生。经言。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三受道有殊。经言。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四不能自达。经言。又于诸法究尽明了。次喻说分四。一法王出世喻。经言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藂林。及诸药草。此上总喻。后別喻。密云弥布。三法王出世喻。经言。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二说教普滋喻。三禀润各异喻。经言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藂林及诸药草。四不自觉知喻。经言。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別。后结成。经言。今为汝等说㝡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等。
言便为授记等者。大迦叶号曰光明。须菩提号曰名相。迦旃延号曰阎浮那提金光。目楗连号曰多摩罗䟦旃檀香(上第二周了)。
言化城喻品说往结缘等者。经言。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众。又云。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上说结缘)。
言利彼下根满慈等者。分三。初满慈心念领解。经云。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领授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领化城了)。
言佛印述讫者。分三。初问众见否。经云。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二叹其今德。经言。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三叹其往德。经言。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
言便与授五百等者。富楼那当得作佛。号曰法明。陈如与五百。号曰普明。二千人同名宝相(第三周了)。
言自下更无说一乘处者。简异正宗。此结皈头头破。二会二为一乘体。两头相应。故知八品为正宗也。
言今既众集等者。结皈来意。众集即十五类众也。缘和者。如来是能化人。在灵山所化众。又在灵山。能化所化相逢。故名缘和。又云。魔事既无。若有一人作魔事。不名和。今既无魔事。名和也(初解胜)。
言根器等者。此不约身与佛相逢。但约根熟。合闻法华。名根器符会。根与法华经相符会符契也。正可陈宗。且说一乘法华。既说序分。即合正宗。此品正宗居首。故序品后。方便品来也。
言二者依十九品等者。总科也。方便品下。初十二品明一乘境者。疏主依瑜伽。作境行果三科也。此经中无境行果三名目。只是疏主安立著也。十二品对能缘心名境。两品明行。安乐品所行行。涌出品能行人。行人无別人。揽法成人故。人亦名行。果者。如来寿量品。果中之果。余之四品。因中之果。如来寿量品极净圆明果。分別功德品因圣分证果。随喜功德品福利超胜果。法师功德品经力难思果。常不轻品引已曾证果。
言说境令知等者。疏主断也。亦云。正明说意也。问何要说境。答疏言。说境令知乘之权实。问如何唤权实两法。作一乘境耶。答声闻人四十年前所得二乘教理行果。不知是权。执为究竟。对二乘能缘心。说名权境。法华会上。唱阿含甚深。即昔三教所诠智慧。唯真实乘。阿含甚深。及所诠知。尽名为实境也。今向声闻人说。汝四十年前所得。是权非是究竟。劝令知权可舍。知实可取。所以初之八品正明权实者。初周为上根说。经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是实境令取。经言。无二亦无三。令舍。经云。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第二周为中根人说牛车。是实境令取。羊车鹿车。是权境令舍。经云。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別说三。第三周宝所。是实境令取。化城是权境令舍。
言次之三品叹人美法等者。美法即是叹法。以上句有叹字。下句即言美法也。法师品初一长行一颂叹人。后一长行一颂美法。人者。经言。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又云。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也(云云)。美法者。经言。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又云。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法华为第一。
言劝募持行者。问佛何时召命其持品禀命。答宝塔品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天授品云。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又云。若有深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云云)。两品俱是劝募。劝者勉也。募者召募也。又宝塔品。言劝募。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属有在。天授品。身劝募。经云。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上二品言劝身劝。想名劝募也。二云。法师品双叹人法。宝塔品別叹法。天授品別叹人。辨云。宝塔品別尊于法。天授品別尊于人。劝募亦通三品。三品之中。劝募文即暗。以义而说有也。法师品双叹人法。亦是劝募持经之人。宝塔品別叹法。天授品別叹人。并是劝募持经之人。总名劝募。若望佛意。三品总通劝募。若依诸抄。劝募唯在宝塔提婆二品也。准此声闻禀命舍权持行实法。唯在持品也。持行二字唯在后品。
言后持一品等者。准此声闻禀命舍权持行实法。菩萨禀命持。声闻舍权持。即是二万菩萨此方持。四类声闻他土持。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彼此俱持也(上总科也)。
言科初八品等者。下別科也。意言境行果三之中科。八品亦是法说权实。喻说权实。宿世因缘说权实。故十九品正宗中科八品。与八品正宗。道理不別。十九品正宗中。最初是方便品。故序品后。方便品来。又境行果三之中。未明行果。且初明境。境中有十二品经。方便品是最初说一乘境。故序品后方便品来。又就十二品中。初之八品。正明权实之中。初法说权实。喻说权实。宿世因缘说权实。令且初明法说权实。故序品后。方便品来也。
言三者论云自此等者。自此已下指方便品名。自此已下。论主意总自此已下之言。八品正宗。总属已下中摄也。且总解。论云。初周教理行果为因果。第二周说因不说果。第三周说果不说因。教理行果四法。皆有因果也。
言此意从前序品等者。体相相状。疏主略解论中相字。便有三师解释。各自不同也。第一师取教理为因果。依显了因果。解体相相状。能诠教为因。所诠理为果。教是有为诠之。因但名相状也。所诠理为果之中。有为无为二种差別。道理理为相状。真理理为体相。第二师取行果为因果体相相状。行为因。果为果。行中初地已去无漏智。但名相状。十地所诠证真如。即是体相也。因中有为为相状。因中无为为体相也。果中菩萨为相状。涅槃为体相。故名因果体相相状。即开示悟入三是果。开佛知见。双开理智二身通二种。总名体相相状。示佛知见。別明体相。悟佛知见。別明相状。第三师教行并为因。理果俱为果。是故名体相相状(上疏主解论文)。
言一云所说等者。标也。第一教理师解。因果相教为因。即是诠理之因。故名因果相。
言如门为入等者。问如何唤能诠教为作门。答疏言如门为入室之所由。解门义。教为显理之处。所解因义也。无有理不因教诠。无有人家出不由户。显非亲因果。故说显理之处。所显理。即是法说喻说也。
言莲华但说等者。第一师无量义经第十六名莲华。取教理。何故此经是莲华不取教理。论主解教为开敷。理为出水。教况华开敷。理况莲出水。若莲华向上说有四义。不妨妙法向上还取四法。既莲华向上只说开敷出水义。所以妙法向上只喻教理。故言莲华但说二义。即是出水开敷。妙法向上两能。乃是教之与理。因果故。即智诠。智即理也。诠即教也。或智是果。诠是因。故以教理因果相即。教理为莲华也。
言二云三请已后者。第二师取行果为因果相。三请者。腾疑置惑请。供佛修因请。闻法欢喜请。亦云。初狭自他疑故请。次陈大众于余佛所已植因故请。后述自他已从今佛化堪闻故请。
言明一大事等者。即此经明因果一乘意。约行果名一乘。前三是果。入是其因。此约生因因果。谓从因修至果。但菩提智名曰生因。能证涅槃。所证名果。或可前是了因。因果智照涅槃。亦名了因通二释。
言初扬智门等者。释难也。第一师问第二师云。汝唯取行果为莲华。不取教理者。如来出定唱二甚深。是何法耶。答第二师通者。初扬智门之意等。初唱教理者。缘鹙子执二乘为极。疑心易除。执心难断。佛所以回执心作疑心也。不疑则不请。不请则佛无由说经。所以唱二甚深教疑也。初扬智门者。智是理教之门。
言欲發鹙子等疑等者。等取三根疑文。即是令其生新疑也。
言令其固请者。路云。总云因请。令其请。方说一乘。故言因请。有本言。因请即是三请不退。坚固而请。汉书云。班固注云再三也。如来初止。鹙子便请也。世尊第二度止。鹙子又请。世尊第三遍止。鹙子更第三遍又请。佛见之不已。方顺请而说一乘也。故知不取教理。正取下行果。为一乘宗。固即殷重再三之义也。第一师问第二师云。汝岂腾他。天亲菩萨云。解莲华尚自取教理。汝第二师何故不取耶。第二师答云。汝第一师自错无量义经莲华是菩萨莲华。此性莲华是声闻莲华。菩萨莲华是教理。声闻莲华是行果。不得将菩萨莲华解声闻莲华也。第一师又难第二师云。我取莲华向上开敷出水义。况教理。教开敷。理出水。汝向行果向上如何作开敷出水义。第二师答云。法华论中。开敷出水义。自是解他无量义经莲华。不解此经莲华。汝必若要行果向上开敷出水义。我行果向上亦有也。
言莲华二义虽等者。通妨也。问若取开示悟入为因果。何故论中以莲华二义。喻于教理。为因果耶。答疏言莲华二义等。莲华二义虽解无量义经莲华。我行果向上果秀为莲华出水。行敷是华开。故取莲华况于行果。行果向上开敷出水义。未爽无量义经中莲华二义之通理。又开敷出水义。遍在四法向上总有。名通理。爽由失也。乖也。未失通途道理。意言解无量义经教理。不要同他行果。设同行果。理亦无乖失也。故言虽也。问论中出水开敷二义。但喻教理。今明行果。名为莲华。未审教理二种。是何中摄。答以果摄理。以行摄教。教行并开敷。理果俱出水。此亦未爽彼出水开敷之二义也(上初扬智门。通第一妨。莲华二义。通第二妨也)。
言三云初智等者。第三四法师也。问三释有何差別。答初一释依论已明。而非是正。论解无量义经故。第二虽正据胜而言。亦非总理。第三师更无別义。只揽前二师。为第三师正义。离之两伤。合之双美。四法总为因果相。如候白与二人。同相随行。二介人。一个买一个𩟘饼。侯白没钱买。每人是半介。那二人出钱人。一介得半介吃。侯白独自得一介。此中亦尔。
言初智及门者。初陈宗也。智即理也。门即教也。门即因也。智果也。
言令识昔等者。释意也。金云。此证四法俱名莲华也。说教理令知方便。教虽有三。所诠之理。但唯有一。谈行果令识行。及方便有三。果体唯一。初说教理。如一室而有三门。后谈行果。如一池而水有三道。相国云。但知谈二甚深是实。表知昔日说三为权。权实相涉。令其取舍。故取教理行果四法。道理周足也。今说教深。令知昔日教是权。今说行深。令知昔行是权也。
言听三乘之教等者。四十年前。说教行是权。究竟唯一。四十年前听三乘之教法华会上悟一乘之理。行三乘之行。取一乘之果。所以四法之中先唱教理二深。若不先唱教理。因何二乘知有权实。舍权就实。舍权就实。事须是教理也。此中意言。对不定姓故。以三乘之因。证一乘之果。若望定姓。行三乘之因。证三乘之果。解三乘教。证三乘之理。若不定姓。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又先虽是声闻。后作菩萨故。
言此品具明等者。此第三来意。准法华论。为来意也。唯约三周。为来意。不约序品也。此品四法总说。因果双陈。故最初说。余品不具。故次居后。故有序品后。有方便品来也。
言便者。切符连反。习也。安也不恶。又婢面反。利宜好也。
言佛智有二者。问今解方便智。何要言佛智有二耶。答欲说方便智。事须兼论后得。后得依他根本智。有根本智故。方有后得。有后得故。故始有方便。方便智是后得智上权巧作用。欲拟举用。事须兼体。已明体即真实智。实智即是根本智。欲拟说后得。须兼论根本也。亦通后得无漏实智。后明方便。即是善巧之异名。后得智上妙用通三乘故。故云佛智有二也。金云。真实智此通根本后得。二无漏智。总名真实。摄云。泛明佛智。有此二智。更分为三。一根本。二后得。三方便也。
言实法亦二者。意言智既有二般。境亦分二种也。问此明能缘智。何要明所缘实法。答有二意。一缘此二智行相深隐难知。若不约境辨之。二智无由得显。故先从境。以明智因境起。先论实论境了。后方说二者。智不孤起。托境方生。起依境立智。如解于信。先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即是所信之境也。
言体实者。体实简遍计性。依他圆成俱是实摄。从种生故。有为即依他。无为即圆成。地持论云。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说为空。谓有为九十四。无为有六。有为依他。无为圆成。俱是实摄。问有为之中。忿恨依嗔。似长短方圆。依色上似何名体实。答摄似从实亦名实也。二者。真实唯取圆成实性。兼简依他。金问体实既摄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尽。何须別说真实境耶。答只为能缘智有二。所缘境上。別分二种。前体实通根本后得胜。今此真实境。唯根本智胜也。前来有为无为。是有体法。但名体实。不得名真实。以持依他法。如幻事对妄。名体实身。若对真如法。不名真实。问体实中无为。与真实中真如。妙理何別。答有二解。一体实中无为。是六无为中前五无为。真实中真如妙理。是六无为中第六真如无为。二云。体实中无为依诠所显。下真实中无为废诠谈旨。法尔但是所对。不同上言无为。以对遍计。下言真如。以简依他。由斯不同。遂分二种(境讫)。
言实智亦尔者。言亦者。亦所缘境也。一如体实智。即根本后得。总名如实体。摄云。智依境起。实境既二。故智亦二。本意欲辨方使之体。若不对真而明。以形何法。得名方便。故先举真。后明方便。所缘之境既有二种。能缘之智亦有二种(上标)。
言即观体实者。释也。意言即观体实无漏真智。对凡妄智。不知名实。结云。根本后得俱是如者。称顺义。称体而知。名如实智。若是后得智缘有为时。有为法上。了依他如幻事。亦是如体而知也。根本智证如时。无分別也。所缘境中有体实境为真境。境既有二。智缘于此。亦有二智。故疏言实智亦尔。亦者。亦所缘二境也。二智者。一如体实智。即根本后得总名如体实智。此是能缘智也。即是观前体实之法。谓有为无为。此是所缘境也。问根本智亲证如。可知如体而知。后得变影缘如。不称法体。如何言如体实智。答本后二智亲疎虽不同。约法体而论。总名如体实智。问何名实智。答一缘实法。二对凡夫妄智。而得实名。以凡妄智。不称境智。权生分別。不得实名。故疏言。对凡妄智不知。名实智。即诸有漏智。皆名凡妄也。然此亲疎真妄不定。可为四句。一非亲即真。谓本识不变。缘三种境。二有亲即真。谓本智缘如。不变影故。三有疎即妄。谓前七识托本质而反影故。四有疎即真。谓无漏后得智。变影缘如故。后智缘如。虽不亲证。然似故亦得真。如镜中火。今此本后二智缘境。虽有亲疎不同。然皆真也。故疏云。二俱是也。意者此如体实智。通根本后得。根本智唯缘无为。后得智通缘有为无为也。
言证真实等者。简依他法。依他法如幻事。不得名真如妙理。即是此间证真实智。亦是第四胜义。废诠谈旨。观一者法界智。良问所缘境中有为无为二种皆言实者。对何名实。答对遍计性故。依圆二种得于实名。善戒经云。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空。问圆成可名实。依他何名实。答依他有体故名实。问此所缘三性。体各有几。答圆成有二。一离倒圆成。即无漏。二究竟圆成。即真如。今即真如为所缘也。依他仗因托缘。如心起时必具四。一从种生为因缘。二托境而起为所缘缘。三前心引后心为等无间缘。四不相障碍。为增上缘。遍计亦四种。一自然遍计。如僧佉外道。执诸众生。从于冥性。自然而有等。二名言遍计。如世俗人。从佛乞得。名为佛奴。后执此名字。而生彼我。三相属著遍计。如世执是我田地等。四刹那遍计。如身刹那生灭。凡愚计常等是。问此间真实与体实无为何殊。答随境分智。对后得不证为名。无为之智。对凡妄智。不称法体而立。今引真实。唯是废诠谈旨第四智。
言此有五对者。一者。如来后得智。是一缘五般境。能观智随所观境。以得五个智名字。二者。根本智不随后得智。缘五般境。但得真实智名也。是能对。其所对智有五。一知妄。二知事。三知相。四知诠五知权也。根本智唯内证。不随后得智。知妄知事知相知诠知权。根本智对此五个知。但得名真实智也。路府由此略叙八谛。令学者易悟。于此义中。初总名。后別名。且总名者。一世俗谛。亦名隐显谛。世谓隐覆。可破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布义。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角等。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此亦如是。今随古解。名世俗谛。亦名隐显谛。二胜义谛。旧名第一义谛。亦名真谛。別名者。依瑜伽唯识。二谛各有四种。一世间世俗。亦名有名无实谛。二道理世俗。亦名随事差別谛。三证得世俗。亦名方便安立谛。四胜义世俗。亦名假名安立谛。即二空胜义谛。胜义谛有四。一世间胜义。亦名体用显现谛。二名道理胜义。亦名因果差別谛。三名证得胜义。亦名依门显实谛。四胜义胜义谛。亦名废诠谈旨。即此四个世俗。及四个真谛。成其八谛。前一唯俗。后一唯真。余中间三个。亦真亦俗。将此三法。若对前瓶盆车乘。即名后三真也。若对后一真法界。即名前三俗也。若据体只是为般事。如来后得智是一。能知此五般事。立五个智名也。其能对治。唯一正体智。即证废诠谈旨之真智知。何者五。一知妄智者。如来后得智。是能知之智。妄法是所知之境。智能知比故妄法。名知妄智。妄谓军林瓶盆车乘等。即是第一世间世俗谛。凡夫外道不了。是妄执为实有。如来后得智能知妄法。名知妄智。如来根本智唯内证一真法界。知真不知妄。对彼知妄智。名实智。问遍计所执举体是无。云何说为圣所行境。答彼约遍计体。言智不缘。今知其妄计。后得智缘故。唯识云。凡愚执有。圣者达无。许佛缘故。亦得说为凡圣智境。二知事智者。事谓三科体事。即是第二道理世俗。亦名随事差別谛。三科等法。事相显现。差別可知之事。为蕴处界中都无有我。凡夫不了。妄执有我。有主宰用。如来后得智知此三科体事从缘所生。都无有我。能知之智名知事。如来根本智一向知理。不随后得智事。名实智。三知相智者。相谓行相。即四谛下十六行相。即是第三证得世俗。亦名方便安立谛。染净因果。其相显现。名之为相。后得智。知名知相。如来根本。知性不知相。对彼知相智。名实智。四知诠智者。诠谓诠显。即依门。悟如二空。名之为诠。即是第四胜义。世依圣者之智。依此二空门。能显真理。名之为诠。后得智知。名知诠智。如来根本智。废诠谈旨。不随后得智知诠。名实智。此上四对智。所对是后得。能对是根本智。后得智唯是随境。得五般名。更无別号也。根本智不随后得缘五般境。但得五般真实智名也。
言此之四种者。谓其简滥故。恐畏人将谓。疏中云。知妄名实智。乃至知诠名实智。只恐唤后得作其实智。所以疏言此之四种实智。皆是唯观第四真智。即是证一真法界之智。即根本智也。
言余四所对等者。即是知妄知事知相知诠。四般智也。意者唯明如来后得智能知四世俗。名世俗智。据实。二乘菩萨总得名知妄事相诠。然今欲解方便智。故取如来后得。如来后得有此方便妙用故。问观体与智体何別。答体虽是一。望义別。照了名观。决断名智。简择名慧。印持名忍。望义各別。得名有异也。
言五对知权名实者。如来后得智。知二乘人权所得所证羊鹿化城。权时施设。如来后得智知权名权智。如来根本智证一乘理名知实。不随后得知权名实也。问前四种智何不言知一乘。至此乃言一乘理智。答此为对二乘权智。显此究竟。唯一乘理。故言一乘也。
言此依证智等者。即根本智也。第四真。即是四胜义中胜义胜义谛。即废诠谈旨也。
言对后三俗智者。即是第二三科。四谛二空门。知事知相知诠三也。问后三俗即是前三真。何故不对前三真。乃言后三俗。答后三俗智。亦名权智。亦名俗智。正是真俗权实两法相对故。将第四真智。对后三智俗。问何不对初俗。答以彼初俗所缘无体。唯是妄法。非俗证智。故不对也。若尔二乘人证生空理时。亦是亡诠。何非第四真耶。答二乘证理之时。虽得真。彼自不知。故二乘权智非第四真。问二乘既无二空门智。如何亦对第四俗耶。答二空虽不双修。以分得生空故。须对。
言若依趣入至于三俗者。第三俗智。是四谛十六行相。及七方便。是二乘趣入。四沙门果。及缘觉果。第三真智。是二空门。菩萨趣入。初地见道。真实趣入也。如来后得智能知大乘趣入。名知实智。如来后得知二乘趣入。名知权智。此能对所对。皆是如来后得智。不同前来诸解将后得根本也。问何不将第三真对第一第二俗。答第一俗唯是妄法无体。不取第二俗。三科法不是趣入之行相。所以不取也。问胜义世俗差別云何。答有四別。一约法异。深妙之法名胜义。分麤浅之法名世俗。二约人。上智所知胜义。中下智知名世俗。三约体异。有实自体名胜义。无实自体名世俗。四约漏无漏异。无漏之法名胜义。有漏之法名世俗(实智讫)。
言方便智有三或四者。疏主意欲拟解此经方便者。但一切经中有方便字。总引来也。然后局明此经方便。且泛明一切经中方便。方便善巧智体唯一。十波罗蜜中第七所摄。或三者。一进趣方便。二施为方便。三集成方便。或四者。于第二施为中。开出权巧方便。摄则有三。开乃成四。
言进趣方便者。进趣即是方便也。秀云。是小乘说佛及菩萨二乘。在于资粮加行二位。修七方便。进趣见道已去。四向四果。名进趣也。
言谓见道前等者。一五停心观。二別相念。三总想念。四𤏙。五顶。六忍。七世第一。且五停者。一多贪众生令作不净观。为诸众生不了世间。五尘境界皆是幻化。又亦不知自身本是四大五蕴三十六物以成其身。遂躭染五尘。保自身命。不能离染。由此长劫沈沦。故佛大悲。欲令出离爱染。令其观察诸法不净。故作不净观。能除四种贪。一者形色贪。谓见长短方圆容貌美妙。生贪心故。缘烂坏等想而治之。二显色贪。粧粉衣服向上。作青淤等想。作不净观而治之。三者妙触贪。触身细滑按摩等境。而生贪心。作虫䖵等想治之。四供奉贪。谓衽奉合仪。歌悦欢适。因此生贪心。令观死尸不能举动。而以治之。对法论云。随境界力。烦恼现前。此观若成。观一切境。皆为不净。若食入口。不净想现。即便吐出。此观乃成。二者多嗔众生。作慈悲观。破嗔恚者。由诸众生无始时来。常习嗔恚。相续不绝。嗔若起时。众生身中所有善法。悉皆灭尽。能害众生法身慧命故。遗教经云。当知嗔心。甚于猛火。欲令断嗔。绝不善源。应观众生。如己子想。而修慈悲。三者多痴众生。作缘起观。令观十二因缘。愚夫于此。不了因果。广造恶业。对彼为说世间糓麦种子。如是因果生生不绝。喻彼自身因果相续。无明發行。爱取润生。后得入道。四者著我众生。作界分別观。为诸众生不了此身。五蕰十二处十八界。和合所成。实无有我。妄计有我。由计我故。受生死苦。佛为愍此。令观此身唯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实无有我。名界分別观。五散乱众生作数息观。由诸众生无法系心。纵逸放荡。情无禁制。故数息以止散乱。数者数数。息者止息邪想。种种攀缘。造恶弥多。修善全少。故令数息。以上散乱。谓彼息风或出或入。由中间𫏐时止息。名息也。然有六因而得圆满。一数(上声呼)谓计心缘出入息。唯念忆持出入息数。从一至十。此有三失。一数减失。将二作一。二数增失。将一作二。三杂乱失。将入作出。将出作人。离此三失。是名正数。若十中间而数错乱。复应从入。次第数之。终复始。乃至得定。二随者。谓系于心缘出入息。不作加行。随息而行。所得何处。若息入时。入内身中。遍身而行。若出身外。一搩手乃至一寻。随所至方。念当随遂。三止者。若不数息时。不得令心散乱。事须止心系念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著处。数止其心。四观者。谓随观察此息风已。兼观五蕴身。乃能造所造。所造十二处十八界为境。五转者。转谓移转。缘息风时。安置后后。胜圣根位。乃至世第一位。皆通作此行相。六净者。谓后升进入于见道。乃至尽智。名之为净。问停者何义。答摄云齐也。意说五停心观气力齐等。随修一观。得入见道。力用均等。西明云。停者住止义。此之五观停止身心。停者住也。于此五停。行者停住心也。二別相念观者。论名自相念观。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为自相。大种所造身。是身自性。受是受自性。心是心自性。除此三解。所余说法。名未自性也。一观身不净。除净倒。有五。一种子不净。牡丹从子生还香。伊兰从伊兰子生还臰。二乘者施戒忍生还净。凡夫从无明贪爱生故。名种子不净。小乘观行。观行父母遗体。以为不净。二住处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臰秽之处。于此安住。三自体不净。地水火风。假令连持皮肉筋骨三十六物。以成其身。名自体不净。四外相不净。九窍常流。垢汙臰秽。疮痍脓血。𥄏泪涕唾。名外相不净。五究竟不净。气绝已后。膖胀烂坏。皆成可恶。及招后身。沈沦六趣。名究竟不净。二观受是苦。除乐倒。有二。一观三受为三苦。二观八苦。为苦。且三受者。一观苦受为苦苦。二观乐受为坏苦。三观舍受为行苦。二观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別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三观心无常。除常倒。心心所法。刹那无常。前生后灭。犹如猿猴曾不暂住。有非常有。不及无为。无非常无。不如兔角。无彼有无二常之相。故号无常。经云。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类浮泡。不得久住。想同阳焰。从渴爱生。行类芭蕉。中无有实。识如幻事。颠倒所起。四观法无我。除我倒。法有三科法。观此法中。都无有我。凡夫外道。妄计无我之处。强执我也。即蕰计我。离蕰计我。佛教蕰处界中。但有从缘生法。都无有我(上別相了)。三总相念者。总将身受心法。一处向上。作苦空无常无我观。名总相念观。稍胜前位。名总相念观。梵云毗钵舍那。此云观。观即慧也。四𤏙位。从此总想念住成就已。次生𤏙法。圣道如火。焚惑薪。圣道火之前相。故名为𤏙。此𤏙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四谛十六行相。一观三界苦果为苦谛。二观三界因为集谛。三观无为法为灭谛。四观能趣行为道谛。此顺决择分善。初善根生。名为𤏙法。是后圣道火之前相。立以𤏙名。此位之中。以有有漏心。学观四谛也。五顶位。此位之中。重观前境。四谛十六行相。𤏙后有善根生。名为顶位也。于此善根中。此最为高胜。由如人顶。故名顶法。然此位中。于佛所说苦集灭道。随顺观察。于三中。信为上首。六忍位。谓顶法后有善根生。重观四谛。忍者。印可达悟之义。于四谛理。能忍印持。此最胜故。故名为忍。又无退堕。故名忍。下忍中忍。同前𤏙法顶法。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上品忍位。唯观世第一相隣接故。唯一行一刹那心。名上忍。中忍等有减缘减行等。恐烦不述。七世第一法。从上忍无间而生。此有漏故名世间。于世间中。是最胜故。名为第一。唯缘欲苦。唯一行相。唯一刹那心。亦同上忍。有仕用力。引见道生。故名最胜。名世第一。此之七种方便。皆趣圣道之方便。名七方便也。
言进趣等者。进趣。解前进趣二字。向果者。此之七位。趣向见道。见道名果。
言所学有则曰方等者。七方便是二乘人所学法。不净观是多贪众生所学。慈悲观是多嗔众生所学。三十七方便。与修行人。作模轨法则。名所学有则也。随位者。五停心观。別想念观。总想念观。并在解脱分位。四善根在决择分位。故名随位。顺宜者。多贪众生作不净观。著我众生界分別观。多嗔慈悲。多痴十二因缘。散乱数息。名顺宜。随彼修行人地位。名随位。随彼修行人根宜。名顺宜。
言施为方便者。施由设也。为由作也。
言谓方便善得者。前七方便。进趣小乘人。今此施为方便。为菩萨。即十波罗蜜中第七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上举体)。
言后智妙用者。显用也。论云。后五波罗蜜多。皆后得智善巧波罗蜜多。后智妙用。能行二利。故名方便。
言一教行等者。如来所说。可依可学。不同外道非可学故。佛说法有可准承。故名方。此是教也。禀教获安。此是行也。三乘五性随闻而学。皆获自果名便。非如舍利弗。令断金之子作不净观。浣衣之子引作数息观。不名方便也。获益得稳便。利便名便也。此唯利他也。
言证行方便者。证谓所证理。行谓能证智。二空双证。理上无分別。名正直曰方。唯根本智内证。余智不能名智。顺正理名便。此唯自利也。
言三不住方便等者。莅由临也(利音)。根本智证真。名临真。后得智达俗。名入俗也。即后得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名莅真。入俗即无住涅槃。能行二利也。或莅则疎。入则亲。后得智变影。缘如疎故。名莅真。后得智亲能达悟。名入俗也。方则约法。便则约人。即是证真达俗之方便法也。
言三集成方便者。此与前二方便不同。唯取一个法上能摄得多法。向一个能摄法上。说方便也。
言诸法同体巧成等者。引文也。有方便故。一法向上。能集𣫍得多法。名巧相集成也。秀云。诸法虽异。由道理等巧相集成。令多法同体集为方便故。名集成也。
言真如中等者。问如何名集成方便。答多法同体。总有三种集成。一以真如中具恒沙功德。一切诸法。皆不离真如故。一切法亦如也。二以智为门。摄一切法。即一切法无非般若。即五种般若摄一切法也。三以识为门。摄一切法。即一切法。皆唯识故。华严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
言以智为门等者。相国云。真如具德。虽过恒沙。空智为门。理皆证尽。万像凡境因从心生。一念制之。皆不离识。以识为门。真俗咸达。以智为门。万像如一。华严颂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识智两强。因果二位。如一池水。有无量门。闭余开一。即无量门水。皆名一门水。无量功德法。归智慧门。五位不同。总名为识。识自性等。问何名智上方便。答果中智强识劣。摄余归智。自性总名智也。四智。菩提。智自体色法。智所缘心心所法。智相应不相应法。智分位无为法。实智性。总名为智也。因中以识为门。八个识。识自体心心所法。识相应色法。识所变不相应。识分位无为。识实性。又三义。一摄相皈真如性为门。二揽余皈智以为智门。三摄境从心以识为门。故名方便。
言故菩萨地等者。善巧成。即方便也。
言十地云总同等者。引例成也。十地者。即十地论解十地经。彼经中二十句。叹菩萨德。论家释前十句经文。作六种义解。即是总同成。別异坏。彼论解前十句经文。为十种入。入者证义。十种入者。一根本入。谓智慧地。二摄入。谓闻慧。三思义入。谓思慧。四法相入。谓了知诸法。五教化入。谓说法。六证入。谓见道。七不放逸入。谓修道。八地地转入。谓出世间道。无贪等善根净故。九菩萨尽入。谓第十地。十佛尽入。谓一切智入智。彼论将此十种入。作六种相解。谓总相。別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谓总同成別异境。以总对別。以同对异。以成对坏。就十种入中。最初第一句根本入。初一入是总。余之九入是別。初第一入总摄得下之九入。下之九入。因他第一入方有也。且依六相解十种入者。一总。即根本入。问何名总。答总相者根本也。此在种姓。由有种性。余九皆成。所以根本入名总。余九是別。问何名別。答由初一个入。摄得余九个入。入义是一般所以初入名同。同相也。问何名异。答异相者。余九个之中。一一有多差別。名异也。问何名成。答最初一句为能成也。余九句是所成。成者略也。坏者广多说故。名坏也。又成是所喻也。成者如积集多尘。成世界故。名成也。坏者喻如尘散世界。即坏也。十地论名六相门。于一切法上。皆具此六相。且如此讲堂。总名讲堂。缘等一一皆具此名。是別。此柱上有成讲堂用。名同。椽等不是柱。名异。此柱等和合共成辨。名成。各守自性不相交杂。名坏相。问疏引总等。有何意趣。答疏中只取总同成三个。不取別异坏。就三之中。唯取总义。能摄余九句。意取以想对別成立。此中以少含多巧相集成。故名方便。如此经言。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一句。是总。是根本。具含得八地已上菩萨功德。经言。皆得陀罗尼等。十二句经文是別。故名方便也。
言包。总有则等者。真如名总包。彼別法有轨则。故名为方。以少含多。名便。以真如一法能含多法故。名便。便者便宜。
言实无此事等者。如来实无叱呵调达。爱语罗睺。金锵马麦。亦如瞿师睹三尺。五百婆罗门灰身。持衣说净乞食等事。今说有者。应物现权而有。故言方便也。
言谓以三业者。佛地论六云。谓成所作智起三业化。一身业有三。一神通化。谓作十八变等。二受生化。谓八相成道。三业果化。谓示现金锵马麦背痛等事。二语业化亦三。一庆慰语化。谓弟子修行诸妙行。庆慰令成。名庆慰语化。二方便语化。谓对放逸。赞不放逸。安置学处。令厌恶法。名方便语化。三辨扬语化。谓说决择。随诸有情种种意乐。而演说法。断诸疑惑等事。三意业化有四。一决择有情化。八万四千心行差別。一一皆能起对治门。二造作意业化。谓如雨华动地等。如来观诸有情所行之行行不行。若诸恶行不行有德行即有失等。三發起意业化。谓宣说發他人善根故。化邪众生。行实众生等。四领受意业化。复有四。一一向记。有人问生者死耶。答生者皆死。二分別记。有人问死者更生耶。分別答云。阿罗汉人死了不生。由无烦恼。入无余涅槃故。凡夫死了却生。三返语记。有人问言。人是胜是劣耶。返问言汝说人。为复对天。对三途。若将人对三恶趣。人是胜。若将人对天。人则是劣。四嘿置记。有人问言。我是常是无常。我是有是无耶。嘿置记莫对。恐转增其病。我若是有。则说常与无常。我既是无。本来无体。何处说有常与无常。问成事智是前五识俱智。何言意业化。答无上觉者。神力难知。不可难也。
言此对实智等者。意对自受用身说。即根本智。权巧方便。是后得智。潞问四种方便。皆对实智。何故偏说此权巧智。对实智得名方便耶。答前三方便。于中兼有实智。所以不对实智名方便。此第四权巧方便。无而忽有。唯后得智上作用。所以偏对实智。立方便名也。又前三方便。各对別法标名。且进趣方便。对果施为方便。对教行集成方便。对以少含多。今此第四既言权巧。事须对他实智。立权巧名。不尔。如何得名权巧耶。
言利物有则等者。以法顺根。解法也。随时而济者。以根就法解。便众生乐大小乘。佛与说大小乘法。若乐人天乘。与说人天乘。或根熟者与说。名随时。利物有则者。如说先以欲鈎牵后令入佛道。又刚强众生。刚强化等。意言如来实无羊鹿化城。但是随根巧权。逐便施为。故名权巧方便也。
言此体即于等者。问此权巧即于施。为中分出等者。施为中三方便。问何方便中分出。答于教行方便分出。兼是不住方便一分也(上泛明一切方便了)。
言今此有三等者。局明当经方便。辨云。疏中四重。初三种方便。次十二种方便。次六种方便。后二种方便。亦可多种。初之一重。正解经意。后之三重。摄附论文。三中复二。初总举。后別显也。此初总也。接下即引导众生。显上乃發明佛法。通彰合斯二种也。
言此经下云十方等者。问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此是显上。如何言接下。答意取无二无三两句。名接下。今取上句一乘。
言又正直等者。正直是一乘。方便是二权。令舍昔时方便。取今日之一乘。故名接下。经文三周皆有。初周云。或说修多罗等。第二周羊车鹿车。今在门外。第三周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问十方世界中。有二有三乘。又不除却方便说。即合是接下。既除却方便说。又无二乘三乘。此是显上。何名接下。答二解。一云。若约无二无三。又除却方便。不令是接下。今取所除三乘。所无方便。名接下。故三乘方便。是接下。二者。顿悟菩萨。是上根性人。回心声闻渐悟菩萨。是下根性人。只此经文。为回心声闻下根性人。前领说此经文。故名接下。问若是委曲说。可名接下。今既正直说。何名接下。答二说。一云。取所舍方便。对回心声闻。名接下。二云。只正直舍方便之言。接引回心下根性人。亦名接下。
言于前四中等者。指文也。接巧之中通三业。今此多是语业也。
言一身方便等者。经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身之具。更著麤弊垢腻之衣。右手执持除粪之器。隐报身之实德。名脱璎珞。现化相之权形。相同有漏。名著垢腻之衣。尘土坌身。示有烦恼粪器。小教诠显。义同手执。右者先也。用之先故。名为右手。
言又趣波罗奈者。言趣即是身业。转四谛法轮。即语业。身语双证。
言寻念等者。下科。且说三乘众生有益。问无漏寻伺。但在因中。云何如来更言寻念。答此示相也。下科示相思惟。
言上同古佛者。解上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二句经文。
言下顺有情者。解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二句经文。
言佛地经云者。引教证也(上解权巧之也)。
言依此解云等者。称可法则曰方。言善逗者。逗者易义。化二乘人。从浅至深。名易也。又住止义。法称于根。根住外法。名善逗也。
言往生论云正直等者。潞云。此所引论文。是潭鸾法师注往生论文。问何名正直。答离谄为正直。解方字外已为便。解便字也。菩萨先人后己。又外是众生。已是自身。菩萨教化众生。亲于他人。疎于己身。菩萨以大悲。摄外众生。同于己身。故名外己也(上解已是菩萨自身外属他之身也)。二云。使己如外人。将他如内身。将外同己。无自他故。无分別故。易云。君子外其身。而身先不[(厂@((既-旡)-日+口))*页]自身。而身先也。菩萨亦尔。凡所修行。不自为身。但为众生。令同己益。故名外已称便也。
言隐便云方者。便是所接有情是劣。方属能接之圣智有情。稳便之方法。名便之方。依主释(接下了)。
言二显上名方便者。显胜上之法。即佛果理智。皆胜上之法。言方便者。理体微妙有则曰方。智用双巧为便。故名显上方便也。
言无垢称云等者。彼经说。有智慧方便。能离于缚。即显上也。贪欲是凡夫缚。贪涅槃是二乘缚。贪禅定是菩萨缚。有方便故。得离此缚。即是此间显上方便。菩萨登地已上。起无分別智。以无缘悲。摄诸众生。有彼慧悲。不被空有所缚。名解。地前菩萨无彼慧悲。遂怯佛果菩提时长远故。又见众生数多难度。怯彼所求所度。遂住空有相中。被空有所缚。此由无方便故。解即是无漏慧悲。名显上方便也。潞四句。一有便无方。地前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有利他之便。无断惑之方。是名无慧方便缚。二有慧无方便。谓二乘人有慧断惑。而不能利生。名无方便。三俱有方便。地上菩萨不以爱见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猒四俱无方便。余一切凡夫。
言此经下云等者。我设是方便。教也。即是其智慧门。即接下经文也。令得入佛慧。即所诠智。显上也。又云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接下也。入佛无漏智。显上也。
言初设方便等者。意言此间是显上方便。前行所引经文。皆和接下引来。所以疏主分析云。初显方便。后显佛智也。
言理妙可则等者。解方便二字也。可者堪可。堪与修行人为法则。倣学名方。问何名便。答巧用能显。曰便。则谓所诠理。巧用能显。即能诠教之能显理。是方之便。
言其义等者。其义即所诠理妙。名方。其语巧妙。即能诠教妙。名便。摄教归理。方之便。名便也。
言方之便者。方是理。便是教。先有所诠。乃有能诠。皆依主释。
言三通彰方便者。若能被一乘教。对根说。则是接下。若谈一乘自体。即是显上。若別分接下显上者。显上是法华会上一乘教。接下是四十年前三乘权教也。然如来教上。有两个用。一能显所诠理。将教对理。名显上也。若教能接引下类众生。入佛法来。将教对四十年前根论。名接下。具此二用。故名通彰。
言下经大众等者。正出通彰。经言。世尊何故。慇懃称叹方便。是总也。方便两字。含得接下显上二种。总名方便。故总也。佛所得法。甚深难解。即是诸佛智慧。显上也。有所言说。意趣难知。即是其智慧门。是接下也。
言又云佛悉知是以等者。潞云。佛悉知是已一句。是显上。此所知法。唯佛则知。余人不知。故名显上也。以诸缘譬等三句。是接下。有云。准疏意。总配通彰。不別配也。但是总显四十年前三乘权教。顺三乘根。令一切欢喜。名接下。法华会上。就大乘根。说一乘法体。是显上法。具此二义。故名通彰也。前来两段。皆別配。唯此一段不配。又疏言。二皆通故。故知是通彰也。问接下等三。三周有文否。答潞云。初周开示悟入。名显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是接下。遮令不退。故第二周等赐牛车。显上。以假羊鹿。引生出于火宅。接下。第三周宝处在近。显上。说二涅槃。接下。合取名通彰。
言即十二种等者。略标类摄也。此经中接下显上通彰三义。摄瑜伽论中十二种方便。彼论外六种。即是此经接下。内六种即是此经显上。合此内外。成十二种。即是此经通彰也。
言方者统情机等者。统情机之法轨者。解方也。统者摄也。情即有情也。机者寻常解。机者根机。即自有情。此间解机。机者机要。即目教法之体。名机要也。
言法轨者。法谓方法。轨谓轨则也。此经有显上之方法轨。则能统摄。得能被众生机要之法故。
言统情机之法轨曰方。问何名便。答便者。济物理之要宜也。便者。宜便要便也。济者津济也。济者济益也。物者根也。理者法也。此经之中。有接下之便。作济物之要宜也。此经之中。有显上之便。作济理之要宜也。
言方谓方轨方法者。显上也。解方字也。问何名便。答便即要便。济理也。便宜济人也。解便字也(上略方便也)。
言情谓有情者。解前标中物字也。机谓机要。解标中理宗也。统摄机情。人也。机要之轨法。名方法也。
言贯人贯法者。此经之中。有接下之方。贯人。此经之中。有显上之方。贯法也。
言物谓人等者。人物根性也。理谓道理。法也。此经有接下之道理。能济人。此经有显上之道理。能益法也。
言济人益法故者。別结便字。摄云。济人则利有情。接下。益法即令法久住。显上。合此名通彰。
言此言意显等者。双结方便二字。有济人之利便。有益法之轨则。名方。故言方便。
言亦方亦便者。问方便二字。六释中何释。答疏言亦方亦便。持业释。将方就便。便则是方也。将便就方。方亦即便。安国唯依如来后得智。智是体。方便是用。用向上有益法。亦方亦便。有利生之便。名方便。
言由此义推等者。有取依主有财持业三释。非也。今准经中上下道理。接下显上。通彰三释(上三方便了)。
言三种合是等。经论相摄内六种。是此经显上。方便外六种。即是此经接下。合此内外六种一处解。名通彰也。
言瑜伽四十五说等者。初明所成十二种。次明能成六种。前来当经之中。说有三种方便。正是所要。今此疏主见论家说方便。故引来。非此所要。论具标云。云何菩萨方便善巧有十二种。答依内修证。一切佛法有其六种。依外成就。一切有情亦有六种。二六成十二种也。
言内六种等者。一慈悲顾恋者。即深念众生心。如地藏菩萨。见众生入地狱。菩萨亦入地狱。不舍众生。如于父母怜愍于子。经言。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又云。长者闻已。惊入火宅。问何名内修证。答为众生而复發心。即以悲心而名为内。
言了知诸行者。由不舍生死。亦能了知诸行。即厌离有为心。一切有为法之总名。为了知诸行。有漏不净。无常败坏。刹那生灭。而不染著。名了知也。
言忻佛妙智等者。菩萨所修行小善。忻求无上之妙智。即四智也。初一化身因。次一法身因。后一报身因。
言不舍生死者。菩萨發愿。若一切众生不成佛者。我终不取无上菩提。名不舍生死。不同二乘厌生死求趣涅槃。
言轮回者。菩萨虽处世间。轮回六趣。教化众生。而于世间。不生染著。
言炽然者。菩萨行行如救头燃。精进修习无时暂辍。由智故轮回不染。乐利乐他故。炽然精进。有抄将下三句。释上三句。又云将上解下胜也。
言外六种等者。即菩萨利益众生。令众生舍微小物。或一团食。或以一华。由回向虗空法界一切诸佛。其物虽少。而获福无量。故颂云。若人好布施。天神自扶将。施一得万倍。安乐寿命长。如一食施辟支佛。天上人间九十一劫常受快乐。
言令小戒等者。如薄俱罗持不煞戒。经五不死。乃至当得无上菩提。亦引大善根也。亦简外道持鷄狗等戒。空无所获。暂持戒八戒。生天受乐。远招佛果。名大善根。颂曰。若人于百劫。供养百罗汉。不如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齐。以八戒一日一夜得生天。名小戒也。
言增圣教等者。增谓增益。增嫌之义。有诸众生。于诸圣教。而不解了。随文执义。而生增嫉。谓不解佛密意有空二种言教道理。执空者。增于有教。而生恚恼。执有者。增于空教。而生恚恼。如佛说空。本空遍计。不空依圆。总拨为空。即是增益他圣教也。菩萨即以种种善巧方便。随顺而会通解释之。除其恚恼故。
言处中住者。于内外及空有教中。亦不生受。亦不生增。名处中住。亦令趣入。即令种解脱分善根。不能进修。菩萨以种种方便。令其趣入也。言已趣入者令成就。成就即是修行。已修行者令得解脱。解脱即是三乘无学果也。
言十二种中为成四等者。明能成六种。为成外六种。所以修能成六种也。外六种为所成也。摄释云。所成六中。初二少施等善。感无量果。二小戒等力。引大善根。由此初二种。已成满故。不要成也。从增圣教。已后成也。即是能成六种。成所成四种也。问何名能成六种。答第一随顺会通。成前增圣教者。除其恚恼也。第二共立要。契第三异分意乐。第四逼迫所作。成前处中住者。令其趣入。第五施恩报恩。成前已趣入者。令其成熟。第六究竟清净。成前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言随顺会通者。诸谓众生闻诸教说一切法皆悉是空。遂生增嫉。菩萨即以方便随顺。而与会通。将欲说时。先现柔义。身语接引。令生爱敬。除彼于己所生恚恼。彼生爱敬已。于法起乐。然后为正说法等。
言将为说者。意言若先美人。后必慕法。
言彼不解空密意言教者。出不解人。
言一切诸法无性无等者。出不解事。论有五句。一皆无自性。二皆无有事。三无生无灭。皆四等虗空。五皆如幻梦。前三句法说。后二句喻明。疏阙虗空。或疏云等者。亦是等虗空也。即是正出外人所迷之经也。秀云。谓世尊经中。说一切法无性无事无生无灭。如幻梦等。皆是世尊密意而说。非是诸法其体都无。所言无者。但约遍计所执。众生不解佛密意。言一切皆无。遂生憎嫉。名为不解空密也。
言无性谓圆成。无事者谓依他。不同禅师。菩提涅槃亦无。非此计也。
言如理和会者。正会有四句。问和会何法。答会前提圣教者。除其恚恼也。
言彼经不说一切等者。会第一句也。经意不说依他圆成一切诸法总无。其自体故。言不说一切法体都无所有也。有为无为摄一切法尽。名一切法。即是依圆二种是有也。
言但无所执可说等者。为有愚夫强执增益。我法自性。恐不能断。故密意言一切法都无所有。言无者。依圆二性向上。遍计所执言教向下。都无定体。故言但无所执可说自性。不说依圆亦是无也。问但无遍计一种。云何经言一切法皆无自性。答能遍计心。执彼彼物。所以遍计亦名一切。但约诸法上。可说自性。谓一切法离言说。言说不得诸法自性。执有言说诸法。皆是遍计所执。意言谓能遍计心。无始已来。依名计义。以义计名。此所计法。举体非有。但是计心。执有自性。今者说彼言无。非是无彼所遍计境依他性也。问所遍计境为通何性。答摄大乘说。是依他起性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既为所缘缘。必须有体法故。彼所执我法。是所遍计。问执心起时。当情我相。说为何等。答此但名境。不名所缘。缘境义宽。无亦名境。所缘缘狭。无法即非取。彼依他法为所缘缘故。意言自心变起。离自心外。无有別境。能牵于心。如彼依他。问圆成实性。何非彼境。答真非妄执。所缘境故。若依展转说。亦所遍计。如计绳为蛇。迷杭为人。麻喻圆成实。绳喻依他。作蛇解时。便是遍计。理实通迷也。
言据第一义非等者。此会前五句中。第二句经中无事也。若依一真法界。此言说事。都无实体。意言虽有依他圆成二法。所言说事。然依此事起遍计言。如此遍计言下所说法之自性。如兔角等。性离言诠。彼执法心无其自性。若尔。与前性何別。答前约无其体性。此约无其事相。前即所计境。此即能计心也。
言既彼性事等者。摄云。会第三句。前说性事皆遍计所执。本无自体。体既是无。何有生灭。皮既不存。毛将安附。所以彼经言。一切诸法。无性无事。无生无灭等。第四句如虗空等者。疏中阙不引。摄云。彼论云。譬如虗空受种种色。色无之处。即显空虗。犹如依圆。为我法二执所蔽。执无之处。即显真如等。
言又如幻梦等者。会前第五句皆如幻。梦明彼依他。犹如于梦。如手巾上结兔。显是幻也。睡中所见梦也。既是幻梦。皆是虗妄所有。都无作用。又依他性但如幻有。由此会通。令增圣教者。得除恚恼。意言一切诸法。即依他起。皆如幻梦也。
言非如显现者。依他法上。有体有用。名如理显现。遍计性无体法。不似依他法上体用显现。
言亦非彼事都无等者。意道遍计性向下依他法。是有遍计。不同依他法是有。故言亦非彼事等。
言二共立要契者。契者约也。论云。菩萨若见有情求饮食资具。疾因名利。工巧艺术。即便共彼。先立契云。汝等若能知父母恩德。及供养沙门婆罗门。乃至若能持戒。我当随汝所欲。与汝衣服等。如其不能。乘不施与。此第二第三度。成前处中住。令其趣入。
言异分等者。有二意。一者先许者之名同分意乐。二者异于彼故。名异分。又意。一者先许后通。异前分故。二者非内心尔。外现违内。故言异分。论云。谓诸菩萨。与诸有情。立要契已。彼诸众生。得如上衣服资具田宅。不肯修菩萨行。及以利益之意。先许不与。或已却夺。非是恶意而不与也。彼若修善。还却与之。现愤恚相。非内意乐。实欲拔济。示现嗔恚。名为异分。
言此等权时等者。问菩萨教化。何起嗔恚。答疏言。此等权时等。如世父母。愤责子时。汝甚愚痴等。非内心实等。
言四逼迫者。或前处中住。令其趣入。
言有自在力者。论云或为家主。或作国王。名自在力。不知恩德者。与钱财饮食。于彼前人。有大恩泽。彼不顺行。名不知恩也。先求所许。与钱财物。彼不修行。并不与之。令断所求。故大论云。诸亲用等。若于父母。不知恩报恩。乃至毁戒之者。乘即不与衣服。或当捶罚或当駈摈。立一使人。当令伺察。由是有情怕怖治罸。断诸恶法。皆修善法。瑜伽论云。逼迫所作。方便善巧也。
言曾于彼所等者。菩萨曾于有情。或济所须。或济危难。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深知思慧。欲得报恩。菩萨尔时劝令修善。以受报恩。菩萨告言。汝等以非世财成相酬报为大恩。汝但修善。名大报恩也。此下第四第五成度前已趣入者。令其成熟也。
言六究竟清净者。第六度成前已成熟者。令得解脱。究竟者毕竟也。清净者离染也。果道满已。已历三祇。令生忻乐。请转法轮。论云。云何菩萨究竟清净。答先现上生睹史多天。无量有情。作如是言。有菩萨生此天来。不久下生。往瞻部洲成佛。觉我有情随佛下生也。即是弥勒菩萨。于昼夜六时中。一一教化五百亿天子。成不退转。
言此中方便等者。指方便品也。即是瑜伽论能成六种中。随顺会通。成前增圣教者。除其恚恼。亦即通三方便。会昔三权。接下。通今一实。显上。合此二种。名通彰也。
言决择唯识等者。金云。两文说有二种。皆是此法华中方摄。设于二乘。即是拔济。回心向大。即是回向也。
言如其所等者。秀云。彼之拔济方便。即此接下。彼回向方便。即是显上。合彼二种。即此通彰也。
言皆此所摄者。潞云。拔济是此会昔二权。回向是此显今一实。问何名决择唯识。答唯识有三名。成唯识。净唯识。三十唯识无决择唯识。决择即瑜伽决择分三十卷也。
言出体性者等者。即別境中慧也。
言无分別智等者。秀云。方便之体。合以名句文。而为体性。今取智为体者。谓后得智有此言说方便故。但约智而为性也。从本言之有二种。一本智。二后得智。本智如哑受食。无言无说。又根本智如人远行。渴得一椀蜜浆。正吃之时。口说不得及。其吃了唱美。方有言说。根本后得二智亦复如是。问今此品中明方便智。以何为体。答唯后得智为体。通根本也。问如何解方便。此间说根本智耶。答因有根本。方有后得。故先说也。二者。后得智为他说法。必由根本智内证。所以疏言。无分別智。内冥真理。后得智中为他说法。
言唯识等说等者。对法论说十度中。后四唯后得智。第六唯根本智也。后五即般若方便愿力智。此京说。若约十度解。后四唯后得。第六唯根本。若约六波罗蜜说。第六通加行。后根本行得三智。今授十波罗蜜说。方便波罗在第七地。只合言后四波罗蜜多。皆后得智性故。若言后五波罗蜜多皆后得智。滥他第六度。唯是智根本。如何通会后五。答章敬云。今取后五波罗蜜为一句。多皆后得为一句。则无妨也。以彼后五中第六一个唯根本智。余四唯后得故。言多皆后得。意言疏约多分言。云皆后得。非唯后得。
言其能所诠等者。会违也。问前释中方便通教理。如何出体但言智耶。答有二。一依以別就总解。二依摄末归本解。且初解。疏自通云。其能所诠性又各別。是第一义。因智而显。是第二义。能诠是教。所诠是理。教之与理。性各自別也。教是別。理是总。摄別就总。但言方便智。二云。教理两种虽殊。因智而显。智为根本。意言其能所诠虽二性別。并方便摄。俱因智显。所以取智因有后得智。方有能所诠故。
言下释本文者。分三。初疏科初周。次论科此品。后众科此品。今当疏科初周。且序分正宗流通三段。不同今当正宗。正宗中分三周说。法说。喻说。宿世因缘说。三周不同。今当第一周法说。法说有四。初世尊晓喻。方便品。二鹙子领解。三佛重述成。四为之授记。
言此四之中者。初晓喻。在方便品。
言后三等者。领解述成授记三文。在譬喻品。且领解者。经言。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等。三佛重迷成。经言。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四为之授记。经言。舍利弗汝于未来过无量无边等。问上根鹙子闻法说一乘。疏主何言晓喻。一何相违哉。答此是开晓诱喻之喻。非是喻况之喻。问荷恩云。如猫牛爱尾。如优昙钵华。岂不是喻。答有二意。一晓喻之字。从言傍作。论由明也。若喻况之喻。口诱傍作也。二云。虽猫牛等。言非是此问。正说喻处也。
言佛晓喻中论判为五等者。只缘经是佛说论是菩萨造。所以先依凭论家。科为五般。初叹法胜妙分。经言。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云云)。二叹法师功德分。经言。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三大众定疑分。经言。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第四大众定记分。经言。佛告舍利弗。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第五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断疑分(上科了)。
言法为佛师者。问何要取初叹法胜妙分。答疏言。法为佛师一句。是涅槃经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言人由法以等者。问因何第二叹法师功德分。答疏言。人由法以成德。书云。人能弘道。道以润身。
言诸声闻等者。问因何有定疑分。答疏言。诸声闻等五句。疏初三句解定义。后二句闻叹已下解疑字也。然定与疑別。并约鹙子说也。于自所证有余涅槃。遂执为决定。闻佛叹二甚深。遂有疑生。合此二种。名定疑分。经云。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是定义。而今不知是义。所趣疑义也。
言佛心所为等者。问何故有定记分。答疏言。佛心所为等。谓先说无量义。后说法华。只为回心声闻作佛。问定疑分与定记上何別。答前定疑属众生。今定记分属世尊也。本来放光现瑞。佛心决定。谓以有所为之人决定。为舍利弗等。说法华经。
言唱止邀其等者。问既言决定。何故三请方说耶。答有二意。一欲令声闻生慇重心。声闻之人多皆慢法。于一乘法上。若生慢。永劫不得解脱。故令三请。二令恶人退席。故有三止。一往者似佛不肯说。唱止之时。却是说相。欲令声闻生坚固心。三令不退其心转转坚窂。定者佛心决定。记者分別解释。
言众人之内等者。问何故有断疑。答疏言。众人之内等。闻前唱二甚深。及三请三止。遂生四种疑。一佛于何时。出先权后实说。二云。何知是增上慢。三云。何堪说法。四云。何不成妄语人。向下说经。为断此疑。名断疑分。故论成五分也。
言或分为二等者。众主欲拟科。当品经文去。先将论家五般科为两般。以义分出也。简要云。三般科为定疑分。后两般科为断疑分。
言二深先唱者。正宗之中三分科经。今当法说。法说之中。今当世尊晓喻方便品。疏科为四。四般不同。今当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如来入定。观一切众生。根有上中下。名察也。从定起唱二甚深。名警。今取声势稳。名警。警者动也。察者觉察也。先唱二甚深者。即是警动觉察二乘也。
言初叹所证等者。即是诸佛智慧是所证。其智慧门是所说。则叹所证法妙所说法妙。此皆尽属所。二云。二深总是所证也。说则说所证法妙。叹则叹所证法妙。通此二解。
言初总标胜妙者。即是诸佛智慧及智慧门也。
言所以者何下释等者。若约近说。五种智慧。五种甚深。此释中诸佛智慧也。又八甚深及五难。释此中教门也。若约远说。一部经中。说理智处。总释此间智慧。说教权实处。总是释此间智慧门。
言初显自在等者。经言。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若唯论牒。梵本经云。尔时世尊入甚深三昧。正念不动。以如实智。从三昧安祥而起。纪(多十四字)纪国科五句。一尔时。二字。入定时世尊二字人。三从三昧起者。所起定。四安祥者。现定相。五而起者。正起定也。问何故论解与经不同。经言。三昧是定。以起也。何以论云。以如实智观。答缘经云。三昧是定。从根本智观起。亦是三昧。后得智观起。亦是三昧。天亲菩萨意从简滥所以言从如实智观起。意显世尊从根本定起。不从后得智定起也。又摄云。论举慧影定。隣近释。意说本体用分。了俗证真。不相违故。
言以如实等者以者。以由也。如者称也。称者可义也实者如实。实者则真如也。唯用正体智。如实而智。名如实智。内冥真如理。名之为观。贯同。二云(官音)。如者真如。如实者实相之智者。是慧也。观者是实以如实三个字。是所缘境也。智观即是能缘心。此后解观字。是定不邪慧也。念缘曾习境。定缘所观境。观是定境。举所缘境。显能缘定心。故名如实智。观从定而起者。示现出定相也。
言起已告舍利弗等者。问佛无不定心。常在定中。何故世尊从定起耶。答疏中二意。一云。初示现如来。得自在故。二云。如来入定。无人惊悟故。如目连于猕猴池边坐得无所有处定。闻象哮吼声。因惊出定。问象哮吼声为定中闻声。为出定闻。答小乘不许定中能闻。若闻声时。已是出定故。大乘不尔。许在定中闻声。如舍利弗坐定。被大力鬼柏头。出定来。乃觉头痛。此并有惊动。不同如来入定。无人惊悟故(论解了)。
言观无量义等者。疏解论文。问无量义处定。与如实智观何別。答根本智证著出水之实理。名实智观。若证著出生众义理。名无量义三昧。
言佛定殊胜入已等者。问佛入定时。余人还惊。得如来出定否。答疏言佛定等。
言又显于定中等者。问如何他人惊。不得佛自出定。答疏言又显于等。意显佛自在故。要入便入。不假作想。要出便出。不假惊故。不同凡夫等入定时。先种种想加功用。方能入故。佛即不尔。出入纵任自在。从根本起入后得。后得智中。徐审当根。故从定起。
言即由二义者。结前论处二义。即由二义者。一自在力。二无人惊悟。
言虽是无量等者。料简所依定。问既言入无量定。即合是无量义。便为定名。何言第四禅。答疏言虽是等。意言依第四禅。观无相理。离八灾。定慧均平。是无漏功德胜故。
言不告余人等者。秦经云。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论引梵经云。以如实智观。从三昧安祥而起。起已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如来所证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问会中声闻无数。何乃偏告舍利弗。答疏言不告余等。意言此经智慧之经。唯与鹙子智慧。涉深相应。利根第一。故告舍利弗等。相应者相当义。
言谓舍利弗声闻者。问何故不告余声闻。告舍利弗。答疏言谓舍利弗等。如来说法。鹙子悟解所以先告舍利弗等。
言一闻即解者。简余声闻法就未解也。
言佛凡说法等者。机谓机巧。开要有情身中有此机要。或施或张。如来观之。以接道法。如世之机。以是疏之文巧。即开以总。掷之左右。交加织络。乃成奇异罗锦。此亦如是。此品初唱二甚深。二乘不知。便是如来脚践蹈。又云。假使满世间等。鹙子惊恠。父巧大开。从恶人退席已去。世尊广说开示悟入。掷言教总。交加织络。舍利弗未来世成佛。号曰华光佛。便同锦绮。故喻于机也。
言根法相应者。初周法说一实。唯与上根鹙子相应。故独告彼。即是鹙子上根。而不假喻说。名根法相符。问菩萨更利根。岂不与如来相应。答菩萨不是正为也。
言不告菩萨有五者。问何故佛唯告鹙子不告菩萨者何。答疏言不告菩萨有五义。
言一为声闻者。问如何不告菩萨。但告声闻。答疏言一为等。意言即令二乘回心。已舍权取实。断所知障。修法空智。令证无住涅槃。是声闻所作事故。问第六住前。多是惊怖菩萨。欲退住二乘。此菩萨云何不告耶。答权有二种。一权心。二权乘。告声闻意。令舍权乘。彼是权心。故此不相应也。
言二为诸声闻等者。前是舍权。今此取实。
言三护诸声闻等者。防护声闻下劣之心故。二乘本来早起怖畏。生悬崖想。若佛出定。更告菩萨。不告声闻。声闻转生怯弱心。故决定却取二乘。不肯回心故。所以出定。先告声闻等。
言四为令余人等者。经言。大智舍利弗。令得授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
言五为诸声闻不起所作者。即二乘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等。更不求趣大乘果故。所以佛破此执。声闻执极。遂先唱叹二甚深。令除小乘究竟果满之心故。
言果满证圆者。道谛为因。灭谛为果。灭为所证。道为能证也。
言菩萨于五事等者。问菩提既利根。此经是智慧经。欲说此经。何不告于菩萨。答疏言菩萨于五等。
言傍告无爽者。问佛说此经时。诸求三乘人。有怀疑网。乃有疑皆断。即三乘中有大乘者。此正告不定性。兼任持所余何言不告。答疏言傍告无爽等。
言正告不定性等者。问一种不定性。何故声闻正告。菩萨言傍。地前小菩萨亦是不定性。答疏言正告不定等。意言权有二种。一正告住权乘者。傍告住权心人也。
言所叹之法略有等者。然经文中。理上即有甚深。教上但言难入。不言甚深据实。合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甚深无量。若教若理。皆合有甚深。
言故论云有二甚深等者。问争知教理皆有甚深耶。答疏言故论云有二等。一证甚深。谓智慧者。此之智慧。通性及相。性即所证理也。相即能证智也。本智亲冥证。后得变影证。皆名证甚深。通五智慧。皆是如来所证法也。
言梵云阿笈摩等者。疏主解智慧门。古经论云阿含。讹也。新翻云阿笈摩。此翻为传者。瑜伽八十五云。师资展转。传至今。由此道理。故名阿笈摩。即四阿含等是。据实。一切大乘经论。名阿含。总是上古诸佛。展转传来。下经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或翻为教。或翻为净。教有三义。一者。体是无漏。故名净。二者。从真如法界海中流出。故云净教。三者。教体是无满。众生闻者。除惑业。得除有漏。亦成无漏。约用名净也。
言此甚深义通等者。下疏主分配为缘。理上有五种甚深。能诠教诠著五甚深。道理教上亦得五甚深也。恐人疑只将谓理上有甚深。教上无也。问争得知。答论意如此。一证甚深。二阿含甚深。又云。一者体妙。二者难了。问何故论家甚深通两处说。及至解经文处理上配五深。教上配五难。答所疏言。然理正得甚深之名。门深乃称难见觉等。缘所诠理胜。正名甚深。能诠教。教对理劣。不得正名甚深。将教上甚深义。改作五难。五难者。亦是甚深义。此各有二义。一所诠理。自体是深。法当体正得名甚深。二者智慧。是佛所知法。正名甚深。教上亦有二义。一者教。对二乘浅智。不正名甚深。但名不知。二者教。因理深。教随于理。亦名深。不可共他理齐等。所以不正名深。但言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
言二乘不知等者。有二说。一云亦者。亦二甚深。意道甚深之义。既通教上理上。总有其二乘不知之言。亦通教通理也。二云亦字亦理。理向上不知。意道不唯教上二乘不知。理上亦不知。今且说于教上尚自不知。及显理上更合不知。教尚分麤浅。由自不知。理更甚深。灼然不知也。问何故但言诸佛智慧。不言诸佛定。答智慧正是二乘所求。二乘所无。故先标唱。令其问取一乘。亦是经之宗体。故不言诸佛定。
言自余別列等者。摄云。五深別属理。五难別属教。五深者。一义深。二体深。三证深。四依止深。五无上深。五难者。一难见。二难觉。三难知。四难解。五难入。金云。甚深別属教。无量別属理。谟云。自余之言。自一分甚深。通教及理。言理故教。二法无量。別属理也。问五深五难。有何差別。答五难得二乘不知。五深者据佛所证。
言论说智慧者。此一句引论也。谓一切种一切智智义故。此标章也。此上十五字牒论标章也。谓一切种一切智智义教。此是论家解。论云。一切种者。种即种类。种类不一。名一切种。此解一切种三介字也。此一切种。是向下智体。向上义也。且一切智三个字。属如来五蕰身。假者身。是如来身。是一切智人也。一切智人身中有此智。一切智智此智体。通性相。菩提涅槃。有为无为尘沙万德也。义者境也。义有二种。一义谓义理。二义谓义境。初唯俗智境。后通真俗智缘也。若真如。是根本智家所缘境。名义。若余有为法及变影缘。如后得智所缘境。名义也(论文了)。
言一切智人之等者。疏主解也。一切智三字。属如来身也。向下重言智体。却是论家最上一切种。种者种类。菩提涅槃含持众多种类。名一切种。种即智也。此第一解。疏主依人法解。缘经文中言诸佛智慧。智慧两字带得人与法一处来。此人法中。解一切智智。兼解向上一切种也。一切智者。一切智人也。一切智人身中有此智。名一切智智。此第一解。顺初周经文。理智双说。开示悟三。菩提涅槃。顺此第一周。故作此解也。
言或一切等者。第二解也。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后得智。相合一处著。名一切智智。
言义者境也者。问何名义。答疏主义者境。即是根本后得两个智家所缘境也。义有二种。一义谓义理。二义者境义。问何谓彼境。答即一切智人之智境。名一切智智义故。
言何谓彼境等者。疏主又将论家一切种三个字。作种类义解。何谓彼境名一切种。答疏言谓一切种。一切种者。谓若空若有等者。若空即二无我。即遍计。若有即依他圆成有为有为即依他。无为即圆成依他染分名有漏。净分名无漏。若教。是十二分教三乘教。若理。一切道理。理真理理。又有一百法。有为九十四。无为有六种。有漏三十一根随二十六无想定及事异生性悔眠。无漏七灭定六无为。名一切种也。
言谓此一切种者。将一切种三个字。是他一切智家所缘之境也。
言即此一切种等者。別结皈也。一切者。即根本智后得智。境即真俗谛境。三种法总名所诠之智慧。总是解诸佛智慧也。
言今以理穷等者。重明一切种。疏主前来虽有多解。犹恐解一切种义不尽。又前来虽以本后人法解智慧。疏主缘道理未尽。今以理穷。更作五种智慧。解一切种一切智慧。乃尽也。五种智慧。即同般若五种也。一智慧性者。谓实相般若。智慧相观照般若。智慧伴眷属般若。智慧因文字般若。智慧境境界般若。
言一切智慧性者。性谓真如。故下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言论自释云等者。问真如何名智慧。答二意。一云。论云。谓如来藏。法身之性不变故。佛智具知此实相体。穷源尽底。故名究尽。二云。谓真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既言如来藏性为体。真如亦名智慧。
言揽法成人等者。问此间是所证所说法妙中。如何引能证能说法师功德经文来。解此间所证法妙耶。答。佛无別佛。揽智慧为佛体。能成所成。皆是智慧。揽法成人。人之所成智慧性。唯取真如。此真如又须是如来身中真如尘沙万德。十地菩萨揽法不尽。不得成佛。此先由成佛。具能证智。证所证真如。方堪为智慧性。性之与相。皆是智慧。皆是佛身。故引下为证也。二云。揽者证也。先由穷尽诸法实相。证尽法身理。方是佛身。佛身因此智慧性。成就得也。疏主下解云。法即是佛。佛即是智慧。佛身不离智慧(此正义)。
言无漏能者。无漏简有漏。能观简所观也。
言方便知见者。根本名知。后得名见。谟云。知约内心自证。稍亲。见约外缘于境。稍疎。故配本后。
言智慧伴等者。是相应功德。即佛身中心心所及诸功德法。经云。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等。
言智慧因者。因有二种。一言生因。名句文等。即是经云种种言词也。二智了因所起知解。下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因中万行。唯因非果。能诠教通因中果中也。所以能诠及万行。为智慧因也。
言如是相等者。准下料。为佛所说法。如证而说。如是相者有为。如是性无为。如是体五蕰非五蕰等。力常法作无常法。因建立果义。缘成辨报义。果四果。报异熟名报。本即不生。末即生。
言今智慧门既是等者。门既是能诠教不取取四舍一。次依诸文。唯取一。然依诸教。五甚深中。多唯智慧性。真如为体。取舍一余四。后依此经。取二舍余三(上科下解)且初准理。通四慧者。准道理。不取能诠教。取余四慧。性相伴境。名诸佛智慧也。问何故不取能诠教。答一缘是能诠教。二缘是权方便。故不取也。兼简智慧因中一分行。亦不取也。问何故不取智慧因中行耶。答今此解果中功德也。教既是因。简万行。又是因非胜故。不取智慧。因中万行。一分但说四全。故言即余四慧也。
言义虽可尔者。明取舍也。诸教唯取一。向前说五甚深。道理实如此。然依诸教五甚深中。多唯慧性。唯取真如理。名智慧也。
言诸教者。即是胜鬘涅槃也。
言五甚深中等者。问何名五甚深。答即是义体。证依止无上取此五种也。不是此间性相伴境。因此是五种智慧也。然五甚深。唯依一真。如向上立也。疏主引诸教来。例同此经。亦合取真如理。为诸佛智慧也。
言以阿含甚深即昔等者。问此经何处是取真如理。名智慧处。答此经亦有处真如理作智慧。一乘亦名为智慧也。所以疏言。阿含甚深。即昔三教。一往看。恰似解智慧性处。忽然说阿含甚深。即昔三教。有似疏文孤起。却是疏主深意成上。此经舍权取实。真如为一乘体。问一乘以何为义。答一乘者真实义。唯真如理。名一实也。阿含甚深。即三乘权教。教既称权。返显教下。所诠理。是实将权教。显实理也。问何以知此处阿含教下唯取真如理耶。答论云。证甚深无上甚深。疏主引此文。证真如理。名一乘也。彼证甚深无上甚深皆以真如为体。
言无上甚深者。问此经何故唤真如。作智慧也。答疏言无上甚深。是大菩提故。故知真如亦名智慧。
言胜鬘经中等者。胜鬘经中。说一乘体即真如。胜鬘既尔。此经化城品宝所亦然。皆以无为为二乘也(上密会诸教但取一舍余三)。
言今此经中等者。此经中依实胜慧。取二舍余三。依实二字简权也。智慧因中。教行两法。对果称权也。胜慧二字简因伴境三是劣法。亦非胜也。今唯智性智相也。问莫违他家五种智慧道理。答举此二种。余三自成也。论家胜劣双取。即言五种智慧。经家举胜也。偏言二种性。即涅槃相菩提此二为体。自余三成。
言菩提菩提断皆名等者。问为复此经独取理智。为复兼诸经。亦有说处。答疏言言菩提菩提断等。此是金刚般若论云。菩提断障得处。亦名菩提。真如是断障显处。亦名菩提。真如是智所依处。亦名般若。一切有为无为。皆理智摄。名摄一切尽也。
言牛车言作者。经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等。显是智相。有为之法。可言化故。无为常住。不可化故。
言各与一故等者。是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重显牛车。亦复有为。各各从自无漏种子生。无为常住。一体不可言各与一也。
言宝所旧有即智性故众共等者。众商往宝所。共取义昭然。佛子各证如。即名众共取。如山中宝藏众共取。疏主缘古人取涅槃为车体说著处。皆便破古人牛车言化显是有为也。各与一故。显不是无为。无为共有故。宝所共有。是智性故。众共取故。不言各与也。示佛智见。是智性。悟佛知见。是智相。即是菩提涅槃二故。
言由此有故等者。问此经既取智性智相二种。为诸佛智慧。莫违他论家五种智慧道理。答疏云。由此有故。余三自成。问云何由智性相二种故余三自成。答既有智慧。同时心所。即是其伴。智慧要因于教及万行生起。即有因也。智不孤起。必托于境。故有伴境因也。故言余三自成也。
言下云一大事等者。开佛知见。双开菩提涅槃。示佛知见。別示法身理。悟佛知见。別悟报身智。性相二种。即唯此二。若因若果。因中理智。果中理智。故言即唯此二也(上解诸佛智慧)。
言谓此智慧等者。问何法是理。何法是教。答疏言谓此等。意言真实之道理。非独真如名其理。诸佛智慧。通性相故。又真者真实。理者所诠之理。对彼能诠教权。所以理智名为真理。非是唯取真如名为真理也。
言三乘权教者。大乘教名权。对彼真理。亦名权昔。对不定性。于一乘上。权说三乘。若离一乘。三义不立。一乘教亦得名权。实无三乘。权巧施设三乘名等。
言总标实权者。双结实权理教二別也。唱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是标实。若近取同下五种智慧五种甚深。是释实。若远取三周说行果处。是释实。并两品一乘果。亦同于此也。唱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即是标权。若近取五难八甚深。是释权。若远取三周之内及十二品一乘境中但说权教之处。总是释权。誉云。智慧甚深。教门难入。即表大乘理教。实二乘不知如来权说。即表二乘理教权也。
言欲令二乘舍权等者。问世尊方便品初总标权实。唱二种甚深。有何意。答疏言欲令二乘等。所以初唱智慧甚深。令二乘人知实而可取。初唱教门甚深。令二乘人知权而可舍。又前疏主解云。能诠之教名权方便。所诠智慧名真实乘。真实乘中。欲令二乘行因取果。
言故胜鬘等者。引彼经证正相当。问争知世尊四十年前为二乘人说权。令交法华会上舍权。答疏言胜鬘由此等。彼经说二乘四智。即是二乘四谛智。四谛智即是菩提。即当此经羊鹿。得涅槃者。即当此经化城。彼经言。二乘四智不究竟而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方便欲令不定性二乘得羊鹿四智及化城。涅槃已后舍羊鹿四智。令取牛车。舍化城涅槃。而取宝所。故言是佛方便。正同此经意。
言欲令舍二者。舍二乘生空理智。取一乘二空理智。即是登牛车。至宝所也。
言证甚深论有二义等者。略标也。卞和献玉。难了如楚王。不识其体妙。唯佛与佛能知难了。乃至二乘不测也。
言又甚深者一切等者。其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其智慧门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翻译之家。意在省略。理上唯言甚深。教门上甚深。回作五难。五难即甚深也。二乘不知。唯在教上。合一处说。意道二乘于教上不知。到理上灼然不知。教门麤涉。尚自不知。理更甚深。实是不知也。
言其五甚深者。今唯依真理解者。甚深二字。向上分出五种甚深也。
言一者义者。真如向上有差別义。故有种种名。一名法界。亦法性实际。常乐我净。有众多义。名义甚深。
言二体深者。自体性也。与万法为体性。常住不灭。名体甚深也。
言三内证者。凡夫总不证。声闻证不全。唯佛全证。故名甚深。唯根本智证余加行。后得不证著。余智不亲得故。
言四依止深者与迷悟为依。凡夫迷生死。真如亦与迷为依。众生悟解成圣。此真如亦与悟为依。又解云。与十二分教为依。名法界。与有为九十四法为依。名法性。与自他报化身为依。名诸佛本故也。
言五无上深等者。体最胜故。此解无为也。谓大菩提者。即无上义也。所诠者。即是甚深义也。其五甚深。古来唯依真理解。若依此解。前四甚深及第五所证。无上正等觉。正等觉之性。真如亦名觉。唯是真如理也。体是无为。后称为大。若依般若经及诸论解。第五甚深无上正等觉。通菩提涅槃。通性相。又准前来疏主取舍疏文中。然依诸教。五甚深中。多唯慧性。既言多字。即合小分通相。即是此间前四甚深。唯真如。第五无上甚深。通性通相。即四全一小分。是慧性。余一分通相也。问涅槃是无为。可得称无上。菩提是有为。何故称无上。答能证所证体不相离。总得名无上也。能证为因。所证为果。无上觉是无为。正等觉是有为也(上唯依真理解)。
言若兼观照等者。通性相解。若兼观照。智性智相。合名甚深。疏主意古人虽以真如为五甚深。今兼智性智相。合名为五甚深。
言其义甚深等者。用者义用。真如体至极微细。被根本智向上有断惑证真之义用。亲证得真如体。却向上智。说甚深功能。名义甚深。此是智相也。
言体甚深者。真如与万法为体性。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名体深。唤真如化体甚深也。此第二智性也。
言内证深等者。虗空虽然宽广无穷。不那日光能照尽也。空既无边。日光亦得无边也。真如加行智证不得。后得智证不得。二乘菩萨分证。内证有限。不得名深。唯有如来根本智证得尽。却向能证智上。说一个功能。名内证深也。此是智相也。问此与第一俱是正智。二法何別。答前约智上义用。今此约智体宽广也。
言依止深等者。与有为无为尘沙万德为依止。与诸佛为依止。问此第四与第二俱是真如何別。答前约与一切法为体性德本。今此第四约与一切法为依止。故是別也。
言无上深者。体通性相也。
言无著等者。问依何圣教。无上菩提。通性通相。答无著金刚般若等。
言此之二种体遍一切者。菩提有为法中尊。体遍一切有为也。涅槃是为无为法中尊。体遍一切无为也。此是疏主叙唐三藏和上本意也。疏主是三藏弟子。意言若诸经无上甚深。空取实相太狭。兼取观照。疏主叙来。为此经本意。
言若通义者。约所诠。四慧之中。智性智相。以此二种。解五甚深。若通义释。所诠四慧。性相伴境。一一皆有义体证。依四种甚深。一智慧性。有尘沙万德差別众义。名义甚深。二者。与一切法为体性。故名体甚深。此不如取体性凝然不生不灭。名体甚深。三者。唯根本智证。余智不能。故名证甚深。四者。与一切法为依止。名依止甚深(一重解)。一者。智慧相。相上有证理断惑之义用。名义甚深。二者。体是无漏。故名体甚深。三者。是能证故。理虽普遍智证之时。如函与盖。冥合真如故。名证甚深。四者。与尘沙万德为依止。名依止甚深也(二重了)智慧伴有差別义。故名义甚深。各自有体。名体甚深。与根本智同证理故。名证甚深。有为无为各自有体。名体甚深。是本后智家所证知故。名证甚深。与众义为所依止。名依止甚深(三重了)。智慧境。境者义差別也。差別众义。名义甚深。为有为无为各別有体。名体甚深。是所证故。唯佛智证达。穷尽源底。名证甚深。诸佛功德法。更互相依。名依止甚深(上能通义解讫四重了)。
言或智慧性相等者。一智慧性配义甚深。二智慧相配体甚深。三智慧伴配证甚深。四智慧境配依止甚深。
言唯无上深等者。唯无上甚深。在大菩提。诸德主故。不配前来四慧义也。前来义体证依止。此四甚深胜劣合论。配性相伴境四个智慧。缘第五无上甚深。摄菩提涅槃。唯是胜故。不配四慧。四慧是劣故。由无上甚深是诸德主故。总故。通有为处与有为中为主。通无为处与无为中为主。菩提是有为主。涅槃是无为主。意道唯菩提涅槃向上。则具说无上深。余处尽无。若空言甚深。不妨余四慧总有也。唯无上深。是正主。余四甚深。随他智慧。立甚深名。不是正主也。
言又非喻所喻等者。前来解甚深义。作三般甚深义解。尽是疏主叙论。今此下两句。疏主自出意。解甚深两字也。非世间物可以况。故曰非喻所喻也。不思则虑绝。不议则言丧。丧言绝虑。非喻能喻。故曰甚深也。问第五甚深。何不配四慧。答无上深中。具有性相二种。是功德主故。非喻所喻等。双显性相二种体故。不同前四有性无相有相无性。今此无上双显性相两种。故不配之。问前之四种。岂非果位。何故但言无上甚深。答据实言之。此五甚深皆智慧为先。四种亦通因果故。其无上深。唯在果位。故不別配。意此一句。是余甚深总德之主。故不別配也。
言上来解甚深等者。此是疏主唯经文道理解说。且就一边道理说。唯于理向上。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向上不说有甚深无量也。
言准论解经等者。准论解经慧门。亦有五深。已上论家解。若准经文。甚深两字是总。唯依智慧理上。说甚深义。名总也。若別即合通教及理上。皆合有甚深两字也。问如何是教向上有甚深。答甚深义。即五难是也。缘经文意。从文句稳便。上句早有甚深。不可下句重说。所以改作五难也。又论家前解智慧云。一体妙。二难了。后解教门。亦云。体妙难了也。经家空于理上。言甚深者。是总句。问既通教上有甚深。甚深是別句。文在何处。答疏引文。阿含甚深。即五难是(上解智慧向上甚深下解智慧向上无量)。
言无量等者。五种智慧中。一是能诠教。四是所诠理。今无量只依所诠四智慧说。论家意。无量別属所诠理。慧门別属能诠教也。智慧向上甚深亦是用。智慧向上无量亦是用也(下依疏说)。一智慧性体遍。故名无量。二智慧相用宽。故名无量。所证理既遍法界。能证智尽无边。如函与盖。无处不遍。故名用宽。三智慧伴。总揽尘沙万德。为智慧伴。名德备。四智慧境。有为无为。若空若有。真俗谛境。周遍十方。故名法广。广者多也。前三约智体向上作用。立无量。后一约法体宽广。约境名无量。
言如空无限等者。章敬云。智慧性即体遍而如空。智慧相乃相宽而无限。智慧伴乃德备。而德数无穷。智慧境乃法广多。而终毕无尽也。又云。如空无限。双配性相也。性向上亦有如空无限。相向上亦有如空无限也。又伴境向上有德。数无穷终毕无尽也。智慧伴德数无穷。终毕无尽。智慧德境数无穷。终毕无尽。疏结云。故名无量。前来五种智慧中。疏主依所诠。四慧配甚深。今以配无量。亦依四智慧向上。配体遍用宽德备法广也。
言然今但说等者。疏主前来。解甚深处。第二解云。若兼观照智性相合。名甚深。偏取性相。名甚深。今此解无量处。亦作第二解。体者理体。德谓万德。路云。体德配智性。智性是诸法体。具尘沙功德。名体德也。作用配智相也。有达理证真之作用。故名作用也。问何名无量。答智性向上体德。故名无量。智相向上作用。故名无量。体德向上德备法广。如空无限。故名无量。作用向上德数无穷。终毕无尽。故名无量。谟云。体遍用宽法广。与如空等四句。皆是无量之义。此之八句。一一总解。即不离无量。一一皆是无量也。疏依总解配。金依別义理。彼此无违也。
言皆具无限者。问何以性相向上双配无限无穷尽二句。答疏言皆具等。路云。疏中一是无限。二德数无穷。三终毕无尽。略却如空一句。唯三句据理。合有四句。
言其门甚深亦有二等者。注经云。昔三教之言。通一极之旨。开中云。知智在说。说即为门。智既甚深。门亦难了。又云。堂隩者必由于门户。达智慧者。实显于名教。堂隩无门户。不可以游。智慧阙名教。不可以证。为门之义。其在此乎。智慧之门。依主释。其门甚深。亦有二义。一体妙。则如卞和献玉。当体是妙。二者难了。楚王不识体妙。则由教上有五难。五难即是甚深义。难了即是二乘不测。准梵本。具足应言。其智慧门甚深无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教门麤著。类黄叶之不知。证理甚深。同紫金之难识。婴儿之行实。赖于斯孩子啼哭之次阿娘过与一挺黄金。唯更啼哭转多。后过与一片黄叶。便笑欢喜。不作声。四十年前。声闻人爱假不爱真。与说大乘法。恰如孩子怕真金。华严会下如聋如醉。诸大乘经会下。我时在座。身体疲懈。恰如孩子怕真金。如来为说二乘法。但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二乘闻了。欢喜修行。恰如孩子爱黄叶。论家牒梵本经。唯于教门向上。说五难者。有二意。一由所诠智慧上有五种甚深。能诠教门上有五难。二者。二乘凡夫等。于五种智慧向上不知故。教上有五种。亦有二义者。缘前证甚深。早有二义。亦智慧门。还有二义。故言亦有也。
言论引经云等者。问何名五难。答疏言论引经等。谓由所诠智慧是甚深故。其能诠即五难甚深也(上略标了)。
言一由所等者。疏中二意。一约所诠五种甚深故。教有五难也。二约凡圣智不知故。教上有五难。且初一由所诠义上有尘沙众义。名甚深。能诠教诠著其门难见。难见者。二乘于此教门。莫究其由。故名难见。见解也。
言二由智体者。所诠理上。智体深故。名体甚深。能诠教诠著其门难觉。意言如来二智二乘不恻。于此教门。亦难觉悟。所诠既不达解。能诠亦难觉了。
言三由智内证者。所诠理上有智体。内证深故。其门难知。正智证如。真契一切。体同法界。与理无差。由此二乘。于彼教门。不能知故。
言四由智依止者。由所诠理上与众义为依止故。其门难解。教诠智。智依如来体甚深。二乘不晓了。故于诠门。实为难解。其由于教理即易彰。理深既尚难明。于教因多迷谬。故教门难解。
言五由智无上者。由所诠理上无上深。菩提涅槃故。其门难入。二乘谛观十六行相。亦不能缘故不知。名难入。入者解也。问何故将此五深。別属五难。答欲显由诠深故。其能诠教门故。难见难觉等。问如何所诠智慧。但言甚深。不言难见觉等。能诠教门。但言难见等。不言甚深。答准论甚深亦通于门。经文从胜。但言智慧难见难觉等。但说能诠。举易况难。能诠之教。藏识尚自不知。所诠之理。杳冥幽远。灼然难悉。但于能诠门上。而说难见觉等。
言以教五难等者。结也。以教上五难。別配五种智慧甚深。今秦本经。只有两个。难解难入也。
言又智有二一凡二圣等者。第二意也。一现者谓现量前境。称境而知。得法自相。名为现量。凡现智不知。名难见。
言比智者。比度前境。名比量。彼此相比。如见烟等。比智不知。名难觉。
言圣智者。此约二乘小圣。非大菩萨。及如来故。
言有漏者。有漏智不知。名难知。
言无漏者有二者。一根本。二后得。初无漏根本智不知。名难解。后得无漏智不知。名难入。入者证解。问二乘根本智内证生空理。于教上不知。名难解。菩萨二空根本智内证二空理。岂能知能诠教耶。既不外缘。何得更责不知。答依展转说也。诸佛菩萨根本智。双证二空理。此理便是所诠。佛与菩萨根本智。既知所诠。返显佛菩萨后得智。兼知能诠教也。二乘根本智唯证生空。不证法空。即是二乘之人不知所诠。二乘人根本智既不知大乘所诠。返显二乘之人后得智兼不知能诠教也。问二乘有无漏后得智否。若许有者。如何羊鹿不登。若言无者。如何此言后得智不知。即是有何言不知。答据实有之。唯识五云。谓染汙意。无始已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解云。三乘无漏正智。随其所应。违二乘执。故不伏。又云。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彼亦违此意。解云。后所得智一向无漏。此由二空观所引。随应违二乘执。故准此文。有无漏后得智。然二乘人证理之时。后得击起。缘安立故。但为缘境不宽遍。故言小乘无无漏后得智也。寿量品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故知二乘有无漏后智。若尔。宁知不是本智。答本智一向内缘。不外缘境。若尔。前难宁通。答法华会上。正为不定性。回心趣大。为求佛慧。隐彼后得。杜绝彼心。犹如医师教。并令断故。说羊鹿有名不登。
言今经中唯等者。问天亲论主。解梵本经。教门上有五难。未审此经具几难。答疏言今此经中等。初无漏智不知。名难解。后无漏智不知。名难入。
言总显证教等者。论主解不知义。证者。所诠证智慧也。教者。能诠教门也。前来论家于证向上。亦说难了。于教向上。亦说难了者。即是不知义。今秦本经只有一个不知在教上。故言总显。若开为两处。即是別显。
言一切声闻等者。引不知文也。
言唯佛能知者。结也。唯佛所知境。所以二乘不知也。
言佛今所以叹者。问世尊何不直显说法华经。何要先叹智慧。后叹门深耶。答疏言。佛今所叹等。出唱二甚深意。为意欲令舍利弗等生疑。若不生疑。则无第三大众定疑分。为缘鹙子等本来执自乘为究竟。执则难除。疑则易遣。如来所以回执心。作疑心。令鹙子等生疑。求请说法也。乃至叹二甚深了。果然有疑。经言。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等。疑云。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即是疑前佛智。有所言说意趣难知。即是疑前其智慧门难解难入。疑则疑前二甚深。请说亦只是请说二甚深也。开示悟三。即是诸佛智慧。三周权说。即是其智慧门。所以佛叹二甚深者。论自解云。为诸大众生尊重渴仰。欲闻如来说故。二云。叹二甚深者。标也。
言为下将说等者。问何故双叹二深。先叹智慧。答疏言。为下等。叹智慧。为下三周。说一乘真实佛所得法之由渐也。故先叹智慧深。谓此智慧即是三周真实菩提涅槃二果。初周开示悟三。二种胜果。乃至三周宝所实理。所以先叹智深。欲拟向下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所以先叹智慧。
言彰下所叹等者。叹教门。为下三周说权之由渐也。欲拟向下说。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法实之由渐。所以先叹门深也。问何故先叹智慧深。后叹门深。答忻猒异故。先叹智慧。令声闻忻。后说教门令猒。又取舍异故。先叹智深令取。后叹教深令舍。与下三周所说二乘权教之由序也。谓此第一周中说。无二亦无三。第二周云。羊鹿二车有名无体。第三周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乃至息处故说二。是权教故令猒。
言不尔唯应等者。缘前智慧深及教门深总解了。所以此间解诸佛字也。总揽两字解诸字。万德以成佛解佛字。一个佛以万德。以成佛字。一个佛以万德成佛解佛字。一个佛以万德。成一切佛。皆揽万德成身也。二云。意为世尊叹智慧深。智慧之中有五种智慧。智慧因中。摄得能诠教。但叹智慧了。教门亦叹了。何要智慧外別叹教门。答世尊为生下说权之由渐。只为生下说权之由渐。所以別叹慧门也。若不尔者。但空叹智慧即得。何要叹门深也。
言所以者何者。意言论佛智慧。乃至慧门。我以得之。我得解脱。即得诸佛智慧。证甚深也。又得方便言教。声闻得四谛教。缘觉得十二因缘教。如何今说此之二种皆二乘不知。不知之所以者。何谓也。
言又此征意者。意言若诸佛智慧。二乘未得名甚深。智慧门中。二乘权教。我以得之。何名甚深。是征意也。
言所得解脱者。唯舍分段。断烦恼障。证生空理虽同。其摩诃般若大法身大解脱。所知障变易生死。智慧相即般若。智慧性即法身。汝所未得。汝定未知。
言受持读诵等者。信故能受。念故能持。披文名读。背文名诵。即十法中三行也。
言此显世尊等者。三大僧祇供养二十六恒沙佛。地前供养五恒河沙。初地至六地六恒河沙。七地至九地七恒河沙。十地供养八恒河沙佛。既逢多佛。长时受持。功积难思。故名甚深也。
言非如二乘略即等者。声闻人利根三生。钝根六十劫。缘觉利根四生。钝根一百劫。时既非远。值遇亦希。故受持等亦不名甚深。俱舍二十三云。诸有那植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又正理六十云。以声闻乘加行最久经六十劫。自果必成。解云。猛利修者。经于三生及六生及六十劫。若不尔者。或经千劫。婆沙七云。种解脱分或经千劫。流转生死。大论亦云。声闻极精进猛利。但三生。其次六十劫。其次无量劫。今准前文。利者三生。钝者六十劫。
言诸佛福慧者。唯识第九云。所修胜行。略有二种。谓福及智。且依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別相。前五唯福德。第六唯慧。或复前三唯福。第六唯慧。余二通二。若依杂集。前三增上生道。名福也。后三决定胜道。名慧。
言精纯勇等者。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捍表精纯。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故。是所作善事悉成满故。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五
乾符六年冬温州开元寺讲大慈恩比丘弘举传写供养。
承元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书写了。 凝圆
校注
疏卷第三插入一行 胜下一有胜字 也下一有上也二字 恰似一作余人不解 说下一有云云二字 权一作前 一无是字 侯上有一俟字 知一作言 比一作此 一无故字 衽一作松 圣疑善 尽一作慧 包疏作苞 插入化字 真一作直 潭疑昙 增疏作憎 增疑憎 受疑爱 增疑憎 此下入下字见 问一作间 列疏作属 为下疑脱无为二字 二疑一 从一作徒 慧疏作智【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4 册 No. 638 法华经玄赞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