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四
言一者二品傍释等者。七品学行流通。其涌出一品。是能行安乐行。弘经之人。乃是正释如来教化。行安乐行。持经之者因此涌出品。方有寿量品。乃有分別功德品。故两品乃是傍释。傍释涌出品疑也。前品言因释。后言傍释。前品名因释前疑。此品正是展转生起。故有分別功德来也。
言总万德等者。法身也。无为万德依法身故。鸿由大也。毛诗大曰鸿。小曰鴈也。基由始也。庙讳应言阶也。绾三明之极体。即自受用报身也。绾者摄也。穷神尽妙者。化者身也。此上寿量品也。闻之者悟心。分別品契智符真。寿量品融之者道证分別品。融由明也。
言二者一乘果等者。科十九品为正宗中。五品一乘果中分二。初二品明已满果。后三品明未满果。初中复二。前寿量品正明已满果。后分別品因间已满之功德。十一位得证一位發心已满之家果。亦名已满果。故寿量品后分別来。
言三者论解十无上等者。问何名胜妙力。答由持经故。获得六根清净等。名胜妙力无上。
言论复自言等者。论先列无上。指经文了。便解塔品九事说。方言自此已下。故此云论复言也。已下之言。即指分別品下法力及修行力也。
言法力有五门等者。一证者。经言。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等。十一位证也。二信者。即是一位發心。经言。复有世界微尘数众生。皆發阿耨菩提等。三供养者。经言。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虗空中。雨曼陀罗华等。简要云。此之三门在此品初也。四闻法一门在此品。后二长行及颂并随喜品也。后二长行者。且初长行云。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颂经言。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第二长行云。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牟云。又指随喜品。颂云。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言读诵持说等者。此一门在法师功德品也。
言论自解云初门等者。即是分別及随喜两品。摄初四段文。佛唯告弥勒。
言后一常精进等者。法师功德品。唯告常精进(云云)。
言由此法力摄三品者。谓分別品。随喜品。法师功德品。
言分音者(府文反)。別音(方列反)。或作莂(古人于竹上书记事也)或𧧸(言语辨释也)或分音(扶问反)一分分道理差別也。別音(冯列反分別)。
言解妨者等。问菩萨声闻一种闻法。何声闻授记菩萨不沾益。疏云。菩萨之记等。十一位证也。不说证果不授果记也。即別既因中记证也。
言菩萨无取舍等者。声闻有舍权取实。菩萨无故。问任持取余。说于一乘。准此亦兼为菩萨说于权实。云何无道证耶。答为二乘说。令舍昔权取今实故。故有证菩萨之人。有取无舍。已取大乘也。为说权实。故无记证。不同小乘。故不相例也。
言问初科品等者。此问答兼破喜祥。以真化为宗也。问利今门中別为现证益。寻此经势。乃由闻寿量。何开听经。刾为现证。此问意依八品为宗。今闻寿量。即非闻经也。答二说。一云。前开出见闻。二云。流通亦经也。
言此初也者。一标时益也。牟云。经文无时节之益。但是因闻寿量长远之时而得益。即是闻时益。亦是当时益也。
言依义殊胜者。佛告益也。论主依义殊胜。科分別品为三段。一证。二信。三供养。前科初文有四。今此唯三。不科出第四弥勒领受文。但是疏主以义科也。牟云。但是弥勒说颂领受。非是重颂也。以长行是佛说。故言殊胜。虽非重颂。还是领前义意。亦名殊胜也。
言无生法忍等者。安国依古引般若三百七十六。二解。一云。智所断惑毕竟不起。名无生智。了诸行犹如阳焰。名为忍。无生即法。无生之忍。依主释。二云。能断烦恼之智。观遍计所执。毕竟不生。此能观名无生忍。无生即法。无生法之忍。亦依主释。二说何別。答前解约依他。后解依遍计。
言无生是境等者。疏意又別。无生是境无所执生。遍计性相无生。依他起性自然无生。圆成实性惑苦无生也。法是能诠。无生教法名忍者。是智印证之义。名无生法忍。地前唯闻无生教法。未能起智证达。故不立无生法忍名也。又入初地。故得此名。
言闻持在三地等者。经言。复有千倍等者。问何名为门。此之菩萨非化土有。但是报土。方容受得。或从一恒河沙。如是千倍。或倍前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一处见异也。
言三地离定障者。此会上论文也。论云。三地發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發无边妙慧光故。又断二愚。一欲贪愚。二圆满陀罗尼愚。
言乐说辨才等者。具者不是具足。但是说法器具。即五明论是辨才之作具也。纪国云。随分得在五六地。殊胜在第九佛位圆满。
言唯识等说者。论云。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于无量所说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辨陀罗尼愚。二辨才自在愚。又利地门中不欲行障。障彼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
言旋陀罗尼者。若水回作旋。水流貌也。通二音。今取还旋也。此在第七已前。犹有相故。第七地纯无相一刹那间空有双缘。缘空之智便能达有。达有之智便能缘空。故名旋也。问只有一旋。何名无量旋陀罗尼。答空有无量差別。一时总缘。名无量旋陀罗尼也。
言不退法轮等者。纪国云。不被有功用退转。
言清净法转者。经言。复有二千国土者。或是二千个国土。或是小千世界。名二千国土也。纪国云。因位究竟名清净。为他说。此名清净法轮。摄论云。初地清净。第十地名究竟清净。
言但随义说等者。不须说无生法忍等。事须在初地八地也。
言论云此得初地者。初依论略解也。未闻法华经去。初地菩萨。不知生数。今闻经已后。望初地决定。空生数多少也。牟云。此即加行位中已定生菩萨。若尔任运依生亦入初地。何假闻法。答由闻经故得入已定生。非先已得也。谟云。初智菩萨离分段死者。正据智增菩萨说。若悲增及悲智平等离分段死。即不定也。
言随分得见等者。乍看论文。似取真理名菩提。意取证真理之菩提也。
言非得果满菩提者。问下颂有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数菩萨随数生成佛。此云何通。答译者巧也。佛者觉义。即是初地菩提也。
言亦有释言者。叙古人说也。章敬云。真谛三藏义说入生。是四恒人。地前十信十住位解十六分中一分义。四生是五恒人。十行十回向位解十六分中八分义。三生是六恒人。即是初地至六地。解十六分中十二分义。二生是七恒人。即是七八九地。解十六分中十四分义。一生是八恒人。便是十地满心。全解十六分义。
言十六分义者。经文不释。诸师异说。今略叙三说。一云。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迷者名到。悟者名正。地前而能信悟。此之八种登地已去证悟此之八种信证各八。故成十六分义。二云。有为无为各有八倒。成十六倒。翻此十六。成十六分义。三云。涅槃总意明诸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能解此者。浅深不同。品类有十六分。如秤十六两成一斤。不可难言数有增减。
言虽有释言等者。三者成前正义。即是成前法华论中正义。疏主破古师云。虽有释言八是恒第一地得无生菩提。今依法华论解此经生数。八生乃至一生。是地前菩萨得初地菩提。不依涅槃经中义。名不作是释也。
言此明信發者。一位發心也。即發十信菩提心。菩提为所發。信为能發。能發如曲。所發如来。
言末尼珠等者。胜劣不同。放开两种。或末尼是梵语。如意是唐言。唐梵双存。分成二殊也。亦有译。摩尼此云增长。谓宝珠增长威德。
经言。遍于九方至大会者。此是释迦佛神力。令分身佛。一一佛前。皆有香炉。烧无价香。
言菩萨上天者。每分身佛后一个侍者。是实菩萨。每分身佛复有多菩萨执持幡盖。又云。是释迦化作现观喜相。摄身虗空。持诸幡盖。又说偈赞。上至梵世。乍观似说幡盖大小次第。上至梵天。此菩萨身乱行。从四天王天忉利天。名次第而上也。言梵天。即初禅也。问何故不更遇。答初禅也。已来有寻伺他。有语表故。纪国云。诸天祥瑞下罗。菩萨乃神幡上[*]烈诸天在上故。向下呈祥。菩萨地居故。上浮空表。
言香来飞下故说九方者。问何名九方。答第九是上方也。牟云。香如鸟飞从上空而来。故不说下方说余九方。灵山会形对上。方便是下方所收。香烟从东西南北四维并上方来。供养灵山。灵山是下方所受香处故。不说下方。说余九方也。
言第四领受益等。长行无。偈文有。即是弥勒菩萨领受也。言此初也者。初二颂闻法欢喜。经言。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有者。捐前寿量品也。经言。世尊有大力者。指前诸佛智慧之力。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此上四力名大力。经言。寿命不可量者。指前三身寿量也。只此便是领受益也。
言十五颂益瑞者。证信名益。供养名瑞。
言此初有三者。初三颂位证。经言。或住不退地者。谟云。即前长行无生法忍。四不退中证不退也。或得陀罗尼者。即前闻持陀罗尼。或无碍乐说。或万亿旋总持。能于多法。周旋观察。从境立名也。
言缤纷者。广雅言。缤众也。纷乱也。谓众多乱下也。字林缤纷盛也。
言半颂雨衣者。长行兼璎珞。此但雨衣。
言结成欢喜者。经言。如是种种事者。指前寿量品三身功德。法喻双说也。
经言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者。章敬云。二说。一者。众生助佛心。如来慈悲。怜愍众生说法。既闻法已获益。具善根。便是众生顺佛。助无上心。二者。佛助众生心。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众生依佛。得具善根。便是佛助众生无上心。经文颠倒。应言具一切善根也。
言何量之有者。解经中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言校量胜劣等者。经言。为阿耨菩提者。为字去音。训以也。糅云。檀那者云布施也。尸罗云清净亦云净。羼提云安忍。切云。初苋初限二反。毗梨耶云精进。禅那云静虑。般若智慧。
言其一乘者。一彼此对明。初此经。后胜髣。且此经意说。有为无为俱是一乘。有为即菩萨智。无为即是涅槃理。此经一乘通理通智。就有为中。前五度是福。第六度是智。前五度是福。福劣于智慧。第六度是智。智慧胜于福。所以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前五波罗蜜。不如有人一念信心闻如来寿量品。所生智慧无有限量。所以此经六度之中。除智慧般若波罗蜜。智慧般若波罗蜜是所挍量。前五度是能挍量也。所以经言。除般若波罗蜜也。是所以除般若者。问何不通那。唯除般若。答疏云。以最胜故也。
言此经虽说等者。问法华胜髣俱是一乘。何故彼经总对六度。此经除般若。答疏言此经虽说等。虽者不定义。意通此经多分。是摄入有为智也。少分通出生无为理也。正名摄入有为乘。傍名出生无为乘。又此经理智俱包。体性宽被。彼胜髣经多分说出生。少分说摄入。正明出生。傍通摄入。唯无为理以为一乘。有为不及无为。所以恒河沙劫行六波罗蜜。不如有人手执经卷。缘经诠无为功德殊胜。所以全将六度有为功德。校量无为功德。况座主。虽者不定义。意言二经皆通摄入生。或显言之。意言此经一分。摄入是正。彼经摄入是傍。胜髣云。摩诃衍者流出四河。此经云。唯有一乘法。且约彼一分摄入中。此经通理智。彼经唯理。故以六度挍量。
言故知此经等者。二结归正体。便显古非也。
言若唯取真理者。略非古说。
言天亲金刚般若论等者。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此上四句论偈文。天亲释云。云何为胜。一数胜。二力胜。三不相似胜。四因胜。
言数胜者。经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八十万亿劫。行五波罗蜜。将尔许时。行五波罗蜜福。元来有数可数得。一念信心。闻寿量品。功德无有齐限。不可知数。又云。此等有两般。一将一念闻经功德。总作一分者。向秤称。又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福。还总为一分。在秤一头。全轻他一念闻经福。又将百分五波罗蜜福来一处。称亦轻他一念闻经福。又更将千分来亦轻。又更将万分来亦轻。乃至百千万亿分来。亦不及一分闻经。二云。折算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福。在秤一头。秤将一分福闻经来。安住一头。全重于五度福。又将此一分闻经福。碎作一百分。一百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作千分。千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作万分。万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作百千万亿分。百千万亿分中取一分来。称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福。亦不及此一分闻经福数不可得。故名数胜。
言二力胜者。法胜故。如经言。不及一歌罗时。略云在胎内五位时。初一念结生时。是歌罗时。时极少也。举此歌时。闻法华经。经力胜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故名力胜。
言三者无似胜者。似者喻也。不可喻故。故名无似也。论家名无似。经中言喻也。经言。东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又将恒沙微尘。喻一念闻经福不可得。世间无物可喻。名无似胜。
言四因胜等者。一念闻法华经。经为因。感佛果菩提。名因胜。胜布施福。感有漏果。
言此又有二者。即是经中一算数。二譬喻。余两个亦不及之。
言十九颂半者。此颂之中不述。长行无有限量。初段经文也。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下述。然于金刚经疏。不言颂初一者。路府云。不颂后一。为正意。说长时布施。不似刹那时供养持经之人。
言校量一信者。一念信也。
言分五者。施戒忍勤定。
言三颂施等者。以四事供养也。经文之中。初供养佛。次供弟子。供弟子之中。只说缘觉。不说声闻。所以疏中唯说声闻。不说缘觉也。
言田有三种等者。一尊胜田。供养佛。二贫苦田。布施贫人。三中容田。非尊非卑非怨非亲。故曰中容。即朝定也。问供养父母名恩田。三田中何田所收。答尊胜田故。
言今供初田等者。安国云。供养佛。一则田胜。二则恩胜。供养父母亦田胜。亦恩胜。故言田恩两胜也。路云。应合名敬恩两胜。供养佛是敬田。供养父母恩田故。疏家既将供养父母恩田。向尊胜田中摄。此供养佛。便摄得两个田。尊胜田恩田。今疏言田恩两胜者。供养佛时。对下二田。贫苦中容名田胜。供养时对父母恩田。佛恩田更胜。故名田恩两胜也。
言二颂忍者。初颂安受苦忍。后耐怨害忍。经言为此者。平正呼。训由也。被也。
言三颂定者。经言。除睡常摄心者。除定障也。谟云。除本睡眠。而常摄心。除由弃也。不是除却眠之时。余时即摄心也。
经言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者。习禅之时。所發愿言。愿得成佛。尽诸禅定际。四禅八定根本定。名际也。
言二颂校量一信者。前颂正校量。后颂结。
经言有善男女等(至)其福过于彼者。过前五度也。
经言若人悉无有等者。即是无疑悔也。
经言其福为如此者。一念信心。闻佛寿量所得功德。过前五度。名如此也。为字平音。训定也。
言此初二也者。经言。顶受此经典者。持经菩萨心如顶。持经之时如顶上戴。经。愿我于未来。寿命长远。教化众生。愿我成佛。一如今日世尊坐菩提树。成佛了。说寿命品。亦如是。即心持法华。如系珠也。
言方信无疑者。经言。于此事无疑者。章敬云。长行望当果说菩萨无退。颂文依现德行愿向上无疑。即无退也。长行及颂随喜信解了。
言第二段解持等者。大科七段尽。作荎音呼。
言初闻佛寿量等者。唯闻寿量品。早感法身。所以经言。能起如来无上之慧。是。
言后于一部等者。经言何况广闻此经者。即是于一部向上受持也。经言。能生一切种智。感报身果。现在未得。当必得故。
言一见报佛等者。经言。深心信解。则为见佛。为字平声。为由是也。问现持经如何得见。答二解。一云。当必见佛故。今生持经。当来净土中见佛菩萨。净土眼见也。
言见解佛智等者。第二解也。现在闻持经典。悟所诠理。如见报佛一种。结言此以智见。非眼见也。
言第三行者即为等者。经文分二。初经言。又复如来灭后至解相者。并前唱。为字并训作也。名经言。何况已上等者。则为顶戴如来者。为字平音呼。为是也。首如心顶。受持经时。如来全身在此经内。心缘教时。必带理故。名顶戴如来也。
言即为已起佛塔僧坊者。初标也。经言。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者。更不要起塔造立僧坊。但持经时。即名起塔造僧坊。不须为我。为字去音。训与也。金云。寺者。梵云毗诃罗。唐言游处。即是僧众游行之处。今以寺代之。广雅云。治释名嗣也。说文𨓍也。相续承嗣于其中也。牟云。摩腾初至。舘在鸿驴寺中。后白马寺。故此方有寺名也。
言下释有二初略后广者。此略也。
经言所以者何等者。何以持经名起塔造僧坊耶。答本来造塔为安舍利。今全身舍利。在此经内。持经之时。便是起塔。本来造僧坊。众僧归投。此经既是众学所归。持经之时。便是造僧坊也。塔品云。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即同此中法华经。便是众所归也。
言真行供养。行字(茎同)。
言有等者一量者。经言。高广渐小至于梵天。二具者。悬诸幡盖。及众宝铃。三时者。则为于无量百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言是人定超于等者。解经言。高广渐小至于梵天。得上界定地。超过欲界人天福德。有所表故。此表持经之行。非以外财。实能造得尔许大塔。故言塔至梵天。
言且举极小者。问若尔功德有限。何故前言筭数不及耶。答疏言且举等。意言举极小一个供养行。善根功力。至于梵天。若具行十行。福不可量也。
经言则为于等者。为字亦平音。为由是也(初释则为起塔塔了)。
言安四方僧等者。解第一数。经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安四方僧。生八圣道。故即八支圣道。意言但有持经处。则有四方贤圣僧。僧具八支圣道。谓正语等。四方僧各生八支圣道。四八合成三十二殿堂也。又云。以拟忉利天宫之严丽也。除善法堂。余三十二天各有一堂故。问何要用赤栴檀耶。答阿含经云。诸树香中。赤梅檀为第一。
言八多罗树者。解第二量。经言。高八多罗树等。梵云多罗。此云高疎。[米*矞]云。此方云无支。其树形如椶榈。体坚如铁。叶长周密。华如黄米子少。人多食之。安国云。高一箭道。今言八者。世人皆以多罗树为极高。今言八者。意明过常也。
言高七仞者。一仞七尺。八树计三百九十二尺。论语云。夫子之墻数仞。
言余各有表者。经言。百千比丘。于其中止。第三僧住。众贤圣僧窟宅故。经言。园林浴地。第四资具也。园即总持。林即大法。浴池等谓定心解脱也。经行即身业所游履也。禅窟为意业所栖止也。衣服谓惭愧也。饮食即甘露法之食也。床褥者静虑为床。净命为褥也。汤药即无漏圣智。疗治烦恼。犹如汤药也(上少指)。
言如是僧坊等者。是多指也。经言。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等。是。
言五行者。兼行六度者经言。一心智慧者。一心与智慧別。定能令心专注一境。名一也。举同时心王。名一心。是心王也。
言道场谓正等觉性者。辨云。相名为道。性名为场。
言赞三乘等者。问赞三乘者。如何是无畏施耶。答牟云。若向他二乘人道。汝等去道甚远。此名恼他。令他怖畏。今既赞叹。故名无畏施。问前来经云。亦不称名赞叹其美。此何令赞三乘人。答前约初修之人。此约久修之人也。
言利他忍中等者。同上耐怨忍也。路府问既是柔和。无怨害可对。如何疏言耐怨害忍。答辨云。虽逢怨害亲。若柔和故。名耐怨忍也。经言。常好坐禅得诸深定者。疏主解云。得深定。经言。精进勇猛者。疏解勤也。经言。摄诸善法利根智慧等者。疏解摄善法。皆为利他也。
言结已趣道场等者。道场有二。一者是有为。二是无为真法身名道场。二化身名道场也。
言觉树自荣者。身中四智菩提种子生起。名觉树自荣。金云。持经之人觉心生起。如树敷荣。如身坐树下也。
言七行者在处等者。持经之人若行若坐之处。便起塔。如佛之塔。慇重供养。
言初一颂标指前三者。牟云。即是标指长行解持读念益七段中初三段。一行者功德无过能生种智。二行者为见报身净土。三行者即为顶戴于佛。长行后四段文。下偈中广述。唯此一颂标指初前三段。略述其意。故云标指也。
言则为起僧坊等者。经言。若能持此经等者。香似牛头。因以为名。比州有山。山有此香。因名牛头山。修罗与天闘时。天所伤。取香涂疮。即愈也。
言颂前第五等者。经言。须曼香者。安国云。此翻善摄意华。其色黄白甚香。不作大树。才高三四尺。垂似盖。经言薝卜香者。正言瞻愽迦。此云黄华树。树形高大。华小而香。亦言金色华。西域多此树。经言。阿提因多伽者。旧经云思夷华。熏麻押油燃灯。此华香故。其油亦香。
言第六兼行六度者。经言。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等。并是䇿懃三乘。正是精进也。
言第七在处者。五颂分四段也。
言一颂佛游处者。持经之人住处。诸佛必从。子若行时母必随后。前经言。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也(证获阶降也。流通。第九疏彻)。
言一者七品学行等者。安乐一品所行行。后六品明能行人。能行人中分四。初涌出品正是能行行人。二寿量品分別品因释前疑。展转生起。三随喜品法师功德品。当第三段。傍正修行功德多少。今明傍修行。故此品来。
言三者论云法力等者。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前已明三。此为第四闻法。问何名闻法。答由从他闻。能生随喜。故名闻法。
言释名者。晋本名劝助品也。
言随所闻思等者。纪国云。随喜有二。一自闻生随喜生闻慧。因闻慧生思慧。因思慧生修慧。因修慧生证智。此四即以随喜为本。故随喜品也。
言又二俱是等者。能随喜乃能劝。二俱是随喜。合为一名也。言又二俱是。经言。为得几所福。为字为本音。为由当也。
言一明初者。问四众外谁是智者。答但能随喜。即是智者。闻是经随喜已。此为第一随喜人也。
言次明往处等者。经言。从法会出等者。此上说第一亲从法会。闻经之人。从法会出向余处。为余人说。
言后明展转益者。经言。是诸人等闻已等者。余人闻已。生随喜心。如是展转说。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古人配五十人。取地前四十心。并十地菩萨为五十人。第十地菩萨他受用佛边。为第一闻法人。十信初心为第五十人。今疏中意。只是从第一闻法人至第五十人。最初第一人闻法人功德多。不得挍量余四十九人。就四十九人。前四十八人能说能听。亦校量不得。唯挍量最后第五十人。
言下校量境者。有二。一器世间多。若四百四百个万四百亿个阿僧祇世界。二有情世间多。六趣四生(云云)。
言一別示有五等者。一六趣。谓地狱(云云)。二四生。胎卵湿化。三形类。若有形无形等者欲色二界。若无形是无色界。四想殊者。有想是欲色二界并下三无色也。无想无想天也。非有想非无想者是非想天想也。五足异者。无足是蛇。二足鸦鹊及等者。四足牛马等也。多足百足类也。
言此等义门者。指第二疏有五趣章门也。
经言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此上二句结也。前来不科出。经文此重指。
经言一一众生与满阎浮金者。此意有二。一者。阎浮提者者金世界。世界名阎浮。金从世界得名。名阎浮金。金不必是阎浮金。第二解漏世界。尽是阎浮金也。章敬云。虽有此阎浮金。然非经意。经意但说满阎浮提金及种七宝乐具。谁言金名阎浮耶。与满之言。应成无用也。经言。阎浮提者。此北岸水下有金。向上有树。名阎树浮。旧云阎浮。新云瞻部金提。树以立名。名阎浮金世界。从树得名。名阎浮世界。但是树名阎浮金与世界从树为名也。
经言是大施主等者。解布施年岁。
言初起念等者。经言。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等等者。问如无色界无形。又𧋑吐不知春秋。蜉蝣朝生暮死者。如何言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岂得言一一众生满八十年也。答今余人已外余类虽无本年八十发白面皱。然临死之时。皆有衰老相现。现同人类。年过八十。发白面皱老人也。且举人胜者也说者。
言正以为问者。经言。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者。施主二。一财施主。二法施主。下经言。我今分明语汝。不是方便说随宜说。不是言虽在即意在別时。故云分明语汝也。
言如校量梵音等者。金云。如经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福德果报不如如来一毛孔功德。又八万四千诸毛孔中功德。不如八十种好中一好功德。又八十种好中功德。不如三十二相中一相功德。三十二相功德中百分千分万分功德。不如一梵音声相功德。如来音声众生闻之。依教修行。皆得作佛。广利众生。意言以披一颂。随喜之人。决定作佛。胜前财施法施功德。犹如佛身上梵音声相胜余功德。摄云。三千界菓子。不如一如意树。亦十方莹光不如一个日。大千野马不及一师子也。
言此初也者。初总明初人随喜功德胜前无比。经言。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至不可得比者。校量最初第一人。是所校量。向后四十九人。是能校量。前唱唯取能校量最初一人功德也。
言听闻随喜果及第三劝听果者。经言。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之处者。问前来第五十人随喜功德无量无边。何故此唱亲闻经。唯感象马车乘功德。却少耶。答此唱唯说住僧房劝坐功德。未说闻经随喜功德也。
言亦得六通等者。意言住僧房及分坐功德。不唯得象马车乘等物。亦得六通金刚宝座也。
言此据世等者。问疏言六通金刚座。经中何故不说。答疏言此据世等。所以不说金刚宝座也。问何故一种闻经得象马车乘及天宫胜劣不同。答此辈人自性来听有三品心。下品心得象车乘。为人中大富。中品心得珍宝辇轝。为国王大臣。上品心得乘天宫。谓净土生天。法华经是运戴义。运戴一切众生经也。听者常灭。足不履地。象马车乘果。运载此身也。此是住僧房相似果也。问何故得释梵轮王座处。答此有三品心。下品心得轮王座处。中品心得帝释座处。上品心得梵王座处。此三人并得为王。若不为王。无由得其座处。并是分座果也。缘此经是尊贵之经。分座听者。常感释梵轮王果报也。问经文何故不说卧听。答病许卧听。此卧病也。
言此初也者。初明得好知友也。经言。得与陀罗尼共一处者。此上辈人。兼勤劝他听法有三品心。下品心得前菩萨共生一处。中品心得利根智慧。上品心得百千万世终不瘖痖等。前行经言。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者。有说是所受劝人功德。非也。但是能劝人所得功德。若是受劝人功德。不可说尽也。若见有持经之人。傍生轻毁。得妄失句逗果。若劝人听经。得与陀罗尼菩萨为善友也。第三地菩萨证胜流真如。断暗钝障。纪国云。摄论说。三地菩萨得大法光明。闻持陀罗尼。以为依止能劝人功德。
言利根智慧者。此一句是慧也。余皆是福也。
言一声相者。终不瘖痖。瘖总绝声。痖作声也。
言百千万世者。通下诸句也。
言二舌者。常无病即[王/儿]也。
言口无病者。谓龈腭等无病。
言或莤者。春秋云。苞茅不入。王祭阙供。无以莤酒。祭庿之时。以茅褰器口。以酒沥之。酒入草中销尽。似鬼神吃却。更不到地。故此草名莤也。
言麤者厚也。沥掺(麤合反)胗(居忍反唇疮也)紧(居忍反急也)三苍云。风肿也。
言从初有紧者。慢也。非疮轸名轸。亦云。皮外小起作胗。名轸也。
言口不唱者。口不戾也。㖞者偏也。
言苦蛙反蛙音。章敬云。蛙苽苽音。户华反亦通。亦不㖞邪作快字。平声。黑黯色。凹于甲反。邪下也。与押同。有本作窑字。正合[穴/依]字。
言众相有六者。唇舌牙齿。悉皆严好。二鼻修高直。三面貌圆满。四眉高而长。五额广平正。六人相具足。
言五举劣成胜者。已上尽是能劝人功德也。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住听法功德如是。此举劣也。何况一心说读诵下成胜也。能劝听底人功德劣。所受教修行功德因人劝。方有能听。举劣人功德。成胜功德也。谟云。颂文合向世尊答中分出。今至成第一人处科偈文。此是科文。隐显难了也。
言初八颂傍人随喜者。长行有傍正科也。长行明第五十人傍随喜。不分段数。以经文略故。
言此初有三者。今颂文不述长行弥勒答文。且初二颂标者。总初随喜人。次五颂校量随喜功德。后一结成第五十人功德。
言有二者。初一行总明初人随喜。
言五颂受教等者。初二颂标说。后三颂正陈。正陈中分三。初五句述前口相。次四句述众相。众相中最后二句述前面相也。指面相经文。后三句品述口相也。不述长行福中不瘖痖不䐔䏲不曲戾声鼻二相也。长行口相有五。一气。经言。口气不臰。颂中后三句是口气无臰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二舌常无病。颂云。舌不乾黑短。长行三龈腭等无病。经云。口亦无病。颂云。世世无口患。长行齿无六恶者。不垢黑不黄不疎。亦不缺落。不差不曲。颂中唯有初三齿不疎黄黑。长行中唇无十恶者。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麤澁。不疮紧。亦不缺坏。亦不㖞邪。不厚不大。亦不梨黑。无诸可恶。颂中唯有唇不厚褰缺一句。一句中有四。不厚不褰缩不缺落。乃至无有可恶相一句结也。长行鼻修高直。面皃圆满。额广平正。三相也。颂四中句述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颂中为人所喜见一句。述长行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言明傍人等者。前随喜品傍行了。今此法师功德品即是正行。故此品来意。
言下二等者。即是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也。第二来意。望后不轻品为来意。
言初品总明者。法师功德品总明福果多小不分別功德之人。故名总明也。
言后品引己证成者。即是释迦过去为常不轻菩萨持经。亲得如是功德。此品唯能行行人法师功德。非所行法法师功德。今即是初。故此品来。
言三者论解法力有五等者。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
言释名者。晋经云。叹法师品可谓叹其功德也。此品明能法师之功德故。以为名也。
言何故前法师等者。问何故法师品佛告药王。不告观音。经言。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等。何故宝塔天授品。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不告八部耶。据宝塔品。初无告四众经文。至下慕众说经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等是。天授品初云。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等。何故安乐行品独告文殊弥勒等耶。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何故如来寿量等三品。独告弥勒。不告余菩萨耶。若论寿量品。初亦无独告经文。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故知无文也。何故此品。告常精进。不告文殊普贤等。
言宝塔法证等者。路云。塔是色法也。名法证。此亦非也。但是塔踊证教。塔开证理。证教法理。故名法证也。天授劝示众人。即是教化海会菩萨。非口所宣等。显己重法千岁为床。故名人证。故总告之也。寿量品独告弥勒者。以彼慈氏。只于此界。次补如来。余人无此利益。所以不告余人。唯告弥勒。
言自非位等者。只更断一个所知障。便成佛。名位齐也。智阶者。隣次义也。
言何由识真化者。已上诸句。便目寿量品。察道德之圆证。双结分別随喜品也。
言此之一品亦合告之等者。名亦与持经相应。行亦与持经相应。偏告常精进也。
言行五法师者。即五法师也。一持。二读。三诵。四说。五书写也。
言初三易者。一即供养。施他听闻。
言后二等者。谓思惟。修习也。举中间五种。例余难易。总名法师。
言此显所得功德多少者。化度科为二番。第一番明功德多少。第二番明得人位次(经云。已是功德下)。且初番中总有六释。释中分二。初之二释叙古师不正义。后之四释疏主叙今正义。初叙古师不正义二释之中。各有二相。初皆叙古。后便略非。二释皆尔。
言古有二释者。章敬云。初解出自注经。后解嘉祥纪国也。
言一云十善为本者。谓不煞。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一善为头。余九善助。余丸为头。善助亦尔。每一善为头所资。余九为能资。十善一一为头。能资所资合说。故有一百。即此百善自作之时一百。教他人作时有一百。赞叹所受持法有一百。所以疏云。赞叹法胜。亦云赞励也。又于能行十行人向上庆慰。亦助喜。亦名随喜也。所以疏云。赞行十善者。此助喜心兴所行行人功德力齐盛。一百功德更无胜劣。如是合成四百。此四各有上品中品下品。成千二百。据六根总合有千二百。其中耳根听闻胜。舌根谈说胜。意根思惟法义胜。此三根修行作用胜成千二百。余眼鼻身三根劣。故无上品。有中下二品。但有八百也(云云)。
言若依十善等者。意云。诸经亦说。十善行对六根说。亦应如是。何独此耶。
言六根各具百福者。即是嘉祥纪国。经云。百福相庄严。药王品云。百福庄严臂。则知六根皆具百福。一一福中皆有十善庄严等。问何名百福。答百福即是百果也。能感因即是十善。一善为头。余九善助。十善更互为头。计成一百个善。问百福与百善何別。答能感所感因果別故。因严于果。理不相违。问如何成于千。答古师云。又将一百个果为头。一一果中有十善行。助能资所资。合成一千。六根各一千。合成六千。三根胜故。各增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也。
言舌解引正法华等者。第二义中分二。初破增减。后破庄严。且破增减者。古师依正法华庄严论。六根各一千。眼鼻身三并与二百也。
言其数何也者。意言耳舌意三。三根胜故。减他眼鼻身三。三今劣根。向上各减二百。当减之时。并与何者二百。为取眼根上二百。为取鼻根上二百。为取身根上二百。为与舌根。为复与耳根。为与意根二百。其数何也。又眼等六根各一千。不杀等十中。并与何者二百。为并不杀中二百。为并不盗中二百。为并余善中二百。其数何也(上破增减了)。
言又百福等者。约十善业道说。如造不杀业时。将心离杀为一。次起劝道思为二。次起赞美思为三。次起随喜思为四。次起回向思为五。一个善业道有五十思。十善业道。计成五十思。每修一相时。先起五十思。净其身器。次起一思。牵引后五十思。圆满合成百福。古人意说。以此百福。一一福中各有十善庄严。合成一千。六根计六千。三根胜故。各增三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疏主破百福是果。早是过去十善因所招。又说十善因。却庄严百福果。意言百福身体。是百行因之所感。从因名百也。今以因助果。未见所由。未见却将因却助于果所由也。未见因由也(破古第解二了)。
言今正解等者。疏主自为四解也。
言不得将庄严等者。意言庄严论六根各一千功德。今此经三根胜故成千二百。三根劣故有八百。六根功德多少胜劣不同。故云不得将庄严论。例同此经也。今依随经魏论。数圆也。今为四解也。
言一者于此经中修十法行者。一行为头。余九个法行助。假如受持时。为受持故书写。为受持故听闻。为受持故思惟修习。一行为头。余九皆准此说。各互为头。相资成百行。自作一百。教他一百。赞励一百。庆慰一百。合成四百。各有上中下品。成一千二百。耳舌意三根胜故。具足三品。成一千二百。眼鼻身三根劣。故无上品。只有八百也。
言二者因于此经等者。第二解也。当经十法行。一一法行之中。将十业道资助。只如受持之时。便能不杀。受持时便能不盗。乃至受持时便能不邪见。如是十法行中。一一为头。皆十善助十法行。总为头。便有百善业助。此解所资十法行。能资便有百善业道。能所相兼。据实合是百十十。今但总说一百也。自作一百。教他一百。赞庆慰一百。有上中下三品。三根胜故。各增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也。
言此经胜。问依余经亦有十法行十善资助。亦成六千。何唯此经耶。答疏言。此经胜故等。
言此文略故者。问此经若具十法行。又将十善助。则成百行。既经文只有五法师。如何成百行后。成一千法行耶。答疏言此等。意言经据总数说。十法行资成千二百。但是译家文略也。
言又依此等者。次下二解依五法师解也。
言一一此法师者。此依五法行。一一法行为头。皆有十善资助。五个法行为头。各十善助。计成五十。又自作教他各五十。赞励五十。庆慰五十。合成二百。六根之中。每各二百。眼鼻身三劣故。只有二百。耳舌意三。三根胜故。各将二百功德。助眼等三根。且如耳舌意。各将二百助眼根。有六百。并本二百。计成眼根上八百功德。又三根各将二百助鼻根。计成六百。并鼻根本二百。成鼻根八百功德。又三根各将二百助彼身根。计成六百。并身根二百。成身根八百功德。
言自类不相助者。钝根之流类。眼鼻身三互不相助。各守本分二百也。问如眼鼻二。要假依身根。方能有用。何非相助。答虽身相望有力。望修十法行。即不相助也。不相助也不同彼三。问此为约根助。为约行助。为约如无身根。眼等亦无。即名眼助。如因披读方能书写。方能披读。即眼身二望于修行。并有相助。约何名劣。答自利行中闻法为先。故说耳胜。既闻法已。利他行中说法为先。故先舌胜。通自他利。通十行中。意即为胜。故说六中此三为胜。若互相助。随无随有。此义可齐。如听闻时。不假眼等。今望总修十行。不如耳等三根。故分胜劣。劣根自不相助也。
言耳舌意胜故等者。解三个胜根也。耳舌意三。是胜根故。故互为能引。互为所引。自胜根类。得相助故。且如耳根为头。有力能招引三个劣根。各将二百助耳。计成六百也。耳根自二百。计八百。舌根意根各将二百助耳根。计一千二百。乃至舌根意根为头。余根资助亦尔。问如何是劣根助胜相状。答如耳听时。眼见经文。鼻根通利。身能往听。舌能演说。意为分別。如是名助也。问何故前劣根不相助。今宁助耶。答只为是劣。但能助他。更不自助。犹如仆使。但是事他。非自相事也。
言不可虗分者。诸抄指此两句疏。作第四解。非指前文。意言千二百及八百。先无诚文。但类相当。道理如此作。如此作如是配。故言不可虗分也。
言经云以是等者。化度云。经论双标也。以经言六根功德可以引。经先标后广解也。
言论云诸凡夫等者。引论标也。即是论主第一解。肉眼见三千界。在加行位。凡夫未入初地。但是经力。根有胜用。不是无用也。言论云。即法华论也。
言诸凡夫者。简圣人。以经力故。简诸根互用也。由持经法威德力。故言得胜根用。缘三千大千世界境。即是经云。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也。问疏主争知是凡夫。不是圣人耶。答若是初地菩萨。见一百三千大千世界。今唯见一三千界。又准经是凡夫。父母所生肉眼。故知是凡夫也。
言有解在于等者。古解也。纪国云。据此经文道理。上不是初地。下不是十信。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非于十信者。持经力弱故。不取之也。言以其肉眼见大千。故出所以也。
言解脱分位未能如是者。破古师。简前古人四十心也。
言解脱分位见一等。准知解脱分位。只见四洲之化佛。不合见大千世界化佛。圣教只说。四加行位见大千界大化佛。谁说见邪。问若至四善根位任运见大千境。何用开经力。答谟云。有三解。一者。本来在资粮位。由持经力。至加行位。见大千界。意言未有不持经者。未至故。二者。本来虽见而不明利。由持经力。见得明利。三者。昔未持经时。虽见三千界。不得清净六根。未获六千功德由持经力。得见大千及获清净六根。六千功德也。今详疏意。内眼见大千。本见位。若未持经。即不见也。问四加行位为复定中见散心见耶。答但是法威德力散心便见。问真是天眼见耶。答见大千界时。虽不是天眼。与天眼力齐也。
言不尔一化佛等者。意言大千化佛若非加行位见。更是谁见也。
言论云又六等者。标也。论云。即法华论也。又六根清净等者。于一一根中。使能见色闻声𭊴香甞味。且如色境。是眼见之境。鼻根能知。乃至说法是意家境。鼻根能知故。正是根互用也。
言如释提等者。疏主依法华论。引诸根互用经文。未证成互用义也。色应眼见。鼻能知故。
言乃至说法故等者。下偈云。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经。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
言此是智境等者。辨云。谓第六识相应之智。说法应智知。鼻根能知故(上经论标也)。
言此有二义者。二因论生论。此初中疏带两势。初解不许地前有互用义。以论言得自在故。后解即约根本互用。地前即无加行。论地前亦得也。
言一云诸根等者。意言诸根互用。唯在地上。不在地前。
言唯识等云等者。问准何圣教。答疏言唯识等。谟云。自在有三位。一如来果位。二八地已上。三初地已去。于净土中。作神通等事。亦名自在。亦得互用也。
言一根發识缘一切境者。安国云。二说。一者。自眼根發自眼识。通缘五境。二者。依自眼根。通發五识。通缘五种境。余根相例亦尔。自解云。前义虽通。理稍局也。后义为正。问何名一根發识缘一切境。答只如眼根取色境之时。第六意识向眼门中取境。眼發意识。缘一切境。眼随意取香味触等境。若尔。但是意识缘自家境。何名一根發识缘一切境。答虽是意识缘由。随五根發识。方缘一切境。问寻常意识五根门中取境。何不名互用。答寻常只是向眼根门中取色境。耳根门中取声境。不名互用也。所以疏第一解云。诸根互用唯在地上也。若约所见大千境量。通在地前。凡夫所见。即是经力加被。不是互用也。
言其前所说等者。指前经云。父母所生眼耳见闻三千界等。是地前加行位也。若是初地已上见百世界。非一三千界也。
言又初地已上等者。第二解也。互用及见大千界。俱在地上。据实地一实见一百三千世界。今向百世界中。且说见一大千界也。
言二者诸根互用等者。第二解。诸根互用。及见大千界在地前。亦名互用。唯识等说。唯在十地者。约任运得。若加行力分得。分得地前亦得。
言故此论本等者。即法华论双结也。结前第二解。许地前凡夫小分得诸根互用。
言前凡夫位等者。结前第二解。地前凡夫得根胜用。见大千界。
言今初地上等者。结前第一解。初地已上得诸根互用。不许地前凡夫亦得互用也。
言一肉眼非通者。经既言见三千界者。问何故尔耶。答智论云。三千界外有风轮故。违于凡夫。肉眼不得见也。又云。有漏力用至此。经言弥楼者。此云光明山。即十宝山之通号。常有光明。故以为名也。
言小教说等者。罗汉人取境任运见小千界。作意见中千界。辟支佛任运见中千界。作意见大千界。安国云。阿那律一人与辟支迦缘境齐。任运见中千。作意见大千。初地菩萨任运见百千界。若作意时能见无边。若二乘缘过未各知八万。初地菩萨过未唯知百劫。
言今说持经力等者。今显凡夫持经见大千界与二乘等。
言六根功德等者。问何故六根功经多少不同。所缘境界大千无別耶。牒来。答疏言。修因胜劣等。意言修因之时。耳舌意三。受持力胜。得果之时。三千功德也。其眼鼻身受持力劣。得果之时。只有八百。由因有胜劣。果德不同也。识用不差。所取境界。大千咸等。缘大千之识用不差也。
言又德是内成者。谓六根功德也。
言因由增减者。因劣故功德只有八百。因胜故功德有千二百也。因胜果胜。因劣果劣也。外境俱是一化佛境。外取境同故。大千减等。外境不可减也。由三纲库子等也。
言只如二乘等者。若傍缘现在境。声闻见二千世界。缘觉见三千。多少不同。约处世界也。若将宿命智。缘过去天眼。通缘未来。过未皆知。八万约时也。
言又如初地等者。意言菩萨宿命劣二乘。二乘天眼劣菩萨。不可一例。今者三根功德劣。取境即多也。相国云。引瑜伽三十五云。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诸有情。是故最极以一界为神通境。然约声闻根性劣者。故知二千于此別修功德胜者。亦知三千。如阿那律等。
言七类者。经言。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者。标下经言。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等。结胜。
言十二六对声者。男对女。水对火。是。
言无验呪术者。安国云。先修呪术。虽无验。今至胜解行位。悉皆有验。谟云。疏引此文。意在加行位菩萨胜。非资粮位。故知胜根唯在加行。即证互用。全在此胜解位。
言凡夫上位者。以十信摄入十住。四加行位摄入十回向。今言上位摄十回向。正取四加行。四加行在十回向中。故言上位。十住十行名中下。中下不取也。
经言常耳者。非是不生不灭常。但是寻常之常也。
经言不坏耳根。注经云。凡夫诸根不能并用。眼根缘色之时。耳不闻声。耳闻声时。眼不缘色。约一时起用。不得名坏。今持经法师一时起用。名不坏也。又缘境杂乱名坏。今是合中知境。杂中缘时名坏。今持经法师。设杂乱缘境。亦不坏也。
经言迦陵频伽者。膺法师云。迦陵者云好。频伽云声。即好声鸟。亦云妙音鸟。
经言命命者。梵云耆婆身。此云命命。即共命鸟也。本行五十九说。佛与天授。往昔作共命鸟。各为一头。
经云其诸梵天上者。即初禅也。光音及遍净。二禅三禅也。乃至有顶天。第四禅色究竟天。不是非想天名有顶也。问寻伺语加行。二禅已无。如何经说有语言声耶。答安国云。二禅已离寻伺染。名无寻伺。非无种子现行。名无寻伺。寻伺既有。發语何好也。
经言撰集解其义者。解音胡买反。
言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者。只取四天下中十方。十方中只取四天下。不取大千为十方。又纵得三千。是凡夫耳闻。若约佛及菩萨。则得十方。亦不相违也。
言一德量等者。经言。复次常精进等者。问何故前眼耳二根。则言父母所生眼父母所生耳。后鼻舌身意四根。不说父母所生耶。答缘天眼通。天耳通。于眼耳二根上立。若不言父母所生。恐滥持经功德。将谓是天眼天耳通也。余四根不立通。故不说也。二云。显是欲界根从父母生。简上二界也。又初二根是[*]杂中取境。后四根合中取境。举离中。摄合中。问诸天不从父母生。如何经言父母所生。答六欲天从天男天女膝上化生。依所化所。亦名父母生也。次解鼻根功德者。问论中说见闻觉知者。见闻配离中眼耳二根也。觉知配余四根也。鼻根只合名觉知。今言闻三千世界香何意。答若约业力说。鼻根唯合中取境。不通离也。今约持经法威德力说。六根总通离合也。二者。若约凡夫自位说。鼻根缘香。不缘声。不合名闻。今依诸根互用说。亦得名闻。问经言上下内外如何。答色界名上。欲界名下也。又有情名内。器世界名外。又就有情中。身内功德名内。身外无衣服名外也。
言上下既远等者。疏主设难词也。
言若根遥知等者。若香在彼处。根不就彼处。云若能遥知得者。此坏根。不坏境也。坏是杂乱失坏之义。非损坏义也。谟云。法相所谈。鼻根乃是合中取境。令若远取如是离中知境。即是坏乱鼻根合中知义。所以坏根。不坏境性也。二云。若事须香境到来。方始取得者。岂一切香皆肯就根耶。未必一一香就鼻根来也。疏主设此双难了。
言论云此是知等者。引诸论通也。
言定智遥知者。疏释论文也。此是第六意识相应心所。別境中智。智与第六心王。向鼻根门中。依鼻根缘上界香。问既是意识与智知故即是智。何故经言鼻根取香境耶。答智依鼻根。方取香境。就所依说。名鼻根闻也。其实鼻根只缘得合中知境。不能取上界香。上界香亦不就鼻根来。但是意识相应之智遥闻也。所以疏云。非鼻实能离中取境。又诸根互用。鼻根取境难。尚自取得。况依眼耳离根之智。不取大千香耶。问何要将诸根互用义解。答疏主以下地根缘上地香。显诸根互用义也。
言又诸根互用鼻等者。金云。诸根互用。一根發识。缘一切境。五根發五识。尚自缘一切境。况是五识同时之意相应之智。不能取大千香境耶。非鼻根自体而取也。问既明鼻根取境分齐。而即合疏言。况依此鼻同时意智。不取大千耶。何故乃言眼耳智耶。答此互影彰也。或何欲成眼耳之意。故结况鼻俱意识智。不取大千香耶。问若由经力。鼻能取诸境者。为發自识见色。为發眼识见色。答發自识。若尔。但是识互用。何者名根互用耶。又复根识何名同境。答根同于识。而互用故。根为主故。独得根名。若尔。于根得自在。一根取六根。亦可于识得自在。一识依六根。若境界生识易。一根同六境發识。是主义。所以生自识。此不依一根發多识义者。依一根發一识也。又云。然根五义胜余色等。
言得假等。问香是合中知境。如何离中取得耶。答疏言。得假似香等。问何不取实香。而取假香耶。答若许离中而取香实体者。坏境性义故。所以但得假似香。即不坏境性义。摄问云。诸圣教不见说香有假。云何言得假似香是假耶。答五十四云。风行空中。无俱生香。唯有假似香。如风过拂树华等香。逐风而过。由因华等风有香故。名假似香。不得根本香之自体。名假似香。安国云。离质香也。亦云孤游香。三十云。据实。香气合中方知。离中取者。得假似香。非实香体。若得离中实香者。即坏境性。意说若取实香。香性即坏。由如僧人著衫即坏僧仪。假香即不坏。如俗作戏者僧衣也。
经言须曼那。亦云末那。此云意。即好意华。亦云妙意。
经言阇提。新云金钱华。
经言末利者。此云鬘华。堪作鬘故。
经言瞻卜华者。正云瞻愽迦。此云黄华。小而香。南海郡有藂生。
经言旃檀香者。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火不能烧。阿那婆达多池边。有沈水香。丸如麻子。烧一丸。普薰阎浮提。众生闻者。离一切苦。
经言多摩罗等香者。此云无垢贤。亦云藿莱香。
经言多伽罗香者。亦云多伽楼。智论翻云木香树。
经言波利质多罹。此云圆成树华也。亦云护种种香。
经言狗鞞陀罗树香者。此云大游戏树。亦云圆生树香也。树高五百由旬。香气逆风。五十由旬。顺风百踰缮那。即忉利天大集树也。
经言在胜上者。问何名胜殿。答帝释与修罗战时。胜者升此殿。此殿威德如盛夏日。一切天人无能久视。
经言诸天所烧之香等者。问何名诸天所烧之香。答善法堂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丸香。使诸天心皆念佛。夜摩天中有香。若烧一丸。天众云集。兜率天中有香。若烧一丸。于一生所系菩萨前。兴大香云。覆法界。普雨一切诸供养具。
经言诸佛身香者。上经文言。身出妙香。遍十方国。众生蒙薰。喜不自胜。
言色界云何等者。问欲界有段食。可言有香。色界无段食。如何说有香。答疏言此通果香。非业果香也。
言华严经等者。问此经只说欲色二界有香者。何故华严经说无色界宫殿香耶。答此据依形法华经也。彼据似形华严经也。且法华经依形者。依托旧身形。形者形质。即是色界实身。名为依形。依此旧身形上。变起香境等。持经之者方可闻故。名依形香也。
言彼据似者。依华严经似形者。无色界无本质实身形也。依定力新新变起扶尘五根。五根依处虽有五根形作从。无用故言似也。所变身形及宫殿等。虽皆有香故。名假似香也。所以法华经约依形香。则胜也。华严约似形香。则劣也。
言然瑜伽等者。问何圣教说无色界有似形香。答疏言然瑜伽等。只有显色等相。无实本质也。
言以彼香等因阙者。下有两重。因会无色界无实色用。无实香有假以香。生因有二。一者。无香味种子。名生因阙也。二者。无加行心。作香味触。此心既无。名生因阙。
言又无用故者。问何名无用。答无色界人不吃段食。若吃段食。事须得香味触三资益。既不吃段食。不要香味触。故名无用。设使圣人加行心变得。亦无用处。故无用也。金云。无力用故名无用。由境上无香味。令能缘心。亦不能变。名无用也。此约能缘心说也。二云。由所缘境上无香味力用。不能牵生能缘心。变起香味。此约所缘境上。说无用也。
言依托色界等者。双释生因无用也。且別释。若依托色界中色种子为本质。变起定果色。即无香味。以地法无故。若依欲界中色种子为本质。变起定果色。即有香味。地法有故。上別解无用了。
言又加行心劣等者。別解生因有二。一者种子名生因。二加行心。加行心名生因也。加行心劣。便名生因阙也。因强即有也。因劣则无。无色界变得香味。因劣则变不得(上依地科简了)。
言菩萨有二乘无等者。依人料简也。问若二乘无。应非圣人。答二乘中广慧声闻有。余人无也。言二乘无。非广慧者无也。
言佛弟子者。圣有凡夫无也。圣中菩萨广慧声闻有。余者无也。佛菩萨有者。菩萨依无色界。亦变得香味也。
言然瑜伽云等者。即通五尘等。并能变也。意成前说似彼香等。于色味皆能变也。
经言地中众伏藏者。案成实论云。金银无香。金刚无味。如何伏藏珍宝有香。答小乘根钝。不知此经是大乘。岂同小乘耶。又宗计不同。不尔云何八尘共成也。
经言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者。问设入初地。岂鼻根是无漏耶。答元来是有漏故。简要云。从无漏法引生。亦名无漏法生也。不言所生鼻根名无漏也。长行经云。得清净鼻根者。非是鼻根体亦无漏。约圣位菩萨。依无漏法引起鼻根作用。名无漏法生。生由起也。不是亲生也。摄云。许因五识得无漏者。正同此文。
经言。得千二百舌功德。此量也。
经言若好若丑若美若不美者。此正是清净舌根向上用。故名根用也。清净舌根正取甞味为用也。眼所见舌者。扶尘舌根。此与清净舌根。作依处也。
言此无境量何故等者。此后二根。不同余根。阙于舌根。甞三千大千世界上下诸味也。问何故舌根不能甞知三千界味。既不能知三界味。应不具千二百功德。答疏言舌根应亦得等。疏中有三意。一云。亦何许甞三界味也。由此舌根。正以说法为功德。不以甞味为功用。长行及颂。贪说说法功能。恐文烦多。略却甞味功德不说也。
言香离质而等者。第二意。色香离质而有。味离质则无。既无离质味。故不说甞三千界味也。
言经中亦说等者。第三意。佛则有。余人则无也。经中亦说者。则是十住断结经六云。如来眼通不可思议。如来耳通无能限量。如来鼻通倍不可计。如来舌通广无边际。故言佛有鼻舌通。过于眼耳。安国云。且约一乘说。眼耳法立。通余四根不立。若依大乘及佛果位。五根皆立。通并能离中取境也。
言舌具用者。即器具。扶尘舌根是说法器具。将舌具用简。不是舌根用也。
经言诸佛皆向其处说法者。问诸佛何舌说法。答诸佛有常向不背相。此人见佛。所以常向人。与此人说法也。
言二颂颂多众等者。经言。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者。正是声遍三千。舌具用也。
言一颂贤圣者。经言。梵天王魔王等者。章敬云。梵天王魔王何名贤圣。答梵天王等亦不妨贤圣化作。作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作也。亦名贤圣。
经言上下好丑等者。上界名上生。下欲界名下生。人天名好生。三涂名丑。或生身形端正。名好也。丑陋名丑。
经言悉于中现者。问何故持经者身净境现其中。答大论云。如密藏经中说。如来法身住于一切众生身中。光影外现。犹如净䌽褁摩尼珠。无相障蔽。色不碍空也。又华严经云。善财童子身现十方。空不碍色也。若一珠明彻。众像皆临。万水澄波。俱时自现。问何故舌根不言別味。又身根不言觉触。答舌有变味。说法之身能有乐观纳境之用。显其別德。不说常用也。眼耳鼻意更无別能依本用也。
经言唯独自明了等者。身中色像。持经者。自家见。余人不见。此亦总相说。若上位人。何妨见下位。问自修十法行。唯独自明了。教他修十法行。余人亦应知。答自作自修行。自身知是事。余人设随教。还成独自知。今解余人之言。简于下位。若加被亦能合是也。
经言虽未得无漏一行等者。结也。意言未得二空理。法性身以清净常体者。不是无为法名常。但是相续一期之常体也。
言无穷者。问何名无穷。答将一句一偈法。一月四月为人说。故名无穷。若不是持经力。争得如此。
言且举月时之分齐者。举四个月。影取更多时。举一日彰取更少时。至多时至多时皆是说一句一偈也。谟云。西国法一年有三际时。谓热雨寒也。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四月。为热际时。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际时。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际时也。四个月为一时。名月分齐。三时为一年。名时分齐。向月分齐中。取一个月。时分齐中取一个时。故名举月时之年也。意言或多或少。总能演说一句一偈等。此方分为八时。即月盈至满。是白分。月亏至晦。谓黑分。白前黑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日游在内。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岁也。西方黑前白后。随方不同也。
经言心之所行等者。心是能缘心也。所行是所缘境也。能缘心取所缘境。名心所行也。所以云心所取境界也。心所动作用者。三性行相。善性。不善性。无记性也。
言或身语意者。心之所行配身业。心是能行。身业是所行也。心动作配语业。心是能动作。语业是所动作也。心所戏论意业也。戏论即言说分別也。法为所分別。心为能分別。故言心所分別也。此句即诸引意也。或意引诸识。语是心所戏。心为能戏故。
经言虽未得无漏智慧者。初地初得无漏智慧。能引意根也。意言虽未得初地无漏意识相应之智。能引意根。第七亦成无漏。然经所说。皆据第六识。若约六根。合第七识。显故。
经言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者。持经之人思惟言说道理。此是诸佛经教中。即是先佛经中说也。
言恐文繁广者。只此意根中长行七段文。颂中述五段。故名別也。若更勘诸根偈与长行。差別不少。恐文繁长。不能一一分折也。
言一者能学行人总有六品分为四段者。涌出一品。明现在行安乐行流通之人。寿量品及分別品。因释前疑。展转生起。随喜及法师品。助正依安乐行流通之人。所得功德。此常不轻品。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安乐行。流通此经。劝勉时会。故此品来也。
言二者三品明未等者。谓随喜品。并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
言为我常不轻者。为字平声呼也。
言初虽受苦等者。经言。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菩提。损恼持经之人。尚得佛道。况亲自持经。岂不作佛耶。
言此明具因记者。具理行二因也。金云。唯云具理性因也。
言释名者。正法华云。常被轻慢品。
言观他四众具佛性因者。理佛性行佛性也。
言劝他修行者。意言。恐言有佛性皆同自成。故此劝也。经言。汝等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有性者作佛。无性不作佛也。
言三业恒时等者。经言。若比丘比丘尼。至皆悉礼拜赞歌。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即是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不轻慢也。
言欲明经之威神等者。显此经有威力故。又显菩萨。
尔时得大神通力。乐说辨力。大善寂力。故告大势也。
言能令顺行修者。即不轻菩萨今得成佛。经言。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不能疾得阿耨菩提也。
言违经恶人亦能等者。据论。打骂持经之人。令堕地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由经力不思议。苦有尽期。只千劫入地狱。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也。
言答佛因彼说者。正说菩萨。劝勉众人。傍说佛故。以彼常不轻菩萨是威音王佛时人。所以兼说佛名字。非正要也。故以不轻为品名。不以威音作品号也。
言此初也等者。初牒前违顺所生罪福。以示众人也。经言。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指譬喻品中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经言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者。指法师功德品得六根功德也。又谟云。获大罪报。生下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也。其所得功德。即生下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虗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等。
言即此初也者。恶人益势也。过去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入灭已后。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今取最初一个佛。入灭已后。像法之中有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所以疏云。恶人益势力也。若佛正法中。佛力增恶人无力。今是像法佛法衰。恶人力增也。
言善士增勤者。菩萨名善士也。增勤即是增道。
言菩萨比丘者显是菩萨等者。经言。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显是菩萨而兼比丘。简是比丘而非菩萨者。或定姓声闻二乘未發大心者。是比丘不名菩萨。不为持经求佛事。皆非此行也。应以四句分別。一是菩萨不是比丘。在家菩萨也。二是比丘不是菩萨。定姓声闻。三亦是比丘亦菩萨。即常不轻也。四非比丘非菩萨。即外道。经言。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等者。释名也。
言初不可恠是菩萨等者。问菩萨比丘礼拜俗人。如何不犯戒。答疏言。初不可恠等。章敬云。菩萨非比丘。为初也。比丘非菩萨。为后。若是菩萨非比丘礼拜俗人。名初不可恠。不犯戒故。若是比丘非菩萨礼俗人。名可恠。后犯戒故。初则不可恠。后名可恠。恠即惊恠。以比丘礼俗人犯戒也。
言无畏德女等者。问准何圣教。菩萨比丘礼俗人。不犯戒耶。答疏言。无畏德女等。若令彼众生起回向。又令生长众生善根。礼则不犯。若空是比丘非菩萨。不为回向生长善根。礼则是犯。不礼却是不犯也。
言今作是礼者。谓生长善根。及令回向。故不犯。
言又礼四众等者。独礼一人。或礼尼。或女人。便犯。敬法身性。不礼凡身。
言然有解言其此者。意说不读诵空行礼拜。此解非也。
言故知不尊等者。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不专行礼拜。不专字向下转。
言语加能忍者。经言。四众之中等者。语加。加谓诸语业。口业骂名语加。身业打名身加也。
言第四身害能受者。经言。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等者。问被打既走。何名忍辱。答俗书尚说。父母打子。少杖打来则受。大杖打即须走。恐一时间恶發打死。陷父母不义之过。菩萨亦尔。男子女人即同父母。所以走也。问为复打了走未打时。答打了何用走。只是未打时走。问菩萨被打打不着。何名忍耶。答只教打不着。便是忍辱。打不着尚自千劫入地狱。况打着耶。恐获罪重。所以避走。恐不闻记。所以高声也。
言第五善名等者。此正是四十心位。不轻之号。自此生焉。所以经言。以其常作是语故。至轻也。
言胜果遂生此者。胜果未生已前。犹住资粮位。由此向威音王佛。像法之中说经为因。临命终时。空声教示为果。若不修因。果若不从何起。一空声教示亿偈能持。二六根清净。三增寿说法。此三得名胜果遂生。此在四加行位也。
言一闻法能持者。经言。是比丘临欲终时。至悉能受持者。自家所受持经。未必有二十千万亿偈。临终佛加被。二十千万亿偈。皆记忆。问法华经七卷。今二十千万亿偈。何太多耶。答小化答土中只有七卷。不妨大化土中经文多也。又下云。如殑伽沙偈。又六百万亿姟。不妨多也。经言。具闻威音王佛等者。问不轻菩萨既于最初威音王像法中出。今言具闻者。闻于何佛。若言初佛。初佛已灭。若言后诸佛。云何言先所说法华经。答临终但闻初威音王佛。若尔。初佛已灭。前难宁通。答佛实不灭。何得言无。故前经云。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又寻经意。于虗空中。即不是不对佛闻也。何妨闻彼最初佛之经名为先所说。空声教示。即相应语业化也。问准经所说寿量等。云何加行见报佛(一处见异)。
言增寿说法者。经言。更增寿命二百等者。问当时人寿多少。今寿二百万亿那由他何太多耶。答一是法威德力加被。二者。或是禅定力不折寿。如一人合更经七日。身死忽然入定。三十二十年。出定来更经七日。便死也。
言已前礼拜等者。问若是定力。何关持经力。答疏言。已前四十心等。意言资粮位命促。延至加行位大化。云命自长也。或是劫初时。大例命长。亦不妨也。
言一恶人从化等者。增寿也。经言。神通力者。增益寿命也。
经言乐说辨力者。受持亿偈也。将此亿偈。乐为他说。故名辨力。经言。大善寂。谓寂静也。
言渐为谛观等者。所见安立非安立谛。正是所观。非如二乘唯观安立。问何名四善根。答一是圣道智火之前相。故立以𤏙名。二是寻伺位极。复名为顶。三是即境识空。故名为忍。四是异生。经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牟云。由前闻法渐观理故。作真如观也。
言第八善土增道者。善事转多。故名增道也。
言此二在凡四十心位者。问前四众骂打时。早在四十心。何故此间犹说四十心。答前说四十心。正在四十心位。今言四十心者。在加行位也。问若是加行位。如何见有四众。答见四众。是资粮位末。第三十心法界回向也。增寿即是欲入加行也。又设使实是四众加行位菩萨。亦不妨有四众见也。只天亲菩萨𤏙顶忍之高士。何妨四众见。
言由如此者。由如此故。遇佛说法。由如此故。遇佛受持。
言得六根常净者。问前来早得六根清净。此间有又六根清净何別。答今此间经言常眼清净。显是变易身上六根。得初地名常也。前是加行位分段身上六根。有间断故。入初地之名为常。问前品云。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又云。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疏主宣判在加行位。答彼言常者。寻常之常。今言常者。不断常。常恒之常也。
言问菩萨理应住等者。问菩萨理合出生入死。教化众生。如何偏说遇佛。答疏言菩萨理应住生死以化物。所以疏言。不遇诸佛者。如破漏舡等。
言不活畏者。凡夫执身有我。恐我断绝。故有不活畏。菩萨不执身为我。故无不活畏。
言恶名畏者。菩萨不希求财利供养。不畏恶名。恶名是失利之本。菩萨尚欲将钱物布施他人故。显不贪于利□故。由是不畏恶名。所以菩萨示有妻子男女种种等事。
言死畏者。凡夫执身有我。恐我断绝。怕怖于死。菩萨不尔。故无死畏。
言恶道畏者。菩萨作念言。合眼便生十方净土见佛闻法。故无恶道畏。
言大众威德畏者。凡夫即自身于一切人有畏。菩萨不尔。尚不愿与一切众生齐等。何况有胜。故无大众威德畏。
言佛无所畏等者。一正等觉无畏。二出苦道。三鄣法。四漏尽。
言菩萨无所畏者。一总持无畏。二知根无畏。三答难无畏。四断疑无畏。四中初一总持无畏。即是经中为众生说心无所畏。余三即是后无大众威德畏中分出。即是知根答难断疑也。问菩萨如何为大众说无所畏耶。答菩萨不见有众多问难之人。少许相故。
言离前五怖畏等者。因即烦恼。八地无漏现。相续烦恼不行。故说永离也。谟云。八地已去无漏恒行。二乘不无。故名不离也。恶道畏死畏不善业及无惭愧为因。恶名畏以贪为因。不活畏威德畏我见为因。问何不离四德也。答六度六弊相治数齐。八难四轮药病非等。但依道理。何责数耶。
言初会初行恶行果者。经言。得大势彼时四众。至受大苦恼等者。问杖木瓦石为因。千劫入地狱为果。又受罪已。复遇常不轻教化得菩提。以何为因。答最初见菩萨行不轻行。一念心缘着菩萨所行之行。及念心闻受记声。由未行轻毁。只此一念净心为因。薰得种子。落在第八识中。经千劫。在地狱中。本来信心种子熟故。方从地狱出。后时复遇常不轻菩萨。得成菩提。今经中隐却昔时受记因。但说后时遇常不轻。得成菩提。显持经人功力。毁骂尚得菩提。况供养持经者也。
言会古今等者。经言。师子月等五百比丘为一句。此举比丘。摄尼众。举胜摄劣。经言。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摄优婆夷。举男摄女人。此四众具足也。
言问善现声闻(至)利益者。须菩提欲出乞食。事须先依里巷。观后方出。若人宜见行。行则喜。坐则嗔。遂现行相。乃至诸相亦尔。方便令喜不教嗔也。二乘虽证无诤理。不能令他灭诤。菩萨自证无诤理。兼能令他无诤也。婆沙云。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九十八使并十缠。二蕰诤。所谓五蕰。三闘诤。谓诸有情互相凌辱。言语相违。无是三诤。名为无诤。今约第三义难。
言十九颂半颂后等者。唯述长行后三段文。不述第一。牒前违顺所生罪福。以示众人也。
言初一颂半颂所遇佛者。长行第二段。遇佛有三。初标时节。经言。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二所遇佛。经言。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等。今偈云。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等。将即护也。道由引也。
言违顺者中分五等者。三显能行违顺人相。长行有八。颂文述五。初三颂述恶人益势善士增勤。长行恶人益势。经言。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二善士增勤。长行经言。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等。今此三颂合述两段经。云是佛灭度(云云)。
言次一颂语加能忍身害能受者。且语加能忍者。长行语加能忍。经言。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等。今半颂述。经云。诸人闻已。轻毁骂詈。二身害能受者。长行经言。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等。今半颂述云。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言次二颂胜果遂生者。长行经言。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虗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今偈述经云。其罪毕已二行是。长行经言。入地狱受罪毕已说四众。今颂中言。其罪毕已者。说常不轻自身也。与他人受记。见者合喜。以有罪故。感得他人杖木瓦石打来。是前前世罪合堕狱。持经力故。转重令轻。
言次一颂恶人从化者。长行经言。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辨力等。今偈述云。诸著法众。皆蒙菩萨下。
言后一颂半善士增道者。长行经言。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今颂云。不轻命终。值无数佛(云云)。
言初半颂会身者。长行经言。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后会四众者。长行经言。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等。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颂中三颂半述云。彼时不轻。则我身是(云云)。
言结劝众人除违等者。长行经言。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菩提。今颂述云。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六行等是(礼众劝勉)。
言三流通者。即第三如来付授流通也。
言示相付嘱等者。神力品示相嘱累付属。药王品等。禀命行故。
言神力嘱累等者。即是令诸大菩萨信如来所说。令流行法华经。名命行也。
言余之六品等者。神力嘱累示相付嘱。禀命行故。承世尊命。出生入死。教化众生。名流通也。
言今此即初等者。付属法华经。与前来涌出菩萨。并八万大士。名付嘱于他也。
言恐不生信等者。问诸大菩萨时会等。前来岂不早已生信。要假更现神通耶。答事须令惊异希奇之想。信如来所说不虗。方肯流通。
言方以言付者。嘱累品身付。此品言付也。
言势与前同者。与前来疏科。三流通同也。
言有三种法门者。一出广长舌。令忆念故。二謦咳者。说偈令闻故。三弹指者。令觉悟故。问此中与乐品说无上何別。答金云。彼约所说法胜能诠无上。此神力能说之人不虗。即能所別也。
言释名者。晋言如来神足行品。行即力之別名也。如来二字。通释迦多宝。向下亦同现神力。化现不测。谓之神。能摧不信。故名为力也。
言初标等者。经言。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者。即前涌出品云。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發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道之首。各将六万恒沙眷属。况将五万。乃至单己乐远离行。至所不能知。问如何知有千世界微尘。答云。筭数譬喻所不能知。如来实知数。若不尔者。不成种智也。
经言一心合掌者。身业请。而白佛言下语业请。所以者何下述心。即是意业请也。所以疏解不但欲以济他。兼希自行等。
言真谓真实者。即显非是假权之教。净者有三。本新及无漏名净。影取善性名净。
言一标现神力者。经言。一切众前现大神力也。
言一为显经胜德等者。经言。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等。
言二为说众生等者。经言。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一行。
言三见诸菩萨等者。路云。释迦分身见佛灭后信心菩萨。發愿流通。顺诸佛心。故现神力。经言。佛灭度后。能持是经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即是释迦与分身佛。见前来信心菩萨。發愿请持经。能顺佛心。世尊欢喜。所以现通也(上标神力)。
言今加为八者。古德相传有七神力。科经不尽。今加示现。帖成八神力。即疏生加一力也。因释迦放光。他方众生遥见灵山。假释迦神力。他方遥见归依。故名示现也。
言六通之中者。此是六通之中。神境通也。
言谓化身化语等者。第二能化之中有三。一释迦分身名化身。二化语。经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及空声教示等。三化境。现宝树及师子座水鸟树等。此皆无而忽有也。
言此谓十八变等者。因疏中说变化所以。此间解十八变也。
言炽燃者。如妙庄严王。净藏净眼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言流布者。序品放光过至远照万八千界也。
言示现者。谓前来序品宝塔品妙音品中三处放光。光中见六趣众生及净土事。
言转变者。即宝塔品中转秽令净也。
言往来者。如目连往野马世界。如妙音菩萨从东方听来。往归本国等。是。
言七卷者。如神力品合盖帐成。是卷须弥入芥子。
言八舒者。又此品中出舌。上至梵世。展一毛充法界。
言九众像入身者。法师功德品中。受持得八百身功如。净瑠璃内外明彻。一世界皆身中现。
言十同类往者。如妙音观音处处现同类身也。
言十一显等者。多宝如来从地涌出。龙宫海会从海出来。妙音菩萨涌现虗空等。
言十二隐者。妙音于彼国没。如文殊问答了隐身东海。
言十三所作自在者。谓宝塔品中移诸天人。置于他土。又序品天雨四华。此品之中。謦咳弹指。此即如来所作自在也。此宽也。以变化胜故。偏得自在。
言十四制他者。如降魔是。
言十五能施辨才者。如信解品偈云。佛勅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又加被须菩提。说大般若。即经云。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词。
言十六能施忆念者。如佛令阿难即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法师品云。若读此经。忘失句逗。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言十七能施安乐等者。如提婆品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言十八放大光明者。如序品化城品。大通放光。宝塔妙音。及此品中放光等。问第三流布。第四示现。第十八放光。此之三变。俱说放光明。有何差別。答但放光即无別。放光彻照。即第十八放光。若至于他土。从近至远。即是第三流布。若于光中。现所见之事。即是第四示现也。
言或此及第四者。或此即第三謦咳。第四弹指。是第十三所作自在也。
言第八通为一佛土者。问前塔品中早说世界通为一佛国土。如何此间又说世界通一。答前塔品中言。世界通为一佛国土者。只说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中无大海江河等。名通为一佛国土也。此神力品通一佛国土者。说四百万亿那由他世界外也。问争得知耶。答准下经言。过此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世界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故知远也。
言今佛出舌者论云者。解当唱经文。令持经菩萨忆念前来付嘱一乘法。信佛所说不虗也。名为忆念也。所以先现舌相忆念。流行一乘故。
言如佛入婆罗门等者。即智度论中。证佛不妄语也。佛在舍卫国。坐夏讫。于行次入一婆罗门城乞食。国王不信。便作制约。若有与佛食者。约输五百金钱。后佛到其国。将阿难持钵入城乞食。城中众人皆闭门。不敢施食。佛空钵而出。是时长者家有一老入。便持瓦器盛臰[米*定]汁。出门异之。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日游行乞食。必是慈悲怜愍一切。思设供养。更无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可取。佛知其信心信敬清净。申手以钵受其食。佛时微笑。出五五色光。照彻天地。告阿难言。汝见此老女人信心施佛食否。阿难答言见。佛言。此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最后一身。身为男子。出家学道。得碎支佛。入无余涅槃。时有婆罗门。在傍边立。而说偈言。汝是日炙种。刹利姓。净饭国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作妄语。如此臰食报何重耶。是时如来出舌。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教中颇有出舌。至发际。是妄语人否。婆罗门答言。若人出舌能覆鼻者。言无虗妄。何况至发际。佛言。汝见世所希有难见事否。答言已见。我曾共诸婆罗门道中行。见一尼𤘽律陀树。其际遍布贾客五百量车。荫犹不尽。佛言。此树种子大如芥子三分之一。种子至小。树身极大。此老女人信心施佛。得大果报。因小报大。汝何不信。是时举城之人。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诣佛供养也。
言至梵世者。问何故放光直至色究竟天。乃至出舌何故只到梵世。答出舌上至梵。初禅有语表。故向上无也。放光照色究竟天者。放光惊觉有缘。破痴暗故。
言由多宝佛等者。初塔为证。后以身证。证教证理。二种別故。经文唯有释迦分身示现。不说多宝示现。由已证经了。更不说也。
言愚者心迷者。明时节。经言。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者。嘉祥问云何收舌。不収光耶。答表说法事讫。故收舌相。欲令十方通彻彼此相见。故不收光也。愚者心迷。实经百千岁。望众生自心。迷悟不同。长时短时有別。由佛神力改换其心。总令不觉。总交作短时解也。
言又报化之利者。约一处见异。只如灵山释迦佛。文殊普贤见报身。实舒舌经百千岁。二乘凡夫见化身出舌。亦只是暂时。
言又佛现神力者。佛神力实延百千岁。以佛神力。令众生觉。只谓将暂时也。
言然促不延者。问既延亦是佛力。令众生不觉。亦是神力。说佛寿百千岁何也。答疏言。然促不延为论等。问既见报佛化佛。所闻法一种是法华经。更无差別。能闻之人则有经时长短不同浅深不同也。意表净土秽土之中。说经是一般也。
言论云謦咳等者。说偈此二字上句。令闻故属下句。问何要闻声。答疏言。既闻声已。如实修行也。疏云。謦欬者。即不是正说偈时。但是欲说偈时。事须謦咳。如人欲语先自謦咳也。意言先謦咳惊觉令闻。后说偈也。问前来说偈何不謦咳。答此之付嘱不同于余。故不为例。问后品令行。何不謦咳。答后品无偈故。又以手摩彼自审听故。
言一睹生忻者。经言。以佛神力故。皆是此娑婆世界者。十方虽远。以释迦神力。皆是娑婆世界也。
言空中高声等者。经言即时诸天。亦是彼国之中。十方诸天。虗空中声。非此界声也。
言第六合盖成帐者。即是和合如盖。即是宝帐遍覆如盖。盖者覆盖义。
言散华者。散华中亦有香及璎珞等也。
言合成盖等者。盖覆一切此界众生故。辨云。即是宝帐遍覆名盖。十方世界众生。各将金银宝物。从十方来。到娑婆世界。佛神力故。集在一处。变成宝帐。盖覆十方分身及释迦佛上。问何要变成宝盖。答表会二归一也。唯覆此界者。表佛意偏为此界众生。塔品云。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演此经也。
言世界通一者。经言。于时第七世界通一也。表十方世界唯有一乘也。
言智心无碍净土不殊者。智心无碍即是悟解一乘之智。而无疑碍。所以世界通一。
言唯有一乘更无余者。唯有一乘。无余二乘。故通为一。
言论唯解三者。八种神变中。余经通有五种。非胜故不释也。又此三种。余经皆无。论家偏解。又此三种正是付嘱。所以偏释也。后义为胜。
言余通非正者。余五通。余经有光如上生涅槃。动地如般若。合盖如维摩。变土亦如维摩。非此经中付嘱处正要。故不说之。问此之变土。与塔品何殊。答彼三变共四百万亿那由他。今此十方世界如一佛土。唯四百等。
言一结前神力者。经言。尔时佛告上行等者。等余涌出。上行即是四中上首也。
言二为嘱累说等者。经言。若我以是神力至尽者。问若实尽者。此言即虗。若不尽者。何成种智。答约佛种智。说无不尽。但众生不能尽受。故不说也。如手中叶也。
言一权实之道者。且遂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不过权实法。二神通之力者。经言。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即化身化境。三佛所藏理者。经言。如来一切秘要之藏。法身也。四智慧深事。经言。如来一切甚深之事。报身也。因果理事。三身功德。皆于此经中说也。
言四结成劝授者。经言。是故汝等于如来等。如说修行者。修行者修行二利也。
言应供养等者。经言。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人受持妙法莲华经。便是供养道场。本来补设道场。只为著经。此人既讽念法华经。名真道场真供养。著谷之处名谷场。著麦之处名麦场。此经是如来成道之处。名曰道场。
言法身妙理此中具者。即清净法界。四智心品。总名为法。各有依止义名身。故名法身。对能诠教。名妙理。此中具故。此中言指教也。此上一句总言蕰道处名道场。此上总解道场。
言成道处得菩提处者。名道场。经言。诸佛于此。得阿耨三菩提。
言说法处者。名道场。即经云。诸佛于此。转于法轮。
言涅槃现意者。问现神力有何意。答经云。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令信所说法。
言次二颂五神力者。问何名五神力。答一舌相至梵天。二身放光。三诸佛声。四弹指之声。五地皆六种动。长行有八。颂中唯五段。略无后三也。
言此初也者。二颂标无穷也。长行经言。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属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今颂云。属累是经故二行是。
言一颂半见佛者。经言。能持是经者。则为已见我。一行半是。长行无。偈文有也。
言二颂欢喜者。经言。能持是经者。令我及分身等。二行是。
言一颂得法者。经言。诸佛坐道场。所得秘要法一行是。
言一颂半能说者。经云。能持是经者。则诸法之义。义无碍解。名字二字。法无碍解也。及言词三字。词无碍解。乐说无穷尽一句。辨才无碍解。下二句。经言。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结也。
言二颂半利益者。经言。于如来灭后二行半。是。
言一依今时经品者。即罗什所译者。前明神力品。令信付属了。今明属累品。摩顶令行付属。故此品来。行音(茎同)。
言释名者。有说累字(泪音呼去音)非也。但是累者重叠之义。三摩菩萨顶名累也(上声呼)。付托作嘱。付应作属。
言为以一手摩等者。问涌出菩萨数如河沙。为以一手一时摩。为以各一手摩。答一手。一时摩。不前不后。表佛神力故。二云。然诸菩萨各一手摩。表佛妙用周遍故。然诸菩萨各见独摩者。各见世尊摩当身。不见摩诸菩萨也。又一手者。手如教。令知唯一乘教故。
经言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等者。据此品合向普贤品后安之。彼处说经了。所以从法座起也。若安在神力品后。更无起居文。
经言我于无量百千万等者。问佛之因行不越三祇。何故今言无量百千万亿耶。答瑜伽三十八云。有二无数大劫。一者。日月时年。以此算不及故无数。二者至数极故。故名无数。今说于前。
言此初以右手等者。嘉祥云。一手一时遍摩千世界微尘数菩萨顶。名现大神力也。若不持经者。即不摩也。二乘作佛。名吉祥。此是如来身业加持。经言。作是言我于无量。至菩萨法。口业加持。犹如父母。收拾得活计。临老之时。付嘱与男女。我一生已来。共汝苦作美吃。致得活计。我则不免无常。汝等在后。大须省事。把捉钱物与我。养活小大。追逐亲情。不绝祭祀。如来今日亦复如是。告诸菩萨。而作是言。我于三大阿僧祇劫。一句投火。半偈舍身。或为常不轻菩萨。被杖木瓦石而打掷。或身为国主。为床求法华经。于千岁修习是难得阿耨菩提(云云)。今以付嘱诸大菩萨。还须与我。不惜身命。教化众生。
言唯大菩萨者。简彼二乘初回心者。不名大故。表此一乘三世中最胜故。故三摩菩萨顶也。
言传灯之法等者。解经中三摩义也。手摩三遍。身业加持也。而作是言。口业加持。
言此初也者。意业加持中第一明己三不善根已尽。能施智慧也。问何以意业加持付属。所以者何。征也。
言慈悲故等者。答征词所以者何也。一如来有大慈悲故无嗔。能拔苦与乐故。
言无悭恡故者。解经无诸悭恡。无贪不悭法恡不惜法也。凡夫有贪嗔痴。悭惜也。
言亦无所畏者。无痴所作决定故。
言能与佛者。解经中能与众生佛之智慧。智慧者即后得智也。
言如来智等者。根本智也。
言此二任运等者。此二无师而得。名自然慧也。未得时要修。及至得时。任运而得。名自然慧。非是端坐不修。名为任运也。
言或前二等者。第二解也。前二是有为佛之智慧。如来智慧也。后一是无为。名曰自然也。此三即是开示语三也。
言显佛能为大施主等者。经言。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等者。劝示众生。应学如来。勿生悭恡。显佛是大施主。声闻缘觉名等施主。能施众生五戒八戒。人天果法。四谛法轮。如来三不善根永尽。能以法施感佛果菩提。名大施主。
言成实论说等者。行教证也。
言住处悭等者。欲得独宅院。自在而住。
言藏僧施物者。施主将物来者。便云是我物。我所施。计为恩德故。二者。设是施主物。是我化得。是我恩也。
言是人于共有等者。施主钱物。大家有分。名共有也。共有法中。尚自生悭。何况自己钱物。
言四断受者令等者。此一句。疏有二义。一者。断受施人。令不得物。二令不得施处。能施人求施不得。而不来施。施主合得福田。劝他不施。又师僧不得利。名断受者。不交他布。名不得施也。
言后生其家者。粪土尿坑中及诸恶处。即地狱中畜生中也。
言不得为福者。为由作也。
言不得财利者。师僧合领受得如是钱物。劝他令不得也。
言毁訾善人者。怕俗家布施物。便毁呰善人。而不令施。
言心常忧恼者。又怕俗家私里布施。心怀忧恼。
言自高卑他者。自高心著他卑也。
言多怨生者。因中悭法不说。谁人更肯相亲。果中随受何身共处。总成怨对。
言令行余经者。若不肯信受法华经。与说余大乘经。即华严般若等是也。问譬喻品云。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不受余经一偈。此复云何。答彼约受持此经说。今约有不信此经者。且说诸经渐化回心故。诸经即大乘经也。问因何与他说余大乘经耶。答经余深法中。即是大乘经也。二乘是麤浅法。
言谓遇二乘者。定姓二乘。或不定姓凡夫。
言结成劝意者。经言。汝等若能如是等者。如是流行法华经。则是报我恩也。设种种门者。即于如来余深法中等也。
言初三业等。经言。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意业也。经言曲躬低头。身业也。经言俱發声言。语业也。菩萨三业敬领。佛灭度授持法华经。唯愿世尊。更莫忧虑。如是三遍言。勿复忧虑也。
言第四大段众皆欢喜者。喜欢有五般別。一者。世尊向法师品中。与八部授记。令遣持经。虽赞叹人法二师。皆闻尊重。信心犹轻。遂得多宝如来涌塔证经。又十方分身。世尊本召他开塔。开塔既了。证教证理。所以欢喜。二者。下方涌出上行等菩萨。本来请持经。世尊许持。摩顶付属。所以欢喜。三者。此品之中。世尊教示弘经轨仪若有信者。为说法华经。若不信受。与说余经深教法。惭愧世尊教示。我等弘经轨仪。所以欢喜。四者。舍利弗等。见世尊付属法华。与诸菩萨。令我等辈。有所咨问。为真善知识。所以欢喜。五者。天龙八部等。既闻一部经了。无灾无障。法筵终毕。所以欢喜。
言闻赞法胜者。即是此品中赞。或前神力中赞也。
言一说者清净者。所知障尽。名清净也。
言所说法清净者。如来一一智证。所以清净也。
言所依说法者。能听人得果清净。或离染清净也。
言上之二品等者。神力属累付授已了。即合到受命流通。受命有六品。今当最初自行苦行力以流通。故此品来。准论普贤嘱累。明护法力。护法力中。嘱累既在前陈。护法但唯有一。药王时虽在会。举过去烧身燃臂自行苦行。持法华经。利益时会。故此品来。
言疗八尘等者。摄云。色香味触地水火风。此之八种。坌汙之义。总名尘也。痼者。切云久病也。此能道四大所造四尘。增长烦恼。无始时来有。故名久病(疴字亦同)。
言七漏之深疴者。漏谓心病。安国引成实论及涅槃经师子品说。一者见漏。谓见道烦恼。二修漏。谓修道烦恼。三者根漏。谓眼等六根能生漏故。四者恶漏者。谓恶骂等能生烦恼漏。故名恶漏。能生漏故。而得漏名。化度云。或名境漏。谓色等五境以能生漏。名境漏也。五亲近漏者。谓衣食物等为生贪由。缘著则生漏。名亲近漏也。六者受漏。受谓三恶觉。三恶觉者。一欲二嗔三恼也。七者念漏。即邪念起漏。故名念漏。七漏中前二正明漏体。后五生漏因缘。相从而言。总说为漏。问八尘七漏欲表何病。答欲表药王为大药树。能治众生身心二病。意重一乘之法。自行苦行。劝示流通。令诸众生受持经者。二病俱尽。下经云。此法华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也。
言初问等者。经言。尔时宿王华至世界者。问也。游谓行也。于娑婆世界也。次请者。经言。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至少解说。后辨请意者。经言诸天龙等。问请有何意。答令诸天龙八部诸来菩萨。问皆欢喜。问八部等因何欢喜耶。答前来不轻品。说佛身往昔自行不轻行。持法华经。此品说药王菩萨所行之行。所以欢喜也。
言宿王华者。问何名宿王华。答疏言。宿世已来名宿。持法华如王自在。名王也。
言宝云经说菩萨等者。解药王菩萨名字也。何名药王。答疏云。宝云经等。谓根茎枝叶华果。此上六种。亦有见色闻香甞味得触。遇此十法。病皆除愈。彼宝云经中说。菩萨实化身为药树。众生病苦。有吃根得差者。有吃茎得差者。有吃枝得差者。有吃叶得差者。有吃华得差者。有吃果而后差者。亦有见树颜色便差。亦有闻树香使差。亦有甞树味便差。亦有觉触而便差者。此十法虽是菩萨实化现有。疏主引来为会也。
言菩萨亦尔者。合也。为众生有烦恼病。将大波罗蜜教法为药树。有依布施而活慧命者。如吃根得差。有依持戒而活慧命者。如吃树茎而得病差。有依忍辱而活慧命者。如吃树枝而得病差。有依精进而活慧命者。如吃树叶而得病差。有依禅定而活慧命者。如吃树华而得病差。有依智慧而活命者。如吃树菓而得病差。又有四法。有见菩萨授持六波罗蜜教。生随喜心。如见树颜色病差。有闻菩萨说六波罗蜜声。生随喜心。如闻树声病差。有因菩萨六波罗蜜法。而得悟理。生随喜心。如𭊴树香病差。有因悟六波罗蜜而起行者。如甞树味病差。
言有同事而等者。有与菩萨。同行六波罗蜜行。如触药树身病差。若是近处见色闻声𭊴甞味。若是远处病人困重来不得。但将根茎枝叶触身便差也。药树总喻菩萨之身。六度即同根茎枝叶华果也。
言有是若干等者。经言。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至愿解说者。问药王苦行在昔因中。佛未说之。众人不识。宿王华菩萨何以苦行而为问词。言百千万亿难行苦行耶。答菩萨宿命智知。若尔。菩萨但知百劫。何无量劫等。答上位菩萨非初地故。或佛加故。问何名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答疏言。烧身燃臂等是。
言无恶者。问云何下经言。尔时天人阿修罗等。见其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我等师。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何言无恶。答今约实无。下文约眷属庄严化现言有。若非化现者。云何报土得有七十二河沙声闻众。问宁知报土。答若非报土者。云何佛寿四万二千劫。又非成坏之劫。何以知之。准下喜见菩萨烧臂燃身供养七万二千岁。而已供养净明德佛。若约岁数劫。即寿命时短。供养时长。故知报土。若是报土。何有父母。若八地已前悲增有故。问若是悲增菩萨父母岂在净土中耶。答应云一处见异也。
言庄严台树者。一一树下。皆有菩萨声闻而坐其下。又一个宝树下有一宝台。台上有百亿诸天。作天伎乐。其台去树。尽一箭道。糅云。及金云。相去一箭道。如射垛远近。一百二十步。计六百尺来(此为正)。嘉祥云二里。应非。
言所说经法者。经言喜见菩萨者。若单作(上音)若著心。喜去音呼也。
言得此定已能等者。解一切色身三昧。三昧是定。能现一切色身。初地初得。八地自在。十地平等。初地现百类色身。二地现千类。三地现万类等。问此与俱生种类无作行意生身何別。答彼是变易身。此但是定果色身。以定为因。起身是果。故与变易身別也。安国云。得此定已。随能示现。即定果身也。或得定已。而能發通现诸色身身即通果所摄。神通为因。起身为果。色身之三昧。依主释也。
言十平等者。即第六随顺众生示现。初地已得。故论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证真平等。于多百门。已得自在。多百门者即十百明门。三十七云。一刹那能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土。三以神通力。动百佛世界。四能放光照百佛世界。五百化类身。六成熟百类有情。七能留身住百劫。八于过未知百劫事。九于蕰处界善建立百法明门。十于自类化百菩萨。已为眷属。十平等者。一增上喜受平等。二领受缘起平等。三异相非相平等。四弘济大悲平等。五无待大悲平等。六随顺众生所乐示现平等。七众生敬受所说平等。八世界寂静皆同一味平等。九苦乐一味平等。十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唯识䟽第六)。
言此初也者。一喜念供养也。
经言得此三昧(至)法华经者。皆因法华经力也。
言二雨旃檀者。将坚实黑旃檀。碎如细粖而雨也。
言三雨海此岸者。正法念经说。海此岸有香。唯诸圣得。今菩萨依定变起此香也。
经言六铢者。简要云。二十铢为一两。今显贵故。所以六铢。而直此界一分也。问海岸栴檀即属此故。云何复说直娑婆界。答准理应除此香。取余诸物价数。方值此香六铢。如奴持金。金直于彼也。
言一服香油等者。虽前以神力供养。心犹不足。更以身供养。缘身是不净败坏故。服诸香也。经言。薰陆香。有说只是乳头香。作颗明净者。是兜楼婆者。罗什云。出龙神国。此国无。不翻也。或云。化木香。出广府。曾问彼人。彼人唤兜楼婆。云化木香。毕力迦者。此云省宿。息逐反者。安国诸抄云。金光明经云。一香有翻为触也。胶香白胶香。问但以香华。则成供养。何要舍身。答世间所重。不过己身。若不舍身。何表殷重耶。
言第五光明远照第六诸佛同赞等者。经言。光明遍照八十亿等者。问神通力烧身即得。更何要愿力相兼耶。答火起烧身。光明遍照八十万亿那由他世界。是神力。若留身久住。供养经千二百岁。须是愿心也。问神通愿力自合如此。何表经力不思议。答此是法威德向上力义说神力也。问如律中烧身犯偷兰遮。烧臂得突吉罗。喜见菩萨岂不犯戒乎。答大小乘异不犯也。安国云。若作小乘。作即成犯。不作成持。若大乘。作即成持。不作成犯。故菩萨戒云。若不烧身臂指者。犯轻垢罪。又为化利故不犯。如佛制比丘不得。与未受戒人同床座。有时舍利弗与须达长者。同乘一象而不犯。光明远照者。愿力致六尺之躯。何能远照也。
言二比挍赞者。经言。若以华香璎珞至不及者。意言不及内财也。
言初默者。经言。作是语已。而各默然者下。观佛菩萨不语。名默。据实。是诸方佛赞叹了默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四
校注
集下原本有也字 插入一行 间字不消 世上应有八字 满下疏有佛位二字 有字疑剩 一疑十 来疑米 施上疏有贫字 萨疑提 名疑次 为疏作已 经卷第六疏卷第十 插入一行 二疑四 想天想疑非想天 余字疑剩 说者二字不详 不疑下 行下疑有脱字 插入一行 慕疑募 准前赞下应有励一百三字 不等四字疑剩 为约二字疑剩 如等三字疑剩 无原本不明或是互字欤 地一疑初地 声字疑剩 杂疑离次同 好疑妨 重一作熏 胜下应有殿宇 触一作解 三下疑脱千字 一疑二 至等三字疑剩 插入一行 总疏作虽 即此疏作此即 答字疑剩 插入一行 乐疑药王 老下应有女字 异一作弃 谈一作读 第七疑十方 唯上应有不字 补一作舖 一无道等三字 插入一行 己一作也 共上疏有彼字 插入一行 受一作授次同 字疑事 𭊴下应有香字【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4 册 No. 638 法华经玄赞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