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一
言四土相者。经言。菩萨众甚多。土相。长行有六。一宽狭。二相状。三有善无恶。四人天之相。五谓食任持。六三乘眷属已下皆相摄也。此颂中科土相。以彼净土之中菩萨。向土相中一处科也。不颂前长行佛寿及塔。或有解云。菩萨众甚多已下二颂一句。述前长行土相。六段文中。第六三乘眷属。长行经言。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颂中菩萨三德者。经云。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阙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声闻三德者。声闻菩萨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述声闻三德。阙六神通。加四无碍智。经云。其国诸众生等三句。颂前有善无恶中。无欲化生。不颂人天相见。经云。具相庄严身一句。颂前人天之相中第七相好。普皆金色三十二相。颂前而自庄严。不颂得神通等。经云。纯一变化生者。七地已前报土悲增菩萨。犹有父母生。今纯一变化生。即是八地已上报土也。
经云法喜禅悦食一行等者。述前长行第四人天之相。经云。得大神通身出光明。乃至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所以今颂云法喜悦禅食更无余食想。
言此初也者。心希也。
经云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念者。缘前来闻说。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又闻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作佛。又眼见数人。授记自心。希望授记。未敢全准拟。所以思念也。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即是上根鹙子。中根四人及富楼那。并是前故。言不亦快乎。已得记。
经云是千二百等者。□现指千二百为別记。故知五百即在其中也。
言即千二百中等者。问题品既言五百阿罗汉。何故经云作念。即言千二百人。答此有两解。一云。五百与千二百人各別。五百是千二百外也。二者。正义云。五百是千二百人中数也。此千二百人者。二类。一五百人在会。佛亲与记。二者。余七百人不在会。佛令传记。若在会不会。在总说。经文有千二百人。若唯据在会。佛亲与记故。题五百人。问若尔在会唯五百者。何故经云。千二百人各作是念耶。答如世众人共所求事。一人先往。众心亦同。此亦如是。虽不在会。亦有作念。意问余七百人既不在会。如何得知佛与授记而。答展转令传。亦名得记。经许可言次第与授阿耨菩提记。世尊既言次第授记。既初富楼那。次千二百人。后五百人记。据此取五百人。向千二百中摄为正。问何故五百人中別与陈如记耶。答陈如最初出家。最初悟解。故佛別标记。
言此云黑光等者。正法华云黑耀。阿含经云。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属云暗。有一怀姙妇。于电光中见之。谓是鬼恠。惊倒损胎。乃谓之曰。汝是何鬼耶。答曰。我是瞿昙弟子。今来乞食。女人问已麤言恶骂。如来知之。勅诸比丘。从今已后。不得过中食及预乞食也。
言此出现等者。金云。日出时成道。故言出现。是阿难弟子。
言周陀等者。相国云。此蛇奴。有说父是奴也。本行经云蛇奴。亦翻为路边。昔有长者女。与奴私通。遂赴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因路边生。如是二度。凡生二子。长子名盘陀。第二子名周利盘陀迦。即同经文周陀莎伽陀等也。兄弟相继因路边生。以立其称也。二云。莎伽陀者(先戈反)。此云小路边。缘是弟从兄得名。未必一一皆路边生也。
言娑揭(唐谒反)。亦作竭。音呼。此翻云善来。遇佛从师立号。问何名普明。明谓光明。普即遍也。光照十方及常说法利益心遍也。经云转次者。不同下文令传也。
经云欢喜踊跃等者。嘉祥言。内心欢喜。即从座起等者。外形致敬。经云。悔过自责者。佛于过去。教我發心。令我修行。以求大果。而我颠倒。背大向小。是我一过。始从初周。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下。如来亦同为我说开示悟入。而我等疑惑不悟。又乃至第二周亦尔。已于两遍劳扰世尊。是我等第二过。第三周中方邀世尊授记。由我钝根故。于尔时悔过自责。亦同鹙子。我从来终日竟夜每自尅责。又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二周亦言。自鄙先心。皆亦悔责也。上来内心悔责。
言领解有二等者。前富楼那法领之处。五百亦同故。前言一人为首。余亦理同。准此三周说法。阶级不同。三周领文升降亦异。初周法领。第二准喻领。第三若法若喻而为领。前久法领。此喻领也。
言初领昔权者。有抄科为六段。一亲近善友喻。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醉而卧。二教發大愿喻。经言。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四句。三昏迷不觉喻。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四退落下垂喻。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五得小涅槃喻。经言。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六自言究竟喻。经言。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言初将离险者。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言领中途方退喻者。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言领为设化城者。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乃至便以为足。
言不领第四众倦者。前长行合中亦不合。彼云。欲明权实二道不故。正明息苦事故。所以不领也。
言此初也者。领初将离喻。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与之而去者。友人者三根声闻也。至亲友家者十六王子舍也。若是外道。名为恶友。若遇小乘人。名为假友。今逢大乘人名亲友。四智种子佛性同故。名亲。如世间同姓。宗明兄弟。同姓名亲。同志名友。同求菩萨修行名为友。中道大乘。名之为宗。
经言醉酒而卧者。古师嘉祥解云。贫人本来不醉。行则亲友家。遇𢩁席之上有酒吃故。下颂文言。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饍。问古师以何名酒。答取无相大乘教法为酒体。问何要取教为酒。答能昏乱令人迷卧。故喻于酒。经言转更惶怖闷绝擗地故。经偈云。持空三昧瓶。以盛无相酒。今修种种行。资长于法身。又云。酒有欢适之功。喻教闻已踊跃欢喜。二者。光宅疏言。贫人本来醉。至亲友家方卧。非是至家方始醉卧也。此贫人本来醉。到亲友家。方显得醉。犹如一人街中行。不冲悮人。争知他醉。至亲友家。言语倒错。方显得醉。法中论。本来起无明名醉。到大乘亲友家。闻著大乘法。内心迷教。名醉。不肯修行。名卧。卧者不行义(消经了)。
言即十六王子者。即释迦过去为王子也。
言友同等者。问何名为友。答书云。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即同一觉门名明。同一心志曰友。
言礼记僚友。谓官僚官人同曹司官相事曰僚。
言执友称其仁者。执者。谓持也。由其志故相依持。名为友。
言悌者。不是兄弟。但是善事相教。名为悌。至者依闻思二慧。闻教观理。名志义也。
言前以佛法为国者。解家之义。喻上说醉人从诸处。来往友家。法中论从生死中。往佛法故。
言时犹凡夫等者。解醉卧义时。犹凡夫烦恼未断。无明所缠惛醉心。名醉义。常寝生死。虽遇佛法。不肯修行。是卧义。章敬云。迷教名醉。阙行名卧。卧即不行也。问若无明为醉。凡夫无明本来已有。何故今始言醉。答先虽未断。今复更起。初迷大教。新醉何妨。醉上说贫人先因吃酒。后方醉卧。法中论。大教名酒。听闻名饮。无明迷暗名醉。更不修行名卧。
言是时王子此化缘息等。化也。入于涅槃也。余处行化他界现身也。经云。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又有说教。化二乘及凡夫。名私事。教化菩萨。令入平等大乘。名官事。第二自利名私事。利他名官事。第三十方诸佛三乘佛法不谓己身。名官事。十方诸佛名官人。教化众生。名官事。官家之事。名官事也。
言亦如泛𫘝舟者。问喻上说亲友。名官事当行。向诸处去。法中论。佛本无来去。何名官事当行。答疏言亦如泛𫘝等。𫘝即水疾流皃。迈者往也。舟者船也。
言瞩凝沼等者。瞩者。即眼观见也。凝沼者。谓水池不流之水。西流者。河水元来不向西流。自是舟船向东行去。疾似见凝沼水向西流。古持云。枕上云山者。到来峰头。洲县浑移却。法中论。如来常在世间。自是众生。乘生死船。轮回三界。妄见如来入灭。佛实不灭。意言水实不流。舟行似水去。如来常在世。心追谓涅槃。佛自住大乘。犹如凝沼水。众生心若退。恰似速舟行。
言华严经等者(筮音呼平)。一闻法行者。如普贤菩萨。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故来。此为闻法行故。或妙音从净华宿王智佛国来。供养释迦。及听法华经等。二说法行者。如文殊于序品问答了。便不见至龙宫中说法去来。及至妙音现种种烦身。乃至于王后宫等。于诸世间。常乐说法。利益众生。三不随贪等者。众生所行。皆与三毒相应。诸佛菩萨不然也。四欲界行者。即从净土来生此间。为化生故。如观音势至等是。五色无色界者。即四禅四空等修行之人令习定。速转进故。六义法行者。如智积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等。成就净慧。速观察义理而行。七一切趣行者。即五趣中随众生类。现种种身故。八一切佛刹行者。遍诸国佛土。行供养故。九涅槃行者。乐行涅槃生死故。十成满诸佛行者。一切成佛之行。皆悉圆满故。
言随应当释者。经言。官事当行。即十中第八。一切佛刹行。第九菩萨行。或当第二说法行也。
言谓大菩提心者。解经无价宝珠也。问珠体为是有漏耶。答二说。一云。经言。以无价宝珠。唯取无漏本有种子。得名无价。若是有漏。何名无价。二云。唯取有漏菩提心种。名无价宝珠。问有漏之珠。何名无价。答虽是有漏。形对二乘大乘菩提心珠。亦名无价。二乘功德如一日之价。又云。漏与无漏双取为善。问珠为是新熏。为是本有耶。答三解。初师云。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別异名。如是建立因果不乱。二云。一切种子周重故生。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三护法云。一切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引教。如初师。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引[*]教。如第二师也。问无价宝珠为取新熏。为复本有耶。答一者。唯取新熏种子义。以经言。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得有时节日月。故知新。若唯本有。本有法尔而有。如何说系。二者兼本有。事须先约本有而立新熏。本有若无。新熏何立。问本有种子如何说有时节。又如何说系珠义。答得地前一大僧祗劫有漏闻熏。资彼本有。亦名某年日月。只此资时有异于前。便是系珠。取护法为正也。取有漏菩提心为珠。正也。
言宝珠有三者。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品者。一下品吐一两金生千倍。二中品吐一两得万倍。三上品吐一两得无量倍。珠体喻一乘。能出三乘。从一乘中分出声闻乘。如珠出千倍。从一乘分出缘觉。如珠出万倍。从一乘中分出大乘。如珠出无量倍。问能出所出一乘大乘何別。答能出是法华会上乘。所出是四十年大乘。大乘向二乘中。相对待立名。故是所出。不是能出也。金云。一乘喻珠。三乘喻所吐金也(如从小至配之)。下品喻声闻僧。施之德福少。中品喻缘觉。施之得福多。上品喻菩萨。施之异报无尽。二水清珠有三品。一者下品。能清少水。二者中品。能清大海。下品喻小乘教。诠理最浅。中品喻小乘教。诠理次深。上品喻大乘教。诠理最深。三者如意珠。即是此中为喻。此珠自有三品。下品雨宝满半阎浮提。中品雨宝满一阎浮提。上品雨宝满四天下。下品喻佛性。在资加二位。中品喻佛性。在见道。上品喻佛性。在修道。今此所系珠。即是见道前所得如意珠。名无价。上来水清吐金如意。今取如意珠为喻也。
言随求皆满者。即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生空二空根本后得智等总得也。
言衣谓意识等者。解经系汝衣里。衣谓意识。取第八识。若准疏中言。意识即合取第六识。發菩提心而在意识故。以喻衣不合取第八识。以七八二识。摄属十二处中意处故。第八名意也。又等无间以解意。八识总名意。若言系汝里。今故现在。又言犹在。不告能住持种子。唯取第八。若依系义熏习义。则取以二为门。熏习在总。即取第六识。缘分別故。可为衣表第八识。可为其衣里。所以双取也。第六听闻大乘。闻熏得菩提种子。藏在赖耶识内。下经言。系著内衣里。者取意处也。著珠之处。不是系义。经言。著愿系者。事须取第六。是能系能正是系珠义。
经言其人醉卧等者。其人者。三根声闻也。醉卧者。初發大乘心。犹为烦恼惛醉缠心。名醉义也。
言虽卧大乘亲友之舍者。解卧义也。
言不自觉知有菩提心珠。此解都不知义也。疏解醉并卧及不自觉知。三义各別也。
言唯识引经惛醉等者。疏主辨醉体。无明有二。一者恒行。二者独行。今取何者。故引唯识论中第一义。彼论破小乘。证有第七识。金引论颂云。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为不共无明。若解其人醉卧都不觉知。正合取第七识中恒行不共无明。一类染汙常无间断。无醒觉知故。是故契经说。异生类常处长夜。无明所盲。昏醉缠心。曾无醒觉。故疏言彼以末那相应无明。名为醉体。问若耶第七识中无明常醉卧。如何言起已游行。又无醉里系珠义。所以疏主依论作第二解。自立义云。今以第六识中不共无明为醉体。有间断义故。第六识通三性。今取心一念。闻教生解义边。名为系珠。问若第六识善心相应發心之时。名系珠。云何得醉时系珠。答诸抄二说。一者。约中间一念。是善心。前念无明。后念无明。两头不善。无明相续间杂。名醉里珠。二者。事须兼取第七识中无明为醉体。七识与六识为诤根。生死因故。今第六识闻法之时。皆不能忘相。故名醉里系珠。若望第六识。起已游行也。若望第七识。说其人醉卧都不觉。故言醉里系珠。双取六七二识。义方周圆。若准论意。偏取第七识。若是疏意。偏取第六识。后言游行。据第六善。然亦还是醉中行也。真无漏智乃得名醒。疏中既言。第六不共无明。正为醉体。故知兼第七无明也。此解顺疏也。
言在异生位等者。配位也。异生即凡夫也。化度云。第六识中无明容有间断起。若不善无记。若起不善。即是醉时。若起善心。即起游行。此等皆在异生故。人云。退心已后。迄至灵山说法华。而复本中间尔许时。并是信脚行也。
言既退大心等者。问既退大心。规求何法。答喻上说规求衣食。法中论。退却大乘。求小乘也。只缘求小乘。故名游行。三生六十劫修行。得二乘果已。回心向大。如初心始乘菩提。无事虗行。名游行也。
言遂至二乘等者。解经他国也。他国自国相对不同。总有三说。一云。大乘为自国。二乘为他国。喻上说从亲友舍醉卧处起。便入他国求衣食。法中说闻大乘教。名亲友舍。退却大乘心入二乘中。名他国。他国者非曾生长。二乘之中不曾生长大智等。名非生长处也。
言昔在生死者。第三解也。生死为自国。大乘为亲友舍。二乘涅槃为他国也。
言未發心前等者。经当唱经文也。若發心已后。二乘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问二乘既曾發大乘心。云何言佛法外人。答由退大心。却住生死。更未發心。是故名佛法。外人以生死为自国。二乘佛法名他国。贫人缘醉向生死中。地上卧。是凡夫[窱-(ㄆ/木)+(唚-口)]卧生死。然从醉处地上起。向他求衣食。即是从生死入二乘也。所以疏言。即此文是解上二句。经云。起以游行到于他国。
言亦同涅槃者。前穷子喻品中引涅槃经有种性。未發心前生死为自国。是己分故。佛法为他国。非己分故。即圆此文也。
言或以大乘者。结前大乘名自国。二乘为他国。或大乘为父舍。小乘为他国也。
言勤力求索者。即前大宅品。三乘互相排觉。共驰走名。名勤力求索。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得无学果。名甚大艰难也。
言此在二乘因位者。只此五欲。便是放逸具故。说二乘有学求勤力索甚大艰难也。求断染法也。
言此初也者。初领灭化也。经言。于后亲友至如是者。亲友即第十六王子也。会遇见之。即是今日灵山会上释迦相见。再为说法华经。名见。言咄哉夫者。纪国云。咄哉者。呵其变节。嗔不修大也。丈夫者。美其發心也。凡建节成立功立事。斯可谓丈夫。汝何發弘誓。于昔辰亏大行。于今日伇伇小道。何苦如之。云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如是指二乘法也。何故求食。受如是艰辛耶。一种求衣食。何不向大乘中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求耶。何故向二乘中作上下十六心。更求衣食。何故为衣食故。到如此下行故。被有余涅槃牵引。白日向夜走。脚不著地。种种皆作。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此意甚深也。此同灭化。经言。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上领灭化)。
言五欲乐者即五等者。即解经我昔欲令得安乐五欲自恣也。
言一自性乐者。谓五受中乐自体。二因乐者。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触与乐为因。故名因乐。三受断乐者。谓受想定。四苦对治乐。即寒热等息。同时生起。乐受俱时之慧。即此乐体。五无恼害乐。此中有四。一出离乐。即出家持戒之人。二远离乐。即取生上色界等。三觉法乐。即是菩提。四寂静乐。即涅槃清净法界等。
言或佛果五法者。清净法界二空真如。及四智心品。合五为乐也。
言或是大乘无漏等者。金云。即五分法身也。无学身语律仪。名为戒蕰。无学三摩地空无相无愿名定蕰。无学正见正智名慧蕰。无学作意相应心已胜解。今胜解当胜解。于境自在之解脱名。即尽智无生智相应胜解。名解脱蕰。无学尽智无生智。名解脱智见蕰。
言我昔为令汝得等者。解经中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诸抄不解某年日月。神智云。在十六王子二万佛时。数数为说大乘。数处既多。不定一处。名某年日月也。
言责住权者。解经今故现在。示珠处。而汝不知。彰其过也。
言虗自忧劳者。解经云勤苦忧恼也。
言以求自利者。解经中以求自活也。
言法执不灭者。解经甚为痴也。所知无明也(上责住权)。
言此令取实者。经言。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者。意交将昔日菩提心珠。易所大乘上位。明心菩提珠。亦可将分段[*]所变易。名之为贸易也。
言从贝从卯者。交易物。作贸字。从贸。有人[簆-元]作。作卯字(于饱反)。非也。疏主恐人不识。故言卯音酉。古时酉字。似今时卯字形段。所以错写也。古时酉字。正合作死(夘之象也)。此正是古时𧵍易字。有作贾字。此是人姓。贾字(歌雅反)又解云。𧵍易义有三解。一云。取十六王子时有漏菩提心。种子熏习已去。资粮位。闻思二慧熏习已去。易取加行位中有漏修慧。易取初地修慧。二云。将十地劣无漏珠。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舍无常色。获得常色也。三云。将初心小宝珠。即二乘位中生空智珠。回向大易取大乘法空后得无漏种智珠也。
言用初心小宝珠者。即是有漏菩提心珠也。易取上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登地无漏智珠也。
言此合初将离者。喻经言。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今此合云。佛亦如是等。此段久证有新熏种子也。
言合领中途者。喻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今合言而寻废忘等。
言合领为伇化城者。前喻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今此合经云。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等。意道三生六十劫求衣食。亦大辛苦艰难。得少许为足也。
言虗费等者。若约自乘。不名虗费。回心向大迂会修行。名空费也。
言难等者(古汗反)。艰甚难治也(持音呼)。艰根也。并出释名。物根耳。谓如物难以拔。耳是助句。有疏牙字。更勘多本。
言难惮也者(他证反)。
言忌惮者。二乘之人。昔时求衣食。多饶忌惮。名艰难(去音)。惮(诞音)。
言此初也者。初合领灭化也。前喻经言。于后亲友。会遇见之。咄哉丈夫。何谓衣食。乃至如是。今合经云。今者世尊。觉悟我等等。
言此合领今说实者。前喻文有三。初说创。经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至今故现在。次责住权。经云。言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后领取实。经言。今可以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今此合意总也。经言。世尊我今乃知等。
言一颂标礼者。长行经言。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今今一颂。述我等闻无上等是。
言后一颂半自责者。长行经言。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知者等。今颂云经云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
言初七句述初教發心喻者。长行经言。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等。今颂颂云。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等。神智云。无法财故贫。无智宝穷。或无福名贫。无慧名穷。谟云。喻上怋醉而卧为默。法中当时發心。拟作取宝之因。故于之名默。又昔说言总。不言大小。二乘根性取小果。为今之渐。名之为默。
言后一句颂中途方退者。长行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今颂中一句述。经言。时卧不觉知。
言二颂为设化城者。长行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今颂经云。是人既已起等是。
言初颂示往修因者。长行经云。于后亲友。会遇见之。咄哉丈夫。何以衣食。乃至如是。今颂经云。与珠之亲友一行颂是。
言后颂明生欢喜者。长行经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等。今颂经云。贫人见此珠。甚大欢喜等。
言虽现未富者。通难也。问珠体是本后二智。大乘见道始得。如何今者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答疏言虽现。
言如见树居白者。但见其烟。必知有火。但见鹭。必知有水。今但见其教。必见其理。七圣法财等。意言即得教珠。后必得智珠。有云。亦是验有佛性。但有佛性。何愁不得。即是见白鹭鸟。表知水也。
言初一颂颂合初将者。前长行合经言。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今颂经云。我等亦如是一行是。
言次半颂颂合领中途等者。长行经言。而寻癈忘不知不觉。今颂云。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
言后半颂颂合领为设化城者。长行经言。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颂经云。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言初一颂颂合领灭化者。长行经言。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作。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今颂。经云。今佛觉悟我一行是。
言后一颂颂明生欢喜者。长行经言。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授阿耨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今颂经云。我今从佛闻受记庄严事一行是。
言名高之辈者。即是富楼那五百千二百人。非名高之辈。此品与记。章敬问。庆喜执日。岂非名高耶。答此之二人。其实名高。约能诱。此二尊者。是化声闻。引实声闻。但设所诱。不说能诱。二千即是非名高也。如前品满慈亦尔。不合向下根收。亦是约所诱记也。亦二人庆喜执日。虽众所知识。亦是高名。经就多人。名非高名也。
言释名者。正法华云。授阿难罗云决品。彼依二圣。此约二千人。
言进习止满者。戒定慧正为学体。进修习解有学义。进习正满。名无学。解无学义。瓒云。未圆已满众也。通此二义。为正。由定也。如何偏说定满。不说于慧。答慧满不必定满。若定满必是慧满。故偏举之。
言一异二同者。谓前品总有三类。一满慈。二陈如。三五百。初之一人別名法明。名为一异。后之二类同名普明。名为二同。
言非高名之辈等者。谓此品亦有三类。一阿难。二罗睺。三二千声闻。后之一类同名宝相。名一同。前之二人名字各异。名二异。由此不同。分为二品。
言心念者。经言。而作是念。向来见鹙子四大声闻五百千二百总得授记。见贤思齐。引他况己。所以中作念希望。如来授记。即总念请也。
经言我等所归者。意言我若归余外道。此分即无也。只缘归佛故。于此授记。亦应有分也。
言此述二人合等者。经言。阿难常为侍者。罗睺是佛之子。声闻之中。最亲最近。不遇我等。二人合得授记。
言正申请者。解经若佛授阿耨等。更不说诸道理。直显请授记。嘉祥云。阿难请记。若不得有二种失。一者。违其本愿。二者。乖于众望。蒙佛授记。有二种益。一即遂其本愿益。经言。若佛见至我愿既满。二不乖众望益。经言。众望亦足。裼者(昔同)。
言肉袒者。不著衣名肉袒。剥脱之义也。
言山海慧者。路云。准经意。俱喻智。疏释。名高如山。智深若海。不违经意。
言专擅者。独也。擅者能也。
言此记因行者。理合先授因记。后授果记。此先即示果。后令行因也。
经言常立胜幡者。金云。刹上有幡。高显殊胜。此佛国中功德殊胜。出过诸佛国土。由如刹上悬幡常高显殊胜。又言一对五欲戒为胜幡。二对苦恼慈悲为胜幡。三对于邪论辨为胜幡也。如军竖降幡。强立胜幡也。
言此一因记者。长行经言。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法藏。然后得阿耨菩提等。今颂经云。我今谓说等。
言初半颂名者。长行经言。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今颂云。号曰山海二句是。
言一句土相者。长行经云。其土清净。琉璃为地。今颂云。其土清净。
言一句国者。长行经言。国名常立胜幡。今颂云。名常立胜幡。
言半颂利益者。长行经言。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菩提等。今颂云。教化诸菩萨二句等。
言半颂赞叹者。长行经言。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今颂云。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
言二颂住寿者。长行经言。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祗劫。若人于无量千万亿劫中。算数挍计。不得知。据此报佛寿命。所以杂發意。于此生疑也。今颂云。寿命无量二颂等是。
言利益众疑等者。解经如恒河沙等一颂也。长行先果记。后因记。今颂中先因记。后果记也。长行七。颂文准六。不述劫名也。
言众生者。经言。尔时会中新發意菩萨等者。初發信心菩萨。顿悟凡夫少菩萨也。问列众处不说。此从何来。若是列众了向后来。灵山说法。听众不一。先来先听。后来者后闻。亦是阿难授记。便作此疑。父敭云。是前来列众处。万二千人中。更有八千个学。初發大乘。名新發意菩萨。问争解作此疑。答嘉祥云。欲發阿难往事。佛加被生疑也。
经云咸作是念等者。疑意言。我尚不闻文殊普贤弥勒等授尔许大人记。名高如山。智深若海。世间最高不过山。最深不过海。此佛德量过于山。寿命无量千万阿僧祗劫。正法倍寿。像法倍正法。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就声闻中。无学尚自不得前来记。以何因缘阿难有学得如是记。莫是世尊亲情便与大人记。恐冲悮著人。不能说名字。所以总言声闻。意在于此。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莫将阿难作见在眼者。一缘我有幻。凡得无学果者。不得亲近于佛。所以阿难不证无学。二百發愿。愿常与佛为侍者。所以士居有学。
言此初也等。初说始因也。若论往行。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發阿耨菩提心。言等者。彼空王佛所余發心人。言空王佛者。乍观经文势。言于空王佛时。似配三大劫最初佛。若准俱舍筭。只是三大劫内。中间所逢佛。不是最初也。
言逆次逢者。从果向因论也。相好初逢胜观佛。第三劫初入八地。逢燃灯佛。第二劫初初地。逢宝髻佛。最初第一劫初。初作凡夫。逢释迦牟尼佛(上逆配)。若顺配。即劫初逢释迦牟尼。第二逢宝髻佛。第三劫初逢灯明。相好劫初。逢胜观佛。即毗婆尸佛也。
言此陈后行者。世尊道。若论往行。早时即合成佛。我与阿难。于空王佛所。同时發心。我缘精进。疾得菩提。
阿难多闻。犹在有学。如捔走疾者为先也。其本愿下结得记。乍观经文。言阿难常乐多闻。此意说过去同时發心。各据一行胜也。我意乐精进。速取菩提。阿难意乐多闻。愿为侍法藏。所以未得成佛也。以经文势似说精进胜多闻劣。
言故华严等者。疏主向下引华严经。顺此处经。多闻舍无义。生死恶法名无义理故。即由多闻。能舍生死恶法无义之法也。
言化不定者。非是不定性。但是教化方便。名不定。
言然诸佛因行等者。解经中其本愿如是。意言發心既等。成佛应齐。但以愿力不同。故与授记。
言此经家叙证者。但是结集人叙出过。后唱颂文。方是因说。诸抄云。阿难事佛。有四种愿。一不欲著佛衣。二不欲吃佛残食。三不欲随佛受別请。四二十年前不闻之教。再请佛为说也。
言示化为侍者。经既言。方便为侍者。信知是应化也。
言以足践之者。足所履践。因中持七支戒。果位蹈七宝华也。问罗睺既得无学果。受变易身。如何与未来为佛长子。答皆化现也。
经言亦为此佛者。为由与也。去呼也。
言佛有三子者。第一善星。第二忧婆摩那。第三罗睺。若望善星为长。罗云即小。今云长子者。若不出家。堪承的继嗣。立长子也。
言此后二者。解经言。罗睺罗密行等二颂也。罗睺未出家时。极是凶猛。出家已后。常于夜中众僧眠后。盗除粪秽。而远送之。此之密意。唯佛能知。故名为密。谟问密即不知。知即不密。如何言密行。答行行之时。人不得他意。故名密。又复佛具一切智。今佛言之。故不可例也。
言西方时有见者。西域记第六末说。俱尸那揭罗国。分舍利。起窣堵波。西南行二百余里。至大邑聚落。有波罗门。豪贵巨富。敬崇三宝。接其居侧。建立僧房。众僧往来。罄心供养。其后赏迦王毁坏佛教。众僧绝侣。而婆罗门恳恻。经行之次。一沙门尨眉晧髻。杖钖而来。婆罗门驰往迎之。备诸供养。且以淳乳。煑粥进焉。沙门受已。才一哜齿。便即到钵。沈吟长息。婆罗门食讫而问曰。大德慧利随缘。幸见临顾。为夕不安耶。粥无味耶。沙门告曰。吾悲众生薄祐。然谈不容易。事或置疑。必欲得闻。今当略说。昔者佛在竹林精舍。我常侍从。俯清流而涤器。或临碧涧以浴身。或以澡漱。或以器盛。嗟乎今淳乳。不及古之谈水。此乃人天福减。使之然也。婆罗门曰。然则大德乃亲见佛耶。沙门曰。汝岂不闻佛子罗睺罗我身是也。为护正法。未入涅槃。说是语已。忽然不见。婆罗门乃以所止之处。方涂香泥洒扫。像设仪肃然。其敬如在也。
言柔软者。四十年前法执刚强之心。谁人共得语。今日贪心令下意徒我授记。所以其意柔软。
言清净者。回心向大。舍法执故。寂然清净也。
言一心者。四十年前于大生疑。于小起执。今日专意修大乘行。名一心也。
言一名同等者。同名宝相。二千人成佛了。寿命国土眷属一切同也。
言一颂标者。长行经言。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今颂言。是二千声闻。是也。
言一颂因者。长行经言。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今颂经云。所供养诸佛。一行是也。
言一颂标名同者。长行经言。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等。今颂经言。各于十方国。一颂是。
言一颂名土等同者。长行经言。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今颂经言。皆名为宝相。一行是也。
言二千喜领者。如甘露见灌者。其二千人得记。由如甘露灌注身心也。
○法师品
言次八品等者。意取十九品。为正宗也。所以先言八品。
言前信解品者。意证八品为正宗。说一乘处。即是正宗。舍权取实。有授记处。即是一乘。说莲华出水开敷。即是一乘。尽在八品中说也。从此更不说一乘。故以八品为正宗。
言此品又云开等者。路问云。法师品中引文证正宗者。即合取九品为正宗。何云八品。答此赞前八品开方便门。显真实相。不是说此品之中开方便门显真实相。且如方便品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等。是开方便门。究竟令得一切种智。名真实相。第二第三周准此说。
言逗二乘者。逗者。谟云。切云逗住止义。令二乘于大乘中住。不余处去。名住止义也。二亦是逗易义。易却二乘心。至大乘心。如将一修绳从头易至尾。俗言逗也。
言虽此品及持者。问既无说权实及授记处。便非正宗。此品及持品既有授记。何非正宗。答疏言虽此品等。微由少也。
言因言总记等者。路云。此品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拟叹二种法师去。所以先与四众八部授记。故名因言。世尊说正宗了。既有四众。即令持经流行法华。两类尼众忧色而视如来。不肯于经。佛告云。将无谓我。不与汝授记。法师品初。已授记了。若欲得別说名号国土。亦更与汝说。故名因言与说。因言总记。是第一义。更不说一乘。是等第二义。法师品中但是因言与。更不说一乘。非正宗収也。劝持品中因观持经。与尼众授记。更不说一乘。非正宗收。
言初之四品赞重等者。初二品赞法赞人。可尊可重。后持品一品。令生喜仰。
言次七品觉行者。安乐至不轻品。
言正行助行者。三说。一安乐一品是正行。余六品是助行。二云。随喜一品助行。余六品是正行。三云。安乐一品是所行。余六品是能行。能行中随喜一品是助行。余五品是正行也。第三解为胜也。
言后之八品付受等者。神力品名示相。属累品名付属。药王品至普贤品。皆禀命行故。
言亦即三周者。不是此处。配他正宗分中三周。此流通分中自百三周道理。初四品赞重为一周。次七品学行为二周。后八品付受为三周。周即周备周圆。名周也。非同前遍义名周也。
言余经流通者。如涅槃经。并无流通分。问云华严八十卷。但有末后颂。刹尘心念可数知等。以为流通分。金刚经言一切有为等。是流通。维摩经末后一品为流通耶。问何故问答不入解妨中。明向来意中问答者。此对一切经论多少解妨。但论当品也。然入解妨中。亦得无失也。
言又化大机易可者。且如华严经。唯为顿發大心者。所以流通久。此经化回心类。稍难信解故。流通多也。不见前来化三根回甚难。但是于中化回心道理。声闻作佛。傍人闻已。难信难解也。
言初三品赞重等者。法师品双赞人法。宝塔品偏赞法。提婆品偏赞人。合此三品。名为赞重。劝持品名流通。
言若人若法者。初一长行一颂赞人法师。后一长行一颂赞法法师。若人若法向上。俱可尊重。法上可轨。人上可摸。或可人法向上。但可轨摸解胜也。
言叹人者。经言。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常毁骂佛(云云)。
言美法者。经言。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言劝慕者。经言。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法华经付嘱有在。语劝也。提婆品经言。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解倦。乃至以身而为床座等。身观也。持品名持行。二万菩萨此方持。
言科判四品者。意道纪国科正宗中四品。与慈恩流通中科。道理不別也。
言论中有七喻三平等。是正文。十无上是残文。前九上名上残。上残中有文残。若第十无上。即是前九无上之残。其第十无上名下残。下残中亦有文残义残。然第十无上中有法力。摄诸品尽。总名下残。故说法师品。是持力所摄。其法师品即下残中文残摄。
言法力有五等者。一证力。即是分別品中十一位人证。如经言。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乃至一生证初地菩萨。名证力。二信力者。即是一位發心。如经言。复有八世界微尘众生皆發。至菩提心。即發信心也。三供养力者。如经言。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虗空中。雨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四闻法力者。从分別品后。通随喜品。尽是闻法中收。此上四段经文。在两品经中。俱告弥勒。五读诵持说者。即法师功德品告常精进。如经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意功德等。
言修行力有七者。一持力。摄三品。谓法师品通能持。初一长行颂人法师也。安乐行品唯所持正身行正语行。意离诸恶自利行。心修诸善利他行。持品唯能持二万菩萨此方持。四类声闻他方持。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彼此俱持。二说力。神力品示现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无数色光。三行苦行力。药王菩萨过去第一生烧身。第二生臂。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妙音品十八类身。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五护众生诸难力已流通。观品护未發心众生难。陀罗尼品护已發心众生难。六功德胜力。净眼二子回邪见之父王。得当成之佛记。嘉祥云。古叟愚而重华圣。文王邪号二子正。七护法力。谓普贤品等。
言持力有三者。问法师与安乐品。俱是其持。二品何別。答法师品能所持。通凡圣八部等。若是安乐行品。唯所持。唯说圣者。故二差別。又法师所持。是安乐行品所持行。故二別也。
言可轨可持者。问何名为轨持义。答可轨。谓则令物生解。可持。谓任持不舍自体。故名为法。
言可习可范者。问何名为师。答疏言可习等。法上习学名师。人上可师范名师。师范义人法上有也。以彼人法俱名为师也。
言故涅槃者。即证法师理为师也。问夫言师者。须有言说。且如理上。既语言何名为师。答智证理时。有生解义。亦名为师。
言遗教者。即证教为师也。
言能学法者可等者。问所学之法可名为法师。能学之人何名法师。答疏言能学法等。诸大菩萨有法转化。众生堪可习学。故称范也。
言训匠等。匠者有彫琢之功。如玉不琢不成器。玉若得其匠彫匠琢。即成其器物。众生身中有菩萨法宝之玉。若无人法师训诱彫琢菩[*]萨法宝。无由得成。又如巧匠能变金银为种种环钏。法师亦尔。能导群物。令成菩[*]萨。
言义通为胜者。破古人故。言义通为胜也。
言答俱名法师者。意言佛前后总名法师。然就胜而说。佛灭度后不对佛前。名法师。法师义即分明。
言此中多以者。问佛灭度后全名法师。更何用多。名法师之语。既言多名法师。还应少分得名弟子耶。答佛灭度后少分亦得。弟子对所持经。所持经为和尚。能持经人亦得名弟子也。上来说佛灭度后法师。以前来答中。言俱名法师。佛在佛后。二义皆取也。
言其现在得弟子者。即是佛在日受持经者。对佛名弟子。对余八部。亦名法师。即是持经四众。对天龙等余不持经人。亦名法师也。
言然现得记者。即是疏解现在。法师疏有二意。一云。然现得记。亦名法师者。证法师品初四众八部佛前得记持经。便名法师。二者。证舍利弗等是现在得记人。未回心前但名弟子。回心已得记持经。亦名法师。
言又以现在等者。问现在名法师。何故经文多说佛灭度后耶。疏言。又以现在等。意言如来在日记威力。正法严故易持。如来灭后。像法乱真。以难持故。得法师名也。
言又现习学等者。摄云。影略言之。即取佛前可得记弟子名影取。八部得弟子名。灭后人为法师。影取八部。得法师名。若依此解弟子。即佛前八部。即灭后以含前义故。故取佛前习学八部等。皆名弟子。影灭后习学八。皆名弟子。灭后八部得名弟子。灭后八部得名法师。影佛前八部。合名法师。问八部何名法师。答人天有法。故名法。八部护法。故名法师。即十法行中供养摄也。问灭后经文中。不说八部。何言灭后八部名法师。答疏言等字。
言答虽标总称等者。如十种色中声香味触。是色中之別。为色之一法。是总即将称便为別名也。
言无別能等者。且法师品人法师品人法师师师可轨可持。名法师品。更无別功德能。但名法师。劝持品兼有法师向上义。又加念慧二法。摄持功能。有別功能。故別品名持品。约佛现在。法师义劣持义胜。但名持品。其法师义劣持义胜但名持品其法师品多说佛灭度后事。不对现在佛前。但名法师。不名持品。意言有总能也。而无別也。如宝塔品有证法之能。天授有无怨之別义等。今此但取人法二种。双能利他说法。总能为名。名无別能也。
经言尔时世尊因药王告八万等。从此已下唯告菩萨。不告声闻。譬如用毒为药。非大医所不堪。流通分中流行法华经。事须是大菩萨也。据此经文势。似正告药王菩萨。因便告八万大士。非此义也。佛意本来拟与八部授记。将八部四众及法华经。分付与八万菩萨。令教化所。正告八万大士。因告药王。问何故不告观音势至等。偏告药王。答缘药王在会。过去烧身燃臂持法华经行相。与此同。过去日月净明德边。第一生烧身。第二生燃臂。获得六根清净。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又持品發愿周旋。往返十方国土。不惜身命持法华经。由斯义故。偏告药王。不告余者。因说者持经之行因。便告其药王故。名因者。因由所以也。
言辨中边论等者。谓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思惟。修习。此十法通三乘有。一一行中皆有四行。一自作。二教他。三赞叹。四庆慰。庆者荷。慰者慰喻。有喜即贺。有戚即慰喻也。
言今随者。随喜即赞也。
言举一例者。问何故四亲近行中经文。唯说随喜。答疏言举一例余等。略举赞叹一行。例余三行。自作劝他庆慰也。经言。闻妙法华经。若不能多。且于一偈。一偈若不能。且于一句。此所观境也。经言。乃至一念随喜者。乃至之中摄多念。此境少心多。心多是即多念。多念随意者。能缘心也。
言由小善根等者。问何不说持多名句得成佛耶。如何。
句向上修善当得菩提耶。答疏言由小善根等。谟云。月边作出(非尾反)。切云。月未感日也。非此中义。今依日边作(普佩反配同)。切云。日向睹貌也。糅云。如日欲出时。明相先起。此名曙色。东方动日未出。早能破暗。况出扶桑辨日。日以喻智。云以况悲。發心之初。不出悲智。今者有人。但闻此经一句。即有成佛之势。景者大也。明也。云霞始布者。如一斤云子起。便能覆荫草木。松生一寸。即有凌虗之用。虗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气。龙生七日。便合降华之能也。今取明义。肇者。治小反。初也。
言喜一句者。问正行故不说。唯言随喜。答疏言随喜一句等。意言一念随喜。尚得菩提正行。行时成佛何惑也。
经言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等者。明傍修行。法师随喜者。乃至之中摄多句偈。此境多心少也。今日不说多句偈。此望佛名。不现前法师。
言正乐听闻等者。举一随喜行。例余众行也。举傍行例余六种正行。此举初修分随喜行。唱久修六种正行大菩萨故。
言六法师者。经言。若复有人受持者。依久也。二读。执卷。三诵。皆久也。四解说。五书写。
经言乃至一偈者。乃至二字。向上互处转。乃至一偈向上解说。乃至一偈向上书写。已上初列一五法师讫。次下乃至明供养恭敬。敬视如佛已下。第六加行者。计成六种也。就第六供养行中。中有十二种者。经言。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都标不为数也。种种者。饮食卧具汤药。名种种也。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八盖。九幡。十服。十一妓乐。十二合掌恭敬。
言此明初五等者。料简六行。前五法师于经一偈及一卷。向上行供养行。
言于经一偈等者。问经文只言一卷向上供养一行。何故疏主更一偈耶。答能摄偈亦不相妨。供养经卷之时亦供养偈。
言其尊重者。尊重疏主加。
言前随喜者。前唱之中随喜。是语业。后唱供养行有十二种中。敬视如佛。是意业。合掌恭敬。是身业。此二名内财。
言十法师等者。明十法增减不同也。真谛解云。前七但得于文。后思修二慧但得于义。正开演通得文义。又初八闻慧。第九思慧。第十修慧。又前八中初三福德得。次五智慧。又十中前七是能持人。正开演是能说人。后思修二是能行人。能行但是自利。能说即利他。能持通二利。
言受持者。金云。从他闻曰受。自心记录曰持。披之曰读。暗咏称折理曰开演。传文曰书写。余易知也。
言此举易等者。通妨。问既十种皆法师。何故经文但言六种耶。答疏言此举易行等。章敬云。但是举六例。显余四。不尔。绝他听闻。岂难于开演讽诵耶。
言于经卷云等。问何故前五法师行。即说于经一偈。后供养行。说于经一卷。偈与卷但不离经。何故前五行。即言一偈。供养乃云一卷。岂于一偈而不供养耶。答疏言于经卷等。牒也。正答疏互影故等。意言前于一偈向上书写受持。影取一卷向上五能书写受持。后于一卷向上供养。影取一偈向上亦能供养。又于一偈书写受持。影取兼能供养一卷。供养一卷之时。影取兼能受持一偈也。
言轻重异者。供养一卷心重。举重处说。且一卷一偈供养。恐生轻心。故不说。一卷即重。故偏言之。若敬法者。下至一偈。亦不惜身命。如半偈舍身等。今说初学无随心说。一偈难發供养心故。故言卷也。
言计位观因者。经言。当知是人。已曾供养十万亿佛。既能于法华经一偈一卷向上。必是初地已上菩萨。名计位也。观因者。过去已曾供养十万亿诸佛。若论供养一佛。尚自生于净土。况供养十万亿佛耶。计此多生供养佛。因位成就大愿。不合于秽土生。合生弥勒内院及西方净土。以悲愿愿度众生。生此人间也。
言显是胜因者。即是彼修行法行人。必得作佛。
言深佛等者。解经言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有二义。一云。以者。诸人不合供养唯佛身等文。闻子建恨不杀身。二云。应以者用也。供养佛。总以供养。此人得受。何以妙达理故。
言能说此经等者。圣位菩萨也。不尔。如何经言当知此人是大菩萨。
言或即凡夫等者。第二解也。初修十信已前者。名新發意。菩萨之名通三乘有。凡夫初修及二乘人。但名菩萨。不得名大菩萨也。凡夫久修。名大菩萨。成就發心菩萨简异二乘及初学者。故名大菩萨。今既是学大乘者。若非学大乘。何能广分別。成就發心菩萨故。
言舍净业果等者。经言。何况尽能种种供养等。持经一句。功德尚得如此。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何况一部尽能受持。更加种种供养者。据此持经之人。合生净土及诸天宫。往彼处为持经故。舍此诸净业执。生于恶世。佛灭度后。持法华经。
言智度论云等者。问争知他持经之人是大菩萨。答疏言智度论等。验之即知也。
言如军败等者。凡夫与魔战。擗在生死地。善心若间断。如同于闷绝。亲族是诸佛。六返长观见。妙法如鞭杖。隐轸如發心。日夜勤听闻。如于粥饭将息得平伏。即是证菩萨。
言隐轸者。即时俗之教律也。
言般若论者。问何故闻大乘教。心生殷重。便得菩萨。答以闻法胜故。如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者。天亲偈。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化度云。福不能独趣菩提。兼智慧方能趣菩提。故名二能趣菩提也。若唯法华经福不趣菩提。六能趣菩提。即六法行福但感于有漏。生死毕竟不实故。不取福也。引此意者。为持及说证此经。何况尽能持等也。
言非大菩萨者。前经说言生此恶世。而持经故。知是大菩萨也。非如四类声闻请他方持经。
言初明五可尊重者。意说于前六种法师中。有五可尊敬事也。
言三业顺佛等者。即一说者。为使。经言窃为一人。窃者私窃。不为多人。故言一人。又不多说。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一句尚为使。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诸抄问云何为一人说法。即为佛使。答若说乖正理。纵为多人。诚非佛使。不因于此致出世故。若也顺正理善巧其说。虽为一人。实为佛使。能令所化至究竟菩提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云。前所说法随顺法相。是名称理。若诸所说。不相违法相。与法相应。能入平等。显现义理。名巧便说。由此故知。非诸说法者皆不得名为使。如志公和尚。见都讲唱经。起立合掌。云法师讲得天龙八部皆来听受。志公却笑云。举经一句便是佛𠡠。法师讲。似韩卢咬狗。蚤五度十度咬。无一回著也。
言使者(上呼史音同)。为者被也。说者被佛使也。然佛出世本意。为(去呼)众生说此一乘。今者众生顺佛之心。业顺佛行(茎音)。名为佛使(史音)。语业顺佛行。名为佛遣。身业顺佛行。名为行佛事也。三业皆顺使故。经中使遣事三字。并属于佛也。下偈中言。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疏意三业即属众生(此说好)。
言又传佛语者。第二解也。意言传教之人。是佛之佛人。与佛传语也。为字(平音)此乃与佛传。名佛使。能用佛遣。遣交来行同于佛。名行佛事。疏中二解。皆三业顺佛也。
言毁者罪过佛者。经言。若有恶人等者。不善心者。意业也。于一劫中。时长远也。现于佛前。身业也。常毁骂佛。语业也。三业长时骂佛。其罪尚轻。若恶人唯用语业。暂时骂经之人。其罪甚重。
言恶世损多者。若有出家持此经时。若被恶人毁骂。即退心种种恶。名损多也。
言大集经等者。疏中从浅至深。解经中说有一比丘。不是持经人。乃是破比丘也。出佛身血罪轻。骂此破戒比丘罪即重。此法华经毁骂佛即罪轻。毁持经人罪重。今举不持经戒上尔。况复持戒。罪不可说之也。
言若损害佛等者。问何故詈佛罪轻。骂持经人罪重。答疏云若损害等。已下四重解。且初不损二利者。如人拳头打树木。拳头自痛。树木不痛。众生骂佛。众生自得罪。佛元来二利不损。缘佛自利满足。无可毁处。又利他行毁誉不动。如须弥。毁与赞叹。元来是一。所以毁骂佛罪轻。凡夫毁骂不肯持经。自利行失。又令他人不得闻经。利他行。所毁骂得罪重也。
言佛无爱憎者。二义也。佛住三念。怨亲平等。虽复被毁。不妨正化故。毁之罪轻。凡夫未离爱憎。若逢毁呰。心即退悔。不能持经。经既不持。无由作佛。以断三宝种。故罪重也。
言又骂佛。为难三义也。且见佛金色三十二相。天龙八部围绕。發言骂詈。此事甚难。故说罪轻。若毁骂持经凡夫。要骂即骂。此事易故。所以重诫令其勿作。故说其罪过于骂佛也。
言又佛在时者。四胜劣义也。佛在时众生根胜。有人骂佛。余人闻之不信。知是毁谤。不退善心。但损自身。不损他人。所以罪轻。若佛灭后众生根钝。有人骂持经者。余人闻已。皆悉退善心。即能骂之人。自他俱损。所以得罪甚重也。
言大法光明者。佛为众生说法。名大法光明。今灭菩提心。便是灭大光明也。
言过五无间等者。五无间逆中。不毁坏一切佛法。所以言过。此毁谤佛法。五无间中摄不得。罪过更重。此约三乘通逆说也。若大乘別逆无间业中。有谤大乘经业。若依小乘五逆。煞父等五。但大乘一逆收。设有破坏小法罪。亦可转减。若毁大乘能弘经人。法亦随绝。故罪重也。
言又佛灭后者。恶世中人不肯持经。设有持难得。所以毁者过于骂佛。
言读诵佛庄严者。问早晚得佛庄严。答有二外。一者。现在持法华经。便具佛庄严。佛身庄严功德。皆在此经。能持之人。受持佛身功德。便是具佛庄严相好也。约此现在也。二约当来。今生持法华经。当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名得佛身功德庄严也。经言。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者。一平音呼。为由被也。二平音呼。为由作也。上经。
言胜鬘经说者。依胜鬘。去音。为由上也。经言。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唯有大地。持四重担也。四种众生唯佛教化。余人教化不得。發二乘心。取二乘果。發大乘心。取大乘佛果菩提。此解如来与众生。作担。般运四乘众生各取自乘果。如来为众生作担。故言则为如来。为由与也。持法华经人。与如来担。
言不但持经者。能担四生。我未持经前。交如来作担。般运于我。我今持经。报上如来劬劳。敢身得法华经为担。替如来般运四乘众生送至佛果菩提。上依胜鬘解说讫欤。
言亦为佛肩之所荷担者。依当经解也。初平呼。为由被也。佛将持法华人。向佛自家肩上坐著。名则为如来肩所荷担也。佛身在法华经教下。法华经诠二利行。法华经是能诠。二利行是所诠。二利行便是如来两肩。如来二利行是两肩。是所诠故在下。法华经是能诠故在上。又经是所持在下。人是能持经之人。将心缘教。印持教法。决定似向佛肩上坐。犹如父母拾子坐。向肩上著。不嫌臰也。此同胜鬘经中。去音呼。
言佛所重者。出所以也。问将众生肩上荷负是意也。答疏言佛所重等。
言作义者。第二解也。即是为平音呼。为由为由作也。佛作担即作如来肩所荷。众生肩上荷担如来。持法华经人。一能自持。二为他人说。即是二利之心。便是众生自家两肩二利心上。安立佛果菩提。似佛身众生肩上坐相似。因能得果。名肩上荷担如来。或众生二利心是两肩也。心是两肩也心持法华经教。教能诠理。受持能诠教时。带得所诠。所诠理中三身如来功德。坐在教中也。持经者心专注文义。如坐佛向肩上著相似。前解约教。二解约教。二解皆善。后说胜前。
言荷担大菩提者。即佛身也。
言四在处应赞礼者。持经之人。人胜也。应合随方敬礼。如见白象𫘞径。无问道俗。皆悉礼象也。今向上礼者。礼其身中经也。
言四事供养者。房舍。饮食。卧具衣服。医药也。
言真实福田者。问罗汉之人乃名应供。前三果人上名举债。凡夫持经。岂成真实福田耶。答持经之人与佛不殊。堪受供养。岂以小乘而相比拟。
经言人中上供者。上好精华饮食。名上供也。
经言应持天宝等者。天供养也。
言为撰者。亦是撰集之义也。
言此释所以者。何都征向前五唱经文。何以持经得佛功德庄严。何以持经得佛肩之所荷担。乃至天上宝聚。应以奉献。何以在处应赞礼。答缘是人欢喜说法。不要长时听受。须臾间闻之。即得阿耨菩提。所以持经人胜故。得佛功德庄严。如来肩上荷负人天等种种供养也。
言此法华最深密等者。缘前来经文频告药王。又下经言。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乃至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又药王品言。药王以此妙法华经。付属于汝。问此经即不付阿难。如何交他结集。得成如是我闻义也。答结集藏记持忆念即得。若教应根说教。用毒为药。即不解。所以不付阿难也。交持此经化声闻。故付菩萨。
言譬如用毒等者。涅槃经言。亦名甘露。亦名毒药。此经亦复如是。若能受持。灭其重罪。即如甘露。毁谤即堕无间地狱。即名毒药。雪山有草。牛吃著成乳。蛇吃成毒。如水能运舟。亦能覆舟。
言契真理者。问说法何故欢喜。答缘说法人言契真理故欢喜。自得果故欢喜。又合他人闻。合地得果。故欢喜也。问此唱无药王言。何言付药王。答下经言。佛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亿。已说今说当说。即是付也。
言总叙法师者。即別对佛前。及不对佛前。故言总也。
言初一颂得任运智者。经言。若欲住佛道二句者。古经论言自然智。新经论云任运智。外道宗我自然故。为简此外道故。言任运智也。
言自然智者。即二空真理智也。智之性故。名自然智。理性本有。不从修生。今由持经及供养任运。得名自然也。
言后一颂得真等者。经言。一切种智慧。即智相。此分二智。一切种智。后得智。慧之一字是根本智。此二颂经文。前行供养持经人。得自然智。明知亦得一切种智慧。若后行中明自持经及供养他持经者。得一切种智慧。明知亦得自然智也。糅云。前行自然智是根本智。后行一切种智慧是后得智。前解善。
言分为二智者。即一句经。分成二智也。
言于自然智者。但欢供养持经人。若更自受持得之何惑也。
言初颂佛使者。经言。若有能受持等一颂。谟云。此颂別叙师德。不述长行。长行佛使后文自有颂述也。
言次颂舍净土者。长行云。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慜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今颂云。诸有能受持一颂等。
言后颂随愿自在者。经言。当知是人。一颂中开出也。意言十念成就。同九品以往生。持八戒斋。唯到龙华三会。若持法华经。得自在受生也。
言一颂重说法者。长行经云。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今颂云。应以天华香一颂。是此述长行第四段中事供养。
言若有戒足虽等者。问说法法师有戒。供养得福。若破戒法师。供养得福否。答疏言若有戒是等。问何不将人间宝供养。答即轻不堪用故。天上众宝而为一聚。而供养之。显重于经也。
言一颂劝敬者。述前在处应敬礼。长行经言。随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今颂云。吾灭后恶世一颂等。
言一颂供养者。长行经言。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等。今颂云。上馔众甘美一颂等。
言一颂佛使者。长行经言。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大众中。广为人说。今颂云。若能于后世一颂等。
言初二颂挍量罪者。长行经言。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今颂云。若于一劫中二颂等。
言赞佛易等者。问何故赞叹佛利益少。赞劝持经人功德多耶。答疏言赞佛易等。赞佛易容心轻利少。若赞持经者。有怨憎故。能赞之者。稍难故心重故。利多。
言自他有多少等者。赞佛唯得自利功德。毁时已。不灭。赞时亦不增。但是赞佛人。自家得功德也。若赞持经人二利功德多。持经者身中功德。日日增长。自利也。傍人闻经。功德增长。名利他也。
言此以闻法挍量者。经言。于八十亿劫等者。以财供养福德劣。于须臾闻之经。经功德即是法供养也。问赞受持经。岂不增执法病耶。答依言起执。诸教共呵。假喻诠旨。众圣同许。谁人入不由户。故菩萨藏经言。如人入暗室。覆蔽终难见。虽有众色像。非明不能见。诸有人内具诸明解。不闻于正法。善恶何能晓。多闻能解了。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善既增长。闻了能增长慧。慧能证清净也。
言大段显法胜等者。经言。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缘上句有诸字。下句便改作此字。言此经。即是指经也。大有人难此经文。问此颂文势。乍似述法。法师如何明人法师处。说法法师耶。答因法故方显人法师。所以疏言。显法胜故人成可尊。
言初法难信解者。经言。我所说经典至难胜解者。世尊道。我四十年来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者。安圆云。今生鹿园。成道已后。灵山会前。总名已说。灵山会上说无量义及法华等。总经世尊长夜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十六王子时亦说。二万佛时亦说。只是从昔四十年前未曾显说。四十年前赖知不说怜。到灵山会上。便有五千之人。拂席起去。我上尔。况佛灭后也。
言此明由法其人者。经言。药王当知。如来灭后等者。为字(去音)训与也。今既受持六种法师。总是如来真子。方得衣覆。不唯空释迦佛。兼得他现在诸佛护念故(经了)。
言柔和忍辱者。惭愧为衣服。有二义。一御捍风霜。二遮形丑。故名为衣。柔和故三业皆柔。外离麤犷。嗔拳不折。笑面恶境不役也。忍辱有二。一耐怨害忍。恶事能容。安受苦忍。忍受寒热毁骂等境。有此御捍之义。名衣。有惭愧故。羞耻过罪。能遮形丑。名内。有忍辱故。遮毁辱之风霜。名外也。问持经之人自具柔和惭愧。何名佛以衣覆之耶。答柔和忍辱惭愧。是佛佛身上功德。功德具在经中。佛教众生持经。得佛功德。因佛与故。亦名为与。
言二佛护念等者。问持经人因何得佛衣覆。又得他方佛护念耶。答疏言三有大信三归五戒得人身果。信十善八戒得生天果。信行六种法师修行法华经得成佛果。及志愿力也。志力者。誓求佛果。形枯命消。修不退转。
言有善根者。善根力也。即信进念定慧也。或无贪等也。
言佛共宿等者。嘉祥云。一乘之理。是佛栖止之处。弘经之人亦住其中。故言共宿。又慈悲名舍者。悲心是佛住。名宿。能持经人有慈悲。与佛同住慈悲。故名共宿。或持经人与如来同住大乘教舍。故言共宿。章敬云。慈悲心即是法华经利他舍。思空胜义舍。维摩经自利舍也。
言佛教被心者。众生心为头也。教是如来手。教被于心。如手摩头也。
言佛所记別者。依维摩解也。记別即摄受。摄受事须摩头。摩头即是受记。故摄受义。解摩头。经言。则为如来。为为字平声呼。训为得也。
言标中有五处等者。经言。药王在在处处等者。谓三世处处即十方。若说处若读处。乃至住。名今说。此散席已后。直至金棺掩后。总名当说。金云。从十六王子二万佛时。至今生以前。名已说。今生鹿野。后至涅槃会。名今说。当来无量百千返身更说经。名当说。于此二种三时之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言令舍权以等者。问此经有何道理。独名难信难解。答疏言令舍权以等。长者宅内唱三车出门。唯得牛车。说三不得三。说三唯得一。法华会前大小乘法。其意易信。法华会后三一已会。其义难解。莫若此经。初开方便之门。后示真实之相。说昔三而为一。转旧果为今因。彼法难排。此道难进。理难信解故。故言难信解也。
言无生而有生者。二乘无学诸惑巳。已得无生。知苦集都尽。不能招生感果。故名无生。今令二乘舍权就实。回心向大。更有一重变易生死。趣三大劫生。名为有生。世尊四十年来向他说。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谁知更有生死。如似燋谷生牙。扬枯生荑。枯木生华。寒灰再煖。乌头带白。故难信难解。道理幽玄。绕三乘为一会。昔果为今因。迂会方证。三生六十劫。或四生一百劫修行。方得小乘。又回心向大。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至十信初心。然后经三大劫修行。方至佛果。故名难信解也。或可难信。约教理幽玄也。难解约证入真理。亲得之貌。即是显一大劫方证故。故言难解。解证入也。
言下勿妄宣传等者。世尊告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秘者秘密。如王幽印。五千在座即不说。谓之秘。三乘总统为一乘。谓之要。包真摄俗。蕴实笼权。谓之藏。譬如轮王妙宝不可以呈示于凡庶之人。谓之秘藏。含藏法身报身有为无为万德。藏秘藏也。
经言不可分布妄授等者。诫令拣择根性也。不得与钝根人说。须是利根人智慧者求佛道。乃可为说。
佛言佛常自守等者。如律师瓶钵杖等。过与童子小师。唯有三衣。随身自持也。不妨有教空教还令声闻缘觉唯有妙莲华处。等皆应起七宝塔。塔成之后。不须复安舍利。但著经卷。何以故。此中以有如来全身舍利。全身舍利不是碎身指节等。
言十法行中等者。问十法行处。何不总说。唯说行四行也。答疏言十法行中等。四处是行。余六法行处也。问何故处有五处。及至与十法行对勘即四处。不言经卷住处耶。答住处不是十法行。十法行中无经卷住处也。
言明理智二等者。解经全身舍利也。一唯法身名全。二唯报身亦名全。今法报二身双具名全(上名标也)。
言由此返照等者。返明前义也。意明今此读诵经卷等处。即有法报二身之舍利也。理事皆摄尽也。
言是以佛教造等者。佛教书偈也。问所诠理既法身舍利。未审能诠教得名舍利不。答舍利有二。一者。法身舍利。二者。偈法舍利。今此引偈证法身舍利。故浴像功德云。尔时世尊为清净慧菩萨说。舍利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偈舍利。即说偈言。诸法从缘起。苦谛。如来说是因。集谛。彼法因缘尽。灭谛。是大沙门说。道谛。路府问今言书偈。即合书本无生灭偈。何故书诸法从生等四谛耶。答意取四谛中灭谛理。以证法身舍利。
言无量义者。此上浴像无量义二经。证法身名舍利也。
言准金光明者。最胜王经证法身舍利。唤如来智为法身。是即四智菩提名法身。化度云。双证也。如来智即能证智。报身也。如来即法身也。
言由此人成法师等者。人近胜法。人成其德也。经言若人得见此塔等者。便是将心趣向。渐渐近塔。当知是人阿耨菩提。即是渐渐近十信菩萨也。
言见闻此经善行等者。经言药王。若有人在家出家等者。若是入劫已去。修菩萨道。依闻思修修行。是正修。所修是加行善出世善。不依三慧修行。纵得善是福分。福分善望佛果菩提。未是正修也。故名未善行菩萨道。此是闻经得入十信。依闻思修三慧修行。望佛果菩提。为正因也。
言故知说思等者。即是三慧名正因也。三慧中若真取闻慧。由未是正因。不名善行。兼取思修。方名善行。又云。受持余经。不名善行。受持此经法华。方名善行。
言若闻是等者。经言。其有众生求佛。至菩提者。纪国云。若见者。目[门@死]金文。为之见。若闻者。耳听王响谓之闻。信者审教决定。解者于理通达名解。解已即能受持也。
经言得近菩提。是初地菩萨。
言此喻也者。经言。药王譬如有人者。求佛道人也。于生死中。被苦火所逼。所以称偈。疲极道长。所以称乏。既乏偈。所以求水。水是佛性清净涅槃不死之甘露也。
言高原者。纪国云。二乘教为原。去水远故。法华经教如下泽。以近水故。章敬云。佛法为高原。外道教为平川。此解但依地之高下。不就水之浅。不尔。平川翻为近水。疏意总望三乘佛法。名高原。出过外道教及生死之地也。如世间穿井。事须得作具。此经亦尔。欲拟穿三乘佛法高原。事须得妙慧为先。三业为作具。身业供养。口业赞叹。意业思惟。初穿著乾土。去水甚远。全无水势分。次穿至湿。渐渐近水。经言。施功不已。转见湿土。二乘中间著大般若空教。名施功不已。空教大乘含于空理。渐渐有佛性水之势分。如转见湿土。后穿到泥。泥中有水。水从泥里得。如闻法华经教。教中有佛性水。教如泥。水如佛性。穿井若到泥。泥中必得水。若闻法华经。决定得菩提。所以经言。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近阿耨等(消经)。
言论云喻性者。即法华论也。
言初地菩提者。问佛性菩提五种菩提是何菩提。答疏言初地菩提也。
言高原者。水出高原。所以穿之。
言广平曰原者。亦洲名。在汉平县。高而广平曰原也。
言出过众道者。外道之教名众道。佛法出过之上。名先也。
言难可登陟者。即是难可升进。说为高原也。
言外道之教者。即平川之内出高原。即于外道生死法中立佛法。离三界外无施化处故。如原。此不离平川也。
言凿者錾也者(蚕音同)。亦云錾(镵去音)。若取錾音。即是能造作之具。䥫橛子。若取所穿凿。即须錾(蚕音呼)。所穿凿之孔穴。名錾。今取所穿。为正。
言以妙慧为先等者。问欲拟穿鉴。用何法为先耶。答疏言以妙慧为先等。者问欲拟穿凿用何法为先耶答疏言以妙慧为先等身业恭敬供养。口业称赞大乘。意业思择法义。此三业名作具。简择推求。即正是妙慧穿凿之义。精进是凿刃。刃头利若铜凿必得水。三业有精进。所行所悉皆成也。
言二利不息者。问如何二乘有二利行。答分有也。更闻般若渐行二利。论云。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此显乾土。是湿土因。湿土是泥因。泥是水因。二乘有教。是空教因。空教与中道大乘为因也。
言空教为疎者。将大乘理智佛果菩提。名新乘。有教是空教因。名疎也。
言此标也等者。合说也。
经言菩萨亦复如是等者。即合得乏之人也。未闻者未得之。未解者未思之。未能修习者未修之。闻法华但闻小教。是人去佛道尚远。
言此释所由等者。征前唱意。何故未思惟修习。去菩提远。何故思惟修习去菩提近耶。答缘一切菩萨阿耨菩提法。皆属此经。若果若理若事。菩提涅槃一切总有。故言皆属也。此经言开方便门者。于一乘道。随宜说三。名开方便门。虽示真实相。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故。名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者。能诠也。深固幽远者。三无数劫修得来故。言深而复远也。
言无人能到者。二乘不知。菩萨不测也。
言而为开示者。为字(去音)为由与也。
言有近正因等者。解经言皆属此经也。谟云。一乘教理行果四法中。教行果为因□近因。教为远因谤因也。即是大门中正门。若人天及二乘教理行果回心向大。并与佛果菩提。为远因傍因也。即是大门中正门若人天及二乘教理行果回心向大并与佛果菩提为远因傍因也即是侧门小门。言五种智即性相境伴因也。
言由经得故等者。一乘教行也。此经摄故者。二乘教行也。二乘教行。但是经摄。不是佛果正因也。
言开方便门者。即摄远因傍因。昔说二乘教理行果。
言显真实相者。即摄近因正因。
言今说一乘等者。一切权实道理。此皆摄尽也。
言又深固等者。解经藏幽远也。一切菩萨定性不定性顿悟权教。佛所藏秘也。
言如王齿印者。阿育经说。无忧王太子号法益。后母憎嫉。于王谗说。遂摈他国。其王将齿为印书。遂语子。若得我齿印。即真信。如无齿印。非是我书。王使齿印。以付王子。即便令出。王子去后。后母憎心犹百未阿。便伺侯王睡。单取王齿大少齐等作印。印尽令遣。排出王子眼睛将归。王子得勅。便排眼睛。付分使人。广说如经。齿印非余人物。今显法华经唯佛有也。
言幽远者。入劫修因名。妙智证故名幽也。
言闻经惊疑新学见慢者。此科文意。总据实令別。云新学惊疑。声闻具慢也。
言初闻便惊等者。菩萨声闻总疑。于中行相各別。菩萨闻之思起疑惑。声闻闻之起增上慢。此两类尽是凡夫也。性于修行。名怖畏也。
言未入三位者。有云。未入三僧祇劫位。惑未入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惑未入大乘。各三位大乘三贤位。小五停心观別相。今观名三位也。中意只是未入三乘位。增上慢人未入小乘位。小菩萨未入大乘位。尽是十信已前凡夫。此唱经中两介为字。训作也是也。
言此问也者。经言。药王若有善男。至云何应说者。世尊共药王菩萨商量。我在世。不要汝忧。我若灭度。汝将法华经。为他人说。如何交他修行。
言初标者。经中答云。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斯经也。
言此释也者。又被药王问言。云何名如来室。佛答药王言。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等。
言恒常安处等者。解室义也。佛以慈悲心名室。佛心栖止慈悲也。
言维摩经云等者。对明同异。维摩以真如理为舍。智安处故。自利舍也。维摩经言。慈悲心为女。生父家。不绍父族。出嫁异性。生子绍宗。菩萨慧悲亦复如是。生无明家。弃无明族。嫁如来家。受佛护念。继如来种也。
言此明于事者。即指此品此也。明于事事上说语。以覆阴众生究竟。安处慈悲为舍。即利他舍也。
言前第二卷者。将法师品。与穷子喻品。辨同异也。彼信解品尽是教舍。空教大乘城。中道大乘为舍。舍在城里。中道在空教之内故。名中外相。以对城立舍也。此品以慈心是行舍。众生持经。事须先起慈。名入如来室。疏云。中外相形者。前慧悲外舍故。以中道为内舍。此以慈悲外利他故。形中道理名外也。
言心行调顺堪等者。解衣义也。柔和者心行调顺。忍辱者堪耐劳怨害。由忍辱故。苦逼能受。
言外物不假者。由安彼忍外违顺境。不能动故。故言不得也。
言耐怨害等者。由柔和故配耐怨害。忍故配安受苦忍也。化度云。耐怨害以无嗔为体。安受苦忍以精进为体。又耐怨害忍对人境。安受苦忍对总境寒热等。衣则能御寒热。由三业柔和忍辱。御得毁骂之风霜。故喻如衣服。
言崇贤善根等者。问无垢称经。惭愧为衣服。此经何故不取。答彼是三乘人通行故。惭愧为衣服。崇重贤善。拒恶法也。此经是大乘人別行也。取和忍辱。为衣服也。
言又柔和之体者。即惭愧故。惭愧是体。两柔和是用。先由有惭愧。后方起柔和。后解两法不別。
言安身心于空境等者。解安坐义也。经言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修六度时。教化说法时。而观三事。都无所有。不见自身为能化。不见所度有情。不见中间有所说法。三事皆空。名莽然。莾然者旷荡虗六升无碍之貌。即是二空理也。莾音摸朗反。广大貌也。
言维摩以四静虑等者。维摩经以四禅定为床。约智所依处。智所生处以四禅定为床。此经约智所缘。智所依。以法空为床。
言大慈悲即有者。此结前慈悲心为室。夫慈悲度众生。事须当情观众生作有。然后拔苦与乐也。
言衣座二空观者。柔和忍辱衣。事须不见有众生当情观众生作空。方能忍得。安国云。衣是生空。座是法空。二种別也。问衣钵如何言空。答若不观空。怨亲相立。无由起忍故。今作空观。二忍乃成。问大慈悲有观。衣座即空。即此皆空。慈悲宁有。答意显有空双运。不唯著空。若不观有。当何度。又复小执故名空。不妄法体故名有。但除其执也。
言一令化人等者。世尊告药王。汝与我依前三种观门。流通此经。莫愁听人。若也无听。我于余国。遣化人听来。亦遣四众听来。亦遣天龙八部来听。
言此令得见及不妄者。世尊告药王。审知与听。我亦数数看汝来。一则数数见我身。二则令汝向人天大众中说法。忽有忘失句逗文字。呼唤不著。我还教汝。令得具足。逗音(徒鬪反)逗留也。亦是住止义。窦人姓也。亦是绎义(亦音)。寻绎之义。姓舍绳头。绎至于绳尾呼。绎亦窦。切云。绎者理也。简要云。绎者。谓句寻绎诸义理故。呼句为窦也。经中作逗字为正。说文。逗音又句反。亦有疏言。说文云句也。
言此初也者。初一颂述难信解。长行经言。尔时佛复告药王。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受与人。今颂云。欲舍诸懈怠一行等。乍观文势。似听法华经。是舍懈怠缘也。由听法华经。方舍得懈怠。今此义也。若有人欲舍懈怠听经去。应交莫听余经。事须听法华经。问何以故。答出所以。一缘此经中说精进与懈怠人想应。二缘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言一颂半喻者。长行经言。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乾土。知水上远。施功不已。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今颂云。如人渴须水一行半等。颂中准加燥字。余文同。
言此二颂半合等。长行经言。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菩提上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菩提。今颂云。药王当知二行半等。
言此初有二者。一颂半标教。长行经云。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今颂云。若人说此经一行半是。
言一颂释之者。长行经言。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今颂云。大慈悲为室一行是。
言此初二也者。初一颂行忍者。经言。若说此经时一行是。次三颂明我在余国。令化四众供养听法者。长行经言。亦遣化比丘尼等。听其说法。今颂云。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三行是。问遣化人为听法集众。有何所以。答略有三意。一供养法师。二引实人。三护法师。罣碍者(尽音)字书云。网碍也。若作卦音错也。
○宝塔品
言论为除三种等者。所治之病。但是无烦恼人。是罗汉身。此身中于三种法上。而起染慢故。合名三种染慢也。法华会前未回心不名染。是无记性。回心已去名染。此染慢体是所知障。
言三慢者。一信种种者。加信化城不灭。羊鹿实登。三乘五乘。有差別技。其实理乘体有异。所以药草喻品破执乘同。然于经宗即不符顺。若言实有三乘异者。如何二乘声闻二乘总得授记成佛。故知唯取一乘。无三乘五乘差別也。
言二信生死涅槃者。二乘之人厌苦忻涅槃。执生死喧嚣。涅槃寂静。执此二异。定不平等。佛观生死涅槃本来平等。若不平等。如何多宝如来已出生死。却入涅槃。已成得涅槃。不合却入生死。故知离世间外无別异。离苦外无別世间。喧寂不二。故言平等。
言三信彼此身等者。此佛不是彼佛。彼佛不是此佛。为此说身平等。多究证经来。摄总证经来。表佛身平等也。
言一乘平等者。下明能救之方也。如前已说。即指前。但是与声闻授记。总名已说。唯有大乘。无二乘故。
言二为除信生死等者。有抄云。指两佛同塔坐。释迦现在佛。多宝入涅槃佛。二佛同塔坐。死涅槃平等。此解正是身平等。若向释迦身说。生死涅槃平等。即似损减佛法。疏主所以指文处別。尔时佛前有七宝塔。从地涌。住在空中。证涅槃。此文是。意言若涅槃与世间別者。入涅槃已不应现身。故知离世间外无別涅槃。涅槃同世间作寂世间涅槃作喧。喧寂不二故。意遣执別之心。即法执故遣彼此。是非也。今言平等故破执也。若执二別。即滞生死及二乘也。显不信意也。
言三为除彼此身等者。此中两义。初约多宝望分身。且粗依多宝佛。解身平等故。不多佛证经。多宝佛证耶。答多宝佛一身。即摄一切佛身。以法性真如同故。此佛他佛。若法身理別。不妨多宝与诸佛別。所依法性平等无二故。多宝一佛摄一切佛来时。十方佛总来。论云略者。一佛证经摄一切佛。名略。此论文不是此间解身平等文。乃是清净国土十义中第一义也(上论文)。
言又显自他身等者。第二解。望分身解。即言分身即是释迦佛。一佛分出十方分身佛。十方分身佛即是释迦身平等。自他者。涅槃疏言。又显自他身者差別故。此二句论文即第九同座。
言十方分身等者。疏解也。即第六义无量佛。亦摄第八多宝。下言表三身佛皆为成一大事。亦表三乘同坐一乘床也。
言由后二义者。即是二平等。十无上也(上来三平等来意)。
言二者论云者。论家以十无上为来意。十无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第一宝塔名为清净国土。第二所见清净世界为清净土。第三所变净土。论为清净国土。第二所见清净世界为清净土。第三所变净土。论家意有此三。诸抄唯引变土为净土。则引文不尽。问三种文在何处。答疏言。二者论云十无上中第五示清净。至多宝如来塔。此塔为净土文。二后多宝塔涌分身。至颇梨为地。证所见净土。三从又佛变八方。至那由他国。为净证所变土也。
言佛放一光者。一解。不说此方清净。乃是东方。因佛光明。显彼净相。令回心二乘忻清净土故。速令持经故。
言又佛变八方等者。第二解也。净䨱秽。令见清净故。由前义故。故有四类声闻。清他方持故。由后义故。属菩萨。彼此俱持故。
言示佛国净土等者。疏主解也。问何处变净土。答有所表也。示现佛国净。显今法胜。不唯空向秽土说。亦于净土佛国以施化。表法华经通净土说。利益大故。故现净土也。
言佛国由来清净等者。意显释迦如来大居家。是净土无有佛。合处居秽土者。为教化众生。示现有秽土。无垢称经云。舍利弗我佛土常净若此。谓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问既若教化众生。示现居秽土。今何以变作净土。答今变净土者。复他如来来本土之相。故言由来清净。故此品来也。
言此为义残者。若望生死涅槃平等说。此清净国土无上。是文残也。若望身平等说。此清净国土无上。即是义残也。本来破身异。以分身佛。总释迦一身。为显身平等。所以召分身佛。不可交他方佛。向秽处坐。事须变清净土。变土只为座佛。座佛方变净土。所以变净土。摄属能变佛身。故向身等中收。但知坐却客佛。便是变土家事了。于中文摄属身平等。向下显得一分清净国土。形对二乘。得名无上。身平等家取不著。故名义残。问变土为复属分身。复属释迦本来。答若变土只为近宾。近宾变净土。净土自是主人之礼。所以变土摄属主变收。望释迦佛身平等也。或可望生死涅槃平等说。清净国土亦是义残也。宝塔向上众宝庄严。名清净国土。唯是义残。塔涌住空文。是生死涅槃平等。望此生死涅槃平等文。说清净国土无上。即是义残。本来执生死涅槃不平等。是病。塔涌住空。便是生死涅槃平等。塔涌住空经文。生死涅槃平等收。向下有一分清净国土无上义。但显法体尊高。不能破病。故名义残也。若准第五疏药草喻等七品。通或文义重说之故。唯望身平等。此间将清净国土无上。对生死涅槃平等说。唯是文残。若望身平等。无別文故。即义残。问此既义残。文非属此。纵望全身不散无。何以称残。答清净国土与身平等。此文是同。自望不別名义残。彼望文別名文残。如和上弟子同居一房。弟子望和尚房。非己房。犹如义残。若望余僧。弟子即有房分。同用此房故。即如文残也。如毬救。若论经文。属他塔涌住空。破病处用也。
言今此品显法可尊等者。问既言必听。又说证经可信。如何定实。答经文听证。虽皆总有。然多分取证经也。若言听本国早听了。今此到来意。从命举会人生信。
言智度论云有佛等者。章敬云。智度论是龙猛菩萨造。彼论中言总意別。古师嘉祥不会论意。传道总不说法。疏主破云。无请如何有众。既有四众八部相随。必是说法度得也。论意言总不说者。不说法华经。只缘不说法华经。今日证法华。若当日兼不说余经。余经合总证。余经既不证。不妨已曾说余经。说余经时方度得众生也。
言阿难传经以同者。即十五类人也。
言虽传此解等者。正破古师也。汝古师虽传此论文。未不知是何意。故名意旨难知必若解论意。多宝无人请说者。破云。无请如何有众。彼佛临灭度时。告四众曰。应造一大塔。既有人造塔。即是有众。有众即是说请。有说必是有情。无请如何有众。故不可也。但是如来本愿。为重此经。意劝众人。亦应须听。经言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庿。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又言圣主世尊等。意说智论文总。古人取意別故。言难言知。非行论文言无请。下经言彼佛成道已。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故知而有说法。不可言无。但是愿证法华也。
言佛体所居等者。佛体者。即全身舍利也。意道有舍利名塔。塔以众珍可成名宝也。塔以众宝成故。名宝塔故。宝即是塔。持业。
言或塔如前者。即佛体所居名塔。故言如前也。宝即多宝佛名也。多宝佛之塔。故言依主。
言或多宝及塔二名俱举者。一则佛名多宝也。塔又众珍所成名多宝。多宝佛不是塔。多宝塔不是佛。二名双举名相违也。
言见音者(现音呼)。所现即宝塔。持业也。
言见者又者。见音呼睹也。由塔上升。众人皆睹。此能见不言所见。即宝塔。持业释。若依能见人说。即宝塔之见。依主。又若据多宝佛。说名现塔。若望大众。说名见塔。梵云达梨舍那。此言见。
言依论此品者。何故不名净土品多宝塔品耶。答疏言因塔等。塔现为因。众人请开方便品。分身变土从因而说。言宝塔品也。
言答欲显二乘者。欲显二乘未回心前令见秽土。所以唯秽土说。回心已名菩萨。所以居乎净土说也。合居净土。故现净也。
言初塔涌闻法证经者。经言。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言初塔涌印说等者。问为复证已说了八品经。为复证未说中流通分十九品经。若言证已说经文。又多宝不闻。若证未说之经。如何宝塔亦来。便言如所说者是真实。答将知八品正宗。本国早已闻了。故疏主通二势科也(此解长也)。问佛行位已满。何要听经。答一则菩萨行时發愿。常证经听经。今得成佛。为令一切众生住于信地。所以涌塔闻法。证经可信。
言后开塔等者。经言。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为令一切众生敬信法华经。所以涌塔印也。为令一切众生敬重法华经。所以开塔听也。佛上如此。况是余人。
言初塔为证等者。问若尔佛何不空身来。更将塔来何也。答空证理不证教。空身来得。今教理双证。何妨与塔同来。教即如塔。理即如身。教能含理。如塔藏身。理自教生。如从塔现。
言支提应现者。有人解云。疏主不合道支提。应现支无舍利也。亦云制多。翻为灵庿。皆无舍利也。旧云塔婆。新云窣堵波。尽是有舍利也。答疏主取大意科。亦不妨支提通有舍利也。
言今此有初三者。初标有塔。二明分量。三涌住。经言。
尔时佛前有七宝。至从地涌出者。表出生死也。住在空中一句。表住涅槃。故言生死平等。
言然论解十无上中第五等者。是论主科。此一品经为九段。疏主都将论家九段科文。来向此间。先解一遍。然后散在一品经中。论家解经。亦不有不依次第处也。
言一一切等者。烈名总显也。
言一佛土清净者。此第一所见净土也。论云。示现诸佛宝相境界中。种种珍宝错庄严故。此示现如来依种种庄严也。正报即是内身。依执即是外感。
言二塔者。此塔即是净土。论云。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
言解此塔现所由者。问现塔有何所由。答此宝塔品中说。多宝如来全身在此塔内。塔涌证教。塔开证理。名塔现所由也。即经言。有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法华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言三量者。论说宝塔品中量有二种。一上下量。经言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言或所见净土者。论云。多宝塔涌。分身佛集。佛放一光。即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颇梨为地等。
言及十方各变量者。娑婆世界及八方各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此二俱是如来出世无漏善根所生。有二。一内身塔。二外土相也。
言四略者。论云。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法身故。问何不多佛证一佛证来耶。答论云略。若多佛总来。摄一切佛身总来。故名略。即身平等。佛身若不平等。诸佛总合自来。佛佛身既无差。一佛即同多佛。故言略也。
言五住持者。论云。示现诸佛如来法身自在力故。
言住持所由者。问此与前塔现所由何別。答前塔现所由。约佛色身舍利。在此塔中。此间约法身舍利。在此塔中。此间将塔况经卷。是法身舍利。住持了处。故言住持与前亦別也。
言六无量佛者。论云。示现彼此所作诸业无別故。
言佛集所由者。问有何所由。答示现一切佛所作事业同故。示现无量佛同为一大事因缘。所以释迦召分身佛。同开宝塔。故名佛集所由。
言七远离秽土不净者。论云。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平等清净故。即三变也。问何要变土令净耶。答佛意示现一切国土本来清净。佛不合居秽土也。今却复彼本来净土相。所以变土也。问若尔何故娑婆世界高下不平。有秽。
校注
而下疑有脱字 问疑闻 不字未详 悌疏作俤 持疑诗 烦疑类 周重疑因熏 教疑發次同 海下疑脱三者上品等字文 人疑又 求字疑剩 所疑取次同 言字疑剩 今疑初 云字疑剩 述疏作领 颂疑经 后疏作次 二疏作三 插入一行 遇疑过 一下疏有颂字 杂疑新 准疑唯 学上应有有字 乘下应有心字 百疑者 士疑尚 配一作圣 法上疑脱护字 佛下应有古字 盗疑窃 到记作置 食讫记作持食跪 于疑持 百疑有 耶下疑有脱文 生下应有烧字 已通以 观下应有音字 萨疑提下同 品等六字疑剩下 德字疑剩 其等十二字疑衍 荷疑庆贺 意疑喜 斤疑片 合疑有 久疑文 皆久疑背文 插入是字 称下疑脱诵字 五疑亦 执疑报 萨疑提下同 唯疑准 佛疑使 行下应有失字 上经二字不详 为由二字疑剩 心等五字疑剩 二解约教疑写误 为字疑剩 巳疑亡 绕疑统 佛疑经 真疑直 偈疑渴次同 者等二十一字疑重出 新疑亲 得疑渴 □疑正 谤疑傍 即等三十三字疑重出 已下省略引证阿育经卷四文而往往有不消处 思疑错字 惑疑或次同 慧疑慈 六升疑寂 钵疑座 想疑相 上经作尚次同 技疑故 异疑涅槃 死上应有生字 清疑请 不疑文 必疑也 情疑请 开塔疏作塔开 上通尚 死下疑脱涅槃二字 秽已下逸失 插入一行【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4 册 No. 638 法华经玄赞要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