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十
- ○三习解除惑用(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此即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如来习解已满故不与世诤(三)
- 初观解
- 二论义(四)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唱十法
- 二列十法
- 三结不诤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明有
- 二明无
- 三番(二)
- 初问(二)
- 初正作相违问
- 二结佛有颠倒
- 二答
- 初问(二)
- 四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第三下随释(三)
- 初明观与不观为常无常之本(二)
- 初总明观与不观(四)
- 初明三漏是所观境
- 二出能观人
- 三出不能观者
- 四双举二人
- 二单明观者(二)
- 初单出人
- 二广明其人(二)
- 初总(二)
- 初正明观漏
- 二自能勤修
- 二別(二)
- 初正明观漏(三)
- 初观因(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观果报
- 三观轻重
- 初观因(三)
- 二能自勤修(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初正明观漏(三)
- 初总(二)
- 初总明观与不观(四)
- 二正明常无常果(二)
- 初不从烦恼生得常果
- 二从烦恼生得无常果
- 三结所属之人(二)
- 初结得常果是如来
- 二结得无常果是凡夫
- 初明观与不观为常无常之本(二)
- 初番(二)
- 三结成不诤之用
- 二明诸菩萨等观解除惑○
- 初明如来习解已满故不与世诤(三)
- ○二明诸菩萨等观解除惑(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出下随文释义(四)
- 初观漏体(三)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欲漏(三)
- 初出体
- 二引证(二)
- 初指所出
- 二但明下辨同异
- 三结名
- 二有漏(三)
- 初出体
- 二简异欲漏
- 三结名
- 三无明漏(二)
- 初出体
- 二能生诸漏(三)
- 初唱
- 二释
- 三结
- 初欲漏(三)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唱两章门
- 二释(二)
- 初互因果
- 二互增长
- 三譬结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先明下随释(三)
- 初唱有两无明
- 二释两无明(二)
- 初内无明
- 二外漏
- 三结两果
- 初番(二)
- 二观漏因(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四)
- 初外因
- 二内因
- 三为观得道
- 四引证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譬
- 二合
- 初番(二)
- 三观漏果(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就报下随释(二)
- 初报果
- 二习果
- 二番(二)
- 初分科
- 二问意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略(三)
- 初唱有无漏果
- 二明智者断果
- 三问断无漏果
- 二广(三)
- 初唱有无漏之果
- 二云何言断
- 三问云何言有
- 初略(三)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言身下随释(三)
- 初举因果互说(三)
- 初唱如来有两种说
- 二明世人之说
- 三出如来之说
- 二明无漏无果
- 三明无烦恼果(二)
- 初明断惑
- 二明修道
- 初举因果互说(三)
- 初问(二)
- 初番(二)
- 四结观智
- 初观漏体(三)
- ○三单明生善用(二)
- 初分科
- 二缘起下随释(二)
- 初番(二)
- 初问(三)
- 初缘起(三)
- 初法
- 二譬
- 三结
- 二正问
- 三结问
- 初缘起(三)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叹下随释(三)
- 初叹问
- 二合前譬
- 三结能修之人即佛性力
- 初问(三)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佛答下随释(二)
- 初总答(二)
- 初譬
- 二合
- 二別答(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观五下随文释义(二)
- 初观五阴(二)
- 初悬示经意(二)
- 初示不观色识所以
- 二于三下示开行阴所以
- 二观中下随文正释(四)
- 初观受(二)
- 初分科
- 二初观下随释(四)
- 初观受体
- 二观受因
- 三观受果
- 四修道
- 二观想(二)
- 初约阴简示
- 二观想下随文释义(四)
- 初体(二)
- 初分科
- 二初问下随释(二)
- 初正观体
- 二问答(二)
- 初问(二)
- 初叙异解(二)
- 初数人
- 二论家
- 二故迦下明今释(二)
- 初依经文显义
- 二佛或下示总別相摄
- 初叙异解(二)
- 二答
- 初问(二)
- 二因(二)
- 初正观因
- 二问答(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三果
- 四修
- 初体(二)
- 三观欲(四)
- 初体
- 二因
- 三果
- 四修
- 四观业(四)
- 初体
- 二因
- 三果(二)
- 初分科
- 二答中下随释(二)
- 初正解四业
- 二问答料简(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四修
- 初观受(二)
- 初悬示经意(二)
- 二观十二因缘(二)
- 初悬谈义旨(三)
- 初例有四段(二)
- 初依经例示(二)
- 初疏主例示
- 二治者助显
- 二以此下推义斥谬
- 初依经例示(二)
- 二十地下对明三四(二)
- 初他经唯三
- 二此中下今文有四(二)
- 初标示长出
- 二苦之下点示所以
- 三然此下四句相生(二)
- 初对经辨示(二)
- 初约句正辨(二)
- 初各开四句
- 二即应下结数示经
- 二但九下研详去取(二)
- 初研详正辨(二)
- 初准理唯十一
- 二但出下结集安十二
- 二今此下对经结示
- 初研详正辨(二)
- 初约句正辨(二)
- 二夫相下正示相生(二)
- 初标示仪式
- 二且作下依式广明(四)
- 初烦恼四句
- 二业四句
- 三有四句
- 四苦四句(二)
- 初正示四句
- 二文云下悬示下文
- 初对经辨示(二)
- 初例有四段(二)
- 二就观下随文正解(四)
- 初体(二)
- 初分科
- 二初正下随释(四)
- 初明因果相生(二)
- 初正辨相生
- 二结十二义
- 二观五道皆苦
- 三观三界皆苦
- 四观八苦
- 初明因果相生(二)
- 二因
- 三果
- 四修
- 初体(二)
- 初悬谈义旨(三)
- 初观五阴(二)
- 初总答(二)
- 初番(二)
- ○二叹经(二)
- 初分科述意
- 二初问下随文正解(三)
- 初正就教叹(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第二下随释(二)
- 初叹
- 二答(二)
- 初广举二十五譬
- 二结指涅槃
- 初番(二)
- 二就行叹(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初分科
- 二此有下叙意(二)
- 初标
- 二言下释
- 二初明下随文正释(二)
- 初明道品(二)
- 初分科悬叙(二)
- 初科分经文
- 二庄严下悬示名位(三)
- 初两家异释
- 二观师双弹
- 三天台下疏主和会
- 二就初下依文正释(二)
- 初正明道品体(三)
- 初明真解为是(四)
- 初明三十七品为梵行之宗
- 二明离道品则不得果
- 三结是
- 四释是之意
- 二明有漏则非(二)
- 初分科
- 二问意下随释(四)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明向无漏故非倒
- 二明唯一心非梵行
- 四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三还结真是
- 初明真解为是(四)
- 二明道品因缘(二)
- 初悬示体性(二)
- 初总示
- 二婆下別显(二)
- 初依婆沙标示
- 二约道下历道品分別
- 二此文下分科正解(二)
- 初分科
- 二此第下随释(五)
- 初列名
- 二明体(二)
- 初分科
- 二答中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赞问
- 二正答
- 三释义(二)
- 初释欲为根本(二)
- 初释(二)
- 初答
- 二譬
- 二料简(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初释(二)
- 二释触(二)
- 初总示文意
- 二文云下別释净相(二)
- 初牒文征难
- 二而今下引义解释(二)
- 初牒义
- 二有二下解释
- 三释摄受
- 四释增(二)
- 初唱
- 二释
- 五释念(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六释导
- 七释胜(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八释实(二)
- 初举定伏非实
- 二正明智断是实
- 九释毕竟(二)
- 初分科
- 二而文下随释(二)
- 初明四沙门果犹非究竟
- 二正明得大涅槃乃为究竟
- 初释欲为根本(二)
- 四约法(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三)
- 初约法
- 二约人
- 三就譬
- 五料简(二)
- 初分科
- 二初复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
- 初悬示体性(二)
- 初正明道品体(三)
- 初分科悬叙(二)
- 二明十想○
- 初明道品(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三就佛叹○
- 初正就教叹(二)
- ○二明十想(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总标(二)
- 初标
- 二列(三)
- 初定体示位
- 二大品下对辨异同
- 三但此下约文显义(二)
- 初分科
- 二古来下随义(二)
- 初前六明观行(二)
- 初別主对(二)
- 初标对
- 二言厌下示义
- 二通相成
- 初別主对(二)
- 二后四明出离
- 初前六明观行(二)
- 二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言二下随释(三)
- 初別解六想(二)
- 初问
- 二合(六)
- 初无常想(二)
- 初标
- 二释(二)
- 初麤
- 二细
- 二苦想
- 三无我想
- 四食厌想(二)
- 初分科
- 二文中下随释(三)
- 初正明
- 二论义
- 三结成
- 五不可乐想
- 六死想(二)
- 初分科
- 二文云下随释(二)
- 初大期死
- 二念念死(二)
- 初问
- 二答
- 初无常想(二)
- 二总叹六想
- 三略标四想
- 初別解六想(二)
- 三总结
- 初总标(二)
- ○三就佛叹(二)
- 初分科
- 二灵味下随释(三)
- 初总标
- 二正叹
- 三结叹
- ○二陈如品摄邪(二)
- 初题目(二)
- 初正释题目(二)
- 初华梵翻名
- 二其义下对告所以(二)
- 初为四益故对告
- 二若作下为付法故对告
- 二开善下分文不同(二)
- 初古师分节(三)
- 初开善
- 二光宅
- 三兴皇(二)
- 初別破光宅
- 二总评诸师(二)
- 初评开善
- 二言有下评光宅
- 二今明下今家分节(二)
- 初对古师示义(二)
- 初明用义通收
- 二欲为下和古师异解
- 二今明下对前品分章
- 初对古师示义(二)
- 初古师分节(三)
- 初正释题目(二)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初分科
- 二修行下叙意
- 二初明下随文释义(二)
- 初正结观行(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二)
- 初正辨观行(二)
- 初正明经意(二)
- 初标示列章
- 二一化下依章显义
- 二他解下破古显今(二)
- 初破古释佛无色心(二)
- 初第一师(二)
- 初古义
- 二今释
- 二又一下第二师(二)
- 初明佛无色心(二)
- 初古义
- 二虽引下今斥
- 二又言下明佛无阴名(二)
- 初古义
- 二此亦下今斥
- 初明佛无色心(二)
- 初第一师(二)
- 二夫法下显今义佛有色心(二)
- 初示义斥古
- 二若作下约圆总结
- 初破古释佛无色心(二)
- 初正明经意(二)
- 二总结褒贬
- 初正辨观行(二)
- 二破诸邪说(二)
- 初分科
- 二谋议下随释(二)
- 初缘起(二)
- 初谋议(五段经)
- 二求角力
- 二正破(二)
- 初总标
- 二此是下随释(十)
- 初第一外道(二)
- 初叙宗分科
- 二初定下随文释义(二)
- 初论义(四)
- 初定义宗
- 二受定
- 三正难(二)
- 初分科
- 二初明下随释(三)
- 初非佛义
- 二正难(二)
- 初难令同无常(四)
- 初难
- 二难
- 三难
- 四难
- 二难非但无常亦无乐净
- 初难令同无常(四)
- 三取意结
- 四通释(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初正示经文
- 二所下示不答意
- 二今先下随文正释(二)
- 初答正难(二)
- 初答第一难(三)
- 初通释文旨
- 二此二下別解二十五谛(二)
- 初对百论辨同异(二)
- 初正辨
- 二问下释疑(二)
- 初正明
- 二如庄下引例
- 二五业下约现文示旨(三)
- 初对百论重辨二根
- 二但此下约异解別示性谛
- 三于中下牒余文通显义旨
- 初对百论辨同异(二)
- 三准彼下重示竝尽意
- 二答第三难
- 初答第一难(三)
- 二答结难
- 初答正难(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二归伏(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六)
- 初请
- 二说
- 三述
- 四印
- 五归
- 六许
- 初论义(四)
- 二第二外道○
- 三第三外道○
- 四第四外道○
- 五第五外道○
- 六第六外道○
- 七第七外道○
- 八第八外道○
- 九第九外道○
- 十第十外道○
- 初第一外道(二)
- 初缘起(二)
- 初正结观行(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初题目(二)
- ○二第二外道(二)
- 初叙宗分科
- 二然问下随文释义(二)
- 初论义(四)
- 初番(二)
- 初难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难
- 二答
- 三番(二)
- 初难
- 二答
- 四番(二)
- 初难
- 二答(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次文下随文释义(三)
- 初法说
- 二举三病三药譬(二)
- 初释蜜能治冷
- 二又譬下释病中无药(二)
- 初旧师
- 二庄严
- 三招提
- 三举果譬
- 初番(二)
- 二归伏
- 初论义(四)
- ○三第三外道(二)
- 初辨人分辨
- 二然佛下随文释义(四)
- 初缘起
- 二破执(二)
- 初分科
- 二此下随释(二)
- 初立宗(二)
- 初正释
- 二今问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今谓下答
- 二正破(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二)
- 初正破前三(三)
- 初破徧(四)
- 初定彼义
- 二正破
- 三佛更逐破
- 四便逐破
- 二破一(二)
- 初分科
- 二此下随释(八)
- 初番
- 二番
- 三番
- 四番
- 五番
- 六番
- 七番
- 八番
- 三破作(六)
- 初番
- 二番
- 三番
- 四番
- 五番
- 六番
- 初破徧(四)
- 二別破余三(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以正下随文释义(三)
- 初破见者(三)
- 初正破
- 二救
- 三重破
- 二破受者
- 三破知者(二)
- 初明执
- 二正破
- 初破见者(三)
- 初正破前三(三)
- 初立宗(二)
- 三论义(二)
- 初叙意标科
- 二此光下随文释义(五)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四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五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四归伏(四)
- ○五第五外道(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此即下随文释义(二)
- 初论义(四)
- 初番(二)
- 初委明六十二见(二)
- 初引二解
- 二今文下贴今文
- 二而此下破古不了经旨
- 初委明六十二见(二)
- 二番
- 三番
- 四番(二)
- 初重责见说
- 二佛广答(二)
- 初正答
- 二反责出相
- 初番(二)
- 二归伏
- 初论义(四)
- ○六第六外道(二)
- 初分科
- 二初番下随释(二)
- 初论义(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二归伏(二)
- 初解新故(二)
- 初引古释(二)
- 初正破二释
- 二又云下泛引一解
- 二明今解
- 初引古释(二)
- 二文云下释余文
- 初解新故(二)
- 初论义(二)
- ○七第七外道(二)
- 初分科
- 二亦以下随释(三)
- 初缘起
- 二论义(二)
- 初开问端
- 二正论义(二)
- 初科分
- 二于释下随释(二)
- 初问法(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许
- 二正答三种十种(二)
- 初双释
- 二双结
- 二问人
- 初问法(二)
- 三归伏(二)
- 初分科
- 二佛今下随释(四)
- 初请述
- 二佛许
- 三述巳
- 四请出家
- ○八第八外道(二)
- 初辨名分科
- 二初执下随文释义(二)
- 初论义(二)
- 初执(二)
- 初科分悬示(二)
- 初三师分经(二)
- 初通叙三师
- 二但分下今家去取
- 二诸师下诸家叙义(二)
- 初诸师对弘广立流来义
- 二观师约据现文明因缘义(二)
- 初约三义破诸师(二)
- 初据佛答非问始
- 二据现文明行业
- 三据解释非问始
- 二纳衣下约因缘示正义(二)
- 初立义征文
- 二解此下数论异解
- 初约三义破诸师(二)
- 初三师分经(二)
- 二初难下随文正释(四)
- 初难因缘义(二)
- 初分科
- 二此牒下随释(二)
- 初领旨而非
- 二难烦恼(四)
- 初领旨
- 二双难(二)
- 初分科
- 二初两下随释(二)
- 初两定
- 二两难
- 三两结
- 三別难
- 四总结
- 二立自性义(二)
- 初立自性义
- 二证成前义
- 三重难正义(二)
- 初非佛旨
- 二作难
- 四重立自性(三)
- 初复次
- 二复次
- 三复次
- 初难因缘义(二)
- 初科分悬示(二)
- 二破(二)
- 初对问辨异(二)
- 初标三异
- 二释三异
- 二初答下随经正解(八)
- 初答第二破自性
- 二答第三破其证义
- 三破第四中七事(七)
- 初事
- 二事
- 三事
- 四事
- 五事
- 六事
- 七事
- 四追破第一(二)
- 初对问辨示(二)
- 初明外问经有四科
- 二而此下明佛据正难为答
- 二此下下随文释义(三)
- 初答身在先难(二)
- 初双非
- 二正答三难
- 二答一时五难(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明一时
- 二明前后(二)
- 初章安正解
- 二荆溪添释(二)
- 初点示义门(二)
- 初示破执兼权
- 二实而下明实无前后(二)
- 初正明实理
- 二贵在下结示经意
- 二此两下结示枢要
- 初点示义门(二)
- 三更取意答(二)
- 初略释
- 二旧说下广释(二)
- 初叙旧略斥
- 二但明下据义广明(二)
- 初简示正义(二)
- 初据经取义
- 二若依下引他证成(二)
- 初引他去取(二)
- 初取二家用义
- 二其余下去诸师所解
- 二得言下证成今义(二)
- 初证义征文
- 二故此下结示所用
- 初引他去取(二)
- 二彼前下结示文意
- 初简示正义(二)
- 三答烦恼在先难(二)
- 初分科
- 二但此下随释(二)
- 初牒彼难
- 二正破(二)
- 初正破(二)
- 初明读文不同
- 二然下示因缘有异
- 二取意破
- 初正破(二)
- 初答身在先难(二)
- 初对问辨示(二)
- 五重破第二五大性难(二)
- 初总示经意
- 二此中下依计辨义(二)
- 初示前双
- 二示后双
- 三又水下随释难词(二)
- 初约二难立义
- 二而今下以难释文(二)
- 初作芰角释文
- 二又解下作例难释文(二)
- 初示难势
- 二竝意下释难意
- 六破第五
- 七破第六
- 八破第七(二)
- 初正示现文
- 二又不下出不答第八意
- 初对问辨异(二)
- 初执(二)
- 二归伏○
- 初论义(二)
- ○二归伏(二)
- 初正释经文(二)
- 初泛求解
- 二正归伏
- 二夫破下示用药意(二)
- 初疏主正示(二)
- 初总叙不定次第二意
- 二初起下別示不定次第二相(二)
- 初示一期用法次第
- 二今大下示今经随机不定(二)
- 初正示今经
- 二初后下结例诸教
- 二治者助释(二)
- 初正释(二)
- 初该收八教
- 二此义下结示徧破
- 二于十下结例
- 初正释(二)
- 初疏主正示(二)
- 初正释经文(二)
- ○九第九外道(二)
- 初分科
- 二彼无下随释(二)
- 初论义(二)
- 初叙意
- 二其本下正释
- 二归伏
- 初论义(二)
- ○十第十外道(二)
- 初悬谈示意(二)
- 初他师明异前九章
- 二今明下疏主约同前化外
- 二就文下分文正释(二)
- 初分科
- 二此下随释(四)
- 初顾命阿难(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说下随释(二)
- 初众魔为乱(二)
- 初众说为乱
- 二神通为乱
- 二阿难受乱
- 初众魔为乱(二)
- 二更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初问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出菩萨自能流通
- 二问阿难独蒙顾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此具下随释(三)
- 初具述本缘
- 二现前称叹(二)
- 初叹八事不可思议
- 二叹希有
- 三正答二问(三)
- 初总示答旨
- 二长寿下对前释妨
- 三文云下随文略解
- 初问(二)
- 三正命阿难(二)
- 初示梵本未周
- 二今就下分文释义(二)
- 初随释经文(二)
- 初分科
- 二第一下随释(五)
- 初佛命文殊
- 二如来说呪(二)
- 初点示字音
- 二然新下引同类位(二)
- 初引同显阿难位高
- 二彼经下征文示十地有畏(二)
- 初征文正示(二)
- 初据今迹示义
- 二然阿下明久本同迹
- 二若不下反显释成(二)
- 初反前致问
- 二故人下引他答释(二)
- 初约应释义
- 二如来下结况同前
- 初征文正示(二)
- 三文殊奉命
- 四魔王發心
- 五阿难致敬
- 二但古下追示呪义
- 初随释经文(二)
- 四兼化须䟦(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缘起(三)
- 初告阿难
- 二阿难奉命
- 三相随而来
- 二论义(三)
- 三归伏(二)
- 初科分叙意
- 二此初下随文正解(四)
- 初请说无想之法(二)
- 初请
- 二答(二)
- 初略
- 二广(二)
- 初分科
- 二答中下随释(二)
- 初请
- 二答
- 二时众得益
- 三须䟦悟道(二)
- 初正释现文
- 二应有下明经未尽(三)
- 初明梵本未来
- 二开善下古今伤劝(二)
- 初开善哀幸
- 二今经下今师劝勉
- 三居士下引经证阙
- 四须䟦出家(二)(文在后分)
- 初请说无想之法(二)
- 初缘起(三)
- 初顾命阿难(二)
- 初悬谈示意(二)
- ○二化周掩迹用(二)
- 初叙章段
- 二于四下正分经(四)
- 初将灭付嘱(三)
- 初将灭付嘱(二)
- 初将灭付法
- 二将灭付人(三)
- 初外学入道
- 二内众犹迷
- 三嘱令善教
- 二将灭遗教(三)
- 初正明遗嘱(二)
- 初通教四事以住法僧(四)
- 初阿难举教以增悲
- 二阿泥止悲以劝问
- 三阿难止悲以致问
- 四如来因问以教示(二)
- 初叹其能问
- 二显巳能答(二)
- 初前三住僧
- 二后一住法
- 二別显佛德令住佛宝(二)
- 初別说佛德(二)
- 初明供养之物不通余用以显佛德独绝无双(二)
- 初问
- 二答
- 二明供养之福以少均多则显佛身生灭无二(二)
- 初二问答校量
- 二一问答结难
- 初明供养之物不通余用以显佛德独绝无双(二)
- 二教人供养(三)
- 初教供养(五)
- 初教荼毗(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举凡类圣先示轨则
- 二叹轮王堪为轨则(二)
- 初叹轮王
- 二明圣过凡(二)
- 初叹德
- 二教轨仪
- 二教起塔(二)
- 初起佛答
- 二因辨余三(三)
- 初举三以令起
- 二阿难谓无福而致疑
- 三如来以有益故劝
- 三教荼毗处(二)
- 初问
- 二教
- 四教起塔处(二)
- 初问
- 二教
- 五教分舍利(二)
- 初问
- 二教均平
- 初教荼毗(二)
- 二请供养
- 三止多许少
- 初教供养(五)
- 初別说佛德(二)
- 初通教四事以住法僧(四)
- 二大众增悲
- 三如来劝抑(二)
- 初叙意
- 二于下分经(三)
- 初止众悲
- 二劝众问
- 三叹众净
- 初正明遗嘱(二)
- 三将灭现身(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于中下正分经文(三)
- 初益物现相(二)
- 初略(四)
- 初现胷臆
- 二普放光
- 三举因显果
- 四三反示众
- 二广(二)
- 初正现相
- 二劝修
- 初略(四)
- 二睹相获益
- 三事讫复常
- 初益物现相(二)
- 初将灭付嘱(二)
- 二正陈灭事○
- 三灭后荼毗○
- 四分形益物○
- 初将灭付嘱(三)
- ○二正陈灭事(三)
- 初入灭方便(二)
- 初如来入禅(三)
- 初次第入出(二)
- 初入出
- 二说法
- 二问入出(二)
- 初入出
- 二说法
- 三超入出(二)
- 初入出
- 二说法
- 初次第入出(二)
- 二众睹生恼(二)
- 初阿难悲
- 二大众悲
- 初如来入禅(三)
- 二正入灭(二)
- 初示灭
- 二正灭
- 三感物增悲(二)
- 初感无情(六)
- 初双树形消
- 二十方地震
- 三大山崩倒
- 四巨海奔腾
- 五断流无照
- 六风惊木摧
- 二感有情(二)
- 初序物悲(三)
- 初诸天悲恸
- 二阿难闷绝(三)
- 初问楼豆
- 二楼豆答
- 三现悲相(二)
- 初通举悲相
- 二随人別显(四)
- 初梵王(二)
- 初长行叙悲相
- 二偈颂显悲情
- 二帝释(二)
- 初长行叙悲相
- 二偈颂显悲情
- 三楼豆(二)
- 初长行叙悲相
- 二偈颂显悲情
- 四阿难(二)
- 初长行叙悲相
- 二偈颂显悲情
- 初梵王(二)
- 三大众增哀
- 二明辨供(三)
- 初大众
- 二拘尸
- 三诸天
- 初序物悲(三)
- 初感无情(六)
- 初入灭方便(二)
- ○三灭后荼毗(三)
- 初荼毗前事(三)
- 二正荼毗(二)
- 初升楼显灭
- 二灭火现奇(二)
- 初灭火待他(二)
- 初宝火先灭(二)
- 初明所灭
- 二明能灭
- 二迦叶后至(三)
- 初睹相知灭
- 二为灭而来
- 三为来兴供(五)
- 初遇华增悲以不食
- 二迦叶㘅悲以献供
- 三迦叶说偈以叙悲如来恩深以现足
- 四迦叶礼足以说偈如来化讫以掩足
- 五大众睹相而重悲是故重申于供养
- 初宝火先灭(二)
- 二灭火显自(二)
- 初凡火外灭(五)
- 初四炬不然
- 二迦叶述意
- 三三烧不然
- 四迦叶重述
- 五大众悲礼
- 二圣火内然
- 初凡火外灭(五)
- 初灭火待他(二)
- 三荼毗事讫(二)
- 初竞起哀声
- 二争收舍利(二)
- 初贪故取
- 二举过劝舍
- 三知过生悔
- ○二分形益物(二)
大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十
校注
偏意三疑三偏意 二分舍利之子科与疏大异[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7 涅槃经治定疏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