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二
- ○四重请(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领旨下依科正释(三)
- 初领旨
- 二谦谢
- 三正请(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初法下依科解释(三)
- 初法
- 二譬(二)
- 初叙异解(二)
- 初偏约机
- 二偏约应
- 二夫圣下示今意
- 初叙异解(二)
- 三合
- ○三傍论(二)
- 初分章
- 二释名下随释(二)
- 初释名(二)
- 初列章
- 二随释(三)
- 初释名(二)
- 初正释(四)
- 初约世界
- 二为人
- 三对治
- 四第一义
- 二斯乃下结示
- 初正释(四)
- 二出意(二)
- 初征起
- 二佛因下出意(二)
- 初为机缘未悟(二)
- 初示机缘未悟(二)
- 初明佛施常(二)
- 初利根玄解
- 二惑者下钝根起执
- 二如来下明佛破住(二)
- 初利根玄解
- 二惑者下钝根起执
- 初明佛施常(二)
- 二是故下明傍论破迷
- 初示机缘未悟(二)
- 二复次下显纯陀能答(二)
- 初显俱能
- 二文殊下结理等
- 初为机缘未悟(二)
- 三料简(三)
- 初有无定义(二)
- 初立难
- 二解云下答释
- 二又复下胜负随机(二)
- 初立难
- 二解云下答释
- 三又文下是非互得(二)
- 初今昔相望
- 二若作下体用对论
- 初有无定义(二)
- 初释名(二)
- 二帖文(二)
- 初科分
- 二傍论下随释(二)
- 初傍论(二)
- 初科分
- 二初文下随释(三)
- 初文殊呵劝(二)
- 初分科
- 二先呵下随释(二)
- 初呵
- 二劝
- 二纯陀呵劝(二)
- 初科分
- 二就双下随释(二)
- 初双呵说观(二)
- 初分科
- 二初呵下随释(二)
- 初呵说观之非(二)
- 初分科
- 二初呵下随释(二)
- 初呵说(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三)
- 初不应摧胜号同劣号
- 二不应举劣法同胜法
- 三结其失辱
- 二呵劝(二)
- 初分科
- 二一不下随释(三)
- 初不应观胜名同劣名
- 二不应观劣法同胜法
- 三彰其失辱
- 初呵说(二)
- 二双结观说之过(二)
- 初科分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譬结观过(二)
- 初分科
- 二初譬下随释(二)
- 初譬
- 二合
- 二譬结说过(二)
- 初分科
- 二初譬下随释(二)
- 初譬
- 二合
- 初譬结观过(二)
- 初呵说观之非(二)
- 二双劝说观(三)
- 初总标
- 二旧云下悬示(三)
- 初叙古解
- 二今以下明今义
- 三然对下简所劝
- 三劝说下释经(二)
- 初劝说(二)
- 初标示
- 二贫女下正释(二)
- 初开譬(五)
- 初理慈
- 二名字
- 三观行(二)
- 初正释观行
- 二齐此下通前结示
- 四相似(二)
- 初释生解
- 二通前下示三障(二)
- 初叙意
- 二舍下正释
- 五分证究竟
- 二合譬(二)
- 初总分叙意
- 二初文下正释经文(二)
- 初通合四慈(二)
- 初科分
- 二偏说下正释(三)
- 初正护不得偏说
- 二引过不得偏说
- 三乖理不得偏说
- 二通合两慈(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开下随文正释(四)
- 初开偏说
- 二释见机
- 三牒譬合初没
- 四牒譬合后证
- 初通合四慈(二)
- 初开譬(五)
- 二劝观(二)
- 初标示
- 二譬又下正释(二)
- 初誓(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正释(二)
- 初正劝
- 二重劝
- 二合
- 初誓(二)
- 初劝说(二)
- 初双呵说观(二)
- 三文殊称美○
- 初文殊呵劝(二)
- 二复宗○
- 初傍论(二)
- 初释名(二)
- ○二文殊称美(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四)
- 初领成其说
- 二叹言行相应(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然文下统明大意(二)
- 初章安证明
- 二私云下荆溪助释(二)
- 初直示胜德(二)
- 初判十让属迹
- 二复以下明难大为机(二)
- 初立所为二机
- 二言时下释所为二机(二)
- 初傍为新众
- 二正为灭后
- 二若不下反显高位
- 初直示胜德(二)
- 三叹玄会佛旨
- 四受劝(二)
- 初直消文
- 二又言下约四悉
- ○二复宗(二)
- 初分科
- 二初又下随释(四)
- 初复宗劝供(二)
- 初科分
- 二就劝下随释(二)
- 初劝(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劝时
- 二劝速
- 三劝奉佛
- 二呵(二)
- 初科分
- 二初令下随释(三)
- 初不知时
- 二不知速
- 三不知佛
- 初劝(二)
- 二如来印赞
- 三悦可(二)
- 初科分
- 二时众下随释(五)
- 初偏庆悦可
- 二破偏悦可
- 三竝悦可
- 四解悦可(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无偏下随文释义(二)
- 初无偏染(三)
- 初弹无偏
- 二释无偏意
- 三举譬显
- 二有普净
- 初无偏染(三)
- 五寂绝悦可(三)
- 初示大意
- 二初譬下正消文
- 三明古解
- 四赞發(二)
- 初释赞
- 二释發(二)
- 初有无俱非
- 二前文下言思两遣
- 初复宗劝供(二)
- ○四催供(二)
- 初分科
- 二初告下随释(四)
- 初催供(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光催下随文释义(二)
- 初光催(二)
- 初分科
- 二初催下随释(二)
- 初催(二)
- 初分科
- 二初放下随释(三)
- 初放光
- 二解光
- 三腾光
- 二默
- 初催(二)
- 二声催(二)
- 初三催
- 二悲哭
- 初光催(二)
- 二请住(二)
- 初分科
- 二初告下随释(二)
- 初告众共请(二)
- 初告众请
- 二佛有詶(二)
- 初分科
- 二观中下随释(二)
- 初止乱
- 二说五观(二)
- 初科分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正消文(二)
- 初作观(四)
- 初空
- 二无常
- 三不净
- 四无我
- 二总结
- 初作观(四)
- 二何故下示文意
- 初正消文(二)
- 二重请(二)
- 初分科
- 二诸如下随释(二)
- 初请
- 二初詶(二)
- 初科分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酬
- 二释(二)
- 初分经
- 二长行下随释(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二)
- 初指同
- 二先偈下随释(二)
- 初偈
- 二长行止
- 初告众共请(二)
- 三领解(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领解
- 二述成(二)
- 初分科
- 二初喜下随释(二)
- 初述不能不喜
- 二止不能不悲(二)
- 初标科
- 二一举下随释(四)
- 初举境界
- 二举方便
- 三举涅槃
- 四举良田
- 四办供(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自谦
- 二办供
- 初催供(二)
- ○第二哀叹品施胜三修对此土声闻众(二)
- 初品题(二)
- 初约略广释题(二)
- 初略释
- 二广释(二)
- 初正示
- 二然曰下结意
- 二此文下对北本辨异
- 初约略广释题(二)
- 二本文(二)
- 初叙兴皇科判(二)
- 二今明下今师解释(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就请下随文释义(四)
- 初大众请(二)
- 初分科
- 二缘者下随释(二)
- 初请缘(三)
- 初约生起略示
- 二问谁下约感应广明(二)
- 初明法非造作
- 二虽无下示动由感应
- 三就地下正随文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时者下正释(四)
- 初时
- 二处
- 三相
- 四由
- 二正请(二)
- 初科分
- 二初长下随释(三)
- 初哀请(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二)
- 初分科
- 二初标下随释(三)
- 初略请
- 二广请(三)
- 初作丧师譬请
- 二作丧主譬请
- 三作丧亲譬请
- 三结请
- 二祈请(三)
- 初正解
- 二旧解下叙古(二)
- 初古解(二)
- 初开善庄严
- 二光宅(三)
- 初光宅立
- 二观师难
- 三光宅救
- 二今更下今斥(二)
- 初正斥古(三)
- 初斥光宅(三)
- 初举道同难
- 二举二觉竝
- 三举四失结
- 二斥开善
- 三斥观师
- 初斥光宅(三)
- 二今明下今释(二)
- 初正示今义
- 二若即下结破古释
- 初正斥古(三)
- 初古解(二)
- 三此二下结示
- 三讥请(二)
- 初总标
- 二先述下別释(二)
- 初准旧消经(二)
- 初科分
- 二初譬下随释(五)
- 初有始无终譬(三)
- 初开譬
- 二合譬
- 三结请
- 二怖畏譬(三)
- 初开譬
- 二合譬
- 三结请
- 三违本誓譬(三)
- 初譬
- 二合
- 四不平等譬(三)
- 初开譬
- 二合譬
- 三结请
- 五无慈悲譬(三)
- 初开譬
- 二合譬
- 三结请
- 初有始无终譬(三)
- 二旧释下会通今意(二)
- 初标示
- 二初譬下正释(三)
- 初讥亲
- 二讥主
- 三讥师
- 初准旧消经(二)
- 二如来答(三)
- 初酬哀请(二)
- 初科分
- 二长行下正释(二)
- 初长行
- 二偈颂(二)
- 初科分叙意
- 二初言下正释(二)
- 初止悲
- 二劝观
- 二酬祈请(二)
- 初通示大旨
- 二旧下別解诸段(二)
- 初三师异解
- 二今明下今家会通(二)
- 初和会古释
- 二更通今义
- 三酬讥请(二)
- 初总标
- 二兴皇下正释(二)
- 初叙古释(三)
- 初标
- 二初五下释(五)
- 初约叹五离八詶无终讥
- 二举于下约举佛因果詶怖畏讥
- 三所以下约夺其果非詶违誓讥
- 四所以下约五六二阶詶不等讥
- 五所以下约七八二阶詶无慈讥
- 三前后下结
- 二明今解(三)
- 初斥破兴皇
- 二今分下分科叙意
- 三初从下随文释义(三)
- 初叹与能得能离(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三)
- 初释(二)
- 初对上辨异
- 二离八下预示所离
- 二譬
- 三结
- 初释(二)
- 二斥夺不得不离(二)
- 初悬詶五讥(二)
- 初总标
- 二汝等下正示(五)
- 初詶无终讥(二)
- 初直附文释
- 二又取下取佛意释(二)
- 初牒讥
- 二若取下回过
- 二詶违誓讥
- 三詶怖畏讥
- 四詶不等讥
- 五詶无慈讥
- 初詶无终讥(二)
- 二帖文解释(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从汝下正约帖文(二)
- 初分科
- 二汝等下随释(二)
- 初略明不得不离
- 二广明不得不离(二)
- 初科分
- 二斥文下随释(二)
- 初斥不得真三宝(二)
- 初科分叙意
- 二初释下依文释义(三)
- 初广释真佛
- 二广释真法
- 三广释真僧(二)
- 初分科
- 二本以下随释(二)
- 初总斥
- 二別斥(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上举下对前辨示
- 二示真三宝(二)
- 初分科
- 二先标下随释(二)
- 初标
- 二正示
- 初斥不得真三宝(二)
- 初悬詶五讥(二)
- 三劝奖应离应得(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劝离偽
- 二劝修真(二)
- 初分科
- 二譬为下随释(四)
- 初譬说秘藏(三)
- 初标
- 二初大下释
- 三种別下结
- 二法说秘藏(二)
- 初总标叙意
- 二初我下随文释义(二)
- 初顺合
- 二超合(三)
- 初合譬解义
- 二一切下显位释疑
- 三复以下通对三宝
- 三释秘藏(二)
- 初分章
- 二地人下释义(二)
- 初出他解(二)
- 初正明(三)
- 初人师
- 二引论
- 三依经(二)
- 初名通昔教
- 二今经下义显今经
- 二举涅下结示
- 初正明(三)
- 二帖文释(二)
- 初分经表对
- 二初三下随文释义(三)
- 初譬三点(二)
- 初正明字义(二)
- 初释字相状(二)
- 初标
- 二旧伊下释(二)
- 初示旧伊相
- 二不横下示新伊相
- 二以字合法(二)
- 初旧伊譬昔
- 二新伊譬今
- 初释字相状(二)
- 二此句下结意斥失
- 初正明字义(二)
- 二譬三因
- 三合三德(二)
- 初正释(三)
- 初总述意
- 二法身下示法体(三)
- 初法身(二)
- 初双非色心
- 二虽非下双照色心
- 二般若(二)
- 初双非思说
- 二亦非下双照思说(二)
- 初离过
- 二虽下明德
- 三解脱(二)
- 初双非惑智
- 二双照惑智
- 初法身(二)
- 三佛身下明收摄(二)
- 初摄三业
- 二又大下收诸经
- 二若偏下结显
- 初正释(三)
- 初譬三点(二)
- 初出他解(二)
- 四结秘藏
- 初譬说秘藏(三)
- 初叹与能得能离(二)
- 初叙古释(三)
- 初酬哀请(二)
- 三比丘疑执○
- 四佛破执除疑○
- 初哀请(二)
- 初请缘(三)
- 初大众请(二)
- 初品题(二)
- ○三比丘疑执(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三)
- 初执(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叙悲苦
- 二正陈执(二)
- 初破古分科
- 二执下随文正释(二)
- 初执(二)
- 初科分
- 二快说下随释(三)
- 初约教执理
- 二约行执理
- 三正执理(二)
- 初正释文
- 二斥他解
- 二叹
- 初执(二)
- 二请(四)
- 初叙意分经
- 二观下按文定义
- 三初恩下约譬属人
- 四前二下依科正释(五)
- 初恩赦通为声闻未除两惑者作请
- 二呪师通为声闻未除无明者作请
- 三香象偏为学人未除思惑者作请(二)
- 初分科
- 二合下随释(二)
- 初譬
- 二合
- 四疟病偏为学人未除一边者作请
- 五醉人通为一切凡圣作请
- 三疑(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芭蕉下随文正释(三)
- 初明无我
- 二引证
- 三明用
- 初执(二)
- ○四破执除疑(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赞(二)
- 初约疑本释所赞
- 二何故下约四悉释能赞
- 二破(二)
- 初分科引证
- 二初破下随文释义(三)
- 初破偏理(二)
- 初科分
- 二初腾下随释(二)
- 初腾执(二)
- 初分科
- 二醉有下随释(三)
- 初接赞腾执
- 二作譬
- 三结叹(二)
- 初结醉过与不修
- 二叹无过与善修
- 二詶破(二)
- 初分科述意
- 二初破下随文释义(二)
- 初破不倒乱是倒乱(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诫听牒起
- 二明其倒乱
- 三出不倒乱
- 四结过归之
- 二破善修非善修(二)
- 初科分
- 二初中下随释(四)
- 初双牒两修
- 二双明八倒
- 三双回过还之(二)
- 初分科
- 二就初下随释(二)
- 初回常乐四倒归之(二)
- 初科分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正回四倒
- 二三番料简(二)
- 初科文
- 二初世下随释(三)
- 初世出世
- 二有不有
- 三倒不倒(二)
- 初总释
- 二旧云下別释(二)
- 初释三倒(二)
- 初诸师异解
- 二今谓下结示佛意
- 二简四法(二)
- 初以荣枯例
- 二问有下四句分別(二)
- 初征
- 二又世下释(二)
- 初示世等四句
- 二旧云下示胜劣四句(二)
- 初出古义
- 二今判属
- 初释三倒(二)
- 二回无常四倒归之
- 初回常乐四倒归之(二)
- 四专举胜修(二)
- 初分科
- 二若通下随释(二)
- 初对劣明胜(二)
- 初释四劣
- 二释四胜
- 二劝胜修
- 初对劣明胜(二)
- 初破不倒乱是倒乱(二)
- 初腾执(二)
- 二破偏行(二)
- 初分科
- 二初腾下随释(二)
- 初腾请(三)
- 初领旨叹佛
- 二因叹正请
- 三要命结请
- 二詶请破行(二)
- 初分科
- 二初呵下随释(二)
- 初呵不应
- 二正詶(二)
- 初科分叙意
- 二人詶下随文正释(二)
- 初以人詶(二)
- 初分科
- 二初下随释(三)
- 初标付嘱人
- 二叹同如来
- 三释叹
- 二以法詶(二)
- 初分科
- 二初詶下随释(二)
- 初詶请(二)
- 初悬叙古人释义(三)
- 初叙古义去取
- 二初一下依河西释经(二)
- 初释譬(二)
- 初起惑失理
- 二次是下修学求理(二)
- 初分科
- 二初云下随释(二)
- 初依昔教偏修
- 二次劝下明今教圆修(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初文下依科解释
- 二次汝下释合
- 初释譬(二)
- 三此中下指经文劝诫
- 二今释下正约今家解经(二)
- 初通叙来意(二)
- 初正明来意
- 二此中下对下释疑
- 二今初下正释经文(二)
- 初科分
- 二法说下随释(二)
- 初法说破
- 二譬说破(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二)
- 初譬(二)
- 初分科
- 二春时下随释(二)
- 初失宝
- 二求宝(二)
- 初求不得
- 二求得(二)
- 初叙大意通取
- 二夫宝下约六即正释
- 二合(二)
- 初合三修得失
- 二合四修得失
- 初譬(二)
- 初通叙来意(二)
- 初悬叙古人释义(三)
- 二破偏行
- 初詶请(二)
- 初以人詶(二)
- 初腾请(三)
- 三破偏教○
- 初破偏理(二)
- 初赞(二)
- ○三破偏教(二)
- 初分科
- 二初腾下随释(二)
- 初腾
- 二破(二)
- 初分科
- 二答又下随释(二)
- 初叹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譬下随释(二)
- 初譬(二)
- 初分科
- 二就初下随释(四)
- 初譬四倒病(二)
- 二譬三修药(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三)
- 初说明医(二)
- 初释八术
- 二今通下释明医(二)
- 初通举
- 二今之下简示
- 二治病缘(二)
- 初分科
- 二同为下随释(二)
- 初初同(二)
- 初分科
- 二初同下随释(三)
- 初同生业
- 二同学业(二)
- 初通释经文
- 二別释四十八年(二)
- 初叙异解
- 二依天下明今释
- 三同化缘
- 二后异(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少异
- 二顿异(二)
- 初分科
- 二初观下随释(二)
- 初观机顿异
- 二设教顿异
- 初初同(二)
- 三正治病(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初如下随文释义(二)
- 初正起病
- 二根缘扣佛
- 初说明医(二)
- 三譬三修病
- 四譬四德药(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四)
- 初一往为说(二)
- 初分科
- 二初即下随释(四)
- 初正说
- 二开权
- 三显实
- 四病药相治
- 二众生不受(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狂下随文释义(四)
- 初双惊
- 二双讥
- 三贬如来
- 四褒外道
- 三如来重说(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四)
- 初止其所说
- 二正为释疑(二)
- 初分科
- 二此中下随释(二)
- 初譬
- 二合
- 三重问
- 四重答(二)
- 初科分
- 二初唱下随释(二)
- 初唱两章门
- 二释两章门(二)
- 初科分叙意
- 二就初下随文释义(二)
- 初广释甘露(二)
- 初科分
- 二初牒下随释(三)
- 初牒
- 二释(二)
- 初叙古释(二)
- 初古释
- 二今明下今破
- 二今释下明今解
- 初叙古释(二)
- 三结
- 二略释毒药
- 初广释甘露(二)
- 四众生方受化(二)
- 初科分
- 二初文下随释(四)
- 初受教传化
- 二余人不受
- 三重为说
- 四方信受
- 初一往为说(二)
- 二合(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此先下随文释义(二)
- 初合始同
- 二合末异(二)
- 初合渐异
- 二合顿异(二)
- 初合无常
- 二合真常(三)
- 初结外道为非
- 二结今教为是
- 三正合真常(二)
- 初叙异解
- 二第一下随文释(三)
- 初正说
- 二简外道之非
- 三说如来之是
- 初譬(二)
- ○第三长寿品去十四品随问而施对此土菩萨众(二)
- 初题目(三)
- 初叙治定意(三)
- 初与上对辨
- 二恐依下改题所凭
- 三长只下征释义趣
- 二今释下正释题目
- 三此是下通示大章
- 初叙治定意(三)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
- 二初劝下随释(三)
- 初劝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劝下随释(二)
- 初劝比丘(二)
- 初悬叙劝意
- 二初文下正释经文(三)
- 初劝除疑(二)
- 初斥古示今(二)
- 初叙古斥非
- 二今按下示今所据
- 二有人下正释经文
- 初斥古示今(二)
- 二劝受寄(二)
- 初科分
- 二劝问下随释(二)
- 初劝
- 二辞(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法说下随文释义(三)
- 初法(二)
- 初分科
- 二正辞下随释(三)
- 初正辞
- 二释辞(二)
- 初对上文释
- 二对三谛释
- 三结辞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初明下随释(四)
- 初声闻不堪寄
- 二如来不应寄
- 三声闻强受寄
- 四如来失所寄
- 三合(二)
- 初明阙略
- 二合后下正释经文(二)
- 初合声闻强受
- 二合如来失所寄
- 初法(二)
- 三劝益物(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三)
- 初劝
- 二推(二)
- 初分科
- 二譬又下随释(二)
- 初譬(四)
- 初譬菩萨
- 二譬正应付嘱
- 三譬秉持受寄
- 四譬不失正法
- 二合(二)
- 初不应
- 二应寄
- 初譬(四)
- 三赞
- 初劝除疑(二)
- 二劝大众(二)
- 初来意
- 二问比下正释(二)
- 初对前释妨
- 二问何下正释经文(二)
- 初约劝问关后释(二)
- 初约问征文
- 二约答释义(四)
- 初约开施
- 二约开行
- 三约开义
- 四约开用
- 二问问下约劝问通前释(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约劝问关后释(二)
- 初劝比丘(二)
- 二正问○
- 三佛答○
- 初劝问(二)
- 初题目(三)
- ○二正问(二)
- 初分科
- 二欲问下随释(四)
- 初欲问(二)
- 初分科
- 二叙中下随释(二)
- 初经家叙起(二)
- 初科分
- 二初本下随释(四)
- 初叙本位
- 二叙迹宗
- 三叙感对
- 四叙威仪
- 二自咨發
- 初经家叙起(二)
- 二许问
- 三谦问(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大小
- 二高广
- 三借助
- 四正问(二)
- 初叙古释(二)
- 初列章
- 二随释(三)
- 初分偈
- 二问数
- 三因起
- 二观此下明今解(二)
- 初对古立章(三)
- 初分偈
- 二又问下问数(二)
- 初通叙盈缩
- 二今依下定数叙答(二)
- 初明问数分齐
- 二答尽下示答文起尽
- 三言因下因起(二)
- 初破古解(二)
- 初破开善灵根从前
- 二又言下破皇兴一化
- 二今试下明今释(二)
- 初正示经义(二)
- 初约三世示文(二)
- 初历文显义
- 二略举下引证结示
- 二若寻下约该收结斥
- 初约三世示文(二)
- 二今叙下结意斥古
- 初正示经义(二)
- 初破古解(二)
- 二河西下示今正解(二)
- 初分经正释(二)
- 初分经定数
- 二初一下随文示义(二)
- 初正问(三)
- 初问过去
- 疏总释
- 二问现在
- 疏总释
- 三问未来
- 疏总释
- 初问过去
- 二请答(三)
- 初请答过去
- 二请答现在
- 三请答未来
- 初正问(三)
- 二示答文处(二)
- 初正示答经分齐(三)
- 初示十二品答十五问
- 二示菩萨品答十二问
- 三示大众问答七问
- 二引证答经分齐(二)
- 初前九证答问尽处
- 二第十证分偈所凭
- 初正示答经分齐(三)
- 初分经正释(二)
- 初对古立章(三)
- 初叙古释(二)
- 初欲问(二)
- ○三佛答(二)
- 初分科
- 二赞下随释(二)
- 初赞问(二)
- 初分科
- 二赞又下随释(二)
- 初赞(二)
- 初分科
- 二先詶下随释(二)
- 初总赞
- 二別赞(二)
- 初标示
- 二初赞下正释(二)
- 初随文示义(三)
- 初赞问过去
- 二赞问现在
- 三赞问未来
- 二旧解下斥古明今(二)
- 初叙古斥非
- 二今明下依经显是
- 初随文示义(三)
- 二谦(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随文正释(二)
- 初谦所问横竖不及
- 二誓闻法顶戴增加
- 初赞(二)
- 二答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答下随释(二)
- 初次第答三十四问(三)
- 初十二问答十五问(十二)
- 初答长寿因果二问(三)
- 初指文分科
- 二更释下悬谈名义(三)
- 初示义胜劣
- 二今明下破计随机(二)
- 初四句破计
- 二但以下四悉随机
- 三前文下结示傍正
- 三初答下随文正解(二)
- 初答长寿因(二)
- 初分科
- 二初诫下随释(三)
- 初诫听
- 二正答(二)
- 三论义(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不解下依科释义(四)
- 初番(二)
- 初问(三)
- 初述不解
- 二谓不应
- 三正作难
- 二答
- 初问(三)
- 二番(二)
- 初科分
- 二问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标科
- 二初明下正释(三)
- 初过慈(二)
- 初顺经正解
- 二他解下举实况权
- 二现慈(二)
- 初叙意标科
- 二初如下随文正释(三)
- 初意慈
- 二口慈(二)
- 初分科
- 二初国下随释(三)
- 初举国宪
- 二明佛法(二)
- 初示轻重
- 二初言下正释义(二)
- 初释前四羯磨
- 二不可下释后三羯磨(二)
- 初明经律异同
- 二不可下对现文释义
- 三结治罪
- 三身慈
- 三未慈(二)
- 初分科
- 二初二下随释(四)
- 初标来世
- 二明持毁
- 三譬(二)
- 初別释初譬
- 二譬中下通释三譬(二)
- 初约律学释譬
- 二又解下约三惑释譬
- 四结
- 初过慈(二)
- 三番(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二)
- 初非佛旨
- 二举事难
- 二答(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初正下随文释义(三)
- 初开譬(四)
- 初生诸子(二)
- 初释国王等
- 二二三下释二三四(二)
- 初斥古
- 二今释
- 二付严师
- 三嘱苦教
- 四得福无罪
- 初生诸子(二)
- 二合譬
- 三况显
- 初开譬(四)
- 初问(二)
- 四番(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非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三)
- 初非佛旨
- 二举譬释非(三)
- 初但有言
- 二都无行
- 三结相违
- 三合譬结过(三)
- 初合知法
- 二合无行
- 三合相违
- 二答(二)
- 初叙古明义(二)
- 初兴皇斥他
- 二只约下兴皇正义(二)
- 初兴皇义
- 二此释下今师斥
- 二次佛下正释经文(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弹其麤言
- 二明常寿第一
- 初叙古明义(二)
- 初问(三)
- 初番(二)
- 二答长寿果○
- 初答长寿因(二)
- 二金刚身品答金刚及坚固力二问○
- 三名字功德品答究竟彼岸问○
- 四四相品答开微密问○
- 五四依品答作依止问○
- 六邪正品答云何知天魔问○
- 七四谛品答心喜说真谛问○
- 八四倒品答演说四颠倒问○
- 九如来性品答善业见性二问○
- 十文字品答解满字问○
- 十一鸟喻品答共圣行问○
- 十二月喻品答三光问○
- 初答长寿因果二问(三)
- 二菩萨品答十二问○
- 三大众问品答七问○
- 初十二问答十五问(十二)
- 二大众供养○
- 初次第答三十四问(三)
- 初赞问(二)
- ○二答长寿果(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初问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佛宝常(二)
- 初略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科分述意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四)
- 初譬诸寿入常寿
- 二譬常寿出诸寿
- 三譬常寿非常无常
- 四譬常寿能出能入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初蹑下随释(三)
- 初蹑宗作请(二)
- 初问
- 二答(四)
- 初非
- 二况
- 三结
- 四劝
- 二问世性(二)
- 初问(二)
- 初唱世出世两章门
- 二难(二)
- 初难两教无异
- 二难两理无异
- 二答(三)
- 初悬示答意
- 二答此下总別分科
- 三初开下随文释义(四)
- 初先佛被盗(二)
- 初开譬
- 二合譬(二)
- 初分科
- 二凡夫下随释(二)
- 初略
- 二广
- 二后佛认归(二)
- 初分科
- 二初法下随释(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三结正
- 四劝修(二)
- 初总別分科(二)
- 初劝修(二)
- 初劝迦叶
- 二通劝
- 二简修
- 初劝修(二)
- 二先劝下依科释义
- 初总別分科(二)
- 初先佛被盗(二)
- 初问(二)
- 三问法性(二)
- 初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可下随释(四)
- 初标问作请
- 二举昔难今
- 三以今难昔
- 四结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非下随释(二)
- 初非
- 二譬(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云下随文释义(二)
- 初譬(二)
- 初正譬
- 二斥非
- 二合(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合正譬
- 二合斥非
- 初譬(二)
- 初问(二)
- 初蹑宗作请(二)
- 初略问答(二)
- 二明三宝常(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先劝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三宝常(三)
- 初劝修常
- 二明得失
- 三正辨归依(三)
- 初开譬
- 二合譬
- 三举非显是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兴皇下随释(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领赞(二)
- 初领
- 二赞
- 初问答(二)
- 初明三宝常(三)
- 初明佛宝常(二)
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二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7 涅槃经治定疏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