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治定疏科卷卷三
- ○二金刚身品答金刚不坏问(二)
- 初题目(三)
- 初正释题目(三)
- 初双标
- 二金刚下双释(二)
- 初释喻
- 二金精下合法(二)
- 初提喻合法
- 二然下示文正意
- 三若从下双结
- 二复次下委示通別(二)
- 初就义正示(二)
- 初约迷悟示通別(二)
- 初明悟者圆通
- 二若不下为迷者分別
- 二若以下约各义结通別
- 初约迷悟示通別(二)
- 二有人下附文重示(二)
- 初引古释义
- 二今明下示今附文(二)
- 初明诸品广陈不出五果
- 二五果下结示通別以显理融
- 初就义正示(二)
- 三又他下简显法体(二)
- 初叙古释(二)
- 初古释身寿义
- 二今斥成历別
- 二今则下明今解
- 初叙古释(二)
- 初正释题目(三)
- 二本文(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略举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法身果答金刚问(二)
- 初明法身
- 二论义(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问下随文释义(三)
- 初问(二)
- 初问
- 二释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三)
- 初非其所问
- 二正答(三)
- 初定数简显
- 二然古下悬释示意(二)
- 三此既下分经通解(二)
- 初百句互具
- 二三谛分经(二)
- 初分经示义(三)
- 初非俗入真
- 二非真出俗
- 三即边入中
- 二虽此下离过显体
- 初分经示义(三)
- 三结劝(二)
- 初分科
- 二初结下随释(二)
- 初结(二)
- 初约本迹正释(二)
- 初释经结本体
- 二又结下释经结迹用(二)
- 初牒经正释
- 二若例下例余四身
- 二明五下例文结意(二)
- 初结为三谛
- 二依入下结具百句
- 初约本迹正释(二)
- 二劝
- 初结(二)
- 三领解
- 初问(二)
- 二明法身因答坚固力问○
- 初明法身果答金刚问(二)
- 初题目(三)
- ○二明法身因答坚固力问(二)
- 初总标叙意
- 二迦叶下依文释义(二)
- 初腾疑
- 二佛答(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随文释义(三)
- 初正答(二)
- 初略答(二)
- 初护法
- 二引证
- 二广答(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在家下随文释义(二)
- 初广护法(二)
- 初在家(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皆是下约时显意
- 二出家(二)
- 初问
- 二答
- 初在家(二)
- 二广引证(二)
- 初科分
- 二前二下随释(四)
- 初护法本缘
- 二护法行
- 三护法果报
- 四结会
- 初广护法(二)
- 初略答(二)
- 二领解
- 三劝修(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问者下随文释义(二)
- 初通举因果以劝四众
- 二別劝在家开执刀杖(二)
- 初劝
- 二简(二)
- 初正释经文(四)
- 初问(二)
- 初问师之有无
- 二问戒之持犯
- 二答(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寄结下随文释义(二)
- 初正答(二)
- 初答戒有无(二)
- 初答
- 二更问(二)
- 初问云何化他
- 二答与护法人俱
- 二答师有无(二)
- 初分科
- 二略下随释(二)
- 初略答
- 二广答(二)
- 初叙意
- 二广摧下随释(三)
- 初广摧伏(三)
- 初出坏众师弟
- 二通举三众
- 三明净众能坏前二
- 二广持律(三)
- 初对律部辨示
- 二神解下列今经五名
- 三云何下正随文释义
- 三广持经
- 初广摧伏(三)
- 初答戒有无(二)
- 二结叹
- 初正答(二)
- 三领
- 四述
- 初问(二)
- 二学人下再示余五
- 初正释经文(四)
- 初正答(二)
- ○三名字功德品答究竟彼岸问(二)
- 初题目(三)
- 初就题目释义(二)
- 初分字辨意(二)
- 初举世间
- 二例佛法
- 二今下分字正解(二)
- 初释名功德(三)
- 初征文列善
- 二引古斥非
- 三初譬下依经正示
- 二释字功德
- 初释名功德(三)
- 初分字辨意(二)
- 二六卷下对古经辨示
- 三此品下示答问意趣
- 初就题目释义(二)
- 二本文(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受持下随文释义(四)
- 初劝持(二)
- 初劝持
- 二受持(二)
- 初叙古斥非(二)
- 初叙古
- 二今下斥非
- 二夫大下正示今义
- 初叙古斥非(二)
- 二问(二)
- 初分科
- 二向下随释(二)
- 初问名功德
- 二问持功德
- 三答(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二)
- 初答名(三)
- 初判名
- 二明七善
- 三明七譬(二)
- 初斥古明今
- 二问此下正释七譬(二)
- 初释前六譬(二)
- 初广释第一
- 二余五下略指五譬
- 二最后下释第七譬(二)
- 初释所譬八味
- 二问云下释能譬八味(二)
- 初征
- 二有人下释(二)
- 初引古斥非
- 二今谓下今师正释
- 初释前六譬(二)
- 二答持
- 初答名(三)
- 四领解(二)
- 初领名
- 二领持
- 初劝持(二)
- 初题目(三)
- ○四四相品答开微密问(二)
- 初题目(二)
- 初正释题目(二)
- 初通约涅槃释
- 二前诸下別约三德(二)
- 初征文示德
- 二今解下从正立名
- 二问愿下料简所答(二)
- 初竝问
- 二旧释下答释(二)
- 初古释(二)
- 初斥二师解
- 二叙兴皇义(二)
- 初按定
- 二昔以下解释(二)
- 初总释横竖(二)
- 初约竖明开
- 二佛名下约横明说
- 二复次下別释横竖(二)
- 初约竖(二)
- 初标
- 二昔教下释
- 二约横
- 初约竖(二)
- 初总释横竖(二)
- 二是义下今解(二)
- 初破兴皇(二)
- 初总斥
- 二常无下正破(二)
- 二约四句立义
- 二若尔下举他解竝破
- 二今明下示今义(二)
- 初约常等四句以释义
- 二约开等四句判自他(二)
- 初正释义(二)
- 初自他共论开说(二)
- 初立四句示义
- 二今之下约六即释成
- 二又一下约自他各论开说(四)
- 初约自行明开说
- 二说中下约化他明开说
- 三自行下约自他合明开说
- 四不自下约非自他明开说
- 初自他共论开说(二)
- 二如是下结无差
- 初正释义(二)
- 初破兴皇(二)
- 初古释(二)
- 初正释题目(二)
- 二本文○
- 初题目(二)
- ○二本文(二)
- 初悬示消文(二)
- 初总叙所承(三)
- 初叙古三解
- 二今家下明今承用
- 三然呼下从多立名
- 二约四下正示其义(三)
- 初口密(二)
- 初标列
- 二何者下正释(二)
- 初破偏
- 二显圆
- 二约十下身密
- 三约百下意密
- 初口密(二)
- 初总叙所承(三)
- 二就口下入经随释(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为下随文释义(三)
- 初开口密(二)
- 初正明口密(二)
- 初明四相(二)
- 初明一相四相(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标大下随文正释(三)
- 初标
- 二列
- 三释(四)
- 初自正(二)
- 初分科
- 二初云下随释(二)
- 初佛自正
- 二譬比丘自正(三)
- 初叙意分科
- 二见火下随文释义(三)
- 初见火
- 二誓
- 三结
- 三旧有下释通妨义(二)
- 初立妨
- 二观下答释(二)
- 初观师明教门缘异
- 二今师约相智不同
- 二正他(二)
- 初分科悬示(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示义(二)
- 初略对四悉
- 二夫下广释四悉(二)
- 初正释(四)
- 初世界(二)
- 初总叙来意
- 二女人下提喻释义(二)
- 初正释
- 二含酥下总结
- 二又婴下为人
- 三又儿下对治
- 四又儿下第一义
- 初世界(二)
- 二推此下总结
- 初正释(四)
- 二就欢下随文正释(四)
- 初欢喜正他(二)
- 初分科
- 二旧四下随释(五)
- 初女人默念
- 二如来故问
- 三女人叹佛
- 四请法多少
- 五结其欢喜
- 二生善正他(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成下随科释义(三)
- 初成前欢喜
- 二正是生善
- 三料简不堪对治
- 三对治正他(二)
- 初分科
- 二以出下随释(二)
- 初牒不堪
- 二正明对治
- 四第一义正他
- 初欢喜正他(二)
- 初分科悬示(二)
- 三随问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正释(二)
- 初正能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唱断肉(二)
- 初标科
- 二初番下随释(六)
- 初番问答(二)
- 初迦叶问
- 二如来答
- 二番问答(二)
- 初迦叶问
- 二如来答
- 三番问答(二)
- 初迦叶问
- 二如来答
- 四番问答(二)
- 初迦叶问
- 二如来答
- 五番问答(二)
- 初迦叶问
- 二如来答
- 六番问答(二)
- 初迦叶问
- 二如来答(八)
- 初呵同尼乾
- 二须识开遮意
- 三顿制断肉
- 四食肉怨嫌
- 五执小谤大
- 六食肉起恶
- 七除饥年污器
- 八结制
- 初番问答(二)
- 初正能问答(二)
- 四善解因缘(二)
- 初简显分科
- 二初假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答明不顿说(二)
- 初设四问(三)
- 初分问总別
- 二如来下依文释义
- 三佛答下旧释所凭
- 二就答下不次答(二)
- 初标示
- 二初答下随释(五)
- 初答木叉
- 二答堕
- 三重答木叉
- 四答律
- 五答总问
- 初设四问(三)
- 二问答明不预说(二)
- 初标科
- 二先问下随释(二)
- 初设问(二)
- 初问何不预说
- 二问将欲陷坠
- 二佛答(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初譬下随文释义(二)
- 初答陷坠之讥
- 二答不表之意(二)
- 初譬
- 二合(二)
- 初科分
- 二初虽下正释(二)
- 初正合
- 二举轮宝明开合意
- 初设问(二)
- 初问答明不顿说(二)
- 初自正(二)
- 二明四相一相○
- 初明一相四相(二)
- 二料简涅槃○
- 初明四相(二)
- 二兼明身意二密(虗科)
- 初正明口密(二)
- 二开身密○
- 三开意密○
- 初开口密(二)
- 初悬示消文(二)
- ○二明四相一相(三)
- 初简显示意
- 二他以下引类释成(二)
- 初举古斥非
- 二一四下今师引类
- 三就文下随文解释(三)
- 初科分
- 二随文释(二)
- 初正明四一
- 二反质释疑(四)
- 初疑
- 二质
- 三答
- 四通
- 三问四下例四悉
- ○二料简涅槃(三)
- 初简辨(二)
- 初牒前义问
- 二四相下约名同答
- 二文为下分科
- 三初佛下随释(四)
- 初佛料简(二)
- 初分科
- 二一明下随释(二)
- 初假作难(五)
- 初明灭惑
- 二明灭有
- 三明灭依
- 四明灭正
- 五通灭有
- 二佛作答(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通呵下随文释义(三)
- 初呵(二)
- 初通呵
- 二別呵
- 二答(三)
- 初答灭惑灭依两问
- 二答灭有灭正两问
- 三答第五通问
- 三结异
- 初呵(二)
- 初假作难(五)
- 二迦叶下论义(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初问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二)
- 初悬示
- 二初云下正释(二)
- 初明由烦恼故有
- 二明由业故有
- 二答
- 初问(二)
- 二问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问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科分
- 二初弹下随释(二)
- 初弹非
- 二转譬
- 初问答(二)
- 三领解
- 四述成
- 初佛料简(二)
- 初简辨(二)
- ○二开身密(三)
- 初悬谈义旨(二)
- 初明来意(二)
- 初牒名显意
- 二前下对前互辨
- 二斥古解(二)
- 初他师解开密义(二)
- 初叙古义
- 二理岂下明今破
- 二成论下三家解变化义(三)
- 初论人约权解(二)
- 初叙古义
- 二明今斥
- 二地人约用解(二)
- 初叙古义
- 二明今斥
- 三他人约术解(二)
- 初叙古义
- 二明今斥(二)
- 初术即三谛
- 二庄周下举劣况胜
- 初论人约权解(二)
- 初他师解开密义(二)
- 初明来意(二)
- 二总別分科
- 三初如下随文解释(二)
- 初开身密(二)
- 初问(四)
- 初领旨
- 二正难
- 三结问
- 四请答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三)
- 初总非
- 二诫听
- 三正答(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中下随文释义(二)
- 初通举菩萨(二)
- 初正释(七)
- 初复次(二)
- 初正释现文(二)
- 初引古解(二)
- 初叙古解
- 二引他难
- 二夫涅下明今义(二)
- 初明涅槃体徧
- 二今明下约因人正释(二)
- 初正明今义
- 二何故下结破两家(二)
- 初双牒彼义(二)
- 初牒立义家
- 二复何下牒立难家
- 二下文下引文正破
- 初双牒彼义(二)
- 初引古解(二)
- 二此七下通示七义
- 初正释现文(二)
- 二复次
- 三复次
- 四复次
- 五复次
- 六复次
- 七复次
- 初复次(二)
- 二总结
- 初正释(七)
- 二別举释迦(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三)
- 初略明化道之法
- 二广辨方便之处(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此下随文释义(三)
- 初总明三千施化
- 二別明阎浮施化(四)
- 初此生应现
- 二余生应现
- 三重明此生
- 四重辨余生
- 三总结诸方便
- 三总结
- 初通举菩萨(二)
- 初问(四)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此中下随释(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呵其问
- 二举譬答
- 三反责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二下随释(四)
- 初呵问
- 二定宗
- 三会譬
- 四料简
- 初问答(二)
- 初开身密(二)
- 初悬谈义旨(二)
- ○三开意密(二)
- 初悬谈义旨(二)
- 初标示分文
- 二他下正谈义旨(三)
- 初约三业释密(二)
- 初叙他解
- 二明今释(二)
- 初约三业正示(二)
- 初征文斥旧
- 二何者下义通三
- 二又约下约自他释成(三)
- 初约自他四句
- 二约一十二句
- 三又无下约机理释成(二)
- 初约理本无
- 二特以下随机则有
- 初约三业正示(二)
- 二问释下对诸经解妨(二)
- 初引古解论立疑
- 二此义下斥非例今以答
- 三故前下示二段相关
- 初约三业释密(二)
- 二就开下正释经文(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二)
- 初开密(二)
- 初开密(三)
- 初问(三)
- 初非密藏而言无
- 二是密语而言有(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初法下随文释义(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三结
- 二答(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就九下随文释义(二)
- 初叹问答无密藏
- 二九譬答有密语(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三)
- 初七譬斥密三业开显三业(七)
- 初秋月譬
- 二积金譬
- 三身根譬
- 四负财譬(二)
- 初叙古解
- 二明今释(二)
- 初约负贷释
- 二约荷负释
- 五多财譬
- 六根丑譬
- 七语论譬
- 二长者教子一譬释开密因缘(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二下随文释义(二)
- 初为密作譬(二)
- 初开(四)
- 初欲教大
- 二缘不堪
- 三不说大
- 四结无覆藏
- 二合(四)
- 初合欲说大
- 二合且为说小
- 三合不为说大
- 四合无秘藏
- 初开(四)
- 二为开作譬(二)
- 初譬
- 二合(二)
- 初略指如文
- 二旧下斥他凭用(二)
- 初引古诤论(四)
- 初示旧师凭文立
- 二约兴皇引经难
- 三解下以无当通大救
- 四竝下以满应通小竝
- 二今下明今用义
- 初引古诤论(四)
- 初为密作譬(二)
- 三龙王一譬明无开密因缘
- 初七譬斥密三业开显三业(七)
- 三领解
- 初问(三)
- 二论义(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问下随文释义(二)
- 初论义(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三)
- 初领今常
- 二引昔无常
- 三问云何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昔下随释(二)
- 初明昔权
- 二明今实
- 初问(三)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随经文別释(四)
- 初答无积聚
- 二答食知足
- 三答迹难寻
- 四答至何方
- 二今明下约德谛通示
- 初随经文別释(四)
- 初问答(二)
- 二领解
- 初论义(二)
- 初开密(三)
- 二解脱○
- 初开密(二)
- 初悬谈义旨(二)
- ○二解脱(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略说下随文辨义(三)
- 初略明解脱(二)
- 初略说解脱(二)
- 初分科悬叙
- 二所言下随文释义(三)
- 初举广大(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举无疮疣(二)
- 初叙古解
- 二就文下随文义(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三解脱处(二)
- 初分科
- 二文中下随释(二)
- 初自解脱
- 二调伏他
- 初举广大(三)
- 二论义(二)
- 初标示
- 二初二下随释(二)
- 初二番论无疮疣(二)
- 初问答
- 二问答
- 二三番论解脱处(三)
- 初问答
- 二问答(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旧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双标
- 二答(二)
- 初双释(二)
- 初异解
- 二今释
- 二双结
- 初双释(二)
- 三问答
- 初二番论无疮疣(二)
- 初略说解脱(二)
- 二广明解脱(二)
- 三总结解脱(二)
- 初分科
- 二总结下随释(二)
- 初总结
- 二论义(三)
- 初科分明略举
- 二私云下治者示统收
- 三初问下随经文释义(三)
- 初问三归(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体下随释(四)
- 初体妙故三
- 二料简故三
- 三引证故三
- 四自在故三
- 二问无作乐(二)
- 初分科
- 二初领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领旨
- 二作难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以患下随释(三)
- 初譬
- 二合
- 三结
- 初问(二)
- 三问不生灭(二)
- 初分科
- 二前四下随释(五)
- 初问答
- 二问答
- 三问答
- 四问答
- 五问答(四)
- 初问
- 二答
- 三领解
- 四述成
- 初问三归(二)
- 初略明解脱(二)
- ○五四依品答作依止问(二)
- 初题目(三)
- 初正释(二)
- 初略释
- 二凭有下广释(四)
- 初世界
- 二答上下为人
- 三又昔下对治
- 四又昔下第一义
- 二问如下料简(三)
- 初约现形简(二)
- 初约佛形简
- 二约普现简(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略示通別
- 二自在下广示本迹
- 三虽有下结显今意
- 二问如下约开合简
- 三问何下约今昔简
- 初约现形简(二)
- 三旧明下判位(二)
- 初叙三家判位(二)
- 初正叙三家
- 二然地下明今摄属
- 二今约下明今师判位(二)
- 初显位次高下(二)
- 初正判別圆不同
- 二重示圆位通別
- 二他下明师弟通局
- 初显位次高下(二)
- 初叙三家判位(二)
- 初正释(二)
- 二本文(二)
- 初总別科分
- 二标章下随文释义(八)
- 初标名相(三)
- 初标章叹
- 二列数叹
- 三示相叹(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初伏下依科释义(二)
- 初示四人相(四)
- 初依(三)
- 初伏道相
- 二修行相
- 三位相
- 二依(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体相
- 二行相
- 三位相(二)
- 初标难
- 二旧云下示义(四)
- 初引旧解
- 二今明下明今义
- 三古来下重引古
- 四今明下斥古非
- 三依(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证相
- 二行相
- 三位相
- 四依(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证相
- 二位相
- 三行相
- 初依(三)
- 二总叹德
- 初示四人相(四)
- 二辨利益(三)
- 初标示叙意
- 二总別分科
- 三释中下随文释义(二)
- 初教声闻降(二)
- 初问(三)
- 初唱不依
- 二释不依
- 三结唱不依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佛是下随释(二)
- 初然问观察
- 二正降魔(二)
- 初分科
- 二偷下随释(二)
- 初譬(二)
- 初魔来
- 二魔降
- 三魔退
- 二合(三段)
- 初譬(二)
- 初问(三)
- 二不教菩萨降(二)
- 初分科
- 二初明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依法自足
- 二何用依人
- 二答(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声闻下随文释义(三)
- 初然问
- 二正答(三)
- 初法(二)
- 初唱两章门
- 二双释小大
- 二譬(二)
- 初总分科
- 二初方下随文释义(三)
- 初佛教声闻(二)
- 初开譬(三)
- 初教方便
- 二教起念
- 三教破敌(二)
- 初分科
- 二魔无下随释(三)
- 初魔来
- 二魔降
- 三魔退
- 二合譬
- 初开譬(三)
- 二佛不教菩萨(二)
- 初分科
- 二初闻下随释(三)
- 初不教降
- 二释不降
- 三譬显
- 三菩萨教声闻(二)
- 初分科
- 二魔用下随释(二)
- 初譬(四)
- 初魔化声闻
- 二声闻受化
- 三四依降魔
- 四声闻还本
- 二合(四)
- 初合声闻受化
- 二合魔化声闻
- 三合四依降魔
- 四合声闻还本
- 初譬(四)
- 初佛教声闻(二)
- 三结成(三)
- 初结为声闻
- 二结不教菩萨
- 三双结两意
- 初法(二)
- 三赞叹(二)
- 初叹现在人法
- 二叹未来人法
- 初问(二)
- 初教声闻降(二)
- 三明出时○
- 四论植因○
- 五判罪福○
- 六劝供养○
- 七简真偽○
- 八会今昔○
- 初标名相(三)
- 初题目(三)
- ○三明出时(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通说下随文释义(三)
- 初佛通说时
- 二迦叶別问(二)
- 初分科
- 二一灭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灭后久近不如法时
- 二灭后久近如法救时
- 二答(二)
- 初答不如法时
- 二答如法人能济拔者(二)
- 初总別分科
- 二即此下随文释义(二)
- 初正答(二)
- 初褒贬小大(二)
- 初开譬(四)
- 初譬大
- 二譬小
- 三结贬
- 四结褒
- 二合譬(二)
- 初合贬小
- 二合褒大
- 初开譬(四)
- 二正明救济(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譬(三)
- 初叙小乘化
- 二大乘化
- 三小受大化
- 二合
- 初譬(三)
- 初褒贬小大(二)
- 二叹劝(二)
- 初叹经
- 二劝人
- 初正答(二)
- 初问(二)
- 三迦叶料简(二)
- 初分科
- 二问意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
- ○四论植因(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时有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三)
- 初举恶时
- 二索好人
- 三请答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三)
- 初叹问
- 二正答(二)
- 初消文
- 二仙慧下判位(二)
- 初仙慧
- 二开善冶城(二)
- 初二家定位
- 二若全下难古明今(二)
- 初征难
- 二今明下今释
- 三劝
- 初问(三)
- ○五判罪福(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谤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罪福因果(四)
- 初谤相
- 二信相
- 三谤报
- 四信报
- 二劝福结依
- 初明罪福因果(四)
- ○六劝供养(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劝供养(二)
- 初劝供养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正答
- 二引偈
- 二问答(二)
- 初劝供养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领旨下随释(二)
- 初问(三)
- 初领旨
- 二陈疏(二)
- 初分科
- 二从下随释(三)
- 初三定
- 二三难
- 三三结
- 三请答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略文下随释(二)
- 初略答
- 二广答(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三)
- 初举时(四)
- 初举时浊
- 二明救浊
- 三和浊
- 四明无罪
- 二设譬(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秉法下随文释义(二)
- 初譬(三)
- 初为时作譬
- 二为同作譬(二)
- 初分科
- 二婆下随释(四)
- 初童子受募
- 二王大欢喜
- 三诸人嗔怪
- 四同事日久
- 三为𫄙作譬(二)
- 初分科
- 二初研下随释(二)
- 初治恶(四)
- 初相研定
- 二求取大法
- 三弘宣大乘
- 四正作摈
- 二立善(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立善
- 二驱恶
- 三无犯
- 四傍叹
- 初治恶(四)
- 二合(二)
- 初标示
- 二此下随释(二)
- 初合和同
- 二合𫄙治
- 初譬(三)
- 三结(二)
- 初分科
- 二初中下随释(二)
- 初结有罪无罪(二)
- 初结无罪(二)
- 初持礼毁无罪
- 二持受毁供无罪
- 二结有罪(二)
- 初乖说
- 二乖心
- 初结无罪(二)
- 二结但为菩萨(二)
- 初引偈
- 二判
- 初结有罪无罪(二)
- 初举时(四)
- 初问(三)
- 初劝供养(二)
- ○七简真偽(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答失不失(二)
- 初法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譬下随释(二)
- 初譬
- 二合
- 二答缓不缓
- 初答失不失(二)
- 二约法简(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约田简(二)
- 初正释(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问下料简
- 初正释(三)
- 二约智简(二)
- 初分科
- 二六卷下随释(二)
- 初譬
- 二合
- 三约天眼简(二)
- 初分科
- 二雪下随释(二)
- 初譬
- 二合
- 初约田简(二)
- 三领解
- 初问答(二)
- ○八会通今昔(二)
- 初分科
- 二初昔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举昔(三)
- 初对阿含辨异
- 二梁下明四家各解
- 三今且下依阿含出义
- 二请会
- 初举昔(三)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所以下随释(二)
- 初別会(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依下随文释义(四)
- 初明依法即依人
- 二明昔不依无法之人
- 三明今依有法之人(四)
- 初唱应依
- 二释应依
- 三叹德
- 四释叹
- 四举下况上
- 二总会(二)
- 初分科
- 二初依下随释(三)
- 初就今教会(二)
- 初会(四)
- 初会依法不依人(三)
- 初双标
- 二双释
- 三双结
- 二会依义不依语(二)
- 初会依义
- 二会不依语(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明无理之语
- 二明乱正之语
- 三会依智不依识
- 四会依了不依不了(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标宗
- 二历法
- 三辨宗(二)
- 初辨小(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二辨大(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初辨小(三)
- 初会依法不依人(三)
- 二结
- 初会(四)
- 二举今昔相对会(二)
- 初叙文分科
- 二此初下随文释义(三)
- 初两依共释(三)
- 初释依义兼明依法
- 二释不依人
- 三释不依语
- 二释第三
- 三释第四
- 初两依共释(三)
- 三结会
- 初就今教会(二)
- 初別会(二)
- 初问(二)
- ○六邪正品答云何知天魔问(二)
- 初题目(三)
- 初正释题目(二)
- 初标
- 二邪广下释(二)
- 初通途示义(二)
- 初释(二)
- 初历法解义(二)
- 初释邪(二)
- 初标名列数
- 二邪恶下解义引证
- 二释正(二)
- 初标列
- 二对下结例
- 初释邪(二)
- 二会成四悉(二)
- 初标
- 二邪恶下释
- 初历法解义(二)
- 二结
- 初释(二)
- 二今经下別显经题
- 初通途示义(二)
- 二此品下示佛答问
- 三然四下对前简辨
- 初正释题目(二)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
- 二问则下随释(五)
- 初略明邪正(二)
- 初问
- 二答
- 二广明邪正(二)
- 初分科
- 二问中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广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云下随释(二)
- 初答形乱(二)
- 初依文正解
- 二夫下牒经释疑(二)
- 初疑问
- 二圣下答释
- 二答声乱(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五)
- 初乱佛身(四)
- 初乱生
- 二乱行
- 三乱入庙
- 四乱纳妃
- 二乱结戒
- 三乱佛德
- 四乱经律(二)
- 初通就经律作乱
- 二就常无常作乱
- 五乱罪福(二)
- 初科分
- 二初比下随释(三)
- 初明正
- 二明邪
- 三更明正
- 初乱佛身(四)
- 初答形乱(二)
- 三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答次下随释(三)
- 初论佛性(二)
- 初问
- 二答
- 二论过人(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明犯
- 二不明犯
- 三重明犯
- 三论梦觉(二)
- 初分科
- 二梦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
- 初论佛性(二)
- 四领解
- 五述成
- 初略明邪正(二)
- 初题目(三)
- ○七四谛品答心喜说真谛问(二)
- 初题目(三)
- 初总示答问
- 二旧下历破古解(二)
- 初初师约胜鬘无量释今品(二)
- 初叙古
- 二今破(二)
- 初历名义委破(二)
- 初约不出生死破
- 二约名义违反破(三)
- 初正破
- 二解下重救
- 三若下再斥
- 二胜鬘下结教部不同
- 初历名义委破(二)
- 二次师约五时智谛释今品(二)
- 初叙古
- 二今破
- 初初师约胜鬘无量释今品(二)
- 三今明下正明今释(三)
- 初与圣行对辨
- 二其相下引现文解释(三)
- 初叙意
- 二谓知下正示
- 三谛非下结显
- 三如来下约佛意结示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
- 二先直下随释(二)
- 初明四谛(四)
- 初苦谛(六)
- 初明惑(二)
- 初正释今义(二)
- 初直明苦
- 二不解故苦
- 二下明下悬示下文
- 初正释今义(二)
- 二惑果
- 三明解
- 四解果
- 五结解
- 六结惑
- 初明惑(二)
- 二集谛(六)
- 初明惑
- 二惑果
- 三明解
- 四解果
- 五结解
- 六结惑
- 三灭谛(二)
- 初标示
- 二初明下正释(六)
- 初明惑
- 二明解
- 三惑果
- 四解果
- 五结解
- 六结惑
- 四道谛(二)
- 初标示
- 二初即下正释(六)
- 初明惑
- 二惑果
- 三明解
- 四解果
- 五结惑
- 六结解
- 初苦谛(六)
- 二领解
- 初明四谛(四)
- 初题目(三)
- ○八四倒品答演说四颠倒问(二)
- 初题目(二)
- 初略示
- 二但倒下广释(二)
- 初泛明诸义
- 二先佛下正释四倒(二)
- 初通约三世病起药兴
- 二若治下正约今佛用药治病(二)
- 初指前经示药
- 二此品下显今品明病(三)
- 初正判属病
- 二若其下示兼通意
- 三文明下对文辨示(二)
- 初明经题存略
- 二今从下示存略之意(二)
- 初示前品相成
- 二若但下示今品所以(二)
- 初约喻反显
- 二双解下就法顺释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
- 二于佛下随释(二)
- 初明四倒(四)
- 初苦倒(三)
- 初出苦境
- 二出苦体
- 三结
- 二无常倒(二)
- 初悬示
- 二所不下正释(三)
- 初倒境
- 二倒体
- 三结
- 三无我倒(三)
- 初倒境
- 二倒体
- 三结
- 四不净倒(三)
- 初倒境
- 二倒体
- 三结
- 初苦倒(三)
- 二领解(二)
- 初分科
- 二別下随释(二)
- 初领解
- 二述迷
- 初明四倒(四)
- 初题目(二)
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三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7 涅槃经治定疏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