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七
- ○二德王品证十功德(二)
- 初题目(二)
- 初破古解(二)
- 初叙
- 二今皆下破
- 二今依下明今释(二)
- 初据文定义
- 二前三下释疑显意
- 初破古解(二)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佛明十功德(二)
- 初唱数(三)
- 初对告
- 二唱数
- 三称叹
- 二別释(二)
- 初分科
- 二旧解下随释(二)
- 初征起
- 二正释(二)
- 初破古分判(二)
- 初破古分节
- 二今但下明今判文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十)
- 初明第一功德(二)
- 初分科
- 二旧明下随释(三)
- 初明五事(三)
- 初标
- 二列(二)
- 初章安约义正明(二)
- 初叙古立义(二)
- 初二家约三慧
- 二兴皇约相由
- 二今明下破古显今(二)
- 初历破三家
- 二文明下结成十失(二)
- 初明违文成失
- 二若依下示依文无过
- 初叙古立义(二)
- 二荆溪征文助显(二)
- 初助成约证
- 二故知下显今斥古
- 初章安约义正明(二)
- 三別解(二)
- 初分科
- 二标不下随释(五)
- 初释不闻闻(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叙佛意分经
- 二此之下征文叹显义
- 三今初下约三谛正释(三)
- 初不闻闻第一义中谛(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通列
- 二通释
- 二不闻闻俗谛(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列俗谛法
- 二明秘密
- 三不闻闻真谛(二)
- 初分科
- 二皆下随释(二)
- 初闻真谛法
- 二闻秘密
- 初不闻闻第一义中谛(二)
- 三结
- 二释闻已利益(二)
- 初分科
- 二标证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分科
- 二先提下随释(二)
- 初略(二)
- 初提缘由
- 二显真证
- 二广(二)
- 初正释经文(二)
- 初叙缘由
- 二历四法明益
- 二不从下征文斥古
- 初正释经文(二)
- 初略(二)
- 三结
- 三释断疑心(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叙意斥古
- 二释文下随文释义(二)
- 初分科
- 二初名下随释(二)
- 初略释离(三)
- 初离名义两疑
- 二离八倒疑
- 三离权实疑
- 二广释离(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三)
- 初离实法上疑
- 二离假名上疑
- 三离依正上疑
- 初略释离(三)
- 三结
- 四释慧心正直(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五释秘密义(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果深密
- 二因深密
- 三不思议深密
- 三结
- 初释不闻闻(三)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初领下随释(四)
- 初德王论(二)
- 初问(二)
- 初领旨仰非
- 二正难(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三)
- 初作夺门(二)
- 初法(三)
- 初通约有无夺(二)
- 初夺
- 二遮
- 二正就不闻闻夺
- 三结(二)
- 初结定成两
- 二结定不应一
- 初通约有无夺(二)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正释(二)
- 初譬
- 二合
- 初法(三)
- 二作纵门(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纵众生(二)
- 初纵
- 二征
- 二从佛果(二)
- 初纵
- 二征
- 三更结两纵
- 初纵众生(二)
- 三作况门(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就色声况
- 二就三世况
- 初作夺门(二)
- 二叹答
- 初问(二)
- 二琉光论○
- 三无畏论○
- 四德王重论○
- 初德王论(二)
- 三结
- 初明五事(三)
- 二明第二功德○
- 三明第三功德○
- 四明第四功德○
- 五明第五功德○
- 六明第六功德○
- 七明第七功德○
- 八明第八功德○
- 九明第九功德○
- 十明第十功德○
- 初明第一功德(二)
- 初破古分判(二)
- 初唱数(三)
- 二高贵领解○
- 三总结○
- 初佛明十功德(二)
- 初题目(二)
- ○二琉光论(二)
- 初分科
- 二初放下随释(二)
- 初从远来(二)
- 初现来相(二)
- 初放光
- 二问答(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明其本(二)
- 初无言辨本
- 二寄言辨本(二)
- 初分科
- 二私谓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六番破定相(六)
- 初约智慧
- 二约涅槃
- 三约如来
- 四约慈悲
- 五约念佛
- 六约不共
- 二一番约因缘(二)
- 初治者述文旨
- 二疏主立问答
- 初六番破定相(六)
- 二明其迹(二)
- 初分科
- 二佛言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此述彼土
- 二彼述此土
- 三明菩萨欲来
- 初明其本(二)
- 二正来(二)
- 初正释来义
- 二释疑料简(二)
- 初明彼此二佛互遣菩萨(二)
- 初问
- 初答
- 二明净秽主俱说涅槃(四)
- 初引迦叶不说例难
- 二明显常俱说正答
- 三征经文举例再竝
- 四约三悉俱谈通解
- 初明彼此二佛互遣菩萨(二)
- 初现来相(二)
- 二至已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傍论去来(二)
- 初悬示(二)
- 初明问答随缘
- 二此中下示人法傍正
- 二佛问下正释(二)
- 初佛问
- 二琉光答(二)
- 初分科
- 二琉光下总释(二)
- 初两番就前境
- 二八番约迷悟
- 初悬示(二)
- 二正问上义(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请许
- 二问答(二)
- 初琉光问(二)
- 初对三异立疑
- 二解云下据理同答释
- 二佛答(二)
- 初分科
- 二许下随释(二)
- 初缘起(二)
- 二正答(三)
- 初分经文
- 二南下破古解(二)
- 初叙古(二)
- 初三家通分三番(三)
- 初约法譬
- 二约教证
- 三约三根
- 二四师解初四句(四)
- 初约二谛
- 二约真应
- 三约生死涅槃
- 四约始终
- 初三家通分三番(三)
- 二今谓下今破(三)
- 初举法体总斥偏解
- 二又一下历诸师別示过失
- 三又此下明显证重弹失意
- 初叙古(二)
- 三若以下今正释(二)
- 初约不闻闻四句(二)
- 初正释(二)
- 初正约四法解(三)
- 初标示
- 二佛虽下正释
- 三今取下结显(二)
- 初结依佛意
- 二如此下结叹断疑
- 二复次下更约三义释(三)
- 初约五行释
- 二约五佛性释
- 三约三涅槃释
- 初正约四法解(三)
- 二若得下结广
- 初正释(二)
- 二应开不生生两四句(二)
- 初显同示义
- 二兴下例通解释(二)
- 初兴皇约本文三偈例通
- 二今师约大小律论例通(二)
- 初例通小乘律
- 二例通大乘论
- 初约不闻闻四句(二)
- 初琉光问(二)
- 三重研(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安住下随文释义(二)
- 初约内四句(三)
- 初释安住世谛
- 二释世谛死时
- 三释四住菩萨
- 二约外四句
- 初约内四句(三)
- 四结难(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三)
- 初难(三)
- 初就常无常难
- 二就自生生他难
- 三就本有本无难
- 二解(二)
- 初分科
- 二初非下随释(三)
- 初非六问(二)
- 初总示意
- 二初言下正释文(二)
- 初释六非
- 二释一是
- 二释六非(二)
- 初随文正释(七)
- 初释第一不生生
- 二释第二生生
- 三释第三生不生
- 四释第四不生不生
- 五释第五生
- 六释第六不生
- 七释第七可说(二)
- 初释十因缘(二)
- 初正释因缘
- 二此止下通结指广
- 二释莫入空定
- 初释十因缘(二)
- 二然经下约义广示(二)
- 初重广一是(二)
- 初叙意
- 二所谓下正示(二)
- 初约说默正辨(二)
- 初明可说
- 二亦应下明不可说
- 二又四下约事理重明(二)
- 初泛明相即明事可说
- 二何以下正例经文明理不说
- 初约说默正辨(二)
- 二地师下再释六非(二)
- 初暂许地师
- 二今欲下正明今义(二)
- 初总标
- 二初两下別释
- 初重广一是(二)
- 初随文正释(七)
- 三答六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別下随释(二)
- 初答前两问(二)
- 初別就四相答(四)
- 初生
- 二住
- 三异
- 四坏
- 二合就四相
- 初別就四相答(四)
- 二答后四问(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二)
- 初正答第五兼答第六
- 二正答第四兼答第三(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法
- 二譬(二)
- 初正因譬意
- 二此中下解妨例前
- 三合
- 初答前两问(二)
- 初非六问(二)
- 三领(二)
- 初分科
- 二陈下随释(二)
- 初经家叙
- 二正陈解(二)
- 初白陈
- 二陈众
- 初难(三)
- 初傍论去来(二)
- 初从远来(二)
- ○三无畏论(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请许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问经下随文释义(三)
- 初问(二)
- 初问此生彼
- 二问彼利根
- 二答(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然净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是止善
- 二是行善
- 三领解
- 初问(二)
- 三请答德王五问(二)
- 初叙意分章
- 二释中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
- 二佛答(二)
- 初赞诫
- 二正答(二)
- 初举未至不至(二)
- 初牒至不至章
- 二解释(二)
- 初通叙大意(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初闻下约根述意
- 二就此下正释经文(二)
- 初分文述意
- 二然此下随句解释(二)
- 初明涅槃有至不至(二)
- 初未至不至(二)
- 初例上显同
- 二若尔下对前释妨
- 二不至至
- 初未至不至(二)
- 二明生死有至不至(二)
- 初至不至
- 二至至
- 初明涅槃有至不至(二)
- 初通叙大意(二)
- 二牒闻不闻(二)
- 初列四章
- 二但释一句
- 初举未至不至(二)
- ○四德王重论(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单问果(二)
- 初问(二)
- 初约三问分经(三)
- 初问涅槃始有即是无常
- 二问因庄严故有复是无常
- 三问涅槃若有亦是无常(五)
- 初是有故无常
- 二可见故无常
- 三不平等故无常
- 四有须待故无常(疏云第三问复有四章別者谓一章正明是有余四別有异名合论即五章也)
- 五有名字故无常
- 二不者下约七问分经(今对答文且依三段)
- 初约三问分经(三)
- 二佛答(二)
- 初分科
- 二地人下随释(三)
- 初答本无今有(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答因庄严(二)
- 初法
- 二譬(三)
- 初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二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三譬(二)
- 初譬
- 二合
- 初譬(二)
- 三答涅槃是有(二)
- 初叙妨述意
- 二前举下随文释义(二)
- 初举五因
- 二举二因
- 初答本无今有(三)
- 初问(二)
- 二双问因果(二)
- 初问(二)
- 初问因
- 二问果
- 二佛答(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双答因果
- 二別答因果(二)
- 初分科
- 二初正下随释(二)
- 初因(二)
- 初顺因(二)
- 初正答(二)
- 初少分涅槃(五)
- 初约有乞无乞
- 二约时施常施
- 三约生悔不悔
- 四约生怖不怖
- 五约望报不望
- 二判度
- 初少分涅槃(五)
- 二叹经(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结菩萨为叹
- 二结三乘为叹
- 初正答(二)
- 二违因(二)
- 初分科
- 二初问下随释(三)
- 初问(三)
- 初两问四罪
- 二两问一阐提
- 三一问不定(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前难下牒前述意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一叹下随释(二)
- 初叹问(四)
- 初叹现德
- 二叹往因
- 三叹所问超踰人天
- 四诫听许说
- 二答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答下随释(三)
- 初答第五不定问(三)
- 初标
- 二答
- 三结
- 二答第三断善问兼答第一第二罪人问(二)
- 初正答第三
- 二兼答第一第二
- 三重答第五不定问兼答第四问(二)
- 初分科
- 二此即下随释(三)
- 初泛明不定(四)
- 初明恶人不定
- 二明诸法不定(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法
- 二譬(三)
- 初幻(二)
- 初譬
- 二合
- 二炎(二)
- 初譬
- 二合
- 三譬(二)
- 初譬
- 二合
- 初幻(二)
- 三明普人不定
- 四明如来不定
- 二广明不定(二)
- 初悬谈义旨(二)
- 初破古二家释义(二)
- 初旧师真应释(二)
- 初叙彼义
- 二明今破
- 二兴皇互非释(二)
- 初叙彼义
- 二明今破
- 初旧师真应释(二)
- 二今明下今约三谛互融
- 初破古二家释义(二)
- 二今先下随文释义(二)
- 初分科辨示
- 二于第下随文正释(二)
- 初唱章门
- 二解释(十六)
- 初释天非天
- 二释人非人
- 三释鬼非鬼
- 四释三恶非三恶
- 五释众生非众生
- 六释法非法
- 七释色非色
- 八释长非长
- 九释短非短
- 十释相非相
- 十一释心非心
- 十二释非有为无为
- 十三释非常非无常
- 十四释幻非幻
- 十五释定非定
- 十六释漏非漏(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问何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非有漏(二)
- 初明三漏
- 二明七漏(二)
- 初悬示(二)
- 初列名示义
- 二今文下对辨异同
- 二初解下随释(六)
- 初释第一见漏(二)
- 初叙阙略意
- 二文又下分文正释(二)
- 初分科
- 二疑乃下正释(二)
- 初广明疑心
- 二別明见使(三)
- 初庄严
- 二开善释(二)
- 初列数
- 二所言下示义
- 三河西释
- 二释第三根漏(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明凡夫因根起漏
- 二明菩萨不尔
- 三结如来无漏
- 三释第四恶漏(二)
- 初释名分科
- 二初文下随科释义(二)
- 初明能离之道(二)
- 初明菩萨能离
- 二引昔证今(二)
- 初释偈文(二)
- 初旧人解(二)
- 初牒文配义
- 二言得下简示乐体(二)
- 初旧师约因义解
- 二有人下他人征二事破
- 二观师释(三)
- 初叹广叙义
- 二随义释通(十)
- 初三宝
- 二四谛
- 三三德
- 四四德
- 五生不生偈
- 六本有今无偈
- 七雪山偈
- 八四悉檀
- 九中论偈
- 十四种佛性
- 三观师下结示该博
- 初旧人解(二)
- 二前梵下释不痛
- 初释偈文(二)
- 二明所离之恶
- 初明能离之道(二)
- 四释第五亲近漏
- 五释第六受漏(三)
- 初释恶觉即受
- 二其中下示沙门等义
- 三此中下辨六难同异(二)
- 初正辨异
- 二何故下释异意(二)
- 初问
- 二纯陀下释
- 六释第七念漏(二)
- 初分科
- 二行心下随释(二)
- 初明漏相
- 二明菩萨无漏(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法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初言下随释(二)
- 初譬(八)
- 初四蛇
- 二五旃陀罗
- 三诈亲
- 四聚落
- 五六贼
- 六大河
- 七草筏
- 八到岸
- 二合(八)
- 初四蛇
- 二五旃陀罗
- 三诈亲
- 四聚落
- 五六贼
- 六大河
- 七草筏
- 八到岸
- 初譬(八)
- 三结
- 初释第一见漏(二)
- 初悬示(二)
- 二明非无漏(二)
- 初数论异解
- 二此中下今师正义
- 初明非有漏(二)
- 初悬谈义旨(二)
- 三结不定
- 初泛明不定(四)
- 初答第五不定问(三)
- 初叹问(四)
- 三领解○
- 初问(三)
- 初顺因(二)
- 二果○
- 初因(二)
- 初问(二)
- 初单问果(二)
- ○二明果(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但下随文释义(二)
- 初腾果问
- 二如来答(二)
- 初叹问
- 二正答(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就相下随文释义(二)
- 初就相待答(二)
- 初举譬
- 二合(二)
- 初分科
- 二初标下随释(二)
- 初总合(二)
- 初列大小两章
- 二释两章(二)
- 初释小(二)
- 初举少分灭苦
- 二举断伏五灭(二)
- 初分科
- 二初从下随释(二)
- 初出凡圣两章
- 二释(二)
- 初释
- 二释成
- 二释大
- 初释小(二)
- 二別举譬帖合(二)
- 初分科点示
- 二于別下随文释义(七)
- 初別合海
- 二別合河
- 三別合山
- 四并合王城地
- 五合众生
- 六并合人天
- 七合道
- 初总合(二)
- 二就绝待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总下随释(二)
- 初总(二)
- 初不可说
- 二明可说
- 二別(二)
- 初明略常所以
- 二就三下随文解释(二)
- 初标科
- 二今文下随释(三)
- 初释大我(二)
- 初不可思议释大(二)
- 初释我无我(二)
- 初牒经文
- 二旧有下出古解(二)
- 初出二师
- 二观师破(二)
- 初破初解(三)
- 初破
- 二救
- 三竝
- 二破第二解(二)
- 初正破(五)
- 初今正破
- 二彼反难
- 三今反问
- 四彼答义
- 五今竝难
- 二若尔下结破
- 初正破(五)
- 初破初解(三)
- 二释八自在
- 初释我无我(二)
- 二多因缘释大
- 初不可思议释大(二)
- 二释大乐(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不可说大乐(四)
- 初无苦乐乐
- 二大寂静乐
- 三大知乐
- 四不坏乐
- 二多因缘大乐(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有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有因缘
- 二明无因缘
- 初不可说大乐(四)
- 三释大净(三)
- 初就不可量释净
- 二以纯净名大
- 三举四义释
- 初释大我(二)
- 初总(二)
- 初就相待答(二)
- ○二明第二功德约五通(二)
- 初悬谈义旨(三)
- 初举余章示体同(二)
- 初他人约事故体异
- 二今师约理故体同
- 二旧云下约初德明义(二)
- 初叙古明事殊
- 二此不下约今示义等(二)
- 初述常情
- 二若欲下示正义
- 三旧云下显今文具六通(二)
- 初章安正解(二)
- 初旧释唯具五通
- 二此乃下今解分证无漏(二)
- 初判旧释
- 二若具下明今义(二)
- 初约夺与正示
- 二旧用下举经文释成(二)
- 初斥古显今(二)
- 初斥古明今
- 二故文下牒文显义
- 二释云下释名简小
- 初斥古显今(二)
- 二荆溪助释(三)
- 初约证互通
- 二为辨下述意对位
- 三若依下结示契会
- 初章安正解(二)
- 初举余章示体同(二)
- 二就文下随文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二列下随释(四)
- 初标
- 二列章门(二)
- 初名异故简小
- 二列名下义同故具六
- 三解释(五)
- 初释不得得(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标者下随文解释(三)
- 初标
- 二简显(二)
- 初分科
- 二初简下随释(二)
- 初标
- 二释(二)
- 初简非
- 二显是(二)
- 初分科
- 二就自下随释(二)
- 初明一心具足
- 二显身心自在(二)
- 初简出不自在
- 二明自在
- 三结
- 二释不至至(三)
- 初明远到
- 二简异二乘
- 三明自在
- 三释不闻闻(二)
- 初科分
- 二三有下随释(二)
- 初释(四)
- 初修
- 二得
- 三简
- 四无著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一领下随释(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二)
- 初领旨仰非
- 二作两难(二)
- 初难善声
- 二难恶声
- 二答(二)
- 初难问
- 二正答(二)
- 初总答(二)
- 初皆不定(二)
- 初重(三)
- 初法
- 二譬
- 三结
- 二重(三)
- 初法
- 二譬
- 三结
- 初重(三)
- 二复明定
- 初皆不定(二)
- 二別答(二)
- 初答善声
- 二答恶声
- 初总答(二)
- 初问(二)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初问答(二)
- 初释(四)
- 四释不见见(二)
- 初科分
- 二此有下随释(六)
- 初修
- 二得
- 三简
- 四不著
- 五明异知
- 六结
- 五释不知知(二)
- 初分科
- 二初他下随释(四)
- 初知他心(二)
- 初知他心
- 二知佛性
- 二知宿命(二)
- 初正明宿命
- 二简异
- 三重明他心(二)
- 初別解(二)
- 初横知六道
- 二坚知十六心(二)
- 初引数论解
- 二引成论解(二)
- 初正示
- 二此乃下斥非
- 二前知下通释
- 初別解(二)
- 四结
- 初知他心(二)
- 初释不得得(二)
- 四结
- 初悬谈义旨(三)
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七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7 涅槃经治定疏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