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五
- ○二圣行品明圣行(二)
- 初题目(二)
- 初列章
- 二正示(四)
- 初次第(二)
- 初破古(二)
- 初叙
- 二义皆下破
- 二明今
- 初破古(二)
- 二释名(二)
- 初历名释义(二)
- 初释五名(二)
- 初正释圣义(二)
- 初标示
- 二通称下简显(二)
- 初简通显別(二)
- 初明来意
- 二何者下正简显(二)
- 初简通
- 二若复下显別
- 二经文下斥他结意
- 初简通显別(二)
- 二梵者下兼解余名(二)
- 初解次第名
- 二如来下解不次第名
- 初正释圣义(二)
- 二释行字
- 初释五名(二)
- 二文列下结意显题
- 初历名释义(二)
- 三枝本(二)
- 初正明枝本(二)
- 初叙古
- 二是义下明今(二)
- 初斥古非
- 二显今是(二)
- 初引经
- 二言下示义
- 二有师下兼示余义(二)
- 初单约五行(二)
- 初约次第释(二)
- 初古明佛无病行
- 二是义下今释病行唯佛
- 二若五下约互具释(三)
- 初结前生后
- 二迦叶下正示互具
- 三若判下结显诫劝
- 初约次第释(二)
- 二有师下五一对明(二)
- 初明五一因行无殊(二)
- 初叙古
- 二斥显
- 二明五一圆渐有异(二)
- 初叙古以束散释义不分圆渐
- 二其理下明今以圆渐释义斥古束散(二)
- 初约理行以纵夺
- 二诸佛下约渐不知圆以斥古
- 初明五一因行无殊(二)
- 初单约五行(二)
- 初正明枝本(二)
- 四此品下说不说(二)
- 初章安正解现文(三)
- 初标示
- 二何者下释意(二)
- 初释不说天行意(二)
- 初疏主约可见释
- 二治者约指应释(二)
- 初正述意
- 二初住下兼解名
- 二病行不释不说病行意
- 初释不说天行意(二)
- 三故说下总结
- 二荆溪研详前品
- 初章安正解现文(三)
- 初次第(二)
- 二本文○
- 初题目(二)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
- 二标中下随释(三)
- 初双标五一(二)
- 初释文(二)
- 初标次第行(四)
- 初标人
- 二标法
- 三列名
- 四结劝
- 二标不次第行(三)
- 初标名
- 二标人
- 三标法
- 初标次第行(四)
- 二问下简示
- 初释文(二)
- 二双释五一(二)
- 初分科
- 二初人下随释(三)
- 初圣行(二)
- 初双释次不次行(三)
- 初双释戒行(三)
- 初双释戒行(二)
- 初释次第(二)
- 初建心(二)
- 初遇人缘
- 二遇法缘
- 二立行(二)
- 初分科
- 二受文下随释(二)
- 初受戒(三)
- 初处
- 二师
- 三受
- 二持戒(二)
- 初分科
- 二初譬下随释(二)
- 初法
- 二譬(二)
- 初譬
- 二合
- 初受戒(三)
- 初建心(二)
- 二释不次第(二)
- 初分科
- 二初根下随释(四)
- 初具枝本
- 二具事理
- 三具轻重
- 四具誓愿(二)
- 初分科
- 二初一下随释(二)
- 初自誓(三)
- 初内不起破戒心
- 二不受外施
- 三不为根尘所破
- 二愿他(三)
- 初简通別
- 二清净下对三聚
- 三不退下随难释
- 初自誓(三)
- 初释次第(二)
- 二双释戒果(二)
- 初悬示次位(二)
- 初简示
- 二旧下释义(二)
- 初叙古解
- 二明今释(三)
- 初例因示意
- 二言同下约位正释(二)
- 初合辨证同
- 二若单下开论果异(二)
- 初约別
- 二约就下约圆
- 三文意下结显合辨
- 二释文下正释经文(二)
- 初分科
- 二初标下随释(四)
- 初标
- 二譬
- 三释(三)
- 初约三谛
- 二约三障
- 三约四德
- 四结
- 初悬示次位(二)
- 三双释行名(二)
- 初分科
- 二释中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举偏圆两人
- 二举定慧二法
- 三总举七财七觉
- 三结
- 初双释戒行(二)
- 二双释定行○
- 三双释慧行○
- 初双释戒行(三)
- 二叹经○
- 初双释次不次行(三)
- 二梵行○
- 三婴儿行○
- 初圣行(二)
- 三单结五行
- 初双标五一(二)
- ○二双释定圣行(二)
- 初分科
- 二开善下随释(二)
- 初明次第定(二)
- 初明行(二)
- 初悬示定体(二)
- 初叙古非(二)
- 初叙古
- 二此义下斥非
- 二此中下明今释(二)
- 初正明定体
- 二诸师下显古迷文
- 初叙古非(二)
- 二初文下正释经文(二)
- 初分科
- 二初言下随释(二)
- 初特胜(二)
- 初明修
- 二明证(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正明证相
- 二明此证法与解俱發
- 二背舍(二)
- 初分科
- 二初云下随释(二)
- 初明修
- 二明证(二)
- 初分科
- 二即得下随释(二)
- 初正是证相
- 二证中之解
- 初特胜(二)
- 初悬示定体(二)
- 二明果(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旧云下随文释义(二)
- 初标
- 二释
- 初明行(二)
- 二明圆定(二)
- 初悬谈义旨(二)
- 初叙古异解
- 二此义下明今正释(二)
- 初斥古明今
- 二问此下问答释妨(二)
- 初问答(二)
- 初征文说戒非定疑
- 二约圆即戒而定答
- 二问答(二)
- 初因果不次疑
- 二圆融不定答
- 初问答(二)
- 二文为下正释经文(三)
- 初略(二)
- 初问
- 二合
- 二广(二)
- 初问
- 二合
- 三文殊述事(二)
- 初问
- 二合
- 初略(二)
- 初悬谈义旨(二)
- 初明次第定(二)
- ○三双释慧圣行(二)
- 初分科
- 二他云下随释(二)
- 初明慧行(二)
- 初释慧行(二)
- 初释次第慧(二)
- 初叙意(二)
- 初他师单约开合释
- 二今明下今家兼约三教释(二)
- 初斥他不晓对缘
- 二今一下今师正约三教
- 二旧或下随释(三)
- 初释四谛慧(二)
- 初悬判文旨(二)
- 初引他解(二)
- 初旧人以境智为谛
- 二兴皇以佛性为谛
- 二若依下明今释(二)
- 初斥他不晓文旨
- 二今约四教分经
- 初引他解(二)
- 二就初下随经释义(四)
- 初有作四谛(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三)
- 初略(六)
- 初标列
- 二释名
- 三释用
- 四释体
- 五释制立
- 六更广体
- 二广(二)
- 初分科
- 二初生下随释(四)
- 初苦谛(三)
- 初略八苦(二)
- 初正释经文(八)
- 初生苦
- 二老苦
- 三病苦
- 四死苦(二)
- 初释前三句死义(二)
- 初疏主正释(二)
- 初疏主明二句是死
- 二引古明三句俱死
- 二治者助释
- 初疏主正释(二)
- 二放逸下释后三句死义
- 初释前三句死义(二)
- 五爱別离苦
- 六冤憎会苦
- 七求不得苦
- 八五盛阴苦
- 二夫八下示別体有无
- 初正释经文(八)
- 二广八苦(二)
- 初分科
- 二初下随释(八)
- 初生苦(三)
- 初明生为苦本
- 二明生死相关(二)
- 初分科
- 二法说下随释(二)
- 初法(二)
- 初凡夫贪著
- 二菩萨厌离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初往下随释(二)
- 初譬(二)
- 初作厌离譬(四)
- 初生可忻
- 二死可恶
- 三生死相关
- 四菩萨俱舍(三)
- 初俱舍
- 二俱去
- 三喜处
- 二作贪著譬(四)
- 初俱越凡夫
- 二凡夫贪爱
- 三生境检让
- 四凡心应境
- 初作厌离譬(四)
- 二合(二)
- 初合菩萨厌
- 二合凡夫贪
- 初譬(二)
- 初法(二)
- 三明生多过患(二)
- 初分科
- 二婆罗下随释(五)
- 初譬(二)
- 初譬(四)
- 初浅行求生天果
- 二深行呵责
- 三浅行怀愧
- 四菩萨劝舍
- 二合(二)
- 初合怀愧
- 二合劝舍
- 初譬(四)
- 二譬
- 三譬
- 四譬
- 五譬
- 初譬(二)
- 二老苦
- 疏总释(二)
- 初标可解
- 二然生下示前后(二)
- 初正示前后
- 二明病下兼释病文
- 疏总释(二)
- 三病苦
- 疏总释(二)
- 初标可解
- 二然生下示前后(二)
- 初正示前后
- 二明病下兼释病文
- 疏总释(二)
- 四死苦(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正觐死(二)
- 初定苦(二)
- 初示难知(二)
- 初正示
- 二例如下引例
- 二今只下正出体
- 初示难知(二)
- 二至论下正消文(三)
- 初消唯除菩萨(三)
- 初他释
- 二今明下今破
- 三被除下心解(二)
- 初约圆示义
- 二如此下结显文旨
- 二消金刚暴雨(二)
- 初立难(二)
- 初征文总问
- 二若不下据义双难
- 二死伤下答释(二)
- 初明金刚喻同
- 二当知下明金碎体別
- 初立难(二)
- 三消蛇星
- 初消唯除菩萨(三)
- 初定苦(二)
- 二伤痛
- 初正觐死(二)
- 五爱別离苦
- 六冤憎会苦
- 七求不得苦
- 八五盛阴苦
- 初生苦(三)
- 三会通○
- 初略八苦(二)
- 二集谛○
- 三灭谛○
- 四道谛○
- 初苦谛(三)
- 三结○
- 初略(六)
- 二无生四谛○(即有作四谛中第三料简文)
- 三无量四谛○
- 四无作四谛○
- 初有作四谛(二)
- 初悬判文旨(二)
- 二释二谛慧○(在无量四谛科中)
- 三释一谛慧○
- 初释四谛慧(二)
- 初叙意(二)
- 二释圆慧○
- 初释次第慧(二)
- 二释慧行名○
- 初释慧行(二)
- 二明慧果○
- 初明慧行(二)
- ○三会通(二)
- 初述意叙古(二)
- 初述经来意
- 二叙古分章
- 二今先下分科随解(二)
- 初分科
- 二就初下随解(二)
- 初问(三)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叹其所问
- 二正答(二)
- 初总答(二)
- 初正答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谬难下随释(二)
- 初正难(二)
- 初问(三)
- 初谬领难
- 二颠倒难
- 三据事难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正答(二)
- 初然其问
- 二正答
- 初问(三)
- 二领解(二)
- 初分科
- 二或谓下随释(二)
- 初领(二)
- 初约难释
- 二此下约领释
- 二述
- 初领(二)
- 初正难(二)
- 二別答(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三)
- 初答第二乐体问(三)
- 初两教
- 二点三受
- 三结虗实(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结昔说妄乐
- 二结今说实苦
- 二答第三第五乐因问(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二)
- 初牒问
- 二佛答
- 三答第一第四乐缘问(二)
- 初分科
- 二先明下随释(二)
- 初正答(二)
- 初为乐缘
- 二为苦缘
- 二举解惑结(二)
- 初结菩萨解
- 二结二乘不解
- 三重举菩萨
- 初正答(二)
- 初答第二乐体问(三)
- 初总答(二)
- 初述意叙古(二)
- ○二集谛(二)
- 初分科
- 二集因下随释(三)
- 初明集谛(三)
- 二会通(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先引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二)
- 初引四经
- 二正结难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二)
- 初叹问
- 二正答(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凡三下随文释义(二)
- 初爱根本(二)
- 初法
- 二譬
- 二爱过患(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列章
- 二广释(二)
- 初债主为二乘作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二下八为凡夫作譬(八)
- 初第二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二第三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三第四譬(二)
- 初譬
- 二合
- 四第五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五第六譬(二)
- 初譬
- 二合
- 六第七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七第八譬(二)
- 初譬
- 二合
- 八第九譬(二)
- 初譬
- 二合
- 初第二譬(二)
- 初债主为二乘作譬(二)
- 初爱根本(二)
- 初问(二)
- 三料简○
- ○三料简(二)
- 初叙意悬示(二)
- 初叙来意总标
- 二所以下历三番正示(二)
- 初示简无生(二)
- 初正示无生(四)
- 初苦谛(三)
- 初正释
- 二大品下引证
- 三若能下结示
- 二夫下集谛
- 三苦下灭谛
- 四道下道谛
- 初苦谛(三)
- 二又寄下重示文
- 初正示无生(四)
- 二若欲下示简后二(二)
- 初指经
- 二就实下释义
- 初示简无生(二)
- 二还就下正释经文(二)
- 初标科
- 二初问下随释(四)
- 初简苦(二)
- 初辨异示义
- 二引旧释文
- 二简集
- 三简灭
- 疏总释
- 四简道
- 疏总释
- 初简苦(二)
- 初叙意悬示(二)
- ○三灭谛(二)
- 初来意
- 二次释下正释(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唱两章门
- 二释(二)
- 初释见灭章门
- 二释见灭谛章门(二)
- 初分科
- 二初用下随释(二)
- 初用
- 二体
- 三结
- ○四道谛(二)
- 初分科
- 二初譬下随释(二)
- 初明道谛(三)
- 初章门
- 二解释(二)
- 初譬
- 二合
- 三结
- 二会通(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如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二)
- 初问(三)
- 初唱不相应
- 二释不相应
- 三结不相应
- 二叹(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以今难昔
- 二以昔难今
- 三结过
- 初问(三)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法说下随释(二)
- 初叹问
- 二正答(二)
- 初法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良下随释(六)
- 初良医(二)
- 初譬
- 二合
- 二饮水(二)
- 初譬
- 二合
- 三金师(二)
- 初譬
- 二合(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数人下二家异解
- 四然火(二)
- 初譬
- 二合
- 五一识(二)
- 初譬
- 二合
- 六一色(二)
- 初譬
- 二合
- 初良医(二)
- 初问(二)
- 初明道谛(三)
- ○三明无量四谛慧(三)
- 初标章分科
- 二他谓下古今判义
- 三问中下依今正解(三)
- 初明无量无量(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结为四无量(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示根辨智(二)
- 初就人去取
- 二若就下就法示相(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示无量(三)
- 初叙意附文
- 二若委下历法示相
- 三如此下结异起后
- 二正释谛相(二)
- 初分科
- 二初阴下随释(四)
- 初苦谛(二)
- 初约阴入界(三)
- 初五阴(二)
- 初牒经文征起
- 二六道下约十界答释(二)
- 初从用释
- 二又六下从体释
- 二十二入(二)
- 初牒经文征起
- 二六道下约十界答释(二)
- 初从用释
- 二又六下从体释
- 三十八界(二)
- 初牒经文征起
- 二六道下约十界答释(二)
- 初从用释
- 二又六下从体释
- 初五阴(二)
- 二重广约阴(五)
- 初色(二)
- 初牒经文总标
- 二六道下历十界释义
- 二受(二)
- 初牒经文总标
- 二六道下历十界释义
- 三想(二)
- 初牒经文总标
- 二六道下历十界释义
- 四行(二)
- 初牒经文总标
- 二六道下历十界释义
- 五识(二)
- 初牒经文总标
- 二六道下历十界释义
- 初色(二)
- 初约阴入界(三)
- 二集谛(二)
- 初牒经文总标
- 二六道下历十界释义
- 三灭谛(二)
- 初牒经文总标
- 二六道下历十界释义
- 四道谛(二)
- 初牒经文总标
- 二六道下历十界释义
- 初苦谛(二)
- 初示根辨智(二)
- 三结为二无量○
- 初明无量无量(二)
- ○三结为二无量(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明二谛(二)
- 初示经文斥他(二)
- 初显示经文
- 二世间下并斥他义
- 二此中下对数论辨异(二)
- 初对标
- 二数云下并示(二)
- 初数论明义
- 二依净下今师引证
- 初示经文斥他(二)
- 二明二谛慧(二)
- 初悬谈义旨(四)
- 初示二谛数(二)
- 初第一师列数判教
- 二第二师意同名异
- 二旧释下释二谛名(二)
- 初释真俗义
- 二他问下释谛字义(二)
- 初旧师约二义解(三)
- 初他问
- 二彼下四师解
- 三若尔下他人难
- 二兴皇约一义释(二)
- 初兴皇立义
- 二今问下今师历难(二)
- 初难兴皇真俗异体(二)
- 初举智竝难
- 二若凡下纵计转难(二)
- 初难凡夫有俗(二)
- 初明不应无真
- 二凡于下明不应有俗
- 二又圣下难圣人有真
- 初难凡夫有俗(二)
- 二今言下示今解真俗同体(二)
- 初约法显同(二)
- 初引经显同
- 二有随下事异理等
- 二约喻显同
- 初约法显同(二)
- 初难兴皇真俗异体(二)
- 初旧师约二义解(三)
- 三旧解下出二谛体(二)
- 初出异解(三)
- 初旧师明一体
- 二龙光明二体(二)
- 初明二体理同(二)
- 初准谛立
- 二缘假下依义示
- 二又言下约五为体用
- 初明二体理同(二)
- 三开善明中体
- 二义皆下今师斥(二)
- 初明历破三家(三)
- 初破龙光
- 二若其下破旧师
- 三若其下破开善
- 二若二下显理无一异(二)
- 初正破
- 二引证(二)
- 初引仁王明即一而二
- 二引二经明即二而一
- 初明历破三家(三)
- 初出异解(三)
- 四旧云下对四开合(二)
- 初诸师异解
- 二今明下示义指后
- 初示二谛数(二)
- 二就文下正释经文(二)
- 初分科
- 二一直下随释(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三)
- 初直审
- 二双定
- 三双难
- 二答
- 初问(三)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略明大意
- 二应说二谛(三)
- 初依经文列数
- 二他亦下斥他解违经(二)
- 初正破他解(二)
- 初斥古违经
- 二今文下引文显意
- 二一师下更出二师
- 初正破他解(二)
- 三今明下依师义随释(三)
- 初引义述意(二)
- 初引智者立义(二)
- 初明总有七番(二)
- 初章安引义
- 二若依下荆溪会同
- 二就一下示各具三种
- 初明总有七番(二)
- 二今欲下明疏主述意
- 初引智者立义(二)
- 二初约下随文解释(八)
- 初随情智二谛
- 二生灭二谛
- 三无生二谛
- 四单俗复真二谛
- 五单俗单中二谛
- 六复俗单中二谛
- 七复俗复中二谛
- 八圆二谛(二)
- 初分科
- 二真俗下随释(二)
- 初譬
- 疏总释
- 二合
- 疏总释
- 初譬
- 三方便下结意斥古
- 初引义述意(二)
- 初问答(二)
- 初悬谈义旨(四)
- 初明二谛(二)
- ○三一实谛慧(二)(即无作四谛慧也)
- 初悬示(二)
- 初叙意释疑(二)
- 初叙意
- 二何不下释疑(二)
- 初疑
- 二非无下释
- 二解者下引古示义(二)
- 初引三家立义
- 二引兴皇立义(二)
- 初备破三家
- 二然一下正立自义(四)
- 初理本无名
- 二为缘下随机立称
- 三故华下引经破执
- 四若随下得意指文
- 初叙意释疑(二)
- 二就初下文(二)
- 初分科
- 二答中下随释(二)
- 初标宗(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叙意
- 二一境下正释(二)
- 初约境
- 二约心
- 三约言说
- 四据人
- 五约教
- 六约因体
- 七约果体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先领下正释(七)
- 初约境(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唱下随释(三)
- 初唱两章门(二)
- 初分科叙古
- 二今此下依今正释(二)
- 初唱昔四谛
- 二唱今一实
- 二释两章门(四)
- 初苦(二)
- 初释昔实谛
- 疏总释
- 二释今谛实
- 疏总释
- 初释昔实谛
- 二集(二)
- 初释昔实谛
- 疏总释
- 二释今谛实
- 疏总释
- 初释昔实谛
- 三灭(二)
- 初释昔实谛
- 疏总释
- 二释今谛实
- 疏总释
- 初释昔实谛
- 四道(二)
- 初释昔实谛
- 疏总释
- 二释今谛实
- 疏总释
- 初释昔实谛
- 初苦(二)
- 三结两章门(二)
- 初分科
- 二所言下随释(二)
- 初结三法与真实相即
- 二更结是非(二)
- 初结三法异于四谛故是谛实(二)
- 初正释
- 二问下释疑
- 二结三法异于有为有漏故是谛实
- 初结三法异于四谛故是谛实(二)
- 初唱两章门(二)
- 二约心(二)
- 初分科
- 二初问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
- 三约言说(二)
- 初问
- 二答
- 四就人(二)
- 初问
- 二答
- 五就教(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释
- 二问外下料简(二)
- 初征起
- 二今明下答释
- 六约因体(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正释
- 二问前下料简(二)
- 初重
- 二重
- 七约果体(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二)
- 初问(三)
- 初唱外道有四德
- 二释(二)
- 初分科
- 二此下随释(四)
- 初计有常(八)
- 初通以因果
- 二例杀生得恶果
- 三据能专念
- 四举忆想据所念
- 五举修习
- 六举算数
- 七据读诵
- 八据形相
- 二计有乐(五)
- 初据因果
- 二据有求
- 三据乐因
- 四据乐缘
- 五据三品
- 三计有净(三)
- 初据净因
- 二据净缘
- 三据净器
- 四计有我(八)
- 初据造作
- 二据相貌
- 三据別味
- 四据作业
- 五据求乳
- 六据名字
- 七据有遮
- 八据伴类
- 初计有常(八)
- 三结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三)
- 初略答(二)
- 初非
- 二释
- 二广答(二)
- 初分科
- 二文下随释(三)
- 初广破计常(三)
- 初明外道理非(三)
- 初明非
- 二举过
- 三结非
- 二明其言谬(二)
- 初分科
- 二初言下随释(三)
- 初论其言谬
- 二破其所执
- 三举是显非
- 三正答所问(三)
- 初分科
- 二旧云下破古(四)
- 初旧用三聚分文
- 二是义下今破违义谬引
- 三彼救下旧师征经作证救
- 四答数下今约义异文別斥(二)
- 初明诤非今经(二)
- 初明经叙数论
- 二我今下明今经无常
- 二又准下引现文结破
- 初明诤非今经(二)
- 三若数下正释(三)
- 初双辨色心
- 二偏明心无常(二)
- 三偏明色无常(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辨无常(二)
- 初分科
- 二皆举下随释(十)
- 初初生异
- 疏总释
- 二时异
- 疏总释
- 三味异
- 疏总释
- 四力异
- 疏总释
- 五形状异
- 疏总释
- 六果报异
- 疏总释
- 七名字异
- 疏总释
- 八坏合异
- 疏总释
- 九次第生异
- 疏总释
- 十次第灭异
- 疏总释
- 初初生异
- 初明外道理非(三)
- 二略破乐净(二)
- 三广破计我(二)
- 初分科
- 二初总下随释(二)
- 初总明无我(二)
- 初分科对辨
- 二色非下随文释义(二)
- 初标
- 二释(二)
- 初释色章
- 二释非色章
- 二正破彼执(九)
- 初剩有专念
- 二剩有忆想
- 三破第七有遮
- 四破第八伴类
- 五破第六名字
- 六破第五求乳
- 七剩有三法
- 八破第二相貌
- 九破第三別味
- 初总明无我(二)
- 初广破计常(三)
- 三结过(二)
- 初分科
- 二如婴下随释(二)
- 初譬教非
- 二譬行非
- 初略答(二)
- 初问(三)
- 初约境(二)
- 初标宗(二)
- 初悬示(二)
- ○二明圆慧行(二)
- 初叙旧分科(二)
- 初叙旧(二)
- 初叙
- 二是义下斥(二)
- 初夺斥
- 二慧行下纵斥(二)
- 初斥破修证俱坏
- 二当知下显今正是立行
- 二文为下分科
- 初叙旧(二)
- 二初發下随文释义(四)
- 初發起
- 二正说(二)
- 初分科
- 二云何下随释(二)
- 初明不般示圆慧(三)
- 初直示(二)
- 初止其云何
- 二正其真
- 二约不转横历事示(七)
- 初非果
- 疏总释
- 二非因
- 疏总释
- 三非转
- 疏总释
- 四非生
- 疏总释
- 五非出
- 疏总释
- 六非作
- 疏总释
- 七非造
- 疏总释
- 初非果
- 三约如来虗空竖示
- 初直示(二)
- 二约不更示圆慧(二)
- 初分科
- 二初转下随释(二)
- 初明异故不更(八)
- 初语异
- 二众异
- 三根异
- 四德异
- 五利益异
- 六请主异
- 七所说异
- 八声徧异
- 二明同故不更(二)
- 初分科
- 二初法下随释(三)
- 初法
- 二譬(三)
- 初生善灭恶
- 二偏灭恶
- 三偏生善
- 三结
- 初明异故不更(八)
- 初明不般示圆慧(三)
- 三领解
- 四结章
- 初叙旧分科(二)
- ○二释慧行名(二)
- 初对辨有无
- 二今文下随文正释(四)
- 初迦叶问
- 二如来答
- 三迦叶更问
- 四如来开结
- ○二明慧行果(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五)
- 初唱地名(二)
- 初破古解(二)
- 初古分二地高下
- 二今谓下今以戒定竝难(三)
- 初牒师立义
- 二云何下引前释反质
- 三若其下以自在地竝
- 二今明下明今义
- 初破古解(二)
- 二释地义
- 三明地体(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出体所入位
- 二出体所证(二)
- 初疏主约义正释(二)
- 初正释
- 二破古(二)
- 初叙古
- 二今不下今破(二)
- 初明別圆不齐罗汉(二)
- 初明小无王称
- 二文云下明经斥二乘
- 二又六下明六地但是通人
- 初明別圆不齐罗汉(二)
- 二释二下治者引文助显
- 初疏主约义正释(二)
- 三结
- 四明地用(二)
- 初分科
- 二一依下随释(二)
- 初明力用自在(三)
- 初依正
- 二自他
- 三少多
- 二明生用自在(二)
- 初总生
- 疏总释
- 二別生
- 疏总释
- 初总生
- 初明力用自在(三)
- 五结下况上(二)
- 初略示
- 二问下释疑
- 初唱地名(二)
- ○二叹经(二)
- 初述意分科
- 二初经下随文释义(四)
- 初无垢叹教(二)
- 初经家叙
- 二正叹教(二)
- 初领佛旨
- 二叹上说
- 二如来述叹(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述
- 二释(二)
- 初破古释(二)
- 初叙(四)
- 初开善(二)
- 初约般若是法华异名释
- 二又云下明般若指本部释(二)
- 初示般若通后
- 二若尔下再征释经义
- 二招提
- 三兴皇
- 四观师
- 初开善(二)
- 二义皆下破(二)
- 初正破
- 二诸师下结斥
- 初叙(四)
- 二今但下明今解(二)
- 初约一经释义(二)
- 初征文叙意(二)
- 初明前文藏王叹两教
- 二佛助下明此段如来双述成
- 二牛者下正释譬义(二)
- 初正释(二)
- 初约次第义释
- 二若单下约不次第义释
- 二作此下总结
- 初正释(二)
- 初征文叙意(二)
- 二若望下约一期释义(二)
- 初约一期消文(二)
- 初对经显时
- 二若尔下征文释妨(二)
- 初约不说立妨
- 二法华下约三义答释(三)
- 初明灭小义同故不说
- 二又迦下约极唱义同故不说
- 三又前下示般若通后故不说
- 二又叹下对今教合义(二)
- 初约行对时
- 二一期下双结义顺
- 初约一期消文(二)
- 初约一经释义(二)
- 初破古释(二)
- 三结
- 三迦叶自誓(二)
- 初分科
- 二誓下随释(三)
- 初领旨
- 二愍他
- 三自誓(四)
- 初誓以正报传持
- 二誓以依报充足
- 三誓以智力折摄
- 四誓于同好宗事
- 四如来述誓(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三)
- 初赞
- 二记(三)
- 初记超越行
- 二记成道果
- 三记转法轮
- 三证(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引昔(三)
- 初陈菩萨苦行
- 二诸天谋议
- 三逼试陈解(二)
- 初譬三试
- 二合三试(二)
- 初悬示三意
- 二半偈下随文正释(三)
- 初试有智无智(二)
- 初释半偈名义
- 二有为下立问答解妨(二)
- 初约偈文解妨(四)
- 初问
- 二一解下答
- 三征
- 四释
- 二问三下约迁流解妨(三)
- 初问
- 二答
- 三竝
- 初约偈文解妨(四)
- 二试有畏无畏(二)
- 初举文立妨
- 二旧解下二家答释
- 三试能舍不舍(二)
- 初释寂灭(二)
- 初据体反难
- 二答下举义顺答(二)
- 初纵夺
- 二生起下正答
- 二释超越
- 初释寂灭(二)
- 初试有智无智(二)
- 二证今
- 初引昔(三)
- 初无垢叹教(二)
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五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7 涅槃经治定疏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