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八
- ○三明第三功德(二)
- 初分科
- 二初释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悬叙分科
- 二释中下随文释义(二)
- 初唱舍得二章门
- 二释(二)
- 初征起
- 二释(五)
- 初约二谛
- 二约凡圣
- 三约善恶
- 四约胜劣
- 五无著
- 三结
- ○四明第四功德(二)
- 初分科
- 二冶城下随释(二)
- 初功德(四)
- 初标
- 二列章门
- 三解释(二)
- 初标
- 二释初下随释(九)
- 初第一根深难拔(二)
- 初分科
- 二不放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六)
- 初根本
- 二根深
- 三根广
- 四根长
- 五根胜
- 六重释根长(二)
- 初章安正解
- 二荆溪例示
- 三结
- 二第二自身定想(二)
- 初分科
- 二初定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定身
- 二定心
- 三结
- 三第三不观田非田(二)
- 初分科
- 二上四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四第四修净佛土(二)
- 初分科
- 二标如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五第五灭有余及第六断业缘(二)
- 初叙异解分科
- 二初释下随经文释义(三)
- 初唱三章门
- 二次第释(三)
- 初释烦恼
- 二释上除业缘
- 三释上除余有
- 三结
- 六第七修清净身(二)
- 初分科
- 二次释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辨异分科
- 二外道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相业
- 二明好业(二)
- 初正消经文
- 二然修下通示四悉
- 三结
- 七第八了知诸缘(二)
- 初分科
- 二释中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八第九离诸怨敌(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明离怨(二)
- 初自离怨
- 二为他离怨
- 二简出怨
- 初明离怨(二)
- 三结
- 九第十断除二边(二)
- 初分科
- 二标如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初第一根深难拔(二)
- 四结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问意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四)
- 初我修十事众圣亦然
- 二呵其所问
- 三示其无胜净土
- 四为化众生出秽土
- 初功德(四)
- ○五明第五功德(二)
- 初分科
- 二初释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叙古悬解(二)
- 初三师解义
- 二今评下评其所归
- 二就文下随文正释(二)
- 初分科
- 二标如下随释(二)
- 初明功德(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初举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赞问
- 二正答(二)
- 初胜劣
- 二显胜劣相(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佛说下举经斥劝
- 初明功德(三)
- 初叙古悬解(二)
- 三结
- ○六明第六功德(二)
- 初示三昧次位(二)
- 初叙古
- 二此亦下今释(二)
- 初明该通初后
- 二若言下结斥古师(二)
- 初双斥庄严开善
- 二今谓下单斥庄严引譬
- 二标释下随经文释义(二)
- 初分科
- 二悉能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略明三昧(二)
- 初明自德(二)
- 初明能断
- 二举非
- 二辨化他
- 初明自德(二)
- 二广明三昧(二)
- 初分科
- 二初能下随释(二)
- 初广明自行(三)
- 初能断(二)
- 初一譬能断
- 二后七譬称叹
- 二能见(二)
- 初一譬能见
- 二三譬称叹
- 三重明能断(二)
- 初一譬能断
- 二二譬亡功
- 初能断(二)
- 二广明化他(四)
- 初变身如佛
- 二还本处
- 三断他惑
- 四三密示现(四)
- 初口密
- 二身密
- 三重口密
- 四意密
- 初广明自行(三)
- 三释其名(三)
- 初不定譬无相
- 二不平价譬无苦
- 三离苦毒譬无畏
- 初略明三昧(二)
- 三结
- 初示三昧次位(二)
- ○七明第七功德(二)
- 初破古分文(二)
- 初叙古分文
- 二今谓下显正斥谬
- 二就文下随经释义(二)
- 初分科
- 二明是下正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明四事(二)
- 初标章(三)
- 初明定
- 二举非
- 三正列名
- 二解释(二)
- 初分科悬叙
- 二初譬下随文释义(二)
- 初总释(二)
- 初譬菩萨(二)
- 初譬自行(二)
- 初譬
- 二合
- 二譬化他(二)
- 初譬
- 二合
- 初譬自行(二)
- 二譬凡夫(二)
- 初譬
- 二合
- 初譬菩萨(二)
- 二別释(二)
- 初分科
- 二先称下随释(二)
- 初略(四)
- 初释知识(四)
- 初称叹(二)
- 初譬
- 二合
- 二出其人
- 三辨其位
- 四得善知识益
- 初称叹(二)
- 二释听法人(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听三经
- 二得三解
- 三释思惟
- 四释修行
- 初释知识(四)
- 二论广(二)
- 初分科
- 二初法下随释(四)
- 初广释善知识(二)
- 初法说
- 二举七譬
- 二广释听法(二)
- 初分科
- 二先明下随释(二)
- 初释(二)
- 初法
- 二譬
- 二引证(二)
- 初引诸经
- 二引两事(二)
- 初引初果事
- 二引身子事
- 初释(二)
- 三广释思惟(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五)
- 初离五欲
- 二离四倒
- 三离四苦
- 四知往因
- 五解常
- 四广释修行(二)
- 初分科
- 二初标下随释(三)
- 初明止行二善
- 二明空无常解
- 三明七种知见(三)
- 初标章门
- 二释(二)
- 初分科
- 二初明下随释(七)
- 初知涅槃(二)
- 初略出三涅槃(三)
- 初佛涅槃
- 二凡夫
- 三声闻
- 二解释(二)
- 初叙意
- 二此初下随释(二)
- 初释凡夫涅槃
- 二释二乘
- 初略出三涅槃(三)
- 二知佛性
- 三知如来相(二)
- 初一体
- 二別体
- 四知法
- 五知僧
- 六知实相
- 七知虗空(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初明下随文释义(三)
- 初明真
- 二辨事空
- 三明涅槃空
- 初知涅槃(二)
- 三料简(四)
- 初简涅槃
- 二简佛
- 三简实相
- 四简佛性
- 初广释善知识(二)
- 初略(四)
- 初总释(二)
- 初标章(三)
- 二论义(二)
- 初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正问(三)
- 初问断烦恼处是涅槃(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初下随文正释(二)
- 初领旨仰非
- 二正难(二)
- 初据答魔
- 二答菩萨之难
- 二问断烦恼处非涅槃
- 三重问断烦恼处是涅槃(三)
- 初据答魔
- 二据在道场时
- 三据语力士等
- 初问断烦恼处是涅槃(二)
- 二结难
- 初正问(三)
- 二答(二)
- 初直答结其过
- 二正答(二)
- 初标示
- 二先答下随释(三)
- 初答第一断是涅槃问(二)
- 初答答魔
- 二答菩萨之难
- 二答第二难断处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灭下随释(二)
- 初灭恶故唱涅槃(二)
- 初法说
- 二广举五譬
- 三答中间断非涅槃问(二)
- 初灭恶故唱涅槃(二)
- 初叙意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分別是非
- 二广解大涅槃
- 初答第一断是涅槃问(二)
- 初问(二)
- 初明四事(二)
- 三结
- 初破古分文(二)
- ○八明第八功德(二)
- 初分科
- 二释初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明功德(二)
- 初列章门
- 二次第释(九)
- 初除断五事(二)
- 初叙意科分
- 二初总下随文释义(二)
- 初总释
- 二別释
- 二远离五事
- 三成就六事
- 四修习五事
- 五守护一事
- 六亲近四事
- 七信顺一实
- 八心善解脱
- 九慧善解脱
- 初除断五事(二)
- 二论义(二)
- 初标示分科
- 二问中下随文正释(二)
- 初问(二)
- 初领旨仰非
- 二正问(二)
- 初叙三难意
- 二就初下正释经文(三)
- 初就本无夺难(二)
- 初分科
- 二此即下正释(二)
- 初明心无缚无脱
- 二偏明无缚(二)
- 初明无所缚
- 二明无能缚
- 三偏明无脱(三)
- 初明无解
- 二明无得解者
- 三明无得解道
- 二就本有纵难(二)
- 初分科
- 二初法下随释(二)
- 初明应善心中有贪(二)
- 初法说
- 二举譬
- 二明应前境中有贪
- 初明应善心中有贪(二)
- 三就不定难(三)
- 初心不定
- 二贪不定
- 三俱不定
- 初就本无夺难(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二)
- 初对问泛分
- 二又谓下斥前正分
- 二此即下随释(三)
- 初据正义
- 二破定执(二)
- 初分科
- 二先广下随释(二)
- 初破计有(二)
- 初广出所计
- 二结过诃之
- 二破计无(二)
- 初出所执
- 二正诃责结过(二)
- 初法
- 二譬
- 初破计有(二)
- 三广辨因缘中道(二)
- 初分科
- 二善男下随释(二)
- 初明因果诸法非有非无因缘故有(三)
- 初离四句
- 二定执为非
- 三正显中道
- 二明心之有贪亦非有非无因缘故有(二)
- 初明心性本净不定非有非无(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唱二章门
- 二释两章门
- 三四句料简
- 三结
- 二明心性本净无有和合(二)
- 初明无和合
- 二明因缘和合故有缚脱(二)
- 初明缚脱之境(二)
- 初标
- 二释(二)
- 初分科
- 二初譬下随释(二)
- 初释缚境(二)
- 初譬
- 二合
- 二释得解境
- 初释缚境(二)
- 二明缚脱之人(二)
- 初分科
- 二最后下随释(二)
- 初缚人(四)
- 初起倒故缚
- 二取相故缚
- 三我见故缚
- 四非法故缚
- 二脱人
- 初缚人(四)
- 初明缚脱之境(二)
- 初明心性本净不定非有非无(三)
- 初明因果诸法非有非无因缘故有(三)
- 初分科(二)
- 初问(二)
- 初明功德(二)
- 三结
- ○九明第九功德(二)
- 初悬示分科(二)
- 初悬示文意(二)
- 初古人释义
- 二今师正明(二)
- 初斥古显今
- 二若尔下释疑示义
- 二分节科段
- 初悬示文意(二)
- 二次列下随文释义(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明五事(三)
- 初列(二)
- 初征
- 二列
- 二释(二)
- 初分科
- 二初信下随释(五)
- 初信(三)
- 初出信体(二)
- 初总示经文
- 二师下別出古释(二)
- 初引三家异解
- 二明今师正释(二)
- 初举经斥古
- 二而文下示义例通
- 二释信德
- 三结
- 初出信体(二)
- 二直心(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以不谄为直(二)
- 初正释(二)
- 初正释
- 二释疑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先非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三)
- 初双(二)
- 初前难(三)
- 初非佛旨
- 二领初开经时说
- 三正难
- 二后难(二)
- 初领旨仰非
- 二正难
- 初前难(三)
- 二双(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先领下随文释义(二)
- 初领旨仰非
- 二正难(二)
- 初前难
- 二后难
- 三双(二)
- 初前难
- 二后难
- 初双(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六下随释(二)
- 初赞(二)
- 初赞问
- 二举五句叹初用(二)
- 初推前成后
- 二叹生下随文正释(二)
- 初分科
- 二既言下随释(二)
- 初叹生善
- 二叹灭恶(二)
- 初分科
- 二上句下随释(二)
- 初叹能灭恶(二)
- 初叹不生
- 二叹无畏
- 二叹摧恶(二)
- 初叹始摧
- 二叹终摧
- 初叹能灭恶(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但答下随释(二)
- 初答举前三病人二问
- 二答举初功德两问(二)
- 初答第三难
- 二答第四难(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三答此中两问(三)
- 初正解
- 二然前下释疑
- 三此答下结示
- 初赞(二)
- 初问(三)
- 初正释(二)
- 二以忏悔为直(二)
- 初叙意
- 二初设下正释(三)
- 初正悔
- 二發露
- 三断相续心
- 初以不谄为直(二)
- 三结
- 三戒(二)
- 初离恶戒
- 二得善戒
- 四亲近善友(二)
- 初分科
- 二刹多下随释(四)
- 初明是(二段)
- 二辨非
- 三证非
- 四证是
- 五多闻(二)
- 初分科显示
- 二十二下随文正释(五)
- 初约十二部
- 二约毗佛略
- 三约大涅槃及四句
- 四约常住
- 五约寂默
- 初信(三)
- 三叹(二)
- 初分科
- 二法说下随释(二)
- 初法说叹(二)
- 初唱三章门
- 二解释(二)
- 初释三事
- 二不存著
- 二譬说叹(三)
- 初为难施作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二为忍难作作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三为无著作譬(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初为难施作譬(二)
- 初法说叹(二)
- 初列(二)
- 二论义○
- 初明五事(三)
- 三结
- 初悬示分科(二)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先两下随释(二)
- 初番(二)
- 初问(二)
- 初两定(二)
- 初定自空
- 二定空空
- 二两难(二)
- 初结初为难
- 二结后为难
- 初两定(二)
- 二答(二)
- 初叙意
- 二答初下随释(二)
- 初答初定(三)
- 初略标
- 二广释
- 三举得失致结(三)
- 初举凡夫失
- 二菩萨得
- 三更呵凡夫失
- 二答后定(二)
- 初分科
- 二譬下随释(三)
- 初法
- 二譬(二)
- 初举内法为譬
- 二举外法为譬
- 三合
- 初答初定(三)
- 初问(二)
- 二番(二)
- 初问(二)
- 初问观空是倒
- 二问空既是无为何所见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佛答下随释(二)
- 初答初问(三)
- 初总标(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广释(二)
- 初分科
- 二一明下随释(二)
- 初广释非空作空(二)
- 初贪欲于其是有
- 二明色性于其是有
- 二广释非是颠倒(二)
- 初标非倒
- 二正广释(二)
- 初不生贪故非倒
- 二见佛性故非倒
- 初广释非空作空(二)
- 三重结
- 初总标(三)
- 二答后问(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牒问
- 二正答(二)
- 初正答
- 二引昔证
- 初答初问(三)
- 初问(二)
- 初番(二)
- ○十明第十功德(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悬示义旨(二)
- 初示二家明体
- 二问此下示所用法门(二)
- 初古释
- 二今解
- 二就文下随文正释(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明功德(二)
- 初明道品入涅槃(二)
- 初对初德示理齐
- 二兴皇下举兴皇以斥失
- 二简得失
- 初明道品入涅槃(二)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初譬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举恶人为诫(三)
- 初法说
- 二举五譬
- 三还合五譬(二)
- 初別合
- 二总合
- 二举善人为劝
- 初举恶人为诫(三)
- 初明功德(二)
- 初悬示义旨(二)
- 三结
- ○四师子吼品问答涅槃义(二)
- 初题目(二)
- 初正释题目(二)
- 初叙诸师单约能问释名
- 二非为下明今家双取能问能答(二)
- 初征文略示(二)
- 初引古纵夺
- 二何者下征文正示
- 二惑者下释难广解(二)
- 初惑者立难
- 二今师答释(二)
- 初约题正释(二)
- 初明依文得题
- 二又师下明字义兼具(二)
- 初正示字义
- 二吼通下六即明吼
- 二口密下结成悉檀
- 初约题正释(二)
- 初征文略示(二)
- 二地人下分节章段(二)
- 初三师分节
- 二今悉下今师正明(二)
- 初历破三师
- 二今明下正明今义
- 初正释题目(二)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随释(二)
- 初明佛性(二)
- 初分科生起
-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四)
- 初明佛性(二)
- 初分科
- 二初举下正释(二)
- 初问(四)
- 初劝问(二)
- 初举诸法门(二)
- 初正解(三)
- 初正约六门释
- 二复次下直约二谛释
- 三若准下徧约三番释(二)
- 初引劝辞述意
- 二且通下约三番广解
- 二问佛下释疑(二)
- 初立疑
- 二答下解释(二)
- 初疏主正解(二)
- 初配释
- 二佛有下结斥
- 二治者助释
- 初疏主正解(二)
- 初正解(三)
- 二正劝(二)
- 初正劝
- 二敦劝
- 初举诸法门(二)
- 二求问(二)
- 初分科
- 二敛字下随释(二)
- 初经家叙
- 二正發言
- 三许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劝下随释(二)
- 初劝供养(三)
- 初正劝
- 二释(三)
- 初分科
- 二法中下随释(三)
- 初法(二)
- 初明过去德
- 二明现在德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初一下随释(二)
- 初为佛作譬(二)
- 初譬法身(三)
- 初总
- 二別
- 三结
- 二譬应迹(二)
- 初分科
- 二一正下随释(三)
- 初正应
- 二从法身起
- 三众生得道
- 初譬法身(三)
- 二为菩萨作譬(二)
- 初举非
- 二明是
- 初为佛作譬(二)
- 三合(二)
- 初分科
- 二合下随释(二)
- 初合佛譬(二)
- 初合妙本
- 二合应迹(二)
- 初合从法身起
- 二合众生得道
- 二合菩萨譬(二)
- 初合举非
- 二合明是
- 初合佛譬(二)
- 初法(二)
- 三开譬下结责
- 三结
- 二正许
- 初劝供养(三)
- 四正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三下随释(二)
- 初问法(二)
- 初叙古解
- 二今将下今正释(三)
- 初问理佛性体
- 二问分佛性义
- 三问究竟佛性名
- 二问人(二)
- 初问不见性人
- 二问见性人(二)
- 初问何法有了不了
- 二问何眼有了不了
- 初问法(二)
- 初劝问(二)
- 二答○
- 初问(四)
- 二明中道○
- 三明缚解○
- 四明修道○
- 初明佛性(二)
- 二叹经○
- 初明佛性(二)
- 初题目(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叹下随释(二)
- 初叹问(二)
- 初叹(二)
- 初叹二庄严
- 二叹解六义
- 二论义(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有云下随释(二)
- 初前三就胜劣解(二)
- 初他解
- 二今明下今释
- 二后一就平等解
- 初前三就胜劣解(二)
- 二番(二)
- 初分科
- 二初正下随释(二)
- 初问(三)
- 初正难
- 二释难
- 三结过
- 二答(三)
- 初詶正难
- 二詶释难
- 三詶结过(二)
- 初唱两章门
- 二释(二)
- 初略示
- 二解为下广释(二)
- 初叙古解
- 二今解下明今释(三)
- 初释非凡所知
- 二菩萨下示菩萨能知
- 三今师下复宗显义(二)
- 初显师子以双亡问
- 二佛还下显如来以双照答(三)
- 初显双照答正难
- 二还以下显双照答释难
- 三又以下显双照答结过
- 初问(三)
- 初番(二)
- 初叹(二)
- 二正答(二)
- 初分科
- 二标者下正释(五)
- 初答初问(二)
- 初牒问诫听
- 二正答初问(二)
- 初明佛性体(三)
- 初标名
- 二释相(二)
- 初分科
- 二初释下释相(二)
- 初释空
- 二释智
- 三结体
- 二简不见者(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简二边异故不见
- 二简起中道见故不见(二)
- 初明他解
- 二是义下明今释(二)
- 初斥古解略明(二)
- 初示起见义
- 二后结下引结文证
- 二凡夫下示三人不见
- 初斥古解略明(二)
- 初明佛性体(三)
- 二答第二问(二)
- 初叙义分科
- 二初具下随文解释(二)
- 初答问(二)
- 初牒问
- 二正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总下随释(三)
- 初总举圆义(二)
- 初通別正解
- 二问答释妨
- 二別举徧义(二)
- 初悬示属当(三)
- 初叙意分章
- 二他解下二师异解
- 三今明下今家属当
- 二略属下帖文正释(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初云下随文释义(四)
- 初不上不下(二)
- 初唱三章门
- 二解释
- 二不生不死(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明中道(三)
- 初唱中道
- 疏总释(二)
- 初牒初文总征
- 二解云下随二文別释(二)
- 初他解(二)
- 初正释初文
- 二如此下结示次文
- 二云何下今释(二)
- 初责他约事
- 二今作下示今约理
- 初他解(二)
- 疏总释(二)
- 二明能破生死
- 疏总释(二)
- 初牒初文总征
- 二解云下随二文別释(二)
- 初他解(二)
- 初正释初文
- 二如此下结示次文
- 二云何下今释(二)
- 初责他约事
- 二今作下示今约理
- 初他解(二)
- 疏总释(二)
- 三结是佛性
- 初唱中道
- 二举解惑(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初明中道(三)
- 三不断不常(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唱章门
- 二释(三)
- 初释凡夫
- 二释二乘
- 三释菩萨
- 三结
- 四不因不果(三)
- 初分科
- 二只应下释妨
- 三法说下随释(三)
- 初明有因有果(二)
- 初法(二)
- 初标名
- 二寻下简示(二)
- 初总简
- 二何故下示义
- 二譬(二)
- 初对法辨异
- 二若然下问答释妨(二)
- 初章安释妨
- 二荆溪助显(二)
- 初明譬与法异
- 二若欲下明将法例譬
- 初法(二)
- 二明非因非果
- 三明亦是因果亦非因果(二)
- 初叙古(四)
- 初开善释
- 二庄严释
- 三观师释
- 四兴皇释
- 二然此下今释
- 初叙古(四)
- 初明有因有果(二)
- 初不上不下(二)
- 初悬示属当(三)
- 三结叹甚深(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略叹
- 二广叹(二)
- 初分科
- 二初中下随释(六)
- 初明因缘甚深
- 二明凡夫不见
- 三明唯佛能见(二)
- 初略释
- 二旧云下广释(二)
- 初叙古解
- 二今言下明今释(二)
- 初章安顺释
- 二荆溪反释(四)
- 初明初住亦见始
- 二明等觉不见终
- 三明诸佛见始见终
- 四文中下示初住不见始意
- 四重明甚深难见
- 五重明能见
- 六双明见与不见(二)
- 初唱四章门
- 二释四章(二)
- 初对前文示义
- 二问十下约少见释疑(二)
- 初疑问
- 二旧下答释(二)
- 初叙旧解(二)
- 初叙二解
- 二难初家
- 二今下明今释
- 初叙旧解(二)
- 三总结
- 初总举圆义(二)
- 二论义○
- 初答问(二)
- 三答第四问○
- 四答第五问○
- 五答第六问○
- 初答初问(二)
- 初叹问(二)
- ○二论义(二)
- 初问(二)
- 初对答分问
- 二地人下叙古反经(三)
- 初叙二师立义
- 二此应下明今家会通
- 三然但下述经意结摄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法说下随释(三)
- 初非问
- 二正答(二)
- 初答无差亦差(三)
- 初正答(二)
- 初法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譬(二)
- 初举恶譬
- 二引善恶例
- 二合(二)
- 初叙异解
- 二佛性下明今破
- 初譬(二)
- 二引偈(三)
- 初通示所出
- 二若但下斥非显是
- 三今长下征文广释(二)
- 初举长行为式(二)
- 初正引长行
- 二准文分义
- 二若生下例佛意双解(二)
- 初约差无差解(二)
- 初正解(三)
- 初各开成四
- 二生死下𫌇牒为二
- 三又即下结示有无
- 二此前下结判
- 初正解(三)
- 二约本末重明(三)
- 初正明四句(二)
- 初列
- 二上文下释(四)
- 初明两本两末
- 二又生下明一本一末
- 三又生下明末而不本本而不末
- 四末本下明非本非末
- 二分別下结例类通
- 三四句下复宗显谛
- 初正明四句(二)
- 初约差无差解(二)
- 初举长行为式(二)
- 三举譬
- 初正答(二)
- 二答何用修道(三)
- 初叙意
- 二他云下破古
- 三文中下正释(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唱章门
- 二解释(二)
- 初以六度为庄严一乘为究竟(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释世间出世间(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二)
- 初偏释出世毕竟(三)
- 初出体
- 二释名
- 三举类
- 二双释世出世两毕竟(二)
- 初分科
- 二初释下随释(二)
- 初具释三定
- 二重释上定
- 初偏释出世毕竟(三)
- 初以六度为庄严一乘为究竟(三)
- 初答无差亦差(三)
- 三引证(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一明下随文释义(二)
- 初正引昔证(二)
- 初引昔(三)
- 初明洗浴
- 二外道论义
- 三时众得益
- 二证今
- 初引昔(三)
- 二更会通
- 初正引昔证(二)
- 初问(二)
- ○三答上第四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申下随释(二)
- 初申问
- 二初正下正答(二)
- 初正答(二)
- 初分科生起
- 二初是下随文解释(三)
- 初三譬譬有而不见(三)
- 初盲人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二眼病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三初月譬(二)
- 初譬
- 二合(二)
- 初释众生悉有(二)
- 初引古解(二)
- 初二师解
- 二观师释(二)
- 初破前二解
- 二只具下正出巳义
- 二彼三下明今释(三)
- 初总破古义
- 二何者下正明今解(二)
- 初明随机四说
- 二欲使下示悟理同归
- 三论人下结偏斥失(二)
- 初结示偏执
- 二今明下举喻斥失
- 初引古解(二)
- 二合最下释三种破烦恼(二)
- 初叙古解(三)
- 初庄严
- 二二解下开善
- 三又一下观师(二)
- 初斥二师失意
- 二若论下示巳义符经
- 二今明下明今释(二)
- 初历破三家(二)
- 初总斥
- 二若三下历破(三)
- 初破庄严
- 二破开善
- 三又二下破观师(二)
- 初正破
- 二虽唱下结斥
- 二今明下正明今义(二)
- 初正释(二)
- 初別对三教明破
- 二又一下圆论三观明破
- 二前三下结示
- 初正释(二)
- 初历破三家(二)
- 初叙古解(三)
- 初释众生悉有(二)
- 初盲人譬(二)
- 二一譬譬平等皆有(二)
- 初分科述意
- 二初明下随文解释(二)
- 初譬(四)
- 初唱等有(二)
- 初疏主齐文解
- 二治者取意释(二)
- 初探取喻意显内外普该
- 二故下探居合文显内外普该(二)
- 初引合文示性非局色心
- 二况下明一念三千该收依正
- 二出因缘体(二)
- 初通示大纲
- 二识支下逐支释义
- 三明有具不具
- 四结等有
- 初唱等有(二)
- 二合
- 初譬(四)
- 三三譬譬待缘故见(二)
- 初雪山譬(二)
- 初譬
- 二合(二)
- 初正合
- 二明理(三)
- 初唱九章问
- 二解释
- 三总结
- 二黑铁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三种子譬
- 初雪山譬(二)
- 初三譬譬有而不见(三)
- 二结叹
- 初正答(二)
- ○四答第五问(二)
- 初分科
- 二其八下随释(二)
- 初腾上两问
- 二作两答以答前问(二)
- 初唱十章
- 二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初番下随释(五)
- 初番(九)
- 初释第一少欲第二知足(二)
- 初悬示
- 二就初下正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约善恶共解
- 二约小大共解
- 二释第三寂静
- 三释第三精进
- 四释第五正念
- 五释第六正定
- 六释第七正慧
- 七释第八解脱
- 八释第九赞叹解脱
- 九释第十以涅槃化众生
- 初释第一少欲第二知足(二)
- 二番
- 三番
- 四番
- 五番
- 初番(九)
- ○五答第六问(二)
- 初分科
- 二初了下随释(二)
- 初牒问
- 二正答(二)
- 初答(二)
- 初明了与不了
- 二明眼见闻见
- 二劝(二)
- 初分科
- 二上云下随释(二)
- 初劝修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三)
- 初一番明见义(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明实不可知
- 二明亦有可知(二)
- 初对上辨异
- 二于中下分科随释(二)
- 初分科
- 二第六下随释(三)
- 初标
- 二第六下释(六)
- 初身口二业
- 二形声两胜
- 三身通心通
- 四受身说法
- 五身忍口说法
- 六身形声说
- 三结
- 二四番明能见之行(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番(二)
- 初问(二)
- 初举僧宝问
- 二举佛说难
- 二答(二)
- 初答僧(三)
- 初结问
- 二以四缘故知
- 三结成可知
- 二答佛(二)
- 初持戒究竟不究竟
- 二为利不为利
- 三根深根浅
- 四为自为众生
- 五自持须他教
- 六声闻菩萨
- 初答僧(三)
- 初问(二)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番
- 二番
- 三番(二)
- 初问(三)
- 初领旨
- 二作难
- 三结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二)
- 初叹(三)
- 初叹因深
- 二叹持力
- 三诫听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有下随释(二)
- 初答持戒无因果(三)
- 初法(二)
- 初唱有因
- 二遮无尽
- 二譬(三)
- 初立拒举瓶譬
- 二十二因缘譬
- 三小乘八相譬(二)
- 初章安解
- 二荆溪释
- 三合
- 初法(二)
- 二答涅槃有因难(二)
- 初述意
- 二初唱下正释(三)
- 初唱两章门
- 二释两章门(二)
- 初释是果
- 二释非因
- 三结无因缘
- 初答持戒无因果(三)
- 初叹(三)
- 初问(三)
- 四番(二)
- 初分科
- 二次毕下随释(二)
- 初问(三)
- 初领旨仰非
- 二举六无为难
- 三结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非下随释(二)
- 初明无因(三)
- 初非五就一
- 二六喻并非
- 三结无因
- 二明有因(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标章
- 二释(三)
- 初明有生了二因
- 二举三譬譬之
- 三三番举法门合之(二)
- 初悬谈叙意
- 二而初下随文正释(二)
- 初正释(三)
- 初事理相对
- 二散定相对
- 三横竖相对
- 二问下料简(四)
- 初问
- 二答
- 三竝
- 四释(二)
- 初标世谓难通
- 二此乃下引二经解释
- 初正释(三)
- 初明无因(三)
- 初问(三)
- 初番(二)
- 三一番结成(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番
- 二番
- 初一番明见义(二)
- 初答(二)
- ○二明中道(二)
- 初标示分科
- 二随文释义(三)
- 初略标中道(三)
- 初标双非(二)
- 初叙古
- 二今皆下正释(二)
- 初斥二师
- 二何者下示正义(二)
- 初正释今文
- 二上文下引上证成(二)
- 初引文竝释
- 二只以下举一况斥
- 二标不失(三)
- 初标示
- 二旧下破古(二)
- 初叙
- 二斥
- 三此下正释
- 三标悉有
- 初标双非(二)
- 二广破边执(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就破下随文正释(二)
- 初破因中有果(三)
- 初分科
- 二初据下述意
- 三就初下正释(四)
- 初据佛教(六)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夺破
- 二纵答
- 三更示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四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五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纵答
- 二夺答
- 六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叙古解
- 二今明下明今释(二)
- 初竝斥二师
- 二今谓下正明今义
- 初番(二)
- 二据世情(二)
- 初随文消释(二)
- 初分科
- 二初三下随释(二)
- 初正破执(二)
- 初作三番(三)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随释(二)
- 初非问
- 二竝难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一若下随释(三)
- 初夺破
- 二纵破(四)
- 初番
- 二番
- 三番
- 四番
- 三结夺
- 初番(二)
- 二更重破(二)
- 初分科
- 二初纵下随释(三)
- 初纵(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若乳下随文释义(三)
- 初应责酪驹
- 二应怀子孙
- 三应含五丈
- 二夺
- 三结呵
- 初纵(二)
- 初作三番(三)
- 二示正义(二)
- 初分科
- 二初譬下随释(四)
- 初举譬示正义(二)
- 初举三譬
- 二合
- 二引偈证
- 三下约众生(四)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四重譬
- 四高推佛境
- 初举譬示正义(二)
- 初正破执(二)
- 二观上下总示三谛(二)
- 初章安正示
- 二荆溪述意
- 初随文消释(二)
- 三据缘因○
- 四据正因○
- 初据佛教(六)
- 二破因中无果○
- 初破因中有果(三)
- 三结叹佛性
- 初略标中道(三)
- ○三据缘因(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番下随文释义(五)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二)
- 初举三譬
- 二引乳譬合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明性即是了因
- 二明了应自了
- 三应能两了
- 四举正因为决
- 初问(二)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分科
- 二初破下随释(二)
- 初破执(二)
- 初破
- 二释
- 二示正义
- 初破执(二)
- 四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泛举三答
- 二正用转答
- 五番(二)
- 初问(二)
- 初仰非
- 二正问(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一明下随释(二)
- 初譬(二)
- 初正释经文(四)
- 初明过去有
- 二明未来有
- 三重明过去有
- 四重明未来有
- 二未来下料简释妨(二)
- 初正料简
- 二释橘牙
- 初正释经文(四)
- 二合
- 初譬(二)
- 初问(二)
- 初番(二)
- ○四据正因(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番(二)
- 初问(四)
- 初法
- 二譬(四)
- 初正举譬
- 二傍举瞿昙姓
- 三合譬
- 四以譬帖佛性为难
- 三合
- 四结
- 二答(二)
- 初举八事不可见
- 二更破二事(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总非
- 二正破(二)
- 初破细
- 二破障
- 初问(四)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五)
- 初明本有本无皆不须了
- 二举非果为难
- 三难麤应可见
- 四举几相为竝
- 五更取意破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四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二破因中无果(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领旨下随文释义(二)
- 初问(三)
- 初领旨
- 二正难(二)
- 初分科
- 二初就下随释(七)
- 初据业行
- 二据断善
- 三据發心
- 四据退不退
- 五据修万行六度
- 六据退万行
- 七据僧宝
- 三结难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此答下随释(七)
- 初答第一业行
- 二答第三發心(二)
- 初牒问
- 二正答
- 三答第六退行
- 四答第二断善
- 五答第五万行(二)
- 初分科
- 二前无下随释(二)
- 初正答
- 二更取意难
- 六答第七僧宝(四)
- 初二种和合
- 二十二部经和合
- 三十二因缘和合
- 四诸佛和合
- 七答第四退不退(二)
- 初分科
- 二其难下随释(二)
- 初牒问诫听
- 二正答(二)
- 初分科述意
- 二初十下随文释义(四)
- 初明退转行(四)
- 初十三法
- 二六法(二)
- 初事释
- 二又句下观解(二)
- 初疏主正解
- 二治者述意
- 三五法
- 四二法
- 二明不退愿(二)
- 初他解
- 二今解
- 三双明退不退两人(二)
- 初譬
- 二合
- 四重明不退行(二)
- 初问
- 二答
- 初明退转行(四)
- 初问(三)
- ○三明缚解(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先领下随文正释(五)
- 初番(二)
- 初问(二)
- 初领旨唱无
- 二生灭为难(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法下随释(二)
- 初诫听
- 二正答(二)
- 初缚(三)
- 初死阴(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二)
- 初正合
- 二更引譬
- 二中阴(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譬(二)
- 初正释
- 二问下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通有
- 二別无
- 二合(二)
- 初分科
- 二二料下随释(二)
- 初正合(二)
- 初正合
- 二举譬贴合
- 二料简二眼三食
- 初正合(二)
- 初譬(二)
- 三生阴
- 初死阴(三)
- 二解
- 初缚(三)
- 初问(二)
- 二番(二)
- 初分科
- 二初问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逆喻
- 二举阴无系者
- 二答(二)
- 初法
- 二譬
- 初问(二)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四番(二)
- 初分科
- 二初法下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五番(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从小下随释(二)
- 初举八喻(二)
- 初列章
- 二解释
- 二合灯喻
- 初举八喻(二)
- 初番(二)
- ○四修道(三)
- 初总叙来意
- 二分科生起
- 三初问下随文正解(四)
- 初明道可修(三)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得论修道
- 二取意解
- 三举六譬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叙意
- 二答中下正释(二)
- 初法
- 二兼出六譬
- 初番(二)
- 二正明修道(二)
- 初分科
- 二初举下随释(二)
- 初明修道(二)
- 初释(二)
- 初问(二)
- 初牒偈问
- 二一一请答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偽下随释(三)
- 初真偽对辨(二)
- 初偽
- 二真
- 二偏为破恶
- 三偏为生善
- 初真偽对辨(二)
- 初问(二)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初云下随文释义(二)
- 初三番难涅槃(三)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二四番难佛性(二)
- 初分科
- 二初法下随释(四)
- 初番(二)
- 初问(二)
- 初标两章门
- 二释
- 二答(二)
- 初法(二)
- 初牒文正释
- 二地人下破古例成(二)
- 初破古立义
- 二然佛下明今例成(二)
- 初正明今义
- 二亦如下引二例成(二)
- 初引持戒例成
- 二引五性例成(二)
- 初正引例成
- 二问众下因便料简
- 二譬
- 初法(二)
- 初问(二)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四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初三番难涅槃(三)
- 初释(二)
- 二明修道因缘○
- 初明修道(二)
- 三修道之用○
- 四劝修○
- 初明道可修(三)
- ○二明修道因缘(二)
- 初分科
- 二问意下随释(二)
- 初明道缘(三)
- 初处缘(二)
- 初城处(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呵
- 二正释(二)
- 初分科
- 二初报下随释(二)
- 初报地恩(三)
- 初报發心
- 二报四无量
- 三报弘誓
- 二驱邪党(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六城下随文释义(二)
- 初徧六大城(六)
- 初至王舍
- 二往舍卫(二)
- 初分科
- 二然诸下随释(二)
- 初明往之缘
- 二共试神力正论往彼(二)
- 初分科
- 二所以下随释(三)
- 初试缘(四)
- 初求试(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就初下随文释义(二)
- 初褒美于王
- 二贬挫于佛
- 二王不许
- 三重求
- 四王许
- 初求试(二)
- 二正试(二)
- 初命王多造
- 二正现神变
- 三众益
- 初试缘(四)
- 三至婆枳多
- 四向毗舍离
- 五至波罗奈
- 六至瞻婆
- 二至此降伏(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是下随文释义(三)
- 初邪教
- 二正教
- 三邪正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此即下随释(二)
- 初正论(六)
- 初番(二)
- 初立邪义
- 二佛破(三)
- 初六根俱用
- 二老少不殊
- 三内外俱见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此即下随释(三)
- 初示因缘
- 二破邪我(三)
- 初唱不然
- 二別出诸过
- 三结过
- 三结正我(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略示
- 二对辨
- 三番(二)
- 初改宗
- 二佛破(二)
- 初分科
- 二初复下随释(二)
- 初直就徧破(二)
- 初责徧
- 二责我
- 二更就一异检(二)
- 初分科
- 二就一下随释(二)
- 初唱两章门
- 二二释(二)
- 初就一责
- 二就多责
- 初直就徧破(二)
- 四番(二)
- 初外道救
- 二佛破
- 五番(二)
- 初外道救
- 二佛破(二)
- 初分科
- 二初破下随释(二)
- 初唱不然
- 二三种破(三)
- 初从缘破
- 二就明出异处破
- 三就明暗其住破
- 六番(二)
- 初更请问
- 二佛答(二)
- 初破邪我
- 二明正我
- 初番(二)
- 二降伏
- 初正论(六)
- 初徧六大城(六)
- 初报地恩(三)
- 二树处(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结前生后
- 二正明树处(三)
- 初表理
- 二护法
- 三法味利益
- 初城处(二)
- 二时缘○
- 三人缘○
- 初处缘(二)
- 二明道因○
- 初明道缘(三)
- ○二时缘(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二月时(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举喻明事
- 二合譬明理
- 二十五日时(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就本
- 二就迹
- 初二月时(二)
- ○三人缘(二)
- 初分科
- 二言庄下随释(二)
- 初出人(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明因中六人
- 二明果人
- 二论义(二)
- 初分科
- 二于中下随释(三)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明本(二)
- 初略无住
- 二广无住(二)
- 初法(二)
- 初释住
- 二释无住
- 二譬(二)
- 初譬
- 二合
- 初法(二)
- 二辨迹
- 初明本(二)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三番(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直明无十相
- 二明有相之失
- 三明无相之得
- 初番(二)
- 初出人(二)
- ○二明道因(二)
- 初分科
- 二然三下随释(三)
- 初明三法(二)
- 初略问答
- 二广问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本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通问
- 二別问(二)
- 初广约定问(三)
- 初据本有
- 二就一境
- 三就一行
- 二以慧舍例
- 初广约定问(三)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答別问(二)
- 初答定(二)
- 初先答第二问以第三问例
- 二追答第一问
- 二答慧舍(二)
- 初答慧相
- 二答舍相
- 初答定(二)
- 二答通问(二)
- 初分科
- 二言取下随释(四)
- 初略标三法体(三)
- 初标定体
- 二出慧体
- 三明舍体(二)
- 初分科
- 二法如下随释(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二)
- 初河西解
- 二今师释
- 二释三法名
- 三更广三法体(二)
- 初广定体
- 二广慧体
- 四明功能
- 初略标三法体(三)
- 初答別问(二)
- 初问(二)
- 二辨二法相资(二)
- 初简示分科
- 二随文释义(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总破
- 二別破(二)
- 初分科
- 二何者下随释(二)
- 初以法料简(七)
- 初约无异(二)
- 初论体同(二)
- 初正释(二)
- 初叙以別为难
- 二佛以下明以圆为答(二)
- 初悬叙圆意
- 二若然下牒经结示
- 二斯理下结劝
- 初正释(二)
- 二举譬
- 初论体同(二)
- 二约无有(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责人法
- 二结无破
- 三约无所(二)
- 初分科
- 二何者下随释(二)
- 初双明不到到
- 二何者下双结无破
- 四约无缺(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约法正破
- 二举譬
- 五约无动(二)
- 初分科
- 二如四下随释(二)
- 初举类破
- 二结破
- 六约无能(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夺
- 二纵
- 三更夺
- 四复纵
- 七约无作
- 初约无异(二)
- 二示圆融无方定慧(三)
- 初叙意分科
- 二开此下结成四悉
- 三就初下随文释义(四)
- 初定慧相具(三)
- 初即定具慧
- 二定具世间等法
- 三具三菩提
- 二定慧相即(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初譬下随文释义(二)
- 初即定而慧
- 二即慧而定(二)
- 初正明
- 二功能
- 三定慧名相
- 四自在适时(二)
- 初分科
- 二答中下随释(二)
- 初唱时非时
- 二更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初定慧相具(三)
- 初以法料简(七)
- 三明力用○
- 初明三法(二)
- ○三明修道〔之〕用(二)
- 初分科
- 二初牒下随释(二)
- 初感乐得涅槃(二)
- 初明得涅槃
- 二论义(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标
- 二释
- 三结
- 初番(二)
- 二离苦转障(二)
- 初分科
- 二初告下随释(二)
- 初明所转之业障(二)
- 初明业不定故障可转(二)
- 初问(二)
- 初问善业(五)
- 初无穷(三)
- 初语端
- 二领旨
- 三结问
- 二必定(二)
- 初领旨
- 二正问
- 三重无穷
- 四重必定
- 五举况结问
- 初无穷(三)
- 二问恶业
- 初问善业(五)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叹下随释(二)
- 初赞问
- 二答(二)
- 初缘起
- 二正答(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开权
- 二显实
- 三释权
- 四释实(四)
- 初出二人
- 二出二转
- 初问(二)
- 二明业不定故道可修(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先若下随文释义(四)
- 初正明业不定故修道(二)
- 初明不定(二)
- 初若定不劳修道
- 二不定可得修道
- 二善恶相夺
- 初明不定(二)
- 二明业定有多过(二)
- 初分科
- 二初明下随释(二)
- 初明定则无修道(二)
- 初略(二)
- 初明若定不须修
- 二明不修无解脱
- 二广(二)
- 初定不须修
- 二不修无脱期
- 初略(二)
- 二明定故有多过(二)
- 初分科
- 二初正下随释(二)
- 初业定过(二)
- 初正明有过
- 二结无修道
- 二人时定过(二)
- 初分科
- 二初明下随释(二)
- 初正明过(二)
- 初人定过
- 二时定过
- 二结不须修道
- 初正明过(二)
- 初业定过(二)
- 初明定则无修道(二)
- 三双明业定不定(二)
- 初分科
- 二然业下随释(二)
- 初唱两章(二)
- 初束四为二
- 二所以下结示正意
- 二解释(二)
- 初分科
- 二缘合下随释(二)
- 初释定章(二)
- 初报定时不定
- 二报定时定(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随释(三)
- 初释报定(三)
- 初定业
- 二还复不定(三)
- 初智转重为轻
- 二愚转轻为重
- 三结不定
- 三释疑证转(二)
- 初释疑
- 二证转(二)
- 初略
- 二广
- 二释时定(二)
- 初分科
- 二前明下随释(二)
- 初释现报(二)
- 初为调达所弊
- 二为迦罗富所弊
- 二双结生后
- 初释现报(二)
- 三双结(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二)
- 初双结
- 二偏结时
- 初释报定(三)
- 二释不定章
- 初释定章(二)
- 初唱两章(二)
- 四结不定故修道(二)
- 初结定则为失
- 二结不定为得
- 初正明业不定故修道(二)
- 初明业不定故障可转(二)
- 二明能转之治道○
- 初明所转之业障(二)
- 初感乐得涅槃(二)
- ○二明能转五治道(二)
- 初分科
- 二中下随释(三)
- 初转障人(二)
- 初法说
- 二举十二譬
- 二转障行(二)
- 初分科
- 二问意下随释(二)
- 初问(二)
- 初领旨
- 二正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云身下随释(三)
- 初出愚智轻重不定(二)
- 初出人
- 二法说
- 二举六复次
- 三以十四善男子譬说
- 初出愚智轻重不定(二)
- 初问(二)
- 三明转相(二)
- 初分科
- 二初问下随释(二)
- 初番(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番(二)
- 初问
- 二答
- 初番(二)
- 初转障人(二)
- ○四劝修(二)
- 初分科
- 二初问下随释(二)
- 初举法劝(二)
- 初问(三)
- 初问佛性力故应同得涅槃那有六道差別(二)
- 初领旨
- 二作问
- 二问既有佛性应自得菩提何用修道(四)
- 初领经
- 二作譬
- 三合
- 四结难
- 三问既有佛性即能吸得菩提(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初问佛性力故应同得涅槃那有六道差別(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譬中下随释(二)
- 初正答(四)
- 初答同得涅槃难(三)
- 初譬(二)
- 初分科
- 二初七下随释(二)
- 初总大意(二)
- 初释恒河七人(二)
- 初释七种人(二)
- 初示七人
- 二上说下述佛意
- 二此经下释恒河(二)
- 初通示六河
- 二此中下简出今品(二)
- 初正简今品
- 二迦叶下对下辨异
- 初释七种人(二)
- 二言洗下随洗浴等文
- 初释恒河七人(二)
- 二別列七人
- 初总大意(二)
- 二合(二)
- 初合总譬
- 二合別譬(四)
- 初合常没(二)
- 初略合
- 二广合
- 二合将立而退
- 三今得住
- 四合四人
- 初合常没(二)
- 三结(二)
- 初叙意分科
- 二次明下随文释义(二)
- 初明不修不得非如来咎
- 二修者必得(二)
- 初譬
- 二合
- 初譬(二)
- 二答吸取菩提难(二)
- 初牒问褒贬
- 二正答(二)
- 初修者必得(二)
- 初譬
- 二合
- 二不修不得(二)
- 初譬
- 二合
- 初修者必得(二)
- 三答不须修道难(二)
- 初呵其引经谬
- 二正答(三)
- 初虗空譬
- 二财物譬
- 三造业譬(二)
- 初譬(二)
- 初造业
- 二修者必得
- 二合(二)
- 初合造业
- 二合修者必得
- 初譬(二)
- 四重答吸取难(二)
- 初分科
- 二初非下随释(二)
- 初非其问
- 二正答(二)
- 初释(二)
- 初总叙意
- 二今释下別释文
- 二譬(二)
- 初譬
- 二合(二)
- 初以譬合譬
- 二更以法合所譬之法(二)
- 初分科
- 二初正下随释(三)
- 初因不吸果(三)
- 初正合磁石譬
- 二显无吸之义
- 三正显不吸
- 二佛性无有住处(三)
- 初法
- 二譬(二)
- 初正举譬
- 二举如来贴譬
- 三合
- 三广辨佛性(二)
- 初分科
- 二随释(四)
- 初非当非现而说当有(二)
- 初譬
- 二合
- 二非即非离(二)
- 初譬(二)
- 初定字体
- 二牵象下正解释(三)
- 初破古解(二)
- 初古解
- 二如此下今破(二)
- 初据义破
- 二此文下引文破
- 二头足下明今释
- 三若取下结得失(二)
- 初结古失
- 二取不下结今得(二)
- 初正结
- 二若得下例广
- 初破古解(二)
- 二合(二)
- 初总合
- 二別合(三)
- 初正合(六)
- 初色(三)
- 初正合
- 二举譬帖
- 三结
- 二受(三)
- 初正合
- 二举譬帖
- 三结
- 三想(三)
- 初正合
- 二举譬帖
- 三结
- 四行(三)
- 初正合
- 二举譬帖
- 三结
- 五识(三)
- 初正合
- 二举譬帖
- 三结
- 六我(二)
- 初正合
- 二举譬帖
- 初色(三)
- 二更举本盲帖
- 三结
- 初正合(六)
- 初譬(二)
- 三简邪正(二)
- 初简邪我
- 二明正我(二)
- 初分科
- 二譬下随释(二)
- 初假我(二)
- 初法
- 二譬
- 二真我
- 初假我(二)
- 四广出体性(二)
- 初分科
- 二前四下随释(三)
- 初明佛性
- 二还结是当
- 三结非五阴
- 初非当非现而说当有(二)
- 初因不吸果(三)
- 初释(二)
- 初答同得涅槃难(三)
- 二总结(三)
- 初结问不须修道
- 二结劝
- 三结叹(二)
- 初佛叹
- 二师子吼叹
- 初正答(四)
- 初问(三)
- 二举人劝○
- 初举法劝(二)
- ○二举人劝(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分科点示
- 二随文正释(三)
- 初自试其心
- 二为物受苦
- 三用六度化他
- ○二叹经(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初略下随文释义(三)
- 初叹弘经人(二)
- 初总略叹(二)
- 初分科叙意
- 二初有下随文释义(二)
- 初通叹
- 二別叹
- 二广释
- 初总略叹(二)
- 二叹所弘法(二)
- 初分科
- 二法可下随释(二)
- 初叹经(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三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总明不受卵湿二生
- 二別明不受化生
- 初叹经(三)
- 三叹说教主(三)
- 初请求说
- 二叹
- 三结
- 初叹弘经人(二)
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八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6 册 No. 657 涅槃经治定疏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