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十(四本)

○释德王品之四

随事分別种种不同者谓十功德不同也

皆约无分別者此之五通初地已上证得此通故无分別也

若十善五者十谓华严十种六根五即五通也

此中直说者直约五通也

何浅之有末略斥他释此明四句也

此乃一往者且约菩萨因人五通二往菩萨分证漏尽通也

不如小乘十八变化之神通者如者同也谓不同小乘也

天然之慧者第一义天不思议慧也

指此而为无漏通也者此之无漏为本能生于五也

是故对地亦应无失者十德对地不同他释浅深故云无失也

一一皆挟十地带圆法门者且作次第约別为言若作不次第圆须依六即判位如前圣行文中皆约地前次第登地同圆故云带耳此之带义不同前之两教前教谓带人法隔此之带法人同何者皆知常住故以大真以修于中且取小果仍不证于果头即是带圆修偏也

此则与经部会者经谓今经皆知圆常次不次別部即醍醐无非常住也

五时会者同于法华开前四味同成醍醐也

与诸教会者此经即具四机皆知常住故通诸教也

与逗机会者逗渐圆机皆同一实也又前未会者来至今经皆悉会之故也

此列六名者经文具五约开合说故云六也即开不知而令知为他心宿命为二故也

缘宜不同者随逐文便取意释也

即标神通者谓神通语通此即通中之別以神通为总也

故简凡小者凡谓外道五通小即二乘不同也

故知漏尽方名神通者斥他何得以浅深判之今是分得初地无作道品无漏通也

转修即大涅槃心者简异小乘不自在也

不同外道陀骠求那者此之外道以计定心所修而得也

经云因无常故果亦无常者从缘生法皆悉无常也

源由恶心不关恶声者谓由心起恶令堕三途不关恶声令堕今以大涅槃修声为法界岂令堕恶虽耶

经云昔所不闻而今得闻问意声既不定云何而今得闻也

次答者如经声无定相只缘无定能令恶声即是善声故云得闻也

经云珠火之明者菩萨初修之时附事修相观一室之明乃至一国十方以为其相也

经云不修天眼见妙色耳者约证初地能發得故故云不修也

经云不作众生为以物相者物是依报修毕竟空依正不二故云不作也

乃借天眼者意云此菩萨分得慧眼未有真天故借小乘天眼助释于见故与小乘共也

次知佛性下(云云)意明菩萨能知阐提有佛性故后方發心与一切同也

先横知六道者菩萨于一心中具知十法界心先约六道次竖对二乘故也

欲知第三心乃见十六心者声闻根钝欲观他入无漏心从初心欲知他第三心为速疾故已至十六心始知前十五心犹不知也何故观第三心为入见道速疾临观不著所以从第三观也

欲知第三乃见第七心者支佛根利观他第三已至第七心即知七心之前及七心后欲知更须入观故不同菩萨备知也

成上梵行品(云云)广破如前何者修证不同故也

举一知三者谓今但论一圆慈以具余三故也

初约二谛者如经舍世谛慈得第一义慈第一义慈初地已上任运而得故云不从缘得也

经云名凡夫慈者菩萨之慈乃是证得不同世间四无量心作意而修也

经云舍一阐提慈者谓阐提虽无现世之善有怜妻爱子之慈也

经又犯重禁慈乃至作五逆慈者皆是所作恶境于境生著名之为慈非谓善心之慈也

又怜愍慈者即世间慈也

经云舍黄门慈者以无至故随境生慈也

女人之慈者多生爱染以之为慈又畜养等诸恶之慈皆约恶境爱著以之为慈耳

入初依亦是法空者今略斥此临证得功德云何更取具烦恼性生法二空来释功德没是何教生法二空故不用也

即初地檀满者意对十地明十波罗蜜故云初地今十事皆是初地何用分张故也

以初捡心者菩萨摩诃萨以初發心常观涅槃行道名之为舍也

具此两意者谓通別不放逸之意也

经云谓信根等者以信为本能生余九故也

验三亦然者谓根本深根广等皆具多义也

余四皆十三者谓除根长余根本广深胜等四也十是物对十三遍对根本等五皆具十三譬也

即三菩提器者初地菩萨能受中道乃至妙觉究竟菩提名之为器也

若论受果者谓报身果也

求慈慈于无者谓无缘慈与乐也

求悲悲于有者拔九界苦也

持戒比丘伏欲界恶者据修善边为伏其实未能伏也

以无施无报者以无相檀大涅槃心泯之俱净报也报例如上答无畏之问者此之十善业以菩提为本亦以止行二善为因得生净土广如净名所释为化众生而取佛土凡修一戒一施皆须回向一切众生作净土因后成佛时同生其国也

明相以因得相似果者亦名同类因等流果何者布施为因后成佛时能舍众生来生其国即感果也

义势相关者为烦恼余报及余业缘以有烦恼即有所润之业也

烦恼余报者即现世造业未来受报后世犹有余烦恼在故云余报即是顺后受业也

习因为烦恼者谓习因果也

今分习报之异者习约现在报约隔世故云异也

总明凡夫者谓二十五有业受报不同也

即十四有者约人间天上往反各经一中阴成二十八有今明离数且约人天仍合中阴也

只是互现者约离中有合合中有离前后不同耳

乐论义者生五净居者只是乐修慧故也

生无色者乐修定故禅相从来耳即是遍没那含也

于中复三谓超半超遍没超者从初禅超第四禅等半超者或超二三禅等遍没者从初禅至色究竟遍历诸禅也

中生不生者中谓中阴般生谓生槃不生谓不生色界即名中般那含也

不云受无色业者以菩萨为化众生约有形闻法修行不云无色也此果得除身故除也

亦非圆意者略斥上来谓释皆未与圆相应今云转者若论今经罗汉支佛二果即是菩萨之道名开为转耳如法华中随其所习各道本愿也

先明相业次明好业等者相约麤好约细若无此业菩提不显故也

经云十二大天者此天之名不出欲色二界马天等即欲界天梵天即色界鬼子母天即是欲界天也

文举四譬者如经譬如有人欲请大王等乃至素白之衣是也

或当主此(云云)文中不定对之若欲对者初即世界王即五阴不同故甘露生善能生理善故宝器除秽即对治意素白易染疾得菩提即第一义故也

不见色相是行支者谓行能造作身口等药名之为相也

不见色缘是无明灭者无明润业为行作缘以相灭故无明亦灭也

不见色生者生即是因因既不生果亦随灭故云色灭也

不见十二因空者观此三道即是三德是毕竟空故云不见等也

亦不见中者双照真俗即中而边也

次五住者者是次第意第五住菩萨断界内通惑尽能伏界外出假化物用烦恼润生能入生死不以为怨令他得离烦恼故也或作不次第菩萨即是断第五住或从法身地能入生死用烦恼润生教化众生也

涅槃魔下(云云)今意不依他人以判八魔菩萨为众生故能破界内四魔界外四魔也

因果二法者谓烦恼为因二十五有生处为果故云二法也

私谓破二十五有中三种惑者谓无明见思为三也约界内见思为有边破二十五有生处得二十五三昧为空边能断一品界外无明证于中道故云离也又云有三种业方会今经意即是谓界内有漏业界外无漏业中道非有漏非无漏业即会圆意也

直以界内下略斥他解不得圆也

例一切法有无常断垢净等者谓界内为有界外为无界内为断界外为常界内为垢界外为净传脱例之准今意皆须双非双用方会经意也

经云不修净土者意难如来若修净土即不合来秽土受生如前文无畏问净业则生不动国等故合不修也

众圣亦然者意云非但我因中独修净土十方诸佛因中皆修故以为证也

呵其所问者如经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是处如净名中身子见秽梵王见净为欲度斯下劣人故云现秽耳众生烦恼是故不见也

经云慈氏菩萨以誓愿故者重引未来证此秽即净由有愿故我令秽耳

信首诸根者信等五根也

乃是离断离常者复是何教断常若约界内未远也

是证道意者又不云与圆同仍未会今经功德也

经云二者不生边地者此之五事皆约初地已上证得功德离于二死之地名之为边得五功德离五怖畏故也

后一是习果者约现發得此宿命也

经云其义各异者或因布施得五功德或因涅槃得五功德故云异

异是中道不共者异于二边不共二乘故也

无分无果者不同布施修因当有感果故果世间名为无果等也

将来学者者略劝人师莫生他见也

若论十地是最后终心者此不立等觉十地是等觉之位故云终也

若论三忍者古人判初地为下忍十地为中等觉为上忍也

故知等觉断惑尽者今意不尔何者且如四十二品无明之惑约圆位判如从初住终乎等觉犹有一品在至于妙觉前名为尽故大论云有所断者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即妙觉佛云何言尽也

金心有解乃满空解未足者此是今家正释无明为有无明尽为空解故云未足也

但使与三昧相应者此是今意金刚三昧通证前后初地之时亦名金心故云相应也

何异金刚般若者谓降伏其心亦通前后也

举体定如三昧者即是首楞严定亦云健相三昧也

但烧草存山者草喻烦恼山喻初地法身功德也

七日初出先照由乾者日喻于智得此三昧一心三智由如于日即证初地故出先照无明分破名之为烧故也

经安住是中者论证初地时地为所依故云安住也

悉能破坏一切诸法者所有偏渐诸权法等悉皆破也

经云乃至不见一众生实为众生者行无相檀能化所化无非法界故也

后七譬称叹者叹其能断也

○释德王品之五

初闻正法于位则浅者见初闻之言谓之为浅今论功德乃至等觉亦须闻故故非浅也

明义深极者他谓深从浅至深为一用今意不尔慧即真空理为体故深今闻正法亦显中道同是所获功德故也

洞识涅槃近因者犹闻正法能如说行以之为近也

寄事表于理者求善知识名之为事证初地时名之为理也

例如净名等者谓方丈托疾世尊大慈等名之为念文殊承旨十方诸佛皆来说法等为真善知识何得为浅相耶

经云作是思惟者即初地菩萨作是观时有四种法也

要须慧品为正者即是真了因以为慧品证住即是如说修行余行即善友听法等为缘因同资于正也

先总释者一一释中皆具四法名之为总

別释者四法一一別释故也

诸佛起發者如华严中菩萨住空诸佛语言莫起二乘心等即是善知识意也

经云身遇众病者即是无始已来具足烦恼故云众病病多不出十使故也

熟譬爱者由如热病能起狂念爱即是贪如火烧薪等也

冷譬痴者由如冷病解境不知也

劳譬慢者劳病长时而起于慢

下譬嗔者下病滑利触境生嗔也

疟譬疑者此病寒热以不定故名之为疑也

寄通指別者別谓別惑此之利钝名通界外见思从別故云寄也

名同体异者广如净名疏净妙五尘以为思或等即同体见思也

经云先王旧法者即是过去诸佛常乐我净之法故也

人中信者者即是为大涅槃故修行之人亦得为善知识也

经云自能修行信惑施等者自既得于七圣财亦令他得故云人信戒等也

未必须尔者或丁人中皆五也

经云戒定慧解脱等者此之五分即大乘戒定五分不同于小也

而实已润者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为得益缘也

似如一化者文不的配谓十二部经且约小乘若从佛出十二部经等即非小乘以华严为初故阿含摄入方等般若之流大乘即是今经大涅槃教也

经云夫听法者名初發心者失者通于一切弹指合掌无非佛因谓大小诸乘皆令得此涅槃十一空解即是开显之意故也

经云知阴界入真实之相者谓三科法门皆是实相故也

经云不病不死等者常故不死乐故不谒我故不恼净故不没也

人略而文广者上略说中明其五人此中但云菩萨诸佛故云人略也

经云真善知识者谓证实相者名之为真除此之外皆非真实也

即便双用者宜令生善破恶故用软语呵责亦是观诫二门即四悉檀随机皆令入道三种之语皆是涅槃之法故文云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也

或前喻或后喻者唯明菩萨佛等前后不同初文即前举次文即后举也

初果无两智者今略破旧解尽知无生皆是无碍解脱罗汉所得何以初果释之也

此出阿含者河西所解脱有文证今且依用智解只是初果断惑耳

一目谓法眼者且约能分別边故云法也

二目谓法慧者且约真俗二眼也

上果不伏听下果法者意引此文亲近听法应须简师故也

五解常法者谓信佛法僧一体三宝名之为常也

经云至须陀洹生大苦恼者即是界内外二种八苦也

二明空无常解然于止行善上达空即常无常等双流行也

尽谓一切烦恼尽者即三感俱尽也

善性谓如来所作者即善之极遍于依正也

即有善性者用世智断惑名之为善计非想为涅槃名之为性也

经云以还起故者外道断惑世医所治虽差还复生故云起也

六小见者谓等觉菩萨犹有一品无明名之为少故云后身也

第六可见者九住菩萨谓住为地地为所依与等觉近故云可见当得究竟见也

今此所明皆非佛佛性心义异故者非佛谓非究竟妙觉果地之性心即菩萨因心烦恼未尽故云义异也

今此文不约位者今正释意谓一地功德即具诸地故不可分別以配诸地四者八住下至六住有五事除一常性余与九住同也

善与不善异耳者谓与八住名同但四善上加不善耳此意与下文并同异谓知佛性也

次言示道可见者由有相故名之为见即是有道之相名为別体也

后无常等即別体者此之无常相带而释更不別开也

经云师非师者师是一体之法诸师所师所谓法也非师即別体法也

遍通诸果皆有异义者谓常无常等七种知见不同故云诸果皆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约体论用用即双流差別故云异义体即无差同虗空性也

此前未说而有行结之言者谓別诸释中未法虗空今实相文后以虗空结之虗空犹当第七故云行结衡音故也

又唯有二空者约真俗说涅槃第一义中道空也

此见无见者即是真空之性见而不见如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土等虽有肉眼又摄入天眼之中故云无见也

经云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者不见而见为众生故如法华中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等故名为见也

经云若是无总名虗空者此不名真空是所计空空即无常亦无我净等也

经云众生之性与虗空性俱无实性者世间之法皆假因缘性不可得故云无实也

经又善男子如世间人下说言虗空无色者即外人所计之空正约事以辨也

经又善男子而是下虗空实无有性者结別真空性不可得也

以光明故者即是空之体用因有光明得空名一体之性实不可得为众生故说于別体犹如光明得见空虗之性故也

若但空者者外所计空也

若因空故得见色者即是別体之色因真空故令众生见

若有障碍者即是烦恼由如虗空碍故不见也

导生行心方得见空者意云真空不可见光者如为说于別体依之修行为色所导令得见空也

简別四种者別文有七虗空总结前六合六为四故云四文也

是別德者涅槃对四名之为別即別而总具四德故也

人总于法者如来是人真是谓将人对法故有二乐寂灭即涅槃之法觉知即如来之人人法和合名之为僧即合上二文也

经云一者受乐者实相之体遍受一切名之为乐故云受也

实相既通故有三乐者能通涅槃如来故对三乐也

当来可见者即约众生正因之性虽有缘了在众生时同成正因约修而说故云可见也

及云却后三月是涅槃者者探取下文共为前难故也

三月是殷家时者即是诸家立年不同月有增减故用三月即用十一月为年故云却后三月若依佛出世即是周家周昭王时生到周穆王时入灭后至汉时方始佛法至此若取周时应云四月以十一月为年故也

二云不尔者今依后释十一月中魔催为定即是二月涅槃也

经云云何發是虗妄之言者意结如来何故或云却后三月入于涅槃或云中夜或时待有多闻弟子等虗妄不定耶

佛随其情者谓随魔意未有多闻弟子等耳

菩萨即无者谓菩萨与佛差別不同故如经不说佛法众僧无差別相等菩萨同僧故云众僧即是三宝差別云何难同如来涅槃也

后两亦尔者如经中后两善男是佛亦不说佛及佛性者菩萨犹同因性果未具故云何得同真也

经云我初不见弟子之中者即是初于菩提道场之时何故来至鹿苑方云嘿然也

经云譬如明灯有人覆之者谓涅槃之灯为烦恼覆汝言涅槃实非涅槃也

经云槃者言织不织之义者此之涅槃皆大小相对织是烦恼断烦恼尽方名涅槃大乘涅槃本无烦恼故云不织乃至十一复次苦具二义故也

织识二字经本不同者有本作识字以识不识者识者以了別为义也

而复不为阴之所葢者证得初地不为界内外阴身之所葢也

一根有三者谓三受也故成十八善不善各具十八故云三十六也

经云防护不近者见从身起云何不近今论不著名为不近耳

各有即离四见为二十者谓即阴是我离阴是我我大色小色住我中色大我少我住色中等余四阴亦尔故云二十也

色界亦尔者即是各计得禅以之为我也

约三世辨者此计现在不同或常无常等四句为二十也

中论观涅槃品者皆约过去涅槃是常为是无常如去不如去等故不论现在也

后是般若者谓楞严是般若之异名也

以有觉观故者觉只是知故云知定也

无乐定即四禅者以有舍友故故云无也

乃至地前者若约圆修以六即判之始从名字乃至相似分得此定故云地前也

经云为众生故分之为三者故法华云于一佛乘分別说三也

余二则非真者一实之外皆名为余故也

无复无知是慧解脱者无知谓尘沙烦恼亦云是所知障也

经云是义不然者谓心性无传无解故也

若心本有烦恼此亦不可等者谓有无定作有定无皆不可也何者本性净故本自无缚云何言解也

有九世尊者难文唯八并前作非故云九也

经云如人搆角本无乳相者喻心性无贪也

经今云何有者如角本无于乳也

前四明无所缚者谓本性无所缚之体也

后一无能缚者谓无能缚贪心也

经云何故不拔虗空判者谓心性如空本无贪缚犹如虗空无判云何可拔何故不拔反无难有也

二明无得解者者谓三世求心皆不可得谁受于解故云无也

三明无得解道者道者因也如经灯本无明暗三世求灭既不可得灭即是因本自不然今则无灭也

心应常贪者何故还令得解脱也

先据正义者但非耶执名之为正正义只是中道不有不无之意也

经云善男子心亦不为贪结所系者真如之体本性清净如水为水湿性不改故云亦非不系等又云非是解脱非不解脱者为众生说心解解性本非脱也

经又云一切诸法无自性故者夫有心者皆从缘生故无自性因缘和合心得解脱也

非贪非不贪者无自性故非贪缘生故非不贪为犹中道也

经云如尼拘陀子者谓计因中有果若无有果不应生于五丈之质故也

乳有醍醐等亦复如是也

尼拘陀树者此云杨树也

经云一者微细二者麤大者谓计微尘是常身是无常从微细因下破因既无常果亦无常何得言无也

经云以时节故则生贪者谓外计时中有贪广如百论时来众生就时者则催促也

经云以不知心因缘者即是全迷心性如水成执迷为有不免轮回若远缘生皆无自性即不随也

经云善男子譬如枷犬下下有两重譬前譬一切凡夫次譬断结外道故也

经云如人涉路值空旷处者喻断欲界烦恼尽名之为空

而复还来者虽至非想还生欲界故云来也

经云即是贪起于贪爱名为爱人不能知贪从缘生故各作定执即非佛弟子也

经云诸佛菩萨经云中道者佛能体远贪爱之心皆是中道何者以四句推之皆无自性无自性故非有从缘生故非无以双非故经于中道也

经云修习贪心者是即未有观行凡夫起贪起灭也

经云以是义故者以是上来如是义故皆约因缘说心解脱也

又云心性本净本不者谓为或所覆此据方便教有一机缘宜作此说若论圆教本性清净犹如静水为风所动水即成波波之与水其体不变也

经云日月之性终不与彼五翳和合者即喻佛性不与五住烦恼相合虽有无明而不能合也

经云若是贪心即是贪性者谓全贪是性氷即水故全性是贪水即氷故达此贪性毕竟清净故无和合也

譬难行苦行者谓修八正道之苦行也

释得解境即四念处者明一色三心合为色心即此色心即具四德故云解境也

一起倒故缚者谓四倒八倒等广如经文也

经云非我见乘乘见非乘者人天之乘计为一乘一乘三乘见于非乘也

经云有总別定相者总即是心別即心心所法也

经云畜二沙弥者昔有沙弥同共被贱死入铁被地狱亦由师不能训致此堕苦若依之修行不结其过也

○释德王品之六

始于信心至三十七品者古释见此信心谓之为浅今约初地证信之信此亦不浅也

乍浅乍深者谓圣行为浅梵行为深此亦非今意故云不然也

证中功德浅深非一者初地已上位位之中皆有浅深故也

答亦有此义者一往望之似前深后浅若论证位道品亦深即圆无作故云超施也

信由内發得见圣性者内谓证得名之为發慧眼明了故云见性也

直起中怀等者心从理解不假外缘名之为直也

戒是性戒者具是大乘也

全具菩提者能成正觉也

闻于不说者究竟之理具足多闻也

一信三宝者谓分得一体三宝也

二信因果者证五事果亦是非因非果之因果也

三信二谛者第一义谛以之为真界内真俗以之为俗也

四信一乘者涅槃之体是所证是乘高广具足无有余乘也

五信三谛者不思议境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之三谛也

只是一体隐显为异者谓法身为隐应身为显也

准此一条例通四法一乘既通极位四法无非真实故云亦尔也

到于彼岸无施无受者即是具足檀波罗蜜二施果报等无差別故也

此信坚固者谓四不坏信也

弥著弥亡者著即是广亡即是深穷于法界之边名之为著证于究竟之底名之为亡即竖而横即横而竖亦即非横非竖而论横竖故云般忽云浅也

以解因缘故不谄者谓缘生之法无自性故故云不谄也

左右解之者谓善恶之性只是一体或见其恶或生少善故左右耳

初中第二者谓初双中第二双也

经云优陀延山日从中出者谓日实不从山出今借山为喻日喻佛性在烦恼山起善之时名之为出至于南方者正犹行因也我不至西者即是果满故不还东也

第二知恩报恩者谓有惭愧人有恩不报岂成人也

口辨通敏者敏犹达也谓才智过人也

今推前知六双制后五句者如经转于无上法轮等文如下次第释之也

不生生是新者般若生也世谛死时此故新德灭也

以新破新者以智德新破破爱取有之新也

以故破故者断德之故破无明故也

作恩为他舟航者令他度生死大海也

无复可畏者菩萨至初地时能离五种怖畏故也

此明其始者谓初接下断结之时也

此明其终者谓成佛后过诸魔界今约菩萨地前能破四魔登地分破八魔故云胜也

提名不具者不具信等五根也

佛性非信者谓性德中道非修德信等五根也

经众生非具者众生即是阐提故云非具也

言极恶欲之边者以恶极故更无过者故云为边也

一生得善者如人生来不信戒施常自悭贪借过去微善故云生已得善等也

二方便善者即修德之善也

而有是理故非无者谓有当得之理也

计性义与外道同者即是计因中有果义故也

兼答第五难善即足者难善即是难其佛性佛性不定须具众善即兼十二部经也

经云非佛法僧我所作也者若云是佛法僧非是我作即是阐提邪见之人非直心也

并取其相者谓取现牛拘行等为戒也

死后生天者复报得天也

经云不作难戒者即十三已下九十等戒名之为杂也

经云不生憍慢者即是菩萨轻重等持若生憍慢即是阐提非持戒也

经云叹说善道不说恶道者道是因义唯说善因不说恶因也

数义者即是数论有部说也

今见佛力發昔修定者谓过去曾修此定见佛即發宿习故云得生也

既未识机者如教二弟子数息不净等观皆有差机之失如来知机即得罗汉也

浣人厌秽者是彼论文先修不净后作背舍等也

前一就文言后四就义理者文言即是十二部经通于大小名为多闻义理谓方广大乘修寂嘿理也

而义要者谓诠理之义也

但贵其理以为多闻者若知如来常不说法以为多闻者谓理摄十二部故也

经云难忍能忍者约所忍之境为大涅槃也

经又难施能施者妻子是外身头目是内身能以内外依正不二布施为大涅槃名之为难也

经修空三昧故者即是毕竟空也

初举凡夫者如经以相似相续故五阴之法本性自空凡夫横计色等为常名为相似计有一期念念生灭名为相续不知空性故云失也

经云菩萨具足五事者即是具足五阴能了此法性本空寂也

经云当知是人非是沙门等者即是地狱之人与而言之且云是魔眷属也

当知本空具有者若无空性修亦不得故云本空也举内法为譬者谓生住灭灭还自灭故云内也

若无可见不应言见者言见即倒也

只灭其谓情者众生情谓一切不空今灭其情见故云不空作空也

当知为缘者为众生说有为贤圣故说无为缘不定皆悉空也

今明不尔等者谓无作道品能摄六度具如止观道品相摄文中广明也

经云若不信者轮回生死者谓四果支佛及方便位菩萨不修大般涅槃犹有界外生死故云轮回也

始终不异者举初功德即具于后后亦具前功德故云不异也

此解大失已如前难者功德约证从初皆以涅槃常住为体何得最后第十功德始云具体故云大失也

经云五种盐者谓印盐赤绿白等不同故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十


校注

经卷第二十二 善疏作若 超疑剩 经卷第二十三 搆疏作[□@□] 经卷第二十四 插入尾题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氷【CB】水【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10)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10)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