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疏卷第三私记

○释哀叹品第三

广而言之者四悉不同故云广也

已生善讹故哀者如来灭后法转浇讹也具如经说

未生善翳故叹者令不生故翳也

独以秘法者三德涅槃之法也故结第一义悉也

前品对俗者一往言之非不对道五十二众亦有道故也

今品对道者即下文劣修比丘也

今品无供者三修比丘也

前品双请者请受供请住世也

今品单请者请新伊之法也

前品因人者因大众叹纯陀腾众请故此品率自者无大众只三修故也

前品略明佛性者只论常住五果故略也

前品论今教者广举常身法身等以破昔也此品具今昔以胜斥劣劣即是昔也

前品二人论者文殊纯陀也

今品对佛论者三修比丘广举譬对佛也

前品动执生疑者动二乘之执生今品之疑也

备有通別者別论前品对俗等若通论者前品对于文殊亦是于道今品既因纯陀明常即是于俗下之九文各有其义通別之说也

谓三请者一哀请二祈请三机请也

非全不教者意云上因纯陀论常已略闻意此当广说耳故云终今汝等也

我等毒身者阿罗汉人未断无明故云毒身能煞慧令故也

去而恒住者无常即常故住而恒去者常即无常故汝不解者不解双游去住同入秘密藏也

汝病有前后者先病邪常后病无常无常教兴邪常教废常等教兴无常教废广论五时兴废具如法华玄文说也

纡回如来等者一代化仪五时随逐也

早晚自汝者若于华严中悟名之为早汝今前悟无常至今方入名之为晚故身子领解云不停待于前不停待于后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故云及咎如来耳

不离因缘者第四句亦假因缘取于破立意同于诸注不自生等(云云)

宁有作者者意云无有寄主也

亦佛体力者法身之体也

亦是纯陀文殊等者發起之众法身大士亦具三力也

致地动缘其义无量者即是如得三身四悉主伴不同五十二众机感因缘故云无量也故引净名以四悉证成也

佛以四事止华氏之悲者如上经文纯陀汝不应思惟诸佛长寿短寿乃至如来境界二如来方便若长若短等三如来涅槃成汝檀因克不动果等四我为良田汝克因果自是良田自利利他何所可悲也

腷臆者符逼反不泄貌也

亦皆震摇者佛神力也

有顶文宽者上作三顶释之又表三谛等义故云宽也

一四天下者一二即二三三即四天为动等三也十方亦为三意也

正明如来八相者一升兜率二降母胎三出生四出家五成道六降魔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如文也

纯陀大众皆是动缘者献供以之为缘也

叙语者闻是语已及地动等是故哀泣也

略举三事者谓主亲师三也调御师也人仙主也犊母亲也经云贫穷无救护一句失上三事故请也

高圆明譬主益者统居万民之上故云高鉴临四海之内故云明有俯育之心故云主益也

深入水底譬亲益者山形依地而立地能生于万物故云亲益也

水色同山譬师益者如师所解能顺于师如说修行故云同也

言略意兼矣者能宣之言即是于师亦兼主亲等也

佛有智能自照者一切种智也

光宅云佛果无有自反照智者意意佛证果已后更无有智得果智息也

广如下难

此是光宅四失者自古相传也亦名四可㕹一樏隔真谛者以真樏俗二谛不相即真俗相隔也二牛粪净土者牛粪如净娑婆是秽秽上有净意不广也亦如身子见秽梵王见净等也又教其土本秽释迦能净如牛粪安上若除其粪其土复秽不如净名以足指案地皆如自在天宫即秽而净也三指端种觉者意云佛智由如指端不知远也四无记如来者既无反照智亦不同知善能知他恶等犹如无记也

是则无穷者反照智复须智照智照复须反照智等展转相照故也

即害两家者云佛无反即害开善开善有故只自有智即害光宅故云两也

可难光宅者斥无能自照复照他故也

可难开善者无別有反照智免无穷过也

可难观师者一不定一三不定三不同观师执自有智能反照也

注云云令释之

祈佛留光者祈求也求光益也

先述旧解者他释无过以今用之依旧五譬束为三谓主亲师等也云讥请者讥判如来无有始终慈悲教诲等

广下譬文也

巨有所妨者斥他解自法华前处处说大菩萨节节得入亦有破无明者何得判至法华付栴陀罗等故云妨也今取二乘即是正解亦习气也者大乘习气也只是无明之別名故云亦也

不尽余惑者未破无明也

官事起应者弘法化人此非私务故云官事也

譬入生死者同众生受苦犹如囹圄也

今以机为傍人者者机来如佛义之如问也

得佛法分者如法华中身子领解文即是大乘初住之法分也此既譬二乘亦是少分为法分从佛口生即是似子未得真子也

学人者思惟烦恼也

民有生业者修无学也

民无聊生无明未破也

一在予人者借有德王以喻法王众生有罪在予一人也

举类文殊者比丘意云文殊纯陀皆证常乐独教我等而证无常也

而耻行险路者不示我平坦道也平坦只是涅槃八正之路也

凡夫八风者违顺等四也

失不可愁忧追者如来去世也

喜不可愁恼得者不入涅槃也凡夫于二盈之际而怀忧喜失法身无此得也

谁臣子弟等者至理无念谁是主之臣谁亲之子谁是师之弟也

谁去谁度者上约应下约机皆云谁者意无宰主也

寂然无朕朕者者迹也亦云我也谓无踪迹也

还得正路者涅槃之路也

近慧者正念之慧者也

经云是故当嘿然者一莫请佛住故嘿二止莫啼哭故云嘿故云诸佛法皆尔也

不可一向者犹止悲故欢喜犹欢喜故止悲也

明解二用者去住只是涅槃体体上常无常用也

经云远离诸非法者俗谛即生死因果之非法真谛即二边之非法也

对圣呵凡者止人天之悲令修正念也

叹请者叹祈请中将日将山能喻于佛佛以酬叹也

汝同无目不流等者如来法身常在涅槃二乘之人法眼未开未归涅槃大海不见不入请住何益是故

经云不入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即其义也开其问端如经空不空等十五双也

为说甘露者即是不死之药三德秘藏也

兼显菩萨之德者显下文迦叶菩萨三十四问皆因此起故云兼开众问等也

谓空是药不空是病等者古人意昔教无常之药治于耶常之病乃至二不二等皆此对治也

兴皇云下文具有此意者不许前一向约昔第二一问约今今昔相对释之故云始终也

兼开众问者下文三十四问及师子吼等通收一部为其问端也

诸释无咎者今家引文约昔约今及双非等皆不失理故云种种法中我当随顺等也

今更约三种者前以释竟故云更耳即是三谛之释也

又约四种者取双照义通收今昔故也

广分別之注云云者意令释出五味四教悉同此释也

三门四门者三门即三谛四门空有等四教之中教教皆四门也

兴皇云此为八阶者阶谓阶级次第不同也

次示者今昔因果也

后与者显新伊也

无戒是慧者无大乘究竟十戒首楞严定一心之慧也

则非出家者非出二死家也

身是法性身云何存者意以偏真为法性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也

同是一意者得五难即离八难也

文义具足者束八阶以为三主亲师等义足也

能离者谓得五难离八难也

不叹出家割爱者如经能忍难忍等文也

不叹最后檀者出家戒易施难俗人施易戒难也

次举金沙昙华譬也者金沙体净譬持戒比丘证罗汉果离于八难昙华譬得人身难也

不应空过者令得新伊秘藏也

不应以亲认佛者意斥其比丘未识佛故也

何者下释其认之意

其不识佛者不识自身一体之佛亦非菩萨佛之真子何得以亲认佛同于世间王子邪

我甘之如荠者不敢辞苦也荠甜茶苦故以引之也

无上方便者如来同体之方便三德涅槃之门故云不小也于华严中不受鹿苑已来皆不行也

不肯作务者不修无作戒定慧也

指山指地者我所舍身骨如比富罗山等

指海指江者所饮母乳如四大海等皆是其事也

放逸无惭者二乘望大名为放逸犹放逸故不惭第一义天系在变易之中名为囹圄犹未出故不得大乘解脱自是汝过非我无恩也

众魔群盗等者即是界内四魔界外四魔等不敢为害也

深广波澜等者首楞严定名三昧王一切三昧皆在其中名之为广彻至实相之底名之为深波澜一切定水之异名也

睥睨者(普末反)(五计反)广雅云俾倪蝶女墻婢苍云城上小垣也释名云言于孔中俾倪非常事也私言俾助城之高也

博达今古者涅槃之城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云识远三智具足即是明了故我城如是也

何所不威何所可畏者内敌烦恼名之为威外伏诸魔名之为畏也

表里皆宝者即是大乘无作三十七道以为庄严名之为宝内充外溢自行化他遍法界用为焕烂也

复无遮阙者一法具一切法也

执持偽砾者如下文春池之喻二乘人也

汝下心知足者如法华中譬如贫穷人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故云少住行于少法故云下止也

不厌粪扫者尘沙无明也

不欣璎珞者大乘戒定庄严法身也

多处乞食者此是历法求食小家观行具历阴入界中也

不欣上味者三德涅槃醍醐为上味也

不欣大明者一心三智也

盘桓隘路者大品斥二乘人犹如隘路不容二人竝行盘桓是不进之皃也

略明不得不离者不得大乘秘藏不离小乘无常也

不入众数者事与理和一体三宝名之为僧僧即是众今约理论故云不入也

不得无难者虽离界内不得无二乘界外之难见修无学等三二乘之人作意出入观为佛前佛后难真谛之理即长寿天难未具十种六根即诸根不具难偏真灭谛即是北洲难唯一切智即世智辨聪难广如净名疏(云云)

不得真果者大涅槃果也

道前方便者此约小乘未证果前名为道前不同大乘论道前道后等若通论者法华已前皆是道前中间二味皆有道前道后等也

道前是圆因者开前方便皆是圆因即约大乘论其道前地住已前也初住已上名为道后也道后是圆用约体论用也

真善妙色者约体出生妙善者约行也

甘露圆满者常住不死之药三德具足故云圆满无决等也

本以因果功德名僧者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皆是一体三宝名僧也故斥云汝之因果小乘之法非究竟也

非煞贼者界外无明以之为贼也

不生者即变易不生非字冠下不出于偽佛法相者丈六之身生灭之法皆是偽也

不到即解脱者能破常无常等八到即是解脱也

佛僧例然者一宝之中皆具三德也如僧有法性常等即是如来三德具足佛名为觉觉不觉和合为僧三亦具足也

亦不生而生者法性之地理本无生又能生五乘七善药草等也

药草所生不离能生者能生之地是其坚性所生药草亦是坚性故云不离也

业招大地者非漏非无漏业也

福感药草者戒定之福也

三种宛转者大地药草众生等三故法华云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等故云不得相离也宛者边下中高名之为宛也

具一切物者一切不出五乘七善八万四千法门亦云八万四千尘劳之门亦云八万四千诸三昧门等含藏诸法名之为藏也

举三法身等者具如法华玄文止观文中广释十种三也

超合者将后合前也

咸见佛性者始自發心终乎妙觉其中一一皆得见于三因佛性故云咸也

六位分別注云云者意令释出有理入名字观等入不同今准文意即分真究竟入者名之为见也

地人云阿棃耶识在妄惑内称秘密藏者明善恶种子含藏在中也

成论人云当来佛果等者小乘释迢然別也

众生即是故名为密者经云众生身中有如来结跏趺坐即约性德理即如来三因具足故云是也

为此论破者皆不相即故又此论是其涅槃之名耳

如形残人如外道论等等者不令人见义之如藏也

如月处空者真常性月为云所覆今经开显指此烦恼即是菩提如云开见月独处于空也

众生不解等者约未开也法界包含者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依正不二无不称尽故名为藏也

大风卷雾清汉昞然者重雰翳于泰清为长风之一扫三德秘藏昞如日前昞亦明也

经云云者亦是斥于他人如前

三合以三德者合上二譬也

是从事入理者前二约事后一约理也此约修行眼属于智智即眼也外道事天亦能福他即是行摄三德是佛师者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印于教行者大乘实相以之为印印于教行同成三德也

凡有言说等者如下文字品世间文字及出世法无非常住故云相应也

修习相应者如下文是人若闻常住二字七劫不堕等即是相应也

证得相应者住地已上得法身理也

法身即照亦即自在者照即般若自在即解脱三一不別也

而三而一而一而三者以互融故三若定三一亦定一还同昔教纵横之说也

广立问答者师子吼菩萨六重问答广论佛性之义只是今兹三德新伊三点等无有异也

洋洋无尽者水之貌也佛性如海何可言哉

将何指归者涅槃以三德为指归故止观發心文后约六即显是中亦用三身三德为指归指归亦即三德指归何处同入秘密藏中等(云云)

能严天颜作世界主者由此三日能照大千若纵若横皆非其用内合如来法王之主能具三德以为庄严取能照边即是般若取断恶边即是解脱以定慧力一切皆成如天见者一切皆成也

举略兼诸者此之三法摄一切法无不尽也法身亦三般若亦三解脱亦三三三成九九只是一一不定一故云亦非涅槃也

巨细相容者十方为巨色等为细色等为巨十方为细皆不狭也

如来色无尽等者等取智慧亦复然即般若也一切法常住即法身也色即解脱故也三德具足故以引之证法身三也

非知非字者非知即观照非字即文字般若即实相也

非知故不可动虑分別者观昭之体不为烦恼所动不可凡情思虑也

不可言说书绅者绅大带也如夫子每一言一事子张隔壁闻之皆书于衣带以讫之此之文字皆离言说不可以书绅也

不同徧空者无诠表也

凡圣并明者六凡四圣遍于十界故云并明也

世间出世间者半字也

出世间上上者满字也又约化义皆具半满小乘为半大乘为满若纯说大即是满中之满若约五时中间二苏对半明满带半明满法华唯满(云云)又约三种世间对于四土同居对世间方便对出世实报寂光对出世上上等也

法界流注者如上文中纯陀品云无上法雨雨汝身田即流注义也

悬河海涌者教法被下如悬河慈悲外化如海別圆音普演故曰无穷也

非喧非寂等者非界内之喧非界外之寂非凡夫之缚非二乘之脱也

十智不能虗者即小乘十智名数如法华玄智妙中广释也

外道所缚等者于非缚中方便示缚如净名居士等诸魔外道皆吾侍也乃至先同后异等即此意也

虽鄙必施者施字平声呼施谓施化入诸婬舍示欲之过等皆鄙秽之处也

无染无著者如华不染始医不著如来亦尔为大医王虽疗众病应病与药犹如天月但有于水随器方圆无不现也

佛口业至般若则摄者般若是智智由于说说即口也

意业至解脱则摄者意只是心心能善恶如来能用故名解脱也

如来庄严者即是证得法身用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

六根清净者初住已上具足六根如华严十种六根一根具十皆能互用证不思议解脱德也般若如前大品中明色净等也

包含总別至事理等者涅槃为总三德为別事即解脱理则法身也

以略收广不逾三德者略则一德具三广则一中无量故也

欲学须请者即方等般若弹斥之时名为欲学也

何故一偽一真者昔教若非昔不应说今教若真昔何不说

经云皆悉忧愁者有二义故愁一闻佛入涅槃故愁二闻斥其偽故愁故文中云了不思惟安住之义等也

而生去此住彼之解者去此是无常住彼偏真涅槃之理也

上未曾说者意斥古人自法华已来佛何处说无常等教云述闻法也

壮之言快者执此无常等教唯称唯我意也

行是进趣中胜者方等般若弹斥渐进也

想是智之初门者四念处观故云初也

不言前耳者不言见惑也先断见后断思尽故云惑去智亡也

此理中适者偏真双非即断常中也

能断诸惑者意云虽是于理断惑由之而得我与如来同证此理何得斥言是偽故云岂于此也

观文难见者意但不及中适双非也

叹上三执者教行理也四讥请中多作亲譬者上文五譬古人纯作亲释故云多耳今作主亲师三分其五譬二三亦依古作亲释亦是多也

佛斥非真者斥其不识一体三宝皆回过还之故也

正是统训者统主训师也

既举別惑者无知无明也

五五盖者释上五耳只是五之与十及七等成五十七烦恼也多在思惑也

通心七使七漏者下文广释七偏也

论人者成论小乘师释也

并无明者只习气也

一一有三倒者谓五门观所治之三倒也不望大乘名三倒也

经云病未除愈者阿罗汉人犹有习气无明病也

见谛四思惟一者四谛各有见等烦恼为四并思惟一成五亦云五部烦恼等五行者行谓斥相也

行三业恶者如经迷荒淫乱即意业言语放逸即口业卧不净中即身业醉通凡圣无明麤细不同服药吐或轻重亦异也

芭蕉等譬者皆不实也滓无味药无香皆通无我若有我者皆应有实也

无有是处者执同外道横计我也

说言有我者即是胜修真我也

上有三意者教行理等各执不同也

问答法尔者问答相称法尔称善是以赞之亦是四悉适时是故赞也四悉如文次第对之

无有实义者只今胜三修名之为实也

此非实语者语只是教也

一倒乱者无常谓常名之为倒如醉乱二乖善者乖真善也

不知其义者意斥汝但得无常无我等名不知是今常家之用为义也

亦自有语者犹如醉人但有其语无有实录但说无常无有于实也

闻他流转者谓洗常教名为流转常等非醉云何流转故云他不也

经云流转生死者即界内外二种之生死也

即是众生者未破无明同于众生也到佛果犹名众生也

汝之所非则不非者谓常为非无常为是故云乃非其所是也

涅槃无受者无苦乐等三受也

法即无染者无二边等染也

或作十门八倒六行等不同者十门如第一卷优婆娆章十三对治今略言十也六行胜三劣三不同为六也今但对三者只说三为略十门为广故云义有广略也

是双明八倒者即凡夫二乘相对以说故云双明又四倒取空者大乘无我观更无別义只论于空故不破也又三修中不取不净者不净非理观故不取若小乘真谛即是其初门故取也

正修诸法者一色一香无非常等四德也

彼若救云若是到者者救意既斥无常是同于世界云何名为常等也

今通难意者只缘执者成到汝不知世出世皆是常乐我净故也

是故非德者无四德也

无其义者三德涅槃之义也

识心是倒者第六识数家义也

识心无倒者八识初故也

又凡有心下通明也

通能分別者最明了也

妄谓心尽者能断智所断烦恼尽也无漏空心即心到想即是想到见即见倒也

一到具四者无常等四也

无上方便者果地以常无常用为众生故即是出世间无上方便也

问有名无义(云云)世间出世间少大偏圆有名有义等皆作四句释之有名无义者即是世间凡夫二乘等有名有义即出世间如来乐等亦名亦义者世间起应用等无名无义者涅槃之理不当名之与义故也

并应四句分別者例上世间即到非德出世即德非到世间亦德亦到二乘名到应用名德出世非德非到约理明之胜劣亦尔故云竝作也

是世倒之德者即是双论不到成德以不执故起方便用者常无常用故云出世也

单修者劣谓无常等四也

双修者胜谓常无常等双用也

又非二偏圆者约极理说也

与谁分別者斥他不当不约其人也

单胜修者是现次第人者發心知常也

双胜是不定人者或胜或劣也

备有诸过者于无我中且约生死具论皆有缚著苦等故云偏破甚者也下破例然也

声闻更进趣者于方等中被弹般若洮汰皆是进趣之义也如法华不入更须洮汰来良已涅槃亦是进趣也

净即无为者无作性净涅槃之理故标法界摄一切也

经云不应作如是语者不应说今我亦堕去我为众生云有去住汝去无益云何随我入般涅槃也

不能知佛往来者为众生故来众生机息故去去住之法非尔境界故云宁得随去等

起惑之始者由季初物新于境起或也

又因惑生解者解生或断亦因此时也

没深水中者佛性在众生身内贪爱为水故云中也

非永失者后有智人还取得之故非永也

瓦石即伤害譬苦者瓦石是麤重之物如人被害为苦也虗将不实故无我也

分分离散者念念无常也

偏修之末者从渐良圆亦是终穷之说名为末也

二由佛性力者一者内薰之力二假胜修之力也

令众生悟者由佛性力水皆澄清以有澄义非即悟也

喻之如见者此以机中论见法华中遥见其子等故云而未得取也

处在生死如在涅槃者能远生死即涅槃也

此中经文是留心处者新伊三德斥偽谈真佛性秘藏二鸟双游等皆是行人留心之处故以欢之除此之外竟何所云若不留心还同瓦砾未得其真也

未信佛常者一体三宝故也

口虽请新等者方等弹斥即是请新般若付财意犹存旧故法华云犹居本处即其文也

此中下释伏难也

各各为缘三一者劣即三胜只一也

改迷生信者汝先所说还是自迷云见日月生回转想故须改也

真法不染者若无于信法不染神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诸法由兹生故令生信也

放逸之徒者通譬凡夫二乘人也

乘诸业者漏业无漏业也

著可爱果者凡夫著生死二乘著涅槃故也

譬无解者本来有珠为缘云失故无解也

因于放荡下释上失珠之意也

破行失为便者由于放荡即无行也

非先解后失者且约中间退大已后流转之时若据大通结缘还是先解今言中忘者生死乐故云义言失耳也

向佛称叹者自呈己证快修无我等也

共消求得之文者不取失宝之意也本有之珠故意共释也

拙观推求者三修比丘未闻圆理也

知字知义者字即能诠之教义即所诠之理闻此圆乘能顺此理也能顺此理也

能诠如所诠者文字解脱故也

所诠如能诠者从教契理若知如来常不说法即则多闻即其义也

月圆譬相似乐者团圆无缺更无所受故云乐也

月光譬净者自在月在于空珠在于水月喻于珠珠形如月上下无碍故譬我也

以一名人人得其门者天得一以宁地得一以清君王得一以治天下故以一名人即是分证一道清净之人故云人得其门门者能通为义通至实相之理能破一品无明也亦如法华玄记十不二门亦是一义也

道前圆修者五品六根初住之前也安徐同古释也

不昏教水不动心波等者不昏教水教即心故不动心波全心是水故波水不二故云与理相应也

遍历诸法者不出阴入界等教味不同皆具胜劣也

在在处处者谓遍诸大小偏圆渐顿一期化意故云岂独今经等也

非止一境者始自色心终乎种智历胜对境无非中道又约六位不明究竟者一家教门不同诸释教证二道在于初心入无功用任运通达故大师止观云将送行者到于彼菩云菩云即初住分真位也与此境同或顺经文故作此释恐惑等者寻其起尽于兹致疑略述大猷未当深见悉论余未详

离我慢等用也者即是行家之用我谓我见等慢思惟烦恼也

语势相成者行理前已破竟今引来为成此教云正意在教也

不早说下注(云云)前广明昔教若非佛不应说昔教若是佛不应非等此且举一边以对今昔也

就破为两者答只是破也

初倒病者者谓宰主王是执邪之徒不明邪法名内暗也

外举我威者王得自在威以引之恣意造非故云取乐即邪乐也

经云顽嚚者(上吴鱞下鱼巾反)广雅顽钝也苍颉篇嚣恶也左传云心不测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嚚是也

信邪术者以四倒为术也

腻润为我者著于有无以自在故也

经云不知病起根源者述于常乐之解纯信邪常也

经云知乳好丑善恶等者正常乐为好为善邪常乐为丑为恶也

王者主领为义者譬众生禀受邪教之后自领徒属也

众生强请者佛未出世诸外道者各化众生也

内无真解者一切种智也

外无巧说者佛四辨也

药少者邪常等也

病多者世间出世间等病也

由于取相等者见思无明等是其相也就中著见我最强亦名为相也

是不知药者虽知其名而不知义也

青白等下注(云云)广如下释也

逗药失所者常病不用无常药无常病不用真常药皆名失所也

二治病缘者先同后异为缘也

佛知八正道者即是大乘无作八正道能治八倒能用前两教无常后两教常等为八术也

十中第一

空见外道者拨无一切因果广造诸恶也

慧命亦死者即是无常常无漏之慧命也

常见外道者谓生天及非想等处也

断结外道者用世智断下八地也

虽能兼遍者六度菩萨约用四门为遍化他为兼无巧述者未断烦恼行其事檀也

治难愈病者破无明也

治无痛恼者体法即空也

不能治必死者二乘未破无明也

不能令复本者未入证也

不能令过本者未入二住已去故云过初住为本至等觉菩萨不能过妙觉之本也若作四句本下迹高有高义也

讲武等者讲演也如太子把文王弓躬九重铁围山等脱冠遣马者即是太子游城四门厌世出家奴名车匿马名乾陟發遣还宫也

唯明此身成佛者丈六身也

所余二秊者从法华至涅槃也

各有六行者约观明也

经云从远方来者从真起应义之言远也

无观机之智者今昔之机也

即是神通者有漏通耳

文鳞三归者即是龙王初度三归也

经云今正是时者虽云初教意在于大机中论之故云时也

根缘冥对者机中冥有小大称之事也

余界譬诸惑者即初教之人具足见思尘沙无明等惑也放害事多者能生一切界内外烦恼故也

此名横死者邪惑障于正解令慧命不生名之为死也

即上中下皆得悟者此约小乘三根人也上根阿若憍陈如为首

众生不解者不解权教无常意在于实也

而执无为马者谓道无是马何处复有者却责也

此病易见者佛果本是常横谓无常若说是常见生死无常也

此病难见者本是真常今说无常执无常病不知是常故云难也

根缘扣佛者大机欲生也

遣使命医者以机为使也

经云应服乳者正真常之乳也

开权者如经是非实语语只是教昔非实说也

无常譬大者如上文是苦醎等药皆能發热执之成病也

能烧世间者即烧界外之世间也

以昔讥今者如经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讥今真常也

今既令服等者还服今日真常之乳讥昔之毒今昔相望故为一双也

还成上意者成前双惊之意也

此中通体是譬者上文开为四譬此当第四用四德之药故云道体也

而非解理者理是常下之义也

𪎈(夷识反)麦糠也按诸书所无唯赵书有人姓姚名𪎈作此字耳

次除是乳已下古人分章门也

二鸟双游是行得所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云得所如下文俱藏俱息是也

符经合义者经即今经义即常乐之义自相符合也

即上根人者如法华身子之流为上根法说同得悟也

经云是药非药者乳名虽同外道非药如来是药能治无常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三(一末)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竟【CB】意【卍续】
[A10] 趺【CB】跌【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嚚【CB】嚣【卍续】
[A19] 嚚【CB】嚣【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3)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