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九

释高贵德王品

广前三行主对相应者此释与前但增减有异语势相似今谓不然何者五行约修十功约证何得相应故云全不相应略破也

光宅云同是因善者为是何教因善为复二乘因菩萨因今以大涅槃修证得之果何故名因也

感后习果者究竟涅槃即是报果现世酬因名为习果报论隔世义不相关故也

第六功德以金心为体者谓取金刚三昧为体若尔若论分体何不取初功德为体若取金心何不至第十功德而云第六耶五行是涅槃因犹有少理仍不明结分果故也

乃菩萨之位不关佛乘者別教菩萨证道犹同佛乘佛乘即是报果故也

㢡劝则通者前诸文中处处有劝何独十德始云劝耶

研其遗文者谓古人所释多分疎失故云不与经会也

前三行乃至其文则少等者且约三之与十多少而论互有修证约其功德同是初地故也

后十功德非不明修者此之功德从初地去地地明修今且从证说故云功德也

一佛明十功德者此之功德皆约佛说唯有少多问答约菩萨明耳

高贵是法身者出九界之上故云高为七方便人之所敬故言贵也

解脱摄法故如王者分身百界散影垂形为主为导示善示恶转变自在义之如王也

经云修行如是大涅槃经者则指上文五行也

得十事者得只是证耳

直唱十数不別列名者此约证说初地功德皆具诸地故不可定列十名随有功德而立名字名之为十也

钝根少智者钝根约菩萨小智约二乘通別菩萨未入圆常皆约钝说利根犹有接义亦节节得入故也深无底故惊者于一一法皆彻实相之极名之为深横周法界名为广也

分別智所知非难者此约菩萨不思议出假之智二乘以之为难菩萨以知故云非难也

泥涅智所不洎者二乘之智望菩萨为不及即不思议分別智也今双非之故云非易等也

无色故非相者非俗谛也

无心故非非相者非真也

无去来今故非世法者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但以世俗文字说去来今耳

无边无中者今既双非显于中道云何无谓即边而中中边双寂故云无也

绝四离百者约圆不思议为离也

初功德不闻而闻等者谓地前为不闻最浅初地已去为闻故云至深今谓不尔不闻约证而闻二地已去乃至十地具诸功德也

第七第八为二周者谓始發心为浅故也

谓从善友生者复为浅也即是第九等为一周也

今之功德名义永异者略斥古人立周说故失言周者一体之上从始至终以为一周如法华中为三根人三度而说岂同十德名义各別故云异也

经云所不闻者而能得闻者即是初地已上二地功德为得闻也

初一闻慧者他人意意见有闻字便作闻思释之今约证说更作三慧释之如下广破也

中间二是闻思功用者谓见有能断慧心之言故云用也

初一是本者意谓一切功德皆从闻得故云本也

尚不得以別真道释者意斥他人且作与夺夺而言之別教初地犹名功用不与圆同与而言之证道同耳故云不得真道释也

文明证得而作修解等者今引十文广破他释作闻思修等浅深不同故也

而作共解者闻思等三共三乘故

从他闻解者谓从地前方便位闻故也

作思议解者谓从地前偏真而说也

作显露解者地前闻思说皆显露故也

作寻常解者闻思等语小乘常谈也

作差別解者不闻闻等差別不故也

作边穷解者前方便教皆约二边而有穷尽故也

若依文者者文谓现文五事之说自免诸过也

私咨下是先师重述经恐学者逐语生迷故以出其文旨犹參因相正在证位以因闻故文犹监因若知果上修因于理无失故也

初既多立果名者第一功德五名同是证得故云果也

章安置多少之言者如前料简五行证少十德证多五行约修故云果少十功约证故果多二文中皆有修证故以多少言之故云意亦如是也

细寻九句之文者下九功德皆约修证也

若寻文取义等者文若是证义须依文义若是圆文随义释故云判文也

细像者不实之貌也

妙悟發解者即是证初地后功德自然而發不由他悟名之为妙法界依正尘刹互冥菩萨于兹得自在用也

若从他闻下略斥他人所解也

三谛三法等者谛谓谛境法是境上所观之法也

亦不证俗者此不思议俗二乘不知故也

不知真之秘藏者此真全是毕竟空体故名为密也

正叹于此者叹此界闻闻等具于三体五法也

经云三宝性相者三宝之性即是一体三宝之相即是別体故云性相也

如来涅槃者如来约来即不来而来涅槃约去即不去而去来无其始去无其终故云常住无变也

经云非有非无等者此约真俗释双非显于中道也

非有为无为下约二谛释

非有漏无漏下约四谛释

非色不色下约五阴释不色是心即是四阴也

非名不名下约假实释也

非相非不相下约四相释不为四相所迁故言非也

有非不有下约三有释亦是二十五有不同也

非物非不物下约空有释非物即空物谓诸尘是有也

非因非果下约世出世释因即世间果即出世间也

非待非不待下终相待释以俗待真双非即是绝待也

非明非暗下约愚智释

非出非不出下约三界释

非常非不常下约凡圣释凡夫谓无常圣人是常也

非断非不断下约凡小释

非始非终下约生死释

非过去下约三世释乃至十二日缘等皆约中道深观三道即是三德故也

余亦如是者不闻闻一句既二十句释无非中道下之四法乃至九种功德皆是中道故也

经云如是等经者一切外道经书来至今经皆是秘密之义也

经云除毗佛略者真谛小乘除方广大乘故也

非是思慧之益者略斥他人三慧消文故云非也

先提缘由者听受为缘真为由故也

经具知一切乃至甚深义味者谓开权显实世间文字无不甚深也

假智照事者化他之行如炬照物自了了他功归于亦复如是也

令人易解者大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令易解故分对三人耳

是广明利益者以明四法望前为广今此四法有其二种四法先约四法后将四法转释还成于四故也

经二乘人远见佛道谓开权显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也

疑是外论者论谓往复折微令疑得断断即是离故云离也

明生暗灭者前约明生后约暗灭亦是智断前后互论故也

将三单对一双者谓常无常为一双三单即是乐净我等具足应云无乐不净无我等三即成八倒故云文略也

涅槃四倒总別之殊者前明定涅槃不此是总名后云是常住不別名四倒故也

今但互现者如经但云众生有佛性不云三乘三乘佛与众生同故云互耳

经云若命非命等者约十六知见命即是见我人众生寿者等也

十二因缘轮转无际者谓过去无明复由未来现在故云无际也

无明一念者故起信论云一念无明迷真之始故云其始也

即便得离者谓离界内外之疑也

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者从此已下不简阐提但令回心皆得菩提有佛性故也

寄无而言有者一切诸法犹如幻化但有其名而无有实由如病者见于空华但除其病不用除华故云无也

寄有而言无者虽诸法皆从缘生而无实体善恶之业亦不败亡故云有也

寄非有非无而言有无等者重释上二约有约无皆具三谛不思议之有无也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复不可思议玄而复玄等者一不思议约上来不闻闻等言语道断名为一玄二不可思议约其五法心行处灭三复不可思议约于现方而四论秘密故云复玄重重三谛重重涅槃重重依正皆不可说故著复言若非一圆家用义消文十德之证还同他见耳

初领旨抑非者谓领不闻闻等义名之为旨其义未了故以立非难亦是为末代示同不解也

初文夺分便成两者如经法若有者即是其闻法若无者即是不闻世尊何故说闻不闻也

遮生灭不得作一者恐转无是有转有是无只是一体故以遮之也

结定不应一者如经闻所不闻正是二云何是一也

至是住相者转释闻即是住去既未到者转释不闻生已是生故故不更生等者唯至不至转释闻所不闻也

譬中无不一譬者谓至不至等今但合为一三譬不同合中已不闻不闻不闻等故云开合互现也

一纵征者如经云何复言等意难纵云众生未见菩萨云见云何未了既是未了即同不见不见即是不闻云何说言闻所不闻也

经云如来往昔从谁得闻者既有于闻闻必有师故云谁也

经云于阿含等者反征无师既云无师云何复言闻不闻也

细不可见者如极微色神鬼等色故不可见也

质柱一边见者如人柱东西则不见故也

声亦类尔者大声远则不闻小乘及近亦不得闻也

经云闻已声灭者夫言闻者皆约句义可诠表故一字不成闻若唤后字前字已灭故故云何得闻也

是为叹答者先叹后答如经善知一切诸法如幻等不闻闻等岂有定耶

非青见青等乃至瑞答者皆是不定之相不来而来显于中道不闻闻涅槃之相故云瑞也

凡此三答三根释然者初明叹答从此更有二答故云三也

答別答者即是见光琉璃之问等兼答前闻故云別也

是光体者即是中道之光为体也

是光用者谓非青见青等答前德王之问闻所不闻等得益之用也

一显诸法无言者此光是理体之本故四菩萨展转无言如净名杜口等皆显不思议也

二寄言明本者前第一义谛故以无言此世俗文字故言也

经云光明者即是念佛者此是一体三宝故云常住也

经云亦有因缘者即不思议感应之因缘涅槃之体宝不可说为众生故亦可得说也

是破是立者谓遍破遍立也

彼菩萨是佛者此师意如文殊等皆是古佛示为菩萨辅佛行化故云有光也或云初住菩萨分证法身亦有常光之本也

不佛道同者即四悉意彼此土別即世界也但生此正善为人灭此土恶对治令见性得道第一义也

此佛举彼菩萨者如经是大众中有此光明等问此光明即是举彼也

迦叶亦尔者谓亦逗常机为其生善入第一义不说对治扶律之当耳

上文对佛者谓纯陀对佛与文殊论也

而法不傍者纯陀约无为法正论常住也

有去来故来者约俗谛来也

无去来故来者约真谛来也

经云诸行若常者谓理无去来若无常者念念生灭亦无去来也

后八番者一约众生即有去来二约憍慢三约取著四约如来涅槃五约见性六约二乘涅槃七约声闻四德八约如来四德也

兼答高贵不闻而闻者谓本即不闻迹而闻即迹而本即不闻不闻即本而迹即是同同不来而来利后如是即迹而本来即不来即本而迹不来而来迷悟准此故也

经云既蒙听许兼被诫勅者此是经家叙意诫文犹在下答文之中也

一德王问广者如上有夺纵等三双也

二德王问证者不闻闻等不闻是证也

琉光问修者既云问所不闻闻即是修也琉光在本本谓本土问彼佛不闻闻等义也

众既问广等者有其二义故略一者此中大众已闻德王问竟流光故略二者随流光来大众彼已闻竟故但略闻也

天行任运增明者初证住后念念入法流故增明也

似如六度者佛法幽微何能测度今但比似约六度释之也

此约精进许者如经汝今欲尽如是大乘等即是精进也

经云大涅槃海者涅槃之体深而后广喻之如海大乘即是能乘之人从因至果名大涅槃也

经云正复值我能善解说者自此之前非不善解此约流光机未会故时未至故今机已会说时已至是名善解也

经云汝今所有疑网者自此经前权实皆疑法华虽破犹有未了我今为拔文执之毒出权疑也

经云汝于佛性犹未明了者初地分破于究竟性犹未了也

经云汝今欲度生死大河者即是度于二死之河我能作于究竟船师也

经云汝于我所生父母想者为是正因之子天性相关由如父母亦是中间处处结缘为缘因故我于汝生赤子心也

经云值我多有能相慧施者此之法实由如金藏还是子有我以施汝故云能相多有者如法华云我以七宝大车其数无量等赐诸子诸子不一车亦无量故云多有也又由大涅槃海故能断疑网由疑断故见于佛性由见性故能度二死之河得本父母由得父母作大船师由得父母能示正法得大实车得大车故游于四方从因至果直至道场若不得车即随处而住也

即广佛性者谓三佛性也

悟解一句半句得见佛性者即约缘了二因同资正因故云见性也三句云何不征起不闻不闻等三句也

不闻闻是了因者重释约其四句论于三因五种佛性等不闻是智德故云了因

闻不闻是缘因者此约修德由闻故为缘同资正因不闻不闻等也

闻闻是境界性者谓是生死恶五阴也

又是因性者境界性通于善恶因性也

闻不闻是因因性者约闻为缘因不闻为了因故云因因性亦应云果性果果性等不闻是果性不闻果不闻果性也

例来不来生不生至不至等者取得不得皆约闻不闻四句对于三因及五种佛性释之故也

作船师此约忍度者若不能安忍违顺二边何能作于种智船师化他度于二死之河也

此约禅度者即是首楞严定种种示现作主作道等观众生如赤子也

慧施此约檀度许者谓无作六度具足檀波罗蜜也

谛听令不覆等者约闻思修三慧为诫闻若不谛由如覆器法水不立故也闻若不思犹如漏器水则不住也闻思不修犹如汙器不堪受用故以试之广如前引大论释之故也

经云先自度身者四弘释若无四弘不能化他若生憍慢漏落生死故以诫也

若作別体即不能尊师者今约一体以法为师师即是佛法僧具也

凡行十法结是至心者先覆中有三次漏中后二汙中有五故云十法也

南方旧解者即是南朝齐梁之时盛弘此经也

后两四句是譬说者即是至不至不生生等四句今意总是法说夫言譬者为法作譬何得将法譬法故不用之也

初四句是教相者谓不闻不闻即是教也

次二是证相者此语犹略应云行证何者不至至即是约行不生生即是约证以对教行证三也

为逗三根者此解与今家意同也

经于见闻者但云真谛何教中真此约中道之理故云不闻不闻也

摄应还真者谓闻是应不问还真也

闻闻应迹者闻见常应众生也

若能修道则闻不闻者谓生死纷𫄙为闻能断生死则是不闻也

常是闻闻者谓俗谛生死是常故也

不生生是涅槃无始而始者谓不生是无始生即是始故云而始也

生不生是涅槃无终而终者谓不生即无终生即有终故云而终也

次约生死上云不生生是无始而始者无明无始全是法性名为不生还约法性而生无明故云而始无终而终准释可解也

靡不该通者始自阿鼻终乎等觉皆有不闻闻等四句之分取其正因皆有可生之义非之佛性也

安得漏作若教行证等者总斥前诸师约法譬等说也

非但方不会圆者方犹法也诸师各作一法方则定方仍犹会得今家三谛不思议圆理也

兼复屠割伤体者如前分于教证法譬等说皆伤涅槃常住中道正体也

又一师依于一谛以释四句者单约真释也

弥益疎远者理逾远义之如疎复不摄俗名之为远也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故云疎远也

况作二谛疣累转多者谓汝依教二谛今以七重二谛依经解释故云转多也

况作生生等三句者如前将生生转释闻闻但约生死涅槃无始无终非今无生之理皆不可说故云深也

况作互无者如前涅槃中无生死生死中无涅槃将不闻闻判于始终无始终等也

小乘少分意耳者但得藏教偏真涅槃犹不得通中即空之义故云少也

又此十事者谓十功德也

而同问证者德王从证發闻故云不闻闻等琉光从修入证故云闻所不闻等证义是同故故问证也

千途万辙者十事功德由如千途咸会一证由如万辙故也

蓬飞野外萍流海表者谓前诸师各随已释去理踰远俞之如蓬分飞不息云野外也但作二边之解喻之萍遂生死流故云海远也

意在通修者谓通于地前次第之行及知常住小果之人也

修道忽谢无所可有者从于地前证于初地一念相应名之为忽证得法身故云无所可有也

证起惑灭者惑即是闻灭即不闻故云闻不闻也

名曰闻闻者上闻字是常照下闻字是随扣机生则应故云常也

初句明证智者谓不生生即诸法不生而般若生故云智也

次句明证理者理谓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也

第三明证断者谓生不生不生即是断也

第四明证应者谓生生生即是应故也

四句皆云证者转前不闻闻等四故引佛解兼他释以为明证也

若事若理智断自他等者事即是应化他为事理是涅槃自行之果智断一双是果家之用也

于初证中约初功德不生生等四句自行化他因果具足故云无缺也

尽涅槃海者三德遍收也

释二人疑者德王流光六只一只之问飒然自启也

复次不闻闻是证圣行者上释圣行皆约初地故云不闻闻也

闻不闻证梵行者梵以慈悲约事故云闻同证初地故云不闻也证天行约理不闻不闻易知也

证婴儿病行者谓从理起用故云闻闻也

闻闻是证境界者此之境界与前稍別前约因论此约证论是所观境故也

复次不闻闻是证圆净者约三涅槃证初地能诤一切故云圆也

闻不闻闻闻等者皆约化他应用故云方便也

若得此意者若得今家不闻闻等四句约证之意遍通自行化他之说故云应广也云何名如是不异意释同也谓与不闻闻等四句同证一理故云彼此不可异也

通于本有今无雪山割肉等偈者雪山与割肉二偈前后不同如下文云如来证涅槃等是割肉偈与皇此释犹通今家存用也

不生生是本今有者谓本无烦恼故云不生今有涅槃故云生也

不生是本今无者谓本无涅槃今无烦恼故云不生也

生不生是诸行无常者谓生即诸行不生即无常也

不生生是是生灭法者谓烦恼灭智慧生也

生生即是生灭灭已者谓智断二生皆不能生故云生灭已已此约说说故也

不生生是如来证涅槃者不生是涅槃生即如来证得也

生死即是生生者此约化他能人生死故云生生也

不生生是诸善奉行者诸善是止善故云不生奉行是行善故云也

若了不闻等者约上根之人已入位者即不重研不生生等今为未了中下之流故重研耳

托圣胎者初从兜率下圣人示入故云圣胎也

修习方便者观行五品名为方便相似位中或不生名为安住初托圣胎初住出胎故云闻也

亦是涅槃无始而言于始者已初证得义之如始也

亦是生死无终而终者已尽故名之为终也

他有六住义者即是十地经或云地持论地前为四住登地已上在二住故云六住四住与今意同也

未之与不各随义便者内约烦恼名之为本外约种子等名之为末故云便也

于三四中者谓三种四句不闻闻等但难第二四句第四句生生句也

广解诸句者谓余三句及二四句皆以生生遍在诸句也

为常故生者应一一句皆云生生也

生若是常者谓是真常也

生若无常者生相灭故应是常者此意云有漏是所生生是能能生既无常所生是常也

望自俱他者望能生自以漏无漏俱他也则皆不可说也此之六句皆约理以证得故故云不可说也

故言不生不生不可说者一不生字非能生他一不生字非于无漏俱不可说也

本有之难者生无生性故也

本无之难者虗空不能生故也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约不思议感应之因缘也

事相乖者生乖于不生不生乖生故不可说也

生若无常则生复生生者无常是灭已复生故云生生也

复为灭者为灭相之所灭也

举体皆灭者能灭所灭皆不生故也

生不自生本取生死者从烦恼故云生不自生烦恼取于生生死灭故故云不生也

此生即常者涅槃真常不同有漏自性常也

经云以修道得故者结二不生一谓涅槃本自不生二修道得故不生亦智断二不生也

未生已是有者生尚无有自性况未生耶故不可说也

而复有于可得之事者以假因缘还有于生可不无生之故不可说

前十为生而作因缘者此之十因是所化之境生机之处除后二支者未来未起故何者过去无明润行成业此或业体通于四句若是生灭之机宜作生生等说无生无量无作等例之可知也

止观中释四句稍广者彼约无生观门大师先释佛经后自解佛经义与经合故云广也

咸契涅槃无生之门者今约四门皆是无生故四句皆不可说也

不解空定者空定约理故云不解也

具于一句作四句者前约琉光所问四句中问于生生一句为难何生者生名同故如来释六句非之皆不可说今约不生生一句具于四句不可作生生而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后之三句亦复如是也

何可偏作一二三说者不可单约生不生生不生生不生等说一句即四句故云不可说也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者若具足论说十二部未为多闻于十二部中说方等典乃至不闻闻等诸句亦未是多闻何者多闻即是常嘿理含一切故故不可说于一念中具足三千不可定作空假中说亦名多闻也

一往而言非无此义者与而言之证义是同故也

似如单复別通惑解者今对他释未为定准故是似谓通惑別惑通解別解约四句配之

不生生是別或单者约迷理无明为单也

生生是通惑复者具于界内外见思无明通別二或名之为复也

生不生是通解单者即是界内二十五有不生名之为解也

不生不生是別解复者一约见思不生二约无明不生具二不生故云复也

如此单复惑解皆不可说者惑即三道解即三德今观三道即三德故不可说又约思议通惑即界内思议之惑別惑即界外不思议惑通解即界内思议之解別解即界外不思议解故生句即结思议不思议惑不生句结思议不思议解不可定作思议说不思议说故皆不可说也

经云善男子有为之法生亦是常者谓本于常何故无常四相所迁故何者以住住生如经以住无常生亦无常也

经云住亦无常者住合是常独有生来异住如经以生生故住亦无常

经云异亦无常者由生住法异异即无常

经云坏无常者谓本无坏名今有坏名即是生生即无常亦名为灭灭约灭尽坏约散坏如物被坏亦云恠音用功之时名之为恠用了之时名之为坏也(丁泪反)

其分部者四相名常名之为分生即常故故云自性如世人各自五十百年等分名之为常被往来迁即是无常四相之中皆约常无常也

本有今无复是无常者本有于坏今生灭坏故云无常也

本有生理者谓理是可生之性犹未足故云今方方犹当也

兼答第六者即是本无如经未生之时即是无生不同虗空虗空本无生性不得有生今难未有生故也

兼答两意者谓能生他生自二意也

各有其性者如火有热性眼有见性皆须遇缘火须人绳以之为缘眼须色识分別以之为故得可见可生即是破性义意先约六难之中破其自他共无因性四执已竟然举譬立其能生故也

是则无爽者如前六先破皆不可说后立因缘亦可得说若于诸句随生著是则有过已破于自他四性之过故云无爽也

初经家叙相如经踴在虗空者表证法身不著由如虗空也

经云如来慇懃教诲者如前说不闻闻及不生生等六重解释广论破立故云慇懃也

经云始得悟解闻所不闻者即是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闻等故也

陈其得解之门者谓不生生等皆是无生之理故云得解门谓能通从因至果证初住位分得名解也

只为不至至四句有未解者谓中根之人犹未解也

经云我今已解断诸疑网者由见佛性名之已解故以疑网皆除如法华去菩萨闻具法疑网皆已除也

次同彼利根者合具论三根不同今论利者即是上根也

此两相成者此修净土同无畏问故令修净土彼菩萨复同此土得闻故能知彼土利也

土菩萨互有胜负者思益经云诸余净土菩萨百千万劫持于净戒不如此土旦至食无嗔碍心即此土胜又如香积世界诸菩萨等在香树下各各获得德藏三昧即净土为胜若入实净土胜者如香积各在香树下闻香得道也若入权秽土胜者如香世界诸菩萨等此举双流行故云胜也

兼遣后问者若能行此止行二善于彼圆即得利根开大涅槃故云兼答第二问也

初十行是止善者具对十恶止恶即善经中身三口四意三次第对之也判后十一行明行善中约约施忍戒精进等四度如经可见也

经见他得利者即是止贪次止嗔如经不恼众生等三可见等也

乃是总別不异者总谓菩提心上求佛道化众生不出四弘名之为总別者如今品中诸行不同于一一上皆具以四弘故不异也

上中已解为未悟者者上根于不闻闻已悟竟故无畏更问净土之行中根以解今为下根德王更请问至不至令下根得悟遍被三根故有斯请也

有三种六种者上约三双六双之问纵夺不同故云三六种也

佛说六喻者如下文善知一切诸法如幻𦦨如乾闼婆城等

及光瑞答者非青见青等也

前后间出者上约列不至至句在不生生前今在后释故云问耳法无浅深也

答为缘单复者此约下根凡夫至于生死若能修道至于涅槃但单耳前约上根名不生不生二约智断为不生不生故云复也

不至至于生死互举一边者前约智生此约不至生死意云生死之处即有于智犹能观故不至生死约智之处亦有生死是所断故故云互耳

至不至乃至亦是互举者前生不生约无生死此论至生死如经云现在中亦名为至亦是有生死即不生死故云互也

经云阿那含烦恼因缘故名至至者谓烦恼未尽犹同凡夫未离二十五有故云至至也

他人別分教行证浅深之异者谓不闻闻是教不生生是行至不至等是证故云之异也

只是缘宜宜作三说者约上中下三根宜闻不同故作三说也

于第三问中复作四章者从四闻可见故无常下乃有名字故无常为四章也

不者直作七问者通前三问为七也

略问者如经云何复言常乐我净此问从前答文所谓常乐等生既云不闻复云何闻也

即兼余四者谓四者谓四问皆作无常之难今举五因复简生因同于了因故外无常也

似四缘三因者与成论六因四缘有同有异名之为似此之名数复不相当也

善恶自然相似者谓与心相应似同类因也

但无次第缘者及等无简缘同也

先六度即是问因者犹前佛答布施是涅槃因外大涅槃因故有此问也

经云不闻布施下乃至不见大涅槃者此是圆修之人始从名字观行相似已来皆悉不著以无相心修也经又从知见法界解了实去即初住菩萨之位也

经云唯闻十二部经名字不闻其义者谓二乘之人初但闻涅槃之名而不得三德佛性之义故也

不生不生故为深䆳者谓深之极故名之为邃前方便教但论其深而不言邃此经深而复邃物莫能随也

亦是即有不有者前方便教不有而有此经即有而不有即非有非不有三谛具足即空不空例之故也

○释德王品之二

佛性不持者意难若有佛性不合作恶堕狱今既退落则无佛性佛性无力也

云何复无常乐我净者佛性具四德一切众生总有之也

云何复言常我乐净者谓阐提若断佛性云何起修之时复得常乐我净今意但断出世之善佛性不断是故当得也

佛无四德者同凡夫故阐提亦无成佛之义者佛性既是不定阐提当来亦不發心也

难一切人悉令皆转者谓未得令得得者令退若论佛退示入三途似有斯义必定不作五逆凡夫也

一叹现德者为令现發心菩萨令其增长故也

经云一切世间若天若人乃至无有能咨问者此之佛性是出世深甚之法非世间人天能咨问也

本取断已名一阐提者谓断已还生也

既非定有者现善未生不能遮也

若非定有者未有四德也

今性非已得亦遣第四问者前问不断佛性不名阐提今答性虽不断亦名阐提何者断已得善故也

即恶人不定也者如经终不能得菩提故今能得菩提故名不定也

色与色相者相谓青黄赤白等长短之相色谓可见也

无定之中亦有定相者一切诸法皆悉不定如来不定即是于定故云有也

方便道中者约于示迹权说入于涅槃等名为不定也

经𠋆身者𠋆(且厷左又觐二反)𠋆至也亦近也

此二不灭者本地譬法身在外譬无常无常即常故二不灭也

还是定义者谓法身自是法身应自是应不相即故故云定也

今明鬼即非鬼亦即非鬼非非鬼者约三谛相即释即是所非鬼之一字三谛具足何者鬼即俗谛非鬼即真谛亦即非鬼非非鬼即是中道三谛是能非也

经云为瞿师长者示三尺身者谓长者机熟如来欲度为现子身令知此身非是己有能得道果也

非漏非无漏是第十二章者即依前列双非文当十二文今解即是第十六章门故云最在后释也

前两是漏体者见思二惑是烦恼体也

后五是漏缘者以外缘助内烦恼即成于漏如律中之由如痴人开诸漏门等是也

应具十使者苦下具一切等也

但疑见相关者由疑心不了复起见执故云相闻耳

一于假我计有真我者趣横计我也

此苦最通谓通凡圣故也

不得为一者即是三苦八苦不同也

油譬戒者戒以色心为体如器中盛油也

拔刀在后譬于无常者谓念念不住故也

从治道名离者谓与注家释名同也

即生生不堕者释妨也

止得少益者且约缘因种子云七劫耳前约了因故云生生也

有人评之此大近𢩁者谓同凡夫世间之乐果也

但此一句亦得两望者一体三宝具足也何者至期何处即是求佛佛之所师所谓法能求之人即是于僧也常得无量乐即是苦谛达此苦故全是法身故云乐也

永断下即解脱德者既能断于二死离九界身故云永也

至心听般若德者由有智故即能至心故云般若即种智相应也

更须一一释之者次引诸文释也

今明人法皆常者谓是常人证得常法师弟皆常亦是其义也

无我谁听者谁谓宰主若无真我宰主亦无故云谁也

今不复释注(云云)此略对之如来证涅槃即不生不生永断于生死即生不生若能至心听即不生生诸法不生而般若生故常得无量乐即是生生应用无尽故也

文小加须善分別者将彼下半释此上半其中互无故云交加也

有时说涅槃为第一义者即大论中文意也

若能至心听即是世界者谓能所不同心即五阴差別故云我无我等也

各各为人者谓四悉中各得生善究竟之乐也

论中云一法分为两种说之者亦是对治为人之意证此对治中亦有生善之意也

若非因缘即成性义者谓涅槃之体离于四性非自他共等故也

若有假我者以名假我从名得为假也

岂因因者十二因缘烦恼为因能观此烦恼复是于因故云因因也

聊尔思惟者聊谓略也意云略尔而述文不厝言十义说深名之为大是知其理无量岂与他释同乎耶

旧解云只是浅深(云云)谓前梵行文中女人施实供病此比丘其境劣故令受苦痛此偈是如来因地为供养涅槃经故境胜不令受苦其福又深故云浅深也

敬言言拆遇者道书云重门系拆以待暴客人也谓打更唱号之流也

谓恶象恶马诸恶兽者如如金光明中十地菩萨父母生身犹不免虎狼师子之难故佛说十番陀罗尼护之彼经一生有超登十地之义故云生身也

觉即受也者谓三受也

○释德王品之三

行心邪念者余之四心非不造漏以行心细故名之为念能造诸漏也

经云作种种恶者谓起十恶业道也

经云趣向善道者即是菩萨怖于生死能修八正道也

初六譬道缘谓为修道之强缘观于四大五阴等以为空聚为被末代从于凡夫修于事观皆以涅槃心修二鸟双游能知常无常理故云缘也

次一譬修道者以无作四十七品依之而得以为其因因能趣果故云到岸也

无明能搆众生者谓无明为王四大喻四蛇也

品有轻重者或破初戒为重余三为轻四重为重已下为轻等也

若得真解者初住之位也

经瓨器瓨字(下江反)说文似甖长颈受十升也

安心空境者用四念处观也

今初伏惑故言逃走者善根微弱烦恼惑强喻之如逃也

厌生死为回顾者非谓境本生死为回以怖故回回而复顾也

藏刀者谓藏正慧之刀说于邪我故云覆于无我无我即空慧也

五根即是识所栖托者以清净四大为识所托也

六贼譬于六尘者六尘非贼迪内六根六尘得入名之为贼也

经云复舍而去者恐为六尘所染即修八正故云而去也

能劫善财者世出世之善财也

经云路值一河者以惑多故常在生死今修八正被生死碍故云值也

运手动足譬道用者以戒定慧等正是修观功能名之为用也

经云无有般筏者筏字(𥄑目反)论语乘桴浮于海马融曰桴编竹木也大者曰筏小者曰桴桴音(返于反)江南名潬(文佳反)经文从木𪲘作非体也

筏不可依者正修道品未到彼岸犹在中流恐不得过也

两手譬权实二智者以俗谛为权智真谛为实智即是圆一体权实也

但前三心者色等麤故未能生染行心细故念念生著名之为爱也

比至进不见都不见有者谓观慧故也

六根亦名六情等者此且一往通论若依法相根约能生情约染著识约了別故是不同也

经云涉路而去者譬修八正从因至果到于彼岸也

生三种法者谓四事五事六事等法也

名为四微者约能生得名也

所生者麤故名四大者此言应到能告麤也

四大各四亦不具四者如风大无色及触等二又约强弱论四三二等也

五事者足一声尘者前四微成五事也

但此开二河者即是烦恼生死二河相关也

六河不暇并述者文中具列五河生死涅槃烦恼等三各有所出也

经云驶河者驶字(山家反)三苍古文使字苍颉篇驶疾也字从吏经文作史作𫘝(古穴反)驶𫘨骏马也列女传曰生三日超其母是𫘝非字义也

譬常乐涅槃者譬別圆四德也

心不成漏者以心无漏也

故知是二十五有境为名者即是如来权应入二十五有生死示作有漏故也

乃明如来无复诸漏者此通论前后诸文明无漏也

何曾云是有漏有漏者责前数论二师各执有无也

既经长时者文中述意时亦不长只是一问答耳因中隔越两卷经文义为长也

多有所含者不出权实因果事理之说故叹能持也

毕陵伽等注(云云)广释如法华中疏各出经缘起故也

与其常净者约真谛之理为常净也

大城等也者等取大地如经住处处即是地也

经云以多因缘之所得故故名为大者上文中举于种大以对于小故云多也

一云前开宗广明常竟者意指纯陀品广明常也

涅槃是常故者此师意以明常竟不得更明无常也

无喧无诤静者谓无凡夫六道之喧无二乘真谛之静名大寂静也

经云名为迦迦罗者迦字(脚法反)是乌声迦迦此云乌究究罗者究字(居求反)此是鸡声鸠鸠咤此云鸡呾咀罗者咀字(都达反)此是雉声或言鹆也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九(三末)

于双溪道场夏五月五日抄毕

满记


校注

经卷第十九 细疏作罔 通疑道 他疏作地 经卷第二十 经卷第二十一
[A1] ○【CB】[-]【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已【CB】巳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旦【CB】且【卍续】(cf. T15n0586_p0034b22)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己【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9)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