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涅槃疏卷第七私记(三本)

○释现病品第十八

庄严第二周者取前问答竟为一周今为第二也

梁武中后者释太奢漫如前破也

开前答离一切病者由前答问竟故以现病如来久离病因今为众生故现斯病也

何妨更说者意云前虽说三种病儿何妨今更重说还答前文也

望后为正者生于五行也

一病行乃至第五婴儿等者圣梵为因天行为果病□□□□□□□

而文明无病者如下文三推如来文离病因□□□□□说法广谈无病之相也

众苦并除者文无病因故也

偏言四分者此属思惟烦恼若是利使背上钝使亦属此摄也

经云教大迦叶人中象王等者此是迦叶童子请故举大以标別号此迦叶等于法华中已得受记或为后表声闻未入大乘方便请可或依昔称名也

此亦是四悉意者一弟子不同即世界□□请大乘第一义也三教不退生善之极四治恶人即对治也

单慢开为两单只是慢开为小中上等中等二慢也

慢慢者于他胜谓己等又于己等谓己胜也

等中上上中等者谓等中谓上上中谓等也

著我所由者由著我故慢也

决定四趣业能障初果者且约小乘作决定说若望大乘此业不障菩提也

果中说因者此之重恶皆犹业造故云说因也

皆先业果者犹先世造业故此业还酬来果名之为报先习多欲今感身等即是报也

先长行略后偈广请者文中广略相似以偈文分三段谓正请释结故云广也

凡称瞿昙亦有所简者如律中称小瞿昙为牛粪甘蔗曰炙种即同外道所唤此是大瞿昙之本族得名故非慢也

经云唯有诸菩萨乃至善射人请意云文殊等诸大菩萨前以闻常更有后来声闻诸钝根者故请也

光从身出表法身者即是从真起应现于莲华以表于因现其化佛以表于果从因至果皆为众生故云华能含果等岂是如来有病能现斯事耶

大悲薰身者悲能拔苦故云身也慈能与乐故云心也

一一华中化佛利益者依正大小种种不同也

经云所有众生过斯光者获冥显两益也

经云尔时一切天龙下但用华香供养者此以过中不须献食故用华香耳故云先供后请也

经云如何一且弃本誓者如来久行弘誓今日何故弃舍我等入于涅槃故劝请也

例世间天生天净天乃至第一义天云云者此约教不同故也

经云诸耶风者不为界内外二边诸耶倾动也

离外恶缘者诸魔外道也

及内恶因者强软八风也

得内善因者微妙智慧也

及外善缘者已曾供养也

举十二事密语者不病无病为密语也

此中三种病人异前三人者谓此三人不可治据不發心故前三病人据發心者也

此乃与夺之意者前夺不得受持等也此与许为谕谄等也

不差差者未开者后开为五种病也

差者开出怖畏至六事等者即是菩萨之人或为自行化他兼于余四故云六事

书写下即是五种法师并前六事成三十也

中者后更开五种病人者二乘之人居不差差中

后更者开出四果缘觉并前三十成三十五更足前三不可治人即都成三十八种此等带病修行者四果等人无明未除名之为病也

菩萨在因亦应例此者谓初心圆人似位之中亦名病也

须会释之者八万等皆约权教如三恒闻法信等故也

○释圣行品第十九

前略广门说涅槃果者略是纯陀品中明常住五果衰叹明胜三修新伊等果后迦叶菩萨三十四问广答长寿因果乃至大众问品广明果也

十德聚功奖劝行因者皆说如来果上功德十力四无畏等如华严中依正融融令慕果行因也

何者下是今家正

前明圆极之果者皆论佛性常住之果也何得圆果永蹑渐因故今不用也

不应言佛之所行者意云佛是极果故也

不应言菩萨修行者菩萨是因人故也

又且今破五行非圆因者次第別因故十德非极果者分证果故也

圣行是开空法道者五行之法是毕竟空家之道道是因故故云法道也

是第一义理者证毕竟空理也

不来不去者来无自性故空去无所至即中道空也

是如来密语者对病说于无病无病即空此之五行道名为空何故云五行是有也

今得闻知者即是有所得也

广明大般涅槃施者始自纯陀经常终至大众受供中间随问施与无非佛性常住故云竟也

服此方法者正以次第显不次以为方法也

诸佛菩萨之所行者圣所行故名为圣行也

通称圣行其义未显者通则摄不別不摄通圣则是通行则有別故今更论次不次等也

真不知俗者十行出假不思议俗也

俗不知中者谓地前未具一行一切行一切智等行是所观智是能观以智契行故云一切也

梵者净也者即取究竟净边能起慈悲应于六道故云涉有不同其尘犹如莲华虽处淤泥不为所染有即二十五有生处约化他已辨功能也

婴儿行就譬立名者如下文有渐婴儿木牛黄药之喻等圆婴儿即不来不去不作大小等皆约喻也

就所治立名者约不差差等五种病儿一种菩萨也

就圆人立名者發心毕竟二不別初观涅槃行道也

不住名行者约行因说名为不住既因果满后能化他令他修行故云令他不住也

病同他恶乃是枝末者如来无病同于众生故非本也今取一行是本五行是枝本通枝別也

缘于涅槃者约理而论修还将中理而化于他即约慈悲本为故云梵行也

乘理自进名天行者即是证乘一家名义亦名行乘亦名教乘得初住理乘此理进到第二住名为进也

弃本从末者斥他取病行为本却成末也

能作病行者文同有病说无病也

若论五行次第从浅至深等者以圣行中戒圣行居初次第成浅病行即是如来果上云用故合居后也

若论一行等者即不次第行一行之中皆令五行今从初说故云病行备于五行也

若判通別者将別判通天行为通以约理故余四则別将通判別非无五行也

不可一向者一一行中皆具通別故也

上能束散于下者不次第行能束五行同归一行能开一行即是五行名之为散

下不能卷舒于上者次第之行戒行居初不能五一自在也

说三不说二者二即天病二行若取现病居初即成说四不说一今从五行次第故云说三耳

私谓以杂华中者即是华严广明初住行位故指往寻也

不逾一理者彼经普贤门中初住已上行愿因果依正融融相即皆证天然之理已摄者无非法界也

天之行故者约于真因进趣边说名之为行行即理故故名天行也

为天修行者从初發心本求于理故名为天也

远指于天者约始觉果名之为远別教次第约未证边亦名为远也

有通有別者天行名通余四行別

道后自彰但说三行者天行病行即自分明也

次未有者梵儿二行也

所缘理者谓专心修习也

治之即差等者正是上文五种病儿有病行处劝修涅槃也

以如来自行即因人者菩萨之人依于圆因即是果家之因故名如来也

即因而果者大乘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因果不二也

不结劝者此是如来之行不同二乘所行故不须劝也

答同缘涅槃立行有异者一以涅槃心修次第行故二以圆修發心毕竟二不別故故偏圆不同也

一双释五行一行者圣行之中开戒定慧释后皆有次不次行结故云双释也

若从声闻是遇瞻病者大论中如来为大医经教如药方声闻犹如看病者今云从声闻者或如般若中加说大乘或佛灭后四依菩萨作声闻形说于大乘也

是为可治者犹遇人法具足故也

经云兴大战诤者魔是诤人故云诤耳菩萨之人实无诤也譬说中从四重去即是五篇之罪大乘之中不分篇聚但合释也

经云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者此以五欲之乐名涅槃非是如来真实涅槃也

二具事理者事即事戒大乘之戒带事约理故云事理也

前后眷属者偷兰为前方便及第二篇通持下四为后方便也

防意地者有漏定也

道共戒者道论谓无漏圣道初果已上能具此戒也

性重为本者性重若坏或不全也

经䩸衣䩸字(而用反)说文䩸案毳饰也或作𣮠(而容反)谓古贝垂毛也

[序-予+(这-言+(庚-(序-予)))]子者[序-予+(这-言+(庚-(序-予)))](姊叶反)案字诂文[序-予+(这-言+(庚-(序-予)))]今作接谓木之子也蒂音者非此意也

八道行城是塞戏者西国兵戏二人各使二十玉象此方亦有画板为道也

愿与他共等者大论中问菩萨与他为当与因与果何者若与他因菩萨之行则阙要与其果自行满足回果与他也

彼此穷底者于初發持戒心达实相底即是自利利他究竟满足彼岸之底也应招报果去当生处果也

今不近不远者近即人天远即究竟分证初地故也

初地真解者真如妙解也

证道同处者同圆家初住也

三云约地经者谓十地经将十波罗蜜具对十地今是戒故即二地也

则入理名住者此约次第行人证真谛理也

行以自在为义者出假化物种种法缘故云自在也

无所畏地者离五怖畏也

文意不单者明次不次也

常故不动者法身之体不为二边之所动也

乐故不堕涅槃之乐不堕四趣也

我故不退者以自在故不同小乘有退也

净故不散者不为世间八风之所能坏也

今取寻常者世间法尒不同大经也

一举偏圆两人者佛及菩萨也

经脑晓者晓字(依字说文古木反足大指恐非今用)按义宜作解音(胡卖反)谓脑解也按无上依经解三十二相中二如来顶解是也

未得是堪忍地者者文云作是观故云未得也

此中关十六特胜等者谓相关洗入也

既非根本者非是四禅有漏心修此之观慧皆是无漏入于初地等也

發开身仓者如世间仓开见五縠等物分明也

不生味著者不同根本

此似九想之证者除三欲故此文犹杂故云似也

忍贪欲饥渴是法忍者此约无情之境蚊虻等有情境故云生忍也

二明圆定者即犯之处是持也

既持毁自在者于犯明持而得自在也即戒而定即犯而持此戒即定也

经云颇有因缘得破不者意云忽为大利益之缘得不故问也

经云佛答有因缘故可得破戒者若有见机四悉感应之因缘亦得破戒也

经云若有菩萨知以破戒者知之一字正是见机菩萨也

经云我宁一劫堕狱等者此以涅槃心修至初住前未破无明报身犹在故受此报也

事乖理顺者事乖破戒理顺见机为护法故

经云断其命根者即是其王见机破戒从煞發心其婆罗门即堕地狱一切众生至地狱时皆生三念一知谤大乘二知被王煞三知今受此苦即便發心乘此念力生甘露法鼓如来所经于百劫等(云云)

他云此是开合之义者开合之语即得未知开何教四谛合归何教毕竟空中即是无谛何得更有谛名邪

开四为十六等者即如下文知苦灭知苦灭知苦道等一谛为头互为十六也

而名义不同者生灭无生义各別也

对缘悉异者对四教机四缘异也

大有所关者四种四谛不同一谛又开十六一谛又有四门四四一十六门门四悉等名之为异也

今一往对三藏等者且依次第对缘意在不次四种四谛故云一往耳

次第亦成者谓大涅槃心修从折入体十住观空等也

境智相成者亦有在义不知是何境智相成所以未当也

非境非智等者前之二谛是境非智后之二谛是境是智苦集二谛有为有漏道谛有为无漏灭谛无为无漏苦集二谛世间因果道灭二谛出世因果故以有双也

四谛义多者如前四教五味所关处多也

悉是菩萨观境者以为圆菩萨之所观也

能所合论者无作为能观前三为所观无作为能开前三为所开故有四种四谛也

身是苦本者谓三苦八苦等皆因身有也

若一往者且依三藏菩萨二往皆以大涅槃心修次第行也別教之人初从生灭次第入故复是一往也

苦是现相者三八苦现也

因相微密故言转相者善恶难知名之密以因转能趣果也

见著知微从微至著等者见果知因名之著从因至果名之为微如水渧虽渐盈大器即其义也

两心转变者以因心转至果心为两心也

习读不断名为集者从一生死至一生死名为不断也

五明制立者制谓制名立谓立法即是约法定其因果故名立也

义说为二者因果体一从证言二故云义说也

六胞增长者先约身分次两手两足及头等故云六也

年疾增长者年之与疾俱是增长也

经云念念老者刹那时异也

杂病客病即摄地大者如人患热忽增冷病非是本有名之为客以不定故复名杂也

经云心病者如诸文中烦恼为心病今即不尔何者取过分边亦名为病皆从心起如人忧愁亦是病也

一由过去二因互別者或复布施而杀生即是有福而寿短或复持戒而悭尅即是命长而福尽也

经云死为大苦者有四苦皆名为死故云大苦也

五阴盛是其別体者以生等八皆猛盛故若作总名即是五盛阴以感前七故云总也

方便五阴则非苦体者四善根人名为方便也

又简出一苦者如经除老苦老不必定者佛及天人一向无也

女譬生果者生即是果故云生果亦名恶家之果也

观生初起者初受身时托五阴舍也

主人譬菩萨检责者以用观智知生虗实也

经云供养等者菩萨还保护此身令趣菩提故云礼拜也

生果之处多有荣华者贫之与富随有住处已自为乐贵贱可知名荣华也

金心已还者既不受生死即真无生为所止也

三菩萨喜庆者以智契境了达生死名之为喜也

生境检让凡心者意云凡夫知生必有于死以无智故不肯俱舍也

凡心应境者初度身时生境相应故经云令住我家也

幼童解行浅弱者三藏菩萨未断惑故名之为幼也

粪中果者未断烦恼身为粪中且取生天应兼于人故云果也

有智人者即通菩萨见地离欲已上也

意呵责者汝何不求无上菩提取于人天果也

经云为欲洗净还弃舍之者菩萨被呵作不净观弃于人天也

一往接之者五戒十善也

第二观老者经中有十二复次皆有譬合以老过患多故故重释之也

第四观死苦经有十复次释死或譬法不同故也

未全免死者等觉已还犹有一品无明也

初名佛为菩萨者意云佛尚名众生况不名菩萨也

此不会经者经唯除菩萨住大涅槃不名佛应也

生死尚不能生死者全生死是涅槃故非生死也

不能伤磐峙金刚者磐广大石也峙者高貌也即喻圆菩萨人具足高广三德之体不为前之三教碎散金刚法雨所坏竖利皆成也

若离即成二十句者依文点出只有十句细分成二十也

经云于崄难处无有资粮者有处非难复有资粮如前唯除菩萨住大涅槃也

去处悬远而无伴侣者有处虽远而有伴侣等

昼夜常行不知边际者有时常行而有边际也

深䆳幽暗无有灯明者有处深䆳而有灯明下文诸句例皆文说可寻也

必有来处者已更生六道受报故云来处也

其路无穷者已复死已复生故云无穷也

死为穷道者生崖已尽无有避处也

非是恶色者初死之时眼耳宛然更无异处也

命绝中阴者此阴身中也

从离缘生即是坏苦者缘生即是依正所爱之缘也

己心难者爱由心故名之为难也

顶生是应生者取文中然会则我身是即是应为王也

髦尾者髦字(莫高反)礼记大夫在国乘髦马说文髦发也谓毛中之髦也

刘孝标者隐金华山作山栖志有不出而不任也

为海髦杰者谓文长德重之仕也

此各为时所重云云者意云有子无子既殊但取所重为宝女也

经云唯有视瞬者瞬字矌同(度润反)或作眴说文作瞬云目数摇也吕氏春秋云万代视一瞬庄子云终日视不瞬也

心领境逼者若心不领安之若空即无苦也

今昔义乖者举昔难今唯苦无乐佛答意昔实是于苦随他意语横计为乐与今无別也

今具举六根等者探取下文意也

五难玄解者如来只云于下苦中横生乐想即是玄解何者昔随他意苦乐不同今皆是苦也

佛意以轻为下苦者于三苦中取有少乐望苦为轻迦叶难意将三途重苦为下又分三品之苦故云谬倾亦为末代凡夫恐生谬计故此难耳

次倒难者将下乐生苦故云倒也

据事难者如人受千杖一下若过余者未伏应生乐不佛答且然其言未伏是乐佛意不尔何者若受千杖一下便放计得脱边只可乐是如其未放何得有乐

一三受教二三苦教等者教谓今昔二教三苦之名通于今昔故也

点三受者点示以对三苦名之为单点也

但此二苦不须境逼者行苦细故坏苦无境但被无常坏变名之为坏不同重苦故无苦逼也

重牒问以求答者明前世善二乘菩萨等乐求答也

更饰其辞者饰谓装饰如经世尊文于无量乃至已离虗妄等是也

菩提根本者以根能生以因即是缘因为生也

旧云乃至有于生因者谓言世法始有故佛果了因者长养菩提一实之智能了于境成法身果也

今谓有因缘者即四悉之因缘亦得说于生因为缘了之因故也

后明为苦缘者由先乐故即有苦来名之为缘

释圣行品中

是阴因缘者谓六因四缘以为集因之缘也

本是烦恼者由烦恼故能润于业也

无明无所行平等行世间等者达无明体即是法界故无所行也平等行世间者谓无明修环遍于六道名为平等也

又十二缘不生灭等者达此十二缘即是佛性名不生灭也

成辨于爱者谓于果身上能成此爱也

所须是所者所谓我所即是依正之上而先起爱也

皆先举果者有宿业故今身习于业缘也

烦恼因缘者由习因故起烦恼习也

经云分別校计等者即是凡夫邪谁五阴计我我所六十二等所见不同故云无量也

若望解了得名为谛者菩萨了俗故得谛名也若复随情则称于俗以随机化物复名为俗也

先引四经者如经于余经中为诸众生说业为因缘或说憍慢等以为四经也余经者谓阿含等诸小乘经也

如四识住处者即是受等四阴住于色中故云五盛阴也

经云非为非因者如诸烦恼非不是因但亲能盛果故因于爱也

二乘未断习如还财未尽者谓未断別惑名为未尽也第三料简者于苦集后无生四谛望別圆于其中间故与生灭对辨故云料简也

忘前是忘生死者谓生灭苦集也

忘后是忘涅槃者谓忘道灭也无生四谛皆能忘于前后故也

即令第二三四番皆显者谓无量无作等同生灭文中料简后皆可解也

所以者何者征起四种四谛何不释四谛文了而料简之今意者只于世间苦集即是无生道灭何者灭理同故不须待后后之二谛文自结之故云皆显也

空中无生者无苦集生也道不二解能解所解故也

明二边无生者世间因果为有边不生出世因果为无边不生故云无生也

其意无量者略言四谛广则十二因缘生灭无生四门四悉一一差別始自色心终乎种智皆是无生也

还就简四谛为四章者只就生灭苦集后释无生四谛为四章也

若新定本者谢公治定以为南本也

而与夺之者与有谛无真实也

二乘之人有少分智者出世无漏智也

不能观苦等者简异菩萨也以二乘人不能观灭非谛二乘之人已证灭理故也

第三广明灭谛者释生灭道灭也

即是断章门者约能断也是离章门者约所离释也

菩萨具智德等四事(云云)德谓四德也

或谓五德者即第五句我常为二并前成五也

今且作四德者如经断烦恼名常者择灭无为常也则寂灭真谛理也

则得受乐者小乘涅槃也

求因缘故故名为净者十二因缘灭也

故名为我者以不二十五有生即得自在我也

经云见麤细之物者麤即世间因果细即出世因果

照物即常无常等者常谓凡夫所计无常二乘真也

有为无为者世间即有为出世即无为众生非众生正报即众生依报非众生也

物非物者世间六尘名为物不可见故为非物苦乐我无我世出世可知也

净不净乃至实不实等皆约世间出世间释也

乘非乘者人天等乘即非乘出世等乘即是乘也

知无知者世间即无智出世即是智也

陀骠非陀骠者此是外计主谛非陀罗骠即是正计也

求那非求那者外计依谢非求那能是正计也

见非见者世门非见出世正见也

色非色者世间名色出世非色

道非道者世间非道也出世名道也

解非解者世间非解出世名解

终是一道者通于世间出世间无漏之道也

信心乃至布施者以信为本是入道初缘故法华云以信得入也

一以今难昔者将今八正道难昔诸经说不同也

经云久离错谬者难意我亦知如来无有错谬为众生故故作是问令今昔是同故如来皆难许之也

经云以是因缘者以是昔说十四种之因缘何故不同也

会齐故理同者开前诸经同名八正故也

波利声论水名者或有此声势呼此水名也

经云于一法相者只一无漏道法也

经云然不离金者如八圣道一用之不同也

开善谓是摄法尽不尽者不智于何法为尽何教不尽但有其言未有所出会通四谛准此可智也

先举昔事者未知何经今谓阿含中已有无量意也

分別相貌彼竟不说者谓建立法相也

以名往收者无量四圣谛也

种则不同者分別无量四谛也

经云我于彼经者指昔阿含等经也

凡圣五阴者即十界六凡四圣差別不同也

于一一阴等者即是三千世间百界千如等故云无量也

一一身法者身即十界法即十如也

一一解脱复有无量者如前百句一一转释以为眷属等也

名称同异者同名四谛则是摄尽异则无量不尽也如大地一名为无量者大地只一是实无量四谛十界不同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耳等即其义也

四人上判中者二乘佛菩萨等经中约人故也

菩萨阴则盖覆生死涅槃者即覆阴利生不同葢覆义也

则不能至于宝所者三百由旬止宿化城也

二乘阴乐者证偏真涅槃也

菩萨阴双是者能得涅槃入生死双照之义也

佛阴双非者入于中道即边而中也

次知入为门者入谓更相涉入门者由之往来眼能入色色来入眼等名之为入亦名轮门也

乃至意亦如是者入般若波罗蜜也

寂静门平等门者寂静门即是萨波若果平等门即法界也

不苦门者涅槃门也

亦乐亦苦门者自行为乐化他为苦也

又知界分性者界谓差別性不分改即十八界不同也

不能闻声者且约一根具足应云闻香觉触等也

即能见色闻声等者如华严经中十种六根互用也

怀善坏定者坏于十善四禅八定等也

坏因坏果等者能坏世间果因也

坏有坏无者能坏二十五有二乘涅槃之无也

佛色坏上诸坏者九界之色皆能坏同一佛性也六道色坏乐能坏涅槃也

初觉无漏下云云者乃至支佛皆无漏也又斯陀含觉欲界三品思尽那含九品四果三界尽也

即觉不觉等者觉即佛宝不觉是法非觉非不觉是僧一体具足也

饮苦食毒者六道皆是无常也

是后阴因缘者能生未来之身也

是无等等色者等觉菩萨只有一品无明以无有与等故云无等等也

是色解脱者即真解脱也

已还生者谓外道凡夫有漏心修断非想九品八地还堕三途也断不起身入灭也离善之恶趣于四恶也

离恶之善者趣于人天也

无离无至者道即法界故是趣不过云何当有趣非趣也

一切诸法即是佛道故者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是为不二法门等云云

动见修道品等者此之四句约教判初即生灭二是无生三即无量四即无作道品不同故注云云亦应更约开会同入无作不思议之理也

直知三法印者如经无常无我涅槃寂灭等小乘名三法印大乘以实相为印即一法印也

世间人但言第一义真谛者通途古人但明二谛之义安得今家第一义中有无量相校计不知况复四四一十六门等故云无边也

四谛十六谛者小乘但明四谛之中各四行相名为十六也

四相续者只是相续假耳六因生只是因成假也

五事理者事即是俗理即真也

六亲疎者俗为疎真即亲也第一义无过离于真俗也

不虗诳故者真俗皆实也

有随情审者乃至情智审实者今意随情则有俗随智则有真随自他则有真俗皆名为谛不同他人也

宁当一体者破也谁复部中即无中体也

只就二谛开合非一者今家正解有七重二谛不同

经云将非如来虗妄说耶者意云如来既非虗妄二谛如何差別也

皆出经者互现其文者真中无俗俗中无真等真俗相即始是今意故云世谛即第一义谛也

还成一谛者已问竟今更难之故云还也

善巧方便为缘说二者若审实论如汝所问只是一谛一谛尚无安得有二为顺世间世流布故说有二谛也

如随醉人说有转日者如转真为俗则有二名如其不醉只是一真更无转相也

一师云七种一统者此师意虽有七种只是一实谛

可随缘说异者今斥随何等缘说何教异也

一师言七种各异者斥亦同前也

名虽不同其义可会者彼法华玄文中七重与此经名不同彼约四教开合有此七重开权显实归第一义此但随情说七约随智边只一实谛也故云其义可会也三单俗复真者別教当体合中之真故云复也四单俗单中者圆接通也五复俗单中者別接通以但中故六复俗复中者圆接別也七是圆教当体此之七重圆接通文单俗单中者其名由显又与玄文不同今未测其意也

佛意难知且出一师之见者此是疏主谦退之辞我今且依大师所为七种也

揽阴名生者阴是实法名是假名即有某甲宰主名字不同也

即阴离阴等者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也

与法相称者色即空故空即是色故言相称也

不得言苦集灭道是第一义者苦集即真道灭即中今含真中故云复真也

法譬互举者前譬后法此之五法皆如涅槃故法譬皆空同是单俗也

心无颠倒者具足应云八倒单指中道以为如实即圆中也

此明有作无生等者藏等实有同是幻有故

指下一实者不思议中也

即以两始者约初烧割体折两也雨终死坏可知也

复俗如向者有作无生真俗同名为俗等

犹是单俗复真二谛者谓同前圆接通意也

止论七种何足惊恠者他人但作一种二谛解释何足恠也

第三明一实谛者此是醍醐之教与法华味同实相无別若法华开了同名一实已竟今为未入实故前明七重二谛开別六重说一实谛最初三藏生灭今明一实即第一义也

举四举二等者征起也

束四为二其义则便者一者经便二者义便三二只是开合之殊其义不別也苦集为俗道灭是真若束为三真中更开第一义谛故云少不便耳其义则通故云少也

除妄显梨耶者以梨耶中有染净三分种子故意除一分染种显净分也

中假师者古弘中论师名未详

兴皇悉不用者总非前法师能依破佛果所依破一实也

对边说中者破中假师也

待妄说实者即是相待之意岂是绝待之实也

若随缘异说者今家意许兴皇说一实谛故不斥之也

经云无颠倒者即是四倒八倒等以心不颠倒故名之为实四约人如经名曰大乘即是能乘之人也文殊普贤大人之所乘故

六约因者如经一道清净即是因义从因至果故云清净也

兴皇名初为实灭章门者意约烦恼为实能断为灭也

取理为灭实者理义则通不知灭何教实证何等理也

不二为实者境智不二苦即是谛名之为实也

除两句只用实为谛者即是有苦有谛非实但取有实一句为谛以实为义也

经云非苦非谛是实者前后俱实有何差別何者前约有苦今约非苦总非前三即是今实故也

后三谛亦尔者集等三谛皆约双非如来佛性亦复如是

显名如来隐名佛性等者如来是果故显佛性在因故隐若具论之佛性亦通因果也

虗空取隐显不二者虗空之体不当因果故云不二也

次释谛实皆如文者即此一实谛在昔四谛文后皆名为实故云次也

又解苦无苦者通教三乘与其谛名若约藏教二乘夺而言之仍不名谛也

未穷理实者未得中理故无实也

经云如来非有为非有漏等者亦应例言虗空佛性非有为有漏等但文略耳

进退两望者进不以倒为实退则摄法不尽故云过

经云一切颠倒不名为实者难意若颠倒非实者云前文四谛摄尽答意皆苦谛中摄故非实也

二事可见者如经众生二乘虗妄二事不同故也

冥初生觉者冥因五大等果也

主谛依谛者主因也依果也

经云佛法中无可难意如来是实外道是实外既种种说实佛法则无也

八据形相者如经瓶衣车乘等皆从微至著瓶从泥衣从缕车从木悉皆是有若是无常不应念念增长大地形相者以成就故一切皆常也若是无常应有断绝也三据净器人天诸佛菩萨法身等器净也

八据伴类者由有我故知有伴侣若是无常谁知伴侣也

经前云如人负贵等者若是无常行不应寿故知是常也

○释圣行品下

常我是执之端首者一切外计以常我为本今但其常乐净自去故云略也

法尘对意而起此计者根尘相对转入意地即是从缘而生也

即举是对非者举佛无生为是广对外道之非非其断常故云去来等非三世摄也

旧云当果佛性者故不生灭者经中现文非未来等云何言当果也

若见此理者一体三宝之理也

经云非因所作非无因作者或计自然或计断常及宰主故云作者或计青黄赤白等色故云非想非无想者或计微尘世性父母而生非有名非无名者计邪常为有名计断等为无名也

非色非长非短者或五阴是我故非色非长唯有神我名之为非短又计我遍身名之为长或计如母指名之为短

经云后见相似者诸外所计前后相续名之为常不了时异即是无常也此过非小将小择大其过不轻也

阐提信作不信无作者阐提信于有漏之善名之为作不信大乘无漏无作也

为证何等无作耶者为小为大若依前圣戒行文皆以大般涅槃心修具足五支净戒摄得大小诸戒即是今之无作意耳

然此但明四大五色者谓心色二种为五色色即四大心即无作色故云五也

下文明十一色者五根五尘并无表也

互现一边不专一处者此举五根非不对尘下文举尘非不对根及无表故也

经云眼识相应异者眼自与色相应乃至意与法相应不能一根具于诸根故云异也若是于常不应有异故云无常也

又出没不同者复前八中四此剩四文与前不同也不破据因等四文不破字贯下敏生等也

经云凡所读诵不应增长者若是常不应云从一阿含至一阿含阿含此云无比法既有增长即是无常也

先结前生后者如经其义已显即是然前复当为汝即是生后也

八坏合异者即此阴灭彼阴还生名之为合中阴灭已此阴还生故也

窃得此言者但有常乐等名也

第七卷中已答者谓第七经中四倒品答也

记中者或別有章记未详

苦及不苦不乐亦尔者即是三受之中皆无我也

经云于佛法中取少许分者外道亦观五阴有漏断惑故云少也

破前分別心者破分別四谛二谛一谛等心也

慧行被破等者今意不许他释展转有妨惠行最居后故前既不破后何著也

五行若破即无所修者圣梵是因天行是果因既被破果岂得存故无也

当知此文明圆慧行者前文七二谛第七中圆及一实谛若论次第即属別教地前十回向后心中修此文即初住圆位准经文意论其次第即是地前论不次第登地初住又难引玄文七重二谛来此消经与彼稍別彼约圆教开前六重同成一圆今论次第七重消释且约地前未论开会至不次第即初地初住故也

初發起者即是發起前机令如来说故文殊为發请之端也

方复更转一实真谛者方犹当也已说竟名之为更也

一寄文殊嗟于未达者未达即是五十二众谓于如来入般涅槃故言云何涅槃即不涅槃也

二难文殊为是未达者如经常住不变不般涅槃汝何故云如来临般涅槃耶

凡历七事者谓因果以之为事也

竖结者唯约如来所证究竟深入名之为竖前文既即事即理令横入竖令竖入横横竖不二唯佛境界也

先明异故不更者约今昔相对以辨昔未曾转何得云更何者如从于王家行至张家更来王家行至此即是更我昔所说小乘法转今说大乘故云不更也

同故不更者昔转法轮即是今转更无差別差即无差何故云更也

四德异者从修行说有其中上也

八声遍异者横竖不同遍于十方也

经云下根即一阐提者约人天善非三乘机感佛出世也

善始令终者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

前佛复宗通结竟者即是如来对文殊以告迦叶后迦叶之宗也如来別结唯约诸佛诸行故云別也

如来开结者开谓开示五种病人及菩萨等所修行也

二乘之人得有修义者由戒圣行约次第论名之为修也

拙度菩萨者即三藏菩萨虽未断惑亦同二乘名病行处故也

悉皆得差者闻经菩萨發圆信解者至于初住故云差也

及此法门者如来圆行也

此结次第者次第五行也

从初地至六地者古人为一地从七地至法云为二地也

通道疾利者通谓神通道即化道从七地去即能神通化用也

通道钝者者今家难意前文戒定文后不令然不动堪忍二地之名既其然同是一地之果何不亦通至深法云故云二地通至法云二地只不动等二也

今明只是一地者虽有不动无畏等三名不同随处所用同证初地也

不应更开者重斥古人不应开二地更结惠果也

此文与地经合者即十地经亦云十地论也

其名小异者此经不畏贪恚彼名无不活畏也

一不活畏者谓世间资生之具用此活身今证法身故无不活也

二无死畏者谓世间有身即有死等今既离于二死故无死畏也

三无恶道畏者既证初地必不入三途等苦故云无畏

四无恶名畏者初地菩萨终不诽谤方等犯四重等名故无恶名畏也

五无大威德畏者未证初地于他不了名之为畏既得法身能降内外于大众中自在无畏也

无死畏即常者此五怖畏若次第论之即是离于界内分段今初地即是离界内外二死常等四德之名也

名诸三昧王等者三昧是一随其破惑不同名之为诸虽有诸名同是一王三昧也

总摄诸三昧者前来次第四谛七重二谛等皆入此第一义圆三昧中也

如日光月光等即为人意者日能生长百物令人欢喜即是生善月能清凉即真谛三昧成俗谛三昧中道三昧成皆能生理善也

如不退心乐等即对治意者由畜生有退故今得此不退三昧即破思退尘沙退无明退故云不退又乐能除苦即对治也

一明诸有过患者通论三惑別论四趣最重也

二本法功德者即是本所证得名为本法也

三结行成者证首楞严定能入初地也

四慈悲破有者从于初地起四弘誓百佛世界教化众生拔苦与乐也

別生处者经中且举地狱一界以例诸界別中总也

结下况高者然初地之下况德佛果地之高不可说也

问是菩萨功德悉等者意问佛及菩萨既同证法身云何更有为下不等耶今用他人所释不同也

横竖亦复何定者古人意横即是等竖论则有浅深若尔者还成不定云何论等今若论等者横中有竖竖中论横横竖不二名之为等非无高下也譬如大车高广不二即是其等游于四方即是于横直至道场即是于竖横竖不二即是车体即有名字大车观行大车乃至究竟大车故云高下也

母能生子者实智以为母能生佛之真子即圆菩萨也

经云如汝所说者我意亦尔以法为师教即是法云如是也

开善谓譬五时教者虽有五时之名与今家天隔又辨最初始成而取鹿苑以立五时广如下破也

引释论毕竟品者古人意引来证般若至于涅槃即是毕竟若约今家所用此为极钝根人于法华未入或有后证小果更说般若洮汰来到涅槃闻常何关五时者次第也

若尔者略破向前难之也

十二部小乘藏者立五时为四藏也

修多罗即杂藏者修多罗通大小故名之为杂也

后二约理者意云理是佛藏也

般若得涅槃果者因果是事云何称理故不用也

学此十二即了修多罗者取修行次第论五时也

方等故生于般若者意云智从教生也

从多之少等者指十二部为多涅槃一句佛性为少而不知涅槃醍醐一味具诸味故涅槃为广也

义皆不然下总斥诸解

岂独是小者先破开善小非初说今已华严为初故不用也

余经岂无长行耶者修多罗名通大小余经亦有长行何独对般若也

复违尔五时次第者汝前自立五时修多罗指般若即当第二何得至涅槃为第四故前后相违也

乃叹他经者前方便教因果之理此是与而言之非今经也

非文所叹者若从解脱次第非今教文藏王徒叹耳

可不被叹者汝云最上即是其广云何言略略即不合叹今既被叹即是广也

不觉咫尺漏失正宗者今经常住佛性为其正宗诸师所释于此宗中皆失其体于其教上犹漏现文故云咫尺也

邯郸学步两无所获者此是庄子中事有人向邯郸之乡学他所行匍匐而归二种俱失古人判教学他五时之说前后俱失两无所获也

穷玄极妙者从渐入圆圆理深广名为穷玄醍醐摄尽名之为妙也

醍醐之法成醍醐人者圆菩萨也

中间诸法者从乳至苏次第四味皆成醍醐故云法也法即约教味即约时皆同归常住也

若望一期者前约叹经五时次第今约如来一代化仪故云一期也

物不堪大即为说小者物者物机声闻在座如聋如哑等即不起寂场而化鹿苑法华云即脱璎珞著弊垢衣等(云云)

折小弹偏叹大褒圆者今同用古人八字古人云折挫声闻褒扬菩萨其理未尽今云折小五曰声闻弹偏八千菩萨叹大唯有文殊而能问疾仍承佛圣旨褒圆即净名居士托疾庵罗(云云)

三人同闻者三乘之人同坐解脱床利根菩萨得入一实也

及住方便未证小果者即是法华之后涅槃之前犹说般若故云摩诃衍道衍之言乘也

文迦叶如来下引同涅槃经中自指八千声闻于法华中得授记莂如秋收冬藏等(云云)此经亦云捃拾之教扶律说常也

又戒广摄如文所说者具如上文大小诸戒菩萨律仪一切具足与华严菩萨行位无不具足以初对初故云不相乖也

以是义故者然前五味功德皆不思议也

一领旨者领上叹教五味同一醍醐一期之说也

二愍他欲起弘誓者如经窃复思念思则内心思度念即念彼未彰故云窃也

经云若有众生贪著财物者即是四摄之行财物即是布施

次若尊贵者即是爱语然后渐当以大涅槃即是利行若有爱乐乃至躬往即是同事也

经云周遍求索大乘经典者即内有宿缘大乘冥發故云求索也

经云道检者检字(居俨反)苍颉篇检法度也检亦摄也大品经若入声闻正位是也

次合三试者初将半偈试其有智合之如烧二现可畏身合之如打三从索身合之如磨能受此试即知是真也

若心坚固者安之若空也

住法不显者谓住法是常不能显得无常之义故略

但说无常一边者若见无常知有于常即是有智如说戒圣行即知有定及慧乃至一实不次第等故先说半文意义同也

答言是无常之住者此住非常住即无常也

无住之常(云云)意答如汝所说亦有大乘之常即无住也

文云所说空义者如经开空法道等是也

任道者是例者涅槃之体是答无方之问任汝所道道只是说亦得是例不例者则不答尔问则非也

正取除生除灭者除凡夫之生除二乘之灭故云寂灭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七


校注

□□疑也二 略下疏有请字 □疑者 中疏作下 诸字原本不明 差疏作差差 经卷第十一 后疑义 不等疑有衍字 理疏作法 或通惑 七下疑脱卷字 插入尾题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7)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