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疏私记卷第六

○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题云如来性品者性通善恶由前倒中有如来性故以题品也

四悉檀注云云者意令释出允同诸佛三世不同即世界也

又举初标后者十号之首故名如来十号具足闻名生善广如下文即为人意也

又如名不异者以不异释异对破外道诸偏小等之异计故即是对治意也

又如来即佛者一中具足初后不二法身之体遍一切处即第一义悉檀也

举显以目隐者如来是显众生佛性名之为性即是因如来名果因果合题故如来性品也

又如来拟果下亦是四悉因缘释品因果不同即世界也

乃至夫有心下即第一义也中间二悉可知

又如来名通者通于始终凡圣故也

犹如如来者四依菩萨始自外凡初心终乎妙觉故云通名也

正辨如来藏之如来者即是一切众生皆是理性如来未显现故名之为藏也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者即是六道三乘皆正因之我也

以如示人者了我之性名之为如了能归正故曰而来也

常不可怀名之为性者性是不改为义一切众生即涅槃故故云不怀也

不以心神不以六法者今略斥他解心神计能求乐乐即涅槃何得是性六法不即不离不可定判为性也

心神六法皆显者谓现在有故云显也

私谓非无一边者意不全非古人或计心神六法如藏等各得少意也

彼惑与理异者佛果在当故云异也

一切何所不收者即是遮那之性乃至阿鼻亦复何殊未显时皆名为性也

涅槃何法不在者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依正皆遍名之为在也

一切国土即涅槃相者身土互融三无差別也

果果性悉为经呵者各执一门未得象之正体故也

今明四句平等者若内若外及非内外是则俱是非则则非故云平等也

岂独一法者不同也他人各执内外因果等也

于一门中作四悉说者有门既尔余之三门亦复如是有门四者不得不有以有对无即世界也

以有接断者令成妙有生善意也

以有破常者妙有破于耶常对治意也

以有令悟者即是理第一义也

亦在本性者约六即分之本性理即中间四即极果究竟初后有分也

亦隐亦显者理即故隐名字故显乃至究竟非隐非显等内外比说可知也

问藏性理三者问出三名也准下答文虽于性理藏各一只合论于藏性理性等也

前后两病就众生论者前病约凡夫后病约二乘众共生故曰众生也

隐显涂洗者隐故名涂显故名洗皆约如来知时知机故云佛教也

致有忧喜者先失名忧后得云喜珠体常在不当忧喜也

寡德所招者谓凡夫薄福二乘寡德不受真味也

则无煞罪者意云性不可坏若据下文佛意性虽不可坏要得逆罪亦如上文割佛等喻定即不定逆罪不无也

何故联翩者五重譬说犹恐未解况一句一义能明佛性之大纲故以举代树而训之如研珠益月下文师子吼问佛性之义犹至六重自一家消释每至渊玄皆尽其理古人若当不夺其长皆以用之表佛法无二故今存之等也

业始性终者从证边说且云其终若从修论俱在于始也

亦不得是我者将二十五有之我以竝佛性也

法界之体有善恶用者善恶不出六道二乘

在妄惑内者阴身之内也

异人方便者即如来也

于舍掘之者五阴为舍也

初位不能者以在理故

后位不须者究竟满故中间四句始自名字乃至分真修行次第故云能作也亦隐亦显例之可知也

虽说有我者有我凡夫横计为我也

有则非有者同凡夫故非有佛性也

次譬不即得说以释疑者谓凡夫执于耶常故用婴儿为喻且说无常治之故云释疑也

经云常为无量烦恼所覆者如水成氷水性不改众生不见名之为覆若欲求水但融于氷水性自显也

佛性非本非当者理性之体不当因之与果为众生故从因至果故云说之耳

窘乏缘了者窘者怠也迮也(渠殒反)

故言金者金者宝也正因之性一体具足

此性包含者谓含于善恶也

此性广博故言多者诸十法界遍有此性也

但菩萨声闻等者他释只大小相对未出前之两教意也

出假菩萨为大者通前两教別论地前故云不知也家人大小者当家之人名曰家人即宰主也或从迷说三界为家等也

缘不肯受者机动慕大之时也

欲先于人者菩萨之行皆先人后己故也

经云起奇特想者见此涅槃之体因果具足一切众生同有此果故云奇也

意同哀叹者先以劣修治于耶常后说胜修治于无常破其两病也

彼譬显者为二乘故

此譬隐者在凡夫故也

禀教生解者先禀耶教生于耶解故云得病等也

真我非时者如法华中若我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等(云云)

此亦是无我苦味与常相违者答也前虽是吼由苦药和不成真乳故与常相违皆是无常故也

经云苏乳石蜜等者三种虽甘意在于苦以苦和故喻于无我等假也四受行如经

渐渐还饮者名字观行已来故云渐渐也

未即是佛者若约六即分之未是分证究竟等佛理有之故以四德释之未是我德也

人別法通者人谓证果法即法性通凡圣也

法属法性注云云者意云昔时人法皆属法性今时有法之人法皆属人以人证法故也

谓始生终没者若有我者小不应无知大不应终没也

经云若使一切皆有佛性者假设之言故云假便有者不应无坏及有胜负我性平等何得四姓九界高下不同故知无我也

或可十难难现用等者不细分也但分二段耳

经云本所更事者更由经也先曾经历之事既其有我今何忘失也

应无生灭者答前小儿无知老有终没也

故有终没升沈者人天为升四趣为沈皆由于痴珠没体中也

此是理数之言者理谓道理理应然耳

失亦无失注云云者以本有故得无所得今还得故失亦是非得非失也

佛所统处者即是法界之内大乘法王之家也

有能乃至制外之用者谓众生理性三德自在用也

中道也者全体佛性故举眉间以表之故云中道也

不可破坏者不为无明之所破二死所坏也

乃以身见触中道解者己之或名之为身见居其道故云头也

机召于佛者机中论召故机召耳

明失非失者因起断常义之如失实非失也

经云善知方药者知大小偏圆之教也当果在当意云佛性在内果在于外犹如当也佛智默照在内为默现外为照也

今明性理虗通者性理在内灵通是外也

遍一切处者一色一香皆是佛性无非珠体也

众生不受者谓是方等二苏中意故法华云止宿艸庵也

镜譬圆经者谓大涅槃镜遍照众生若有信心自见其面名字中亦是随喜之信不生信心如背面不照也

四力士见己者相似明见分真名昔言失去谓之惊已得之谓之恠一分法身显现故云生奇特想也

譬中二今唯合一者一譬起惑二譬失理今合起惑即是失理故不烦文也

通答前十难者前举现用知无真我今答缘招苦故即受三涂四趣之身故无现用以苦为机名为感召也

经云谓呼失去者小乘明无我观身空故云失也

无我不成者二乘之人未知无我法中有真我双游观意故云不成也

经云譬如非圣者凡夫妄计也

教理相称者智契于境证常乐等味故云甜也

倒惑交加者众树成藂如惑覆理理与惑杂故曰交加也如稠林成曲木等难得出也

依经信知故言闻香者名字观行乃至分真云闻香也以因垂果者从于分得真因永究竟果故云在在处等也

经云作木筩筩(徒东反)说文筩断竹也

复当前难者佛性唯内等也

此妨前后文者此之一经处处明于佛性四句释之双非双照即是今家正意也

仍挟方便者不约草木是权教

明佛性义者一色一香安隔于草木也

佛性但为善业之缘者即是须闻佛性教涅槃心修为善业缘也

经云善男子下至真实义不者意正令问我为汝说也

识一体三宝者一体是境也愚者反此善业不成由无智故于境成于毒药故云不成也

弟子作大解为生者意云能于小乘深体此理即是大解名之为生也

反覆相成者甘露若失成于毒药名之为死若失失毒药即成甘覆名之为生禀者不同故也

伤毁破坏者不禀小法名之为毒

于其得者者禀大乘人四悉入理也

服鸩病差者鸩如毒药病差如甘露

解药还醒者不解即死由如服毒还醒即生由如甘露也

又免魔缚者体即法界魔不能坏也

劝令分別己身之中一体三宝者若不识己身中一体三宝別体三归不成要识身中一体方归別体一体为本皮既不存毛将安附也

二俱有得者甘毒俱约大乘不同他解也

又佛名觉法不觉僧和合者觉者是智法是境以智契境名为不觉境智和合名之为僧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广如上文也

初并不受者如经我今都不知等不受名名之并也

后并归依佛皆不许者即是別体別体一体皆不许者应须归自身中一体三宝也

如前四相中说者如释百句解脱文后如鹿怖围三跳得脱喻別体三归与今问同也

经云云何得自在等者由劝文则是我之性我即自在为义故四此意也

无预约自照一体也

经云众生业亦然者如未怀妊当来无子犹未成佛云何可依也

与佛义同注云云者若约经文即分真佛同从其性说六即判同也

三种三宝者一是別体二是自身隐时一体三依他显时一体以显现故故可归依也

即是正路者既能翻邪道即是正路也

不得妄依者別相三宝昔时应依今教不依显时一体昔为令我知佛性生尊贵故须依今不须依隐时一向须依如经于佛性中即有法僧等也

性即佛性者性是理故未得称觉故云法也

法佛不二者佛即是性性与法合名之为僧也

兴皇明四假者此是赖缘之假非施设也

理缘者循理之假缘真谛理也

依龙树四悉即第一义悉也

就缘者闻此真谛正解成就即生善义也

对缘者即对治意者昔能对耶归正也

因缘者四谛为因众生为缘即世界悉也

经云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者我身既即是佛亦为众生归依于我众生亦同诸佛故不归依诸佛平等也

经云我当次第为说真法者一体说三名为次第又从別体至于一体亦成次第从于別体归于一体即是真法也

问意何为有佛者未有证果究竟佛也

能受持者者受持此法佛法无二即名为僧也

岂可不自归耶者我身既有一体三宝令他归依他身亦具一体我亦归依归他即是自归以体同故三无差故故云岂可不自归等也

论师数师不敢为例者此是小乘会三归一法华大乘中明也

上义说佛法僧异者只名一义异三宝名別会义归名还成一体与一乘何別故引法华真是声闻真阿罗汉等证一体也

注云云者昔说三乘今会一乘名之为真法会昔三宝还同一体为真僧也

为他作一体者他谓众生令识一体分別说三名之为別也

举体是佛等者体即遍义一中具三故云举也

经云于生盲众者犹如胎中无目故曰生盲凡夫极恶之人全未有眼为说別体作于眼目也

大将譬了因者破敌处强能断三惑故譬了因太子譬正因者同于王性立国安民也

大臣譬缘因者能辅于王如缘资了了能资正也

太子譬法宝者储君轨摸言必有则

大将譬佛宝者三智内照外鉴是非十力之用也

大臣譬僧宝者内应主心外养万民即是合和也

示此梯隥者从下至上名之为梯说此三宝胜劣不同耳

经云应如刚刀者汝今以识一体与佛智同一切智断也

经云非为不智者迦叶自發己迹之知一体佛性之义今为诸菩萨开于涅槃一体三宝奇特之事从因至果名之为事也

经云清净行处者处是所依四德涅槃之窟宅也

即是显时一体者谓隐时佛性有当来成佛果上之用故云不可思议也

入藏由观非观不入者虽闻一体秘藏三宝之名要须修观中道体不思议境若不修观犹如饥人终日闻食终不得饱亦是日夜数他宝等云云广如止观安心文中说也

二明乖中之惑者执二边故也

三辨破惑之观者破于二边显中道正观也

我住在身中者即是外道所计或计神我或计遍身能住常法是我所住身是苦也

障理不明者乖于中道之惑非是外计断常之惑也

而是苦者即是无边也

有定实乐者即是常边也

皆为此呵者为今经所呵皆不离断常之计也

不知是谁者未见所计若有人云生死之中非实苦乐即第四句也

便执于断者明执断常被破互转故云常者堕断也

折腰虫者折者也只是回腰虫耳周易云尺蠖之屈以求申龙蛇求蛰以安身精义入神以养智利养不贪以养德等也

疑为解津者津谓津通愚既被破闻中道法所以不疑故喻服苏得中道益薄解轻便二释后胜者前惑约理亦是不疑也

而生诸见者苦乐断常等不同也即是引六卷迷惑之意也

有是无有者既非其有有不定有还是无家之有即妙有也

无是有无者既非于无无不定无还有家之无毕竟空也有无不二方显中道之体也若定执有无不显中道故云于上说有等也(云云)

无二异不二者是有无不二异二是无此即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皆未显中也其性不定有不定有无不定无双非之意得显也此非不定小乘之意即是定说也

不善医师者由愚者妄授于药执有执无治病不差也

现用处所者如前十二难中

有即表无者有是妙有还是无家之有同于虗空故云无也

何以默然者应能放光现瑞说法等也

就汝推捡者觅其现用何得默然也

即去来不去来者覆相而说云有去来而法身常住也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者达此无明即时烦恼即般若达行即业业即解脱达识即苦苦即法身深观三道即是三德三德之体全是法身故云其性无二也

劝持不二经者既闻不二法信于不二教能入不二之理故须持也

灯炷喻者如大论中初焰后焰只是一炷非初心得不离初心非后心不离后心初后不二故以指之也

因缘即是中道者因缘无自他性故能了此性即是中道也

从乳生酪即是章门者缘生也

并非章门者破缘生性计也

自生是一往者且许二往相续亦须破也

而言先有者亦因缘者如乳水草椟子以为因缘也

此中六位文义宛然云云者牛若食者喻众生理性乳譬名字酪譬观行生苏相似熟苏分真醍醐究竟也

他经复云明起断无明者明即是智前方便教谓之为他

二云变语就体者亦有其理也

修习缘了两缘释之者地前为缘登地为了所以得转变之名也

经云是义云何者先定为当定有为后定无故言云何也

即是已有者如经

以微细故者恐佛答乳有酪性故难云何言生生即从缘不应言有也

草亦是乳因者将乳竝草乳中有酪相者草中亦有乳相也

乳酪因果亦例此竝者乳为酪因亦应酪为乳果也

乳为酪因乳中得有酪者酪为乳果酪中亦应有乳也

文中但举一耳者但举草中有乳不举酪中有乳等也

经云体味各异者谓以色为体乳白等也

经云何故不生菟角者以本无故汝若言无应同菟角之无也

何得言无者若是定无酪不能杀人乳中有其酪性食则杀人也

以理解释者理谓道理须从因缘生也

经云以是义故者以是众多福力犊子因缘义故得名为乳也

醪是以物搅之者即如下文取其树汁点之为酪是搅今意若从此醪应是清劳酒名取醪字酉边作孝为正也

此中开转断义如前者如前三解不同故也

经众生薄福不见是草者见只是闻见属于色约草为便若教者不闻常住佛性之教为无福亦是九法界之众生也

经云虽同一咸等者咸喻无明上妙之氷喻于佛性也

经云多生诸药者药即佛性也

亦有毒草者即是无明也

经云虽有四大毒蛇等者四大合前种种功德毒蛇合前无明妙药合前佛性也

经云若刹利婆罗门等者即九界众生不同能见性也

华譬佛性者感应道交佛性得显也

牙上有文彩如华者此释由不及第二解若作因雷生文彩同前喻憾应此释犹当若云牙上先有文彩此解即非也

经云是人能报佛恩者非谓四事供养名之为报修习大乘传法化人名为报也

深行证见者住地已上菩萨浅行

闻见者即是住前也

经云不违我者即是如我所说佛性难见也

通譬一切众生者九界众生未见佛性慧眼未闻喻之如盲也

百是一数之圆者华严约十十为数故名为圆约一切之言何啻百也故以例之耳

般若至法华者他解同第四时故也不知法华三指分明涅槃犹带方便也

七地至十地是无生忍者此依通教无生也

今明不然者总非前释也

此譬一谛三谛者一谛是境三谛约观即空假中故云三指也

惑于无我者未见性时不知无我即是真我故云惑也

九譬可寻也者此之九譬并虗空譬类例其文与止观十法成乘义同亦未的对妙乐尊者约酪以言之比附而由有进退今且为对之初虗空譬既云三谛谛即是境三谛具足名不思议也二云远观虗空者即是依境發心初心之人起慈悲名之为远也下之八譬随文次第配属可以意知也

经云欲涉远路者止观是因三德是果从因至果名为远路正喻安心也

经云遍行求水者谓遍破三惑求佛性水与止观破法遍文同也

经云彼是楼橹为是虗空者楼橹喻无明无明为塞虗空喻佛性佛性名通与止观识通塞同也

经云愞弱愞字(奴课反)愞亦弱也游戏譬无明至明清且喻见佛性无作道品次第而修名之为至亦是八正道中行也与止观修道品文同也

经云逼夜还家者谓无明为夜五阴以之为家观犹未转名之还更用助治名为暂發得见佛性喻如牛聚佛性理同名之为聚此与对治助道文同也

经云如持戒比丘者谓知大小正与止观知次位文同也

经云远见小儿等者阴暗喻无明小儿喻佛性人牛喻违顺之境于此强软之上安之若无如鸟飞空此与止观安忍文同也

经云于夜阇中等者暗谓无明

画菩萨者即喻佛性与凡言画像令人起爱心既不著即无贪爱此与止观第十不生法爱文同其义最显故略配之文义似足也此中九譬文中皆云十住菩萨见不明了者若约別教住即是地地是所依若约圆释即是十住分得一品望上未了望下为见也

经云非诸声闻缘觉所及者准前诸譬合中皆合举况但文略不说也

无想而有想者无于麤想而有细想以微细故二乘不见也云何肉眼而能得见者十地尚未明了况凡夫二乘肉眼能得见邪

若理内凡夫者即内凡位简异外道故云内也

义言亲友者昔共结缘今日同事感应相关故云亲友也

互相往反者众生初發心时为往退大流转为反菩萨起应为往机息余方为反

闻菩萨说者以闻为见也

持真我去者寘真息化为去也

机感事密故言逃者略结大缘说未彰灼名之为密机息应谢义之言逃也

自号有我者横谓邪我未有真实犹如呓言也

讇言(掩音)典诰呓字者口边作者为也

傍人是五方便似解者四念处为一四善根为四不取五停心者五健是对治之法未为进趣也

分折五众者即是折法修观而观五阴求真我不得也

曾禀此法者略结大缘机应相关故言一处也

况当故取者思修俱未得也

欣笑譬悲怪者初果之人计乐为苦故也

应有说我教者文略不说也

前譬中无但有其义者众生说于耶我意在于真故云义也亦是准合说也

○释文字品第十三

此品意有四者与前两品对前后不同故云四也

上性品明字下之理者性即佛性理谓所诠之理为能诠之教也

理上之字者字是能诠诠于世间出世间之文字文字诠于所诠之体故云理上也

上上等文字者等取一切世间出世间半满等诸文字今皆开之同成常住之教无非文字也

他解无常为半常为满者皆不相即失下文双游之意故兴皇破之也

此是足满者非是圆满也

开一切字悉是满字者世间文字尚开成满况出世常无常而不开之故斥云四行合为一果各不相关也

能灭半字者约痴论灭非谓灭除也

以无字为满字者先约空观也

文草根本等者能生世间一切字也

一切善法言论根本者出世善法能生一切字也

悉是佛说者皆是大权施化示同先说一切呪术文字等如止观中我遣三人化彼振丹即其义也

此以正法而为满字者一法具一切法名之为正也

当知诸字悉是佛性者文字即解脱故故云佛性也

佛性非字非非字者约理而论不当字非字也

而能字能非字者约教而论具字非字也

即字无字者一切空也

无字即字者一切假也

亦即非字非非字者一切中也

具足无缺者即一而三名为具足即三而一名为无缺纵横准知也

一即种种者名之为假也

种种即一者名之为空也

亦复非一非种种者即中道也而一而种种双照二边也

佛则认归者如来出世还说真常名为归也

方便施与者引清净法行经说也

则非认非与者一切众生即涅槃故文字解脱亦复如是也

文理之本者文是能诠理是所诠能诠所诠为一切法本也

別明字本者前是出世之本別明世间之本也

经云是法非法者满字是法半字非法出世是法世间非法佛性是法烦恼等或俱是非法也

无字之义者不诠佛性也如下文满字为得半字名失也

前四解单后二解复者单数为十二字复数但成六字也

书缺二字师不能通者瑞应经云太子问师二字师不能通太子云我己知己也

引经云者文有据

插著中心者谓不敢向究竟义后数也

后五五相随者取佉伽俄等五五为五也后相对中取前两三各前二字此四字合之为一并前五五为六也

治城云前两二相随有六等者准治城解释收束文书或有此意下文犹破亦不的取也

以字足音者将三三相对四字为一也

梨楼梨楼者只是鲁留卢楼音韵不同也

又以前十二即是十二音者今多依河西所择不依古二音为十四音今十二字或十六字

随世所用者十二即初阿阿等取后鲁留卢楼四字成十六也

一字二语三音者文只释字以字为本多字为语音音如四声不同也

无牵申等满者意斥古人半即定半满即定满无常即常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名之为申牵申自自在故云无也

河西云十二字喻之如饭如羮等者意云前后相因如羮饭等不得不离也

亦如璎珞者能庄严也世出世一切之字故也

后九字者三三相对中九也

所不习学者一体三宝示现破僧是菩萨事也

经云长短超声者前十二字有长有短次五五相对从声受名后之九字即有超含吐纳之异也诸字所因

皆有差別者此之字本合四十二字为根本也亦云字母能生诸字故四十二字者即前十二字中间五五二十五字即成三十七后三为字即成九字足前成四十六即剩四字若三三为三字足前三十七即成四十仍见二字未的为定数此四十字每一字能生十一辨本成十二字又有二合三合四合等不同各生十二若依字母一字出生十二字若约无生内不论出生取中间五五二十五并后三三九字成四十四字各生十二若依四十二字内一字即具一切法故云皆有差別也

经云如是字义者皆是涅槃三德之义故云能令口业清净

又云众生佛性则不如是者即约理论未有诠辨假此文字也

经云虽复处在阴界入中而亦不同等者即是众生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不即故不同不离故处在其中也

又半字义至之本者小乘以半字为本大乘以满字为本若从本说半字以满字为本世间书记以半字为本若如来方便流出世间经书记论半字为本半字以满字为本也

述成者亦云述

赞迦叶亦云劝持也

○释鸟喻品第十四

河西云至三品同明真应等者意谓半即是应满即是真常即是真无常是应隐是真显为应也

能隐能显者即是常无常双游俱息之义也息故能隐游故能显也

一教一切教者真俗中一一皆具谛名为一切也

二行竝观者即常无常行能具一切行也

教转成境者无常教转为常教成一实谛境智转成行无常之智转成常智即不次第行也

鹄舍利者即是鹙鹭鸟也

雌雄共俱飞息不离者共俱喻双游俱飞表施化俱息表同入秘藏不离表常无常也

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者常即无常名为量无常即常无量中一非常非无常非一非无量同入秘藏而一而无量也

凡与凡共行者凡夫无常与凡夫常共行也

圣与圣共行者圣无常与圣常共行也

凡与圣共行者凡夫无常与圣常共行为圣无常与圣常共行故有此问也

一鸟穷下之生死者博地凡夫之常也

双游不成者高下只是常无常之意未显得双非双照故云未成也

半满约一法者只约单明半满未能开半明满等也

生死中有常无常者生死无常即是涅槃常也

佛果中有常者约施化时示无常也

生死中具常无常者不同他人各取常无常边即生死是涅槃即涅槃是生死事理相即意在于此

事理双游其义既成者理即涅槃故也

横竖具足者理具一切名之为横六即相望名之为竖

此中备有凡凡共行等者始自理即终乎究竟非凡非圣等共行也

约人法分別俱成者人即能行之人法即常无常涅槃法也

具论应六者胜修对劣皆不相离也

今品一时明常无常者即是横论也

异法而说苦等者彼谓彼异时谓时异各自不同为双流行也

华叶无常等者此释取下文譬意故云常无常亦是別文释此总故也

已定故是常者且约世间成熟为常耳

然前两是横者且约生死无常涅槃无我自相对论无我正显于我故云横

后一是竖者生死望涅槃以明苦乐等故云竖也

理应备论者生死中皆具涅槃涅槃具生死横竖不二故且互也

一往谓是无端之问者将世间常问如来常也

经云如是等物至同如来耶者迦叶意难世间之常即是无常如来此无常否故下答文不应受持是义借喻是常其不真实也

经云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者由了此烦恼如梦如幻体不可得故云无也

第二结章者结前异法生死涅槃俱常无常也

经云云何而有阴界诸入者且约第四禅天故云阴等其想细故唯佛能知也

有忧即无我者为众生故

无忧即有我者证常乐故也

如来心地乃至应是无苦者难意从前众生有苦见佛有苦佛不念众生也

此是不定之言者佛无忧喜为众生故云有忧喜忧即无忧云何定说也

经云譬如空中舍宅等者此是平地之空非大虗空也亦如净名中意要依于地无舍之后地还成空故云性无住故也

三明地度者即是三界九地约色四禅为地也

猕猴尚见佛心者昔教之中猕猴奉密佛以默然即知已受亦佛借知也

今亦有少分知者谓是比知或佛加也

譬起倒者常无常倒犹如下湿选择高原常无常药故以治之也

安隐而游者安置诸子住秘密藏名为安隐从真起应游诸觉华故云而游也

经云坏诸行故者只是苦空无常名之为行也

经云是处名甘露者谓常住涅槃不死之药也

经云是名为死句者句能诠辨谓无常为死也

亦有此迹者如来能见非众生见也

经云无天眼者如净名中云世执有真天眼不答言有佛世尊唯佛能见也

经云升智慧台殿者迦叶难意即是于喜如何言无住在山顶而见众生亦是高下不同愚智不等云何无有忧喜也

○释月喻品第十五

横论一时者谓一体之上约常无常等为横也

今月喻隐显竖论者黑白前后相望故为竖也

又俱是自行者约法身之体也

隐显适宜者约于用也

此乃一途者略破

两问一答者如上四依品云何得广大及实非阿罗汉等也

一问两答者如上长寿品云何得长寿一问举因果两答也一问一答如诸文答也亦应更云一答两一问云何知天魔及魔波旬说两问也

河西只是一旬余之二句等者一句约月为名余日星二句同在品内故云可解

同况隐显者月则白时名显后黑时为隐日则长时名显短时隐星则吉时为显凶时为隐等故云同也

私谓月摄日星者且据喻边月居于中摄得初后非谓胜日从中题品也

月义便者隐显便也

天如圆䉈者(散音)䉈者葢也

日出扶桑日入蒙汜者取东西之极际泛即西极也

如作盗人自名其月为不乐见者如阿含经中说昔有偷瓜人不欲见月语云咄咄月莫出待我偷瓜了任汝出不出即是不乐见也此是众生不乐见也

金光明云三三本摄足满四时者西国只立三时不名秋时每时四月即十二月俗法为四春夏秋冬故云足满也

经云多遇冷患者贪嗔痴也

经彗星者彗字(苏醉反)字林(𠕀苪反)

结曰喻叹常住教者大菩提曰能破恶能生善故也

月喻叹常住理者理即法身智断具足也

星喻叹常住行者如来之行非次第行故以星喻众行也

○释菩萨品第十六

上有十三或十五问者即是开合不同若数云何只有十三为正若论开问则有十五也

此品去有十九问者菩萨品中开为十二若取犹如乐未生云何名受乐一开问戒成十三问也大众问品开为六问也

三事供养为初發心者即是释迦菩萨初为陶师时值过去释迦佛燃灯布草石密浆等三事供养發愿愿我当来成佛名为释迦等(云云)

虗信诸法者谓通教菩萨初發心时铿然不实研心成观观一切法悉皆幻化故也

乾慧地者非是无慧来有理水以慧少故名为乾也

游戏神通等者至七地后心从空出假八地之时道观双流与物结缘也

摄法不尽者惑法不尽行法位法智法并皆不尽也

退不摄一切众生者理性众生名菩萨也

进不摄佛根性人者谓圆乘根性初發圆心名字菩萨也

通诸众生者谓十法界众生到佛果犹名众生故云通也

皆名菩萨者理性众生亦名菩萨云何未發心而名为菩萨等正当此问也

不问五位者名字已上菩萨也

理性为因教光为缘者由真如内薰为因外籍教光以之为缘故也

从谤而信者以不信故而生诽谤因梦罗刹而能發心也

岂会经宗者此经以常住佛性为宗始自阿鼻终乎妙觉无非经宗故斥他人安作余解也

而少有眉目者河西但为一意据体皆通只有一面不如今家各有所对有真眉目耳

一傍答者未答正问且引上文叹其教体名之为傍也

经云诸经三昧小乘三藏也

次灭恶者即答上三问对于三障云何处大众而得无所畏答于业障乃至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即答烦恼障也由闻生善所以灭恶皆缘理性涅槃光力众障消灭也

如梦罗刹者即如下文虽闻此经而不能發梦见罗刹逼令發心汝若不發菩提之心当断汝今觉以怖畏而能發心也

内因外缘令得發心者已是發心云何未發今意不尔全未發圆心名为菩萨也

毛孔譬信者信心少故但有正因由如毛孔也

此品之前者如经大涅槃光能令發心等

前品之末者譬如日出众雾悉除等是也

何用赏罸者四依出世赏持比丘罸破戒者今涅槃教自今發心善恶即等何用四依也

三恒犹未解者至于四恒始得二分解故云末也

大事大德者事即因缘感应之事德即有福生信之人也

初明去取者去阐提取众生阐提虽有佛性以断善未生信故其余众生虽作五逆等罪闻经生信皆能發心也

如何消经者论未發心菩萨通于阐提经云何简故以圆释六即甄分从分从名字来现生信故谤能發心与阐提异也

经云梦见罗刹即能發心者亦是此经不思议感应之事宜从罗刹發心若无因缘遇亦不發也

人天续發者相似位人未出三界且在人天也

经中又云若在三趣者此据未破见思之人若至似位离三趣故故云人天也

经云真佛所说者即是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此之妙典非说而说名为真佛也

熏辟思慧者由内薰故思慧得生

涂目譬修慧者由目净故慧眼得开也

见譬读者见属色色即文也

嗅譬诵者亲能到故如诵在心也

释论山羊角者约能坏同也

菩提要路者發心之始要须断恶自能生善也

后世作眼者诸令识灭恶生善之路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等也

逆顺各十者逆顺十心也顺谓从细至麤从于无明至一阐提逆谓从麤至细从于阐提至无明忏名修来悔名改恶忏名修功悔名补过具如止观第四卷广明也

忏护是其二世者忏即过去护即现在故也

生死际即过去者无始而始以无明为际也

至无至处者亦以无终而终名之处为初住已上得无生忍位也

经云诸佛法尔者皆能令于众生發菩提心故阐提不信犹故施与终令發心故也

不坏眷属者皆是长寿之因也

经云犹如覆火者无明之覆现在出世因果不见未来也

明恶不即受报不如乳即成酪者恶论未来酪论现在故云不即受也

巧说外化相似位人者初依菩萨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诸佛皆向说法等也

不匿教者所说称理所言如所行也

华生泥者烦恼淤泥能生智慧华也

阿萨阇病者谓恶癞病也

吐忏现在者由现见故

下忏过去者由长远故也

求理为薰者理是内故董即内也

是罪栖处者双明依正受报以之为家也

慈悲是圣人之家者如法华中大慈悲为室等即是无缘慈能遍覆众生也衣亦须去意云常解若生常无常教亦亡显于中道正观也

反覆成病者若论常无常通于今昔若论成病唯约于昔故前文以八术治之

经云从是悟已等者亦是此经不思议感应之意也

经云有大果报者就能發心证得初住分果常乐名之为大也

先籍教生解者籍常住教生于理解也

药病不同者如来知时能用常无常等药治于无常等病故云善解也

惑心既解者谓从惑生解也

十地满者约解穷边故满也

二乘如乾者断通惑尽也凡夫如湿具贪嗔爱见也

涂鼓譬昔教者教能诠理理能破恶名之为死也

遇时闻者机感相会如慈石吸铁故云无心欲闻也

昔教如夜者未破无明未见佛性故也

能解他缚者如净名中自就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故自解等也

前是因时者若论發心名字已来若论解缚分真已上真因位也究竟为大船师亦是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故也

前是法身善逝力者即是冥应众生能令發心亦是冥机冥应广如法华玄文一十六句等也

今是应身应力者众生机能感佛从法身地义之如来也

经云生清净信者得于涅槃教风风即是信王即教主有信能度大海也

处处应来等者来为灭恶现九界身去为生善众生得益如来之体实无去来故云常住也

华果长短悉随天意者随机见三胜劣不同也

一体多约果人者且从法身究竟而说果必从因如法华寿量品本行菩萨道即是其因故云多也

僧是因人者依佛修行故也

如四非常者只是无常苦空无我等四也

于一无常即备四义者谓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亦是空有四门之义也

其意下注云云者四教意也

此与四教义合者佛说生灭即藏教即不生灭是通教亦生亦不灭即別教別教地前亦生灭初地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等圆教也

三者剑四渗槃者古译不同一名四实前二名后二名別也

初明经威德即法衰者由僧衰故致令法衰法由人弘故也

得好弟子者如弟如子传如来教如佛所行名之为好也

成八斛一斗者一斛一石即八石一斗以四度加之故也

合譬有七句者牧女四度添水为四五譬受学者六譬弘经者七譬听法人犹胜小乘故云千倍也

后正譬弘法之人者与牧女譬弘经者何別答牧女譬添译弘法譬求利

妇譬常境者境能生解故也

余知见譬宾客者一实之外权法为余也

方便功用者缚为人说也

智者以能被缘合者所被约佛唯说真乳能被约机二谛不同也

经云著后者著字(中怒反)郑玄著之言处也广雅补也亦立又音知略反非今所用也

应有四句者一男子男子不知佛性即是女人二知佛性即是丈夫三女人女人若知佛性即是男子四不知佛性名为女人经中男子女人各得一句耳

经云我不随顺世间法也者世间之法即出世涅槃之法也

没地者末法渐减邪见转增佛法渐尽故云没也

初释偈疑兼遣上问者若更开云何乐未生而能受乐兼答第九问也引偈释纯陀之疑遣迦叶之问三乘若无性等也

差別即无差別者三乘名差一乘即无差也

悬与理同者与今差即无差一乘理同也

中根于迦叶问中悟者上文三十四问中悟也

文殊更为腾疑者如经犹有疑心等前文如来已答常身法身竟今更腾疑故云犹有也

经云诸佛菩萨乃至无有差別者意难如来今得于常还同世间悉是无常与此三乘有何差別同无常也

经云亦有差別亦无差別者佛答意昔日无常即有差別今日闻常即无差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亦非差非无差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若有差別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此一偈凡四出者此是斯经之宗极释义之指归自古名为涅槃四柱若一不当涅槃室倾也偈本有今无本无今有者只是本有今有本无今无何者本有烦恼今有涅槃本无涅槃今无烦恼三世有法差即无有是处无差即差斯有是处即是差別因果非因非果皆例此也

亦为下品三根者上根此品中根次下二品下根至四品也

而今无者今以常故无无常也

而今有者有金刚后心常也

是纯陀所疑非关偈意者今斥昔是常今得于常常即无常正当其疑偈意本明于常开昔无常上半本有今无无常即常下半本无今有差即无差乃同偈意也

复云上半不异前者同前金刚心前释

而言三乘人同入等者此通教意也

地人云常非是始得等者此计梨耶有清清之识此识含藏具一切法也

亦应显已还隐者即同文殊难意谓得常已后还是无常也

亦应隐而不显者无常与常不相即故还同三世摄也

三藏师云者真谛三藏释也

还同地人者本隐今显同也

惑灭道存者烦恼有始名之惑灭涅槃无终名为道存也

昔于一为三今只三为一者三是一家之三于一佛乘分別说三等如棒间成指也一是三家之一者如揽指成拳也

而今无者是昔日之今也

则本无而今有者今日有一乘也

亦是现在过去者本有今无也

现在未来者本无今有也

至论佛性乃至今本者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却释上半故云今本也

无常常者无常即常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又云本有只是有者本有只是今有何者差即无差故

今无只是无者今无只是本无何者今无三乘即是本无一乘故又本不有今不无者不有非有不无非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故也

如是展转不得相离者随一一句皆约三谛一谛融通差者相即故也

亦是无常即常等者已答竟文殊更腾故云亦是也

云消氷冶者今家释意不同他人如万里长氷不过春常之日自然消冶也

智悟亦然者只是境智不二一智即三智三智即一智名之为悟也

亦有亦无即为人者亦有生于昔日二乘之事善亦无生于今日菩萨之理善也

三世有法乃至第一义者即非有非无显中道也

今此一悉即具四悉者圆释自在于一句中即世界意能生善破恶入理等余之三悉例然

本有即有句有门者有句约法有门约教无等亦尔

声闻缘觉亦有差別者未悟一乘名为差別今悟一乘即无差別

上三句出所非非除性有性无者意云本有今无非除于有次本无今有非除于无即非有非无故云结也此有可令无者二乘之有令无也

此无可令有者涅槃妙有也

此有不有故非有者非昔三乘之有令无也

此无不无故非无者今日无三乘之无有涅槃之有也

即是非今之本者昔日烦恼之本非今涅槃之本也

即无本之今者昔日烦恼有家之本即是今日涅槃无家之本也

此今非本即是非本之今者此今是今日涅槃无家之今非是昔日有家之今也

经云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若一切众生得闻无差別义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涅槃故云安乐也

寻便惊恠者譬守护人一往生疑以有信故能知乳色也

众生业报者即是同正因之报令乳一色也

经云同尽漏故者同得理性涅槃无漏也

何曾证入者二乘证入如来常住不变故云不入也

实同如来一涅槃者岂有以进三百之路而不到于宝所为懈怠者说二涅槃耳

经云涅槃名为善有者即是本有之性名之为善二乘涅槃不名善有也

而实不尔者未有如来出世令二乘人而般涅槃故小般若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即此义也

双领两义者昔日三乘名之为差今说一乘差即无差同一佛性故云双领也

经云一切众生性相云何者性以据内相以据外揽而可別众生之性与三乘性其相如何同邪异邪仍于无差別中作差別答者其性是同其相则异由杂烦恼故也

经云不可俎坏者由护正法持不煞戒等如上文答得长寿果金刚之身即其义也

口爽即生盲者不能知味同不见色边三宝属色故也

不识手足者不识身中一体三实也

○释大众问品第十七

即为大众所问之境者谓大众各对受供化佛为境也

意在兹品者观师意者谓迦叶问名为大众问品耳

今示涅槃之相者佛以放光催供表其相也

从答显问即是大众问如来答也

及近无上道问者即是超答此文在无余问后也

三人天遮者谓不许独受纯陀供也

经云种种器物充满具足者岂有纯陀八斛粳粮而能如是皆是如来不思议力故云具足耳

经云大威德诸天者谓色界诸天也

经云且止纯陀勿使奉施者是诸天等谓佛独受纯陀供即入涅槃不受人天不知如来受纯陀供正为人天皆因纯陀故也

经云犹如西方安乐国土者如来借助威力令土清净也

经云时诸比丘等者即是无供之众皆能生物善故受人天供也

经云所食之物亦无差別者即是麤非麤妙亦非妙皆是不思议如来之力也

经云诸佛法应尔者机兴则兴机谢则谢皆为汝故何须悲也

已经无量劫者如法华寿量品说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等

经云咸得安隐乐者我以久证涅槃今为汝等大众咸得涅槃故云安隐乐也

此二鸟得共处者意举相违之事令得相顺我即涅槃今就相违何得令我入于涅槃故皆假设假设令顺如来亦不入于涅槃视诸众生如罗睺等下诸双意例如来实不涅槃汝等何故请如来莫入涅槃等也

即法是人等者只是人法一体三实具足含中之真谛也不得以偏真解之广如法华玄文七重二谛中释也

违害法身者除圆乘外前之三教犹名栴陀罗若發圆菩提心人即名罗汉何者罗汉因人同于圆人后必得故也

经云一尘一佛皆假设之言若使纯陀碎饭如尘供佛亦不能遍何者意领皆是如来神力威助令现斯事耳

演说于秘密问者即是有覆之密非是大乘之秘以将有余覆于无余故云密也

非平道显理者屈曲随机覆理之说名为密也

经云一切契经者即通于大小皆名契经小即有余大即无余故云一切也

得近无上道兼答两问等者即是最后之问今逐文便以超答之故云兼也

三释取意者虽是罪人有可取之义故云意也

破戒及悭云何可赞者破即三种病人悭即是持戒人也

经云所说破戒者即是通也三种病人且据阐提未曾發心故以简之也

经云其余在所者即是三种病通说四众等也

而亦趣向等者且取言谤之边汝心犹未但是阐提之萌渐故云趣向之道也

经云无佛法众者即是拨无因果不信三宝也

经言所言破戒其义云何者纯陀就见破戒之人皆云趣向一阐提道故更问起也

有六妙药者要依此六及逆顺十心依方等忏也

五达罪相者体达罪性无内外故空即是无生之忏工是端坐念实相等名大忏悔也

经云则可拔济者佛性常住即是其义也

经云譬如日出者即是大涅槃曰能破无明之暗故也

發心达罪亦可会此者一犹未舍法服故能發心犹达罪相故能受持读诵亦是观心诵经同也

应具如前者如前六种灭罪意也

举是举非等者文中自对供养得福为是无福为非也

女譬浅行菩萨者谓前三教初心能生圆解故云女也

远至他土者生死为己国涅槃为他土

天庙譬此经者依此圆解常住之教证天然之理也

断常耶众譬恒河者此语犹到应云恒河譬断常等也

经本性獘恶者起破戒心未能生解名为本性也

得果报生天者得于分果生第一义天也

经云汝今不应作如是说者此有两意一我以处处简除阐提何须更问言若能發心改悔还得果也施此人不得福定不改悔故也

阐提作佛亦名谤佛者一云经不说故二我以简除故三是阐提故故云谤也

不作佛亦名谤佛者谓佛说阐提有佛性故也

经云少分一切者是有余之说对于外道未是无余也

大加方等者方谓法也等者广也以法广故故众法所归即大乘法也

九十五种者前九十三名体俱耶后二犊子毗昙修多罗等名正体耶华严九十六者以大望小通取二乘亦斥成耶故云九十六也

贪是枝未烦恼如母者由根条故则能生养故云俱有也

唯除助道是无余义者谓有余无余节节有之更加一切无余为极简异有余也

修万行因得万行果者更应须约教简之作真实说

无法不尽者圆法为真也

非因非果者是正道理说今意不尔大小之中皆有余无余也

更问功德下准文又分为二先问次答

一行标请者上半下半请

经云小停住天人见佛就受供不敢请久住于世故云小也

两行释请举出家二人等者阿难迦叶是传持之人二人福大故请佛住阇王是国王故须请住也

引六卷观如来两足自知常无常者此即表迦叶能了常无常意举阿难二人皆能了也

出大论者具如止观记

经云以种种物供养者闻法报恩表因趣果也

经云而受记莂者即是通记而不言劫国久近作佛名号等也

经云如是正法者常住佛性一体秘藏也

今佛为须䟦故者机犹未熟更说五行十德佛性之义而成熟之然后折摄善恶之用也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六(二末)

承保四年夏五月二十八日一校已了二交已了


校注

鹄疏作鹤 铿字原本不明 渗疏作澡
[A1] 己【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己【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6)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