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五

○释四相品第七

如经以四种相者如下文云一者自正二者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等(云云)

开示分別者即如上文愿佛开微密等也

义略不彰者自答上因果但明长寿修因能护法人获长寿因果故云含也

无解脱者二乘无无余脱也

迦叶请开者谓开常无常也

是涅槃二用方便者开于今昔方便即显真实故云非常非无常也

昔三点无常者是纵横常也

即是智上意地能缘者心数也

而不得说于耶常者须用无常药治今始得说也

二用具足者无常常也

河不回曲犹如直绳直入西海等也

共成一道者谓双游也

此之四句皆覆正理者以三覆一以一覆三各执不同故引释论证成成今四悉之意初四句即世界意

四句皆方便门者从四门入皆得见理即是生善也

智臣能解者对于不解即对治也

又此四句皆是正理者四门皆得见王无非三德之理理即第一义悉也

两非方便耶者意斥他人今此四门皆是方便为是门故若能见理皆是真实也通是门故若能见理四门皆是也

通是秘密者约未开故四句互治无常治常常治无常等四句即理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无常等皆是法身也

如此敷演者于一句中別分诸句诸句皆是一句故云说秘也

今之四句该括凡圣者始自理即凡夫名字观行乃至究竟圣人皆具四句也

如分涅槃以为四相者即一而论四也

通途广演名说者从首至轴无非说也

至无至处名开者即是不开而开义之如至也

常无所宣名说者即是不说而说义之如说故经云若如来常不说法是则多闻即其义也

而从多判者互有是傍今从多从正故云以为三密也

不求无相者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更何所求也

尚无涅槃者一相尚无

而四相无缺者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云无缺也

开四即俗谛者俗名差別也

无我即我者中道真我也

例如般若云云者如前一相即四相等也

兼明身密者兼谓兼道通口身意故也

若別兼者口兼身也化他亦尔既有化他即是自行今且从正从多则化他摄

身意亦尔者皆具余二故今且从多耳

开示分別四也者开一涅槃不四种相也

若佛如来者释迦示同诸佛故云若佛若如也

如来者若以智契于如如能得果为来此即自正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而迹应众生即是正他而来也

见者正智者五眼一心中见也

诸因缘者以智缘于实相之境由智契故则说一乘之教由佛如来能证此理故云自正也

如来与佛其义不异者佛是觉义如来是境智能契境故不异也

实相非因故非自者自即法性他即梨耶共即和合

不无因者即犁耶是法性即法性是犁耶故非自他也

了达实相故为见者以达实相离四性故毕竟空寂见秘密藏也

举浅况深者且举比丘见世间火推成观境况佛说十二部之深经耶

生无从生者四句求火不可得即是性空

灭无所至者即是相空性相尚无全心是火是心心尚无心求火叵得即是实相不从缘生也

抱火烧身誓不邪见者以由先推火聚不从缘生智契于理犹如抱火见此实相一体三宝不起邪见也

利刀割舌誓不邪说者犹智故故云利刀境智和合名不邪说也

况复诸佛者以小况大以浅况深也

为缘异说者答前难意不用例开三宝但是一体今为化他不得为一而明于四也

令生善根者令生常等理善也此四悉释文自对之诸家无此文意也

止可含苏者苏譬阴入法相赞叹也若软强食食俱不可未得与生善对治之益也

从微之著者从欢喜乃至入第一义也

慈是善本者谓无缘慈是诸法之根本故经云谁是一切法之根本应言慈是也

婴儿譬初信始生者藏教初心未得无常等也

赞叹欢喜者彼解法相喜相喜世界也

更增成病者增其贪慢等病也

将无夭寿者恐夭常寿也

喜逸妨道者妨世界道也

况生善者无常及常治也

硬食尚消者譬得实教之益也

堪可切磋者以大乘而调斥之得对冶益也

推此经文须作四悉者此依经消释不是余文义立之意也

经云有所顾念者以慈善力恐信心不生

经云多唅儿苏者唅字(胡绀反)字林从玉作琀诸书从口作同谷梁传曰贝王含谓资人含与也亦云口中自食名之为含以口𫗪口名之为唅也

四请法多少者四悉为多欢喜为少也

经云增益寿命者先增无常寿后增常住慧命也

旧有四释者各问事中未说法合深理也

料简不堪者昔说于常即是不堪为说无常今说于常治昔故也经云则不供足世界为少备机未畅故又经云功德已备者闻无常教善根渐熟亦是方等中见等持身如来功德魏魏堂堂等也

此別有意注云云者即是出世三味凡夫三味及凡圣三味也乃至法华开前味涅槃带权三味显秘密三味也

经云烦恼为薪者即凡夫常邪为薪二乘无常智慧以之为火成今三德涅槃之食也

初以三悉即是恶子者今且取未证秘藏边犹是无常破病故名为恶若论五味二酥之中有密入

第一义者不名恶也

此乃小大通共以为四悉者鹿苑小二酥小大相对法华开显与今经开题同兼之常被于末代得以无常为生差故以常治无常双非常无常为第一义也若论皆知常住以取小乘果判为三悉耳

知其家者以五阴为家也观此是五阴淫身常住故云有佛也

佛举无方之问者方法也不依法而假设此问为断肉之端若依法用财施乃至般若今即无施为施也乃至般若示愚常智以达愚乱即是度也

于我无损而成大施者一显施心平等二显彼德名者又不损财故云大也

又见福随喜者大论云如卖买香及傍观者三人同得闻香也

见苦者至而名大施者此乃施命功德家多为大也

经云声闻天者问音彼闻我证谓之闻我声到谓之问也

经云善知我意者我听食肉是权教说大乘实说是肉皆制汝今令断深会佛心故上文为断肉端也

三云眷属回转者故戒经云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母生生无不从之等故不应食也

四同四大五阴者又戒经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等也

精血不净者一切众生皆同父母精血和合故云不净也

乖菩萨化道者菩萨与一切众生作净土因以慈为本若食其肉乖于慈心

食肉小罪多者食肉一脔五百脔偿之故也

昔国王者须阐提太子善住王子等也

及果菜等皆他命分者是他供身之分也以将己分而施故云命分也

经云云何如来不听食肉者意难何故先听今即不听也

一云佛是大慈者当来皆有成佛义故不应食也

初地是大慈者若取方便位初地性地未得大慈义当得也

须云为我者即不得食也

蛇似龙者龙于人有功故不得食也

若随他语者小乘权说为美也若自意语大乘顿制今日粳粮等为美

饕餮者食财谓之饕贪食谓之餮自饿谓不及也

开三遮十者初开三种净遮十种不得食也

虽现食肉者权示小教为众生故取其佛意故云不食也

与众生隔绝者如戒经中一切众生见而舍去即化不得为绝也

皆是假名因缘之教者若取通论世间经书亦以仁义礼智五常等为因缘也外道教即取自然不从因缘佛教以因缘为宗故云皆是等也

先须缘起者衣钵进退也

次明戒体者谓得戒也

后广出相者谓说事相也

判生下注云云者缘起具如止观中末利夫人假传王教不杀厨人等也

戒是大乘常乐等者戒为根本由有戒故常乐四德得存故云深妙也

木叉名解脱者名別別解脱亦名保得解脱等也

毗尼名灭者能灭身口上非也

在口为诵者优婆离一夏八十度诵出也

又堕长养者从微之著长养罪也

十善譬顿教者最初说华严教也

譬渐教者开顿出渐即不起寂场而化鹿苑也

明开合意者开顿出渐会渐归顿等(云云)

非一非四得说一四者亦应云而一而四得说四一也

证明自正者证是涅槃也

因他广衍者问答涅槃也

法身为別涅槃是总者四根一相也

涅槃为別秘藏为总者涅槃即四故故云秘藏总也

或时为总者涅槃一名也

或时为別者约四相故也

有反质者如经虗空无所有等四名不殊既无虗妄涅槃四相亦是贞实也

有答答涅槃一也

有通者涅槃通名四相也

无依无正者身灭智何论依正也

今涅槃有所师法者以三德之体为所师也

今涅槃有如来者法身常住也

一明灭恶者即是因二明灭有者有即是果五通灭有者如经诸有淤泥等即通灭二十五有生处也

悉据佛意可寻者佛意从少之大所以引昔为难也

不应名同混令无常者汝忆想涅槃名同将常同于无常也

所离所得与昔为异者今教所离离只是得得常乐等指于三惑即三德故也

今涅槃中有妙有者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之妙有也

所谓恭敬者妙有之法以法为师能恭敬人即是于僧一体具足也

文有二似作三难者正难烦恼与有次约于业莫知所至等文兼含故名之为似也

良以业运者业有所至也

不能有至者无当有身果也

故得有有者当来生处有身也

那得妙有者那得常住法身二十五三昧妙有也

铁是凡夫者答意由如热铁赤色已还黑犹如凡夫烦恼虽灭后烦恼还生如铁更赤也

亦是凡夫无常者对于初住中道法身名凡夫无常也

不同二边者外道凡夫为有边二乘凡夫为无边如来即边而中不同已复生之无能生中道妙有也

凡夫灭惑还更得生者经还约二凡夫也

物谢于前名生于后者物如瓶体已得名名为破瓶等如来涅槃亦复如是已得名不同断也

不同汝问者已更生也

经不得言圣王命终者如法华中实在而言死等也

经云游诸觉华者如有树果即得安乐如来亦尔有觉之华华表于净安乐表常乐游戏自在故表于我故云四德也

第二广开身密者如来示九界身名之为密昔未开故今皆开之故云出种种身等只九界不同耳今令同得大涅槃故云开也

他谓一物覆一物开者覆只是稳开只是显如法身隐般若耶法身显解脱隐等各隐各显三密不同也

只覆于开只开于覆者名昔论覆名今论开更无別故体云只也

于凡不解者不解只是法身覆故不解也

余何可解者意斥法身就覆般若解脱亦未能解也

他明巨细相容者取下譬来释如须弥入芥等

圣人之术者浅近之事也

而非因缘者皆不思议非感而感非应而应大事之因缘也故云空假中等一心论因缘也

无量不容一尘者尘即法界故故云不容也

延促过现者延促约劫过现约时也

昏怳尚然者举浅以况深世间梦事尚尔况不思议至极者哉

经云汝不应言者贯下三意也

经云唯愿如来说其因缘者请说生罗睺之因缘度烦恼之因缘也

经云佛告下牒难总非故云不应也

经云能建大义者何者大义我今生罗睺罗将因显果住大涅槃名为大义也

一信住二真住者即初發心入十信位也证位为真也虽非因果涅槃体也而能菩萨常观涅槃行道也而果而因以正因性理具因果也

中论何故云菩萨不能者破前初师也

修种种行者五行十功德也

直举一须弥入芥者具释如维摩不思议品须弥芥子皆法界故乃至十方世界无非法界故一尘具十方分况不思议解脱之用也

经云如陶家轮者举诸世界如一团泥置于轮上也

示过六道者即表为天人之师故云过也具足而论亦过四圣为究竟之师也

觉未觉故者自觉烦恼又能觉他烦恼此解为胜也

能生万物者能众生万善也

谓言死地者秋能令万物彫枯喻烦恼灭也

又葢由众生感见不同者进退释之即生亦有四果之义也

经云迦叶以因缘下第三总结菩萨住大涅槃能示因缘也

将前意难后义者牒前佛立难中云犹如火灭悉无所有等今云灯灭者但取灭同难后示现能生种也

因以为难者因佛举灯器器是无常何明法身也

大乘那含不受二边生者初住那含住于中道无二边生也

○释四相品下

兴皇开身密未尽者意云四相品未尽故也

岂非开口密者如来之言言即是说故云口也

他开佛密者菩萨因人以为他我从得道者通开前四味皆说般若等也

见少佛性者即是初住之位名为少也

又四句中各开三业者他开佛开等四句也

无开而开如前分別者涅槃之体不论开覆为众生故如前身密中广明种种示现等也

法华斥小者广如玄文破三显一会三显一等斥是废之別名古释不当判为不了涅槃为了二俱斥小如何一了一不显了也

为缘显密者华严同听异闻二乘密闻小教等鹿苑八万诸天便悟大道也

此两文者前开身密及此意密为两文也斥他不得定判故云并也

故是无也者不许秘藏理也

经云唯有密语者语是教也

譬如幻主者主谓宰主是造幻之者也

缘有开覆者五昧论之约昔未见名之为覆故今开之也

积金是反者将反以合顺也

初心是小富者初住地位也

得果大是富者究竟果也

义言为负者如人虽负他财欲还不取亦名为负如来亦尔一切法宝常欲施与众生众生不受义之如负也

经云惧不速成者即是初无大机如法华中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云云)

而无邪法者皆是世间文字之正法也

初述赞者赞而复述故云善哉等

常无常是通者先观无常幻化利根者便以常解接之也

常是別者初心知常为中道故次第修行也

应用四意者用今四教分別诸经兼带之意及显圆常也

不下种是无密缘者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不同法华三艸二木而得增长也

此尚不易者至死不改以执心重故也

云佛智流动者只是无常迁谢之貌也

佛答三意者一无积聚二无积之积三明积之无无积

积聚者虽明积聚意在无积也

无积之积者即是如来法财具足中道无为也

积之无积者即是声闻修空不畜八不净物等也

经云若有贪者即是有为声闻僧也若无贪者即是无为如来行也

经云迹难可寻者即是无为如来之道迹易寻者即是有为声闻僧也

经云虽去无至者即是声闻有所至处者即是如来也

常住无积是净者无二边垢知足是乐者二乘未足苦也

是无集者无作道集等也

道之与灭皆常乐等者因果皆具也

患累都除者三惑二死一切皆除也

境智相应者以智契境称智也

体用成就者法身为体般若解脱为用也

亦是自他具足者法身为自般若解脱为他也

义理粗周者法身等三一一具三为周也

其性广博者非但果地法身广博六即之性无非博也以性非广非博而具广博也

不待小之大者约非小非大之大也

乃是绝待不思议大者以广博之性其性自绝非绝小大得名为绝也

寿命无量即是竖譬者久远之寿故名为竖也

贵在正法者所安中道也

一人具八者一一德中皆具于八也

正言总能兼別者涅槃之名兼于解脱也

以別释总者以无疮疣解脱释涅槃也

那可混滥者以翻总也

经云为拔毒箭者三惑

令其离苦者离于二死也

妙乐者醍醐也

良医者佛也

得受安乐者谓证涅槃也只是互现由自无疮疣即能治他他疮疣尽能令己尽己若未尽岂能化他故经云自疾未能救而能听疾人也

身心不苦者法身菩萨身心不二也

而无怖畏者离五畏也

恒无饥渴者具足三德之食也

无人天事者无世间三苦八苦等事也

染著之累者二边所不能累也

斥昔显今者斥昔三德横竖不具显今一德三德具足也

经云何等名涅槃者此问意举总问答解脱处別也

佛果有色者未知何等色也妙慧显然以慧见理同眼色非见谓有色也

是无色色者应现为色也

解脱之体者谓法身也

为两缘等者一本非色二为机宜而说于色皆须四门三谛空不空等名不思议也

亲师云不须分別因之与果者意云因果一时而得言由未了故今斥言不然等也

演畅者演谓开演也

头首数止有八十四五等者从初名远离去数文中又解脱者名为头首由不合云有四五只应合云八十四耳

若大小合数有九十七八者大即头首小眷属文中夫解脱者是也文中总有十三眷属并前头首合云九十七不合云八也

极细为言者此即惑数譬文解脱合中解脱之名即无定准今且约圆百是数方

大师曾于灵石一夏释此百句解脱者即是台州黄严县西北旧云甘露道场有甘露井昔有罗汉饮此水行道值孙息作逆群贼就此取钟煑肉有大方石从隔山而下群贼迸散因兹改为灵石寺其石现在也

先学自饱者即是章安疏主之言恨不记述也

于一一句备于横竖者一句遍摄诸句为横诸句一一深入名竖不二即是广博即无疮疣即到解脱处也一句即且上三之义义即三德三德即是真我真我即是秘藏一即三故三即一故故云三点相即具足无缺也

岂可厝言者疏主深叹不思议解脱之体言所不洎自力不能既不书輙分其文耳

经云真解脱者名曰远离者释此解脱今依大师所释一句为本十句庄严以下释上今初即是远离为本具约四教三惑二死无瘠疣等三义此之远离离前三教二死之惑由远离故名曰不生由远离故名曰虗无由远离故名曰无为由远离故名曰无病由远离故诸漏疮疣永无由远离故无有鬪诤由远离故名曰安静由远离故名曰安隐由远离故无有等侣由远故名无忧愁就无忧愁即无疮疣就无疮疣即是广博由广博故到解脱处处为所依也一句就尔诸句倒然展转为头皆十庄严乃至百句宛转相释故云万法门也

广上解脱处者一自到实谛处二调伏令他得也

经云譬如门阃者(苦本反)又作梱礼记云外言不入于梱郑玄曰梱门限也

能伤法身损慧命者如古人所释皆未称今文解脱常住之体故损也

別因断多分者等觉已前也

理内涅槃者即三道是三德名之为内也

理内之我者即是正因佛性之真我也

后方一体者名一义异也

今云不尔者前后皆一体也

一以体妙故应三者即一体而有三妙用也

二名义料简故应三者名即是一义即有三谓三宝异也

则非妙非宝者非体妙故非一非宝故不得名三三只一体故云妙也

乃是妙宝者三名体一也

今为破別说三为一者破別相三为今一体体即三故不乖也

经云夫涅槃者舍于身智明智前三师释第三师同此文也

谁受安乐者迦叶执昔涅槃身智俱亡故云谁受佛以大答涅槃无受乃名大乐耳

以患故吐者即是内有见思无明之患无明若吐不复更受即得安乐也

或以虗空喻佛身或不用者法身之体同于虗空不用即非喻

或以云雷喻佛身者应身也或不用者非喻也皆取少分故引雪山等比也

皆不可定说者引二喻为显如来说则不定若定则非实汝何故难作二种说也

若言无罪其实得罪者一体无罪別体成逆定不定准此可知也

○释四依品第八

若唯凭法者自依法修也

兼得于法者人能弘法故也

得者人也者此人得于广大之法故也亦可依止自行法也

又昔人杂偽者魔作罗汉像也

今法混大小依人简法者法虽通小但取菩萨之人即可依也

法亦不遍者二乘之人但有界内之法故也舍于生死而求涅槃故云就彼也

今明人即秉法不舍等者菩萨示作声闻四果之形不舍生死为众生所依依今涅槃之法也

用四悉檀意者上问答不同即世界今答得法人即是生善真偽不同对治法遍不遍即第一义意也

其出佛后者四依菩萨要在佛灭后若作如来之像恐滥魔说故不得为佛像也

人谓四果是真福田者阿罗汉人为世应供故众生多信受也菩萨形无定准法不常规故为四果也通论悉作法身菩萨能示作九界之像如观音妙音等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今从別论四果义便耳

自有如来为如来者佛在时如来自为如来

如来为四依者或是古佛辅佛行化为四依也

四依为如来者或本下迹高本高迹下皆互弘传也

合则还是佛为四依者四依四相其义是同开合自在只佛一人是其可依同上涅槃故云还也

初令依法后令依人者即是昔教依法不依人今教依人复依法也

地论三十心前是弟子位者意取十信心为弟子

三十心是师位者即初依人也

从初地乃至皆师位者初地至等觉即是第四依位故云皆也

七住已上是初依师位者已断四住也

十二心已前是弟子位者从十住至第二行未断烦恼判为弟子从第三行去断四住是师位故云十三也

道种性终心者十行出假之后分別药病是初依师也

中论十信皆非师位者意斥前诸师作师弟释今取六住始是初依师位也

初有烦恼无涅槃者初依位也

后无烦恼有涅槃者第四依也

俱有烦恼俱有涅槃者等觉犹有一品有涅槃者分证涅槃也

三十心十地断別惑作三依者者即是名別义圆故取三十心十地故也即至六地为第二七八去第三十地为第四也

四十心共作四依者十信初依十住第二行向第三十地等觉第四也

余皆例尔者行向地等皆判三依也又约超位別教初依超至第二行乃至初地亦同圆同判三依故云例尔等也

弘宣佛法故者望佛为弟子望下为师且据佛论称为弟子也

初依唯弟子后依唯师者且据未断別惑具烦恼性称为弟子后为师耳

中间亦师亦弟子者望上为弟子望下为师也

此四皆得涅槃法故者通论至观行今別论十信位去故云四也

若俱得法者问起既具烦恼应未得法也

今明下答也

得法多种者始从名字乃至等觉通判四依以理同故故不言之

初依相似得法者且约断通惑说若论具烦恼性即取观行五品之位也

于有佛法处不令他缘者一不令魔邪得便二不令恶比丘破坏也

于无佛法处能令兴显者正细頺刚俗不断故云建立也

无两处皆能住持乃至忆念者以明记为性使令相续也

经云安乐人天者即四果之人能住天上人间作大依止也

今案此句者安谓案实能多利益叹化他也

其事不起者无明为事望理为性

其性犹存者无明犹被伏故不起无明故云具烦恼性也

一途別判者更有通判故也

亦有未离肉身者准金光明经十地菩萨犹有虎狼师子之难故也又云一生亦有超登十地义故皆约圆说也

不还欲界者阿那含人已断欲界九品思尽故不还也

不还者约权教文有此义耳或取办地也

若细就圆判注云云者初依十信初果二依十住十行第二果三依十回向同那含四依即十地同罗汉也又云初住至六住第二七八九住第三十住者第四也

不出戒慧二学者定在其中三学皆具也

不出生善破恶者如经转为他说即生善教令發露即破恶此位未得第一义理也

八大人觉者大人是佛以人大故觉大也

出遗教者彼经小乘名通大小今此约大也

非道下注云云者应云远离是道愦闹非道精进是道懈怠非道等云云

菩萨非佛者即是身为四果能说大乘故云菩萨耳

已前简后是第二人者初依第一第二依当八人地也

以后简前者以第四简第三简第二未得第二第三住处者第四为第三住处第三为第二住处也亦是但得初住未得二住三住之位也

缘熟即能八相成道者菩萨得记皆须与众生结缘行净土行如维摩经中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等云云

古来三释者取前旧解为一河西为一观师为一等观师后释仍云易见且云不可等耳

即名第一人者第二人从初人受名故云第一人也所以未得第二三果也第三四果也

依增一集者此达磨多罗造即是章安正释依此判位也

彰此二果并有未得者初果未得第二第二果未得第三故云第二第三住处也

同是功用者意云七地已后始入无功用位初住初地即是功用此约教道论也

亦应以初果为一住处者谓依增一所释望后未得第二住处第二未得第三等耳

经云大乘相续不绝者分破无明犹有后位故云相续也

指第四卷者彼有三释那含也

不为二十五有过患所汙者第三依人十住之后至十行初心出假化物得二十五三昧故云不汙也

即是周旋者遍界内外行化他也

舍于重担者二种生死阴身也

经云断诸烦恼者断字初约用功名之为短短音证得果了名之为断

学行穷满者若望大乘究竟犹未是满且约四果为满也

经云种种色像悉能示现者即能示现者即能现十法界身随应度者皆为现身不定慧庄严初地百佛世尊乃至十地更广也

至功妙用者四依破戒名为至功能伏魔外故云妙用安乐人天名为利益也

不依者正是今未法众生所依之仪式由迦叶问故四依出世故云不也

况复余耶者如来所说尚须分別是善不善善即应信不善须降可作不可作等亦复如是也

弟子起无明为夜者一由正法重故二由无明重故其夜大暗魔得其便也

六卷云贼狗者偷即是喻魔也

其家者即是大乘为宗也

五尸系者即蛇死狗死人等五处者两手两脚及头魔既被系至于第六天凭天解之天云此是罗汉所作我不能解如人倒地因地而起汝还向彼求罗汉解之此之降魔四依出世优波鞠多之所能为从兹已后魔更不解也五门观降伏见魔各有对治故不同不净也

初明依法自足者如经亦可得近大涅槃是也

初然问者如经非为不尔如汝所言未可信受也

次正答者我为声闻为肉眼者以未得中道佛眼故也

声闻虽天而肉者见虽麤细同有障故故云肉眼不能彻见实相之理也

虽肉而佛者能观实相三谛一心故云遍照也

四念处如弓者四念居初犹未有箭故以五根喻之乃是无作道品也

不怖是教戒者无作大乘戒等也

世伎为器伎者世间种种伎术也

大呼者呼字(休故反)此能招彼名呼自發其声

内乘大乘外凭佛力者内有观行外请佛加也

众魔群盗等者即是界内四魔外四魔乃至赤色天子魔等是故经云亿千魔众等也

此弊恶魔者弊字(裨列反)患他为弊性恶为弊也

见形者三十二收如毱多所见等

丧命失善根者不生大乘失常住命也

中道之法力者即用实相印为法力也

经于诸烦恼者即烦恼魔乃至四魔故云诸也

是时为用者谓佛灭后也

非时无益者谓如来在世四依无益也

无医无药者无医喻无佛无药喻无法也

时通正像末者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末法一万等也

缘有浓淡者浓者见长淡者见短也

持法四十秊与佛不异者迦叶阿难各得二十年传持佛法故云四十耳

其年六十者意云如来三十成道八十入灭住世五十年人年十岁见佛出世故云六十以始终见佛即能融会也

于佛灭后四十年秉教者取见佛岁之人也

而不道百三十岁者者释伏难恐人难之定其百岁也

迦叶是佛长子者最高故以法付嘱故也

佛觉三昧者阿难所未闻法请佛加也

粳粮譬常者人常食故甘蔗譬乐者其味甜故石蜜譬我者软硬自在故醍醐譬净者清净不染故也

惧其有尽者不修大教也

虽有大教者如经甘蔗石蜜等贪惜不食也

有所得故者得真谛理望大不尽也

今明大行训之者行即乘也车是乘之別名行大乘行故云车载不同他解也

增长我心者生我慢心故也

世智辨聪外道业者八难之数佛法外人名为外道也

分擘玄毫者如今宗所释或于一句演出无量义如擘或释无量句以为一义如分如毫毫者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物之极四

卷舒宇宙者卷之摄在一尘舒之弥遍法界一句染神力劫不朽故云不易可闻等也

非轻[怡-台+藂](且作[怡-台+藂]音未详待捡)

正戒正教乃至俱兴者疏中与经文有少回互经正教在前正戒在后恶法在前恶人在后疏中前列后释还依经次第也

更深细为难者后增渐少至于八恒但增二分也

两两配四依者今不取此释也

何关佛法者意斥如经具足解释佛之正法等也

上说九恒者八恒并熈连也

上文恒河入东海四河中大者其河长八百里阔四十里极狭十里于中取方圆一肘得八石沙其沙如面故以恒河为数也

一切众生师父者广如上文失主亲师等故云天人悲苦也

互举一边者自行生善必能灭恶令他灭恶必能生善也

经云如木头幡者袈裟任自毁坏如木头破幡无用也

如纯陀中意者彼云虽未具戒已堕僧数即与文殊师利法王子等依彼文是其真位也

三障竖论者断烦恼当约果故也

绮互说耳者三报约现在后亦是竖且取现谤论之三障转时现报亦是横也

非弟子者作恶之人

九恒因厚者即是四依菩萨于无量佛所發菩提心故须供养也

今文但明护法等者意不用河西發心持戒等护法即是持于理戒故云即兼众事者事戒威仪进止等也

以重况轻者身命尚舍况事戒耶

经云若老若少者迦叶后难从此句生

初三定者有知法人老应礼少持持应礼破道应礼俗如经故先定之然后起问也

二旨相违者以昔达今故引三难也

或言三结者第三结三难也

我为菩萨说如是偈者有知法者等也

三三之疑皆遣者三难三结为大不为小故云三三也

答此一条者余二例遣者一条但云持礼于破老礼少道礼俗例之故也

救浊者四依出世也

和浊者先同后异也

浊不浊者正是五清也

未得机便者或说未当时伴未如法等也

如此破戒若少若在家者即是知法之人为护正法皆礼拜供养等也

既释持毁者先同毁后时持

如崩亡者佛涅槃也

储君者即是东宫亦云副二也

破戒统位者即是为众作羯磨主也

故投他国者谓向清净众也

七世素贵者外国堪为灌顶师者皆七世白净无染垢堪国师也

如此间授玺者如此国法授于玉印令知国事夫传国法要须三事谓金箱玉印檀书檀书即是贵书也若无此三不名正统也

乌回者十诵文西音此云僧正纲统之主也犍利咤西音此云僧都非谓一寺都维那亦是统领主也

童子因位者四依出世皆是因人也

无令入大者如鹿苑中以有此意方等般若犹未彰灼名为微密等也

隐在破戒之下者破戒阴身之内也

任汝开化者能示众生佛性即是开化也

经云先王所有等者即是释迦在世常住之教也

经云即持归家者先明流转生死今示佛性归大乘家亦是能观五阴即是涅槃名五阴为家也

更与余药者者即是无常咸苦对治之药也

推寻事理者事即无常事戒理即常住秘藏也

佛海死尸者事理皆无分也

下根悟也者如经无所觉知譬极重无明悟时还应从地而起也

分別决定者若约小乘持之与犯皆名决定初篇无忏悔处大乘实相不决定说但使回心一体三宝无生忏悔广如下文阇王中说唯大说只有受法无舍法也

经云闻其所作者即是清净之众实行之人叹也

不失婆罗门法者如上文为护法故不名破戒不失净行之法也

什物者什谓杂也亦云会数之名也八不净等非是篇什与之也

体戒俱失者体即戒体体下戒者防护身口名之为戒也

四依示同破戒者住地菩萨示迹和光大乘无心本非破也

四句如別记者如净名疏菩萨四句七门解释也

经云而自渗浴者亦是忏罪之意也

凡愚执事者知事者执破戒为清净等也

梁武此文为定者依此经文也

昔依四法今依四人者迦叶举昔以难今昔既不依今何得依故有难生也

或言于昔虽了望今未了者此释稍通也

以法常故故法可依者谓此要对辨大乘常住法也

悟若生著者昔教多执未诠于体故不令依也

了语下义者三德之义体无著也

识著智解者识能分別故故多生着智能诠理故以可依也

经云如是四法应当证知者请答其人令会其法也

非四种人者结难只合依法不依人也

依法即是依人者今是有法之人有人必有于法以人法不二故也

不依无法之人者昔人不知常住之法故故云无法也

人法不异者人即如来法是涅槃故云不异也

结还依智者智知于法故也

经云法性者即是如来者法性通因果如来唯是果果即涅槃故云常住不变也

昔人既破昔法亦除者但举如涅槃即是人法俱破也

若了悟者不须除法者今约开显法即秘藏也

举下况上者即是五品外凡熈连二恒之人况于四依犹如如来也

不为利养所转者观行之人事理不二涉事不能坏也

经云是名定义者恐人不信故以结成今是常住昔是无常不应依止双结为定也

又不得是三宝者今经一体三宝也如经如来法僧等常也

生凡夫之过者如经经理白衣为其执役等不生一毫之善长他烦恼爱染之事故云过也

大乘两缘者如经如来深密藏处及出大智海等初约声闻生疑次约婴儿无知是则菩萨能了也

经未得果实者谓未得常住果实也又云秋收冬藏等名为果实也

经云故以方便说大乘法者谓同体之方便不同体外方便故也

又明依义即是依法者释兼明依法之意也

第一偏明依义者具明三德即是一体三宝光明即般若不羸劣法身质直义者谓是解脱也

经云而亦可见者以大涅槃修因至果为见也

经众僧即常不畜八不净物者课乘戒俱急也

经以微妙语说无常者谓不应说也

则无常住一体之僧者境智和合名之为僧能分別故名不和合也(二本举)

二缘得畜者即依律文饥馑世有净施时若约今文更加建立即具三缘也

○释耶正品第九 六卷云分別耶正品 二末

耶魔多种者乃至別教地前缘修之人犹未免魔持世菩萨不免魔谋等(云云)

耶恶者耶中加恶恶之极故故云耶恶也

阐提谤法等者阐提是因四趣是果故云果也

二十五有因果者烦恼业是因阴天等果也

往昔苦行等者示现受身苦行等事实非耶摄望小得名也

弃舍二边者別教但中望于圆中亦同邪摄故云三昧魔等也

清升者修于五戒十善得生人天为魔眷属也

邪渐所到之处者历別修行处即但中第一义意也

两法两人者谓魔经律为两法持魔经律是为两人也

四依有广大之德者如来灭后能持正法建立大乘住秘密藏即是德也

邪正有分別之能者令邪归正为末代之规矩也

多明形乱者魔作罗汉如来形像等非不说法从多为名耳

多明声乱是魔经律等此亦有形意亦二文互举也

如百论迦毗罗者外道之根本自谓为佛者即是佛宝所说即法宝弟子即僧宝引证耶三宝也

圣人有无漏威仪者答意云魔但効其身不知于心也

不生生是佛说者本宝不生而示现生也

躶𨈚者谓身柔不正即是耶也

𨈚(毗音)

三十二相并业者业因相果也

以痴意乱德刀割香涂其心等者名之为痴取于中庸乱佛真常四德也

持戒是缘因注云云者亦应云以缘资了以了资正至果之时三因具足也

大赤则遮者五大正色也

○释四谛品第十

心喜说真谛者谓四真谛也又真谓真实说一实谛也

止在界内者谓佛说道灭治界内苦集也

何足为喜者意斥他释虽量与无量大小相对两缘仍別方等中意佛犹未畅何喜之有那也

那言三是有为一是无为者苦集有为有漏道谛有为无漏灭谛无为无漏故云三谛有为灭谛无为也

不无三相者不无变易三相所迁也又云只苦集道为三也

无为不成者为三相所迁故故云不成也

无作亦坏者同是无为有三相故

別为一缘者谓为別教机缘也

义不相会者今明一实四谛常住秘藏开前三种四谛同归大乘无作故佛心喜也

苦是逼迫相注云云者具足应云集无和合相道是不二相灭无有为相等也

至第四时约理者古人将般若为第二方等为第三法华第四不知涅槃法华味同醍醐故也

入观之时亡名绝相者古释用三十七品观道谛时皆证灭理故云无此四事事只是谛四谛为入观之方便耳

但缘一灭者引之为证如见道十六心后一刹那时唯缘灭理用忍智为方便也

圣行具明四种四谛者彼文约次第修行兼于地前別教故也

佛性实相者佛性约性德实相约修德修性不二故云遍一切也

能于四事明了实相者观此苦集等无非实相无非三德故云谛也

微密法身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生死即涅槃名灭谛涅槃即生死名苦谛菩提即烦恼名为集谛名之为谛也

倒而非谛者如下文四倒释也

名苦圣谛者能观此苦即是法身故也

于不净中者于诸菩提之中即是般若故云真智也

于断灭中识如来藏者能断三惑三死名之为灭生死即涅槃也

名道圣谛者道名能通通前二死结业即是解脱烦恼即菩提也

元为说此者时开显意覆相今开昔三藏唯覆二苏带覆论开法华明开与今同说一实谛也

涂乳获洗者昔涂今洗获得真常也

不次第之殊者灭谛居中也

苦有三种者一约凡夫是苦二约二乘非实三约菩萨是实也惑于本际以不知故者六道不知二乘及偏等亦不能知也

经云一经于耳即生天上者且约华报后解脱时即是报果证得法身也

经云无所利益者证法身时百佛世界教化众生自他俱益故云多也

经云以是因缘者即是断灭正法之因缘由畜八不净物故故不知法性之因缘也

经云是我弟子者亦应云若不修习非我弟子也

○释四倒品第十一

倒者惑也者为不解谛故故起常无常等之惑也

日月回转者引上哀叹品文三修比丘执无常之相倒斥其无常为说真常回过还之是汝无时之醉实非回转故云况显惑义况是喻之別名也

罗笼自绕者执见之人如笼贮鸟不能得出如蚕自传二乘如笼作无常解凡夫著我如蚕自烂

而致毁伤者常等倒皆损常住法身慧命也

偽艺无实者谓外道耶常梦呓无实如下文广释也

众多者下注云云者但是不正皆名为倒故云众多也

但涅槃佛性者涅槃举果佛性举因众生身中具此因果而多迷故得此倒名理非倒谛等也

从解惑因缘者二乘为解凡夫为惑此之解惑感佛而执而成倒也

执字亡旨者凡夫执字如虫食木偶得成字二乘亡旨不知方偶取瓦砾故也

传付后佛者即是当来弥勒出世故云通亘前后亦前文众多之意倒通三世故也

离倒无谛者病是倒药是谛达此药病无非秘藏故云无也

缘宜別者惑宜说于谛宜说于倒故云四倒也

欲对四谛便相成故者若不解四谛即成四倒若解四倒即解于谛故云相成也

近论三品相成者由有耶正故明四谛由四谛故立四倒名若解耶无倒解正无谛为此相成也

四谛別明正解者即如来自说心喜说真谛等名之为別也

如偏识人入者若只解于谛如识人非入若不解倒如将人字为入字非但不谛入字亦不识人字也

单知杌人者若解谛倒只识杌人不知人处无杌杌处无人即是邪正具足若单明谛倒不名正善等亦名偏解如人大才身聋顽单讥于顽不取其才即是偏取也若其全取即成具足由如如来正善具成就即能作善业等也

作善业者如来性品中说能见性也

双解耶正倒谛者如人识人识入解杌解人故云俱通也若俱迷人杌亦成于倒也

次第相成者由耶正故说于四谛为不解谛者说其四倒若解谛倒明为善业见如来性四品相成意于此也

非苦为苦者非苦即涅槃苦者声闻通于凡夫有苦而无谛也

谓佛行苦者以念念无常为行苦也以苦细故由如一睫毛致之于掌上等(云云)

经云无有一法是不净者者妄计为净也

通取一切倒心等者自鹿苑来涅槃之前未见佛性常住之人皆名邪也(云云)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五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办【CB】辨【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淡【CB】谈【卍续】
[A21] 秊【CB】季【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5)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