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疏私记卷第十二

○释师子吼品之三

第三明缚解者由前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以第二广破邪执师子吼为众生故执因中有无因果已问答竟众生何故不见由有缚故所以不见若能解缚则令得见故有此文文来也

经云以是二因应无缚解者意难如来既立二因能因无缚正因无解若正即是佛性者正因无缚缘因无解众生何故不见也

经云五阴念念生灭者谓即此生阴即是正性即无有生若无有生即无缘修而令得解故无缚解也

经云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者谓阴是烦恼既生已即灭不更受后阴生阴何能缚也

经云如因子生芽者子喻五阴芽喻中阴虽能生芽其子不至芽如阴灭已约识有生识何能缚此约理体以之为难也

虽残光东照终不归东者光喻余气临尽之时名之为残随处而灭更不归东如经理无西逝逝犹往也终不从西往东也

经云如烧生暗灭者生喻中阴灭喻死阴

灯灭暗生者中阴身灭后阴生也

经云如蜡印印泥者谓泥里蜡印名为印泥也

文非泥出者谓假印而成也

又非无因者由印与泥和合能生故云不余处来也

责定行决者谓大理是断狱之官判其是非故云行决也

中阴受身或云七日或四十九日者谓此亦长短不定或值父母缘阙未受会时亦经多时或即得生处故也

经云得善觉观者谓善恶受身随其业缘父母交会之时起于嗔爱之想也

此是我见者谓是己有于我起也

第二明解又四者谓只是涅槃四法一者亲近善友如经释出也

空中无刺者谓刺喻烦恼五阴今五阴既灭犹如于空云何可缚也

经云阴无系者者谓宰主阴既生灭云何能缚也

系缚等三者谓如屋如拳合掌等三合即是生散即是灭合是缚散即是解也

还是名色缚于名色者以众生与名同故也

子烂故无缚者约断名之为烂烂只是坏耳

报在故有缚者且约父母生身未入无余名之为缚也

经不悔心满者为大涅槃心修名为不悔此之八喻皆有法合令其修习即是缚也

非者都非其类者有四大山后四方来者世间都无此事故云非类令王观密故也

上看下为养者养字平声呼如母养子等

下看上为样者如子侍样父母等也

尽其始末者从初發心终至涅槃亦是遍喻大小也

善法五阴相续者亦是无漏五阴以未全断故云善法五阴也

善阴恶阴由业所得者现在恶阴由过去业力生于恶国非谓现在之力此是后之余报也

香山譬初身者谓初果身也

此关习报两因之义者习因由现在修因善法名为习因至初果时即是习果报因由过去造业现在受果酬过去因也

见谛无漏而不现前者入观则有出观则无也

今取此人尚不可得者即取下上之人为度众生故能持戒等也

水中丈夫者谓世界初制犹未有地故云水中也

三有二十五有者只是开合之异耳

一念三相者既具三相生不定生亦有终灭也

经云佛性之性不生涅槃者但了烦恼名为涅槃非谓涅槃从生因得也

涅槃有因而非果者有了因故非生因之果也

又复是果而非所得者是了因为了之果非生因之所得也

又佛性为涅槃因者谓了因也

复不能生涅槃之果者谓非是生因所得果乃是了因之所显也

经云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者谓修道不同名为不一同虗空性即是不二也

一切众生同梨耶识者地人计一为遍今难若已是遍不须修道已得果等是于遍前之七识何故不遍要待梨耶妄性是一真性则异故云亦一亦二何故云一也

应多人得者谓共过也

正当此难者谓今难意也

我解彼解等者约人明异戒体是同故不异也

众生等有者谓等有正因之性故不异也

五种不同岂可一者随人证得差別不同故不一世人只知于同而不知其异由如于火家家有之用之名异也

發境之智既无亦无观境等者谓无因性因因性也

云何非因非果者谓亦无正因之性也

必当得故者约正因性也

从观故者谓从观智明有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五种佛性也

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之则成醍醐等者雪山喻正因佛性草喻八正道牛者喻修行众生食喻观智谓有因性因因性等成醍醐者成于果性果果性也

众生下合之可知也

经云亦不得名萨婆若智者谓道是一又是因义不得名果也

经云十二因缘一切平等者平等即是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三道三道是三因一切众生皆共有之故云平等也

经文云诸界有道等者界即三界十八界等有谓二十五有道即三道以为所观能证果智故也

桥等亦然者桥喻佛性不妨多人也

置毒乳中随其五味者谓无始时来清净之乳有了因之毒名之为置在此佛性乳中虽流转五道人天不同能解二死之人故也

一明处缘者谓俱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也

二明时缘者即二月十五日

三明人缘者谓是六人能庄严双树即六大弟子及如来等此之时处皆为机缘所以最后就俱尸那城而般涅槃也

非善知识皆不能得者若无纯陀迦叶文殊师子吼等诸大知识亦不得识也

侍伴等者谓五十二众诸菩萨等以为良伴也

佛所居处不应言小者凡谓隘陋如来所见三德之城妙庄严处初是生善之缘后举三辟如贱人舍下是灭恶之缘故也

君子所居何陋之有者谓所居则他也

一报發心者谓报發十善之心也

经云四法者名为三昧者即无缘慈入首楞严定经八万岁度众生也

三报弘誓者已酬昔愿今得成佛也

经云成就忍心者即是信忍似道之法耳

诿引众生者谓诸外道皆是大权身同堕恶引于实人待机成熟未复拘尸皆能發心也

及通慧二人者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故云通慧也

六大居士者须达即是六大国长者之一数

闻则衣毛遍竖者谓机动之相也

经云至王舍城者然须知来意今约駈逐外道者皆是引昔初成道时一为机缘未熟未向俱尸二为众生著于邪见故以往化六师皆是大权身同未受也

孟浪飘瞥者瞥字(芳灭反)谓不审贞之貌也

○释师子吼品之四

亦是却夺他家父母者既不许妻娶即是却他儿女之父母也

其外道师犹未信伏者谓受他之徒见佛归心已获道果六师大推遍至六城为众生故如来知时机未成就周遍随逐于双树间入于涅槃也

救无量人令出耶济者如来若不駈遂即令无量人堕于邪法故以度之也

种种说法者谓说于放逸之行名为种种也

亦云传參国事者谓诸离车传知大国余为边地主也

瓶沙王夫人者谓是频婆娑罗王之异名耳

经云虽于空所多有所说者自法华之前说般若时为诸菩萨大集空谛于欲色二界中间说摩诃衒名为空处虽是未尽之辞故云不得名为师子吼也

其上举向为譬今还难之者向是临之异名亦云六扄是外道所问由如弥猴遍游六扄见于外色我亦如是在于眼中能见外色若准破意凡所见处须遍六根只是一识能有六用汝所计者如猴所见一扄之色不见条扄遍历六处如向中见不能遍也今不如是识能遍缘六根内外俱见也

不及少者者根见劣故故知无我也

我在眼中何不见内者何不见根内事故知不齐也

经云谁能见邪者谁者谓无宰主既无我者故云谁见也

但横见言有者谓实无有我但是横计耳

其即更问者今文无难意故如来取意答等也

云何利钝遇智不等者异则不遍故知无我也

业既狭小我则不遍者谓六道善恶不同各从一业故云狭小也

无常之我亦应在于常我之中者若互在其中我则不遍也

外更请问者心欲调伏故以重请问也

经云所说之法则非空也者谓是真我故不空也

趣取一事者此意随四双之中但举一双表于四德

河西云二株枯乾表应化身灭者谓表非灭现灭故也

菩提树亦一觚生一觚枯者谓亦表如来成道非生现生也觚字(𭉨音)树之初生曰觚亦云觚者枝也谓一枝枯等也

应有所以者谓表四德破立之意也

又是出家之处者谓北天竺人多敬信佛法故佛在彼以表于净若约五行北方属水水即净也

邵伯坐甘棠树得仙者谓是世法犹有是德况出世邪故书云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也

经云百兽孚乳者去声呼之鸟生曰孚兽生曰孚喻如众生得大涅槃饮此法味获得常乐也

破著悟道者谓破于邪当及无常等今悟常非常非无常等理亦是生善破恶入理之意也

金光明云若二二说足满六时者即是二月为一时六时谓十二月也今取前二月之时也

二法身者即是真应者真即常住法身应即五分法身故云二身也

河西云常身无常身者与真应意同也

亦是如来身密自在者谓三轮不思议化于身轮中而得自在宜也

八日与十五日随机不同也

经云无有亏盈者谓众生机息不入涅槃名之为盈化缘未毕而入涅槃名之为亏今化缘已周同入圆常常住妙本即非亏盈也

言庄严者此但能见佛性具于四德即是庄严故也堪可依凭者此之弟子皆是四依出世能与世间而作依也

经云从佛所闻者即是阿难多闻士知常与无常自然能解了是名具足多闻也

经云天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者初名半头天眼来至会即真天眼能见佛性也

又云善修少愿知足者今依三谛具足杵薮五住一切烦恼故云善修也

又云圣行空行等者谓令依第一义空而修三昧也

又云一念之中能作种种神通者依首楞严种种示现依正不同故也

又云善修大智等者谓一心三智称实相境无非法界故云心无差別也

或是略说者于此六人取其德行具之故云六耳自法华未开权解实千二百人皆能庄严双树故也

对上六师故举六耳者亦是为对外道今知邪常解非常非无常等(云云)

又此比丘即是菩萨者今从昔说故云比丘法华开犹皆名菩萨也

虽非正难亦得称问者谓前现明因人因果人意如经常住于此等若入涅槃众生无益即是难也

经云性无住住者谓如来之体性同虗空何有能住及有所住故云住住也

经又云凡言住者者为众生故有烦恼故名之为住此约无住而论于住也

经云夫无住者名曰虗空者此约体而论无住也

又云无住者名处非处力者此约用名为无住也

又云无住者名檀波罗蜜乃至修四念处者此约因果论无住也

道品亦然者谓无作道品十力无果等能成因果也

经云以真女身得菩提者如法华中龙女是户推亦须变成男子况是实女现身犹有五障故云无有是处也

反以差別简空者谓虗空之性差即无差也

私云恐是六地者谓是通教菩萨至六地不退也

方便道中还归寂定者谓非灭现灭入大涅槃名为寂定也

即四悉意须入寂定者如经为欲度脱诸众生下即世界男意未种善根令种善根下是生前意未熟今得熟故下第一义意涯贱善论者令生尊贵下是对治意也又从为与文殊师利下世界意为欲教他下生善为以圣行等下第一义为欲可责放逸弟子下对治意也

经云以是因缘下结上四悉之因缘故也

非专一品应时时调均者谓初修定时不宜修定即须修慧若修慧不宜即须修舍等故云时时也

初本中言皆有者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禅若修不修至劫坏时任运而得也

取造事心专者谓专修一境不约通大心数定也

更复缘余者谓六尘境等也

如是余缘亦是一境者以中定缘余六尘等境皆是法界上定故也

以定一于一切名一切智者以心一故一于余境今诸境一及行论心皆一故也

改缘易观者能以不思议心为大涅槃而修是实说起于散此心转也

令诸行一者皆是一行三昧故也

及取善修之定者谓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名为善修古人何故取大地定故云通三性也

乃是禅定门户入住出相者谓色定能入八定能住能出等故云善入出住住即是门户诠次也

正作静摄不作照知者谓不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皆是偏定慧耳

故非偏慧者即双照二谛显于中道常无常故也

二法均平故者谓不迟不疾迟疾得所故云均平也

十住进求胜地者谓是地前入空之时未能定慧均等故未见性也

化人智用者谓十行之时出假化物偏起俗谛定慧未均故不见性也

空假双亡是平等相者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故云別教意未能融通三谛即三而一也

乃不迟不疾者菩萨入真之时谓一空一切空故入假之时一假一切假故入中之时一中一切中故故云不迟等也

不诤等者定慧均调谓不与空有共诤也

达分三昧者若论小乘即是初果名为达分今论大乘谓体达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也

始终常乐者亦是因果俱乐也

经云般若者名一切众生者谓能分別一切众生非众生等即是智也

亦见者谓智也

正是智者谓照也

今明不尔者谓总斥前释不论优劣乃者一心中行也

前河西云行人观身内四大者此释全非何者今约用观观一切色地水风等皆见于地皆是于水等遍一切处何用将身内涕唾等以释之也

○释师子吼品之五

定慧相资亦相即者此云相资意在相即故也

亦非破问者者师子吼既依经为问如来亦不破其问者但为五时之教渐次不同所以今约別教次第为问耳

余例可知者谓前之二教也

经云是义不然者意谓今是圆常之教即定而慧即慧而定何得论破定慧体一何破之有

但是治内之流滞等者此借百论序肇公之意非是破外之闲邪但是治内之流滞今正教既腾邪风靡息以之为闲也今用中意但冶于偏小闲邪相对而来耳

一论体同者约不思定慧戒智相即故云体也

其犹水火等者自法华之前方便教中谓烦恼与菩提为怨菩提中无烦恼烦恼无菩提也

新于异处者谓离烦恼別求菩提也

若有智慧无复烦恼者谓烦恼即法界故烦恼即是法界智慧亦是法界故无明暗也如人起爱随于一境念念生贪若能用心观察都无纵迹未不可得何暗之有也

不应余解者谓烦恼与智慧为別等也

经云谁有智慧等者谁谓宰主宰主既无烦恼安有也

己亡物者自法华前物机犹隔不能毕竟空理荡之故也

彼我双存者二乘治空菩萨出假此二皆不能虗亡故云双存也

为不到彼所能破者所谓所证能即智慧约到不到等若初念不能后亦不能者初谓能破后谓所破既无于能亦无所破也

经云若初到便破是则不到者只到是破故云不到不到初后念初后不二故云不到也

是故无所破者全烦恼是智慧故无能所也

若独若伴俱不见色者八正喻之如伴前之偏小皆修八正皆破烦恼未能见于佛性真色也故云伴亦不能等也

是缺减故者非是一心中具也

智性自断者谓毕竟空也

烦恼之性亦自是断者谓智及惑皆不可得自性皆空也

正以生灭夺之者性即是智智性自灭云何灭他也

二定具世间者世间即是通大地定定能持心令不颠堕若无定持应涉异路也

此义则疎者相资犹是定慧二法故之是疎相即一体无二故也

经云菅草执急则断者执宽则伤手如偏执定慧皆伤常住之体不见佛性定慧体一名之为断即得见性此草出浙东山中叶似甘蔗苗郭注云茅属者独以其类耳

近人以甘为之者甘谓甘土仰锅包盛物铸写用之非是釜器也

缘一实相者谓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也

复应巧作化他四悉者如经既云自行即具化他亦约生善灭恶之意故也

经云复心何缘名为无生等者问意上文十相名为无相名涅槃已次竟复更有十法名为涅槃为得何法为涅槃也

经云不入五见故名屋宅者依身起见名之为著今观身即常犹如屋宅是所依处也

果果之异耳者谓是涅槃果上之异名也

经云一者信心具足者此之十法与上文修大涅槃四法同只是开合之异耳何者三者亲近诸善知识即是开初信戒等三也四者乐于寂静等三即是思惟其义也八者护法谓是如法修行既能修行葢问正法九者菩萨见有同觉同戒等者是开化他并及自行十法具足得大涅槃也

经云异法从缘生者从缘所生之法名之为异也

五举况结问者谓举浅以况深为问也

一语端者端谓端首發言之始亦是问答之由渐也

经云是义云何者意问如经中说若施畜生既得百信纯陀施佛其义云何

重明无穷者如经云如来纯陀施福必应无尽也

特是宜尔者具对机宜说十力中业最大也

初开权者即是施小之开非是开会之开为有烦恼者说业法定也

第二显实者谓业涯重故云不定也

经云除断如是邪见者自法华前未入实者谓偏小等皆名邪见而得定果如迦叶菩萨自叙我等自此之前皆名邪见人也

一恶业不定者如殃掘自得于果何用別求菩提也

若不晓此一行不成者谓皆须明了愚智二业轻重能为涅槃心修于重业中發露忏悔能成圆行也

唯待缘合者谓善缘合重业能悔等即得转受若恶缘合涯业重受等一向须受也

一信心者谓深信三宝也二叹喜者生改悔心也三發愿者期心决定也四供养者能三业供养三宝能转于业也

恶亦例尔者谓信于恶友无有悔心期心作恶名之为愿也

恐物情疑者如小乘中如来现受九恼等皆谓定受若准今文皆悉为众生故身作此业耳

经云其因平复者即是于定业中而论不定也

次第六度相摄者谓六度一一相摄广释如大论也

且举一端者谓举忍为法界余之五度无非法界故也

无生后报者谓等觉菩萨唯一品无明故云无也

则不名现报者谓犹生于变易故也

故虽一生乃名现报者谓一念智断为一生耳非是更受生也

一云只法身佛有此现报者此不应尔法身究竟何得有报也

即指应身者此亦不尔今此约果佛身作现报以酬誓愿之力故也

以此业难成者经无量劫修行始得故也

对前可知者轻重不同论转不转故云不定也

经云眷属多者谓修三十七品以为眷属也故云道品善知识犹是成正觉故也

经云譬二人一则肥壮等者谓修道品则有身戒心慧能出烦恼渐泥身无道品名之为羸则堕烦恼无现生后受也

经云毒不能伤者犹修无作戒定能严法身故毒不伤若无道品良药为无明毒伤于慧命名之为死也

经云一则有目等者谓犹修道品则有智目定足能涉二死之路若无定慧坠堕三途则无现生后受也

经云但共饮酒者酒喻无明多食譬修涅槃观智少者但修人天之善故云成患患即无明也

经云一则铠仗具足等者谓修定慧能破烦恼怨敌若无戒定不免怨贼也

经云一有副轴等者谓车辐也若无此辐则不能涉远辐释为胜也

经云一有资粮等者谓戒定慧以为资粮若不修之不能涉远至于宝所也

梵行中具三法者谓戒定慧三品广如上释也

故名曰边者边只是邪不正之义名之为边也

或言穷恶欲边者谓阐提断善也

经云守自境界者谓观心实相名之为自生死为他也

经云不断我见等者约见修二道论身戒心慧也

经云供给衣食之恩者谓若身有戒能养法身若无于戒即无惭愧虽得衣食不能往恩皆恩如小儿等等也

火是天口者谓外道事火名为天口故以敬之也

经云若一大嗔则能坏身者由起无明烦恼能坏常住法身也

经云生实相则枯者谓虽有五阴之双若无身戒心慧受生死苦喻之如枯也

○释师子吼品之六

一领经者谓领前文三种病人若无瞻病医药当得菩提也

四结难者谓不修习道佛性力故当得菩提也

咸备手足者谓此七人悉有缘了二因也

无以取异者佛性虽同不无深浅若约此解则七人不同知七人若异何得云不须修道也

善法论至极不至极者治自内凡终乎等觉名之为极也

恒河譬生死者谓阴入等身也

即是求因者因即是戒故以净华表之故也

即是求果者谓从因以至果名之为游华即是因觉即是果名为求也

非迢然別者谓能体达生死即是涅槃名出为入也

现在无信者信喻习浮故也

昔日经没者即约外凡故没内凡即出也

不知出处故观方者谓未入圣位也

但为自证者谓修习故也

从其心边等者心祈涅槃名之为去能入生死故云浅处也

经云观贼近远故者界内为近界外为远也

经云五阴者即是名五大者谓阐提所计地水火风空等成于五阴者四大只是色阴犹有四阴云何计五大为断常邪

经云有六因缘者文中有十九事初六二两后三等但随起一法即随阐提拨无因果也

一云五众者谓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之众除在家二众故云互说过也

如来预见此互相是非者如律中云不能均融齐一如折金杖不失金用等也

如宗轮论广明分部以为二十者彼有颂文云十八及本二皆说大乘出即是二十部意也

将立而退者谓得念处观欲入煖位名之为立犹遇恶友而失念处故云退也

三乘初业不遇于法者今意未知指何处为初业若指四念处为初业即是不迷于小若取中间大通佛时殖缘为初业此是不迷于大若取久远为初业者复经生死取于小果(云云)

此文多有所关者谓五时八教一期化仪又被末代四教不同皆知常住佛性修方便行而取小果等(云云)

合四为一者谓声闻人也

经云即使前进者犹支佛修习故进也

既具两文者谓作通別两教释之也

且指分段生死为河者若约通教即度分段云之河若约別教地前亦同度于分段故云且指若论登地即指变易生死之河若约涅槃心修圆教说者山初住时亦指变易生死为河若准义推通教为正也

经云如来常说诸法要义者要者不出文中一体三宝常住佛性谓众生不修也

自恃有性欲吸取者谓既有佛性不用修习由如慈石任运吸取佛性亦尔端坐方得者如河不知慈石有隔即不能吸佛性由烦恼覆故未能得菩提也

井深譬身性理远者以长时不失故名之为远也

此地般若现前者古人将十波罗蜜对于十地故云第六对般若也

不为凡人者意呵汝何故引将菩萨已对凡夫凡夫一向不差故也

经云因非无出者以从因缘生出善恶业也

非此作彼受者谓非此身作天受也

有因而无果者谓有人因无于人果犹天果故有果无因者有于无果而无天因俱是外计也

彼作彼受同第一句者此虽有此彼之异只彼身作业彼自受果故云非此即是彼也

时节和合者谓因缘和合得果也

合前时节和合而有者谓要次第一第二第二待第三等名为和合而有也

经云无心业故者谓无于菩提之心无有道品之业故不能得也

经云犹如猛火不能焚薪者谓木中虽有猛火之性未能焚薪要须待缘而得也

皆异法出生能随能听等者谓世法因缘生异出世法也

诸法皆为因缘所起者起只是生若善法因缘所生谓常乐我净遇法所生即有诸烦恼等出生也

因缘于诸法者实而论之只是一因一缘愚法因缘者谓无明为因烦恼等为缘善法因缘者谓發心为因修习道品等以之为缘皆是异法也

经云十二因缘不得名常者谓十二因缘即是佛性名之为常经中处处有文同非一家圆观三道如何消释此文不得名常之语耶

如来举显佛性举隐等者如经法界等今是法身隐名佛性显名如来俱无住处故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也

经云各不相似者谓即同而异四大若异即有违文不成于身也

还用六法存也者不委他解是何六法论于存亡耶

乃是众盲之佛性者谓各执不同也

若智臣所见佛性谓一名四解不失其体也

或言常遍或言芥子等者即是所计我大色少遍于色中我少色大犹如芥子等也

开善假名有用无体者谓有五阴之假名有假我之用而无实体也

众生亦应得此真我者若能体此假我即无我无我即是真我也

经云如影随形者谓是众生理性具于四无量心与果地四心等故云随形也

经云名一字地者由心具四等能知理性具足初地功德等亲众生如罗睺罗也

第四力者者力名力用谓知众生根缘差別不同故也

一云十二因缘是观智者他是上文中四智所观故云观智不知十二因缘正是境界性也

別有所出下注(云云)如四教中及净名疏圆观三道三佛性等广释也

经云顶三昧者一切三昧之上名之为顶亦是十住菩萨之上定故云顶也

经云粟𢇲者𢇲字(正攸反)禾穄也字体作穈[序-予+(黍-禾+林)]二形同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有阳山之穄高诱曰关也西谓之穈冀[火*羽]谓穄今俗作𢇲未详所出也

犹是浅行深行不俟等者始自内凡至于住前念不退位名之为浅深者自知力大十行出假有化他功也

亦是称叹三宝者如来即佛宝涅槃即法宝菩萨即僧宝也

俭是僧达之子者谓是王僧达子其人博学故安公得之也

那作单解者谓单论于常无双游等义名之为单也

犹一种耶者谓四生中如来何故但受胎生不从化生故云料简也

次別明不受化生(云云)如经说始自主生终乎涅槃皆为利益众生同于世间身有父母眷属故受胎生也

天台涅槃疏私记卷第十二(四末毕)

承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奉书写已了僧定深之本


校注

经卷第二十七 决疏作刑 经卷第二十八 经卷第二十九 新疏作祈 处作闻 经卷第三十 愚疑恶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孟【CB】盂【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涅槃经疏私记(卷12)
关闭
涅槃经疏私记(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