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三十
书(三)
复邢梅阳孝廉
贫衲方息慈时。即闻令先师居京邸说法。服膺豪杰。摧折慢幢。如雷如霆。可喜可惧。因侍受业师南询。不遑亲聆教益。迄今渴慕之怀。历历犹在。庚申冬接翰教。始知居士入令先师筹室。味无上法乳。弃梦幻功名。自非深有所得。安得如此行履。今获居士长篇高论。欢喜无量。实以慰未见令先师之夙心也。复承来谕。谓时当叔季。大法平沉。魔外说法。不啻河沙。读之至此。则抚几长叹。足见居士一片大慈悲心肠。虽未面晤。可曰神交。况古稀之年。乾乾若是。使懒惰比丘不无惭愧矣。贫衲久废简编。承居士殷勤致问。不敢不竭思。以詶来意。
一问。狗子佛性之语。似不可以识量卜度。又不可在有无上作活计。贵在真參实究。果然当下绝亲疎。如风卷尘。不留朕迹。若在有无上捉摸。何啻扪空论太阳远近耶。有角无须。二种语翻。赵州两重公案。思之可见。非泛论也。
二问。谓妙明体尽。正堕顽空。此是居士。错会纲宗之旨。不但见错。兼义亦谬解。文中云。妙明体尽。谓理极情忘。力在逢缘。有转身活句。况知伤触不借中。自非知有。不知有者。如寐语相似。安能识其来源也。此正是曹洞血脉。如灵珠在握。又如痖子吃蜜。心口俱甜。不能向人吐露。若以顽空释。正所谓黑白相反也。
与刘胤平太史(二)
吾宗乘寥寥。不易得人。幸昆玉趋向斯道。如饥如渴。余实爱之。但不卜別后。于參究分中。有进益否。世谛境缘得解脱否。财色名实不动心否。果不动心。则有解脱。果解脱则近道矣。顷在建宁。阅殿试录。始知居士胪传第一。此从三宝中。乘愿力来。借世间之高名。广法门之善行。谅居士先已勘破浮尘境象。必不以此介意。惟己分上一著子。不可须臾放下。一时不在。则错过了一时。大理不明。肯随境缘中搬弄。做个痴呆底汉子耶。然參究一念子。须要福缘助發。譬如苗稼發生。若无水土雨露。则不能成就。居士已深知贵在力行。凡作福田。惟三宝中最胜。故不可以诸善门为比。近时有一等人。祇云。行善不必耑于佛门。当知此人无菩提种子。教中不發菩提心。行诸善事。是谓魔业。居士不可不料拣。当以三宝为正。世间善助之可矣。居士魁天下。不必以贺。他日心空及第。余则合掌贺之耳。途次修阻。会晤难期。用此切嘱。
佛祖之道。贵在得人。如弥勒庵与诸昆仲初会时。祇欲居士深生信解。世谛有为之法。非山野所望。今科名巍赫。系因缘和合。偶尔成褫。亦乃夙世灵苗之所發生。当思之未兆之先。所谓悟寐勤劬思报佛恩。切不可自生怯弱。孰为有力。孰为无力。孰为大根弘愿。孰为浅根劣器。居尘出尘。全身担荷者。舍居士其谁欤。又当念生死事大。无常老病。不与人期。失之刹那。悔之永劫。參究一念。不可须臾忘却。禅警语作个䇿身符子。远离诸过。以期大悟。凡在佛门。一切善事。尽其力量。皆可为助道因缘。若半遮半掩。即同流俗。非佛门弟子。博山有一颂。不免举似。居士若向此颂子上彻去。不须动步。与山野大咲一场。可谓。老胡今日有望也。颂曰。博山事香灯。居士援毫管。千里审跬步。两人缺一半。惟有过量汉。不被时辰转。果知分寸长。却笑丈尺短。楚水吴山雾一团。森然云树谩劳攒。梅花无意枝头放。烂熳枝头騐的传。后二句。是山野昔所和偈语。居士高發时。不知曾记之否。敬以点破。可發千载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