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法研究佛法

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佛法」我们经常的在说著写著假如离开佛法的立场本著与生俱来的俗知俗见引用一些世学的知见拿来衡量佛法研究佛法这还成什么话还能不东倒西歪非驴非马吗「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必要的万分的必要然而什么叫「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论题容易提出而内容却还等待说明趁这还山度岁末的余暇不妨将我所理解的提出来贡献大家作为新年的供养但这是我所理解到的佛法一滴不敢说绝对正确不过贡献「以佛法来研究佛法」的同人作參考

也是自以为「以佛法来研究佛法」的我以为所研究的佛法不但是空有理事心性应该是佛教所有的一切——教是一切经律论也可包含得佛教的艺术品六尘都是教体这都有表诠佛法的功能是一切义理究竟深义是个人的修行方法大众的和合轨律是声闻缘觉与佛陀的圣果这一切佛法要以什么去研究才算以佛法研究佛法我以为所研究的佛法是佛教的一切内容作为能研究的方法的佛法是佛法的根本法则普遍法则——也可说最高法则佛所说的「法性法住法界」就是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的正法这是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法的正法大而器界小而微尘内而身心一切的一切都契合于正法不出于正法所以说「无有一法出法性外」「一切法皆如也」这是一切的根本法普遍法如依据它应用它来研究一切佛法这才是以佛法来研究佛法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才不会是变了质的违反佛法的佛法

怎样是「法性」「法住」「法界」的正法从相对而进入绝对界说法是「空性」「真如」也称为「一实相印」从绝对一法性而展开于差別界说那就是缘起法的三法印——诸行无常性诸法无我性涅槃寂静(无生)性因为无有常性所以竖观一切无非是念念不住相似相续的生灭过程因为无有我性所以横观一切无非是展转相关相依相住的集散现象因为无有生性所以直观一切无非是法法无性不生不灭的寂然法性龙树论说三法印即是一法印如违反一法印三法印也就不成其为法印了不错真理是不会异样的这是佛所开示的——一切法的究竟法也是展开于时空中的一般法研究佛法应该把握这样的法则随顺这样的法则来研究我以为这才算是以佛法来研究佛法才能正确地体认不违反佛法的佛法然而我们果曾应用这佛法去研究佛法了吗

诸行无常法则佛法在不断的演变中这是必须首先承认的经上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这是依诸法的恒常普遍性说一旦巧妙的用言语说出构成名言章句的教典發为思惟分別的理论那就成为世谛流布照著诸行无常的法则而不断变化至于事相的制度表显佛法的法物等更在不断演化中

且以佛教的制度为例释尊最初在鹿苑度五比丘出家人数少根性利所以只简单的提示了师友间的生活标准到出家的信众一多不论从人事的和乐上看修学的策导上看环境的适应上看都非有团体间共守的规约不可十二年后制戒组织也就一天天的严密起来僧团的规律因种种关系制了又开开了又制佛灭后弟子间因思想与环境的不同分化为大有出入的僧制有从严谨而走上琐碎的如上座部有从自由而走上随宜的如大众部佛教到中国来虽没有全依律制起初也还是依律而共住的后来先是律寺中別立禅院發展到创设禅院的丛林逐渐的产生祖师的清规这清规还是因时因地而不同到现在又渐有不同于过去戒律中心禅那中心而出现义学中心的僧团总之佛法的思想制度流行在世间就不能不受著无常演变法则所支配若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或以为佛世可以变异后人唯有老实的遵守说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可行」或以为祖师才能酌量取舍我们只有照著做这就是违反了佛法——诸行无常法则的佛法

无常是生灭的生是缘起的生起不是因中有果而生无果而生我们得应用诸行无常的无性缘生去研究理解佛法中某一宗派某一思想某一行法某一制度某一事件的产生且以无著的唯识学为例如果说像无著所说的唯识学在佛世已圆满而具体的成立无著不过从慈氏那边听来原样不动的把它传出而已这等于说本来成就了的东西从新出现这是「自生」不是诸行无常的因缘生若说佛世根本没有无著假托弥勒而独创的或从某一学派直接产生的这也不正确这是「它生」如果说唯识学虽是本有的但由种种学派的引發种种环境的需要而出现的这还是「共生」而不是缘生若说自然而有没有因缘可说那更是「无因生」的邪见了那到底是怎样产生成立的呢是缘生缘成是幻化无性的發展过程先须理解无著的唯识学是發展中的成立阶段到此时充分而确定地成立了唯识学的特质唯识学的精义本没有不变的自体性在不断的演化中成立成立了也还是不断的演化佛世有唯识的倾向有可以解说为唯识的章句演化到无著学的阶段是从种种问题种种思想经无限错综演化而来这其中自然有主要的因缘成立唯识思想的条件在印度佛教界的某一角落裡發展到快要成熟除了时代思潮或顺或逆的激發特別是受了无著的师承熏修与个人的严密思想的融合發挥才有无著唯识学的出现成立了经世亲陈那护法诸大师的传弘还是在不断的演化中然而始终不曾离弃唯识学的特质主要的意义始终还是唯识学如含有大量墨色素的流水水虽不息的流变而在不失墨色的特征以前永远还是墨水一样

再说到诸行无常的灭在空行缘起的见地中灭不是没有断灭是因缘和合中的一种现象它与生是同样的存在忽略了灭是缘起法之一才说「灭不待因」所以研究佛学对于学派思想与制度的衰灭废弃都应一一研究它的因缘同时灭是缘起所以它必然要影响未来成为后后的思想制度生灭的因缘的确灭去的已经灭去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事实在缘起的演化中对未来始终起著密切的影响

现代的佛法研究者每以历史眼光去考证研究如没有把握正确的无常论往往会作出极愚拙的结论有人从考证求真的见地出發同情佛世的佛教因而鼓吹锡暹式的佛教而批评其它的这种思想不但忽略了因时因地演变的必然性并漠视了后代佛教發掘佛学真义的一切努力与成果愈古愈真愈善的见地把清代的汉学者送到孔子托古改制的最后一步我想拙劣的原始佛教者也必然要作出释尊是印度文明發展中的成就者的谬论有些人受了进化说的眩惑主张由小乘而大乘而空宗而唯识而密宗事部行部一直到无上瑜伽愈后愈进步愈圆满这与上一类见解恰恰相反但是同样的错误从诸行无常生灭的见地去看前一生灭系与后一生灭系前因后果的钩锁演变不是命定的进化与退化不论是佛法全体或其中某一思想某一制度某一行法都在或上升或下降或维持现象中推移在每一阶段中还都有新的确立旧的废弃从个別观察到整体是异样复杂的愈古愈真者忽略了真义的在后期中的更为發扬光大愈后愈圆满者又漠视了畸形發展与病态的演进我们要依据佛法的诸行无常法则从佛法演化的见地中去發现佛法真义的健全發展与正常的适应

三世如幻没有前后隔別的刹那生灭前因后果的相续是缘起的不即不离的相续因此因灭果生不是从甲的断灭而生起截然不同的乙甲乙间有著不可离的关系所以研究佛法要从无限错杂的演变中把握它相续的一贯共同性这或者是密教的共义大乘的共义出世法(三乘)的共义世出世法(五乘)的共义这或者是一时一地的共义一宗一系的共义这必须在新新非故的无常中去把握它所谓共通一贯的理论或制度近于变易中的不易但它决非有一真常自体的存在而是流变中的相对安定性是唯识学所说的似一似常这样的研究佛法才能成为一贯的有条不紊的

诸法无我法则诸法无我是缘起三法印的中心是完成学佛目的的枢纽深入无我而体证的实义姑且不谈现在从两方面说明怎样把它应用到研究中研究佛法应有无我的精神无我是离却自我(神我)的倒见不从自我出發去摄取一切在佛法研究中就是不固执自我的成见不存一成见去研究若主观的成见太强就难得正见经论的本义依佛法的见地认识是能知所知间互相缘成的觉用本没有离却主观的纯客观的认识并且还是特別受著过去熏习的限制但如能不有意的预存成见那在构成认识时能更逼近经论的本义经论本是依著人类共许的假名而安立的一般宗派的学者固执他所宗的行解为标准在研究讲说时不问经的内容如何只将自己所学的那一套凑上去等于不问对方的头大头小就拿自己头上的帽子去套如果有了这种成见去治佛法结果是可以想像的这一步工夫不容易做到但我们总得注意去学渐渐的减轻自己的私见减少成见的方法这裡不妨一谈嘉祥大师说「将此等戏论扫尽自见经论本意」这实在是难得的名言在研究一经一论时切莫自作聪明预存见解也莫偏信古说大翻注释最好在这一经一论的本身上去寻求解说前后互相發明若不能获得明确的定义与见解再从与此经此论思想很接近的经论中去參考如研究《般若经》可以參考《思益经》《持世经》《无行经》《无尽意经》等经《中论》《大智度论》等论如一时不能理解这侭可由它不懂应该「多闻阙疑」把它笔记下来再慢慢的求參考勿穿凿附会自以为然只要知道没有懂那将来见闻稍广一定会恍然明白于无意中得之这样的研究确乎要多用点思惟但所得的成果决不是那些背注解抄注解翻(文言为白话)注解的学者所可及的「无我」我们说得多也听得惯了在治学办事中也该多少拿出一点来

再从法无我的见地研究世间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都与其它的一切有关在展转的相摄相拒中成为现实的一切所以一切法无我唯是相依相成的众缘和合的存在一切法如此佛法当然不能例外如中国的天台宗是以龙树论意为中心的在这个基础上它融摄了北地的地论师与禅宗南方的成论大乘与三论大乘同时又批判它若离了这些——禅宗地论师成论师三论师的思想就是悟到三智一心中得也不会有五时八教四悉六即一念三千的妙论北地的地论师又在自己的根本思想上取舍天台的思想成立贤首宗天台到荆溪以后渐渐引用《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的教义这才演成了山外派这展转相关不但是异时的内部的也与同时的其他的学术有著密切的关联这是无我诸法的自它缘成还有诸法的存在是众缘和合的是众缘和合所以在那现起似乎整个的一体中内在的具有多方面的性质与作用像释尊的本教不论从它的真实或方便适应上看这融然一体的佛法是无限深广的因此种种差別必须从似一的和合中去理解而一味的佛法又非从似异的种种中去认识不可这是无我诸法的总別无碍也就因此在佛法的演变中真实与方便都有偏重發展的倾向从众缘和合的一体中演为不同的思想体系构成不同的理论中心佛法是分化了它本是一体多面的發挥富有种种共同性因之在演变中又会因某种共同点而渐渐的合流合而又离离而又合佛法是一天天的深刻复杂这裡面也多有畸形的偏颇的發展成为病态的佛教这是无我诸法的错综离合它虽离合无端但依然很明显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几个不同的理论中心它不是单纯的从甲發展到乙也不是本有甲乙两者不相关的平行發展它是错综离合的所以或想像佛法派別思想本来就有种种或以为单纯一线的演进而成如从小乘而大乘从空宗而有宗等都是不解无我诸法的错综离合的真相颠倒说法

涅槃寂静法则涅槃是学佛者的归趣所在有的经中从诸行无常去成立它所以说「以生灭故寂灭为乐」有的从诸法无我去成立它所以说「无自性故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也有从无常到无我从无我而显示这寂灭性的总之这是缘起法的寂灭性是有情(缘起流转中的众缘和合体)离却颠倒戏论而体现到的真实自在的圣境像波浪掀腾而转为风平浪静的一池春水像从炎热的骄阳而移住露湿桂香的月明之夜佛法研究是为了它它就是一一法离染的实相它从没有离却我们我们却不能理会它凡是佛法的研究者不但要把文字所显的实义体会到学者的自心还要了解文字语言的无常无我直从文字中去体现寂灭古来多少大德读一经闻一偈就廓然悟入这寂灭的圣境像舍利弗的听说缘起偈慧能的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能直下悟入「文字性空即解脱相」能具足深入这个见解多闻正思到工夫成熟时也不难直入个中文字研究不一定是浅学这在研究者的怎样研究用心罢了

涅槃有真实解脱的意思佛法研究者在还没有直接接触到它的时候也就该把它作为最后的归结勇猛前进所以学佛者具备真理的探求解脱的实现的信念研究佛法既不是学点谈话资料又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利养作工具是要想从修学中去把握真理如释尊的为真理而牺牲一切玄奘的去印度求法不惮一切的危难赵州的八十岁行脚无不是为了真理的探求研究佛法者若有了这一念心一切都有办法佛法的探求真实在解脱自他的一切苦痛这需要兑现如把真理放在书本上口头上不能净化自己的身心治学办事待人接物还是从前一样这显然没有把涅槃一事放在心中并没有体验真理实现解脱的企图佛法研究是不应如此的

依缘起三法印去研究佛法也就是依一实相印——法空性去研究我以为这才是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才能把握合于佛法的佛法


校注

[A1] 民国四三年撰
[A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2 报恩品〉「善男子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文名为教法有无诸法名为理法慧行名为行法为无为果名为果法如是四种名为法宝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CBETA, T03, no. 159, p. 299, b26-c2)为无为果=无为妙果【宋】【元】【明】
[A3] 《瑜伽师地论》卷10(CBETA, T30, no. 1579, p. 327, c23)
[A4] (1)《净名玄论》卷4(CBETA, T38, no. 1780, p. 879, a8-9)(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3 习应品〉「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出法性者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CBETA, T08, no. 223, p. 224, b28-c2)
[A5]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1〈2 观空品〉(CBETA, T08, no. 245, p. 826, b14)
[A6] 《大智度论》卷2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22, a28-c6)
[A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401卷-第600卷)》卷459〈67 相摄品〉「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界法住」(CBETA, T07, no. 220, p. 320, b7-8)
[A8]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3〈4 分別业品〉(CBETA, T29, no. 1558, p. 67, c17)
[A9] 《中观论疏》卷4〈3 六情品〉「波若如火炎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是以众生能著一切法不能著实相实相既是灭烦恼处是以二十七门并为通于实相实相若显便發正观正观若發戏论斯亡是以论初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盖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经论之大意也」(CBETA, T42, no. 1824, p. 62, a6-11)
[A10] 般若经【CB】般若【印顺】
[A11] 思益经【CB】思益【印顺】
[A12] 持世经【CB】持世【印顺】
[A13] 无行经【CB】无行【印顺】
[A14] 尽意经【CB】尽意【印顺】
[A15] 论【CB】观【印顺】
[A16] 大智度论【CB】智度【印顺】
[A17] 《大智度论》卷1〈1 序品〉「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CBETA, T25, no. 1509, p. 59, b19-20)
[A18] 《摩诃止观》卷5「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CBETA, T46, no. 1911, p. 54, a5-10)
[A19] 华严经【CB】华严【印顺】
[A20] 大乘起信论【CB】起信【印顺】
[A21] 《大般涅槃经》卷3「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CBETA, T01, no. 7, p. 204, c23-24)
[A2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201卷-第400卷)》卷394〈72 严净佛土品〉「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CBETA, T06, no. 220, p. 1038, b9-12)
[A23] 《大智度论》卷1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36, c2-9)
[A2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c22-23)
[A25] (1)《金刚经法眼注疏》卷2「文字性空寂灭即解脱相」(CBETA, X25, no. 500, p. 671, c20-21 // Z 1:92, p. 344, d12-13 // R92, p. 688, b12-13)(2)《阿弥陀经疏钞演义》卷2「文字性空即是实相者维摩天女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CBETA, X22, no. 427, p. 736, b22-23 // Z 1:33, p. 297, d6-7 // R33, p. 594, b6-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1)
关闭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