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与离欲

一 「欲」是什么

「欲」是什么一般佛教界(通俗的佛教)缺乏明确的界说有说是欲望有解说为难填的「欲」壑不问欲是什么总之是都把欲看作可咒诅的应厌离的当然「离欲」「断欲」「呵弃诸欲」等是佛所一再开示的毫无疑问但如无简別的解说为断绝欲望这就难怪世间学者要把佛法的人生态度看作向后勦绝佛教徒自身也流于消极而奄奄无生气了对于「欲」无论是为了自修为了佛教佛教界是应该认清而有一正确态度的

佛法中本有「善法欲」为信修趣证的重要因素然「善法欲」一词非常生疏而大家只是著重于染欲的厌离这也许受有中国文化的影响吧在中国古典中欲是偏重于秽染的如说「欲不可纵」「惩忿窒欲」「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等这点姑附记于此

现在先从杂染的欲来说说到「欲」便应留意到「离欲」欲与离欲佛法中有广狭二义广义如经上说「能离欲界欲及离色界欲入真谛现观能离一切欲」这是通称三界修所断烦恼(思惑)为欲离欲即断尽一切修惑而究竟解脱所以圣弥勒说「离欲者谓于修道离欲究竟」「修道所断一切行断名离欲界」狭义是指欲界修惑而说如修得初禅必须「离欲及恶不善法」从「欲」的字义去考究相信欲的本义确是约欲界而说欲界无疑是染欲最强的尤其是男女欲所以称为欲界佛经中凡与上界烦恼相对的欲界烦恼每以欲立名如三爱中对「有爱」而立「欲爱」七随眠中对「有贪」而立「欲贪」三漏中有「欲漏」四瀑流中有「欲瀑流」可是这虽说是欲的本义也可说是欲的浅义在印度旧有的宗教思想中人间(欲)天上魔宫都是有男女欲的都是生死而无常的超过了这便到达常恒自在喜乐的梵界但依佛陀的如实知见认为离此人魔——欲界而到达的梵界还没有出离生死并非究竟这种系缚生死的(梵天以上的)惑力也就叫做欲所以立为三界欲要断尽三界的修惑才是究竟的无欲界才是究竟的解脱

在三界中欲是侧重于欲界的但在烦恼中欲是侧重于「爱行」的这是说佛说的生死根本不外乎无明与爱如约三界来说从来的小乘大乘都一致的分为二类见道所断的——见行的认识错误修道所断的——爱行的情意倒乱如就欲界人类發展得明显来说(余界余趣或由于定力所伏或由于知识蒙昧都不显了)那便是见与欲了佛说以欲为本所以民民共诤王王共诤以见为本所以宗教师也彼此相诤欲是爱行的有时与贪爱并无多大差別如说「贪异名者亦名为欲」「彼爱亦名希求亦名欣欲」不过从其特性而说欲是「于彼彼境界随趣希乐」有著向外(实也通于向内)希求的特性而爱是更重于希求自体的存在贪是「于受用喜乐坚著」现出染著而恋恋不舍的情形总之约染欲来说欲与贪及爱大致是相同的不过欲特重于欲界的物欲(向外希乐)

二 事欲的分析

从欲界人类的欲来说一般都分为「五欲」即眼身识由于触对妙色(色彩形态动作)触——五种可意的境界所引起喜乐希求耽著不舍的欲还有男女淫欲是触欲所摄也通于色香欲这是欲界所特有的但欲天的淫欲极轻旁生等也不因此引起过重的忧苦而人类的男女欲显然的成为社会一大问题有著无边欢笑而实在是包含著无数眼泪爱欲的「味」最深「过患」也最重所以「出离」的道最为佛法所重视五欲及淫欲为欲界的特征实也就是人类最主要的欲事

如随事分类经论所说极多最扼要的是「三种诸受欲者圆满差別」三种是「一资产圆满自体圆满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人类有了自体——身心的存在即对于自体有圆满欲有自体不能没有物资的生活所以有资产的圆满欲就不能没有父母有家庭有社会自然会引發广大的眷属圆满欲这是以自体为本而对于自身社会物资所起的爱欲这三种受欲圆满也是互相关涉的如饮食欲属于物资欲然「乐受欲者为受诸欲食于所食」诸欲即为了「倡荡」(淫欲)为了「憍逸」(少壮无病长寿)为了「饰好」「端严」(姿色的美好)其中除了淫欲都与自体有关自体圆满就是保持青春体力勇健形色端严寿命延长以及未来生命的永续

与自体相对的有情与资产即境界欲略有摄受与资用二门摄受是摄属为自己的是占有欲资用是成为身心所受用的是享受欲支配欲摄受的可以成为资用的但如荒郊的野花你并不摄受它并没有把它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却可以受用它的美色与芳香又如存在银行的存款是属于你的可是在这生中你不一定能使用它积谷千仓的食物也如此经论中有七摄受事六种所摄受事十种身资具四资具六种別欲十种贪事等种种分类总括的列如下表

                    ┌色                    │声   约法假说(五阴世间)───────┤香                    │味                    │触                    └(法)                    ┌父母                    │夫妻                    │儿女                    │仆使                    │亲友─兄弟师生僚属                    │牛                    │土地─山园                ┌─摄受┤房舍                │ │ │库藏─金银珠宝谷物             ┌眷属┤ │ │邸肆             │  │ │ │作业─经商从政力农             │  │┌┘ └福业─社会福利弘通佛教             │  └┼┐ ┌饮食             │  ┌┘│ │车乘             │  │ │ │衣服       (有情世间)│资产┤ │ │严饰具   约受假说      ┤  │ │ │歌舞戏乐博奕       (器世间) │  └─资用┤华鬘涂末             │      │杂物─家具玩具             │      │光明             │      │宅舍床榻(憩息)             │      │男女受行─淫欲承事侍卫             │      │滋长─运动按摩             │      └清净─澡浴洁净             └自体─────色寿生命永续

三 欲与离欲

上来所说是偏于欲界的尤其是偏于物欲的还不曾总摄一切现在来论究这些物欲饮食男女房舍田园这些真的是欲吗如这些是欲那么离欲的就不应该见色闻声不应该穿衣吃饭了如果不是的那经论中为什么要称之为欲这些佛确是称之为欲的尤其是男女的淫欲然「诸欲自性略有二种一者事欲二者烦恼欲」上面所说的是事欲是依此而起欲的是欲所耽著希求的是「欲具」而假名为欲不是真欲真正的欲是「欲贪欲爱欲藏(阿赖耶)欲护欲著」——喜乐耽著贪染相应欲所以说「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別贪」又说「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烦恼欲才是真正的欲体离烦恼欲才是究竟的离欲

对于染欲可以这样说人天乘是节欲的小乘是离欲的大乘是化欲的其实小乘以离烦恼欲为本而相当重视外界的事欲大乘是特重于离烦恼欲的以智慧而做到究竟离欲在原则上大小乘并无差別

说到佛法对欲的态度应先说到印度当时的情况一分是在家的乐行人是纵欲的一分是(外道)出家的苦行人是禁欲的苦行者不但绝男女欲而且对饮食(有的日食一麻一麦服水吸气)衣服(有的索性裸体)住处(有的卧在荆棘上)都以最刻苦的生活来磨炼自己释尊出世时苦行正风行于恒河两岸受到民众的尊敬佛的根本立场是宣告远离「苦行」与「乐行」的二边而遵行中道的态度这就是确认事欲的不可纵也无法脱离而惟有以智化情而离烦恼欲在对于外物的态度上出家的比丘生活适应当时的出家制「少欲知足」多少引用苦行的一分长处但决与苦行外道不同除了男女淫欲佛说「是障道法」绝无通融而外远离资具欲但衣食住处都不过分的菲薄远离眷属欲也不妨大众和合而住佛与一般比丘就是这样的不过出家弟子中有自以为独觉种性的遵行刻苦的头陀生活更有自以为是佛的提婆达多(末了叛教)宣称「五法是道」采取绝端的苦行生涯

声闻佛教虽不以苦行为道(有的以四圣种为道而立四十一道品但不为一般所公认)著重于出离「烦恼欲」但对于「事欲」确是相当重视的出家的特色便是远离男女眷属资财的事欲过著「少欲知足」的恬淡生活就是在家佛弟子对憍奢的欲行也不会赞同的艳丽的色相美妙的音乐醉人的芳香等五欲诱惑力极强就是丰富的利养(生活资具)崇高的名闻也每使人荡情失志沈没于欲海之中

关于这些欲事不能不赞同一分古德的见解因为这些五欲——男女饮食名誉等虽不是真欲但对于人类的根识(感官经验)却有一种客观的相对的清净性(美)能引發相对的(不永久不彻底)喜乐使一般人不自主的为它而迷醉对于这些根本的对策当然是远离烦恼欲「定动慧拔」不受它的诱惑然在没有离烦恼欲以前对于这些事欲不能不提高警觉严加防范以减轻抑低烦恼欲的冲动佛法的戒学便是著重于此的例如匪患根治的方法当然是思想感化生活安定但在生活艰困思想混乱时期镇压围堵等都不能说是无用的否则泛滥横决弄到国破家亡又从那裡去作思想感化安定生活的工作所以佛法对于五欲——利养名闻等所取少欲知足(这其实是没有标准的依人的欲爱而定)的态度目的在此并非为了苦行而苦行或者认为非受苦不可

种种事欲中对于衣食住等资财出家是完全放弃了出家后的理想生活是随缘乞化一身以外无长物(「长物」是规定以外的多余物资)但属于佛教公有的公开于大众前的「净施」物出家人也容许保有出家时远离了父母眷属但在出家僧团中同參道友亲教近住还是和合得如一大家庭对于眷属资财的出家生活在家众是做不到的而在家众也能同样的离烦恼欲

不过男女和合欲事出家是绝对不许的虽然淫欲并非生死根本色界以上地狱以内都没有淫欲事而照样的还在生死海中但由于欲界诸欲中淫欲力是最强的缚人最深的经中喻如绳索从破皮穿肉而一直到断髓非法的邪淫固然是纠纷苦痛的根源就是夫妇正淫也是缠绵牵系欲染深彻骨髓为了家庭为了经济每不能不牵就事实而使自己的信念德行学业受到惨重的毁灭「淫欲是障道法」不问你反对也好怀疑批评也好佛是这样绝对的宣说(四无畏之一)那么在家佛弟子怎么也一样的可以远离烦恼欲呢要知道系缚生死的根源是爱(不单是淫欲)而出离烦恼解脱的主力是智慧在家佛弟子一期的精勤修持暂离淫欲可能达到见道悟入的地位见道只是断除见行的烦恼彻了法性不再会犯重戒如非法行淫等而淫欲是爱行烦恼见道的也还不能断所以初二果的在家圣者淫欲还是可以现行的以此彻悟法性的智慧数数修习以智化情断尽了欲界修惑证不还果才不会再以染污心行淫不过生理关系到究竟离一切欲的阿罗汉还可能有「不净」呢

声闻佛教与大乘一样的著重于出离烦恼欲而不是专在事欲上节制断绝所以有比丘为了淫欲太强自己将淫具割去了佛严厉的呵责他应该断的(烦恼)不断不应该断的倒断了我曾逢到自割淫具的出家人受到许多人尊敬其实是要不得黄门与不男不女的虽不能举行欲事而由于性生理的变态性欲却特別强离欲是没有可能的佛制黄门等不许出家原因就在此又如离眷属的「独住」有初学比丘想到静处去专修佛劝他不要去他还是去了可是不久他又回来原来内心的烦恼动得厉害环境的安静并无用处这都可以看出离欲决不是专在事欲上著力又如释尊在世与比丘过著同样的生活他住树下也住高楼大厦吃马麦也吃百味丸穿粪扫衣也穿价值巨万的金缕衣独处也与千百比丘俱在一处然而人人赞佛少欲知足因为佛是究竟离欲的一切随缘而住都是离欲的生活所以离欲并非离去资具或眷属虽然这些曾被称为事欲(事实也是不能完全离去的)以佛教通用的术语说问题在「心能转物不为物转」从前外道以目不见色耳不闻声为离欲(重定的以事欲为欲的)佛要批评他离了烦恼欲境相还是照样的境相具有惑人的力量而再不能扰动澄静的慧心不会再因之而起欲爱了这就是离欲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佛法的重心在乎以智化情而离烦恼欲对于事欲——资具眷属与男女欲处理得并不相同这当然是声闻佛教相当的重视事欲而淫欲的染著力又最强的缘故


校注

[A1] 民国四四年撰
[A2] (1)《瑜伽师地论》卷21(CBETA, T30, no. 1579, p. 397, a7-14)(2)《成唯识论述记》(CBETA, T43, no. 1830, p. 429, b1-4)
[A3] 《瑜伽师地论》卷16(CBETA, T30, no. 1579, p. 367, a3-4)
[A4] 《瑜伽师地论》卷84(CBETA, T30, no. 1579, p. 768, a2)
[A5] 《瑜伽师地论》卷27(CBETA, T30, no. 1579, p. 433, b14-15)
[A6]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6〈11 静虑品〉「离欲恶不善法者云何欲谓贪亦名欲欲界亦名欲五妙欲境亦名欲今此义中意说五妙欲境名欲云何离欲谓于诸欲远离极远离空不可得故名离欲云何恶不善法谓五盖即贪欲盖嗔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CBETA, T26, no. 1537, p. 482, b10-p. 483, a5)
[A7] 《瑜伽师地论》卷86(CBETA, T30, no. 1579, p. 779, a24-25)
[A8] 《瑜伽师地论》卷27(CBETA, T30, no. 1579, p. 435, b12-13)
[A9] 《瑜伽师地论》卷55(CBETA, T30, no. 1579, p. 601, c21-22)
[A10] 《瑜伽师地论》卷84(CBETA, T30, no. 1579, p. 770, c14)
[A11] 《瑜伽师地论》卷86(CBETA, T30, no. 1579, p. 781, b23-24)
[A12] 《瑜伽师地论》卷86(CBETA, T30, no. 1579, p. 781, b25-26)
[A13] 《瑜伽师地论》卷23(CBETA, T30, no. 1579, p. 409, b23-24)
[A14] 《瑜伽师地论》卷19(CBETA, T30, no. 1579, p. 387, b29-c1)
[A15] 《瑜伽师地论》卷24(CBETA, T30, no. 1579, p. 412, b4-5)
[A16]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6〈11 静虑品〉(CBETA, T26, no. 1537, p. 482, b17)
[A17] 《法句经》卷2〈32 爱欲品〉(CBETA, T04, no. 210, p. 571, b20-21)
[A18] 《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卷1(CBETA, T22, no. 1426, p. 553, a14)
[A19]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16(CBETA, T27, no. 1545, p. 602, b27-28)
[A20] 缕【CB】镂【印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12)
关闭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1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