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之研究

一 序起

「法」是达磨(dharma巴利语作 dhamma)的义译在佛法中法有根本而重要的意义如佛教的流传人间称为三宝住世三宝是我们的归依处信仰与理想所在而法就是三宝之一如释尊成道以后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宣扬其自觉自证的圣道称为「转法轮」法是佛法的内容而佛与僧是法的体现者与实践者所以法是佛法的根本与核心

从圣典看来法的内涵极为深广法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致在佛法的流传中「一切法」成为熟悉的成语善恶邪正——一切都是法如一般人说到法就会想到《俱舍论》的七十五法大乘的百法一切一切都是法这样的意义当然也是古已有之但著重于这样的法与如来出世宣扬正法的根本意义显然有了距离法被偏重的泛称一切习惯了也就忽略法的本义如西藏所传弥勒所造的《辨法法性论》(法尊译汉藏教理院刊本)竟然说「法为生死法性为涅槃」法被局限于生死流转的一切有漏法与法的本义——法是归依处到了恰好相反的一面

关于「法」的含义《原始佛教思想论》(汉译本六九——七〇)引觉音的法有四义教法因缘现象而以为应分为教法与理法而理法有现实世界的理法及理想界的理法我在《佛法概论》曾类別为文义法意境法归依法而归依法中又有真实法中道法解脱法(第一章第一节)现在看来依法的不同意义而作不同的分类是可以的但从含义的不同發展的倾向以探求法的根本意义还嫌不够所以再以「法」为对象而作进一步的探究

古代有「智所知」「识所识」「通达(慧)所通达」论门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论师以为一切法是智所知的也一切是识所识的通达所通达的但大众部等却说「一切法处非所知非所识是所通达」(《异部宗轮论》)大概的说这是以为识所认识的与般若所通达的不完全相同阿毘达磨者的见解自有他的思想渊源有他的独到见地但如以法为有是「识所识」的有是「通达所通达」的在说明上倒不失为善巧的方便

二 圣道现见的正法

「法」是释尊自觉自证而为众生宣说开示的自觉自证的法一向称为「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为众生作契理契机的宣说实在并不容易从佛的开示看来佛是以圣道为中心而方便开示的圣道是能证能得的道以圣道为法主要是八正道《杂阿含经》(卷二八)「正见是法乃至正定是法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初转法轮时宣说的道八正道为什么称为「法」呢法(dharma)从字根 Dhṛ 而来有「持」——执持不失的意义八正道是被称为「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杂阿含经》卷一二八正道是一切圣者所必由的佛曾为须跋陀罗表示了绝对的决定的主张如《长阿含经》(卷四)「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可见八正道是解脱所必由的不二圣道不变不失所以称之为法

圣道不外乎八正道但佛应机而说有种种道品如佛曾一再为阿难说「自洲(或译「灯」)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杂阿含经》卷二四佛教弟子们依自己依法而修习而依止的法就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内容八正道是古仙人道四念处也被称誉为「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准《中阿含经》卷二四真如法即正法)谓四念处」(《杂阿含经》卷四四这是贯通古今前圣后圣所共依的一乘道还有摩诃迦旃延说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为一乘道(《杂阿含经》卷二〇这样的古道与一乘道都称之为法

八正道统摄为三增上学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依戒得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脱这样的三增上学能得解脱的实现所以《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中称戒解脱为「四深法」如加上解脱的证知即成戒解脱解脱知见名五分法身(法蕴)佛的无学弟子都是成就此法的所以《长阿含经》(卷六)「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谓众者戒众(众即蕴的异译)成就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成就

上来以圣道为「法」而展开著重于道的体证解脱依圣道而修习成就一定会体现那甚深法反之如不能如实知见陷于迷谬的二边那怎能解脱呢这样从圣道的先导者——正见而开示如实法圣道的如实知见据《杂阿含经》(卷三〇)四圣谛八圣道而外举「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从无明到老死——十二支为缘起说的最后定论佛说因(hetu因缘(nidāna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这些术语起初是没有多大差別的这无非指出一项根本法一切的有与无生与灭都依于因缘显示了有无生灭的所以然释尊到底怎样开示缘起呢释尊一向宣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裡所应该注意的有与生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无与灭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苦聚」就是称为「五盛阴苦」的五取蕴现实身心的总名五取蕴的集起依于因缘灭尽也由于因缘这似乎从因缘而展开为相生与还灭的二面其实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是缘起是依缘而集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是寂灭不是依于缘而是缘灭了舍利弗听了马胜比丘的一偈而悟入极有名的缘起偈《四分律》(卷三三)这样说「诸法因缘生佛说此因缘是法缘及尽是大沙门说缘(依缘而集起)与尽灭不能看作不相关的两法因为依缘而集起的当下就显示了灭尽的可能与必然性「此有故彼有」的没有不归于「此无故彼无」所以悟入因缘缘起的依待性也就能更深入的悟入寂灭因此《中阿含经》(卷七)「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甚深微妙法从缘起的悟入而显现出来

佛所自证的深法感到不容易宣说而有「我若说法徒自劳苦」的慨叹传说梵王为此而请佛说法律部都有记载《相应部》(六一)说「世尊独处禅思作如是念我所证得甚深之法难见难悟寂静微妙超寻思境深妙智者乃能知之众生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欣阿赖耶众生以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欣阿赖耶故是理难见所谓缘起倍复难见所谓一切诸行止灭诸依舍离爱尽离欲涅槃」这在汉译《杂阿含经》(卷一二)即分明的称为有为与无为如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难见与倍复难见是先后的次第悟入这就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杂阿含经》卷一四

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一切法中最为第一」(《杂阿含经》卷三一这是不消多说的缘起是有为生灭为什么也称为法(任持不失)呢对于这释尊有明确的开示如《杂阿含经》(卷一二)「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缘起)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發此等诸法法住法定(原误作「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这一经文是非常著名的虽传译略有不同但主要是说明缘起是本来如此的与佛的出世不出世无关佛只是以正道而觉证他为众生说明而已法住法界等是从种种方面来形容表示缘起——法的意义《杂阿含经》(卷一二)「此(缘起)法常住法住法界玄奘在《瑜伽师地论》中译作「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什么叫「法性」(dharmatā如《增支部》(一〇二)说「凡持戒具戒者不应思我起无忧于持戒具戒者而无忧生是为法性厌离者不应思我现证解脱知见于厌离者而现证解脱知见是为法性」《中阿含经》(卷一〇)译法性为「法自然」这是说修道——持戒得定如实知见这些道法如能修习会自然的引生一定的效果法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性自尔故」所以叫法性又如《杂阿含经》(卷四四)「过去等正觉及未来诸佛现在佛世尊能除众生忧一切(佛)恭敬法依正法而住如是恭敬者是则诸佛法「是则诸佛法」据巴利藏应作「是诸佛之法性」意思说诸佛于法是自然的当然会这样的——依正法而住的依法而住与恭敬法就是以法为师的意思「法性」本形容法的自然性但一般解说为法的体性实性法与法性被对立起来而法的本义也渐被忽略了这些形容法的词类都应该这样的去解说如法(缘起)是安住的确立而不改的所以叫「法住」法是普遍的常住的所以叫「法界常住」法是不动的所以叫「法定」法是这样这样而没有变异的所以叫「法如」如是 tathatā 的义译或作真如「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就是「非不如性」avitathatā「不变异性」(ananyatathatā)的异译是反覆说明法的「如」义「审谛真实不颠倒」奘译作「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也就是说明法——缘起是真实而非虚妄的审谛而非颠倒的如如而非变异的这样的甚深缘起(及缘起寂灭)非变非异法尔自然当然是「法」了

从道的实践而达解脱的证知(五分法身)是从能证边说从圣道的如实知见悟入缘起与涅槃是从所证边说这是释尊开示正法的两大方便其实修圣道而能悟见缘起与寂灭当下就是离系解脱的证知了法是以圣道的实践为核心的所以佛的开示或称为「示涅槃道的胜法」(《经集》二三三)此外如实知见的还有四谛佛在波罗奈初转法轮就以四谛为法的纲要四谛——苦苦集苦集灭苦灭道这也就是法所以《杂阿含经》(卷一六)「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在这四谛的开示中也有两方面的叙述经中一致说到「如实知四谛」四谛是应思惟应如实知应现证的这是从所边说如《杂阿含经》卷一五《转法轮经》说四谛是应了知应现证的但又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是说在修道的实践中知苦断集而证于寂灭可见这是从能边说苦与集——苦由集起由集起苦就是纯大苦聚集为缘而起的缘起法苦集灭就是纯大苦聚灭也就是「爱尽无欲」的寂灭涅槃在圣道的实践中不但悟见苦集灭而也是知苦(缘起故无常无我我所)断集(离爱)证入于寂灭知断证修的四谛说是以圣道的修习而叙述其断证的这二类不同的方便叙说实为后代部派中渐悟四谛与顿悟灭谛的异义的根源

法是我们的归依处佛弟子应「念法」「于法证净」无疑的法随念与法证净的法《杂阿含经》(卷二〇)这样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玄奘于《法蕴足论》(卷二)译为「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这可以略为解说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说说得恰如其分的——善说佛的正法能在现生中悟见而不是非要等到来生的——现见八正道与烦恼不相应是清凉安隐的——无热应时或译不时佛法不受时间的限制什么时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达的能力——引导能随顺于如实知见——近观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觉自证的称为智者内证所以「法」不是別的是从圣道的修习中现见缘起与寂灭而得自觉自证方便的开示中这就是法就是我们的归依处这一切是本于佛的现正等觉而来

三 法与义法与律的对立

佛开示的正法虽方便的说为圣道圣道所觉悟的如实由圣道而实现的解脱而实就是佛陀自觉自证的内容但在佛法的流传中法与义法与律却分化而对立起来法与义(artha)并举《阿含经》中到处可见考察起来也还有三类如《杂阿含经》(卷二九)「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断嗔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这是以八圣道为法以圣道所得的利益效果为义又如《杂阿含经》(卷一六)「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义饶益巴利藏作「不引义利」可见义是从法而来的实效也就是修法的真正义利义是实际的义利所以空虚的议论迷妄的宗教行仪(如苦行等)是没有实际效果的都称之为「无义」而为佛所呵弃法是圣道所现见的义是法所含的内容如《杂阿含经》(卷一二)「法说义说法是如实知见的缘起支义是缘起支的別別解说与此相当的《相应部》(一二一——二)虽作「法说分別说」然据四无碍解的法无碍解义无碍解及四依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而说法为圣道所现见的义是所含内容的分別是非常恰当的法与义的这一对说是重于开示解说的(教法)重于教法而更进一步的如《中阿含经》卷一《善法经》说「云何比丘为知法耶谓比丘知正经歌咏记说偈咃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云何比丘为知义耶谓比丘知彼彼说义是彼义是此义这是以十二分教(巴利藏见《增支部》七集作九分教)为法以十二分教的意义为义这样法是佛所说的一切教法(本生譬喻等都在内)而不是专指圣道现见的法了从《杂阿含经》所见的法与义到《中阿含经》(或《增支部》)所见的法与义看出了佛教界从重于证法而倾向于教法的历程

法与律的并举是僧伽發展所引起的佛的成正觉转法轮一贯是法的现觉法的开示由于随佛出家的多了所以「依法摄僧」而有僧伽的成立一方面因学众的违犯而有学处(Zikṣāpada)的制立半月半月说名为波罗提木叉一方面规定了出家受戒等僧伽的制度出家中心的僧伽日渐广大这些被称为律的也日渐重要达到与法对立并举的地位说到律梵语 vinaya音译为毘奈耶毘尼义译为律调伏经律中常见法与律并举如「法律」「法毘奈耶」「是法是毘尼非法非毘尼」等法与律的对举起初是与「法义」并举一样表示法与法的效用正法的现见是如实知而得解脱的由法而得这样的义利所以称为义同样的法——圣道的修证一定是离罪恶离颠倒离缚著而身心调伏的所以称为毘尼我曾比喻为法如光明的显發毘尼如阴暗的消除法与毘尼是同一内容的两面但在僧伽的發展中和乐清净为僧伽的特质在僧伽中无论是个人的身心活动或是僧伽的自他相处如有不和乐清净的就与法不相顺而有碍于法的进修反之如消除不和乐清净的因素自能「法随法行」而向于正法这样犯罪而行忏悔奉行僧伽的规制就称为毘尼与法有同等的重要性《毘尼母论》(卷七)「毘尼者凡有五义忏悔随顺「忏悔」是犯或轻或重的过失作如法的忏除约波罗提木叉说「随顺」是遵照僧伽的规制——受戒安居等如法而作这二类又称为「犯毘尼」「灭」是对僧伽引起的纠纷如法灭除就是现前毘尼等七毘尼这又称为「灭鬪诤言讼毘尼」「断」是对烦恼的对治伏灭又称为「断烦恼毘尼」「舍」是对治僧残的「不作舍」与「见舍」从古代的解说来看都是有个人的思想或行为错误的调伏不遵从僧伽规制或自他斗诤的调伏「断烦恼毘尼」可说是毘尼的本义因为见法必断烦恼断烦恼就能见法但在僧伽制度的开展中毘尼成为波罗提木叉与犍度的总称其后著重于教法所以结集的文句也就内容不同而分为法(经)与毘尼法与毘尼由于教典各別渐被看作不同的二事这不但局限了法的内容律师们还高唱「毘尼至上」想与法一论短长

四 传承中的无比法与妙法

法是圣道圣道的证知与解脱这一根本意义在佛法的弘传中上座说一切有部是坚定地受持的所以《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二)「云何法轮八支圣道法以圣道为本在佛教的部派發展中可说都在探求最根本的最主要的圣道赤铜鍱部的《分別论》(一一二)并列八支圣道与五支圣道化地部就说「正道唯五」(《论事》二〇五)这与譬喻师所说「奢摩他毘钵舍那是道谛」(《大毘婆沙论》卷七七意见相合这是说在圣道的体证中是没有正语正业正命的这是以戒为助道的资具定慧才是道的主体大众部更进一步如《异部宗轮论》说「慧为加行能灭众苦这是以慧(般若 prajñā)为道体圣道的修证就是般若的修证

以圣道圣道的主体——般若为「法」的上座说一切有部及初期大乘经都正确的传承下来说一切有部中重于阿毘达磨的论师虽也以八圣道为法而特重于慧法——达磨佛教界偏重于「一切法」法的根本义不免晦昧不明所以阿毘达磨(abhidharma)——大法无比法究竟法在一切法中被举扬出来甚深无比的法——阿毘达磨据《大毘婆沙论》(卷一)「阿毘达磨自性云何无漏慧根以为自性无漏慧是胜义阿毘达磨也就是真实的阿毘达磨能引發无漏慧的有漏修慧思慧闻慧生处得慧诠表阿毘达磨的论典(教)是阿毘达磨的资粮依此能得阿毘达磨(无漏慧)所以也名阿毘达磨这都是世俗(假名)阿毘达磨依《大毘婆沙论》所说依论典而引生有漏慧依有漏修慧而得无漏慧该摄了圣道修学的历程

关于初期的大乘经且举《般若经》与《法华经》为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卷五)说「诸佛依止于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于法所谓法者则是般若波罗蜜法为佛所尊敬为佛所依住是《阿含经》所说的所依所敬的法不是別的就是般若据《阿含经》及律由于佛说八圣道名为转法轮现在广说圣道的主体——般若所以诸天于空中说「我于阎浮提再见法轮转」(《小品》卷四这一开示显明了佛陀证法与教法的本义于般若特有深究的龙树在《大智度论》(卷一八)说「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又(卷五六)说「因语言经卷能得此般若波罗蜜是故以名字经卷(亦)名为般若波罗蜜对般若的分別解说就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般若的根据《大智度论》(卷三一)又说「般若波罗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智慧(实相般若)当学十八空(观照般若)住是小智慧方便门能得十八空何等是方便门所谓般若波罗蜜经(文字)读诵(闻)正忆念(思)如说修行小般若与胜义世俗二类阿毘达磨实相观照文字——三般若与无漏慧有漏慧阿毘达磨论——三类阿毘达磨岂不是有同一的意趣吗虽然圣道——般若与缘起寂灭阿毘达磨者重于差別的说明而《般若经》重于现证如智不二的实相般若而以圣道的现觉为法是非常一致的

再说《法华经》具称《妙法莲华经》妙法(saddharma)也可译为正法妙法或正法原是《阿含经》以来的固有名词什么是妙法从前智者大师说迹门十妙本门十妙真是说得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其实妙法或正法就是佛所自证的佛要说由于众生愚痴而不容易说的法如上文所引「世尊独处禅思作如是念我所证得甚深之法难见难悟」等《法华经》就是把握这「妙法」而给予开显出来如(卷一)说「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即「爱乐欣喜阿赖耶」)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其后也说到因梵王请法而决定方便说法《法华经》说佛自证的妙法是「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从这一见地去看时《法华经》的「妙法」即明显的表示出来佛所自证的妙法(卷一)说「佛坐道场所得妙法」「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这可见佛于道场现证的妙法以智慧(知见)为主摄得力无所畏等一切无漏功德在如来广大深远知见中如(卷一)说「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自证的妙法以智慧而彻证缘起寂灭——智境不二的圆证以智慧(现证)为主所以开宗赞叹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这样佛所要说而一时还不能明说的妙法就是「佛之知见」「佛慧」只是这一大事所以名为一乘如(卷一)说「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为说佛慧的一佛乘也名为大乘是摄得种种功德的如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总之妙法是佛自证的要说而不曾明说的就是佛慧(佛之知见)在《般若经》中虽说「法者则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五五)也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实智慧」但到底著重于菩萨现证的般若所以说「般若但属菩萨」而「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大智度论》卷四三《法华经》直探如来自证的妙法——「佛之知见」所以(卷二)称叹为「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是法甚深奥」

五 法轮与转法轮

「法」是圣道——般若的现证这是佛所自证的也是方便开示而引导弟子来同样证入的名词然而法是印度旧有的名词佛为什么选用这个「法」字来代表现等正觉的内容佛说法而阿若憍陈如悟入了诸天称誉为「转法轮」法为什么比喻为轮而形容为如轮的转动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事

《杂阿毘昙心论》(卷一〇)择取《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二)的要义说「牟尼说见道疾故名法轮或说学八支转至于他心见道是最初悟入是非常迅疾的(后代禅者称为直入顿入)妙音解说为「转至于他心」本为佛陀的自证因佛的引导而从弟子心中顿然显现被形容为「如新㲲易染」那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正是慧光朗彻的现觉(我从禅宗东山门下的「以心传心」而理会转法轮的本义)圣道的悟入佛没有阐述(所边)悟的是什么而约(能边)智慧现前说「得法眼净」《转法轮经》更广说为「生眼(生)智(生)明(生)觉」以慧为主的现证内容称之为「法」譬喻为轮那样的迅疾转至于他心是极为明确的

平常说法是「持」义有不变不失的意思那怎么比喻为轮如轮那样的疾转呢与释尊同时發扬而完成的耆那教立「法」与「非法」「法」是运动的原理「非法」是静止的原理以法为运动的原理与佛说不合但印度固有的「法」这个名词有运动的意味不正是佛说「法轮」「转法轮」的有力旁证吗

「陀罗尼」(dhāraṇī是大乘的特法《大智度论》(卷五)解说为「能持」「能遮」持与遮实为同一内容的相对作用一般是译为(总)持的陀罗尼也从 Dhṛ 字根而来陀罗尼的持而不失与法同一语原(陀罗尼可说是达磨俗化了以后引起的代替名词)这可以从一器物来说明儿童玩具中有名为「陀螺」的形制各式不一或截取竹筒(作孔)中贯以支柱先以绳缠绕然后抽绳放去陀螺就急疾地旋转在转动而能保持力量平衡时能卓立而不会倒下来并發出嗡嗡的声音这名为抽陀螺也有木制的卓立在地抽绳而急疾旋转如不断的以绳鞭策他就能久久的保持卓立而不倒这可说是打陀螺了「陀螺」实是从印度传来的如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犹如小儿弄于独乐旋速则见如住旋迟则见来去「独乐」显然为陀螺的异译所以被称为陀螺(即独乐)正因为「旋速则见如住」能保持不失这是 Dhṛ 而用于器物的称呼与陀罗尼达磨(法)都从「保持不失」的意义而来陀罗尼有名为「旋陀罗尼」的可见 Dhṛ 的「持而不失」是在动态下显现出来而不是什么静止的抽象的不变不失的原理这对于法(达磨)的被用为运动的原理被比喻为轮轮那样的转动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佛说的「法」的本义那对于大乘现证法的内容也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去论证了

「法轮」从轮王的轮宝而来释尊诞生于王家所以佛的化导世间每以轮王的治化相对比正法治世的轮王主要从轮宝得名轮宝是轮王的七宝之一据印度传说如国王而奉行仁政轮宝就会东方来「轮(宝)有千辐一切具足清净自然非人所造色如火𤈷光明昱烁」(《中阿含经》卷一五等轮宝有无比的威力飞到那裡那裡的国家就(不经战争而)顺伏奉行爱民及物的德化的政治轮宝是圆形的光明赫赫的威力无边的迅速飞行的从东方来的来了就是和平与繁荣这大概是太阳神话引起的传说「千辐轮相」也与传说日称「千光」相合佛于菩提树下的廓然妙悟称为菩提般若涅槃都不外乎这一现证——「法」的说明据佛法的信念释迦佛所现证的与一切佛平等弟子们修习相应也一样的现证与佛一样同得解脱所以现证的法是古今一如的迅速出现的可以从此到彼的现证时慧光朗彻降伏一切无明烦恼的这样的法的现证如轮王的轮宝一样所以就称之为「法轮」「转法轮」了这就是「正法」(妙法)是我们归依的法

六 意识所识的法

法是圣道现觉的胜义法(天魔梵所不能转的)在佛教(特別是阿毘达磨论师)發达中重视世俗法——「一切法」而现证的内容又形成「法性」「真如」「实相」——与法相对立的胜义名词但也专约所边说所以虽说理智一如「法性」等自然的被解说智慧所证的真理了

世俗法在佛应机设化中也早已经应用佛是就现实的世俗事而引归胜义的佛开示的法门有蕴界等处是十二处眼等为内六处色等为外六处眼等内六处(六根)各有所取的境如眼取色耳取声鼻取香舌取味身取触意取法法是意所取的十二处引發六识总称十八界在十八界中法是意根所取意识所识(了別)的法是物质(色触)以外的一切但意与意识不但取法识別法而且能取一切了別一切所以一切都是意所取的意识所了別的一切都可名法称为一切法「一切法」《杂阿含经》(卷一三)已经说到了虽在南传的《相应部》中只是「一切」然「一切法」一词早为经律各派所通用了

这一切为什么都称为法《俱舍论》(卷一)传阿毘达磨论者的解说「能持自相故名为法无论是根是境是识都有不共其他的一定特性(自相)一定作用约特性不失说叫做法法就是「持」的意思唯识学者解说得更圆满如《成唯识论》(卷一)「法谓轨持」依「轨持」的意义说有一定的特性(能持自相)能引發特定(一定范围内)的认识(轨生他解)这是说可识知的一切与所识有一定的关系所识有他不共的特性存在这种特性能引發特定的认识这就是法这样的解说确乎符合于意识所知的一切都名法的意义

「一切法」是一般的世俗的一般认识到的一切自从部派佛教特別是上座系著重于一切法的论究以来虽对现实的身心有深切的研究良好的成果但过分倾向一切法的分別不免忽略了佛所自说的以圣道为中心的现证法(初期)大乘法的兴起就是针对这种偏向而以菩萨般若如来知见为本复活了佛陀时代圣道实践的正法


校注

[A1] 民国五五年撰
[A2] 巴利语作 dhamma【CB】P. Dhamma【印顺】
[A3] 俱舍论【CB】俱舍【印顺】
[A4] 《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卷6〈6 辩摄等品〉「所知法云何谓一切法是智所知随其事此复云何谓苦智知苦集智知集灭智知灭道智知道复有善世俗智知苦集灭道及虚空非择灭故说一切法是智所知随其事是名所知法所识法云何谓一切法是识所识随其事此复云何谓眼识识色耳识识声鼻识识香舌识识味身识识触意识识法眼色眼识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故说一切法是识所识随其事是名所识法所通达法云何通达者谓善慧此以一切法为所通达随其事此复云何谓苦忍苦智通达苦集忍集智通达集灭忍灭智通达灭道忍道智通达道复有善有漏慧通达苦集灭道及虚空非择灭故说通达者谓善慧此以一切法为所通达随其事是名所通达法」(CBETA, T26, no. 1542, p. 713, c20-p. 714, a5)〔法〕-【圣】
[A5] 《异部宗轮论》卷1(CBETA, T49, no. 2031, p. 16, a2-3)
[A6] 《解深密经》卷1〈2 胜义谛相品〉(CBETA, T16, no. 676, p. 691, b2)
[A7] 杂阿含经【CB】杂阿含【印顺】
[A8] 《杂阿含经》卷28(CBETA, T02, no. 99, p. 202, c6)
[A9] 《杂阿含经》卷12「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CBETA, T02, no. 99, p. 80, c17-18)
[A10] 《长阿含经》卷4(CBETA, T01, no. 1, p. 25, a25-29)
[A11] 《中阿含经》卷24〈4 因品〉(CBETA, T01, no. 26, p. 582, b10)
[A12] 《杂阿含经》卷44(CBETA, T02, no. 99, p. 322, b1-2)
[A13] 《杂阿含经》卷20「尊者摩诃迦旃延语长者言『汝当依此四不坏净修习六念』」(CBETA, T02, no. 99, p. 145, b11-13)
[A14] 长阿含经【CB】长阿含【印顺】
[A15] 《长阿含经》卷2(CBETA, T01, no. 1, p. 13, a3)
[A16] 《长阿含经》卷6(CBETA, T01, no. 1, p. 37, b10-12)
[A17] 《杂阿含经》卷30(CBETA, T02, no. 99, p. 216, a21)
[A18] 《杂阿含经》卷1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CBETA, T02, no. 99, p. 67, a5-7)恼苦=苦恼【宋】*【元】*【明】*
[A19] 裡【CB】里【印顺】
[A20]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2, c21-22)
[A21]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b16-18)
[A22] (1)《四分律》卷33「如来说因缘生法亦说因缘灭法若法所因生如来说是因若法所因灭大沙门亦说此义此是我师说」(CBETA, T22, no. 1428, p. 798, c21-23)(2)《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2「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CBETA, T23, no. 1444, p. 1027, b21-22)
[A23] 《中阿含经》卷7〈3 舍梨子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67, a9-10)
[A24] 《四分律》卷31「我今欲说法余人不知则于我唐劳疲苦耳」(CBETA, T22, no. 1428, p. 786, c5-6)
[A25]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3, c13-15)
[A26] 《杂阿含经》卷14(CBETA, T02, no. 99, p. 97, b6)
[A27] 《杂阿含经》卷31「如是一切法有为无为离贪欲法最为第一」(CBETA, T02, no. 99, p. 225, c27-28)
[A28] 《杂阿含经》卷12「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發谓缘生故有老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CBETA, T02, no. 99, p. 84, b18-24)
[A29]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4, b17)
[A30] 《瑜伽师地论》卷10(CBETA, T30, no. 1579, p. 327, c23)
[A31] 《中阿含经》卷10〈5 习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485, b23)
[A32] 《大智度论》卷32〈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98, a6)
[A33] 《杂阿含经》卷44(CBETA, T02, no. 99, p. 322, a22-25)
[A34]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4, b23)
[A35] (1)《大宝积经》卷39〈4 如来不思议性品〉「非不如性不变异性」(CBETA, T11, no. 310, p. 224, b11-12)(2)《瑜伽师地论》卷93(CBETA, T30, no. 1579, p. 833, a25)
[A36] ananyatathatā【CB】ananyathatā【印顺】
[A37]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11〈21 缘起品〉(CBETA, T26, no. 1537, p. 505, a21-22)
[A38] 《杂阿含经》卷16(CBETA, T02, no. 99, p. 110, c4-5)
[A39] 《十地经论》卷7(CBETA, T26, no. 1522, p. 163, c26)
[A40] (1)《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5〈6 分別贤圣品〉(CBETA, T29, no. 1558, p. 133, b16)(2)《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87「法随念法证净法」(CBETA, T27, no. 1545, p. 938, c29)
[A41] 《杂阿含经》卷20(CBETA, T02, no. 99, p. 143, c4-6)
[A42]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2〈3 证净品〉(CBETA, T26, no. 1537, p. 462, a8-9)
[A43] 《杂阿含经》卷29「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谓成就此法者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断嗔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CBETA, T02, no. 99, p. 205, c10-13)
[A44] 《杂阿含经》卷16(CBETA, T02, no. 99, p. 109, a3-4)
[A45] 《杂阿含经》卷12(CBETA, T02, no. 99, p. 85, a13)
[A46] 《中阿含经》卷1〈1 七法品〉(CBETA, T01, no. 26, p. 421, a17-27)
[A47] 《毘尼母经》卷7(CBETA, T24, no. 1463, p. 842, a5-6)
[A48] 《毘尼母经》卷8(CBETA, T24, no. 1463, p. 849, c2)
[A49] 《毘尼母经》卷8(CBETA, T24, no. 1463, p. 850, a2)
[A50]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82(CBETA, T27, no. 1545, p. 911, b17-18)
[A5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77(CBETA, T27, no. 1545, p. 397, b3-4)
[A52] 《异部宗轮论》卷1(CBETA, T49, no. 2031, p. 15, c19)
[A53]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CBETA, T27, no. 1545, p. 2, c23-24)
[A54]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13 相无相品〉(CBETA, T08, no. 227, p. 558, c14-15)
[A55]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9 叹净品〉(CBETA, T08, no. 227, p. 553, a16)
[A56]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90, a25-26)
[A57] 《大智度论》卷18〈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90, a17-18)
[A58] 《大智度论》卷56〈30 顾视品〉(CBETA, T25, no. 1509, p. 458, b5-6)
[A59] 《大智度论》卷3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285, c17-21)
[A60]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9, c4-8)
[A61] 《妙法莲华经》卷1〈1 序品〉(CBETA, T09, no. 262, p. 3, c6-7)
[A62]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6, b20)
[A63]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4-6)
[A64]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20-22)
[A65]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6, a18-20)
[A66]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23-25)
[A67]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9, b8-10)
[A68]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b25-26)
[A69]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7, a25)
[A70]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
[A71]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7, b1-3)
[A72]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0-21)
[A73]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10, a14-15)
[A74]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8, a23-24)
[A75] 《妙法莲华经》卷2〈3 譬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15, a7-11)
[A76]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5〈13 相无相品〉(CBETA, T08, no. 227, p. 558, c15)
[A77] 《大智度论》卷55〈29 散华品〉(CBETA, T25, no. 1509, p. 455, b18)
[A78] 《大智度论》卷43〈9 集散品〉「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CBETA, T25, no. 1509, p. 371, a6-7)
[A79] 《大智度论》卷43〈9 集散品〉(CBETA, T25, no. 1509, p. 371, a4-5)
[A80] 《妙法莲华经》卷2〈3 譬喻品〉(CBETA, T09, no. 262, p. 12, a20-21)
[A81] 《杂阿毘昙心论》卷10〈10 择品〉(CBETA, T28, no. 1552, p. 950, b9-10)
[A82] 《別译杂阿含经》卷9「如新净㲲易受染色」(CBETA, T02, no. 100, p. 441, a15-16)㲲=叠【圣】
[A83] 《长阿含经》卷1(CBETA, T01, no. 1, p. 9, c13-14)
[A84] 《杂阿含经》卷15「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CBETA, T02, no. 99, p. 104, a27-28)
[A85] 《大智度论》卷5〈1 序品〉「『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CBETA, T25, no. 1509, p. 95, c10-11)〔或言能遮〕四字-【宫】
[A86] 《阿毘昙毘婆沙论》卷3〈1 世第一法品〉(CBETA, T28, no. 1546, p. 25, c20-21)
[A87] 《中阿含经》卷15〈1 王相应品〉(CBETA, T01, no. 26, p. 520, c25-26)
[A88] 《杂阿含经》卷13(CBETA, T02, no. 99, p. 91, b21)
[A89]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1 分別界品〉(CBETA, T29, no. 1558, p. 1, b9)
[A90] 《成唯识论》卷1(CBETA, T31, no. 1585, p. 1, a24)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3)
关闭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