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佛教从印度传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著辉煌的业绩创开了隋唐的佛学时代启發了宋明的理学时代一直到现在佛书部帙的庞大寺院佛像的普遍对于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还是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国佛教的值得尊重值得提倡發扬应该是每一中国人所有的责任

中国佛教就是二千年来流行于中国的佛教其中有两大类一是印度传来中国的佛教一是经过中国佛教徒的研求修习發展为独到体系的佛教如台我们应该發扬中国特有的佛教但佛教到底是从印度传来的所以也应研究印度传来中国的佛教惟有从这两方面去研习阐扬对于中国佛教的特长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对于现代的中国佛教才能有所补益因为许多固有的法宝被我们遗忘了对于国际佛教思想界的协调才能得到恰当的方针

本文略说有关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想从印度佛教的完整体系中理解(传入)中国佛教的地位对于在中国發扬完成的佛教渊源给以简要的叙说

一 印度的三期佛教——总说

佛法的真义当然是超越时空的但自释迦佛证觉说法以来起初是流布于印度后来又传入中国佛法既活动于现实的时空中义理教典宗派制度等便为时空所局限中国所承受于印度的佛教自然也有时代与区域的关系

印度佛教从佛陀初转法轮起到回教侵入东方而衰灭(西元一二〇〇年顷)止约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末后的二百年(波罗王朝晚期以后)印度佛教已濒临衰亡边缘在此以前虽或兴或衰大体上都有独到的發扬这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佛教史太虚大师分之为三个时期每期(大数)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约当西元以前为「小行大隐时期」佛灭不久佛教界开始结集圣典到阿育王时四阿含经与广律大体凝定为佛教界所公认四阿含法义的阐扬佛弟子有了不同的论义分为舍利弗的阿毘昙系(上座部所本)迦旃延的蜫勒系(大众部所本)由于阿育王的信佛及推动国际布教运动使佛教向印度的东南与西北發展促成佛教部派的急剧分化阿育王时代大众部与上座部(说一切有系)以外还有源出上座而多少接近大众部的分別说部当时盛行于中印度中国古代传说优波毱多(与阿育王同时)以后有五部盛行而五部中的化地法藏饮光——三部都属于分別说系锡兰传说阿育王子摩哂陀传佛法入师子国(今锡兰)是属于分別说的赤铜鍱部此期的圣典与学派以声闻道的阿罗汉果为终极被称为小乘教西元前一八〇年顷熏迦王朝采取排佛的措施中印的政教渐衰东南印与西北印的佛教日趋于發展西元前大乘佛教还在潜流与待缘兴起的阶段所以称之为「小行大隐」

第二个五百年(一——五世纪)为「大主小从时期」大乘以菩萨道为主以成佛为标极到西元初大乘显著的流行起来大乘经中每说「佛灭四百年后」「佛灭后五百年」大乘经才弘布人间这可以说是信史西元前二七年中印度的王朝覆亡而南方的安达罗王朝北方的贵霜王朝代之而大盛大乘就是与此同时而勃兴的佛教西元三二〇年旃陀罗笈多建笈多王朝于中印度与此同时大乘也有了新的發展试分经与论来说当贵霜与安达罗王朝时代初期传出的大乘经《般若经》《十地经》《维摩经》《法华经》等大多为源出于东南而集成于西北以一切法空为究竟了义的笈多王朝为有名的梵文学复兴印度教复兴的时代与此气运相呼应的大乘教又传出《大般涅槃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等这是以一切法空为不了义以如来藏(佛性)真实不空唯心为究竟的教典从论典来说安达罗王朝的龙树弘法于西元二世纪宗性空大乘《般若经》与《华严十地经》的释论《中论》最为著名成为中观大乘(空宗)的始祖无著与世亲(三四〇——四四〇)生于笈多王朝的盛世在大乘不空唯心的基石上摄取一切有系(有部及经部)的精英而阐扬唯识宗(有宗)著了很多的精严的论典大乘经与论同样的有先空后有的發达程序依佛教的实情来说大乘虽然勃兴传统的小乘佛教还保有广大化区与众多信徒只能说大小并行然从印度佛教的思潮来说此第二个五百年实以大乘佛教为主流所以称之为「大主小从」

第三个五百年为「密主显从时期」大乘与小乘——显教虽依旧流行而时代的佛教属于秘密教西元五世纪末笈多王朝分化而衰落了北印因嚈哒的侵袭佛教受到空前的损害中印兴起的伐弹那王朝(六七世纪间)护法有名但国力有限国祚也不长中印与南印的佛教由于印度教的隆盛日渐衰落下来西元六六〇年瞿波罗王在恒河下流创建波罗王朝虽局促于东方却维持了佛教一期的隆盛这便是密教领导的时代密典的传出起初是事部(杂密)行部(胎藏界)瑜伽部(金刚界)其后又有无上瑜伽部传说为龙树的弟子龙智(长寿婆罗门)难陀都是此期密乘的重要大师达磨波罗王(七六六——八二九)建超岩寺规模弘大为秘密教的重镇到磨醯波罗王时(八四八——八九九)毘睹波传出了《时轮金刚》密教才算完备了此后只是维持余势而已

从印度三期佛教来看中国佛教就明白中国佛教不同于锡兰(又传入缅泰)不同于西藏(又传入蒙满)有著时代的关系中国佛教的最初传入早在汉明帝以前但有弘化的事迹可考占有中国佛教的一页者要算汉桓帝时代(一四七——一六七)的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为最早此时印度正是大小并行大乘为主的时期所以中国没有锡兰那样有过专弘小乘时期而造成小乘佛教深固的根柢中国是一开始便是大乘为主小乘为从的局面虽也偶有偏宗小乘的如僧伽提婆(四世纪末)说「无生方等之经皆是魔书」虽大量译传《阿含经》广律阿毘昙论而大乘始终为中国佛教的重心中国佛教主要为印度的中期佛教从支娄迦谶的传译经竺法护(三世纪后半)而到鸠摩罗什的(四〇一)来华都著重于大乘经论的传弘所传译的大乘经可说都是龙树《大智度论》所引用过的性空大乘经论典还只是龙树及弟子提婆的作品略后中国所译传的有一显著的不同如昙无谶(四一六顷)的《大般涅槃》《大云经》佛陀跋陀罗(四二〇顷)的《如来藏经》求那跋陀罗(四四〇顷)的《楞伽经》《深密经》《胜鬘经》《大法鼓经》等经菩提流支(五一〇顷)等的《楞伽经》《十地经论》真谛(五六〇顷)的《摄大乘论释》等波罗颇迦罗(六三〇)的《大乘庄严经论》玄奘(六五〇前后)的大量论典这都重在龙树所不曾引用过的真常大乘经与无著世亲系的唯识论这一先性空经论而后真常唯心经论的次序印度与中国完全一致

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密教属于事部的东晋以来多少杂乱的传出唐开元四年(七一六)善无畏来传《大日经》(行部)开元九年(七二一)金刚智来传《金刚顶经》(瑜伽部)号称两部大法其实还只是前期的密典不久唐代衰乱佛教的传译也就停顿了直到赵宋开国(九六〇)国运复兴五六十年中又有梵僧东来但大抵来自佛教久衰的北印不是密乘重镇的东方所以虽传译密典也有属于无上瑜伽部的但不能影响中国佛教宋代的译经不过编入大藏经而已无上瑜伽不曾弘通于中国(除元代)晚唐的衰乱为一主要原因这与西藏恰好不同佛教的最初传入西藏已是西元七世纪中印度早是密乘勃兴的时代了西藏所传的为印度后期——「密主显从」的佛教中国是中期佛教「大主小从」含得初期与后期的一分

二 罽宾中心的佛教区

释迦佛时佛教本只流行于恒河两岸律典称此为「中国」阿育王时代佛教向南北扩展南方到达磨醯沙漫陀罗婆那婆私又越过大海传入锡兰成为分別说系赤铜鍱部的化区北方到达罽宾又扩展到西北及东北锡兰罽宾及以北地区(回教侵入为止)不属于印度而文化是印度佛教化的在当时南北都还是初期佛教到五百年顷(西元前后)印度全境——从南到北到处有大乘兴起罽宾及以北地区为北方的大乘重镇南方是东印的乌荼南印的安达罗(南)憍萨罗都是大乘区锡兰孤立海中所以虽有大乘传入而多少保持旧有的传统北方是大陆相连所以罽宾东北都成为大乘盛行的地方大乘佛教是南北呼吸相通的从發达的情况来说在安达罗与贵霜王朝时大乘是由东南而西北的笈多王朝时南北同向中印会合后期佛教是由西北而流向东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主要为陆路越过葱岭从西北而来由海道而从南方来的到南朝才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交通的著重陆路所以西北印度——罽宾区的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最密切尤其是汉两晋时期说到罽宾区晋以来一向指犍陀罗乌仗那一带——(先是赊迦后是)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隋唐才以迦湿弥罗及迦毕试为罽宾)从此向东是迦湿弥罗支那仆底阇烂陀罗等向西是那揭罗曷迦毕试梵衍那缚喝(吐火罗政治中心)又从缚喝影响到安息(西)康居(北)向北深入山区是乌仗那商弥到达葱岭的羯盘陀(今新疆的蒲犁)从羯盘陀向东北是沙勒龟兹焉耆向东是斫句迦于阗这一区域文化的重心是犍陀罗一带而从佛教来说是以大雪山雪山(葱岭)为中心而向东南西——三方扩展的葱岭以东北道的沙勒龟兹等是小乘区而南道的莎车于阗为大乘的教区葱岭以西吐火罗康居都是小乘教安息也以小乘为主山南乌仗那迦毕试呾叉始罗是大乘重镇迦湿弥罗却是小乘在这区域裡犍陀罗是大小并盛的佛教中心佛教传入中国大家知道初期是安息康居大月氏大月氏在汉代是占领阿姆河上流统治著大夏的国家但在西元二世纪前后大月氏是贵霜王朝的別名也就是罽宾中心大乘佛教区的王朝所以传入中国的月氏佛教除早期外实从犍陀罗等来不应该看作吐火罗或缚喝的

罽宾区(从印度河上流山地到新疆西南山地)是著名的禅观胜地从此發扬出来的佛教有小乘也有大乘初期这裡是属于阿难系统的重经派由于研经习禅而分化出来的首先是阿毘达磨论师以迦旃延尼子(前二世纪)的《發智论》为宗《發智论》作于支那仆底成为说一切有部以一切有为宗的极端派是《大毘婆沙论》一系此论集成于迦湿弥罗(二世纪中)破《俱舍论》的《顺正理论》论主众贤(四五世纪间)也属于此系温和些的《大毘婆沙论》称为犍陀罗师或西方师的《品类足论》作者——西方摩罗的世友(前一世纪)《甘露味毘昙》的作者妙音(二世纪)《阿毘昙心论》的作者法胜(三世纪)都是吐火罗人《杂心论》的作者法救(四世纪)是犍陀罗人而生于犍陀罗的世亲(四五世纪间)作《俱舍论》也属于此系

其次發展完成的是经部师譬喻师到鸠摩罗陀而大成(二三世纪间)鸠摩罗陀是呾叉始罗人后来弘化到葱岭羯盘陀经部师或譬喻师本为说一切有部的別系如持经者大德法救觉天经部异师世友(《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的作者)僧伽罗叉马鸣等都是他们是禅师又是努力弘化的布教师引用种种譬喻——本生故事比况来说明经义依《西域记》释迦的本生谈都指定在犍陀罗呾叉始罗那揭罗曷乌仗那僧诃补罗这就是贵霜王朝的政教中心犍陀罗艺术的發皇地譬喻大师的教化区譬喻大师的作品富有文艺性凡是譬喻大师中国佛教一律称之为菩萨他们与大乘取协调的态度兼容大乘而决不拒斥的鸠摩罗陀以后经部师向南方弘化世亲同时的室利逻多在中印度阿瑜陀作《经部毘婆沙》经部理论的严密化不再像譬喻大师弘法的活力了

罽宾中心区的大乘佛教是非常活跃的但没有弘通大乘的事迹可考除从我国译经史上推得大乘经论的流通情况外有两点可为明证据古代游历者的报告北印的乌仗那迦毕试那揭罗曷呾叉始罗新疆的于阗斫句迦都是大乘佛教盛行的地带中国与印度间隔著千山万岭而对于入山专修及游化的僧众是能克服来往障碍的以大雪山为中心而延展到南北都是习禅的胜地(羯盘陀乌铩斫句迦山地都有比丘入定久住的记载)也是大乘佛教传通的道场传说龙树入雪山从老比丘得大乘经斫句迦山区有大量的大乘经陀历的山岩中藏有大乘经等都可看出此一山区与大乘佛教的关系《般若经》说到后五百年《般若经》大行于北方《大悲经》说到弘法于北印的大师《华严经》说到菩萨住处也重在北方还说到于阗的牛角山寺《大集经》晚译部分说到从北印经雪山而到达西域(今新疆)一带的地理志这些都可以看出大乘经流传在这一区域的情形

三 罽宾中心区的佛教

佛教的传入中国始于汉哀帝时(西元前二年)景宪从大月氏使者受佛经明帝时(六四顷)从月氏请来《四十二章经》这都与月氏有关但那是吐火罗时代的月氏不外乎小乘法门据玄奘所见吐火罗一带都是小乘教号称小王舍城的缚喝有丰富的圣迹也没有大乘的形迹小乘论师妙音法胜来中国译小乘经的昙摩难提都是吐火罗人可以想见吐火罗是小乘佛教为主的从此向西向北而到安息与康居佛教的情形与吐火罗相近如康居的康巨康孟祥(康僧会是汉化的康居人)安息的安世高与昙无谛所有的译典都以小乘为主可见罽宾区的小乘教传到西方的吐火罗再向安息康居再从吐火罗康居安息越过葱岭到达西域的沙勒与龟兹据近代的發现龟兹一带使用吐火罗语早期的小乘教是由此路线而传入的到东晋的苻秦时代(三八〇顷)罽宾的僧侣东来如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卑摩罗叉弗若多罗除吐火罗的昙摩难提以外都是犍陀罗一带的小乘学者他们对小乘三藏开始作大部的翻译如《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十诵律》与《四分律》《八犍度论》《阿毘昙心论》《杂心论》《鞞婆沙论》等中国佛教史上所见的毘昙学者就是以这些论为主的但中国初期所传的小乘并非局限于自称有部正统的《大毘婆沙论》系反而以西方师譬喻师为多如安世高译出的《修行道地经》(僧伽罗叉造)《阿毘昙五法行经》(世友《品类足论》的初分)《心论》《杂心论》曹魏失译的《甘露味阿毘昙》都属于西方系其他如《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阿育王传》《出曜经》都是譬喻师宗《三法度论》(属犊子部)也是譬喻者的作品所以从西北印而传入中国的小乘教可说从来不与大乘相冲突《西域记》说大乘极盛的乌仗那有五部律《四分律》译者佛陀耶舍是罽宾人律序说是「昙无德部体大乘三藏」小不碍大的罽宾佛教成为中国古代小乘教的特色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大乘佛教

罽宾区禅法的传来是很早的安世高与竺法护译传了初期大瑜伽师僧伽罗叉的《修行道地经》鸠摩罗什来又译传「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脇)比丘马鸣(鸠摩)罗陀禅要」中国初期禅法是罽宾区譬喻师的禅法譬喻师是不障碍大乘的罗什也就附出法华弥陀法身等禅观流传在中国北方此外专修禅法的罽宾禅匠在西元四世纪勃兴第三代的佛大先(又译佛陀斯那卒于四一〇顷)是最杰出的禅师佛陀跋陀罗与沮渠京声学得而传来中国佛大先的禅法有新从天竺达摩多罗传来的顿禅罽宾一向传习的是渐禅(但佛陀跋陀罗传出的禅经只是二甘露门的渐禅)所以也是大小协调的如佛陀跋陀罗译有《观佛三昧海经》沮渠京声译有《观弥勒经》《观世音经》接著罽宾禅师又(四二四)来了昙摩密多译传《观虚空藏菩萨经》《观普贤行法经》《观无量寿经》畺良耶舍(四二四来)译有《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这可以看出那时的罽宾禅者已转重于大乘禅观近于密宗的修天色身了因当时中国的北方衰乱这后起的罽宾禅法流传在江南

初期传入大乘佛教的大师主要为月氏的支娄迦谶(及支道根支疆梁接等)原籍月氏生长炖煌曾游历西域的竺法护(弟子有聂道真竺佛念等)原籍印度生长龟兹曾游学罽宾的鸠摩罗什他们的译籍可以看作大月氏(贵霜王朝)时代的大乘佛教主要的佛典如《华严经》的〈十住品〉〈十地品〉与〈入法界品〉《宝积经》的《宝严经》与《阿閦佛经》《阿弥陀佛经》的净土经《大集经》的《般舟三昧经》等《法华经》《维摩经》《首楞严三昧经》等最重要而引人重视的是《般若经》的《大品》与《小品》初期大乘经的译传雪山东北的斫句迦与于阗是值得重视的朱士行(二七〇前后)到于阗求得《大品般若》后由于阗沙门无罗叉译出支法领西游(四一〇顷)在于阗求得《华严经》后由佛陀跋陀罗译为六十卷就是唐代新译的八十《华严》梵本也还是从于阗得来的支法领所得的不止《华严经》一部罗什曾译出一部分昙无谶译的《大般涅槃经》本来与法显(在中印度)所得的相同十卷以后是从于阗得来而补译的于阗与中国的大乘经教关系是何等重要与于阗毘连的斫句迦玄奘传说王宫有《般若经》《华严经》《大集经》等十部(或传「十二部」)都是部帙庞大的大乘经鸠摩罗什的大乘空学从莎车王子学来莎车就是斫句迦的一部分于阗与斫句迦大乘教的隆盛比北印度并不逊色反而六世纪后罽宾区的佛教衰落于阗与斫句迦还保持大乘盛行的光荣从地理上看大乘是从犍陀罗乌仗那通过大雪山及葱岭而东来的(法显等西去玄奘回国也都是这一路线)中国初期(汉晋)的大乘教受到这一地区的深切影响

这一期的大乘译师鸠摩罗什是最杰出的他的译典如《大品》《小品》《金刚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阿弥陀经》《中论》等一直到现在仍受到读者的爱好为一切后起的异译所不及罗什所传的大乘论如龙树的《大智度论》《十住毘婆沙论》(竺法护及弟子们已经抽译过)都是部帙庞大为印度佛教久已失传了的龙树的性空大乘学早期流传北印经斫句迦而传入中国比起印度晚期的中观学有点不同印度晚期的中观理论更严密化但不见龙树的大论自不免有违失原意的地方弘传罗什学的一向说是道生其实道生是首先离去罗什的人因北方政局衰乱僧肇早死学众都散去所以罗什的译典虽传遍了而龙树的大乘空义却一时隐没(潜行)了要等到梁代的高丽僧朗到江南来揭起「关河古义」弘扬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后来發展为三论宗陈代的慧思又到南方来倡导龙树所传的法门后来成为天台宗三论与天台宗都根据罗什的译典但经过了中国学者的研求修习發展为有独到体系的综合学派大概的说三论宗重于论传到南方较早更近于罗什所传的天台宗南传迟了些受到北方真常唯心大乘的熏染较深至于摄山(三论)衡岳(慧思)天台(智者)都是教观并重不失龙树大乘的风格

龟兹为岭东小乘佛教的典型但也多少有大乘流通特別是早期的秘密教龟兹国王姓白龟兹的僧徒到我国来也都称「白」或「帛」如「善诵呪役使鬼神」的佛图澄本姓帛「善持呪术」译出《大灌顶神咒经》的尸梨蜜多罗也姓帛(三二〇顷)龟兹有大乘而重密咒与于阗不同

四 锡兰的佛教

罗什时代以后佛教的传入中国主要为笈多王朝伐弹那王朝时代的佛教——真常的唯心的大乘学无论是华僧的西去求法或梵僧的来华传法都不再偏于北印的罽宾区而是全印度的海道的往来也频繁起来

先说从海道来华有关锡兰的佛教锡兰的佛教是阿育王时代传去的为大寺派的赤铜鍱部不久又有佛教传入住无畏山寺成为无畏山寺派兼学大乘与大寺派的争执很热烈说到从海道而来中国的佛教当然是很早的有人以为安世高从海道来这不过推想而已维祇难(二二四)来武昌译出《法句经》有二十六品五百偈与锡兰所传的《法句》相近我以为这是锡兰传来最早的佛典维祇难的同行者——竺律炎补充为三十九品七百五十偈从〈无常品〉到〈梵志品〉部分近于北方有部的《法句》锡兰方面的佛教一开始就不能在中国流通真是不可思议法显(三三九)去西方求经归途经过师子国住在无畏山寺得到《弥沙塞律》这是化地部的《五分律》与铜鍱部的《善见律》相近后由佛陀什译出大概是宋代吧师子国的僧伽跋弥译出《弥沙塞律抄》但在中国《五分律》从来没有弘通过罽宾学者昙摩耶舍(四〇〇顷)到达广州这当然是从海道来的他译出的《舍利弗阿毘昙论》可断为分別说系近于化地部的本典他的弟子法度宣说「专学小乘禁读方等唯礼释迦无十方佛」分明为锡兰小乘佛教面目这在中国当然是行不通的元嘉元年(四二四)求那跋摩经师子国而到广州尼众想请他授戒他要等外国尼来满足十数后师子国的比丘尼来建业的尼众再受戒锡兰的戒律是被中国应用了但不久就被禁止再受永明中(四八三——四九三)摩诃乘在广州译出《五百本生经》《他毘利(译义为「上座」)律》这无疑是锡兰的永明六年(四八八)僧伽跋陀罗从海道来在广州译《善见律毘婆沙》为铜鍱部的律释有名的「众圣点记」就是从此传出的梁僧伽婆罗在西元五一五年译出《解脱道论》这是铜鍱部的要典——觉音《清净道论》所依据的锡兰的佛教不能说没有传入中国但比起罽宾来缺少精深的义学微密的禅思终于为中国佛教所遗忘了

五 晚期传来的小乘经论

一切有部为主的罽宾区铜鍱部为主的师子国所有小乘教学而有关中国的已约略说到其他的小乘教学传译较迟的应再为叙述

小乘的四阿含经各部派是大致相同的还有不属于阿含部的如魏瞿昙般若流支(五三九)译的《正法念处经》这是一切有与犊子系共传的但本译属于(犊子系的)正量部还有隋阇那崛多等(五八七)译的《佛本行集经》为法藏部的佛本行集上二书部帙都很大

关于论典一切有部的《發智论》六足《大毘婆沙论》唐玄奘(六四九——六六三)几乎完全译出只缺一部《施设足论》(后由宋施护译出一部分)玄奘对于阿毘达磨的重视可以推见出来失译的《三弥底部论》真谛(五五九)译出的《立世阿毘昙论》都是正量部的论典此外译来中国而有重要意义的有三部论《成实论》是鸠摩罗什的译品论主名诃黎跋摩为中天竺人传说是萨婆多部鸠摩罗陀的弟子其实就是经部的鸠摩罗陀他不满有部到中印度的华氏城与容认大乘的大众部学者共住所以《成实论》的内容不但以经部义来评破有部又转而归向于大众部所信解的空义法空是三乘所共的不限于大乘的《成实论》的空义与大乘的究竟空义还有小小的距离《成实论》在齐梁时真是盛极一时有称之为成实宗的后经三论与天台学者论证为小乘以后就渐渐衰落了陈真谛(五六三)初译唐玄奘(六五一——六五四)再译的《俱舍论》是世亲所造的是继承(有部西方师)《杂阿毘昙心论》而更完成的论典表面是有部论而骨子裡却倾向经部所以广引经部所说以显出有部立义的不彻底自从《俱舍论》译出以后旧有的毘昙宗就转名为俱舍宗了其实《俱舍论》没有成为独立的学派只是唯识学者附习的法门而已婆薮跋摩造的《四谛论》也是陈真谛译的论中引用《俱舍论》及破《俱舍论》的《顺正理论》所以应为五世纪末的作品《四谛论》也是出入于有部经部更引用大众部学与正量部《成实论》《俱舍论》《四谛论》——三部论都是经部盛行以后不满一切有部的作品但都不是纯粹的经部而是出入各部自成体系的论典《成实论》与《俱舍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

附带说到律典弗若多罗等译的《十诵律》属于旧有部齐梁时曾盛行江淮一带为中国律学初期的大宗佛陀跋陀罗与法显译的《摩诃僧祇律》属大众部佛陀什译的《五分律》属化地部都没有什么流通佛陀耶舍译的《四分律》属法藏部起初也不大流行到北魏尤其是慧光的门下济济才大大的弘盛起来到唐代中国的律学已为《四分律》所统一道宣说《四分律》有五义通于大乘所以特別受到大乘为主的中国佛教界所信从道宣所说如从部派的见地看来也很有意义因为大众及分別说系的化地饮光法藏都有大乘的倾向一向与大乘携手并进的唐义净在武后时(七〇〇——七一〇)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等是有部的新律与西藏所传的一致但在四分律宗完成的当时很少人去注意它此外魏瞿昙般若流支译的《解脱戒经》为饮光部的戒本真谛译的《律二十二明了论》是正量部的律论传在中国的律典包含各宗可说丰富之极最便于研究者的比较

六 真常大乘经

真常唯心的唯识的大乘经论有不同的渊源却又有极深的关涉(中国旧说的真心派与妄心派大意相同)先说真常经但为了减少误会不能不先说真常的定义如说菩萨的因行(發菩提心修六度等)如来的果德虽说得多少广略(浅深)不同但同样是大乘通义如说如来寿命无量色身遍满心性本净也是大乘经的通义其实这还是小乘大众部系一分分別说系的共义例如「心性本净」《般若经》说「是心(承上菩提心说)非心本性净故」约心无自性说本净所以龙树说净是无自性空的別名《成唯识论》的解说心性本净也与此相同这样如来性空可以说如来性净如来性常住了但现在所说的真常有不同的意趣这本是为了破斥一分的误解——以为如来入涅槃等于没有了所以说如来与涅槃是真实的不空的常住的不能说「无」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色相)智慧神力的如来既是常住的涅槃也不能说是「无色」既然是常住的那么众生位上也就本来如此的了如来的果德在因地本有这就是如来藏如来界佛性法界这就是「不空」的「我」经上说法性空只是说法性没有虚妄法没有杂染法——「不空空」不是真如法性如来的常乐我净也没有了——「空不空」这才坚决的破「无我」为权教斥「空」为不了义显出了真常大乘的特色

主要的真常大乘经是初起于南方后来才流行罽宾的如《大般泥洹经》说「此经流布南方时彼南方护法菩萨当持此契经来诣罽宾《大云经》也说「是经当于南方国土广行流布当至北方传说与提婆同时的龙叫(梵语 Nāgâhvaya即《楞伽经》中的龙树西元三世纪人)的时代南方毘陀耶奈伽罗地方关于如来藏的偈颂连童女们都会歌唱这是真常大乘经大兴于南方的说明笈多王朝前后都次第传来中天竺而且迅速的到达北方

真常大乘经的传来中国早期的主要译师是昙无谶(四一四——四三〇)求那跋陀罗(四三五——四五三顷)佛陀跋陀罗(四一〇顷——四二九)昙无谶与求那跋陀罗都是中天竺人他们的译典可看作当时流行中印度的经典(二人都与弥勒学有关)昙无谶从中天竺带来的《大般涅槃经》仅是初分十卷与当时法显从华氏城得来的六卷《泥洹经》(智猛也同时同地得到《涅槃经》)完全一致代表称扬真常我的佛性严持戒行的根本思想(与《大法鼓经》《大云经》相同)后来昙无谶又从于阗求得《涅槃经》的余分(十一卷到三十六卷)这是更广的融会了(盛行北天竺的)大乘空与毘昙有确立「一阐提人有佛性」的教说昙无谶还译出《大云经》《金光明经》等求那跋陀罗是由海道而来南方的译出了《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鬘经》与《楞伽经》不离众生蕴界处的如来藏《胜鬘经》称之为「自性清净心」《楞伽经》便进一步的以「如来藏(及)藏识」为依止广说唯心法门《楞伽经》与无著世亲的唯识学有深切的关系至于佛陀跋陀罗禅师译出了大部的《华严经》充满了如来藏与唯心的教说这是支法领从于阗取来的他又译出六卷本《泥洹经》是法显在华氏城得来的还译有《如来藏经》这是最通俗的真常譬喻经佛陀跋陀罗的译业不能代表他本人在佛法中的立场

接著属于无著世亲学系的著名的两位唯心论者到达中国北天竺的菩提流支从陆路来北魏西元五一三——五二〇顷译出了《楞伽经》与《不增不减经》西天竺(据《西域记》属南印度)的真谛从海道来南土五五二——五五五顷译出了《无上依经》与《金光明经》印度方面进入了真常大乘的时代此后来中国的译师大都与真常大乘有缘重要的有于阗的实叉难陀(六九五——七〇〇)重译《华严经》与《楞伽经》中天竺的地婆诃罗(六八〇——六八八)译出了《密严经》与《显识经》《密严经》是继《楞伽经》而传出的唯心而更富真常的特质依真常而立唯心学(融会了唯识学)《楞伽经》与《密严经》可说到达顶点正像真常有而融贯真空到《大般涅槃经》而完成一样

中国有两部真常唯心的大乘经受到中国佛教非常推重的是《楞严经》与《圆觉经》出现于中国佛教界为西元七〇〇以后译史都不明白有人说是中国北土的禅师作的中国的佛学者尤其是禅师是不会造成那样教典的这与后出的《六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北印的《般若经》译于七九〇顷)同样为密乘兴起以后真常唯心论者从繁密的教学而转向精简持行的法门

七 瑜伽师的唯心论

与真常大乘相关涉的唯识经论在印度与龙树的中观大乘并称空有二宗传说北天竺的无著在阿瑜陀国传受弥勒菩萨的《十七地论》(《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为唯识一宗的开始无著弟世亲在阿瑜陀国回心向大制造很多的论典世亲时代被尊称为耆年上座的室利逻多也在阿瑜陀作《经部毘婆沙》阿瑜陀为笈多王朝的首都《瑜伽师地论》多随顺经部说(也撷取有部义)可见罽宾区的经部师瑜伽师当时都向中印度發展「一类经为量者」的瑜伽师便回入大乘将经部所说的种现熏生的因果道理建立在阿赖耶识为依止的基础上以瑜伽——止观为中心而组织起宏伟严密的唯识学世亲晚年作《三十唯识论》为五六世纪间学众的研究对象世亲的弟子要推陈那与安慧安慧精于阿毘达磨为无著的《集论》作注释又作《三十唯识论释》传入西藏陈那特长于因明他的再传弟子法称为因明的健将法称的七部因明论也传入西藏陈那的弟子护法(六世纪)有《三十唯识论》《二十唯识论》的释论护法的弟子戒贤就是玄奘所传唯识学的师承

中国译经史上所见到的中天竺昙无谶(四三〇顷)译的《菩萨地持经》罽宾求那跋摩(从海道来)译出的《菩萨善戒经》(四三一)这都是《十七地论》中的〈菩萨地〉求那跋陀罗(四四〇顷)译出的《相续解脱经》《第一义五相略集》是《解深密经》的一部分从《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录出来的《瑜伽师地论》初期的传来中国与真常大乘者有缘

其后北印的菩提流支(五〇八——五三三译)南印的真谛(五五〇——五六四译)留学中印度那烂陀寺的玄奘(六四五——六六三译)对于弥勒系的唯识大乘译出丰富的论典可是立义不同从来聚讼纷纭成为三派——地论宗摄论宗唯识宗这三宗可以这样的分別

          ┌弥勒庄严论世亲十地经论(重十地经)流支传   弥勒十七地论─┤瑜伽决择分世亲唯识论(重深密经)玄奘传          └无著摄大乘论世亲摄论释(重阿毘达磨大乘经)真谛传

弥勒系的唯识学证明一切唯识的根本经是《十地经》《解深密经》《阿毘达磨大乘经》研究起来传入中国的三大系是依据三经而著重不同也可说代表了弥勒无著世亲——三代的唯识学弥勒的(瑜伽)《十七地论》原是通于大小乘的论典依十七地的〈菩萨地〉的组织作成大乘不共的唯识论是弥勒的《大乘庄严经论》(无著造释中印的明友于六三〇译出)《大乘庄严经论》虽通于大乘经义但可说是重于《华严十地经》的如〈真实品〉依「法界」而说迷悟说修证五位〈菩提品〉特重「法界大我」的如来藏而说佛果的变化三身四智劝依此發菩提心这与坚慧的《宝性论》(也引用《大乘庄严经论》)有一致的意趣这是面对广大流行的真常大乘经进而为著重如来藏(法界)的唯心说世亲初造《十地经论》(《十地经》的十地菩提心即法界净性)依阿赖耶说「三界唯一心作」以阿赖耶为第一义心近于《胜鬘经》的自性清净心这是世亲的初期作品代表弥勒的大乘唯心论

这应该说到坚慧论师依《西域记》坚慧曾住那烂寺与伐腊毘国他的《入大乘论》西元四一五顷道泰译《宝性论》勒那摩提译(五一〇顷)这两部论都明显的引用了弥勒的《大乘庄严经论》还有《法界无差別论》唐提云般若(六九一)所译《宝性论》与《法界无差別论》都是对如来藏(法界佛性)作有体系的说明点出众生因位的本有净性修显的佛果功德只是真常净性的显發而已真谛译的《无上依经》与《佛性论》(都说真如不为妄法的缘起)都是同一内容的说明玄奘门下所传《三身论》论主龙军(西藏传为龙友)说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没有色声等功德坚慧与金刚军也这样说佛果无色与真常大乘的《涅槃经》等说佛果涅槃有色不同金刚军就是菩提流支所师承的金刚仙(仙是斯那的简译意义为军)是世亲弟子所以坚慧金刚军等贯通如来藏的大乘唯识实为弥勒无著下的一大流

与菩提流支同时中印的勒那摩提也翻译《十地经论》彼此意见不同各自翻译后人才综合为一部勒那摩提为禅师《宝性论》的译者他以为赖耶与法性同一能生一切法(《大乘庄严经论》《无上依经》都没有这样说)菩提流支应更近于弥勒学中国的地论宗有此二系又互相渗入成立真如缘起(译史不明的《大乘起信论》与此说相近)后来發展为华严宗

无著參考了《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依《阿毘达磨大乘经》造《摄大乘论》世亲为《摄大乘论》作释对唯识现及悟入唯识性有更明确的建立这是著重《阿毘达磨大乘经》的代表了无著的唯识学此经说阿赖耶识与(七)转识互为因缘所以《摄大乘论》以含摄得有漏种习的种子赖耶识为本从种(识)生现一切从赖耶生成为一能变说真谛译传的《摄大乘论》确是这样说的玄奘译的也是这样真谛说有「解性赖耶」——阿赖耶的真净义所以后来与地论系合流

继《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而起的是传为弥勒造的〈摄决择分〉引用了全部的《解深密经》依经说阿赖耶识执持种子赖耶是虚妄的现行识见分起相分为唯识现所以是现行(三能变)识能变世亲晚年所作的《三十唯识论》就是依此〈摄决择分〉的体系对八识的所依所缘心所相应等《瑜伽师地论》而集成更严密的论典这是重于《解深密经》的代表了世亲独到的唯识学玄奘所传属于这一系玄奘从戒贤胜军等学于唯识十大论师的注释外更有《唯识抉择论》等玄奘与弟子窥基糅合众说而传出的《成唯识论》实为当时护法戒贤等学说的总和

从传入中国的三系唯识学与玄奘所译的论典去看认为《瑜伽师地论》是摄引经部(及有部)入大乘的通含大小大乘不共的唯识学弥勒的《大乘庄严经论》(还有《辩中边论》)说如来藏法界贯通了真常论等到无著的《摄大乘论》已不注意如来藏说真谛仅有「解性赖耶」说到世亲《瑜伽师地论》而造《三十唯识论》到玄奘传译的《成唯识论》不再说如来藏了西藏传说宗承陈那因明学的法称所说的唯识更进而说仅有六识阿赖耶识是方便假立的这不但回到学通大小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竟同于经部了西北印的经部瑜伽师从接近真常而又退回固有的思想系从中国所传的唯识三系中明白的表示出来

弥勒无著世亲学本弘传于阿瑜陀西元四八〇顷笈多王朝分化而趋于衰落传说帝日(铄迦罗笈多)在摩竭陀创建那烂陀寺实就是塞建陀笈多(四五〇——四八〇顷)接著塞建陀的儿子——摩竭陀系的佛陀笈多(四八〇——五〇〇顷)这样的六帝相承那烂陀寺都有增建成为六七世纪中大乘佛教的领导中心各方的学者到此来弘化也到此来修学玄奘说「五印度境两国重学西南摩腊婆国东北摩揭陀国」所以摩揭陀为东方的重心陈那作因明论于安达罗的瓶耆罗西藏传说是南印度人作论专修入灭于乌荼陈那弟子护法为南印的建志补罗人护法有弟子戒贤与法称戒贤是东印的三摩呾咤人法称是南印人又世亲的弟子安慧是南印人安慧的弟子月官是东印伐罗那弹那人采用安慧学而作《中论释》的德慧《西域记》称为「南印菩萨」所以重因明毘昙唯识学的陈那与安慧二系可说都是东印与南印沿海一带的大师以那烂陀寺为中心道场的玄奘所传的虽说专宗护法其实是糅合这二系大成于东方的唯识学代表西方系的如坚慧曾在伐罗毘(摩腊婆西北)造论胜军是苏剌陀人(伐罗毘西北)玄奘就跟他学《大乘庄严经论》真谛为优陀延人(伐罗毘东)译过《摄大乘论》的达摩笈多是摩腊婆人从阿瑜陀向西南为正量部的化区正量部立不可说我与如来藏说类似所以这一带传出的唯识学都接近于真常大乘不过真谛是重论的代表初期而流入北印的菩提流支系所译而一向看作世亲论的共有八部都是经的注释在弥勒学系中这是重经的北方派

八 大乘禅

真常的唯心的经论传来时大乘禅观也同时传入其中菩提达摩一系在中国有非常的發展演化为禅宗依唐初传说达摩为南天竺(或说是「波斯」)人刘宋时(约四四〇顷)从南天竺经海道来中国江南其后才渡江到北魏这一传说大体是可信的因为此宗一名「南天竺一乘宗」而达摩在北魏传禅用宋译的《楞伽经》来印心不用菩提留支的魏译《楞伽经》(宋译更富于真常的特色如立「真识」说「藏识海常住」都与魏译不同)禅宗初称「如来禅」也出于宋译《楞伽经》魏译是名为「观察如来禅」达摩所传的禅法当时昙林叙录为「二入四行」理入是以凝住壁观不落凡圣有无的方便悟入「含生同一真性」行入就是四行是见于实际的事行在悟入以后起心接物时能正念现前不为怨憎会爱別离求不得的众苦所惑乱更要与真性相应而修布施等六度大行这样的做到动静一如自他俱利「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为本具如来藏的教授所以达摩的禅观代表南印度直体真常的如来藏禅他的「凝住壁观」后世有九年面壁的传说南方的禅者都在壁上作曼陀罗(此名不限于密宗)而后谛心观察所以达摩的壁观也可看出南印度禅师的风格中国古代的禅宗为了禅宗的传承谱系说达摩继承了罽宾的禅系(因为罽宾的禅系中国略有传承的次第可求)于是或者说达摩就是传天竺顿教到罽宾的达摩多罗但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同时而佛大先早在五世纪初就死了或者说达摩继承师子尊者以后为二十八祖不知罽宾灭法的弥罗崛杀害师子尊者的为西元五世纪末人那时达摩来华已半个世纪了怎会是师子尊者的后裔呢得达摩禅法的是慧可(或名「僧可」)

与达摩同时先后从陆道而来北土的禅师有佛陀与勒那摩提佛陀于孝文帝时就来了后又随帝(迁都)来洛阳门下有道房与慧光著名的僧稠禅师是道房的弟子中天竺的勒那摩提深明禅法就是《十地经论》与《宝性论》的译者弟子有僧实据说慧光本从佛陀受禅后来才从勒那摩提受《十地经论》等有的说慧光与道房都是勒那的弟子作为地论宗与律宗大师的慧光最值得注意他是受禅法而又不离文教(并重视戒律)的传承「法性能生一切法」的大师不属于菩提留支系统慧光与佛陀及勒那摩提的关系极深与同时由南方传来的达摩禅法可能相近不但达摩门下的六祖说「自性能生万法」从慧光所传而發展成的华严宗也说「性起」后人且有教禅一致的倾向甚至在传说上也大都近似如佛陀称「少林祖师」达摩也传在少林寺面壁佛陀度二弟子达摩也有二沙弥勒那与菩提留支的意见不合达摩也传说为留支所害勒那弟子慧光达摩弟子慧可本名神光总之达摩与勒那都是南方真常大乘的禅者与传承学出北方瑜伽的菩提留支是有距离的当然达摩弟子慧可重于不落名相的禅的悟证而勒那弟子慧光重于不离名相的教的建立也有不同的所在

九 后期的中观学

印度的中观大乘龙树提婆以后是相当衰落了在真常大乘勃兴中传为龙树弟子的如来贤(又名龙叫)弘扬唯心中道被称为提婆弟子的罗睺罗开始以「常乐我净」来解说《中论》的八不这都可见倾向于真常唯心了要到世亲以后僧护的弟子——南印度坦婆罗的佛护与摩罗耶王族清辩出来中观学方又中兴起来化区在南印与中印度的瑜伽唯识对立引起了中观与唯识空与有的诤论佛护的再传弟子月称(约在护法与戒贤时代六世纪)不满清辩的引用世俗的因明自立比量所以自称「应成」而分为两派月称一派在西藏有最崇高的地位等到波罗王朝成立佛教的重心东移那烂陀的教学权威开始衰退中观大乘在南印度也同时衰落了清辩的中观派却在东方盛行起来如智藏静命(及弟子莲华戒)狮子贤等都是东方的中观大师与密乘相结合的

自罗什以后龙树论在中国也还有译出的如陈真谛译的《宝行王正论》(藏传名《宝鬘论》)魏毘目智仙(五四一)译的《回诤论》唐达摩笈多(六〇三顷)译的《菩提资粮论》等这些都由无著世亲系的译师附带译出可见当时印度中观学的衰落赵宋施护译的《六十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也都是龙树重要的论典说到印度后期的中观学清辩的《般若灯论》唐明友(六三〇——六三二)译《大乘掌珍论》唐玄奘(六四九)译施护译的《广释菩提心论》是莲华戒造的此外佛护月称清辩静命师子贤等论典都不曾译出(却传入了西藏)这由于晚期的中观盛行都在东方那时唐室中衰僧侣的往来由渐少而中断了仅有的来中国弘化的那提(六五五——六六三)又为玄奘门下所嫉忌而无法传译据当时的道宣说那提是中天竺人曾去南印师子国是龙树系的学者他「所解无相(空义)与(玄)奘硕反」称赞他为「大师隐后斯人第一」可是他带来的梵本被玄奘门下带走了那提「乃三(次)被毒再(次)充南(洋群岛的远)役」真是法门的损失

十 秘密教

秘密教的传弘初与罽宾区的瑜伽师有关(佛陀跋陀罗所传的小乘禅观集成于四世纪就称为「圆满清净法曼陀罗」分二种次第来修习)其后發达广布到全印要在密咒盛行的区域密法才容易流传印度虽通行咒术而乌仗那是「禁呪为艺业」的特区西藏传说僧护以前(四世纪前)乌仗那的人民就有修密行而得成就的但还在潜行时期到僧护时事部与行部始显著的流行依帛尸黎密帝罗(三二〇顷)来华译出《大灌顶神咒经》而说事部的流行至少为三世纪中魏译(五一三顷)《入楞伽经总品》(宋译缺)就有佛及化身三十六说与《金刚顶经》的三十七成身相合那么瑜伽部的传出非五世纪不可行部的《大日经》重于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瑜伽部的《金刚顶经》重于修显多用唯识义这都是成立在真常唯心基础上的如约四法界说事部是事法界行部是理法界瑜伽部是理事无碍法界还有事事无碍法界当然就是无上瑜伽部了元代从西藏传入的「演揲儿法」(无上瑜伽)就以为是事事无碍的以男女和合为特征(或用智印或用业印)的无上瑜伽法实在悠久得很译真常大我经的昙无谶(四一四——四三〇)《魏书》说他「善男女交接之术」隋阇那崛多(五九五)译的《大威德陀罗尼经》就说到「于一夜中已得是法」的法门但据经说罽宾佛教的遭受大破坏(五世纪后半世纪)就是为了这个所以经上痛心说「此是因缘灭正法教玄奘(六二九——六四五)义净(六七一——六九五)西游知道有密法还没有發觉到无上瑜伽开元三大士(七一六——)来还没有传授无上瑜伽所以无上瑜伽在印度的公开盛行被认为最高的佛法不会早于七世纪的后五十年

来中国传译密典的隋间开始多起来如乌苌的那连提耶舍犍陀罗的阇那崛多到盛唐密风越来越盛对于佛顶尊胜不空羂索千臂千眼如意轮传译的次数特別多译师中南印度的菩提流志(六九四来)义净(六九五回)传译较多北方的岚波迦湿蜜罽宾(唐代指迦毕试)睹货罗及于阗来的也多少传译(当时的北方佛法已衰落了)中印度的阿地瞿多(六五二)在长安建立了陀罗尼普集会坛译出《陀罗尼经》对于密法的组织传授才算有了规模这是中印度传来的西元七一六年善无畏来传行部(胎藏界)的《大日经》他从中印度那烂陀寺的达摩毱多得法传说达摩毱多就是玄奘在北印度磔迦国所见的长寿婆罗门也就是龙智被称为中天竺释种的善无畏实为曾作北印度乌苌国王的塞迦族他的「大日经供养次第法」据弟子不可思议疏说是在犍陀罗金粟王(迦尼色迦王)所造塔边从文殊在空中所现的而传出来依此人法的地点去考察说大日法门为曾住北印的龙智所传出实无不可中印度的金刚智(七一九来)从南天竺的龙智学传出《金刚顶经》(金刚界)金刚智弟子不空回印度去求法(七三二年)在师子国见到普贤阿阇黎(或说名「宝觉阿阇黎」)请开十八会法而法高等的表奏说「(不空)和上又西游天竺师子等国诣龙智阿阇黎扬搉十八会法那么普贤就是龙智曾经南行到锡兰了传入中国的密宗称为两部大法(胎藏与金刚就是行部与瑜伽部)都与龙智有关从传说中见到密法由北而南的史实迟一些来华的般若(七八六来)曾在南天竺从达摩耶舍受密法然密部的无上瑜伽在提婆波罗父子时代传说龙智大为弘通中印度东方的密乘要到宋初才有所译出但没有弘通所以中国及传入日本的密宗主要为前三部而无上瑜伽只能求之于西藏了


校注

[A1] 民国四五年撰
[A2] (ref taixu::vol:1;page:p514)
[A3] (ref taixu::vol:1;page:p515)
[A4] 般若经【CB】般若【印顺】
[A5] 十地经【CB】十地【印顺】
[A6] 维摩经【CB】维摩【印顺】
[A7] 大般涅槃经【CB】涅槃【印顺】
[A8] 大法鼓经【CB】法鼓【印顺】
[A9] 胜鬘经【CB】胜鬘【印顺】
[A10] 般若经【CB】般若【印顺】
[A11] (ref taixu::vol:1;page:p516)
[A12] 《弘明集》卷12(CBETA, T52, no. 2102, p. 78, b21)
[A13] 楞伽经【CB】楞伽【印顺】
[A14] 深密经【CB】深密【印顺】
[A15] 胜鬘经【CB】胜鬘【印顺】
[A16] 大法鼓经【CB】法鼓【印顺】
[A17] 十地经论【CB】十地论【印顺】
[A18] 大毘婆沙论【CB】婆沙论【印顺】
[A19] 品类足论【CB】品类论【印顺】
[A20] 大毘婆沙论【CB】婆沙【印顺】
[A21] 品类足论【CB】品类论【印顺】
[A22] 《四分律》卷1(CBETA, T22, no. 1428, p. 567, a25)
[A23] 《出三藏记集》卷9(CBETA, T55, no. 2145, p. 65, a29-b2)
[A24] 华严经【CB】华严【印顺】
[A25] 般若经【CB】般若【印顺】
[A26] 华严经【CB】华严【印顺】
[A27] 大集经【CB】大集【印顺】
[A28] 金刚般若经【CB】金刚般若【印顺】
[A29] 法华经【CB】法华【印顺】
[A30] 维摩经【CB】维摩【印顺】
[A31] 《出三藏记集》卷8「关河旧义」(CBETA, T55, no. 2145, p. 54, b15)
[A32] 《佛祖历代通载》卷6(CBETA, T49, no. 2036, p. 521, c28)
[A33] 《历代三宝纪》卷7(CBETA, T49, no. 2034, p. 69, a21)
[A34] 《高僧传》卷1(CBETA, T50, no. 2059, p. 329, c21-22)
[A35] 發智论【CB】發智【印顺】
[A36] 大毘婆沙论【CB】婆沙【印顺】
[A37] 俱舍论【CB】俱舍【印顺】
[A38] 成实论【CB】成实【印顺】
[A39] 俱舍论【CB】俱舍【印顺】
[A40] 四谛论【CB】四谛【印顺】
[A41] 成实论【CB】成实【印顺】
[A42] 俱舍论【CB】俱舍【印顺】
[A4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卷-第200卷)》卷36〈8 劝学品〉(CBETA, T05, no. 220, p. 202, a12-13)
[A44] 泥洹【CB】涅槃【印顺】(cf. 《佛说大般泥洹经》卷6〈问菩萨品 17〉(CBETA, T12, no. 376, p. 895, a15-17))
[A45] 《佛说大般泥洹经》卷6〈17 问菩萨品〉(CBETA, T12, no. 376, p. 895, a15-17)
[A46] 《大方等无想经》卷4〈36 如来涅槃健度〉(CBETA, T12, no. 387, p. 1098, b20-22)
[A47]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CBETA, T12, no. 353, p. 222, b28)
[A48] 《大乘入楞伽经》卷5〈6 刹那品〉(CBETA, T16, no. 672, p. 619, c23-24)
[A49] 般若经【CB】般若【印顺】
[A50]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51]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52] 《大乘成业论》卷1(CBETA, T31, no. 1609, p. 784, b29)
[A53]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54]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55] 十地经论【CB】十地论【印顺】
[A56] 大乘庄严【CB】庄严大乘【印顺】
[A57] 大乘庄严经论【CB】庄严论【印顺】
[A58] 《大乘庄严经论》卷3〈10 菩提品〉(CBETA, T31, no. 1604, p. 603, c11)
[A59] 大乘庄严经论【CB】庄严论【印顺】
[A60] 《十地经论》卷8「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CBETA, T26, no. 1522, p. 169, a15)
[A61] 大乘庄严经论【CB】庄严经论【印顺】
[A62] 十地经论【CB】十地论【印顺】
[A63] 大乘庄严经论【CB】庄严论【印顺】
[A64] 大乘起信论【CB】起信论【印顺】
[A65] 瑜伽师地论【CB】瑜伽【印顺】
[A66] 大乘庄严经论【CB】庄严【印顺】
[A67] 摄大乘论【CB】摄论【印顺】
[A68] 摄大乘论【CB】摄论【印顺】
[A69] 摄大乘论【CB】摄论【印顺】
[A70] 《摄大乘论释》卷3〈1 释依止胜相品〉「闻熏习与解性和合」(CBETA, T31, no. 1595, p. 175, a25)
[A71]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72]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73] 瑜伽师地论【CB】瑜伽【印顺】
[A74] 大乘庄严经论【CB】庄严论【印顺】
[A75] 摄大乘论【CB】摄论【印顺】
[A76]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77]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78] 《大唐西域记》卷11(CBETA, T51, no. 2087, p. 935, c9-10)
[A79] 《大唐西域记》卷8「南印度德慧菩萨」(CBETA, T51, no. 2087, p. 913, c20-21)
[A80] 大乘庄严经论【CB】庄严经论【印顺】
[A81] 楞伽经【CB】楞伽【印顺】
[A8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483, a16)
[A83]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484, b11)
[A84]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CBETA, T16, no. 670, p. 492, a14)
[A85] 楞伽经【CB】楞伽【印顺】
[A86] 《入楞伽经》卷3〈3 集一切佛法品〉(CBETA, T16, no. 671, p. 533, a17)
[A87] 《景德传灯录》卷30(CBETA, T51, no. 2076, p. 458, b22-23)
[A88] 《续高僧传》卷16(CBETA, T50, no. 2060, p. 551, c9)
[A89] 《景德传灯录》卷30(CBETA, T51, no. 2076, p. 458, b24)
[A90] 十地经论【CB】十地论【印顺】
[A91] 十地经论【CB】十地论【印顺】
[A9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CBETA, T48, no. 2008, p. 349, a21)
[A9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32 宝王如来性起品〉(CBETA, T09, no. 278, p. 611, b1)
[A94] 《开元释教录》卷9(CBETA, T55, no. 2154, p. 563, b18)
[A95] 《开元释教录》卷9(CBETA, T55, no. 2154, p. 563, b24-25)
[A96] 《大唐西域记》卷3(CBETA, T51, no. 2087, p. 882, b14)
[A97] 《入楞伽经》卷9〈18 总品〉「真不离分別及不离于相实体及受乐化复作诸化佛众三十六是诸佛实体」(CBETA, T16, no. 671, p. 574, b19-21)
[A98] 《佛祖统纪》卷48(CBETA, T49, no. 2035, p. 437, b7)
[A99]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17(CBETA, T21, no. 1341, p. 827, b29)
[A100]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17「如是因缘灭此法教」(CBETA, T21, no. 1341, p. 827, c26-27)
[A101] 《佛祖历代通载》卷14(CBETA, T49, no. 2036, p. 602, b24-2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7)
关闭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