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罽宾区的瑜伽师

一 瑜伽师与罽宾

瑜伽师即一般所说的禅师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专以礼拜唱念为修行他们除学经(论)持律而外主要是对人广行教化对自「精勤禅思」禅思(含得止与观)为从身心的修持中实现特殊体验所必要的凡修持而得止观相应心境或理智相契应的即名为瑜伽瑜伽即相应的意思瑜伽虽为佛弟子所必修的然由于根性好乐著重的不同古代即有经师律师论师瑜伽师的分科教授即有专修瑜伽的瑜伽师但是经师们并非不修禅观瑜伽师并非不学经论这不过各有专重而已

上座系中凡是仰推阿难的重于达磨的契经的一流(锡兰的分別说系是推重优波离的重律的)都重于禅观《分別功德论》(上)阿难弟子多重禅《阿育王传》(卷五)商那和修优婆毱多都是大禅师尤其是优波毱多「我声闻中教授坐禅最为第一」又说摩偷罗罽宾都适宜修禅尤其是罽宾「佛记罽宾国坐禅无诸妨难床敷卧具最为第一凉冷少病」罽宾决非迦湿弥罗(也可摄于罽宾中)主要为健陀罗以北的雪山区即今印度西北边省北部及阿富汗东北山地有名的伽蓝如大林暗林离越寺都是罽宾的僧众住处贤圣所居(《阿育王传》卷二这一带适宜修行瑜伽龙树《大智度论》(卷六七)曾加以解说「北方地有雪山雪山冷故药草能杀诸毒所食米谷三毒不能大發三毒不能大發故众生柔软信等五根皆得势力如是等因缘北方多行般若般若(禅观的一流)从南方来到北方而获得了非常的隆盛这由于罽宾的清凉安静生活不太难适宜于禅思的缘故

二 阿毘达磨师

太虚大师曾说过天台与贤首从禅出教是重经的三论与唯识是重论的重传承的然从学派的發展去看大小显密一切佛法都是根源于禅观的修证(浅深偏圆邪正可以有差別)佛如此佛弟子也如此等到从禅出教成为大流承学者大抵是重于传承(如天台学者推重智者与荆溪等)重于论典(如天台家的《法华玄义》等)的每为文句名相(教相)所封蔽迷恋于名句糟粕而不能善巧方便地进趣于禅观的修证(如现今的天台学者谁能修圆顿止观呢)罽宾一切有系的瑜伽者即可以充分的说明此意起初上座系的商那和修优婆毱多末阐提等于阿育王前后从摩偷罗而移化于罽宾区这本是阿难以下的重经重禅的一系依于师承传习修持禅观组成二甘露门(后为三度门又成为五停心)別相念处总相念处世第一法的进修次第从禅出教演为阿毘达磨一大流这被称为论师派然论典的根本——摩呾理迦本为修行品目的解说阿毘达磨译为现(对)法本为无漏慧对于真理(法——四谛或一灭谛)的直观(现)以阿毘达磨本典——《發智论》来说大部分为有关于戒定慧的辨析不过论典兴起以后不免偏重于名相的分別罢了迦旃延尼子与世友即为这一系(重论)的瑜伽者

三 经部譬喻师

在阿毘达磨师發达的过程中一切有系中重经与重禅的还是活跃的盛行于罽宾山区有推重契经内修禅观外作教化的又从禅出教于西元初成(重经的)譬喻师一流这一系是重经的如法救与觉天是持修多罗者(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一所以西元二三世纪间独立成部时名经部譬喻师这一系是重于通俗教化的如众护马鸣鸠摩罗陀僧伽斯那都有通俗的文艺作品多以偈颂说法法救的编集有部的《法句》也是同一学风这一系的禅者第一要推僧伽罗叉(众护)传说是迦旃延尼子弟子与世友(持经譬喻师本是有部系的不反对阿毘达磨不过能保持以经简论的态度不同情过分的名相推求)同时他的名著《修行道地经》梵语「榆迦遮复弥」即是瑜伽行地从西元一六〇顷的安世高初译二八四顷的竺法护再译四〇四顷的鸠摩罗什的部分集出传入中国的初期禅观即是譬喻系的瑜伽鸠摩罗什集出的禅经特重于马鸣与鸠摩罗陀「其中五门(禅法)是婆须蜜(世友)僧伽罗叉沤波崛(即优婆毱多)僧伽斯那勒(脇)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僧叡〈禅经序〉)除优婆毱多是阿毘达磨系所共宗而外其余的都是譬喻系的瑜伽者但等到从禅出教如室利逻多的著作《经部毘婆沙》而后经部是大盛了与有部对立了也就成为学理的研究不再有譬喻瑜伽者的自行化他的活力

四 大乘中观师

譬喻的瑜伽者著重于普及教化定慧修证在传说中这一系的大师如婆须密(世友)众护马鸣僧伽斯那都被称为菩萨马鸣的师长——脇比丘曾确指十二分教中的方广即是《般若经》(《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六这是一切有系中与大乘精神相呼应的一流大乘本兴起于印度东南大乘经中所说的般若三昧实与瑜伽的内容相近北方大乘初兴即与罽宾区(通过葱岭而到达于阗斫句迦)的禅者相关「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可说是绝好的说明三世纪的龙树来雪山修学而弘化于南憍萨罗《中观论》等名著也是从(胜义)禅出教的提婆的作品即称为《瑜伽行地四百论》龙树与一切有系有关与罽宾区的瑜伽者流行于北方的般若中观者有著深切的关系但龙树「一切皆空」的中观直从大乘经(与见空得道见灭谛成圣的大众分別说系相关)来与阿毘达磨系的见四谛得道见有成圣源流各別所以后世的中观宗僧护清辨诸大师也还是复兴于南方

五 瑜伽师

阿毘达磨为论师派譬喻为经师派当譬喻瑜伽师从禅出教而完成经部的宗义时专修禅观的瑜伽师——禅师派还是持行于罽宾山区其中比较保守()的一派西元四世纪中盛行于罽宾由觉贤于四〇八年顷传来中国这与罗什所传的譬喻系禅法不同依慧远慧观的经序说觉贤所受学的有顿渐二禅渐禅是罽宾旧有的远宗僧伽罗叉到不若密多罗(又作富若密罗)而大成经富若密罗佛陀斯那而传与觉贤顿禅由昙摩(多)罗从天竺(南印或中印)传来罽宾经婆陀罗而传与佛陀斯那昙摩罗又从佛陀斯那受渐禅彼此成相互承学的关系然觉贤所传于中国的二道二甘露门四义实为罽宾旧有的渐禅多用婆沙论义与婆沙论所说的「修定者」相合觉贤所传的禅经梵语「庾伽遮罗浮迷」也即是瑜伽行地这虽是保守于声闻佛教的立场而修法与秘密瑜伽者多有类似处如此一法门名「具足清净法场」即「圆满清净法曼陀罗」的旧译所修的二甘露道四分都分为方便道与胜道而修也与秘密瑜伽者分为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相合经中所有术语修相多有与秘密瑜伽相同的慧远说达摩多罗与佛大先「搜集经要劝發大乘」罽宾的瑜伽者在急剧地大乘化与秘密化之中

六 大乘瑜伽师

另一派于西元三四世纪间从经部譬喻的瑜伽师中分化出来——「一类经为量者」(《成业论》)折衷于阿毘达磨与譬喻经学接受大乘空义及真常不空的唯心大乘發展为回小归大的大乘瑜伽师无著为重要的传弘者等到从禅出教集出《瑜伽师地论》等后学者也就化成法相唯识学偏于义理的精究了推溯大乘瑜伽的渊源可得二人即离婆多与弥勒

大乘瑜伽论本为瑜伽师从瑜伽观行中心扩大组织而成《瑜伽师地论》的禅观总相为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是颉隶伐多传出的瑜伽纲目《瑜伽师地论》(卷二六)「佛告长老颉隶伐多诸有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于所缘安住其心或乐净行或乐善巧或乐令心解脱诸漏于相称缘安住其心于相似缘安住其心于缘无倒安住其心能于其中不舍静虑《瑜伽师地论》与《解深密经分別瑜伽品》都不出乎这一瑜伽纲目「曾闻」是传说如此并非(展转传来的)《阿含经》所有颉隶伐多或译离婆多离越离曰等是著名的禅师《增一阿含经》初赞说四众弟子各各第一时说「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树下坐禅意不移转所谓狐疑离曰」《分別功德论》(中)有两位离曰一名禅离曰一名疑离曰禅离曰(即离婆多)舍卫国六年树下坐禅不觉树的生与枯受波斯匿王请六年不知主人的名字这是怎样的专精禅思《增一阿含经须陀品》说离越在祇洹寺六年不动坐禅第一中阿含经牛角娑罗林经》佛赞他「常乐坐禅」然而这样的大禅师古典的《杂阿含经》没有说到这似乎即是七百结集中的上座离婆多

疑离越见于律典《十诵律》说他见石蜜和𪎊而不吃石蜜(卷二六)见晒钵有津腻出来而疑犯宿食(卷三七)见羹中有生豆而不敢再吃(卷三八)关于饮食方面非常的拘谨多疑有部的《杂事》(卷五)也说「疑颉离跋底」不敢吃豆羹《五分律》也有不吃石蜜事说他到极冷的陀婆国不敢穿屣因而冻坏了脚趾(卷二一)《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一)也说「卧具喜足如颉戾筏多这是生活刻苦持戒谨严拘守多疑的大德

依《分別功德论》说禅离越与疑离越都有树下坐禅六年不动的传说也许本是一人经律两记而传说为二人从古代的传记中看离婆多与罽宾有著特別因缘罽宾有离越寺(《大智度论》卷九《大庄严经论》卷一五是有名的贤圣住处有人「为离越作小居处」(《旧杂譬喻经》传说「罽宾国有离越阿罗汉」(《杂宝藏经》卷二疑离越也曾到过大风雪的陀婆国离婆多在北方的罽宾为一极有名的传说人物瑜伽观行即由离婆多所传应与此人有关如解说为离越寺所传的瑜伽行也许更为恰当然而这还是远源的声闻瑜伽

弥勒被称为《瑜伽师地论》论主无著从兜率天的当来补处弥勒菩萨处得到大乘的瑜伽为从来一致的传说《解深密经》的〈分別瑜伽品〉也是佛为慈氏(弥勒)说的这到底是否历史的事实这可以从三方面说

《中阿含经》释尊授弥勒菩萨记为佛教界众所周知的释迦会上菩萨(然或者以为这实是七百结集中的大德)佛灭五百年而大行的大乘当然会与弥勒有关《大毘婆沙论》(卷一五一)即有这样的传说「佛一时与慈氏菩萨论世俗谛舍利子等诸大声闻莫能解了北印度对于弥勒的信仰极深(參看后说)传说末阐提(或诃利难陀)于陀历建弥勒像大乘瑜伽者推尊为从弥勒而来可作为佛教传说中的事实

从瑜伽师(禅师)的传授说罽宾确还有弥勒菩萨弥勒为姓姓弥勒的大乘行者都可以称为弥勒菩萨的《大智度论》(卷八八)说「罽宾国弥帝力利菩萨手网缦在《大智度论》传译以先道安即从罽宾的学者得来传说如〈婆须蜜集序〉说「弥妬路弥妬路刀利及僧迦罗刹适彼(兜率)天宫斯二三君子皆次补处人也序说的弥妬路即共信的兜率天的弥勒弥妬路刀利无疑的即是《大智度论》的弥帝力利考《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出三藏记集》卷一二在旧记五十三人中二十三师为弥帝利尸利齐公寺所传中地位相当的有沙帝贝尸利「沙」为「弥」字草书的误写「贝」为「丽」字的残脱所以这位弥帝丽尸利禅师即《大智度论》的弥帝力利道安序的弥妬路刀利「力」与「刀」都是「尸」的误写这位罽宾大禅师——菩萨应名弥帝尸利即慈吉祥罗什在长安时有婆罗门传说鸠摩罗陀自以为「弥帝戾已后罕有其比」(《中观论疏》卷一弥帝戾也即是这位菩萨瑜伽师依《萨婆多部师资记》为马鸣以后龙树以前的禅师这位可略称为弥帝戾菩萨的瑜伽师传说如此普遍又为经部譬喻师日渐大成期的大德可能与大乘瑜伽的弥勒有关

上升兜率问弥勒在无著的心境中应该是禅观修验的事实在西元四五世纪上升兜率见弥勒在罽宾是极为普遍的如梁《高僧传》说佛陀跋陀罗「暂至兜率致敬弥勒」(卷二)又罗汉比丘「为(智)严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卷三)法显所得的传说陀历国「昔有罗汉以神足力将一巧匠上兜率天观弥勒菩萨(佛灭三百余年)」(《法显传》)汉译《惟曰杂难经》说世友难罗汉经罗汉上升兜率问弥勒这可见无著的上升见弥勒并不太离奇至于说无著请弥勒下阿瑜陀国为无著说《十七地论》这在晚期的秘密瑜伽行中悉地成就本尊现身说法也是众所公认的修验的事实从无著世亲学系的传说中对于弥勒的教授《瑜伽师地论》是一致无疑的这三者可能并不矛盾兜率天有弥勒菩萨的敬仰罽宾有大瑜伽师弥勒尸利的教授在传说中合化加深了弥勒瑜伽行的仰信属于北方佛教的大乘圣典关于缘起与瑜伽的都传佛为弥勒说这应该是有历史内容的(《般若经》到北方「后分」也有弥勒论法)生长于罽宾的无著专修弥勒瑜伽(大乘唯识无境的空观)得到面见弥勒咨决深义的证验《瑜伽师地论》即在这一连串的弥勒中得来

七 秘密瑜伽师

秘密瑜伽可说是咒师派的瑜伽行这不但是北印的然罽宾区的乌仗那「禁呪为艺业」(《西域记》卷三多氏《佛教史》(二二二)说僧护(罗睺罗跋陀罗的再传弟子约与世亲同时)以前秘密法都还是秘密流传乌仗那人每有修得持明的咒师与乌仗那的关系是应该重视的在秘密瑜伽的隆盛中罽宾瑜伽师也是极重要的如善无畏是乌仗那人传说为即是龙智(罗睺罗跋陀罗的再传)的达磨毱多玄奘即与他相见于健陀罗东面的磔迦健陀罗(应为乌仗那出大日经供养法)勃律相传为密典传来的故乡无上瑜伽的时轮金刚所传的香跋拉国实即是健陀罗北方的商弥王国无上瑜伽的双身法据隋阇那崛多所译的《大威德陀罗尼经》北方已有流行但还被评为「此是因缘灭正法教」(与大族王罽宾灭法有关)罽宾瑜伽师的密咒化为瑜伽师末后的一著

罽宾的瑜伽师次第發展是论师经师禅师的次第代兴是由小而大由显而密从净持律仪心物平等向唯心的神秘的欲乐为道而迈进


校注

[A1] 民国四一年撰
[A2] 《杂阿含经》卷43(CBETA, T02, no. 99, p. 313, c28)
[A3] 引文出处《大正藏》为卷五參考《大正藏》校勘于宋元明本宫本为卷四《阿育王传》卷5「佛记罽宾国坐禅无诸妨难床敷卧具最为第一凉冷少病」(CBETA, T50, no. 2042, p. 120, b7-9)
[A4] 《阿育王传》卷5(CBETA, T50, no. 2042, p. 118, c6-7)
[A5] 《大智度论》卷67〈45 叹信行品〉(CBETA, T25, no. 1509, p. 531, b25-28)
[A6] 阿毘昙毘婆沙论【CB】婆沙【印顺】
[A7] 《出三藏记集》卷9(CBETA, T55, no. 2145, p. 65, a29-b2)
[A8] 大毘婆沙论【CB】婆沙论【印顺】
[A9] 《妙法莲华经》卷4〈8 五百弟子受记品〉(CBETA, T09, no. 262, p. 28, a17)
[A10] 《中论》卷1〈1 观因缘品〉(CBETA, T30, no. 1564, p. 3, b5-6)
[A11] 迷【CB】弥【印顺】
[A12] 《达摩多罗禅经》卷1(CBETA, T15, no. 618, p. 301, b10)
[A13] 《大乘成业论》卷1(CBETA, T31, no. 1609, p. 784, b29)
[A14]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15]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16] 《瑜伽师地论》卷26(CBETA, T30, no. 1579, p. 428, a3-10)
[A17]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18] 《瑜伽师地论》卷26(CBETA, T30, no. 1579, p. 427, c28)
[A19] 《增壹阿含经》卷3〈4 弟子品〉(CBETA, T02, no. 125, p. 557, b10-11)
[A20] 《增壹阿含经》卷3〈4 弟子品〉(CBETA, T02, no. 125, p. 557, c3-4)
[A21] 《增壹阿含经》卷22〈30 须陀品〉「皆在祇洹寺六年不移动坐禅最第一此名离越者」(CBETA, T02, no. 125, p. 663, a19-20)皆=昔【宋】*【元】*【明】*
[A22] 中阿含经【CB】中阿含【印顺】
[A23] 《中阿含经》卷48〈4 双品〉(CBETA, T01, no. 26, p. 728, b17)
[A24] 《十诵律》卷26(CBETA, T23, no. 1435, p. 185, b11-21)
[A25] 《十诵律》卷37(CBETA, T23, no. 1435, p. 269, c29-p. 270, a6)
[A26] 《十诵律》卷38(CBETA, T23, no. 1435, p. 273, b23-c2)
[A27]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5(CBETA, T24, no. 1451, p. 227, b13-14)
[A28]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30(CBETA, T22, no. 1421, p. 194, a12-17)
[A29]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1(CBETA, T22, no. 1421, p. 146, c21-27)
[A30] 大毘婆沙论【CB】毘婆沙论【印顺】
[A3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81(CBETA, T27, no. 1545, p. 909, a14)
[A32] 《杂宝藏经》卷2(CBETA, T04, no. 203, p. 457, b2)
[A33]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34] 大毘婆沙论【CB】毘婆沙论【印顺】
[A35]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151(CBETA, T27, no. 1545, p. 772, a13-14)
[A36] 《大智度论》卷88〈78 四摄品〉(CBETA, T25, no. 1509, p. 684, a11-12)
[A37]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1(CBETA, T28, no. 1549, p. 721, a20-21)
[A38] 《出三藏记集》卷12「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第六」(CBETA, T55, no. 2145, p. 82, c3)
[A39] 中观论疏【CB】中论疏【印顺】
[A40] 《中观论疏》卷1「弥帝戾已后牢有其比」(CBETA, T42, no. 1824, p. 4, c29)
[A41] 《高僧传》卷2(CBETA, T50, no. 2059, p. 334, c10-11)
[A42] 《高僧传》卷3(CBETA, T50, no. 2059, p. 339, c9-10)
[A43] 《高僧法显传》卷1(CBETA, T51, no. 2085, p. 858, a1-2)
[A44]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45] 瑜伽师地论【CB】瑜伽论【印顺】
[A46] 《大唐西域记》卷3(CBETA, T51, no. 2087, p. 882, b14)
[A47]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17(CBETA, T21, no. 1341, p. 827, b12-c2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6)
关闭
以佛法研究佛法(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