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教友会,主旨在联系世界每一角落的佛教;从精神的联系,到达和谐合作;从發扬佛陀的最高文化,去实现觉世救人的事业。所以首先应该承认:世界的任何佛教,都是佛教的一流,不能片面地武断的自是非他,不能轻率的诽拨大乘为非法,也不能傲慢的轻视声闻佛教为焦芽败种。惟有在互相信谅的友谊下,客观的善意的去研求修学,才能从相互了解,做到彼此沟通;才能抉取佛教的精髓,淘汰尘垢粃糠,而發展为适应时代的、摄导现代的、觉世救人的佛教。
佛法是一味同源的,也是多方适应的。在适应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中,發展为似乎非常不同的形态。然如从發展的倾向、發展的规律,从演变中的内在联结、外界适应去研求,即会觉得:世界不同形态的佛教,是可以沟通、可以合作的。如通泛的说,各有它的特点、缺点,应站在平等的立场,尊重真理而舍短从长。这才能日进于高明,而更近于佛陀的真实,契合如来的本怀。
从印度佛教去印证世界佛教全体时,佛教的从一味而分流,是这样的:
一、约教典说:佛法先有法与毘奈耶的集出流通。到西元前后,关于法——阿含的參究者,或著重声闻行,著重于缘起法相有的分別,撰集为阿毘达磨。或著重佛德与菩萨行,著重于缘起法性空的体证,即有空相应的摩诃衍经集出流通。西元三世纪,龙树依性空大乘经,抉择阿含与阿毘达磨,而撰中观诸论。同时前后,大乘经即倾向于真常的、唯心的,有《胜鬘经》、《涅槃经》等经;其后又有《楞伽经》等经出现。在真常唯心大乘的發达过程中,一切有系的经师、瑜伽师,承受性空的、唯心的大乘经,而撰述瑜伽唯识等论典,成为一大系。约从西元五世纪起,从真常唯心的大乘中,更流出秘密瑜伽的续部。从这發展流化的过程去了解,一切教典间的承先启后、不同倾向,是可以明白的分別出来。
二、从教乘说:起初,佛法就是佛法,更没有分別。到西元前后,分化为声闻乘与菩萨乘。在菩萨乘的经典中,即有小乘与大乘的分判。二、三世纪起,菩萨乘又有真常唯心的教典出现。这一类经中,即有「有、空、中」三教,或「小、大、一」三乘的分別。对于菩萨乘,这次后流通的,重于佛果,所以又特称为佛乘。五世纪起,妙有的佛乘中,又分流出陀罗尼乘。这对于一切佛法,即判为三藏、波罗蜜藏(含得显教大乘的一切)、陀罗尼藏,或四谛行、波罗蜜多行、具贪行。这种教判的分化,表示佛法分流与發展的全貌。太虚大师的三期说,即与此相合:
初五百年——小行大隐时期………巴利语系属此
中五百年——大主小从时期………汉语文系重于此
后五百年——密主显从时期………藏文语系属此
中国的汉文佛教(日本佛教也从此流出),在印度三期佛教中,重于中期,即以菩萨乘为本,前摄声闻乘而后通如来乘。在这世界佛教發展的时代,应值得特別的重视,因为惟有从汉文圣典的探研中,才能完整的理解佛教的内容。今从教典来说:
一、「阿含」:四阿含是全部具有的。《中阿含经》与《杂阿含经》,属于说一切有系。《长阿含经》属分別说系,《增一阿含经》属于大众系。虽没有巴利语系那样的保有完整的一家专籍,但不属一家,自有他的长处(藏文系全缺)。
二、「毘奈耶」:藏文系但是有部新律;巴利语系但是赤铜鍱律,而汉文圣典中有:
大众系的────────────────摩诃僧祇律 ┌化地部的────────五分律 分別说系的──┼法藏部的────────四分津 │饮光部的────────戒本 └铜鍱部的────────善见律论 说一切有系的─┬旧的──────────十诵律 └新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 犊子系的────正量部的────────二十二明了论
这样的兼收并蓄,最适宜于作比较的研究。
三、「阿毘达磨」:这本是上座系三大派(分別说、说一切有、犊子)所共信的。藏文系但有六足的《施设足论》一分,与晚起的《俱舍论》。巴利语系有七论。汉文圣典,虽特详于有部,而实通有诸家的阿毘昙。属于有部的,有六足论、《發智论》与《大毘婆沙论》,《阿毘昙心论》(及释),大成于对抗《俱舍论》的《顺正理论》及《显宗论》。属于分別说系的,有《舍利弗阿毘昙论》,这是可以贯通南传北传阿毘昙论的唯一要典。有《解脱道论》,即巴利语系《清净道论》的异本。属于犊子系的,有《三弥底部论》、《三法度论》。晚起(西元三、四世纪起)的论典,出入于有部、经部,而有取舍从长的综合性的,有著名佛教界的《俱舍论》,有影响中国佛教极深的《成实论》。依此分別看来,初期的三藏,虽不曾受到中国佛教主流的尊重,但文典的丰富,实为研求声闻的学派分流以及从声闻而流衍为菩萨藏的有力文证。如忽略了这些汉文圣典,我可以断言,是不可能完成协调世界佛教、沟通世界佛教的责任的!
四、「性空大乘经」,与五、「真常大乘经」:汉文系的圣典,极为完备,与藏文系相近。《般若经》、《华严经》、《大集经》、《涅槃经》——四大部(或加《宝积经》为五大部),都是部帙庞大的。在这裡,可以指出汉文圣典的特色:(一)、汉文的种种异译,一概保持它的不同面目,不像藏文系的不断修正,使顺于后起的。所以,从汉文圣典研求起来,可以明了大部教典的次第增编过程,可以了解西方原本的先后大有不同。这不但不致于偏执一文,而次第的演变,也可以从此了解。(二)、汉文的大乘经,在两晋以前传译的,与西域佛教(罽宾山区为中心,扩展到西方的吐火罗,西南的梵衍那、那揭罗,东南的健陀罗,东北的竭叉、子合、于阗)特別有关。这在中国佛教界,造成了深厚的佛教核心思想。北印学者菩提留支译的《十地经论》、《楞伽经》,都有非常的特色。
六、「中观」:与藏文系的中观,是相当不同的。汉文所传,为初期的,特別是龙树撰述的论典。如《般若经》释的《大智度论》,《十地经》释的《十住毘婆沙论》,都不但是深理的中观,而且是广明菩萨大行的。后期的中观,即瑜伽系兴起以后的龙树后学的论典,汉文仅有清辩的《般若灯论》,没有藏文系那样的学派众多。坚慧的《入大乘论》,无著的《顺中论》,表示了从中观而向瑜伽的行进。
七、「瑜伽唯识」:汉文非常完备,有《十地经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三大家。藏文系以安慧派为主,近于汉文的摄论家。而汉文正统的唯识家,是以护法为主的。《成唯识论》代表了陈那、护法、戒贤这一学系的大成,为汉文圣典的瓌宝!与唯识相随行的「因明」,比起藏文系陈那、法称的作品,传译得不完备。这表示了中华民族性的不大重视逻辑,不大重视言论的诤辩;这限定了过去中国佛教的论师派,不能占有主流的地位。
八、「秘密瑜伽」:事部(日本称为杂密),行部的《大日经》,瑜伽部的《金刚顶经》,汉文都有译传。惟有无上瑜伽部,受了时代的限制,即无上瑜伽盛行时,中国陷于衰乱的状态中;受了性习的限制,所以淫欲为道的法门,不能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所信受。秘密瑜伽,充满于藏文系的圣典中。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知汉文系的圣典,虽以中期的大乘为主,而教典的传译,是不限于中期的;晚期的佛教,已有了头绪;初期的佛教,有著丰富的传译。所以从汉文圣典去理解,向前摄取巴利语系的声闻三藏,向后參考藏文系的晚期中观、无上瑜伽,那么印度佛教一千六、七百年的發展全貌,也即是流传于今日世界的三大文系佛教,可能获得一完整的、综贯的、發达而又适应的真确认识。太虚大师说:「依流传在中国者,摄持锡兰传者,及择取西藏传者,为一批评而综合而陶铸之新体系,庶几为著述印度佛教史之目标欤」!这不但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目标,应该是协调世界佛教、沟通世界佛教,取舍从长而發展为适应现代、摄导现代的世界佛教的目标!
校注
【经文资讯】《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第 16 册 No. 16 以佛法研究佛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印顺文教基金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