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为浙江鄞县太白山之名寺、乃四明甲刹,东南数千里亦皆推为第一。太白山又名天童山,位于鄞县之东,距治六十里。晋永康元年(二九一),太白祖师义兴始结茅庵于此,渐成精舍,后毁于孙恩之乱。唐开元二十年(七三二)法璇禅师重建精舍。至德二年(七五七)宗弼禅师徙建精舍于太白峰下。乾元二年(七五九)敕赐精舍为「天童㻏珑寺」。咸通十年(八六九)赐改名为「天寿寺」。宋景德四年(一〇〇七)赐改为「景德禅寺」,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宏智禅师正觉始建僧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范千铜佛列于阁。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重建千佛阁。其后历元、明、清三代,屡有增修,蔚为四明第一佛教圣地,自晋永康以来,海内禅宗群尊为祖庭。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定名为「天童禅寺」,曾称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其于禅宗之地位可知。明嘉靖年间,杨明辑「天童寺集」七卷,崇祯五年(一六三二)张客卿等纂「天童寺志」,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黄毓祺重纂之。清闻性道、释德介复參稽旧志,为纂新志,卷首为序、山图、寺图与凡例;下分十考:山川、建置、先觉、盛典、云踪、法要、塔像、表贻、辖丽附庄产、附余。考各一卷,都十卷。山川、建置,于各名胜各轩亭下辄引前人诗文以注之。先觉、盛典、云踪、法要、塔像等五门,记历代高僧之行谊与弘法,要为存释氏之文献。表贻一门,则载有关天童之文字。辖丽则详附见之蕃寺,亦引前人诗文注其下。附余一门,则考杂事,唯多附会。全志各篇,有正疏、有附纪、有正误、有质实、有从正、有存俟、有应删、有附证,參稽颇详,诠次明晰,要为天童寺文献之渊薮也。兹据清嘉庆间重刋本景印。
天童寺志目次
- 卷首
- 序
- 山图
- 寺图
- 凡例
- 卷之一
- 山川考
- 卷之二
- 建置考
- 卷之三
- 先觉考
- 卷之四
- 盛典考
- 卷之五
- 云踪考
- 卷之六
- 法要考
- 卷之七
- 塔像考
- 卷之八
- 表贻考
- 卷之九
- 辖丽考(附庄产)
- 卷之十
- 附余考
新纂天童寺志序
四明天童之山与寺互相辉焕,而僧与法兼著流传;苟无记载之善,则山空寺老,僧寂法湮,其何以称震旦之巨胜哉?前观旧志中,未能包括古今之旨,每以为叹。葢闻弘觉老人曾嘱啸堂和尚重辑之,而啸公知惢泉闻子乃淹博会禅之士,命同弟子于石介公董其事。但二公留心已久,未成全书;而补遗正误,详略得宜。余政暇屡访道入山,与诸公笑谈忘倦。虽无谢长溪「雨饮玲岩」之兴,颇有王荆公「登临舒啸」之怀。得见是书十攷,山川、建置、僧谱、法轮,无不备矣。行当刊布四方,供入大藏,以慰众望。因啸公之请,谨弁数语,以识其槩。
郡长东海莱嵩李煦拜撰
天童寺志序
吾四明郡乘之著,始于宋《乾道图经》,后则有《宝庆》诸志之出焉。但名山巨刹之胜迹,附载于郡邑志乘中,未免略其所详,乌可无专志以详之?盖其建置兴废,历岁久远,中间圣僧古德间起叠传,必有当代帝王、懿亲、藩侯崇奉敬礼,光耀法门。加以元夫巨公、学士大夫塔铭、纪传之表章,词流逸客蜡屐扶筇之题咏,往往溢册盈篇,留贻来世,不有记载,何从考稽?肰欲竆搜广辑,众体毕备,勒成全书,盖亦难矣。予览《天童志》而窃有幸也。寺自晋永康以来,海内禅宗群尊为祖庭者,历千余年于兹。四方绅士游吾里者,辄指琳宫化城,登临览胜。忆少时经行斯地,未惬幽寻;今年春,予来山中,恭祝今上圣天子万寿,憩止弥日。窃叹林壑窅深,藏蓄万象;诸天森列,备极崇闳。真佛国之奥区,蕴灵秀而發光华,胥在于此。然则寺之专志,岂可少哉?鉴西惢泉闻子,同竹𥦗介公,慨前志之未备,殚心搜辑,积岁累时,遂与主席伟载乘公会萃而增续之。厘为十卷,次第具举,有条不紊。书成,乞予言弁诸首。予惟志乘之作,參稽贵详,证据贵核,诠次贵明。是书有正疏、有參纪、有质实、有从正、有存俟、有附证,体裁既当,意义复该,征信补遗,又何阙略之有?吾知此志一出,洵为太白名蓝益增伟观。后有作者,庶继继绳绳,增修弗替可也。
郡人仇兆鳌撰
天童寺志凡例
十方国土,悉是遮那法身。衲僧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山是山,水是水。峩峩太白,下瞰沧海,千峰朝于斯,万派归于斯。凡巉嵓、悬峤、澄潭、幽壑,皆兹山所有也,岂曰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也哉?志「山川考」第一。
屡兴屡废,盖俟乎其人。荒榛之中,忽涌精蓝,丹垩炳焕,天龙呵护。昔世尊与天帝行次,偶指地云:「此处宜建梵刹!」天帝即拈茎草云:「建刹已竟!」若人识得根源,便知毫端现刹。志「建置考」第二。
〈岘山记〉云:「望之隐然,其名特著,岂非以其人哉?况荷负佛法之人乎?」自西晋开山以迄于今,如沧海潮,如冬枯木,历代老古锥,向甚么处去?今乃点出光明,面目现在。志「先觉考」第三。
经云:「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又云:「佛法付嘱国王、大臣。」夫缁林之士,若非授受,何依而住耶?要知非我亲近,则大义明矣。日月齐临,山林借光。志「盛典考」第四。
云本无踪,以山为宅。云去山存,巍然骨立。谁谓有踪?无心出没。究竟忘其形影、踪迹者,得列乎此中。志「云踪考」第五。
正法眼藏,自拈花、破颜微笑始。西天、东土分为两株,別为五叶。墙壁雷霆,悟者方知。临济道:「山僧无一法与人,第一莫取山僧说处。若是过量人,向未举以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志「法要考」第六。
童子聚砂,皆成佛道,塔之繇来尚矣。若论妙法,空诸所有,岂留形迹乎?虽然如是,圣贤之躯,非凡体可同。火浴之际,或设利腾空,或舌齿不坏,光耀千古,遗此以治世。用是志「塔像考」第七。
门庭不同,互相钝置。知音者,片言即玉;投机者,一喝成金。如大慧杲于宏智觉之知音,有「𣦸姚崇、生张说」之目,曾不以为病;其于应庵华,直举杨岐正脉属之。呜呼!以视今日之诸方,为何如也?志「表贻考」第八。
若论大地一体,何有方内?有何方外?綂摄无分,在于名山大刹。略加分寸,或有法属之攸关,或有产业之相济,不得另立名以別之。是以志「辖丽考」第九。
作史之法,疑者阙焉。所谓神通妙用,运水搬柴则已矣,奇特事何足道哉?然所见、所闻、所传闻无异辞者,亦不得而略也。志「附余考」第十。
辑志叙繇
夫前人未了之事,惟在后人继之;而后人以前人之心为心,而后人之心亦慰耳!若吾四明太白名山,向无志可稽。自有明嘉靖间,杨白川隐士(讳明者)集山中之旧迹,长庚位公刊行,名《天童寺集》。后于崇祯辛未,延密曾祖主席。次年,张博士廷賔,同白山师所修《壬申志》二卷。辛巳秋,江阴闻人黄介子(讳毓奇者)访道来山,又为重辑,与前志相符。其中增收「法语」、「请启」,定成四卷。而李杲堂居士尝与吾祖弘觉国师言及《天童山志》考述未备,载在郡乘中诗文尚多遗缺,当重纂为要务。吾祖即属公任事,公言:「修志一事,非博学淹通之士而不能。」遂举里友闻惢泉(名性道者,居鉴湖,晦迹著书。席门㴱巷,潜心内外籍,志乘之事尤详)。时师翁归化鹿,邀之商确,嘱远法伯迎之入山。时介亦同事,后因他事所阻而中止。暨我啸堂老人主院事,屡订入山不果。时师因《宝积录》之举,亦未得成。苐惢泉与介留心已久。辑未半,公有邑乘之役。及告终,未几而作古人。介因承祖父之命,乃殚心穷搜诸录,前志未备者,覶缕而补续之。自壬申后八十年,诗文未收者,同伟兄俱畧其所详而缀拾之,以继前人之遗迹耳。如同志者,知积渐之功所成;不知者,未免眼中著屑。余亦自揣,若论法门,宜空一切文字诸相。是役也,又落第二义矣。
天童寺志卷之一
山川考
太白山
又名天童山,在浙江宁波府鄞县之东。其乡曰阳堂,里曰太白,距城而遥者六十里。
〔从正〕宋罗參军濬《宝庆四明志》,太白、天童分为二山,其图上下远裂。元袁学士桷《延祐志》,王总管元恭《至正续志》,明《永乐钞志》,黄宪副润玉《简要志》,杨外翰寔《成化志》,张大司马时彻《嘉靖志》,皆分两山,㳂濬志也。今山本合体,名难岐指。濬家庐陵,未经躳历,笔属傅会;惟「一山二名」为定论。
山之名,始晋义兴师结茅此山,感太白星幻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称师,并以名山。又唐法璇禅师,日虔诵《法华经》,亦感天童进供,故又以「天童」名。
〔尚论〕考义师结茅之岁,正孝惠之太子遭毒贾后之年。《晋书》云:「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太白降为壮夫,处于林麓。」兹以壮变少,执有道者之役,太史失于占奏耳。
山之本,自天台摘星峰来(历四明、奉化诸山,起金峩、大梅,循屈而结太白。)
山之支,从东而起者,曰云峰,曰明角,𪩇衍为盘山。繇盘山折而北,稍伏,度太白岭,更起为大云山。落大云而复耸者曰东峰,辟其下为东谷,即古天童也。复起一峰曰乳,折而东北峙者曰中峰。繇此逶迤顿伏,卸为高原,而梵刹今奠于斯。
峰之著者凡六,一曰太白峰,在山之绝顶,雄尊深秀,为一郡之望。每风雨时,雷电多从顶出。
明(密云和尚)圆悟偈
(泡园)汪枢诗
国朝(费隐)通容偈
又峰曰钵盂,圆秀特起,状如覆钵,障于寺后。
明(白川)杨明诗
国朝(五磊拙岩)期怀诗
又有中峰,左东谷,右太白,巍然万山中,故名。又名曰青凤者,因愚谷禅师〈埽密庵塔偈〉有「青凤山前古涧边」之句也。
明(东闲居士)张嘉庆诗
崖之显者曰祖印,在寺西北。
明(梅庵)如用诗
岩之奇者曰㻏珑,峙寺西南,循磴而上,可二里许。倾崖反捍,怪石临危,若坠复倚。其上多石窗、嵓窦,如蠭房、螘穴。外峭中空,𠊓穿欹入,错落犹纍疉然。其绝顶倏突倏平,古树野藤,云峦相抗。
宋(鄞令.荆国)王安石:经游记略
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山属民使浚渠川。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嵓,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
(长溪晞发)谢翱诗
明(二见)杨明诗
(仪部.纬真)屠隆诗
(云门雪峤)圆信歌
(卧庵牧云)通门诗
(浮石)通贤诗
(禾庵)真朴诗
国朝(海陵寄翁)陆朝诗
(文林.宝学)张鸎诗
(远庵)本㒥诗
(啸堂山晓)本晢诗
(大行雪汀)张士埙诗
岩之东北绝壁闲,有洞曰观音,中滴细泉;稍偏者曰善财,二洞相望。有台曰礼拜,足削、顶平,周以异石。
明(三见)杨明诗
(清卿僧杲)余寅诗
岩之东南有隖曰清风。
元(学士.清容)袁桷:日禅师塔铭
清风之隖 石列五色
国朝(黄梅千仞)行冈诗
(云门简庵)本孚诗
(光孝冰壑)本元诗
东谷
在东峰下,群山缭垣,高原倏砥。上荒發轫往来,劳执役之庚星;中弼丕基广播,继隰州之古佛。今则乾成锥立,幻藏云停。俗以「小天童」称,宜正名曰「古天童」。
明(中丞.定斋)王应鹏诗
(四见)杨明诗
(二见)通门诗
岭之通于东者曰太白,在大云、盘山间,一名「天童大岭」。
宋(二见)王安石诗
明(飞遯.隐鳞)闻龙追和
通于西者曰小白岭,旧传其上多小白华。
明(纪善.约庵)钱安诗
(二见)余寅诗
国朝(响嵓)闻性善诗
(甓堂)周容诗
若夫石为气核,金之甲根,名山硱磳,所在皆有,举其稍异者,曰响石。下太白峰西百余步,纵衡五尺许,扣之铿訇镗鞳,如钟鼓声。
宋(三见)舒亶诗
国朝(二见)本元诗
(宝严炉雪)等慧诗
又石曰佛迹,在北山石壁上,其痕广四寸许。
宋(四见)舒亶诗
国朝(景星湛庵)行尝偈
北山又有石,曰坐禅,相传开山祖师尝于此坐悟。又有石曰问水,活眼泉绕之故名。
明(蕙江)叶宪祖诗
(景心)张憬诗
(太常茧庵)林时对诗
又有石曰馒头,在小白岭上。
〔正疏〕《嘉靖郡志》,岭部、石部,两载馒头石。〈寰宇歌〉注云:「唐心镜禅师镇蟒时,施食所化。其石圆絫,表白里黑,宛肖馒头。诚心觅之可得。」
国朝(二见)本㒥偈
亾名偈
山之腠液曰水,水之众流曰川,川之属有涧、有溪、有潭、有池、有泉。
水出自东谷,会西涧之流,同趋天童溪而归于清水潭者,曰东涧。滙北山诸水,绕寺右,历外万工池,泻清关桥外,注于旧龙湫者,曰西涧。涧中磊石异状,素气云洄,澴波赑怒,可灌畦凡数十顷。
明(五见)杨明诗
(二见)圆悟偈
(三见)通门诗
溪则繇东西两涧走天童街外者,曰天童溪。
宋(三见)王安石诗
又溪繇唐墺出,与天童溪相会者,曰乾溪。上有桥,游寺必经焉。受天童溪而枉渚澄碧,黛石素鳞皎焉冲照者,曰清水潭,有唐「杜孝子庙」。
国朝(二见)陆朝诗
(五峰省庵)本冲诗
清水潭既纳天童溪水,其流合凰下溪,滙东吴,出大涵,谓之三溪。
国朝(三见)本㒥诗
(二见)本孚和韵
池则有内、外万工,又名双镜。内池当寺之前,外池与内者相隔方塘。
明(六见)杨明诗
国朝(四见)通门诗
(二见)通贤诗
池之霛者,有神龙宅焉。在太白峰顶,云雾滃勃,生于水面。若丽日晴霄,澂澈如镜;或风振林木,叶落无堕池中者。旧在清关桥左,相传心镜禅师徙此。
宋(六见)舒亶诗
明(三见)余寅诗
国朝(观察.楚黄.念尼)王尔禄诗
(五见)通门诗
泉之利济者,一曰虎跑,在西涧之滨,相传有虎跑地所出。
宋(四见)王安石诗
(七见)舒亶诗
又泉曰活眼,出钵盂峰下,涓涓不绝。
明(蕙江)刘宪宠歌
泉之涝不盈、暵不涸者,曰弘法,在寺法堂下。密云禅师甃之而未名,今奉新锡寺额名焉,昭恩泽也。
国朝(太史.立庵)史大成铭
入山之关有三:一曰万松关,「二十里松」之始,在小白岭外。二曰铁蛇关,在小白岭上,心镜禅师筑镇蟒塔于此,故名。三曰清关,在外万工池之左,有桥跨涧上。其下飞泉喷玉,清响如环珮。旧龙湫承之,复从县崖奔壑,练影拖岩、镛声振谷,「满地白云关不住,清泉流出落花香」,斯实录也。
明(三见)圆悟偈
(中条.敬身)陆宝:清关诗
国朝(二见)张士埙:清关诗
山川得题品,则泉石生香;题品非传神,则山川不受。一峰一涧,类如眉目分形;全水全山,方见性情具体。分形下,既已刮目扬眉;具体间,可无怡情悦性?嘅烟霞之漶影,采金玉之余音。胜境于此纪吟,游寺別传崇建。用循历代,以次而书。
宋
(五见)王安石诗
又:忆东吴太白山水诗
(八见)舒亶诗
又:再游山回,夜集诸友诗
(宗伯.深宁)王应麟:四明七观略
(二见)谢翱诗
明
(浦阳.九灵)戴良诗
(正科)薛士铭诗
(中林.孝谦)李本诗
(方伯.讷斋)钱奂诗
(郡守.三山希玉)郑珞:追和荆公韵
(郡守.孝感宗器)张瓒:用舒龙图韵
(郡守.莆田景由)方逵诗
(中丞.守黑)张楷诗
(太仆.本清)金湜诗
(观察.括庵)钱瓒诗
(二见)张憬诗
(參政.白斋)张琦:梦游天童诗
(应奎)倪光诗
(桂林守.石窗)华爱:坐雨诗
(方伯.石溪)陆铨诗
(二见)王应鹏诗
(司空.堇山)李堂和韵
(司马.东沙)张时彻诗
(文林)史元中诗
(郡守.华亭凤峰)沈恺诗
(郡倅.东斋)刘世伟诗
(少司马.东明)范钦诗
(月渔)卢沄诗
(嘉则)沈明臣诗
(外翰)徐德中诗
(相国.文恭)沈一贯诗
(廷尉.贞吾)陆世科诗
(郡李.海岸忠洁)黄端伯诗
(二见)圆信诗
又
国朝
(二见)王尔禄:追和荆公韵
(郡參军.内丘文衣)乔钵诗
(江阴.任天)张拙:追和荆公韵
(心庐)杨文沆诗
(杲堂)李文𦞩诗
附(太白山樵)德介:天童怀古赋
校注
据四库本《晋书》改。(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晋书,卷十二,页五)【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3 册 No. GA013n0012 天童寺志(第1卷-第4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