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为浙江鄞县太白山之名寺乃四明甲刹东南数千里亦皆推为第一太白山又名天童山位于鄞县之东距治六十里晋永康元年(二九一)太白祖师义兴始结茅庵于此渐成精舍后毁于孙恩之乱唐开元二十年(七三二)法璇禅师重建精舍至德二年(七五七)宗弼禅师徙建精舍于太白峰下乾元二年(七五九)敕赐精舍为「天童㻏珑寺」咸通十年(八六九)赐改名为「天寿寺」宋景德四年(一〇〇七)赐改为「景德禅寺」绍兴二年(一一三二)宏智禅师正觉始建僧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范千铜佛列于阁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重建千佛阁其后历元清三代屡有增修蔚为四明第一佛教圣地自晋永康以来海内禅宗群尊为祖庭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定名为「天童禅寺」曾称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其于禅宗之地位可知明嘉靖年间杨明辑「天童寺集」七卷崇祯五年(一六三二)张客卿等纂「天童寺志」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黄毓祺重纂之清闻性道释德介复參稽旧志为纂新志卷首为序山图寺图与凡例下分十考山川建置先觉盛典云踪法要塔像表贻辖丽附庄产附余考各一卷都十卷山川建置于各名胜各轩亭下辄引前人诗文以注之先觉盛典云踪法要塔像等五门记历代高僧之行谊与弘法要为存释氏之文献表贻一门则载有关天童之文字辖丽则详附见之蕃寺亦引前人诗文注其下附余一门则考杂事唯多附会全志各篇有正疏有附纪有正误有质实有从正有存俟有应删有附证參稽颇详诠次明晰要为天童寺文献之渊薮也兹据清嘉庆间重刋本景印

天童寺志目次

  • 卷首
    • 山图
    • 寺图
    • 凡例
  • 卷之一
    • 山川考
  • 卷之二
    • 建置考
  • 卷之三
    • 先觉考
  • 卷之四
    • 盛典考
  • 卷之五
    • 云踪考
  • 卷之六
    • 法要考
  • 卷之七
    • 塔像考
  • 卷之八
    • 表贻考
  • 卷之九
    • 辖丽考(附庄产)
  • 卷之十
    • 附余考

新纂天童寺志序

四明天童之山与寺互相辉焕而僧与法兼著流传苟无记载之善则山空寺老僧寂法湮其何以称震旦之巨胜哉前观旧志中未能包括古今之旨每以为叹葢闻弘觉老人曾嘱啸堂和尚重辑之而啸公知惢泉闻子乃淹博会禅之士命同弟子于石介公董其事但二公心已久未成全书而补遗正误详略得宜余政暇屡访道入山与诸公笑谈忘倦虽无谢长溪「雨饮玲岩」之兴颇有王荆公「登临舒啸」之怀得见是书十攷山川建置僧谱法轮无不备矣行当刊布四方供入大藏以慰众望因啸公之请谨弁数语以识其槩

郡长东海莱嵩李煦拜撰

天童寺志序

吾四明郡乘之著始于宋《乾道图经》后则有《宝庆》诸志之出焉但名山巨刹之胜迹附载于郡邑志乘中未免略其所详乌可无专志以详之盖其建置兴废历岁久远中间圣僧古德间起叠传必有当代帝王懿亲藩侯崇奉敬礼光耀法门加以元夫巨公学士大夫塔铭纪传之表章词流逸客蜡屐扶筇之题咏往往溢册盈篇留贻来世不有记载何从考稽肰欲竆搜广辑众体毕备勒成全书盖亦难矣予览《天童志》而窃有幸也寺自晋永康以来海内禅宗群尊为祖庭者历千余年于兹四方绅士游吾里者辄指琳宫化城登临览胜忆少时经行斯地未惬幽寻今年春予来山中恭祝今上圣天子万寿憩止弥日窃叹林壑窅深藏蓄万象诸天森列备极崇闳真佛国之奥区蕴灵秀而發光华胥在于此然则寺之专志岂可少哉鉴西惢泉闻子同竹𥦗介公慨前志之未备殚心搜辑积岁累时遂与主席伟载乘公会萃而增续之厘为十卷次第具举有条不紊书成乞予言弁诸首予惟志乘之作參稽贵详证据贵核诠次贵明是书有正疏有參纪有质实有从正有存俟有附证体裁既当意义复该征信补遗又何阙略之有吾知此志一出洵为太白名蓝益增伟观后有作者庶继继绳绳增修弗替可也

郡人仇兆鳌撰

天童寺志凡例

十方国土悉是遮那法身衲僧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山是山水是水峩峩太白下瞰沧海千峰朝于斯万派归于斯凡巉嵓悬峤澄潭幽壑皆兹山所有也岂曰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也哉志「山川考」第一

屡兴屡废盖俟乎其人荒榛之中忽涌精蓝丹垩炳焕天龙呵护昔世尊与天帝行次偶指地云「此处宜建梵刹」天帝即拈茎草云「建刹已竟」若人识得根源便知毫端现刹志「建置考」第二

〈岘山记〉云「望之隐然其名特著岂非以其人哉况荷负佛法之人乎」自西晋开山以迄于今如沧海潮如冬枯木历代老古锥向甚么处去今乃点出光明面目现在志「先觉考」第三

经云「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又云「佛法付嘱国王大臣」夫缁林之士若非授受何依而住耶要知非我亲近则大义明矣日月齐临山林借光志「盛典考」第四

云本无踪以山为宅云去山存巍然骨立谁谓有踪无心出没究竟忘其形影踪迹者得列乎此中志「云踪考」第五

正法眼藏自拈花破颜微笑始西天东土分为两株別为五叶墙壁雷霆悟者方知临济道「山僧无一法与人第一莫取山僧说处若是过量人向未举以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志「法要考」第六

童子聚砂皆成佛道塔之繇来尚矣若论妙法空诸所有岂留形迹乎虽然如是圣贤之躯非凡体可同火浴之际或设利腾空或舌齿不坏光耀千古遗此以治世用是志「塔像考」第七

门庭不同互相钝置知音者片言即玉投机者一喝成金如大慧杲于宏智觉之知音有「𣦸姚崇生张说」之目曾不以为病其于应庵直举杨岐正脉属之呜呼以视今日之诸方为何如也志「表贻考」第八

若论大地一体何有方内有何方外綂摄无分在于名山大刹略加分寸或有法属之攸关或有产业之相济不得另立名以別之是以志「辖丽考」第九

作史之法疑者阙焉所谓神通妙用运水搬柴则已矣奇特事何足道哉然所见所闻所传闻无异辞者亦不得而略也志「附余考」第十

辑志叙繇

夫前人未了之事惟在后人继之而后人以前人之心为心而后人之心亦慰耳若吾四明太白名山向无志可稽自有明嘉靖间杨白川隐士(讳明者)集山中之旧迹长庚位公刊行名《天童寺集》后于崇祯辛未延密曾祖主席次年张博士廷賔同白山师所修《壬申志》二卷辛巳秋江阴闻人黄介子(讳毓奇者)访道来山又为重辑与前志相符其中增收「法语」「请启」定成四卷而李杲堂居士尝与吾祖弘觉国师言及《天童山志》考述未备载在郡乘中诗文尚多遗缺当重纂为要务吾祖即属公任事公言「修志一事非博学淹通之士而不能」遂举里友闻惢泉(名性道者居鉴湖晦迹著书席门㴱巷潜心内外籍志乘之事尤详)时师翁归化鹿邀之商确嘱远法伯迎之入山时介亦同事后因他事所阻而中止暨我啸堂老人主院事屡订入山不果时师因《宝积录》之举亦未得成苐惢泉与介留心已久辑未半公有邑乘之役及告终未几而作古人介因承祖父之命乃殚心穷搜诸录前志未备者覶缕而补续之自壬申后八十年诗文未收者同伟兄俱畧其所详而缀拾之以继前人之遗迹耳如同志者知积渐之功所成不知者未免眼中著屑余亦自揣若论法门宜空一切文字诸相是役也又落第二义矣

天童寺志卷之一

山川考

太白山

又名天童山在浙江宁波府鄞县之东其乡曰阳堂里曰太白距城而遥者六十里

〔从正〕宋罗參军濬《宝庆四明志》太白天童分为二山其图上下远裂元袁学士桷《延祐志》王总管元恭《至正续志》明《永乐钞志》黄宪副润玉《简要志》杨外翰寔《成化志》张大司马时彻《嘉靖志》皆分两山㳂濬志也今山本合体名难岐指濬家庐陵未经躳历笔属傅会惟「一山二名」为定论

山之名始晋义兴师结茅此山感太白星幻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称师并以名山又唐法禅师日虔诵《法华经》亦感天童进供故又以「天童」名

〔尚论〕考义师结茅之岁正孝惠之太子遭毒贾后之年《晋书》云「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太白为壮夫处于林麓」兹以壮变少执有道者之役太史失于占奏耳

山之本自天台摘星峰来(历四明奉化诸山起金峩大梅循屈而结太白)

山之支从东而起者曰云峰曰明角𪩇衍为盘山繇盘山折而北稍伏度太白岭更起为大云山落大云而复耸者曰东峰辟其下为东谷即古天童也复起一峰曰乳折而东北峙者曰中峰繇此逶迤顿伏卸为高原而梵刹今奠于斯

峰之著者凡六一曰太白峰在山之绝顶雄尊深秀为一郡之望每风雨时雷电多从顶出

(龙图懒堂)舒亶诗

千峰下视尽儿孙 仙事寥寥不可闻 长作人间三月雨 请看肤寸岭头云

(密云和尚)圆悟偈

昔人错露个消息 惹得人传太白峰 今我直豋峰顶上 那来名字挂虚空

(泡园)汪枢诗

太白倚云端 凌霄几百盘 幽禽啼蜀帝 乔木挺秦官 鸟道青萝滑 龙湫白日寒
儿孙罗立处 一望失巑岏

国朝(费隐)通容偈

此时日月晋时天 太白名高布大千 海濶天空怀抱放 把筇指点万山川

又峰曰钵盂圆秀特起状如覆钵障于寺后

(白川)杨明诗

太白耸奇峰 宛然类僧钵 肖形天地初 炉火几灭没 净水不可持 降龙亦虚说
留与登高人 倚云观海月

国朝(五磊拙岩)期怀诗

团𪢮苍翠暎穹窿 名字谁安应量同 纵使德山全妙用 难教托向法堂中

又有中峰左东谷右太白巍然万山中故名又名曰青凤者因愚谷禅师〈埽密庵塔偈〉有「青凤山前古涧边」之句也

(东闲居士)张嘉庆诗

孤空容鹤梦 来作片云观 绝壑晴犹雨 高峰午尚寒 岂知青凤影 只在碧霄端
为笑投闲客 相期借一竿

又有峰曰聿旂陡峻惊扬势如旂展更有二峰曰东曰乳东峰在中峰之东乳以形肖在东谷后

(雪窦石奇)通云聿旂峰偈

莫作人间布影看 聿旂峰耸石头寒 相逢若便知消息 岂用人呼倒刹竿

(住山林野)通奇乳二峰诗

一峰霜外立溪东 为送归人指顾中 可是东峰疑未定 樵人说是案山蓬
千丈嵓头雪未镕 几囘清梦欲相从 偶来东谷寻遗迹 又见云泉滴乳峰

崖之显者曰祖印在寺西北

(梅庵)如用诗

隐映凉飇苍翠冷 白花古壁暮云浮 多言祖印重崖上 空使猿猱泣露愁

岩之奇者曰㻏珑峙寺西南循磴而上可二里许倾崖反捍怪石临危若坠复倚其上多石窗嵓窦如蠭房螘穴外峭中空𠊓穿欹入错落犹纍疉然其绝顶倏突倏平古树野藤云峦相抗

(鄞令荆国)王安石经游记略

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山属民使浚渠川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嵓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

(再见)舒亶诗

诡形迥与万山殊 空洞繇来一物无 直恐虚心自天意 人间穿凿枉工夫

(长溪晞发)谢翱诗

埀云起嵚嵌 衣被松与桂 夜合量斗光 隐若金石气 雨来辄阻之 不得抚苍翠
下有桑门子 饮用陶匏器 盆中蓄海石 左顾如牡蛎 疑此碛上来 不知几年岁 桑门却问客 所居何姓氏
回指南海峰 苍茫倘一至(此雨饮嵓下作)

(二见)杨明诗

西崖千仞凌苍穹 有嵓突出高玲珑 朝霞远暎赤玛瑙 秋露澹洗青芙蓉
朔风一夜吹寒雪 化作璇瑶更奇绝 老衲开轩静对余 试取冰花煮团月

(仪部纬真)屠隆诗

嵓前老树挂枯藤 辟谷仙人苦行僧 四壁秋蛩霜外杵 一床黄叶雨中灯(嵓上访禅作)

(云门雪峤)圆信歌

玲珑嵓 在何许 相去天童寺之西 曳杖出门青鸟啼 万工池外藤萝低
初一转 怪石横斜见虎蹄 春风随我上山梯 渐见危嵓左右来 垒落云根烟凄凄 行不上 脚跟疲 酸涩芒鞵路欲迷
树下立 数行鸡 人声嚷嚷喧鼓鼙 狭石缝 如一綫 挨身过去同猿雏 几人笑 难扳跻 有诗在手无笔题
再一转 身心却与山水齐 指点村田双眼疎 又一转 路上行人若游鱼
长松短竹纷萋萋 石平如掌好摊书 归去罢 踏烂泥 高高低低气力无 嵓洞水声不可坐 浑身汗下难支吾
好了眼睛苦了脚 者样游山且踌躇 到得平坡如到家 县崖千丈林花迃

(卧庵牧云)通门诗

山洞何时凿 嵓崖不记层 树深难见日 壑转一呼僧 百尺扪苍壁 千年挂古藤
最高吾直上 谁谓老无能
寂寂二三侣 行行乱艸边 不辞衣尽湿 只觉杖居先 眺望遗人世 凭虚想洞天
隔峰闻活活 何处有流泉
曲折投榛莽 幽深绝采樵 忽惊山鸟度 时觉野香飘
虎豹疑蹲穴 风烟自卷瓢 数禅何好事 踵至未曾招
陟彼崔巍上 悠然得大观 穿松童子健 凭石老僧安
野火邨边赤 春云天外寒 十年重到此 莫怪久盘桓

(浮石)通贤诗

石户无非路 层楼疉数峦 不关云气锁 时有鹿盘桓

(禾庵)真朴诗

溪雨净松冈 墟烟散清昼 偶期汗漫俦 扶藜讨深秀 既穷苍崖巅 因之剔幌岫
磴道随鸟踪 扳扪化𤠔狖 度险心逾豪 招呼骇潜兽 古木纷离奇 青天忽杂糅 触目崩层云 神斧何年镂
厜㕒非一峰 嵓嵓启幽窦 𫖯吸扶桑波 朝暾生井甃 嵌空自房栊 窈窗烟屡逗
初入灏气深 稍深风雨骤 顶摩怒虬蟠 臂触饥鹰咮 仰摘列星降 下驱群羝鬬 铢拂应未磨 娲𬬻跃冶旧
更疑昆明灰 苍然结琬琇 阴壁射奇光 丹砂凿勾漏 仄身儗蛇穿 虎牙闭饤饾 危藤褭阶梯 真居不可就
况多宛委藏 百灵严呵守 须臾毛骨寒 吹万激群吼 韸韸钟鼓音 星嵓俨遥扣
乳泉自何来 冰雪资枕潄 转瞩空蒙蒙 千峰失践蹂 谈笑振苏门 林壑争钧奏 指指下巑蚖 奇英灿左右
目送去云前 心投倦鸟后 归途记所经 夷崄泯襟袖 因推开凿端 造物亦乳臭
何如抱不雕 保兹浑沌寿 邈哉起遐思 庶与蒙庄究

国朝(海陵寄翁)陆朝诗

曾望玲珑嵓窦好 今随老衲坐云霄 乱山叠障海天暗 丛树纷披霜色骄
自借筇枝扶足健 同烹石乳与愁浇 细看木石争奇处 蹲虎狞龙岁月遥

(文林宝学)张鸎诗

青山如故人 浩浩自太古 携书坐层冈 幽怀乍以吐 河汉西北流 日月在牖户
一石费盘桓 千年亦辛苦 怡情贵物先 杖屦別有取 孤磬正无声 苍茫悟风雨

(远庵)本㒥诗

乍穷东谷又西岑 杖履虽劳兴转深 曲折已忘经百险 巉嵓直上出千寻
夕阳半壁云初敛 秋色盈眸寒欲㑴 万壑泉声诗在此 何须索句学蛩吟

(啸堂山晓)本晢诗

霜雪犹在林 花已香寒谷 吾师偶曳杖 散步山之麓 乘兴登玲珑 危嵓立眉目
峭崿径插天 崚嶒石悬竹 置身飞鸟外 万里空穆穆 烟际孤云开 沧溟如可掬 俯眎清关内 皇皇圣人隩
自非百世师 灵峰谁镇服 暮云停高冈 春风平万木

(大行雪汀)张士埙诗

天设巉嵓鬼凿工 苍藤扶我上玲珑 误穿偪仄悬崖里 得坐虚无古洞中
云气蒸衣浑是白 枫枝照眼半含红 欲吞海国空蒙象 应倩山灵为發蒙

岩之东北绝壁闲有洞曰观音中滴细泉稍偏者曰善财二洞相望有台曰礼拜足削顶平周以异石

(三见)杨明诗

山名小白华 上有观音洞 华落洞门闲 白鸎春自哢
闻有善财者 迹寄紫竹林
古洞西嵓下 风雨莓苔深
高台礼大士 正与玲珑对 士去台亦荒 白华满山碎

(清卿僧杲)余寅诗

石气苍茫拂紫烟 白衣高照是何年 谁悬绮户遥天外 曾幻金身渌水前(相传大士尝现身嵓上影照池中)
绕树瞻依神八万 拈花接引路三千 尔时只作寻常看 人鬼天龙尽惘然

岩之东南有隖曰清风

(学士清容)袁桷日禅师塔铭

清风之隖 石列五色

国朝(黄梅千仞)行冈诗

寥寥何处听飕飅 曲喻蒙庄总未周 纵使松涛千万斛 较将隖内恐输筹

(云门简庵)本孚诗

风来鸟不言 风去石偏响 借问山水人 清音可自赏

(光孝冰壑)本元诗

晴峦老尽千竿竹 队队阴森时可掬 相过绝胜上樊桐 吹落浮云不敢宿
清凉界亦世间有 如坐春风人在否 谁栽一片乱涛声 又梦柴桑菊半畞 夜深月照冷菰蒲 谩把南华名自呼
忽然骑蝶随风至 秋水篇篇稿属吾

东谷

在东峰下群山缭垣高原倏砥上荒發轫往来劳执役之庚星中弼丕基广播继隰州之古佛今则乾成锥立幻藏云停俗以「小天童」称宜正名曰「古天童」

(中丞定斋)王应鹏诗

清濑萧萧起石湍 千章云木荫成团 佛华长在空中现 山色偏宜雨后看
鹿苑菁菁芝草瑞 龙宫寂寂水光寒 今宵更有东峰月 须上松楼一倚阑

(四见)杨明诗

日出扶桑谷口红 数椽茅屋蔽深松 老僧出定无余事 尽日门前看碧峰

(二见)通门诗

经旬惧炎威 不得过东冈 立秋喜三日 思来拂木床 悠然双蝴蝶 翩翩入我房
以无瓶花绕 掠取瓦炉香 万物抱灵智 资生咸有方 小窗欣洞开 节候知初凉 去来一无语 𢠢余情自长
小室仅容膝 每来生远心 傍有老梅树 下有修竹林 开窗见诸峰 螺髻青森森
日高露未睎 阶树垂浓阴 寂然无客过 山径殊自深 空亭有碑铭 细读闲吾襟 岁月已久迈 古人光未沉
顾盼语诸子 兹辰可无吟 携杖出门前 坐听秋鸟音
两僧肩一舆 隐隐隔林叫
恐余归步迟 知余足力少 入门山雨至 相顾同一笑 野貌不外饰 山语亦臻妙 呼茗与之啜 草鞋各紧峭
鱼鸣午饭讫 无复事远眺 残雨若雾飞 日光隐而照 栖迟望村原 深谷何窈窕 先觉未忍忌 三塔重一吊
隰州在其中 凌然仰高调 塔尘手自拭 层石使毕耀 忆初少林灯 犹之任公钓
五宗何时分 混沌嗟凿窍 归途山更静 凉飔满林徼 前峰抹烟云 佳处时领要

岭之通于东者曰太白在大云盘山间一名「天童大岭」

(二见)王安石诗

太白巃嵸东南驰 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 树石疎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 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 与兹鱼鸟相熙熙

(飞遯隐鳞)闻龙追和

山云山雨驱复驰 东来海色凌空披 有岭蟠郁大云外 高下流泉与石宜
行人注目多在足 樵子努力行亦迟 太白小白如兄弟 自卑自迩同熙熙

通于西者曰小白岭旧传其上多小白华

(纪善约庵)钱安诗

入山遇雨出山晴 正是梅天五月程 纨扇轻挥清爽發 篮舆稳坐白云迎
半行竹径分僧寺 数亩桑田守故茔 门外不知溪水涨 夜来衾枕有余清

(二见)余寅诗

溪路崩腾万树围 午烟明处度人微 蹇驴自觉秋风好 引领山光远近归

国朝(响嵓)闻性善诗

嵓从树顶分 坐拥樵云断 行来数里松 前山还有半

(甓堂)周容诗

小艇载壶榼 野桥压帽过 怀抱忽以舒 骤见春水大 桃花出墻短 黄鸟穿篱破
兹行得晴和 庶几穷所慕
水遥觉山近 山翠渐成绿 入桥沙愈明 经村烟似沐 溯洄富春渚 游衍罨画曲
今昔何殊观 心闲兴自足
大𣹢山势扼 水路似已穷 出桥转汪洋 众流滙群峰
川原互有情 动静理自通 思得一俯察 振翼凌天风
烟火多高楼 家在溪声里 百家同一姓 畊读无迁徙
遥望谷口山 左回右复掎 相顾同相商 黾勉留去水
入山问山名 樵夫为山导
举镰赠竹杖 借以驱虎豹 回壑纳窅[宴-女+六] 层峦卸孤峭 行行寂无人 何处答长啸
五步一𥩟立 十步一憩坐
聊借目力宽 用纾足力惰 陇奋生波澜 峰尊集辅佐 误行翻得胜 回首惜既过
离合见人情 去留审山势 冈峦各无言 趋赴如受事 安能结茅屋 抱膝辨阴霁 隔涧双鹿饮 穿林一僧至
下山路较难 路漫不暇择 笠拂松花低 裾引藤刺窄 崎岖反忘疲 踴跃如有释
乱竹纷纵横 杖转难为力
寄夕向山家 云来吠山犬 未忍弃竹杖 险阻曾同勉 奇褱追往历 幽胜拟继选
临卧戒雨声 先将竹声辨
晨岚𠜍山椒 须臾压山趾 已息望晴心 忽乃得晴喜
出巷蜂绕衣 循篱袂决雉 路因归似近 溪店午烟起

若夫石为气核金之甲根名山硱磳所在皆有举其稍异者曰响石下太白峰西百余步纵衡五尺许扣之铿訇镗鞳如钟鼓声

(三见)舒亶诗

渊明休弄没弦琴 混沌中含太古音 闻说几回风雨夜 四山浑作老龙吟

国朝(二见)本元诗

声非在石由人出 石对人言我独难 动舌便烦左史笔 谁教相扣破云顽

(宝严炉雪)等慧诗

石钟鼓浪方成响 石鼓桐鱼扣有声 却笑当年痴李渤 乱敲湖石向人鸣

又石曰佛迹在北山石壁上其痕广四寸许

(四见)舒亶诗

苍崖绝壁印苔痕 陈迹千年尚似新 杖屦纷纷走南北 几人不是刻舟人

国朝(景星湛庵)行尝偈

石上分明是脚踪 不知何处现全容 东风昨夜传消息 报道山花无赖红

北山又有石曰坐禅相传开山祖师尝于此坐悟又有石曰问水活眼泉绕之故名

(蕙江)叶宪祖诗

一片磐陀坐自呼 新苔细艸未全枯 我来试效南宫拜 石在不知禅在无

(景心)张憬诗

绝壑探幽踪 迂回踏层岌 其上饶古苔 万木中独立 悠然山鸟啼 活活流泉集
鸟去泉不停 谁询风雨急

(太常茧庵)林时对诗

罡风磔磔透重阴 烟树苍茫噪夕禽 兀坐相忘钟磐远 天光云影逗禅心

又有石曰馒头在小白岭上

〔正疏〕《嘉靖郡志》岭部石部两载馒头石〈寰宇歌〉注云「唐心镜禅师镇蟒时施食所化其石圆絫表白里黑宛肖馒头诚心觅之可得

国朝(二见)本㒥偈

聚沙作供出嬉游 法食何曾有味投 欲饱禅家无米饭 岭头先𫜪石馒头

亾名偈

岭上馒头石 行人都不识 铁骏馅子酬 饱供禅和食

山之腠液曰水水之众流曰川川之属有涧有溪有潭有池有泉

水出自东谷会西涧之流同趋天童溪而归于清水潭者曰东涧滙北山诸水绕寺右历外万工池泻清关桥外注于旧龙湫者曰西涧涧中磊石异状素气云洄澴波赑怒可灌畦凡数十顷

(五见)杨明诗

西涧逶迤通石桥 虎泉一派来山坳 泻月流云响琼珮 穿沙触石鸣仙璈
矮床虚枕近溪曲 夜半繁声满书屋 起唤茶童眠不成 推窗山月皎如烛

(二见)圆悟偈

西涧源从太白来 寺西流出绕东回 漫将竹接来厨下 饱饮诸人满腹回

(三见)通门诗

春雨蒙蒙洒一旬 青山叠叠阻游人 经行西涧呼童子 携杖相随伴老身
山寺泉声日在门 伫看触石怒涛喷 老僧斫竹来为笕 抹过重嵓去讨源

溪则繇东西两涧走天童街外者曰天童溪

(三见)王安石诗

溪水清涟树老苍 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寻处 惟有幽花渡水香

又溪繇唐墺出与天童溪相会者曰乾溪上有桥游寺必经焉受天童溪而枉渚澄碧黛石素鳞皎焉冲照者曰清水潭有唐「杜孝子庙」

国朝(二见)陆朝诗

桥是何人构 溪乾不记年 家鸡栖石罅 野菊散葑田 滑滑前泥路 潺潺別涧天
同分山上水 昔在此中旋

(五峰省庵)本冲诗

影落空潭照岁寒 谁将乱石补苍天 依依孝子思亲泪 一片云心澈九泉

清水潭既纳天童溪水其流合凰下溪滙东吴出大涵谓之三溪

国朝(三见)本㒥诗

入山迢遰一溪曲 溪上人家隐花竹 炊烟相接鸡犬连 带有高原与平绿
行行转过数峰青 又见溪流环衍沃 白沙滩沸合远湍 苍崖深处澄青玉 云物幽森更一天 风清宛在子真谷
流沿清浅步迟迟 忽听钟声飞林麓 不知山寺在何方 惟见菁葱拥万木

(二见)本孚和韵

缭绕行来知几曲 过桥不记石与竹 急流缓流浮落红 深边浅边湛寒绿
家家门径俯潆洄 处处平原资灌沃 有时峡东乍惊雷 旋逢石咽潄鸣玉 指其大者有三溪 聚彼众流成百谷
予生踪迹半天涯 佳处无如此林麓 随向一溪缚草堂 水槛悠悠负灌木

池则有内外万工又名双镜内池当寺之前外池与内者相隔方塘

(六见)杨明诗

双镜拭开秋万顷 素娥中夜临妆靓 沙边鸥鹭窥蟾宫 水底鱼龙眠桂影
野仙踏月池上来 坐披鹤氅心颜开 袖中拈出一枝篴 吹散碧云无点埃

国朝(四见)通门诗

饭后步空池 春风飏绿漪 出坡人去尽 白鹭冷相窥

(二见)通贤诗

头上有天池作底 夜间无月鸟疑空 游人只爱开双镜 不道当年费万工

池之霛者有神龙宅焉在太白峰顶云雾滃勃生于水面若丽日晴霄澂澈如镜或风振林木叶落无堕池中者旧在清关桥左相传心镜禅师徙此

(六见)舒亶诗

灵踪聊寄数峰云 雨意含云白昼昏 不用高僧时咒钵 一泓长贮万家村

(三见)余寅诗

人传兹地是龙围 竝海冈峦面面归 功德满山无一字 空多苍莽白云飞

国朝(观察楚黄念尼)王尔禄诗

镜湖梅湿苍鳞鬬 夜半光生忽清昼 树杪飞泉几百重 高田低亩皆成就
云是东山太白龙 乱驱列𡙇向云中 我方偶读懒堂句 万村时雨多蒙蒙
太白峰高白日近 一泓池水龙常隐 应与青山迭往来 片言不合兴孤愤 自是龙性最难驯 霖雨苍生亦苦辛
何时独上孤峰顶 呼取云归大海滨

(五见)通门诗

白云杳杳接青峰 峰上寒潭拜老松 纵使晴空常起雾 为霖此处有神龙

泉之利济者一曰虎跑在西涧之滨相传有虎跑地所出

(四见)王安石诗

供厨煮浴方成沼 转磨鸣舂始到田 还了山中清净债 却来人世作丰年

(七见)舒亶诗

一啸风从谷口生 直教平地作沧溟 灵山不与江心比 谁会茶仙补水经

又泉曰活眼出钵盂峰下涓涓不绝

(蕙江)刘宪宠歌

衲僧几个眼睛活 惟有此泉真活泼 一滴疑传狮子乳 九天倒泻苍龙沫
源混混兮来无端 声淙淙兮去不歇 君不见 波面无风纹自生 山头有月光可掇 我来拊手嵓石间 空华何事金𫔇拨

泉之涝不盈暵不涸者曰弘法在寺法堂下密云禅师甃之而未名今奉新锡寺额名焉昭恩泽也

国朝(太史立庵)史大成铭

未有此泉 法从谁液 谓泉即法 泉从谁辟 霭霭密云 𤀹此一脉
弘觉溯之 迺沾天泽 泉乎法乎 弘之无斁 水非石凿 而能入石

入山之关有三一曰万松关「二十里松」之始在小白岭外二曰铁蛇关在小白岭上心镜禅师筑镇蟒塔于此故名三曰清关在外万工池之左有桥跨涧上其下飞泉喷玉清响如环珮旧龙湫承之复从县崖奔壑练影拖岩镛声振谷「满地白云关不住清泉流出落花香」斯实录也

(三见)圆悟偈

万松关不为关松 警策行人入路通 忽若有人亲撞破 方知直透万松中
铁蛇雄踞岭头峰 截断行人路不通 直下一刀全杀活 任从南北与西东
桥水原无清与浊 祇缘到此別人间
虽然都打桥中过 未审谁人透此关

(中条敬身)陆宝清关诗

奔泉倒峡忽成关 流者无心听者闲 坐久全身疑水化 耳根先到石桥还

国朝(二见)张士埙清关诗

可惜清关水 滔滔爱出山 挽留无计策 从此溷人间
游山不住山 终然汚泥滓
水声忽笑人 汝亦暂清耳

山川得题品则泉石生香题品非传神则山川不受一峰一涧类如眉目分形全水全山方见性情具体分形下既已刮目扬眉具体间可无怡情悦性嘅烟霞之漶影采金玉之余音胜境于此纪吟游寺別传崇建用循历代以次而书

(五见)王安石诗

山山桑柘绿浮空 春日莺啼谷口风 二十里松行欲尽 青山捧出梵王宫

忆东吴太白山水诗

城头回首距几何 忆得好处长经过 最思东山春树霭 更忆东湖秋水波
三年飘忽如梦寐 万事感激徒悲歌 应须饮酒不复道 今夜江头明月多

(八见)舒亶诗

日日青鞋踏白沙 未应泛艇即灵槎 雨溪清越鸣哀玉 风蔓蜿蜒动暗蛇
晓润芝𥰭挑秀茁 午香茶灶煮苍芽 玲珑仙客知何在 千古烟霞自一家

再游山回夜集诸友诗

太白崭嵓几百尺 仙人一去无消息 临云时复倚阑干 独看千峰万峰碧
昨夜长须城里回 报道湖上秋风来 醉园雨过月台冷 篱根白菊看看开 却杖青藜趂流水 目送征鸿下山觜
蓬船答浪绕丛芦 咫尺烟汀几万里 忽见江头江月白 纷纷笑语城东陌
一尊北酒一枰碁 未到懒堂犹是客

(宗伯深宁)王应麟四明七观略

明多名山 竺乾氏居之 宝地金绳 祖花禅枝 南有雪窦 东有太白
飞瀑淙淙 层峦𫜰𫜰

(二见)谢翱诗

笋舆行万山 中有十里亭 老树祇一色 野公逾百龄 柴关当太白 药气近樵青
冈草黏枯翼 巢枝落退翎 期探幽谷水 共𣃁松根苓 艾纳下天雨 尘风吹冥冥

(浦阳九灵)戴良诗

避嚣去城市 遣闷在川岑 遂申独往意 行此无尽林 松篁俨映郁 苍翠邈深沉
九陇山已见 三生石可寻 列嶂围招提 杰阁俯岖嵚 池光乱塔影 涧流传磬音 龙化井已竭 虎去泉徒深
周顾信灵迹 迟留多赏心 念未委尘妄 事可息烦襟 即理苟已协 何用恋华簪

(正科)薛士铭诗

太白山高镇海壖 招提幽瞰九峰前 玲珑嵓接三千界 伏翠庵通尺五天
龙卷灵湫飞绝顶 虎跑平地出甘泉 振衣未觉登临倦 爱听松涛战耳边

(中林孝谦)李本诗

青春廿里万松关 小白前瞻太白山 度岭路迷黄叶里 隔溪人语白云间
海龙护法听金磬 野鹿叅禅献玉环 老衲相留成信宿 浮生赢得此偷闲

(方伯讷斋)钱奂诗

冒雨寻幽胜 行行不惮遥 山高云外寺 水曲涧边桥 鹤隐松藏玉 桃开洞簇绡
日斜迷去路 招手问归樵

(郡守三山希玉)郑珞追和荆公韵

碧山云尽树苍苍 十里松阴半夕阳 吟到石嵓清绝处 昙华芝艸暖生香

(郡守孝感宗器)张瓒用舒龙图韵

春日迟迟步暖沙 却惭汉使远乘槎 玉珂声引巢松鹤 铁钵香来伏涧蛇
白石玲珑生藓晕 绀园芳郁长茶芽 当年童子多神异 薪水曾供老衲家

(郡守莆田景由)方逵诗

入春郡事喜从容 乘兴来登太白峰 谷静不闻啼一鸟 山灵谁敢佩双龙
阴阴十里松关路 隐隐数声花外钟 分付前驱休喝道 林间歌颂有黄童

(中丞守黑)张楷诗

乘闲拉友玩天童 九陇相环秀气钟 紫雾频封禅丈室 白云时拥钵盂峰
八功德水呈天碧 七窣堵波插汉雄 东际逶迤泉转磨 西边奇怪石玲珑 清关桥锁禅心定 响石声惊鸟道崇
太白崖端存佛迹 善财洞畔隐仙踪 虎跑甘泽师威重 龙卧高湫云雨从
五凤楼高翚岌岌 万工池濶水溶溶 大云侔与中峰秀 幻智相归伏翠浓 千载垂池狮子柏 万年夹道茯苓松
三关款款骢车驻 九锁重重薜荔封 胜境由来观不足 古今风景宛然同

(太仆本清)金湜诗

行尽青松始见山 暖风微雨路斑斑 欲寻开士栖禅处(访无传孠禅师) 直到中峰叠翠间
满地竹阴人迹少 四簷花气鸟声闲 清茶啜罢悠然別 不许袈裟送出关

(观察括庵)钱瓒诗

古刹摩空一径幽 跻攀今喜恣遨游 春花委地红将尽 山色盈眸翠欲流
虎卧闲林僧未起 龙归禅钵雨初收 盘桓且适豪吟兴 不管谈经石点头

(二见)张憬诗

侵晓登山阁 凭阑四顾賖 嵓花经雨落 江燕逐风斜 顿觉心偏远 那堪鬓欲华
何年尘屣脱 石窦吸流霞

(參政白斋)张琦梦游天童诗

闻说名山近上台 每凭孤梦绕崔嵬 云从贝叶文边过 人入莲花漏里来
大士作斋吹宿火 伏龙潜水抱轻雷 一场残寝随钟觉 日出东方事又催

(应奎)倪光诗

溪下独行远 遥闻仙梵音 九峰回宝地 五凤出珠林 古殿香云合 闲房艸木深
宁知百年内 忘却去来心

(桂林守石窗)华爱坐雨诗

夜半雨声碎 朝来转细微 疑愁松径滑 未觉石泉稀 簷澑鸣常滴 山禽湿不飞
子真吾忆汝 空谷限东西

(方伯石溪)陆铨诗

溪转峰回翠蔼新 诸天楼阁傍星辰 深山笋熟人如市 禅室茶香客过频
龛烛能留长夜月 嵓花不断四时春 共来物外舒尘缚 莫厌披襟与岸巾

(二见)王应鹏诗

太白峰头一振衣 碧空无尽鸟孤飞 林间野鹤何人驭 天下名山有寺依
木叶晚风金气肃 松堂凉月夜光微 寒泉百尺秋云里 僧在玲嵓静掩扉

(司空堇山)李堂和韵

长风十里散云围 登尽危峰思欲飞 路夹青山天有障 林飘红叶鸟无依
玲珑石应千嵓响 太白冈通一线微 幽谷惊传骢马使 不妨老稚款柴扉

(司马东沙)张时彻诗

径转诸天近 渊深众壑归 山峰长碍日 松雾细沾衣 展席依青艸 题诗对落晖
却怜双白鹿 时自款嵓扉

(文林)史元中诗

行踪绝胜访蓬莱 廿里松行隐宝台 静院竹深招鹤引 禅房云冷倩风开
登高賸有思莼兴 作赋惭无倚马才 独立斜阳伤往事 春风十五度重来

(郡守华亭凤峰)沈恺诗

屋下清溪屋上峰 禅房寂静许谁同 白云深护无人到 远锡相寻有路通
绮里一生居海国 广成千载在崆峒 往来欲买匡庐住 调鹤餐霞意未穷

(郡倅东斋)刘世伟诗

海邑驱驰久 僧房坐夜深 不眠翻贝叶 失路感乡心 岱岳长难见 平原未可寻
随缘问法侣 何处可投簪

(少司马东明)范钦诗

早从图记识名山 绀殿春晴试一攀 天削芙蓉开九嶂 云深松桧袅三关
坐凭星斗虚无里 行拂烟霞缥缈闲 借问天仙何处所 好骖鹤驭月中还

(月渔)卢沄诗

山房开曙色 树杪散鵶声 路自中峰下 人依峭壁行 石台沾露净 林竹锁烟晴
未尽跻攀兴 空余怅別情

(嘉则)沈明臣诗

千盘万转入羊肠 绣佛犹传古道场 日月池曾临法象 玲珑嵓自引朝阳
钟声谷口风吹断 海色天边秋去长 极欲皈依无奈老 马蹄空度白云乡
晓汲寒泉潄齿香 病维摩欲卧津梁
石塘老柏惊龙蜕 白日清池拭镜光 山势南来沧海大 水声西绕寺门长
杖藜吟过秋山下 槲叶初黄作雨凉

(外翰)徐德中诗

石磴梯云入 乾坤別样清 水声喧昼夜 山气弄阴晴 花雨香飘殿 茶烟月在庭
树深人不见 何处诵经声

(相国文恭)沈一贯诗

拂雾跻危磴 披烟数乱山 一松承日起 群鸟送云还 细溜经寒涩 初苔得雨斑
心驰缟衣使 独此伴僧闲

(廷尉贞吾)陆世科诗

家在鉴湖常见水 心存空谷未忘山 半宵月梦归何处 廿里松阴久不关
岭外昔传廷尉宅(蔡大理公讳锡) 峰头犹是谪星鬟 我从险处经行过 惟有冰霜识者颜

(郡李海岸忠洁)黄端伯诗

石径沿溪树百重 松梢岁老欲成龙 当年太白曾留记 石潄寒泉不露锋

(二见)圆信诗

空边细语转初庚 破晓花枝香露撑 隐盖幻成天帝宅 清关不放野人行
淋漓乔木风霜古 窈窕池塘秋水声 只此金汤非易得 无虞千载若为惊

塔封事讫且抽身 晓嶂重重接远邻 飘影叶乾风拭露 点衣寒翠日初新 泉鸣沙涧游山客 天指肩舆过岭人
独抱苦心带归去 双眉欲解在三春

国朝

(二见)王尔禄追和荆公韵

谷鸟溪花尚未空 黄昏凉月梦松风 此山一別长庚去 又见开元紫极宫

(郡參军内丘文衣)乔钵诗

少微不暎高人日 太白未为童子前 自有苍山真面目 浮名多属世情传

(江阴任天)张拙追和荆公韵

松杉十里郁苍苍 度岭穿云正夕阳 最喜涧边无暑气 水流惟带藕花香

(心庐)杨文沆诗

山花名未尽 岭雨细还生 古木千章待 鸣泉百道迎 香来知寺近 霉重觉衣轻
入世多倾仄 甘兹滑滑行

(杲堂)李文𦞩诗

引我登亭子 披襟望望间 松阴交一径 竹气老诸山 日慕嵓头宿 云寻谷口还
行行常虑尽 听水又清关
崖谷能开兴 芒鞋去径然 巉嵓斜导日 涸石乱欺泉 引臂猿腾处 褰衣虎啸前
旧游谁纪胜 遥问永康年

(太白山樵)德介天童怀古赋

夫长庚星现兮征兴师之道行 大鉴堂开兮接六祖之薪传(堂额系宋景濂篆书)
西晋惠帝兮始创永康 李唐两赐兮玲珑天寿 景德四年兮奏请 即以景德兮锡额
两浙兮称五山之一 四明兮推首刹之尊 太白名山兮宋孝宗之宸翰 奉藏云章楼兮住持了朴
朝元宝阁兮元大德之重颜 勅撰铭碑兮危素中书 太白峰下兮响石 伏狮嵓上兮龙潭
东冈叠叠兮结绀殿 西水潺潺兮转清关 双池兮似斗 七塔兮象星(七星之象) 落叶无踪兮鱼吞活活之水(池中不受落叶) 重峦有影兮(嵓影入池无火厄)波泛苍苍之云
龙泉鼎兮从水出 千僧镬兮受土埋(▆▆时濬池得二物)
池上亭虚兮谁印月(昔有印月亭) 院西阁废兮孰临云(旧有临云阁) 多宝塔兮形影与齐者法璇古宿(塔系唐秘书万齐融所建璇师经行其下影与塔齐) 华严经兮诵声俱彻者海门禅师(师出方丈▆佛诵起至回▆已毕人不信命八十一人同诵有声)
廿里松行兮旧听晴涛谡谡 疎钟空谷兮遥闻清韵锽锽 重铸钟兮法等 又栽松兮子凝
万佛阁碑兮太史楼公撰述 千僧堂记兮隰州古德雄文 嵓窦玲珑兮 得窥日月之通明 荆公久登兮舒啸 穴隙光射兮曾摹诗偈之满壁
臯羽雨饮兮取欢 不知何佛兮踏破苍苔留幻迹(西崖有佛迹)
那管是伊兮 毙然㘞地坐禅心(崖有坐禅石) 嵓方兀兀兮诸祖相传名祖印(西有祖印嵓) 峰挺圆圆兮千佛授受是佛盂(后有盋盂峰)
方丈前楼兮叠翠 高崖西畔兮更幽(玲珑嵓下有▆▆亭) 虎跑泉兮西阜(王荆公有诗) 鹿鸣坡兮后山(后山鸣客至东鸣斋主来西鸣病僧亡)
夏凉森蔚兮来坐罗树圃(长庚▆旁有▆) 冬木凋残兮均寻核桃坑(在寺东多核桃)
问水攀藤观活眼(寺西有问水石下有活眼泉) 散花斛食化馒头(小白塔下名散花冈心镜禅师建塔施食馒头化为石)
二主谦谦兮亭名揖让(张状元同大慧杲访宏智觉岭上逊之不已张公名其亭) 一心寂寂兮阁曰涵虚(昔有涵虚阁禅师修道其中)
荷池荡漾兮十月集鸳鸯之泛滥(东谷有荷池) 案岫青葱兮昔年下凰凤之翱翔(前山有凰下溪) 万松关兮名虚设 十丈柱兮迹尚存(宋时▆迹在路)
应供堂兮展千钵 漏砂锅兮不漏米(锅从天台圣僧送来) 藏经阁兮积万圅  饰玉轴兮又饰签
游客散塲兮应宿鹭(池上有宿鹭亭) 归僧隐盖兮不惊鸥(松行有隐盖亭) 晴窥万竹栖青凤(杰祖塔于青凤山) 旱祷高山请白龙
锁翠亭兮魏王妃之亲笔 宏智碑兮张孝祥之遗书 中峰庵轩兮叠秀(梦堂有赋高元之跋语今存残碣) 破砂盆碣兮重光(杰祖遗偈立石于庵成残碣今重刊于祖堂)
秋蕙春兰兮寻满谷 清风明月兮坐经𡎲
釜内茶香兮争烹雀舌 山中笋熟兮尽拔龙须 蒙堂兮休老 此轩兮养贤(左庵良侍奉实庵茂于轩)
妙光塔兮即之笔 栴檀林兮道生书 秋残崖上看红荳(清关桥上有红荳崖) 春始岭头观白花(小白岭上多小白花故名)
堆云废兮独留云影(应庵塔院名堆云) 伏翠移兮聊存翠峰(伏翠今存南嶴) 西崖惠兮塔幻智(塔在山顶) 东嵓日兮瘗清风(袁文清铭云建于清风坞)
盘山久隶常住兮祀摩诃之法身(蒋摩诃布帒和上之徒塔于盘山寺有盘山庄) 佛陇原同一派兮见濂溪之文记(佛陇寺唐时咸启禅师所建)
春乐无轩兮犹见月痕雪白 梅花有屋兮惟存树老云香(梅屋春乐轩先贤植梅处)
狮柏秀兮禅师再至 鱼藻生兮曾祖始来 普同院迥兮环秀峙 涵碧桥崇兮锁乾溪
九陇盘结兮石苍嶴 三溪滙合兮清水潭 鬼谷仙兮南沧洞(太白山后有鬼谷祠葛仙翁访之有诗) 杜孝子兮太白祠(唐杜雍避裘甫之乱弃子负母隐此征之不起殁而祀焉)
补山缺兮建镇蟒 挽逝水兮护沙龙 怀已往兮不见 知将来兮何稽
聊题幻语兮书幻事 霞川雪汀兮复谁收

校注

据四库本《晋书》改(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晋书,卷十二,页五)
[A1] 此「版本说明」一文原为书本开头无页码之插页今为标记架构上之需要移到此处且以 p0002a 为虚拟页栏码
[A2] 已【CB】巳【志汇】
[A3] 降【CB】每【志汇】
[A4] 间【CB】闲【志汇】
[A5] 间【CB】闲【志汇】
[A6] 间【CB】闲【志汇】
[A7] 已【CB】巳【志汇】
[A8] 窣【CB】𡨧【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天童寺志(卷1)
关闭
天童寺志(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