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四
盛典考(旧志缺)
赐额
宋
真宗皇帝景德四年丁未,敕赐天童天寿寺额为「景德寺」。
元
成宗皇帝大德五年辛丑,敕赐天童景德寺千佛阁额曰「朝元宝阁」。
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敕赐天童景德寺重建万佛阁曰「朝元」。
国朝
世祖章皇帝顺治十六年己亥,敕赐天童景德寺额为「弘法寺」。
钦召
宋神宗皇帝召天童寺僧惟白,入禁中问道,三登高座。
宋孝宗皇帝召天童寺僧了朴,入禁内讲道。
宋理宗皇帝召天童寺僧智谋,三入禁内问道。
明洪武五年壬子,太祖高皇帝诏两浙高僧较仇内典,天童寺僧司聪应召。
明洪武十年丁巳,太祖高皇帝诏两浙有道行僧入见内庭。天童寺僧智昌应召入见,亲奉纶音,令制天下僧徒以「昼讲夜禅」之规。
明宣德元年丙午,宣宗皇帝敕召天童僧净观至京,陛见称旨,馆于庆寿丈室,授左讲经。
明宣德九年甲寅,宣宗皇帝敕召天童僧祖渊入京,命为左觉义,旋陞右善世。
国朝顺治十六年闰三月,世祖章皇帝敕召天童寺禅僧道忞来京,皇帝勅谕:朕惟善政导民,期适荡平之路;仁风扇物,统归化育之中。仰千圣之徽猷,遡百王之遗轨;理无分于三教,道岂外于一心?故佛演法门,立阐扬之大旨;祖标禅理,示默契之真宗。皆所以迥脱疑情、顿开觉性。惟曹溪之一脉,俨鸡足之上乘;暨临济之三玄,允象王之法乳。慧雨普施于一切,宗风常胜于五灯;缘衍法之独隆,斯传衣之最众。朕抚临寰宇,心切牖民,期与四海苍生共臻觉路。必使明心而见性,方能易恶而至中。时览经文,间尝參究;续圜顿交融之旨,必行解相应之人。闻尔禅僧道忞,临济正传,宗门法器。戒行清峻,不染六欲之尘;道眼圆明,能空四谛之妄。风规早著,解脱有年。悯结习之牵缠,揭单传之要渺。是用特遣僧箓司右阐教净行禅僧法玺,赍敕前往,欲阐玄风,𥩟闻高论。尔其洗钵就道,持锡往征。无耽深隐之清,用慰远延之切。呜呼!弘宣大道,复淳古之休风;广度迷情,跻含生于寿域。钦承朕命,式贲尔宗。钦哉!故谕。
赐号(并纪勅印)
宋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徽宗皇帝敕赐天童景德寺兼住法云寺僧惟白,号曰「佛国禅师」。
元至顺元年庚午,文宗皇帝敕赐天童景德寺僧怀信,号曰「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
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帝师锡天童、育王兼领僧悟光,号曰「佛日圆明普济禅师」。
元至正二十年庚子,顺帝敕赐天童景德寺僧元良,号曰「善觉普光禅师」。
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太祖高皇帝敕赐天童景德寺僧自性,号曰「佛朗禅师」。
明永乐十三年甲午,成祖皇帝敕赐天童景德寺僧净观,号曰「弘慈普应禅师」。
明宣德二年丁未,进封「定岩惠济禅师」。
国朝顺治十七年庚子四月,世祖章皇帝敕封天童弘法寺禅僧道忞,号曰「弘觉禅师」,并锡以印。
皇帝勅谕:朕惟佛会拈华,妙心传于迦叶;禅行面壁,宗旨付于神光。六叶既敷,千华竞秀。荫法云于真际,火宅晨凉;耀慧日于康衢,重昏夜晓。以至瞚目扬眉、擎拳举指,类皆合宗门之妙谛,得教外之灵机。诚非它学可知,亦岂意生所度?眷言道行,冀觌高踪;实悟真如,必先玄觉。咨尔禅僧道忞,嗣法天童,传宗临济。克证无生之旨,机自玄明;允通向上之关,悟称谛当。稽载稽籍,祈会性真。间览玄文,深嘉妙义。故时于听政之暇,询尔以法道之微。乃名言之不緐,克随机而得解。玄关幽键,感即能通。遥源濬波,酌之不竭。传一灯于种智,了万法于真空。广量出于凡心,元明踰于宿学。引之于有,高谢四流;推之于无,俯弘六度。信乎,凡之可以证圣!洵哉,惟觉所以悟迷!非同测海窥天,固已登堂入室。堪主法门之席,允称禅众之尊。是用封尔为「弘觉禅师」,锡之勅印。于戏!慈周万有,大身徧于十方;利济四生,本觉超乎三世。俾举代咸登仁寿之域,在随方而启般若之门。其益懋尔勤修,庶弘开夫正梵。式承嘉命,丕阐宗风。钦哉!故谕。
钦赐银印一颗,计重四十两,方广三寸许。左满书,右汉篆,其文曰「弘觉禅师之印」。边旁镌满文一行,顶镌汉文。顺治十七年造。覆斗钮,贯以黄丝縧;朱盝韫之。盝,徧饰以𨱎。
赐衣
唐咸通元年庚辰,懿宗皇帝赐天童㻏珑寺僧咸启紫衣一袭。
宋开宝二年己巳二月,诏十方禅院长春节上表,赐紫衣、号(时住持僧失稽)。
宋元丰八年乙丑,神宗皇帝赐天童景德寺僧惟白金襕紫衣一袭。
元至顺元年庚午,文宗皇帝赐天童景德寺僧怀信金襕法衣一袭。
明永乐 年,成祖皇帝赐天童景德寺僧净观紫衣一袭。
明崇祯十四年辛巳,怀宗皇帝命戚畹田弘遇进香补陀,赍紫衣一袭,赐天童寺僧圆悟。
国朝顺治十六年己亥十月,世祖章皇帝赐应召天童寺禅僧道忞,三衣一袭,黄衣一袭,绿云段道袍一袭。
顺治十七年庚子春,赐七衣一袭,沉香色道袍一袭,白短衣一领,鞋袜一副。
是夏赐三衣一袭,宫䌧道袍一袭。
是冬差官赍送千针衲衣一袭,五衣、七衣各一袭,黄祖衣一袭,夹衣一领。
是岁,又特赐随召天童侍僧本皙紫僧伽黎一袭,开法都中隆安寺。
又赐母丝布衣三袭,黄云段衣一袭,段直身二袭。
御制
宋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八月十五日,徽宗皇帝御制天童景德寺僧惟白《续灯录》序,其文曰:释迦如来之出世也,受然灯之记,生净饭王家。分手指乎天地,而其机也已露;游门观于老死,而幻缘也顿寂。及乎唱道鸡园、腾芳鹫岭,无边刹境,遂现于一毫之端;大千经卷,毕出于微尘之表。西被竺土,东流震旦。编叶而书,则一时圣法虽传于庆喜;拈花而笑,则正法眼藏独付乎饮光。自达磨而来,实为初祖。其传四七,二三而至于曹溪,于是双林之道逾光,一滴之流寖广。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各擅门风,应机酬对。虽建立不同,而会归于一。莫不箭锋相拄,鞭影齐施;接物利生,启悟多矣。源派广迤,枝叶扶疎,而云门、临济二宗,遂独盛于天下。朕膺天宝命,绍国大统,恭惟艺祖辟度门于绵㝢、太宗阐秘义于敷天,章圣传灯于景德、永昭广灯于天圣,皆宏𪽈真风、协助神化,以成无为之治者也。于皇神考,尤向空宗,元丰五年,诏于大相国寺,刱二大禅刹:辟惠林于东序,建智海于西庑。壬戌之岁,以越国大长公主,及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驸马都尉张敦礼之请,复建法云禅寺于国内之南。于是祖席光辉、丛林鼎盛,天下袭方袍、慕禅悦者,云集于上都矣。今敦礼以其寺住持僧佛国禅师惟白所集《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来上,且以序文为请。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义;屡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扬妙旨,良惬至怀。昔能仁说《法华经》,放眉闲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而弥勒發问,文殊决疑,以谓「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持是经者,妙光法师;得其证者,普明如来。今「续灯」之名,盖灯灯相续,光光相入,义有在于是矣。噫!圆澄觉海,本含裹于十方;生灭空沤,遂沉沦于三有。因明立所,繇尘發知;识妄相仍,转入诸趣,良可悲也。若回光内照、發真归元,则是录也直指性宗、单传心印,可得于眉睫,可荐于言前。举手而擎妙喜世界,弹指而现庄严楼阁。神通妙用,真不可思议者也。嘉于有众,缔此胜缘;俱离迷津,偕之觉路,斯朕之志也。
御书御画
宋淳熙五年戊戌,孝宗皇帝御书「太白名山」四大字,赐天童景德寺;又御题住持僧清简遗像赞。
明宣德元年丙午,宣宗皇帝御书题僧伽像,赐左讲经.天童僧净观。有玉玺刻石北京金刚寺。
国朝顺治十七年庚子,世祖章皇帝赐天童应召僧道忞,御书唐诗一幅。诗曰:
后识:庚子冬日书。
又御书「敬佛」二大字,末识为「木陈老人书」。
御章曰「体元斋」,又曰「太和主人」。
御画白绫山水一轴,题云「顺治丙申夏日」。
御笔倣小米笔意,引章曰「体元斋」;又章曰「万机余暇」,御玺「广运之宝」。
又御笔「水墨葡萄」一幅。
又「密云圆悟禅师像」一轴,因门人道忞进闽人曾鲸所绘像,即命供奉王国材临摹二帧。其一沉香龙座,备极庄严。圣驾亲送至万善方丈,指所画衣折曰:「此皆朕手自著墨也。」赐藏天童。
又赐弘觉禅师道忞立像一轴,云:「中有御笔所增处。」
又赐随召天童寺僧本皙,御书「敬佛」二字;又《梵网经》;「春城乞食还」唐诗;十种唐诗手卷。
又唐诗五幅,额二:(一曰)尧天舜日;(二曰)松风水月。联五:(一曰)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二曰)孤云卧此中,万山拜其下;(三曰)大护法不见僧过,善知识能调物情;(四曰)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盖问师生缘而书也)。
又赐《楞严会解》、《六祖坛经》、《讲筵恭纪》、《客问评注》、《庙堂碑帖》、《九成宫帖》、《多宝塔帖》。
今上康熈三十五年丙子,赐御书石刻《金刚经》一卷。四十二年癸未,赐御书「名香清梵」额。
赐佛、神宝像
国朝顺治十七年庚子,世祖章皇帝出内殿所供鎏金药师如来一尊,关帝乘马像一座,关小侯周将军像二座,备极珠宝金银装饰,赐天童弘法寺供奉。
赐录入藏
宋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徽宗皇帝赐法云僧.前住天童佛国惟白禅师《续灯录》三十卷、御制序文入大藏。
国朝顺治十七年庚子,世祖章皇帝赐故住持天童寺僧圆悟密云禅师语录一十二卷入大藏。其门人道忞所疏请也。
进天童密云悟禅师语录奏章
浙江宁波府鄞县天童禅师(臣)僧(道忞)谨奏:为恭恳天恩,赐将先师语录入藏,以光祖道,以茂皇猷事。皇上统承精一,道契真宗,性命之学,尤深致意。至于古圣语言,有关世道人心者,尤必广布颁行,使若见若闻,各达本性,方惬御衷。真觉皇之慈心,振古希有者矣。(道忞)幸逢盛化,身叨宠遇;又每承天眷,追念先师,赐邈顶相,复刻遗编。感恩已渥,复敢何求?唯是𥾝念天童先师圜悟,生当末运,兴振禅宗;六坐名山,忘躯荷法。一时提唱机语,皆开凿人天,单明直指。日虽刻布人间,但未经入藏,恐惭湮没。(道忞)伏见宋景德年中,僧道原所著《传灯录》三十卷,颁降入藏;元祐闲,明教禅师契嵩所著《辅教编》三卷,及《传法正宗记》一十二卷,亦赐入藏;乾道七年,僧蕴闻所进大慧禅师宗杲语录三十卷,亦赐入藏;元元统二年,僧善达密的理所进其师普应国师明本语录三十卷,皆赐入藏。此四者,人虽异代,咸遇清时。道法耿光,于今维烈。况忞生值昌期之运,躬逢佛心天子重法之秋,诚千载一时奇遇。谨扳前件事例,将先师圜悟语录壹拾贰卷,与忞所编年谱陆拾贰帙,先经缮写进呈外,伏乞俯鉴微忱,下颁钧旨,赐收入大藏,永使流通。则正法眼千古长新,而愿力恩普天均戴者矣。为此冒昧具奏,恳赐下部施行。(忞)不胜翘祷待命之至,谨具奏闻。
顺治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奉旨礼部议奏
本月二十九日礼部覆奏
本日奉旨依议
赐牒
唐贞观二十二年戊申,太宗皇帝诏度僧五人。
宋宝祐六年戊午,理宗皇帝赐天童景德寺度牒五十道。
赐碑
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顺帝勅中书參知政事危素撰天童景德寺〈朝元阁碑铭〉。
赐帑金
国朝顺治十七年庚子,天童弘法寺弘觉禅师道忞应召还山,世祖章皇帝赐帑金千两,命修佛殿。是岁又發帑金五百两,命道忞修理云门雪峤大师圆信藏塔,颁有御札,其略曰:「朕每念法门,辄景先哲。知雪峤大师藏塔卓立云门,后学诸方应共瞻仰。比闻山界虽分,基址渐圮。恐年深人远,凌毁堪虞。今特捐五百金,重为修治。虽未必足窣波之费,然经朕一为整葺,人必改观起敬,自不敢复行侵侮矣。禅师重念仪型,久怀崇饰,当勉为经理,承朕敬礼尊宿之义,以副夙心」。
赐谥塔
唐咸通七年丙戌,懿宗皇帝敕赐前住天童栖心寺僧藏奂,谥曰「心镜禅师」,塔曰「寿相之塔」。
宋绍兴二十八年戊寅,高宗皇帝敕赐天童景德寺僧正觉,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之塔」。
国朝康熙四十四年乙酉,赐天童密云禅师,谥曰「慧定禅师」。
赐赙致奠、特恩送葬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丁酉,明太祖时为吴国公,督师江阴,还金陵。闻前住天童大天界寺僧怀信之讣,诏出内府币帛,以助葬事。且命堪舆家贺齐叔卜藏地。举龛之夕,亲临致奠,驾送都门之外。
明正统十四年己巳,英宗皇帝遣太监吴弼,赍金钞香币,赙吊前住持天童寺僧(任右善世)祖渊。又遣礼部主事林璧致奠。
亲藩雅赉
国朝顺治庚子岁,镇国公霓庵,赠山翁和尚手画山水一幅,题云:「庚子之岁元宵前一日,五夜朝罢归来,晨光犹未大散。素知天童和尚(号山翁者)深悟三昧无上菩提,久隐西岩而弗出。今蒙帝恩诏入万善殿,时讲暮谈,大为圣悦。余虽久闻,尚未面晤,似觉歉然于怀也。随至莲寓,瞻睹慈颜,果法品而非凡。其谈柄辩锋,令人闻见生欢。至于禅之余者,又无所不极矣。偶尔言及书画,向余索之。余于笔墨况素不善,致辞別来,迄今已十余日矣。南窗无事,勉强涂鸦,戏法云林,幸禅师勿轩渠也。」
识曰「东来堂物外主人」,引章曰「东来堂」。又章曰「敬一」,曰「物外主人」。又手镌品章二方:「禅深三昧动天恩诏古今无多图书永赠」,识曰「敬一主人」。
丁未岁,寄弘觉禅师手画山水二幅。
其一题曰:「迂老变宋元诸名家画,而出以疎澹。如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其天韵自不可及。」款云「时丁未秋日,为弘觉禅师写。霓庵」;引章曰「华萼居图书」,又章曰「国则」,曰「辅国公章」。
其一题云:「摩诘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參乎造化』,迂老得之。」识云「时丁未秋日,霓庵画并题」;章曰「敬一主人」,曰「国则」。
又赠诗一律书扇,诗云:
又寄赠黄玉玦一枚、水晶方印池一座,皆秘府上珍也。前后皆有手札,別载〈表贻考〉。
又赠山晓禅师(本皙),山水一幅、图章一方。
校注
据《卍新续藏.建中靖国续灯录》补。(CBETA, X78, no. 1556, p. 641, a6-7)【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3 册 No. GA013n0012 天童寺志(第1卷-第4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