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五

云踪考(旧志缺)

宝掌千岁和尚

西竺中印度人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来至中土魏晋闲东游西入蜀历五台及庐山达磨入梁遂扣其旨而悟武帝高其道腊延之内庭未几如吴有偈曰

梁城遇导师 參禅了心地 飘零二浙游 更尽佳山水

顺流东下由千顷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宕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辛丑)返止杭之飞来峰有「行尽支那四百洲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后居浦江之宝岩至高宗显庆二年(丁巳)正旦手塑一像九日像成趺坐而逝自云「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矣」溯其登太白时则当在唐之初

白寂然法师

河南人少傅居易之从姪也名节素奇踵四圣种以头陀称唐太和间游鄮登玉几礼塔居太白久之访天台历剡之沃洲慕道猷竺支之芳躅遂止焉浙东廉使元相国始谋建院次陆中丞莅越助其落成日与学者讨论心要以振兴数百年既坠之风少傅在河南保厘为作〈沃洲禅院记〉

纪禅师

按明《永乐钞志》载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纪禅师从天童山飞锡至四明山建仗锡寺有太白禅师遗塔至今存焉

文用庵主

雪窦显禅师有〈送文用庵主归旧隐诗〉云

太白峰前旧隐基 松杉寒翠滴无时
经年抛却又归去 再听岩猿只自如

智圆禅师

师久依天童交禅师悟旨得法出住象山蓬莱三十年足不越阃道俗尊仰之尝有偈曰

新缝布被烘来煖 一觉安眠到五更
闻得上方钟鼓动 又添一日在浮生

牧庵忠禅师

师讳法忠邑姚氏子幼依崇教院道英出家博识强记默究诸部经论尽得其义咸以「忠虎子」名之一日暴所习于禅者偶为其折困因趋天童參普交禅师求决焉交喜曰「吾宗之法器也」俾往谒雪峰需及龙门佛眼遂得法于眼住南木云盖公安二圣大溈黄龙六处常持二木斧随器接诱禅学辐辏太尉邢公孝扬为师预营寿塔工毕笑书颂语而逝塔在黄龙诏赐「联光之塔」普庵印肃其法嗣也

自得晖禅师

师讳慧晖会稽张氏子幼依澄照道凝染削首叩真歇于长芦不契旋谒天童宏智智举「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不契夜定回往圣僧前烧香适智至晖见之顿明前语次日入堂智云「堪嗟去日颜如玉却叹回时鬓似霜」诘之晖曰「其入离其出微」自尔问答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出世补陀万寿吉祥雪窦勅补净慈后退归雪窦沐浴跏趺而逝

明慧禅师

婺州人初学教观更衣參天童宏智禅师顿悟住久举为首座历住名刹乾道丙戌冬陞堂说法竟白众而逝

元衡平禅师

师讳法平嘉禾人初受度即參大慧杲禅师为书记后居天童时号「平书记」工文能诗孙尚书觌朱郎中希真皆许可之尝以偈呈史越王(浩)王酬偈云

团团璧月印寒潭 时有清风埽碧岚 照见山人方隐几 洒然无物自沉酣

又云

白鹭栖烟一点明 皎然压倒语全清
莫言后代无人继 仗锡行将擅此名

陆放翁(游)尤重之寄以长句云

放翁久矣无此客 闯户儿童皆动色
寒泉不食人暍死 素绠银瓶我心恻
千金易得一士难 晚途淹泊眼愈寒 岂知一旦乃见子 杰语毫笔无僧酸
门前清溪天作底 细细风吹縠纹起
倚阑一笑谁得知 爱此数诗如此水
江湖安得常相从 浩歌相蹋卧短篷 功名渠自有人了 留我镜中双颊红

又以师号「怡云」赠以诗曰

东华软尘飞扑帽 黄金络马人看好 渠侬胸中谁得知 畏祸忧谗鬓先老
举世输与平元衡 青山白云过一生
出门曳杖便千里 白云不约常同行
长安归来雪没屦 剧谈未竟还东去 到山分我一片云 并遣春风吹好句

后住象山延寿复自芦山移仗锡有《语录集稿》二卷

景蒙禅师

永嘉人初习教观自以名相之学不足了大事參育王裕公闻钟声而悟因省母归里谒龙翔心闻和尚机契授以衣拂史魏公(浩)在永嘉时与心闻交及罢相里居梦如平生傍有僧曰「景蒙」貌古神清谈笑久之觉而叩天童朴公详说梦事「僧名颇异有斯人否」朴曰「是为堂中第一座」招之恍如梦中所见与论出世法了辩如响问其师则「心闻」也大异之遂为延誉住智门瑞岩诸刹

松源岳禅师

师初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杲陞座盛称应庵华公为人𠇹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愈自退励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语豁然有得即以扣应庵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庵喜为法器最后见密庵杰公随问即答密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一日密公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陆放翁铭其塔有云「亡友临川李德远(浩)实闻道于应庵盖与密庵同參德远每谈參问悟入时机缘言语率常达旦今读师语峻峭𡷾崒下临云雨如立千仞之华山蹴天驾空骇心眩目如钱塘海门之涛虎豹股栗屋瓦震动如汉军昆阳之战追思德远言然后知师真临济正宗应庵密庵之真子孙也

南书记

福州人久依应庵华禅师举「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契悟呈偈曰

狗子无佛性 罗睺星入命 不是打杀人 被人打杀定

华喜其脱略

宏监寺

应庵华禅师有送其〈开海田诗〉云

轩昂气宇要争先 及早乘时痛著鞭
翻转江臯千顷浪 灵苗从此秀桑田

石窗恭禅师

〈宗门会祖鉴〉内云「恭明州人道行孤峻才力有余久依宏智细大职务靡不历试一日归省母母曰汝行脚本为了生死度父母而长为人主事苟不『明因果将累我于地下』恭曰『儿于常住毫发不欺虽一炬之灯亦分彼此之用大人无足虑也』母曰『然过水得不脚湿』评曰恭母为子说法只消一句全提妙旨号令群邪矣何有生死父母之不超度哉

隰州僧哲魁

魁性孤硬潜迹宏智座下不言同乡经十余载智闻欣然访曰「父母之邦何太绝物乎」欲招至方丈魁谢曰「己事尚未办岂暇讲乡礼耶」曳杖而去人莫能挽竟往宝陀真歇故居禅晏月余临终召众说法而逝阇维舍利无数《山庵杂录》评曰「善知识慈心接物固应如是此僧孤硬无匹超然于生死中亦可风也

笑翁堪禅师

师讳妙堪慈溪毛氏子从野翁道钦受释学參松源岳于灵隐不契时无用全禅师居天童𠇹造其室用问曰「行脚僧游山僧」师云「行脚僧」用曰「如何是行脚事」师以坐具便摵用曰「此僧敢来者里捋虎须」俾參堂一日室中示「狗子无佛性」话师拟开口用以竹箆子劈口打师应声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轰天振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用颔之遂得法出世妙胜金文光孝报恩虎丘雪峰灵隐大慈瑞岩江心诏住净慈又诏住天童力辞诏住育王未几又有天童及净慈之命悉谢不赴

东山源禅师

师讳道源从虎丘尝參浙翁琰于天童出世奉化清凉山上堂云「几载长庚度岁寒横眠倒卧放痴顽虽然不作住山计却被无心趁出山

芝岩洪禅师

师讳惠洪新昌朱氏子初谒浙翁琰禅师于径山未合及琰迁天童再參室中得契出世大慈后迁石佛

偃溪闻禅师

师讳广闻侯官林氏子得度受具游方历访尊宿參天童浙翁琰禅师后再參双径得法屡住名刹所至革弊支倾广容徒众

千光西禅师

师讳荣西日本国人發愿欲往西域求教外別传之宗有告以天台万年可依航海而来时虚庵敞禅师居万年师以诗谒之曰

海外精蓝特特来 青山迎我笑颜开
三生未朽梅花骨 石上寻思埽绿苔

遂依焉及敞迁天童师亦随至居岁余闻敞有改作千佛阁之举乃请曰「思报摄受恩即糜躯不惮况下此之事西忝国主近属当归国致助良材」遂归踰二载挟大舶泛鲸波果致百围之木以成杰阁后嗣敞之法焉

圆证知客

天目礼禅师有诗示之曰

莫年结屋傍山椒 门外荆芜没半腰
几度赚君来扣击 老无气力举藤条

横川珙禅师

师讳如珙永嘉林氏子有叔正则为沙门视师幼不食肉爱之乃度其祝发初见石田痴绝疑碍无入闻天目礼公居太白往投以疑目举「南山筀笋东海乌贼」师拟对目遂打师忽有省留以执事丞相以师有行解可师表命出世雁山灵岩迁能仁既归放牧寮辞疾不应至元十年有旨住育王晚年藏穴寺侧曰「此庵」乃自作铭曰

天生一穴 藏吾枯骨
骨朽成土 土能生物 结个葫芦 挂赵州壁 永脱轮回 超三世佛

后以书诀众而逝

荆叟珏禅师

师讳如珏初见痴钝于天童僧问「如何是佛」钝命师下语师答「烂冬瓜」即呈颂曰

如何是佛烂冬瓜 咬著冰霜透齿牙
根蒂虽然无窖子 一年一度一开花

钝笑而可之后诏住育王径山

虚舟度禅师

师尝參天童晦岩光后住径山

一庵𬤇禅师

按佛日祖像㡠内有天童一庵𬤇禅师

无镜彻禅师

师嗣天童无际派旧志列〈先觉考〉《续灯录》中载「天宁」或误刊「宁」字俟考正

圆上人

袁学士文清公桷有〈天童山圆上人远来开平访华严以旧诗求题因赋二章〉

一曰

三尺枯藤一卷诗 五千里外访相知
乡音未改眉毛在 晓过岭西闻子𨾚

二曰

手探骊珠颗颗圆 清如秋月独当天
旧栖太白寒禁得 更上开平拟过年

又〈送圆上人游开平回天童〉云

圆帽方袍上上京 看山碧眼雪分明
南来白雁先秋去 我辈无情合有情

孤峰德禅师

师讳明德昌国朱氏子幼不好嬉每结跏趺端坐其叔司藏天童慧明诃之曰「童子不知颂诗读书痴坐将焉求」曰「欲学坐禅求作佛尔」初供洒埽之役于金峩已而度为大僧慨然有求道之志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公问「汝从何来」曰「金峩来」公曰「金峩山高多少」曰「不见其顶」公斥之益自策励以必证为期一日举「世尊拈花事」有省遂以偈呈公颔之后嗣法竺田霖历住东禅保宁道场净慈授「圆明定慧」之号副以金襕法衣宋文宪铭其塔

玉溪珉禅师

师讳思珉四明张氏子首參雪峰于径山次谒止泓于天童泓问「何来」师曰「径山」泓曰「未离径山一句作么生道」师曰「平如镜面险似县崖」泓曰「昨夜山前因甚虎𫜪大虫」师拟进语泓即掌之师忽有省一日侍次泓举「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意旨如何」师叉手进前泓曰「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又作么生」师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泓喜其类己令典藏者久之大德四年出世郡之吉祥金文保福帝师颁旨褒护赐「佛心明妙」之号

竺田霖禅师

师讳汝霖四明王氏子从慈溪永乐寺梅涧福公出家闻天童止泓道化往參泓密奇之遂命为侍者泓室中举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勘验来学众皆未喻师已豁然后出世上蓝大振法道为止泓嗣又主明之雪窦三载迁松江淀山晚主万寿至元五年中夏书偈而化茶毗获五色设利无算

无作述禅师

师讳文述慈溪人幼从师受五经子史百家之书及阅佛书忽心融神会即白亲出家谒元叟东屿诸公无所解悟入天童见怪石奇公与语契合入室侍书后平石砥公主席掌藏钥诸山闻师声誉迎宣大法凤跃山等慈虚席宣政院起师主之后迁保福护圣帝师赐以「觉智圆明」之号

实庵隐禅师

师号松隐奉化郑氏子得法于古林茂禅师机辩峻绝纵横自如两从古林于永福保宁俱居第一座月江印公莅湖之道场请师分座说法至正壬午行宣政院命主瑞云之清凉学徒奔凑授「佛光普照」之号居寺一十五年退居东堂左庵良公法中犹子迎归天童之此轩俾首众举扬法事未几示疾左右请偈乃举手指心曰「此中廓然也何偈之为」端坐凭几握右手如拳以额枕之而逝良公方主寺事令四众持服如丧住持礼越七日茶毗火方举有天华飘洒晴空中似雪非雨盘旋烈燄之上火灭乃已得舍利如珠玑者众建塔于瑞云山之西冈宋文宪为铭曰

我闻如来 演说般若 天雨宝华 缤纷而下
岩岩普照 诸佛之子 依佛倣佛 乃亦有此
岂非天龙 及护法者 欲警有情 使之四洒
应感之机 非由外烁 风动籁鸣 实自中作 曷以明之 法因心悟
表彼空华 以无著故 何有四大 何有五蕴
一空之余 诸法销𫕥 如大宝镜 罔不含摄
随物赋形 了无余迹 晏坐云峰 学徒川赴 孰不清凉 如饮甘露
末法澜奔 师其砥柱 胡为西归 空存遗履
有窣堵波 中藏设利 佛光炜然 群昏咸赖

恕中愠禅师悼师偈云

口有雌黄眼有筋 轻轻触著便生嗔
拳头作枕且高卧 无复拦胸去筑人

瑞首座

古林清茂禅师有〈送天童瑞首座之仰山偈〉云

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百匝千重 经天纬地 忽然树倒藤枯 毕竟句归何处
才闻太白来 又往仰山去 三千年桃树花开 九万里鹏程逸翥
离四句 绝百非
一口吸尽西江水 咄咄咄力囗希 上士勤而行之 中下闻之不喜
看取珠回玉转时 正偏兼带双双举

古鼎铭禅师

师讳祖铭四明人依横山锡公得度竺西坦公居天童辟为内记后得法于元叟端公出世主隆教宝陀中天竺径山锡号「慧性文敏宏觉普济大师」后退居于东湖青山二灵

无印证禅师

师讳大证幼颖异父母知不可留使从昌国寺薙染初谒荆石琬不契闻云外岫唱道天童往依入室岫云「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作么生救」师云「请和尚吃饭」岫又云「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不要相救」师云「救他作么」岫又云「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谁与我同行」师云「和尚先行某甲后随」岫呵呵大笑自兹情同鱼水至治间诏天下善书者金书藏典竣事赐织金屈眴南还江浙丞相脱欢公起师主衢之南禅继领光孝迁信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窦后退居定水圆明庵入寂于至正辛丑阇维牙齿不坏舍利明莹

言侍者

笑隐大䜣有〈送天童言侍者偈〉云

汝负吾兮吾负汝 曲如鈎处直如弦
鄞江急水东流去 太白峰高不到天

妙净禅师

临海人幼聪慧十五出家闻了堂和尚居四明大兴宗教即往參之得其奥旨时左庵为浙东丛林第一延师居焉众皆敬服洪武初退休巾峰寻移云峰乐山水者三十六年端坐而逝所著有《方便录》《百忍图》

幻庵住首座

师讳法住又号云峰豫章人为天童首座拜应庵塔有偈云

耽耽睡虎管窥斑 便把中峰作靠山 不得破沙盆一个 子孙乞活也应难

后得法于蒲庵复

大基丕禅师

师得法于左庵良公掌天童内记江浙行省丞相康里公领宣政事选师主佛陇后迁洛伽补陀

呆庵庄禅师

师薙染天童參侍左庵良公得法了堂一公后住云居径山其自作〈呆庵歌〉有序云「余以痴钝自守随所住处扁曰『呆庵』客有讥曰『世人以机巧相尚其来久矣子欲全其呆而矫诸不亦迂乎』余因谢其客曰『灵利汉有此分別尔』客既去于是作〈呆庵歌〉以写呆意」歌曰

我是呆庵呆道人 不识世间秋与春
兀兀痴痴只么过 无荣无辱无疏亲 或把精金和土卖 或收燕石藏为珍
笑倒傍观灵利汉 赞亦不喜骂不嗔
有问呆庵何所作 闲看葫芦悬壁角
当场拈起钝铁锹 拟向虚空去穿凿 门户长年八字开 屋里从来空索索
多被时流蓦面欺 一生卤莽都不觉
可怪呆人百不能 对人呆话还可憎
刚道夜深刍狗吠 大洋海底人挑灯 更有一般呆伎俩 两耳卓朔头鬅鬙
任你客僧逞机巧 东呼西唤渠不应

恕中愠禅师

师讳无愠号空室临海陈氏子幼读书不烦再授依径山寂照端公薙染徧參尊宿见太白平石砥公典藏钥居十载偕木庵聪公大宗兴公谒竺元道于台之紫箨山參证得悟踰一岁复还天童晚以日本奏请起召京师已而寝奏留居天界有〈监收上堂兼谢天童藏主〉云「以字不成八字不是㻏珑岩顶白浪滔天万工塘中蓬尘涨起分毫上定当升合里论量收得来放得去随缘剔脱触处放光可以起临济正宗可以灭正法眼藏虽然若是个中人闻与么道直须洗耳有分且谁是个中人面如满月目如莲天上人间咸慕敬」后又赐归天童明洪武八年乙卯著《山庵杂录》愚庵及禅师寄师诗云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觉藏主

了庵欲禅师有〈送天童觉藏主偈〉云

三世诸佛是何物 一大藏教是何语
直指单传显正宗 烂烂觉华生碓嘴
自古上贤犹不识 中下之流岂堪测 㪬瞎摩醯鬼眼睛 大地山河墨漆黑
黑中有白光熈熈 敲空作响开愚痴
空拳纸上实性义 隐显出没超玄微
倒一说兮对一说 今古几人能辨別 纷纷堕在光明中 大似猕猴探水月
伟哉作者何方来 江村古寺相徘徊
提金刚椎碎窠臼 用黑豆法驱英才
撒开两手时一笑 照中之用用中照 北斗藏身岂偶然 南山下雨还同调
明朝话別归鲁松 铁船打就成怱怱
隔山相唤解相应 管取倒行摩竭令

印书记

欲禅师又有〈赠天童印书记偈〉云

一句子 龙无龙
总拈却 称长雄 灼然不堕言思中 单非只 两非二 老胡打失当门齿
妙弹无弦谁赏音 还我东山左边底
最卓荦 端寻常 毫毛岂足争短长 拶著三关应手破 海印湛湛涵秋光
跨三贤 超十哲 顶门別有通天穴
满肚文章一字无 贼面似人人似贼

证侍者

楚石琦禅师有〈送天童证侍者再參诗〉

鸟窠吹布毛 侍者便悟去
天童亲切句 不要重指注 十月天渐寒 早过西兴渡
相望一千里 往复行大路 入室再參时 嗔拳须照顾

安禅人

琦禅师有〈送安禅人往參天童偈〉云

谁道葫芦醋不酸 衲僧带眼若为谩
长松一望二十里 脚未跨门先胆寒

政书记

琦禅师有〈送政书记往天童偈〉云

如来禅 祖师禅
文字禅 是何禅 一笔勾下 白日青天 笑杀湖南长老 大书楷字深镌
不见毘耶居士 唠唠击小弹偏
及乎被人问著 直得杜口无言 禅禅灵石书记 作么流传
竹月生寒籁 松风入夜弦 既善骑声盖色 何妨说妙谈玄
潮音洞里敲金镫 太白峰头驾铁船

诺禅人

琦禅师有〈送福州诺禅人再參天童偈〉云

主人翁 惺惺著
潦倒瑞岩 自呼自诺 蛇吞鼈鼻口生烟 虎𫜪大虫头戴角
会不会 知不知 大唐国里无禅师
㻏珑岩主七十四 优昙钵花第一枝 送君此去君知么 莫把草鞋轻踏破
前头更有最高峰 不独飞猿岭难过

腴侍者

古林茂禅师有〈送天童腴侍者偈〉云

三呼不触当头讳 三应宁将五位分
向上更无提掇处 到头谁肯囫囵吞
春风扬广山前草 白日长庚岭上云 盖覆得来成直截 隰州无口谩云云

少昙瑞禅师

师嗣法于佛智禅师与笑隐䜣公雅好䜣有〈送师归江西序〉云「至大中予主余英山寺三年寇至剽掠俱尽仅脱身免常所雅厚咸相聚匿笑莫有顾余者独少昙来劳苦数十返明年佛智迁径山三月祸作其徒多背去而少昙又与二三子留侍暨佛智归江右少昙分座太白不得从今复走宜阳而省焉于其行重予有感矣世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教而民或悖之溺于爱者忘其亲訹于利者伤乎义吾徒辞君父之尊伉俪之欲惟师友之道得同乎人也而吾徒贵远游大方多众群居千百错砻砥砺期底于道若是于师友之道又专矣无汩于欲竞于利其庶乎有终矣于戏孰谓之变能移于吾徒矣乎若少昙者可以敦俗者乎」䜣又代著〈移师住光严行院疏〉云「履狶而知瘠肥乃为良贾解牛而至綮肯始曰善庖故为政必先求贤而纲宗所以弘道某行无町畦志不磷缁筹室先登及见永明全盛龙门独步其如妙喜南迁与其傲睨太白之巅孰若徜徉西丘之上凝尘一榻俨如千众之临盖头把茅自作万闲之庇祈光法运仰祝帝龄」合观前后二文则非专席天童

默中唯西堂

在天童时有〈咏蚕偈〉云

桑空柘尽始心休 绵密工夫一茧收
炉炭镬汤𢬵得入 为人只在一丝头

雪岩钦禅师

參访至天童佛殿前经行次擡眸见古柏触著向来所得境界一时放下后得法于无准范禅师

素禅师

《释氏稽古》云国初名僧未见传纪者附名有天童禅师素

凤头祖师

师讳道孚字信庵江浦人礼天童观公时观翁道望高天下宣庙在潜每承顾问宣德岁丙午召至京师馆于庆寿丈室师执事惟谨上嘉之赐西服茜衣师牢让不服入五台睹圣像摄身光中奇幻百出叹曰「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因自号「空幻子」英庙闻师名召见大悦呼为「凤头祖师」盖以师头锐起也寻授僧录讲经未几告退结茅山中屏息诸缘不妄交接司礼阮公简强师复兴京西废寺昭靖王又以宣武门第赐为梵刹赐额「承恩」为师憩息之地师善书笔法遒健常于文华殿大书扁额上视称善赠之诗有「高僧书法胜中书」之句尝施食于内庭开法于秘殿上皆躬御视闻击节叹赏当是时耆旧凋丧独师法闻四方景泰丙子升堂说偈而寂讣闻上震悼遣祭命公侯以下咸吊奠茶毘获舍利建塔胡忠安公濙著铭云「学博行修功盛能光大法门云

太初原禅师

师讳启原日本国人与宗猷等十八众游參上国赐斋敕见讲义泐季潭潭乃指见了堂一一又指见天童素后住罗阳三峰山交龙护临化说偈曰

生也铁面皮 死也铁面皮 一椎百杂碎 白日绕铁围

即庵禅师

径山琇公序《增集续灯录》中云「永乐己未移书诸方幸借天童即庵和尚展转搜讨云

懒牧觉禅师

师讳湛觉长安张氏子依月空师出家參天童性空禅师得法结松巢于雨花之左有《松巢内外集》

古音琴禅师

师讳法琴号玉泉兴贤蔡氏子礼赤石山主出家问法徧叩參性空静晃印宗诸宿印可于宝明寿堂开法瑞岩后创大刹于斗峰弘化一方有《醍醐集》三卷

怀让禅师

本山释端雅工诗四方交游多重之杨白川辑《天童寺集》以师所著诗卷附梓焉东臯张忱尝赠以诗云

自闻方外说天童 梦绕青山廿里松 珍重能吟老支遁 寻常结社胜庐峰
传书度海朝凭鹤 击钵临江夜扰龙
今日东风花院里 解衣留偈得从容

静庵宁禅师

师讳盛宁邑光溪王氏子寿昌鄮峰瑞公之嗣瑞公繇天童大用禅师之后嗣松堂鉴公师承其法德邃才敏兼会儒宗嘉靖甲子请师住持天童适当零落之秋经营殚心安集得宜所置遗业迄今赖焉比部杨水西承闵赠以文师之嗣继庵旵公相继住持文林史鹿泉元中请旵公序略云「惟静师于本山阐扬宗旨遗有遐思惟继公于本支以昭述正传群然思附当不我拒也盍迎诸」往迎公坚谢诸缙绅先生请益力且曰「公号以继继之师师而不继焉继将何志」公方起谢曰「然俾我执事山中拈瓣香上祝万年次及我先师至教也昕夕幸同诸公參究上乘至愿也」至旵公二世少谷怀公亦相继住持宗伯周文穆公应宾赠以文云「夫有疏宕之器𧿒踔之能倜傥之才然后能奋發尺籍之中而自致夫尘𡏖之外夙闻怀公完真抱一恬澹撄宁器具矣靡法不含靡机不摄能裕矣翕赩党䓪能镇能化才全矣备是三者而主夫天童必饬治振起踵前人之嘉绩启后嗣之芳规予有深望焉」三师俱建塔于祖关之南中峰大用禅师塔左有静庵宁禅师塔盖师之衣钵塔也

启禅师

让公〈北京送启禅师归天童诗〉

一別天童二十年 京华一钵只随缘
三关泉石埋残雪 九陇藤萝锁废烟
巢鹤不闻新种树 养蜗犹是旧成田 于今去作群缁首 净埽寒芜整法筵

国朝

明幻禅师

淮人顺治间尝在内廷万善殿奉侍圣像上呼为「老修行」庚子年奉旨送佛神像至天童命师仍随侍山中年八十而终

叠山禅师

奉化沈氏子名行渊徧历丛席后參天童浮石贤有省机辩无让乃印可开法于江南宝光后住邑之安嵓师于逝世前徧辞檀信过幻迹居別博融本笑谈终日乃云「今日特来相別」博云「那里去」云「天台」博云「几时回」云「不回来了」答云「莫要死么」师云「正要请兄封龛」博以手掩师口师云「谢兄封龛了也」即书偈寄封于蟠龙庵中云「十二日方可开」十二日午刻召众云「我要去了」端坐而逝遗偈云

报告禅门老作家 须知火里有莲花 通身妙用头头显 法法拈来果不差
幻身原是个虫窠 尊贵何曾百岁多
讵得心空如日耀 等闲翻却了娑婆

明介西堂

师名元灯杨州人年十六投虎丘继起禅师鬄发居金沙数年至笠山谒啸堂和上为侍者机契从迁臯亭兼记室再迁天童受记莂居西堂年二十九染疾书偈而逝与进士徐戢斋(勍)交厚即于本山卜地葬之李杲堂(文胤)为师著塔上之铭铭曰

公之生 一钵一瓶 离离亭亭 公之死 一塔一瓶 离离亭亭
云异其白 山异其青 于此置高僧 许勒吾铭

慰弘盛〈埽塔诗〉

此形非常友 如客来寄止 譬如历峻坂 车败而马去
嗟君兰蕙质 清芬竟瘗土 每读杲堂诗 涕泣如盛雨
山花溢真定 怪石悬松尘
衣裓埽方 云生香一缕

莲因首座

邑之孙氏子崇祯癸未进士荣旭之胞弟幼知向上事二十岁潜入雪窦兄强之归未几又走天童一载劝回毕姻入弟子员年四旬外室亡即投金峩履法师薙染命名成式次春得戒于天童山晓和上令司侍职多年迁维那始记莂开法金峩退休于二灵山天岳和上居太白招首众山中后出游武林过平江寓三宿庵染疾辞众书偈而逝青庵彧西堂向称忘形乃捐资竖塔于山二灵介有〈埽塔诗〉云

塔样斩新坐翠微 竹阴松韵共忘机
白云只在中峰上 终日相看到落晖

校注

[A1] 囗【CB】口【志汇】(cf. X71n1419_p0525b22; X71n1412_p0209b06; T48n2006_p0312c19)
[A2] 间【CB】闲【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天童寺志(卷5)
关闭
天童寺志(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