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五
云踪考(旧志缺)
唐
宝掌千岁和尚
西竺中印度人。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来至中土。魏晋闲,东游,西入蜀,历五台及庐山。达磨入梁,遂扣其旨而悟。武帝高其道腊,延之内庭。未几,如吴。有偈曰:
顺流东下,由千顷至天竺,往鄮峰,登太白,穿雁宕。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辛丑)返,止杭之飞来峰。有「行尽支那四百洲,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后居浦江之宝岩。至高宗显庆二年(丁巳)正旦,手塑一像。九日像成,趺坐而逝。自云「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矣」。溯其登太白时,则当在唐之初。
白寂然法师
河南人,少傅居易之从姪也。名节素奇,踵四圣种,以头陀称。唐太和间游鄮,登玉几礼塔,居太白。久之,访天台,历剡之沃洲。慕道猷竺支之芳躅,遂止焉。浙东廉使元相国始谋建院次,陆中丞莅越,助其落成。日与学者讨论心要,以振兴数百年既坠之风。少傅在河南保厘,为作〈沃洲禅院记〉。
纪禅师
按明《永乐钞志》载,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纪禅师从天童山飞锡至四明山,建仗锡寺。有太白禅师遗塔,至今存焉。
宋
文用庵主
雪窦显禅师有〈送文用庵主归旧隐诗〉云:
智圆禅师
师久依天童交禅师,悟旨得法,出住象山蓬莱。三十年足不越阃,道俗尊仰之。尝有偈曰:
牧庵忠禅师
师讳法忠,邑姚氏子。幼依崇教院道英出家。博识强记,默究诸部经论,尽得其义,咸以「忠虎子」名之。一日,暴所习于禅者,偶为其折困,因趋天童,參普交禅师求决焉。交喜曰:「吾宗之法器也。」俾往谒雪峰需及龙门佛眼,遂得法于眼。住南木、云盖、公安、二圣、大溈、黄龙六处。常持二木斧,随器接诱,禅学辐辏。太尉邢公孝扬为师预营寿塔。工毕,笑书颂语而逝。塔在黄龙。诏赐「联光之塔」。普庵、印肃,其法嗣也。
自得晖禅师
师讳慧晖,会稽张氏子。幼依澄照道凝染削。首叩真歇于长芦,不契。旋谒天童宏智,智举「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不契。夜定回,往圣僧前烧香。适智至,晖见之,顿明前语。次日入堂,智云:「堪嗟!去日颜如玉,却叹回时鬓似霜。」诘之,晖曰:「其入离,其出微。」自尔问答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出世补陀、万寿、吉祥、雪窦。勅补净慈,后退归雪窦,沐浴跏趺而逝。
明慧禅师
师,婺州人。初学教观,更衣,參天童宏智禅师,顿悟。住久,举为首座。历住名刹。乾道丙戌冬,陞堂说法,竟白众而逝。
元衡平禅师
师讳法平,嘉禾人。初受度,即參大慧杲禅师,为书记。后居天童时,号「平书记」。工文能诗,孙尚书觌、朱郎中希真,皆许可之。尝以偈呈史越王(浩),王酬偈云:
又云:
陆放翁(游)尤重之,寄以长句云:
又以师号「怡云」,赠以诗曰:
后住象山延寿,复自芦山移仗锡。有《语录集稿》二卷。
景蒙禅师
师,永嘉人。初习教观。自以名相之学不足了大事,參育王裕公,闻钟声而悟。因省母归里,谒龙翔心闻和尚,机契,授以衣拂。史魏公(浩)在永嘉时,与心闻交。及罢相里居,梦如平生,傍有僧曰「景蒙」,貌古神清,谈笑久之。觉而叩天童朴公,详说梦事,曰:「僧名颇异,有斯人否?」朴曰:「是为堂中第一座。」招之,恍如梦中所见。与论出世法,了辩如响。问其师,则「心闻」也。大异之,遂为延誉,住智门、瑞岩诸刹。
松源岳禅师
师初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杲陞座,盛称应庵华公为人𠇹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愈自退励。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语,豁然有得。即以扣应庵,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庵喜为法器。最后见密庵杰公,随问即答。密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一日,密公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陆放翁铭其塔,有云:「亡友临川李德远(浩)实闻道于应庵,盖与密庵同參。德远每谈參问悟入时机缘言语,率常达旦。今读师语,峻峭𡷾崒,下临云雨,如立千仞之华山;蹴天驾空,骇心眩目,如钱塘海门之涛;虎豹股栗,屋瓦震动,如汉军昆阳之战。追思德远言,然后知师真临济正宗应庵、密庵之真子孙也。」
南书记
福州人,久依应庵华禅师。举「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契悟,呈偈曰:
华喜其脱略。
宏监寺
应庵华禅师有送其〈开海田诗〉云:
石窗恭禅师
〈宗门会祖鉴〉内云:「恭,明州人。道行孤峻,才力有余。久依宏智,细大职务,靡不历试。一日,归省母,母曰:汝行脚本为了生死、度父母;而长为人主事。苟不『明因果,将累我于地下。』恭曰:『儿于常住,毫发不欺。虽一炬之灯,亦分彼此之用。大人无足虑也。』母曰:『然过水得不脚湿?』评曰:恭母为子说法,只消一句,全提妙旨,号令群邪矣!何有生死、父母之不超度哉?」
隰州僧哲魁
魁性孤硬,潜迹宏智座下,不言同乡。经十余载,智闻,欣然访曰:「父母之邦,何太绝物乎?」欲招至方丈,魁谢曰:「己事尚未办,岂暇讲乡礼耶?」曳杖而去,人莫能挽。竟往宝陀真歇故居,禅晏月余。临终,召众说法而逝,阇维舍利无数。《山庵杂录》评曰:「善知识,慈心接物,固应如是。此僧孤硬无匹,超然于生死中,亦可风也。」
笑翁堪禅师
师讳妙堪,慈溪毛氏子。从野翁道钦受释学。參松源岳于灵隐,不契。时无用全禅师居天童,𠇹造其室。用问曰:「行脚僧?游山僧?」师云:「行脚僧。」用曰:「如何是行脚事?」师以坐具便摵。用曰:「此僧敢来者里捋虎须!」俾參堂。一日,室中示「狗子无佛性」话,师拟开口,用以竹箆子劈口打。师应声,呈偈曰:
用颔之,遂得法。出世妙胜、金文、光孝、报恩、虎丘、雪峰、灵隐、大慈、瑞岩、江心。诏住净慈。又诏住天童,力辞。诏住育王。未几,又有天童及净慈之命,悉谢不赴。
东山源禅师
师讳道源,从虎丘。尝參浙翁琰于天童。出世奉化清凉山,上堂云:「几载长庚度岁寒,横眠倒卧放痴顽。虽然不作住山计,却被无心趁出山。」
芝岩洪禅师
师讳惠洪,新昌朱氏子。初谒浙翁琰禅师于径山,未合。及琰迁天童,再參室中,得契。出世大慈,后迁石佛。
偃溪闻禅师
师讳广闻,侯官林氏子。得度,受具,游方。历访尊宿,參天童浙翁琰禅师。后再參双径,得法。屡住名刹,所至革弊支倾,广容徒众。
千光西禅师
师讳荣西,日本国人。發愿欲往西域,求教外別传之宗。有告以天台万年可依,航海而来。时虚庵敞禅师居万年,师以诗谒之曰:
遂依焉。及敞迁天童,师亦随至。居岁余,闻敞有改作千佛阁之举,乃请曰:「思报摄受恩,即糜躯不惮,况下此之事?西忝国主近属,当归国,致助良材。」遂归。踰二载,挟大舶,泛鲸波,果致百围之木,以成杰阁。后嗣敞之法焉。
圆证知客
天目礼禅师有诗示之曰:
横川珙禅师
师讳如珙,永嘉林氏子。有叔正则,为沙门,视师幼不食肉,爱之,乃度其祝发。初见石田痴绝,疑碍无入。闻天目礼公居太白,往投以疑。目举「南山筀笋,东海乌贼」,师拟对,目遂打。师忽有省,留以执事。丞相以师有行解,可师表,命出世雁山灵岩,迁能仁。既归放牧寮,辞疾不应。至元十年,有旨住育王。晚年藏穴寺侧,曰「此庵」,乃自作。铭曰:
后以书诀众而逝。
荆叟珏禅师
师讳如珏。初见痴钝于天童。僧问:「如何是佛?」钝命师下语,师答:「烂冬瓜。」即呈颂曰
钝笑而可之,后诏住育王、径山。
虚舟度禅师
师尝參天童晦岩光,后住径山。
一庵𬤇禅师
按佛日祖像㡠内,有天童一庵𬤇禅师。
无镜彻禅师
师嗣天童无际派,旧志列〈先觉考〉。《续灯录》中载「天宁」,或误刊「宁」字,俟考正。
元
圆上人
袁学士文清公桷,有〈天童山圆上人远来开平访华严,以旧诗求题,因赋二章〉。
一曰:
二曰:
又〈送圆上人游开平、回天童〉云:
孤峰德禅师
师讳明德,昌国朱氏子。幼不好嬉,每结跏趺端坐。其叔司藏天童慧明诃之曰:「童子不知颂诗读书,痴坐将焉求?」曰:「欲学坐禅,求作佛尔。」初供洒埽之役于金峩,已而,度为大僧,慨然有求道之志。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公问:「汝从何来?」曰:「金峩来。」公曰:「金峩山高多少?」曰:「不见其顶。」公斥之。益自策励,以必证为期。一日,举「世尊拈花事」,有省,遂以偈呈,公颔之。后嗣法竺田霖,历住东禅、保宁、道场、净慈。授「圆明定慧」之号,副以金襕法衣。宋文宪铭其塔。
玉溪珉禅师
师讳思珉,四明张氏子。首參雪峰于径山,次谒止泓于天童。泓问:「何来?」师曰:「径山。」泓曰:「未离径山一句作么生道?」师曰:「平如镜面,险似县崖。」泓曰:「昨夜山前,因甚虎𫜪大虫?」师拟进语,泓即掌之,师忽有省。一日,侍次,泓举:「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意旨如何?」师叉手进前。泓曰:「外道赞叹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又作么生?」师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泓喜其类己,令典藏者久之。大德四年,出世郡之吉祥、金文、保福。帝师颁旨褒护,赐「佛心明妙」之号。
竺田霖禅师
师讳汝霖,四明王氏子。从慈溪永乐寺梅涧福公出家。闻天童止泓道化,往參。泓密奇之,遂命为侍者。泓室中举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勘验来学,众皆未喻,师已豁然。后出世上蓝,大振法道,为止泓嗣。又主明之雪窦。三载,迁松江淀山。晚主万寿。至元五年中夏,书偈而化。茶毗,获五色设利无算。
无作述禅师
师讳文述,慈溪人。幼从师受五经、子史、百家之书。及阅佛书,忽心融神会,即白亲出家。谒元叟、东屿诸公,无所解悟。入天童,见怪石奇公,与语,契合,入室侍书。后平石砥公主席,掌藏钥。诸山闻师声誉,迎宣大法。凤跃山等慈虚席,宣政院起师主之。后迁保福、护圣。帝师赐以「觉智圆明」之号。
实庵隐禅师
师号松隐,奉化郑氏子。得法于古林茂禅师。机辩峻绝,纵横自如。两从古林于永福、保宁,俱居第一座。月江印公莅湖之道场,请师分座说法。至正壬午,行宣政院命主瑞云之清凉,学徒奔凑,授「佛光普照」之号。居寺一十五年,退居东堂。左庵良公,法中犹子,迎归天童之此轩,俾首众,举扬法事。未几,示疾。左右请偈,乃举手指心曰:「此中廓然也,何偈之为?」端坐,凭几,握右手如拳,以额枕之而逝。良公方主寺事,令四众持服,如丧住持礼。越七日茶毗,火方举,有天华飘洒晴空中,似雪非雨,盘旋烈燄之上,火灭乃已。得舍利如珠玑者众。建塔于瑞云山之西冈,宋文宪为铭曰:
恕中愠禅师悼师,偈云:
瑞首座
古林清茂禅师,有〈送天童瑞首座之仰山偈〉云:
古鼎铭禅师
师讳祖铭,四明人。依横山锡公得度。竺西坦公居天童,辟为内记。后得法于元叟端公。出世,主隆教、宝陀、中天竺、径山。锡号「慧性文敏宏觉普济大师」。后退居于东湖青山、二灵。
无印证禅师
师讳大证,幼颖异。父母知不可留,使从昌国寺薙染。初谒荆石琬,不契。闻云外岫唱道天童,往依。入室,岫云:「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作么生救?」师云:「请和尚吃饭。」岫又云:「天童今日大死去也,汝不要相救?」师云:「救他作么?」岫又云:「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谁与我同行?」师云:「和尚先行,某甲后随。」岫呵呵大笑,自兹情同鱼水。至治间,诏天下善书者,金书藏典。竣事,赐织金屈眴。南还江浙,丞相脱欢公起师主衢之南禅,继领光孝,迁信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窦。后退居定水圆明庵。入寂于至正辛丑。阇维,牙齿不坏,舍利明莹。
言侍者
笑隐大䜣有〈送天童言侍者偈〉云:
妙净禅师
师,临海人。幼聪慧,十五出家。闻了堂和尚居四明、大兴宗教,即往參之,得其奥旨。时左庵为浙东丛林第一,延师居焉,众皆敬服。洪武初,退休巾峰;寻移云峰,乐山水者三十六年。端坐而逝。所著有《方便录》、《百忍图》。
幻庵住首座
师讳法住,又号云峰,豫章人。为天童首座,拜应庵塔,有偈云:
后得法于蒲庵复。
大基丕禅师
师得法于左庵良公,掌天童内记。江浙行省丞相康里公领宣政事,选师主佛陇,后迁洛伽、补陀。
呆庵庄禅师
师薙染天童,參侍左庵良公,得法了堂一公,后住云居、径山。其自作〈呆庵歌〉有序云:「余以痴钝自守,随所住处,扁曰『呆庵』。客有讥曰:『世人以机巧相尚,其来久矣,子欲全其呆而矫诸,不亦迂乎?』余因谢其客曰:『灵利汉有此分別尔。』客既去,于是作〈呆庵歌〉以写呆意。」歌曰:
恕中愠禅师
师讳无愠,号空室,临海陈氏子。幼读书,不烦再授。依径山寂照端公薙染。徧參尊宿,见太白平石砥公,典藏钥。居十载,偕木庵聪公、大宗兴公,谒竺元道于台之紫箨山,參证得悟。踰一岁,复还天童。晚以日本奏请,起召京师。已而,寝奏,留居天界。有〈监收上堂兼谢天童藏主〉云:「以字不成,八字不是。㻏珑岩顶,白浪滔天。万工塘中,蓬尘涨起。分毫上定当,升合里论量。收得来,放得去。随缘剔脱,触处放光。可以起临济正宗,可以灭正法眼藏。虽然,若是个中人闻与么道,直须洗耳有分。且谁是个中人?面如满月目如莲,天上人间咸慕敬。」后又赐归天童。明洪武八年乙卯,著《山庵杂录》。愚庵及禅师寄师诗云:
觉藏主
了庵欲禅师有〈送天童觉藏主偈〉云:
印书记
欲禅师又有〈赠天童印书记偈〉云:
证侍者
楚石琦禅师有〈送天童证侍者再參诗〉:
安禅人
琦禅师有〈送安禅人往參天童偈〉云:
政书记
琦禅师有〈送政书记往天童偈〉云:
诺禅人
琦禅师有〈送福州诺禅人再參天童偈〉云:
腴侍者
古林茂禅师有〈送天童腴侍者偈〉云:
少昙瑞禅师
师嗣法于佛智禅师,与笑隐䜣公雅好。䜣有〈送师归江西序〉云:「至大中,予主余英山寺。三年,寇至,剽掠俱尽,仅脱身免。常所雅厚,咸相聚匿笑,莫有顾余者;独少昙来,劳苦数十返。明年,佛智迁径山。三月祸作,其徒多背去;而少昙又与二三子留侍。暨佛智归江右,少昙分座太白,不得从。今复走宜阳而省焉。于其行重予有感矣。世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教,而民或悖之。溺于爱者,忘其亲;訹于利者,伤乎义。吾徒辞君父之尊、伉俪之欲,惟师友之道得同乎人也。而吾徒贵远游,大方多众,群居千百,错砻砥砺,期底于道。若是,于师友之道又专矣。无汩于欲、竞于利,其庶乎有终矣。于戏!孰谓之变能移于吾徒矣乎?若少昙者,可以敦俗者乎!」䜣又代著〈移师住光严行院疏〉云:「履狶而知瘠肥,乃为良贾;解牛而至綮肯,始曰善庖。故为政必先求贤,而纲宗所以弘道。某行无町畦,志不磷缁,筹室先登。及见永明全盛、龙门独步,其如妙喜南迁。与其傲睨太白之巅,孰若徜徉西丘之上?凝尘一榻,俨如千众之临;盖头把茅,自作万闲之庇。祈光法运,仰祝帝龄。」合观前后二文,则非专席天童。
默中唯西堂
在天童时,有〈咏蚕偈〉云:
雪岩钦禅师
參访至天童佛殿前,经行次,擡眸见古柏,触著向来所得境界,一时放下。后得法于无准范禅师。
明
素禅师
《释氏稽古》云:国初名僧未见传纪者,附名有天童禅师素。
凤头祖师
师讳道孚,字信庵,江浦人。礼天童观公。时观翁道望高天下,宣庙在潜,每承顾问。宣德岁丙午,召至京师,馆于庆寿丈室。师执事惟谨,上嘉之,赐西服茜衣,师牢让不服。入五台,睹圣像摄身光中,奇幻百出,叹曰「一翳在眼,空花乱坠」,因自号「空幻子」。英庙闻师名,召见,大悦,呼为「凤头祖师」,盖以师头锐起也。寻授僧录讲经。未几,告退。结茅山中,屏息诸缘,不妄交接。司礼阮公简,强师复兴京西废寺;昭靖王又以宣武门第赐为梵刹,赐额「承恩」,为师憩息之地。师善书,笔法遒健,常于文华殿大书扁额,上视,称善,赠之诗,有「高僧书法胜中书」之句。尝施食于内庭,开法于秘殿,上皆躬御视闻,击节叹赏。当是时,耆旧凋丧,独师法闻四方。景泰丙子,升堂说偈而寂。讣闻,上震悼,遣祭,命公侯以下咸吊奠。茶毘获舍利,建塔。胡忠安公濙著铭云:「学博、行修、功盛,能光大法门云。」
太初原禅师
师讳启原,日本国人。与宗猷等十八众游參上国,赐斋,敕见讲义泐季潭。潭乃指见了堂一,一又指见天童素。后住罗阳三峰、山交龙护。临化说偈曰:
即庵禅师
径山琇公序《增集续灯录》中云:「永乐己未,移书诸方,幸借天童即庵和尚展转搜讨云。」
懒牧觉禅师
师讳湛觉,长安张氏子。依月空师出家。參天童性空禅师,得法。结松巢于雨花之左,有《松巢内外集》。
古音琴禅师
师讳法琴,号玉泉,兴贤蔡氏子。礼赤石山主,出家。问法徧叩,參性空、静晃、印宗诸宿;印可于宝明寿堂。开法瑞岩,后创大刹于斗峰,弘化一方。有《醍醐集》三卷。
怀让禅师
本山释,端雅工诗,四方交游多重之。杨白川辑《天童寺集》,以师所著诗卷附梓焉。东臯张忱尝赠以诗云:
静庵宁禅师
师讳盛宁,邑光溪王氏子,寿昌鄮峰瑞公之嗣。瑞公繇,天童大用禅师之后,嗣松堂鉴公。师承其法,德邃才敏,兼会儒宗。嘉靖甲子,请师住持天童。适当零落之秋,经营殚心,安集得宜。所置遗业,迄今赖焉。比部杨水西承闵赠以文。师之嗣,继庵旵公,相继住持。文林史鹿泉元中请旵公序,略云:「惟静师于本山阐扬宗旨,遗有遐思。惟继公于本支,以昭述正传,群然思附,当不我拒也,盍迎诸?」往迎,公坚谢。诸缙绅先生请益力,且曰:「公号以继,继之师;师而不继焉,继将何志?」公方起,谢曰:「然。俾我执事山中,拈瓣香,上祝万年,次及我先师,至教也。昕夕幸同诸公參究上乘,至愿也。」至旵公二世,少谷怀公,亦相继住持。宗伯周文穆公应宾赠以文云:「夫有疏宕之器、𧿒踔之能、倜傥之才,然后能奋發尺籍之中,而自致夫尘𡏖之外。夙闻怀公完真抱一,恬澹撄宁,器具矣;靡法不含,靡机不摄,能裕矣;翕赩党䓪,能镇能化,才全矣。备是三者,而主夫天童,必饬治振起,踵前人之嘉绩,启后嗣之芳规,予有深望焉。」三师俱建塔于祖关之南。中峰大用禅师塔左有静庵宁禅师塔,盖师之衣钵塔也。
启禅师
让公〈北京送启禅师归天童诗〉:
国朝
明幻禅师
师,淮人。顺治间,尝在内廷万善殿奉侍圣像,上呼为「老修行」。庚子年,奉旨送佛神像至天童,命师仍随侍山中。年八十而终。
叠山禅师
师,奉化沈氏子,名行渊。徧历丛席,后參天童浮石贤,有省。机辩无让,乃印可。开法于江南宝光,后住邑之安嵓。师于逝世前,徧辞檀信。过幻迹居,別博融本。笑谈终日,乃云:「今日特来相別。」博云:「那里去?」云:「天台。」博云:「几时回?」云:「不回来了。」答云:「莫要死么?」师云:「正要请兄封龛。」博以手掩师口,师云:「谢兄封龛了也。」即书偈,寄封于蟠龙庵中,云「十二日方可开」。十二日午刻,召众云:「我要去了。」端坐而逝。遗偈云:
明介西堂
师名元灯,杨州人。年十六,投虎丘继起禅师鬄发。居金沙,数年,至笠山谒啸堂和上,为侍者。机契,从迁臯亭,兼记室。再迁天童,受记莂,居西堂。年二十九,染疾,书偈而逝。与进士徐戢斋(勍)交厚,即于本山卜地葬之。李杲堂(文胤)为师著塔上之铭,铭曰:
慰弘盛〈埽塔诗〉:
莲因首座
师,邑之孙氏子,崇祯癸未进士荣旭之胞弟。幼知向上事,二十岁潜入雪窦。兄强之归,未几,又走天童。一载,劝回,毕姻,入弟子员。年四旬,外室亡,即投金峩履法师薙染,命名成式。次春,得戒于天童山晓和上,令司侍职。多年,迁维那,始记莂。开法金峩,退休于二灵山。天岳和上居太白,招首众山中。后出游武林,过平江,寓三宿庵。染疾,辞众,书偈而逝。青庵彧西堂,向称忘形,乃捐资,竖塔于山。二灵介有〈埽塔诗〉云:
【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4 册 No. GA014n0012 天童寺志(第5卷-第1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