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九

辖丽考(附庄产(旧志缺))

佛陇寺

县东六十里唐咸通十三年建名「佛陇山积庆显亲寺」宋治平元年赐名「保安」庆元六年充齐王府功德院厘为十方禅刹元至正间住持文舜大基丕公重建明洪武初改今额永乐间例并天童后圮

(文宪)宋濂兴修记

畧云沙门行原不远千里踰大江而来京师谒余而言曰「鄞之天童山岑锐绵郁上接空际其支陇蜿蜒南下争奇竞秀苍翠相樛信为灵僧化士之所窟宅后唐庄宗时见有红光烛天谓为浮图氏之祥征因名其地为佛陇焉大比丘咸启乐其幽邃可以缚禅关自天童分其徒结庐以居已而开拓如他伽蓝宋至平元年赐额曰保安然犹以甲乙为居守至熙宁五年始厘为十方禅刹主者照珏乃大觉理公之法嗣黑白瞻依如水赴壑于是悉撤弊陋而更新之夫以有形之物终归于坏日就月将渐致頺圮元至正间住持文舜重搆宝殿未及完而去二十四年浙江行省丞相康理公时领宣政院事选天童内记——大基丕禅师主之师既至陞座说法已环顾而叹且曰『起废吾之责也四辈其无忧』居久之岁丰人和储积渐充师曰『可矣』亟召匠氏补殿坚致有加若丈室若演法堂则因旧而葺之若三解脱门则新作之以至庑库庖湢之属靡不修治如法复集众因抟土设像如来中居弟子旁侍曼殊普贤二大士各骑狮子白象王东西而从护法大神各执其物梵容生动如欲语者经始于二十五年国朝洪武二年落成惟禅师早得法于左庵良公通内外典梵行清白荐绅之流皆爱敬之故能于干戈俶扰之中成此胜缘了无难者今虽迁住洛伽山而犹悟寐不离于佛陇禅师之功我众安敢忘莫坚匪石愿图文归而镵诸」师之缔搆艰勤其意诚出于此圆顶方袍之上于于而来熙熙而处者尚无负禅师之所望哉虽然如来出红莲舌轮徧覆大千界中至今演说妙法大地众生无不得见无不得闻况日照而月临风驰而雨驶山峙而川流真常之机时时發现无一刻止息有能于此证入世间名相一时顿忘其与如来清净法身非同非別回视是刹飞楼涌殿虽居此尘世亦与香水海中华藏世界等无有异予也不敏尽阅三藏灼见佛言不虚誓以文辞为佛事今因行原之请畧为宣说以记寺之成使其寺之徒知所自励若曰专纪岁月以告来者嗣葺之则其意末矣

盘山寺

县东六十五里唐咸通十三年建宋时屡建屡圮国朝顺治十七年僧海昂等重建庵于山之西畔以存旧迹山顶有摩诃祖塔近有塔院明永乐间并于天童寺其产属天童名盘山庄久废

(附)德介同友人访盘山佛陇废寺诗

隔峰久欲追陈迹 老友相招仗一藜 寺废我来寻断碣 云收虎去迹留泥
过肩松树跟无路 满耳蝉琴声度溪 何处午烟冲乱竹 尚留茅舍数人栖

二灵寺

县东三十里东钱湖中山灵水灵故名钱文穆王命韶国师建石塔七层有庵曰金襕熙宁间正言陈文介公禾筑庵读书其中后延知和禅师居之有二虎作侍名其院曰二灵宣和间重修塔院建炎兵毁绍兴间复建赐额普光淳熙间有名僧妙云高僧了宣居之元时都寺允恭栖以猿为侍古鼎铭公亦退居焉天渊濬禅师居山明太祖赐有〈勉官说〉又赐〈住山诗〉十三首兴建山房九灵戴良有记有室曰光明恕中愠公有诗永乐间并于天童后圮成化间重建后迁于山下国朝康熙二十年天童西堂德介贸地建于山麓四十三年监院普觉徙建于山顶

(九灵)戴良二灵山房记

鄞之名山水不可以一二数而东湖为最奇东湖之名山水不可以一二数而二灵为最奇二灵山房则又得夫二灵山水之最奇者也山有二灵寺即寺右庑为山房寺与山房皆因山以为名而寺乃宋知和禅师讲道之处山房则今大沙门天渊濬公之所居也天渊自万寿退归已逃隐此山是时山房未成二灵山水未见其为奇也一日命仆人斲筿簜剪新蒸辟其屋之隘陋而加葺焉且凿东壁为牖以通明于是山房成而境始奇盖东南诸山踴跃奋迅北走而达于湖若奔马之饮江若游龙之赴壑其旁群峰羽翼乎兹山者亦皆效奇献巧若翔凤之展翅而众鸟为之后先环之以锦屏舒之以练带巉然湾然如拱如揖凡境之最奇所以接乎目而交乎心者举入乎山房矣天渊置图书几研供张诸物于其中客至则相与倚阑而立纵目以嬉不知日将入但见泽气上腾与林光山色相掩苒欻兮攒青倏兮浮白乍合乍敛翕忽荡漾已而皎月微吐横射庭隙流水下澈影动虚櫺悄骨凄神恍不类人间世此又一奇也山房之境信奇矣然必得人焉而益奇向非天渊之居此也是山庭宇不过一废区耳天渊至而山房之名出然后里邑之人慕天渊之学者皆往游矣四方之人闻天渊之名者又皆往矣后来继今闻风而兴起者又将若是而山房传之不朽斯为奇也不益大矣乎此予所以庆二灵之有遭而山房之记所为作也或曰「学佛之人不三宿树下盖惧其有累也天渊知人间情缘之为累而弃之而学道知宗门荷负之为累又弃之而闲放今以一奇境之故而眷眷于山房如此庸讵知是事之非累乎」噫为此说者非惟不足以知佛之为道而亦不足以知天渊矣天渊悟心乎空色而超神乎幻有其于山房之奇境犹太虚空之容物明镜之鉴妍媸而未尝有意于容与鉴也目之所见果足以累其心哉且见者我也境者物也我为能见物为所见苟物我两忘能所俱泯则累恶乎生山房之为天渊累也久矣于是或人顾予而笑曰「愿因吾子从之游」遂并书之

(太史怡庭)陈锡嘏复兴二灵序

甬水之东有二重天世称东钱湖湖中叠翠绵邈渊渟如镜山多不可指数滙七十二溪于其中山之小者近而易穷巨而远者游舫病之丙戌岁余方垂髫来游于兹登陶公山寻天镜亭指点霞屿月波戊申秋赴友人约访大慈过二灵遥瞻先文介暨学士公之墓未能登崖瞻礼为怅诵董侍御琳之「淡烟荒草卧麒麟」之句为泫然久之自此耘耔研田无缘更亲山水矣乙卯入都珥笔木天至己未始得奉板舆南旋正思放浪于丰臯腴壤今壬戌春寿昌于石禅师扣扉作別言欲重兴二灵古迹先往结瓢稽昔湖寺之建其为功也大矣塔始于大寂国师其后先文介公构读书之室从游者众遂于此讲学焉又建兰若延知和尊者居之而慈室法师为继元则恭都寺古鼎铭明初天渊濬辟山房以居戴九灵先生为之记厥后或兴或替烟冷草衰中无寸椽片瓦之资而于公欲徒手以为之创不亦难哉公嗣法天童啸堂和上静默寡言慎持勿苟其足以继古德之宗风者为不少岂区区兴建云乎哉然而兴复非易事也非大有愿力者不能發是心發是心而不能慎持者亦不足以成其事从来成大事者刚猛者不能为之而沉默者足以全之吾知于公将有得于斯矣夫使古刹复兴则古墓之存可无为狐狸之窟将与兹山共传不朽文介父子不甚有赖乎他日放归田里构小亭于垅畔修先公故事与一二同志相羊于青岑碧水对垂杨宿杪听夕磬鸣琴不亦快哉故乐为之序

(慈水西溟)姜宸英二灵山房记

天地灵秀之气静为山动为水人得两间之最秀最灵而为名山大川之主言仁言知方内圣人之则也谓清净谓广长方外至人之化也要之山川无有不灵秀在乎领畧者即性即心然初得者未有不以为奇久居者亦未有不以为常也奇则非性非心常则何心何性方内圣人贵常而不贵奇以常则可造于至诚至圣而始奇也方外至人示奇而亦示常以奇则可转于大觉大悟而未始不常也吾尼山夫子曰「则吾岂敢」彼天竺先生曰「惟我独尊」一常一奇于斯自道鄞邑东钱湖受七十二溪之水湖中有名之山凡十有二而二灵居其首焉在昔此山有寺有山房有诗有记以其得山水之灵名为二灵夫天地灵秀之气何山何水不灵而独归奇是山耶奇之者在人而山固常也知和尊者栖此而侍以虎恭都寺之居寺而伴以猿人必以为奇也而非奇也古鼎铭公之退居也有「高占白云层」之句天渊濬公之剙山房也九灵山人戴良作记无一不称其最奇吾以为言高即未尝高言奇即未尝奇然別有高者奇者如陈文介公养忠直之气于是山成千古奇汉何事舍书院为浮屠之宫始知大君子既秉伦常之正当其引裾毕说时不惜碎首以锄奸佞安在区区一山一室哉卒之首丘是山此其终始不离顾托宫于浮屠氏者其意深矣非高奇之最者与吾友竹窗介公儒而学佛者也仰先贤而崇尊宿悟寐二灵者多历年所决志复山房于其麓在竹窗以为常在人则以为高也奇也况竹窗之可以静息者郡有寿昌其堂曰东隐乡有延福其堂曰内鉴恢恢焉足以潜修逸影乃劳劳拮据于空山浩渺间岂非高而奇者乎奇在性之所会心之所合志之所定而事得竟成者斯竹窗之视为常实二灵之视为奇也竹窗之不知其奇斯竹窗之所以高也若夫无所不奇之人与无所不奇之境有九灵之旧记發挥无余蕴安知九灵之所谓奇非即濬公之安于常乎能知濬公即可以知竹窗矣因援笔而记

知和海尊者

苏台玉峰张氏子儿时习坐垂堂堂倾瞑目自若父母异之因出家往谒泐潭乾有省次谒衡岳辩辩尤器重元符间抵雪窦之中峰栖云两庵有志于道者多往见一僧来礼拜师问「近离甚处」曰「天童」师曰「太白峰高多少」僧以手作望势师曰「犹有这个在」曰「却请师道」师作斫额势僧拟议师便打师初偕天童普交问道盟曰「他日吾二人宜踞孤峰绝顶为世外之人不可作今时籍名官府屈节下气于人者」交后爽盟至则竟不相接正言陈公禾以计诱师出山延居二灵居无长物惟二虎侍焉宣和七年四月十二日趺坐而逝先是一虎威人以偈遣之其一卧死于烬余之地陈公状师行实及示疾异迹甚详既逝三年有僧自蜀来「海尊者何在」人言「此但和公耳」僧曰「正其人也」见其塔「此非吉地」劝为石龛易葬之见舍利盈溢光耀林表师〈住栖云庵诗〉

竹笕两三升野水 松窗五七片闲云 道人活计只如此 留与人间作见闻

〈移住二灵诗〉

自从南岳来雪窦 二十余年不下山
两处住山身已老 更寻幽谷养衰残
十方世界眼前宽 抛却云庵过別山
三事衲衣穿处补 一条藜杖伴清闲
黄皮裹骨一常僧 坏衲蒙头百虑澄 年老懒能频对客 攀萝又上一崚嶒

(荆国)王安石登二灵山诗

海上神仙窟 分明作画图 山云连太白 溪水落东湖 路觉行边断 亭从僻处孤
直教殷处士 城市迹全无

(无尽)张商英访二灵诗

昔年二虎归何处 今日当门一片湖 识取湖光与虎迹 高风肃肃万年孤

竺元道题天目吊和庵主偈

西丘老人八十余 头发白尽黄牙疎 买得扁舟如叶大 哭和庵主过东湖

象潭泳访和公故居偈

影落深云不自名 午香菰米杂黄精 不知那里欠绵密 长有人来问二灵

古鼎铭住山诗

为爱山灵与水灵 一庵高占白云层 风光只在阑干外 半属渔樵半属僧

恕中愠题光明室诗

一室煌煌迈今古 烁迦罗眼犹难睹 无光明处显光明 无门户处开门户
是故光明不可量 门户廓落无边方 离之逾近即逾远 弄他光影非吉祥 道人屏叠净躶躶 明暗双忘也须打
龙潭难解善提持 纸灯吹灭成话堕 疎帘卷起春昼长 披露万象难遮藏 客来有问不暇答 笑指湖上山苍苍

(主一)吴志谆诗

芒鞋竹杖望湖亭(昔山上有迎晖亭) 觅得渔艇访二灵 芋子煨残明月上 两三知己话芦汀

(春草)乌斯道游山诗

东湖濶处二灵山 龙吐双珠落水间 四面乱峰云气白 半天孤塔雨花斑
当年驯虎归何处 今日轻鸥只自闲 问讯老僧诗句好 清风谡谡满松关

(參政)王自华诗

二灵山上白云稀 水国茫茫日色微 烟罩野塘含晚翠 波浮渔艇带余晖
树连苍霭天将暝 岩倚空青鸟半归 风景满前吟不尽 那知尘世是和非

(东臯)张忱诗

为访山灵与水灵 夕阳如锦照禅扃 鸦披秋色归深树 雁带寒光逗远汀 花木楼台明绀碧 烟霞屏障列丹青
须臾影落湖天暝 钟梵微茫度杳冥

珠山寺

晋天福七年建名珠山院宋治平元年赐「净土」额明永乐间僧并于天童寺遭毁天顺间复建又废国朝康熈二十年岳性同徒心超重建五十年宗远重建殿宇

长庚楼

汪长文(礼约)书额在西涧上万历间宗义建楼五间重建方丈时拆东畔二间为小方丈后觉元补二间于西畔又造栴檀林于后额系弘觉老人书

汪礼约诗

太白山前寺 长庚溪上楼 自闻梁栋古 只想竹林秋 沆瀣朝朝入 风泉事事幽 远公能爱客 异日倘相求

周应冶题能公壁诗

天童古刹几千年 陵谷沧桑忽变易 阴风砀骇鼓谽谺 洚水奔腾立砂石 梵仙宫殿变为尘 尔独岿然灵光辟
毋乃造物神其机 复使丛林重肃肃 上人功行踵前修 兰若更新借禅力
虎跑泉边法雨深 玲珑岩畔晴岚碧 异日青林道可成 天花应满能公席

方伊蒿宿长庚诗

径转峰回云未收 早𢬵步屧自松丘 泉遥竹引僧厨徧 香袅风移佛殿留 清籁夜闻犹听雨 孤灯寒照欲惊秋
上方更出藤萝外 坐对都令心地幽

张美确诗

入春十日来太白 梅树已花草色纤 山北山南飞瀑响 寺前寺后寒云添 老僧卧起發孤磬 狂客独来倚短檐
可讶禅家风味別 堆盘生菜水晶塩

古松居

长庚楼后因松得名嘉靖间宁公所植

娑罗轩

昔有老僧植娑罗树于西涧祝云「此树若茂祖师再来」后应密祖之征

畊云堂

即「上退居」旧在藏楼基崇祯间改建于西畔智广重建顺治间延毁者半圆慈重建弘觉老人书额

密云和尚示若愚广禅人偈

大智若愚何以说 通身一具广长舌 十方法界普齐谈 举意闻时便相隔

丘竹楼宿上退居同友人分韵诗

启户看山色 披衣步晓空 轻烟凝树碧 旭日醉桃红 林寂溪风度 峰高海月通
尘襟才一洗 別去各匆匆

周鄮山(容)夜坐山寮诗

茗椀炉香万虑清 夜寒灯火敛微明 瑎前涧水忽如断 林外怪禽时一鸣 四海交游余白首 极天事业伴苍生
自今合入庐山社 笑问山田秫与秔

下退居

旧在西禅堂有「栴檀林」额考功丰坊书杨明诗云「香林拥栴檀中有栖真屋春风吹落花点破苔阶绿」崇祯间改建今址又沿毁太复重建下有址常住借建知浴寮今以田易屋仍归退居

陆四峰题壁诗

山寺寻僧度玉溪 石梁斜日下松枝 摩挲残碣抚遗迹 剥落前朝字半疑 池净月波山月小 洞深云壑野云迟
逢人久懒通名姓 来去探幽总不知

顾祖训诗

入山仿佛到蓬丘 灯静禅房语更幽 高涧有泉因竹引 空堦不雨亦簷流 千峰影乱三春月 四壁声同一夜秋
钟鼓寂时思就枕 玲珑岩畔鹿呦呦

东谷庵

寺之东即兴祖开山处宋为宏智禅师妙光塔有院明时为有力者所得费隐禅师重复产室重修塔院像堂牧云禅师建碑亭书「渊默雷声」四大字镌于碑阴有小像碑大慧禅师题赞有〈遗书示寂偈碣〉石阴镌〈吴宪捐资建寝堂疏〉有〈勅谥宏智禅师序碑〉安定郡王赵令衿撰张状元孝祥跋其后碑阴书〈大用庵铭〉〈潘良贵跋〉又碑系〈元明良禅师祭文〉又有宏智禅师自著残碣康熙乙丑岁山晓皙禅师重建像堂

了庵送曙藏主礼宏智祖塔偈

洞下宗师太白翁 一机不堕正偏中 羊肠鸟道开玄路 白日青天鼓黑风
超越古今端可见 锻烹凡圣本无功 涅槃后有大人相 山冷云寒月满空

德千礼妙光塔读无尽灯碑诗

东土传心印 惟师最上乘 既超无始劫 不尽世间灯 古塔深寒筿 荒碑老翠藤
杖藜留日午 四壁水云蒸

(茧庵)林时对诗

闲披宿莽策枯藤 闻说诛茅始义兴 藓蚀苔封迷旧径 一溪皓月续禅灯

(惢泉)闻性道诗

到此四山肃 非关落莫时 有身能自立 于世不相移 槲叶披初地 梅花养宿枝
始知空谷影 冰雪老须眉

(镜池)明贯诗

无尽灯光耀大千 残碑久已白云连 森森松径今犹在 明月依然在碧天

寿相庵

心镜禅师塔院在小白岭外今废

佛国庵

宋佛国禅师塔院废而仅存小屋

堆云庵

应庵祖塔院今废

中峰庵

密庵杰祖塔院久废康熙二十年山晓禅师重建仍祀密庵祖像傍建叠秀轩左竖天然阁外建门「娄东烟客」王时敏书「中峰庵」额又宋密庵杰禅师塔院等月书

宏智觉中峰夜坐诗

哀猿叫落中岩月 野客吟残夜半灯 此景此时谁会得 白云深处坐禅僧

(端节)林时跃诗

尚少高人目 云峰岂易观 钟声来破晓 松影拂知寒 是处姑拈草 绕篱徧植兰
自存丘壑性 有梦亦同安

(蓉屿)张瑶芝和

孤空能不梦 留作片云观 绝壑晴犹雨 高峰午尚寒 鸟方寻密树 僧亦艺秋兰
为笑投闲客 登临足未安

(缶堂)董道权和

寺外中峰室 孤危纵目观 秋声啸迟暮 松气肃空寒 琐琐泉随石 悠悠芷与兰
晓公能爱我 息足自相安

(鄂山)张起宗天然阁怀啸公诗

小阁遥凭暮霭前 高人结搆自天然 青山隐几云生牖 画栋悬崖石作椽
支许风流时解榻 宗雷雅尚共谈玄 如何此日登楼后 愁对嵓峦千叠烟

(鹿亭)胡德迈叠秀轩呈啸公诗

孤踪何地问行藏 锡挂空山幽思长 老去襟怀云壑小 定中心事野禽忙
得从月令知花信 偶把诗情寄夕阳 不用芒鞋溪路窄 看山随意度绳床

伏翠庵

旧在玲珑嵓西南宋西江禅师塔院久废国朝康熙丁未寿昌住持恩璇构庵于卢家嶴邑令张公幼学揭书「伏翠」遗额

(杲堂)李文胤伏翠山房记

余观从来士大夫方其身据要津名位已重亦常命家人豫营泉石以为身退之计然有亭园置久而主人竟不一至者亦有主人暂来即去翻不若过客留连者此虽其退在口而身固未尝求退也或不幸身遭废退放归田里犹且临清泉而自叹枯鱼处丰林而窃悲穷鸟漏逼钟鸣尚图一出此虽其身退而其心终未尝乐退也即推诸方外亦有然者当诸公吹螺伐鼓高据法筵亦尝別营精舍自拟退居然而方谢此竿复赴彼席但登法座便为名蓝一祖纵使身退故居舂末照犹且皇皇创搆图为一门授受之所裴回冀望至老不已余故谓退院长老与闲住士大夫其汲汲于进较诸冠盖陌中曲录座上为益甚人生百年尽归骨有期息心无日是诚可太息也吾友于石禅师静者也其人意思萧散澹然自得事太白啸堂和尚为记室数年和尚亦重之尝谓「此子诚僧中之宝」余心服其言然于公默然也于公少出家东村延福园庐稻菽足以自养而公独身入丛林粝饭枯虀久而不厌此有足尚者公既山居复于前麓得伏翠山房故址粗束一茅辟地数亩使一健者耕其中护竹养茶以待退老余尝过其处望见诸山翠色尽伏几席间土厚水香天空人断诚可息心此中于公身炊黍𣃁笋作羮余啖之至饱竟日始去公请余志之余窃谓公静者即其年少能入山自安廉薄固已离离俗外即使异日为天童大弟子出建法幢知其能挈杖径还老此一束茅使苍然山翠早见主人此固可无疑也因乐为之记

(天童)啸堂晳题于石书记默斋说

于石介子有伏翠山居室以「默斋」铭之诸子因赠〈默斋诗〉余谓诸子被介子惑矣介字以石早以默同维摩何更以「默」铭斋乎介子自入太白禀戒时余正首众山中见其雍肃出人上即目为泰华峰顶之石此石不动似乎顽钝一峭壁耳若有力者动之其势岂止冲江塞河然冲江塞河之声可谓默乎今视其铭此石动而有声矣故余谓诸子被惑也若介子者乃善蹈古德瞌睡虎之遗踪耳复书一偈以助喜

于石于默 何喧何寂 峰顶蹲踞 宛如瞌睡
一击醒来 雷鸣徧地

(晦木)黄宗炎默斋诗

反默为多言 数穷命之蹇 奚为文章兴 欲将名义阐 鼃鸣鸟群号 彼此是非舛
钝铁与顽石 蠢然生几殄 洪响發此中 铁绣石苔藓 冶琢作钟磬 八音两最显 宫商十二律 从兹骋强辩
事事总合宜 所得一何浅 岂知钝顽质 包括甚广衍 吾喙三尺长 吾身六翮剪 金口缄固守 河鱼病难遣
幽忧苦无聊 因复须自撚 悔不守默戒 吮笔每废卷 太白于石师 天童尝禁脔
语言文字间 净埽存亦鲜 何必默名斋 更集翰墨选 此默终不默 流风庆余演 口舌如门户 出入施关键
若使竟不辟 堂室谁得践 溪声广长舌 为公下一转

(霜臯)徐凤垣诗

草瓢三亩地 修竹数竿青 养寂长辞客 看云偶过汀 院深花影静 高半法堂扃
留取无言偈 他年共尔听

(蛰庵)钱光绣诗

乱竹丛中扣短扉 空香拂拂袭人衣 朝暾出岫翠初伏 宿雨蒸林绿乍肥
溪鸟似梭来复去 山云如带是耶非 自惭夙抱诛茅愿 何日担囊向此归

(废翁)高斗权诗

层峦绝壁倚天成 精舍高悬物外情 爱觅孤云穿石过 顿忘尘暑踏溪行
交加竹色人踪少 远近岚光佛面迎 何幸得分闲半晌 解衣旁薄话无生

(鄮山)周容诗

惠远何须结社游 庵居随意足淹留 竹窗瓦鼎闲棕笠 棐几绳床鬬茗瓯 十里月明溪没路 半山云过雨侵楼
相逢骤觉尘心尽 已是匡庐最上头

(梅谷)张鸿儒诗

山径迂回入 悠然万木敷 浅溪缘石度 绝壁倩藤扶 箨节含新粉 松梢落嫩襦
主人酬倦足 笋饭出香厨

(纪云)左臣黄诗

于公避世居泉石 静气如秋谁不识 啸堂老人大法家 朝夕从之常自得
小筑南岑望北岑 佳名伏翠翠何深 枯禅參出真风雅 读之泠泠清人心

(雪汀)张士埙诗

久历迷途一问津 竹兜欵欵入嶙峋 为寻伏翠盘纡磴 兼有堆云即比邻
一径松篁心自定 万山烟雨眼如新 画图仿佛南宫笔 指拟冯生作后身(观▆鼎▆作画)

(戢斋)徐勍诗

探幽不觉此心怡 寒雨朝来展眺迟 岚气渐封山外寺 溪云遥入画中诗 凭崖秋老枫林改 倚杖沙虚荻道危
仍向绳床趺坐好 清斋忻味此霜葵

(𨱅俟)陆鋆诗

乱筿堆簷石作扉 使君题字已生衣 初看隔屋樱珠落 正喜高田菜甲肥 支遁爱山聊尔尔 昙摩结坐亦非非
偶然到此耽情甚 怕有松风引步归

(鄂山)张起宗诗

万峰深处觅禅扉 几度溪流半湿衣 路转山腰青翠伏 鹤巢松顶白云肥
不经人意诗偏好 一对僧谈语觉非 我欲诛茅长抱膝 烟香茗椀竟忘归

(允诚)万斯备诗

片瓦鳞鳞隐寺南 三分竹树七分岚 避风避雨来精舍 贪静贪幽到草庵
老芋新菘秋共圃 淡云微月夜同龛 西林结构今重见 何事重将庐阜探

(念蓼)谢为霖诗

昔日曾吟伏翠诗 今来极目慰相思 寻幽不惮披榛莽 隔涧先看有竹篱
荒径雨深苔自合 疎林秋老叶应知 远公何事他山去 空教攒眉忆旧期

(鹿亭)胡德迈诗

诸山翠色望中肥 竹栅幽深昼不扉 种得芋粮供客饭 拾来桐叶补僧衣
到门云树浓还淡 入耳松风是或非 一钵一瓶身外事 蒲团老此不言归

(深源)戎澄诗

篮舆随径转 伏翠喜相过 小雨滋香稻 凉风老碧萝 开帘生意足 翻贝静心多
栖隐聊堪托 何须挂鹭蓑

(渔溪)张锡璜诗

翠阴如雨南山麓 寂寂茆庵翠底伏 晓来云结万株松 暮去烟浮四面竹
松竹历乱照禅灯 孤磬声声出林谷 中有高人坐石龛 一杖一瓢恣笑读 床头怪鸟学人言 泉沸茶铛碧笋熟
瓜蔬满圃稻满田 春看梅花秋餐菊 默持半偈猿鹤幽 坐老棕团神鬼肃 世情长谢远公扉 何事嚣尘日蹙蹙
青鞋布袜偶来游 不觉婆娑经信宿 山厨细雨菜羮肥 土簋前陈饱野蔌 法书名画耀琳琅 开箧光芒豁心目
栖身精舍尽如兹 奚必匡庐方卜筑 余欲移家向鹿门 至今未结藤萝屋
让公先作泛波鸥 我亦裁巾制道服 他年太白肯相从 共把长镵种黄独

(东门)李暾诗

溪到门前世事分 萧然挈杖独寻君 纵然闲闭茅堂出 半住山光半白云
烟岚默对自相关 谁得幽栖水石间
笑语主人能谢客 山中好笋正当年

(太白)本㒥诗

新晴春日好 散步过前屏 隔路一湾碧 到门千叠青 野梅开出坞 幽鸟语盈庭
不觉耽长坐 悠然兰室馨

(南岳)真朴诗

秋郊连袂野情怡 闲意看山度陇迟 箬笠苍藤身是画 白云黄叶路皆诗 蓬门深拨松筠入 篱落斜穿水石危
一䦆幽居多为客 屋傍霜老半园葵

(杼山)元盛默斋诗

忆彼毘耶城 天花雨如雪 三十二大士 词源泻无竭 独彼老维摩 凝然只一默
曼殊遂服膺 嗤逞悬河舌 吾知竹窗叟 身心殊皎洁 以默名其斋 无乃得是说 嵓栖修壁观 高风逾少室
诸天自奔凑 终日时兀兀 清磬忽一鸣 万籁从兹出 岂竟绝无言 烦嚣之表式

(影临)等月默斋诗

古来画师工写真 写真贵在能得神 虽云阿堵能生动 言笑何能传向人
默斋寄嘿若真默 天生尔默描不得 是以先哲立文字 补出丹青笔生色 春草先生曾制铭 我既书之持赠君
尔饶果默当可画 几令僧繇名拔群 即使顾陆今再活 得神难得真于石 高斋默坐数十年 山城莫不争亲炙
我问主人其故何 画师文字犹然隔

东蒙堂

旧在东禅堂址

西蒙堂

旧在西涧上虎跑泉东北

舒亶诗

由来去住不相关 赢得随缘到处闲 笑出海天飞一锡 行分江月过千山 微言定许谁人叩 胜事偏于俗士悭
咫尺蒙堂隔霄壤 城东搔首只空还

普同塔院

唐嶴之左垅

南山塔院

明崇祯十六年癸未奉葬密云悟和尚全身弟子通办募建塔院傍设卧室前建像堂大门两庑及斋楼寝室两廊竖铭碑二座道行碑一碑阴镌雪大师挽诗又书「祖师在」三大字额于门康熈十六年山晓晳禅师重修堂宇饰像外建大僧桥构肃敬亭鄮山周容书亭额今上康熈四十四年赐「慧定禅师」谥号次年伟载乘禅师重修

冯斐礼塔诗

师将阳羡水 来垂太白云 觉非山缘觉 闻非借声闻 为樵非面目 劈悟非斧斤
非非微妙身 所至苾香焚 朶朶舌端出 纷纷眉际分 狂龙合当徒 慧日临所欣 功成台顶去 遑恋伊蒲群
新灯传不尽 旧钵逝何云 要知三昧否 共此一氤氲

牧云门宿塔院诗

微雨斜阳掩 轻雷远岫闻 出门心在塔 曳杖足穿云 红叶溪头满 青山户外群
松杉饶景致 夹道日相分
一宿巾瓶侧 灯光夜更清 电雷何骤至 照用一时行 不语生依恋 无眠对几楹
穹碑清晓读 相应有泉声

兀庵源礼塔诗

南山松柏旧时青 十六年来一再登 万叶泉声清活眼 涧边秋色上枯藤
影堂夜静龙光护 石径风生香气凝 指点祖翁田地在 千峰月晓塔前灯

蛤庵圜礼塔诗

溪烟萝月望南山 报祀怀香入祖关 传世已经遗钵去 危时安敢拂衣还
珠宫华盖能加护 金缕伽棃岂妄颁 不见嵩嵓成独坐 九年风雪动愁颜

啸堂晳诸同门礼祖翁塔就宿塔院话旧诗

风霜摵摵意何如 俯仰高山古木疎 兄弟百年欣小集 江湖万里念同居
每来谈笑烽烟外 不尽松杉雨露初 安得与君长洒埽 一灯深夜读奇书

幻智庵

寺之南山元时建西嵓禅师退居

(白川)杨明诗

诛茅结兰若 幽閴当山麓 小径入丛林 清风动修竹 幻躯本寂寥 智月恒满足
欲就庵中人 焚香话西竺

远庵㒥诗

老屋垂垂堕碧林 昔贤遗迹隐居心 望中云去存苍翠 径曲庭深古木阴

行其诗

南屏山下屋 古瓦共颓垣 门掩千竿竹 空王觌面看

新庵

锁翠亭上旧有庵久废崇祯间重建今为田寮

青塔庵

寺之南久废

白塔庵

祖印嵓下

新田庵

旧志载寺之西北久废

天华庵

在大岭下

云居庵

在大云山崇祯间通办建徒行元修复

远庵㒥诗

此庵有天趣 来访得幽踪 一径沉深竹 当轩浮半峰 点苔花片片 流砌水淙淙 篱下云初敛 邻烟动午钟

德介诗

飞泉不自鸣 来浮我枕上 遂从兰风中 寻出溪流涨 新绿满平原 沿流得所向
山高名大云 茆簷堕青嶂 独步深竹中 挑云湿拄杖

(翁山)张美确诗

溪回路忽差 远趁山云冷 到门僧未知 空堦立松影

大云庵

退居祖塔院

(白川)杨明诗

大云晴不收 覆此嵓下屋 岚气侵石床 松阴散碁局 入林樵径深 接笕山泉曲
花时一再过 煮茗话幽独

(鄮峰)张美言诗

松风谡谡绕溪流 古殿苍茫烟雨收 携杖共看新月霁 披襟却羡暮云浮
深林果熟群猿集 琪树花开白鹿游 随意登临数旧迹 还凭钟磬到山头

太白庵

在山顶近龙潭

舒亶诗

何年仗锡此徘徊 天上真官为我来 芝圃鹤归香火冷 石坛空锁旧莓苔

西归庵

长庚房塔院

桂花庵

大岭南嶴

归来庵

天岳禅师塔院中奉开山义祖像壬午秋庵宇落成师赋诗二首

笑我归来真晚矣 貉丘原是旧生涯
千峰笋插云争姤 乱石墙缭水带斜 未死冢藏厓一角 闲游笻拄路三义 谩言客此无多日 果接桃枝地种茶
活到期頥总梦乡 眉同栗棘发同霜 觅心无得犹心在 终日如愚忝日长
新设茅床香且耎 偶逢邻友记还忘 天胡老我顽如许 对尽秋篱菊正黄

(石门橙斋)吴之振诗

老去何妨稳睡乡 百年阅历几风霜 闲挑菜甲光阴速 静话松根意味长
心借残灯同一照 身如败履总相忘 如何爽却前期约 黄叶村中叶半黄

(语氷胜千)吕懿谋

阅历何方胜旧乡 担囊从此懒侵霜 栽蔬种菊宜秋晚 樊圃编篱趁日长
读尽书非遮眼过 參成案可积年忘 秧针渐绿催耕至 也合腰镰刈麦黄

(慈水半人)郑梁诗

名山古刹本同乡 向往而今易几霜 笑我风尘为客久 输君瓢笠与年长
余生尚冀酬斯愿 三宿胡能置若忘 此意无分方内外 深春树绿到秋黄

(钱塘玉山)宋琦诗

因忆居乡不出乡 田家作劳换星霜 久抛尘世逢迎懒 始觉深林意趣长
丙舍支砖寻活计(余亦卜寿藏于草堂东偏) 丁年怀宝已生忘 海天涵负今犹昔 喜对瞿昙面嫩黄

(慈水功来)向往诗

归去归来原不著 大千世界有何涯 一庵姑与闲云泊 两髩应迟落日斜
塔缝少分花下路 幡风收起树头义 铁炉拨尽蹲鸱火 还许春山剪嫩茶

(石门星崖)金灿诗

只有名山是故乡 归来嬴得满头霜 人间阅尽沧桑变 僧腊依然日月长
乞米打碑虽为饱 醋缸虀瓮未能忘(「出得醋缸又入虀瓮」岳公〈自平阳移天童〉语) 如今洗足关门坐 看徧青青百草黄

(钱塘鹤亭)陆鸣臯诗

天外何曾別有乡 华颠随处阅星霜 浙河东仰门风峻 四海人思道气长
味里酸甜都可忆 担头轻重那能忘 从今记取归来日 雨湿江村梅子黄

(石门苍舒)金梧诗

踏遍千厓不越乡 观河见面几星霜 投闲更喜心安隐 慧业偏存舌广长
漫觉滕公居蚤定 再来圆泽路难忘 曰归岂作田园计 嬴得篱边满目黄

(慈水莘野)冯聘诗

何必归来此地也 知名久矣遍天涯 千峰飞抱松门曲 一水横拖竹径斜
帘卷残钟鸣殿角 窗开新月挂山义 随时更有闲情处 留客频倾太白茶

(西溪九如)卓长龄诗

逃禅兀兀醉为乡 谁遣吴塩点髩霜 只有故交如水淡 更无他物比心长
达非表圣休争雅 归赋渊明不更忘 炼骨成金嫌小技 亲依老面识真黄

(次厚)卓允基诗

未足平生是睡乡 埽清风宇饱晨霜 树栽不死千年好 味想当归一意长
此世界中宁复有 非我土处总相忘 空空里住苍髯叟 日对山青映发黄

(塘西子尤)金以遴诗

吾里君家抵故乡 闲房坐卧历炎霜 一朝锡向云山渺 几载书沉带水长
偶得班荆言不尽 每逢落月意难忘 白驹纵是怀空谷 且待秋林叶尽黄

(御见千顷)吕度诗

尘世痴迷醉梦乡 到头博得髩成霜 儒家自厌门风淡 禅榻应知岁月长
翻水旧躭诗句好 拈花今觉语言忘 西园兀坐谁宾主 梅子离离逐雨黄

(竹巢)邵嘉客诗

团𪢮总在山之里 归去何曾隔一涯 日漏竹阴停午转 云生树杪傍溪斜
飞还倦鸟谋方定 直指高人路不义 辞妙陶潜原一印 征君爱酒赵州茶

(德清廷芝)黄茂芳诗

买山不就爱山乡 肩耸秋山髩有霜 厄运黄杨容我短 精庐白日对公长
诗从拄杖前头得 机令观松住脚忘 道里虽賖人尚健 他年重晤记梅黄

(九成)吉英逢诗

脚跟歇处有家乡 听彻鸡声踏尽霜 一缕篆烟消得老 半床幡影静中长
煨来芋熟新缘起 了得樨香旧习忘 賸欲求归清净地 人间惟有路尘黄

(古愚)王元洲诗

归来何必山深处 搆得幽居傍水涯 古树云封千岭合 新篁雨洗万竿斜
经繙夜月思方永 诗老霜清手自义 更喜静中滋味好 一炉黄熟一瓯茶

(镇海汉倬)谢绪章诗

怜他弱丧不知乡 觅徧天涯髩已霜 接引放教地面阔 归来奚惮路涂长
冈头吐月怀如见 树杪行云坐自忘 何日石床容我卧 松花也染半身黄

(慈水南溪)郑性诗

忆我昔年曾过此 此间亦是旧生涯 晚云日起终安泊 青玉前横不少斜
大地谁人留一窟 空天无路现三义 归来便许公归否 先唤诸僧去瀹茶

(西郭)万承勋诗

蘧庐识得是他乡 一笑须眉草上霜 结就茅蓬粟颗小 放开眼界岭云长
偶逢贝叶翻经住 自入桃源与世忘 老去犹然贪接果 几时能得树头黄

(香眉居士)张起宗宿晚云楼诗

欲归闲岁月 坐老此山秋 枫叶酣千树 松涛吼一楼 无诗不澹远 有梦定清幽
出岫云何处 相应为客留

(桃江)董孙符宿晚云楼诗

爱兹禅榻静 高卧碧天秋 云影浓深夜 灯光湿小楼 红添炉火𦶟 香到谷兰幽
若许陶公饮 何嫌十日留

(周池)董胡骏集归来庵限韵诗

昨宵联吟维摩室 今晨拟谒东山庵 我性廉介百无好 独于山水偏馋贪
何况秋容老且媚 红叶披径波澄潭 佳境渐入如啖蔗 喜携同调人成三 天遇晴和胜必选 径穿曲折宜幽探
祇园小筑嵌山腹 眼前好景归楼南 昔年岳公尝寄迹 此中投老烟霞躭
寒泉不流真谛绝 法筵谁阐生公谈 看到苍松貌相似 栽余黄菊英犹含 皈依丈室慙未遂 披帷人寂情何堪
绳床信宿愁对月 晚云帘卷飞朝岚 婆娑草木皆可爱 便留十日心应甘 挑灯题诗记屋壁 秋蛇纵笔饶余酣

(东门)李暾过归来庵限韵诗

寂莫双扉开 凄凉三径曲 屈指半载余 曾未来信宿 月光不常盈 草色无长绿
千秋卧高冈 一编留直木 好鸟诚无知 依然啼深谷 睹物伤我心 晚云为起伏 欲归复踟蹰 斜阳乱修竹

(渔溪)张锡璜前题诗

暄翁不可见 灵蜕瘗山曲 爱与义公邻 重来应古宿 楼挹烟峦青 窗受林光绿
客至乐幽栖 如鸟投灌木 况当盛夏时 清风满空谷 谡谡长松鸣 惊涛互起伏 遥知卧听人 天籁胜丝竹

(渔山)柴梓廷前题诗

侵晨投归来 数里绕径曲 山云懒如僧 半倚楼头宿 我来拂素几 遥青杂近绿
鸟语弄新枝 蝉声噪高木 习习清风生 穿林度深谷 不知城市间 炎埃何处伏 安得杖藜人 披襟依修竹

(韫山)张锡璁前题诗

归来旧游地 时时萦心曲 入山必过此 长伴闲云宿 秋看霜林红 春蹋芳径绿
盛夏苦炎蒸 浓阴想乔木 决策度清关 侵晨访东谷 永日竟忘归 愿此避三伏 卧听几声蝉 坐对千竿竹

(伟载)元乘归来庵诗

曲径沿溪复绕池 苍松廿里想当时 云笼画阁參天峻 风送斋钟度岭迟
薪水常疑童子供 雨花应是老龙施 春深树杪堆新绿 添得伊人多少思

埽塔后作诗

昔有山中童 云是天上星 山名传太白 开辟千年青 义公未来日 此山原不灵
上天一感动 灵气归高僧 后人继灵迹 说法尊门庭 天意无衰废 人心有盛兴 今值我师到 或以再世称
退老最初地 冷性如坚冰 结庵卧此谷 夜点空楼灯 照见古人面 相对何惺惺 万古共一宅 寒松分小亭
古今两酬唱 时起潭龙听

方岭庵

近天童街

(惢泉)闻性道诗

泉声不及雨 衣染万山寒 古屋堆茶灶 农人聚午餐 云排峰足断 叶脱树头宽
得句忧相失 呼朋舌上看

清隐庵

在里青岭下明觉量建国朝灵瑞重葺

指南庵

鸣角𪩇旧有庵久废国朝真策重建

檀峰庵

在里青岭上元时系左庵禅师退居久废明大通择重建康熈二十年心和又重建太常林时对有记

(明介)元灯诗

山径饶秋色 重来兴不违 杖扶双屐雨 云绽一身衣 只此真堪乐 何须苦忆归
明朝登绝𪩘 直到夕阳微

(竹窗)德介诗

问流从小径 曳杖蹑嶙峋 山色皆良友 溪声作近邻 到来忘是暑 住久不知春
法侣两三辈 相看一味真

小白岭庵

岭上有茶亭即宋时揖让亭

牧云门诗

两师揖让秖寻常 却见全身礼乐彰 好是节文曾不隐 至今登踏见康庄

(香眉)张起宗诗

名山久欲访南能 游借秋光得未曾 已办芒鞋循细步 更凭竹轿快先登
云横岭脚偏遮路 风落松梢半挽藤 盼到清关还顾影 不须姓氏答山僧

远庵㒥诗

三代真风归释氏 每经此处每吟哦 亭荒云冷人千载 一道谦光存薜萝

太平庵

小白岭下外有茶亭

真际庵

元至正间甬东张氏舍资净㫤建明时圆贤重修

张鸿儒诗

竹密不通路 萧萧落涧声 石开双户迥 松展一人行 遇雨疑无趣 逢僧別有情
相留一夕话 坐久喜天晴

拦路庵

小白河濵旧系天童库屋久废即其遗址建中奉关夫子

密云悟题额偈

脚跟未动意先行 行色匆匆不暂停 拦断路头心不走 安然步步没途程

石奇云和

狂心欲向外驰求 徧走千山远不愁 拦却路头无处去 草庵止宿便归休

牧云门诗

老屋多年蓦路横 衲僧到此脚头生 就中若具灵通眼 转过青山掉臂行

山幢怀和

一条活路坦然平 佛祖曾将向上名 十字庵前拦不住 孤峰顶上任施呈

天童下院

拦路庵左崇祯年建

甬东下院

弟子施通等舍基建在东茂桥

金田庄

古山门隔溪计田一千三百亩挹西涧之水以溉之后庄废田亦不存

小白庄

坐七都二啚庄田俱废庄河外有碶闸存焉

鄮国庄

在五都二啚又名西湖庄今废名为天童庄

三山庄

系定海县太丘乡计田四百余亩今废

福林庄

增益庄

保成庄

又名㢀头庄

三庄在昌国定海二县宏智慈航二禅师置共田二千余亩今废

宏智觉(治涂田)

碁局未散芭蕉仙 樵夫柯烂海成田 长隄抗潮人得路 淡水没胫牛加鞭
天云晚晴深似绮 禾稻日茂浓如烟 白米软炊供众饱 心空选佛石头禅

大冥庄

在定海海宴一都计田六百余亩应庵禅师令宏监寺开

舟山天童庄

舟山旧系昌国县今改定海田俱废

金地庄

在余姚县田地共一千七百亩今废

盘山庄

寺前盘山顶上计田二百亩今废

牧峰庄 鼈山庄

二庄在台州宁海县计田一千七百余亩又山塘地如田数元明禅师置为万佛阁香灯之费今废

佛真文懿大师前天台山国清景德禅寺住持沙门昙噩撰万佛涂田记

元气之变也元气盖造化之本所以运行四时而生育万彚者也其氤氲磅礴坱比亭毒之盛则海与俱故海之大涵天浮地淹滔日月涝不加深旱不加浅而波澜涛浪之簸掀潮汐之往来苟非其物之刚矿坚致勇悍者当之莫不摧废漂荡惴栗而无以自持是以世之有治于海者必愿力所驱驰事机所辐辏而后可善觉普光禅师以抱道之姿拔俗之韵为祖统向缘出世台之瑞嵓其举措之当已振声丛社及开化四明尤营护教门以隆佛法未几而适奉朝命董众天童独念以为「寺实五山之一天下衲子之渊薮也而产入素薄柰何南宋时尚赖宏智慈航二尊宿能复旧志于艰难离乱之秋作福林保成增益三庄于昌国定海而常住粗给兹吾辈顾怠惰自逸昧愿力失事机玩视先德宁无愧于心乎」寻得斥卤地于台之宁海牧峰鼈山二岛屿下遂率耆旧永全等倒囊橐倾箧笥躬操畚锸集工佣筑凿以晞涂潦而成原隰之田一十七顷有奇起役于至正廿年春毕役于廿六年冬用镪五百万缗用米无算于戏禅师之于天童其功业可谓至矣朝元阁擅九垄范铜佛万尊其上炉熏灯明达旦夜穹碑巨笔照映林壑其规模之鸿伟其制度之密严惟阁与庄则然名庄以「万佛」者盖见其志之在阁也夫是皆驱驰之力辐辏之机已且禅师非有宿昔之修讵克臻尔按郡乘天童山东南去郡治六十里晋永康初僧义兴始庵其中日有童子给薪水忽辞去「吾天之太白星也上帝以师笃于道行遣吾下侍」或问予曰「道行功业异乎」予曰「奚为其异也夫道行功业体用般若耳」问者颔之禅师名原良字元明族周氏宁海人

甬东戒愿库

在戒愿桥边今废

五乡库

五乡碶边今废

拦路库

小白河头遗址今改庵

昔寺有三十六庄计田一万三千亩今废宋《宝庆志》载常住田三千二百八十四亩山一万八千九百五十亩

粤稽古天童禅席最盛香积亦最饶近百年来僧徒寥落辛未密云老和尚应四众之请入山龙象景从囷无夙储钵欲生尘当事者苦之更忧催科之扰询其实则相传寺田以万计山二千六十亩洪武间应役盐丁六十三名余丁一十九名浸寻至今田已斥卖殆尽山仅存十二耳嗟乎产归俗户役占僧籍僧何以支余參礼和尚二三耆宿称述咨嗟思免厥患莫得其筹和尚亦衋焉伤之先是友人张客卿辈备悉其故以为察消息而均利病可脱僧于厄不能不致望于护法王臣矣

崇祯癸酉春王正月会稽陈树𪟝谨识

  • 今管山塲自密云老人来主法席旧住正鉴圆智智广真修明贯等将山塲推归常住自清关桥起围环至玲珑嵓共山七百三十亩
  • 清关桥外赎山三亩
  • 新庵后赎山四十六亩并基地
  • 玲珑嵓右侧赎山三亩
  • 窑房基后三亩
  • 责罚塘岸赎一十二亩
  • 幻智庵赎山并基地若干亩
  • 小白下院基地六亩八分又柴山七亩三分坐落蔡家后嶴
  • 南山塔院置山田若干亩东谷庵内并各处后置及舍业收在万年簿中不详载
  • 国朝顺治丁亥费隐容禅师恢复东谷清理南山归还侵田三百余亩

(郡伯)韦克振天童砧基册序

古称修沙门行者头目肢体一一可舍诚以四大假合如浮光幻影无可系念故耳乃于常住之物则必珍重之爱惜之时加简勘者何也盖此常住之物皆先世德泽之遗而诸檀施脂膏血汗之所聚也针草不得擅取砖瓦岂容误移故必护常住之物如头目肢体者而后能舍头目肢体入常住斯其人固未易数数然矣天童道塲为诸山冠自密云老人迁谢后旋值改玉干戈扰扰徧浙东西惟此一袈裟地如青莲座之在惊涛烈燄中如如不动此非老和尚常寂光中定力所持不及此予承夙愿来守兹土即请师之上座——费隐和尚继主之而天童之门庭复振矣和尚于常住事规圆矩方动秉先程不敢少有陨越即常住之物体毋论洪纤数毋论繁约质毋论坚脆品毋论崇卑凡其所有咸以登之簿籍令一展阅间历历在目总无覆藏而天童家赀尽在于此矣虽然未尽也更有一物在从太白山中搥鼓搭衣亲相授受者尚未列册于上愿和尚和盘托出并归常住则际三界塞虚空莫非天童家赀岂搦管濡毫所能胜纪者哉

(观察)王尔禄不役碑记

世固有所损于己遂有益于人者亦有无所损于己但能无所损于人人遂受益不忘者两者情不同使人受益则一夫一事益一人犹将为之况数百千人乎一事益一日之一人犹将为之况数百千年之前数百千年之后其为人也多矣明州太白山天童寺自晋永康年义师肇庵东谷太白星奉上帝命化童子而给薪水焉迄今法筵清众何可胜纪而永康至顺治辛卯则一千三百五十二年矣所为益一人者盖自太白童子始其间宠锡荒鞠日居月诸详未能闻大概存于寺志今则密云先和尚凡六坐道塲而天童之慈云荫覆为更盛而密公口生法化之子表表两浙间是密师犹在临济曹溪犹在达磨迦叶亦无不在所谓益一人而数百千年之前无弗益者其在斯乎今林野禅师密师口生法化之子也以正法眼开耀昏衢清范亭亭又何其温然而泽耶师特地乾坤非思所测将以虚空同沤發芜畦数尺直作茸茸羃羃观虽然如沙米齐祛难乎其为下矣柰之何昔日之庄以三十六计田之亩以一万三千计既成纸上陈言而仅存之田五百余亩又有纷纷取与类乎损人而自益者非我同人慨焉捐俸赎付缁流数年之内且尽与人世之歌台舞榭同一雨歇烟沉而数百千年之后其为叹惜于今日何如耶有田则有户田之正税宜然而丁额差徭或葛藤不了势将如圣达之言于徐仆射者可慨也已今寺之法产已复其五百亩之仅存矣差徭亦概免矣家风峻辟埽除狐兎日上月下山深水寒使铜棺山顶与腊月星前面目俱新而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者棒头之辣能不久弥芳远弥光哉种田博饭良非一日是在后之官斯土者知无损于己有益于人者于僧之差徭已然乡之贤士大夫知无损于己但能无损于人人已受益不忘者于僧之法产已然敷扬花叶推布霖濡复何涯量善乎陈仲醇之言曰「佛教得力处正朝廷省力处」抑又深远矣且今之无损于人而有损于己遂大有益于人者又可纪也呜呼苍纹古碣几见灵光一念纷飞觌面千里月巢雪屋亦且难言百尺竿头谁为进步人又当何损耶当何益耶都监静公予心朋也弃举子业为临济裔欲将一片石使后世觅灵光也予故征其实而记之

(郡伯)杨之枘自运免徭序

震旦梵刹多如许已名山胜水之间晨钟夕磬之下闭关焚修无忧惧恐怖之患视之如活如来不可及而亦知其低眉疾首者有赋役一事乎方今脊脊多事之日催科备难长吏考成视此殿最不得不责之吏胥吏胥之炰烋真令民不堪命至其视缁流也甚于追呼恒人且有租赋即有徭役圆顶方袍几同椓黥城旦宁忍言哉明州天童山为东南第一形胜创自晋永康迄今一千三百余年矣神奇灵异之事不可胜纪其间废而兴兴而废强半以征徭之故崇祯间密云大师有道高僧也殚厥心力鸠工敛资以致古刹庄严僧徒烦盛嗣是而木陈费隐林野诸老人缵成护持遂为丛林巨观而法产中落者不可复佛光广大默相兹山一时檀越各起善愿如海宪王公洎诸镇及余同寅明府并乡缙绅先生无不裒金券地而产之中落者以复虽然复一产则增一忧里役烦兴差徭络绎此又诸檀越之素心隐而无计解免者也无已其惟自运与免徭乎会山中僧以其言上当事当事者可之而诸檀越皆大欢喜因著为令则勒之贞珉其为香灯之计者悉矣夫自运则追呼之扰安免徭则埒瘏之苦息今而后名山胜水之间晨钟夕磬之下闭关焚修无忧惧恐怖之患者伊谁之力其功鸿矣岂非佛家之龙象释氏之金汤也哉夫海宪公现宰官身而说法而为兹山建百千万年无穷极之利诸檀越咸以慧业文人發慈悲大愿此其心宁望报然而佛教所重惟是因果其报必食昌而炽昌而大寿而臧无有害奚俟问哉顾安得尽震旦之梵宇而皆如天童尽一世之宰官而皆如此中之檀越乎此又余之所内热而不可必得者也因佐其事而序之如此

康熈间山晓晳禅师增置田三百余亩重立自运

(观察)许弘勋免徭记

江南梵刹世雄明州天童为天下名山第二自密云祖师季兴建大法幢吹大法螺海内震动遂推为诸方第一我世祖章皇帝万几之暇时留心释乘其追企天童道风为益甚遂使密祖生前文字尽入千贝之函身后光辉重登七宝之座此诚释林之盛极及密祖大弟子——继席天童弘觉禅师弘觉大弟子——继席天童山晓禅师并蒙先皇帝欵接至尊下榻万乘开堂自有方外以来仰承宸眷未有若天童三世之至渥者也然天童在密祖以前莫盛于宋宏智禅师其大治绀宇闳敞神丽甲于丛林又以学徒鳞萃食指万余因益经营阡陌其田一万三千亩跨三都五县有庄三十六所谓「学人入僧堂宜使衣帐器物事事精好」何况香积一盂可不常满当时有田之利而绝无官帖及门之扰故谓「诸人但须开钵而饭洗足而坐得以专心办道」斯其盛也若密祖后兴其创备规制不减昔年而经营未及寺产仅遗田五百余亩国初观察王公尔禄郡太守杨君之枘常为本寺別立自运户免其差徭勒诸碑石前任藩司张公缙彦袁公一相亦相继结帖与示及今山晓禅师来继祖席香阜益隆置斋田近八百余亩于是提督塞公白理行县令朱君士杰得循例免徭后数年余建节此方常过宿太白山房与山公披襟解带数日而去遂属鄞令再循前例免其差徭适余过西陵督学程公汝朴署中语及为天童免徭事程公复议「此但公一时善果今编造在迩不若与郡守令定议预为文镌石垂天童百世之利庶不负公盛举」时合肥龚君士稹在座深赞服此言龚君者故宗伯端毅公令嗣与山公笃两世之交者也因忆余昔为部曹两事端毅公公常从容言及「天童梵刹之盛山公一时渊匠吾辈宜善为护持」向识于心适符所诺及归署因与郡太守李君廷机郡丞佟君世锡別驾段君振蛟鄞令高君跻共相规画并质诸郡中诸荐绅耆硕照前勒石旧例以本寺田別立自运一户只供正赋悉免差徭他日编造寺僧得执碑文为证此诚垂天童百世之利者也但寺田不及千亩田少差徭亦少其事尚轻余辈方为山公谋共募买田之赀得复智公故产四分之一即可接山厨竟岁粮山公宿为道俗所归人發敬田钵华自满此亦非难事使异日天童自运户有田数千亩方足偿吾辈今日始愿且区区为此亦上推世祖章皇帝敬礼三世之盛也诸君俱曰「甚善」请以余文镌之石


校注

据《嘉兴藏护法录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补后文补刊之參考来源同(CBETA, J21, no. B110, p. 649, c19)
[A1] 二【CB】【志汇】
[A2] 徒【CB】【志汇】
[A3] 虎【CB】处【志汇】
[A4] 此【CB】北【志汇】
[A5] 圮【CB】𡉏【志汇】
[A6] 舂【CB】春【志汇】
[A7] 日【CB】月【志汇】
[A8] 券【CB】劵【志汇】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天童寺志(卷9)
关闭
天童寺志(卷9)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