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一览卷第六
第五门
姚昌谟校
贤劫品
《起世经》云:「云何世间坏已复成?谓过去世界磨灭之后,经无量时起大重云遍覆梵天,注大洪雨,滴如车轴,经历百千万年,彼雨水聚渐渐增长,乃至梵天雨止之后,水还自退。无量万亿由旬有大风起,名阿那毗罗,吹彼水聚,波涛沸涌,生大沫聚,吹置空中,从上至下依旧建立,造化天地自此始也。」(映字函第八卷)(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谓之三世,世世相续,循环无尽成坏之,详见三灾品)
诸天品
一、二十八天
(下增四天,旁出四天)
《因本经》云:「此大地厚四十八万由旬,地住水上、水住风上、风依虚空。水聚厚六十万由旬,水上別有风大吹转此水,于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是名金轮,厚三洛沙二万由旬,水下风聚厚三十六万由旬,各广无量。
「是大海中最甚深处,须弥山王入海中,出水上,各八万四千由旬,其底平正,下根连住大金轮上,下狭上阔,渐渐宽大,端直不曲,最胜可观,四宝合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生种种树郁茂香远,多诸贤圣之所住止。须弥山顶四面有峰挺出,曲临海上,各高七百由旬,七宝合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璩、玛瑙之所庄校。
「须弥山下复有三级:其最下级高一万由旬,坚首天住;中级高二万由旬,持鬘天住;上级高三万由旬,常憍天住。须弥东、西、南、北各去一万由旬大海之下,阿修罗住,海水在上,四风所持,悬处虚空,终不堕落,犹如浮云。
「须弥山半四万二千由旬,有四天王所居宫殿。须弥山上有三十三天宫殿,帝释所居;三十三天已上一倍,夜摩天宫殿;夜摩上又一倍,兜率阤天宫殿;向上重重皆倍,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受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边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如是世界中诸众生辈有生、老、死,堕在如是生道中住,至此不过。是故说言娑婆世界,无畏刹土,自余一切诸世界中亦复如是。」(映字函第一卷)
《婆沙论》云:「天有三十二种,除二十八种上文已明,自四天王已下有日月星宿天、常憍天、持鬘天、坚首天……,通三十二种。」(杜字函第二卷)
《增一阿含经》云:「须弥山半有四种天在彼居止:银城中细脚天、金城中尸利沙天、水晶城中欢悦天、琉璃城中力盛天。金、银城中间,毗沙门天王将诸阅叉;金城、水晶城中间,毗留波叉天王将诸鬼神;水晶城、琉璃城中间,毗留勒天王将诸魇鬼;琉璃城、银城中间,提头赖咤天(王将)乾呇和等。」(和字函第四卷)
二、自然化生
(托胎品中亦明)
《起世经》云:「诸有一种,以身、口、意善行如是作已,身坏命终,生于天上,此处识灭,彼天上识初相续生。彼识生时,即共名色一时俱生;有名色故,即生六入。若是天男,即于天女坐膝边生;若是天女,即天王女髀股内生。如是生已,彼天即称是我儿女。」(取字函第七卷)
《阿含经》云:「四天王天初生,自然化现在天膝上,自然宝器盛天百味,食已长大,与余天等入池浴讫,诣香树下,香树曲躬,取香涂身。复诣吉贝衣树,取种种衣著。复诣庄严树、鬘树、器树、果树、乐树,随意受用,视东忘西、视西忘东,无量快乐。」(履字函▆八卷)
《杂宝藏经》云:「生天之法故有三念:一、念本所从来,二、念定生何处,三、念先作何业,得来生天。」(惊字函第七卷)
《智度论》云:「昔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名三十三天,一名释提桓因,释是字,(提桓)因是天主。」(形字函第六卷)
三、正依二报
(身分好丑谓之正报,享用丰约谓之依报)
《阿含经》云:「四天王天身长半由旬,衣重半两,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岁为一日,身身相近成阴阳。忉利天,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铢,寿千岁,以人间百岁为一日,相抱成阴阳。阿修罗身、衣等与忉利天同。燄摩天身长二由旬,衣重三铢,寿二千岁,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日,相近成阴阳。兜率天身长四由旬,衣重二铢,寿四千岁,以人间四百岁为一日,执手成阴阳。化乐天身长八由旬,衣重一铢,寿八千岁,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熟视成阴阳。他化自在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重半铢,寿一万六千岁,以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日,暂视成阴阳。魔身天寿三万二千岁,身、衣不载,以下皆有嫁娶之法如人间,唯北郁人,无我、我所,树枝若垂,男女便合,无有婚嫁。梵、迦、夷三天寿一劫,以上诸天身、衣随意,无复男女婬欲,以禅定法喜为食。光音三天寿二劫,火灾至此为际。遍净三天寿三劫,水灾至此为际。果实三天寿四劫,风灾至此为际。无想天寿五百劫、无造天寿千劫、无热天寿二千劫、善见天寿三千劫、大善天寿四千劫、色究竟天寿五千劫、空处天寿一万劫、识处天寿二万一千劫、不用处天寿四万二千劫、有想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齐此为众生,生、老、病、死,往来所趣界阴入聚也。」(履字函十八至二十二卷)
《因本经》云:「三十三天,其城纵广六万由旬,七重城壁,七重栏楯,七重铃网。外有七重多罗行树周匝围绕,杂色可观,亦以七宝所成。城高四百由旬,厚五十由旬。城之四面亦各相去五百由旬,于其中间便开一门,诸门亦高三十由旬,阔十由旬。一一诸门亦有楼橹却敌,台榭庭阁、水沼花林,种种奇妙,众鸟和鸣,天乐时奏,念衣衣来、欲食食至,重重向上,麤业渐轻,福业转胜。」(映字函第八卷)
四、花辨昼夜
《毗婆沙论》:「问:『人中四洲由日月轮以辨昼夜,欲天昼夜云何得知?』荅:『缽特摩花合,殟缽罗花开,多乐睡眠,尔时为夜;若殟缽罗花合,缽特摩花开,少欲睡眠,尔时为昼。』」(性字函第五卷)
《智度》云:「欲界天以灯烛明珠等施,及布施、持戒、禅定等清净故,身常光明,不须日月。色界天行禅离欲,修习火三昧故,身常妙光,胜于日月及欲界光。然佛常光面各一丈,诸天光大虽无量由旬,于佛光边蔽而不现。憍尸迦作是念言:『佛妙光明蔽诸天光,智慧之明破我愚暗。』」(形字函第四卷)
五、无色应有
《毗婆沙论》:「问:『依何教理说无色界全无色耶?』荅:『依契经说,色界出离欲,无色界出离色,寂灭涅槃出离有为。既说无色界出离色故,无色界定无诸色。
「『○复次,经说「无色界出离色」者,出离麤色,非无细色。
「『○如无色界出离诸色,无色界中应许有色,彼不应说无色界,出离色故,应定无色。』」(退字函第三卷)
六、凡圣共居
《婆沙论》:「问:『三十三天几凡几圣?』荅曰:『二唯凡住,五唯圣住,自余二十五天凡、圣共居。所言二唯凡住者:一是初禅,大梵天王不达业因,唯说我能造化天地,恃此高慢,轻蔑一切,所以圣人故不与居。又,无想天中唯是外道,修无想定以生其中,受五百劫无心之报。外道不达,谓为涅槃,受报毕已必起邪见,来生地狱,圣人亦不生其中也。广果以上无烦、无热……等五净居天,唯是那含罗汉之所住也,凡生彼天者,要是进向那含,身得四禅,發于无漏,起熏禅业,或起一品……,乃至九品方乃得生,凡夫无此熏禅业故,不得生也。若言那含生彼,理则无疑。』问曰:『阿罗汉既是无生,何故亦云生彼天者?』荅曰:『此应言欲界那含生彼而得罗汉,非谓先是罗汉而生彼也。』」(杜字函第二卷)
七、天鼓警觉
《华严经》云:「兜率天中有鼓發音告诸天子言:『毗卢遮那菩萨入离垢三昧,汝当敬礼。』时诸天子闻其劝诲,念言:『奇哉,何因發此微妙之音?』天鼓告言:『我所發声,诸善根力之所成就。如我说我而不著我及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不著我所。诸天子!如我音声不从东方来,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业报所成;佛亦如是,非十方来。诸天子!譬如汝等昔在地狱,地狱及身非十方来,但由于汝颠倒恶业、愚痴缠缚生地狱身,此无根本,无有来处。诸天子!汝当往诣彼菩萨所亲近供养,勿复贪著五欲乐具,著五欲乐,障诸善根。诸天子!譬如劫火烧须弥山悉令除尽,无余可得;贪欲缠心亦复如是,终不能生念佛之意。诸天子!汝等应当知恩报恩,其有不知报恩多遭横死,生于地狱。诸天子!汝等昔地狱中蒙佛光明,舍彼生此,汝等今者宜疾回向,增长善根。诸天子!如我天鼓说业、说报、说诸三昧,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说我、说我所、说众生,说贪、恚、痴种种诸业,而实无我、无有我所,诸所行业、六趣果报十方推求悉不可得。诸天子!如我天鼓所出音声于无量劫不可穷尽,无有间断,若来、若去皆不可得。诸天子!若有去、来,则有断、常,一切诸佛终不演说有断、常法,除为方便成熟众生。诸天子!譬如我声,于无量世界随众生心皆使得闻,一切诸佛亦复如是,随众生心悉令得见。诸天子!如玻璃镜名为能照,清净鉴彻,与十方界其量正等,无量无边,诸国土中一切山川、一切众生……,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有影像皆于中现。诸天子!于汝意云何?彼诸影像可得说言来入镜中,从镜去不?』荅言:『不也。』『诸天子!一切诸业亦复如是,虽能出生诸善果报,无来去处。诸天子!譬如幻师幻惑人眼,当知诸业亦复如是。若如是知,是真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说此法时,诸天子得无生法忍。」(育字函第八卷)
八、五衰相现
《因果经》云:「天人身净,不受尘垢,有大光明,心常欢悦,无不适意之事,犹为欲火所煎。福尽之时,五衰相现:一者、头上华萎,二者、眼瞬,三者、身上光灭,四者、腋下汗出,五者、自然离于本座。」
○又云:「此诸天子本修少善,得受天乐,果报将尽,生大苦恼,堕三恶道。本造善行为求乐报,今得少乐,后复多苦。譬如饥人啖杂毒食,初虽为美,终成大患,云何智者贪乐此也?色、无色界诸天见寿命长便谓常乐,既见变坏,生大苦恼,即起邪见,谤无因果,以此事故,轮回三涂,备受诸苦,三界之中无有一乐。」(嗣字函五六卷)
九、诸天退失
《正法念处经》云:「迦那迦牟尼佛塔壁中如镜,见于往世先退帝释有三十二,初帝释者名庵舒摩,作三十三天,以福尽故,作摩伽罗大身之鱼。本在人中作猎鱼师,虽多杀鱼,亦常礼佛,以礼佛故生三十三天,为帝释主;以杀鱼故,海中作鱼;以余业故,生畜生中。次第于壁中见第二、三、四、五帝释,皆有退堕饿鬼、畜生、地狱之中。第六帝释名憍尸迦,而彼恶道见其七返而无第八,尔时有佛释迦出世,为其说法,得须阤洹果,闭塞恶道,当不退失。
「○复观夜摩天王,见彼过去世以清净心舍己财物施病比丘,身坏命终作彼天王,善业既尽,为于前世作土地主放逸而行,心生憍慢,有道行人甚渴流汗,彼王见已与甘蔗酒,彼饮酒故,失其本信,即便犯戒,失自利益。如是与酒不善业故,身坏命终堕叫(唤狱)。」(慎字函第七卷)
《智度论》云:「郁阤罗伽仙人得五神通,飞到王宫,王夫人接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更求五通,一心专至,而树上鸟鸣以乱其意。次诣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即生嗔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得定生非非想天,于彼寿尽下生,报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圣字函第七卷)
又,论云:「菩萨得神通力,见无色界天乐定心著,不觉命尽,堕欲界中受禽兽形;色界诸天亦复如是,从清净处堕,还受婬欲,在不净中;欲界六天乐著五欲,还堕地狱。」(德字函第六卷)
「复次,佛问比丘:『甲头土多?地上土多?』诸比丘言:『地土甚多。』佛言:『天上命终生人中者,如甲头土;堕地狱者,如地上土。』」(名字函第八卷)
十、日月因缘
《因本经》云:「日天宫殿绕须弥半,常行不息,南阎浮提日正中时,东弗婆提日则始没,西瞿阤尼日将初出,北郁单越正当夜半。六月北行,于一日中渐移北向六俱卢奢;六月南行,亦一日中渐移南向六俱卢奢(一俱卢奢六里)。在阎浮提最极南垂地形狭近,日过速疾,于冬分时昼短夜长,六月过已渐向北行,每一日中移六俱卢奢。在阎浮提洲处中而行,地宽行久,所以昼长夜分短促。
「○云何热恼因缘?须弥山外有佉提罗伽等山,日天宫殿六月之中向北道行,照触彼山,令生热故。
「○云何寒冷因缘?须弥山、佉提罗伽山,二山之间有须弥留海,阔八万四千由旬,日天宫殿六月之中向南行时照触彼海,令寒冷故。
「○日天以天金及颇梨合成宫殿,正方如宅,遥看似圆,风吹依空而行。日天子身光照阎浮檀辇,辇光照宫殿,光明相接而有一千光明,五百傍照,五百下照。
「○月天以天银及琉璃合成宫殿,何故渐渐而现?有三因缘:一者、背相转出;二者、青衣诸天常半月中隐蔽其宫;三者、日光障夺,渐渐而现。」(映字函第十卷)。
《立世论》云:「若日随月后行,日光翳月渐渐掩覆,至十五日覆月都尽,是名黑半;若日在月前行,日日开净亦复如是,至十五日,具足圆满,是名白半。」
○又云:「日行与月或合、或离,一一日中行四万八千八十由旬,合离皆尔。若稍合时,日日覆月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方便故,十五日一切被覆月光不现。若稍离时,日日日行四万八千八十由旬,是日离月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以是方便故,十五日月大圆满。」(京字函五六卷)
《阿含经》云:「日天子城郭纵广五十一由旬,月天子城郭纵广五十由旬,最大星纵广一由旬,最小星纵广二百步。」(如字函第四卷)
《因本经》云:「以何因缘月宫有影?此大洲中阎浮提树高大,影现月轮,以此有影。」(映字函第十卷)
《莲华经》云:「此树而有鸡王以栖其上,彼鸣则天下鸡皆鸣(世谓日中鸟也)。」
《法苑》云:「婆罗痆斯国有三兽塔,是如来修菩萨行时烧身之处。劫初有狐、兔、猿,异类相悦。时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化一老夫,谓三兽曰:『二三子安隐乎?』曰:『涉丰草,游茂林,异类同欢,既安且乐。』老夫曰:『闻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远寻。今正饥乏,何以馈食?』曰:『幸少留此,容躬驰访。』于是同心求觅,狐沿水滨,衔一鲜鲤,猿于林树,采果俱来,唯兔空还。老夫谓曰:『猿狐同志,各能役心,独兔空返,殊无相馈,以此而言,诚可知也。』兔闻讥议,谓猿、狐曰:『多聚樵苏,方有所作。』猿、狐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蕴崇,猛燄将炽,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难遂,敢此微躬,愿充一餐。』辞毕入火,寻即致死。是时老夫复帝释身,余烬收骸,伤叹良久,谓狐、猿曰:『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乎后世,咸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璧字函第四卷)
四洲品
一、七种宝山
《因本经》云:「须弥山下,其次有佉提罗迦山,高四万二千由旬;次伊沙阤罗山,高二万一千由旬;次游揵阤罗山,高一万二千由旬;次善见山,高六千由旬;次马半头山,高三千由旬;次尼民阤罗山,高一千二百由旬;次毗那耶迦山,高六百由旬。以上上广如高,七宝所成。其须弥山、佉提罗迦山二山之间阔八万四千由旬,周匝无量,有优缽罗花、缽头摩花、拘牟阤花、奔茶利迦花……等遍覆水上(自此以外直至第七毗那耶迦山,重重两山之间有香水海,阔量如高,花覆水上,一一例前)。此外复有斫迦罗山,高三百由旬,其间不远亦有空地,青草遍布。即是大海北有大树名曰阎浮身,周围有七由旬,高百由旬,垂覆五十由旬,边有空地,青草遍布。」
二、三十重林
「次有庵婆罗树林、阎浮树林、多罗树林、那多树林,间有空地,生诸青艸。次有男名树林、女名树林、删阤那树林、真阤那林,边有空地。次呵梨勒果林、鞞醯勒果林、阿摩勒果林、庵婆罗多迦果林,边有空地。次可殊罗树林、毗罗果林、婆那婆果林、石榴果林,边有空地。次乌勃树林、奈树林、甘蔗林、细竹林、大竹林,边有空地。次有荻林、苇林、割罗林、大割罗林、迦奢文阤林,边有空地。次有阿提目多迦华林、瞻波花林、波咤罗花林、蔷薇花林,边有空地。复有诸池,出优缽……等花。复有诸池,毒蛇充满,间有空地。以上池林空地重重,各阔五十由旬。
「次有海名乌禅那迦,阔十二由旬,七宝间错,七重行树,有无量花。海中有转轮圣王所行之道,亦阔十二由旬。阎浮提中,转轮圣王出现世时,此中海道自然涌现,与水齐平。
「次有乌禅迦罗山、次有金胁山、次有雪山,高五百由旬,四宝所成,四面金峰挺出山外,高二十由旬。复有高峰,众宝间杂,迥然秀出,高百由旬。
「于彼山顶有阿耨达池,池东有恒伽河,从象口出,共五百河流入东海;南有辛头河,从牛口出,共五百河,流入南海;西有博叉河,从马口出,共五百河,流入西海;北有斯阤河,从师子口出,共五百河,流入北海。」(映字函第一卷)
三、海具八德
《楼炭经》云:「乱风大起,吹掘地大,深三百三十六万里,天下诸水皆流归之正满,因成大海。何故咸味?有三因缘:一者、海中大鱼身长二万八千里,不净其中;二者、世界始成,自阿迦尼咤天放大雨洗荡,尘垢入之;三者、曾因仙人咒之故尔。」(容字函第五卷)
《华严经》云:「海有尽无余宝,能缩所注,故无增减。及娑竭龙宫水涌出有时,是故潮不失时。」(黎字函第二卷)
《五分律》云:「佛告阿难:『海有八未曾有:大海渐深、潮不过限、不宿死尸、百川来会无复异称、万流悉归而无增减、出真珠等宝、大身众生皆住其中、同一咸味,是为八。我此正法亦复如是,渐渐制、渐渐教、渐渐学,我诸弟子于所制戒终不敢越,有犯必黜,不宿容之,杂类出家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诸善男子出家多得无余涅槃而无增减,有种种法宝——所谓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有诸大人、四果等众住正法中,若有入者,同一解脱味。』」(和字函第八卷)
四、世界成立
《阿含经》云:「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来,各有身光,飞行自在,见有地肥极为香美,取食多者即失神足,体重无光。日月始生,因贪食故,地肥灭没,复生婆罗,婆罗灭没,复生粳米,长四寸许,朝割暮生。食彼米故,方分男形、女相,行不净行,彼便作家,于中懒堕众生便作是念:『多取粳米为一日食。』乃至积聚,渐至七日。米随所割,暮不复生,因此造作田种,立以标榜。
「于是有一众生而入他田,窃取他稻,便相拳斗。众生举一智者三摩多为守田主,若可诃者当令彼诃:『我曹所得稻谷当以输送。』是田主谓之刹利种。其有舍家入山求道,远离恶法,谓婆罗门种;习业自营,谓之居士种;习诸伎艺以为生活,谓之首阤罗种。是四种中,有人思惟:『世间恩爱汙秽不净,何足贪著?』所以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履字函第十卷、映字函第七卷)
《楞严经》云:「佛告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發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發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燄、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發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长庆注云:「此一段经大意,皆由不了一心,致有山河大地。是业识之所招感若此,恶道又为福报也」)
「复次,佛言:『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別。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發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长庆注云:「『虚空生汝心内,犹如云点太清』者,此说由汝妄想,有世界生也。『况诸世界在虚空』者,况则喻也,此说虚空生汝心内,喻如世界在于虚空也。『一人归元,十方销殒,云何国土而不振裂』者,有人悟道时,诸魔外宫殿崩坏,如《正法念处经》云:『一子出家,尚感诸天欢喜相贺。』一人悟道,空中振裂,焉敢不信也?」)○(出第九卷)
庄椿云:「四种人所观不同:一、凡夫人见三界为乐,《法华》云:『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于诸欲染贪著深固。』二、二乘人见三界为苦,《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三、菩萨人观三界唯空,《楞严》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犹如空华,本无所有。』四、诸佛人观三界唯心,《楞严》云:『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五、四洲风物
「须弥山东有天下,名东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身长三肘半,三百岁(少出多减),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
「○须弥山西有天下,名西瞿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尔,身长三肘半,二百岁(少出多减),以牛、羊、珠宝市易自活。
「○须弥山南有天下,名南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状如车箱,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身长三肘半,百岁(少出多减),以金、银、珍宝、谷帛市活。
「○须弥山北有天下,名北郁单曰,其土正方,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身长七肘,衣重二两,寿千岁,无增减,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为揣食,无有市易,持生自活,无我、我所,起欲心时则熟视女人,舍之而去,彼女随后往诣园林。若彼女人是彼男子父母中表之亲,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非亲应行欲者,树则曲荫其身,随意娱乐。彼人怀妊,七八日便产,随生男女,置于路头,舍之而去。诸有行人出指令嗽,指出指乳,过七日已,其儿成长,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置四衢道,有忧慰禅伽鸟接彼死尸置于他方。」(履字函第十卷、映字函第七卷)
《正法念处经》云:「郁单越人于山障外彻见无碍,耳之所闻,若远、若近,若大、若小,而皆得闻。弗婆提人(亦名弗于逮)于黑暗中亦见众色,耳识所缘,尽一箭道。瞿阤尼人(亦名瞿耶尼),眼识所缘,山壁无碍,眼识闻声,如阎浮提蚖蛇之类眼中闻声,瞿阤尼人亦复如是,如隔障碍闻众音声、见众色像,亦复如是。」(宜字函第四卷)
《因本经》云:「阎浮提洲有五种胜三天下,上至他化自在天: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佛出世处,四者、是修业地,五者、行梵行处。诸天及三天下各有三种胜阎浮提:一者、长寿,二者、色胜,三者、地胜。」(映字函第八卷)
《分別功德论.下》云:「婆拘罗尊者长寿第一,于百寿中而加六十。阿难问曰:『尊者长寿,何以不生三方?』荅曰:『诸佛不生三方,以其土人难化故。此土众生利根捷疾,极恶勇猛,取道不难,是故往古诸佛皆生此中。』」(渭字函)
有情品
一、始托四生(卵胎湿化)
《鞞婆沙论》云:「问曰:『未知卵生云何?』答曰:『所谓众生入于卵中,卵所缠、卵所褁,啄破而生,如雁、鸳、鸯、孔雀、鹦鹉、鸲鹆千秋、或金翅鸟、或龙、或人。』问曰:『胎生云何?』荅谓:『众生入胎网中,胎裂而生,如象、马、猪、羊、骡、驴、骆驼、水牛、野鹿、或金翅鸟、或龙、或人。』问曰:『湿生云何?』荅谓:『众生因竹苇孔、腐树孔,臭肉秽食、圊厕泥粪热气蒸郁,相近、相逼、相因而生,如蛣、蜣、蚊、虻、蛾、蜀、虫、蚁、或金翅鸟、或龙、或人。』问曰:『化生云何?』荅谓:『众生成就一切根,具足身肢节,一时而生,如一切地狱、一切饿鬼、一切中阴、一切天金翅鸟、或龙、或人。』
「问曰:『四生界有几生?』荅曰:『欲界,一切四生可得;色无色界,唯一切化生。』问曰:『此四生趣有几生?』荅曰:『地狱、饿鬼、天唯一化生,且饿鬼亦胎生,畜生及人一切四生可得。』问曰:『云何知人中有卵生?』荅曰:『阎浮利地多有商人,入海采宝,得二鹄鸟,形仪极妙,随意所化,一失一在,在者共卧一室,彼会合时遂生二卵,产二童子,后大出家,证阿罗汉,一、名耆尸披罗尊者,二、名复缽尸披罗尊者。』问曰:『云何知人中有湿生?』荅曰:『顶生王尊者、遮罗尊者。』问曰:『云何知人中有化生?』荅曰:『劫初人也。』」(浮字函第四卷)
二、终归六道(天 人 修罗 饿鬼 畜生 地狱)
○人道。如《阿含经》云:「波斯匿王白佛:『为婆罗门死,还生自姓婆罗门家?为复刹利、鞞舍、首阤罗家耶?』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当知有四种人:有一种人从冥入冥、有一种人从冥入明、有一种人从明入冥、有一种人从明入明。
「『云何从冥入冥?谓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阤罗家、鱼猎家,及余种种下贱工巧业家,贫穷憔悴,复作卑贱之业,乃至为人作使,是名冥处。于此冥中复行身、口、意恶,身坏命终当生恶处,舍恶受恶,故名从冥入冥。
「『○云何从冥入明?谓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为人作诸鄙业,是名为冥。于此冥中身、口、意善,命终生天,故名从冥入明。
「『○云何从明入冥?谓生富乐之家,聪明黠慧,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身、口、意恶,命终恶趣,故名从明入冥。
「『○云何从明入明?谓生富乐之家,是名为明。于此明中身、口、意善,命终善趣,受天化生,是名从明入明。』」(不字函第二卷)○(人道优劣之详,前报应品已见)
修罗道。如《杂阿含经》云:「昔一贫人渡河,为水所漂殆死,得出时有辟支佛诣舍乞食,欢喜施竟腾空飞去,贫人發愿:『愿我后身长大,一切深水无过膝者。』以是因缘,为阿修罗,得极大身,四大海水不能过膝,立于海中,身过须弥。」(杜字函第五卷)
《正法念处经》:「昔婆罗门以四十乘车载众饮食,于路欲施,见一佛塔,恶人所烧舍之而去。婆罗门思惟:『宁可住施救如来塔,我苟不救,王若知之,必加重罚。』非实信心、非尊重心,以车载水,灭此火已,含笑而言:『我救此塔,为有福德?无福德耶?若有福德,愿我后得大身,欲界无等。』虽作此愿,而犹无信,不正思惟,常好斗战,不信正业,福田力故,生光明城,作阿修罗王。」(初字函第八卷)
《楞严经》云:「阿修罗有四种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释、梵、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染字函第九卷)
《正法念处经》云:「天之怨敌名阿修罗王,住大海底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所住之城名曰光明,纵广八十由旬,寿五千岁,一日一夜比人间五百岁。」(初字函第八卷)
《阿含经》云:「罗睺罗阿修罗王手鄣于月,时月天子惊怖投佛,佛说偈言:
「罗睺闻偈已,心中怀战栗,流汗如沐浴,即速放彼月。」(息字函第九卷)
《智度论》云:「欲界众生有三种,以善根有上、中、下故:上者、六欲天,中者、人中富贵,下者、人中卑贱。」又云:「上分因缘天道果报,中分因缘人道果报,下分因缘修罗果报。修罗结使覆心,得道甚难;诸天虽随结使,直心信道。修罗心多邪曲,不时近道,以是故,修罗虽则与天相似,以其近道难故,故在人下。」(建字函第十卷)
饿鬼道。如《正法念处经》云:「饿鬼险恶之业,由心贪嫉,欺诳于人,贪惜积聚,欲望长富,广积众恶,不行布施沙门、婆罗门,及诸病瘦、盲冥、贫穷有来乞求,心生悭嫉,不肯施与,不作功德、不持禁戒,以是因缘,堕饿鬼中。
「复次,若有众生受他寄物,抵拒不还,生于彼处,一者、人中住,若人夜行则有见者;二者、住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有住海中、有住海渚。恶道眷属其数无量,略言有三十六种,且举七八:一者、炬口(口生猛火,肢节烟生);二者、针咽(项颈如针,形状枯瘦);三者、嗅口(口气嗅恶,嗅不可闻);四者、大瘿(颈生瘿瘤,啖彼脓血);五者、针毛(出毛如针,转刺身体);六者、嗅毛(身毛嗅秽而不堪闻);七者、得弃(食人所弃,以充饥饿);八者、得失(物失不堪,方得就吃)。一日一夜比人间十年,如是五百岁名为一生(少出多减)。」○(初字函第六卷)
《智度论》云:「众生不善亦有三品:上者、地狱,中者、畜生,下者、饿鬼。」(建字函第十卷)
《救拔焰口饿鬼经》云:「阿难独居静处,中夜忽见一饿鬼,名曰焰口,口中火然,咽如针锋,白阿难言:『汝三日后死我趣中。』阿难惶怖,问何方便。饿鬼荅言:『汝于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仙等,以摩伽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离于饿鬼之苦,得生天上。』阿难白佛,佛告阿难:『勿怖,我能方便,有陀罗尼名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胜妙力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他百千恒河沙数饿鬼及婆罗门仙等上妙饮食,一一皆得摩伽陀国所用之斛,七七斛食能食彼众解脱苦身,得生天上。阿难!汝今受持,福德寿命。皆得增长。』说陀罗尼曰:
「『○曩谟萨缚怛佗孽跢𭌯路枳帝唵三跋罗三跋罗吽』
「○佛告阿难:『若人欲求长寿,福德增荣,满足檀波罗蜜,每于晨朝及一切时悉无障碍,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饮𪎊及饼饭等,右手按器,诵前陀罗尼七遍,后称四如来号:
「『○南谟多宝如来。
「『曩谟婆誐𭌯帝缽啰部哆啰 怛曩野怛陀孽跢野
「『由称多宝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诸鬼多生悭业,得福圆满。
「『○南谟妙色身如来。
「『曩谟婆誐𭌯帝素噜播迦野 怛他誐跢野
「『由称妙色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诸鬼丑恶,得相具足。
「『○南谟广博身如来。
「『曩谟婆誐缚帝尾补罗誐怛罗野 怛陀孽跢野
「『由称广博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咽喉宽大,受食充饱。
「『南谟离怖畏如来。』
「『曩谟婆誐嚩帝阿婆孕迦啰野怛陀孽哆野
「『由称离怖畏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除灭恐怖,离饿鬼趣。
「『于是称四如来加持已,弹指七遍,取于食器,泻之净处,作此施已,如是鬼前一一各有摩伽佗国七七斛食,悉皆饱满,舍饿鬼身,生于天上。
「『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常诵此真言及四如来名号加持食施,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功德,等无差別,寿命延长,增益色力。』」(感字函第三卷)
施食文
(每日授日,用三净盂,一盛饭、一盛水,夜静散施)
「奉佛弟子某甲,运悲喜心,起平等行,以我本愿力及佛加持力,以此净食普施法界婆罗门仙、诸饿鬼、众旷野鬼神、孤魂滞魄,咸赴我请,无一遗者,愿汝一一各得摩伽陀国七七斛食,第恐凡语难通,当求三宝加被。」
「南无佛阤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三称)以右手用拇指与中指相捻微曲按器,诵甘露真言:
「曩谟苏噜婆曳达多萨多耶 怛你他唵苏噜苏噜婆耶 苏噜婆耶苏噜萨诃」(三遍)
次诵变食真言:
「曩谟萨𭌯怛佗孽跢嚩路枳帝唵三跋罗三跋啰吽」(七遍)
「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三称,弹指七遍)。即将净水倾于食上,散施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七粒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汝佛子等!受我此法食,何异阿难餐?常归佛法僧,顿舍贪痴恚,饥肠咸饱满,业火顿清凉,念念菩提心,处处安乐国。」(为如上缘,念圣号云)(出感字函第三卷)
按《大藏》云:「阿难中夜忽见焰口饿鬼现前,谓言:『汝三日后死我趣中。』阿难惶怖,具陈白佛,佛授以施食之法,乃脱此厄。
「佛言:『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是施者,则同供养百千俱胝如来,非惟延祥益筭,抑亦成佛之因,厥功不浅。』」
《婆沙论》:「问:『鬼住何处?』荅:『赡部洲下五百踰缮那有琰摩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处,从彼流转,亦在余处。有二种鬼:一、有威德,二、无威德。有威德者,或住花林果林、种种树上、好山林中、亦有宫殿、在空中者……,乃至余清净处,受诸福乐。无威德者,或在厕溷粪壤、水窦坑堑之中……,乃至种种不净之处。』」(心字函第二卷)
○畜生道(以本因造罪,上下交感,报应受生,夹势相贯,人鬼互參其中耳)。如《楞严经》云:「是诸众生若于本因,贪物为罪(非理贪求,盗取他物),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附草木等而为形体),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附块成形,反食父母),酬足为人,參合顽类(虽具人身,顽石何异)。
「贪色为罪(贪色动心),遇风成形,名为魃鬼(诗云『涤涤山川,旱魃作矣』),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畜生中灾咎征应者),酬足为人,參合异类(异怪之徒)。
「贪惑为罪(以性好惑),遇畜成形,名为魅鬼(托畜成形,还见美质),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即狐狸也),酬足为人,參合庸类(庸贱之徒)。
「贪恨为罪(心怨于人,常欲加报),遇虫成形,名蛊毒鬼(托虫害人),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蛇蝎之属),酬足为人,參合狠类(狠戾之徒)。
「贪忆为罪(追忆旧恶),遇衰成形,名为疠鬼(托彼衰运,疫疠伤人),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上出为蛲,下出为蛔,人腹中虫也),酬足为人,參合微类(卑微之夫)。
「贪傲为罪(空腹心高,负气傲物),遇气成形,名为饿鬼(受气猛火,常受饥渴),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可食之畜,即猪、羊等),酬足为人,參合柔类(为人柔弱,性怯无刚)。
「贪罔为罪(心怀异谋,诬罔他人),遇幽为形,名为魇鬼(还遇幽暗,迷惑人睡),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蚕茧之类为人取用),酬足为人,參合劳类(劳役之流)。
「贪明为罪(外道异见谓其明悟),遇精为形,名魍魉鬼(以性好察是非,故托水石精微变怪而为魍魉),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应时而来、应时而鸣,即鷰鸿司晨也),酬足为人,參合文类(文章之流)。
「贪成为罪(驱于人力,以成其事),遇明为形,名役使鬼(担砂负石,塞海填河),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酬足为人,參合明类(其性聪敏)。
「贪党为罪(相党为非),遇人为形,名传送鬼(附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为人所畜循顺之类,谓猫、犬之属),酬足为人,參合达类(通达之者)。」○(染字函第八卷)
《毗尼》云:「古有畜生所以能语者,谓劫初时先有人天,未有三恶。初有三恶,尽从人天中来,以宿习近故,是以能语。今时畜生,久历三恶,故不能语。」(子字函第六卷)
《甘露味论.上》云:「畜生中寿有弹指顷、半日、一日、一月、一岁、十岁、百千万亿岁……,乃至一劫。」(华字函)
《要集》云:「凡俗之人或有(不如)畜生、畜生或胜于人。所以者何?人作罪不止,死入地狱,地狱罪毕,始为饿鬼,饿鬼罪毕,转为畜生,畜生罪毕,乃还为人。以畜生中毕罪便得为人,是故当勤作善,奉三尊教,离三恶道,受人天福,后得解脱。」(楹字函十七卷)
地狱道(见后本品)。
地狱品(因缘有九)
一、八大地狱
《因本经》云:「佛告诸比丘:『于四大洲、八万小洲,诸余大山、须弥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曰铁围,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广亦尔,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此铁围外复有一重大铁围山,高广正等。
「『两山之间极大黑暗,无有光明日月,其有八大地狱——谓活大地狱、黑大地狱、合大地狱、叫唤大地狱、大叫唤大地狱、热恼大地狱、大热恼大地狱、阿毗至大地狱。
「『此八大地狱各各复有十六小地狱,周匝围绕而为眷属,皆纵广五百由旬——谓黑云沙地狱、粪屎泥地狱、五叉地狱、饥饿地狱、燋渴地狱、脓血地狱、一铜釜地狱、多铜釜地狱、铁硙地狱、函量地狱、鸡地狱、灰河地狱、斫截地狱、剑叶地狱、狐狼地狱、寒冰地狱。』
「『○活大地狱,谓手变铁爪,自裂其身,求死不得。苦报尽已,复入黑云沙小地狱中,飞沙炽然,身烧洞彻。复入热粪屎泥小地狱中,粪屎热沸,身体燋然,铁虫钻匝。复入五叉小地狱,狱卒执取罪人,高举扑之热铁地上,以热钉从两手足及脐轮中钉,以五叉叉之。复入饥饿小地狱,狱卒问:「何所欲?」言:「我饥饿。」取热铁丸掷置口中,迤逦烧咽,从下部出。复入燋渴小地狱,如前所问,即取镕赤铜汁灌口,彻下而出。复入脓血地狱,深至咽喉,热沸烧煮。复入一铜釜地狱,猛焰煎迫犹如煮荳。复入多铜釜地狱,从一釜出,复诣余釜。复入铁铠地狱,卧于铁砧之上,大石压之,压已研之,研成膏末。复入函量地狱,付以铁函,令其量火,光焰炽然,烧手烧脚,遍及身分。复入鸡地狱,满中有鸡,身焰炽然,罪人足蹈热焰烧诸支节,一时洞然。复入灰河地狱,灰河腾涌随流出没,河边、河底皆有锋刀,遍割身体,无处不破。复入斩截地狱,卧热铁上,以炽然铁举身皆斫。复入剑叶地狱,风吹铁叶,犹如利剑从空而堕,割截身分。复入狐狼地狱,满中狐狼,严炽猛恶,脚踏口掣,脔脔食之。复入寒冰地狱,冷风严毒,皮裂骨破(诸大地狱皆有如是十六小地狱围绕为一眷属)。
「『黑绳大地狱,炽然猛热堕罪人身上,烧其身分,推令仰卧,以热铁绳拼度,以热铁𫓧交横而斫,又以锯破之,如世间匠取诸材木。
「『合大地狱,有两大山,名白羊口,炽然猛热,驱彼入内,两山遂合,更互相磨,惟碎骨在,复入磨之。
「『叫唤大地狱,掷置铁城之中,炽然大热,罪人受苦不可忍耐,即便叫唤。
「『热恼大地狱,罪人倒掷釜中,随沸上下受极热恼。
「『大叫唤、大热恼,二大地狱其苦益倍于前。
「『阿毗至大地狱,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各大火聚,罪人掷中,大严苦切,活等七狱,各寿千岁,阿毗狱王寿二万岁。』」(映字函)
《较量寿命经》云:「人中寿命五十岁,四天王天成一昼夜,以彼长年寿命五百为等活地狱中有情一昼夜,比较人间筭数一万六千二百俱胝年。人间百年,彼忉利天成一昼夜,寿一千岁当彼黑绳地狱成一昼夜,即当人间三万二千四百俱胝。人间二百年,彼夜摩天为一昼夜,寿二千岁为合地狱一昼夜,即当人间六万四千八百俱胝。人间四百年,彼睹史天成一昼夜,寿四千岁为叫唤地狱一昼夜,即当人间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俱胝。人间八百年为化乐天一昼夜,寿八千岁比大叫唤地狱一昼夜,即当人间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俱胝。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一昼夜,寿一千六百岁比焰热地狱一昼夜,即当人间五十一万八千四百俱胝。」(路字函)
庄椿录云:「八大地狱各各十六眷属,共成一百三十六座,治第一根本极重之罪——谓杀父母、杀阿罗汉、破和合众、逼奸净尼、出佛身血,无有忏悔五逆之罪。」《法苑珠林》括偈曰:
二、十次地狱
复次,有十地狱:第一、遏浮阤地狱(此云肉段,罪人遭炼,身成肉段),寿一婆诃麻(《智度论》云:「二十斛油麻觜量名一婆诃,人间过一百年除一粒麻,候二十斛麻尽方得出此地狱。」);第二、泥罗浮阤地狱(此云疱,冻得肉绽成疱),寿二婆诃麻(四十斛麻如前,一百年除一粒,除尽乃出);第三、阿呼呼地狱(忍寒之声),寿四婆诃麻(八十斛亦如前);第四、呼呼婆地狱(忍寒长声),寿八婆诃麻(一百六十斛麻);第五、阿咤咤地狱(忍寒之声),寿十六婆诃麻(三百二十斛麻);第六、搔乾提迦地狱(火焰如搔乾提迦花色,此一连五座地狱俱是焰热),寿三十二婆诃麻(六百四十斛麻);第七、优缽罗地狱(火焰如优缽罗花色),寿六十四婆诃麻(一千二百八十斛麻);第八、拘牟阤地狱(火焰如拘牟阤花色),寿一百二十八婆诃麻(二千五百六十斛麻);第九、奔茶里加地狱(火焰如奔茶里迦花色),寿二百五十六婆诃麻(五千一百二十斛麻);第十、婆头摩地狱(火焰如婆头摩花色),寿五百一十二婆诃麻(一万二百四十斛麻)。
已上十狱,各各铜铁所成,一一纵广一百由旬,前五寒冰、后五热焰,前前寿限转短于后,后后苦恼倍胜于前,各有十亿小狱而为眷属(总有百亿小狱),所摄上、中品恶业众生来生其中(亦即不离前来十恶,但用心渐轻耳)。偈曰:
三、孤独地狱
孤独地狱在阎浮提诸处,或旷野山间、或海畔庙中,有八万四千座,苦报转轻寿亦不定,所摄有情上、下品十恶来生其中。偈曰:
上来根本地狱如州司牢狱,边处地狱如县道牢狱,孤独地狱如场镇锁杻之属。(庄椿集出)
四、十习六交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云何十因?一者、婬习交接,發于相磨,故有猛火、铁床、铜柱诸事;二者、贪习交计,發于相吸,故有寒冰、咤咤、波波诸事;三者、慢习交陵,發于相恃,驰流不息,故有血河、灰河、铜灌诸事;四者、嗔习交冲,發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發火,铸气为金,故有刀山、剑树、斧钺诸事;五者、诈习交诱,發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校、杻械诸事;六者、诳习交欺,發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秽、没溺诸事;七者、怨习交嫌,發于衔恨,故有擒捉、击射诸事;八者、见习交明,萨迦耶见、邪悟诸业,故有王吏推鞫诸事;九者、枉习交加,發于诬谤,故有合山耕磨诸事;十者、讼习交諠,發于藏覆,故有业镜对验诸事。
「云何六报?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發明二相——一者、明见,见种种恶,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燋圆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
「二者、闻报,此闻业交,终时先见波没天地,神识乘流入无间狱,發明二相——一者、开听,种种闹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毒,注息则能为雨、为虫,注味则能为脓、为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三者、嗅报,此嗅业交,终时先见毒气充塞,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發明二相——一者、通闻,恶气薰心;二者、塞闻,不通闷绝——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冲思则能为灰、为瘴。
「四者、味报,此味业交,终时先见铁网周覆,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入无间狱,發明二相——一者、吸气,结冰冻裂;二者、吐气,为火燋烂——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然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笼弥覆,历触则能为弓、为箭,历思则能为热铁雨。
「五者、触报,此触业交,终时先见四山来合,无复出路,神识被驱,入无间狱,發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二者、离触,身心屠裂——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𦶟,历听则能为撞、为击,历息则能为考、为䌸,历尝则能为耕、为钳,历思则能为煎、为炙。
「六者、思报,此思业交,终时先见恶风飘坏,神识被吹,上空旋落堕无间狱,發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荒走;二者、不迷,觉知则苦——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冰、为霜,结息则能为火车、火槛,结尝则能为叫唤,结触则能为大、为小。
「为一日中万生万死,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圆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婬,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由是,众生別作別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来有。」(染字函第八卷)
《忏法》云:「何名阿鼻地狱?『阿』者言无,『鼻』者言遮,又『鼻』言救,合言无遮无救。又,『阿』言极热,『鼻』言极恼。」(第四卷)
《诸经要集》:「问曰:『云何名地狱?』荅曰:『《毗昙论》云:「梵名泥犁,以无喜乐故。」《婆沙论》云:「名不自在,谓狱卒之所拘制。或名『捺落迦』,『捺落』名『人』,『迦』名为『恶』,恶人生彼故。」』『何故名无间?』『谓彼恒苦,无喜乐间故。』」(对字函十一卷)
《四分律》云:「目连告诸比丘:『而此水经过小地狱来涌出王舍城,是故热沸而垢浊。』」(随字函第六卷)
五、阎王业报
《诸经要集》云:「阎浮洲南,二铁围山外,有阎罗王宫殿,纵广六十由旬,七重墻壁,七重栏楯,七重铃网,其外七重多罗行树,台殿园苑种种可观。王以恶业,自然而有赤融铜汁在前,宫殿即变成铁,五欲功德皆没。王见此已,怖畏不安,即走入内。时守狱者取阎罗王高举扑之,以融铜汁泻置口中,次第燋然,从下而出。王作是念:『往昔作恶,今受此苦,愿舍是身,于佛法中出家入道。』既發善念,所在宫殿还复如旧,便得快乐。」(楹字函第十八卷)
六、地狱妄成
《要集》云:「阎摩罗人非是众生,罪人见之谓是众生,手中执持焰然铁钳,彼地狱人恶业既尽,命终之后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阎浮提日光既现则无冥暗,恶业尽时,阎罗狱卒亦复如是。」以此文证,众生恶业应受苦者,自然无中妄见见狱。
问曰:「见地狱者,所见狱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见,彼地狱处,阎罗在中判诸罪人,则有此境,云何言无?」荅曰:「彼见狱主亦是妄见,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无中妄见,实无地狱、阎罗在中。故《唯识论》云:『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见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此是夜时、此是昼时,或以恶业故见狗、见乌、或见山压。』」以此文证,善恶熏心令心异见,实无地狱。是故,心外虽无地狱,恶业成时,强自妄见。(对字函十一卷)
《金刚上味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言:『彼地狱门从何所起?』文殊师利言:『一切法是自念起相,自妄念故,一切凡夫而自系䌸。以系䌸故,则是地狱虽非是有,而令受者受彼苦故。』文殊师利言:『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而见自身堕于地狱,见百千万火所烧、见捉其身掷镬汤中,彼人梦里吼言极苦,诸亲问言:「汝何所痛?」彼人荅言:「我受地狱镬汤之苦。」诸亲报言:「汝今勿怖,汝以睡眠,实不从此至彼,亦不从彼至此。」彼人闻已,方知我是睡梦,虚妄不实,如是知见,身心得安。世尊!如彼非有而说言有,而自说言:「我堕地狱。」一切诸法皆是虚妄,虚妄生故。』佛赞文殊:『善哉,善哉!一切地狱应如是见。若如是见,无有地狱。』九万二千菩萨闻此皆得无生法忍。」(过字函第三卷)
庄椿录云:「三界之中二十五有者:一、欲界下至金刚水际,上至他化自在天,中间四洲六天(此约摄属只有六天——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五趣杂居,一切有情未离贪欲,故名欲界(欲有五种:一、财,二、色,三、食,四、名,五、睡)。二、色界者,梵众以上至色究竟,中间四禅十八天(梵众、梵辅、梵王、少光、无量光、光音、少净、遍净、无量净、福受、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正报身相如银白色,依报宫殿真金赤色,二色互照故名色界。三、无色界者,空无边以上至非非想中间四座空天(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非想四天),人同碧落界,唯虚空四蕴成身(天人只是受、想、行、识四蕴成身),无色蕴故,故名无色界。其中总分二十五有者,偈曰:
谓因属有漏,果系有为,有生有死故。
《瑜伽论》云:「十二不律仪(人伦所摄):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罝兔,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谗刺,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咒龙。」(习字函第九卷)
八、十二类生
《楞严经》云:「世界颠倒,分段妄生,因此界立,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此一一类和合各成八万四千种性,详见本经)○(染字函第七卷)
九、当断轮回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發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猒,爱猒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猒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末世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修进次第见后三乘品中)。」《楞严》注云:「悟道之人,一生众里与道相应,不作三业,所以不受三界死生。又一乘人常入生死度生,实由道力所资,不染三界根本烦恼,来往自由。」《华严》云:「虽复现身于世中生,而于世法心无所著,不同凡夫永没三界,又不同二乘求出三界,方知学佛人能免生死,义在于斯,乃无生死可免、无三界可出。」(长庆注第四卷)
三灾品(因缘有四)
一、小三灾劫
《瑜伽论》云:「三种小灾出现,谓俭、病、刀。俭灾者,人寿三十岁时方始建立,当尔之时,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朽骨,共为䜩会,若遇一粒稻、麦、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箧而守护之,由此饥俭,有情之类亡没殆尽。此之俭灾,经七年七月七日方乃得过。彼诸有情起下猒离,由此因缘,寿不退减,俭灾遂息。至于人寿二十岁时,本起猒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疫气相续而生,彼诸有情悉多殒没。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方乃得过。彼诸有情起中猒离,由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又至人寿十岁时,本起猒患今还退舍,尔时有情展转相见,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刀剑,更相残害,经一七日,方乃得过。
「复有三种最极衰损,谓寿量衰损、依止衰损、资具衰损。且寿量衰损者,谓寿极至十岁;依止衰损者,谓其身量极至一磔、或复一握;资具衰损者,唯以粟稗为食中第一、以发褐为衣中第一、以铁为庄严中第一,五种上味悉皆隐没——谓苏、蜜、甘蔗、油、盐咸变其味。尔时有情展转聚集起上猒离,不复退减,又能弃舍损减寿量恶不善法,受行增长寿量善法,由此因缘,寿量色力富乐自在,皆渐增长至八万岁。
「如是,二十减、二十增,合四十增减(为四十中劫)便出住劫,是时诸趣有情次第尽没。」(下文续之)○(习字函第二卷)
《显宗论》云:「言坏劫者,谓从地狱有情不复生,至外器界尽。坏有二种(一、趣坏,二、界坏):趣坏者,谓此世间过于二十中劫已,从此复有等住二十坏劫,坏劫将起,住此洲人寿量八万,是时地狱有情命终无复新生,为坏劫始,乃至地狱无一有情,尔时名为地狱已坏。诸有地狱定受业者,业力引置他方狱中,由此准知傍生鬼趣。时人身内无有诸虫,与佛身同。傍生坏故有二说:于人益者,坏与人俱,余者先坏。是时人趣,此洲一人无师法然得初静虑,唱如是言:『离生喜乐,甚乐甚静。』余人闻已皆入静虑,命终并生梵世,乃至此洲有情都尽,是名赡部洲人已坏;东、西二洲例此。北洲命尽生欲界天,由彼钝根、无离欲故,生欲天已,静虑现前,转得胜依,方能离欲。乃至人趣无一有情,名为人趣已坏。是时欲界随一有情无师法然得初静虑并生梵世,乃至欲界无一有情,名为欲界已坏。是时梵世随一有情无师法然得二静虑,唱如是言:『定生喜乐,甚乐甚静。』余天闻已皆入彼静虑,命终并生极光静天、乃至梵世,有情都尽(上至坏到三禅,准此可知),唯器世间,空旷而住,大灾将起,方始界坏。」(爵字函第七卷)
○二、大三灾劫
《因本经》云:「大三灾时有大黑风,吹使海水两披,取日宫殿置须弥山半,安日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河渠流竭。其后久久,大风复取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阿耨池竭。五日出,大海乾枯。六日出,天下烟起。至七日出,天下洞然,直至梵天。火灾之后布大黑云,周遍降雨滴如车轮,无数千岁,其水渐长,至光音天。此水复减,有大风起,鼓动波涛,起沫积聚,自然坚固,变成天宫,七宝校饰,由此有梵天宫。其水转减,依前聚沫,次第成就他化天宫,直至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灾之后,其次久久,大僧伽风至果实天,其风四布,吹诸天宫,使诸宫宫相拍碎若粉尘,直至天下诸大山王相拍亦然。地下水尽,水下风尽,其后还复而降大雨至果实天,风鼓波涛,起沫积聚,如前水灾,仍旧建立。」(映字函第九卷)
○三、内感外灾
《显宗论》云:「下三禅天定遭水、火、风灾——初静虑,寻伺为内灾,能烧恼心,外火灾故;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轻安润泽,外水灾故;第三静虑,动息为内灾,外风灾故。初静虑内具三灾,外亦遭于三灾所坏;第二静虑内有二灾,外亦二灾所坏;第三静虑内惟一灾,外亦一灾所坏;第四静虑无有外灾,以彼定中,内无灾患故。」(爵字函第七卷)
四、戒施可免
《毗婆沙论》云:「若人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起;若以一诃梨勒果起殷净心奉施病僧,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性字函第四卷)
劫量品(因缘有四)
(《婆沙论》云:)「有一苾刍白佛:『劫为何量?』佛言:『劫量长远,非百千等岁数可知。』苾刍复言:『有譬喻不?』佛荅言:『有。如全段石山,纵广高量各踰缮那,迦尸细缕百年一拂,山已磨灭,此劫未终。汝等当知:经此劫数无量百千,在于恶趣及人天中生死轮转,受诸剧苦,何得安然不求解脱?』」(性字函第五卷)
《法数》偈云:
○庄椿引教云:「庄严劫坏,交贤劫初,阎浮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凡过百年,命减一年、身减一寸,过千年,命减十年、身减一尺,如是减至十岁、身长一尺,则减劫之极也。过尔之后复入增劫,凡过百年,命增一年、身增一寸,增至千年,命增十年、身增一尺,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身增八丈,则增劫之极也。如是一减一增,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名一辘轳劫(即双桶并车,一边下、一边上,喻劫一增、一减)。据二十个辘轳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为一成劫。
「且娑婆世界自从成劫之后交入住劫,已经八减八增,涉八个辘轳劫,今当第九减劫,有四佛出世:初减人年六万岁时,俱留孙佛出世;次减人年四万岁时,俱那含牟尼佛出世;次减人年二万岁时,迦叶波佛出世;次减人年一百岁时,释迦文佛出世。从住劫至释迦文已,得一万四千二百七十九万三千年也。」故《法数》偈云:
「又,自释迦文灭至圣宋绍兴已二千一百年,人又减二十一年,身减二尺一寸,今人只可六尺,寿八十也(经称劫末身减渐迟)。此去更过七千年,人寿十岁,身长一尺,至此减劫之极也(劫末遇小三灾,上文已明)。
「过尔之后,复入第九增劫,如前过一百年,人命增一年,身增一寸,渐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四万岁时,铜轮王出;六万岁时,银轮王出;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至此,增劫之极也(凡增劫中皆有四轮王次第而出,并同此)。
「过尔之后,复入第十减劫,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下生。从绍兴去取弥勒,更八百八十万七千年也。是时百亿阎浮真金为地,地平如掌,粳稻自生,思衣衣来、想食食至,无量快乐,男女五百岁乃方婚嫁。弥勒初会度人九十六亿,第二会度人九十四亿,第三会度人九十二亿,尔后度人无数。」
《贤愚经》:「佛云:『弥勒三会度人,悉我遗法种福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弥勒灭后,尚有九百九十五佛相继出,后十一辘轳劫中,如是千尊出尽。二十辘轳已满,则坏劫到来(遇大三灾,上文已明)。大灾之后,复入成劫,如前劫风鼓扬劫水,水生厚沫,化作三禅天等,迤逦下至人间大地,依前造化星宿劫天地(亦如贤劫),亦有千佛出世。』故三千佛括偈云:
「○凡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世界,皆悉具此四种相劫,谓成、住、坏、空,成而即住,住而续坏,坏而复空,空而又成,连环无尽。譬如浮桥用二十年方造得成,又二十年跨水度人,又二十年方坏得尽,又二十年无桥唯水(空劫唯水,遍十方界)。都将成、住、坏、空八十辘轳,结筭总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为始终之极数。所有旷大劫来,世界成坏不可穷尽也。观夫世界成坏无穷,有二因缘:一、由众生同业所感,谓同一迷心,三毒惑业,感现依报,惑业未尽,依报何穷?若无所依,何名受报?故令世界成坏连续。二、由诸佛愿力所感,谓佛有弘愿度尽众生,众生既无穷,佛愿亦无尽,由是所感,依报连续尔。」(庄椿集出)
《圆觉》云:「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法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人天常充满。」
二、时分延促
《仁王经》云:「九百生灭为一刹那,九十刹那为一念。」
○《俱舍》等论:「时之最少名一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牟呼栗多(亦号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弁字函四卷下)
《婆沙论》云:「一岁有十二月,昼夜增减略为二时,由减及增各六月故,昼夜增减各一腊缚,月则各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成一昼夜。增位极长,不过十八;减位极短,惟有十二。昼夜停位各有十五,谓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牟呼栗多,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至末伽始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牟呼栗多、昼十四。至报沙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昼十三。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昼十二,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颇勤𪧘那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七、昼十三。至制怛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六、昼十四。至吠舍佉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各十五,从此以后夜减昼增各一腊缚。至誓瑟抵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昼十六。至阿沙荼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昼十七。至室罗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昼十八,从此以后,昼减夜增各一腊缚。至婆达罗缽阤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三、昼十七,至阿湿缚庾暗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四、昼十六。如是复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昼夜停等,是名略说时之分齐。」(性字函第六卷)
(以月分昼夜长短推之,则羯栗底迦月乃此方二月也,末伽始罗月乃此方三月也,自此次第直至末后阿湿缚庾暗月乃此方次年正月也。如神字函第一卷云:「佛于栗底迦月涅槃,正是二月,參此可知也。」)。
○(又,论:「一岁有十二月,六增六减,凡遇昼长夜短之月,昼则增一腊缚,夜则减一腊缚,进退有渐。月积三十腊缚为牟呼栗多,六月乃止,复遇昼短夜长之月,夜则将长,昼又将短,增减亦然,周而复始。」如上文云:「三十罗婆为一牟呼栗多,今考罗婆乃腊缚之异名也,但惟时分延促,无毫厘差。」)
《华严经》云:「菩萨入一切劫即一念。」(黎字函第三卷)
三、地里远近
《经音》云:「分析诸色,始自极微,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量,积七金尘为一水尘量,积七水尘为一兔毛尘量,积七兔毛尘为一羊毛尘量,积七羊毛尘为一牛毛尘量,积七牛毛尘为一隙游尘量,积七隙尘为一虮,七虮为一虱,七虱为穬麦,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二十四指横布为肘(又云:二尺为一肘),八寸曰咫,三尺曰武,五尺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仞,八尺曰寻,十尺曰丈,丈六曰常。复次,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杖,二十杖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成一由旬(或云踰缮那、或云由延,即四十里)。一牛鸣地,其声五里。」
大千品(因缘有七)
一、三千一刹
《阿含经》云:「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恶道、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坏,众生所居,名一佛刹。」(履字函第八卷)。
《俱舍》偈曰:
二、上下天地
《毗婆沙论》云:「如说下方世界无边,上方世界无边,此中有说上下重累,谓从此界风轮之下,虚空悬远,有下方色究竟天,彼下展转乃至风轮;次下复有色究竟天,展转向下,乃至风轮;如是展转,下方世界乃至无边。又从此色究竟上,虚空悬远,有上方风轮,彼上展转,乃至色究竟天;次下复有风轮,展转向上,乃至色究竟天,如是展转上方世界,乃至无边。」(神字函第三卷)
三、华藏刹海(指出娑婆)
《华严经》云:「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在华藏世界海中,如天帝网分布而住,此最中央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出一切香,摩尼王庄严大莲华安住,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其最下方最胜光遍照世界,净眼离垢灯佛;此上第二重,种种香莲华妙庄严世界,师子光胜照佛;此上第三重,一切宝庄严普照光世界、净光智胜幢佛……;乃至第十三重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最上第二十重,妙宝焰世界,福德相光明佛。
「○次有离垢燄藏等十香水海,十世界种亦各上下二十重(重重刹佛并例前举)。
「○复次,变化微妙身等,一百香水海、一百世界种,文分十段,段段先举九海九刹,不云重数,至第十海刹,各各四重,并至轮围山(经意举此刹海各随方面望直而出,若段段次第拈来,团团合而为一,以轮山为界,则十重翕然周匝围绕,有图可观之)。」○(拱字函第八十九卷)
《长者合论》:「华藏世界乃毗卢如来因地修行果报之境,云世界种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种。种者,类也(三千大千世界数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海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性,性至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此中心十一世界种,明十一地行门,进修摄化境界,上下二十重。重重增广者,明十一地行门,一地有两重因果,为地地进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中所有佛号皆是胜进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皆是随位中所化境界也。一百世界种者,十一地摄化十波罗蜜,十中具百,所摄尘刹满也,近轮围山。十世界种上下四重者,十一地中,四摄法遍也,共有一百一十一世界种,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五位中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之中自有两重因果,即是十,都一百一十。更一世界种为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无此一位,诸位不成,故为一,不自一,为万法作一故,乃成缘起。如俗法,一为阳、二为阴,阳动阴随,不可自用,阴若自用,即天地两乖,云不兴、雨不施,皆主伴阴阳动静相顺方成缘生。」
「问:『华藏世界因何得隐现自在者?』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众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荅言:「从来处去。」曰:「从何处来?」曰:「从菩萨智慧神通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亦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此华藏世界以如来大愿,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齐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但以理智法尔。』」(第二十一卷)又,〈华严品〉偈云:
(拱字函第十卷)
《文殊所问经》:「云何五浊恶世?谓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云何劫浊?三灾起时,更相杀害,饥馑疾病。云何众生浊?恶众生、善众生、胜劣众生。云何命浊?十岁众生、二十、三十……,乃至千岁,有长短故。云何烦恼浊?多贪、多嗔、多痴。云何见浊?邪见、戒取见、取常见、断见、有无见、我见、众生见。如是五浊,如来悉无。」(墨字函)
四、娑婆可修
《宝积经》云:「娑罗起王佛国,有相庄严星宿聚王菩萨,遇佛光明,白彼佛言:『何有此瑞?』彼佛荅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而现此瑞。』彼菩萨言:『何故名为娑婆世界?』佛言:『彼界堪忍贪、恚、愚痴及诸苦恼,故名娑婆。』彼菩萨言:『娑婆众生皆能忍受恶骂、捶打、诸恼乱耶?』佛言:『彼界众生少能成就若斯功德,而多随顺贪、恚、愚痴,怨恨缠䌸。』彼菩萨言:『若如是者,彼界不应名娑婆也。』佛言:『彼界亦有行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成就忍辱,将护众生,善自调伏。若有众生以诸苦恼而来加害,悉能含忍,终不放逸贪、恚、愚痴。善男子!由有如此诸善丈夫,是故彼界名曰娑婆。又彼界中亦有众生具足众恶,少能悔过,其心麤猛而无愧耻,不敬佛、不重法、不爱僧,当堕地狱、畜生、饿鬼。彼释迦如来于此下劣众生之中悉能忍受骂辱诽谤,心如大地,不可动摇,若得供养及以不得,心无高下,亦无憎爱,是故彼界名曰娑婆。』尔时相庄严星宿聚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不生彼弊恶下劣众生之中。』佛言:『莫作是说。何以故?东北方有世界名妙庄严忍,彼现有佛号大自在王,其土众生悉皆具足,一向安乐,譬如比丘入于灭定,彼之安乐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于彼国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官字函第八卷)
五、地动因缘
《阿含经》云:「佛言:『地动因缘有八: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风大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是为一也。有时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地性少,欲自试力,则普地动,是为二也。若始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是为三也。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胁生,专念不乱,地为大动,是为四也。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是为五也。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则普地动,是为六也。佛教将毕,专念不乱,欲舍性命,则普地动,是为七也。如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时,大地震动,是为八也。』」(深字函第二卷)
六、业障不雨(附请雨)
《起世经》云:「有时空中起云,作伽茶声,出大电光,诸天文人记必雨。然众生中多有不如法行,耽乐诸欲,悭贪嫉妒,邪见所缠,彼诸人等以恶行故、习非法故,天则不雨,是名雨障因缘。」(映字函第八卷)
《大云轮请雨经.下》云:「娑婆世界主——无边庄严海云威德轮盖龙王——请佛宣说阤罗尼句,令于未来饥馑疾疫、妖星变怪、亢旱之灾悉令消灭。佛以真实力故,敕诸龙等于阎浮提所祈请处降注大雨,除灭五种雨障。」而说咒曰:
「多绖他 娑逻娑逻 四唎四唎 素漏素漏 那伽喃 阇婆阇婆 侍毗侍毗 树附树附」
○二说咒曰:
「遮罗遮罗 至利至利 朱漏朱漏」
○三说咒曰:
「婆逻婆逻 避利避利 复漏复漏」
(以上请雨秘语乃至设坛仪则出五字函)
《金色王经》云:「佛说:『过去有王,名曰金色,一切能舍,天下民商不赋不税,如法治国,财宝富乐。彼时人寿八万四千,忽恶星现,术师占之,十二年中天不降雨,王乃悲泣:「苦,我阎浮提人云何存活?」即集阎浮一切谷食归聚一处,敕善筭者量其口数,从王为首,均等省食。如是至十一年,谷食悉尽,唯王一饭。时辟支佛起怜愍心,直至教化,王即思惟:「我今不取少活,尽将末后一餐欢喜施之而去,感彼辟支普放凉风,净阎浮地,雨种种佉陀尼食——所谓饭、𪎊、饼、荳、稻米之属——如是,七日雨苏、七日雨油、七日雨钱、七日雨㲲,复于七日唯雨七宝——谓金、银等。」时王语诸官庶:「我施一食,得如是报。」』佛告比丘:『彼金色王因不雨故,施食因缘普济阎浮一切饥穷之苦,彼王者岂异人乎?则我身是。』」(必字函第九卷)
妖星作怪,一纪无雨,天下绝食,将就死地。上荷有道之君不吝命根一食,能舍难舍,由此天雨五谷七珍,弥满世间。然而祸福惟人所召,岂定法耶?噫!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诚哉言也。
(卷六终)
校注
【经文资讯】《嘉兴藏》第 21 册 No. B109 大藏一览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3-23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嘉兴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