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晚期大乘佛学

(此期时代约当第七世纪到第十世纪之四百年间)

在中期大乘佛学的最后阶段学说有了很大的發展外表看来蓬蓬勃勃实际却局限在「寺学」范围以内例如先在那烂陀寺后在超行寺对一般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同时学者的著作也大都具有浓厚的思辨烦琐的气味可以说是为著作而著作甚至大家如护法作了《三十唯识论注》竟然感到不宜公开必须待人而传虽然传说此著只落于玄奘之手其间或许有些夸张但从后来印度方面的资料中的确也未發现它在別处流行过的痕迹正是因为这种脱离群众的思辨烦琐学风虽在繁荣發展之际就已流露出衰退的萌芽尽管此后还有一段自然發展过程也还有些新颖学说产生但终于难以挽回大乘佛学的颓势再要继续發展就得借助于密教那也就是名存实亡了因为密教终究是与印度教的精神合流的这一期从时代上看是从第七世纪前后直到十二世纪末佛教在印度消灭时为止其间依据学说著作的情况还可以给它㓰分一个阶段著作中表现比较纯粹大乘思想的在第十世纪之前还有再后就成为密教的附庸谈不上是大乘佛学了所以晚期大乘佛学可以看作是从第七世纪到第十世纪告一段落的

第一节 时代背景

戒日王的统一印度——波罗王朝的勃兴——毗俱罗摩尸罗寺(超行寺)的建立——大乘佛学的密教化

当时印度的政治局面是笈多王朝宣告崩溃继之而来的又是割据的形势笈多的后裔退到中印一带称为后笈多朝到第六世纪末北印(中印偏北)出现了一个萨他泥湿伐罗的国家开头几代的国王情况不清楚第四代的国王名光增逐渐吞并邻小势力扩展到五河一带(印度通外门户)他的儿子王增继位后因无子嗣由弟喜增(戒日王)接替喜增很有才能把势力扩展到了中印东印东印位于孟加拉一带有一金耳国戒日王战败了它获得了很大一片土地一时的统一局面可与笈多王朝相比据玄奘的记载戒日王东征西伐六年之间就「臣服五印」这话说得有些夸张事实上此国对外扩张不自戒日王始因之不能说六年之间就臣服了五印再说戒日王势力所及也仅限于中印北印以及西印一部分东南印度始终没有归入他的版图不过应当承认他是创建了一个较大的统一大国的加之他能精兵简政治理有方因而造成了一段时期的太平景象这时候玄奘正好在印留学亲睹其盛从他留下的记载里我们还可以想见其概玄奘所遇的印度统一盛况一如法显所遇的笈多王朝统一局势相同但法显未能接触到社会上层因之记载的面就不及玄奘之广博了

戒日王的宗教政策也仿效阿育王对各种宗教一律平等看待他本人是信奉印度教的后来对佛教也很重视那烂陀寺能够继续维持那样的规模就是在他的保护下获得的其时大乘佛学有所振兴一方面是因为戒日王的支持同时也与玄奘在那里的活动有关当时外学小乘声势极盛小乘的正量部把大乘压得不敢与之抗衡正濒于一蹶不振玄奘去后破外学小乘挽回了局势因使大乘再度兴起由于玄奘的这番表现所以深得戒日王的敬仰替他在国都曲女城开了长达十八天的盛大法会用来宣扬玄奘的主张跟著还在缽罗耶伽举行了无遮大会大会所以在这里举行因为这里是地处两河之间的平原有很大的广场玄奘的活动对扩大当时的佛学影响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戒日王(公元五九〇~六四八年)统治的时间不长(在位年代为公元六〇六~六四八年)在玄奘回国后的第三年就死了他不但政治上是个有才能的人还长于文学在印度戏剧史上有相当的地位他的剧作流传至今的还有三篇《钟情记》《璎珞记》《龙喜记》最后一种取材于佛的本生故事描写佛在修菩萨行时舍身为人的精神故事说佛曾一度作过云乘太子据印度传说有一种金翅鸟专门吃龙云乘有一次看到金翅鸟要吃一条小龙就要求用自身替代小龙终于使金翅鸟受到感动从此就不与龙为敌了于是龙们皆大欢喜这个剧本有藏译义净在《南海寄归传》中也提到过现在有日文译本我国前几年有吴晓铃的译本由于戒日王是文学家他网罗了一些文人学士其中有一位叫波那的给他写了《戒日王所行赞》的传记他的一生行事由此而得以流传下来当然玄奘对他的生平记载得也很详细总之在戒日王时代大乘势力一度有重振之势但是戒日王死后印度又回到了割据局面大乘佛学也受到了影响

自此以后印度的分裂继续了约五百年到回教入侵时凭借其势力才得重新统一在此数百年间大国互相争霸战争迄无宁日很有点像我国春秋战国的形势大概在第八世纪末即分裂了一百年以后出现了比较大的三个国家中印一带是波罗提诃罗王朝南印从前一直是独立的此时则确立了较大的罗悉陀罗俱陀王朝东印孟加拉原属金耳国的一带成立波罗王朝这三个大国各据一方不断进行争霸的战争互有胜负其中与佛教有关系的乃是波罗王朝

波罗王朝是在金耳国基础上建立的其地在第八世纪中(公元七五〇年)情况很乱民众推举瞿波罗做了统治者瞿波罗比较贤明积极安定乱局逐渐形成了和平局面因为这个王朝是由他建立的所以后继各代都带有「波罗」名称波罗王朝第二代是达摩波罗(约公元七七〇~八一〇年)为人十分英武在他治下的四十年国家治理得颇有升平盛世之慨这个王朝的年代很长虽中经盛衰却维持到十一世纪才为斯那王朝所替代

波罗王朝的势力曾到达了摩揭陀以及曲女城一带占领曲女城以后在那里举行了盛大的祭典庆祝武功參与祝捷的有当时南北印诸侯十二国波罗则属霸主当然波罗王朝统治者也必然要利用宗教他们对佛教也相当推崇当时那烂陀寺够宏伟的了但达摩波罗犹嫌其规模不大又在恒河南岸的小山上另建了一座新寺院寺院是以王的另一尊号命名的叫毗俱罗摩尸罗寺(超行寺)此寺遗迹今已荡然无存据西藏传说资料记载规模比那烂陀寺还大中心是一个大菩提佛殿四周围绕有一〇八个小寺院其中一半属于密教的内道部分(密教也分层次有内有外高等的属于核心部分的叫内道)另一半属于密教的外道部分和显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超行寺是以密教为中心的寺的墙壁绘画了主持该寺的著名学者的图像住寺学者经常有一〇八人执事有一一四人在寺院学习毕业时成绩优秀者国王给予「班底达」(学者)学位称号特別有成就的学者称「守门师」后世有「六贤门」(六门指东西南北四门和中央的两道门)之称由于此寺的兴建和重视学习此后凡有名的学者大都出身于此因此它成为晚期大乘佛学的中心寺院以密教为主当然更适应群众的信仰以密教为方向提倡佛学对统治者也是有利的所以王朝各代对它均予以支持一直存在到下一个王朝到十三世纪初(一二〇三年)才为回教在印度的统治者所焚毁跟著印度的佛教也就消灭了因此超行寺的毁灭也象征著印度佛教的毁灭

后期大乘佛学的性质可以说是逐渐向密教化方向發展最后则完全融合于密教之中密教的發生是在第七世纪初期当时那烂陀寺对陀罗尼就很加重视义净在寺时已经有了作为密教根本典籍的《持明咒藏》的编纂并有作为他们传法诵咒所用的坛场(音译为曼荼罗)坛场中供养他们所信仰的神密教的性质逐渐同印度教相接近印度教是婆罗门教的变种婆罗门教原是多神信仰到大乘佛学时期它在民间的信仰逐渐变成一神的崇拜所谓一神就是在例如梵天毘纽(遍净)湿婆(大自在天)几个神中挑选一个作为信仰的对象崇拜的方法是向神作种种供养持咒念颂等这个时期的大乘佛学由于烦琐的理论不为群众所接受为了争取群众便采取了印度教的方法这就是密教發生的主要原因

那时婆罗门教哲学已经發展到「吠檀多」阶段(吠檀多是吠陀达到究竟的意思在吠陀学说以后有奥义书奥义书又發展一步便是吠檀多)其时对「吠檀多」加以阐扬的是商羯罗他的年代大概在第八世纪他注释了《吠檀多经》特別發挥了梵我不二的思想婆罗门相信造物主是梵这是大我或叫大宇宙而每个人又有个小我或叫小宇宙那么梵同我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以前都认为是梵我不二但关于梵我不二的内容却有种种说法商羯罗在注释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说梵我不二是一元的关系就是说梵我完全一体还说人们由于无明便把小我从大我中分化出来了但这是幻像如果有了智慧一旦认识到我就是梵就会同梵重合为一那时便得解脱这种说法与婆罗门原来相信的梵(大宇宙的主宰)我(小宇宙的个体)并非一元的主张就很不同了而且商羯罗采取了佛家的许多说法例如梵我的分裂出于无明小我如幻如化等还说看的真便是真看的不真便是假也是采取佛家「空」及「二谛」的说法另外《吠檀多经》里有一段批评佛家的话因为文字简略究竟批评的是哪一家说法不一商羯罗在注释中则肯定了是批评瑜伽行派唯识说的这样他本人的立场就很明显是中观派的了

商羯罗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生在南印度信仰印度教著述很多他立说巧妙吸取了佛家的长处学说曾风行一时他的足迹遍历五印到处都得到大量的信徒并在各地替他建立根本道场大的有四个后来他成为这一宗的宗主了他这一宗以后又分成了十派势力越来越大如用他的理论组成的湿婆派就是一大派最后他死在北印度

由于商羯罗的影响大世人对他很崇拜因此产生了不少的神话佛教方面也有关于他的传说这也影响到佛教的本身以至后来印度教批评他是一个偽装的佛教徒事实上他对佛教确实产生了影响由此开了中观与密教相结合的途径密教即以中观思想为中心而使中观势力大为抬头后来印度教还有变化把湿婆的配偶女神突伽作为崇拜的对象构成性力派这一派相当堕落完全以男女的贪欲行为作为宗教仪式公然提倡性欲主张借性力达到解脱而佛教的密教化也与此平行出现了左道密教他们的言行同样堕落所以尽管还标榜般若但更强调方便肯定烦恼作为方便的妙用肆无忌惮这种学说终于成为印度佛教最后期的主流

參考资料

  • 〔1〕潘尼迦《印度简史》第九章帝国时期——戒日王第十一章印度教的改革
  • 〔2〕《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条)
  • 〔3〕《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卷五
  • 〔4〕王沂暖译《印度佛教史》绪言第三十章(达摩波罗王之时代)
  • 〔5〕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第十二章第一节(吠檀多论之历史)
  • 〔6〕李荣熙译《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和衰弱》载《现代佛学》一九五六年第九期
  • 〔7〕吴晓铃《龙喜记》译本小序

第二节 法称月官与瑜伽行派

法称的生平及其著述——对于量论学说的發展——法称以后的各家传承——月官著述及其学说——瑜伽行派与中观派的纷争——又与正量部的争论——瑜伽行派的末流

陈那学说量论的部分得到法称一家替他作了很大的發展在中国义净是第一个介绍法称学说的人他在《南海寄归传》里对法称有「重显因明」的评价事实也是如此因明经法称重新组织發挥以后打开了新的局面西藏方面还将他与陈那并称为「陈那法称之学」同以前的「龙树提婆之学」「无著世亲之学」等量齐观合称此六家为「六庄严」

关于法称的历史西藏所传较详他生于南印度侏陀摩尼国(此国现在地点还不清楚)的一个婆罗门家里据说他在十七八岁时就博通婆罗门学说后来改信佛教到那寺入护法之门护法对陈那的唯识说虽有發展但因明学方面好像未直接涉及而是通过陈那门下天主(作《因明入正理论》的)才接触到陈那的因明学天主在因明的运用上有很大的推进对陈那的说法有好些补充可以说破立的轨式经天主的發展始臻完备护法受其影响所以在运用因明方面也非常细致对陈那的量论学说护法是否也有發展尚无资料可以证明法称在那寺学习时感到护法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于是又去陈那门下自在军处受教传说法称十分聪明他学《集量论》一遍就「见与师齐」学第二遍便超过老师而与陈那比肩到第三遍终于發现陈那学说上的缺点自在军觉得他学业优异便鼓励他为《集量论》作注

法称给《集量论》做的注是带有批评性质的对原书有肯定有补充也有订正书名即叫《量评释论》是颂体《集量论》原为六品《评释》把原书的组织略加变动成为四品《集量论》开头有一皈敬颂用量来推尊佛是最能够体现量的「为量者」是正确知识的标准法称大加發挥把这一颂扩大成为一品名《成量品》他从量(量的定义甚么是量)讲起直讲到释迦这个人可以成为「为量者」这一品共有二百八十五颂半接著讲现量比量讲现量的《现量品》有五百四十一颂讲比量的又分两品一是《为自比量品》有三百四十二颂这是对自己来讲的属于思维方面的比量二是《为他比量品》有二百八十六颂这是自己认识以后还告诉別人的属于语言方面的比量四品合计共一千四百五十四颂半后来他对《为自比量品》作了注其余三品未作后人因为法称对第三品作了注想必很重要于是把它置于卷首遂把原来的次序改动了《量评释论》的梵本早就遗失直到一九三六年印人罗睺罗(《印度史话》的作者)在我国西藏霞鲁寺發现了梵文的残本《量评释论》的颂文已不完全此外它还發现了注本(包括法称自注和別人的注)一九三八年他把这些本子拼凑起来參考藏译本(《量评释论》的颂本及注西藏都有翻译)还原《量评释论》的颂本校印出版

另外法称还采取前书的一些材料写了《量决择论》份量适中梵本已失只有藏译又有一本《正理一滴》是他学说提要性的著作相当简略印度耆那教也注意因明对法称学说很重视《正理一滴》就是它们保存下来的早几年从耆那教的书籍中發现以后即校刊印出这书的出版引起了西方学者研究法称的热潮他们详尽地讨论了这本书此书除有梵文本外还有藏译本(及注本)所以最近五十年来研究法称学说的多取材于此

《量评释论》《量决择论》《正理一滴论》三书是法称学说的中心三者内容同属一类不过详略不同另外法称还有几种专题研究的书如对比量的「因」(在比量方面因是重要部分)他就写了《因一滴论》又如《观相属论》(讨论逻辑关系关于概念方面的书)《成他身论》(关于怎样认识別人存在的)《议论正理论》(内容像《集量论》中讲过类那样此书有梵本及藏译本)都是补充上述三部主要著作的前三书是从总的方面讲的后四书对其中的特殊部分作了专门的發挥前者可以说是他学说的身子后者相当于四肢合起来统称为法称的「七支论」(最后四书梵本不全藏译全有

以上是法称的生平和著作

法称算是一位能文的人但他的《量评释论》的颂文却写得艰涩难读可能是由于他过分矜持刻意修辞的结果他本人也有这种感觉后来印人所选诗集(十三世纪选的)中选了他一首小诗就表示自己的文章是曲高和寡玄奘在印时法称的著作大概都完成了但玄奘对他只字未提可能与他的文章风格有关倒是义净对他作了称赞这是其时那烂陀寺法称的因明已占了主要地位的缘故

法称以陈那学说为基础作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了关于量的学说这也可说是法称学说的主要部分这从他的《正理一滴论》也可以看得出来从逻辑认识论角度讲他确有比陈那高明的地方

第一法称掌握了语言与思维一致的原则因而解决了为他比量中一些纠纷问题比量分两类为自比量这是自己瞭解事物属于思维方法方面的为他比量这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人或者提出自己主张加以论证属于语言表达方面的以前认为这两方面的正确程度可以不一致有时思维正确语言不正确有时语言正确思维不正确法称对此有所决择坚持二者的一致性把那些不一致的说法在其量论中都取消了否定了例如陈那承认在辩论中两家各有自己的理由可以相持不下名为「相违决定」但法称否定了它在逻辑上的意义认为正确的思维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言论中各执一辞可以并存是不能承认的从思维来讲如果是正确的思维必含有决定

第二他对比量的格式也作了改革以前佛家通用宗结五支论式到陈那则改为三支这是很大的进步不单是形式上的简化实际性质也改动了三支论式的次序是断案小前提大前提(用西方逻辑比较)它与现代逻辑三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断案的次序是相反的试举例明之

断案某处有火(宗)

小前提發现了烟的缘故(因)

大前提若是有烟处就会经验到有火

好像厨房等处(同喻)

若没有火处一定见不著烟

好像池塘等处(异喻)这样的结构与西方逻辑的从一般到个別的演绎格式不同倒像是一种归纳法了也与一般人的语言习惯不一致就是说一般人没有用这种格式说话的法称对这次序加以改革把喻体的部分(大前提)提到前面且把同喻异喻分开认为可以单独使用断案部分则因义势已具而常常不说出来试举一例(以同法式与纯粹的自性因相结合为例)

(大前提)随便哪种存在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好像瓶盆等(与同喻相似)

(小前提)现在声是存在的(与因相似)

(断 案)所以声是无常的(与宗相似)这一改革不单是简化了格式(同异喻分別独立宗省略)而且也与一般人的思维活动相一致了就是说一般人是用这种格式去思考是用这种格式来表述的思维有了这种适合的语言表述格式就为因明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前途同时运用这样的格式就能使每一个「宗」又能成为普遍定理从而使论证展转相续可以无穷开展

以上所讲是法称对陈那学说的發展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他的《成量品》他在这一品中详细地说明了释迦本人就可以为「为量者」的道理他认为释迦是一切智者能够正确地告诉人们关于四谛的道理也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如何实证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因为释迦具有这些能力所以他是一切智者是最究竟地体现了「量」的人量的一般意义是人们要行动能达目的所必须预先具备的正确知识也可以说是关于对象的正确的瞭解说释迦是最究竟地体现了量的人当然是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解对任何对象都正确地瞭解了这样就把量论贯彻到佛教全体里去了陈那早就有这样作的企图但从他的著作中还看不出有这个组织来法称却在这一品里实现了陈那的理想这可以说是法称發展量论的最大成就也是他主要的目的

法称以后继起弘扬他学说的学者人数很多有直接出于他门下的也有属于別的师承的可以说瑜伽行学派以法称之说为一契机从原来主要是单纯的唯识学说转到依量论的解释来成立唯识理论方面来了法称一系的因明资料梵文留下的不多但在西藏方面可能由于时(传的较迟)地(靠近当时印度佛学中心东印孟加拉)等有利条件保存的倒相当完备前后翻译的论著不少而且有所师承从西藏大藏经看法称之后有好多大家单是注释法称七支书的就有十五家著作二十一部其中注《量评释论》的有八部这二十一部书如译成汉文约合四百卷可见分量之大此外与这方面有关的著作据现在人的统计约有六十部左右由于家数多了所以见解就难完全一致从七部书的注家来说依苏俄彻尔巴茨基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属于文字注疏方面的可以称为「释文派」这派的代表是出于法称门下的天主慧《量评释论》第三品是法称自己注的其余三品是天主慧注的据说天主慧的注写过三次每次写完送给法称看都不满意未加许可第三次完稿法称还是不满意不过也没有什么改进的办法了只好通过留传下来这部注是对法称颂本的解释非常详细继之有释迦慧又在法称注及天主慧注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作了疏解那就更详细了第二类不但解文而且要探讨原著的义理这属于哲学逻辑认识论方面的可以称为「阐义派」这一派时期前一些的是八世纪的法上他对法称著作除《量评释论》外都作了注《正理一滴》梵本即由他的注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时间比他晚一些的有商羯罗阿难陀他作了《量评释论》的注但不完全只有部分因为他出身婆罗门所以后来不大称他的名字而称为大婆罗门第三类不但解文推义而且还从佛教方面解明教理可以称为「明教派」这派的代表有慧护他对《量评释论》后三品作了评注并且在每段之间还约要地作了颂附上去(提要性质的颂夹在注里)他的注別名《广严疏》因他有此疏所以后世也称其为广严师此书梵本也是罗睺罗在西藏發现的早年已校刊出版随他之后也还有好多出名的如胜者月护阎摩梨这三家也各有自己的见解不完全相同

如上所说可以看作法称学说的三类传承如果把它们按地域来㓰分情况是这样这二类流行在迦湿弥罗即北方一带后来回教把这一带和印度本土隔而为二法上等阐义一派便流行于北方慧护等明教派则流行于东方孟加拉一带这两派的说法不同传承不同流行的地区也不同解文派跟著法称算是直接地传承流行在南方(法称是南方人)后来传入我国西藏但在西藏著述是自由的并不拘于一家之言因之对法称的学说也还有相当的發展

在晚期瑜伽行派中还有另外一大家——月官(旃陀罗瞿民)他是公元第七世纪的人义净去印时正当他的晚年《南海寄归传》第四卷中对他有简略的介绍说他是东印度人在家佛徒称赞他为「大才雄菩萨」并介绍了他的一首小诗内容讲毒境之为害尤烈于毒药云云西藏关于他的材料更详细说他博学精通内外学说传说他对世间的声明工巧佛家的赞颂义理等四类著述各有一〇八部总计四三二部而他平日对于《般若经》《华严十地品》《入法界品》《月灯三昧经》《楞伽经》等五部经讲述弘扬努力宣传月官著作汉译的一部也没有藏译的有四十余部其中过半是关于密教的不过这些著作是否都是他的还可以研究另外属于赞颂的只一部名《忏悔赞》属于义理的关于菩萨地律仪的有《菩萨律仪二十论》(以二十颂概括菩萨戒的内容)关于本生的(也可说是戒律类)有《世间欢舞》此外还有给弟子们的信名《与弟子书》(是韵文长诗)是文艺作品梵本尚存可以窥见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最后关于声明(文字学)的著作有多种声明的根本经典是《波腻尼经》月官对它有个發挥其说的注解通常称为《旃陀罗记论》(记论指关于声明方面的书)除了这个大部头外还有一些讲文字结构等的小册子月官的声明著作在西藏很受尊重本来印度注解《波腻尼经》的有八大家传入西藏的祇两家月官以外另一家为自在铠自在铠著有《迦罗波经》两家中因为月官是佛教徒所以更受重视但是月官一家比较难懂人们把这一派的人称为「难学论师派」自在铠一家比较容易学他本人是刹帝利出身所以把这一派称为「易学王者派」这两家的声明著作都是西藏研究梵文者通常要学习的

月官的四百多部著作只留下了十分之一梵文留下的更少只有那封信了月官对瑜伽行派学说应该有不少發扬但留存的著作仅那部《二十论》讲到了瑜伽的学说而且很简单只把菩萨戒的每个学处(戒律的每一条)中心提出来立个名目结为偈颂以便学习而已他所立的名目与玄奘译本比较也有些出入奘译为四十七条(四重戒四十三轻戒)月官则把轻戒开为四十六条多出了三条但这祇是对原戒所作的开合工作内容并无变化(有的奘译一条他开为二条)由这上面也表示两家的传承不同西藏方面对菩萨戒的说法就是完全按月官传承的

据西藏佛教史资料的记载对月官的评价相当高当月称(清辨以后中观派的大家)在那烂陀寺大弘中观时月官作为一个瑜伽行派的学者特地去找他议论两人以前没有见过面月称对月官祇是慕名相见之后月称自然要问问来人的学问程度如何月官很巧妙地回答说我没什么学问只不过精通三部著作而已一是《波腻尼经》二是《一百五十赞》三是《文殊真实名经》月称一听认为来人极不简单因为精通了这三部书基本上把世间和内外之学全掌握了声明是四明中最难学的精通它其余三明就不用说了《一百五十赞》是佛教中显教著作《文殊真实名经》是佛教中密教著作精通两经则显密都掌握了月称便说这么说你一定是月官了因为这三部书除了月官之外別人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精通的月官很自信地回答说是的別人都称我月官这也可见当时月官的名声很高

两家中一是用中观无自性的说法来讲中道一是由瑜伽唯识性的说法来讲中道往返争辩达七年之久这次辩论还是公开进行的按照那烂陀寺的制度不是一般学者都可公开对外辩论祇有少数有学问的大家才具有这种资格月称是当时唯一有此资格可对外公开辩论的人月称与月官的公开辩论当时參加旁听的群众很多七年之内使群众对两家的学说也有不少的瞭解甚至牧童们也懂得一些大家对两人辩论最后所作的评价是「噫龙树宗义有药亦有毒」这是说月称所传的龙树学有可取的也有不足取的又说「难胜(弥勒)无著宗诸众生甘露」就是说月官所传的瑜伽学则完全可取从这些反映看月官对瑜伽行派的学说是有發展的推想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清辨月称曾对瑜伽行派有过批判月官如果仍然保守旧说是行不通的了月官在这场争辩中获得好评必然是他对瑜伽学说有了發展不过这仅是一种推想具体内容已无法弄清楚了

本来瑜伽和中观之争是由清辨引起的他的《中观心论》就是这场争论的导火线但清辨反说争论是无著世亲乃至陈那(自然也包括护法在内但未明指)引起的清辨说他们曲解了龙树提婆学说并且荒唐地认定能够真正证得真实的祇有瑜伽行派因此他才抱不平对瑜伽行派进行了批判最后清辨简直出了恶声进行谩骂清辨以为瑜伽行派提到的恶取空是诽谤中观学派的说这是血口喷人其实瑜伽行派并无此意无著也注释了龙树的《中论》名《顺中论》其中并无轻视龙树之处至于菩萨地里批判的恶取空也不一定就是指龙树一系的人所以清辨的说法祇是给这场争论找个借口清辨既已引起争论后来他的门下也一直与瑜伽行派争论不绝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在西藏保存了下来

争论的主要事实是瑜伽行派的安慧曾对《中论》作过注(宋译名《中观释论》)清辨的门人对他的解释不满特地去那寺找安慧的门人辩论结果清辨方面胜了同时德慧也为《中论》作过注(安慧德慧都在注《中论》八大家之数)还很流行清辨的门人也感到不满去找他辩论这一次却失败了另外护法的弟子天护(提婆湿摩)也作了《中论》的注对德慧之说进行声援这些都是关于两家之争在后世传存的资料这些书安慧的清辨的都还有德慧与天护的说法祇在清辨的书中有些片断的引用实际上清辨的《中论注》好多处还是因袭了安慧之说他对护法不满但对护法的弟子天护之说则很同情天护也主张在破他时但破不立清辨认为这种方法论和自己的一样因此说两家是水火不相容的也不符事实不过到了以后情况就复杂些从现存资料看其中还夹杂了月称与清辨的争论两人虽然都是中观派但月称是整个反对清辨的清辨与瑜伽派有联月称在反对他与瑜伽派接近时连带也反对了瑜伽派这就加深了两家的纷歧比方说清辨反对瑜伽祇有百分之六十的程度中间夹杂了月称就加重了程度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了

在中观瑜伽争论的过程中玄奘到了印度因而也与闻其事当时那寺中观派有师子光瑜伽派有戒贤相互对立玄奘是戒贤门下事实上他的造诣远过其师因为戒贤只传护法一家犹有局限而玄奘傍通各派曾在该寺一度讲护法以外的瑜伽学说是戒贤所未讲到的因此玄奘就为瑜伽派增添了光彩师子光起初对他不满想用中观之学加以批判但玄奘却无意压倒中观还从中调和认为两家并行不悖作《会宗论》三千颂这就把师子光给说服了师子光感到惭愧辞职离开那寺到大菩提寺去了但师子光还想叫同学月师子来为他争回点面子月师子一去就感到未必能够办到未加辩论就走了(这些说法见《慈恩传》)可惜《会宗论》一书没有流传下来玄奘亦祇是把两派的争论暂时停息一下此后的争论仍然继续不已

瑜伽行学派在与中观派争论的同时与小乘特別是正量部也有很长时期的争论据玄奘所传那时(第七世纪)小乘佛学中正量部的势力相当强盛它们曾提出反对瑜伽行派的议论这些议论集中在唯识无境的论点上它们认为唯识无境在凡夫的情况里还勉强说得过去到了佛地便说不通了这是对陈那护法以来在所缘缘中带相的说法加以批评据说正量部的反对说提出之后瑜伽行派有十二年未能给予圆满的解答直到玄奘去印正量部又有南印的般若毱多(智护)作了七百颂的《破大乘论》重新提出破大乘的说法当时那寺准备派人去当面辩论但去的人表示没有信心当时玄奘也參加了并自告奋勇充当辩论的代表说我是中国人辩论获胜自无可说万一失败对那寺也不会招致影响最后因其他原因玄奘没有去成却专门写了一部一千六百颂的《制恶见论》反驳正量部相当彻底因而引起了戒日王的重视特为玄奘召集了一次盛大法会邀请各地的内外学者參加让大家讨论批评结果竟无人發表异议这样便将正量部反对说压服下去了

这次辩论的具体内容没有详细的资料可资印证《制恶见论》的梵本已佚玄奘回国后又未译传祇在窥基的《唯识三十论》和《因明入正理论》两书的注疏中简单地提说了一些情况不过从中还是可以窥见一点消息瑜伽行派遭受攻击的是带相的说法说由带相才可以为所缘缘所以心境在内而不在外窥基在注疏中还提到在大会上没有提出《制恶见论》全文祇是三支比量也叫「真唯识量」(三支比量全文见窥基的《入正理论疏》并有窥基的解释)从这些资料看正量反驳的就是关于所缘缘的说法在大乘看来如果一种境界在心上有其行相这个行相就是心内作所缘缘的那部分(心内的境)正量部主张心外有实境心对它的认识瞭解是直接發生关系的而带相说认为心不能直接取境需要在心上变出一个外境的相貌来境之间多了一个中间环节正量部反驳说这在凡夫境界中还勉强说得过去到达佛境根本无分別智时是与境界的实体(本质)直接發生关系的所谓「亲证」决不会有另外变出来的「行相」这时候就不能说是带相了因此它归结说唯识理论祇限于根本无分別智以外的部分按理认识应以根本无分別智所得为最高标准唯识说既然被认为祇勉强在凡夫境界适用对最高标准无用这不就被看成是无用的学说了吗

的确这一非难相当有力击中了唯识说的要害瑜伽派经此一击弄得十二年不能开口玄奘提出了新的解释才解了这个围玄奘把「带相」的「带」与「相」作了两层新的说明(一)所谓「带」并不限于「变带」一义还有「挟带」一义有时候因「变」而成带有时候也可以由「挟」(两物相并而起)而成带在根本无分別智亲证真如时是亲切的理解认识的同时便挟带著行相(无相之相)一道起来(二)所谓「相」可以就相分方面说也可以就见分方面说而唯识家之说行相是侧重在见分方面的所以尽管是根本无分別智瞭解境界的本质也应该有行相不过这行相是无相之相(是无分別的行相虽无分別但仍有其理解的行相)正量部由于不瞭解「带相」里有这些内容所以提出了质难当玄奘重申「行相」的意义时他们便哑口无言了

至于在法会上提到的唯识量窥基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中并未将上述的意义直接表示出来祇说唯识的意义就是境不离识离开识別无单独存在的境唯识量的精神就表现在这一点上想来唯识量的说法也就是《制恶见论》的中心说法它把论文的要义用比量的格式提出然后围绕比量解释其它议论清辨的《掌珍论》就是这样的体裁开头以两个量为中心全部论述即围绕此中心而开展《制恶见论》的体裁可能也是如此以唯识量为中心与正量部辩论有关瑜伽行派的说法正量部破大乘不仅破瑜伽行派对中观派同样破了玄奘著论一定也有反驳但这方面的内容更弄不清了

这场争论以瑜伽派得胜而暂告平息当时法会上是没有异议了事实呢争论并未根本解决义净去印度时正量部的势力也还是压倒了小乘其他各派的

瑜伽行派的学说到了戒贤亲光的阶段可说發展到了顶峰后来虽然还有些学者出现也不过是重复先前的观点并无创见这些学者在玄奘时有智光(继承戒贤主持那烂陀寺)义净时有宝师子等他们都没有留下甚么著作在西藏所传人物中八世纪时有律天一家他的学说来源不明但著作不少对法称的因明著作有多种注解体裁属于释文一派在文字上作了详细的解释另外对唯识的有关著作《观所缘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等都有注《三十唯识论》解释的是安慧注《二十唯识论》则是解释世亲本人的注多属消文释句无何發明不过看出他是跟著安慧走的属安慧系统例如安慧讲唯识是一分说认为见相二分都是遍计所执的性质都不实在祇有自证一分是依他起性质才是实在的律天也如此主张另外讲到量安慧是讲三种量承认圣教(声量)是独立的量与陈那祇讲现比二量的不同律天尽管解释的是陈那法称的书但还是按安慧的三量说讲的

到第九世纪安慧还有再传弟子胜友以及相信安慧说而与胜友同时的施戒他们去西藏后译了大量的瑜伽行派著作也是以安慧说为主由此可以想见印度后来瑜伽行派的末流恐怕祇是安慧一系了护法之说反而默默无闻安慧一系也祇是注解旧说对于当时的中观派小乘正量部等不同说法和提出的责难在他们的著作中既无反映也未辩护这表明此时瑜伽行派完全丧失了生命力了

參考资料

  • 〔1〕王沂暖译《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四章(戒日王时代)第二十六章(法称时代)第二十七章(瞿毘旃陀罗王时代)
  • 〔2〕吕澂《佛家逻辑》(见附录)
  • 〔3〕林志钧《藏译印度佛学论著目录》载《现代佛学》一九五三年第二三期
  • 〔4〕三木《关于因明的一篇资料》(第二三节)《哲学资料汇编》第一辑
  • 〔5〕吕澂《略述正量部学》(见附录)

第三节 月称寂天与中观学派

月称的中观学说——对于瑜伽行派的评破——寂天著述和他的学风——中观学派的末流寂护和师子贤

中观学派从清辨开创局面以后跟著来的大家有月称月称出于佛护一系佛护弟子有莲花觉他就是莲花觉的门下南印萨曼多人婆罗门族少年出家精通佛家学说后来在那烂陀寺当住持是当时的有名的学者曾同月官有过辩论著作现存的梵文藏文本都有共十余部就西藏译本言关于密教的有九部显教的也有九部龙树的五大论他对主要的《中论》《六十颂正理论》《七十颂空性论》都有注提婆的《四百论》他也有注此外还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有颂文有长行是他的一部主要著作月称的《中论》注解很详细別名《明句论》有梵文本西洋学者已校刊出版其中头一品《观缘品》与本宗的最后一品《观涅槃品》经苏联彻尔巴茨基译成英文译得很好很清楚近年来日本荻原云来译出六品山口益也译了十一品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辨了义不了义论》两书引了《明句论》的原文也可从中看得出一部分内容两书已由法尊译成汉文《入中论》西洋学者也已校印法尊也从藏译本全译出来月称的学说传入西藏的很完整再加上后来宗喀巴的提倡所以在西藏十分盛行

月称的中观学说比清辨更纯一些也更极端一些这是由于历史条件造成的龙树提婆时代主要是针对有部重点讲空无自性虽也讲中道而中道本身是无自性从无自性说發展到不落一边到了无著世亲时代虽也讲无自性但讲的已与龙树提婆时不一样了清辨是无著世亲以后的人他不可避免地会与瑜伽学有联月称则不同走向了极端非但同瑜伽对立就是对清辨的态度也加以肃清了这点可以从中观破除异见的地方看得出来他的立场与清辨是截然相反的他是佛护的传承佛护之说清辨是反对的月称要为佛护辩解就得驳斥清辨

首先月称主要是在方法论方面發扬了佛护说在方法论上中观派本是以破显宗的即自己不另外建立把重点放在怎样破他上《中论》就是这种方法的典型著作只要指摘出敌论的过失就算达到了目的如《观缘品》讲缘起就是专门破他一般讲缘起是讲生而龙树讲缘起是讲无生实际上是破四生(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偏执佛护即继承了这个传统他对这品的解释就表现了这一特点如破自生他说如果是自生则「生应无用故」「生应无穷故」意思是说「自生」就是说法本来就有的不应该再生说它生就毫无意义了同时「自生」就应该是无穷无尽永远存在这样就指出了自生说的矛盾使对方的说法不能成立这种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如果按照你的说法则「应」如何如何这不是因明的格式而是佛护特用的方法清辨在《般若灯论》里不同意佛护这种方法认为在破他时要提出自己的正当理由(因明把这个叫因理由叫因理由的证明叫喻)要用比量的格式来出过才能使人信服到月称时为了挽救佛护的说法就为之辩护说佛护的方法是正确的而清辨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中观派的根本精神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因明的因喻也应该是无自性的而清辨要自立量那就应该承认自因自喻是实在的只有先肯定了这点才能有立量否则如说无自性便自相矛盾因而不能成立所以运用因明的结果就会形成自己理论上的混乱

这样清辨与月称两家就显出了分歧并进而在中观内部形成了两个系统月称一系是采用「应战」的方法即随著对方的说法加以破斥所以被称为「随应破派」清辨一系是自由独立的议论不一定跟随敌论走而采取比量的格式被称为「自立量派」

其次关于胜义俗谛的有无问题中观派是以二谛立说的按胜义谛说一切都是无自性的两家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是世俗谛是否一切无自性清辨承认由世俗谛讲一切法有自性月称则不同意认为俗谛(世间)看著像有自性这是由于被无明所蔽的缘故那是一种「覆俗」(根本颠倒)所以从俗谛讲也是一切法无自性两家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分歧

月称继清辨之后对瑜伽行派作了许多评破的工作他的评破著重在瑜伽行派之说依他起有自性月称认为依他起是表示缘起的而缘起的性质一方面即是无自性所以若承认缘起便不能同时承认还有自性瑜伽虽也讲空但讲得不彻底认为在依他起法上没有遍计执法便是空并不是依他起本身就是空如视绳为蛇把蛇执去掉就是空并不认为绳也是空因此瑜伽所说的空是他性空而不是自性空月称认为这样讲不合理要空就是自性空他说瑜伽行派依他法的根本性质是识而一切识的根本是阿赖耶所以月称也反对阿赖耶说认为阿赖耶是一种假立并无其识何以见得呢瑜伽要成立阿赖耶有许多理由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如无赖耶便不能成立业报因为业在未受报之前应该是存在的它存在何处按瑜伽派说业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阿赖耶识中月称批驳说阿赖耶识是多余的业由于自身的相续是不会消失的业的现行虽然消失了但它的性质势力并不消失这祇是业的状态不同明显时是现行潜伏时是消灭事实上还是相续的祇有等到受报以后才会真正消失因而并不需要有个阿赖耶识保存它月称既反对阿赖耶识便连带著也反对前七识

另外瑜伽行派也主张自证认为人之有记忆包括对见闻觉知的记忆是因为当见闻觉知之时就曾自己对自己作过瞭解这种瞭解就是自证由于自证就可证明自己是存在的而不必由其他理由才存在月称也反对这一点他说任何事物不能自为能犹如刀不自割手不自触

最后月称也批判了瑜伽行派心外无境的唯识说唯识说以梦为喻证证有心无境梦中所见祇是心的构想醒后所见也同样是一种心的构想梦与非梦仅是浅深程度不同而已并无原则上的区別祇有到达真正的觉悟时才能认识到所谓境界不过如幻如化月称讲心与境是平等的如果似梦中无境同样也应无心他不承认睡梦中有心无境

月称对瑜伽行派的这些指摘也是有理由的并未受到瑜伽派的反驳这就看出他对中观无自性的说法發展得比较彻底發展到后来便把缘起性空的理论成为性空缘起就是说正因为无自性才可以说是缘起这一说法的实际意义就是在世俗上肯定了无其名(性空)而有其实(缘起)密教很崇拜月称即利用其说肯定烦恼美其名为方便实际上是纵欲他们之牵涉到月称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月称也与密教有一些联

中观学派在月称以后的大家是寂天

寂天的著作我国赵宋时即有传译但是未传其名因此汉文资料里几乎不知道有这一家据西藏资料他是南印梭罗修多罗国德铠王的儿子原名寂铠寂天一名是出家后改的他做王子时感到统治阶级的生活不合理轮到他登位时就出走了投奔到东印第五代师子王处并在那里服务了十二年由于他勤学博通了内外各派学说后到那烂陀寺出家入胜天(护法的后辈)之门据此推算寂天大约是第七世纪末的人他在那寺据说是「内勤修学外示放逸」(即默默地钻研外表却显出懒散的样子)大家都不喜欢他叫他三行者就是说只会吃大小便最后想驱逐他为了找个理由就召开了读经大会要每人在会上背诵所学的经典估计寂天背不出即可借此驱他出寺轮到寂天背诵时三千大众特地脱下衣服堆成高座请他坐在上面背寂天很神奇地坐上高座并很自信地问大家是背诵已有的经典还是背诵没有的大家很惊讶要他背诵没有的经典于是他出口成章一下就背出一千颂这实际是他的著作《菩提行经》一共八品主要内容是关于入菩提行的即大乘佛学学者应该作些什么修养等等当他背到第七品般若波罗密多品时有这样一个颂说心不住外相而得无缘寂灭(第三十七颂)据说人们都看不见他的身影只能听到声音这暗示这一句是此经的顶点也是他学说的要点

以后寂天还是离开了那寺回到南印由于他在那寺显示的奇迹所以被目为非凡人物那寺请他回去他拒绝了他背诵《菩提行经》的第三品《护戒品》的末尾曾提示学法的人应该学习三本书《虚空藏经》(此经收入汉译大部《大集经》内)和龙树的《诸学处要集》《诸经要集》并说扼要地学习的话应以后两种为必读书《诸学处要集》的份量大所说的范围比较广《诸经要集》则比较简略但是这两种书大家都未听说过于是请他口传由来人记录而去这样龙树的这两部书就得以流传下来了其实这两部书应该算是寂天的著作正如《瑜伽师地论》名义上是弥勒著书实际是无著所述的

上述寂天的三部书现在都存在《菩提行经》的梵文本已校勘出版还附有智慧作的详注本文还有法日文的翻译日译并有河口的旧译与中村的新译两个本子汉译是赵宋时译出作者题名龙树译文拙劣错讹甚多藏译本较好迦当派对它极重视列为必学的六论之一看作是中观派的代表著作藏译除本文外译的注释就有十一家之多《学处要集论》的梵文本也校印出来了(苏联佛教文库)题名寂天作汉译也是赵宋时译的名《大乘集菩萨学论》共二十五卷作者题名法称译文也劣此书原文是提纲式的经钞作者本人并无多少议论不过从它的取材编排上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体系书是颂本计二十七颂释是长行计四千二百颂分十九品它的可贵之处是所钞的大乘经许多已无原本通过它的钞录片断可以使人瞭解原本的概貌例如《维摩诘经》汉文译的挺好但梵本不存无从瞭解其原来的样子译本总是隔著一层此书引了经的八个片断就可从之看出原文的一些精华诸如此类全书共计引经达一〇五部之多《诸经要集》梵本不存藏译本题名龙树著汉译名《大乘宝要义论》赵宋译无作者名体裁与《学处要集论》相似也是提纲式地点一下然后引经不过比较简略引经也比较少

从这三部书来看寂天的学说总的讲他是站在中观无自性立场上来谈问题的在《菩提行经般若品》的前二十几颂就特別批判了瑜伽行派的唯心之说唯心说证明心的存在最主要的理由是自证而有关自证的作用中又特別提到记忆寂天对于自证记忆等说都一一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可见他是站在中观无自性立场上的

寂天对佛学的贡献表现在对学风的转变上他的学风有两个特点第一守约一般治学者容易趋向两边或者简约或者广博简约者知识面不广广博者又泛滥无归合理的学风是由博而约因为这是建立在综合大量材料基础上的概括寂天即属于这种学风他的《学处要集》《诸经要集》都是要约的同时又很广博第二见行相应历来有两种传承或偏于见(观点理论)或偏于行(实践)寂天则是见行相应虚实并举他的著作不多都是从实践方面来的他的理论观点就完全贯穿在他所讲的实践之中从而使理论观点显得很突出后来大乘学说如果说有發展的话就是依著这个路子下去的寂天这种学风以后被阿提沙传到西藏宗喀巴就大加宣扬而發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观学派的末流在学术思想上出现了一个转回的趋势以胜义谛性空说为基础吸收了瑜伽派的若干说法混合而成为一个新学派——瑜伽中观派它们关于中观的方法论和对二谛的解释不同于月称而与清辨相似是自立量的不是随应破的

瑜伽中观派的创始人是寂护(藏译为静命其实梵文 śāntarakṣita 应译为寂护)他是第八世纪东印人曾做过那烂陀寺主讲他在中观学系中与稍前一点的智藏及寂护自己的门人莲华戒并称为清辨之后的「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三个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们都有弘扬中观学说的专著智藏的著作是《分別三谛论》原本不存祇有题名寂护注释的藏译本但西藏人对它有怀疑论有颂有释可以从中看到智藏的学说寂护的著作是《中观庄严论》本文一百个颂注释六百个颂莲华戒的著作是《中观光明论》二千七百颂有藏文译本三家的思想都与清辨有继承关系

但是明确地把瑜伽行派学说采入中观的则是寂护他在《中观庄严论》一开头就提出他的中观无自性的看法当时各家学说对所谓自性的执著不外乎是一或多他则认为应离一离多方成无自性他先批评一多的说法都不合理最后提出他的主张应从唯心无境的观点出發才能真正理解到法无我(即无自性)并说这也是瑜伽中观两家都应该掌握的因而两家可以合而为一从这里明显看出他混合两家的立场把唯心说吸收到中观方面来了

但是寂护的吸收唯心说祇限制在观行(也叫观照即怎样去看待诸法实相)方面本来瑜伽行派的基本理论唯心说的思想来源也是从观行开始尔后才扩大到去解释宇宙一切现象的缘起这时才把宇宙现象解释为心里显现的影像他们首先说唯心无境肯定了心否定了境后来再进一层心亦不可得把心也否定了所以从瑜伽方面来看在观行中唯心说乃是达到说明心亦不可得的桥梁这一思想《辨中边论》中就已明显地提出清辨反对瑜伽行派主要也反对这一点他说与其这样转弯抹角地说毋宁干脆就说二者并无这无须像先在泥潭里打个滚再去洗澡那样先说有后说无但在寂护时仍然吸收了这个说法说在世俗谛是唯心无境在胜义谛心境俱无这是寂护学说的要点

另外寂护对法称学说也有所發展他曾注释法称七书中的最后一部《论议正理论》此注有藏译本他还著有《摄真实论》部头很大三千余颂三十一品把佛家以外各派所说的「真实」都加以驳斥他的学生莲华戒对此书作了很详细的注释梵本还存有藏文英文译本因为它保存了很多佛家以外的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印度哲学的很好的參考书也正是因为他混合中观瑜伽学说再加上他著作的參考价值大所以寂护在印度佛学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寂护与我国的西藏还有一段因缘当时西藏墀松得赞王(金城公主的儿子生于公元七三〇年按传统习惯十三岁登位时间是七四二年死于七九七年)邀请寂护去藏对西藏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原来西藏虽有佛教流行但与西藏的巫教斗争很激烈在这个斗争的背后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有支持这两种宗教的政治力量因而斗争十分复杂寂护去后大力奠定了纯正佛教的基础而且建立了佛教大庙「桑耶寺」寺的规模是模仿印度高翔寺的图样(印度除那烂陀超行等大寺外还有许多大寺高翔即是其一)接著又建立了正式的僧团组织此后寂护又把一个有法术的莲华生邀去压服了巫教再后又把自己的学生莲华戒召去西藏莲华戒同禅宗经过激烈的辩论把禅宗赶回了内地这样在西藏就仅剩下印度的中观派势力了莲华戒著有《修道次第论》共计三编初编的梵本还存在由意大利罗马东方业书校印汉译题名《广释菩提心论》宋代译出书的体裁与寂天著作类似也是引用各经编纂而成此书在西藏很有影响因而也就更加强了寂护在中观派中的地位

跟著寂护莲华戒之后而来的瑜伽中观派大家是师子贤他在寂护门下受教同时与另一大家遍照贤学习《现观庄严论》因此他是由中观的底子来弘扬《现观庄严论》的

《现观庄严论》一书传说是弥勒作的说是无著对《般若经》感到文章好像有次序又好像无次序有许多疑难无法贯通就去请教弥勒弥勒即为讲说此论「庄严」是一种文体以颂来解释义理的此论即以这种文体来發挥现观的意义所谓「现观」就是亲证即亲切明瞭地认识真理讲现观的书很多原始佛学和部派佛学时期就有这一名称此论用现观的意义来贯通了全部《般若经》写得非常巧妙共分八品每品又各有若干要义总计为七十个句义八品是以境行果的次序安排的所谓「境」就是一般所说的佛智的全体内容共分三类(一)一切种智(二)道相智(三)一切智这一佛智的全体就构成为修行的最后目标也就是所谓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还有方法即四种现观(一)一切种现观即对三类智全体的总的看法这是第一步(二)顶现观即由一门深入的看法(三)渐次现观即有次第的观法(四)一刹那现观这是他们主张的现观究竟——顿现观到最后一下子完成有点类似质变的过程这四种现观即属于所谓「行」的方面最后讲「果」就是证得法身叫法身现观内容是四身五智四身即法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五智即法界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现观庄严论》即以这八品七十义来分析解释全部《大般若经》的这里说的《大般若经》是指二万五千颂的般若经论以八品七十义与经文逐段配合这就使经文组织得很有条理了所以后世出现的二万五千颂的梵文本《大般若经》都把这八品颂文置于经前把七十句义插入于相应的段落间日本印大正藏时曾尝试采用这一方式但未获成功

把二万五千颂这样大的著作加以分析形成系统当然不简单不过这里也还有些问题前后传的大品般若不相同而且颂与论文也有出入世亲弟子有个叫圣解脱军的他是传弥勒的般若学的他对照颂与论不能一致就产生过怀疑后来他在一次斋会上见到从南方普陀洛传来的一个二万颂的本子(与二万五千颂的本子大同小异)与论完全相同以后就通行这个本子当然这在文字上已有过些变动了这就是《现观庄严论》的来历

师子贤学了《现观庄严论》以后对经论这种相互發明的关系很有心得他除了对二万五千颂本用论来贯通外还用此论通释了八千颂本的小品般若(相当玄奘译的《大般若经》的第四会但不完全相应还包括第五会的一部分)后来又对八千颂般若的提要著作《宝德藏般若》(颂本)也用论把它發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小品般若的内容基本一致但也不尽相同中国最初由鸠摩罗什译传的般若近乎原貌从它可以看出《大品般若》自身的特点总共分两大部分前分是讲般若实相(般若本身)的后分一小部分专谈般若的运用即属于方便的而《小品般若》则把讲方便的这一部分省略了《现观庄严论》对般若经的分析只是笼统地解释对大小品这种不同之处就不能从它看出来了

《现观庄严论》的梵文本日本荻原云来已校订出版又载在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内的论俄国彻尔巴茨基师弟亦已校刊印行此论传入西藏后一直为西藏学般若的人所尊重

师子贤的学说非但与前两大家(寂护莲华戒)一样混合了瑜伽中观之说而且用般若加以融通这一方向其实在瑜伽行派初期就已经指了出来如无著所著《显扬圣教论》是發挥瑜伽要义的它对现观即辟有专章《成现观品》来讲述并以《成瑜伽品》专章来解释瑜伽在那里就很明确地说瑜伽即是般若二者是一回事因为般若是能够得到大菩提的最胜方便所以谓之瑜伽瑜伽也是为了得到菩提因此实质上也就是般若另外以般若贯通瑜伽在《辨中边论》里已经开始师子贤只是根据前一辈人的思想更进一步有所發挥而已这样在佛学思想上就出现了转回的情形开始瑜伽中观分裂尔后中观接受瑜伽的说法二者趋向统一最后统一复归于般若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大乘佛学的最后阶段了

參考资料

  • 〔1〕王沂暖译《印度佛教史》第二四二五二九三十章
  • 〔2〕林志钧《藏译印度佛学论著录目》《现代佛学》一九五三年第二三期
  • 〔3〕敬之《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载《现代佛学》一九五九年第三八期一九六一年第一期(略阅)
  • 〔4〕《菩提行经》(藏要本)卷四《般若品》一~二九颂(參照校注)
  • 〔5〕王森《现观庄严论》(佛教百科全书词目稿本)

校注

[A1] 毘【CB】昆【吕澂】
[A2] 塘【CB】圹【吕澂】
[A3] 系【CB】系【吕澂】
[A4] 系【CB】系【吕澂】
[A5] 系【CB】系【吕澂】
[A6] 像【CB】象【吕澂】
[A7] 系【CB】系【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卷8)
关闭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