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中边论要义

一 依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立宗义

   心性——心法性——无有不净者——空性   客尘──心法──无有不染者──虚妄分別

此二原不相离以虚妄分別言客尘又以空性说心性空虚妄因为空以此中有空彼亦有此说性空尘染以不相离虽欲不染亦不可得

虚妄分別可谓之「心」空性可谓之「心性」此二原不相离佛学所言境行果之一切安排一切建立无不从此發生

       ┌染──依虚妄分別   染净缘起┤       └净──依空性(空性亦名法界一切净法之因一切净法由此生也)

《起信论》标宗一心二门以为染净同出一源此大错也

又如转依旧以为一心之转亦错此应注意所转之依非徒言转转者转换转移非一法之变化也

为学之要应去虚妄显明空性即舍染取净而已如不知依据不知何染何净安知取舍

   种子==种性==欲  善法——涅槃寂灭(一切善法中至善者即唯涅槃)   善法欲==烦恼寂灭欲==發涅槃心

二 虚妄分別总说义

总者概括三界心心所谓之虚妄分別今总心心所而言显现

显现能取有「我」及「了」(第七识前六识)显现所取有「义」及「有情」(根身器界八识相分)

显现之所依即一切种子识(第八识)

相依执起非实如是此可明所取之不实也能取与所取相待而成既无实执相能取如彼之执亦复非真故能所均不实也此之谓虚妄分別

三 能所取待余心执是遍计所执义

虚妄分別既是总说一念之起诸心心所莫不相关

此心所现能所取相自体因缘所生是依他法若为他心之境则不实执实生颠倒相为遍计法

虚妄之显现即依所执名言熏习而起可谓之待执而现虚妄之执著又依显现而起可谓之待现而执故两者亦是不离

依他之能所取如幻如化不能谓无遍计之能所取龟毛兔角不能谓有虚妄分別以是有而不实《论》言「虚妄分別有于此二都无」合而见其自性也

「虚妄分別有于此二都无」此即同于下文「依止虚妄分別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別性故说有依他起自性」实一虚妄分別而已于自为性对他为境同时间事

本论下文明说遍计所执性无体不可得但是遍知依他起始有断义可知断乃正对依他而言故《论》颂又云「虚妄分別性许灭解脱故」虚妄分別自身是依他断有何碍

四 虚妄分別能生长杂染义

虚妄分別通为染法以染之所由出也

本论以有支(十二有支)归之于虚妄分別则尤为特见推其所本在《华严》《十地》经之三界唯心三界唯心者即三界由十二有支而成皆一心所作也《十地》又据佛所常说「心为法本」等义可知佛说无论大小乘等无一而不归著于心者本论以心法贯澈始终并断定其为染法要可知矣

五 以空性说心性义

所谓空者乃空实能所取有实能所取是妄空实能所取为真故染净真妄之分即在于空不空此义即本论所说「无二」为「空相」也

心性本具而不显以有实能所取为障故空彼则显也由何而空于心上空心空执相则可以显性故无二(能所取)为一义而有能所取之无又为一义亦即二空为一义二空所显又为一义也

所谓三性实因分法与相而言之相可通法则不可混以一切法上皆可有三性相而三性法则不可乱也空性之谓心性乃圆成法妄心之二取空乃圆成相因心之二空相而显心性之空性法通途谓之二空所显真如是也由此可知由染趋净之道无他借妄上圆成相引显净上圆成法而已圆成法自有其圆成相由相相通而得引显本论虚妄分別以「二空」为其圆成相空性以「无二」为其圆成相此即二相相通又空性由无二说到有二无则其引显者也

六 心性中摄正智二灭义

何以正智为圆成耶以不颠倒故

无为法有寂静有彼所观义

     ┌能证道──道即摄正智   寂静┤     └所证灭

正智何以为无为安慧释以非杂染因缘所为故本论以正智摄于圆成摄于无为者以与真如相俱也真如所缘正智能缘两法相待而成故说真如必及于正智说真如为圆成为无为即不能不说正智为圆成为无为也为心性之空性即圆成无为法异门概正智于中可不待言且详析其内容因虚妄分別灭而得解脱故有「所证灭」谁能证耶有能证智云何证耶有所观真如是即具备三法通言涅槃三德大体似之

以上相品

七 由妄对真以说障义

妄者虚妄分別真者空性由妄对真而言其不离即旧说之谓客尘所染

本论以障字释染

障乃对其本身能显不能显为碍于本身则无妨故客尘所染而心性不失其净

显不自显由谁显耶此即三乘道果因此对道果有碍者一切名障

障——不出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即九结烦恼所知障为不染污无明(与烦恼中染汙无明异)此皆虚妄分別所生

烦恼所知为障亦即可谓虚妄分別为障此障显空之道果而间接言障空性

八 由真对妄以说真实义

真妄不离本颂云「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今由空性对彼虚妄而有真实之义真实十种差別根本在三性根本中根本则为圆成必待圆成真实以后依他遍计真实始有安立处

圆成真实者即空性云何为根本耶以二谛言胜义谛真实祇一真圆成以净智所行而言真实亦祇一圆成有胜义真实而后有世俗真实(依他遍计)有净所行真实而后始有道理真实《厚严经颂》「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真如圆成诸行依他不见真如则不了依他真如不见即真如不显不成真实依他不了即依他亦不能成真实所以根本真实中圆成尤为根本也依他与圆成不离所谓「于彼亦有此」圆成以不离依他名真实依他亦以不离圆成而后始显故相随而谓真实也此由真对妄而说真实明两者之不离即旧说之谓「心性本净」

胜义根本无分別智境世俗无分別后得智境世俗以言说为本后得借言说安立差別对如幻如化之法则名之依他对龟毛兔角之法则名之遍计此等名言虽世俗所共许而安立则非世俗所能故其为世俗乃胜义世俗与一般世间依自己名言安立之世间世俗迥异通言世俗谛多于此误会立说乃背驰矣

又本论之立虚妄分別乃后得智事知虚妄分別之有而非真亦后得智事后得智之所知者非虚妄分別之法乃虚妄分別之圆成相虚妄分別之安立故本论言「净智所行唯圆成实」又云「胜智之境谓真如」非后得智中尚有此虚妄分別也后得智知圆成境而有分別安立者安慧云意在引导众生而入真实无安立则无由入故谓之粗真实若正证真实则无需乎此故谓之细真实此二谛之所由立也因是而谈云中道者非依胜义胜义乃依胜义世俗即依后得智建立之世俗故本论云「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无空不空等乃后得智安立借此引导众生离两边执趋向真实以此为道谓之中道若就胜义胜义则无分別无此等义矣龙树《中论》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所谓说所谓名可见其为世俗空非自空乃说为空假非自假乃名为假皆根本智后之安立故与中边无异

九 以十真实摄一切佛所说深密义

安立真实即后得智之方便说法故一切佛说皆可以真实概之本论提要归为十类而以三性真实为纲凡佛所说真实无不归之三性故三性为能显其余为所显

三性说乃了义说亦深密说

三性之原出于般若《般若经》云「蕴等诸法有遍计法有分別法有法性法」

了义不了义之別乃视所对众生能生正解与否非系于说乃系于解三性解义曲当故为了义无所容疑深密以般若教为不了义深密为了义亦以深密说三性耳

以上真实品

一〇 以无所得作意而修对治义

今明如何舍妄入真则应谈修修以对治说对治原文为反对之意指示修习方法应据反对法也此非舍妄而去妄因修习反对起妄之法则妄不生矣故对治亦间接说之也

大乘修对治殊胜方法——用无所得相作意

作意谓思惟观察无所得相谓无遍计所执相遍计出于颠倒分別由颠倒分別而有烦恼所知诸障如是妄心相续无有穷已今以反对而修便无所执执因既灭惑果不生由此说妄灭真显真即在不执著心所缘上显故作意殊胜

龙树说空今说无所得无所得者无得遍计空者空诸戏论方便有不同耳

今论无所得方便即唯识本论所谓入无相方便相虚妄分別者因他执而现能所又执他而现能所今观能所相空则无所有现无所有执如是谓之分別不生如是谓之妄灭故妄灭本于无所得相也无所得相非徒无二亦复是二无即空性相故修对治而空性相渐显由是能入真实也入有分位以空性差別分有不净净不净清净三位净不净者即显不显也有位即有果亦复以此相分

一一 以无颠倒修菩提分为地前行义

三十七菩提分分为三位(地前地上见地上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为地前行七觉支八道支通地上见修道地前异生地上有学无学地前修颠倒顺无颠倒无颠倒者以真实为境之见道颠倒者凡夫修习之心用凡夫心而能随顺真实义行者以其从清净法界等流多闻熏习而生也

凡夫初修菩提分从四念处始随举一法皆可观之为境皆可观其由识分別唯识可得即实境不可得也此为境无所得智再以唯识为境而观所了既无实境自亦非实能了故亦不可得此为识无所得智能所取既皆无所得从是推究二取所依之分別所取不可得者无所执之所取相亦无所显之所取相能取不可得者无所执之能取相亦无所显之能取相所执之实相与所现之幻相相随而起灭故如是在境识无所得智之中依他起成为无能所取之唯分別此即唯识之真义

唐人乃以为无见相分但一自证云云实为大谬

唯识于后得智境则谓之唯识性者即唯识之离言自性此为唯识法性故以唯识性別之真实唯识则指此也

以上修对治分位得果三品

一二 以法与法界为所缘建立无上乘义

无上乘——以十波罗密为道无住涅槃为果

般若者自受法乐成熟有情成熟之用全赖后得智此即从般若开出之后四度也

十度以所缘而无上今说所缘为法与法界法即后得智所安立法法界即后得智所缘之差別真如即为安立之所依一为诸法一为诸法离言自性两者不能离也安立有关对治有对治即有所治故虚妄分別等亦复为后得智之所安立也

法界谓之诸法共相者此非言唯一法界为诸法之所共乃说诸法法界无有差別也故共相者同相与自相之为別相相对于后得智中依法界而施设法有条不紊此岂于混沌一法界支离破碎而施设一切哉如其法界而施设其法分分如是而施设之不欲其不为別不可得也至于根本智总相以观法界见其同而泯其异与此说法界仍是一法特可从能知方面施以区別常说一真法界与二空所显则出于此也一解根本智总相观后得智別相观如入室先由门入门为总而室中物则非总其相固不可混也

一三 以止观修习正行义

论本以三无上成立无上乘实止一「行」而已正行即行之本法所缘即行之依处修证即行之果三者皆行也

行有六义义皆相贯而非并列正说如何行者在第三修止观是为最要此止观行为随法行谓于当止当观之法随顺而行也随止即有无散乱转变行由散乱而变无散乱随观即有无颠倒转变行由颠倒而变无颠倒无散乱离六散乱所以令心不离定无颠倒有十无倒所以令心依三性而为中道观

初无倒为文而从经解即圆成实性——一切止观法皆依于教教依于文故文于十无倒为最先文不离名言名以诠一切法遍计所执依名构画生诸颠倒反之圆成实亦由名得其离言自性即得法之自相故观文无倒得名之离言自性即得圆成实也十无倒全依三性观大都如此由此等观行于中道故论次以离二边行明其所为行即十波罗密以止观行则止观应通于十波罗密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西藏佛学原论及佛学论著选集(卷13)
关闭
西藏佛学原论及佛学论著选集(卷1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