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藏佛学之文献

寻西藏佛学传播之史实于其源流变化亦既瞭然但其晚代流行各说多经组织所以为依据者要在翻译之典籍故于剖析其学说之先文献内容亦不可不知其概略也

藏传佛典之翻译自唐迄明历九百年译籍种类卷轴多寡代有著录前传初期之译籍大抵见诸《旁塘目录》是录成于牟提赞普王(乞[目*栗]双提赞王之子)之时乃由译师柱德积法藏天释德丘等据旁塘地方无柱伽蓝藏书而编次当时迻译未盛所录不多今其籍已佚内容难详但据后世记载则其录于各书品目字数均加刊定实已具目录之雏形云(见奈塘新版《甘珠目录》第二十四页上

其次徕巴瞻王时代译事大盛出经极多详见《登噶尔玛目录》是录仍为柱德积与衮龙主等整理上原登噶尔玛伽蓝藏书而作其籍现存《西藏大藏经》论部中大体混合经论而依三藏次第分十七类罗列群书实为后来录家分类之权舆其十七类者

第一大乘经《般若》《华严》《宝积》经集及由汉土转译之《涅槃》等

第二小乘经《正法念处经》等末附《法集要颂》

第三秘密呾特罗《不空羂索大相陀罗尼》等

第四至第七名号赞愿及吉祥颂

第八律藏《戒本》《毘奈耶》等

第九大乘经释《十万般若大疏》《般若广中略释》《现观庄严论本释》等约六十种

第十中观论《根本中论释论》《般若灯本释》《佛护释论》《无畏释论》《中观庄严论本释》等约三十二种

第十一禅定书《修行三次第》等六种

第十二唯识论《瑜伽师地论本释》《摄大乘论本释》《集论本释》《经庄严论本释》等四十种

第十三大乘论集《集菩萨学处论》《集一切经论》《宝鬘论》等三十一种

第十四小乘论《俱舍论本释》及《称友疏》等

第十五因明论《观因果相属论本释》《正理一渧论本释》等

第十六藏土撰述《圣教正量》《慈悲大赞》等

第十七待攷《量释论本释》《摄真实义论本释》等

统观此录所载当时大乘经藏大部皆具论藏中唯识一类亦已粗备中观则缺月称诸疏因明复无陈那集量疏漏盖犹多矣至于密乘仅见外部(作修瑜伽三部)诸典所缺尤多盖当时译家学系出于显宗故无缘及此耳

迨于元初后传佛学其势正盛译籍既备创编大藏先后有数家目录刊定略异则如世尊剑弟子輭语隐福从蒙土集得巨资搜罗各地藏本经籍悉奉置于奈塘伽蓝比较整理成一大藏创刊版本印刷流通于是世尊剑为之著《日光目录》其次希图一切智者又于柴巴之恭塘伽蓝建立藏经搜集尤备遂有《柴巴目录》此录典据精审世称善本布敦尊者尝躬与校订之役其后复以校正之目录兼加详释而为《善逝教法史语宝藏》目录单行因亦谓之《语宝目录》或《大目录》刊定正确遂为后世之所取范欲知西藏佛学文献之实际应以此录为入门矣

布敦目录大別全藏为教说翻译论著翻译两部取其音译即所谓《甘珠》《丹珠》也(甘意谓教丹意谓论珠则谓翻译也)于教藏中又分经咒二乘(经谓显乘咒谓密乘)经中又分佛说初后三法轮(初轮为佛在鹿野苑说四谛法根本戒律等中轮为佛在灵鹫山说无相法《般若经》后轮为佛在毘舍离等处说分別法《华严》《宝积》等经)于是藏译经籍全由学说见地得其刊定实际性质一览无余矣但布敦之于论藏解析尤精关系学说亦最巨盖所判別凡依两种观点其一即由解释佛语观之通则不外文之于义別则佛语次第有三法轮论籍解释随以分別三类释初法轮者为小乘诸籍释中法轮者为中观般若诸籍释后法轮者为瑜伽诸籍之数者又各別观行两门由是组织群书略如次表

┌─初轮释论─┬─释观门毘昙七论│      └─释行门《律经》《律颂》等论├─中轮释论─┬─释观门大乘四仪─┬─一龙树六论类│      │          ├─二慈氏《现观庄严论》类│      │          ├─三命军《十万般若论》类│      │          └─四陈那《八千般若论》类│      └─释行门《集菩萨学》《入菩萨行》《修行三次第》等论└─后轮释论─┬─释观门慈氏五论(除《现观》)无著五地二摄世亲八支等论       └─释行门《菩萨律仪二十颂》等论

此中云毘昙七论者(一)舍利弗《法蕴论》(二)目揵连《施设论》(三)婆啰那《界身论》(四)提婆湿摩《识身论》(五)迦旃延那《發智论》(六)大拘耻罗《集异门论》(七)世友《品类足论》此七论中除《施设论》余均无藏文译本但存目而已又云龙树六论者(一)《七十空性论》(二)《般若本论》即《中论》(三)《六十如理论》(四)《回诤论》(五)《广破论》(六)《假名成就论》此六论中初二为根本次四为附随又第六论藏土不传又云慈氏五论者(一)《现观庄严论》(二)《大乘经庄严论》(三)《分別中边论》(四)《分別法法性论》(五)《最上要义论》又云无著五地论者即《瑜伽师地》五分(一)《根本诸地》(二)《摄决择》(三)《摄事》(四)《摄异门》(五)《摄释》又二种摄论者(一)《毘昙集论》(二)《摄大乘论》又云世亲八支论者(一)《唯识三十论》(二)《二十论》(三)《五蕴论》(四)《释轨论》(五)《成业论》(六)《大乘经庄严论释》(七)《缘起经释》(八)《分別中边论释》以上决择分类非徒使群籍统绪不纷而已中观瑜伽学说之要亦极朗然可睹实为后来研学之指南也(參照別录略目

其二复由诸论题材观之则有如量世俗谛理如理胜义谛理及导入解脱菩提之三类更由如量判分通別別论复析五明于是内外诸论莫不赅矣组织纲要列表如次

┌─说如量者─┬─通说──世道论《百智慧论》《摄生论》等│      └─別说─┬益他者四─┬─一因明释现量比量等六事如《集量论》法称七支释论七观八成及七重疏等│           │     ├─二声明释字界字缘谐切三事如《波腻尼经》等又韵律词藻诗歌亦附于此│           │     ├─三医方明释医方八分如《八分心要论》等│           │     └─四工巧明释炼金等事如《炼金论》等│           └益自者一───五内明释蕴界等法相如《毘昙》及《集大乘相论》等├─说如理者显示四谛能所无分別及无所得等道理其籍如《分別二谛论》《三十论》等└─说解脱菩提二道者其籍如《菩萨地》《入菩萨行》等或此等撮要之作如《集论》《俱舍论》等

此中云法称七支释论者(一)《正理一渧论》最略(二)《量决定论》酌中(三)《量释论》最广此三为体皆释《集量》六门要义(四)《因论一渧》释比量中因义(五)《观相属论》释比量中和合义及过类(六)《论议正理论》释为他比量(七)《成他相续论》论证他心以成唯识此四为支皆释《集量》一分之义故合为七部释论也又云七观察论者(一)《观所缘论》(二)《观三世论》(三)《观闻论》(四)《观量论》(五)《小本观量论》(六)《观遣他论》(七)《观业果相属论》此最后一论为布敦自著不入大藏又云八种成就论者(一)《成一切智论》(二)《成外义论》(三)《成破他论》(四)《成彼世论》(五)《成刹那灭论》(六)《成遣他论》(七)《成相属论》(八)《成因果性论》又云七种重疏则疏释七支释论之作也(以上各节均见布敦《善逝教法史》原本十九至二十二页

布敦之于藏经刊定如是其精严完备故后来刊版编制之间虽时有出入而大体规模均取法于此不能改也有如西藏现存藏经最基准之版本为奈塘刊版此有新旧两副旧版即在元初世尊剑弟子募款雕成者流行数百年而毁但在明永乐年间尝取其经藏翻刻为永乐版(见永乐八年《御制藏经赞》)又选其论藏要典翻刻为六论(《般若》《中道》《律论》《对论》二种《比量论》见十三年御制诸论序)及万历间又翻刊经藏为万历版清康熙雍正间又翻刻全藏为北京版(见雍正二年御制序)同时西康安土等地又各翻刻为德格版爵尼版等是皆有取于《柴巴目录》及布敦之说故其编次均与奈塘旧版有异至清雍正八年至十年间西藏本土重刊奈塘新版大体与北京版一致(论藏最为吻合经藏则编次有异)而增订其未善之处故与布敦之说尤觉契合其版通行已数百年学者视为标准之官本今析言其内容则藏传佛学之基本文献概可知矣

奈塘新版藏经分两大部正藏曰《甘珠》即经律藏副藏曰《丹珠》即论著藏《甘珠》大分经咒二门戒律等七类《丹珠》大分赞颂经释咒释三门赞颂等十五类《甘珠》一百函约八百种《丹珠》二百二十四函约三千四百种分別表列如次

  西藏大藏经┌─《甘珠》─┬─经──┬─戒律类一       一三函     二四种│      │    ├─般若类二       二一函     二三种│      │    ├─华严类三        六函      一种│      │    ├─宝积类四        六函     四九种│      │    ├─经集类五       三〇函    二七三种│      │    └─涅槃类六        二函      二种│      ├─咒────密乘类七       二一函    四二七种│      └─附────目录          一函      一种└─《丹珠》─┬─赞颂───赞颂类一        一函     六四种       ├─咒释───咒释类二       八六函   二六四〇种       ├─经释─┬─般若类三       一六函     四〇种       │    ├─中观类四       一七函    一五二种       │    ├─经疏类五       一〇函     四〇种       │    ├─瑜伽类六       一八函     六六种       │    ├─小乘类七       二九函     六二种       │    ├─本生类八       三函半      八种       │    ├─杂撰类九        半函     四一种       │    ├─因明类十       二一函     六六种       │    ├─声明类十一       二函     二八种       │    ├─医明类十二       五函      七种       │    ├─巧明类十三       半函     二五种       │    ├─世论类十四       半函     一二种       │    └─西藏撰述及补遗类十五 一三函    一二三种       └─附────目录          一函      一种

次更解析两大部之组织分別列表于次其与布敦立说关涉之点对照上文自可知也

(甲)《甘珠》内容之组织┌─(一)因波罗密乘─┬─別分三轮─┬─(1)最初四谛法轮───戒律类一│          │      │       (戒律四分即诸事戒本分別杂难及无上书)│          │      ├─(2)中间无相法轮───般若类二│          │      │       (般若广中略五会及杂般若)│          │      └─(3)最后分別法轮─┬─华严类三│          │                  └─宝积类四│          └─通属三轮───杂种种乘──────┬─经集类五│                             └─涅槃类六└─(二)果金刚乘───────────────────────密咒类七

此中最后密咒类更可详析如次

┌─(1)新译─┬─(A)无上瑜伽密─┬─(a)无二瑜伽 (真实名经时轮经等)│       │          ├─(b)智慧瑜伽母 (佛等行经喜金刚经等)│       │          └─(c)方便瑜伽父 (密集咒经等)│       ├─(B)瑜伽密───┬─(a)方便瑜伽 (摄真实性咒经等)│       │          └─(b)智慧瑜伽 (最胜吉祥大乘证悟咒经等)│       ├─(C)修密《大日经》等│       └─(D)作密《建立三昧耶咒经》等└─(2)旧译《诸作王咒经》《金刚庄严王咒经》等

(附注)表中无上瑜伽別出无二瑜伽者系从旧说若在宗喀巴宗则不说有此也又旧说以智慧母为胜故次于前宗喀巴宗亦无此区別故《密集经》亦称最胜至于旧译诸典文不正确但柴巴藏经中尝校订编入今仍之

(乙)《丹珠》内容之组织┌─(一)通赞───赞颂总类──────────────────────赞颂类一│     ├─(1)内明─┬─(A)果咒乘──────────────咒释类二├─(二)別释(五明世论)│     │       └─(B)因性相乘─┬─(a)释中法轮─┬─般若类三│     │                 │         └─中观类四│     │                 ├─(b)释后法轮─┬─经疏类五│     │                 │         └─瑜伽类六│     │                 ├─(c)释初法轮───小乘类七│     │                 ├─(d)(三轮通摄菩萨律藏)───本生类八│     │                 └─(e)(三轮相应论说书翰)───杂撰类九│     ├─(2)因明───────────────────────因明类十│     ├─(3)声明───────────────────────声明类十一│     ├─(4)医方明──────────────────────医明类十二│     ├─(5)工巧明──────────────────────巧明类十三│     └─(6)世道论──────────────────────世论类十四├─(三)撰述拾遗─┬─(1)西藏古德撰述────────┬─西藏撰述补遗等类十五│         ├─(2)五明论典补遗────────┤│         └─(3)西藏撰述补遗附疑偽─────┤└─(四)回向吉祥颂───────────────────┘

此中内明论释果咒乘者更可详析之如次表

┌─(1)本宗別教─┬─(A)无上瑜伽─┬─(a)无二瑜伽──一时轮部(二)│         │         ├─(b)瑜伽母─┬─二上乐部(三)│         │         │        ├─三喜金刚部(一)│         │         │        ├─四四吉祥座部│         │         │        ├─五大幻化母部│         │         │        ├─六金刚甘露部│         │         │        ├─七佛顶部│         │         │        ├─八诸佛平等瑜伽部│         │         │        └─九救度母部│         │         ├─(c)瑜伽父─┬─十密集部│         │                  └─十一怖畏部│         │         ├─(d)杂释──┬─十二真实名部│         │         │        ├─十三一髻母部│         │         │        └─十四金刚手部│         │         └─(e)通解────十五观修行果通解部│         ├─(B)瑜伽密──┬─(a)瑜伽父─┬─十六真实义摄等部│         │         │        └─十七真实名经部│         │         └─(b)瑜伽母───十八(一切秘密及遍除苦趣部)│         ├─(C)修密──────────────十九修密部│         └─(D)作密──────────────二十作密部├─(2)四部通释──────────────────────二十一(四部相应仪轨部)├─(3)显密共典──────────────────────二十二杂密部├─(4)初学杂类──────────────────────二十三共养赞颂部└─(5)增订────────────────────────二十四(灌顶救度所摄部)

又内明论释因性相乘者亦可详析之如次表(又參照篇末略目

┌─(1)释中法轮─┬─(A)別释─┬─(a)第一仪则(现观庄严论等)┬─般若类三│         │       ├─(b)第二仪则(十万般若释等)┤│         │       └─(c)第三仪则(八千般若释等)┘│         └─(B)通释─┬─(a)释观(中论入菩萨行论等)┬─中观类四│                 ├─(b)释修(三次第修等)───┤│                 ├─(c)释行(集一切经论等)──┤│                 └─(d)小品百法(菩提道灯论等)┘├─(2)释后法轮─┬─(A)別释(深密缘起十地等经释)─────────经疏类五│         └─(B)通释─┬─(a)释观(经庄严论等)───┬─瑜伽类六│                 ├─(b)释修(禅定灯论等)───┤│                 └─(c)释行(二十律仪论等)──┘├─(3)释初法轮─┬─(A)增上慧学(毘昙俱舍等)─────────┬─小乘类七│         ├─(B)增上心学(法集要颂等)─────────┤│         └─(C)(增上戒学)┬─(a)別释(戒本疏释等)┤│                    ├─(b)通释(律经等)──┤│                    └─(c)附属(金色譬喻等)┘├─(4)三轮通摄菩萨律藏(三十四本生鬘等)───────────────本生类八└─(5)三轮相应论说书翰(为国王说宝鬘等)───────────────杂撰类九

从上各表可见《西藏大藏经》组织之繁密若其所搜典籍之种类用汉译藏经相为对勘则其特征亦有可言者如就大体论之则藏译典籍受时代影响而构成其特质者凡有三端

(一)旧本而经晚世编订者如《般若》《宝积》等经

(二)旧本因晚出注书而流行者如《现观庄严》等论

(三)旧时无闻晚世始出者如密乘中无上瑜伽等咒典

如更分別而谈《甘珠》经律与汉译本对勘具缺略如次表

    /        藏传本     汉译勘同本     汉译缺本   戒律类        二四        一二       一二   般若类        二三        一一       一二   华严类         一         一       ——   宝积类        四九        四九       ——   经集类       二七三       一六四      一〇九   涅槃类         二         二       ——   咒乘类       四二七        九六      三三一   合 计       七九八       三三四      三六四

于此汉译勘同本三百三十四部之中唐宋晚出者过半凡二百四十五部然犹多属显乘诸经如《般若》《华严》《宝积》以及《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十七事》等皆及唐代而完篇者乃见汉藏之对同至于密部汉译零落殊甚以四部本典言作密四根本咒经《一切曼荼罗秘密咒经》(汉译缺)《苏悉地经》(唐输迦颇罗译本同)《苏婆呼童子经》(唐善无畏译本又宋法天译本均同)《禅定外编秘经》(汉译缺)汉译仅得其半修密三根本咒经《大日经》(唐善无畏译本同)又《外编》及《金刚手灌顶咒经》(汉译均缺)瑜伽密根本咒经《摄真实性秘经》(宋施护译本同)又《外篇》(汉译缺)无上瑜伽父部三类《密集》(宋施护译本同)《赤黑夜摩金刚怖畏》及《金刚大阿啰梨咒经》(汉译均缺)母部三类《胜乐》(汉译缺)《喜金刚》(宋法护译本同)《时轮》(汉译缺)总计汉译才得三之一耳盖密乘之学降至晚宋始见完备其无汉译者率皆时代限之也因此比较西藏佛学之受晚世学说影响略可推知次更从论藏勘之乃益显然矣

《丹珠》论著与汉译本对勘具缺略如次表(赞颂咒译汉译几于全缺故表中不列)

    /      藏传本    汉译勘同本      汉译缺本   般若类      四〇        四        三六   中观类     一五二       二一       一三一   经疏类      四〇        四        三六   瑜伽类      六六       二七        三九   小乘类      六二       一〇        五二   本生类       八        三         五   杂撰类      四一        一        四〇   因明类      六六        三        六三   声明医明类    三五       ——        三五   巧明类      二五        一        二四   世论类      一二       ——        一二   补遗类     一二三        一       一二二   合 计     六七〇       七五       五九五

于此汉译勘同本七十五部中宋译者亦复过半凡五十九部(參照別录略目)但于各类要籍缺略极多西藏之显教大乘推崇龙树无著二家龙树本论《七十空性》与《中观》并重汉译仅存《中论》而其注疏佛护月称之作汉均不传无著所宗慈氏五部汉译亦缺其二陈那绍世亲之业法称益推衍之而于汉译一无闻焉至于密乘解疏成就诀仪轨术要等则汉籍残缺益不胜记故知西藏佛学传承师说均与汉土大有迳庭如龙树学而为月称以来之中观无著学而为法称以后之瑜伽密乘学而为超岩统系之无上瑜伽是皆中唐以后始见流行其独盛于藏土亦时代为之也西藏藏经多出晚世之书(其显乘论典作者约有二百家汉土所传仅二十七人而已)存后出之说以故影响及于所传佛学而有种种特征夫岂偶然也哉

(附注)对勘汉蕃两本大藏而为著录者元初庆吉祥等所编之《至元法宝勘同录》实其嚆矢但疏失极多难可依信即就论藏而言有注蕃本同而实缺者如《显扬圣教论》等是亦有注蕃本缺而实存者如《阿毘达磨集论》等是又有依据传闻轻事勘注者如《大智度论》下注云彼蕃有疑辨析入藏又《成唯识论》下注云蕃云对同未见其本实则藏土之缺《智度》乃因未翻讵可以致疑汉本《成唯识》系汉土糅集成书绝无同藏之理又安得谓其有本未见凡此皆属臆谈不可信也今此对勘汉蕃译籍直据目录兼及原书旧说无稽一律不从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西藏佛学原论及佛学论著选集(卷4)
关闭
西藏佛学原论及佛学论著选集(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