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学原论

今世治佛学者颇有重视西藏佛学之趋势其甚者以为唯西藏乃有纯正完美之学堪依修证其次以为藏传各说富有精粹挹取不穷又其次亦以为藏译典籍文义精严足称准范此数者之是非盖未可以遽断然西藏佛学自有其流布因缘与独造之点吾人于信奉资取其说之先亦不容不详为审辨也今直接依据藏土资料兼采时贤之言就渊源传播文献学说四端推论西藏佛学之特质俾其本真显豁可睹是亦能与研学之士以一二基本概念矣因名其篇为原论云

一 西藏佛学之渊源

西藏佛学之传布为时甚晚故与印度此学晚期诸说关涉尤深此云晚期者乃指世亲以来至于佛教衰灭之一时期而言世亲年代假定在西历第五世纪之初(东晋时)印度本土佛教之灭亡则在西历第十二世纪之末(南宋时)历时之久约八百年其间学说嬗变初后又颇不同其初二百余年派別纷纭显密异趣大变昔来学说一贯之面目可谓之分化时期其后五百余年大师零落任运敷衍绚烂之余遂归废灭可谓之衰颓时期两期师说学风种种不一次当分节言之

(一)印度佛学分化时期

印度大乘佛学自龙树提婆而兴递至世亲博大精深充其极量尔后传承者通称四大家俱各擅其一科而未备全体也其一传毘昙之学者为安慧生南印度檀陀迦仑耶长者家七岁即依世亲受学上座三藏闻持极广尤擅对法多所著述于世亲著书几无不重疏(以上见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希弗那氏校刊本一〇一页)藏土传其详释《俱舍》汉土亦谓其合糅《杂集》盖其于毘昙学独有所得已安慧一传弟子为月官东印王族毘舍沙伽之子幼从某阇黎受持五戒后依安慧才闻即了博览逾师旧传其至那烂陀寺參访月称月称询以何学答谓仅知《波腻尼声明》《百五十赞》及《真实名称赞》而已此似谦辞实则举三本论赅摄一切声明意即无所不悉也故其后住那烂陀寺中遍造五明诸论复广弘《十地》《月灯》《树严》《四十华严》《楞伽》《般若》五大经撮义造释传有千部其中《二十颂律仪论》及《入三身论》等尤为后世所传诵云(以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四章刊本一一五页以下)安慧再传弟子有宝称又同出安慧之门广释《俱舍》者有满增再传有胜友等其说皆益趋于精审也

其二传唯识因明之学者为陈那生于南印婆罗门族于犊子部出家后侍世亲讲席闻一切大小三藏相传持经达五百种无不融和云继在那烂陀寺屡伏外道为诸僧众主讲经论广事著述不下百部退居以后在欧提毘舍澄修静虑并从自著唯识因明诸籍编辑翦裁以为《集量论》遂集此学之大成(以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〇二页以下)陈那一传弟子为护法亦南印度人为优婆塞时即通晓内外宗义之概后至摩竭陀从陈那学又听受三藏诸分辨解自在纵横无碍继住金刚宝座三十余年讲说注疏尤以依唯识宗义解释中观《四百论》之作最为著称(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二三页以下)陈那再传弟子为法称生于南印鸠陀摩尼国后至摩竭陀从护法出家善解三藏谙诵经咒凡五百部又听诸因明论意有未惬乃改从陈那弟子自在军受《集量论》创闻即解与师相埒及乎覆按解等陈那三复而后自在军未审陈那原意而谬解者一一瞭然如示诸掌于是请于其师为《集量》作释详略反复凡有七论(《量释论》《量决定论》《正理一滴论》《因论一滴论》《观相属论》《论议正理论》《成他相续论》)制作既竣而时人多所误解因使其弟子帝释慧释之凡三易稿而后当意(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刊本一三四页以下)唯识因明之学盖至此而达极峰矣

其三传律学者为德光生于摩偷罗婆罗门族幼通吠陀及诸论出家后从世亲学复淹贯三藏于各部律论尤有心得时称谙习十万律藏后住摩偷罗之阿伽啰弗利伽蓝共住比丘达于千数莫不律仪清净仿佛昔时罗汉守护教法之规模云(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〇〇页)德光宏律著有《律经》以通释《毘奈耶》要义复注说一切有部《戒本》解其条文后起诸家莫不禀承于此也

其四传般若学者为解脱军生于中印南印接壤之日婆罗国附近初于鸡胤部出家后改宗大乘来世亲侧听习《般若》于诸本经圆满摄受然犹未通论议因乞其义于僧护而后畅达(一说自得其义无所师承)又此师尝修般若观行于经本文与《现观庄严释论》不尽合符颇滋疑惑旋得梦慈氏嘱往婆罗奈斯翌晨果往则值优婆塞寂铠斋僧遂获见其从南方请来之《般若》二万颂而分八品全与《现观》论释相应于是杂糅经论畅演无自性义而为注释盖自《现观庄严》流传以来此为创举故后世学者无不以为遵依也(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〇七页以下)

(附注)解脱军释《般若经》取无自性之说故中观家亦以其为僧护之嫡传然所阐扬之《现观庄严论》则瑜伽祖师慈氏之作也汉土旧传慈氏五论有《金刚般若论颂》而不说《现观庄严》藏土传说与此相反盖《庄严论》所释经文原非北印流传之本或即与经本先存诸南方而后宏传各地汉土传慈氏之学较早故不及知之矣晚代师子贤重宏《现观庄严》叙其传承以为无著亲从慈氏得闻造此论释爰及世亲亦申注解解脱军禀承于后复随意疏文犹病未备云云是则以解脱军传世亲般若之学较当理矣

世亲门下学系繁多大抵如上然在当时复有学者直承龙树而別树一帜者则以提婆为初传龙友再传僧护三传至此又分两家其一为佛护生于南印呾婆罗国内出家博学从僧护受龙树宗义修习专精遂得胜智后住南印呾特弗利伽蓝广说诸法并于龙树提婆著书多所注释其最著称之作为依据《无畏论》而成之《中观论释》其弟子为莲华觉再传而为月称乃大宏其说(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〇五页以下)其二为清辨亦生于南印摩赖耶啰王族出家后至中印从僧护学后仍宏法而南佛护既没清辨览其遗制以为未当辄事破斥別制新疏即著名之《般若灯论》也其道既行徒众繁盛常有比丘千数相随传播声气遥非佛护之徒所及故在月称之先尝为中观一时之宗焉(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〇五页以下

是外又有兼涉龙树无著两家之学而不入其系统中者厥为寂天其人原属苏罗悉陀王子避位出亡辗转至中印从那烂陀上座胜天出家胜天者继护法之后而主持那烂陀寺学系无可攷寂天从学复自得三昧问法文殊著《集菩萨学论》《集经义论》等后复为诵习之便作《入菩萨行论》流传尤广(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刊本一二七页以下)夷攷其实乃主中观之说而决择瑜伽者也

上述诸家时代相去皆不甚悬远依其学系可为一表如次

自世亲以来学系传承既愈益繁歧而当时学风亦见丕变在昔大乘教法皆以经文为主义疏注释特为附庸迨至后来除般若一门而外几全恃释论而为宏扬(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七章刊本一五五页)诸家立说既各异其趣从之学者亦不期而有乖诤故无著世亲之学数传至于月官又龙树提婆之学数传至于佛护清辨门户显然遂成对峙之局盖佛护清辨二家注释龙树《中观论》皆立无自性中道之说以为独得本旨而于世亲之徒染指中观有所谓唯识中道者痛加抨击及于二师

      ┌─慈氏──无著──世亲─┬─安慧─┬─月官──宝称      │            │    └─满增──胜友      │            ├─陈那─┬─护法─┐法称      │            │    └─自在军┘      │            ├─德光      │            ├─解脱军   龙树─┼─提婆──龙友──僧护─┼─佛护───遵华觉──月称      │            └─清辨      └───────────────────胜天──寂天没后大乘学徒依违于无自性及唯识之间争端不绝而瑜伽中观饮水分河矣(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〇一页以下

此种争端始發自清辨之徒初安慧探究《中论》密意为之作释其书流传南印清辨诸弟子颇不谓然竞生非难说者尝谓清辨弟子至那烂陀与安慧门下抗争卒胜之云其详不可攷(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一〇七页)但稍后而有月官与月称之争则极著称之事也月官初在东印行化闻月称主持那烂陀寺乃造寺论辨月称据佛护无自性之宗月官则传世亲唯识之说七年之间往复辨难民众时亦參与遂至牧牛童女亦解正宗群致赞颂曰噫龙树本论有药亦有毒难胜无著论是群生甘露(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四章刊本一一八页以下)盖其始清辨佛护之宗犹不及安慧矣

两家之争犹不止此有德慧者安慧及德光之弟子也善一切明处作《俱舍释》又随顺安慧疏释《中论》以破清辨相传其时清辨弟子三缽罗睹陀于东印波罗弗利之地与德慧争论甚久卒不得直云(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刊本一二三页)此时护法弟子复有提婆湿罗摩者亦注《中论》而破月称(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刊本一三三页)与德慧遥相呼应焉

由是观之中观瑜伽两家最大之争端即在对于龙树《中论》之解释因无自性与唯识之立义不同而推衍及于一切争执滋生亘久不绝其后三缽罗睹陀弟子有室利崛多再传而有智藏寂护月官法称之说亦传于律天无性门户水火乃益甚焉(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七章刊本一五二页

然在瑜伽中观两家之内亦尝自相争执有如陈那以后唯识立说即与世亲有异故有真实派虚妄派之称而律天传安慧法称之学亦于护法时有微词(见所著《观所缘释论疏》)复成异派又如清辨佛护同出僧护之门而自相破及月称宗佛护而抑清辨门徒相竞亦成两派是则印度之大乘佛学其始有瑜伽中观之分其次又有新旧左右之別以故日趋纷歧而终不可复合也

于此显密二乘之说亦日见其异趣又为一重之分化盖自龙树以来大乘经典流行即渐杂有密乘之成分但独立而成所谓呾特罗乘者则远在其后晚世学者欲推尊密乘之渊源以为与大乘并行故大乘宏于龙树者密乘亦谓大宏于龙树又大乘经典自龙树以前已见流行者密乘咒本亦谓昔已流行乃至大乘传承自龙树提婆而降递及无著世亲陈那法称者亦无不属之密乘大师传说紊乱不可纪极言其较可信者则密乘于世亲以后始见组织与显乘分流而推其传承则自僧护之时始有可指也

(附注)密乘学系通途皆归之龙树按龙树之学又出于娑罗诃(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刊本八十三页)其人即婆罗门罗睺罗跋陀罗疑为提婆弟子之讹传也(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十四章刊本五五页)又传龙树密乘学者有龙智(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十七章刊本六八页)后世胜天弟子毘流波即尝从龙智学(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刊本一二五页)又月称弟子护足亦尝从龙智学(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九章刊本一六五页)综合各事观之彼传密乘之龙树者其师罗睺罗似出提婆之后其弟龙智又在胜天月称之前或即提婆月称之间有此一家而与创宏大乘之龙树別为一人也义净著《南海寄归传》于西方学法章叙大德龙象云斯乃远则龙猛提婆马鸣之类又云谈空则巧符龙猛皆以龙猛为据及著《求法高僧传》叙明咒藏源流又云龙树菩萨特精斯要时彼弟子厥号难陀云云此复以龙树为称(其《寄归传》赞咏之礼章云龙树作《密友书》此书亦晚出之籍也)两名不同或亦有区別之意存于其间欤

僧护以前秘密真言之法不无流传如乌仗那国民众多有得持明位者而其修习秘密藏护未得成就之先鲜有知其行径者以故在修持者固互不相知而师弟传习亦极为稀有(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刊本八二页)是其实际影响极为微弱与未曾發生亦无以异也迨至僧护之时作修二类呾特罗乘显然流行约二百载但瑜伽及无上瑜伽二类犹付隐密直至后来波罗王朝始见宏传也(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刊本八二页又第二十七章刊本一五四页

于此一时期中大乘佛学异说竞兴似甚开展实则印土流传未尝能臻于极盛盖自大乘教法勃兴渐遍各地而小乘相俱流行终不稍让(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刊本一三四页)且较论大小势力之优劣则当六庄严(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住世之际大乘诸师固属胜者随从僧众亦极善良但论其数量则远逊于声闻之众降至无性律天犹复尔尔(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七章刊本一五五页)至于小乘势力较昔亦见衰退十八部中以争论因缘及外力逼迫而致灭迹者大众系有东山西山雪山一切有系有迦叶分別说上座系有大寺正量系有守护仅余少数部派传通而已(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刊本一三四页)是则此期佛学之大势小乘已减色于昔时而大乘复远逊于小乘矣且此大乘重心自世亲以来渐专趋于中印摩竭陀而以那烂陀寺为之枢纽曾有一时间诸师宏化遍涉四方如东则安慧陈那西则德光佛使(无著弟子)南则佛护清辨及解脱军北方迦湿弥罗则僧使(世亲弟子)而大德法使(无著及世亲之弟子)则遍历各地焉(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刊本九九页)然此盛极一时曾未能久至于法称即已大逊于陈那住世之时东印南印皆以外道跋扈佛学遽衰(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刊本一三二页)至月称时外道势力日见凌逼那烂陀寺讲学之制至因以变通凡不堪折伏外论者皆使讲说于堂内不复公开云(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四章刊本一一七页)又法称时达多达罗伊及商羯罗等外道尝至藩伽罗与佛徒争论厥时大师云亡竟莫之敌而至于屈伏道场二十五处悉被焚掠比丘五百亦被迫改宗东方至欧提毘舍亦然又南方因鸠摩罗梨罗外道势盛佛护清辨之徒皆不能胜以至俗间多改信外法云(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刊本一三二页以下)由此言之当时佛学内则派別纷歧势力分散外则异宗逼迫区域日穷甚至于终就衰颓者亦自然之势矣

(二)印度佛学衰颓时期

法称而后印土佛学仅流行于东西两隅势力大削(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七章刊本一五五页)但以当时政治之特殊情形偏安之局却为时极久而別开一番情景焉盖印度国势常在割据状态之中东印夙为旃陀罗王族及栗咤毘王族所统治自世亲时代以来两族实力迭为消长迨法称后西历第七世纪中(唐高宗时)瞿波罗王崛起踵旃陀罗族之后统一藩伽罗国渐侵摩竭陀等地于是建立波罗王朝崇信佛法历世不替(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八章刊本一五六页)而王朝十八世之间其尤竭诚护法创建寺院新兴事业者凡有七世通称之「波罗七代」此七代中尤以达磨波罗王时(唐德宗时)为盛王于那烂陀寺附近重建欧丹富多梨寺又于其北建毘玖罗摩尸罗即超岩寺道场百八上座之数如之规模宏远遂夺那烂陀之席蔚为最高学府而教法迁移主宏密乘显宗各派降为附庸焉

佛学中密乘之兴本以对待婆罗门教而图挽回世俗之信仰至后独立發展颇趋支蔓如在先有作修二类呾特罗之別次复有瑜伽呾特罗次复有无上瑜伽呾特罗又次于无上瑜伽中区分部类层出不穷终至专务瑜伽无上瑜伽而作修观行日见衰减于是真言乘阇黎成就悉地者亦于波罗七代间先后辈出(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七章刊本一五四页)计至茶那迦王之时大悉地者传有八十四人(见多氏《印度佛教史》同章同页)其一类无上瑜伽蕴义深妙者人界初未尝传乃由此诸悉地者各別传宏有如萨罗诃之于《佛顶》卢伊波之于《遍行瑜伽母》婆婆缽之于《喜金刚》等皆是也(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四十三章刊本二〇九页

此时期之初密乘阇黎传承之可攷者始于毘流波毘流波与寂天同出于那烂陀座主胜天之门后往南印度吉祥山从龙智学祈祷夜魔勤加修行而得悉地(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刊本一二四页)自后昙毘弊流迦婆日罗犍陀等相继得道(见多氏《印度佛教史》同章刊本一三一页)又有婆婆波婆罗波俱俱啰罗阇嬉金刚等一时俱出皆宏瑜伽及无上瑜伽五部如《密集轮》《喜金刚轮》《明点》《幻化母》《夜摩对治》等皆先后流布及嬉金刚弟子檀毘醯卢迦又传来《佛顶轮》《阿罗梨呾特罗》《救度母轮》《俱卢俱梨现证呾特罗》等盖无上瑜伽之学至此已稍稍备矣(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六章刊本一四四页以下

此时传布之密乘有最可注意之一点即其与中观各家特相关涉也诸大阇黎中有摩檀祇者相传从提婆修学而得悉地故尽传龙树提婆之呾特罗本论广事宣扬(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九章刊本一六四页)又有护足者亦谓亲承月称受《密集轮明灯》等本典又云尝见龙智而传其宗(见多氏《印度佛教史》同章刊本一六五页)自此而后龙树提婆月称等密典注书乃大出而密乘之学亦与中观相涉不可解矣溯自密乘盛行显教各学流传即有畛域如律学瑜伽学等皆盛于西北其作家有释迦光施戒智铠释迦友妙友(皆传律学)戒贤称友(皆传俱舍)释迦慧(传因明)等中观之说特盛东方清辨三传弟子智藏寂护等先后广弘其宗(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八章刊本一五七页又一六二页)密乘大师既会萃于东方故与中观相关合不为无因也

及至波罗王朝第四世达磨波罗王时密乘益见發达则又与般若学说贯通时王新建道场约五十处其三十五皆宏般若又建超岩寺八百讲座亦半属显宗盖王特尊信师子贤及智足二师故即以其所宏般若及密乘之学遍传各地于是通两部者不可胜计(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章刊本一六五页)师子贤者王朝二世提婆波罗王时由王族出家依寂护受《中观》本论及诸论议又于遍照贤处听《现观庄严论》其时注《般若》者极多而互异其说师子贤乃摄集应理之义为《八千颂般若广释》等(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章刊本一六六页以下)所著《现观庄严论释》会通经文纠正旧解尤为特出盖其学宗直承慈氏卓为一家矣王于其说特所钦崇遍令学徒与密乘诸典同习故其涉入密乘特深也

又此王时既建超岩成为密乘教学中枢寺主大师历世相承多有传纪可攷最初十二人通称「调伏法呾特罗阿阇黎」(见多氏《印度佛教史》序言刊本第三页)初为智足即师子贤之弟子后复得金刚阿阇黎之传而宏密乘遍及作修瑜伽三部本典及五种内道呾特罗(《密集》《幻网》《佛平等行》《月明点》及《忿怒文殊》)而于《密集》解释尤工广事流布云(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章刊本一六七页以下

其后继为上座者为燃灯贤楞伽胜贤(宏《上乐轮》)吉祥持(宏《夜摩》)现贤(宏《明点》等)善称游戏金刚难胜月本誓金刚(宏《喜金刚》)如来护觉贤(宏《夜摩》《上乐》)莲华护(宏《密集》《夜摩》)是皆维持智足之传统而专宏无上瑜伽者其在超岩上座以外而同宏此宗者犹复甚多如寂友则通《般若》《俱舍》及作修瑜伽三部呾特罗又如觉密觉寂则通三部而特精瑜伽著作《金刚界仪轨瑜伽入门》及《大日经集释》等又如喜藏亦宏瑜伽密典又如甚深金刚甘露蜜等始传《甘露金刚》之法而宏无上瑜伽(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章刊本一六九页以下)密乘之势可云极盛其外如海云之宏瑜伽作《十七地注》法胜之宏因明为七论疏皆不过继述绪余不能比也(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章刊本一六七页又第三十一章刊本一七二页)至王朝第七世摩醯波罗王时毘睹波阿阇黎传来无上瑜伽最胜之《时轮呾特罗》其徒时轮足俱宏此宗(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二章刊本一七五页)于是密乘之学乃全备矣

及后王朝第十一世茶那迦王时超岩讲学称为最胜时贤巨德多受座主之聘一时护寺要职有六大师称为「六贤门」(谓其典掌寺门也)云六门者东则宝作寂南则智生慧西则自在语称北则那露波其次为觉贤中则宝金刚及智吉祥友皆博晓五明专宏密乘于无上瑜伽《上乐轮》之说尤所致意但诸显籍因明七部慈氏五部及寂天《入菩萨行》亦时时涉及焉(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二章刊本一七八页)盖此时学风无上瑜伽既已發达绚烂之极故复有显密瑜伽融洽之趋势此实大乘佛学掉尾之一大变化矣自后超岩寺之法统维持余势绵延不绝但亦无新發展座主之佼佼者有燃灯智(即阿提沙)梅呾梨波那露波师弟及阿提沙五大弟子等其在王朝第十七世罗摩波罗王时之无畏现护则为此学大师之殿军其后不久波罗王朝递嬗于斯那王朝四代之间约八十载先后有二十四大自在者皆随从无畏现护之学因循旧范显密贯通余势奄奄殆欲息矣(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七章刊本一九一页以下

当波罗王朝时佛学保其一隅残局殆五百年然其间受异道之迫害实无时或已其最甚者则回教徒之侵入也回教之害与波罗王朝相终始西纪七百年代摩诃末将军始占信度即在王朝之初期迨乎十世纪后半王朝中世回教徒占领高附奠都其间渐蚀五河遂侵内地相传先后侵入有十七次而每一侵及必举异教寺院付之一炬信徒受害更不待言于是藩伽罗又恒河北岸之阿踰陀阎摩河两岸各地又自波罗奈至摩腊婆各地缽罗耶伽摩偷罗拘留等地改信回教者日见增加又迦摩卢提罗诃提欧提毘舍等地亦复外道日盛其仅存之乾净土惟摩竭陀迤东耳(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六章刊本一九〇页)至十一世纪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回教侵入益深渐达东印各地大师星散多历尼泊尔迦湿弥罗诸地入于西藏既而王室亦正式改宗欧丹富多梨寺及超岩寺先后被毁硕果仅存那烂陀寺亦祇余七十人(上见多氏《印度佛教史》第三十七章刊本一九一页)于是佛学残余不久灭迹于印度本土时为十二世纪末叶也

印度佛学之传入西藏即在此一时期以其邦土接壤僧俗往来故在印度晚起诸说均次第北输入后回教逼迫益甚大师徙地者亦益多传述构组俨然典范西藏佛学之源泉盖均在是矣波罗王朝一期学说关系藏土尤切试为表列年代大事粗见其概

波罗王朝世系
年代
大事
瞿波罗(牛护)西纪
660-705(唐高宗中宗时)
王朝开创
提婆波罗(天护)
706-753(唐中宗至玄宗)
寂护莲华生入藏
达磨波罗(法护)
766-829(唐德宗至敬宗)
始建超岩寺
摩醯波罗
848-899(唐宣宗至昭宗)
胜友等入藏
一一茶那迦
955-983(后周世宗至宋太宗)
超岩「六贤门」出
一三涅耶波罗
1015-1050(宋真宗至仁宗)
阿提沙入藏
一八夜叉波罗
1138-1139(宋高宗时)
大臣罗婆斯那篡位王朝灭亡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西藏佛学原论及佛学论著选集(卷2)
关闭
西藏佛学原论及佛学论著选集(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