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西藏佛学之传播
追溯西藏佛学之渊源,亦既可以见其本质之一斑,但藏中所传学说以时会因缘风土俗尚,先后流变亦颇不同,迨至晚世教学浸润既深,藏人士又尝运其纯熟思想改弦而更张之,则又非可直取印土之学而概论西藏也。于此应知西藏佛学传播之略史。
据西藏人之传说,以为远在东晋之末即已有佛典输入,但是说不甚可信。藏土开化较迟,初即流行一种拜物神教名曰笨教者,禁咒役神以为祸福,思想闭塞,未尝知所谓佛法也。至于弄赞甘普王(王当西藏王统之第三十世)先与尼泊尔通婚媾,次于唐贞观十五年尚唐宗室文成公主,佛法经像随以传播,信仰骤隆。复选派大臣子弟端美三菩提等十七人赴西北印度迦湿弥罗习梵语,求佛典,七年乃归。辄仿笈多字体制定西藏文字,迻译《宝云》、《宝箧》等经,此实为佛学传播之始。但诸译典今无一存,所传如何莫从推晓。且当时未立寺院,亦无僧伽,民间信仰依然为神道教,则此佛学输入未见实际影响,从可知也。尔后日渐流传,迄于今世,其间尝一度遭遇毁佛灭释之厄运,后来史家因以区別佛学传播为两大时期,毁佛以前所流布者谓之前传,复兴而后则谓之后传。前传佛学偏重显乘,而其事以翻译整理为多;后传佛学则偏重密乘,而其事以研究组织为多。两期事实颇复迳庭,今当次第举其概要。
前传佛学最初有寂护师弟及莲华生等之入藏。时乞㗚双提赞王(778-846)在位(王于西藏王统为三十五世,当唐玄宗肃宗之时),朝臣之间信佛与辟佛者互诤甚烈,王力排异议盛宏佛法。从印度聘致阿难陀等从事翻译,又遣巴沙南赴尼泊尔访求大德,遇寂护即延之入藏。时藏中佛法初行,旧有神道信仰仍盛,僧众亦无一定规范可言,宏化不宜,遂复返印。但藏王又重致之,住藏历十五年。所学本属中观清辨学派之一別系,但秉律行持悉从旧范,(说一切有部律)又仿印土欧丹富多梨寺制建立三姆耶寺于拉萨郊外。落成以后,即从印土聘来持律比丘二十人,如法建立僧伽,复遣藏土英俊子弟七人赴印学法以为之继,西藏佛学之真正建立实始于此。
然其时藏土佛学所遭窒碍不一而足,其尤甚者,内则汉僧之异说,外则神道之俗信也。汉土僧徒在藏讲学较久,势力颇盛,为之领袖者有大乘和尚。其人持说近似禅宗,以为直指人心乃得开示佛性,依教修行均唐劳耳。以是流于放逸,全无操持。此与寂护新建律仪之宗教适相乖返,诤论嚣然,久莫能决。时寂护弟子莲华戒继续来藏,精通中道,雅善因明。于是藏王集众,使两家论议刊定是非,莲华戒陈词破难,和尚无以应答,遂放还汉土;自此藏土中观之学遂代禅教而兴矣。然于一般民众之间素奉神道,势难骤舍,迷信正学势不相容,佛学之行颇受阻碍。于是寂护请于藏王,由乌仗那延莲华生入藏宏法。莲华生偕其弟子二十五人在藏,约经数月,以密乘咒法摧伏外道,为佛法之护持,厥功甚巨,后世为之史传者因附会其辞,涉于荒诞,于莲华生学说传承反无著录;又莲华生自身亦无著书表见。今以寂护特相援引之一点观之,所持学说或即中观而兼密乘者,后人谓之中观自立派(清辨学派)是也。或者以为西藏密乘即始传于莲华生,此说难信。盖藏土密乘流布犹在此后,则以印土学者法称、净友、觉寂、觉密等相继北来,广译密典,兼传其学。以其真言仪轨颇多近于神道之作法,故其传布较易为力,后来所谓旧派密乘学,实自此伊始也。
然此时藏土佛学犹在草创,缺憾甚多。有如传译经籍,多恃口传而无写本,改易脱略,势所难免,故所译文有待订正。又入藏诸师,体多衰迈,不胜繁剧,而印藏英才如遍照、德柱积、龙帜、智军之辈,本可延致,而藏王持重,卒不果行。以故佛学流行,不过如晦冥之夜,才启一线曙光耳。(以上情况,见觉密与藏王及臣庶函中,原函译存《西藏藏经丹珠》论部第九十四函,參照別录略目。)进展發扬,盖犹有待矣。
此后王统三传至徕巴瞻王,(西藏王统第三十八世,唐宪宗至文宗时,)大宏佛学。以有憾于历代译经未臻完美,故遣使入印广事延揽,并集藏土译人从事协助。于是俊彦毕集,印度学者则有胜友、戒帝觉、施戒、天帝觉、觉友等,西藏译人则有宝护、法性、戒智军等,著名者不下三十人。开场翻译之先,厘正译语,凡在前代未经译传或译不雅驯者,皆加补订,是即就大小乘诸典之所出诸名,审定其译语结构,悉使与文法吻合;有难解者则分析其语,用因明解释而后纪之;其不能说明者,复随其语性所适而意译之,修饰其字;其有已经适如原意而定名者,亦于文字方面与以精炼。如是厘定名字编纂成书,即后世著称之《大辞汇》及其略释《声明总义》也。(此段參照奈塘新版《甘珠目录》二四页下至二五页上。)
胜友等既审定译名,奏请颁行,于是用以校补经部之各种旧译,自《大般若》初分三四分等,以次出经极多。论部则增译大乘要籍,尤有关系,昔来熟知之诸大师如龙树、提婆、马鸣、慈氏、无著、世亲之作,悉见流布。现存《西藏大藏经》中显乘要籍,泰半由此时译出,间有旧本亦经校订。试就论籍分类列表观之。
此中瑜伽译籍几臻全备,中观亦及其半,显教大乘之学,至此可谓發达至极矣。
现存部数 当时译订部数 般若 四四──┐ 中观 一五二──┼────六六 经释 四〇──┴────六〇 瑜伽 六六───────四〇
然当时译典关系学说者犹不止此。西藏流传佛学以来,虽历经在上者提倡,而旧时神道之教深入人心牢不可破,僧制创行不久亦复间杂俗习,戒律废弛,莫由整顿。及至此时谋根本改革,一方限制密乘之译传,一方创行完密之戒律。则从印度通行之说一切有部,译其全数《戒本》、《毘奈耶》、《十七事》及《律论》,以为准绳。复由政府确定僧制,区分僧位师弟三等,(于是师称「喇嘛」,意云上师,后乃泛称僧众。)各给俸禄。则以五户之租岁给一僧,俾得安心修道,不事旁务,而僧伽律仪自趋整肃。次复以十善道教化民众,颇见以身作则之效,而与后世教学之关系尤巨。盖此时译师所学宗承印度,师法精严,最初植基础于七众律仪,再益以《瑜伽》菩萨大戒,次及五明,成其大乘,次第井然,学法圆满;(此与汉土义净《寄归传》所说相通,其时代相去固不远也。)于以奠定藏土真正佛学之基,非偶然也。胜友、戒帝觉旧传出于安慧学系,而其订正旧译宏布瑜伽,一与汉土玄奘传护法之宗者遥相对峙,亦此学中之一奇观矣。
徕巴瞻王一代佛学为前传最盛之时,亦即前传之终点。以王新制养僧,民间不无苦于重税,生计影响,怨恨不平,对于佛法遂起反感。故王之左右于信佛大臣病逝之后,阻挠宏法,无所不用其极,王遂郁郁以终。(一说王弟朗达玛王之党羽弑之。)王弟朗达玛王嗣位五年之间破灭佛法,禁翻译,废寺院,毁经像,杀沙门,备极暴乱,几举提赞王百年以来之培养及徕巴瞻王念载之盛业一旦毁之。未几,王为喇嘛吉祥金刚所暗杀,其所亲信益迁怒于僧徒,或捕杀,或逃亡,无一幸存。而一般文化亦同此摧残,国内分崩,争乱不绝。于是全藏陷入黑暗时代约及百年。至此毁佛时期适与唐代武宗会昌之厄相先后,两地因缘如出一辙。但藏地佛学传播未久,根蒂不深,骤遇此种打击,创痛之巨,远甚于会昌矣。
当朗达玛王毁佛之际,拉萨西南翠葆山间有修行僧三人,出亡安土,(今甘肃省之西南隅)师事大喇嘛思明得具足戒。次复有西藏鲁梅地方之僧众十人来学,亦获受具。后此诸人偕还藏土,努力恢复佛法旧观,于是渐启后传佛学之新运。但秉持密法,杂入神道,利弊參杂,未云善也。厥时复有藏地额利王智光者,热诚兴学,思欲革之,遣宝贤等赴印修学以为预备,而学者大半病废中道。乃复从东印聘致大德法护及其弟子辈,广事译订,密乘中未经译宣之典补出甚多,密乘复兴,一时称盛。而此时学说以在晚出,较之旧传极见进步,于是密乘之中判分新旧,自前出者皆为旧宗,此时所传则为新宗云。然后传佛学复兴之业尤关重要者,则智光及其嗣菩提光延致阿提沙入藏宏法也。
阿提沙一名吉祥燃灯智,东印奔迦布人,博通显密,德重当时,尝为超岩寺上座。智光菩提光先后礼聘,殷勤难却,遂允入藏,时西纪一〇三七年也。(宋仁宗景祐四年。)始于额利驻锡三年,次于尼塘九年,卫藏九年,巡化各方凡经念载,德行所感,上下归依。于是挽救颓风,树立新范,藏土佛学面目为之一变。其间复多事翻译,并著述《菩提道灯论》等,努力宣扬显密贯通观行并重之大乘学,藏传密典及中观论籍因之完译而臻于美备。及阿提沙示寂,(七十三岁时西纪一〇五二年)其弟子冬顿(1002)等益张其说,针对旧传密法专尚咒术者,別立一切圣教皆资教诫之宗。判三士教,摄一切法,又奉四尊,(释迦、观音、救度母、不动明王,)习六论,(《菩萨地》、《经庄严》、《集菩萨学》、《入菩萨行》、《本生鬘》、《法句集》,)次第四密,(作、修、瑜伽,无上瑜伽,)而以《上乐》、《密集》为之最极,组织精严昔无其比,遂有所谓甘丹派,(甘谓圣教,丹则教诫,即一切教皆教诫之意。)而开藏土佛学分派之先河矣。
阿提沙之在西藏所传播者,盖皆有感于当时学界之紊乱,思有以董理之,而所依据则属印度通行之学说,故其改革之实不过以纯粹印度新说而易神道混杂之思想耳。厥时政治虽未统一,而新兴佛学却极畅行,一时风气转移,竞尚密乘,各出传承,歧为多派。其旧有之密乘学者即別为宁玛派,(意云古派)次第继起者复有迦尔居派、希解派、萨迦派、爵南派,皆属大宗,其间別系犹不与焉。
宁玛派即前传密乘之学相承未改者。修学之要,大抵区分九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皆应身佛释迦所说。密乘外道,作、修、瑜伽,三乘皆报身佛金刚萨埵所说。内道、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三乘皆法身佛普贤所说。此中复以无上瑜伽中喜金刚法为最究竟。行持从俗,不守律仪,以为观修自显现净智,契证空理,而得解脱云。
迦尔居派创自摩尔嚩(十一世纪人),其人尝三度游学印度,师事阿提沙。迨即最后,受密乘学于超岩寺那露波之门,得金刚萨埵娑罗诃龙树以来之直传。(以是其后创行一派即名迦尔居,意云教敕传承也)。精习瑜伽密中之密集,又无上瑜伽密中之喜金刚、四吉祥座、大神变母等法,尤于空智解脱合一之大手印法洞达奥蕴。归藏以后,传其学于弥拉莱波,再传至达保哈解,更和会阿提沙《菩提道灯》与弥拉莱波之大手印法,著《菩提道次第随破宗庄严论》,盖有取乎佛护中观之说以为解释也。其后即因流布地方渐广,传习观法次第差殊,遂更九分小派,不一其说焉。此九派中杜普派于元初有大学者布顿者出,博贯五明,精通显密,整理大藏,注解要典,于戒律密乘均有创获,而立说平允,极为后世所宗。
萨迦派则自藏土王族衮曲爵保创之。衮曲从译人释迦智受显密诸典。后于藏州西百余里之萨迦地方建立寺院,聚徒讲学,因有萨迦派。此派学说亦融会显密,而用清辨一系之中观为密乘本义之解释。又以显乘之菩萨五位(资粮、加行、见修、究竟)与密乘四部对合面修,以为修此即自然修彼。以是于加行位中煖顶忍三昧耶断所取惑,世第一法三昧耶断能取惑,同时以菩萨智慧本性光明照耀而入大乐定,则已达显密融合之境地矣。其次各位合修,例此可知。此种学说不尽出自印度,而別属迦湿弥罗班禅释迦师利一系译传之言。然于前此所有密乘之学已大相迳庭,故又与宁玛派之旧学相对而名之新学云。
希解派较晚出,以元初南印阿阇黎敦巴桑结为始祖。其学出于超岩,立说之要在以密乘四种断法除灭苦恼,(以是派名希解,即能灭之意。)而辞理浅显通俗极广。至所尊奉之呾特罗分別初中后三类,有《除灭》、《三灯》、《夜魔帝成就法》等。敦巴尝五度入藏,广事行化。三传至玛齐莱冬尼,行脚一生,开化尤盛。
爵南派之建立为时更后,西纪十四世纪初图解宗都始创行之。亦取秘密新学之说而略变之,建寺爵南以事宏化,因得派名。迄明万历年间,此派有大学者多罗那他,博学能文,兼通梵语,为译家之殿军。但此派至清初改宗,今无传焉。
上述各派之间,除甘丹派专事教化而外,余均滥用势力,句结土豪以干与政治。有如迦尔居派即尝揽握藏中大政施行威福,而尤与政治密切以张其权势者,则萨迦派也。此派之第二世孔迦宁保,尝由元成吉斯汗与以西藏之统治权,复受命开教于蒙古,一派之势骤臻极盛。至其第四世孔迦嘉赞,学尤精博,应元库腾汗之召入朝,依用兰查字体改定蒙文,因受帝师尊号。其姪第五世怕克巴(八思巴),更大得元帝之信任,入朝为帝灌顶,亦受国师之封。既而归藏,统一久事纷争之十三州,悉举以臣属于元,藏中佛学,即通称喇嘛教者,亦随以遍行内地,僧众骄佚,久而益弊,终元之世无少改进。而余派势又较弱,如迦尔居派等依然竞事争权,不暇宏法。此种相安卑陋之情形,实可谓藏土佛学之中落矣。
及于明初,鉴于元代纵容喇嘛之弊,改变政策,册封各派喇嘛为王,以杀萨迦派专横之势,于以渐启革新教学之运。迨永乐年间,西宁西南有宗喀巴者出,游学西藏,目击时弊,慨然有改革之志。乃尊阿提沙甘丹之宗,兼取布顿之说,合一经咒,励行律仪,而复撷取各派所长,融为一说。宗喀巴之为人,学问德行均优越当时,故教化所及,靡然从风。门人学者皆黄衣冠,以与旧行各派赤衣赤帽者区別,时人目为黄帽派。后于拉萨东南建迦登寺,(迦登为兜率陀之翻译,意云喜具足也。)传宏其学,益见广播,藏土久弊之佛学乃获一旦昭苏矣。
宗喀巴弟子有根敦珠巴及开珠伯二大家均能传其说,因有格鲁派(意云善行,谓其谨守律仪也),亦曰迦登派,亦曰新甘丹派。讲学之地于迦登寺外,又在拉萨近郊建色拉、莱蓬二寺,一时并称三大寺。其在伽登住持而传宗喀巴之衣缽者为大弟子盛宝(即嘉摖传),遂成后来迦登座主传承之嚆矢。又此派后人创历世转生之说,以为宏化之方便,自宗喀巴高弟根敦珠巴开瑰仍以后,相承不绝,分別得班禅(梵语意谓大宝师)、达赖(蒙语意谓大海)之号,班禅为其师转生,达赖则其弟也。及明宪宗加之册封,势力更盛。清初达赖第五世罗赞嘉错博学多才,熟谙宗教,盛折异派,使之改宗,其于学界固已得占优势,而复借蒙古和硕部(青海附近)固始汗及清代之武力,底定全藏,即置班禅于后藏,而自居前藏,以分揽统治之权。于是政教合一,悉掌于达赖,而萨迦派一蹶不振矣。自后传袭不替,直至于今,故藏中佛学即以宗喀巴之说为正宗,余派皆所不逮焉。
西藏之后传佛学,自阿提沙锐意整顿以来,派別竞兴,略如前述,凡有七系二十余派,其系统前后可列一表如次。
┌─(一)宁玛派又分五派 │ └─(二)甘丹派─┬──────────────(七)格鲁派 ├─(三)迦尔居派又分九派 │ ├─(四)希解派 │ └─(五)萨迦派─┐ │ └─(六)爵南派─┘
此等派別多数渊源于印度。所持学说关于显教部分者,至阿提沙而大成。即从晚世印度佛学者之通说,判大小乘为婆沙、经部、瑜伽、中观四者,次第浅深极至中观为最究竟。但在中观,佛护、清辨又复异辙,故后起各派又依违两家之间,互有歧异。若从晚近学者之说,则宗喀巴以外,亦未尝有真持佛护、月称之说者也。其次关于密乘部分,更属印度晚代最發达而流行西藏最盛之学。此以无上瑜伽为指归,其间各种咒法次第發现流行,故各派所崇视其时尚颇有出入,而成为分派之根本原因。但至宗喀巴时,不事泥古,善为改组,合密乘四部之法次第修习,总揽无遗。故所立说,实乃综贯印藏所传显密诸说,非尽因袭,非尽创新,以成其特殊体系,六百年来久而不弊,非无因矣。
【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3 册 No. LC03n0003 西藏佛学原论及佛学论著选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0-3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