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
一 庄严经论之作者
有宗六足,奘译其五而缺《施设》,法相十支,奘译其八而缺《分別瑜伽》与《庄严》,以是《施设》后翻,《庄严》旧译,文义有疑,久莫能决。今论《庄严》作者果为谁氏,即疑义之一端也。
《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唐波罗颇迦罗译(时贞观四年至七年,公元六三〇~六三三年),题无著菩萨造。李百药序之,亦曰「无著菩萨纂焉」,未有异说。后十余年,奘门所传乃谓,《庄严论颂》弥勒所说,长行释者世亲。其师并谓,旧人总说天亲作,是谬说。其后慧沼谓《庄严论颂》及《显扬论》俱无著造。义净谓无著八支而《大庄严论》居第七。《元代勘同》亦云,《大乘庄严经论》无著造,勘与蕃本同。迄于晚近,欧人莱维 S. lévi 于尼泊尔得其梵本,不题作者,而莱维刊行之本亦题为无著所造。合各家言,对《庄严》之作者乃有四说:
(一)本颂、长行,俱无著造(旧论译主波颇、义净、庆吉祥、莱维)。
(二)本颂、长行,俱世亲造(旧人有此说,见基师《述记》)。
(三)本颂、弥勒造,长行、世亲造。(玄奘、太贤、基师。又日人宇井伯寿依西藏传说及入大乘论考订亦谓为弥勒作。)
(四)本颂、无著造(慧沼)。
其第二说未详所据。余所争者,乃在本颂之为弥勒作,抑为无著作。夫弥勒说法惟无著亲闻之,弥勒之学亦惟无著口传之,遂谓弥勒所说不异无著所说,何害?然而按诸译籍,弥勒、无著,著书各別;考之传记,弥勒为无著所师,当时又实有其人。又无著之学得自弥勒,其先称述,而后自为制作,显然分二时期;则其或称弥勒,或自署名,不容混淆,而须加证是。今比较无著余籍以推求《庄严》作者,乃得一不同古人之第五说:
何以知本颂为无著所作耶?曰:无著尝作《摄论》散释《大乘阿毘达磨经》十殊胜语,行文之间,长行意有未尽,即另制伽陀,或摄前文,或总余义,综计全论凡有一百二十八颂(其有引用之明文者不计)。今细按之,其什之三皆见诸《庄严经论》。此《摄论》一百二十八颂者,由世亲、无性之注释观之,皆非援引经文或弥勒之言,乃无著所自著。又考奘门著述亦深信此说,无有异议。《庄严论》中既处处有此等颂,以为概例,则《庄严》本颂之出诸无著而非弥勒,可无疑也。
然于是犹有异难须通者数点:
一、《成唯识论》卷三曰:「又圣慈氏以七种因证大乘经真是佛说」。详列七因而结之曰:「如《庄严论》颂此义言。」此似可证论是慈氏说也。然按其文意,固可谓慈氏有七因成立大乘之义而无著本其意于论颂之(《庄严经论》本但有颂也),不必即慈氏之自颂也。(《入大乘论》引慈氏《庄严》文亦可如此通)
二、《摄论》卷中引五现观伽陀,而谓「如《大乘经庄严论》说」,此似別以《庄严论》颂为一类,不为无著所自造。然此亦但可证无著之造《庄严》先于《摄论》,而不足以证《庄严》不为无著所造。《摄论》余处颂文,如上所述,固多见于论中矣。论中余处用《庄严》文不标而此处独标者,特作者意乐则尔(如《成唯识论》中援引颂文,多不标出处,《述记》始一一言之),又以行文之便,凡颂重摄长行略出余义,即与引文有异,故虽出于《庄严》亦不标也。
三、《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说诸佛法界清净四颂全同《佛地经》(经亦仅有此四颂。《般若灯论》更引经余颂,不见于唐译),似又可证论不尽为无著造也。然于当时著作,此例实繁,如《大论》全引《深密》,全引《宝积》,又全引《杂含》摩呾理迦,而不妨其称弥勒说,今《庄严》引《佛地》数偈,又何害其为无著造乎?
论之长行何以知为世亲所释耶?此有三证:
一、《摄论》伽陀之见于《庄严》者,世亲释文即多与《庄严》长行相同。
二、《摄论》文义同于《庄严》者,世亲释文亦多与《庄严》长行相同(如《世亲释》五,解四秘密一段,同于《庄严论》第六)。
三、世亲释文旁论,有时亦与《庄严》长行相同(如世亲释一,旁辨三藏有上下乘差別,又以九缘成立,又各有四义等,全同于《庄严论》四《述求品》)。
由此三例,《庄严》长行之出自世亲,亦无可疑。
进而论无著之制《庄严》颂果在其一生中何时期,又与其前后著述立说之关系何似,今不幸无无著之专传可考,但据以次各书略言其概。
(一)陈真谛译《婆薮槃豆传》(略称陈传)。
(二)唐玄奘述《西域记》卷五(略称奘传)。
(三)西藏传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据多屋弘氏《无著菩萨传》稿所引,略称藏传)。
三书以陈传为最当理可信,今节录之如次:
「此土(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富娄沙译为丈夫,富罗译为土)有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有三子,同名婆薮槃豆(原注:婆薮译云天,槃豆译为亲。天竺立儿名有此体,虽同一名,复立別名以显之)。……长子婆薮槃豆是菩萨根性人,亦于萨婆多部出家。后修定得离欲,思惟空义不得入,欲自杀身。宾头卢阿罗汉在东毘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说小乘空观;如教观之,即便得入。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往兜率陀天,咨问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还阎浮提,如说思惟即便得悟,于思惟时地六种动。既得大乘空观,因此为名阿僧伽(原注:译为无著)。尔后数上兜率陀天咨问弥勒大乘经义,弥勒广为解说。随有所得,还阎浮提,以己所闻为余人说。闻者多不生信。无著法师即自發愿,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惟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弥勒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随所诵出,随解其义。经四月夜解《十七地经》方竟。虽同于一堂听法,唯无著法师得近弥勒菩萨,余人但得遥闻。夜共听弥勒说法,书时无著法师更为余人解释弥勒所说,因此众人皆信大乘弥勒教。无著法师修日光三摩提,如说修学即得此定。从此定后,昔所未解悉能通达,有所见闻,永忆不忘。佛昔所说《华严》等诸大乘经悉未解义,弥勒于兜率陀天悉为无著解说诸大乘经义,法师并悉通达,皆能忆持。后于阎浮提造大乘经优婆提舍,解释佛所说一切大乘教。……」
依据陈传,无著大乘论之制作至少有如次之四时期:
第一 初入大乘空观时期。
第二 传述弥勒学说时期。
第三 解释大乘经时期。
第四 暮年行化时期。
无著著作现存者有(一)《顺中论》二卷,(二)《显扬圣教论颂》一卷,(三)《庄严经论颂》约三卷,(四)《摄大乘论》三卷,(五)《集论》七卷,(六)《金刚般若论》二卷,(七)《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八)《解深密经论》(九)《禅定灯优波提舍》,(十)《佛随念论》,(十一)《法随念论》,(十二)《僧随念论》。都计十二种,约二十余卷。《庄严经论》解大乘经,当是第三时期著作。其先承《中边》,后启《摄论》,盖瑜伽与唯识转移关键之所在也。
二 瑜伽与唯识
瑜伽与唯识,学说有先后。瑜伽以三乘观行之境为序,齐被五姓,故其立说无所偏重。唯识后起,专宏大乘,一以识智贯之,意乃独有所寄。瑜伽诸论中如《中边》,依据三性,以依他性虚妄分別为枢纽,说境则唯心,说生则二缘起,本已肇唯识之端。然尤能贯通其说而阐明唯识宗旨者,首推《庄严经论》一书。论之宗极,旧时谓在无分別智,在八事摄大乘。今以境、行、果,三决择之。其言「境」有曰:
「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述求品》(第三十二颂)
此皆总言一切所缘不外心光,故善成唯识。其次言「行」,有曰:
「福智无边际,生长悉圆满。思法决定已,通达义类性。已知义类性,善住惟心光。现见法界故,解脱于二相。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物故,善住真法界。无分別智力,恒平等遍行,为坏过聚体,如药能除毒。缘佛善成法,心根安法界,解念惟分別,速穷功德海」。……《真实品》(第六至十颂)
此五颂解五位。五位者,三乘之所共立。今则于集大聚位知所思法义类悉以意言为性,意言即是分別。论卷五云,「意言者谓义想。义即想境,想即心数,由此想于义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于通达分位了达无境唯心善住唯识,于见道位了无能所取离二取相,是皆以唯识观入,与《摄论》入所知相同。又于修道位以无分別智坏阿赖耶,于究竟位以第一义智穷功德,则转识为智以后之事也。五位可谓皆以唯识为判,后来世亲《三十颂》之五位即本于此。又论说「四加行」乃合资粮、加行二道而言,文曰:
「尔时此菩萨,次第得定心,唯见意言故,不见一切义(煖)。
为长法明故,坚固精进起,法明增长已,通达唯心住(顶)。
诸义悉是光,由是唯心故,得断所执乱,是则住于忍(忍)。
所执乱虽断,尚余能执故,断此复速证,无间三摩地(世第一)」。……《教授品》(十三至十六颂)
此与《中边》于虚妄分別入无相方便相一颂(「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意同,亦从唯识立说也。
最后言「果」,李序所谓转识为智,束智成身,详余籍所未有。其文曰:
「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菩提品》(第五十九颂)
此中以镜智、平等性智为法身,观智为食身,作智为化身。故又曰:
「性身及食身,化身合三身,应知第一身,余二之依止。」……《菩提品》(第五十二颂)
此亦同于唯识。合境行果三皆偏重唯识立说,故此论者,实由瑜伽渐入唯识之籍也。
三 唯识古学与今学
《庄严》之言唯识,与后来所谈者多有不同,于此宜知唯识有古今学之別。此言古今,非以无著、世亲或陈那相望之先后而判也。如以先后判,则应无著古学而世亲今学,又应世亲古学而陈那今学,此将淆乱不得定称。实则无著世亲唯识之学先后一贯,后人有祖述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古学;有演变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今学。古谓顺从旧说,今谓推衍新说,此其大校也。于印度十大论师求之,亲胜、火辨、难陀三家,古学也;护法,今学也(安慧则折衷二者之间)。于东土唯识译家求之,则真谛,古学也;玄奘,今学也。亲胜三家之学于东土仅存鳞爪,研求颇苦文献不足;真谛之译,因奘门斥为谬误,是非亦淆然难知。古学于此,殆已难言,而无著世亲之学亦随之失实不少。幸而《庄严》一论无异译之争,无异宗之执,独能存无著世亲立说之本真,堪为唯识古今学之衡量。今从论文探绎有关古今异说者三数则,以见古学之所以立;此于研究唯识实极有关系者也。
唯识古今学根本不同之点,在其俱言唯识而所以解之者各殊。《庄严经论》卷五《述求品》说求唯识偈曰:
「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法。」释云:
「能所取唯是心光,贪信等二光亦不离心光別有染净法,故二光无二相。」
又偈曰:
「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释云:
「种种心光即是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说彼真实之法」。
此由能所取成立唯识。所取谓句光(西藏译本作似现依处)、义光、身光;能取谓意光、受光、分別光。此三能,取即如次谓一切时染污识、五识、意识(论五、三十六颂);又句、义、身光谓阿赖耶所余识(论五、四十颂)。以《摄论》证之,此句、义、身光谓余识者,即身识(五根)、所受识(色等)、世识、处识、言说识等。又依《摄论》,如是诸识皆是虚妄分別所摄,唯识为性。又即赖耶为「义识而色等为「相识」眼识等为「见识」之谓。因此古学所言唯识,无论能取所取皆是识性,皆是虚妄分別,如是以成其唯识也。《成唯识论》十,举唯识第三解,「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別有法」。此义即同《庄严》,而奘门斥为不正义者也。又古学唯识非但见相为识性,心所亦以识为性,观前引偈意可知。
今学之言唯识则不如是。《成唯识论》卷七难心所別有体,引《庄严颂》云:
「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別善染法」。论释通云:
「应说离心有別自性。……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非彼即心」。
推衍此义则色等境但依心起说似彼现,非彼即心,乃別有性;此即以不离之义说唯识也。故《成唯识论》卷十解唯识第二家护法正义曰:
「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
又《论》卷七曰:
「故唯识言有深义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遣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此皆谓所缘可別有性,但不离识故名唯识;故《摄论》十一识之名,以后各家亦不复举。此解唯识不同,实古今学一切异义之根源也。
四 三性
三性为瑜伽所宗,亦唯识所宗也。《般若》以无所得等三句释空,遍计性等三义释蕴等,瑜伽据之开为三性,唯识复于其中独举虚妄分別所摄唯识以言,故唯识根本义又在于三性也。《庄严论》卷五《述求品》说求诸相,相差別有二,所相五法(色、心、心数、不相应及无为),能相三种,即三性也。由三性解唯识古学,有两大端与今学绝异:
其第一义曰,依他、遍计之同名为虚妄分別也。论《述求品》第三十五、六偈曰:
「意言与习光(藏译此句衍为一颂,下三句又一颂)名义互光起。非真分別故(藏译本作虚妄分別相),是名分別相。
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不真分別故,是说依他相。」
「意言」谓由想于义起意言解,即是有觉分別。「习光」谓意言种子现起境义,即是无觉分別。名义互依而起,境界非真,唯是分別,故名分別相。依他相之解释亦然。二相同为不真分別,而区別为二者,此可取解于陈译《摄论》。论五云:
「分別是识性。识性何所分別?分別无为有,故言虚妄。分別为因,虚妄为果,由虚妄果得显分別因。……分別即是乱识,虚妄即是乱识变异。虚妄分別广说十一种识,略说四种识(似尘似根似我似识)。……就此虚妄分別中何者为依他?何者为分別?」
又陈译《中边论》卷一亦云:
「此中虚妄分別,谓分別能执所执。有者但有分別,无有二者,谓能执所执此二永无。」
此于虚妄分別中区分依他遍计二性,亦同《摄论》。由是可知或十一种识,或四种识,又或六种光,皆是虚妄分別,而由异义故成依他,又由异义故成遍计,所由之义各殊,二相则终不杂乱也。《庄严》四《述求品》第十二偈云:
「如彼起幻师(藏译作幻),譬说虚分別;如彼诸幻事(藏译作所幻),譬说二种迷」。释云:
「如幻师依咒术力变木石等以为迷因,如是虚妄分別依他性亦尔,起种种分別为颠倒因。譬如幻像金等种种相貌显现,如是所起分別性亦尔,能取所取二迷恒时显现」。
此区分二性,一喻幻师,一喻幻事;幻事虽依幻师,而其为幻则同。故论次云:
「如彼谓幻者、幻事,无有实体,此譬依他分別二相亦无实体,由此道理即得通达第一义谛。……谓幻者、幻事体亦可得,此譬虚妄分別亦尔,由此道理即得通世谛之实」。
此二相在俗谛则俱实,在真谛则俱空,然二者非无区別,依未转时,依他无体而为迷因不得自在,遍计则但有似相显现也。故论卷四云:
「离二者,谓分別性真实,由能取所取毕竟无故。迷依者谓依他性真实,由此起诸分別故。」
又分別性就似显现言,依他性指由种子生起言。故论卷十二云:
「远离彼二执者是知分別性,亦知熏聚因者是知依他性」。又二性之言无,亦复不同。故论卷五云:
「自相无起由分別性毕竟不起故,自然无起由依他性自性不起故。」
因说依他同于分別亦是无体,故说此性应断应尽。有如《教授品》第二十二颂云:
「应知缘无相,悉尽诸分別,此中无愿缘,不真分別尽。」《功德品》第三十七颂云:
「若智缘真如,远离彼二执,亦知熏聚因,依他性即尽。」皆可证也。
古学之解释三性,其第二义曰,圆成实性兼摄正智也。
果位正智不可断,亦不可尽,故论十二《功德品》第三十颂释七真如,四种如是真实性、谓空相如、唯识如、清净如、正行如。又谓真实性摄者即是真谛。此中空相如谓法无我,唯识如谓无分別智,清净如谓灭谛,正行如谓道谛。故无分別智摄于圆成也。陈译《摄论》第六云:
「由说四清净法应知真实性,一自性清净,二无垢清净,皆谓真如;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助道法;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正说大乘法。」
释谓,「第一二由无变异成真实,第三四由无颠倒成真实。」(《成唯识论》八无漏有为亦得圆成实名,然于颂中不说)盖同是此义也。
五 心真如(法性心)
《庄严》之释三性,于圆成实又有一要义焉,即目圆成实性为真如,而说有本净、无垢之二相也。论第四《述求品》第十偈:
「二净三譬显」,解云:
「第三真实(真实性真实)应净。」又云:
「二净谓一者自性清净,由本来清净故;二者无垢清净,由离客尘故。」
又论第五《述求品》第三十七偈释曰:
「真实谓如也。一自相,无体体无二,此以无分別体为体。二染净相,非寂静者由客尘烦恼故,寂静者由自性清净故。三无分別相,分別不行故。」
又论第二《真实品》第一义相云:
「非增非减者净染二分起时灭时法界正如是住故,非净者自性无染不须净故,非不净者客尘去故。」
又论第三《菩提品》十八偈云:
如前后亦尔(所谓非净由自性不染故),及离一切障(所谓非不净由后时客尘离故),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
此皆谓圆成有清净相,盖本诸经说心性本净之义。故论第六《随修品》第十八偈云:
「譬如清水浊,秽除还本净。自心净亦尔,唯离客尘故。」
此谓心净非外来,本性净故。然心性言即是真如。故下偈云:
「已说心性净,而为客尘染,不离心真如(藏译作法性心),別有心性净。」
释云:
「不离心之真如別有异心(不净之心)谓依他相,说为自性净清。此中应知说心真如名之为心。」(以下更有阿摩罗识之说,但梵藏两本皆无此文)
此清净心,旧时所谓第九识也。依此文义,乃以真如当之,而显其本净离垢之相。盖真如虽非是心而是心性,因是心性复假说名心。亲光所谓:
「又诸有情心平等性,即是真实,是圆成实自性摄故。……虽为客尘分別所染,非彼体故,不可全舍,可令清净,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此心本性清净光洁;心之法性说名为心,非离心法性有异性净心。」故真如名心、名识,并无不惬。且依唯识古学之义,一切法皆为识性而后成其唯识,故于真如亦立识名而可说有九识。此一义也,盖即由真如、法界、心性、本净心之义理次第而不得不立者。
唯识今学不立第九识,且谓第八净识名无垢,即旧云第九识者也。此说引《功德庄严经》为证,经谓无垢与圆镜智相应故。
然按经文曰: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此实不应依论所解。大圆镜智者,《佛地论》卷四云:
「谓第八净识能现能生智等影像如大圆镜能现世间一切影像,智相应故假说名智。」
同论卷三云:
「此应名大圆镜心,以智相应说名为智。」
故无漏智心所,则但名智而已,与智相应第八净识乃名大圆镜也。大圆镜智既为第八净识,若无垢识又为第八净识,即有自体相应之过。又云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与《佛地》五法中净法界解脱诸垢相同,故以无垢识名法界乃顺经义。如今学谓此是第八净识,即无更立第九之必要,以八识各有净识应有十六识故;推古学立无垢识之意并不尔也。
六 二分
《庄严》之解依他、分別二性,又有一要义焉。《述求品》依他说能所取各三光,胪列七识七境而无第八。依他、分別二性,俱概括八识,而此文但言前七者,其意參诸《摄论》乃明。《世亲释》(奘译)第四云:
「于阿赖耶识亦得安立相见二识,谓阿赖耶识以彼意识及所依止为其见识,眼等诸识为其相识,以一切法皆是识故。」
隋译云:
「亦成立阿梨耶识为相见二识,意识及依止是阿梨耶识见分,眼等识及一切法是相分,此等即是阿梨耶识体故。」
此即以阿赖耶为主,而判前七为能所也。(《中边论》同此)
判识为相分、见分,乃无著依《中边》所推阐。但在《庄严》不说相见,而说所取、能取。此二取者,于依他有之,于分別亦有之。论五《述求品》云:
「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故世尊不说为真实法。」
《随修品》云:
不真分別,于平等法界无二相处而常见有能所二相。
论于依他则云能所取光(《述求品》),于遍计则云能所取迷(《述求品》云,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又云能所取实(《述求品》云,二实应远离)。盖依他似现能所,分別迷执实有能所。逆推其义,由遍计中有能所取,而后知依他有能所光为彼所依,亦犹由执实根尘我识推知依他之似现根尘我识也。故分別远离,二光亦息(《述求品》云,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能所取既无,所依依他亦离(《述求品》云,离二及迷依)。故能所取随应可是分別,可是依他,有如次表。此又甚异于今学之一点也。
依他 分別 ┌┴┐ 光 迷 执 能取┬能取┌能取 ├所取┤ 所取┘ └所取
《成唯识》卷八:
「有义:三界心心所,无始妄熏。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情有理无,说为计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非无,名依他起。……圣教说虚妄分別是依他起,二取名为计所执故。」
疏家判此义属于安慧,其实可为《庄严论》说作注脚也。
上从《庄严论》举三数义,无著世亲之唯识古义已约略可见。难陀谈唯识,谓识所变是所取,所取无故能取亦无;此就依他之似现遍计二取而说,即本于《庄严》旧义。又真谛立第九识,谓依计二性皆空,众生俱有佛性(此同《庄严》、《菩提品》所说,一切无別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亦皆本诸《庄严》。故从二家之言犹可见古学也。夫唯识之有古今学,实行解之差別致之,其间先后精粗,容可作比较,然而是非未易言也。奘门盛传今学,遂将古学概归诸旧译而非之,是因其为古学而非之欤?抑因译家纰缪而非之欤?若谓旧译纰缪,梵本不必同,果可执一衡余以定其是非欤?今谓无著世亲之学,存于难陀等及真谛所传者更多,寻绎真谛等译籍更易得其实在。此不关译文之精当与否,彼此各有学说渊源,实不容轻相是非也。
校注
《西域记》卷五,《成唯识论学记》卷四又《述记》卷二十。 《了义灯》卷七。 《寄归传》卷四。 《至元录》卷九。 依日人宇井伯寿所考,详见《哲学杂志》四一三、四一五号。 见《婆薮槃豆传》。 同另本对勘表。 如《成唯识论》卷七引「乱相及乱体」一颂,基师《述记》四十三曰,「《摄论》第四无著颂本」;此颂即別见于《庄严经论》卷四。 奘传从弥沙塞部出家。藏传不明。但从后来著述考之,似以奘传为是。 藏传从师受具专修五年,受灌顶后,往鸡足山十二年求见弥勒,始获一见,引升兜率,经时六月,人世已十五年,得闻一切大乘法云云。无遇宾头卢事。 奘传世亲先无著舍寿,然藏传无著晚年游行他方,住那烂陀寺十二年,殁于王舍。后世亲行化二十五年殁。按无著亲教弥勒为时甚久,故弘瑜伽已达耄年,不宜后世亲而殁,故以藏传为正。 论卷十二《功德品》说八事摄大乘,一始,二信云云,又《成宗品》以神通及无分別智为无上乘体,然《神通品》说如所摄无分別智作意修习乃得神通;故为无上乘体者,实唯无分別智也。 《唯识论》七:译此句云,「许心似二现」,故「光」即「似现」之异译。 见《大论》《摄释分》。 《佛地经论》卷三。 《深密测疏》卷十一云:「依弥勒宗西方诸师三说:一、菩提流支《唯识论》云,立二种心:一法性心,真如为体,此即真如心之性故名之为心而非能缘,二相应心,与信贪等心所相应。解云,唯识意之性故,识之性故,亦名意识,于理无违。二,真谛立九识,依《决定藏论》《九识品说》,第九阿摩罗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云云。」按《决定藏论》即《大论》《摄决择》异译。今《决择》文无阿摩罗名,但梁译有之。细按其处,适当唐译转依之名。转依者,从解脱二障得名,亦即真如离垢之相也。名之阿摩罗,亦无不可。惟本论立第九识与真如缘起无关,但(一)存心性本净说,(二)以一切是识成唯识说,(三)成一切众生有佛性说而已。 《成唯识论》第三。【经文资讯】《吕澂著作集》第 C03 册 No. LC03n0003 西藏佛学原论及佛学论著选集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0-3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吕澂著作集》所编辑
【原始资料】大千出版社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