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家戒本通论

佛灭度后弟子持律者逐渐异趋乃至有上座大众分部上座重律又有本上座一切有跋耆子诸派本上座尤重律故又有化地铜鍱(南方上座)法藏饮光诸家我国魏晋以还初传律藏但知五部即并举说一切有化地法藏饮光大众言之虽《大集经》別说婆麤富罗而误认为大众末派不知有跋耆子又铜鍱远在锡仑虽律论东来亦鲜审其有异(嘉祥犹知南方《十诵》律家即置而不谈)讹略之说沿习千年至于唐义净再传律藏而后辞辟之曰不闻西土乃其別举四宗曰大众说一切有正量上座各有律藏数百卷又曰一切有別有法藏化地饮光三家但行西域云云(均见《寄归传》卷一)皆惑于有部一家之言未云详审盖其时有部势力绝盛既取北方上座而代之故自称根本部化地法藏饮光本自上座出者亦皆视同藩属所云上座不过指南方铜鍱各系言之又正量为本宗亦是当时正量大兴自居跋耆子正统耳故就史实前后比观印度律学传承真相始终未明于此土也今言其实大众虽有诸派而根本律藏祇一种跋耆子虽递嬗为正量等派根本律藏似亦一种说一切有根本律藏亦一种而新旧各地有异惟本上座务律最勤流派所生化地铜鍱法藏饮光各有其律综举即有八家非五部亦非四宗也此八家律泰半已出而尤备于我国大众有戒本广律正量有律论说一切有有新旧戒本并广律至于本上座有戒本化地法藏皆有戒本广律饮光有戒本铜鍱有律论大体已具更益以梵藏文有部戒本广律巴利文铜鍱戒本广律则现时研律所资可云备也兹论戒本先列举其籍再及其义

(一)僧祇本 此大众部戒本《摩诃僧祇律》所释晋义熙十二年(四一六年)佛陀跋陀罗法显共出另有戒本(但就比丘戒言下同)一种文句时有出入

(二)明了本 此正量部戒本未传此土西方亦未见原文但有《二十二明了论》略举部类名数陈真谛译(五六〇年顷)

(三)十诵古本 此旧有部戒本晋简文时(三七二年)昙摩持曾出一本久佚惟太元八年(三八三年)竺佛念译《鼻奈耶》所释戒本依道安叙与持所出二百六十戒众学法有一百十事者如合符焉则亦古本也今存(日人长井真琴未知鼻奈耶即十诵古本勘文大错盖粗略未详校也见《宗教研究》三卷二号十二至十四页

(四)十诵本 此旧有部戒本稍后出《十诵律》所译后秦弘始年间罗什与弗若多罗又与昙摩流支两次译成(约四〇〇年顷)另有罗什译戒本一种文句大异疑是別传

(五)十诵新本 此新有部戒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所释唐长安年间(七〇三年顷)义净译出又有戒本一种文句大同译者勘云与十诵大归相似也(见《寄归传》卷一)

(六)十诵梵本 此旧有部戒本別本法人伯希和于西域發现一九一三年鲁阿斐娜氏校刊之与十诵本亦大同但文句次第略有出入(依长井真琴说见《宗教研究》三卷二号七至十一页)

(七)十诵藏本 此新有部戒本別本西藏甘殊律部首数卷所释元至元八年(一三四八年)拔合思巴出《苾刍学习略法》列举其目与义净所传又有出入

(八)优波离本 此旧上座戒本《优波离问经所释》失译今附后汉录

(九)五分本 此化地部戒本《五分律》所释宋景平元至二年(四二三至四年)佛陀什等译出又有戒本一种文句大同另有一本则系《十诵》误题

(十)四分本 此法藏部戒本《四分律》所释后秦弘始十二至十四年(四〇五至七年)佛陀耶舍译別有戒本两种文句时异

(十一)戒经本 此饮光部戒本无广律元魏大统中(约五四三年)瞿昙般若流支译

(十二)巴利本 此铜鍱部戒本以巴利文写定西纪一八六九年以后俄英德历有校刊本东方圣书集中并有英译日人赤沼智善亦有和译(见《阿含佛教》四五五至四九三页)我国萧齐永明六年(四八八年)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略举其目(对勘名目见长井真琴《根本佛典之研究》一一九至一三一页)

上举各籍试依部別列为一表其间关系尤易瞭然

   ┌─(上座)─┌─有部十诵古本(三)─┐ 十诵本(四)─┐ 十诵新本(五)   │      │           └─十诵梵本(六)└─十诵藏本(七)   │      ├─本上座优波离本(八)─┬化地五分本(九)─饮光戒经本(一一)   │      │            ├法藏四分本(一〇)   │      │            └铜鍱巴利本(一二)   │      └─(跋耆子)────────────────正量明了本(二)   └─大众僧祇本(一)

正量戒本失传八家缺一学者同憾今依《明了论》略列名目见其组织以便对勘

正量戒本

  • (一)戒本缘起(论宁刻本六页左)

  • (二)四波罗夷(论六页左)

    初波罗夷文云若比丘共余比丘于学处至得同命未舍戒不显自身羸弱更行婬欲法乃至于雌畜生犯波罗夷无共住(论四页左)余三文缺

  • (三)十三僧伽胝施沙(论六页左)

    中有故心出不净染污心对女人说显示婬欲语染污心为男女行婬使学处(论五页右)余名目缺

  • (四)二不定法(论六页左)

  • (五)三十尼萨耆波罗逸尼柯(论六页左)

    • 过十日畜长衣学处

    • 转车衣学处

    • 待一月衣学处

    • 受非亲比丘尼施衣学处

    • 比丘尼浣染衣学处

    • 从非亲乞得衣学处

    • (不详

    • (乞得衣值值主一人

    • (乞得衣值值主二人

    • 一〇(乞得王及王臣衣

    • 一一至二〇一切俱舍耶部学处

    • 二一过十日畜长缽学处

    • 二二五补缽学处

    • 二三二四织师学处

    • 二五举酥等学处

    • 二六与比丘衣竟后嗔夺学处

    • 二七回僧应得施入已学处

    • 二八夏月浴衣学处

    • 二九有难衣学处

    • 三〇结夏所离衣学处(以上依论一四页及二二页编列次第)

  • (六)九十波罗逸尼柯(论六页左)

    中有善心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及共非大戒眠学处(论五页左)余不详

  • (七)四波胝提舍尼(论六页右)

  • (八)诸学对(论六页左数不详)

  • (九)七灭诤法

    此以现前忆念不痴随誓言最恶随多随草为次(见论二六二七页)

此戒本学处多少不能详举日人宇井伯寿谓依《明了论》约有一百六十五条(见《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卷一二三页)今论无文可计未详所本

对勘各家现存戒本列举学处有繁简之异有次第之异又有文句之异盖无一能尽同者循篇目而言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各家同其繁简同其次第而文句又有出入三十舍堕惟繁简大同而次第文句皆异波逸提则繁简次第文句无一不殊至于众学开合错综尤不胜举也今分別列表明之

(一)学处繁简之异 此于单堕众学见之如表(但举比丘学处下同)

(单堕)
(众学)
(合余戒水)
(戒数)
(戒数)
(全数)
僧祇本
九二
六六
三一八
明了本
九〇
──
──
十诵本
九〇
一〇七
二五七
优波离本
九二
七四
二一九
五分本
九一
一〇〇
二五一
四分本
九二
七五
二二七
巴利本
九〇
一〇〇
二五〇
戒经本
九〇
九六
二四六

水余戒指四夷十三残二不定三十舍堕四悔过七灭诤共六十法各家皆同但优波离本缺七灭诤

(二)学处次第之异 此于舍堕单堕众学皆见之如下各表

(甲)各本舍堕次第表

此有三十学处印度律师授受十事一记即有三部(见《出三藏记集》十一道安比丘大戒序)盖与传经每十经一结颂者同也巴利戒本及十诵新戒本皆存此制惟旧译多略之今依巴利本称三部为衣部羊毛部缽等杂部衣部各家次第如一惟余二部參差表中简別出之

(各本/学处)
(僧祇)
(明了)
(十诵优波离)
(五分)
(四分)
(巴利)
(戒经)
(纯羊毛敷具)
一一
(次第不详)
一二
二二
一二
一二
一二
(过分数敷具)
一二
一三
二三
一三
一三
一三
(野蚕丝敷具)
一三
一一
二一
一一
一一
(减六年敷具)
一四
一四
二四
一四
一四
一五
(敷具不坏缘)
一五
一五
二五
一五
一五
一四
(自担负羊毛)
一六
一六
二六
一六
一六
一六
(非亲治羊毛)
一七
一七
二七
一七
一七
一七
(捉金银)
一八
一八
三〇
一八
一八
二〇
(贩卖)
一九
二〇
二八
二〇
二〇
一八
(出纳求利)
二〇
一九
二九
一九
一九
一九

(以上第二部)

(长缽过限)
二一
二一
二一
二〇
二一
二一
二一
(乞五缀缽)
二二
二二
二二
一九
二二
二二
二二
(畜药过限)
二三
二五
三〇
一五
二六
二三
三〇
(夺衣)
二四
二六
二五
十三
二五
二五
二五
(预求雨浴衣)
二五
二八
二八
一七
二七
二四
二七
(乞𦁉付织衣)
二六
二三
二三
一一
二三
二六
二三
(劝织师好织)
二七
二四
二四
一二
二四
二七
二四
(急难施衣)
二八
二九
二七
一八
二八
二八
二六
(兰若离衣)
二九
三〇
二六
一六
二九
二九
二八
(回众物入己)
三〇
二七
二九
一四
三〇
三〇
二九

(以上第三部)

(乙)各本单堕异序略表

此乃以九十事为本十事一记则九部也各部皆以事类相从今勘各本分部粗同而部中各条异序者皆不列表但举其异部出入各条

(僧祇)
(五分)
(四分)
(巴利)
(戒经)
妄语部
  (灭诤已更举)
六六
六三
  (谤回施僧物)
八〇
七四
八一
(缺)
  (轻诃)
一〇
七二
七二
坏种子部
不差教尼部(非时往尼处学处僧祗五分巴利戒经俱列第二十三优波离列二十四余本缺)
食部
燃火部(十诵优波离本第六部)
(置后为第六部)
  (露地燃火)
四一
六八
五七
五六
  (未具宿过限)
四二
  (与欲已后悔)
四三
七九
七六
七九
  (不与他食)
四四
七六
四六
四二
  (恶见违谏)
四五
四八
六八
六八
  (随舍置人)
四六
四九
六九
六九
  (随摈沙弥)
四七
五〇
七〇
七〇
  (衣不坏色)
四八
七七
六〇
五八
六八
  (手捉金银)
四九
六九
八二
八四
六九
  (非时洗浴)
五〇
七〇
五六
五七
七〇
用虫水部(他本第五部)
  (饮用虫水)
五一
(与二〇合一条)
六二
六一
  (嗔心打他)
五八
七一
七八
七四
  (拟掌向他)
五九
七二
七九
七五
  (覆藏他罪)
六〇
七四
六四
六四
   (五十四食家屏处坐戒经本缺
故夺生部
  (杀旁生)
六一
五一
  (故恼比丘)
六二
五二
七七
  (净施衣取著)
六三
八一
五九
五九
五九
  (藏他依缽)
六四
七八
五八
六〇
  (恐怖比丘)
六五
七三
五五
五五
  (水中戏)
六六
五五
五二
五三
  (以指击枥)
六七
五四
五三
五二
  (与女期同行)
六八
六七
三〇
六七
六〇
  (与女同宿)
六九
五六
  (与女屏处坐)
七〇
四三
四四
四五
二九
不满受具部
  (与不满受具)
七一
六一
六五
六五
  (与贼期同行)
七二
六六
六七
六六
  (坏生地)
七三
五九
一〇
一〇
  (过四月受药)
七四
六二
四七
四七
  (拒劝学)
七五
六三
(七一)
(七一)
  (饮酒)
七六
五七
五一
五一
  (轻他)
七七
五八
五四
五四
  (默听斗诤)
七八
六〇
  (不与欲起去)
七九
五三
  (非时入聚落)
八〇
八三
八三
八五
食家部
  (不嘱余入聚)
八一
(八二)
四二
四六
  (突入王宫)
八二
六五
(八一)
八三
  (回僧物与他(一))
九一
九一
(缺)
八二
  (诈言不知(二))
九二
六四
七三
七三

(一)十诵本缺优波离本第十学处表中作号者皆部同而次序不同

(丙)各家众学异序略表

此亦十事一记依《萨婆多毘尼毘婆沙》第九更可分为各类今即据以列表并各注条数于下其纲目不备举

(僧祇)
(十诵)
(优波离)
(五分)
(四分)
(巴利)
(戒经)
(著衣)
(二)
(十六)
(二)
(一〇)
(二)
(二)
(一〇)
(入白衣舍)
(二一)
(四一)
(二二)
(四〇)
(二三)
(二四)
(二九)
(受食)
(二四)
(二七)
(三一)
(三〇)
(二二)
(三〇)
(三四)
(为他说法)
(一六)
(一九)
(一六)
(一六)
(八)(七)(五)
(六)
(一九)
(便利)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上树等)
(一)
(一)
(三)
(一)
(塔像)
(二六)

(三)学处文句之异 此于各篇皆可见之今举二十则以为例

  • 波罗夷第二学处(僧祇本下同)若比丘于聚落中若空地物不与取随盗物主或捉或杀或缚或摈出咄男子乃至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此云不与取十诵古本五分四分皆云(有)盗心不与取物主他本皆云若王王臣或摈以下十诵本更有若输金罪

  • 同第三学处若比丘乎自夺人命乃至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此云人优波离巴利皆云人类十诵五分戒经皆云人及似人(人类)

  • 僧残第一学处若比丘故出精乃至僧伽婆尸沙

    此云故十诵古本优波离四分皆云故弄阴戒经云忆念故

  • 舍堕第一学处若比丘衣竟迦𫄨那衣已舍若得长衣得至十日畜若过十日舍堕

    此云十日畜四分下云不净施得畜

  • 同第四学处若比丘从非亲里比丘尼取衣除贸易舍堕

    此云取衣十诵古本云夺衣取衣及从丐者

  • 同第六学处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衣除余时舍堕余时者失衣时

    此云失衣时他本云夺衣失衣烧衣漂衣乃至衣坏等(第七学处云失衣同此)

  • 同第十三学处若比丘以憍奢耶杂纯黑羊毛作新敷具舍堕

    此云纯黑羊毛十诵古本四分巴利皆无

  • 同第十八学处若比丘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举贪著者舍堕

    此云若使人捉戒经本无此云贪著五分云若發心受四分云若置地受巴利云若许他为取畜者余本无

  • 同第二十九学处夏三月未至夏末月比丘在阿练若处住乃至离六宿若过者除僧羯磨舍堕

    此云除僧羯磨巴利本同余本皆无

  • 波夜提第四学处若比丘知僧如法如律灭诤事已更發起言此羯磨不了当更作如是因缘不异者

    此云如律又此羯磨不了云云余本皆无

  • 十一同第六学处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说句法

  • 十二此云教优波离本无并云教诵不犯此云教说句法十诵古本云向说一句戒法十诵本云以句法教十诵新本云同句读诵教授法十诵梵本云同逐句诵法五分云教经并诵四分戒经云共诵巴利本云使逐句诵法

  • 十二同第十一学处若比丘坏种子破鬼村

    此云坏种子十诵古本优波离本五分四分巴利皆无又十诵古本新本五分并云若使他伐

  • 十三同第十八学处若比丘僧房阁屋上敷尖脚床若坐若卧

    此云床十诵古本十诵皆云绳床五分四分并云绳床木床巴利云床若椅此云坐卧十诵优波离五分巴利并云用力坐卧

  • 十四同第二十六学处若比丘与非亲里比丘尼衣除贸易

    此云除贸易十诵古本十诵本优波离本戒经本皆无优波离本并云亲里贸易乃不犯

  • 十五同第三十五学处若比丘不取不受著口中除水及齿木

    此云不取他本无此云不受他本云不受(与)食四分并云若药此云除水齿木五分并云除尝食

  • 十六同第五十学处若比丘减半月浴乃至余时者春后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热时病时云云

    此云春后一月半至是二月半十诵古本十诵本藏本同余本缺

  • 十七同第五十三学处若比丘知食家婬处坐

    此云知食家婬处坐十诵古本云先至请饭食家坐若卧弄小儿十诵本戒经本并云有食家中强坐十诵新本云知有食家在屏处强立十诵藏本云若在家人行不净时同房坐优波离本云有食舍相近坐五分本云食家中与女人坐四分本云在食家中有宝强安坐巴利本云强入夫妇为食事家中坐者

  • 十八同第五十六学处若比丘有因缘得到军中三宿若过者

    此云三宿十诵各本优波离本皆云二宿余本云二三宿

  • 十九同第七十五学处若比丘语比丘言乃至若见余长老寂根多闻持法深解云云

    此云多闻持法深解十诵古本云博学毘尼法师十诵本云持修多罗持比尼持摩多罗迦者新本梵本戒经本均同五分本云持法持律四分巴利均云持律比丘

  • 二十同第七十七学处若比丘轻他比丘

    此云轻他比丘十诵古本云高声大唤扰乱人十诵本又新本戒经本均云不恭敬藏本云若应敬信僧伽处僧伽执事等处不敬信不随顺者优波离本云作扰乱五分本云轻师及戒四分巴利云不受谏

各家戒本异点略如上述间尝推原其故殆以戒本之有定文颇经曲折其始传习其次增订又次纂集又次演绎又次重编历次更易故终不可合也此其史实已难确指但由比较同异之间犹得一一窥其髣髴焉

由传习而有增订也戒本各条多经重制《优波离经》云比丘应知一制二制是也最重戒如初波罗夷制后次复二制云行婬法是初制云僧中受戒不还戒羸不出是次制云乃至共畜生是三制初制根本二三制则增订也又如次波罗夷制后次复一制云不与取等是初制云于聚落中若空地是次制初制根本次制则增订也(此依律家所释粗言之若详为解析增订次第犹不止此)其余各戒类此者不一而足大概戒本中云若云或云除皆增订之文各家于此取舍即有不同(如前文句出入中所举第八例云若使人捉第九例云除僧羯磨第十四例云除贸易他本或有或无是其证也)不宁唯是相类事实制戒未足而续出他制以为增订者其数尤多如一婬事波罗夷制一戒(第一)僧残制五戒(第一至第五)不足复制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僧祇波逸提第五)不差辄教尼(第二十一)教尼至日没(第二十二)独与尼坐(第二十五)与尼同行(第二十六)与尼同渡(第二十七)与非亲尼衣(第二十八)与非亲尼作衣(第二十九)犹不足又制食家婬处坐(第五十三)食家屏处坐(第五十四)与女人期同行(第六十八)与女人同屋宿(第六十九)独与女人坐(第七十)乃至制阑入王宫(第八十二)凡足为婬事讥嫌者无不制其初出者皆根本后出则增订也如一盗事波罗夷制一戒(第二)僧残制二戒(第六第七盖以盗戒从造屋起此即制造屋有度有处是別生之例也)不足而后衣食所需自他资具皆制区別凡足以生盗心招讥者无不制初出皆根本后出则增订也其他如杀则別出嗔恚触恼而多所增订如妄则別出矫乱破坏而多所增订盖初时一百四十余戒即就婬杀盗妄四纲增订以成形也比中最后增订诸条各家即有异解

由增订而有纂集也增订既繁性质不一欲其便于诵习应有次第故纂集之事起初时以罪相轻重为标准有犯而宜摈者为一类曰波罗夷有犯而宜责者(別众暂居)为一类曰僧伽婆尸沙又有犯而宜悔者(众中發露)为一类曰波逸提分三大纲自然有序是为一重纂集又同属波逸提者或以资具什物与他而成犯或以资具什物属己而成犯此第二种罪则应悔物则应舍故复別为一类曰尼萨耆波逸提又于重罪(本云偷兰遮)判別未明但有犯则无疑者別为一类曰不定举其例云独与女人同坐随应于婬戒轻重有犯按其实则杀盗妄等亦复有此故《明了论》云有律师说此二不定似律本文律余文句皆为释此盖明其通一切罪部也又于轻罪(本云突吉罗)得有差等但向余悔者別为一类曰波罗提提舍尼举其例为食法威仪按其实亦通一切故《明了论》云若随犯罪处有三种更上起法一提舍那云云也如是次第增详重罪有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不定轻罪有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提舍尼又为一重纂集其次尼萨耆波逸提等所制繁杂复以类编次部首立名大抵衣为一部羊毛为一部(现存巴利戒本舍堕第二部题曰羊毛而此部第一戒为憍尸耶作衣尝疑其名实不符及勘僧祗戒本此第二部戒首曰憍尸耶杂羊毛作衣则巴利本之命名犹是存古至于后出之正量戒本乃直题为憍尸耶部矣)杂事为一部其余则由妄语別生者为一部(如妄语两舌等)由嗔杀別生者为一部(如伐木恼他等)由痴婬別生者为一部(如不差辄教尼等)由贪盗別生者为一部(如过食等皆属食事)此皆为本余有五部则又末也(此末五部各家编纂无次最原始之形式犹有未明)此又为一重纂集此中增订独多故各家次第出入最大

由纂集而有演绎也纂集略定授受之间意义或有晦失次第或有难详于是文句事由有引申考订之必要是为律师专务抑亦各家纷歧所由起也此种演绎有解析文字与推寻缘起之两端但以绎意而详因缘以寻源而明文义两者又时时相成焉言其细者有名目之演绎如前文句出入所举第一例僧祇云物主他本云王若王臣则由缘起取王家守护物而绎意得之也第二例僧祇云人五分云人及似人而解作胎儿则由绎文意而更增缘起也第四例僧祇云畜四分并云不净施得畜此又以缘起阿难得施衣而寻绎得其意也第九例僧祇云贪著五分本云若發心受缘起云优陀夷遇人施钱亦受十诵本无此说此盖绎文而別增缘起也如是之例随在可举至如前第一例说不与取或说不与盗心取第三例云故出精或云故弄阴出精则均由分別方便绎得其意与判罪轻重有无亦相关矣(如《优波离问经》云己想不犯又云故弄不失土罗遮如戒本无盗意弄阴等文则此判別亦无由施也此例亦多)再言其大者有全文之演绎如前举第十七例云知食家婬处坐各本互异无一同者盖最初制戒文句不甚瞭然各家绎意不同故各执一说也云食家者或云旧知识供养者家(僧祇本)或以为请饭食家(十诵古本)或以为夫妇有欲意家(十诵五分四分戒经本)或以为夫妇行不净家(十诵新本藏本优波离巴利本)由此解入家所犯又各异云旧知识家则云与女可婬处坐私语招讥(僧祇)云请食家则云坐卧妨作饭食(十诵古本)云有欲意者家则云强坐妨害行欲(十诵)又云与女人坐(五分)又云与女语久不去(四分绎强字意义云然也)云正行欲家则云屏处立(十诵新本)又云同房坐(藏本)又云相近坐(优波离本)此皆寻绎全文意义皆异者因此而于其余相涉之戒亦有异解如次一学处僧祇云知食家屏处坐又后第七十学处云与女人独屏处坐五分即合云与女人独屏处坐(第四十三)又別云与女人露处坐(第四十四)遂有出入又如前举第二十例云轻他比丘亦各本互异皆寻绎全文意义致有參差者也

由演绎而有重编也演绎意义既多歧异于是文句本已瞭然者或以为不详尽本可意会者或以为未了义乃至编次本相类属者或以为不相似遂事更张重有编定此则各家异本所由成也试析言之(一)有文句总略而更详之者如前第五例本云取衣而十诵古本云夺衣取衣及从丐又第六例本云失衣而他云夺衣失衣烧衣乃至衣坏第十九例本云持法或持律而十诵云持修多罗持比尼持摩多罗迦(二)有文句不足而更补之者如第二例本云人类而十诵五分戒经皆云人及人类(似人)第十二例本云伐鬼村而僧祇戒经等云坏种子破鬼村又第十三例本云敷床而五分四分皆云绳床木床巴利又云床若椅(三)有意义奄含而引申之者如第一例本云不与取而五分四分皆云盗心不与取第三例本云故而戒经云忆念故又第十例本云更發起而僧祇引申其意曰向说一句戒法十诵新本又云同句读(并)教授法梵本又云同逐句诵法又第十五例本云不取受(物)而四分引申其意曰不受(之)食若药又第十六例本云热时而僧祇诸本引申其意曰春后一月半夏初一月是二月半又第十七例本云坐而各家引申意各不同则已如前举也(四)有意本确定而开制改之者如第八例本云自手捉而僧祇等本更云使人捉第九例本云若过者舍堕而僧祇巴利更云除僧羯磨又第十四例本云与衣者堕而僧祇更云除贸易又第十八例本云二宿而僧祇云三宿(五)有事本相类而故意改编者此如前第十七例食舍家坐僧祇与五分编次颇异如左表

僧祇本(波逸提)
五分本(波逸提)
五一饮虫水
×  ×
四〇与裸形外道食
五二与裸形外道食
四一向诸家索美食
五三食家婬处坐
四三食家与女人坐
五四食家屏处坐
四三与女独屏处坐
×  ×
四四与女独露处坐
×  ×
×  ×
六九与女同屋宿
五六与女同屋宿
七〇与女独屏处坐
五七饮酒

此盖寻绎文意僧祇以食家为有饭食故与饮食诸事相次编列(十事一类依五一条为食事类也)五分以食家为行婬食故与入他家诸事相次编列(十事一类依四一条此为向他家类也)因有此异僧祇次条食家屏处坐仍为食事而五分次条为与女独屏处坐又次有独露处坐全以他家为类即全与僧祇异也然比较而观僧祇以与女独屏坐置后可与女同屋宿孤独不伦是必五分在后故意颠倒其序以见异议也应用此法于本可无异议处亦每每故易之试举一例

僧祇本(波逸提)
五分本(波逸提)
教未具说句法
教未具说句法
与未具宿过限
向未具说过人法
向未具说过人法
四一燃火
六八燃火
四二与未具同宿过限
六九捉金银

此盖僧祇波逸提初十事以言说相编次与未具宿过限则以罗云无人留宿遇蛇与燃火惊蛇相编次至于五分故意立异乃以未具相类提编于前致有出入也若是之例不一而足(參照前文次第异同各表)其竟也不止次序之颠倒错乱而已同异开合又时一见之焉(如波逸提中僧祇十诵有谤他回施僧物一条以其为谤属于口业编于第一部第九条而优波离本別开一条自回施僧物相次编列则以施为类也四分五分乃均编之于后与他关乎施者为类)执是诸端以求各家戒本之所以异庶乎思过半矣

会观各家戒本文句虽有更张而依据之原型宛尔次第虽多先后而移易之迹象可寻其先必有一共同遵习之戒本存在殆无疑义此既历经增订编纂以成文故溯远源又必有一种蕴育胚胎之原本此可名为根本戒本设想言之文句必略无改订增详之繁次序必顺无牵曲附会之病指事而谈殆在前半部优波离本僧祇本之间乎至由根本戒本以至共习之本其间组织仍有与后出不同者则众学法与灭诤法之二章也

众学法皆有关威仪之事四提舍尼法中举食法为例本已赅摄其义后又別开一类凡有衣食入舍说法诸端每事结句皆云应学与以前各戒结罪者不类(《毘尼毘婆沙》卷九解云此等已犯须慎心念学故不言罪名而直云应学当时于此已有疑难可知)其初或系別行如失译之比丘三千威仪等后来乃与诸戒合本编制五篇五篇者波罗夷为一僧残为一(不定属之)波逸提为一(舍堕属之)提舍尼为一突吉罗又为一突吉罗本轻罪总名为判罪末减之用亦犹偷兰遮为重罪总名判罪减等所用也此二皆通诸部(如《明了论》说偷兰遮通前三部突吉罗通一切部又见《优波离问经》)偷兰遮曾不別为一篇何独于突吉罗则开之意者众学无所归类乃立是名可见其不甚自然又在后出也其次灭诤法者本属悔过作法亦通一切非禁制之类殆以学习方便复附庸焉(一说有诤应灭不灭越毘尼罪故次于诸众学越毘尼之后)然其始也灭诤乃与四提舍尼相衔接众学法反居其末故《毘尼摩得勒伽》卷三优波离问四提舍尼后即问七灭诤(十诵律五十二以下优波离问大体相同)而注云分別波罗提木叉竟《出三藏记集》卷十一道安序比丘大戒(十诵古本)亦谓外国云戒皆有七篇前出戒皆八篇今戒七悔过(即七灭诤见《鼻那》卷十)后曰尸又罽赖尼如斯则七篇矣(道安误会罪有七篇为戒有七章旧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提舍尼众学灭诤数乃有八今灭诤在前与提舍尼合为悔过则成七也)此皆可见灭诤编次之在前审若是古本必有一种自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至于七灭诤而完篇者合计其数为一百五十戒《大毘婆沙论》第四十卷引经说有跋耆比丘闻诵戒一百五十事云云(依宇井伯寿所考此经见巴利《增一尼柯耶》第一卷二三〇页)或即依此本而立说未可知也(诸众学法后时增益各家开合乃有不同其故亦可思也)由根本戒本经此一百五十事之本而后乃渐有二百余事之本

凡是种种皆原始佛教时代之所行顾在佛时则何如今人立说或竟怀疑佛时初无是衣食等琐琐者但后来僧团形成固定失其生气乃出繁文缛节也若云佛时已制二百余戒于是既无可征于理亦未允洽佛力感人根本格化而谓衣食举止拘拘规矩以为教乎(近见日人和辻哲郎有此说參照《思想》第五十二号七〇七一页)是说非也寻绎制戒之原有自性不善与避世讥嫌二意(《涅槃经》第十一卷)其自性不善者佛时佛后制与未制皆不应行可勿待论其避世讥嫌云者非但消极图僧伽能苟存于此世而已亦有积极意义欲僧伽于此世充其量尽其能而无所碍也僧伽与世实际生活之交涉一则以乞一则以施乞应有量施亦有适此其需应之间必求保持平衡而后能久且也众生根性各別未可尽皆出家僧团与一般社会必常相对而有其关系是则遵经济原理相与融洽如一有机体互不可缺乃能尽量以作佛事也需应如何而平衡经济如何融洽一部戒本固已在在示其原则矣羊毛贵则不可作衣食物美则唯以治病(參照《毘尼毘婆沙》卷五又卷八)乃至乞缕乞衣不出亲里房舍资具不逾限量(參照《僧祇戒本》各条)是皆适应社会经济之例审得其意则非制而余方行者行之可以(《五分律》卷二十二)非金银不得衣药者求之可也(《僧祇律》卷十)乃至行一一戒审其于国土法于世俗法相应而行之可也(《僧祇律》卷三十二)又《毘尼毘婆沙》第八解半月浴除二月半热时律师云如是僧团乃能与世共存遂其成长發扬充其生命元气盖僧团之命脉实维系于此焉而云规矩琐琐不足为佛亲教者乎以佛之感化巨奸大憝终身皈命可也然以佛之感化不足以改社会经济原理悉就少欲清净之范围也故自其表拘拘形迹而言佛时可无衣食等微细戒寻其实应时示法而言佛时无此微细戒亦不得也(佛时具否全戒此乃另一问题寻前数节所说可得大略)由是佛灭以来教学發展历有盛衰与社会俱变俱存垂二千余载而戒本遵行曾不稍蔽声闻学行之宜也菩萨学行之亦宜也印度大乘既兴出家菩萨无不受律仪戒如龙树从有部无著从化地世亲亦从有部陈那又从正量皆可考又龙树《智论》说菩萨戒而举戒本则《八十诵》弥勒《大论》说菩萨戒而举本母则依《別解脱经》可知戒本亦出家菩萨所应习也菩萨之大乃能兼之为大非但与声闻立异而已以菩萨之發心举足下足念念众生其规矩谨严必有胜于二百数十戒之所制者而谓戒本是所不习乎(近时日人研究戒律每不能解此意如松本文三郎因《寄归传》有四部之中大乘小乘区別不定检律不殊齐制五篇云云又错读南海诸洲多是小乘以为指印度本土而言遂说当时印度诸国大乘殆已衰灭小乘独盛此诚误解之尤不可不辨參照所著《佛教史之研究》一九八至二〇一页)是以微论古今大小一一皆遵戒本以成其为沙门释子遂谓僧团生命由以缔构可也

然戒之传于我国者又何如曹魏中世始创受戒或云从僧祇则以昙柯迦罗有《僧祇戒心》之译也(《宋高僧传》卷十六)或说从昙无德则以昙帝有《昙无德羯磨》之出也(道宣四分戒本序)羯磨法备后遂通行至于十诵四分僧祇五分陆续译传行事所资随应取舍大祇十诵流被江淮僧祇四分代兴关辅惟五分一家未弘法味(见《出三藏记集》卷三卷十二又《续高僧传》卷二十二)然而明律诸师仅能律己精严章疏讲说而已于戒之所以缔构僧伽者曾未致意故戒于僧制若即若离无与实际流弊所及遂仅有文疏废立其显行世事方轨来蒙者百不一见至感于部执不能会通乃又穿凿是非竞封同异不可称说(见道宣《四分律行事钞》序)盖已视戒为义学讲求矣唐贤锐意改革商量受随皆尊四分所谓穷其受戒之源宗归四分今则随学陈相不祖先模斯之糅杂二百余年今则混一唐统普行四分之宗故得始终受随义难乖隔(《续高僧传》卷二十二)盖昔时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无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自魏孝文世聪覆疏释四分始创受随符合之权舆唐贤诸家则更踵事统一者也(《宋僧传》卷十八)然四分本是上座末宗西域流行较盛其与大乘关涉尚不若萨婆多中土最初用以纳得戒体者不过传译上偶然之事唐贤乃即据此大宏四分摈弃余家取舍之间固已惑矣夷考其宏通之实仍复章疏句读扑朔迷离如宗主三家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素唯寻祖《有部》开宗独步(用《宋僧传》语)夫《四分》法藏之本也《成实》是譬喻异师有宗又上座別派部执不同如何相会至于南山杂糅诸部愈博愈繁(见《行事钞》序)义净所谓部別之义不著许遮之理莫分者也若其创行制度自出胸臆未见师承多不可法如戒坛应用制多堂而立式不异塔婆祇洹本环建僧房乃绘图漫分院落(道宣《戒坛图经》等错误之点日人松本文三郎尝详考之见《东洋文化之研究》一二三至一三五页)其大者著者已见乖异何论其他故东川僧服饮食起居无一合律腾笑西方此义净所以深致愤恨也(详勘《寄归传》可知)至于出家公度非法住持徒以戒为媒介则更大失其精神矣(见《寄归传》卷三)当时律家虽盛于僧伽根本又何与焉义净慨然残缺西行二十余载备考印土当时僧伽制度一一寄归而又重翻律藏累二百卷是诚有心人也然积重不返功亦唐捐益以禅流自设门庭不依律寺別有清规之制(见《百丈清规》诸序)气象雍容遂靡一世检律如法又几何焉戒之在印度本以缔构僧伽一切制度皆由是出故持戒得畅行无碍中土自立规模屈戒就范貌持戒而实犯戒更何论僧制息息与此相通之意也自唐及今又千余载禅寺遍地典范久亡焦顶方袍春秋一度等同点缀而已义净云欲受之时非常劳倦亦既得已戒不关怀有始无终可惜之甚自有一念求受受已不重參师不诵戒经不披律典虚沾法位自损损他若此之流成灭法者呜呼自昔已然于今为烈我国僧伽之命脉盖久已衰歇矣岂更待人亡之哉

今亦有人倡言改革僧制而侈谈规模漫无依据则亦趋时鹜新之流耳窃谓非其道也僧制无所谓改但有创设如法如律之僧伽制度数千年来未传此土今云僧制则有如法建立而已矣

建立何由始由治戒学始分其步骤应有数层

  • 寻绎根本戒得制戒原意不偏一家以去部执之惑

  • 以根本戒会通各家见其适应实施之法则

  • 考较印土历世佛教实况以见根本戒内与世相洽之经济原理如何

  • 再由我国往事及现状考究此根本戒之应用如何而加以新解释

  • 由前种种创立僧制真正持戒以为佛法根本道场

呜呼圣亦有言因是得教破戒比丘及优婆塞悉令持戒以是因缘建立正法光扬如来无上大事世之佛子宜知是时

附录 论律学与十八部分派之关系

我国初传佛学部派之说即信其与律学有关如谓律分五部又谓律分十八部(均详《出三藏记集》卷三)乃至《文殊师利问经》分別各部亦概称部主为律主是也唐贤新翻《异部宗轮论》偏取婆沙师说分別部派遂与律家渺不相涉窃谓此古今传说皆不尽信佛学部派源流应分本末观之其本依于律其末则依毘昙杂藏未可以一概论也溯部派之本源乃远起于佛灭之际而酝酿于后百年间指陈其事略有两端其一学说之依据佛在世时弟子传习亲有禀承及佛灭后法律为师学说所依遽以改观在昔圆音遍浃者至此胶著支离势有难免渐而传述各殊佛学遂因而分化其二学说之统系佛在世时弟子说法皆仰推世尊佛亦印可示无异辙故其学说自然一系及佛晚年诸大弟子分处领众势已渐散佛灭度后授受法律互有同异传承统系乃非一家益以末流变本加厉佛学遂因而分化

学说依据之异此可征诸结集后来诸家皆传佛灭后数月即有僧伽和合结集之事称为第一结集又称五百结集王舍结集记其事者北传有《十诵律》(卷六十)《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毘奈耶杂事》(卷三十九)《西藏律》(卷十一)南传有《巴利律》(小品第十一)《善见律》(卷一)等今由各说比较以得根本所同更因异传之故以批解此根本记述之特质再由前后因果判决此特质之信偽乃知此一结集也言其因则佛方灭度佛弟子间所受所解已兆异趣嫌于无依故长老辈信亟欲建立一定法律言其缘则人有五百实占佛弟子之少数此盖事出仓卒又供给有限未能遍集如大弟子富楼那且事后方至迦旃延等又未见明文皆可为证地偏王舍殆因迦叶率众南下便住于此即不适中时因安居殆即三月为期势未能久综人地时三者而观此事助缘颇觉不足故其结果仅集法律大纲且已蕴异解不能决也

学说统系之异此可于律学传承见之盖持律者皆推尊上座由以派分考十大弟子于佛灭后为上座者四人大迦叶优波离阿那律富楼那富楼那传承未见记载余则各家广律备有其说次表明之

   ┌─优波离─┬─陀娑婆罗─树提陀娑─耆哆   │     │  (见《僧祇律》三十二)   │     └─大象拘─苏那拘─悉伽婆─目连子帝须   │        (见《善见律》二)   ├迦叶阿难─┬─奢搦迦─邬波笈多─有媿─黑色─善见   │     │  (见《杂事》四十)   │     │ 末田地   │     │  (见《杂事》四十《达磨禅经》谓末田地奢搦迦邬波笈多次第传承我国旧传多从其说)   │     │ 优多罗─善觉   │     │  (见《分別功德论》一)   │     │ 萨婆迦摩─耶舍   │     │  (见《杂事》四十又《善见律》二但西藏传皆是阿难时人不云是其弟子)   │     └─苏寐离婆多屈阇须毘多娑那參复多   │        (见《善见律》二但西藏传不云弟子)   └─阿那律───修摩那沙婆迦眉            (见《善见律》二

各家传承以地区別最占势力者凡有三系

东系 以吠舍离为中心盛于东方即由优波离传陀娑婆罗之一系入后更徙于东南

西系 以摩偷罗为中心盛于西方即由大迦叶传阿难之一系后来更徙于西北

南系 以王舍城为中心盛于恒河以南中印一带即由优波离传大象拘之一系后来更分徙于锡兰

三系地方既別学说时有差违大概言之东系态度自由偏于进取其对佛说亦取大意为已足西系态度固执偏于保守其对佛说拘泥语言无敢出入南系则介于两者之间今以三端论列东西两系后时之说推想其根本传承同异之精神亦大概可见也

第一关于受持者即戒条之多少旧传第一结集时已有微细戒废否之争今此一端正当于彼东系于微细戒如众学处等多有弃舍西系反是故东系现存《僧祇律》学处有七十七西系现存《十诵律》则有一百七条两相比较则一内衣之著东系不过云应周齐著西系则详言其不可高不可下等至于十一事之多盖未免琐细矣(南系现存《四分律》巴利《善见律》于微细戒之弃舍大同东系

第二关于开制者即方便之有无旧传第一结集时已有内宿等八事之争今比一端即当于彼东系对于守戒多有方便故其传说结集律文有五净之例盖于四大教法外又有所通融也西系反是以为凡佛所制皆应随学历世传承即以此叮咛付属更举事实则波逸提等较小之戒初时本未有定开制异同亦独多如内宿等事东系《僧祇律》多说制而复开西系《十诵律》又说开而复制乃至受畜金银东系有可求方便西系则绝无商量皆可见两者之异也(又南系如《五分律》于此处有方便即大同东系也

第三关于作法者此即仪式之繁简东系不务琐琐西系则弗厌烦文此不同之精神见诸大处者如作法中最要之安居羯磨安居中为塔事僧事离界时在东系可宽假至三月可终安居而不归西系则以七夜为期未可久旷东系为日乞法(即请假离界作法)用半白半复之中间羯磨即无待僧听势亦可行西系则用一白一复之白二羯磨必得赞同而后决去(对勘《僧祇》《十诵》二律可知)此皆仪式繁简之异也极小至于衣食作法仍见此异如著内衣(又著裙)东系舒右𫌇左一屈𫌇间已了(《僧祇》二十一)西系左右皆𫌇欲令周齐必两边比较著法自繁此又可见二者之精神也

佛灭后百年间结集传承两方面皆见其酝酿分裂一触即發果也至佛灭后百十余年东西比丘群处于东方重镇之吠舍离因学习相违而起争端遂至于分裂为二大派旧传此事为第二次结集或七百结集吠舍离结集各家传说亦不一律但由比较批判求其真相则事起因缘实在于乞受金银一戒之开制现存东系《僧祇律》即但说由此一事發起结集西系南系诸律虽举西方比丘非法有十种之多然前九之次第与解释皆不一致惟第十乞受金银全同亦可见其所侧重依西系之说沙门之乞金银在佛时本已制戒无可通融但其后东方跋耆族比丘渐弛此禁乞取贮蓄视为正务此风自吠舍离北渐舍卫一带影响日广西方波利族比丘客居吠舍离者有耶舍其人抗争不胜遂赴西方集诸上座来判曲直然其结果亦祇诸上座间集议认为非法当地跋耆比丘赞同者甚少两方意见互不相容于是僧伽之形式上显然分为两派不可复合矣

两派分裂之状况各种广律无文惟后世注家史间有其说大概两派皆欲贯彻其主张感觉经律未有定文之弊遂各有事于结集西方一派结集经律经时八月以主其事皆是长老如旧传一切去有一百三十六腊乃至最小耶舍亦有百一十腊(见《五分律》卷三十)此一派奉上座之说后即名上座说部(略称上座)东方一派多是当地喜新之徒集众至近万人以为结集此一派以人数众多胜后即名为大众部

两部结集之法律次第解释彼此互异相望均有改窜圣言之嫌试大体证之如律西系《十诵》东系《僧祇》两两此较繁略出入不一其端甚至有故意立异者有如最初婬戒因须提那而制上座各律大抵皆同而大众《僧祇》则谓迦兰陀子耶舍实始犯之耶舍者發起第二次结集而上座派视为持戒第一者也今反以为犯戒第一是非感情用事故入其罪而何此两派律文之不同也又如经现存两部典籍皆不全有如北方传译之《增一》疑是大众部传本其余阿含则属上座一系南方五部亦同属上座系统但皆经后人增订矣即由后时记载观之其次第内容亦不一律如《长阿含》上座以梵动经置首而大众之籍则以知缘起偈开端(见《善见律》一《僧祇》三十二)此两派经文之不同也更进而考两派之精神则上座持律坐禅其学务内大众行重教化其学务外如《毘奈耶杂事》第四十说阿难师弟皆坐禅第一末田地之开教西北印度亦以其地适于坐禅之故后来此派又有禅师之相承此皆上座坐禅之证又《僧祇律》第三十二说大众《增一阿含》广为推衍有百事之多(依《分別功德论》有部《增一》但有十法又无序)《增一》是劝化所用是其务外文又可知也

且也两家解释佛说亦复态度差违上座之解深入细微不厌烦琐故其正宗称分別说部大众之解但取要义概括而谈故其正宗称一说部以有此异故分別说执佛非一音说一切法一说则执是说一切分別说执佛说有不了义一说则执而所不了如是相对主张《异部宗轮论》中备列其义可勘也

佛学之盛有籍于外护此在佛时已然佛灭后百余年间数见大事發生皆得国法优容遂行无碍时王应多维持之处至佛灭二百余年阿输迦王即位乃更积极宏护而大有变化焉盖王标帜法治励行仁政一切宗教学说有裨益者无不采用而佛学慈悲广大之精神尤与王之政治理想相合故其信仰尤功既而遣使五印诸地远至地中海岸诸国以传德教佛学亦即随之四布其先佛学仅行于恒河流域者至此乃蔚为世界所宗后来能流传南北以逮于今盖莫非王之赐也

且佛学因此传布气象渐变前此上座部之言学或持戒或坐禅律已虽严而与世无涉其大众主张较自由者又为耆旧所不容内部相争俱趋衰敝(如南方传说当时大寺因摈贼住比丘至废羯磨七年之久)至于是一切宗教学说皆盛又传播大广佛家处争衡之会不得不图向外适应开展消极学风为之一变学派分歧益以显著旧时南北各传皆说有十八部分派则自此出也

十八部派別源流我国旧时传四说锡兰旧传一说西藏旧传八说类皆随时变更又偏袒自宗以意先后故出入异同颇难和会今依学说刊定其源流次第实有本末两期本期上座大众两宗依传承统系自然分离末期则各系之间因典据不同又渐有分裂也本期派別凡有四系属于上座者三属于大众者一上座三者第一当于律学传承中之南系此一部分居恒河南岸一带一部分徙锡兰可称分別说系后又称化地系第二当于律学传承之西系此在西北印度一带可称说一切有系第三当于律学传承东系之旁支在吠舍离一带可称跋耆子系盖跋耆族比丘在第二次结集时有少数人赞同上座之说者即此系之所从出及阿输迦王南徙大众一派之后东方势力更专属之(《大集经》称此为婆麤富罗《出三藏记集》等误认为摩诃僧祇部也)大众一者当于律学传承东系之正支居东南印度案达罗一带可称为一说系此中上座三系分別说与说一切有皆重律惟分別说系折衷开制说一切有系演绎烦琐为异其于教法分別说系持辨析之态度法观说现在有过未无修道观说顿证四谛说一切有系取朴素之态度法观说三世皆有修道观说渐证四谛此又不同至跋耆子系特重论议以为律但禁制论乃断灭(由《明了论》可见一斑)故有《舍利弗毘云》之说旧传其相承次第为舍利弗睺罗可住子可住子弟子亦见与律家之传承有异也若其立论态度主于通俗故解释业报轮回说有补特伽罗(所谓胜义我)有中有等(此部旧称犊子惟婆沙一家名之如此或含有相轻之意)又大众一系亦重论议常举佛说颂云『随意覆身随宜住处随宜饮食疾断烦恼』以为但求断惑衣食等戒可弗拘拘(见《异部宗轮论述记》)其立论亦求通俗故有佛身出世一切清净等说

四系之末因时地迁移应机教学法律典据又复更新所谓经中本生譬喻律中缘起论中毘昙也勘本生譬喻之说始由大众北渐而化地而说一切有历有增改大众系有杂藏记述佛传以及本生其辞繁广(參照《分別功德论》所解)无非证实佛一切出世之主张观其现存梵本《大事》可见一端如叙投胎审观摩耶夫人有大象力则成其化为白象之说也又住胎于母腹中宫殿安居光彻内外则成其不染不净之说也又出胎龙王水浴自行七步生大莲华则成其右胁出生之说也如是之类不一而足极端主张之者分出牛王部(旧称鸡胤亦是婆沙师相轻之名原无此意)于是内部意见不一有谓佛语一切是出世者別为说出世部(此从梵本及藏籍所说基师旧解非是下同)有主张唯苦空等五音出世者別出多闻部(藏传多闻是部主名)此末派推论苦等亦是施设別出说假部又后说出世部因佛身出世而论及罗汉之相形见绌菩萨行之有异声闻学说变更遂別出制多等部此与法藏部相对主张供养制多不得大果罗汉非无漏又进而论罗汉有他诱等五事或否遂分东山西山(从南传)其次化地系受其影响亦详佛生因缘而兴杂藏(《四分律》说杂藏以生经本经为始可知其意)现存之籍有《佛本行集经》庞然巨制可为其证此又因佛本生遗迹均在人间宜营塔婆香华供养如是学说改易遂有法藏部以为供塔得果罗汉无漏等又次有譬喻诸籍云譬喻者非徒相类相比而已盖如《智论》所言与世相似柔软浅语即遂事能详其本末因果娓娓动听者也原名旁翻大行为旧译作因缘或但作缘通于缘起盖此种说法不拘一端如从现在果说过去因而以佛作主人则类于本事又从现在因说未来果则类于授记又说佛行事神异则类于希有又寻佛说比兴则类于缘起(此如《法句经》缘起即名《法句譬喻经》也)如是范围涉及一切后来经籍为之改观其自成一类之譬喻经(如《百缘经》《天业譬喻经》等)固不待言即他种经文亦因杂入譬喻而内容丰富奇趣横生(如《杂阿含》之八众诵弟子所说诵等皆是譬喻之类)十二分教因此譬喻之范围推广释义亦生变化(勘后《婆沙》等说可知)故其影响于学说典据者深宜久也若论譬喻立说之意要在具体解释业报所谓『宿造善恶业百劫而不朽善恶因缘故今获如是报』(说见《百缘经》)因此有主张过去业皆不失者遂分出饮光部此间复有论师依譬喻经体裁广造譬喻鬘论敷衍其说如鸠摩罗逻多造九百论尤蔚为一大宗后来所谓譬喻师也其一部分沟通跋耆子系之说谓有补特伽罗遂別出说转部(藏传云郁多罗部从其部主而言也后来于譬喻经类生了义不了义之分別乃有经量部

际此律部缘起之说亦繁兴缘起者律家所用以推见戒文之意义与其开制诸端实即引证佛时事实以成其一家解释者也故各家解戒文之意义开制不同所说缘起即各不同若分別说系化地法藏饮光诸家尤注意于此故每分一派即別制一派之律乃至特有主张亦均纂辑其内如法藏崇拜塔婆即于四分戒本学处中加入塔事数十则是也

其次重论议者如跋耆子系亦因毘昙分別繁赜异议渐滋此由解脱复堕一颂论阿罗汉有退无退之问题有云得退者別出正量部有云不退者別出贤胄部(此从南传部执推之基师旧解非是)而后正量別出密林山贤胄別出法上其异义不详但古来各家皆说此分派也此外分別说系亦因遍行五法一颂于化地以外別出一派即后《婆沙》所称分別说部之所本(此由《宗轮论》及《婆沙》十八所引推之去岁日人木村泰贤赤沼智善争论分別说部是否属于化地忽略此点遂不得正确结论殊为憾事)

综前所说十八部之分其先与律学关系密切其末则不尽然而各部源流统系亦不全同旧时各家所传也

(下略)


校注

[A1] 己【CB】已【吕澂】
[A2] 已【CB】巳【吕澂】
[A3] 锡【CB】钖【吕澂】
[A4] 睺【CB】㬋【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教重要名相释义及经论攷证(卷16)
关闭
佛教重要名相释义及经论攷证(卷1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