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与实相(下)

第二种「受用缘起」如上文所解它是在业感缘起的基础上从认识方面著眼于主客观交织而成的人生现象分析得其因果规律来立说的作这一缘起内容的一切用佛家的术语表示是「蕴」「界」「处」三科——万事万物的三类概括区分五蕴最简略十八界最详细十二处酌中但便于说明这一缘起的特征的还算五蕴五蕴开头色蕴是客观一边最后识蕴是主观一边两边交涉發生作用是中间受行三蕴因为识和色的接触用感觉作它的原始形式感觉發生以后不管程度的浅深范围的宽窄必定从受到想从想到行顺次开展受是领受或领纳它将客观所生的印象结合主观依著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有了苦或者不苦不乐的中庸感受而区別出喜欢或嫌恶这就决定了其后心思行为的趋向也可以说人们的一切心思行为总离不开受的指导所以这一类现象可以归于受用缘起之内要是用四缘的说法来㓰分这缘起的重点是放在「所缘缘」和等无间缘两种上面的客观的境色对于主观心识能限制它缘虑的范围并还要求它缘虑的生起由此境界所缘又是缘而成了所缘缘其次主观思惟分別的开展它前前后后的种类分量都相互关联著前行的心思大体规定了后起的种类这是相称的均等即平等而它们中间如果別无障碍那末前前引导著后后就一贯而下不会中断这是无间由此构成因果关系为等无间缘合拢所缘和等无间两类因果来看可见在这中间不单纯是客观片面地影响于主观由于主观的无间的开展也逐渐發生反作用于客观像从受到行都随著好恶的心理支配了行为实际动作就会变革了对象所以这些因缘所得的结果不仅是增上的并还是士用的从这一点又通得到业感缘起现在变革了的客观作为当来所缘缘的准备而现在的所缘缘系属从前行为所改变了的客观这主客中间的关系即是业感而从人生的意义上讲人们当前所处的环境无异自业共业预先作好了的安排随著道德感的發达人们对于以后的境遇安排各自有其道德的责任不容苟安于现成而不求其变革所以认清受用缘起的法则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其次从十二处十八界的现象上可更深一层了解到受用的实际「处」就發生受用的门户一义而言有了主观「根」的方面和客观「尘」的方面门户打开就会發生受用的交涉也像平常人事的接触一般依著印度的风俗首先见面其次问讯再次受沐浴涂香再次受上味饮食跟著受卧具侍奉最后才来谈问题由这样的次第安立了眼意的六根相应地各別摄取它们的境界成为色法的六尘这些根尘交涉随著好恶的反应很自然地会發展至于摄取客观的一切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受用在这里便具备消化滋养的意义所以从前译家也翻它作「食」字来表现如此内容另外「界」就做受用性质不变的根据的经验而言必须先有了能受用所受用以及受用自体的种种旧经验而后继续起的受用才保持它本质的一贯性从「蕴」「处」「界」这些现象上我们可以明瞭受用缘起是以能取(即能受用)所取(即所受用)为根本而在它后面有个人的我执支持著又是不待深论的

就受用缘起的现象谈实相是用认识的究竟处「绝对的真」来作标准的当支持著能所取的自我执著还没有破除的时候认识为偏私的见解所蔽自然无从体认到此那时所见得的只是「虚妄」或者用譬喻说它如幻化一般这并非否认那些对象的存在更非轻视它们切实支配著人生的功能不过说明它们的生起增长变化纯在因缘诳惑耳目好像是一成不变而实际在人生的意义上随时可以改观并还需得予以变革的小乘佛家因为过分重视经验的缘故一部分偏向地将这能取所取的一切当作实在他们虽然也借此冲淡了对于人我的拗执可是却换上个法我的僻见因之在这方面所理会的真实是不够的惟有大乘学者才给以正确的解释

有关人生受用的现象在认识范围以内的何止千差万別要说它们的实相相当于一般所谓事物的「自相」或「別相」也应有千万种的不同但照大乘学者的看法由圆满的智慧所得最高的认识对于一切自相是无不瞭然的在《法华经》里就曾用诸佛的智慧境界来作说明以为只有佛和佛才能得著诸法的究竟相译师鸠摩罗什參照了龙树著作的见解分析这种实相的内容具备了体末的十个方面由此可见这里所说诸法各自的实相还不能认为纯粹客观存在的区別祇是通过一种共同的实相认识来了解一切事物对于人生实际的各別意义而已共同实相又系怎样的呢这就是佛家常常说到的诸法无有自性的「空」或者更切实些说为「空性」从原始佛学以来通用三大纲领来作这空性的分析说明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净」中国译家因为这些义理即是佛学同其他学说异流的分水岭无异于公私文件里所用的印鉴便称呼它们为「三法印」据三法印而谈一切正确认识的基本体会应该是缘起现象的变化不停现象的变化随著因缘起伏像流水像灯燄似的无一息间断这样构成的无常也可说是必然趋势所以「灭不待因」在无常的现象上要寻求主观客观常一自在的实体自然是矛盾不可能同时那些的本身都用同类分子的和合或者异类分子的和集来构成整体的印象显现在认识上略加分析便可瞭然它们的空虚无主而有了「无我」的经验再进一层由于我执的逐渐稀薄以至于根绝所有烦嚣扰动的心理使人生走向痛苦不宁的行为都跟著变化了消失了终归于寂静这不是说人生活动的停止而是重新建立起整然的秩序由此才会有顺理成章的一切行为最后完成空性体认达到完全清净的地步这正属佛家理想的究竟处所谓涅槃的证得涅槃的游履必须现前就可以做到的

受用缘起的一切现象在空性的基础上才显现出它们的实相这始终有待于智慧的体会领悟也便是一切实相都存在比较平常更加殊胜的心思认识中算是胜慧的境义所以称做「胜义谛」胜义认识的前后以及它过程里同一般认识的联系或者自他认识的交涉又须有沟通的途径这是另外一种实相所谓「世俗谛」它在胜义认识的前后性质当然不同不过总和胜义被相提并论著而当作「二谛」如果切实些来分析会看得出几重世俗并几重胜义像唐人编译的作品里就有四真四俗的组织那中间虽也有些可以商量的地方但对于应用解释是极有意义的现在泛泛地说不管认识胜义之前之后世俗同胜义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运用概念的解释上概念从语言说是「名」从心思说是「想」只要能正确地运用名想同胜义配合著作为沟通自他前后理解的一条道路便足以成为真实得名为「谛」证得胜义以前应用世俗谛为的是由俗入真《大般若经》里时常提到这一层说「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杂阿含经》也说及「佛不与世间诤」这里所谓世间应该同胜义相顺相成也像有些论书里的「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不过要附加说明这样的世俗谛只算阶梯不可视为究竟后来学者也区別它为「覆俗」即是说意有所蔽的至于证得胜义以后一样有世俗谛却属于由真化俗《大般若经》说它「不动真际安立假名」意指显示实相可以做自他理解的联还不单纯是解释而已它随顺著世间所理解的种种概念而有所设施安立于无方便中作方便无差別中为差別这样發展概念成更高的范畴由此在真俗二谛互相交涉的一段很长的过程里依照受用缘起现象逐渐的转变或者因我执的渐减而受用的意味不同其间由俗而真由真而俗逐步提高趋向究竟情形是一再反复而相当复杂并非仅仅停止在真俗对立的一种状态便了的

第三种「分別自性缘起」是印度佛家最后發展的缘起学说这里说最后是因为从此以去佛家逐渐吸取神秘思想便失掉它的纯粹性而终至面目全非了分別自性缘起可看做受用缘起进一步扩大范围涉及整个宇宙人生要从那上面求得因果转变的法则来立说的本来人生的彻底变革必须就全人类著眼不能不扩大到这样的范围但所谓「自性」仍旧是人们认识上的事物各別现象而它的具体内容用五位百法来分类也可以概括无遗这样的自性区別的构成全靠名想即概念的理解也就是它们自性认识通过了名想才各各区分的名想不限于言说心理上所有表象观念都包括在内即不会言说的幼稚思想里同样有它相类的作用不过名想的认识一度發生以后通常有它的余势遗留痕迹在心理上作为再次认识的依据这无异乎再次认识即从这样势力重新發现出来如此作用平常谓之「习气」或「熏习」而就其能發生再认识的一点说可以称做「功能」或「种子」还有这种习气在遗留的中间受著其他名想理解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演变發展而增加它的力量到达一定程度便有再發现的趋势这种过程叫做「转变差別」就是不同的转变以上所解不用说是侧重在主观心理方面并且特別注意到前后认识的一致乃至自他认识的统一等等的依据所在也可说是有关认识的社会性的

有一部分大乘学者解释熏习同意识的关系很重视熏习势力的如何保存于是就人们所有人格统一的意识状态用世间库藏的贮存方式来理会意识上面的熏习不过以为是无形的作用并没有痕迹可寻的又有强调认识上表象的意义的便说认识所得的只有表象甚至说表象只是意识本身的投影不必有客观的实在这些都属于「唯识」的学说「唯识」一名词原语为「毘若南补底」(Vijnyapti)指的是意识有所表白的状态很容易引申出极端的解释需得好好地加以辨別至于从有关唯识的分別自性缘起现象上体认实相依然要看表象是否同本质相符以及本质自身存在的价值如何等等问题而决定内容错综便结构成为「三性」

概括地说在人们正确的认识还未完全圆满的阶段里随处有关于人我执的偏私又有关于法我执的僻见对于事物所得的价值判断离不开周遍计度或者说只有周遍计度而它用为主要依据的不外名想所以也可说所得的是从名想构画成功的自相这不能表白对象的本质而积习成性反在本质上加了一重虚妄的蔽障因此谓之「遍计性」依据遍计分別指导行为既不符合实际因而招致苦痛颠倒始终局限于业感缘起的苦集受用缘起的二取虚妄的范围假使对这一层有了觉悟借著对治的涂径作有意识的矫正那末逐渐减轻了乃至灭绝了有关人法的执著就不再落于名想虚构的窠臼而会得著对象本质的认识了这正对执著的根源来说首先体会到的是事物生起借待因缘并非原有整体自然出生的在因缘相续的中间虽然各別现象保持著比较固定的形式但不能即作决定的看法以为绝无变化由此得著现象的一种评价所谓「依他性」即是没有自体的性质它和名想无必然联系的关系有时超脱了名想分別才更亲切地理解到它的实在所以也称做「离言自性」就由这样的理解习惯了确定了在认识上对象本质的显露便同人生的正向相一致它的实相是由苦集而灭道由二取而无取这些从杂染到清净逐渐在转变著是要通过实践而建立增长以至于究竟圆满的因此称这方面的实相为「圆成性」三性的实相即以圆成作最高的标准遍计和依他在染净转变里有相对的实相意义完全由于能随顺圆成而说从前学者也有依著三性认识的步骤作了这样的譬喻如同在黑暗里见著绳子而误认为蛇这是遍计的评价明白了是绳得著依他的评价再分析绳的本质为麻而了解它的真正性能才算究竟的圆成评价

综合以上所说三种缘起从业感到分別自性也就是从个人生存的体验到全体人生的变革所有对象的缘起法则可说是大致包括了又对于实相的认识从部分的苦集到全体的圆成也可说是范围广阔了在它们中间始终贯穿著实践的变革的意义而这一转变的关键又都见得出在于人生向上的自觉这是应该特加注意的


校注

山口益译安慧造《中边分別论释疏》第一《相品》第十颂「第二有受用」句释文五四页 净译《观所缘论释》第六颂释文 唐译《杂集论》卷五释等无间缘段 唐译《瑜伽师地论》卷五《有寻有伺等三地》十因四缘五果段 唐译《杂集论》卷二释蕴等次第段 唐译《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说诸佛三身段 唐译《杂集论》卷一释何因界唯十八段 《同论》卷三广分別能取所取段 宋译《楞伽经》卷二惑乱有无段秦译《中论》卷二《观行品》释第十二颂虚诳妄取段 秦译《成实论》卷二十论中各品 本田义英著《佛典内相卜外相》第十二篇关于「十如」的疑义 宇井伯寿著《佛教思想研究》三~八页 唐译《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成无常品》 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卷二二九~二五八页 唐译《成唯识论》卷九解世俗胜义段 唐译《辨中边论》卷二《辨真实品》释世间极成等一段 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西方学法》章 唐译《大乘广百论释论》卷十释虚妄分別缚段 义忠著《百法明门论疏》卷上 唐译《唯识二十论》识从自种生颂释文 唐译《摄大乘论本》卷一安立此相段 荻原云来《二十颂成唯识论和译》附注 唐译《摄大乘论本》卷二《入所知相分》如何悟入段同论无性释卷六
[A1] 却【CB】郤【吕澂】
[A2] 系【CB】系【吕澂】
[A3] 却【CB】郤【吕澂】
[A4] 系【CB】系【吕澂】
[A5] 系【CB】系【吕澂】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教重要名相释义及经论攷证(卷8)
关闭
佛教重要名相释义及经论攷证(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