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刊定记

一 刊定经名

《杂阿含经》之名「杂」或释为杂碎难持(《分別功德论》卷一)此属大众部之私言无当经义或释为杂说即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所说集为一部(《五分律》三十又《四分律》五十四)或释为文句杂根杂力杂觉杂如是等(《摩诃僧祇律》三十二)此皆就少分言不能概括全经义净译《毗奈耶杂事》別立经名为《相应阿含》(见《杂事》卷三十九)颇能显其意义盖经文以事义相应者集为各品可名相应也然《大论》八十五仍译为《杂阿笈摩》且解其义曰

「于是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拕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依此解释经之结集体裁虽可称为相应而经文随宜安布次第不顺则有杂义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所说相应从能说人言当置诸篇首而经文以厕诸他种相应之间又界相应与蕴处相应当为一类而经文以厕诸因缘谛食之间即由此种间厕鸠集之故经以《杂阿笈摩》为名乃更觉相宜矣

二 刊定品目

僧肇云《杂含》有四分十诵(见《长含序》)但《开元释教录》第十三据《五分律》云此部经说事既杂故无品次诵等差別现存刻本于卷八题「诵六入品第二」卷十二题「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卷十六题「杂因诵第三品之五」卷十八题「弟子所说诵第四品」卷二十四题「诵道品第五」(宋丽四本大同)此似判经为多诵而题目不具备更考之《毘奈耶杂事》三十九列举蕴品处界品缘起品声闻品佛陀品圣道品伽他共七品又《大论》八十五有弟子所说佛所说分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道品分结集品四分之名此俱与刻本所题粗同而亦不顺以是从来学者皆视《杂含》无次第之可言十数载前日人姊崎正治竭数年之力对勘巴利文及汉文《四阿含》著汉译《四阿含》The our Buddhist Agamas in Chinese 论文(载一九〇八年日本《亚细亚杂志》三十五卷又別有单行本)考校颇精其意以为《杂含》当分八诵六十二部而后大备(五蕴诵八部六入诵一部杂因诵四部弟子所说诵六部道诵二十一部八众诵四部颂偈诵十二部如来诵七部此较诸巴利文本五诵五十部更有增益)然今详勘《大论》知姊崎之说犹出杜撰不可从也

《大论》第三卷末云

「又复应知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有情事受用事生起事安住事染净事差別事说者事所说事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別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刹帝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四大天王众三十三天众燄摩天众梵天众

是文所列九事或以义或以人颇不一律又次界于四谛次佛及弟子所说于界似失次序然尝以对照译本《杂含》大体次第一一吻合而后恍然《大论》之说九事者非他乃宗《杂含》之品目而云尔耳又恍然《杂含》并非文乱无次其品目正依九事之次第耳又《大论》二十五卷释十二分教

「云何契经谓薄伽梵于彼彼方所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诸佛行差別宣说无量蕴相应语处相应语缘起相应语食相应语谛相应语界相应语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如来乘相应语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相应语不净息念诸学证净相应语结集如来正法藏者摄聚如是种种圣语为令圣教久住世故以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应次第安布是名契经

此中诸相应语次第同于第三卷文而特加详(末略八众不言者盖八众分有伽他结为一品乃入十二分教之应颂类也)盖亦宗《杂含》品目而说即《杂含》品目应于此求之也今即据以判《杂含》为四分十诵(此与僧肇所传之说相同四分依《大论》八十五十诵则依九事也)如次

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
 一五取蕴诵
经第一卷以下
 二六处诵(旧题六入诵第二)
经第八卷以下
 三缘起诵(旧题杂因诵第三)
经第十二卷以下
 四食诵
经第十五卷
 五谛诵
经第十五十六卷
 六界诵
经第十六十七卷
佛弟子所说佛所说分
 七佛弟子所说诵(旧题弟子所说诵第四)
经第十八卷以下
 八佛所说诵
经第二十二卷以下
道品分
 九念住等颂(旧题诵道品第五)
经第二十四卷以下
结集分(《大论》作结集品)
 十八众诵
经第三十五卷以下

三 刊定文段次第

《杂含》五十卷大体次序不紊惟其间分卷有前后倒置者又有他经滥入者皆须刊定《大论》自八十五卷以去释契经事略引《杂含》摩呾理迦之文所依经文殆与宋译同本(见后附论)故由论厘订经文前二分二十余卷次第应如次列

卷一 卷十 卷三 卷二 卷五 卷八 卷九 卷四十三 卷十一 卷十三 卷十二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佛弟子所说诵佛所说诵卷数见后)(缺卷) 卷二十四 (缺卷) 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卷二十九 卷三十 卷四十一 (一~五一此从姊崎刊定列入

(姊崎氏尝对勘巴利文本《杂含》于旧译本卷数次第颇有订正谓二十三二十五卷是《阿育王传》应删去不列然亦不详其所以今寻《出三藏记集》载求那跋陀罗译《无忧王(即阿育王)经》一卷缺本《法经目录》第四《杂含》別生有《阿育王经》而不载是何卷(《开元录》始云是二十三二十五卷)今对勘《大论》《杂含》经文二十四卷前后应有说念处与说四神足之文而俱佚失后人误以求那跋陀罗译本之《无忧王经》弥补其缺于是別生经有《阿育王经》之名而《无忧王经》反题缺本矣又经文第四卷有偈据守其《新雕丽藏校正別录》第十五卷云是宋藏将四十二卷误刊于前可知旧刻《杂含》自译出后即未得完善整理后人更误刊之其至于颠倒错失皆传者之过于译家固无与也

其次佛弟子所说佛所说分结集分仍说诸蕴处因缘道品等事但不拘一义于前二分中难可归纳故复別开此则以弟子所说者属诸弟子所说诵以佛说而非全用伽陀问答出之者属诸佛所说诵以佛说为众用伽陀问答者属诸八众诵弟子所说诵自十八卷以下旧有标题文义显明今定为四卷六品舍利弗说品(卷十八前五十一经)目犍连品(卷十八后三经又卷十九第一至四六经)阿那律品(卷十九末四七经又卷二十第一至九经)大迦旃延品(卷二十第十至十九经)阿难陀品(卷二十第二十至二十三经又卷二十一第一至七经)质多罗品(卷二十一第八至末经)自余文卷错乱遽难判別惟旧译《杂含》除大本(指五十卷者言)外犹有別译二十卷(失译附秦录丽藏改为十六卷前后错乱最不可从)多属大本三十卷以下之文每十经或十一经后原有经名结颂什九皆存故能次第经文丝毫不乱今以对校大本得八众诵所属各卷所残余者自皆佛所说诵矣

次列《別译杂含》《大本杂含》对照表以明之(表中略称別译本为別本)

八众诵(別本旧题初颂)
  一沙门众(別本大本皆无此题下同
別本第一卷二颂二十二经
大本三十八卷又三十九卷首三经
  二魔天众
別本第二卷初颂十经
大本三十九卷四至十三经(后有十经別本缺)
  三三十三天众
別本第二卷次颂十经
大本四十卷一至十经
別本第三卷初颂十经
大本四十卷十一至十七经又四十六卷首三经
  四刹帝利众
別本第三卷次颂十经
大本四十六卷五至十四经
別本第四卷初颂十一经
大本四十六卷十四至十八经又四十二卷首六经
  五婆罗门众
別本第四卷次颂十经
大本四十二卷七至十六经
別本第五卷缺颂八经二颂二十一经(丽本误不可从
大本四十二卷十七至十九经又第四卷首五经(内缺別本第八经)又四十四卷首十经
  六梵天众
別本第六卷缺颂十经
大本四十四卷十一至二十经
  七沙门众之余
別本第六卷初颂十经
大本四十五卷首十经
  八长者众
別本第七卷二颂十五经
大本四十五卷至末又三十六卷首二经
  九三十三天众之余
別本第八卷三颂三十一经
大本三十六卷至末(内缺別本第八经)
別本第九卷缺颂九经二颂二十经
大本二十二卷一至十三经又二十四至二十七经又四十八卷首三经又二十二卷二十一二经又十四至二十经
別本第十卷缺颂九经一颂十经
大本四十八卷四至二十三经
別本第十一卷三颂三十经(后三经原本误刊十二卷末)
大本四十八卷至末又四十九卷一至二十五经(内缺別本第十二经)
  十四王天众
別本第十二卷十二经
大本四十九卷至末又五十卷首六经
佛所说诵(別本旧题二诵)
別本第十三卷半颂七经
大本四十一卷五十四至六十经
別本第十四卷半颂四经
大本四十一卷至末又三十二卷首二经
別本第十五卷一颂十经
大本三十二卷三至十二经
別本第十六卷二颂十八经
大本三十二卷至末又三十三卷一至十八经
別本第十七卷二颂二十一经
大本三十三卷至末又三十四卷一至十八经
別本第十八卷一颂八经
大本三十四卷十九至二十六经
別本第十九卷一颂十五经
大本三十四卷至末又三十五卷首十经
八众诵中魔天众之余
別本第二十卷一颂九经缺颂五经(上疑有缺文)
大本五十卷七至二十经(此下有十八经大本缺

《別译》一卷至十二卷恰当八众诵十三卷以下佛说无偈应入佛所说诵惟第二十卷亦属鬼神等说而有伽陀今与夜叉众同属魔天众而次于夜叉之后如是改定旧刻大本卷数先后如次

佛所说诵

卷四十一(五十四至六十二经) 卷三十二 卷三十三 卷三十四 卷三十五 卷四十七 卷三十七 卷六 卷七 卷三十一

八众诵

卷三十八 卷三十九 卷四十 卷四十六 卷四十二 卷四 卷四十四 卷四十五 卷三十六 卷二十二 卷四十八(首三经与卷二十二末九经倒置见前表) 卷四十九 卷五十

佛所说诵自卷四十一至卷三十五前十经皆依別译之次序厘定卷三十五后半卷四十七与三十七二卷余文姊崎別为四品属诸八众诵另以三十八卷下文为颂偈诵然据《大论》八众即是颂偈今依姊崎考定次第而別入诸佛说诵第六卷前半姊崎题罗陀品入五蕴诵今考《大论》所引摩呾理迦五蕴诵中无此故入诸佛所说诵又卷六后半卷七及卷三十一姊崎以为小品集成而无所属今详其性质正同佛所诵故并以入之由是佛所说诵文义极为繁杂姊崎尝判为迦叶等三十一品以其无所确据不从

依《別译杂含》八众诵列八众次第一沙门(比丘)二魔(波旬)三帝释四刹帝利五婆罗门六梵天七沙门(比丘尼)八尊者众(婆耆沙)九天女天子众大魔众(夜叉鬼神)此与《大论》卷三文不合但《大论》或从世俗义类故首王众又略魔而云燄摩天此不必即指经文次第也又勘《大论》八十五云若诸苾刍天摩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此叙八众首举苾刍次及天魔大同別译其后次第既不可详今即暂依別译编次不改(《五分律》五十四释《杂含》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帝释梵天为次现存巴利文《杂含》第一有《颂品》以天天子拘萨罗——即王众比丘梵天婆罗门婆耆沙——即尊者众林——即魔神众夜叉帝释为次盖小乘各部所传《四阿含》每每以编次异序为区別也

(另考《大论》卷十六谓思择诸法有二种一思择素呾缆义二思择伽他义思择素呾缆义如《摄事分》及菩萨藏教授中当广说思择伽他义复有三种一者建立胜义伽他二者建立意趣伽他三者建立体义伽他故《杂含》有伽他之八众颂其本母不详于《摄事分》然另有解详于思所成地自《论》十七卷以下举体义伽他九十一颂几全为《杂含》之文又尽摄《杂含》八众诵一切伽他之义自来解者不审所出则但随文散释而止乃至体义一名亦莫得的解实则就伽他自体建立即为体义此谓体即义正与上二类伽他以胜即义与意趣即义为名者大同也论文自恶至得义凡十三类直就经文引伽他为释十四论议则于杂藏《法句经》中依据各品择引一二颂例以类其余故文似略而摄无不尽

总结前说旧刻经文卷次应改顺如下而后其文可读其义可详

(五取蕴诵第一(五卷))卷一 卷十 卷三 卷二 卷五 (六处诵第二(五卷))卷八~卷九 卷四十三 卷十一 卷十三 (缘起诵第三(二卷余))卷十二 卷十四~卷十五(一~一九(食诵第四)又二〇~(谛诵)二七又二八~末)~(界诵第六(一卷余))第十六(一~八九又九〇~末)~(佛弟子所说诵第七(四卷))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 (佛所说诵第八(九卷半))卷四十一(五十四~末)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 卷四十七 卷三十七 卷六~卷七 卷三十一(念住等诵第九(八卷半))(缺卷)~卷二十四(缺卷)~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 卷四十一(一~五十三)(八众诵第十(十三卷))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 卷四十六 卷四十二 卷四 卷四十四~卷四十五 卷三十六 卷二十二 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此中卷次旧刻排列无误者全经五十卷中仅十二卷而已

四 附论《杂阿含经本母》

佛说契经结集流布莫先于《阿含》亦莫信于《阿含》佛灭未千年(我国苻秦至刘宋时)四《阿含》全文相继传译译者狃于所习惟以备数三藏而不能言其关涉大小宗义之要由是学者判属小经鄙为始教未尝有一著述阐發幽微遂于义学绝无影响唐代新翻《婆沙》《俱舍》声闻法相蔚为巨观而当时译侣博如光于其典据依然漠置故注疏每每不悉经文支离其说(此观日僧法幢《俱舍稽古》所指斥者可知)至于基测诸师专心方广益轻《阿含》而不习以此因缘即系奘师所翻即在法相本典煌然具载十余卷《杂阿含经本母》之文而译者注者殆无一人能辨以至要义幽沉亘千二百七十六年(论文于贞观二十二年译讫)古学久荒甚可伤也

奘译《杂阿含经本母》惟何即《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之大分是(自八十三卷至九十八卷)何以知之耶此十余卷论文陈义繁广仅有摄颂判其段落而相承次第极难明瞭近年《瑜伽伦记》归自东瀛其后数十卷注解为旧疏中独存之说至可珍重然其总释《摄事分》云

「虽辨异门种种文义未明文义所依本藏故次第五明《摄事分》谓于此分将三藏教摄所说行摄等事故云也此分具办三藏先解契经云云

此谓将教摄事而不详事之所自出又谓先解契经而不详契经是何种以是逐文解义类皆肤泛不得边际资益于读者甚微今试求诸《大论》本文而得其意

《论文》八十五谓摄事即摄素呾缆事等素呾缆二十四契经谓別解脱经(戒本)四阿笈摩经声闻相应经大乘相应经(此二即十二分教杂藏)等从此即依四种契经本母(摩呾理迦)决择佛说云云《论》九十八末又谓如是略引随顺此论诸经宗要本母云云依此两文可见

  • 《论》八十五至九十八共十四卷乃引本母之文

  • 別解脱经本母別见于后故此十四卷应是引余三类经本母

  • 论说诸经以《杂阿含》即相应之教为主余经皆云「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说云云」故引本母应先之以《杂阿含经本母》

  • 论说《杂阿含》相应次第为九所谓蕴界处等与后文所引本母大段相同两者应尤有关合

由此取宋译《杂阿含经》与论文对校以经错简过多不无困难然前后推寻论文毕十四卷经文亦毕二十二卷而后恍然《瑜伽》之文纯引《杂含本母》无可疑也《杂含》结集以义为部类每一类中出经千百亦但义类相同诸经并无次第至于本母就义决择或一门以释多经又或多门以释一经文段次第更为难知然今以经文相贯乃见论文若网在纲有条不紊也次列经论对勘详表以证此说(《杂含》中异义之类名皆別释于《集异门分》此分应亦有本母原文也

【大论摄事分】
【杂阿含经】
⊙行择摄第一(总颂十一聚)
⊙五取蕴诵第一
(一)界等十一门
卷一第一无常等经(经名依结颂下同)至二十一味经惟论第一第四第八三门无经文疑佚
(二)略教等十一门
卷一二十二使经至三十六说法师经惟论九十两门无经二十七二十九两经无论
(三)想行等十门
卷一三十七八输屡那经卷十第一无明经至第七阐陀经依论第五六两经颠倒应改正
(四)速通等十门
卷十第八应说经至十七责诸想经
(五)因等六门
卷三第一生灭经至第六优陀那经
(六)断支等七门
卷三第七受经至七十罗汉经惟第十八经无论
(七)二品等八门
卷三七十一知法经至八十三富楼那经
(八)二智等四门
卷三八十四至末竹园等经卷二第一非我经至第四十六经惟论第一门无经
(九)诤等七门
卷二第五我经至十四阴世食经
(十)无厌患等八门
卷二第十五信经至二十四阴等经惟十九二十两经无论
(十一)少欲等十门
卷二第二十五阴根经至三十一我慢经惟二十七至三十经无论卷五第一波多罗十问经至第九萨遮经
⊙处择摄第二(总颂初)(后八聚)
⊙六处诵第二
(一)安立等十门
卷八第十无常等经(此下经名无颂可据但依义举又多从姊崎正治所定)至六十二比丘经依论经文次序有颠倒四十五至六十经无论论第八门及以下广业未详所释经文
(二)无智等十门
卷八六十二比丘经至八十七大海经八十八至九十三经无论
(三)道不同等八门
卷八九十四道迹经又九十七至百十一取等经九十五六经无论又卷九第一经至第九净乞食住经
(四)离欲等七门
卷九第十毘舍离经至五十七魔钩等经十二经又十七至四十经四十二至五十四经五十八至六十五经皆无论论第三门经未详
(五)因同分等九门
卷九六十六纯陀经至七十四鲁醯遮经六十九经无论论第七门经未详
(六)唯缘等十二门
卷四十三第一波罗延经第十四灰河经第二经次序不顺第八经无论卷十一第一手声喻经第二经无论
(七)上贪等十二门
卷十一第三难陀经至第十诸根修经卷十三第一六六法经至第五不乐著经
(八)一住等十三门
卷十三第六鹿纽经至六十二六常行经第七经又十一等多经无论论第十二三门经未详
⊙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总颂前后九聚)
(〔缘起四聚〕)
(⊙缘起诵第三)
(一)立等九门
卷十二第一种树经至十一甚深经
(二)异等七门
卷十二第十二痴慧经至二十一玷牟留经
(三)触缘等八门
卷十四第一浮弥经至第九茂师罗经
(四)有灭等六门
卷十四第十沙门婆罗门经至二十九思量经十六经无论卷十五首至十六经
〔食一聚〕
⊙食诵第四
安立等六门
卷十五十七食经至二十四苦聚经
〔谛一聚〕
⊙谛诵第五
如理等十二门
卷十五二十五转法轮经至六十六盲龟经内二十七至三十四经无论卷十六首至三十九经又六十至六十二经余无论
〔界四聚〕
⊙界诵第六
(一)总义等四门
卷十六九十一诸界经至七十九不信等经
(二)光等七门
卷十七第五瞿师罗经论第二门以下经文未详
(三)受等自性等九门
卷十七第十一三受经至二十六禅思经二十七八经无论
(四)受等二生起等七
卷十七二十九受集等经至三十六见第一经论五六七门无经
⊙菩提分法择摄第四
⊙念住等诵第九
〔念住四聚〕
(一)沙门等八门
(此当经本卷二十三旧佚)
(二)安立边际等五门
卷二十四首至第九射聚观(经)论四五门经文未详
(三)先根等六门
卷二十四十一不善根经至十九四果经
(四)邪师等八门
卷二十四二十缘幢师经至四十九波罗提木义经论七八门经文未详疑佚
〔正断神足一聚〕五门
(此当经本卷二十五旧佚)
〔五根一聚〕五门
初二门经文佚卷二十六十三堂阁喻经至二十六五根利满经
〔五力一聚〕六门
卷二十六二十八至三十九二力经又四十六至五十一四力经又七十八至八十一自在王力经又七十三八力经六十三十力经八十二无畏智生经
〔觉支一聚〕七门
卷二十六八十三起退觉支经以下卷二十七第二七觉经至十一轮王经又三十至五十八不净观经论第六门经文未详
〔八圣道一聚〕四门
卷二十八二十三五盖经三十一至五十二一法经二十二正见净经七十六二正见经五十三至六十三非法是法等经九十五至九十七沙门经卷二十九首七经
〔息念一聚〕
卷二十九第八修安般念经以下经序错乱为十五九至十四十七二十四十八二十三经论末门经文未详
〔学一聚〕五门
卷二十九二十六经三十二经三十五经论三十五门经文未详
〔证净一聚〕五门
卷三十第五不坏净经第七经十九至二十九四人命终经以下

检表应知《瑜伽》征引《本母》之文或有未尽然其旧构梗概已具研寻获此裨益甚多举要而谈凡有四义佛师弟语展转传来为阿笈摩实乃三乘共教不同台贤臆断局限小宗此由《瑜伽》之引《本母》证成决定是一义也《瑜伽》事教乃在《杂含》所举契经存有部说此亦从《本母》引文而见是二义也《杂含》旧译部別未详今由《本母》厘正次第勘为同本研究有资是三义也治《瑜伽》学如何溯源毗昙昔日辙乱涂纷未闻南指今由《本母》证知《瑜伽》毗昙同其宗据可从《杂含》纶贯余教又可依《本母》通余毗昙于是大小论议源流具见是四义也有此四义故以《本母》介绍诸《瑜伽》学者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教重要名相释义及经论攷证(卷17)
关闭
佛教重要名相释义及经论攷证(卷17)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