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0]诸大德!今诵出此十三僧残法。
僧残 一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施越不喜修梵行,是故,彼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长老优陀夷见长老施越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而作是言:「友!施越!何故汝形体枯瘦……筋脉悉现耶?友!施越!汝不喜修梵行乎?」「友!然!」「友!施越!然而汝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汝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友!如此作适当乎?」「然!友!我亦如是作。」于是,长老施越,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如是,长老施越其后诸根肥美,容貌光泽,充满喜悦。时,长老施越之同修比丘,对长老施越曰:[P.111]「友!施越!汝先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然而今日,诸根肥美,容貌光泽,充满喜悦。汝服何药耶?」「友!我非服药物也,但我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食、眠、浴已,我尚不安乐,生起欲念恼害心时,以手行泄不净。」
(二)
「友!施越!汝为何以此手食信施,又以此手行泄不净耶?」「然!友!」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故长老施越以手行泄不净耶?」如是,诸比丘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施越,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众而问长老施越曰:「施越!汝实以手行泄不净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何故以手行泄不净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为离缚而说法,非为具缚;为无著而说法,非为有著也。愚人!于此,汝于我为离欲而说之法以为具欲、为离缚而说之法以为具缚、为无著而说之法以为有著。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离欲而说法,为破憍慢、为调伏渴爱、为除去执著、为断绝轮回、为灭尽爱、为离欲、为证灭、为涅槃而说法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岂非为说诸欲之断灭、说诸欲想之遍知、说诸欲渴之调伏、说诸欲寻之灭除、说诸欲热之止静耶?愚人!此[P.112]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长也。愚人!此无宁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转向他去也。」如是,世尊以种种方便,呵责长老施越难扶养……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
如是,世尊为诸比丘制立学处。
二
(一)
尔时,诸比丘以食美味,失正念、不正知而入眠。彼等失正念、不正知入眠,在梦中漏不净。彼等心生后悔:「由世尊所制立之学处:『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我等梦中漏泄不净,其时心得〔受乐〕,我等非犯僧残罪耶?」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虽有心〔而无意识之目的者〕非犯罪也。」「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除梦中外,若故意行泄不净者,僧残。」
a'b「除梦中外」者,梦中除外。
「故意」者,是认识、确知而存心违犯。
b'「泄」者,离本处也。
「不净」者,有十种不净,黑、黄、赤、白、酪色、水色、油色、乳色、生酥色、酥色。
a 「僧残」者,僧众对于其罪而给与別住,令其返归原来〔之状态〕,给与摩那埵(赎罪之仪式),〔而后〕回复清净,非数人或一人〔之所业〕,是故云「僧残」。〔又初残者〕,对其罪聚之羯磨之同义语,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
于内色而泄、于外色而泄、于内外色而泄、动腰于空中而泄、驱使欲念而泄、为大便而泄、为小便而泄、为风而泄、为慰周伽虫所啮而泄、为健康而泄、[P.113]为受乐而泄、为药而泄、为布施而泄、为福德而泄、为祭祀而泄、为生天而泄、为种子而泄、为自试而泄、为戏乐而泄。泄黑精、泄黄精、泄赤精、泄白精、泄酪色精、泄水色精、泄油色精、泄乳色精、泄生酥色精、泄酥色精。
(二)
「于内外色」者,于以上两者。
「空中动腰」者,言于空中努力而使生支起作用。
「驱使欲念」者,言以欲念而驱使生支起作用。
「为大便」者,言由大便之迫压而生支起作用。
「为小便」者,言由小便之迫压而生支起作用。
「为风」者,言因风迫压而生支起作用。
「慰周伽虫所啮」者,因慰周伽虫所啮而生支起作用。
「为健康」者,我当有健康〔而泄〕。
「为受乐」者,我得乐受。
「为药」者,他当得药。
「为布施」者,我要行布施。
「为福德」者,他当有福德。
「为祭祀」者,我当供牺牲。
「为生天」者,我当生天。
「为种子」者,我当得〔胎儿之〕种子。
「为自试」者,当有黑精、当有黄精……当有酥色精。
「为戏乐」者,戏乐之意。
(三)
思于内色〔泄〕,而行泄者僧残。思于外色……僧残。思于内外色……僧残。思于空中动腰……僧残。思驱使欲念……僧残。思迫压大便……思为戏乐而行泄者僧残。
思黑精而行泄者僧残。思黄精……酥色精……僧残。
———无杂章终———
[P.114](四)
思为健康、为受乐……僧残。思为健康、为药……乃至……为健康、为施与……乃至……为健康、为福德……乃至……为健康、为祭祀……乃至……为健康、为生天……乃至……为健康、为种子……乃至……为健康、为自试……乃至……为健康、为戏乐而行泄者僧残。
———一根分断章终———
(五)
思为受乐、为药……僧残。思为受乐、为施与……思为受乐、为戏乐……僧残。思为受乐、为健康……僧残。为药、为施与……思为戏乐、为自试……僧残。
———一根结合章终———
二根等亦如是进行。
思为健康、为乐、为药……为戏乐而行泄者僧残。
———全根章终───
(六)
思黑精、黄精而行泄者僧残……思黑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残。
———一根分断章终———
思黑精与赤精……酥色精与酪色精而行泄者僧残。
———一根结合章终———
二根等亦如是进行。
思黑精、黄精、赤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残。
———全根章终———
(七)
思为健康与黑精而行泄者僧残。思为健康、为受乐与黑精、黄精而行泄者僧残。思为健康、为受乐、为药与黑精、黄精、赤精而行泄者僧残。
如上应增大两者。
[P.115]思为健康、为受乐、为药……为戏乐与黑精、黄精、赤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残。
———复合章终———
(八)
思:「我当泄黑精。」而行泄黄精者僧残。思:「我当泄黑精。」而行泄赤精……行泄酥色精者僧残。
———分断章———
思:「我当泄黄精。」而行泄赤精者僧残。思:「我当泄黄精。」而行泄白精……酥色精……乃至……行泄黑精者僧残。
———根之简约结合章———
思泄酥色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残。思泄酥色精,而泄酪色精者僧残。
———中腔章———
(九)
思泄黄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残。思泄赤精,而行泄黑精者……乃至……思泄白精,而行泄黑精……思泄酥色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残。
———背面章第一进行———
思泄赤精,而行泄黄精者僧残。白精……酥色精……乃至……思泄黑精,而行泄黄精者僧残。
———背面章第二进行———
思泄白精,而行泄赤精……思泄黄精,而行泄赤精者僧残。
———背面章第三进行———
思泄黑精,而行泄酥色精……思泄酪色精,而行泄酥色精者僧残。
———背面章第十进行———
———背面章句终———
[P.116]四
思,行而泄者僧残。思,行而不泄者偷兰遮。思,不行而泄者不犯也;思,不行而不泄者不犯也;不思,行而泄者不犯也;不思,行而不泄者不犯也;不思,不行而泄者不犯也;不思,不行而不泄者不犯也。
梦中、无洩泄之意,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
梦、大小便、寻、温水、药、痒、道、膀胱、浴室、触。
沙弥、眠、腿、拳握、空中、站立、忆念、孔穴、以木片触、于流水、玩水、走、玩花、莲、砂、泥、水、床、拇指。
(一)
尔时,一比丘因梦泄不净。彼心生悔恨,〔思:〕「我非犯僧残罪乎?」如是,彼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因梦者不犯也。」
(二)
尔时,一比丘行大便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无泄意。」「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行小便……「诸比丘!无泄意者不犯也。」
(三)
尔时,一比丘以寻欲念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寻而泄者不犯也。」
(四)
尔时,一比丘浴温水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汝存何心乎?」「世尊!我无泄意。」「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温水行浴而泄[P.117]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残。」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温水浴而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是偷兰遮。」
(五)
尔时,一比丘之生支受伤,以药涂之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生支受伤,持泄意涂药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是偷兰遮。」
(六)
尔时,一比丘搔阴囊,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持泄意搔阴囊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偷兰遮。」
(七)
尔时,一比丘于行路时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无泄意者不犯也。」尔时,一比丘以泄意于行路时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偷兰遮。」
(八)
尔时,一比丘压膀胱而行小便……一比丘于浴室温下腹……一比丘于浴室洗师背……一比丘使〔人〕打腿……〔三事同前〕……「偷兰遮。」
(九)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如是言一沙弥曰:「来!沙弥!汝握我生支。」其〔沙弥〕握其生支,其比丘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残。」[P.118]尔时,一比丘握已眠沙弥之生支,彼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非僧残,乃突吉罗。」
(一〇)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腿压生支而泄不净……乃至……不泄。彼心生悔恨……「偷兰遮。」尔时,一比丘以泄意,以拳握生支……持泄意,于空中动腰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偷兰遮。」
(一一)
尔时,一比丘于〔他〕身上立……持泄意于〔他〕身上立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偷兰遮。」
(一二)
尔时,一比丘以染著心,忆念女人之生支而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然,诸比丘!勿以染著心忆念女人之生支,忆念者突吉罗。」
(一三)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生支入锁孔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乃偷兰遮。」
(一四)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木片触生支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偷兰遮。」
(一五)
尔时,一比丘逆流洗浴,而泄不净……〔三事同前〕……「偷兰遮。」
(一六)
尔时,一比丘玩水戏……一比丘走水中……一比丘玩花……一比丘走于莲丛中,而泄不净……〔三事同前〕……「偷兰遮。」
(一七)
尔时,一比丘持泄意入生支于沙中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恨……「偷兰遮。」尔时,一比丘持泄意入生支于泥中而泄不净……乃至……[P.119]不泄不净。彼心生悔……「偷兰遮。」尔时,一比丘以水浇生支而泄不净……〔三事同前〕……「偷兰遮。」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生支触卧床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偷兰遮。」尔时,一比丘持泄意以拇指触生支而泄不净……乃至……不泄不净。彼心生悔……「偷兰遮。」
———僧残一终———
僧残 二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住阿兰若。此长老之精舍优美华丽清净,中央有内室,四面有房舍围绕,甚善设卧床、座床、褥、枕,善置饮物、洗净水,房屋扫洒清净。〔如是〕众多之人,来见长老优陀夷之精舍。一婆罗门亦伴其妇,至长老优陀夷处,如是言长老曰:「我等欲观大德之精舍。」「然!婆罗门!请看!」取钥启锁,开门入精舍中。彼婆罗门亦随长老优陀夷后而入,其妇亦从婆罗门后而入。时,优陀夷开一窗,闭一窗,走遍房舍,然后,往彼妇之后,触摩其身。时,彼婆罗门与长老优陀夷交谈而行,然,婆罗门大放欢喜赞叹之语:「如是住阿兰若之沙门释子甚是高贵,优陀夷尊师,亦住如是阿兰若之高[P.120]贵者。」如是说时,其妇言婆罗门曰:「彼有何高贵?如汝摩触我身,此沙门优陀夷亦摩触我身。」
于是,其婆罗门嗔怒讥嫌非难:「此等沙门释子,不知耻、不持戒、打妄语。彼等实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无沙门行、无梵行,彼等破沙门行、破梵行。彼等何处有沙门行、有梵行耶?彼等离沙门行、离梵行。所谓沙门优陀夷为何摩触我妻之身乎?贵族之妇人、少女、童女、媳妇、侍女,实不能至此僧园,彼等若到此,当被此沙门释子所污辱。」
(二)
诸比丘闻婆罗门之讥嫌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何以长老优陀夷与女人身相触乎?」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长老优陀夷曰:「优陀夷!汝实与女人身相触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痴人!汝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为何与女人身相触乎?愚人!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乃至……说诸欲热之止静。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与女人身相触,或捉手、或捉发、或触其某身支者,僧残。」
二
(一)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P.121]「起欲情」者,言驱使欲念,恋著欲乐。
「变心」者,欲情亦是变心、嗔怒亦是变心、迷乱亦是变心。此处所谓变心,是指欲情变心也。
a'「与」者,共也。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饿鬼女、畜生女。初生之女〔婴〕亦云〔人女〕,何况长大者。
a 「身相触」者,猥亵之行为也。
「手」者,由肘至指甲尖之谓。
「发」者,纯发、或混合丝之发、或混合华鬘之发、或混合金银之发、或混合真珠之发、或混合宝珠之发也。
「身支」者,除手及发外,其余皆云「身支」。
三
(一)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身与〔己〕身捉摩、重摩、顺摩、逆摩、下、举、牵、推、抱、抱捉、捉、捺摩者僧残。有女人,若比丘疑是〔女人〕以起欲念,于女人身与〔己〕身捉摩、重摩……乃至……捉、捺摩者偷兰遮。有女人,若比丘作黄门想而起欲念,……偷兰遮。有女人,〔若比丘〕作男想……作畜生想而起欲念,……偷兰遮。
[P.122]有黄门,若比丘作黄门想而起欲念,于黄门身与……捺摩者偷兰遮。〔若比丘〕作黄门、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于黄门之身与……捺摩者突吉罗。
有男,〔若比丘〕作男想……疑想……畜生想……女想……黄门想〔……乃至……〕突吉罗。
有畜生,〔若比丘〕作畜生想……疑想……女想……黄门想……男想〔……乃至……〕突吉罗。
———一根〔章〕———
(二)
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想以起欲念,对二女人之身与……捺摩者二僧残。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疑想……黄门想……男想……畜生想……而起欲念,于二女人之身……捺摩者二偷兰遮。
有二黄门,〔若比丘〕于二黄门作黄门想〔……二偷兰遮。有二黄门,于二黄门作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罗。
有二男,〔若比丘〕于二男作男想〔……二突吉罗。有二男,于二男作疑想……畜生想……女想……黄门想……〕二突吉罗。
有二畜生,〔若比丘〕于二畜生作畜生想〔……疑想……女想……黄门想……男想……〕二突吉罗。
[P.123](三)
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于两者之身……捺摩者一僧残、一突吉罗。有女人及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疑想而起欲念……一偷兰遮、一突吉罗。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黄门想而起欲念……二偷兰遮〔……男想……一偷兰遮、一突吉罗……畜生想……〕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女人与男人,〔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一僧残、一突吉罗。〔……疑想……黄门想……男想……畜生想……〕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女人与畜生,〔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一僧残、一突吉罗。〔……疑想……黄门想……男想……畜生想……〕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黄门与男子,〔若比丘〕于两者作黄门想而起欲念……一偷兰遮、一突吉罗。〔……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罗。
有黄门与畜生,〔若比丘〕于两者作黄门想而起欲念……一偷兰遮、一突吉罗。〔……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罗。
有男子与畜生,〔若比丘〕于两者作男想而起欲念……二突吉罗。〔……疑想……畜生想……女想……黄门想……〕二突吉罗。
———二根〔章〕———
(四)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身与〔比丘〕衣捉摩……捺摩者偷兰遮。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于二女人之身与〔己之〕[P.124]衣捉摩……捺摩者二偷兰遮。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于两者之身与〔己之〕衣捉摩……捺摩者,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衣与〔比丘之〕身摩触……捺触者偷兰遮。二女人……二偷兰遮。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衣与〔比丘之〕衣摩触……捺触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舍物触〔比丘之〕身者突吉罗。有二女人,若比丘作二女人想而起欲念,以二女人之舍物触摩己身者二突吉罗。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女人想而起欲念,以两者之舍物触摩己身者,二突吉罗。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舍物触摩其衣者,突吉罗。有二女人,〔若比丘〕作二女人想〔……乃至……〕舍物捉摩衣者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舍物触〔比丘之〕舍物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比丘句终———
(五)
有女人,〔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身捉摩比丘之身〔……乃至……〕捺摩时,〔比丘〕有依顺之意向,动身以受触乐者僧残。
[P.125]有二女人,于二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二女人……捉摩……受触乐者二僧残。有女人与黄门,于两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两者若……捉摩……受触乐者,一僧残、一突吉罗。
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之身捉〔自己之〕衣……偷兰遮。有二女人……二偷兰遮,有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之衣捉摩己身者……偷兰遮。二女人……二偷兰遮也。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衣捉摩己衣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有女人,有女想而起欲念。女人以比丘之舍物捉摩其身,有摩触之意而动身受触乐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以比丘之舍物与衣……二女人……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有女人,有女想而起欲念。女人若以比丘之舍物捉摩〔女人之〕舍物,比丘有摩触之意而动身受触乐者,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六)
有摩触之意,动身而受触乐者僧残。有摩触之意,动身而不受触乐者突吉罗。有摩触之意,不动身而受触乐者不犯也。有摩触之意,不动身而不受触乐者不犯也。〔被捉〕有求脱之意而动身,受触乐者不犯也。有求脱之意而动身,不受触乐[P.126]者不犯也。有求脱之意而不动身,受触乐者不犯也。有求脱之意而不动身,不受触乐者不犯也。
(七)
无意者、无念者、不知者、不受乐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
母、女、妹、妻、夜叉女、黄门、眠女、死女、畜生女、木像女。
强捉、桥、道、树、船、绳、棒、推钵、礼拜,努力而不触时。
(一)
尔时,一比丘对母以爱慕其母之情,……对女儿以爱护女儿之情……,乃至……对妹以爱护妹之情而触摩之。彼心生悔恨:「我,非僧残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僧残,突吉罗。」
(二)
尔时,一比丘与故妻身相触。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残。」
(三)
尔时,一比丘与夜叉女……与黄门身相触。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偷兰遮。」
(四)
尔时,一比丘与眠女身相触,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残。」……与死女……偷兰遮……与畜生女……突吉罗……与木像女……「突吉罗。」
(五)
尔时,众多女人强捉一比丘,腕相钩而行,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受乐乎?」「世尊!我不受乐。」「不受乐者不犯也。」
[P.127](六)
尔时,一比丘与女人渡桥,而动欲心,彼心生悔……「突吉罗。」
(七)
尔时,一比丘见女人前来,起欲心而以肩碰之,彼心生悔……「僧残。」
(八)
尔时,一比丘与女人上树……乘船而动欲心。彼心生悔……「突吉罗。」
(九)
尔时,一比丘因女人所持之绳,而起欲心。彼心生悔……「偷兰遮。」尔时,一比丘因女人所持之棒而起欲心。彼心生悔……「偷兰遮。」
(一〇)
尔时,一比丘动欲心,以钵推女人。彼心生悔……「偷兰遮。」
(一一)
尔时,一比丘于女人礼拜时,起欲心而举足。彼心生悔……「僧残。」
尔时,一比丘〔思:〕「我当捉女人。」努力而不接触。彼心生悔……「突吉罗。」
———僧残二终———
僧残 三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住阿兰若。其长老之房舍优雅美丽清净。其时,众多女人来园观游精舍。时,其诸女人至长老优陀夷处,而作是言:「大德!我等欲观大德之精舍。」于是,长老优陀夷使诸女人等入见精舍。然后,言有关彼等之大小便道,说好又说恶、或请或求、或问或反问、[P.128]又解说、又教诫、又恶骂。其女人中,堕落无耻者,与优陀夷共谈笑戏乐。然,诸女人中,有惭耻者离去,而非难诸比丘。「大德!此非随顺行、非威仪。我等亦不欲我夫如是云耳,何况大德优陀夷耶?」
(二)
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为何长老优陀夷对女人言粗恶语乎?」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长老优陀夷曰:「优陀夷!汝实对女人言粗恶语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此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汝,愚人!何故于女人言粗恶语耶?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乃至……非为说诸欲热之止静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起欲情变心,对女人言粗恶语者,即如年轻男子向年轻女人言含淫欲法之语者,僧残。」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起欲情」者,为欲念所驱而恋著欲乐之谓。
「变心」者,欲情亦是变心、嗔怒亦是变心、迷乱亦是变心,在此处所谓变心是指欲情变心。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饿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语、恶语、粗语、非粗语者。
a 「言」者,如年轻男子对年轻女子、少年对少女,欲行之男子对欲行之女子之谓。
a'「粗恶语」者,有关大小便道淫欲法之语。
[P.129]「含淫欲法」者,有关于淫欲之法。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
语二道,说好、说恶、乞、求、问、反问、解说、教诫、或恶骂。
「说好」者,称说赞叹二道。
「说恶」者,诋毁非难二道。
「乞」者,说:「与我,应与我。」
「求」者,说:「汝母何时与〔汝〕耶?汝父何时与耶?汝之天神何时与耶?何时有好事?何时汝得淫欲法?」
「问」者,说:「汝如何与汝夫耶?如何与爱人耶?」
「反问」者,说:「汝实如是与汝夫,如是与汝爱人。」
「解说」者,被问而言:「当如是与,若如是与者,当得汝夫之宠爱也。」
「教诫」者,不被问而言:「如是与,如是与者,汝夫当宠爱汝也。」
(二)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大便道、小便道,言其好恶……骂者,僧残。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人想而起欲念,于二女人之大便道……二僧残。有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有女想而起欲念,于两人之大便道……一僧残、一突吉罗。
[P.130](三)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除女人之大小便道外,就其颈以下,由膝盖以上,言其好恶……乃至……骂者,偷兰遮。二女人……二偷兰遮。女人与黄门……一偷兰遮、一突吉罗。
(四)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就其女人之颈以上、膝盖以下,说好恶……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五)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之衣服,言其好恶……突吉罗。二女人……二突吉罗。女人与黄门……二突吉罗。
四
赤染、粗、多、硬、长、播种、道终、笃信、布施、作业。
(一)
尔时,有一女人著新染之毛织衣。一比丘生起欲念,言其女人曰:「妹!实汝之赤染(血)。」其女不解,云:「然!大德!新染之毛织衣也。」彼心生悔恨,「我非僧残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比丘!非僧残,突吉罗。」
(二)
尔时,有一女人著粗毛织衣……如是言:「妹!实汝之粗毛。」其女不解,云:「大德!然!是粗毛织衣也。」彼心生悔……「突吉罗。」
(三)
尔时,一女人著新缝之衣……如是言:「妹!汝实毛多。」其女不解,云:「大德!然!新缝之毛衣也。」彼心生悔……「突吉罗。」
(四)
尔时,一女人著硬毛衣……如是言:「妹!实汝之硬毛。」……「然!大德!硬毛之毛衣。」……「突吉罗。」
(五)
尔时,一女人著外衣……如是言:「妹!汝之毛长。」……「大德!然!外衣也。」……「突吉罗。」
[P.131](六)
尔时,一女人于田园播种已而归,一比丘起欲心,言其女人曰:「妹!汝已播下种。」其女人不解,曰:「然!大德!我等已播下。」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残,突吉罗。」
(七)
尔时,一比丘见前来一出家女,起欲心而言其女曰:「妹!道终焉?」其女不解,曰:「然!比丘!汝应当前进。」彼心生悔……「偷兰遮。」
(八)
尔时,一比丘起欲心而对一女人曰:「妹!汝是笃信者,然而,与汝夫之物却不与我等。」「大德!何者?」「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残。」
(九)
尔时,一比丘起欲心而对一女人曰:「妹!汝是笃信者,然而,却不与我等最上布施。」「大德!何物是最上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恨……「僧残。」
(一〇)
尔时,一女人正在作务。一比丘起欲心,而对彼女人曰:「妹!起,我作。」……乃至……「妹!坐,我作。」乃至……「妹!卧,我作。」……乃至……彼女人不解。彼心生悔恨……「突吉罗。」
———僧残三终———
僧残 四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于舍卫城有檀越,往返于许多居士家。时,一寡妇端正美貌。其时,长老优陀夷于晨著内衣,持外衣[P.132]与钵至其妇人家,坐于已设座位上。时,妇人至长老优陀夷处顶礼,而坐一面。妇人于一面坐已,长老优陀夷为说法,教示教诫,令踊跃欢喜。时,妇人听优陀夷说法……欢喜而对长老优陀夷曰:「大德!请云所需。我等当得供奉,诸如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等。」「妹!如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等,我等非所难得。然,与我等难获者。」「大德!何物耶?」「淫欲法也。」「大德!所欲乎?」「妹!所欲也。」「大德!请来。」而入幽室,解衣而仰卧床上。时,优陀夷近彼女人,〔言:〕「谁愿触其不净臭处耶?」之后,吐唾而去。时,其妇人讥嫌非难:「此等沙门释子无耻,虚言妄语而行恶行。彼等实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静行者、梵行者、实语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无沙门行、无梵行,彼等破沙门行、破梵行,彼等离沙门行、离梵行。何故沙门优陀夷自求淫欲法〔而言:〕『谁愿触其不净臭处耶?』之后,吐唾而去耶?我有何恶耶?我有何恶臭耶?以何故遗弃我耶?」其他妇女亦讥嫌非难:「此等沙门无耻……何故沙门优陀夷实自求其女之淫欲法〔而言:〕『谁愿触其不净臭处耶?』之后,吐唾而去耶?其女人有何恶耶?其女人有何恶臭耶?何故遗弃其女人耶?」
(二)
诸比丘闻其诸女人等之讥嫌非难。彼诸比丘中少欲者讥嫌非难:「为何长老优陀夷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P.133]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长老优陀夷曰:「优陀夷!汝实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耶?」「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愚人!汝行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愚人!汝为何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耶?愚人!我以种种方便,为离欲而说法,非为具欲……乃至……非为说欲热之静止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变心,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而言:『妹!于如我之持戒者、梵行者、具善法行者,依此法供养,则此为供养中之第一。』若有关淫欲法者,僧残。」
二
「任何」者,……〔见僧残三.二〕……谓知粗恶语、非粗恶语〔之智者〕。
「女人前」者,于女人之邻或女人之近处。
「为己〔……〕淫欲」者,是为己之淫欲、为己之因、为己之意志、为己之供养。
a 「妹」者,是刹帝利女、或婆罗门女、或吠舍女、或首陀罗女。
「如我」者,或刹帝利、或婆罗门、或吠舍、或首陀罗。
「持戒者」者,已离杀生、已离偷盗、已离虚言。
「梵行者」者,已离不净法。
「具善法行者」者,由其戒、其梵行而具足善法行者。
「依此法」者,依淫欲法。
「供养」者,能令人喜欢。
a'「此为〔……〕第一」者,言此是第一、此为最上、此为最胜、此为最善、此为最顶。
「若有关淫欲法」者,若有连结于淫欲法。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P.134]三
(一)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于女人前,为己赞叹淫欲供养者,僧残。有二女人,〔若比丘〕于二女人作女想……二僧残。女人与黄门,〔若比丘〕于两者作女想……一僧残、一突吉罗。
(二)
言:「请以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供养。」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四
为何不姙、得子、爱乐、幸福、应以何物供养、如何趣善趣。
(一)
尔时,一不姙女如是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如何能有姙乎?」「然,妹!当行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残。」
(三)
尔时,一女人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如何得我夫之爱乐乎?」……「大德!我如何得幸福乎?」「然,妹!当行第一布施。」……「僧残。」
(四)
尔时,一女人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当以何物供养大德乎?」「妹!当以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残。」
(五)
尔时,一女人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当以何物供养大德乎?」「当以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僧残。」
(六)
尔时,一女人对所供养比丘曰:「大德!我如何趣善趣?」「然,妹!当行第一布施。」「大德!何为第一布施?」……「僧残。」
———僧残四终———
僧残 五
[P.135]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优陀夷于舍卫城有施主,往返于许多家。于此,见未婚男子或童女,于男子之父母前赞叹童女:「某家童女端正美丽,贤慧而伶俐勤勉,其童女实适合此家之男子。」父母如是言:「大德!我等不知彼等为何人或属何家?若大德令与之,我等当为儿娶其童女。」又于童女之父母前赞叹男子:「某家男子端正美貌,有智而伶俐勤勉,彼男子实适合此童女。」彼等如是言:「大德!我等不知彼等为何人或属何家?我等如何能为童女之婚事?大德若有求者,我等之童女当与其男子。」彼以如是方便为婚姻嫁娶。
(二)
尔时,一村主之寡妇有一女,端正美丽。村外之邪命外道之俗弟子等,至其妇处作如是言:「大姊!此女请与我子。」彼女如是言:「诸贤!我不知汝等为何人或属何家?我唯一之女儿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与也。」诸人如是对邪命弟子[P.136]曰:「诸贤!汝等何故而来耶?」「诸贤!我等为吾儿〔至〕某村妇家求其女。彼妇曰:『诸贤!我不知汝等为何人或属何家?我唯一之女儿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与也。』」「诸贤!汝等由谁求彼村妇之女耶?诸贤!宜告优陀夷,优陀夷应与之。」
于是,彼邪命弟子等至长老优陀夷处而如是言:「大德!我等〔往〕某某村妇……『我不与之。』愿大德!令彼妇之女,与我等之子。」如是,优陀夷至彼妇家而如是言:「何故女不与彼等耶?」「大德!我不知彼等为何人或属何家?我唯一之女儿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与之。」「与彼等,我知彼等。」「大德!若大德知之,我当与。」如是,其妇以女与邪命弟子。
(三)
如是,其邪命外道之俗弟子等,娶其女,一月令作妇事,其后即令作婢事。如是,彼女遣使至母处言:「我实困苦而无乐。唯有一月作妇事,而后令作婢事。母!请来带我归。」如是,其妇至邪命弟子处而言:「诸贤!汝等勿令此女作婢事,应以作妇事。」彼等言:「我等之嫁娶非关于汝,我等之嫁娶乃与沙门所为,我等不知,汝走。」如是,彼妇被邪命弟子所侮辱,再归舍卫城。
彼女再遣使至母处:「我实困苦而无乐,唯有一月作妇事,而后令作婢事。母!请来带我归。」彼村妇至长老优陀夷处而言:「大德!我女实困苦而无乐。唯有一月令其作妇事,其后令作婢事。大德!请往告:『汝等勿令此女作婢事,应令此女作妇事。』」于是,长老优陀夷至邪命弟子处而如是言:「诸贤!勿使此女作婢事,令作妇事。」彼等答曰:「我等之嫁娶非关于汝,乃与村妇所为,汝应是沙门,沙[P.137]门不营务当是好沙门,我等不知,汝走。」如是,优陀夷被邪命弟子所侮辱,再归舍卫城。
彼女再三遣使至母处:「我实困苦……带我归。」彼妇再至优陀夷处……「大德!请往告……令作妇事。」「先前,我亦被邪命弟子侮辱。姊!请去!我不去。」
(四)
尔时,其妇讥嫌非难:「犹如我女因恶翁姑及主夫而困苦无乐,大德优陀夷亦应如是困苦无乐。」彼女亦讥嫌非难:「犹如我因恶翁姑及主夫而困苦无乐,大德优陀夷亦应如是困苦无乐。」其他女人亦不满其翁姑及主夫而咒诅:「犹如我等因恶翁姑及主夫而困苦无乐,大德亦应如是困苦无乐。」然,诸女人中,满足翁姑及主夫者如是期愿:「犹如我等有好翁姑及主夫而幸福快乐,大德优陀夷亦应如是幸福快乐。」
(五)
诸比丘闻女人之咒诅或女人之期愿。彼等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长老优陀夷何以为媒人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长老优陀夷曰:「优陀夷!汝实为媒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何以为媒人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P.138]任何比丘,为媒者,〔即〕为女子〔传达〕男子之情意,或为男子〔传达〕女人之情意,或令成夫妇,或令成情人者,僧残。」
二
(一)
尔时,众多赌徒游乐于园中,遣使招游女:「请来!我等在园中游乐。」彼女曰:「诸贤!我不知汝等是何人或属何家?我有甚多用物资具,岂可往市外乎?我当不去。」如是,使者以此语诸赌徒。如斯告时,有一人对诸赌徒言:「诸贤!汝等以何求游女乎?诸贤!宜语优陀夷,优陀夷者当使〔她〕来也。」如是言时,一优婆塞对其人言:「贤者!勿作是言,如此作非沙门释子所宜,大德优陀夷当不为也。」如此说时,以「当为」、「当不为」赌之。
于是,赌徒等至长老优陀夷处而如是言:「大德!我等游乐于园中,遣使者往某游女处〔言:〕『请来!我等在园中游乐。』彼女言:『我不知汝等是何人或属何家?我有甚多用物资具,岂可往市外乎?我当不去。』愿大德使其游女来。」如是,长老优陀夷至游女处而言:「汝等何故不至彼处乎?」「大德!我不知彼等何人……我当不去。」「我知彼等,即至彼处!」「大德若知之,我当去。」如是,彼等赌徒,携游女行往园中。
(二)
尔时,彼优婆塞讥嫌非难:「何以大德优陀夷为一时之媒乎?」诸比丘闻优婆塞之讥嫌非难。比丘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何以长老优陀夷为一时之媒乎?」[P.139]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优陀夷!汝实为一时之媒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乃至……「愚人!汝何以为一时之媒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为媒者,〔即〕为女人〔传达〕男子之情意、或为男子〔传达〕女人之情意、或令成夫妇、或令成情人,虽一时〔之关系〕,亦僧残。」
三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为媒」者,被女人所遣而至男子处,或被男子所遣而至女人处。
「为女人〔传达〕男〔……〕意」者,将男子之情意报告女子。
「为男子〔传达〕女〔……〕意」者,将女人之情意报告男子。
「或令成夫妇」者,乃令成夫妻。
「或令成情人」者,令成爱情。
「虽一时」者,令成为一时之妻。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四
(一)
有十种女人,即母护、父护、父母护、兄护、姊护、宗亲护、姓护、法护、自护、罚护。
有十种妇,即买得、乐住、雇住、衣物、水得、镮得、婢取、执作、俘虏妇、暂住妇。
(二)
「母护女」者,母为保护监督支配者。
「父护女」者,父为……者。
「父母护女」者,父母为……者。
「兄护女」者,兄为……者。
「姊护女」者,姊为……者。
「宗亲护女」者,宗亲为……者。
「姓护女」者,宗族为……者。
「法护女」者,同法人为……者。
「自护女」者,被带入内室,而说:「此女是我所有,乃至被花束围绕者。」
「罚护女」者,由谁立杖,而宣言:「凡是至某某女人处者,〔当与〕此人罚杖。」
[P.140](三)
「买得妇」者,以财物买之令住。
「乐住妇」者,爱人令爱人住。
「雇住妇」者,与物而令住之。
「衣物住妇」者,与衣物而令住之。
「婢取妇」者,既是婢又为妇。
「执作妇」者,既是作务者又为妇。
「俘虏妇」者,俘虏中取来者。
「暂住妇」者,一时之妇。
(四)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汝当为某人之买得妇。』」〔若比丘〕领受〔彼语〕,往语之,受彼语还报者,僧残。男子……语某父护女。……语某罚护女。……僧残。
———摘要句———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及某父护女:『汝等当为某人之买得妇。』」领受〔彼语〕……僧残。男子……某母护女及某父母护女……某母护女及某罚护女……僧残。
———分断章———
男子……某父护女及某父母护女……某父护女及某母护女……僧残。
———省略结合根章———
男子……某罚护女及某母护女……某罚护女及某自护女……僧残。
———一根章终———
如是二根、三根乃至九根亦如是为之。此为十根法——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及父护女……某罚护女……者。」……僧残。
———买得女章终———
[P.141](五)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汝为某人之乐住妇……乃至……雇住妇……乃至……暂住妇。』」领受彼语……僧残。
男子遣使比丘:「〔……〕语某母护女及某父护女……某罚护女……『为暂住妇。』」领受彼语者……僧残。
———暂住妇章终———
(六)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汝为某人之买得妇。』」若比丘领受彼语,往语之,若还报者,僧残。男子……「……为乐住妇……乃至……为雇住妇……『暂住妇。』」……僧残。
———摘要句———
此为十根法——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罚护女:『汝为某人之买得妇与乐住妇……暂住妇。』」……僧残。
(七)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汝为某人之买得妇。』」……僧残。
「〔……〕语某母护女及某父护女:『汝等为某人之买得妇与乐住妇。』」……僧残。「〔……〕语某母护女、某父护女及某父母护女:『汝等为某人之买得妇及乐住妇、雇住妇。』」……僧残。两者当如是增进。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母护女、某父护女……某罚护女:『汝等为某买得妇、乐住妇……暂住妇。』」……僧残。
———两边关说章终———
(八)
男子之母遣使比丘……乃至……男子之父遣使比丘……乃至……男子之父[P.142]母遣使比丘〔……乃至……兄……姊……宗亲……同姓〕,男子之同法人遣使比丘……乃至……。
(九)
母护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女:『为某人之买得妇。』」……僧残。母护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为乐住妇……乃至……暂住妇。』」……僧残。
———摘要句———
此为十根法——
母护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女:『为某人之买得妇、乐住妇……暂住妇。』」……僧残。
(一〇)
父护女之父遣使比丘……乃至……父母护女之父母遣使比丘……乃至……兄护女之兄遣使比丘……乃至……〔姊护女之姊……宗亲护女之宗亲……同姓护女之同姓……法护女之同法人……〕以自护女为所有者,遣使比丘……乃至……罚护女之立杖者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女:『汝为某人之买得妇。』」「……『为某人之买得妇、乐住妇……暂住妇。』」……僧残。
(一一)
母护女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某:『我应为某人之买得妇。』」……僧残。「母护女……『当为乐住妇。』……乃至……『当为暂住妇。』」……僧残。
———摘要句———
罚护女遣使比丘:「大德!往语某某:『我应为某人之买得妇、乐住妇……暂住妇。』」比丘领受彼语,往语之,还报者,僧残。
———全根章句终———
(一二)
受语、传言、还报者僧残。受语、传言、不还报者偷兰遮。受语、不传[P.143]言、还报者偷兰遮。受语、不传言、不还报者突吉罗。不受语、传言、还报者偷兰遮。不受语、传言、不还报者突吉罗。不受语、不传言、还报者突吉罗。不受语、不传言、不还报者不犯也。
(一三)
男子命众多比丘:「大德!往传言某女。」全比丘受语、传言、还报者,全比丘僧残。男子……「往传言。」全比丘受语、传言,一比丘还报者,全比丘僧残。男子……「往传言。」全比丘受语,一比丘传言,全比丘还报者,全比丘僧残。男子……「往传言。」全比丘受语,一比丘传言,一比丘还报者,全比丘僧残。
(一四)
男子命比丘:「大德!往传言某女。」受语、传言、还报者,僧残。男子命比丘:「大德!往传言某女。」受语、传言,令弟子还报者,僧残。男子命比丘……「往传言。」受语,令弟子往传言,而自还报者,僧残。男子命比丘……「往传言。」受语,令弟子传言,弟子传之,令他人还报者,两者偷兰遮。
(一六)
为僧、为塔、为病人而往理事务,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五
眠女、死女、外出、非女、黄门、争执和解,为黄门作媒。
[P.144](一)
尔时,一男子命一比丘:「大德!往语某女。」彼往问诸人:「某女住何处乎?」「大德!在眠。」彼心生悔,「我非僧残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非僧残,突吉罗。」
(二)
尔时,一男子命一比丘:「大德!往语某女。」比丘往而问诸人:「某女于何处乎?」「大德!死矣。」……乃至……「大德!外出。」……乃至……「大德!非女也。」……乃至……「大德!女黄门也。」彼心生悔……「突吉罗。」
(三)
尔时,或女人与夫争执而往母家。所供养比丘和解之。彼心生悔……乃至……「比丘!〔其女〕被离婚乎?」「世尊!无。」「比丘!〔其女〕非被离婚者,不犯也。」
(四)
尔时,一比丘为黄门作媒。彼心生悔,「我非僧残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非僧残,偷兰遮。」
———僧残五终———
僧残 六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中。时,阿罗毘之诸比丘共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需建材无限量而此事无所终止。彼等乞求极多,言:「汝等与人、汝等与工人、与牛、与车、与刀、与斧、与锄、与锹、与锯、与蔓草、与竹、与文若草、与婆婆草、与草、与土。」诸居士为此乞求而烦恼。见诸比丘则恐怖战栗,[P.145]或改道而走、或翻脸、或闭户,见牛误以为比丘而奔逃。
时,长老大迦叶于王舍城安居已,向阿罗毘出發,渐渐〔游行〕至阿罗毘。于是,长老大迦叶住于阿罗毘之阿伽罗婆寺中。时,长老大迦叶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因乞食而入阿罗毘邑,诸居士见长老大迦叶,惊恐战栗,或改道而走、或翻脸、或闭户。如是,长老大迦叶于阿罗毘邑行乞已,食后,由行乞归,语诸比丘:「友!原此阿罗毘丰饶而易得食,依施与之食生活容易。然,今日阿罗毘,饥馑难得食,依施与之食生活非易。友!以何因缘,此阿罗毘饥馑难得食,依施与之食生活非易耶?」时,诸比丘以此事告长老大迦叶。
(二)
尔时,世尊随意住于王舍城后,向阿罗毘游行,渐渐游行至阿罗毘。于是,世尊住阿罗毘之阿伽罗婆寺中。时,长老大迦叶来至世尊处,顶礼世尊已,于一面坐。坐已,长老大迦叶以此事白世尊。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阿罗毘之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实共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需建材无限量而此事无所终止耶?汝等向彼等乞求极多,言:『汝等与人……』……见牛误以为比丘而奔逃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汝等愚人!何以共乞造房舍……此等〔事〕无所终止,汝等于彼等……极多,言:『汝等与人……与土』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责已、说法已,语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过去世有二兄弟仙人,住恒河边。时,名为摩尼犍大龙王,[P.146]渡恒河至弟仙人处,盘绕七圈,圈圈环绕彼,成大镰刀形立于彼头上。诸比丘!尔时,弟仙人恐怖其龙,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兄仙人见弟仙人之形体枯瘦,容貌憔悴,筋脉悉现,而对彼曰:『汝何故形体……悉现耶?』『尊者!此摩尼犍大龙王,渡恒河来至我处,盘绕七圈,围绕我身成大镰刀形立我头上。恐怖其龙,〔故〕我形体……〔悉现〕。』『汝不欲龙王来乎?』『尊者!我不欲龙王来也。』『汝见其龙之何物耶?』『尊者!我见龙之颈饰有宝珠。』『然而,汝向龙王乞其摩尼:「与我摩尼!我欲摩尼!」』
时,摩尼犍大龙王,渡恒河至弟仙人处,立于一面。龙王于一面立已,弟仙人如是言:『与我摩尼!我欲摩尼!』诸比丘!此时摩尼犍大龙王〔言:〕『比丘乞摩尼,比丘欲摩尼。』即去。摩尼犍大龙王再渡恒河……至〔弟仙人处〕。弟仙人遥见龙王,则对彼曰:『与我摩尼!我欲摩尼!』此时龙王言:『比丘乞摩尼,欲摩尼。』即由其处折回。诸比丘!龙王三次渡恒河,弟仙人见龙王渡恒河,即对龙王曰:『与我摩尼!我欲摩尼!』诸比丘!此时摩尼犍大龙王,以偈颂谓弟仙人:
诸比丘!其时摩尼犍大龙王言:『比丘乞摩尼,欲摩尼。』即归而不复来。
时,弟仙人,不见美丽之龙王,形体更枯瘦,颜貌憔悴,筋脉悉现。兄仙人见弟仙人形体更……悉现,如是对弟仙人曰:『汝何故形体更……筋脉悉现乎?』『尊者!我因不见美龙王,形体更……悉现也。』时,兄仙人为弟仙人说偈颂曰:
诸比丘!彼畜生亦实不喜乞求,何况人乎?」
(四)
「诸比丘!昔一比丘住于雪山腹之一深林。近其深林处,有大深池。时,大鸟群日中寻食于此池,夜往宿深林。诸比丘!时,彼比丘受鸟群乱鸣所扰,来我处[P.148]顶礼已,于一面坐。其比丘坐已,我对彼如是言:『比丘!诸事安适耶?易得食耶?长途涉旅不疲怠耶?汝由何处来耶?』『世尊!诸事安好。世尊!易得食,长途之旅不疲怠。世尊!雪山腹有大深林,近其深林有大深池,有大鸟群日中寻食彼池,日没回宿其深林。世尊!我为鸟群乱鸣所扰,故由彼处而来。』『比丘!汝不欲其鸟群来耶?』『世尊!我不愿其鸟群来。』『然,比丘!汝往深林之处,于夜之初分,三次唱言:「住此深林中之所有众鸟听我言,我要汝翼,汝等各与我翼!」夜之中分亦……乃至……夜之后分亦……「……与我翼!」』
如是,诸比丘!其比丘入深林中,夜之初分三次唱言:『住此深林中……与我翼!』夜之中分亦……夜之后分亦……『……与我翼!』时,彼众鸟因『比丘乞羽翼,比丘欲羽翼。』而舍去此深林,从此,去不复还。比丘!彼畜生且不喜乞求,何况人乎?」
(五)
「诸比丘!昔良家子赖咤婆罗之父,以偈对赖咤婆罗曰:
诸比丘!彼赖咤婆罗实是良家子,对己父且如是言,何况〔他〕人之对〔他〕人乎?
二
(一)
「自乞」者,自乞求人、工人、斧、车、铊、手斧、锄、凿……乃至……草、土。
a 「造」者,自造或令他人造。
a'「房舍」者,内部有涂抹、外部亦有涂抹或内外均有涂抹者。
「无主」者,无其他任何人为施主,即或男、或女、或在家、或出家者。
「自理」者,为自己而作。
「应如量而造。于此所谓如量者:长十二佛搩手」者,指外侧之量而言。
「内广七搩手」者,指内侧之量而言。
(二)
「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造房舍之比丘,乞求房舍之作处时,应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自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诸大德!我今乞求僧伽检视作处。」
[P.150]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若全僧伽能检视作处,得由全僧伽检视之;若全僧伽不能检视作处时,得乞求其中有聪明贤能之比丘,知有难处、无难处、有行处、无行处者之听许。「诸比丘!当如是认可。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自乞造房舍,无主而为己。彼求僧检视作处,若僧时机可者,请僧听许某甲、某甲比丘,检视某甲比丘之作处。』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求僧检查作处,请僧听许某甲、某甲比丘,检视某甲比丘之作处。诸大德中,对于某甲、某甲比丘,检视某甲比丘之作处,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
僧已对于某甲、某甲比丘,检视某甲比丘之作处听许已。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彼被认准之比丘,往其作处检视,应知有难处、无难处、有行处、无行处。若是有难处、无行处者,应言勿作于此;若无难处、有行处者,应对僧伽报告无难处、有行处。「其造房舍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礼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诸大德!我自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
诸大德!我求僧指示作处。』
应二次乞请、三次乞请。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自乞造房舍,无主而自理。彼求僧指示作处,若僧时机可者,僧当指示某甲比丘之作处。』如是表白。
[P.151]『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乞求……。僧指示某甲比丘之作处。诸大德中,指示某甲比丘之作处,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由僧指示某甲比丘之作处已。僧忍……知解。』」
[P.152]三
(一)
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僧残。
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二)
比丘造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过量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过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一僧残。
比丘造房舍,适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适量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适量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三)
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僧残、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二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二僧残、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二僧残。
[P.153](四)
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有难处、有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无行处者,一突吉罗。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五)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造彼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六)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七)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应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一僧残、二突吉罗……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八)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应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二僧残、二突吉罗……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九)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亦命:「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闻:「造我之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比丘应自往,或遣使云:「应被指示作[P.154]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若不自往或不遣使者,突吉罗。比丘命……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有行处。彼闻……遣使云:「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若……不遣使者,突吉罗。比丘命……「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有行处。」……乃至……「应被指示作处。」……乃至……「应于无难处、有行处。」……乃至……「应于无难处。」……乃至……「应于有行处。」……突吉罗……造〔彼房舍〕,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一〇)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闻:「为我造房舍,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比丘自往,或遣使云:「应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乃至……〕「应于有行处。」……乃至……不犯也。
(一一)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过量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闻……不犯也。
(一二)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而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造房舍者,三突吉罗。……乃至……有难处、有行处造房舍者,二突吉罗。……乃至……无难处、无行处造房舍者,二突吉罗。……乃至……无难处、有行处造房舍者,一突吉罗。……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造房舍者,二突吉罗。……乃至……有难处、有[P.155]行处造房舍者,一突吉罗。……乃至……无难处、无行处造房舍者,一突吉罗。……乃至……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一三)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不犯也。
(一四)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彼若于房舍未成时来,由彼比丘云其房舍应与他人,或拆坏再造;若不与他人或不再造者,一僧残、二突吉罗。……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造彼房舍,被指示作处,适量而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一五)
自造而未成,由己成之则僧残。自造而未成,由他人成之亦僧残。他人造而未成,由己成之则僧残。他人造而未成,由他人成之亦僧残。
(一六)
造山窟、洞穴、草屋,为他人造,不犯也。除〔己之〕住屋,〔为公众者〕皆不犯也。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造房舍僧残六终———
僧残 七
一
尔时,世尊在憍赏弥国瞿师罗园中。尔时,长老阐陀之施主居士,如是对阐陀曰:「大德!请示精舍地,我为大德令〔人〕造精舍。」如是,长老阐陀求精舍地,伐村人、镇人、市人、洲人、国人所奉祀之一神庙树,诸人讥嫌非难:「为[P.156]何沙门释子伐村人……国人所奉祀之神庙树耶?沙门释子伤一根之生命。」
诸比丘闻诸人之讥嫌非难。彼等中有少欲之比丘亦讥嫌非难:「为何长老阐陀砍伐村人……国人所奉祀之神庙树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阐陀!汝实砍伐村人……国人所奉祀之神庙树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乃至……「愚人!汝何以砍伐村人……国人所奉祀之神庙树耶?愚人!人人于此树作有生命想。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由诸比丘指示无难处、有行处之作处。若比丘于有难处、无行处之作处,造大精舍;若不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僧残。」
二
a'「造」者,是自造或令他造。
「大」者,谓有主精舍。
「精舍」者,内部有涂抹、外部亦有涂抹或内外部均有涂抹者。
a 「有主」者,有其他任何人为施主,即或男、或女、或在家、或出家者。
「自理」者,为自己而作。
「应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应由造精舍之比丘,查察精舍之作处……〔见第六僧残二(二)〕……云:「诸大德!我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诸大德!我今乞请僧检视作处……」此言「有行处」。
b'「造」者,是自造或令他造。
「大」者,谓有主精舍。
「精舍」者,内部有涂抹、外部亦有涂抹或内外部均有涂抹者。
b 「不率同诸比丘指示作处」者,不由白二羯磨指示精舍之作处,自造或令他造[P.157]者,每所造,突吉罗。至〔最后之〕一泥团未涂者,偷兰遮。其泥团涂已者,僧残。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
比丘造精舍,不被指示作处,而于有难处、无行处者……〔见第六僧残三(一),过量适量章于此不提〕……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二)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有难处、无行处……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三)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且不命:「应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四)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彼闻:「造我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由彼比丘自往或……不犯也。
(五)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又命:「应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造精舍者,三突吉罗……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六)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处,于有难处、无行处。彼若于未成时至……被指示作处,于无难处、有行处者,不犯也。
(七)
自造而未成……〔同第六僧残三(一五)、(一六)〕……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造精舍僧残七终———
僧残 八
[P.158]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长老沓婆摩罗子,生年七岁即证阿罗汉果,凡是诸声闻所应通达者,彼皆通达;于其上,彼已无更上之任何事可作为,于所作亦无可复加者。时,长老沓婆摩罗子独于静处坐时,心起如是思惟:「我生七岁而证得阿罗汉果,凡诸声闻所应通达者,我皆通达;无更上之任何事可作为,于所作亦无可复加者。我如何为僧众服务?」于是,长老沓婆摩罗子,作是思惟:「我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
(二)
时,长老沓婆摩罗子,晡时,从静坐而起,至世尊处。至已,顶礼而坐一面,摩罗子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在静坐时……为僧众服务。世尊!我如是思惟:『我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世尊!我欲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善哉!沓婆!然则,汝沓婆当为僧众分房舍,分配请食。」「是!世尊!」长老沓婆摩罗子对世尊应诺。
(三)
时,世尊以是因缘说法而告诸比丘曰:「然而,诸比丘!僧伽当同意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诸比丘!应如是认可。最初,当乞请沓婆;请后,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若僧时机可者,请僧伽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如是表白。
[P.159]『大德僧!请听!请僧伽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诸长老中,对于同意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
僧已认可沓婆摩罗子为分房舍人及分配请食人。僧已忍……知解。』」
(四)
已被认可之长老沓婆摩罗子,即分配同类比丘于同一处之房舍。比丘中之诵经者,使彼等能相互合诵经,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于比丘中持律者,使彼等相互裁决律,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比丘中之说法者,使彼等能相互论法,则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凡坐禅比丘,使彼等互不妨碍,而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说粗语而身体强壮者,即为彼等分配于同一处之房舍。因此,彼等长老舒适而住。又,比丘中迟来者,为彼等入火光三昧,以其光分房舍。然而,诸比丘亦有故意迟来者,〔思:〕「我等将能见长老沓婆摩罗子之神通力。」至沓婆摩罗子处而如是言:「大德沓婆!为我等分房舍。」长老沓婆摩罗子对彼等曰:「长老!愿乐何处,我即分配于何处。」彼等即故意指示远方。「大德沓婆!为我等分房舍于耆阇崛山。大德!为我等分房舍于盗人岳;分房舍于仙人山黑石崛。〔……乃至……〕于毘婆罗山七叶崛〔……乃至……〕于尸陀林蛇须洞〔……乃至……〕于五摩陀崛〔……乃至……〕颠陀伽崛〔……乃至……〕多浮陀崛〔……乃至……〕多[P.160]浮陀园〔……乃至……〕耆婆伽梨园〔……乃至……〕分房舍于曼直林中之鹿园。」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彼等入火光三昧,由指头出火行于前面,彼等亦从此光随长老沓婆摩罗子后而行。长老沓婆摩罗子如是分房舍于彼等:「此是卧床、此是座床、此是褥、此是枕、此是大便处、此是小便处、此是饮用水、此是洗净水、此是杖、此乃僧伽之会议处、此时可入、此时可出也。」长老沓婆摩罗子如是分配房舍于彼等,再归竹林也。
(五)
尔时,有慈比丘与地比丘,为新出家小德者故,彼等于僧众中得恶房恶食。其时,王舍城中之众人喜欢供养诸长老比丘熟酥、胡麻油、添味等备蓄食物。然而,对慈比丘、地比丘则随便给与屑米饭、酸粥等普通之食物。彼等食后,从乞食归来,问长老比丘曰:「尊者!于食堂,师等有何物耶?师等有何物耶?」部分长老言:「友!我等有熟酥、有胡麻油、有添味。」慈比丘、地比丘对诸比丘曰:
「尊者!我等无有何物,唯有屑米饭、酸粥之常食,以应所需。」
(六)
尔时,有一善饭居士,供养众僧四种常施食。彼于食堂与妻子站立而侍候,或捧饭、或捧汤、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某日,善饭居士翌日请食,〔依顺次〕慈比丘、地比丘被指定应供。此日,善饭居士以事来僧园,至长老沓婆摩罗子处,[P.161]向彼顶礼后一面坐。坐已,长老沓婆摩罗子为善饭居士说法、开示……令欢喜。善饭居士对长老沓婆摩罗子曰:「大德!于明日我家供食,指定何人耶?」「指定慈比丘、地比丘。」时,善饭居士不悦而思:「为何有恶比丘将于我家食耶?」归家后令婢:「明日,受食者来,为彼等设座于谷仓,给与屑米饭添加酸粥。」「诺!主人!」彼婢如是对善饭居士应诺。
(七)
时,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饭居士请食,指定我等。明日,我等可受善饭长者及妻子共立侍候,或捧饭、或捧汤、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彼等欢喜,通夜不能如常入眠。
时,慈比丘、地比丘,于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至善饭居士家。其婢见慈比丘、地比丘由远方来,设床座于谷仓,对慈、地比丘曰:「大德!请坐!」
时,慈比丘、地比丘如是思:「必是食事未成,此时使我等暂坐谷仓也。」然而,彼婢持来屑米饭添加酸粥,言:「大德!请食!」「妹!我等来受常施食也。」「大德!我知也。然而,昨日受我家主人之命:『明日,受食者来,为彼等设座于谷仓,给与屑米饭添加酸粥。』大德!请食。」如是,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饭居士来僧园,至沓婆摩罗子处,必是沓婆摩罗子于善饭居士前中伤我等。」彼等忧恼,不能如常进食。
[P.162]时,慈比丘、地比丘食已,归至僧园,收摄衣钵,于门外之仓库蹲坐于僧伽梨衣,赤面屈肩,垂首悲愤而困惑。
(八)
时,慈比丘尼至慈比丘、地比丘处,如是对彼等曰:「我顶礼大德。」如是言时,慈比丘、地比丘亦不言。再次……三次,慈比丘尼对慈比丘、地比丘曰:「我顶礼大德。」三次,慈比丘、地比丘皆不答。「我于大德有何过耶?何故大德不答我耶?」「妹!我等如是被沓婆摩罗子所害,汝勿关心!」「大德!我能何为?」「妹!汝若愿意,今日,使世尊摈灭沓婆摩罗子。」「大德!我如何作?我能作何事乎?」「妹!汝至世尊处,应如是言:『世尊!此有非善、非适法。世尊!应无恐惧、无恼害、无危难之此处,而于此处有恐惧、有恼害、有危难。于无风处而起风,其水若火,我实为沓婆摩罗子所犯也。』」「然!大德!」慈比丘尼应诺慈比丘、地比丘,至世尊处,顶礼而立一面。于一面立已,慈比丘尼如是对世尊曰:「世尊!此有非善……所犯也。」
(九)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沓婆摩罗子曰:「沓婆!汝记忆如其比丘尼所云之行为乎?」「世尊!如世尊之知我。」世尊再次……乃至……世尊三次问长老沓婆摩罗子……「如……知我。」「沓婆!汝不能如此答。汝若为者言为,若未为者当言未为。」「世尊!忆我生以来,梦中亦未曾行不净法,况于觉醒时乎?」
[P.163]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摈灭慈比丘尼,应查问〔教唆此尼之〕诸比丘。」言已,世尊起座而入精舍。于是诸比丘摈灭慈比丘尼。时,慈比丘、地比丘对彼诸比丘曰:「诸师!勿摈灭慈比丘尼,彼尼无有何过,因我等嗔怒不喜〔沓婆〕,欲摈斥之而教唆彼尼也。」「诸师!汝等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长老沓婆摩罗子耶?」「然!诸师!」
诸比丘中少欲者亦讥嫌非难:「为何慈比丘、地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长老沓婆摩罗子耶?」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等为何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嗔不满,而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之,〔思:〕『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问,其事情无根者,因比丘住于嗔恚故者,僧残。」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他比丘」者,是其他之比丘也。
「恶嗔」者,是怒而不快、不喜、愤懑不平。
「不满」者,由嗔怒而不快、不喜、不满意。
「无根」者,不见、不闻、无疑念。
「〔以……〕波罗夷法」者,以四波罗夷之一。
「诽谤」者,自非难或令人非难之。
「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者,令从比丘法退堕、令从沙门法退堕、令从戒法[P.164]退堕、令从修德法退堕也。
「后时」者,于彼诽谤时,经过刹那、顷刻、须臾者。
「被诘问」者,究明其被诽谤之事柄。
「不被诘问」者,不被追究所云何事。
「事情」者,有四事,论事、非难事、罪事、行事。
「因比丘住嗔恚」者,由我云虚事、由我云妄事、由我云无实,我以不知而言之。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见汝犯波罗夷法。汝非沙门、非释子,不与汝共布萨、自恣、僧羯磨。」者,语语僧残。云彼犯波罗夷法,不闻而诽谤彼:「由我闻……」语语僧残。云彼犯波罗夷法,不疑而诽谤彼:「由我疑……」语语僧残。
(二)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见之、闻之……」语语僧残。不见彼……诽谤彼:「我见之、疑之……我见之、闻之、疑之……」语语僧残。
不闻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闻之、疑之……乃至……我闻之又见之……乃至……我闻之、疑之、见之……」语语僧残。
不疑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疑之、见之……我疑之、闻之……我疑之、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P.165](三)
见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闻之……我疑之……我闻之、我疑之……」语语僧残。闻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疑之……乃至……我见之……乃至……我疑之、见之……」语语僧残。疑彼犯波罗夷法而诽谤彼:「我见之……乃至……闻之……乃至……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四)
见彼犯波罗夷法,于见有疑,不确信所见、不忆所见、忘失所见;于闻有疑……忘失所闻;于疑有疑……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我疑之、见之……乃至……我疑之、闻之……乃至……我疑之、见之、闻之……」语语僧残。
(五)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被见之……」语语僧残。不闻彼……不疑彼……。
(六)
不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被见之、被闻之……乃至……被见之、被疑之……被见之、被闻之、被疑之。」……语语僧残。不闻彼……不疑彼……。
(七)
见彼犯波罗夷法而令〔他人〕诽谤彼:「汝被闻之……乃至……被疑之……乃至……被闻之、被疑之。」……闻彼……疑彼……。
(八)
见彼犯波罗夷法,于见有疑……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被疑之、被见之。」……乃至……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被疑之、被闻之。」……乃至……忘失所疑而诽谤彼:「汝犯波罗夷法……被疑之、被见之、被闻之……」语语僧残。
[P.166]四
(一)
于不清净有清净之见、于清净有不清净之见、于不清净有不清净之见、于清净有清净之见。
(二)
有不清净人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则一僧残、一突吉罗。有不清净人……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僧残。
有不清净人……不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有不清净人……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罪。
(三)
有清净人不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不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突吉罗。有清净人……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不犯也。
有清净人……不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有清净人……被容许而以叱责意言之者,非难语罪。
(四)
有不清净人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不清净之见,不被容许而以摈斥意言之者,突吉罗……不犯也……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非难语罪。
(五)
有清净人不犯一波罗夷法,若于彼有清净之见……犯一僧残、一突吉罗……僧残……一非难语罪与一突吉罗……非难语罪。
(六)
于清净人持不清净之见、于不清净持不清净之见,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无根僧残八终———
僧残 九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慈比丘、地比丘下耆阇窟[P.167]山时,见牡羝羊与牝羝羊行淫。见已而作如是言:「友!然!我等以此牡羊名沓婆摩罗子,此牝羊名慈地比丘尼。我等当如是言:『诸师!前我等闻而谤沓婆摩罗子。然而,今我等自见〔彼〕与慈地比丘尼行淫。』」彼等以牡羊名沓婆摩罗子,其牝羊名慈地比丘尼,彼等语诸比丘曰:「诸师!前我等闻而谤沓婆摩罗子。然,今我等自见〔其〕与慈地比丘尼行淫。」诸比丘如是言:「诸师!勿作如是言,长老沓婆摩罗子不为如是也。」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僧而问长老沓婆摩罗子曰:「沓婆!汝忆如诸比丘之言乎?」「世尊!如世尊了知我。」再次,世尊……乃至……三次,世尊言长老沓婆摩罗子……「……了知我。」「沓婆!……」「……况于觉醒时乎?」时,世尊告诸比丘曰:「然,诸比丘!应检问此诸比丘。」如是言已,世尊起坐而入精舍。
(二)
尔时,彼诸比丘检问慈比丘、地比丘之徒。被诸比丘检问,彼等以此事告诸比丘。「诸师!汝等取异事中之某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沓婆摩罗子耶?」「然!诸师!」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何以慈比丘、地比丘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时,彼等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诸比丘!汝等实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何以汝等以异事中之……诽谤沓婆摩罗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P.168]任何比丘,对他比丘恶嗔不满,唯取异事中之某种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诽谤之,〔思:〕『〔由此〕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堕。』彼于后时,或被诘问或不被诘问,而言唯取其异事之某种类似点。因比丘住于嗔恚故者,僧残。」
二
(一)
「任何」者,……〔同第八僧残二〕……不满。
(二)
「异事中之」者,或罪异事、或事异事。
如何事为事之异事?言事是教诫事、犯罪事、行事之异事也。教诫事是……犯罪事……行事是言事、教诫事、犯罪事之异事也。如是事乃事之异事。
如何事为事之同事?言事是言事之同事、教诫事是教诫事之同事、犯罪事可能是犯罪事之同事或异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异事?不净法波罗夷罪是不与取波罗夷罪、断人命波罗夷罪、上人法波罗夷罪之异事也。不与取波罗夷罪是……断人命波罗夷罪……上人法波罗夷罪是不净法波罗夷罪、不与取波罗夷罪、断人命波罗夷罪之异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异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同事?不净法波罗夷罪是不净法波罗夷罪之同事……上人法波罗夷罪是上人法波罗夷罪之同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同事。行事乃行事之同事,如是事乃事之同事。
[P.169](三)
「〔唯取〕类似点」者,类似有十种类似:种似、名似、种姓似、根似、罪似、钵似、衣似、和尚似、阿阇梨似、房舍似。
「种似」者,见刹帝利种犯波罗夷法后,见其他之刹帝利种而诽谤:「由我见刹帝利种犯波罗夷法,汝非沙门、非释子,与汝不共布萨、自恣、僧羯磨。」语语僧残。见婆罗门种……乃至……见吠舍种……乃至……见首陀种……语语僧残。
「名似」者,见佛护……乃至……见法护……乃至……见僧护犯波罗夷法,见其他之僧护……语语僧残。
「种姓似」者,见瞿昙姓……见目犍连姓……乃至……见迦旃延姓……乃至……见婆斯达姓犯波罗夷法,见其他之婆斯达姓……语语僧残。
「相似」者,见〔身〕高者……乃至……见矮者……乃至……见黑者……乃至……见白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罪似」者,见犯轻罪而向彼以波罗夷法诽谤:「汝非沙门也……」语语僧残。
「钵似」者,见持铁钵者……乃至……见持布钵者……乃至……持孙婆迦钵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衣似」者,见粪扫衣者……乃至……著居士衣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和尚似」者,见某和尚弟子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阿阇梨似」者,见某阿阇梨弟子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P.170]「房舍似」者,见住某房舍者犯波罗夷法……语语僧残。
(四)
「以波罗夷法」者,以四波罗夷之一……〔同第八僧残二〕……行事也。
「唯取某种类似点」者,是对彼类似〔之部分〕,而取他人之类似〔部分〕。
「比丘住嗔恚故」者,……〔同第八僧残二〕……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
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僧残之见,若对彼以犯波罗夷诽谤:「汝非沙门……不与僧羯磨。」如是,于犯罪异事取类似,语语僧残。
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偷兰遮之见……乃至……有波逸提之见……乃至……有提舍尼之见……乃至……有恶作之见……乃至……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有比丘见犯偷兰遮……乃至……波逸提……乃至……提舍尼……乃至……恶作……乃至……见犯恶说,于恶说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有比丘见犯恶说,于恶说有僧残之见,于恶说有偷兰遮、波逸提、悔过、恶作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作一一之根,结成环轮以〔记〕之。
(二)
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僧残之见,若对彼以犯波罗夷令〔他人〕诽谤:「汝非沙门……」……语语僧残。有比丘见犯僧残,于僧残有偷兰遮之见……乃至……有恶说之见……有比丘见犯恶说,于恶说有恶说之见,若对彼……语语僧残。
(三)
谓有其罪而自谤之或令谤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残九终———
僧残 十
[P.171]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时,提婆达多至拘迦利迦、迦咤无迦利、骞陀毗耶子、娑勿陀达之处作如是言:「友!来!我等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拘迦利迦答提婆达多曰:「友!沙门瞿昙是大神通者、大威力者,我等如何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耶?」「友!来!我等至世尊处要求五事:『尊师!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制欲、头陀行、乐住、灭漏、精进。世尊!此五法以种种方便成为少欲知足、制欲、头陀行、乐住、灭漏、精进之胜法也。愿世尊:
诸比丘尽形寿应为住兰若者,至村落者罪。
〔比丘〕尽形寿应为乞食者,受请食者罪。
〔比丘〕尽形寿应为著粪扫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尽形寿应为树下住者,住屋者罪。
尽形寿应不食鱼肉,食鱼肉者罪。』
沙门瞿昙当不许此五事,我等以此五事告知众人。友!我等由此五事,可以对沙门瞿昙作破僧、破法轮。众人实喜信贫苦行故。」
(二)
如是,提婆达多与友徒同至世尊处,顶礼退坐一面。坐已,对世尊曰:「尊师!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食鱼肉者罪。」「止!提婆达多!欲住兰若者[P.172]应住兰若,欲住村落者应住村落,欲乞食者应乞食,欲受请食者应受请食,欲以著粪扫衣者应著粪扫衣,欲受居士衣者应受之。提婆达多!我许八个月住树下,亦〔许〕不见、不闻、不疑之三清净鱼肉。」
其时,提婆达多知「世尊不听许五事」,甚喜而与友徒起坐,右绕世尊而去。如是,提婆达多入王舍城,以五事告知众人:「诸贤!我等至沙门瞿昙处,乞请五事:『师尊!世尊以种种方便赞叹少欲知足……食鱼肉者罪。』沙门瞿昙不听许我等修持此五事。」
(三)
尔时,众人中无信心、无净心、难觉者言:「此沙门释子等是头陀行者、是制欲行者。然而,沙门瞿昙是奢侈者,是著念奢侈。」然而,众人中有信心、有净心、有贤智、有觉者讥嫌非难:「为何提婆达多企图对世尊破僧、破法轮乎?」诸比丘闻众人之讥嫌非难。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乎?」于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提婆达多!汝实企图破僧、破法轮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汝为何企图破僧、破法轮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任何比丘,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P.173]安稳而住。』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
「任何」者,无论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谓「比丘」之意。
a'「企图破」者,如何使其分裂、有异、不和合,而求党结众。
「和合」者,僧伽是同住者,立于同一界者。
b'「取」者,提起也。
b 「揭示〔于公众〕」者,示说〔于公众〕。
c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企图破僧〕而不言者突吉罗。
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谏告:「尊者!勿企图破和合僧或取导致破僧之事件揭示于公众而住立。尊者!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安稳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企图破和合僧,彼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伽为使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不舍〔其事〕。僧为使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P.174]诸大德中,为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二次言此事……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请说。
某甲比丘为舍其事,由僧伽谏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c'「彼比丘」者,彼破僧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
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
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破僧僧残十终———
僧残 十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其时,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诸比丘如是言:「提婆达多非法语者、非律语者,为何提婆达多企图破僧、破法轮乎?」
[P.175]如是言时,拘迦利迦、迦咤无迦利、骞陀毘耶子、娑勿陀达对彼等诸比丘曰:「诸长老!勿言如是。提婆达多是法语者、律语者。提婆达多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了知我等〔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有诸比丘对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诸比丘!实有比丘等对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世尊!实然!」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何以对愚人提婆达多之企图破僧,随顺与结党乎?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有比丘等,为彼比丘之随顺者、结党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而彼等如是言:『尊者!对彼比丘勿说何事,彼比丘是法语者,彼比丘是律语者。彼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知我等之〔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诸比丘应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语者,彼比丘非律语者。至于尊者等,亦勿欢喜破僧。尊者等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
诸比丘对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
a 「有比丘等」者,其他〔结党〕比丘等。
a'「彼」者,其破僧比丘。
「随顺」者,彼有此见、忍、乐,彼等亦有此见、忍、乐。
「结党」者,是立于彼之类、彼之侧者。
「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者,或有一人、或有二人、三人。
彼等如是言:「尊者!对彼比丘勿说何事,彼比丘是法语者、是律语者。彼比[P.176]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乐而语,知我等之〔所欲〕而语。是故,对彼,我等应忍可。」
b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语者、非律语者。至于尊者等,亦勿欢喜破僧。尊者等应与僧伽和合。僧伽实为欢喜、和合、无诤,同一说戒,安稳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
彼诸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说:「尊者等!勿如是言,彼比丘……安稳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诸比丘当〔于僧中〕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某甲、某甲比丘等,是某甲比丘企图破僧之随顺、结党者,彼等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某甲……不舍其事,僧为令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诸大德中,为某甲、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二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请说。
某甲、某甲比丘为舍其事,由僧伽谏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二人、三人者,应于一处谏告之,以上者勿〔于一处〕谏告。
b'「彼比丘等」者,为随顺、结党之诸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P.177]三
(一)
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罗;于非法羯磨而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
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心乱者、痛恼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助破僧僧残十一终———
一
尔时,佛世尊在憍赏弥〔国〕瞿师罗园。尔时,长老阐陀为不善行。诸比丘如是言:「友!阐陀!勿为如是,此非净法。」彼作是言:「友!汝等以为有何可言我乎?我可教汝等也。佛是我等所有,法是我等所有,我等之圣主已得此法。譬如,大风吹草、叶、树片之秽物,集于一处;又,犹如诸川流山间之水草、青苔,集于一处;如是,汝等由种种名、种种姓、种种生、种种家而出家,集于一处也。汝等以为有何可言我乎?我应教汝等。佛是我等所有,法亦是我等所有,我等之圣主已证法。」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长老阐陀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不可言乎?」尔时,彼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阐陀!汝实由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为不可言乎?」「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愚人!为何由诸比丘如法言之,[P.178]而以己为不可言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恶口性,于系属教诫中之学处,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作自身不可共语,〔言:〕『尊者!对我勿说任何事若善若恶,我对尊者亦不说任何事若善若恶。尊者等,应禁止语我。』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以己为不可共语。尊者!应以己为可共语。请尊者对诸比丘亦如法语之,诸比丘亦对尊者如法语之。如是,佛弟子众由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
「若比丘恶口性」者,恶语而具有恶语之行法,不认许、不受〔他人之〕教诫。
「于系属教诫中之学处」者,于波罗提木叉中所含之学处。
「由诸比丘」者,由其他之诸比丘。
「如法」者,依世尊所说之学处名为如法。
由彼等言之,而以己为不可共语,〔言:〕「诸尊者!勿以若善若恶任何事语我,我亦勿以若善若恶任何事语诸尊者等。诸尊者!应禁止语我。」之谓。
a 「诸比丘」者,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彼等应如是言:「尊者!勿以己为不可共语。尊者!己应可共语。尊者亦可如法语诸比丘,诸比丘亦如法语尊者。如是,佛弟子众实应如此相互语、相互勉励而增长。」
[P.179]应二次言……乃至……三次言……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劝告:「大德!勿以己为不可共语……乃至……大增。」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
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由诸比丘如法语之,而以己为不可共语。彼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比丘舍其事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竟者僧残。僧残罪者,除白突吉罗、二羯磨语偷兰遮外。
a'「彼比丘」者,彼恶口性之比丘。
「僧残」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
于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法羯磨有疑念……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
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恶口僧残十二终———
僧残 十三
一
(一)
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名为阿湿婆富那婆娑之无耻恶比丘,住鸡咤山邑。彼等行如是非法行——自植花树又教人植、自洒水或教人洒、[P.180]自摘花或教人摘、自结花或教人结、作一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二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如枝华茎之〔华鬘〕或教人作、作花环或教人作、作耳环或教人作、作头饰或教人作、作胸饰或教人作;彼等为良家之妇、为良家之女、为良家之童女、为良家之媳妇、为良家之婢,运一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二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如枝华茎之华鬘或教人运、运花环或教人运、运耳环或教人运、运胸饰或教人运、运头饰或教人运也;彼等与贵家之妇、女、童女、媳妇、婢,同食一器、同饮一器、同坐一座、同卧一床、同卧一地毯、同卧一被盖、同卧一地毯被盖;于非时食、饮酒、挂华鬘、涂香油、或舞、或歌、或语、或戏乐、或彼等亦伴女人舞、女人以舞伴彼等歌、女人以舞伴彼等语、女人以舞伴彼等戏乐、女人以歌伴彼等舞……女人以语伴彼等舞……女人以戏乐伴彼等舞……女人以戏乐伴彼等戏乐。
(二)
耽于八目碁、或耽于十目碁、或玩无盘碁、跳间游戏、拔取、掷骰、棒打、看手相、抛球、叶笛、玩锄、倒立、玩风车、玩竹、玩车、玩弓、猜文字、猜他心、占签;或学象、学马、学车、学弓、学剑,又跑于象前、跑于马前、跑于车前,或跑去跑回、勇猛、拍手、摔角、拳斗;又于舞台上摊开僧伽梨,对舞女言:「妹!在此上舞。」又喝采,又行种种恶行。
(三)
尔时,一比丘于迦尸安居已,为见世尊,往舍卫城之途中,至鸡咤山邑。[P.181]时,其比丘晨著下衣,持外衣与钵,为乞食而入鸡咤山邑,于进退瞻前顾后,手之屈伸皆整齐端庄,细目低视,威仪具足。众人见彼比丘而如是言:「此是何者?似懦弱而愚直,常无笑容。彼至时,谁肯与食?我等之尊者阿湿婆富那婆娑之徒,温和可亲、有悦人之语、满面笑容而行,云:『来!善来!』面非无表情,明朗而自启话头,言易解有趣之语,正应与彼等食物也。」一优婆塞见其比丘乞食于鸡咤山,至其比丘处,顶礼而言曰:「大德!得食乎?」「贤者!不得食。」「大德!来!请至我家。」
(四)
于是,优婆塞陪比丘至其家,供食已,作如是言:「大德!将往何处?」「贤者!我为拜世尊往舍卫城也。」「然,大德!代我礼世尊足,而请言如是:『尊师!鸡咤山邑之住处被污染。鸡咤山居住者,名阿湿婆富那婆娑是无耻之恶比丘也,彼等行如是之恶行……又为种种之非法行。尊师!众人先前有清净信心者,今已不净而无信心;又,前有布施僧伽之道,今已断矣!善比丘离去,只住恶比丘。尊师!愿世尊遣诸比丘于鸡咤山,重整鸡咤山之住处。』」
(五)
「诺!贤者!」比丘许诺其优婆塞,从座而起,往舍卫城去。渐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至世尊处。至已,礼世尊而退坐一面。与诸客比丘相互亲切致意,乃诸佛世尊之常法。尔时,世尊问其比丘曰:「比丘!诸事安适耶?易得食耶?长[P.182]途而来不疲倦耶?汝由何处而来耶?」「世尊!诸事安适,易得食,我长途而来不疲倦。世尊!我于迦尸住安居已,欲来舍卫城见世尊,途中至鸡咤山邑。世尊!时,我于晨著下衣,持上衣与钵,为乞食而入鸡咤山邑。一优婆塞见我行乞食,乃至我处,行礼而曰:『尊者!得食乎?』『贤者!不得食』『尊者!来!请至我家!』如是,世尊!其优婆塞陪我至其家,供食已,而如此言:『尊者!欲往何处耶?』『贤者!我为见世尊至舍卫城去。』『然……重整鸡咤山之住处。』世尊!我因此而来也。」
(六)
尔时,世尊以是因缘令集比丘众而问诸比丘曰:「诸比丘!实有鸡咤山邑之住者,名阿湿婆富那婆娑是无耻恶比丘,彼等如是行恶行——自植华树……乃至……行种种非法行耶?诸比丘!先前清净而……住恶比丘耶?」「实然!世尊!」佛世尊呵责:「诸比丘!为何彼等愚人行如是恶行——自植华树或教人植……乃至……行种种恶行耶?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呵责已、说法已,告舍利弗及目连曰:
「舍利弗等!汝等至鸡咤山邑,往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处,举行驱出鸡咤山之[P.183]羯磨。盖彼等是汝等弟子故。」「世尊!我等如何与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举行驱出鸡咤山之羯磨?彼等比丘〔甚是〕凶恶粗暴也。」「然,舍利弗等!汝等与众多比丘去。」「然!」舍利弗及目连对世尊应诺。
(七)
「诸比丘!应如是为。先警告阿湿婆富那婆娑之徒;警告已,使之忆念;使忆念已,而令其自白其罪;自白其罪已,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秽污俗家而行恶行,彼等之恶行被见且被闻,被彼等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若僧时机可者,举行羯磨,从鸡咤山驱出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此……见且被闻。僧伽举行羯磨,从鸡咤山驱出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诸大德中,对于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并作驱出鸡咤山之羯磨,忍者默然,不忍者请说。我再言此事……乃至……三次言此事,大德僧!请听……请说。
对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举行驱出鸡咤山之羯磨。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八)
尔时,以舍利弗与目连为首之比丘众至鸡咤山邑举行羯磨,将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驱出鸡咤山。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鸡咤山也。彼等由僧伽作驱出羯磨而不如法离去,不落发、不赎罪、不乞求诸比丘恕罪。〔却〕反而责骂诽谤〔诸比丘〕是随爱、随嗔、随痴、随怖之行恶行。〔然后〕或离去〔住处〕,或还俗也。
诸比丘中少欲者……非难:「为何阿湿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作驱出羯磨,而[P.184]不如法离去,不行免罪之道,不乞求诸比丘恕罪;反责骂诽谤诸比丘是随爱、随嗔、随痴、随怖之行恶行,或离去或还俗耶?」
如是,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阿湿婆富那婆娑由僧伽举行驱出羯磨,而不如法离去……乃至……还俗耶?」「实然!世尊!」世尊呵责:「……乃至……诸比丘!汝等当如是诵此学处——
若比丘依村或城镇而住,以恶行秽污俗家。彼之恶行被见且被闻,由彼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是恶行秽污俗家者,尊者之恶行被见且被闻,又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请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处!』诸比丘如是言彼比丘已,比丘对诸比丘作如是言:『诸比丘是随爱、随嗔、随痴、随怖。对如是罪,或者驱出,或者不驱出。』诸比丘应对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诸比丘非随爱、非随嗔、非随痴、非随怖。尊者以恶行秽污俗家,尊者之恶行正被见且被闻,由尊者所秽污之俗家亦被见且被闻。尊者!离去此住处!尊者!不得再住此处。』
诸比丘对彼比丘如是言已,尚固执者。诸比丘为令彼比丘舍其执,应三次谏告。至三次谏告时,若舍则善,若不舍则僧残。」
二
「若比丘依村或城镇」者,村和镇以及城市,即村和城镇。
「依〔……〕住」者,依此而有衣服、饮食、房舍、病资具药物。
a 「秽污俗家」者,以花、果、粉药、粘土、杨枝、竹、药、作使者,以秽污俗家之〔净信〕。
[P.185]a'「俗家」者,有四家,即刹帝利家、婆罗门家、吠舍家、首陀罗家。
「恶行」者,植华树、又令植,洒水、又令洒,摘花、又令摘,结花、又令结。
「被见且被闻」者,被当前者所见,非当前者所闻。
「由彼所秽污之俗家」者,以前清净,因彼而不清净,故由信而成不信。
「被见且被闻」者,被当前者所见,非当前者所闻。
b 「诸比丘」者,应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言:「尊者是污俗家之恶行者,尊者之……勿再住此处。」彼比丘由诸比丘如是言之,而对彼诸比丘作如是言:「……不驱出。」
b'「彼比丘」者,云污秽俗家之比丘。
c 「诸比丘」者,应由有所见闻之其他比丘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住此处。」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闻而不言者突吉罗。彼比丘当被引至僧中而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住此处。」应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舍则善,若不舍则突吉罗。彼比丘当〔于僧中〕被谏告之。「诸比丘!当如是谏告。应由一聪明贤能之比丘于僧中唱言:
『大德僧!请听!此某甲比丘,由僧举行驱出羯磨,〔而言:〕「诸比丘随爱、随嗔、随痴、随怖之行恶行而不舍其事。」若僧时机可者,僧为令某甲比丘舍其执而谏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请听!……知解。』」
由白突吉罗……除〔白突吉罗……〕偷兰遮外。
c'「彼比丘」者,被作羯磨之比丘。
[P.186]「僧残」者,僧众对于其罪而给与別住,令其返归原来〔之状态〕,给与摩那埵〔而后〕回复清净,非数人、或一人〔之所业〕,是故云「僧残」。对其罪聚之羯磨之同义语,是故亦云「僧残」。
三
(一)
于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舍者,僧残;于如法羯磨有疑念……于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罗。
(二)
不被谏告者、舍者,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污家僧残十三终———
诸大德!十三僧残法已诵竟。〔前之〕九是从最初即成罪,〔后之〕四是至三次方成罪。比丘犯以上任何一项,知而覆藏几日,则依其日数,彼比丘虽非愿意亦当別住。別住竟,比丘更于六夜,应入比丘之摩那埵。比丘摩那埵竟,此处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僧伽时,可许彼复权。若二十人,虽缺少一人(即十九人)之比丘僧伽,欲使其比丘复权,彼比丘亦不得回复。又其诸比丘应受呵责,此乃于此时之如法行也。
于此,我今问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耶?」再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三次问:「于此事得清净耶?」今诸大德于此事得清净,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僧残十三终———
摄颂
———十三〔僧残〕章终———
校注
初残,原语 ādisesa,系对此罪之羯磨,由最初(ādi)之別住,至最后(sesa)之回复权益,乃依僧团而执行,非多人或一人所能执行,故云僧残(僧初残)之意;但僧残为梵文 saṁghāvaśeṣa(saṁgha-avaśeṣa)之译,非巴利语之严格翻译,今用北传汉译律藏惯用语。北传汉译律藏僧残释为尚有由僧团矫正之余地,即尚残比丘生命之意(相对于波罗夷)。 自己身中之受触(ajjhattaṁ upādinnarūpe),于觉音注作「如自己之手等之身支」,以自身中之某部分触而泄。 觉音以为「受触」者,如他人之手等,「不受触」者,如多罗树之孔穴。 原本之 supaṭṭhitaṁ 应为 suṭṭhapitaṁ。 捉摩(āmasanā),依觉音注如打触,而相触时手不动即言非抚摩。 衣(kāyapaṭibaddha),谓著于身之衣或持物等。 舍物(nissaggiya),谓由手或手所持物投弃、放弃之物,如女人所投之球。 无形(animittā),无女根者,不全形(nimittamattā)是根不完全者。 恒布者,是 dhuvacolā 之译。依注云,恒常以布塞小便道防其血出者。 长崛(sikharaṇi),是依《善见律》之译语。依注云,根长硬直外露。 出两边者(vepurisikā),是依《善见律》之译语。若依《善见律》,女根中肉长出,有毛而两道合者。 为义而说(atthapurekkhārassa),依注,说含有粗语句之意义,并作其注释或读诵。 为法而说(dhammapurekkhārassa),说含有粗语之经律或读诵者。 为教而说(anusāsanipurekkhārassa),为无根者或两根者,说来世不如是生,应精进行善事等。如以上以义、法、教为先而敬重解说者,不犯也。 为自己之淫欲供养(attakāmapāricariyā),于觉音注为 attano atthāya kāmapāricariyā,此语当视为 atta+kāmapāricariyā,今依此。T. W. Rhys Davids 于戒本之译文亦作“ministration to himself”。但觉音注又云可视为 attakāma+pāricariyā。在梵文戒本有 ātmana(ātmanā)kāyaparicaryāṁ「以自己之身供养」,于北传汉译律藏《十诵律》亦为「以身供养」。以此义推之,宁可看为「以自己之淫欲供养」。又 kāma 当是 kāya。 可姙女,是 vijāyinī itthi 之译。日译为不姙女。 令作妇事(suṇisābhogena bhuñjiṁsu),若依注,乃令作煮饭等家事,即以妇事待之。 令作婢事(dāsibhogena bhuñjanti),令作种田或清扫提水等劳役,即以婢事待之。 好沙门,原本为 sumano,暹罗版本是 sussamaṇo,巴利《善见律》亦然,故从之。即沙门应如是不关爱欲事之意。 水得妇(odapattakinī),若依注,共取钵水灌手,共誓言:「愿此水和合不离」,而为夫妇,为最正当之结婚式。 镮得妇(obhatacumbaṭā),若依注,如取薪等以镮(cumbaṭa垫子)置头上而载物。取女镮掷去而言:「汝来住我家为我妇」。即成为妇也。 往时云云,依觉音注而译之。 此故事參照 Jātaka No. 253(南传藏.第三十一卷)。 七圈,日译为七里,原语 sattakkhattuṃ 意为七次,此即卷七圈之意,故如此译之。 以下是赖咤波罗之回答,《五分律》于此间则加「赖咤波罗偈答」之语。 佛搩手(sugatavidatthi),搩手亦作磔手。谓以手量物,以拇指及中指张开之长度,一般人是一尺二寸(姬周尺),而佛之搩手为常人之二倍,故十二佛搩手是二十八尺八寸,但觉音以佛搩手为常人之三倍。关于佛搩手之长度,北传汉译律藏及注释,异说甚多,尚有一说以 sugatavidatthi,解为标准之张手,Rhys Davids 英译戒本用此。 「自乞」原本是 saṁyācikāya,而前之戒文是 saññācikāya,暹罗版亦是 saññācikāya。 白蚁原语是 upacikā,日译为白蛾。 造有关场所及量之不法房舍时,持斧往林而运木来,乃至造屋涂泥等动作,一一为突吉罗。以涂泥而言,以手每涂一回之泥团为突吉罗;在最后二回,涂其一者为偷兰遮;涂余一回,而屋成时则僧残。 憍赏弥国,《四分律》作拘睒毘国。 一神庙树,《四分律》为尼拘律神树(《四分律》卷第三,大正二二.五八六中)。 一根(ekindriya),草木也,草木唯有身根,故言一根。 有生命想,原文 jīvasaññino,日译为「谓为有情」。 查察,原文 sodheti,日译为「乞」。 慈比丘、地比丘(Mettiya-bhummajakā bhikkhū),觉音注,此二比丘常作恶事,为六群比丘最初之二人。汉译多为慈地比丘,似乎是指一人,《五分律》云慈地兄弟。 「众人喜欢供养诸长老比丘」,原文 manussā icchati therānaṁ bhikkhūnaṁ……dātuṁ,日译为「诸居士长老供养诸比丘」。 其事情云云……原文 amūlakañ c'eva taṁ adhikaraṇaṁ hoti bhikkhu ca dosaṁ patīṭṭhati saṁghādisesa 依下文注释,且在梵文戒本有 sa……adhikaraṇaṁ bhaved bhikṣuścānudhvaṁsayitā doṣe pratiṣṭhed doṣeṇ'avocam iti saṁghāvaśeṣaḥ 故依此译之。 唯取某种类似点(kiñci desaṁ lesamattaṁ upādāya),于觉音注有 deso ti vā lesamatto tivā。在《善见律》和《五分律》有「若片若似片」,《十诵律》有「片若似片事」。以 desa 和lesamatta 別译,但由文意上译之。Rhys Davids 在戒本之译为 some point or other of no importance,S. Gogerly 译为 any little thing,《四分律》亦为「片取」。在梵本是 kacid(sic)eva leśamātraṁ dharmaṁ,与巴利文稍有不同。又暹罗版在此,误以 lesamattaṁ 为 sesamattaṁ。 十八破事,參照 M. V.(大品)X. 5, 4。 此戒及下一条戒之顺次,唯与《五分律》同,其他北传汉译律藏诸律皆相反。 学象(hatthismim pi sikkhanti),依觉音注,是学占象术。次之学马、车亦同样。 喝采(nalāṭikam pi denti),Rhys Davids 之《巴英辞典》为「作不悦脸色」。若依注:「言『善哉!善哉!姊!』而以指立于己之额,更以指立于女人之额。」今依此译为喝采。 秽污俗家(kuladūsako),由己之恶行秽污俗家之净信,以僧众之华果持〔取〕与一居士时,如俗情之交往,即是秽污。如第四波罗夷一(三)所说之第四贼是也。 粉药(cuṇṇa)、粘土(mattikā),皆用于沐身、颜面之化妆品。若依大品六.九,前者是用于病者,后者是用于无病者。【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 册 No. 1 经分別(第1卷-第4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0-1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