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增支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一 集

第一 色等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即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色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色

诸比丘妇人之色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声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声是

诸比丘妇人之声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香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香是

诸比丘妇人之香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P.2]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味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味是

诸比丘妇人之味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男子心之触者诸比丘此即妇人之触是

诸比丘妇人之触是最能抓紧男子之心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妇人心之色者诸比丘此即男子之色是

诸比丘男子之色是最能抓紧妇人之心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妇人心之声者诸比丘此即男子之声是

诸比丘男子之声是最能抓紧妇人之心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妇人心之香者诸比丘此即男子之香是

诸比丘男子之香是最能抓紧妇人之心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妇人心之味者诸比丘此即男子之味是

诸比丘男子之味是最能抓紧妇人之心者

一〇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更能抓紧妇人心之触者诸比丘此即男子之触是

诸比丘男子之触是最能抓紧妇人之心者

[P.3]第二 断盖品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生未生之欲或能令已生之欲增广诸比丘此即净相是

诸比丘不如理思惟净相者即令生未生之欲或能令已起之欲增广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嗔或能令已生之嗔增广诸比丘此即是嗔恚相

诸比丘不如理思惟嗔恚相者即令生未生之嗔或能令已生之嗔增广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惛眠或能令已生之惛眠增广诸比丘此即不乐频申缺呿食不调心昧劣性是

诸比丘心昧劣者即令生未生之惛眠或能令已生之惛眠增广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掉悔或能令已生之掉悔增广诸比丘此即心之不寂静

诸比丘心不寂静者即令生未生之掉悔或能令已生之掉悔增广

[P.4]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疑或能令已生之疑增广诸比丘此即不如理之思惟

诸比丘不如理思惟者即能生未生之疑或能令已生之疑增广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欲不生能令已生之欲断者诸比丘此即不净相

诸比丘如理思惟不净相者即未生之欲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欲断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未生之嗔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嗔断者诸比丘此即慈心之解脱

诸比丘如理思惟慈心之解脱者即未生之嗔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嗔断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惛眠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惛眠断者诸比丘此即發勤精进勇猛

诸比丘發勤者即未生之惛眠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惛眠断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掉悔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掉悔断者诸比丘此即心之寂静

诸比丘心寂静者即未生之掉悔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掉悔

[P.5]一〇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疑不生或能令已生之疑断者诸比丘此即如理思惟

诸比丘如理思惟者即未生之疑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疑断

第三 无堪忍品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无修无堪忍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心者即无修无堪忍者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修堪忍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心者即修为堪忍者是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不修时则能成大无利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不修之心者能成大无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已修时则能成大利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已修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无修无显者能成大无利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无修无显之心者能成大无利者

[P.6]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已修已显之时能成大利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已修已显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无修无多所作时能成大无利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无修无多所作之心者能成大无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已修已多所作时能成大利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已修已多所作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无修无多所作时能成引苦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无修无多所作之心者能成引苦者

一〇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有一已修已多所作时能成引乐之法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已修已多所作之心者能成引乐者是

第四 无调品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无调时能成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无调之心者能成大无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有调之时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有调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P.7]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无守之时能成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无守之心者能成大无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有守之时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有守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无护之时能成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无护之心者能成大无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有护之时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心是

诸比丘有护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无防之时能成大无利者此即心是

诸比丘无护之心者能成大无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有防之时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心是

诸比丘有防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无调无守无护无防之时能成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心是

诸比丘无调无守无护无防之心者能成大无利者

一〇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于有调有守有护有防之时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心是

诸比丘有调有守有护有防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P.8]第五 向与隐覆之品

「诸比丘譬如向于稻芒或麦芒之彼方者以手压抚以足踩踏手足坏裂而出血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因为稻芒向于彼方者

诸比丘正如是若彼比丘以向谬方之心破无明生明证涅槃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因为心向于谬方

诸比丘譬如向于稻芒或麦芒之此方者以手压抚或以足踩踏手足坏裂而出血者则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因为稻芒向于此方者

诸比丘正如是若彼比丘必须以向正方之心破无明生明证涅槃者则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因为心向于正方

诸比丘于此世我以心而知〔他〕心如是而识心污之一类人此类人今若死〔则堕地狱〕犹如被执置于地狱中者何以故诸比丘彼心是污故

又诸比丘心污故此类有情于此世身坏死后当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诸比丘于此世我以心而知〔他〕心如是而识心净之一类人此类人[P.9]今若死〔则生天〕犹如被执置于天中者何以故诸比丘彼心是净故

又诸比丘心净故此类有情于此世身坏死后当生善趣天界

诸比丘譬如有浊混泥之池有眼人立于岸不得见牡蛎砂砾乃至或泳或止之鱼群何以故诸比丘彼水浊故

诸比丘正如是若彼比丘以浊心能知自利或知他利或知俱利或可充分证知超越人教之殊胜圣智见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彼心浊故

诸比丘譬如有澄清不浊之池有眼人立于岸可得见牡蛎砂砾乃至或泳或止之鱼群何以故诸比丘彼水不浊故

诸比丘正如是若彼比丘以无浊之心能知自利或知他利或知俱利或可充分证知超越人教之殊胜圣智见者则有是处何以故诸比丘彼心无浊故

诸比丘譬如渚树之种类中栴檀以柔和堪用而称第一诸比丘正如是我不见有另一法能如是之为所修习为所复习而成为柔和且堪用者诸比丘此即是心

诸比丘心是为所修习为所复习而成为柔和且堪用者

[P.10]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容易转者诸比丘此即是心诸比丘心之如何容易转极难作比况

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却为客随烦恼所杂染

一〇

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能从客随烦恼解脱

第六 弹指品

「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却为客随烦恼所杂染而无闻之异生不能如实解故我言无闻之异生不修心

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能从客随烦恼得解脱而有闻之圣弟子能如实解故我言有闻之圣弟子修心

诸比丘虽一弹指顷若比丘能發慈心者则诸比丘此比丘静虑而不致空可谓有资格为师之教诫教授食国之施食何况于数数發慈心

诸比丘虽一弹指顷若比丘能修慈心者则诸比丘此比丘静虑而不致空可谓有资格为师之教诫教授食国之施食何况于数数修慈心

[P.11]

诸比丘虽一弹指顷若比丘能思惟慈心者则诸比丘此比丘静虑而不致空可以谓有资格为师之教诫教授食国之施食何况于数数思惟慈心

诸比丘凡不善之法皆属不善不善之分亦以意为先导诸不善法最初意生而不善法则随之

诸比丘凡善法皆属善善之分亦以意为先导诸善法中最初意生而善法则随之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已生之善法者诸比丘此即放逸者

诸比丘放逸者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已生之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舍已生之不善法者诸比丘此即不放逸者

诸比丘不放逸者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舍已生之不善法

一〇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已生之善法者诸比丘此即懈怠者

诸比丘懈怠者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已生之善法

[P.12]第七 發精进等品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舍已生之不善法者诸比丘此即發勤精进者

诸比丘發勤精进者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舍已生之不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舍已生之善法者诸比丘此即大欲者

诸比丘大欲者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未生之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舍已生之不善法者诸比丘此即少欲者

诸比丘少欲者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舍已生之不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舍已生之善法者诸比丘此即不喜足者

诸比丘不喜足者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已生之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舍已生之不善法者诸比丘此即喜足者

诸比丘喜足者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舍已生之不善法

[P.13]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舍已生之善法者诸比丘此即非理作意者

诸比丘非理作意者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已生之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舍已生之不善法者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者

诸比丘如理作意者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舍已生之不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舍已生之善法者诸比丘此即不正知者

诸比丘不正知者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已生之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舍已生之不善法者诸比丘此即正知者

诸比丘正知者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舍已生之不善法

一〇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舍已生之善法者诸比丘此即恶友者

诸比丘恶友者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舍已生之善法

[P.14]第八 善友等品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舍已生之不善法者诸比丘此即善友者是

诸比丘善友者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舍已生之不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舍已生之善法者诸比丘此即修不善法而不修善法者

诸比丘由于修不善法而不修善法正可生未生之不善法又可舍已生之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舍已生之不善法者诸比丘此即修善法而不修不善法者

诸比丘由于修善法而不修不善法正可生未生之善法又可舍已生之不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觉支不生或令已生之觉支修而不圆满者诸比丘此即非理作意者

诸比丘由于非理作意正可令未生之觉支不生又可令已生之觉支修而不圆满

[P.15]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觉支或令已生之觉支修而圆满者诸比丘此即如理作意

诸比丘由于如理作意正可令未生之觉支生又可令已生之觉支修而圆满

诸比丘此失者是少量是所谓失亲属诸比丘此是失中之最剧者是所谓失慧

诸比丘此得者是少量是所谓亲属之得诸比丘此是得中之最上者是所谓慧之得是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以慧之得而荣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诸比丘此失者是少量是所谓财产之失诸比丘此是失中之最剧者是所谓慧之失

诸比丘此得者是少量是所谓财产之得诸比丘此是得中之最上者是所谓慧之得是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以慧之得而荣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〇

诸比丘此失者是少量是所谓称誉之失诸比丘此是失中之最剧者是所谓慧之失

第九 放逸等品

「诸比丘得者是少量是所谓称誉之诸比丘此是得中之最上者是所谓慧之得是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以慧之得而荣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P.16]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放逸者

诸比丘放逸者能成大无利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不放逸者

诸比丘不放逸者能成大利者

〔对以下之七项说示同样之经〕——

四~五

懈怠發勤精进

六~七

大欲少欲

八~九

不喜足喜足

一〇~一一

非理作意如理作意

一二~一三

不正知正知

一四~一五

恶友善友

一六~一七

行不善法不行善法行善法不行不善法

第十 非法等品

「诸比丘作为自己中之因我不见另有一因能成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放逸者

诸比丘放逸者能成大无利者

诸比丘作为自己中之因我不见另有一因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不放逸者

[P.17]诸比丘不放逸者能成大利者

三~四

诸比丘作为自己中之因我不见另有一因能成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懈怠者乃至發勤精进者

五~六

乃至大欲者乃至少欲者

七~八

乃至不喜足者乃至喜足者

九~一〇

乃至非理作意者乃至如理作意者

一一~一二

乃至不正知者乃至正知者

一三

乃至诸比丘作为外人之因我不见另有一因能成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恶友者

诸比丘恶友者能成大无利者

一四

诸比丘作为外人之因我不见另有一因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善友者

诸比丘此即善友者能成大利者

一五

诸比丘作为自己中之因我不见另有一因能成大无利者诸比丘此即行不善法而不行善法者

诸比丘行不善法能成大无利者

一六

诸比丘作为自己中之因我不见另有一因能成大利者诸比丘此即行善法而不行不善法者

诸比丘行善法能成大利者

一七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因能令正法失坏与隐没者诸比丘此即放逸者

诸比丘放逸能令正法失坏与隐没

一八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因能令正法住不失不隐者诸比丘此即不放逸者

[P.18]诸比丘不放逸能令正法住不失不隐

一九~二〇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因能令正法失坏与隐没者诸比丘此即懈怠者乃至發勤精进者

二一~二二

乃至大欲者乃至少欲者

二三~二四

乃至不喜足乃至喜足者

二五~二六

乃至非理作意乃至如理作意者

二七~二八

乃至不正知乃至正知者

二九~三〇

乃至恶友乃至善友者

三一~三二

乃至行不善法而不行善法乃至行善法而不行不善法乃至

四句毕

三三

诸比丘凡比丘将非法示为正法者诸比丘彼等比丘之所行是为多人之无益为多人之无乐为多人之无利为人天之无益之苦诸比丘又彼等比丘将生甚多之非福又彼等比丘将隐没此正法

三四

诸比丘凡比丘将正法示为非法者乃至

三五

诸比丘凡比丘将正非律示为律者乃至

三六

诸比丘凡比丘将正律示为非律者乃至

三七

诸比丘凡比丘将如来之不说或不言示为如来之所说所言乃至

[P.19]三八

诸比丘凡比丘将如来之所说所言示为如来所不说不言乃至

三九

诸比丘凡比丘有将如来之不行者示为如来之所行乃至

四〇

诸比丘凡比丘有将如来之所行示为如来所不行者乃至

四一

诸比丘凡比丘有将如来之不制者示为如来之所制乃至

四二

诸比丘凡比丘有将如来之所制者示为如来所不制诸比丘彼等比丘之所行是为多人之无益为多人之无乐为多人之无利为人与天之无益之苦诸比丘又彼等比丘将生很多之非福又彼等比丘将隐没此正法

第十一 非法等品

「诸比丘凡比丘以非法示为非法者诸比丘彼等比丘之所行是为多人之益多人之乐多人之利为人与天之益之乐诸比丘又彼等比丘将生甚多之福又彼等将住立此正法

诸比丘凡比丘以法示为法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以非律示为非律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以律示为律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以如来之不说不言者示为如来无所说无所言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以如来之所说所言者示为如来有所说有所言乃至

[P.20]

诸比丘凡比丘以如来之所不行者示为如来并无所行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以如来之所行者示为如来有所行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以如来之所不制者示为如来并无所制乃至

一〇

诸比丘凡比丘以如来之所制者示为如来有所制诸比丘彼等比丘之所行是为多人之益多人之乐多人之利为人与天之益之乐诸比丘又彼等比丘将生很多之福又彼等比丘将住立此正法

第十二 无犯等品

「诸比丘凡比丘将无犯示为犯者诸比丘彼等比丘之所行是为多人之无益是为多人之无乐是为多人之无利是为人天之无益之苦诸比丘又彼等比丘将生甚多之非福又彼等比丘将隐没此正法

诸比丘凡比丘将犯示为无犯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将轻犯示为重犯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将重犯示为轻犯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将麤重犯示为非麤重犯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将非麤重犯示为麤重犯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将有残犯示为无残犯者乃至

[P.21]

诸比丘凡比丘将无残犯示为有残犯者乃至

诸比丘凡比丘将有悔除犯示为无悔除犯者乃至

一〇

诸比丘凡比丘将无悔除犯示为有悔除犯者诸比丘彼等比丘是乃至(第九之三三)将隐没此正法

一一

诸比丘凡比丘将无犯示为无犯者诸比丘彼等比丘之所行是为多人之益为多人之乐为多人之利为人天之益之乐诸比丘又彼等比丘将生甚多之福又彼等比丘将住立此正法乃至

一二

诸比丘凡比丘将犯示为犯者乃至

一三

诸比丘凡比丘将轻犯示为轻犯者乃至

一四

诸比丘凡比丘将重犯示为重犯者乃至

一五

诸比丘凡比丘将麤重犯示为麤重犯者乃至

一六

诸比丘凡比丘将非麤重犯示为非麤重犯者乃至

一七

诸比丘凡比丘将有残犯示为有残犯者乃至

一八

诸比丘凡比丘将无残犯示为无残犯者乃至

一九

诸比丘凡比丘将有悔除犯示为有悔除犯者乃至

二〇

诸比丘凡比丘将无悔除犯示为无悔除犯者诸比丘彼等比丘之行是为多人之益为多人之乐为多人之利为人与天之益之乐诸比丘又彼等比丘将生很多之福又彼等比丘将住立此正法

[P.22]第十三 一人品

「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是为多人之益为多人之乐为愍世为人与天之利为益为乐而生云何为一人如来应供正自觉者

诸比丘是谓一人生于世乃至为人与天之利为益为乐而生

诸比丘有一人出现于世为难云何为一人是如来应供正自觉者

诸比丘是谓一人出现于世为难者

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为希有人之生云何为一人如来应供正觉者

诸比丘是谓一人生于世为希有人之生

诸比丘有一人没尽而多人愁叹云何为一人如来应供正自觉者

诸比丘是谓一人没尽而多人愁叹者

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是为无二无侣无似无比无对无匹无等等两足中之最胜者之生云何为一人是如来应供正自觉者

诸比丘是谓生于一人之世是为乃至两足中之最胜者之生者

诸比丘有一人出现而大眼出现大光出现大明出现六无上出现证四无碍解通达于多界通达于种种界证明与解脱果证预流果证一来果证不[P.23]还果证阿罗汉果云何为一人如来应供正自觉者

诸比丘是谓一人出现而大眼出现乃至证阿罗汉之果者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人能完全正确随转如来所转之无上法轮诸比丘此即舍利弗者

诸比丘舍利弗是完全正确随转如来所转之无上法轮

第十四 是第一品

「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出家久者是阿若憍陈如大慧者是为舍利弗具神通者是大目犍连教头陀者是为摩诃迦叶具天眼者是为阿那律贵族者是婆提优卡力句塔耶妙音者是拉窟他卡婆提耶作师子吼者是为宾度罗跋啰堕阇说法者是分耨文陀尼子广为分別略说者是摩诃迦旃延

[P.24]

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意成身者是朱利槃特心解脱善巧者是朱利槃特慧解脱善巧者是摩诃槃毒住无诤者是须菩提应供养者是须菩提住阿兰若者是哩缚帝佉弥啰缚 住定者是颉离伐多發勤精进者是为室缕拏俱胝频设善语者是室缕窟底卡诺(亿耳)利得者是尸拔罗信胜解者是婆迦利

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好学者是罗睺罗信出家者是罗咤波罗初得餐券者是军头波漠具辩才者是鹏耆舍普端严者是优波斯那婆檀提子敷床座者是沓婆摩罗子诸天所爱乐者是毕邻陀婆蹉速疾神通者是婆希耶达如支利亚〔著树皮衣〕妙说者是为鸠摩罗迦叶得无碍解者是摩诃拘𫄨罗

诸比丘我声闻〔第一〕比丘多闻者是阿难具忆念者是阿难具悟解者[P.25]是阿难具坚固者是阿难近侍者是阿难具大众者是优楼频罗迦叶欢悦于家门者是柯留陀夷无病者是薄俱罗随念宿住者是输毘多持律者是优波离教授比丘尼者是难陀迦守护根门者是难陀教授比丘者是摩诃劫宾那火界善巧者是娑竭陀能起辩才者是罗陀持麤衣者是谟贺啰惹

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出家久者是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大慧者是谶摩具神通者优婆拉瓦那是〔莲华色〕持律者是波咤左啰说法者是昙摩提那静虑者是难陀發勤精进者是索那具天眼者是奢拘梨疾速神通者是跋陀军陀罗拘夷国随念宿住者是跋陀迦比罗得大神通者是巴达卡恰那持麤衣者是翅舍憍答弥信解者是私伽罗母

[P.26]

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优婆塞最初归依者是多梨富沙婆梨迦二商人施者是善施居士给孤独说法者是质多居士以四摄事摄众者是呵多阿罗婆施上味者是摩诃那摩释迦氏施悦意食者是郁伽居士毘舍离出近事僧伽者是嗢羯咤居士不动信者是斯拉安巴它对人淳厚者是纪巴卡扣马拉巴洽〔童子医王耆域〕可倚信之语者是那拘罗父居士

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优婆夷最初归依者是斯佳它塞那尼施者是毘舍佉弥伽罗母多闻者是久寿多罗住慈〔定〕者是奢摩啰帝静虑者是郁多罗难陀母施上味者是斯巴伐沙扣利亚女看病者是须毘耶优婆夷不动信者是迦帝耶尼可倚信语者是那拘罗母居家女随闻得信者是迦罗优婆夷

第十五 无〔有是〕处品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认为诸行是常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

[P.27]凡夫认为诸行是常则有是处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认为诸行是乐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凡夫认为诸行是乐则有是处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认为诸法为我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凡夫认为诸法为我则有是处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会杀害其母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凡夫会杀害其母则有是处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会杀害其父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凡夫会杀害其父则有是处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会杀害阿罗汉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凡夫杀害阿罗汉则有是处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以恶心出如来血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凡夫以恶心出如来血则有是处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会破僧伽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凡夫会破僧伽则有是处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正见者会指摘他师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凡夫会指摘他师则有是处

[P.28]一〇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于一世界有二应供正自觉者非前非后出世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于一世界有一应供正自觉者出世则有是处

一一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于一世界有二转轮王非前非后出世无有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于一世界有一转轮王出世则有是处

一二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女人为应供正自觉者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男子为应供正自觉者则有是处

一三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女人为转轮王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男子为转轮王则有是处

一四~一六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女人可为〔帝〕释乃至可为魔罗乃至梵〔天〕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男子可为〔帝〕释乃至可为魔罗乃至梵〔天〕则有是处

一七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身恶行者生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身恶行者生起非爱非乐非可意之异熟则有是处

一八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语恶行者乃至

一九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意恶行者生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意恶行者生起非爱非乐非可意之异熟则有是处

二〇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身妙行者生起非爱非乐非意之异熟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身妙行者生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则有是处

[P.29]二一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语妙行者乃至

二二

意妙行者生起非爱非乐非可意之异熟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意妙行者生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则有是处

二三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身恶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善趣天界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具足身恶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则有是处

二四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语恶行者乃至

二五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意恶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善趣天界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具足意恶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则有是处

二六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身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具足身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善趣天世则有是处

二七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语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具足语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善趣天界则有是处

二八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具足意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P.30]是处具足意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善趣天界则有是处

第十六 一法品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能起一向厌背离贪寂静涅槃云何为一法是念佛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乃至能起

二~一〇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起一向厌背离贪寂静涅槃云何为一法是念法乃至是念僧乃至是念戒乃至是念舍乃至是念天乃至是念出入息乃至是念死乃至是念身乃至是念休息

诸比丘此是说有一法修习多修习起一向厌背离贪寂静涅槃

第十七 种子品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倍增广大已生之不善法诸比丘是即为邪见

诸比丘人若怀邪见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倍增广大已生之不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是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倍增广大已生之善法诸比丘是即为正见

[P.31]诸比丘人若怀正见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倍增广大已生之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善法不生或能去已生之善法此即邪见

诸比丘人若怀邪见能令未生之善法不生又能去已生之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不善法不生或能去已生之不善法诸比丘是即为正见

诸比丘人若怀正见能令未生之不善法不生或能生已生之不善法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邪见或能增已生之邪见诸比丘此即非理作意

诸比丘人若非理作意能生未生之邪见又能增已生之邪见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是能生未生之正见或能增已生正见诸比丘即如理作意

诸比丘人若如理作意能生未生之正见又能增已生之正见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如是令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诸比丘是即为邪见

诸比丘成就邪见之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P.32]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如是令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诸比丘是即为正见

诸比丘成就正见之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怀有邪见者之所有身业随见而圆满被摄受者所有语业乃至所有意业随见而圆满被摄受者所有思乃至所有希望所有愿所有行彼等一切之法生起非爱非乐非可意无益何以故诸比丘是见恶故

诸比丘譬如将婆树之种子柯萨它奇树之种子或苦瓢之种子播于湿地或吸地味或取水味可使彼等悉皆为苦不悦何以故诸比丘是种子恶故诸比丘正如是怀有邪见者之所有乃至诸比丘是见恶故

一〇

诸比丘怀有正见者之所有身业随见而圆满被摄受者所有语业乃至所有意业随见而圆满被摄受者所有思所有悕望所有愿所有行彼等一切法生起可爱可乐可意利益安乐何以故诸比丘是见善故

诸比丘譬如将甘蔗种子稻种子或葡萄种子播于湿地或吸地味或取水味可使彼等悉皆为甘可悦美味何以故诸比丘是种子善故诸比丘正如是怀有正见者之所有乃至诸比丘是见善故

[P.33]第十八 末伽梨品

「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为众人之无益为众人之无乐为众人之无利为天人之无益为苦而生

其一人为谁

具邪见而见颠倒者彼能使众人离正法而住于非法

诸比丘是谓有一人生于世乃至为天人之无益为苦而生

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为众人之益为众人之乐为众人之利为天人之益为乐而生

其一人为谁

具正见而见不颠倒者彼能使众人离非法而住于正法

诸比丘是谓有一人生于世乃至为天人之益为乐而生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大罪之法诸比丘此即邪见

诸比丘诸罪以邪见为第一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人是为众人之无益为众人之无乐为众人之无利为天人之无益为苦而努力者诸比丘此即末伽梨痴人

诸比丘譬如河口敷设网导致众鱼之损害损伤丧失诸比丘正如此末伽梨痴人犹如生于此之人网导致众多有情之损害损伤丧失

[P.34]

诸比丘劝令受不正之教或受者或依命而行者彼等可生众多之非福何以故诸比丘所说之教不正故

诸比丘劝令受正教或受者或依命而行者凡是彼等可生众多之福何以故诸比丘所说之教正故

诸比丘依不正之教时施者应知其量而非受者也何以故诸比丘所说之教不正故

诸比丘依于正教时受者应知其量而非施者何以故诸比丘所说之教正故

诸比丘依不正教时發勤精进者当住于苦何以故诸比丘教是不正故

一〇

诸比丘依于正教时懈怠者当住于苦何以故诸比丘教正故

一一

诸比丘依于不正教时懈怠者当住于乐何以故诸比丘教不正故

一二

诸比丘依于正教时發勤精进者当住于乐何以故诸比丘教正故

一三

诸比丘譬如粪虽少量亦放恶臭诸比丘我亦如此有虽是少量亦不予赞叹乃至下一弹指顷

一四

诸比丘譬如尿虽少量亦放恶臭乃至

一五

犹如痰虽少量亦放恶臭乃至

一六

犹如脓虽少量亦放恶臭乃至

[P.35]一七

犹如血虽少量亦放恶臭诸比丘我亦如是有虽是少量亦不予赞叹乃至一弹指顷

第十九 不放逸品

「诸比丘譬如于此阎浮提美丽花园美丽树林美丽大地美丽水池只是少量相反者高地低地难渡之河有株杌或荆之处险阻之山岭却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陆生之有情少相反者水生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生于人中之有情少相反者生于他余处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生于中国之有情少相反者生于边鄙之地无智蛮民中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具有智慧不愚昧不哑能善说与恶说之有情少相反者无慧愚昧喑哑不能判断善说与恶说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成就圣慧眼之有情少相反者具有无明迷妄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能见如来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见如来之有情更多

[P.36]诸比丘正如此能闻如来所说教法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闻如来所说教法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闻法已而能持之有情少相反者闻法已而不能持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能观察可持法义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观察可持法义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知义知法且行法随法之有情少相反者不知义不知法而且不行法随法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厌烦于应起厌背物之有情少相反者不厌烦于应起厌背物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厌背而如理精进之有情少相反者厌背而不如理精进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缘舍离而得定得心一境性之有情少相反者缘舍离而不得定不得心一境性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能得最上食最上味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得最上食最上味收集〔或〕乞食以过活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能得义味法味解脱味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得义味法味解脱味之有情更多诸比丘是故今汝等应如是学我等欲得义味法味解脱味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P.37]

诸比丘譬如于此阎浮提美丽花园美丽树林美丽大地美丽水池只是少量相反者高地低地难渡之河有株杌或荆处险阻之山岭却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人没后而生于人中之有情少相反者人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人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人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天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天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天没后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天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地狱没后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地狱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地狱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地狱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傍生没后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傍生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P.38]诸比丘正如此从傍生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傍生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饿鬼界没后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从饿鬼界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饿鬼界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从饿鬼界没后而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第二十 静虑品

「诸比丘此是利中之一向者须住于林中须行托钵须披粪扫衣三衣当足须说法须持律须多闻须成为长老须服装完整须眷属完全须眷属大当做善男子须容貌美须言语和雅须少欲须无病

诸比丘虽一弹指顷若比丘修初静虑诸比丘此比丘所住之静虑并不唐捐彼可谓守师之教诫能从教授能不空享国土之施食者何况多所作

诸比丘虽一弹指顷若比丘修第二静虑乃至

若修第三静虑乃至

若修第四静虑乃至

若修慈心解脱乃至

若修悲心解脱乃至

[P.39]若修喜心解脱乃至

若修舍心解脱乃至〔參照二〇之二〕

◎一〇

于身循身观而住炽然正知正念而除祛世间之贪与忧乃至

于受循受观而住乃至

于心循心观而住乃至

于法循法观而住乃至除祛贪与忧乃至

◎一四

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而生欲而策励而發勤策心而持乃至

为令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生欲而策励而發勤策心而持乃至为令生未生之善法而生欲而策励而發勤策心而持乃至为了住为了不失为了倍增为了广大为了修习为圆满已生之善法而生欲而策励而發勤策心而持乃至

◎一八

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精进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

◎二二

修信根乃至修精进根乃至修念根乃至修定根乃至修慧根乃至修信力乃至修精进力乃至修念力乃至修定力乃至修慧力乃至

◎三二

修念觉支乃至修择法觉支乃至修精进觉支乃至[P.40]喜觉支乃至修轻安觉支乃至修定觉支乃至修舍觉支乃至

◎三九

修正见乃至修正思惟乃至修正语乃至修正业乃至修正命乃至修正精进乃至修正念乃至修正定乃至

◎四七

内有色想外见少色或好或恶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至

内有色想外见无量色或好或恶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少色或好或恶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无量色或好或恶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色有青青显青现青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色有黄黄显黄现黄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色有赤赤显赤现赤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色有白白显白现白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

[P.41]◎五五

有色观色乃至内无色想外见色乃至胜解之为净乃至

完全超越色想故灭有对想故不思惟种种想故以空为无边故具足空无边处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空无边处以识为无边故具足识无边处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识无边处以无所有故具足无所有处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乃至

◎六三

修地徧乃至

修水徧乃至

修火徧乃至

修风徧乃至

修青徧乃至

修黄徧乃至

修赤徧乃至

修白徧乃至

修空徧乃至

修识徧乃至

◎七三

修不净想乃至

修死想乃至

于食修违逆想乃至

于一切世间修不喜想乃至

修无常想乃至

于无常修苦想乃至

于苦修无我想乃至

修断想乃至

修离贪想乃至

修灭想乃至

八三

修无常想乃至

修无我想乃至

[P.42]修死想乃至

于食修违逆想乃至

于一切世间修不喜想乃至

修骸骨想乃至

修虫啖想乃至

修青瘀想乃至

修穿孔想乃至

修膨胀想乃至

◎九三

修念佛乃至

修念法乃至

修念僧乃至

修念戒乃至

修念舍乃至

修念天乃至

修念出入息乃至

修念死乃至

修念身乃至

修念休息乃至

◎一〇三

修初静虑俱行之信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精进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念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定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慧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信力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精进力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念力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定力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慧力乃至

◎一一三

第二静虑俱行之乃至

◎一二三

第三静虑俱行之乃至

◎一三三

第四静虑俱行之乃至

◎一四三

慈俱行之乃至

◎一五三

悲俱行之乃至

◎一六三

喜俱行之乃至

◎一七三

修舍俱行之信根乃至

修精进根乃至

[P.43]修念根乃至

修定根乃至

修慧根乃至

修信力乃至

修精进力乃至

修念力乃至

修定力乃至

◎一八二

修慧力诸比丘是比丘所住静虑并不唐捐可谓守师之教诫能从教授能不空享国土之施食何况多所作

第二十一 静虑品

「诸比丘任何人以心想〔观〕大海之徧满则所有注入海之小河皆在彼〔心想〕中诸比丘正如此任何人若修念身多所作则所有顺明分之善法即在彼中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起大厌背起大利起大安稳起正念正智得智见得现法乐住作证明解脱之果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而乃至作证明解脱之果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身轻安心轻安止息而修习顺明分之法至于圆满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P.44]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修习至于圆满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未生之不善法不生已生之不善法令断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法令断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得修习则未生之善法令生又倍增广大已生之善法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广大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断无明而生明舍我慢被断除随眠永受害断结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断结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得慧之分別得无取般涅槃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有一法乃至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通达于多界通达于种种界而于多界有无碍解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有无碍解

[P.45]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能作证预流果作证一来果能作证不还果能作证阿罗汉果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乃至作证

一〇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能得慧能增慧能广慧起大慧起博慧起广慧起深慧起无邻慧起弘慧能多慧起速慧起轻慧起聪慧起捷慧起利慧起择慧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能得慧乃至起择慧

一一

诸比丘不食念身者不食不死诸比丘食念身者食不死

一二

诸比丘已不食念身者已不食不死诸比丘已食念身者已食不死

一三

诸比丘能断念身者能断不死诸比丘不能断念身者不能断不死

[P.46]一四

诸比丘于念身者亦缺不死诸比丘能圆满念身者亦能圆满不死

一五

诸比丘忽〔视〕于念身之人者亦忽〔视〕于不死诸比丘不忽〔视〕于念身之人者亦不忽〔视〕于不死

一六

诸比丘忘于念身者亦忘于不死诸比丘不忘于念身者亦不忘于不死

一七

诸比丘不习于念身者亦不习于不死诸比丘习于念身者亦习于不死

一八

诸比丘不修于念身者亦不修于不死诸比丘修于念身者亦修于不死

一九

诸比丘不多所作于念身者亦不多所作于不死诸比丘多所作于念身者亦多所作于不死

二〇

诸比丘不知于念身者亦不知于不死诸比丘知于念身者亦知于不死

二一

诸比丘不徧知于念身者亦不徧知于不死诸比丘徧知于念身者亦徧知于不死

二二

诸比丘不作证于念身者亦不作证于不死诸比丘能作证于念身者亦能作证于不死

一集之一千经竟


校注

參照增四(大二五六三a)此处所说的「增四」即增一阿含经第四卷(大二五六三a)即大正大藏经第二卷五百六十三页上段之略以下准此 參照增四(大二五六三a)此处所说的「增四」即增一阿含经第四卷(大二五六三a)即大正大藏经第二卷五百六十三页上段之略以下准此 此品之一~五六~一〇可參照增四(大二五六三b) 參照增五(二五六六c) 參照增五(二五六六c) 參照增四(大二五六二c)及 Itiv. 20 參照增四(大二五六三a)及 Itiv. 21 參照 Dhp. v. I 參照 S. vol. 5. P. 9 參照增三(大二五六一a) 參照增三(大二五六一b) 參照增三(大二五六一c) 參照增三(大二五六一b) 參照 A. vol. 5, p. 87; A. vol. 3, pp. 135, 149; Milp. p. 362 此品參照阿罗汉具德经(大二八三一) 參照一~四增三(大二五五七a)S. vol. 1, P. 63; S. vol. 2, P. 155 參照 A. vol. 4, pp. 91, 187, 392 慧底本虽是 Sañña但应作如暹本 pañña 參照增三(大二五五八c)A. vol. 2, p. 164 參照增三(大二五五九c) 參照增三(大二五六〇a) 依据「恶趣」前之多数语例加上 duggatiṁ 「不可能有」anuvakāso 是 anavakāso 之误植 「恶趣」依暹本及前多数之用语例而加入 duggatiṁ 语 參照增八(大二五八三a) 參照增八(大二五八三b) 參照 D. vol. 2, p. 120 參照 D. vol. 2, p. 110; A. vol. 4, p. 305 參照 A. vol. 2, p. 306 參照九三~一〇二增二(大二五五二c) 「舍俱行」其次之底本是Pe与 183 所加者应除去 一八二底本作一九二是错误 參照 S. Vol. 4. p. 157 二之数字系译者所加此节參照 S. vo1. 5, p. 345 于此处分节系译者之私见此节參照 vo1. 1, p. 266 三底本即为九将此改为三系译者之私见以下迄于本章之末皆倣此 〔缺〕viruddhaṁ 系根据暹本而作为 viraddhaṁ
[A1] 掉【CB】悼【南传】
[A2] 掉【CB】悼【南传】
[A3] 得【CB】失【南传】
[A4] 得【CB】失【南传】
[A5] CBETA 按依PTS本此处对应之巴利经文罗马转写为aneḷamūgā可译为「不聋哑」(cf: 巴利本见A. 1.19 (PTS 1885: I 35, 20)
[A6] CBETA 按依PTS本此处对应之巴利经文罗马转写为eḷamūgā可译为「聋哑」(cf: 巴利本见A. 1.19 (PTS 1885: I 35, 22)
[A7] 喑【CB】暗【南传】(cf. 见《汉语大词典》第三卷第435; B08n0026_p0544a0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支部经典(卷1)
关闭
增支部经典(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