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增支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五 集

第一之五十

第一 学力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祗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何等为五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是故诸比丘应如是学

我欲成就信力之有学力我欲成就惭力之有学力我欲成就愧力之有学力我欲成就精进力之有学力我欲成就慧力之有学力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P.2]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何等为五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诸比丘何等为信力

诸比丘世间有信心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亦〔信〕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是名信力诸比丘又何等为惭力

诸比丘世间有惭之圣弟子惭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惭与〔遇〕合恶不善法诸比丘是名惭力诸比丘又何等为愧力

诸比丘世间有愧之圣弟子愧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愧与〔遇〕合恶不善法诸比丘是名愧力诸比丘又何等为精进力

诸比丘世间精进之圣弟子为断不善法为受善法精进而住勇猛坚强负荷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是名精进力诸比丘又何等为慧力

诸比丘世间具慧之圣弟子彻底于〔五蕴之〕生灭作圣之决择正成就至于尽苦之慧诸比丘是名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是故诸比丘应如是学

我欲成就有学力之信力〔我〕欲成就有学力之惭力〔我〕欲成就有学[P.3]力之愧力〔我〕欲成就有学力之精进力〔我〕欲成就有学力之慧力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已于现法苦痛而住身坏死后当期待于恶趣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懈怠恶慧等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已于现法苦痛而住身坏死后当期待于恶趣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已于现法乐无艰无恼无痛而住身坏死后可期待于善趣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發勤具慧等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已于现法乐无艰无恼无痛而住身坏死后可期待于善趣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随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信无惭无愧懈怠恶慧等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如相随堕于地狱

[P.4]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随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發勤具慧等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如相随生于天国

「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弃学回归于下劣时正于现法以五种适当责难之语加以诃责何等为五

『汝不以信入于善法汝不以惭入于善法汝不以愧入于善法汝不以精进入于善法汝无慧入于善法

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弃学回归于下劣时正于现法以五种适当责难之语加以诃责

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即使为苦而忧泣流泪亦修圆满清净之梵行时正于现法以五种适当之〔称赞〕予以嘉许庆慰何等为五

『汝以信入于善法汝以惭入于善法汝以愧入于善法汝以精进入于善法汝以慧入于善法

[P.5]诸比丘有比丘或比丘尼即使为苦而忧泣流泪亦修圆满清净之梵行时正于现法以五种适当之〔称赞〕予以嘉许庆慰

「诸比丘信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信隐没之时则缠绕不信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诸比丘愧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愧隐没之时则缠绕无惭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诸比丘愧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愧隐没之时则缠绕无愧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诸比丘精进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精进隐没之时则缠绕懈怠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诸比丘慧于善法现前之间即与不善法不符然诸比丘当慧隐没之时则缠绕恶慧而住此时即与不善法相符

「诸比丘有情者多爱乐诸欲诸比丘善男子舍弃〔割草〕镰与〔运草〕棒而由家趣向非家〔彼〕善男子足以言起信而出家何以故

诸比丘年壮者易得诸欲不拘任何种类诸比丘下层民之欲或者中层阶级之欲抑或上流者之欲一切唯名之为欲

[P.6]

诸比丘譬如有一幼儿无智而仰卧由于乳母之怠慢而取木片或砾块之于口尔时乳母即当迅速作意迅速作意已即可迅速取去若不能迅速取去则以左手捉头弯曲右手之指亦可合血同时取出其何故耶

诸比丘『此乃有恼于幼儿非不恼』我作如是说然而诸比丘乳母者欲求益有愍而起愍当如是作

诸比丘然而彼幼儿生长至于具慧之时诸比丘乳母跟随此小儿今欲小儿自行保护已无须留意甚至不加以顾念

诸比丘正是如此比丘于善法未依信而作于善法未依惭而作于善法未依愧而作于善法未依精进而作于善法未依慧而作之间诸比丘我应守护彼比丘

诸比丘然而比丘于善法已依信而作于善法已依惭而作于善法已依愧而作于善法已依精进而作于善法已依慧而作诸比丘我相随此比丘今欲比丘自行保护已无须留意甚至不加以顾念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不信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诸比丘无惭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P.7]诸比丘无愧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诸比丘懈怠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诸比丘恶慧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退没而不住正法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信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诸比丘有惭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诸比丘有愧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诸比丘精进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诸比丘具慧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不退没而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无敬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不信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诸比丘无惭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诸比丘无愧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诸比丘懈怠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诸比丘恶慧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无敬无崇而退没不住于正法

[P.8]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信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诸比丘有惭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诸比丘有愧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诸比丘精进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诸比丘具慧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而不退没住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无敬无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不可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不信之比丘无敬无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不可得诸比丘无惭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无愧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懈怠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恶慧之比丘无敬无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不可得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无敬无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不可得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可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信之比丘有敬有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可得[P.9]有惭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有愧之比丘乃至诸比丘精进之比丘乃至诸比丘具慧之比丘〔有敬有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可得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有敬有崇于此法律之中其增上增进广大者可得

此之摄句

广相随与学者第五
诸欲退没与二之无敬

第二 力品

十一

「诸比丘我宣称于未曾闻之法觉了已达究竟之彼岸

诸比丘如来有是等五种如来之力如来乃成就此力宣称最胜位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何等为五

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等

诸比丘如来有是等五种如来之力如来乃成就此力宣称最胜位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P.10]十二

「诸比丘是等为有学之五力何等为五

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等

诸比丘此等是有学之五力诸比丘于是等有学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能收

诸比丘譬如屋顶为重阁之第一是能摄能收正应如是诸比丘于是等有学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能收是故诸比丘应如是学

我等欲成就有学之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我等欲成就有学之慧力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十三

「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

十四

「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是诸比丘何者是信力

诸比丘世间有信心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亦〔信〕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P.11]诸比丘是名为信力诸比丘何等为精进力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为断不善法为受善法發精进而住强而勇猛坚固负荷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是名为精进力诸比丘何等为念力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具念成就最胜之念慧长念久远以前之所作长念久远以前之所说随念诸比丘是名为念力诸比丘何等为定力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由离而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伺寂静故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具足由定而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离欲故舍喜而住正念正知而于身受乐圣者舍而具念具足住于安乐所称之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故又断苦故前已灭喜与忧故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是名为定力诸比丘何等为慧力

诸比丘世间有具慧之圣弟子彻底于生灭作圣之决择正至尽于苦成就其慧诸比丘是名为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

十五

「诸比丘如是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P.12]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是诸比丘信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预流支中于此中可见信力诸比丘精进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正勤中于此中可见精进力诸比丘念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念住中于此者可见念力诸比丘定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静虑中于此中可见定力诸比丘慧力于何处可见耶

是于四圣谛中于此中可见慧力

诸比丘此等即是五力

十六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

诸比丘此等即五力诸比丘于是等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能收

诸比丘譬如屋顶为重阁之第一是能摄是能收正应如是诸比丘于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是能收

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于戒于他不劝请具足于戒自具足于定于他不劝请具足于定自具足于慧于他不劝请具足于慧自具足于解脱于他不劝请具足解脱自具足解脱智见于他不劝请具足解脱智见

[P.13]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而行

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于戒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戒自于定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定自于慧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慧自不具足于解脱于他劝请具足于解脱自不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劝请具足于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

十九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不具足于戒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戒自不具足于定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定自不具足于慧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慧自不具足于解脱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解脱自不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解脱智见

[P.14]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

二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于戒于他亦劝请具足于戒自具足于定于他亦劝请具足于定自具足于慧于他亦劝请具足于慧自具足于解脱于他亦劝请具足于解脱自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亦劝请具足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摄句

未曾闻广
是应见复屋与四利

第三 五支品

二十一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无敬无崇不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P.15]〔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而可圆满有学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有学法而可圆满〔四大〕戒无有是处不圆满〔四大〕戒而可圆满正见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正见而可圆满正定者无有是处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必有是处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已而可圆满有学法者必有是处圆满有学法已而可圆满〔四大〕戒者必有是处圆满〔四大〕戒已而可圆满正见者必有是处圆满正见已而可圆满正定者必有是处

二十二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无敬无崇不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而可圆满有学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有学法而可圆满戒蕴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戒蕴而可圆满定蕴者无有是处不圆满定蕴而可圆满慧蕴者无有是处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必有是处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已而可圆满有学法者[P.16]必有是处圆满有学法已而可圆满戒蕴者必有是处圆满戒蕴已而可圆满定蕴者必有是处圆满定蕴已而可圆满慧蕴者必有是处

二十三

「诸比丘黄金有如是等之五銹为此等銹之所侵蚀黄金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不能作正当之使用何等为五

银等

诸比丘黄金有是等之五銹为此等之銹所侵蚀黄金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不能作正确之使用

诸比丘然而黄金远离是等五銹时其黄金则柔软又堪加工又有光泽又不脆弱又能作正确之使用诸如希有之戒指耳坠项链金簪欲造任何之庄饰物亦能适合其目的正应如是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銹为是等銹侵蚀之心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因漏尽而不能等持何等为五

〔五〕欲之欲求惛眠掉悔疑等

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銹为是等銹所侵蚀之心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为漏尽而不能等持

[P.17]

诸比丘心远离是等之五銹时其心柔软又堪加工又有光泽又不脆弱又为漏尽而等持复次若依诸证智而可引發作证之法依证智而可引發作证之心若依此原因〔即使何时〕于各〔法〕皆可得予满足

彼若希求〔我〕以一而为多多而为一显现隐没穿壁过墙翻山如行于空中不滞碍出没于地如于水中不沈没于水中如行于地上趺坐空中而行如有翼之鸟有如此大神力有大威德以手抚摸日月当下即可使身到梵界若欲领受各式各样之神通者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彼若希求以超人之清净天耳欲闻天人之远近声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P.18]

彼若希求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或欲知有贪心为有贪心或欲知离贪心为离贪心或欲知有嗔心为有嗔心或欲知离嗔心为离嗔心或欲知有痴心为有痴心或欲知离痴心为离痴心或欲知略心为略心或欲知散心为散心或欲知大心为大心或欲知非大心为非大心或欲知有上心为有上心或欲知无上心为无上心或欲知等引心为等引心或欲知非等引心为非等引心或欲知解脱心为解脱心或欲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任何范围于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彼若希求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六生七生八生九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坏成劫彼于彼处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乐苦受如是寿量者彼死于彼处而生于他处于他处亦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乐苦受如是寿量者彼死于他处而生于此处彼若欲具有如是行相与方所欲随念多种之宿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P.19]一〇

彼若希求欲以超人之净天眼而见有情之死妙色恶色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实则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毁谤圣者怀有邪见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或又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毁谤圣者怀有正见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欲以超人净天眼而见有情之死妙色恶色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一一

彼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于现法欲以自证智而作证具足而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二十四

「诸比丘于无戒坏戒者其正定之因破正定无有时于坏正定者其如实智见之因破如实智见无有时坏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破厌弃与离欲无有时坏厌弃与离欲者解脱与智见之因破

[P.20]

诸比丘譬如树枝及叶坏时其芽亦不能成就外皮亦不能成就木质亦不能成就心亦不能成就正如是诸比丘于无戒坏戒者正定之因破正定无有时于坏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因破如实智见无有时于坏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破厌弃与离欲无有时坏厌弃与离欲者解脱与智见之因破

诸比丘于有戒具戒者其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时正定具者具如实智见之因如实智见有时于如实智见具者厌弃与离欲之因具厌弃与离欲有时于厌弃与离欲具者解脱与智见之因具

诸比丘譬如树枝及叶具时其芽亦成就外皮亦成就木质亦完成心亦完成正是如此诸比丘于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时于具正定者具如实智见之因如实智见有时于具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具厌弃与离欲有时厌弃与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因具

二十五

「诸比丘摄受五支之正见者有心解脱之果又有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之果又有慧解脱果之胜利何等为五

[P.21]

诸比丘世间有正见摄受于戒又摄受于闻又摄受于论义又摄受于止又摄受于观

诸比丘摄受是等五支之正见者有心解脱之果又有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之果又有慧解脱果之胜利

二十六

「诸比丘此等是五解脱处有比丘于此处若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无上之安稳可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为比丘而说法诸比丘〔大〕师或随第一之同梵行者如为彼比丘说法如是彼恒能于彼法之义正确了知或者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一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虽不为比丘说法[P.22]彼有闻究竟详尽为他人广说彼法诸比丘比丘有闻究竟详尽为他人广说彼法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此法之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二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生命而住者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是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虽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彼有闻究竟广为法之读诵诸比丘有闻究竟广为法之读诵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此法之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三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乃至安稳可得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P.23]有闻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有闻不究竟广为读诵彼法有闻究竟以心随寻随伺彼法以意观察〔彼法〕诸比丘若比丘有闻究竟以心随寻伺彼法以意观察〔彼法〕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彼法中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定诸比丘是第四之解脱处有比丘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有闻不究竟广为读诵彼法有闻不究竟以心随寻随伺彼法不以意观察〔彼法〕然彼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达其善诸比丘如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达其善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彼法之义又能正确了知彼文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五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P.24]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诸比丘此等者是五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处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二十七

「诸比丘须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诸比丘若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者则五智便生于内何等为五

『此定为现在乐又为当来乐之异熟』彼智便生于内『此定为圣而无染』彼智便生于内『此定非为恶人所习』彼智便生于内『此定是静是妙依净而得依一趣性而证依有行而折伏排除障碍』彼智便生于内『我以正念而入此定亦同以正念而出〔此定〕』彼智便生于内

诸比丘须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诸比丘若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者则是等之智便生于内

[P.25]二十八

〔世尊曰〕「诸比丘有圣五支正定之修闻之善作意我当说」「唯然大德」彼等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何等为正定修之圣五支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以由离而生之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徧〔此身〕由离而生之喜乐无不周徧彼之全身

诸比丘譬如有善巧之助浴者或助浴者之弟子溶浴粉散于铜盆注水而揑〔成丸〕其浴丸得水含水水分周徧内外而无漏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由离而生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徧〔此身〕由离而生之喜乐无不周徧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即以由定而生之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徧〔此身〕由定而生之喜乐无不周徧彼之全身

[P.26]

诸比丘譬如有池其泉涌出于其东方无水之入口西方无水之入口北方无水之入口南方无水之入口又无随时降雨之云侭管如此但仍由彼池喷出冷水冷水亦注入彼池周注充满周徧〔彼池〕彼池无不以冷水周徧全体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由定生之喜乐即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徧〔此身〕由定而生之喜乐无不周徧彼之全身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离喜之乐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即以离喜之乐而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徧〔此身〕离喜之乐无不周徧彼之全身

诸比丘譬如青莲池或红莲池或白莲池之中同类之青莲或红莲或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由水中出潜于水面下生长若以冷水自其顶至根而滋润周润充满周徧〔其身〕彼之冷水无不周徧于青莲红莲白莲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离喜之乐即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徧〔此身〕离喜之乐无不周徧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修正定之第三

[P.27]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断乐之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即以净洁之心徧满此身而坐净洁之心无不徧满彼之全身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以白布覆己头而坐白布即无不周徧彼之全身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净洁之心即徧满此身而坐净洁之心即无不周徧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修正定之第四

一〇

复次诸比丘比丘善取观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惟善觉知

一一

诸比丘譬如余者可得观察其余或住者可得观察坐者或坐者可得观察卧者正如是诸比丘比丘善取观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量善觉知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五

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發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二

诸比丘譬如台上有水瓶其水全充满与边缘平齐有力之丈夫将其倾斜时[P.28]其水随时将流出」〔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發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三

诸比丘譬如平地之处有莲池为四角形堤防回绕其水全充满与边缘平齐有力之丈夫崩溃其堤时其水随时将流出」〔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發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四

诸比丘譬如于平地四衢道有架良马备鞭之车应为调马之御者善巧之骑师乘左手执韁右手捉鞭欲行所望之道可得或进或退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發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P.29]一五

彼若希求〔我〕以一为多乃至当下即可使身到梵天界若欲领受种种之神通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六

彼若希求以超人清净之天耳乃至若欲闻声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七

彼若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乃至或欲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八

彼若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乃至欲具有如是行相与方所欲随念多种之宿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九

彼若欲以超人之清净天眼乃至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二〇

彼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于现法欲以自证智作证具足而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满足

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经行之五胜利何等为五

[P.30]

耐于远行堪能精勤无病味正而消化依经行而得定者久住

诸比丘此等即是于经行之五胜利

三十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憍萨罗〔国〕至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村世尊住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之伊奢能伽罗聚落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闻释迦〔族〕之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来至伊奢能伽罗住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之伊能伽奢罗聚落复谓彼尊贵之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之声名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彼于此世梵天沙门婆罗门众王及庶民中以自证智作证而宣示彼即说法而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谒见如是应供者时有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等是夜过后取许多之嚼食啖食来至伊奢能伽罗密林到达后乃發出高声大声且立于楼门之外

[P.31]

复次其时具寿那祇多为世尊之侍者尔时世尊告具寿那祇多「那祇多彼之高声大声者何故耶恰如渔夫争相捕鱼

「大德彼等为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取许多之嚼食啖食而立于楼门之外将奉供于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祇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荣华遇我那祇多不能以意得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能以意得到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我当味之耶

「大德世尊请接受善逝请接受大德今乃世尊接受之时大德今世尊欲往何处彼处皆有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来大德譬如有密云而下雨时雨水随即流向低处正如是大德今世尊欲往何处彼处皆有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来其故云何大德是世尊之戒与慧故

「那祇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荣华遇我那祇多不能以意得到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能以意得到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P.32]涩之我当味之耶那祇多嚼食啖食者有大小便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从所爱之转异而生忧恼者此即其等流那祇多勤修不净相观行时于净相〔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六触处观无常而住时于触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时于取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

摄句

二之无敬銹无戒与摄受
解脱支经行那祇多

第四 须摩那品

三十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须摩那王童女为五百乘车与五百王童女所围绕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须摩那王童女白世尊言

「大德世间有世尊之二位弟子为同信同戒同慧而一人布施一人不[P.33]〔欲〕布施彼等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界然而大德为彼等之天者当有差別耶当有差异耶

「须摩那当有〔差別〕」世尊曰

「须摩那凡能布施者成为天〔界〕时胜于彼之不布施者五处〔所谓〕天之寿天之色天之乐天之称誉天之卓越性等是须摩那凡能布施者成为天〔界〕时胜于彼不布施者是等五处

「大德复次若彼等自彼处死而还于现状再次为人彼等当有差別耶当有差异耶

「须摩那当有〔差別〕」世尊曰

「须摩那凡布施者成为人之时胜于彼不布施者五处〔所谓〕人之寿人之色人之乐人之称誉人之卓越性是须摩那凡布施者成为人之时胜于彼不布施者是等五处

「大德复次若彼等两人由家趣于非家大德出家之彼等当有差別耶当有差异耶

「须摩那当有〔差別〕」世尊曰

「须摩那凡能布施者为出家时胜于彼不布施者五处〔所谓〕乞时得多衣不乞时少乞时得多食不乞时少乞时得多床座不乞时少乞时得多治病药资具不乞时少复次与同梵行者等同住时彼等现行多可意之身业于彼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语业〔于彼〕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意业〔于彼〕[P.34]可意者少赠可意之进物〔于彼〕非可意者少须摩那凡布施者为出家时胜于彼不布施者是等五处

「大德复次若彼等两人得阿罗汉果大德得阿罗汉果之彼等当有差別耶当有差异耶

「须摩那既然如此我于此处亦不说少许差异谓解脱与解脱〔无差异〕

「大德是稀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布施之果至此宜当为布施宜当作福彼为天者亦有福之助成为人者亦有福之助成为出家者亦有福之助成

「须摩那此即如是须摩那此即如是须摩那宜当为布施宜当作福为天者亦有福之助成为人者亦有福之助成为出家者亦有福之助成」世尊说此善逝说此已师复如是说

譬如无垢月     游行虚空界
一切世星宿     悉翳其光明
亦如具信人     闻戒离贪嫉
一切悭吝者     皆蔽其光明
犹如雷光响     兴起百峰云
雨降于大地     充满丘谷中
正自觉弟子     于智者五处
有见胜于悭     称寿与乐色
彼富荣财位     死于天欢乐

[P.35]三十二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之栗鼠饲养处尔时准提王童女为五百乘车与五百童女所围绕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准提王童女白世尊言

「大德我兄名准陀之王童子彼作如是言若有人不论女人或男子只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僧伽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果实酒酒分之放逸处时彼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大德我请问世尊大德信如何之师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信如何之法者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信如何之僧伽者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圆满如何之戒者身坏死后唯生善趣非恶趣

「准提一切无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想非非想有情者之中如来可说为第一应供正等觉者准提信佛陀乃信第一者复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异熟准提于一切有为或无为法中[P.36]离欲可说为第一即是醒憍醉愈渴破窟宅断轮回尽渴爱离欲涅槃者是准提凡信离欲之法者乃信第一者复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异熟准提一切之僧伽或群众中如来之弟子僧伽可说为第一即四双八士补特伽罗是世尊之此弟子僧伽者为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是准提凡信僧伽者乃信第一者复次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异熟准提一切戒之中圣所爱〔戒〕可说为第一不破不穿不杂不秽具自在智者所赞不惛昧能生三摩地等是准提凡圆满圣所爱戒者乃为圆满第一者复有圆满第一者乃有第一之异熟

了別第一法     信乐为第一
应施无上者     信乐第一佛
离欲寂静乐     信乐第一法
无上福田地     信乐第一僧
布施为第一     增上第一福
寿命色称誉     赞颂力安乐
智者施第一     专心第一法
为天亦为人     得第一欢喜

三十三

一时世尊住婆提〔城〕遮婆罗林尔时敏达迦之孙郁迦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敏达迦之孙郁迦白世尊言

[P.37]

「大德唯愿世尊明日与我家之三人俱受我食」世尊默然而许尔时敏达迦之孙郁迦了知世尊允许即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世尊其夜过后于日之前分被内衣著衣持钵而往敏达迦之孙郁迦家至已而坐于所设之座敏达迦之孙郁迦自以殊妙之嚼食啖食而加以选择供世尊满足敏达迦之孙郁迦〔见〕世尊食讫由钵离手自持一低座坐于一面坐一面之敏达迦之孙郁迦白世尊言「大德我此等童女当来可嫁大德世尊请教授彼等大德世尊请教诫彼等彼等依此而于长夜得利益与安乐

世尊告彼等之童女曰

「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对父母所嫁之夫之所欲彼等缘哀愍而怜我我等则须夙起晚寐好作业务唯恒欢行爱语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凡丈夫应当尊重或父母或沙门婆罗门者我等应恭敬应尊重应尊敬应供养对来临者与座〔涤足之〕水而供养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丈夫亲近之作业或是羊毛或是绵花随彼我等当为巧艺而不懈成就其方便之思惟〔自〕作或令〔他〕作而满足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凡丈夫亲近家族之人或奴仆[P.38]或差使或雇佣者不论是谁我等皆欲了知当作而作又须了知不当作而不作又须了知病人之强弱又须与彼〔家族之人〕可得之分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诸童女是故应如是学凡丈夫应得之财或谷或银或金者一切我等皆应保护收藏完成不应使欺骗窃盗狂醉丧失诸童女汝等应如是学

诸童女成就此等五法之女性者身坏死后生于可意众天之同辈中

贤妻在何处     恒炽然热心
养护一切者     不贬如意夫
以嫉妒之语     尚又不怒夫
尊夫一切者     迎贤智敬重
勇悍而不懈     善摄周围人
作夫之所好     善护念贮蓄
随夫之所欲     如是女人等
居于可意天     处处一切生

三十四

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将军师子诣世尊之处至已[P.39]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将军师子白世尊言

「大德布施现见之果能使得知耶

「师子」世尊曰

「师子能施之施主多为人所爱为人所赞扬师子能施之施主多为人所爱为人所赞扬之事即是布施现见之果复次师子能施之施主为善之善士所亲爱师子能施之施主为善之善士所亲爱之事者亦是布施现见之果复次师子能施之施主赞善之称声增加师子能施之施主赞善之称声增加者亦是布施现见之果复次师子能施之施主无论如何趣向于众无论是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皆以无畏而趣向无有所赧者亦是布施现见之果复次能施之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师子能施之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者是布施当来之果

作如是说时将军师子即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所说布施现见之四果者我非仅因相信世尊而认同我亦了知其义大德我为能施之施主多为人所爱为人赞扬大德我为能施之施主[P.40]之善士敬仰我大德我为能施之施主将军师子能施能作侍奉僧伽我善之名声增加大德我为能施之施主无论如何趣向大众无论是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皆以无畏而趣向无有所赧大德世尊所说布施现见之四果者我非仅因相信世尊而同意我亦了知彼义然而大德世尊对我说『师子能施之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此我不知然而我信仰世尊而予认同

「师子彼乃如是师子彼乃如是师子能施之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施者多为人所爱     为人亲爱称誉增
处于众徒无赧畏     成为无悭无吝人
是故智者为布施     除去悭垢且求乐
彼等长夜居于天     成为天众而欢乐
作为生缘而作善     从此处没自有光
逍遥于难陀那园     彼等彼处五种欲
具备欢喜与悦乐     随从无依如者语
善逝弟子于天国     当有欢喜与快乐

[P.41]三十五

「诸比丘此等是布施之五胜利何等为五

多为人所爱与为人所赞扬为善之善士所亲爱善之称赞声增加不破在家之义务(五戒)身坏死后生于善趣与天界

诸比丘此等是布施之五胜利

随从善士之法则     惠施者为人所爱
善士有戒梵行者     恒常为彼所亲爱
彼等于众而说法     除去一切之苦厄
彼将其法住于世     觉悟无漏且圆寂

三十六

「诸比丘此等五种是应时之施何等为五

施〔远〕来之人施〔远〕去之人施病人施饥荒时凡〔初得〕新谷食新果蓏当先供具戒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应时之施

智者应时施     富慈而不悭
正直如圣人     应时而布施
心意若清净     其施福报大
此随喜或又     经营业务人
其福报不小     人人有福分
施与有大果     予施而不悔
福乃有情者     后世之根基

[P.42]三十七

「诸比丘施食之施者五处施于受者何等为五

施寿施色施乐施有力施辩复次施寿已而得天人之寿施色已而得天人之色施乐已而得天人之乐施力已而得天人力施辩已而得天人之辩

诸比丘施食之施者施此等五处于受者

贤人乃施与     寿力与色辩
智者施安乐     彼乃得安乐
施与寿力色     又施乐辩才
寿有长荣誉     何处皆受生

三十八

「诸比丘有信心之善男子有此等之五胜利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一切行善之善士必唯怜悯于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相识于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摄受于信者而不信者不然必唯说法于信者而不信者不然信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如是等乃有信心善男子之五胜利

[P.43]

诸比丘譬如在方利地十字路之大榕树为四方鸟之归向处正如是诸比丘有信心之善男子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多人之归向处

大树枝与叶     有果干与根
附果之鸟类     依止凭赖处
乐而依处时     行空者栖止
求荫而往荫     求果而食果
如是有戒者     信心士夫人
谦逊而不傲     和而温与柔
如是世间人     福田乃离贫
离嗔与离痴     亲近无漏人
彼等彼说法     除去一切苦
彼持法于世     悟无漏圆寂

三十九

「诸比丘父母欲见此等五处于族中之子具足何等为五

被养育者当养育我等或当应作我等之公务或当承续家族之长久或当继承遗产或又当献供物于先亡之灵

诸比丘父母欲见是等五处于族中之子具足

智者见五处     欲子受养育
或养育我等     作我等公务
家族当永续     财产当继承
或当献供物     于先亡之灵
智者此等处     思惟而求子
正知之善人     感恩而知恩
随念昔之恩     扶养于父母
[P.44]彼等全义务     每受往昔恩
守教与养育     养人于家系
不断信与戒     子乃受称赞

四十

「诸比丘大树依止于雪山王依五种增长而增长何等为五

依枝而增长依叶而增长依芽而增长依皮而增长依心而增长

诸比丘大树依止于雪山王依此等五种增长而增长正如是诸比丘家属依止于有信心之家主依五种增长而增长何等为五

依信而增长依戒而增长依闻而增长依舍而增长依慧而增长

诸比丘家属依止于有信心之家主依是等五种增长而增长

僻远地之荒野原     如耸立岩石之山
各种树木所依附     其乔木逐渐增长
有与其相同之戒     有信家主于此世
依赖扶持而增长     与妻子以及亲戚
相同伙伴与近亲     依彼等家长生活
彼具戒者戒与舍     善之行有目共睹
彼等者模倣于彼     于一切贤明之时
成为生善趣之道     行诸法于此世间
庆贺于天众之中     诸欲意如实欢喜

摄句

须摩那准提郁迦狮子施胜利
信心树于是等为

[P.45]第五 文荼王品

四十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给孤独长者往诣世尊所在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此等是得财之五因何等为五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令自身快乐强盛拥护正乐令妻子奴仆佣人快乐强盛拥护正乐此乃取得财之第一因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令朋友同辈快乐强盛拥护正乐此乃取得财之第二因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或火或水或王或贼或敌或由相续者致灾害一切如是灾祸之时依财而防护使自身幸福此乃取得财之第三因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能作五种献供〔所谓〕向亲族之献供向客人之献供向先亡〔亲族〕之献供向国王之献供向天上之献供等是此乃得财之第四因

[P.46]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如法聚集依德而得财为沙门婆罗门而远离憍醉放逸安住于忍辱柔和令调一己令寂静一己令安泰一己一切如是之沙门婆罗门升于上位生于天国有乐之异熟能招天国之胜妙为施物此乃得财之第五因

长者是等乃得财之五因

长者实践得财之此等五因彼圣弟子之财若减少时彼谓呜呼我实践取得之因而我之财减少』如斯彼无有忏悔长者实践得财之此等五因彼圣弟子之财若增加时彼谓『呜呼我实践得财之因而我之财增加』如斯彼无有悔两者皆无有悔

财物能受用     我有灾祸时
佣养者皆散     进位作布施
更作五献供     具戒而自制
近居梵行者     住贤人家时
求财其所求     我达而无悼
人随念此事     体得人圣法
现世人赞彼     死而喜天国

四十二

「诸比丘善士若生于族中则为多人之利为父母之利为乐为妻子之利为奴隶受雇者从仆之利为朋友同辈之利为沙门婆罗门之利

诸比丘譬如大雨滋长一切幼苗为多人之利正如是诸比丘[P.47]士若生于族中则为多人之利为父母之利为妻子之利为奴隶受雇者从仆之利为朋友同辈之利为沙门婆罗门之利

得财施惠于诸人     神者拥护于义人
戒禁具足与多闻     德者其名声不舍
居于正知与具戒     语词真诚意惭愧
似阎浮檀金之饰     谁人岂可嗤于彼
诸天亦赞叹于彼     乃至梵天亦赞叹

四十三

尔时给孤独长者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一面坐已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此等之五法者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何等为五

长者寿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色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乐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中难得称誉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中难得天界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

长者此等五法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长者此等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之五法我不说或因乞求或因希求而可获得

[P.48]

长者若可爱可意于世间难得之此等五法或因乞求或因希求而可获得则为何世间有受苦长者圣弟子欲寿或乞求长寿或祈祷或多思惟长寿不可得长寿长者欲寿之圣弟子能履修获寿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寿之道能获得长寿彼乃获得天或人之寿

长者圣弟子欲色或乞求色或祈祷或多思惟色不可得色长者欲色之圣弟子能履修致色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色之道能获得色彼乃获得天或人之色

长者圣弟子欲乐或乞求乐或祈祷或多思惟乐不可得乐长者欲乐之圣弟子能履修致乐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致乐之道能获得乐彼乃获得天或人之乐

长者圣弟子欲称誉或乞求称誉或祈祷或多思惟称誉不可得称誉长者欲称誉之圣弟子能履修招称誉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招称誉之道能获得称誉彼乃获得天或人之称誉

长者圣弟子欲生天界或乞求天界或祈祷或多思惟不界不可得天界长者欲生天界之圣弟子能履修招天界〔果〕之道所以者彼之履修能招天界〔之果〕之道能获得天界〔果〕彼乃获得天界〔之果〕

寿命色称誉     贵族与天界
逐次广大者     希求乐辈者
作福不放逸     贤智者称叹
[P.49]智者不放逸     逮得二种利
于现法之利     属后世之利
获利坚固者     故名贤智人

四十四

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世尊于日之前分著内衣披衣执钵走向郁伽长者毘舍离家至已设席而坐毘舍离人之郁伽长者即至近世尊至近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毘舍离人郁伽长者白世尊言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之物』大德我对沙罗树花〔所造米粉之抟食〕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掺枣之豚肉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油炸蔬菜之茎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种种之肉汁与种种除去佐味黑粒之米饭者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P.50]「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迦尸布者为可意世尊哀愍我而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大德我从世尊亲近聆闻亲自信受『施可意物之人得可意物』大德我对床舖敷设深毛之黑毛毡敷设白色之羊毛毯敷设花纹之羊毛毯敷设羚鹿之最胜毛毯上备覆帐两边有丹枕大德再者又我等了知此事『此乃不适于世尊』大德我对栴檀之板者价值百千金以下世尊哀愍我请予接受」世尊即哀愍而接受

尔时世尊向毘舍离之郁伽长者如是随喜赞叹

「布施可意之物品     即获得可意之物
正直施众舖被物     床与食物及饮料
各种类別所需物     亲近爱护与布施
了知罗汉如田园     舍弃给予而欢喜
彼善人可意施者     舍弃难舍得可意」

尔时世尊向毘舍离之郁伽长者如是随喜赞叹已即从座起而离去其后彼时毘舍离之郁伽长者死没而毘舍离之郁伽长者死后即生随一之意成〔天〕众

复次尔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郁伽天子于后夜身色殊[P.51]祇多林无隅不照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而立一面世尊即告一面立已之郁伽天子曰

「郁伽如汝所希望者耶

「世尊实如我所希望者

尔时世尊即以偈告郁伽天子曰

「可意之物行布施     当即获得可意物
以最上物而布施     复得最上之事物
以最好物而布施     即当获得最好物
以最胜物而布施     到达于最胜之处
最上最好之施者     以及最胜之施者
即使生于何处时     寿命长而有荣誉」

四十五

「诸比丘是等五者生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令得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衣服予比丘受用具足无量心等持而住时于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令得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饮食施予比丘受用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住处施予比丘受用

诸比丘有人将彼之床座施予比丘受用

[P.52]诸比丘有人将彼之病缘药资具施予比丘受用具足无量心等持而住时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令得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

诸比丘是等五者生福生善引乐胜妙物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令得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

诸比丘复次成就是等五者生福生善之圣弟子其福虽为计量即生若干之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者唯只堕于无数量大福聚之数而已

诸比丘譬如大海水者难量即或有若干水之阿罗迦或有若干百水之阿罗迦或有若干千水之阿罗迦或有若干百千水之阿罗迦者唯只堕于无数无量大水聚之数而已正如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五者生福生善之圣弟子其福实为难量即生若干福生善引乐胜妙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意利益安乐者唯只堕于无数无量大福聚之数而已

鱼群聚集而栖住     河之大水为无边
宝聚所在大怖畏     每注入海而成长
[P.53]如是饮食衣床座     施予智者福水流
河川注入于大海     譬如流水而注入

四十六

「诸比丘此等乃五圆足何等为五信圆足戒圆足闻圆足舍圆足慧圆足等是

诸比丘此等乃五圆足

四十七

「诸比丘此等乃五财何等为五信财戒财闻财舍财慧财是诸比丘何等为信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为有信信彼之世尊为乃至天人师觉者世尊信如来之菩提诸比丘是名为信财诸比丘何等为戒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远离杀生乃至远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诸比丘是名为戒财诸比丘何等为闻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为多闻乃至依见而能通达诸比丘是名为闻财诸比丘何等为舍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住于家心无悭吝之垢放舍伸手〔而施〕欣弃于舍满意于乞者颁施物使乐诸比丘是名为舍财诸比丘何等为慧财

诸比丘世间有圣弟子具慧而作圣之决择趣尽正苦成就生与灭之慧诸比丘是名为慧财

诸比丘此等乃五财

[P.54]于如来之不动信     确立而称赞其人
圣所爱与善良者     持戒于僧伽有信
若为所见正直人     则彼之活命不空
与人则言不贫穷     然于信戒或清净
可精进于法之见     祈念智者之佛教

四十八[-1]

「诸比丘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处五者为何

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何者亦不能得所谓『我勿老』之理所谓『我勿病』之理所谓『我勿死』之理所谓『我勿尽』之理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何者亦不能得所谓『我勿灭』之理

诸比丘无闻之异生者老彼老之时如是不思择谓非唯我一人老反之有情之往来凡有死生者一切有情皆老复次我将老之时可忧可弱可愁可椎胸而号泣可陷于迷乱我饮食亦将无味身色亦可变丑作业亦将不灵活又怨敌者可欢又友朋者可忧彼将灭时椎胸而号泣陷于迷乱

诸比丘是名为无闻之异生为中有喂毒之忧箭而全自愁恼

[P.55]

复次诸比丘无闻之异生彼灭时如是不思择非唯我一人灭反之有情之往来凡有死生者一切之有情皆灭复次我灭之时可忧可弱可愁可椎胸而号泣可陷于迷乱我饮食亦将无味身色亦可变丑作业亦将不灵活又怨敌者可欢又友朋者可忧彼灭之时椎胸而号泣陷于迷乱

诸比丘是名为无闻之异生是中有喂毒之忧箭而全自愁恼

诸比丘具闻之圣弟子亦老〔然〕彼将老时如是思择非唯我一人老反之有情之往来凡有生死者一切之有情皆老复次我将老之时可忧可弱可愁可椎胸而号泣可陷于迷乱我饮食亦将无味身色亦变丑作业亦不灵活又怨敌者可欢又友朋者可忧彼将老之时不忧不弱不愁不椎胸而号泣不陷于迷乱

诸比丘是名为具闻圣弟子是已拔除喂毒之忧箭无闻之异生于其中而全自愁恼圣弟子者则无忧无箭而全自安稳

复次诸比丘具闻之圣弟子亦病〔然〕彼将灭时[P.56]是思择非唯我一人灭反之有情之往来凡有生死者一切之有情皆灭复次我灭之时可忧可弱可愁可椎胸而号泣可陷于迷乱我饮食亦将无味身色亦可变丑作业亦将不灵活又怨敌者可欢又友朋者可忧彼将灭时不忧不弱不愁不椎胸而号泣不陷于迷乱

诸比丘是名具闻之圣弟子是已拔除喂毒之忧箭无闻之异生于其中而全自愁恼圣弟子者则无忧无箭而全自安稳

诸比丘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处

所忧愁者于世间     少之利亦不可得
了知人忧与苦痛     又怨敌者可欢悦
决定义知者贤人     遇灾祸而不惊骇
于是则彼敌者苦     睹面与前不改变
赞叹咒文与善说     布施或者自习惯
每次可获得利益     何时亦可励其事
我与余人此利益     若了知不可得者
则不忧堪忍坚业     如今之我欲如何

[P.57]四十九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憍萨罗王波斯匿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尔时王之夫人摩利迦命终时有人即诣憍萨罗王波斯匿之处至已近耳而告之曰「大王夫人摩利迦命终」作如斯言时憍萨罗王波斯匿即苦痛忧愁落肩伏面沈思困惑而坐世尊即了知憍萨罗王波斯匿之苦痛忧愁落肩伏面沈思困惑而告憍萨罗王波斯匿曰

「大王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此等之五处何者为五

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者亦不能得所谓『我勿老』之理乃至

于世间之中忧愁乃至如今之我将欲如何」〔參照前四十八之偈颂〕

五十

一时具寿那罗陀住波咤厘子〔华氏城〕之鷄园尔时文荼王夫人——可爱可意跋陀命终彼即为可爱可意夫人命终而不沐浴不涂油不摄食物不作业[P.58]昼夜甚爱著于跋陀夫人之遗骸文荼王告理财官披亚卡「亲爱之披亚卡将跋陀夫人之遗骸纳入铁制之油槽以专工之铁制槽盛覆使我等更得永见于跋陀夫人之遗骸」「大王唯然」理财官披亚卡答文荼王已而将跋陀夫人之遗骸纳入铁制之油槽以专工之铁槽盛覆是时理财官披亚卡谓「此文荼王可爱可意夫人跋陀命终彼〔王〕即为可爱可意夫人命终而不沐浴不涂油不摄食物不作业务昼夜甚爱著于跋陀夫人之遗骸文荼王或将亲近沙门婆罗门而闻彼之法以得拔忧箭耶」又理财官披亚卡谓「彼之具寿那罗陀住波咤厘子〔华氏城〕鷄园复次对彼之具寿那罗陀如是善扬称赞之声〔谓〕是智者贤者聪明多闻美所谈善辩才年老且成阿罗汉若文荼王亲近具寿那罗陀文荼王将闻具寿那罗陀之法而得拔忧箭耶」因此理财官披亚卡即往诣文荼王所在处至已而白文荼王

「大王彼之具寿那罗陀住波咤厘子〔华氏城〕鷄园复次对彼之具寿那罗陀如是善扬称赞之声〔谓〕是智者是贤者聪明多闻美所谈善辩才年老且成阿罗汉复次若大王亲近具寿那罗陀大王将闻具寿那罗陀之法而得拔忧箭耶

[P.59]「若然亲爱之披亚卡告知具寿那罗陀住于领土内之沙门婆罗门如我者乃不能预知而予亲近耶

「诚然大王」理财官披亚卡答文荼王已诣具寿那罗陀之处至已问讯具寿那罗陀坐于一面一面坐已之理财官披亚卡白具寿那罗陀曰

「大德彼文荼王可爱可意夫人跋陀命终彼即为可爱可意夫人跋陀命终而不沐浴不涂油不摄食物不作业昼夜甚爱著于跋陀夫人之遗骸大德文荼王如闻具寿那罗陀之法而得拔忧箭则向文荼王说法为甚幸

「披亚卡对文荼王而言今正是时所谓时者何时亦可

理财官披亚卡从座而起问讯具寿那罗陀而右绕已诣文荼王之处至已白文荼王曰

「大王具寿那罗陀首肯会面对王而言今正是时所谓时者何时亦可

「若然亲爱之披亚卡今驾多善美之车乘

「大王诚然」理财官之披亚卡答文荼王已驾多善美之车乘已白文荼王曰「大王王之多善美车乘已驾妥

尔时文荼王乘善美之车与多善美之车乘俱为面谒具寿那罗陀以大王之威势向鷄园之方向前进凡具车路者以车代行已从车而下徒步进入园内[P.60]如是文荼王诣具寿那罗陀之处至已问讯具寿那罗陀坐于一面具寿那罗陀即告一面坐已之文荼王言

[P.61]「大王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者亦不能[P.62]得此等之五处何等为五〔乃至〕于世间之中忧愁〔乃至〕如今之我将欲如何〔參照四十八之二~六〕

作如是语时文荼王白具寿那罗陀言

「大德是为何等之法门耶

「大王是名拔忧箭之法门

「大德呜呼确已拔除忧箭大德呜呼确已拔除忧箭大德我听此法门而得拔除忧箭

文荼王即告理财官披亚卡而言

「若此亲爱之披亚卡荼毘跋陀夫人之遗骸而为彼女作塔婆我自今日始可沐浴又可涂油可摄食物又可行业务

[P.63]摄句

取得善士施可爱可意物与等流
圆足憍萨罗以及那罗陀

第二之五十

第六 盖品

五十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于此世尊向诸比丘言「诸比丘」彼等诸比丘乃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何等为五

诸比丘欲欲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诸比丘嗔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诸比丘惛眠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诸比丘掉悔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诸比丘疑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障是盖覆蔽其心衰损其慧

诸比丘若比丘不断此等五者之障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者于慧无力而[P.64]羸劣则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胜之圣性可作证智见无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有山间之川远流凌水势漂物有人若于其两侧作水道之口如是诸比丘中央之川流乃分散扩大分开而不可远流不可凌水势不可漂物正如是诸比丘若比丘不断此等五者之障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者于慧无力而羸劣则或知自利或知利他或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胜之圣性可作证智见无有此

诸比丘若比丘断此等五者之障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者于慧有力时则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胜之圣性可作证智见得有此理

诸比丘譬如有山间之川远流凌水势漂物有人若于其两侧闭水道之口如是诸比丘中央之川流即不分散不扩大不分开而可远流可凌水势又可漂物正如是诸比丘若比丘断是等五者之障覆蔽其心衰损其慧者于慧有力时则或可知自利或可知利他或可知俱利或依人之善行而更能作殊胜之圣性可作证智见得有此理

[P.65]五十二

「诸比丘正说者若说所谓不善聚可说其为五盖诸比丘此之五盖者乃是纯不善聚何等为五

即欲欲盖嗔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盖等是

诸比丘正说者若说所谓不善聚可说此等之五盖诸比丘此之五盖者乃是纯不善聚

五十三[-1]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信心之比丘信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信如来之菩提无病无恼能成就平等消化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勤行无谄无诳对于或是〔大〕师或是智者或是同梵行者如实表示自己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满具足努力善法为坚固勇猛荷负善法而不舍具慧能决择正趣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是勤行支

五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时者乃不堪精勤何等为五

[P.66]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老而朽迈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一时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病而为病所制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二时

复次诸比丘时饥馑而苗稼不稔乞食难得不能捃拾遗谷以活命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三时

复次诸比丘有林薮盗贼扰乱之怖畏地方人乘于战车而往右往左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四时

复次诸比丘有僧伽破裂复次诸比丘僧伽破裂时互相谩骂又互相讥讽又互相诤讼又互相背离于此之际不信者无信又有信者信减少诸比丘此乃不堪精勤之第五时

诸比丘此等五时乃不堪精勤

诸比丘此等五时是堪于精勤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年少壮而发黑具有第一青年期之美龄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一时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无病无恼能具平等之消化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于勤行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二时

[P.67]一〇

复次诸比丘时丰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遗谷而得活命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三时

一一

复次诸比丘人人和合相互喜悦不互诤讼恰如乳与水以相互亲爱之眼相视而住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四时

一二

复次诸比丘僧伽和合相互喜悦无有诤讼遵守同一规定安稳而住复次诸比丘僧伽和合时互不相骂又互不相讥又互不相诤又互不相背于此之际不信者生信又有信者得予增进诸比丘此乃堪于精勤之第五时

诸比丘此等五时乃堪于精勤

五十五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复次尔时有母子两人入雨安居而为比丘与比丘尼彼等乃相互再三欲会见母亦屡次再三欲见其子子亦屡次再三欲见其母彼等乃由屡次会见而相触由相触而狎亲由狎亲而堕贪爱彼等以贪爱心不舍学戒羸劣而行交会

尔时众多比丘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言

[P.68]「大德此之舍卫〔城〕有母子二人入雨安居而为比丘与比丘尼彼等乃相互再三欲见母亦屡次再三欲见其子子亦屡次再三欲见其母彼等乃由屡次会见而相触由相触而狎亲由狎亲而堕贪爱彼等以贪爱心不舍戒学羸劣而行交会

「诸比丘彼痴人者谓母不贪爱其子子亦不贪爱其母耶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之色如是可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缚如是可萎如是障证无上之轭安稳诸比丘彼即是女人之色诸比丘有情者乃渲染坚著于女人之色彼等即为女人之色所捕而忧于长夜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之声如是可贪如是可欲如是可醉如是可缚如是可萎如是障证无上之轭安稳他之香他之味他之触诸比丘此即女人之触诸比丘有情者乃染坚著于女人之触彼等即受捕于女人之触而忧于长夜诸比丘女人虽行走亦为捕捉男子之心而止气绝亦为捕捉男子之心而住诸比丘正说者若有说魔之普遍羂索则女人方是正说者所说魔之普遍羂索

[P.69]可言能执剑     恶鬼亦可言
急著有毒蛇     被咬命不果
唯一人之时     不语一人女
女人以盻笑     即失念为缚
或者被服乱     又优雅语言
彼期无称赞     即气绝或死
人即将五欲     方见女人色
色声味与香     触物亦悦意
漂流欲瀑流     于欲愚痴人
转时趣有有     引导入轮回
遍知一切欲     无恐怖举动
居世渡彼岸     获诸漏灭尽

五十六

一时有随一比丘诣自己之亲教师处至已而白亲教师言

「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于各方又〔止观之〕法不显现于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于诸法有疑

尔时彼比丘即随彼共住之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大德今我身倦怠又我不明于各方又〔止观之〕法不显现于我又惛眠捕捉我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我于诸法有疑』」

[P.70]

「比丘此是理所当然不防护诸根于食不知量不精勤觉醒不观察诸善法于初夜后夜怠惰菩提分法修习而住时身即倦怠彼不明于各方又〔止观之〕法不显现于彼又惛眠捕捉彼心而住又不欣行梵行又彼于诸法有疑故比丘汝应如是学

我当护诸根门于食当知量当精勤觉醒当观察诸善法于初夜后夜当勤励菩提分法之修习而住

比丘汝应如是学

尔时彼比丘受世尊之教授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而彼比丘即孤独而退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不久善男子等乃由家趣向非家为目的将彼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生乃尽梵行已住所办已办复了知无还于现状而又彼比丘乃为阿罗汉之一

尔时得阿罗汉之彼比丘即诣亲教师处至已白亲教师言

「大德如今我身不倦怠又我亦明了于各方又〔止观之〕法已显现于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于诸法不疑

[P.71]

尔时彼比丘即随彼之共住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比丘作如是言『大德今我身不倦怠又我明了于各方又〔止观之〕法显现于我又惛眠不捕捉我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我于诸法不疑』」

「比丘此是理所当然防护诸根于食知量精勤觉醒观察诸善法于初夜后夜勉励菩提分法之修习而住时身不倦怠彼明了于各方又〔止观之〕法显现于彼又惛眠不捕捉彼心而住又欣行梵行又彼于诸法不疑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我等当护诸根之门于食知量精勤觉醒观察诸善法于初夜后夜勉励菩提分法之修习而住

五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处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何等为五

我乃可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一切我所[P.72]爱可意之物皆可变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我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我所造善恶之业我应领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诸比丘缘何道理我乃可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有情之壮年者则有壮年之憍醉于其憍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若屡屡观察此理则一切壮年之憍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乃可应老者未超越于老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诸比丘缘何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有情之无病者则有无病之憍醉于其憍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若屡屡观察此理则一切无病之憍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乃可病者未超越于病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诸比丘缘何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P.73]

诸比丘有情之命者则有命之憍醉于此憍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若屡屡观察此理则一切命之憍即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乃可死者未超越于死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诸比丘缘何道理我所爱可意之物皆可变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于有情之所爱则有欲之欲染其欲而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语以意行恶行若屡屡观察其理则一切欲之欲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所爱可意之物皆可变亡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诸比丘缘何道理我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我所造善恶之业应领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耶

诸比丘于有情有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若屡屡观察此理则一切之恶行者即可完全断灭或复减轻

诸比丘缘此道理我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我所造善恶之业我应领受或女人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皆应屡屡观察

[P.74]

诸比丘若彼圣弟子有如次之简择非唯我独自应老未超越于老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乃应老未超越于老〔如斯简择〕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完全〕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非唯我独自应病未超越于病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乃应病未超越于病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完全〕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非唯我独自应死未超越于死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乃应死者未超越于死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乃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非唯我独自所爱可意之物变亡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所爱可意之物乃可变亡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非唯我独自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我所造善恶之业

[P.75]非唯我领受往来死生之一切有情有业领受业以业为因以业为亲缘以业为归趣彼等所造善恶之业彼等皆领受若屡屡观察此理则〔出世之〕道生彼即修习多作其道彼若修习多作其道则〔十〕结可断灭〔七〕随眠乃能远离

能定病与老     亦复能定死
有如法规律     是异生厌嫌
如斯法有情     我亦应厌此
于如是之我     此事殊相应
我如斯思惟     了知无依性
无病与壮年     成有命憍者
战胜一切憍     见出家安稳
我發勤精进     望求成涅槃
今我于诸欲     亦无修习欲
可成不退转     果遂罗门行

五十八

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城〕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世尊于日前分时著内衣披衣执钵为乞食而入毘舍离〔城〕于毘舍离〔城〕行乞已食后而还入大林中为昼息而坐于树下复次尔时众多之栗遮毘童子等执搭箭之弓带领狗群往右往左徘徊于大林中见世尊坐于一树下见已而抛却搭箭之弓将狗群却[P.76]退一面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而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于世尊尔时复有栗遮毘摩诃那摩散步于大林中往右往左徘徊其间见彼等栗遮毘童子各自默然伸手合掌侍于世尊见已而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栗遮毘摩诃那摩乃唱优陀那言

「跋祇王万岁跋祇王万岁

「摩诃那摩汝何故如斯言『跋祇王万岁跋祇王万岁』耶

「大德此等栗遮毘童子甚是放荡粗野傲慢家族所赠之礼物或有甘蔗或枣子或糕点或麦芽糖或糖菓皆为彼等夺取而食夺取而食且蹴贵妇人或少女之背后彼等今却各自默然伸手合掌而侍于世尊

「摩诃那摩凡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刹帝利灌顶王或承领父祖传下之土地者或部队之将军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团之长或复于各家门中各別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何等为五

摩诃那摩世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P.77]恭敬尊重崇敬供养父母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父母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父母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复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妻子奴仆佣人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妻子奴仆佣人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妻子奴仆佣人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复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比邻与为〔自己之〕田地作业人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之比邻于为〔自己之〕田地作业之人等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比邻与为〔自己之〕田地作业之人等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复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接受一切赠品之诸天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接受赠品之诸天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诸天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复次摩诃那摩有善男子起策精励流汗以腕力聚集如法依德而得之财恭敬尊重崇敬供养沙门婆罗门于是被恭敬尊重崇敬供养之沙[P.78]婆罗门即以美意而愍念『汝获久生受保护而长寿』摩诃那摩为沙门婆罗门所愍念之善男子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摩诃那摩凡为善男子而具有五法者或刹帝利灌顶王或承领祖先传下之土地者或部队之将军者或聚落之聚落主或民团之长或复于各家门中各別为上位者唯可期待繁荣而不衰退

承事母与父     恒幸惠妻子
又与家庭人     为从人利益
利益为两者     具戒之贤人
先逝世亲属     又今生活人
沙门婆罗门     又惠及诸天
住家之正义     起欢喜之心
彼善事作已     可供养称赞
现世人称彼     死而生天界

五十九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难得何等为五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聪敏者难得行仪之圆满者难得多闻者难得说法者难得持律者难得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难得

六十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五法者难得何等为五

[P.79]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善语者难得能善持所受者难得能〔教授而〕敬受者难得能说法者难得能持律者难得

诸比丘于老年出家之人而能成就此等五法者难得

摄句

五障五盖勤行支五时母与子
亲教师栗遮毘童子与其余二者

第七 想品

六十一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如是等之五想则有大果大胜利润于甘露终于甘露何等为五

即不净想死想过患想食违逆想一切世界无欣喜想等是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想则有大果有大胜利润于甘露终于甘露

六十二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则有大果有大胜利润于甘露终于甘露何等为五

即无常想无我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界无欣喜想等是

[P.80]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五想则有大果有大胜利润于甘露终于甘露

六十三

「诸比丘依五增长而增长之圣弟子即依圣增长而增长受坚固最胜之身何等为五

即依信而增长依戒而增长依闻而增长依舍而增长依慧而增长

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长而增长之圣弟子即依圣增长而增长受坚固最胜之身

信戒慧增长     又舍闻二者
如斯善智人     受现坚固身

六十四

「诸比丘依五增长而增长之女圣弟子即依圣增长而增长受坚固最胜之身何等为五

即依信而增长依戒而增长依闻而增长依舍而增长依慧而增长

诸比丘依此等之五增长而增长之女圣弟子即依圣增长而增长受坚固最胜之身

信戒慧增长     又舍闻二者
如斯善智女     受现坚固身

[P.81]六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与同梵行者论议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对戒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自具足定又对定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自具足慧又对慧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自具足解脱又对解脱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自具足解脱智见又对解脱智见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即堪与同梵行者论议

六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堪与同梵行者共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戒又对戒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自具足定又对定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自具足慧又对慧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自具足解脱又对解脱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自具足解脱智见又对解脱智见具足之论而發问时能记说

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即堪与同梵行者共住

六十七

「诸比丘无论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五法多作五法彼即可期望于二果[P.82]中之随一果得现法之慧无论任何余依者则为不还性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进

诸比丘无论任何比丘比丘尼若修此等五法多作是等五法彼乃可期待二果中之随一果得现法之慧无论任何余依则为不还性

六十八

「诸比丘我于自觉之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时修此等五法多作五法何等为五

我乃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修〕第五增上精进诸比丘我自修第五增上精进之此等法故多作故凡以证智可予作证我以证智作证其法而引發于心随其范围而各自可得满足我若领受种种之神通乃至至梵世亦令身到随其范围而各自可得予满足[P.83]乃至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以证智作证具足而住随其范围而各自可得予满足

六十九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五法则能引导一向厌离离贪通智等觉涅槃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而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而有不欣乐想循一切行而观无常复于彼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之法则能引导一向厌离离贪通智等觉涅槃

七十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是等之五法则能引导漏尽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而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而有不欣乐想循一切行而观无常复于彼之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诸比丘若修或多作此等之五法则能引导漏尽

摄句

说明二想二增长及论议
共住二神足厌离与漏尽

[P.84]第八 战士品

七十一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则有心解脱果及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果及慧解脱果之胜利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而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有不欣乐想循一切行而观无常复于彼之内心善自安立死想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则有心解脱果及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果及慧解脱果之胜利

诸比丘比丘有心解脱及慧解脱时诸比丘此比丘即称为已拔关已埋堑已拔箭已外户已倒幢已卸担已离系之圣者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拔关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无明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关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埋堑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轮回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堑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拔箭耶

[P.85]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渴爱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外户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户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担已离系之圣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我慢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比丘是已倒幢已卸担已离系之圣者

七十二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则有心解脱果及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果及慧解脱果之胜利何等为五

无常想于无常之苦想于苦之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等是

诸比丘若修行或多作此等五法则有心解脱果及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果及慧解脱果之胜利

诸比丘比丘有心解脱及慧解脱时诸比丘此比丘即称为已拔关已埋堑已拔箭已外户已倒幢已卸担已离系之圣者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拔关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无明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关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埋堑耶

[P.86]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反覆有生之轮回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埋堑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拔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渴爱已断根已斫如〔被〕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拔箭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已外户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已断根已斫如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外户诸比丘云何为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担是已离系之圣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我慢已断根已斫如截罗树之残干能灭当来无生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已倒幢是已卸担是已离系之圣者

七十三

尔时有随一之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齐具何之比丘为法住者耶

「比丘世间有比丘通达于法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彼依其法通达而度日废独居不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是名为多通达比丘而非法住者

[P.87]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通达广为他人说法彼依其法教示而度日废独居不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通达广为读诵其法彼依其读诵而度日废独居不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读诵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通达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观〔其法〕彼依其法寻思而度日废独居不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是名多寻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比丘世间有比丘通达于法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是彼不依其法通达而度日不废独居精进于内心之寂止比丘如是者为法住比丘

比丘如是我说比丘之多得达多教示多读诵多寻思法住者比丘凡〔大〕师为利益而起怜愍心哀愍而对弟子应作者我为汝等而作比丘〔于〕此等树下此等空屋比丘当静观勿放逸勿后悔此是我对汝等之所教诫

[P.88]七十四

尔时有随一之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法住者法住者大德齐具何得为法住者耶

「比丘世间有比丘得达于法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是名为多学诵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得达广为他人说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是名为多教示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得达广为读诵其法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是名为多读诵比丘而非法住者

复次比丘有比丘有闻得达以心随寻随伺其法以意而随观然而不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是名为多寻思比丘而非法住者

比丘世间有比丘得达于法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又了解以上其〔法〕之慧义比丘如是乃为法住比丘

比丘如是我说比丘之多得达多教示多读诵多寻思法住者比丘[P.89]〔大师〕为利益而起怜愍心哀愍而对弟子应作者我为汝等而作比丘〔于〕此等树下此等空屋比丘当静观勿放逸勿后悔此乃我对汝等之所教诫

七十五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战士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战士连见战地起尘埃亦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此第一种战士存在于世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而见幢群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有此第二种战士存在于世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而听闻喊声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此第三种战士存在于世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而相争败阵失神诸比丘世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此第四种战士而存在于世

[P.90]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相争彼乃胜其战斗成为胜者即住于其本营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此第五种战士而存在于世

诸比丘有此等五战士而存在于世

诸比丘正如是譬喻此等之战士有五者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连见尘埃聚亦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之尘埃聚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听说于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丽胜于所见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闻已而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此是彼之尘埃聚

诸比丘譬如彼战士连见尘埃聚亦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一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之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容忍战地尘埃聚然见幢群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幢群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虽不闻于某村或某邑有女人或童女美丽胜于所见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P.91]而自见女人或童女之美丽胜于所见见者欢喜成就最上之色形彼见此女已而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此是彼之幢群

诸比丘譬如彼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而见幢群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二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而听闻喊声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喊声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女人接近居林中或居树下或接近居空屋之比丘已嘲笑叙谈拍手哄笑發轻弄之语彼为女人所嘲笑叙谈拍手哄笑而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此是彼喊声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而听闻喊声则恐惧战栗蹈而不前不能战斗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三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P.92]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而相斗败阵而失神其相斗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女人接近于居林中或居树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拥抱彼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所拥抱不弃学不示羸劣而行婬事此是其相斗

诸比丘譬如有彼战士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于相争败阵而失神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四种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容忍战地尘埃聚幢群喊声相斗彼乃胜其战斗成为胜者即住于其本营其本营者何耶诸比丘世间有女人接近于居林中或居树下或居空屋之比丘已侵犯而坐侵犯而卧拥抱彼为女人所侵犯而坐侵犯而卧被拥抱脱离而去随意之处彼则利用丛林树下岩龛塚间高原空处稻杆积所远离之坐卧处或居林中或居树下或居空屋结跏趺坐惟愿端身安立对面之念彼断世中之贪心无贪而住净治心之贪欲断嗔失心无嗔而住饶益悲愍一切有情净治心之嗔失断惛眠无惛眠而住有光明想以正念正知而净治惛眠之心断掉悔无掉举而住以内心寂静而净治[P.93]心之掉悔断疑虑祛除疑虑而住于善法无疑虑净治心之疑虑彼乃断染污其心羸弱其慧之此等五盖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乃如是而心得定清净洁白无垢远离染污得柔软堪忍不动而住之时引發为尽诸漏之心彼乃如实了知是苦如实了知是苦集如实了知是苦灭如实了知是趣苦灭之道如实了知此等为漏如实了知是漏集如实了知是漏灭如实了知是趣漏灭之道彼乃如是了知如是见故解脱心欲漏解脱心有漏解脱心无明漏于已解脱者则有解脱之智生已尽梵行已住可办者已办更了知不还于现境是其战斗克胜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容忍尘埃聚幢群喊声相斗彼乃胜于此之战斗成为战斗之胜者即住于彼之本营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五种战士有此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诸比丘可喻为五战士有此等之补特伽罗存在于诸比丘中

七十六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战士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P.94]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斗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一种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战列〕外出〔战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彼欲依亲族而随从引导然而未达于亲族〔家〕在途中即命终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二种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亲族乃看护伺候于如是之彼彼一面为至亲族处所看护一面为〔亲族〕所伺候却为其病而命终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三种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亲族乃看护伺候如是之彼彼一面为至亲族处所看护一面为〔亲族〕所伺候其病乃愈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四种

[P.95]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乃胜于其战斗成为胜者即住于其本营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战士诸比丘有如是战士而存在于世是为第五种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战士而存于世

诸比丘正如是可喻为此等之五战士有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中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诸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著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不安住其念不防御其根彼于其处或见乱著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见乱著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贪即搅乱其心彼由贪所搅乱之心不弃学不示弱而行婬事

诸比丘譬如有彼之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于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亦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一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之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著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不安住其念不防御其[P.96]彼于其处或见乱著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见乱著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贪即搅乱其心彼由贪所搅乱之心彼之身乃扰恼心乃扰恼彼谓『我今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即往〔僧〕园然未达〔僧〕园于中途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

诸比丘譬如有彼之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于其战斗则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彼即欲依亲族而随从引导然而未达亲族之家在中途命终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亦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二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之中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著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不安住其念不防御其根彼于其处或见乱著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见乱著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之贪即搅乱其心彼由贪所搅乱之心彼之身乃扰恼心乃扰恼彼谓『我今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诫如是之彼

[P.97]『友世尊说「欲者少味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骨锁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肉块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草炬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火坑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梦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借用物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树果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屠舍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鎗矛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具寿欣乐梵行具寿勿示弱于学勿弃学而退转

彼为同梵行者如是教授如是教诫彼如是谓『友譬如世尊即说「欲者少味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我仍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当弃学而退转』彼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于其战斗鼓[P.98]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被引导至亲族处至亲族处即看护侍候如是之彼彼乃为至亲族处所看护所侍候却为其病而命终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三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著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不安住其念不防御其根彼于其处或见乱著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或见乱著衣或见不正覆身之女人已彼贪即搅乱其心彼由贪所搅乱之心彼之身乃扰恼心乃扰恼彼谓『我今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弃学而退转」』彼往〔僧〕园而告诸比丘『诸贤者我为贪所缠缚为贪所随逐不能继续梵行示弱于学当弃学而退转』同梵行者即教授教诫如是之彼

『友世尊即说「欲者少味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即说「欲者如骨锁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世尊说「欲者如肉块」世尊即说「欲者如草炬」世尊即说「欲者如火坑」世尊即说「欲者如梦[P.99]世尊即说「欲者如借用物」世尊即说「欲者如树果」世尊即说「欲者如屠舍」世尊即说「欲者如鎗矛」世尊即说「欲者如蛇首多苦多恼于此处过患倍增」具寿欣乐梵行具寿勿示弱于学勿弃学而退转

彼为同梵行者如是所教授如是所教诫彼如是谓『诸贤者我欲勇悍诸贤者我欲勤行诸贤者我欲欣乐梵行诸贤者我今不示弱于学当不弃学而退转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于其战斗鼓起勇气而奋斗然敌人射杀如是鼓起勇气而奋斗之彼出彼于〔列〕外出〔列〕外已而被引导至亲族处亲族即看护侍候如是之彼彼即为亲族所看护所侍候其病乃愈诸比丘我说可如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四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中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彼于日之前分著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其村或邑守护其身守护其语守护其心安住其念防御其根彼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随好若不防御眼根而住则贪恶不[P.100]善法者当流入为防御其而修行保护眼根入眼根之律仪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识法已不取相不取随好若不防御意根而住则贪恶不善法等当流入为防御此等而修行保护意根入意根之律仪彼于食后从乞食而还利用林中树下洞窟严龛塚间高原空处稻秆积远离之坐卧处彼或居林中或坐树下或居空屋结跏趺坐端身期许安立对面之念彼断世之贪乃至彼断其染污心损坏其慧之此等五盖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如是心得定清净洁白无垢远离染污得柔软堪忍不动而住之时为尽诸漏引發其心彼乃如实了知是苦乃至更了知不还现状

诸比丘譬如有战士执剑装弓參加布阵之战斗彼乃胜于其战斗成为胜者即住于本营诸比丘如是我说可譬喻如此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补特伽罗诸比丘是可喻为第五种之战士有此补特伽罗而存在于诸比丘中

诸比丘喻有此等之五战士有补特伽罗而存于诸比丘中

七十七

[P.101]

「诸比丘若见此等五未来之怖畏则比丘应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孤独而住于林中之我或有蛇欲咬或有蝎欲螫或有百足而啮致我将因之而死此我所障碍我即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我孤独而住于林中或失脚而坠落或为所食之食物而害身或为热而变调或为痰而变调或为刀风而变调故我有死此我所障碍我即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我孤独而住林中邂逅猛兽或狮子或虎或豹或熊或猎狗彼等即夺我命[P.102]我所障碍我即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若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我孤独而住于林中或邂逅于贼贼即已作所作或将作所作皆〔足以〕夺我命故我命终此我所障碍我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居于林中思择而谓『我今孤独而住于林中林中住有暴恶之非人彼等即夺我命故我命终此我所障碍我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

诸比丘有是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为住是为第五

诸比丘若见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者则比丘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居于林中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

[P.103]七十八

「诸比丘若见此等五种未来怖畏者则比丘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思择而谓『我今少壮青年发黑成就美丽第一之盛年期然而老当触于此身时若如是为老所制而衰则难以思惟诸佛之教难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老衰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是为第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思择而谓『我今无病无恼能具平等消化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勤行然而病即触于此身时若如是为病所制而病则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不易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P.104]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生病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为住是为第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思择而谓『如今丰年而苗稼稔乞食易得捃拾遗谷而易活命然而年凶险而苗稼不稔乞食难得可有捃拾遗谷而难活命之时复于凶年人人即移转于丰年之地方群众杂居于其处群众杂居之时不容易思惟诸佛之教不易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凶年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以为住是为第三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思择而谓『如今诸人即和合相庆而不诤如乳与水[P.105]互以亲爱之眼相视而住然而有林丛盗贼扰乱之怖畏地方人乘战车往右往左时若有怖畏者则人人移动于安稳之处群众杂居于其处群众杂居时则不易思惟诸佛之教不易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于怖畏之中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为住是为第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思择而谓『如今僧伽即和合相庆而不诤守规律而住于安稳然而有僧伽被破之时而僧伽被破时不易思惟诸佛之教不易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我预先于如是非爱非乐非可意之法前来于我之前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启發精进我即成就此法即使僧伽被破之时亦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比丘见未来之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以为住是为第五

诸比丘比丘若见此等五种怖畏则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

七十九

[P.106]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觉已为断此等应精勤何等为五

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当不能化导而他所授之人亦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可授其他人之具足戒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当不能化导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一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可成为他人所依之师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当不能化导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可成为他人所依之师又于他之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亦当不能化导而他所授之人亦可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二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P.107]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却谈最上法之论智解之论陷于黑法而不觉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三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亦不欲听闻如来所说之〔文〕甚深义甚深出世空性相应之诸经不属耳而听不生欲了解之心不认为此等之诸法应学应思惟而通达反之于颂文美字美文外弟子所说之诸经欲听闻属耳而听生欲了解之心认为此等之诸法应学应思惟而通达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四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P.108]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彼等虽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作为长老比丘却多蓄〔财物〕〔于戒学〕缓慢为堕落之先行者不勉励远离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启發精进随从之人众即当随彼等之见其人众亦多蓄〔财物〕〔于戒学〕缓慢为堕落之先行者不勉励远离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不启發精进诸比丘如是法污则律污律污则法污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五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彼又既觉已为断彼等应精勤

八十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又既觉已为断此等应精勤何等为五

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希望美丽之衣彼等即希望美丽之衣而废穿粪扫衣废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入于村王都而居住为衣服故敢作种种非好之非行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一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P.109]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希望美味之食彼等即希望美味之食而废乞食废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为寻求适于嗜好之上味入于村王都而居住为食物故敢作种种非好之非行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二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希望美丽之床座彼等即希望美丽之床座而废坐于树下废行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入于村王都而居住又为床座故敢作种种非好之非行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三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可与比丘尼正学女及将来之沙门杂住而且诸比丘与比丘尼正学女及将来之沙门杂住时如次之事应可豫期或可不欣行梵行或可犯随一杂污之罪或可弃学而退转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四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复次诸比丘当来之世有诸比丘可与管理林园者及将来之沙门杂住[P.110]诸比丘与管理林园者及将来之沙门杂住时如下之事应可豫期可竭力受用种种贮蓄物而住又对地与植物可作麤相〔㓰界限〕

诸比丘是有未来之第五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彼又既觉已为断彼应精勤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未来之怖畏现不起当来可起汝等应觉察此等又既觉已为断此等应精勤

摄句

二心解脱果与二法住者
说二战士与四未来

第九 长老品

八十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贪可贪者嗔可嗔者迷可迷者愤可愤者憍可憍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P.111]

不贪可贪者不嗔可嗔者不迷可迷者不愤可愤者不憍可憍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未离贪未离嗔未离痴有覆有恼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已离贪已离嗔已离痴无覆无恼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三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诡诈者虚谈者现相者掩饰瞒骗者假利求利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P.112]三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非诡诈者非虚谈者非现相者非掩饰瞒骗者非假利求利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四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不信无惭无愧懈怠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有信有惭有愧精进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五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于色不堪忍于声不堪忍于香不堪忍于味不堪忍于所触不堪忍

[P.113]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者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于色堪忍于声堪忍于香堪忍于味堪忍于所触堪忍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得义无碍解得法无碍解得词无碍解得辩无碍解者是〔作〕同梵行者之大小所应作巧而不怠成就一切种类方便之才智能作能处理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何等为五

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P.114]以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以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乃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以语熟练以意随观以见极为通达言语美丽所言良好优雅可资信赖离粗恶语能令成就知义之语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即如法而得无艰难无梗涩而得诸漏已尽之故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知悉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同梵行者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者

八十八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于多人无益于多人无乐于多人无利于天人无益于苦而行何等为五

有长老比丘出家经多日有称誉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属知名得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以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乃多闻忆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极为通达然彼为邪见者颠倒而见彼即令多人出离正法而令住[P.115]于不正法如此彼长老比丘出家经多日〔人人〕倣依彼例彼长老比丘有称誉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属知名〔人人〕倣依彼例彼长老比丘得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人人〕倣依彼例彼长老比丘以多闻受持所闻积集所闻〔人人〕倣依彼例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于多人无益于多人无乐于多人无利于天人无益于苦而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即于多人有益于多人有乐于多人有利于天人有益于乐而行何等为五

有长老比丘出家经多日有称誉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属知名得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多闻而受持所闻积聚所闻以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乃多闻忆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极为通达彼为正见者不颠倒而见彼即令多人出离不正法令住于正法如此彼长老比丘出家经多日〔人人〕倣依彼例彼长老比丘有称誉有在家出家等多人之眷属知名〔人人〕倣依彼例彼长老比丘得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人人〕倣依彼例彼长老比丘以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人人〕倣依彼例

[P.116]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即于多人有益于多人有乐于多人有利于天人有益于乐而行

八十九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何等为五

即好〔起〕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好杂众不观察心之解脱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退还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何等为五

即不好〔起〕事业不好谈说不好睡眠不好杂众观察心之解脱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

九十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有学比丘经营众多之事业多作所作且一切所作皆善巧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是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专心杂事而渡日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二法

[P.117]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与在家出家等杂处与在家杂处而不随顺〔圣教〕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是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之比丘甚早入村过正午始还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是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四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遣除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述譬如少欲论喜足论远离论不杂处论發勤精进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之论如欲得而不得于彼为艰难梗涩彼废除宴坐不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是能令有学比丘退还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退还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有学比丘不营众多之事业不多作所作且一切所作不善巧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不专心于杂事而渡日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二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不与在家出家等杂处不与在家杂处而无不[P.118]随顺〔圣教〕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三法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不甚早入村不过正午而还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四法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有学比丘不遣除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述譬如少欲论喜足论远离论不杂处论發勤精进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如是之论如欲得其义则得得之不艰难得之不梗涩彼不废除宴坐勤于内心之寂止诸比丘此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能令有学比丘不退还

摄句

可贪未贪诡诈者有信不堪忍
无碍解长老其他之二是有学

第十 迦俱罗品

九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何等为五

信圆足戒圆足闻圆足舍圆足慧圆足等是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

[P.119]九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何等为五

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解脱圆足解脱智见圆足等是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

九十三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已知之记说何等为五

迟钝之故昏迷之故记说已知有恶欲欲为性之故记说已知憍醉之故心散乱之故记说已知依增上慢而记说已知全正知而记说已知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已知之记说

九十四

「诸比丘如是等五者是安稳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而生喜乐故具足初静虑而住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漏已尽故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如是等者是五种之安稳住

九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证得不动何等为五

[P.120]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得义无碍解得法无碍解得词无碍解得辩无碍解观察如解脱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久而证得不动

九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学习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营作业无多作事易养于活命之具易喜足饮食少不勤于麤大性睡眠少勤觉醒以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以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乃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极为通达观察如解脱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学习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

九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修习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营作业无多作事易养于活命之具易喜足饮食[P.121]不勤于麤大性睡眠少勤觉醒论述能趣向心离盖之论譬如少欲论乃至如是之论如欲得则得得之不艰难得之不梗涩观察如解脱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修习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

九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多作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营作业无多作事易养于活命之具易喜足饮食少不勤于麤大性睡眠少勤觉醒处于林中坐卧于边陬观察如解脱心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多作入出息念不久而证得不动

九十九

「诸比丘兽王师子于日后时分出离住处出离住处已而欠呿欠呿已而普眺四方普眺四方已而三度师子吼三度师子吼已求食而外出彼若搏象则完全慇懃而搏非不慇懃搏水牛亦完全慇懃而搏非不慇懃搏牛亦完全慇懃而搏非不慇懃搏豹亦完全慇懃

[P.122]而搏非不慇懃若搏小动物乃至兔猫亦完全慇懃而搏非不慇懃何故耶意在勿失坠其个我之威力

诸比丘所谓师子者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增语诸比丘凡如来于众中说法是出彼之师子吼诸比丘如来于比丘众中说法如来亦完全慇懃说法非不慇懃诸比丘如来于比丘尼众中说法如来亦完全慇懃说法非不慇懃诸比丘如来于优婆塞众中说法如来亦完全慇懃说法非不慇懃诸比丘如来于优婆夷众中说法如来亦完全慇懃说法非不慇懃诸比丘如来于异生众中说法乃至乞食或捕鸟者如来亦〔完全〕慇懃说法非不慇懃何故耶诸比丘如来是重法敬法者

一百

尔时世尊在憍赏弥〔国〕之瞿私多园其时名为迦俱罗之拘利耶子为具寿大目犍连之侍者此时命终而生于随一之意成〔天〕众中彼乃如是获得自体譬如摩揭陀之二或三之村田〔之长身〕彼以此所得之自体不碍自他迦俱罗天子往诣具寿大目犍连所在处至已问讯具寿大目犍连立于一面立于一[P.123]面之迦俱罗天子白具寿大目犍连而言「大德提婆达多如是起希望我欲收揽比丘僧伽大德提婆达多随其心起即退失其神通」迦俱罗天子作如是言作如是言已而问讯具寿大目犍连右绕而于其处消失具寿大目犍连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大目犍连白世尊言

「大德名为迦俱罗之拘利耶子者为我之侍者命终而生于随一之意成〔天〕众中彼乃如是获得自体譬如摩揭陀之二或三之村田然彼以此所得之自体不碍自他大德迦俱罗天子诣我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大德立于一面之伽俱罗天子对我作如斯言『大德提婆达多如是起希望我欲收揽比丘僧伽大德提婆达多随其心起即退失其神通』大德迦俱罗天子作如是言如是言已问讯于我右绕而于其处消失

「纵然如此目犍连汝以心察知迦俱罗天子之心迦俱罗天子所说者皆为如是而非异耶

「大德我知以心察知其心迦俱罗天子所说皆如是而非异

「目犍连守护此语目犍连守护此语彼痴人〔提婆达多〕当必洩露自身目犍连有此等五师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P.124]

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戒不清净而称我是戒清净我之戒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此师于戒不清净而称我戒清净我之戒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之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戒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戒而守护

复次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活命不清净而称我活命清净我之活命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此师于活命不清净而称我活命清净我之活命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之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活命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活命而守护

复次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说法不清净而称我即说法清净我之说[P.125]法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此师于说法不清净而称我说法清净我之说法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之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说法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说法而守护

复次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记说不清净而称我记说清净我之记说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此师于记说不清净而称我记说清净我之记说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记说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记说而守护

复次目犍连世间有一类师于智见不清净而称我智见清净我之智见乃清净洁白无染诸弟子则如是知彼此师于智见不清净而称我智见清净我之智见乃清净洁白无染然而我等若〔如斯〕告在家众师则不可意[P.126]彼即非可意我等如何能语彼以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所归向彼之所作者彼即当知目犍连诸弟子随智见而守护如是之师又如是之师即须诸弟子随智见而守护

目犍连有是等五师存在于世

然而目犍连我于戒清净而称我戒清净我之戒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戒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子随戒而守护我于活命清净而称我活命清净我之活命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活命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随活命而守护我于说法清净而称我说法清净我之说法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说法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子随说法而守护我于记说清净而称我记说清净我之记说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记说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子随记说而守护我于智见清净而称我智见清净我之智见乃清净洁白无染又诸弟子不须随智见而护我又我不须诸弟子随智见而守护

摄句

[P.127]二圆足记说安稳住第五之不动
所闻居于林中伽俱罗有十

第三之五十

第十一 安稳住品

一百一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与有学无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具戒多闻精进有慧诸比丘于不信之人有畏而于信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诸比丘于无戒之人有畏而于具戒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诸比丘于少闻之人有畏而于多闻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诸比丘于懈怠之人有畏而于精进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诸比丘于无慧之人有畏而于具慧者无畏此法能与有学无畏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与有学无畏

[P.128]一百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纵然是不动法者亦是怪异奇讶者或恶比丘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或亲近于娼妇或亲近于寡妇或亲近于年迈之处女或亲近于半择迦或亲近于比丘尼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纵然是不动法者亦为怪异奇讶者或恶比丘

一百三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大贼侵入家宅为掠夺劫掠全家或埋伏路边而为剽盗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恃险难恃渊丛恃有力者贿赂独行诸比丘云何而大贼恃险难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恃难涉之河或恃高山崄岨诸比丘如是之大贼恃险难诸比丘云何而大贼恃渊丛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恃草丛或恃森林或恃峻坡或恃大密林诸比丘如是之大贼恃渊丛诸比丘云何而大贼恃有力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恃王或恃辅相彼谓『若有人对我發疑问[P.129]等之王或辅相者当隐护而语』若有人真对彼發疑问此等王或辅相者为彼隐护而语诸比丘如是之大贼恃有力者云何而大贼舍财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有富贵大财有大受用物彼谓『若有人对我發疑问则以此中之财宝而欢迎』若有人对彼發疑问则以其中之财宝而欢迎诸比丘如是之大贼贿赂诸比丘云何而大贼独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单独而夺财物何故尔耶『〔思〕我秘密之处当勿显露』诸比丘如是之大贼独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大贼侵入家宅为掠夺劫掠全家或埋伏路边而为剽盗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恶比丘负伤损毁自己有罪呵毁于智者又多生非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恃险难恃渊丛恃有力者贿赂独行诸比丘云何恶比丘恃险难耶

一〇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成就险难之身业成就险难之语业成就险难之意业诸比丘如是之恶比丘恃险难诸比丘云何恶比丘恃渊丛耶

[P.130]一一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是邪见者成就边执见诸比丘如是之恶比丘恃渊丛云何恶比丘恃有力者耶

一二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或恃王或恃辅相彼谓『若有人对我發疑问此等王或辅相者当隐护而语』若有人对彼發疑问此等之王或辅相者为彼隐护而语诸比丘如是恶比丘恃有力者诸比丘云何而恶比丘贿赂耶

一三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得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彼谓『若有人对我發疑问当以此中之利而欢迎』若有人对彼發疑问以其中之利而欢迎诸比丘如是恶比丘贿赂诸比丘云何而恶比丘独行耶

一四

诸比丘世间恶比丘单独而住边陬地方彼于彼处入富家而得利诸比丘如是比丘独行

诸比丘成就如是五法之恶比丘负伤损毁自己有罪诃毁于智者又多生非福

一百四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沙门中无苦之沙门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乞时唯受用多衣服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食物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床座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治病药与资[P.131]不乞则少复有〔与彼〕俱住之同梵行者皆对彼现行多可意之身业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语业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意业非可意者少献可意之供物非可意者少复有诸所受者或热所等起或痰所等起或风所等起或〔此等之三〕和合者或由季节之转变而生或自险难之袭来而生或急激之侵入者或由业之异熟而生者对彼屡屡不生少病乐住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已于现法慧解脱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沙门中无苦之沙门

诸比丘正说者即可如是说彼〔即〕沙门中无苦之沙门诸比丘正说者即可说我即沙门中无苦之沙门诸比丘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衣服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食物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床座不乞则少有乞时唯受用多之治病药与资具不乞则少复有〔与我〕俱住之诸比丘皆对我现行多可意之身业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语业非可意者少现行多可意之意业非可意者少献可意之供物非可意者少复有诸所受者或热所等起或痰所等起或风所等起或〔此等之三〕和合者或季节之转变或由险难袭来而生或急激[P.132]侵入或由业异熟而生者对我屡屡不生少病乐住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之故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正说者即可如是说彼〔即〕沙门中无苦之沙门诸比丘正说者即可说我即沙门中无苦之沙门

一百五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安稳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比丘有慈所起之身业以现前及不现前之方式现前于同梵行者有慈所起之语业有慈所起之意业以现前及不现前之方式现前于同梵行者诸戒之不破不穿不杂不秽清净智者所赞无所取能生三摩地于如是之戒以现前及不现前之方式与同梵行者同住诸见其为圣者能出离者至尽其苦于如是之见以现前及不现前之方式与同梵行者同住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安稳住

一百六

尔时世尊在憍赏弥之瞿私多园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僧伽若齐具几何而住则可安稳住耶

[P.133]「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阿难比丘僧伽若齐具此而住则可安稳住

「大德复次有其余异门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稳住耶

「阿难可有」世尊曰

「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自观察而不观察于他阿难比丘僧伽若齐具此而住则可安稳住

「大德复次有其余异门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稳住耶

「阿难可有」世尊曰

「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自观察而不观察于他又不知且不怅其不知阿难比丘僧伽若齐具此而住者则可安稳住

「大德复次若有其余异门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稳住耶

「阿难可有」世尊曰

「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又自观察而不观察于他又不知且不怅其不知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阿难比丘僧伽若齐具此而住者则可安稳住

「大德复次若有其余异门比丘僧伽若住者可安稳住耶

「阿难可有」世尊曰

[P.134]「阿难有比丘自戒圆满随他增上戒而不毁嗤又自观察而不观察于他又不知且不怅其不知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阿难比丘僧伽若齐此而住者则可安稳住

阿难我说『除此之安稳住而余者上者无有是处』」

一百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圆满定圆满慧圆满解脱圆满解脱智见圆满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一百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成就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P.135]一百九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无碍而〕行四方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以诸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者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善通达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者随得而满足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已于现法慧解脱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者〔无碍而〕行四方

一百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学习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而满足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学处多闻而乃至以见善通达發精进而住乃至有力勇猛坚固负荷善法而不舍乐住于四静[P.136]增上心之现法如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已于现法慧解脱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学习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而满足

摄句

无苦第五安稳与
阿难无学行四方与空闲

第十二 阿那伽频头品

一百十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而亲近于诸家之比丘是诸家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何等为五

与不相交不信赖者〔追求相交信赖〕无理而多干涉出入于利害相反之〔家〕私语又多求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而亲近于诸家之比丘是诸家之非可爱非可意非可尊重非可崇敬

诸比丘成就五法而亲近于诸家之比丘是诸家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何等为五

与不相交不信赖者〔不追求相交信赖〕不无理多干涉不出入于利害相反之〔家〕不私语又不多强求

[P.137]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而亲近于诸家之比丘是诸家之可爱可意可尊重可崇敬

一百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随后沙门不可用何等为五

或行太远或行太近不受颁〔己之〕钵不遮止可堕犯之语〔以己之语〕中断对谈人之语无慧迟钝哑羊等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随后沙门不可用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随后沙门可用何等为五

不行太远或太近受颁〔己之〕钵遮止可堕犯之语不〔以己之语〕中断对谈人之语有慧不钝非哑羊等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随后比丘可用

一百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堪具足正定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堪具足正定而住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堪于具足正定而住何等为五

[P.138]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堪于具足正定而住

一百十四

尔时世尊在摩揭陀〔国〕之阿那伽频头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而言

「阿难新出家未久今有由此法律中而来之比丘众阿难汝等可劝导彼等诸比丘令入安住于五法中何等为五

『诸子汝等且来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安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波罗提木叉律仪

『诸子汝等且来防护诸根门念〔根门之〕护念常委等护其意成就护念之心而住』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根律仪

『诸子汝等且来少言限制所言』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所言之限制

『诸子汝等且来处于林中学习树林草丛高原边陬之坐卧』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身远离

『诸子汝等且来为正见者成就正见』如是可劝导令入安住于正见

[P.139]阿难新出家未久今有由此法律中而来之比丘众阿难汝等可劝导彼等诸比丘而令入安住于五法中

一百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悭吝住居悭吝家〔之供给〕悭吝〔其他〕所得悭吝称赞〔他德〕悭吝于法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不悭吝住居不悭吝家〔之供给〕不悭吝〔其他〕所得不悭吝称赞〔他德〕不悭吝于法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不可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表示信任不可信任之处不查证不细究而表示不信任可信任之处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查证[P.140]究而表示不信任于不应信任处查证细究而表示信任于应信任处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于不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于应称赞者有嫉妒有悭贪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无嫉妒无悭贪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于不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于应称赞者是邪见者是邪思惟者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P.141]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是正见者是正思惟者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十九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于不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于应称赞者是邪语者是邪业者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是正语者是正业者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一百二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不查证不细究而称赞于不应称赞者不查证不细究而毁嗤于应称赞者是邪精进者是邪念者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P.142]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证细究而不称赞于不应称赞者查证细究而称赞于应称赞者是正精进者是正念者不令唐捐于信施之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尼如相随附置则生于天国

摄句

亲近诸家随后沙门阿那伽频头
悭吝称赞嫉妒见思语业精进

第十三 病品

一百二十一

尔时世尊在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世尊于日后时分自宴坐起而往病室世尊见随一比丘弱病见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纵然是如何之弱病者不离于五法时则彼可期待如次诸事不久而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已于现法慧解脱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何等为五

[P.143]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乐想见一切行之无常又于彼内心有死想而善安立

诸比丘纵然是如何之弱病者不离于五法时则彼可期待如次诸事不久而诸漏已尽故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一百二十二

「诸比丘纵然是如何之比丘或比丘尼修如是等五法或所作五法时则彼可期待二果之随一果即于现法已知或若有余取是为不还性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其内心依诸法生灭之慧而念善安住循身观不净而住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乐想见一切行之无常

诸比丘纵然是如何之比丘或比丘尼修如是等五法或多作此等五法时则彼可期待二果之随一果即于现法已知或若有余取是为不还性

一百二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病人为难看护何等为五

作不适当之事不知适当物之量不服用药欲治愈于看病人不如实以告病状若病增进则如此增进若减退则如此减退若停止则如此停止不能忍受所發生身苦受之烈非悦非可意夺命性

[P.144]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病人为难看护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病人为易看护何等为五

作适当之事知适当物之量服用药欲治愈于看病人如实以告病状若病增进则如此增进若减退则如此减退若停止则如此停止能忍受所發生身苦受之烈非悦非可意夺命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病人为易看护

一百二十四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看病人不足以看护病人何等为五

无调和药剂之能力不知适不适之物进不适当之物退适当之物为利得而侍候病人无有慈心厌嫌弃除大便或小便或吐泻物或痰有机会时不能以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病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看病人不足以看护病人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看病人足以看护病人何等为五

堪能调和药剂知适应不适应之物不进不适当之物不退适当之物有慈心而看护病人非为利得不厌嫌弃除大便或小便或吐泻物或痰有机会时堪能以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病人

[P.145]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看病人足以看护病人

一百二十五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损于寿何等为五

作不适当之事不知适当物之量食未熟之食物非时游行非梵行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损于寿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于寿何等为五

作适当之事知适当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应时之游行行梵行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于寿

一百二十六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损于寿何等为五

作不适当之事不知适当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破戒是恶友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损于寿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于寿何等为五

作适当之事知适当物之量食已熟之食物具戒是善友

诸比丘此等之五法是益于寿

一百二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适宜出离僧伽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满足所具有之衣不满足所具有之食不满足所具有之床座不满足所具有之治病药与资具又多思惟于欲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适宜出离僧伽而住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适宜出离僧伽而住何等为五

[P.146]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满足所具有之衣满足所具有之食满足所具有之床座满足所具有之治病药与资具又多思惟离欲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适宜出离僧伽而住

一百二十八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沙门之苦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满足所具有之衣不满足所具有之食不满足所具有之床座不满足所具有之治病药与资具又不欣行梵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沙门之苦

诸比丘此等之五者是沙门之乐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满足所具有之衣满足所具有之食满足所具有之床座满足所具有之治病药与资具又欣行梵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沙门之乐

一百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趣恶趣堕地狱烂熟而不可治疗何等为五

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恶心出如来身血破僧伽

诸比丘此等五者趣恶趣堕地狱烂熟而不可治疗

[P.147]一百三十

「诸比丘此等是五丧失何等为五

亲族之丧失或由财产之丧失疾病而丧失戒之丧失见之丧失等是诸比丘有情或由亲族之丧失或由财产之丧失或由疾病而丧失身坏死后不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有情或依戒之丧失或依见之丧失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是五丧失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何等为五

亲族之圆足财产之圆足无病之圆足戒之圆足见之圆足是诸比丘有情者或依亲族之圆足或依财产之圆足或依无病之圆足身坏死后不生于善趣天界诸比丘有情或依戒之圆足或依见之圆足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是五圆足

摄句

念住二看护二寿
住于外烂熟圆足

第十四 王品

一百三十一

[P.148]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转轮王唯依法而转轮其轮纵使以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退转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转轮王知义利知法知量知时知众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转轮王唯依法而转轮其轮纵使以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退转

诸比丘正如是具足五法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而转无上法轮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转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知义利知法知量知时知众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而转无上法轮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转

一百三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转轮王之长子于父所转之轮唯依法而随转其轮即使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退转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转轮王之长子知义利知法知量知时知众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转轮王之长子于父所转之轮唯依法而随转其轮即使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退转

[P.149]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舍利弗于如来所转之无上法轮健全正确随转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中之任何人亦不能退转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舍利弗知义利知法知量知时知众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舍利弗于如来所转之无上法轮完全正确随转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中任何人亦不能退转

一百三十三

「诸比丘凡为正法王之转轮王不转不相应于王之轮

作如是教示时有随一之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为正法王之转轮王其王是谁耶」「比丘是法」世尊言

「比丘世间有正法王之转轮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民众之间正作保护防御庇护

复次比丘正法王之转轮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随行之刹帝利中军众中婆罗门长者中在市与地方之民众中沙门婆罗门中鸟兽中正作保护防御庇护

[P.150]比丘彼之正法王之转轮王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民众之间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于随行之刹帝利中军众中婆罗门长者中在市与地方之民众中沙门婆罗门中鸟兽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唯依法而转轮其轮即使以任何怨敌之手亦不能使之退转正如是比丘正法王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比丘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而曰应如是学习身业不应如是学习身业应如是学习语业不应如是学习语业应如是学习意业不应如是学习意业应如是学习活命不应如是学习活命应如是造访村邑不应如是造访村邑

复次比丘正法王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比丘中比丘尼中优婆塞中优婆夷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而曰应如是学习身业不应如是学习身业应如是学习语业不应如是学习语业应如是学习意业不应如是学习意业应如是学习活命不应如是学习活命应如是造访村邑不应如是造访村邑

[P.151]比丘正法王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唯依法恭敬法尊重法崇敬法以法为幢以法为旗以法为主于比丘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于比丘尼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于优婆塞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于优婆夷众中作正保护防御庇护已唯依法而转无上法轮其轮即使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任何人亦不能退转

一百三十四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刹帝利灌顶王无论住于何方皆唯住于自己之领域内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刹帝利灌顶王母与父两者皆生而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有富而大财有大受用库藏盈溢复次成就有力柔顺而善服命令之四支军复次彼指导者又伶俐聪明机智能思惟过去未来现在之义利此等四法者使彼之称誉成熟彼为增加此称誉而成就五法无论住于何方亦唯住于自己之领域内何故然耶诸比丘得胜者致有如是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即使住于何方皆能心解脱而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圆满轨则与所行[P.152]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恰如刹帝利灌顶王之种姓圆满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以诸般之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而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极为通达恰如刹帝利灌顶王者有富而大财有大受用库藏盈溢为断不善法为圆足善法启發精进而住努力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恰如具足刹帝利灌顶王之力成圣决择正趣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恰如具足刹帝利灌顶之指导者此等之四法者令成就彼之解脱彼成就增加此解脱之五法即使住于何方亦能心解脱而住何故然耶诸比丘心解脱者致有如是

一百三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希求王位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母与父两者皆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美丽而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容色对父母可爱复可意对于市与地方之人亦可爱可意于诸刹帝利灌顶王[P.153]之工巧处者或象或马或车或弓或于刀令学大成彼谓我母与父两者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亦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美丽而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之容色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对父母可爱复可意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对市与地方之人亦可爱复可意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我于诸刹帝利灌顶王之工巧处者或象或马或车或弓或于刀令学大成何故我不可希求王位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希求王位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期望诸漏已尽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心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信如来之菩提少病少恼而能成就平等消化之火界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勤行无谄无诳对于〔大〕师或智者或同梵行者如实以示自己启發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足善法努力而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具慧成圣能决择正趣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彼谓我有信心彼世尊者为应供正等觉乃至天人师觉者[P.154]世尊信如来之菩提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我少病少恼而能成就平等消化之火界不过冷不过暖中庸而堪勤行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我无谄无诳对于〔大〕师或智者或同梵行者如实以示自己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我启發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足善法努力而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我具慧成圣能决择正趣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已尽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期望诸漏已尽

一百三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期望副王位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母与父两者皆生而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美丽而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容色对于父母可爱又可意对于军众亦可爱又可意伶俐聪明而有机智能思惟过去未来现在之义利彼谓我之母与父两者皆生正直乃至七世之父祖托胎清净不能责难以种姓之论不能非难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美丽可[P.155]端正庄严成就最胜之容色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对父母可爱又可意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对于军众亦可爱又可意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我伶俐聪明而机智能思惟过去未来现在之义利何故我不可期望副王位耶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刹帝利灌顶王之长子期望副王位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期望诸漏已尽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有比丘具戒乃至以受学学处多闻乃至于见极为通达于四念住安住心發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足善法努力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具慧成圣能决择正趣苦尽通达生灭成就慧彼谓我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以受学学处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我多闻而受持正闻积集正闻犹如诸初善中善后善之法说明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我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乃至于见极为通达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我心安住于四念住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我發精进而住以断不善法圆足善法努力坚固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我具慧成圣能决择正趣苦尽通达生灭成就慧何故我不可期望诸漏尽耶

[P.156]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期望诸漏已尽

一百三十七

「诸比丘有此等之五〔人〕夜少寝多觉何等为五

诸比丘女人希望男子于夜少寝多觉诸比丘男子希望女人于夜少寝多觉诸比丘盗贼希望攫取于夜少寝多觉诸比丘王之侍者勤于王事于夜少寝多觉诸比丘比丘希望离系于夜少寝多觉

诸比丘如是等之五〔人〕于夜少寝多觉

一百三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多食食物广占座位落粪有〔号码之〕筹是故只入于王象之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多食食物广占座位落粪有〔号码之〕筹是故只入于王象之数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比丘多食食物广占座位蹂𨅬其座有〔号码之〕筹是故只入于比丘之数何等为五

[P.157]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多食食物广占座位落粪有〔号码之〕筹是故只入于比丘之数

一百三十九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不适合于王不堪于王之使用是故不入于王股肱之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有王象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见象众或见马众或见车众或见步兵众已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色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声耶

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战斗或闻象声或闻马声或闻车声或闻步兵声或闻大鼓螺贝鑵鼓之音响已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声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香耶

[P.158]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嗅及诸王贵种战斗象之粪尿味已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香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味耶

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战斗或给与等闲一日之水草或给与等闲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之水草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味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不堪于所触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中飞来之一箭或中飞来之二五箭恐怖惊惧而不坚持不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不适合于王不堪于王之使用是故不能入于王股肱之数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为应请不为极应请不为应施不为应合掌不为世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堪于色不堪于声不堪于香不堪于味不堪于所触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而不堪于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贪著可贪之色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色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于声耶

[P.159]一〇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耳闻声已贪著可贪之声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声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于香耶

一一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鼻嗅香已贪著可贪之香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香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于味耶

一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舌尝味已贪著可贪之味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味诸比丘云何比丘不堪于所触耶

一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身触所触已贪著可贪之所触心不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不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为应请不为极应请不为应施不为应合掌不为世之无上福田

一四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适合于王堪于王之使用是故入于王股肱之数何等为五

一五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诸比丘云何王象堪于色耶

一六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见象众或见马众或见车众或见步兵众已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色诸比丘云何王象堪于声耶

[P.160]一七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闻象声或闻马声或闻车声或闻步兵声或闻大鼓螺贝鑵鼓之音响已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声诸比丘云何王象堪于香耶

一八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嗅及诸王贵种战斗象之粪尿味已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香诸比丘云何为王象而堪于味耶

一九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给与等闲一日之水草或给与等闲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之水草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味诸比丘云何王象堪于所触耶

二〇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中飞来之一箭或中飞来之二五箭不恐怖不惊惧而坚持能战斗诸比丘如是之王象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适合于王堪于王之使用是故入于王股肱之数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应请为极应请为应施为应合掌世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P.161]二一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于色堪于声堪于香堪于味堪于所触诸比丘云何比丘堪于色耶

二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贪著可贪之色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色诸比丘云何比丘堪于声耶

二三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耳闻声已不贪著可贪之声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声诸比丘云何比丘堪于香耶

二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鼻嗅香已不贪著可贪之香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香诸比丘云何比丘堪于味耶

二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舌尝味已不贪著可贪之味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味

二六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身触所触已不贪著可贪之所触心能等持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堪于所触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为应请为极应请为应施为应合掌为世之无上福田

一百四十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王象适合于王堪于王之使用是故入于王股肱之数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为闻者为杀者为护者为忍者为行者诸比丘云何王象成为闻者耶

[P.162]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驯象师之所作或令先作或未作者皆希求其一切作意而存念于心属耳而听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为闻者诸比丘云何王象成为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或杀象或杀乘象者或杀马或杀骑马者或破车或杀乘车者或杀步兵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为杀者诸比丘云何王象而成为护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趣赴战斗守护前众守护后众守护前脚守护后脚守护头守护耳守护齿守护牙守护尾守护乘象者诸比丘如是之象成为护者诸比丘云何王象成为忍者耶

诸比丘世有王象趣赴战斗堪于刀击剑击箭中斧击及大鼓螺贝鑵鼓之音响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为忍者诸比丘云何王象成为行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象驯象者令往赴之场所或曾往处或未曾往处皆能速往于一切方向诸比丘如是之王象成为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象适合于王堪于王之使用是故入于王股肱之数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应请为极应请为应施为应合掌为世之无上福田何等为五

[P.163]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闻者为杀者为护者为忍者为行者又云何为比丘而成为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来说示或说法律时希望作意而存念于意属耳而听一切法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闻者诸比丘云何比丘成为杀者耶

一〇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已生之欲寻断除离灭不容已生之恚寻已生之害寻已生之恶不善法断除离灭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杀者诸比丘云何比丘成为护者耶

一一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好对不防眼根而住彼贪恶不善法可流入之故为防之而行守护眼根作眼根之守护以耳闻声已以鼻嗅香已以舌尝味已以身触所触已以意了別法已不取相不取好对不防意根而住彼贪恶不善法可流入之故为防之而行守护意根作意根之防护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护著诸比丘云何比丘成为忍者耶

一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忍受寒腹行之诸触与骂詈谗谤之语以及已生之苦痛剧烈粗糙作用不悦者非可意者夺命等身受之诸受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忍者诸比丘云何比丘成为行者耶[P.164]一三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长久游行之间于未曾至处速往诸行之寂灭一切依止之弃舍渴爱之尽离贪涅槃之处诸比丘如是之比丘成为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为应请为极应请为应施为应合掌为世之无上福田

摄句

转轮随转住于何方二期望
少寝多觉食物不堪与成闻者

第十五 底甘陀品

一百四十一

「诸比丘有此等五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施已而轻蔑共住而轻率轻率而信无确信是钝而痴等是诸比丘云何为补特伽罗施已而轻蔑耶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施衣床座治病药及资具于补特伽罗彼谓我施彼受斯为施已而轻蔑彼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施已而轻蔑诸比丘云何补特伽罗共住而轻蔑耶

[P.165]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或二年或三年与补特伽罗共住共主起轻蔑斯为共住而轻蔑彼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共住而轻蔑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轻率而信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有他者之称赞或语毁咨时速信认于彼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轻率而信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无确信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少信少尊少爱少欢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无确信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钝而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知善法不知有罪无罪之法不知劣胜之法不知黑白相对之法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是钝而痴

诸比丘有是等五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

一百四十二

「诸比丘有此等五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作〔违犯之〕行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作〔违犯之〕行无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P.166]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无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无悔又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

诸比丘此中有所谓补特伽罗作〔违犯之〕行不如实了知彼之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彼应如是曰由具寿之行而生诸漏存在由悔而生之诸漏增加具寿断灭由行而生之诸漏排除由悔而生之诸漏可修心与慧若如是具寿则全可等同于第五类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此中有所谓补特伽罗作〔违犯之〕行无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彼应如是曰由具寿之行而生之诸漏存在由无悔而诸漏不增加具寿断灭由行而生之诸漏可修心与慧若如是具寿则全可等同于彼第五类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此中有所谓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又不如实了知彼心[P.167]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彼应如是曰由具寿之行而生之诸漏不存在由悔而生之诸漏增加具寿排除由悔而生之诸漏可修心与慧若如是具寿则全可等同于第五类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此中有所谓补特伽罗不作〔违犯之行〕无悔又不如实了知彼心解脱慧解脱——此中彼等已生之恶不善法无余而灭彼应如是曰由具寿之行而生之诸漏不存在由无悔而诸漏不增加具寿可修心与慧若如是具寿全可等同于第五类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以上此等四补特伽罗以第五之补特伽罗如是教授教诫于次第得漏尽

一百四十三

尔时世尊在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世尊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披衣持钵为乞食而入毘舍离其时五百之栗遮毘人聚集坐于娑罗达达制多作此谈话

「世间五宝之出现难得何等为五世间难得象宝之出现世间难得马宝之出现世间难得摩尼宝之出现世间难得女宝之出现世间难得居士宝之出现

世间难得此等五宝之出现

[P.168]

其时彼等栗遮毘人向立于道路之人而〔言〕「此人汝若见世尊来当如所见以告我等」彼人遥见世尊来见已而诣彼等栗遮毘人之处至已而告彼等栗遮毘人言「诸贤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来矣应计适当之时」其时彼等栗遮毘人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等栗遮毘人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若垂念哀愍往彼娑罗达达制多实为甚幸

世尊默然而许世尊往娑罗达达制多至已设座而坐世尊坐已告彼等栗遮毘人言

「诸栗遮毘今为何论而坐于此处耶汝等云何而言谈耶

「大德我等集坐于此处作如是之言谈世间难得五宝之出现何等为五世间难得象宝之出现世间难得马宝之出现世间难得摩尼宝之出现世间难得女宝之出现世间难得居士宝之出现世间难得此等五宝之出现

「实则希求诸欲之诸栗遮毘依诸欲而發起言谈诸栗遮毘世间难得五宝之出现何等为五

[P.169]世间难得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出现世间难得叙述如来所宣说法律之补特伽罗世间难得了解说明如来所宣说法律之补特伽罗世间难得随于了解如来所宣说之法律而行法之补特伽罗世间难得知恩感恩之补特伽罗

诸栗遮毘世间难得此等五宝之出现

一百四十四

尔时世尊在沙计多之底甘陀林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比丘时时于不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时时于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时时于不违逆与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时时于违逆与不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时时避开不违逆与违逆两者为正念正知为舍而住者善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于不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耶

所谓于可贪之法我勿生贪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于不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于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耶

所谓于可嗔之法我勿生嗔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于违逆起不违逆想而[P.170]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于不违逆与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耶

所谓于可贪之法我勿生贪于可嗔之法我勿生嗔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于不违逆与违逆起违逆想而住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于违逆与不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耶

所谓于可嗔之法我勿生嗔于可贪之法我勿生贪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于违逆与不违逆起不违逆想而住诸比丘比丘缘何义趣应避开不违逆与违逆两者为正念正知舍而住耶

所谓于可贪之法何物何处如何我勿生贪于可嗔之法何物何处如何我勿生嗔于可迷之法何物何处如何我勿生痴缘此义趣诸比丘比丘应避开不违逆与违逆两者为正念正知舍而住

一百四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人如相随置堕于地狱何等为五

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居于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人如相随置堕于地狱

[P.171]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人如相随置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等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人如相随置生于天国

一百四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可亲近交往何等为五

作〔耕作等之〕业横加争议反抗上座诸比丘长时耽于不定之作业不能时时以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他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不可亲近交往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亲近交何等为五

不作〔耕作等之〕业不横加争议不反抗上首诸比丘不长时耽于不定之作业时时以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他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可亲近交往

一百四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非善士之施何等为五

不慇懃而施不恭敬而施不由自手亲施丢弃而施不信〔未来果报〕而施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非善士之施

[P.172]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何等为五

慇懃而施恭敬而施由亲手而施不丢弃而施信〔未来果报〕而施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

一百四十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何等为五

信而施慇懃而施应时而施无执著而施不害自他而施

复次诸比丘若信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美丽可见端正庄严成就最胜之容色

复次诸比丘若慇懃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又彼或子或妻或奴或走使或仆者皆从顺属耳而听生了解心

复次诸比丘若应时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又诸多财早入于彼

复次诸比丘若无执著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又启發受用殊胜五欲之心

[P.173]复次诸比丘若不害自他而施则彼施异熟生起时每有丰富大财有大受用又不受火遗产继承者之损害财产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善士之施

一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退失何等为五

乐于作业乐于谈话乐于睡眠乐于与众杂处不如实观察解脱心是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退失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不退失何等为五

不乐作业不乐谈话不乐睡眠不乐与众杂处如实观察解脱心是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不退失

一百五十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退失何等为五

乐于作业乐于谈话乐于睡眠不守护诸根门不知食量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退失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不退失何等为五

不乐作业不乐谈话不乐睡眠守护诸根门知食量

[P.174]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时解脱之比丘不退失

摄句

施已而轻蔑又作〔违犯之〕行与娑罗制多底甘陀林与地狱
友不可亲交非善士施善士施加之令二时解脱者

第四之五十

第十六 妙法品

一百五十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轻视所说轻视说者轻视自己以散乱心听法不一心又非如理作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

[P.175]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不轻视所说不轻视说者不轻视自己不以散乱心听法一心而又如理作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一百五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轻视所说轻视说者轻视自己无慧而钝于不识思惟为识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不轻视所说不轻视说者不轻视自己有慧而不钝于不识不思惟为识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一百五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具覆听闻为覆所缠之法惟存诘难求失而听法憎恚于说法者而心不平[P.176]无慧而钝于不识思惟为识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虽闻妙法于善法则不能入于正性决定

诸比丘成就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何等为五

无覆不为覆所缠听闻法不惟存诘难求失而听法不憎于说法者而心无不平有慧不钝于不识不思惟为识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者听闻妙法能于善法入于正性决定

一百五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不恭敬听法不恭敬学法不恭敬持法不恭敬观察持法之义知义知法而不恭敬修行法随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恭敬而听法恭敬而学法恭敬而持法恭敬观察持法之义知义知法而恭敬修行法随法

[P.177]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一百五十五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不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不广为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二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不广令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不广为他人复诵其法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四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不以心随寻随伺不以意随观其法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P.178]本生未曾有法智解〔等〕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二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令他人说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广为他人复诵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四法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如听闻如通达以心随寻随伺以意随观其法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一百五十六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文句错置误解之契经诸比丘文句错置之契经理趣谬误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性难调成就暴戾之性不堪忍不谨慎而受教诫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二法

[P.179]

复次诸比丘以诸多闻传圣教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之彼等比丘众不恭敬而教他契经由彼等之过失契经之根绝失归趣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三法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比丘众多积蓄怠〔戒行〕勉励杂众不鼓励远离怠废于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精进附随之徒众亦倣效彼等之例彼等徒众亦多积蓄怠〔戒行〕勉励杂众不鼓励远离怠废于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精进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四法

复次诸比丘僧伽破坏复次诸比丘僧伽破坏时互相谩骂互相讥笑互相争夺互相乖离于是未净信者不净信一类之已净信者退失诸比丘此能令忘失隐没妙法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令忘失隐没妙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通利于文句不乱正解之契经诸比丘不乱文句之契经理趣不误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一法

[P.180]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众性易调成就柔顺之性堪忍谨慎而接受教诫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二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以诸多闻传圣教持法持律持摩夷(本母)之彼等比丘众恭敬而教导他人非由彼等之过失契经之根绝有归趣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比丘不多积蓄不怠〔戒行〕不勉励杂众鼓励远离启發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精进附随之徒众亦倣效彼等之例彼等徒众亦不多积蓄不怠〔戒行〕不勉励杂众鼓励远离發起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证之证精进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四法

一二

复次诸比丘僧伽和合相互庆慰不诤守护制规住于安稳复次诸比丘僧伽和合时不互相谩骂不互相讥笑不互相争夺不互相乖离于是未净信者净信已净信者增进诸比丘此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之第五法

诸比丘此等五法能住妙法而不令忘失隐没

[P.181]一百五十七

「诸比丘对于五种补特伽罗各有难说之言论何等为五

诸比丘对于不信者难说信之言论对于无戒者难说戒之言论对于少闻者难说多闻之言论对于悭吝者难说舍施之言论对于无慧者难说慧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不信者难说信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不信者说信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信具足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不信者难说信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无戒者难说戒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无戒者说戒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戒具足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无戒者难说戒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少闻者难说多闻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少闻者说多闻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闻具足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少闻者难说多闻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悭吝者难说舍施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悭吝者说舍施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P.182]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舍施具足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悭吝者难说舍施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无慧者难说慧之言论耶

诸比丘于无慧者说慧之言论时滞碍激烈乖离抗拒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不见慧具足依斯因缘而不生欢喜故于无慧者难说慧之言论

诸比丘对于此等五种补特伽罗各有难说之言论

诸比丘对于五种补特伽罗各有之言论何等为五

诸比丘对于信者易说信之言论对于具戒者易说戒之言论对于多闻者易说多闻之言论对于舍施者易说舍施之言论对于具慧者易说慧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信者易说信之言论耶

一〇

诸比丘于信者说信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信具足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信者易说信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具戒者易说戒之言论耶

一一

诸比丘于具戒者说戒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戒具足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具戒者易说戒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多闻者易说多闻之言论耶

[P.183]一二

诸比丘于多闻者说多闻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闻具足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多闻者易说多闻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舍施者易说舍施之言论耶

一三

诸比丘于舍施者说舍施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舍施具足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舍施者易说舍施之言论诸比丘何故于具慧者易说慧之言论耶

一四

诸比丘于具慧者说慧之言论时不滞碍不激烈不乖离不抗拒不呈现扰动嗔恚与不忍何故尔耶诸比丘彼于自身慧具足依斯因缘而生欢喜故于具慧者易说慧之言论

诸比丘对于此等五类补特伽罗各有之言论

一百五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能入于贪染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是不信是无戒是少闻是懈怠是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能入于贪染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是无畏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信具戒多闻精进具足慧

[P.184]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无畏

一百五十九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国之瞿私多园尔时具寿优陀夷为多在家众围绕说法而坐具寿阿难见具寿优陀夷为多在家众围绕说法而坐见已即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具寿优陀夷为多在家众围绕而说法

「阿难向他人说法实不容易阿难向他人说法者内心浮现五法已方可向他人说法何等为五

渐次思惟可以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思惟善因可以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思惟缘悲愍可以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思惟不为财利而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思惟不损伤自他而说时方可向他人说法

阿难向他人说法实不容易阿难向他人说法者内心浮现此等五法已方可向他人说法

一百六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若生已则甚难除去何等为五

[P.185]

已生之贪甚难除去已生之嗔甚难除去已生之痴甚难除去已生之谈话欲甚难除去已生之不定心甚难除去

诸比丘此等五者若生已则甚难除去

摄句

妙法之决定有三与妙法之忘失有三
难说易说贪染优陀夷除去难

第十七 嫌恨品

一百六十一

「诸比丘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于此中应可除去何等为五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修慈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修悲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修舍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P.186]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为无念无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凡对补特伽罗若起嫌恨时则对彼补特伽罗须坚定建立此业为彼者此具寿之业为彼者领有业以业为起原以业为亲族以业为归趣即使所作或善或恶之任何业彼皆当须受其〔业之〕付与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可除去

诸比丘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于此中应除去

一百六十二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比丘众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言

「友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将须于此中除去何等为五

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语现行不清净身现行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然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P.187]

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不能随时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身现行亦清净语现行亦清净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亦应除去

此中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譬如有持粪扫衣之比丘见在路上之布片已以左足践踏以右足打开撕取其中得以使用之部分而去正如是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清净之补特伽罗彼身现行不清净其时应不可作意唯彼语现行清净其时应须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一〇

此中所谓语现行不清净身现行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一一

譬如有青苔与水草滋漫之莲池有人为热所恼为热所逼疲倦口渴[P.188]欲得此水而来下入池中拨开青苔与水草掬水饮已而去正如是所谓语现行不清净身现行清净之补特伽罗彼语现行不清净其时应不可作意唯彼身现行清净其时应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一二

此中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然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一三

譬如有少许牛迹窝水有人为热而苦为热所逼疲倦口渴欲得水而来彼思谓此牛迹窝水是少许若我以手掬或以器而饮水则扰动而浑浊不可饮我即四肢匐匍如牛掬饮而去彼乃四肢匐匍如牛掬饮而去正如是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然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彼补特伽罗身现行不清净其时应不可作意又彼语现行不清净其时亦应不可作意唯彼随[P.189]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其时应须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一四

此中所谓身现行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不能随时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如是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一五

譬如有人于二站间之中途罹患重病烦恼苦痛前村亦远后村亦远彼不得适当之食不得适当之药不得相当之看护者不得村庄搬运之人〔其时〕适有一人见彼在途中对彼起悲起怜起愍呜呼此人须得适当之食得适当之药得相当之看护者得村庄搬运之人其何故耶谓此人今勿于此处衰损死亡正如是所谓身现行亦不清净语现行亦不清净不能随时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于如是之补特伽罗应起悲应起怜应起愍呜呼此具寿应断身恶行而修身妙行应断语恶行而修语妙行应断意恶行而修意妙行其何故耶此具寿者身坏死后不堕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如是而对此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P.190]一六

此中所谓身现行亦清净语现行亦清净随时可得心离障与心清净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如何而应除去耶

一七

譬如有莲池水澄水甘水冷水〔波〕白充满可喜以种种树覆盖尔时有人为热烦恼为热所逼疲倦口渴欲得水而来浸于池中沐浴又掬饮而出已于其树荫或坐或卧正如是所谓身现行亦清净语现行亦清净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对彼补特伽罗身现行清净其时应作意对彼语现行清净其时亦应作意对彼随时可得心之离障与心清净其时亦应作意如是而对彼补特伽罗之嫌恨应除去

此等五者可除去嫌恨比丘已生之嫌恨于此中应除去

一百六十三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比丘众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言

[P.191]

「友成就五法之比丘足与同梵行者论议何等为五

世间有比丘自圆足于戒能于戒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定能于定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慧能于慧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解脱能于解脱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解脱智见能于解脱智见圆足论之所问作答

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足与同梵行者论议

一百六十四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乃至

「友成就五法之比丘足与同梵行者共住何等为五

世间有比丘自圆足于戒能为戒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定能为定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慧能为慧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解脱能为解脱圆足论之所问作答又自圆足于解脱智见能为解脱智见圆足论之所问作答

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足与同梵行者共同住

一百六十五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乃至

「友问及他人之人皆由依五处或依彼等之随一〔而问〕何等为五

钝故痴故而问他有恶欲以欲心而问他轻侮而问他欲知而问他[P.192]愤而问他彼若正答我问可也彼若不能正答我问我可为彼正答

问及他人之人皆由依此等五处或依其随一〔而问〕我以如是心问他人彼若正答我问可也彼若不能正答我问我可为彼正答

一百六十六[-1]

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乃至

「友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解悟彼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作如是说时具寿优陀夷语具寿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无可能彼比丘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P.193]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无有是处」亦再亦三度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友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悟解彼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而有是处」亦三度具寿优陀夷语具寿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无可能彼比丘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无有是处

其时具寿舍利弗思「具寿优陀夷三度反抗于我任何比丘皆不随喜于我今我应诣世尊之处」其时具寿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解悟彼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作如是说时具寿优陀夷谓具寿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无可能彼比丘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而无有是处」亦再亦三[P.194]度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友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解悟彼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亦三度具寿优陀夷谓具寿舍利弗言「友舍利弗彼非如是是无可能彼比丘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而无有是处

其时具寿舍利弗思「具寿优陀夷于世尊面前亦三度反抗于我任何之比丘皆不随喜于我今我应默然」其时具寿舍利弗为之默然其时世尊告具寿优陀夷「优陀夷汝信意成众为何耶」「大德是诸想所成之无色诸天」「优陀夷汝是凡庸不明可与如汝之人俱语耶

其时世尊告具寿阿难言「阿难汝弃长老比丘之所恼而不顾耶阿难于长老比丘之所恼时全不悲耶」其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圆足定圆足慧圆足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彼若于现法不得解悟则超越于段食天之同伴生于随一意成众中亦能入于想受灭亦能出有如是处」世尊作如是说善逝说此已从座而起入房而去

[P.195]

其时具寿阿难辞离世尊不久往具寿邬波婆那处至已告具寿邬波婆那言「友邬波婆那我等中有人恼于长老比丘而我等不责问然而邬波婆那世尊于晡时从宴坐起将以有关此事向具寿邬波婆提出〔问词〕如是亦非稀奇如今我等心怀畏惧恐怖

其时世尊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讲堂至已设座而坐坐已世尊告具寿邬波婆那曰「邬波婆那成就几何法之长老比丘对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可尊重应崇敬耶」「大德成就五法之长老比丘对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可尊重应崇敬何等为五

大德世有长老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多闻乃至于见极为通达语善作善语优雅明瞭不流过令了知其义成就其语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随乐欲而得于得不艰难不梗涩诸漏已尽故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大德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对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可尊重应崇敬

[P.196]

「邬波婆那善哉善哉邬波婆那成就此等五法之长老比丘对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可尊重应崇敬邬波婆那若长老比丘不能作此等五法同梵行者岂依齿之脱落发白皱纹而恭敬尊重尊崇供养于彼然而邬波婆那此等五法于长者比丘为有故同梵行者应恭敬尊重尊崇供养于彼

一百六十七

于其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友谏诲比丘若欲谏诲他人须于内心想起五法方可谏诲他人何等为五

我须应时而语非非时我须以真实而语非以非真实我须以柔软而语非麤硬我须为利益而语非为无利益我须以慈心而语非怀嗔

谏诲比丘若欲谏诲他人须于内心想起此等五法方可谏诲他人

我见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谏诲于非时非于应时而扰动以非真实谏诲非以真实而扰动以麤硬谏诲非柔软而扰动谏诲无利益非为利益而扰动怀嗔而谏诲非以慈心而扰动

[P.197]

彼非法谏诲之比丘应起五相之无追悔具寿于非时谏诲非于应时于此无须追悔具寿以非真实谏诲非以真实于此无须追悔具寿以麤硬谏诲非柔软于此无须追悔具寿以无利益谏诲非为利益于此无须追悔具寿怀嗔而谏诲非以慈心于此无须追悔

被非法谏诲之比丘应起此等五相之无追悔

于非法谏诲之比丘应起五相之追悔彼谏诲友人于非时非于应时彼乃须追悔彼以非真实谏诲友人非以真实彼乃须追悔彼以麤硬谏诲友人非柔软彼乃须追悔彼以无利益谏诲友人非为利益彼乃须追悔彼怀嗔而谏诲友人非以慈心彼乃须追悔

于非法谏诲之比丘应起此等五相之追悔何故尔耶其余比丘将以非真实而谏诲不谓可为

复次我见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应时而谏诲非于非时而扰动以真实而谏诲非以非真实而扰动以柔软谏诲非以麤硬而扰动为利益而谏诲非无利益而扰动以慈心而谏诲非怀嗔而扰动

被如法谏诲之比丘应起五相之追悔具寿应时而谏诲非于非时此(我之过失)乃须追悔具寿以真实而谏诲非以非真实此乃须追悔具寿以柔软谏诲非以麤硬此乃须追悔具寿为利益而诲非为无利益此乃须追悔具寿以慈心而谏诲非怀嗔此乃须追悔

[P.198]被如法谏诲之比丘应起此等五相之追悔

于如法谏诲之比丘应起五相之无追悔彼应时而谏诲友人非于非时此乃无须追悔彼以真实而谏诲友人非以非真实此乃无须追悔彼以柔软而谏诲友人非麤硬此乃无须追悔彼为利益而谏诲友人非无利益此乃无须追悔彼以慈心而谏诲友人非怀嗔此乃无须追悔

于如法谏诲之比丘应须起此等五相之无追悔何故尔耶其余比丘将以真实而谏诲谓可为

被谏诲之补特伽罗可住于二法中即真实与不动若他人谏诲我或应时或于非时或以真实或以非真实或以柔软或以麤硬或为利益或以无利益或以慈心或怀嗔而作我亦同应住于二法中即真实与不动若此知我法者则应告彼『诚然我有此法』若此知非我法者则应告彼『不然我无有此法』」

一〇

〔世尊示言〕「舍利弗汝虽作如是说世间有一类痴人不恭敬而信受

一一

「大德有补特伽罗无信为活命非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谄佞而诳惑[P.199]诈而掉举傲慢轻薄饶舌而作不谨慎语不守护根门于食而不知其量不勤觉醒不期望沙门性不强学而恭敬多积蓄〔戒行〕缓慢而勉励杂众不勤远离懈怠而缺乏精进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迷乱无慧哑羊等彼等对我所作如是说虽不恭敬而信受然而大德诸善男子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不谄佞不诳惑不矫诈不掉举不傲慢不轻薄不饶舌不作不谨慎之语守护根门于食而知量勤觉醒期望沙门性强学而恭敬不多积蓄于〔戒行〕不缓慢不勉励杂众勤远离启發精进不惜身命〔正〕念现前正知而心定心一境有慧而不哑羊彼等对我所如是说皆恭敬而信受

一二

「舍利弗有补特伽罗无信为活命非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谄佞而诳惑矫诈而掉举傲慢轻薄饶舌而作不谨慎之语不守护根门于食而不知其量不勤觉醒不期望沙门性不强学而恭敬多积蓄〔戒行〕缓慢而勉励杂众不勤远离懈怠而缺乏精进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迷乱无慧哑羊彼等除外然而舍利弗诸善男子为信而自家趣向非家不谄佞不诳惑不矫诈不掉举傲慢不轻薄不饶舌不作不谨慎之语守护根门于食而知量勤觉醒期望沙门性强学而恭敬不多积蓄〔戒行〕不缓慢不勉励杂众勤远离启發精进不惜身命正念现前正知而心定心一境有慧而非哑羊之彼等舍利弗[P.200]可说舍利弗我令同梵行者自非法出令住于正法教授同梵行者舍利弗教诫同梵行者

舍利弗汝应如是学

一百六十八

于其处舍利弗告诸比丘言

「友破戒坏戒者正定之基则毁正定无有时坏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基则毁无有如实智见时坏如实智见者厌离欲之基则毁无有毁离欲时坏厌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基则毁

譬如树之枝叶毁坏其芽亦不生长外皮与木质及心皆不生长正如是破戒坏戒者正定之基则毁无有正定时坏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基则毁无有如实智见时坏如实智见者厌离欲之基则毁无有厌离欲时坏厌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基则毁

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基圆足有正定时圆足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基圆足有如实智见时圆足无有如实智见者厌离欲之基圆足有厌离欲时圆足厌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基圆足

[P.201]

譬如树之枝叶圆足其芽亦生长外皮与木质及心皆生长正如是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基圆足有正定时圆足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基圆足有如实智见时圆足如实智见者厌离欲之基圆足有厌离欲时圆足厌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基圆足

一百六十九

其时具寿阿难往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交换欢喜可慰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谓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齐几何始能速了知善法又善觉多觉又不忘其觉者耶

「具寿阿难者是多闻具寿阿难自以辩才能说

「因此舍利弗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具寿舍利弗回答具寿阿难「友唯然」具寿阿难言

「友舍利弗世间有比丘于义善巧又善巧于本文又善巧于文又善巧于训释之词又善巧于〔文之〕连络舍利弗比丘齐如是始能速了知善法又善觉又多觉又不忘其觉者

「友稀有哉未曾有哉具寿阿难如斯善说具寿阿难成就此等之五法我等乃思惟具寿阿难善巧于义善巧于本文善巧于文善巧于训释之词善巧于〔文之〕连络

[P.202]一百七十

尔时具寿阿难在憍赏弥之瞿私多园其时具寿跋陀耆诣具寿阿难之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庆慰交换欢喜可慰之语已坐于一面具寿阿难告坐于一面之跋陀耆言

「友跋陀耆见之最上者何耶闻之最上者何耶乐之最上者何耶想之最上者何耶有之最上者何耶

「友有梵天〔自〕胜不为他胜以一切为见自在见彼梵天者是见之最上有名极光净之诸天于乐殊胜流注普徧流注彼等于某时或某处而發感语呜呼乐哉呜呼乐哉闻彼之声者是闻之最上有名徧净之诸天彼等喜足而受寂静乐是乐之最上有生于无所有处之诸天是想之最上有生于非想非非想处之诸天是有之最上

具寿跋陀耆之所言合于群众〔之意见〕

「具寿阿难是多闻具寿阿难自以辩才能说

「因此跋陀耆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具寿跋陀耆回答具寿阿难「友唯然」具寿阿难言

「友随见而有诸漏之尽是见之最上随闻而有诸漏之尽是闻之最上随得安乐而有诸漏之尽是乐之最上随有想而有诸漏之尽是想之最上随有而有诸漏之尽是有之最上

[P.203]摄句

嫌恨除去有二论议共住發问
想受灭谏诲了知跋陀耆

第十八 优婆塞品

一百七十一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堕于有畏何等为五

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堕于有畏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无畏何等为五

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无畏

一百七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非无畏而住家何等为五

[P.204]杀生乃至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非无畏而住家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无畏而住家何等为五

离杀生乃至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无畏而住家

一百七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如相随堕地狱何等为五

杀生乃至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如相随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如相随生天国何等为五

即离杀生乃至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如相随生天国

一百七十四

其时给孤独长者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若不断五种之怖则可谓无戒生于地狱何等为五

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P.205]长者若不断此等五种之怖则可谓无戒生于地狱

长者若断五种之怖则可谓具戒生于善趣何等为五

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长者杀生者依杀生之因缘亦生现法之怖亦生当来之怖受心之苦由于离杀生则不生现法之怖不生当来之怖〔又〕不受心之苦离杀生者如是之怖怨得止息

长者不与取者长者邪欲行者长者虚诳语者长者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者依有谷果酒酒分放逸处因缘亦生现法之怖与怨亦生当来之怖又受心之苦离有谷酒果酒酒分放逸处则不生现法之怖不生当来之怖〔又〕不受心之苦离有谷酒果酒酒分放逸处者如是之怖怨得止息

杀害诸众生     又作虚诳语
偷取世不与     又通他人妻
沈湎于谷物     草果酒之人
不断五种怨     名为无戒者
身坏无智慧     彼乃堕地狱
不杀诸众生     不言虚诳语
不偷世不与     不通他人妻
[P.206]不沈湎谷物     草果酒之人
断五种怨已     名为有戒者
身坏有智慧     彼乃生善趣

一百七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旃陀罗优婆塞之垢优婆塞之最下劣何等为五

无信无戒侥幸瑞相信瑞相而不信业外求可供养者以事彼为先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旃陀罗优婆塞之垢优婆塞之最下劣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宝优婆塞之红莲华优婆塞之白莲华何等为五

有信具戒不侥幸瑞相信业而不信瑞相不外求可供养者以事彼为先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宝优婆塞之红莲华优婆塞之白莲华

一百七十六

其时给孤独长者由五百优婆塞所簇拥而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言

「长者汝等供给比丘僧伽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然而长者勿思『我等供给比丘僧伽衣服饮食床座治药及资具』而满足是故长者应如是学

[P.207]

『我等应如何恒喜远离而住耶

长者汝等应如是学

〔世尊〕作如是说时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此乃世尊之所说『长者汝等供给比丘僧伽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然而长者勿思「我等供给比丘僧伽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而满足是故长者应如是学「我等应如何恒喜远离而住耶」长者汝等应如是学』大德圣弟子喜远离而住时于彼无五处彼欲所引之一切苦其时于彼则无又彼欲所引之乐其时于彼则无又彼不善所引之苦其时于彼则无又彼不善所引之乐其时于彼则无又彼善所引之苦其时于彼则无大德圣弟子具足远离之喜而住时于彼则无此等之五处

[P.208]「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圣弟子喜远离而住时于彼无五处彼欲所引之一切苦其时于彼则无又彼欲所引之乐其时于彼则无又彼不善所引之苦其时于彼则无又彼不善所引之乐其时于彼则无又彼善所引之苦其时于彼则无舍利弗圣弟子具足远离之喜而住时于彼则无此等之五处

一百七十七

「诸比丘优婆塞不可作此等五种贩卖何等为五

贩刀剑贩人贩肉贩酒贩毒

诸比丘优婆塞不可作此等五种贩卖

一百七十八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如是耶此人以断杀生离杀生国王捕彼以离杀生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或见或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杀生离杀生国王捕彼以离杀生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不曾见不曾闻显示彼作恶业——[P.209]此人或杀女人或〔杀〕男子因此国王捕彼以杀生之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如是见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曾闻当来可闻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是耶谓此人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国王捕彼以离不与取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或曾见或曾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国王捕彼以离不与取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不曾见不曾闻显示彼作恶业——此人自某村自某林不与取称为窃取者因此国王捕彼以不与取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曾如是见或曾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曾闻又当来可闻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如是耶谓此人断邪欲行离邪欲行国王捕彼以离邪欲行之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或曾见或曾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邪欲行离邪欲行国王捕彼以离[P.210]邪欲行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不曾见不曾闻显示彼作恶业——此人通他之女人童女因此国王捕彼以邪欲行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曾如是见或曾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曾闻当来可闻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如是耶谓此人断虚诳语离虚诳语国王捕彼以离虚诳语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或曾见或曾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虚诳语离虚诳语国王捕彼以离虚诳语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不曾见不曾闻显示彼作恶业——此人依虚诳语从长者或长者子得利因此国王捕彼以虚诳语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曾如是见或曾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曾闻当来可闻

「诸比丘汝等如何谓此耶谓此人断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国王捕彼以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曾见或曾闻耶

「大德不然

「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我亦谓此人断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离谷[P.211]果酒酒分之放逸处国王捕彼以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不曾见不曾闻显示彼作恶业——此人耽溺于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或杀女人或男子此人耽溺于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从某村或某林不与取称为窃取者此人耽溺于谷酒木酒酒分之放逸处通他女人或童女此人耽溺于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依虚诳语从长者或长者子得利因此国王捕彼以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故或打或缚或放逐或發洩愤怒汝等曾如是见或曾闻耶

「大德我等曾见曾闻当来可闻

一百七十九

其时给孤独长者为五百优婆塞所围绕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其时世尊告具寿舍利弗言

「舍利弗诸在家白衣作业于五学处而为所拥护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彼得记说若希望则自地狱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境已尽无幸处恶趣险难已尽我乃预流者是不堕法是为决定而终极等觉如何于五学处作业而为所拥护耶

[P.212]

舍利弗世间有圣弟子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

以此等五学处作业为所拥护如何于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耶

舍利弗世间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御调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彼若证此第一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不清净之心得清净不洁白之心得洁白

复次舍利弗〔世〕间有圣弟子于法成就证净世尊之法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是应自知彼若证此第二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不清净之心得清净不洁白之心得洁白

复次舍利弗〔世〕间有圣弟子于僧伽成就证净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应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和敬行者所谓四双补特伽罗八士补特伽罗是此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之无上福田彼若证此第三增上心之现法乐住[P.213]则不清净之心得清净不洁白之心得洁白

复次舍利弗圣弟子成就圣所爱之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能發三摩地之戒彼若证此第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不清净之心得清净不洁白之心得洁白

此等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舍利弗诸在家白衣作业于五学处而为所拥护又四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彼得记说若希望则自地狱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境已尽无幸处恶趣险难已尽我乃预流者是不堕法是为决定而终极等觉

见地狱恐怖     避免一切恶
受持圣法已     智者避诸恶
不害众生命     皆有强劲力
知而不虚诳     勿盗他人物
自有妻满足     不通他人妻
心迷果酒类     酒分人勿饮
随念正自觉     又随寻善法
为众无恼害     修习饶益心
有所施法时     希功德利益
先于寂静者     施所施大果
我今说寂静     舍利弗谛听
[P.214]若有黑与白     赤色之与黄
斑点或一色     又有鸽色牛
一切诸种中     良驯之牡牛
具有引荷力     直进且疾行
唯彼引荷力     彼毛色调见
如是人之中     生于如何姓
刹帝婆罗门     农商工屠业
一切诸种中     训练善行仪
信仰而具戒     语实而心惭
已断生与死     完全清净行
卸荷无系缚     已所作无漏
通达一切法     无执者安乐
离尘垢田中     布施有多报
凡夫不知逝     愚痴无所闻
別处无布施     不侍寂静人
智者尚寂静     亲侍有智人
植信善逝者     根本坚立时
彼等生天国     或往善姓家
次第得涅槃     如是智人证

一百八十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于憍萨罗〔国〕世尊行走大道于随一地方见沙罗树大林见已自大道离去而彼沙罗林处至已入彼沙罗林于随一地方面[P.215]现微笑尔时具寿阿难谓「世尊有何因何缘而面现微笑耶无因则世尊乃不现微笑」尔时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有何因何缘而面现微笑耶无因世尊不现微笑

「阿难往昔此处有城繁荣兴盛人多居住人口密集阿难近于此城是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所居住复次阿难于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处有名为迦毘尸(Gavesi)之优婆塞不圆满〔五〕戒阿难迦毘尸优婆塞指示而劝导五百优婆塞彼等〔亦〕不圆满〔五〕戒阿难其时迦毘尸优婆塞谓『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优婆塞是上首是劝导者我不圆满戒此等五百优婆塞亦不圆满戒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无优越我乃优越』阿难其时迦毘尸优婆塞诣彼等五百优婆塞之处至已告彼等五百优婆塞言『具寿等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我为戒圆满之人』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之优婆塞谓『贤者迦毘尸于我等多利益是上首是劝导者贤者迦毘尸实圆满其戒我等岂弗然』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即诣迦毘尸优婆塞处至已白迦毘尸优婆塞言『贤者迦毘尸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此等五百优婆塞为戒圆满人』阿难其时迦毘尸优婆塞谓『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之优婆塞是上首是劝导者我圆满戒[P.216]此等五百优婆塞亦圆满戒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无优越我乃优越』阿难其时迦毘尸优婆塞即诣彼五百优婆塞至已告彼等五百优婆塞言『具寿等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我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婬卑猥法』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谓『贤者迦毘尸者多利益我等是上首是劝导者贤者迦毘尸实当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婬卑猥法我等岂弗然耶』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即诣迦毘尸优婆塞处至已白迦毘尸优婆塞言『贤者迦毘尸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此等五百优婆塞亦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婬卑猥法』阿难其时迦毘尸优婆塞谓『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优婆塞是上首是劝导者我圆满戒此等五百优婆塞亦圆满戒又我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婬卑猥法此等五百之优婆塞亦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婬卑猥法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无优越我乃优越』阿难其时迦毘尸优婆塞即诣彼等五百优婆塞处至已告彼等五百优婆塞言『具寿等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我为一食者废除夜食远离非时食』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谓『贤者迦毘尸多利益我等为上首是劝导者贤者迦毘尸实当为一食者废除夜食远离非时食我等岂弗然耶』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即诣迦毘尸优婆塞处至已白迦毘尸优婆塞言[P.217]『贤者迦毘尸自今日以后当存念此等五百优婆塞亦为一食者废除夜食远离非时食』阿难其时迦毘尸优婆塞谓『我多利益此等五百优婆塞为上首是劝导者又我圆满戒此等五百优婆塞亦圆满戒又我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婬卑猥法此等五百优婆塞亦为梵行者是远行者远离婬卑猥法我为一食者废除夜食远离非时食如是此〔因〕完全相等毫无优越我乃优越』阿难其时迦毘尸优婆塞诣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之处至已白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言『大德我愿得从世尊出家愿得具足〔戒〕』阿难迦毘尸优婆塞得从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出家得具足〔戒〕复次阿难迦毘尸比丘自受具足戒未久独处远离扰闹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善男子等正自家趣向非家彼之无上梵行之终极完具不久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再不还于现状阿难迦毘尸比丘为阿罗汉之一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之优婆塞谓『贤者迦毘尸多利益我等为上首为劝导者而此贤者迦毘尸剃除须发披著袈裟衣自家而趣向非家我等岂弗然耶』阿难其时彼等五百优婆塞即诣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处[P.218]白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言『大德我等愿得从世尊出家愿得具足〔戒〕』阿难彼等五百优婆塞即得从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出家得具足〔戒〕阿难迦毘尸比丘谓『我此无上之解脱乐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愿此等五百之比丘其无上之解脱乐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阿难其时彼等五百比丘独处远离扰闹而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善男子正自家而趣向非家彼之无上梵行之终极完具不久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证知生者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再不还于现状

阿难如是彼等五百比丘以迦毘尸为上首依次而上次第卓越于胜行作证无上解脱以故阿难应如是学

我等依次第而上次第卓越于胜行当作证无上解脱

阿难应如是学

摄句

[P.219]畏无畏地狱第五旃陀罗
贩卖国王在家乃迦毘尸

第十九 阿兰若品

一百八十一

「诸比丘有此等五者是住树林者以何为五耶

以钝故痴故有住林者有恶欲恶性故是住林者有憍慢故乱心故是住林者有诸佛诸佛弟子所赞故是住林者唯依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是住林者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林者

诸比丘于此等五种住林者中所谓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而为住林者此等是五种住林者中之第一为最为首为上为胜

诸比丘譬如由牛之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醍醐者此中说为第一正如是诸比丘在此等五住林者中所谓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而为住林者此等五种住林者中为第一为最为首为上为胜

一百八十二~一百八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粪扫衣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树下坐行者

[P.220]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塚间坐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回处坐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常坐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随得座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一食行者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之不后食行者

一百九十

「诸比丘此等是五种乞食行者以何为五耶

钝故痴故有乞食行者恶欲恶性故有乞食行者憍慢故乱心故有乞食行者诸佛诸佛弟子所赞故有乞食者唯依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有乞食行者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乞食行者

诸比丘在是等五种乞食行者中所谓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而为乞食行者此等为五种乞食行者中第一为最为首为上为胜

诸比丘譬如由牛之出乳由乳出酪由酪出生酥由生酥出熟酥由熟酥出[P.221]醍醐者此中说为第一正如是诸比丘在此等五种乞食行者中所谓唯依彼之少欲唯依喜足唯依俭约唯依远离唯依求彼〔善行〕而为乞食行者此等为五种乞食行者中第一为最为首为上为胜

摄句

住林粪扫衣树下塚间回处坐
常坐随得座一食不后食与乞食

第二十 婆罗门品

一百九十一

「诸比丘此等五种昔时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昔时婆罗门唯近于婆罗门女非近于非婆罗门女诸比丘今时婆罗门者亦近于婆罗门女亦近于非婆罗门女诸比丘今时之狗唯近于牝狗非近于非牝狗诸比丘是第一种昔时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P.222]三诸比丘昔时婆罗门唯近于受胎期中之婆罗门女非近于非受胎期中诸比丘今时婆罗门亦近于受胎期中之婆罗门女亦近于非受胎期中〔之婆罗门女〕诸比丘今时之狗唯近于受胎期中之牝狗非近于非受胎期中〔之牝狗〕诸比丘是第二种古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诸比丘昔时婆罗门不购不卖婆罗门女唯相爱而已为相续共住而营生诸比丘今时婆罗门亦购亦卖婆罗门女亦相爱为相续共住而营生诸比丘今时狗不购不卖牝狗唯相爱而已为相交共住而营生诸比丘是第三种古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诸比丘昔时婆罗门即使财金亦不为贮蓄诸比丘今时婆罗门即使财金亦为贮蓄诸比丘今时之狗即使财金亦不为贮蓄诸比丘是第四种古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诸比丘昔时婆门于夕为夕食于朝为朝食而乞求施食诸比丘今时婆罗门唯欲食得满腹已且携残余而去诸比丘今时之狗于夕为夕食于朝为朝食而乞求施食诸比丘是第五种古之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诸比丘此等五种之昔时婆罗门性今时可见于狗之间非于婆罗门之间

一百九十二

[P.223]

其时头那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交换欢喜可慰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头那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我闻沙门瞿昙不向衰老老年年迈高龄之婆罗门问讯或起立或让席尊者瞿昙此乃确实如是尊者瞿昙者不向衰老老年年迈高龄之婆罗门问讯或起立或让席尊者瞿昙此非完全圆熟

「头那汝非宣称为婆罗门耶

「尊者瞿昙正说者可以语婆罗门为母父两者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受持读诵真言古传说于三吠陀及第五并通达语汇法式语分別能语而精通文法于顺世论及大人相〔所记述之文义〕无不受持尊者瞿昙其正说者可相同以我而语尊者瞿昙我亦为婆罗门父两者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被不谤出生之论受持读诵真言古传说于三吠陀及第五并通达语汇法式语分別能语而精通文法于顺世论及大人相〔所记述之文义〕无不受持

[P.224]「头那诸婆罗门中昔时之圣者为真言之作者为真言之能说者又属于彼等之古集读诵口授集成者今时之婆罗门随诵而随说随说〔彼等之〕所说随〔彼等之〕所口授而口授〔所谓彼等者〕即阿咤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咤迦叶波仆虞哥等是彼等者施设此等五婆罗门即等于梵天等于天上守护界限超越界限第五为婆罗门中之旃陀罗头那汝乃彼等中何者耶

「尊者瞿昙我不知此等五种婆罗门唯知我乃婆罗门尊者瞿昙若请为我说法是甚幸使我得知此等五种婆罗门

「诚然婆罗门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头那婆罗门回答世尊「尊者诚然」世尊曰

「头那云何相等于梵天之婆罗门耶头那世间有婆罗门父两者皆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彼行四十八年间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为师而寻求师财头那又此中法者何耶不依农事不依商业不依放牧[P.225]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行而不侮蔑钵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剃除须发披著袈娑自家趣向非家彼如是出家而与慈心俱行徧满一方而住如是〔徧满〕第二第三第四〔方而住〕如是横徧于一切世界以与慈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害心徧满而住与悲与喜与舍俱行心徧满一方而住如是徧满第二第三第四〔方而住〕如是横徧于一切世界与慈俱行广大无量无怨无害心徧满而住彼修此等之四梵住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梵世头那如是相等于梵天之婆罗门

头那又云何相等于天之婆罗门耶头那世间有婆罗门父两者皆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彼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为师寻求师财头那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农事不依商业不依放牧[P.226]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行而不侮蔑于钵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而寻求妻头那此中法者何耶不购〔女〕不卖〔己〕唯〔寻求〕给予以〔手〕〔浇〕水之婆罗门女彼唯亲近婆罗门女非刹帝利女非毘舍女非首陀女非旃陀罗女非猎师女非箧匠女非车匠女不亲近补羯婆女不亲近怀胎女不亲近授乳女不亲近非受胎期中女头那婆罗门者何故不亲近怀胎女耶头那若婆罗门亲近怀胎女则彼童男或童女者称为大粪聚生是故头那婆罗门不亲近怀胎女头那婆罗门何故不亲近授乳女耶头那若婆罗门亲近授乳女则彼童男或童女者称为饮不净是故头那婆罗门不亲近授乳女头那婆罗门何故不亲近非受胎期中女耶婆罗门女不为欲不为戏不为适悦唯为子孙相续于婆罗门而做婆罗门女彼得子已剃除须发披著袈裟自家趣向非家彼乃如是出家离欲乃至[P.227]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修此等四静虑已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头那如是相等于天之婆罗门

头那又云何而为守护界限之婆罗门耶头那世间有婆罗门父两者皆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之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彼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为师寻求师财头那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农事不依商业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行而不侮蔑于钵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而寻求妻头那此中之法者何耶不购〔女〕不卖〔已〕唯〔寻求〕给予以〔手灌〕水之婆罗门女彼唯亲近婆罗门女非刹帝利女非毘舍女非首陀女非旃陀罗女非猎师女非箧匠女非车匠女不亲近补羯裟女不亲近怀胎女不亲近授乳女不亲近非受胎期中之女头那婆罗门何故不亲近怀胎女耶头那若婆罗门亲近怀胎女乃至唯为子孙相续于婆罗门而做婆罗门女彼得子已希望其子之宠爱栖息于家族不自家趣向非家整备昔时婆罗门之界限而住其处不踰越整备昔时婆罗门界限之婆罗门住于其处则不踰越头那是故称为守护界限之婆罗门头那如是为守护界限之婆罗门

[P.228]

头那又如何为超越界限之婆罗门耶头那世有婆罗门父两者不被谤出生之论彼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完全如法非于非法为师而寻求师财头那又此中之法者何耶不依农事不依商业不依放牧不依弓刀不依事王不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行而不侮蔑于钵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即如法非法购〔女〕亦卖〔己〕而寻求妻亦〔寻求〕给予以〔手灌〕水之婆罗门女彼亲近婆罗门女亦亲近刹帝利女毘舍女首陀女旃陀罗女猎师女箧匠女车匠女补羯娑女怀胎女授乳女受胎期中女非受胎期中女彼之婆罗门女者为欲为戏为适悦亦为子孙相续于婆罗门而有婆罗门女俱备昔时婆罗门之界限而不住于其处若踰越之头那是故称为超越界限之婆罗门头那如是为超越界限之婆罗门

头那又如何为婆罗门中旃陀罗之婆罗门耶头那世间有婆罗门父两[P.229]者皆生而纯正托胎清净乃至七世父祖皆是纯正不被谤出生之论彼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学习真言四十八年间行童贞之梵行已学习真言已虽如法非法依农事依商业依放牧依弓刀依事王亦依随一之工巧纯依乞食而不侮蔑于钵为师寻求师财彼奉献师财于师已即如法非法购〔女〕卖〔己〕而寻求妻亦寻求给予以〔手灌〕水之婆罗门女彼亦亲近婆罗门女亦亲近刹帝利女毘舍女首陀女旃陀罗女猎师女箧匠女车匠女亦亲近补羯裟女怀胎女授乳女受胎期中女非受胎期中女彼之婆罗门女者为欲为戏为适悦亦为子孙相续于婆罗门而有婆罗门女彼乃依一切之业而为活命然而婆罗门众者语彼『汝即称为婆罗门何故依一切之业而为活命耶』彼答言『譬如火燃烧清净物亦燃烧不清净物因此不污于火』正如是婆罗门依一切之业而为活命然婆罗门不污头那依一切业而为活命故称为婆罗门中旃陀罗之婆罗门头那如是为婆罗门中旃陀罗之婆罗门

头那诸婆罗门中昔时之圣者乃真言之作者真言之能说者又属于彼等之古集读诵口授集成者今时之婆罗门随诵随说随说〔彼等之〕所说[P.230]〔彼等之〕所口授而口授〔所谓彼等者〕即阿咤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坂迦叶波仆虞哥等是彼等施设此等五种之婆罗门即相等于梵天等于天上守护界限超越界限于第五为婆罗门中之旃陀罗头那汝乃彼等中之何者耶

「尊者瞿昙我等尚不等值于婆罗门中之旃陀罗奇哉尊者瞿昙乃至承尊者瞿昙当摄受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九十三

尔时伤歌逻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庆慰交换欢喜可慰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是何因何缘纵然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于其时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复次尊者瞿昙是何因何缘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于其时能得辩才况且读诵耶

「婆罗门以缠缚于欲贪随逐于欲贪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欲贪出离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他利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P.231]或浑浊为赤色黄色青色真红色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不如实知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欲贪随逐于欲贪之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欲贪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缠缚于嗔随逐于嗔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嗔恚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水钵〔钵中之水〕以火加热沸腾洋溢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不如实知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嗔随逐于嗔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嗔恚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缠缚于惛眠随逐于惛眠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惛眠出离[P.232]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为青苔所蔽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面貌而不如实知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惛眠随逐于惛眠之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惛眠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之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缠缚于掉悔随逐于掉悔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掉悔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为风所吹动漂荡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不如实知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掉悔随逐于掉悔之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掉悔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P.233]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缠缚于疑随逐于疑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之疑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被扰浊含泥且置于暗处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不如实知不见正如是婆罗门以缠缚于疑随逐于疑心而住且不如实知已生之疑出离之时其时亦不如实知不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不得辩才况不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欲贪不随逐于欲贪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欲贪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他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俱利[P.234]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或不浑浊为赤色黄色真红色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欲贪不随逐于欲贪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欲贪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得辩才况读诵耶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嗔不随逐于嗔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嗔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以火不加热不沸腾不洋溢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嗔不随逐于嗔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嗔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一〇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惛眠不随逐于惛眠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惛眠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P.235]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不为青苔所蔽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惛眠不随逐于惛眠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惛眠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一一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掉悔不随逐于掉悔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掉悔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不为风所吹动漂荡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掉悔不随逐于掉悔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掉悔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乃至他利乃至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P.236]一二

复次婆罗门以不缠缚于疑不随逐于疑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疑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他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婆罗门譬如有水钵〔钵中之水〕澄清无秽置于明处有眼之人于其中凝视己之面貌而如实知见正如是婆罗门以不缠缚于疑不随逐于疑心而住且如实了知已生疑出离之时其时亦如实知见己利其时亦如实知见他利其时亦实如知见俱利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婆罗门有此因此缘于长夜读诵真言亦于其时能得辩才况不读诵耶婆罗门有此因此缘于长夜不读诵真言亦于其时能得辩才况读诵耶

一三

「尊者瞿昙奇哉乃至当摄受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九十四

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复次尔时迦罗那婆罗门承担栗[P.237]遮毘人之工程迦罗那婆罗门见宾阇尼婆罗门自远方而来见已语于宾阇尼婆罗门言

「友宾阇尼今于日中自何处来耶

「我自沙门瞿昙处来此

「友宾阇尼沙门瞿昙之慧力当云何耶谓〔彼〕是智者耶

「我乃不敢当我如何可知沙门瞿昙之慧力得知沙门瞿昙之慧力者唯有能相等于彼者

「友宾阇尼汝以最胜之赞叹称赞沙门瞿昙

「我乃不敢当我如何可赞叹沙门瞿昙彼尊者瞿昙唯有依〔自〕所赞叹〔之德〕而加以赞叹〔无其他赞叹方法〕为天与人中之最胜

「友宾阇尼汝见如何义理而如是极为赞叹沙门瞿昙耶

「譬如有人饱食最上味时则不再希望其余下味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沙门瞿昙之法则不再希望〔聆听〕其余众多沙门婆罗门之论譬如有人为饥饿而衰恼欲得甜饭团彼每于啖食必得甘纯滋味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尊者瞿昙之法当比余等之任何〔法〕更得欢喜〔更〕得心之澄净譬如有人欲得黄色或赤色之旃檀[P.238]树枝彼嗅其下方或中方或上方之任何一方亦唯得纯妙之香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世尊瞿昙之法则比余等之任何〔法〕更得欢喜〔更〕得喜悦譬如有人恼苦剧病有良医可立即除去彼恼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尊者瞿昙之法则忧恼者比余等之任何更易消灭譬如有莲池水澄水甘水冷水净岸美可悦有人为热所苦为热所恼而疲劳口渴欲来饮食彼入其莲池且浴且饮已一切之苦痛疲劳热恼者止息正如是或契经或应颂或记说或未曾有法若谛听彼尊者瞿昙之法则一切之苦痛疲劳热恼者比余等之任何更易止息

如是说时迦罗那婆罗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之处合掌恭敬而三度唱言感激赞叹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宾阇尼奇哉宾阇尼奇哉宾阇尼譬如唤起隐藏者或如启發[P.239]掩饰者或如指示道路于迷途者如于黑暗中捧举油灯有眼者可见诸色正如是友宾阇尼以种种方法开示其法宾阇尼我自归依彼尊者瞿昙〔自归依〕法与比丘僧伽宾阇尼当摄受我自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九十五

尔时世尊住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复次其时五百栗遮毘人服侍世尊若干栗遮毘人是青色彩青色著青衣著青色装饰若干栗遮毘人是黄色彩黄色著黄衣著黄色装饰若干栗遮毘人是赤色彩赤色著赤衣著赤色装饰若干栗遮毘人是白色彩白色著白衣著白色装饰是故世称色炫耀宾阇尼婆罗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之处合掌恭敬而白〔世尊〕言「世尊为我起辩才善逝为我起辩才」世尊曰「宾阇尼汝以辩才而说」时宾阇尼婆罗门即在世尊之面前以适宜之偈颂而赞叹

「晨开香不失     如红莲花香
见辉放光者     如赫日照空」

尔时彼等栗遮毘人奉献五百件上衣与宾阇尼婆罗门宾阇尼婆罗门将五[P.240]百件上衣奉献于世尊世尊告彼等栗遮毘人言

「栗遮毘众世间有五宝之出现甚为难得何等为五

世间有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出现甚为难得于世间有如来宣说法律于补特伽罗甚为难得世间有了知如来所说法律之补特伽罗甚为难得世间有了知如来所说法律而行法随法之补特伽罗甚为难得世间有知恩感恩之补特伽罗甚为难得

栗遮毘众世间有如是等五宝之出现者甚为难得

一百九十六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犹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有五大梦之呈现何等为五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是以此大地为大床以雪山王为枕置左手于东海上置右手于西海上置两足于南海上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一大梦之呈现

复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P.241]脐生出一种名为悌利亚之草扩散于空中而立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二大梦之呈现

复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者〔自脚趾端〕乃至膝盖有黑首之白蚁以足匍匐而上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三大梦之呈现

复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于足边有不同羽色之四鸟自四方而来落下化为纯白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四大梦之呈现

复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登越大粪山登而经行不为粪所污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乃第五大梦之呈现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以此大地为大床以雪山王为枕置左手于东海上置右手于西海上置两足于南海上者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现等觉为无上正觉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一大梦之呈现

[P.242]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自脐生出一种名为悌利亚之蔓草扩散于空中而立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觉悟八支圣道已乃至善开示天人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二大梦之呈现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自脚趾端〕乃至膝盖有黑首白蚁以足匍匐而上诸比丘众多之在家白衣终生归依如来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三大梦之呈现

一〇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于足边有不同羽色之四鸟自四方而来下落化为纯白诸比丘此等之四色者乃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是彼等于如来所宣说之法律中自家而趣向非家作证无上解脱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四大梦之呈现

一一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登越大粪山登而经行不为粪所污诸比丘如来虽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及资具然如来不结不失正气不坚执而受用此等彼为现等觉者此乃第五大梦之呈现

诸比丘在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成等觉以前为未现等觉之菩萨此等乃五大梦之呈现

[P.243]一百九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雨之障碍而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火界怒于上空已生之云依此而散乱诸比丘此为第一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复次诸比丘风界怒于上空已生之云依此而散乱诸比丘此为第二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复次诸比丘罗睺阿修罗王以手受水而溅于大海诸比丘此为第三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复次诸比丘云雨之天怠慢诸比丘此为第四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复次诸比丘人人行非法诸比丘此为第五雨之障碍观相者不及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诸比丘此等五者为雨之障碍观相者不知此观相者之眼不及此

一百九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支之语者是善说是不恶说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何等为五

[P.244]

应时之语真实之语柔软之语引利之语慈心之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语者是善说是不恶说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

一百九十九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其中有家之人则由五处而生多福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见已则心纯净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天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起迎问讯而劝座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于高贵家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除悭垢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自在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随能随力而分与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俸禄之道

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有人若请问听法诸比丘其家族能行生大慧之道

[P.245]诸比丘有戒之出家者近于家时其中有家之人则由此等五处而生多福

二百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出离之要何等为五

诸比丘世间思惟于欲之比丘其心不出诸欲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离欲之比丘其心入于离欲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诸欲系由欲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为诸欲之出离

复次诸比丘思惟于恚之比丘其心不出于恚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无恚之比丘其心入于无恚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恚系由恚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为恚之出离

复次诸比丘思惟于害之比丘其心不出于害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无害之比丘其心入于无害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害系由害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害之出离

[P.246]

复次诸比丘思惟于色之比丘其心不出于色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无色之比丘其心入于无色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诸色系由色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为色之出离

复次诸比丘思惟于有身之比丘其心不出于有身不欢喜不安住不信解然而思惟有身灭之比丘其心入于有身灭欢喜安住信解彼之心善作善修善出善脱善离有身系由有身缘而生之一切苦痛热恼诸漏彼乃解脱彼即不受其苦受是名为有身之出离

彼则欲喜亦不随眠恚喜亦不随眠害喜亦不随眠色喜亦不随眠有身喜亦不随眠彼则欲喜不随眠之故恚喜不随眠之故害喜不随眠之故色喜不随眠之故有身喜不随眠之故诸比丘此比丘无随眠已断渴爱已离诸结由正思惟现观已作苦之边际

诸比丘此等为五种出离之要

[P.247]摄句

头那伤歌逻迦罗那宾阇尼
大梦善恶语有戒出家与出离

第五之五十

第二十一 金毘罗品

二百一

一时世尊住金毘罗之竹林尔时具寿金毘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金毘罗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缘如来圆寂时正法不久住耶

「金毘罗如来圆寂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崇不敬〔大〕师而住不崇不敬〔佛〕法而住不崇不敬僧伽而住不崇不敬其学而住不相互崇敬而住金毘罗此是如来圆寂时正法不久住之因缘

「复次大德有何因何缘如来圆寂时正法久住耶

「金毘罗如来圆寂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崇敬〔大〕师而住崇敬〔佛〕法而住崇敬僧伽而住崇敬其学而住相互崇敬而住金毘罗此是如来圆寂时正法久住之因缘

[P.248]二百二

「诸比丘此等是听法之五利以何为五耶

闻所未闻净其已闻断其所惑正其所见彼心欢喜

诸比丘此等是听法之五利

二百三

「诸比丘若王之良马成就五支则为适意于王适于王之使用为王之股肱以何为五耶

直行速疾柔软忍辱与净性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支之王善良马则为适意于王适于王之使用为王之股肱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五法之比丘是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五耶

直行速疾柔软忍辱与净性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施是应合掌是世之无上福田

二百四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以何为五耶

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

二百五

「诸比丘此等是五心荒芜以何为五耶

[P.249]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大〕师困惑怀疑不信解不信任诸比丘凡比丘于〔大〕师困惑怀疑不信解不信任时彼心则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其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之心是第一心之荒芜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法困惑于僧伽困惑于学困惑于同梵行者怨怒不欢心激荒废诸比丘凡比丘于同梵行者怨怒不欢心激荒废之时彼心则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其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之心是第五心之荒芜

诸比丘此等是五心之荒芜

二百六

「诸比丘此等是五心缚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凡比丘于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时彼心则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其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之心是第一之心缚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不离贪于色不离贪为所欲为[P.250]食满腹已耽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愿得天众身而行梵行即我依此戒或依禁或依苦行或依梵行而或可为天或可为随一之天诸比丘凡为比丘愿得天众身而行梵行即我依此戒或依禁或依苦行或依梵行而或可为天或可为随一之天彼心则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其不倾向于炽然修习恒常勤行之心是五心缚

二百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粥之德以何为五耶

治饥愈渴顺风清净〔血〕管消化胃之残食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粥之德

二百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嚼杨枝之失以何为五耶

不适可于眼口放恶臭味神经不净胆汁与痰缠络食物食物不甘于彼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嚼杨枝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咀嚼杨枝之德以何为五耶

适可于眼口不放恶臭味神经清净胆汁与痰不缠络食物食物甘于彼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咀嚼杨枝之德

[P.251]二百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以拉长歌音而诵法之失以何为五耶

己亦爱著其音他亦爱著其音在家众非难我等歌咏正如是此等之释迦子亦歌咏或修练音调而妨碍定心尔后之人模倣〔于彼〕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以拉长歌音而诵法之失

二百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失念不正知而入于睡眠之失以何为五耶

梦而苦惊而觉见恶梦诸天不护漏不净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失念不正知而入于睡眠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念正知而入于睡眠之德以何为五耶

安眠安觉不见恶梦诸天守护不漏不净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住念正知而入于睡眠之德

摄句

金毘罗听法良马
心缚〔杨枝〕歌咏失念

[P.252]第二十二 骂詈品

二百十一

「诸比丘凡比丘而骂詈诃责梵行者或谤圣者须知必招致五失以何为五耶

或犯驱摈罪或绝向上之途或堕随一染污之犯或触于重病患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凡比丘而骂詈诃责梵行者或谤圣者须知必招致此等五失

二百十二

「诸比丘凡比丘而轻弄斗诤诤论起纷议起僧伽之争者须知必招致五失以何为五耶

未得不得已得退失恶评扬举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凡比丘而轻弄斗诤诤论起纷议起僧伽之争者须知必招致是等之五失

二百十三

「诸比丘此等乃无戒者破戒者之五失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无戒者破戒者由放逸因而招致财产大损失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一失

复次诸比丘于无戒者破戒者恶评扬举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二失

[P.253]

复次诸比丘无戒者破戒者不论入于刹帝利众或婆罗门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等任何之众亦无不畏惧怀赧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三失

复次诸比丘无戒者破戒者迷乱而命终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四失

复次诸比丘无戒者破戒者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为无戒者破戒者之第五失

诸比丘此等乃无戒者破戒者之五失

诸比丘此等乃有戒者圆足戒者之五德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有戒者圆足戒者依不放逸之因而得大财聚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一德

复次诸比丘于有戒者圆足戒者好评扬举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二德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戒者圆足戒者不论入于刹帝利众或婆罗门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等任何之众亦无所畏惧不怀赧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三德

一一

复次诸比丘有戒者圆足戒者不迷乱而命终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四德

一二

复次诸比丘有戒者圆足戒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诸比丘此为有戒者圆足戒者之第五德

[P.254]诸比丘此等乃有戒者圆足戒者之五德

二百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谈补特伽罗之失以何为五耶

即畅谈虚诳畅谈离间畅谈麤恶畅谈杂秽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谈补特伽罗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依慧而谈补特伽罗之德以何为五耶

不谈虚诳不谈离间不谈麤恶不谈杂秽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依慧而谈补特伽罗之德

二百十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以何为五耶

为多人非可爱非可意多敌多过失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以何为五耶

为多人可爱可意不多敌不多过失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

[P.255]二百十六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以何为五耶

为多人非可爱非可意又凶暴有追悔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忍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以何为五耶

为多人可爱可意不凶暴无追悔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忍之德

二百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端正者之失以何为五耶

自谤己智者知而诃责恶评扬举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不端正者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端正者之德以何为五耶

自不谤己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

二百十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不端正者之失以何为五耶

[P.256]

未信者不信一分之已信者相背驰于〔大〕师之教不能遵行尔后之人模倣〔于彼〕彼心不澄净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不端正者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何等为五耶

未信者信已信者更增〔信〕于〔大〕师之教能予遵行尔后之人模倣〔于彼〕彼心得澄净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端正者之德

二百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火之失以何为五耶

不适可于眼损色使衰弱同类聚能起颠倒之谈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火之失

二百二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摩偷罗〔国〕之失以何为五耶

不平坦多尘狗猛夜叉暴逆乞食者难得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摩偷罗〔国〕之失

摄句

[P.257]骂詈轻弄多谈之人二之不忍
二之不端正者火之五失摩偷罗五失

第二十三 长游行品

二百二十一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屡次作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失以何为五耶

不闻未闻已闻不净于一分之已闻非无畏受及重病患无友等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屡次作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游行之德以何为五耶

闻所未闻清净已闻于一分之已闻无所畏不受及重病患有友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游行之德

二百二十二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屡次作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失以何等为五耶

不得未得已得退失于一分之已得非无畏受及重病患无友等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屡次作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定游行之德以何为五耶

得其未得已得不退于一分之已得无畏不受及重病患有友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定游行之德

[P.258]二百二十三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以何为五耶

资具多而蓄多资具药多而蓄多药所作所办多而诸事不能专一〔于教〕不随顺与在家出家交而与在家出家杂住自彼住处出时顾恋而出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以何为五耶

资具不多而不蓄多资具药不多而不蓄多药所作所办不多而诸事专一〔于教〕随顺不与在家出家交而不与在家出家杂住自彼住处出时不顾恋而出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

二百二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以何为五耶

有住处悭有家悭有利养悭有德悭有法悭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久住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以何为五耶

无住处悭无家悭无利养悭无德悭无法悭是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限制住之德

二百二十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趣向在家之失以何为五耶

[P.259]

犯趣往非请犯屏处坐犯覆蔽座坐犯向女人说法及于五六语以上思惟多欲而住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趣向在家之失

二百二十六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比丘趣向在家超过期限而与在家人杂住之失以何为五耶

屡会女人会而有交往交往而信赖信赖而有动心令心动者可知招此事即或不欣行梵行或堕随一染污犯或弃学而返下劣

诸比丘此等五者乃比丘趣向在家超过期限而与在家人杂住之失

二百二十七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财之失以何为五耶

多财乃与火共多财乃与水共多财乃与王共多财乃与贼共多财乃与非可爱之嫡子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财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财之德以何为五耶

依多财而自乐欣喜给与正乐使母及父快乐欣喜给与正乐使子劳役者从仆快乐欣喜给与正乐令朋友与同僚快乐欣喜给与正乐于沙门婆罗门施供养有乐异熟招致天国〔之果〕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多财之德

[P.260]二百二十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午后食之失以何为五耶

诸外来者客宾不应时返报受诸供养之诸天不应时返报诸沙门婆罗门之一食者夜不食者离非时食者不应时返报奴仆劳役者从仆者懈怠作业非时之食不与精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午后食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时食之德以何为五耶

诸外来者客宾应时返报受诸供养之诸天应时返报诸沙门婆罗门之一食者夜不食者离非时食者应时返报奴仆劳役者从仆者不怠作业应时之食给与精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时食家之德

二百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以何为五耶

不净有恶臭怯惰起怖畏害友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以何为五耶

不净有恶臭怯惰起怖畏害友等是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

二百三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以何为五耶

忿怒怨恨猛毒二舌害友等是

[P.261]诸比丘此等五者是黑蛇之失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以何为五耶

忿怒怨恨猛毒二舌害友等是

诸比丘此中女人者即是猛毒诸比丘女人者倍增剧贪诸比丘此中女人者是二舌诸比丘女人者倍增离间语诸比丘此中女人者是害友诸比丘女人者倍越于贞节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女人之失

摄句

二长游行久住趣家
趣家货财二之黑蛇

第二十四 旧住品

二百三十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不可崇敬以何为五耶

无〔沙门之〕行状而威仪不全不多闻而所闻不持不持俭约而宴默不乐不语善良而不对谈善良无慧而钝是哑羊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不可崇敬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应予崇敬以何为五耶

[P.262]

有〔沙门之〕行状而威仪完整多闻而受持所闻俭约而乐于宴默语善良而对谈善良有慧不钝而非哑羊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应予崇敬

二百三十二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于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而尊敬应予以崇敬何等为五

具戒守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圆满轨则与所行见怖于微尘量之罪受学于学处如为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诸之初善中善后善者说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能多闻受持如是之法于语熟练于意随观于见善通达于语善良对谈则善良而优雅流畅清亮成就能令知义之语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诸漏已尽故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则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于同梵行者为可爱可意而尊敬应予以崇敬

二百三十三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能净住处以何为五耶

[P.263]

具戒受学于学处为多闻而于见善通达于语善良对谈则善良而优雅流畅清亮成就能令知义之语于近来者以法语而能有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之力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能清净住处

二百三十四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多益于住处以何为五耶

即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为多闻而乃至于见善通达还复缺与破复次各国比丘众之大比丘僧伽前来〔之时〕近于在家众而告之曰『友各国比丘众之大比丘僧伽前来作福是可作福之时』乐住于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如实乐欲则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是多益于住处

二百三十五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是悲愍在家以何为五耶

[P.264]

于增上戒劝导于现法令入于病人亲近『具寿令起见于阿罗汉之念』而唤起其念复次各国比丘众之大比丘僧伽前来告在家众曰『作福是可作福之时』复次所施于彼之诸食物或麤或妙者皆乐受用不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是悲愍在家

二百三十六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不查询不究诘而称赞于不可称赞之人不查询不究诘而毁嗤于可称赞之人不查询不究诘而示信于不可信之处不查询不究诘而示不信于可信之处令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何等为五

查询究诘而毁嗤于不可称赞之人查询究诘而称赞于可称赞之人查询究诘而示不信于不可信之处查询究诘而示信于可信之处不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P.265]二百三十七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不查询不究诘而称赞于不可称赞之人不查询不究诘而毁嗤于可称赞之人有住处悭有住处贪著有家悭有家贪著令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查询究诘而对不可称赞之人毁嗤查询究诘而对可称赞之人称赞无住处悭无住处贪著无家悭无家贪著不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二百三十八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不查询不究诘而对不可称赞之人称赞不查询不究诘而对可称赞之人毁嗤有住处悭有家悭有所得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天国以何为五耶

[P.266]

查询究诘而对不可称赞之人毁嗤查询究诘而对可称赞之人称赞无住处悭无家悭无所得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二百三十九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有住处悭有家悭有所得悭有称赞悭令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天国以何为五耶

无住处悭无家悭无所得悭无称赞悭不空信施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二百四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随附置而堕于地狱何等为五耶

有住处悭有家悭有所得悭有称赞悭有法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P.267]

无住处悭无家悭无所得悭无称赞悭无法悭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旧住比丘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

摄句

旧住可爱多益悲愍
如随著放置之毁嗤四悭

第二十五 恶行品

二百四十一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恶行之失以何为五耶

自谤于己智者知而诃责恶评扬举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恶行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以何为五耶

自不谤已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

二百四十二~二百四十四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身恶行之失身妙行语恶行语妙行意恶行意妙行之德以何为五耶

[P.268]

自不谤已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不迷乱而命终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意妙行之德

二百四十五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恶行之失以何为五耶

自谤于己智者知而诃责恶评扬举正法退失不正法示现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恶行之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何等为五

自不谤已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正法不退失正法示现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妙行之德

二百四十六~二百四十八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身恶行之失身妙行语恶行语妙行意恶行意妙行之德何等为五

自不谤已智者知而称赞好评扬举正法不退失正法示现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意妙行之德

二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塚间之失何等为五

不净有恶臭可畏野兽非人之住处多人恸哭〔之处〕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塚间之失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五者是塚间喻补特伽罗之失何等为五

[P.269]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成就不净身业成就不净语业成就不净意业是名彼之不净性诸比丘犹如彼塚间之不净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成就彼不净之身业成就不净之语业成就不净之意业者恶评扬举是名彼之恶臭性诸比丘犹如彼塚间有恶臭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成就不净之身业成就不净之语业成就不净之意业者纯净之同梵行者自远方而避是名彼之可畏性诸比丘犹如彼塚间之可畏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成就不净之身业成就不净之语业成就不净之意业者与同分之补特伽罗俱住是名野兽住处性诸比丘犹如彼塚间野兽非人之住处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成就不净之身业成就不净之语业成就不净之意业者纯净之同梵行者见已沮丧而言呜呼苦哉我等乃与如是之补特伽罗同住』是名彼之恸哭〔处〕性诸比丘犹如塚间多人之恸哭〔处〕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可如斯譬喻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塚间喻补特伽罗之失

[P.270]二百五十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爱补特伽罗之失何等为五

诸比丘有补特伽罗爱〔某〕补特伽罗而此〔某〕补特伽罗犯罪其罪为僧伽所排斥〔之罪〕彼谓我可爱可意之此补特伽罗为僧伽所排斥彼乃多不信于比丘众若多不信比丘众则不敬其余之比丘众若不敬其余之比丘众则不听正法若不听正法则退失正法诸比丘此乃爱补特伽罗之第一失

复次诸比丘有补特伽罗爱〔某〕补特伽罗此〔某〕补特伽罗犯罪其罪乃僧伽令坐于末席〔之罪〕彼谓我可爱可意之补特伽罗为僧伽令坐于席末彼乃多不信于比丘众若多不信比丘众则不敬其余之比丘众若不敬其余之比丘众则不听正法若不听正法则退失正法诸比丘此乃爱补特伽罗之第二失

复次诸比丘有补特伽罗爱〔某〕补特伽罗此〔某〕补特伽罗远离土地乃至此补特伽罗迷乱乃至此〔某〕补特伽罗命终彼谓我可爱可意之补特伽罗命终彼乃不敬其余比丘众若不敬其余比丘众则不听正法若不听正法则退失正法诸比丘此乃爱补特伽罗之第五失

诸比丘此等五者是爱补特伽罗之第五失

[P.271]摄句

恶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等四
又有四者塚间爱补特伽罗之二

第六之五十

第二十六 近圆品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令〔他〕近圆以何为五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成就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是可令〔他〕近圆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可为所依止乃至可为沙弥所侍以何为五

诸比丘世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可为沙弥所侍

[P.272]

「诸比丘此等者是五悭以何为五耶

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法悭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为五悭诸比丘于此等五悭中最下劣者乃法悭

「诸比丘断除五悭而住于梵行以何为五耶

断除住处悭而住于梵行〔断除〕家悭得悭称赞悭断除法悭而住于梵行是

诸比丘断除此等五悭而住于梵行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五耶

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法悭是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五耶

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法悭是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具足初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作证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以何为五耶

[P.273]

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法悭是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作证第二静虑第三静虑乃至阿罗汉果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五耶

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不知恩不感恩是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具足初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具足初静虑而住以何为五耶

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不知恩不感恩是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具足初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不断此等五法则不能作证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乃至预流果乃至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阿罗汉果

住处悭家悭得悭称赞悭不知恩不感恩是

诸比丘若断除此等五法则能作证阿罗汉果

[P.274]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斋人不可共立以何为五耶

行欲道行嗔道行痴道行畏道不知指定与非指定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斋人不可共立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斋人可共立以何为五耶

不行欲道不行嗔道不行痴道不行畏道了知指定与非指定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斋人可共立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管斋人不可共立即使共立亦不可差遗乃至共立而可差遗乃至应可了知凡愚乃至应可了知贤智乃至保护伤害于己乃至保护不伤不害于己乃至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乃至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不行欲道不行嗔道不行痴道不行畏道了知指定与非指定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管斋人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施设床座人不可共立施设床座人可共立不知施设与非施设了知施设与非施设藏器物人不可共立藏器物人可共立不知所藏与非所藏了知所藏与非所藏受衣人[P.275]可共立受衣人可共立不知所取与非所取了知所取与非所取分衣人不可共立分衣人可共立分粥人不可共立分粥人可共立分果人不可共立分果人可共立分饼人应不可共立分饼人可共立不知分与非分了知分与非分舍少量人不可共立舍少量人可共立不知舍与非舍了知舍与非舍受内衣人应不可共立受内衣人可共立受钵人不可共立受钵人可共立不知取与非取了知取与非取管园林人不可共立管园林人共立监沙弥人不可共立监沙弥人可共立即使共立亦不可差遣共立而可差遣可了知凡愚可了知贤智保护伤害于己保护不伤不害于己如相携随著附则堕于地狱不知差遣与非差遣如相携随附而生于天国何等为五耶

不行欲道不行嗔道不行痴道不行畏道了知差遣与非差遣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监沙弥人如相随附置而生于天国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P.276]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如相携随著附则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比丘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如相携随著附则堕地狱以何为五耶

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夷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夷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以何为五耶

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夷如相携随附则生于天国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邪命〔外道〕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邪命〔外道〕如相携随附则随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离系者剪须发弟子者螺髻者般利婆阇迦者[P.277]摩建尔迦者执三杖者阿毘流离者乔达摩卡者提婆昙蜜迦者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以何为五耶

杀生不与取非梵行虚诳语有谷酒果酒酒分之放逸处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提婆昙蜜迦者如相携随附则堕于地狱

「诸比丘为了知贪修五法以何为五耶

不净想死想过患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喜乐想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五法何等为五

无常想无我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喜乐想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五法以何为五耶

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断想离贪想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五法以何为五耶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P.278]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五法以何为五耶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

诸比丘为了知贪应修此等之五法

「诸比丘为徧知贪为令衰为断为尽为遣为离贪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五法为了知嗔忿过慢为了知放逸为徧知为令衰为断为尽为遣为离贪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五法

摄句

为了知徧知令衰
为离贪此等是有十

于是有品之摄句

学力五支须摩那
文荼第八之战士
长老迦俱罗安稳第十二之阿那迦频头
底甘陀妙法嫌恨优婆塞
阿兰若婆罗门金毘罗骂詈
长游行旧住恶行近圆是

五集竟


校注

參照杂阿含二六(大正二一八五c) 參照杂阿含二六(大正二一八六a) 杂阿含二六(大正藏二一八六a) rādānuvādā gārayhā ṭhānā 如暹罗本作 vādānupātā gārayhaṁ ṭhānaṁ下倣之同语法出 Aṅguttara 1. 161. 10 杂阿含二六(大正藏二一八五b) 中阿含一〇(大正藏一四八六c) 四大戒可能是四清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戒根律仪戒命清净戒资具缘戒 同前 D. 33 Saṅgiti-s. 2. 1. xxv(汉译南传大藏八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之二五以下)集异门第一四(大正藏二六四二四a) 离善量之法出世间定之义 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八七九a) 杂阿含四七(大正藏二三四三b)增支部六集第四十二章一二节 暹本作 dve'gārav 为正 偈文中阿含三七(大正藏一六六〇b)前六句杂阿含四(大正藏二二五c)別译杂阿含一三(大正藏二四六五b) 參照增支部四集第三十四章 adhivāsesu 是 adhivāsetu 之误 ca 是取暹罗本之 c'assa 增一阿含二四(大正藏二六八〇c)同五一(大正藏二八二六a) dānani 是 dānāni 之误 增一阿含二四(大正藏二六八一b)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八七八a) 增一阿含二五(大正藏二六八一a)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大正藏二八五四c) 增一阿含四八(大正藏二八一二b)增支部三集第四十八章 udānaṁ 是 uddānaṁ 之误 有 thānaputtena见前出之本文可作如暹罗本之 puttasālehi 增支部四集第六十一章 据 A. 11. 684 之同文可读为 dāyādato vā hoti 之下暹罗本加 arippaṭisaro 为正 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八七七c) hirimanaṁ 暹罗本作 hirīmanaṁ 为正 「希求」之原语 pi hetuṁ(tum 是误植)应作 pihetuṁ 以下亦同 在底本虽作 P'etaṁ 今暂依暹罗本单读为 etaṁ 參照增支部四集第五十一章 增支部四集第五十二章之偈及相应部一一四偈 [0067001-1] 增一阿含二六(大正藏二六九七a) may' 是 mayh' 之误 Kosala 者乃 Kosalo 之误 增一阿含二四(大正藏二六七九a) 虽取原典之 piyāpāyena 之读法译者觉以暹罗本之 kālakatāya piyāya manāpāya 更妥当而取之下亦然 kosārakkha 之语形不能无疑通常为 kosarakkha又「理财官」为现代一般之近侍者相当于汉译「恒与大王执剑」想是王背后之卫兵暹罗本作 sokārakkha但其义不明待识者之是正 netaṁ 者即 n'etaṁ 之误排 增一阿含二四(大正藏二六七四a)杂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二〇〇b) [0078001-1] (汉译南传大藏八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之一六) citaṁ 暹罗本作 cittaṁ今依之 cittaṁ 之次下遗漏 na 字 kathañ 在暹罗本及其他可采作 kiñ 以下准此 家之天掟自古由祭祀守护神而来 jīvitaṁ 由注释文及文意推之当读为 jīvataṁ dhammavihāri 是 dhammavihārī 之误 增一阿含三三(大正藏二六八六c) itthi 暹罗本作 itthi 为正以下亦然 samaṁ 取暹罗本之 sāmaṁ 增一阿含三三(大正藏二六八七b) 贼已作所作终者取有情咽喉之血献于神若未作不作时为所作之成效如是谓豫作 亲教师之旅行不在或死亡时代其亲教师名为所依师 sannidhikāraka 于注释有 sannidhikata 但取异本之 sannidhikāra 「对地作麤相」是自掘地又令他掘地「对植物作麤相」是自伐草木枝叶又令他伐 已知者即所谓阿罗汉之智 vyattūpasevī 者即參酌许多异本之语形且亦依据暹罗本注而采作 vyatthūpasevī 之形式 nipakkasatino 者于注释之暹罗本亦作为 nipakasatino今采通常所用之语形作 nipakasatino「常委」者即恒常委细之事 參照增一阿含三二(大正二六八〇c) 增一阿含三二(大正藏二六八〇b) 參照 D. 33 Saṅgiti-S. 2. I. XI, XII(南传藏八等诵经第二诵品一之二) 參照七处三观经(大正二八七九c) 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八七八b) 七处三观经(大正二八七八b)參照 中阿含六(大正藏一四五四a) paripācetvā 于注释有 luñcitvā(拔裂)而依之取暹罗本之 paripātetvā aññātukāmo 于注释有 jānitukāmo 而依之取暹罗之读法 [0226001-1] 中阿含五(大正藏一四四九c) 杂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二九b) ti 之次下除去疑问符号 杂阿含一八(大正藏二一二九a) 杂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二三b) ti 次下除去疑问符号 暹罗本 pāṇātipātī 之语为正确 atimāteti 为非atimāpeti 或应作 atipāteti暹罗本为后者以下[*]记号亦然 杂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二二c) 饲育豚鹿等而卖 中阿含三〇(大正藏一六一六a) ca ārame暹罗本为 ca n'ārame 为正确 以下之颂文同增支部三集第五十七章 pana 暹罗本作 pana na 为正确以下亦然 idam aṭṭhitaṁ 和前同应作 idamatthitaṁ 以下亦然 Saṁsaggatthāya 者在注作 sambandhāya如依释为 paveṇiyaṁ gandhanatthaṁ(为结相续之故)看来则可采 Sambandhāya故今从暹罗本等 Samsaggatthāya 者即 Saṁsaggatthāya 之误 中阿含四〇(大正藏一六八〇b) 于手浇水为付与之表示 此文之下有 sace Doṇa brāhmaṇo anutuniṁ gacchati(有头那若婆罗近非受胎期中之女者)之句在此处其义不顺而可除去若取用此句而想下句有脱落者不可 kuṭumbiṁ 暹罗本作 kuṭumbaṁ 为正确 5. 3. 2. 2. 12(汉译南传大藏一二一四六页) 參照(汉译南传大藏八三三第二诵品一【南传】~二四以下) 增一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七〇二c) 參照 D. 33 Saṅgiti-s. 2. 1. XIX(汉译南传藏八三三第二诵品一-二〇以下)M. 16. Cetokhila-s(汉译南传藏九一三七页以下)A. IX, 71; X, 14 增一阿含二八(大正藏二七〇三a) 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八七九b) 原本二〇九是二一九之误 增一阿含二五(大正藏二六八八c) anulomikena 依暹罗本及注释文之意读为 ananulomikena 原本为二是三之误 七处三观经(大正藏二八七九b) 暹罗本为前品所不摄之经 此 na sammannitabbo 之语以暹罗本补之 sammato 依暹罗本读为 sammato pi 乃至语依前后文之例由暹罗本补之 虽有乃至语依暹罗本及前后文之例而省略之以下亦然
[A1] [-]【CB】【南传】
[A2] 呜【CB】鸣【南传】
[A3] 贫【CB】贪【南传】
[A4] 务【CB】物【南传】
[A5] 呜【CB】鸣【南传】
[A6] 羸【CB】赢【南传】
[A7] 羸【CB】赢【南传】
[A8] 丰【CB】豊【南传】
[A9] 丰【CB】豊【南传】
[A10] 丰【CB】豊【南传】
[A11] 丰【CB】豊【南传】
[A12] 丰【CB】豊【南传】
[A13] 比【CB】此【南传】
[A14] 弗【CB】佛【南传】
[A15] 傲【CB】遨【南传】
[A16] 呜【CB】鸣【南传】
[A17] 呜【CB】鸣【南传】
[A18] 呜【CB】鸣【南传】
[A19] [-]【CB】【南传】
[A20] [-]【CB】【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支部经典(卷5)
关闭
增支部经典(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