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集
第一之五十
第一 财品
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诺世尊:「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三
诸比丘!此处,比丘欲利养、欲尊敬、欲名誉、无惭、无愧而有恶意、邪见。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四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P.2]五
诸比丘!此处,比丘不欲利养、不欲尊敬、不欲名誉、有惭、有愧、少欲而有正见。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二
一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此处,比丘欲利养、欲尊敬、欲名誉、无惭、无愧而有嫉妒、有悭吝。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三
诸比丘!具足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以何为七耶?
四
诸比丘!此处,比丘不欲利养、不欲尊敬、不欲名誉、有惭、有愧而不嫉妒,不悭吝。
诸比丘!具足是等七法之比丘,为同梵行者所爱、所喜、所尊重、所尊敬。」
[P.3]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此等是七力。」
四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三昧力、慧力。诸比丘!以何为信力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具信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御、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信力。诸比丘!又,以何为精进力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發勤精进之圣弟子,为断诸不善法,又,为具足诸善法而住,努力、勇猛坚固、荷负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此为精进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惭力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具惭之圣弟子,惭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惭恶不善[P.4]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惭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惭力耶?
六
诸比丘!此处有具愧之圣弟子,愧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愧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愧力。诸比丘!又,以何为念力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具念之圣弟子,具足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亦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此为念力。诸比丘!又,以何为三昧力耶?
八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离欲……乃至……具足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为三昧力。诸比丘!又,以何为慧力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具慧之圣弟子,通达〔五蕴之〕生灭,善能决择,成就导正苦尽之慧。诸比丘!此为慧力。
诸比丘!此等是七力。」
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
[P.5]诸比丘!此等是七财。」
六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诸比丘!以何为信财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具信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乃至……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信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戒财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离杀生……乃至……远离谷酒、木酒、酒精之放逸处。诸比丘!此为戒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惭财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具惭之圣弟子,惭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惭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惭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愧财耶?
六
诸比丘!此处有具愧之圣弟子,愧身之恶行、语之恶行、意之恶行,愧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此为愧财。诸比丘!又,以何为闻财耶?
[P.6]七
诸比丘!此处有多闻之圣弟子,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彼说初善、中善、后善及有义、有文之教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之宣示,彼多闻受持如是之诸法,于语熟达,于意思惟,于见善通达。诸比丘!此为闻财。诸比丘!又,以何为舍财耶?
八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以心离悭吝垢而住家、放舍、伸手而施、欣于弃舍、任其行乞、欣给施物。诸比丘!此为舍财。诸比丘!又,以何为慧财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具慧之圣弟子……乃至……〔成就〕导正苦尽之〔慧〕。诸比丘!此云为慧财。
诸比丘!此等是七财。」
七
一
时,郁伽大臣往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郁伽大臣白世尊言:「稀有,大德!未曾有,大德!此弥伽罗长者有如是之富、如是之大[P.7]财、如是之大受用。」「郁伽!弥伽罗长者有如何之富、如何之大财、如何之大受用耶?」「大德!有金百百千,何况银耶?」「郁伽!实为财耶?我不云此为非存在之财,郁伽!然而,所云财者,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之共〔容〕通。郁伽!此等七财,不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共通,何等为七耶?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郁伽!此等七财,不与火、水、王、贼、怨敌、相续者共通。」
八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以何为七耶?
二
即:随贪结、嗔结、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
九
一
「诸比丘!为断七结,为断而修梵行。以何为七耶?
[P.8]二
即:为断随贪结,为断而修梵行;为断嗔结……乃至……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为断而修梵行。
诸比丘!为断此等七结,为断而修梵行。诸比丘!从此,比丘之随贪结断,根断如切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嗔结……乃至……断见结……疑结……慢结……有贪结……无明结,根断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诸比丘!此比丘谓断渴爱、离结、正现观慢、作苦边。」
十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以何为七耶?
二
即:随贪结、嗔结、见结、疑结、慢结、嫉结、悭结。
诸比丘!此等是七结。」
摄句:
第二 随眠品
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随眠。以何为七耶?
二
即:欲贪随眠、嗔随眠、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
诸比丘!此等是七随眠。」
十二
一
「诸比丘!为断七随眠,为断而修梵行。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为断欲贪随眠,为断而修梵行;为断嗔随眠……乃至……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为断而修梵行。
诸比丘!为断此等七随眠,为断而修梵行。诸比丘!从此,比丘之欲贪随眠断,断根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断嗔随眠……乃至……见随眠……疑随眠……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断根如截多罗〔树〕头,不能再存,未来不生。诸比丘!谓:此比丘断渴爱、退结、正现观慢、作苦边。」
[P.10]十三
一
「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不适访,或访已而不适坐。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喜迎,不喜问讯,不喜与座,彼秘藏真实,与多中之少,与优中之劣,以不尊敬给与而不以尊敬。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不适访,或访已而不适坐。
三
诸比丘!具足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适访,或访已而适坐。以何为七耶?
四
即:喜迎,喜问讯,喜与座,彼不秘真实,与多中之多,与优中之优,以尊敬给与而不以不尊敬。
诸比丘!具足此等七支之家族,未访时则适访,或访已而适坐。」
十四
一
「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即:俱分解脱、慧解脱、身证、见至、信解、随法〔行〕、随信〔行〕。
[P.11]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十五
一
「诸比丘!譬如此等七种于水中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沈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再〕沈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住立。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前进。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渡达彼岸,为住立陆上之婆罗门。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沈下耶?
三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一向具足黑之不善法,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一次沈于〔水〕,则沈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再〕沈下耶?
四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其信于彼不住立,不增唯减。其惭于彼……乃至……其愧于彼……其精进于彼……其慧于彼不住立,不增唯减。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是〔再〕沈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而住立耶?
[P.12]五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其信于彼不减不增而住立。其惭于彼……乃至……其愧于彼……其精进于彼……其慧于彼不减不增而住立。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而住立。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耶?
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三结而为预流者、不退堕者、决定者、趣向菩提者。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观察省察。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前进耶?
七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三结,灭贪、嗔、痴为一来者,一次来此世而尽苦边。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出已而前进。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耶?
八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五顺下分结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其世为不退转者。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而达浅滩。诸比丘!如何为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度达彼岸,为住立于陆上之婆罗门耶?
[P.13]九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谓:『善哉!于诸善法有信。善哉!……有惭。善哉!……有愧。善哉!……有精进。善哉!于诸善法有慧。』〔从水〕浮出,彼尽诸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了知、证、具足已而住。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从水〕浮出已,度达彼岸,为住立于陆上之婆罗门。
诸比丘!譬如是等七种水中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诸漏,……乃至……作证,具足已而住。
三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漏长尽时即命长尽时,非前非后。诸比丘!此为第二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四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无常,考想无常,知觉无[P.14]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五顺下分结,而有中间般涅槃……乃至……有损害般涅槃……有无行般涅槃……有有行般涅槃……为上流,趣向色究竟者。诸比丘!此为第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
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一切行观察苦而住,……乃至……于一切法观察无我而住,……于涅槃观察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诸漏,……乃至……作证,具足已而住。诸比丘!此为第一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三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涅槃不绝观察于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漏长尽时即命长尽时,非前非后。诸比丘!是为第二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四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涅槃观察乐,考想于乐,知觉于乐,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检察而住。彼尽五顺下分结,而有中间般涅槃……乃至[P.15]……有损害般涅槃……有无行般涅槃……有有行般涅槃,为上流,趣向色究竟。诸比丘!此为第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诸比丘!此等七补特伽罗,是应请……乃至……世间之无上福田。」
[P.16]第三 跋耆品
十九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毘舍离之萨兰达制多(塔)。尔时,诸多之离车人诣世尊之住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等离车人作如是言:「离车人!我示汝等七不衰法,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离车人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二
「离车人!何等为七不衰法耶?离车人!跋耆人再三聚集,多次聚集;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离车人!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跋耆人和合而尽其所作;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离车人!跋耆人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仅就前所施设跋耆之法,而尽其所行;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离车人!跋耆之任何人,对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予供养,又尽其所思,闻彼等之言;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离车人!跋耆之任何人,不强将良家妇女与良家童女带离,亦不以暴力抑留;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P.17]衰灭。离车人!跋耆人对于凡跋耆之塔庙,不论是境内,或是境外皆予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对彼等以前所给予者,给予如法之供物,不尽其损灭;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离车人!跋耆人对于诸阿罗汉,不论是未来之诸阿罗汉欲来领土内,或是已来之诸阿罗汉于领土内安乐而住,皆尽其完备如法庇护;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离车人!此等七不衰法,跋耆人现在〔所有〕;又,跋耆人对此等七不衰法遵从;离车人!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
二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尔时,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欲袭击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击破彼等跋耆人,当灭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于不幸之灭亡。」其时,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向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言:「来!汝婆罗门!当诣世尊之处。至已,作如是言问:『顶礼世尊〔两〕足,为少病少恼、健康、强壮、安乐而住耶?大德!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奉问:「顶礼世尊〔两〕足,为少病少恼、健康、强壮、安乐而住耶?」』而且,又如是言:『大德!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欲袭击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击破彼等跋耆人,当灭亡跋耆人,可[P.18]令跋耆人至于不幸之灭亡。」』世尊所说示,完全如实摄受而告我,诸如来决不语不实。」
「尊王!唯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答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互相庆慰,交谈欢喜感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向世尊如斯言:「尊者瞿昙!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奉问:『顶礼尊者瞿昙两足,为少病少恼、健康、强壮、安乐而住耶?』又如斯言:『尊者瞿昙!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欲袭击跋耆人,彼如斯言:「彼等如是大威德力,有如是大神力,我可击破彼等跋耆人,当灭亡跋耆人,可令跋耆人至于不幸之灭亡。」』」
二
尔时,复次,具寿阿难于世尊之后,搧风世尊而立。时,世尊对具寿阿难而言:
「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再三聚集,有多次聚集?」「大德!我已闻,跋耆人再三聚集,有多次聚集。」「阿难!跋耆人再三聚集,多次聚集;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作跋耆之所作?」「大德!我已闻,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作跋耆之所作。」[P.19]「阿难!跋耆人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尽其跋耆之所作;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就前所施设跋耆之法如实而行?」「大德!我已闻。跋耆人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就前所施设之法如实而行。」「阿难!跋耆人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就前所施设跋耆之法如实尽其所行;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之任何人对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思惟当闻彼等之言?」「大德!我已闻。跋耆之任何人对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思惟当闻彼等之言。」「阿难!跋耆之任何人对跋耆之老人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尽其所思当闻彼等之言;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之任何人不强将良家妇女与良家童女带离,亦不以暴力抑留?」「大德!我已闻。跋耆之任何人不强将良家妇女与良家童女带离,亦不以暴力抑留。」「阿难!跋耆之任何人不强将良家妇女与良家童女带离,亦不以暴力抑留;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对于凡跋耆之塔庙,不论于境内或境外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对彼等以前所给予者,所给予如法之[P.20]供物皆不损减?」「大德!我已闻。跋耆人对于凡跋耆之跋耆制多,不论于内部,或外部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对彼等以前所给予者,给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损减。」「阿难!跋耆人对于凡跋耆之塔庙,不论于境内或境外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对彼等以前所给予者,给予如法之供物皆不损减;阿难!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如何,阿难!汝闻耶:跋耆人对于诸阿罗汉,不管于未来之诸阿罗汉欲来领土内,或已来之诸阿罗汉于领土内安乐而住,皆尽其完备如法庇护?」「大德!我已闻。跋耆人对诸阿罗汉,不论于未来之诸阿罗汉欲来领土内,或已来之诸阿罗汉于领土内安乐而住,皆尽其完备如法庇护。」「又,阿难!跋耆人对诸阿罗汉,不论于未来之诸阿罗汉欲来领土内,或已来之诸阿罗汉于领土内安乐而住,皆尽其完备如法庇护;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灭。」
三
时,世尊对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曰:
「婆罗门!我一时住毘舍离之萨兰达制多(塔)。于是,我对跋耆人说此等七不衰法。又,婆罗门!此等七不衰法乃现在于跋耆人;又,只要跋耆人乃尽其遵从此等七不衰法。婆罗门!跋耆人期待繁荣,非衰减。」
四
如是闻已,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只有成就任何一不衰法之跋耆人皆期待繁荣,非衰灭,况于〔具足〕七不衰法耶?尊者瞿昙!确实,于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不能破跋耆。又,除[P.21]〔自〕破者外,战者无法成功。如今,尊者瞿昙!我等将行,我等多事务,为多所作。」「婆罗门!如汝所思惟,今是其时。」时,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欢喜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起而去。
二十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于其处,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我教示七不衰法,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唯然,大德!」世尊曰:
二
「诸比丘!如何为七不衰法耶?诸比丘!诸比丘再三聚集,多次聚集;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和合而集,和合而立,和合而尽其僧伽之所作;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又,不施设未施设者,不断已施设者,就所施设之学处,而尽其所行;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任何比丘对于长老、久出家者、僧伽之长老、僧伽领导之比丘皆恭敬、尊重、尊敬、供养;又,尽其所思当闻彼等之言;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若生起引生后有之渴爱,不被其所支配;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P.22]非衰减。诸比丘!诸比丘于阿兰若之床座,不贪著顾念;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对于未来之美好同梵行者欲来,或于已来之美好同梵行者欲安乐而住,其尽顾念;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
诸比丘!是等之七不衰法,存立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是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
二十二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不衰法于汝等……乃至……
二
诸比丘!如何为七不衰法耶?诸比丘!诸比丘不以世俗事为喜,不以世俗事为快,不以世俗之快尽其所贪;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不以谈话尽其所好……不以睡眠尽其所好……不以杂众尽其所好……无恶意,不以恶意尽其征服。……无恶友,无恶同僚,不尽其恶交际……仅证得殊胜,不半途而舍。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诸比丘!是等之七不衰法,乃现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是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二十三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不衰法于汝等……乃至……
[P.23]二
诸比丘!何等为七不衰法耶?诸比丘!诸比丘尽其有信;诸比丘!诸比丘之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尽其有惭……尽其有愧……尽其多闻……尽其發勤精进……尽其具念……尽其具慧;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现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此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二十四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不衰法于汝等……乃至……
二
诸比丘!何等为七不衰法耶?诸比丘!诸比丘尽其修习念觉支;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诸比丘!诸比丘尽其修习择法觉支……尽其修习精进觉支……尽其修习喜觉支……尽其修习轻安觉支……尽其修习定觉支……尽其修习舍觉支;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现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此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
[P.24]二十五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不衰法于汝等……乃至……
二
诸比丘!如何为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尽其修习无常想;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减。诸比丘!诸比丘尽其修习无我想……尽其修习不净想……尽其修习过患想……尽其修习断想……尽其修习离贪想……尽其修习灭想;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诸比丘!此等之七不衰法,乃现于诸比丘;又,诸比丘尽其遵从此等之七不衰法;诸比丘!诸比丘期待繁荣,非衰灭。」
二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有学比丘之衰灭。以何为七耶?
二
即:好世俗事,好言说,好睡眠,好杂众,不守护诸根门,食不知量,又,于僧伽有僧伽作务时,有学之比丘不如是思惟:『于僧伽实则有出家既久之诸上座、长老,彼等当务其职责』,而自行其事。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有学比丘之衰灭。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有学比丘之不衰灭。以何为七耶?
[P.25]四
即:不好世俗事,不好言说,不好睡眠,不好杂众,守护诸根门,食知量,又,于僧伽有僧伽作务时,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惟:『于僧伽实则有出家既久之诸上座、长老,彼等当务其职责』,不自行其事。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有学比丘之不衰灭。」
二十七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优婆塞之衰灭。以何为七耶?
二
即:止见比丘,怠闻正法,不学增上戒,于长老及新比丘多不欢喜,有难诘心求法之缺点,追求供养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以彼为先。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优婆塞之衰灭。
三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优婆塞之不衰减。以何为七耶?
四
即:不止见比丘,不怠闻正法,修学增上戒,于长老或新比丘多欢喜,无难诘心、不求法之缺点,不求供养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不以彼为先。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将导优婆塞之不衰减。」
二十八~三十
一
「诸比丘!是等为优婆塞之七种不幸……诸比丘!此等为优婆塞之七种幸……诸比丘!是等为优婆塞之七种破坏……诸比丘!此等为优婆塞之七种生起。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止见比丘,不怠闻正法,修学增上戒,于长老及新比丘中多欢喜,无难诘心、不求法之缺点,不求供养教(佛之教)外者,而且不以彼为先。
诸比丘!是等七者,为优婆塞之生起。」
摄句:
第四 天品
三十一
一
时,有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徧照祇多林已,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P.28]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天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尊敬不放逸、尊敬承迎。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彼天如斯言已,大师赞可。其时,彼天思:「大师赞可我。」乃问讯世尊,右绕而消失。
二
尔时,世尊于其夜过后,向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此夜,有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徧照祇多林已,来诣我所。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对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尊敬不放逸、尊敬承迎。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问讯我,右绕随而消失。」
三十二
一
「诸比丘!于此夜,有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徧照祇多林已,来诣我所,[P.29]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彼天,对我作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尊敬惭、尊敬愧。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不衰退。』诸比丘!彼天如斯而言,如斯言已,乃问讯我,右绕随而消失。」
三十三
一
「诸比丘!于此夜,有天人……乃至……对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问讯我,右绕随而消失。」
[P.30]三十四
一
「诸比丘!于此夜,有天人……乃至……对我如斯言:『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以何为七耶?即:尊敬师、尊敬法、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大德!此等七法,将导比丘之不衰退。』诸比丘!彼天如斯言,如斯言已,乃问讯我,右绕随而消失。」
二
如是而闻,具寿舍利弗向世尊作如斯言:
三
「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说,方能如是广知此义。大德!世有比丘自尊敬师;又,赞叹、尊敬师,而且劝导凡不尊敬师之其他诸比丘要尊敬师;又,对于凡尊敬师之诸比丘作真实适时之赞叹;又,自尊敬法……乃至……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又,为善友之赞叹者,而且劝导凡非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令为善友;又,对于凡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作真实适时之赞叹。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说,方能如是广知此义。」
四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所略说,能如是广知此义。舍利弗!世间有比丘自尊敬师;又,赞叹、尊敬师,而且劝导凡不尊敬师之其他诸比丘[P.31]尊敬师;又,对于凡尊敬师之诸比丘作真实适时之赞叹;又,自尊敬法……乃至……尊敬僧伽……尊敬学……尊敬三摩地……善言……善友;又,为善友之赞叹者,而且劝导凡非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令为善友;又,对于凡为善友之其他诸比丘作真实适时之赞叹。舍利弗!依我所略说,此义应可如是广见。」
三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七支之比丘,可作道友交际。以何为七耶?
二
即:难与而与,难作而作,难忍而忍,告白秘密于彼,守护彼之秘密,于不幸而不舍,即使〔财〕尽皆不轻蔑。
诸比丘!成就是等七支之比丘,可作道友交往。」
[P.32]三十六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虽被拒绝亦应作道友应待、交往、尊敬。
二
即:为可爱、可意、尊重而有教养、有德、为语柔輭、作甚深之谈者;又,不引入不合理之事。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虽被拒绝亦应交为友,应尊敬。」
三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自知四无碍解,证已具足而住。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心不动;于内有昏沈心,如实知于内有昏沈心;于外有散心,如实知于外有散心;彼知受生,知住,知灭;知想生,知住,知灭;[P.33]知寻生,知住,知灭;而且,彼于适不适、劣胜、黑白相杂之诸法,依慧而善摄取,善作意,善思惟,善知得。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自知四无碍解,证已具足而住。
三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舍利弗,自知四无碍解,证已具足而住。以何为七耶?
四
诸比丘!于舍利弗如实知此心不动;于内有昏沈心,我如实知于内有昏沈心;于外有散心,我如实知于外有散心;彼知受生,知〔受〕住,知〔受〕灭;知想生,知〔想〕住,知〔想〕灭;知寻生,知〔寻〕住,知〔寻〕灭;而且彼于适不适、劣胜、黑白相杂之诸法,依慧而善摄取,善作意,善思惟,善知得。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舍利弗,自知四无碍解,证已具足而住。」
[P.34]三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心欲则如意而转,而比丘心不欲则如实不转。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善巧三摩地,善巧得三摩地,善巧住三摩地,善巧出三摩地,善巧三摩地之喜悦,善巧三摩地之境,善巧三摩地之引發。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心欲则如意而转,而比丘心不欲则如实不转。
三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舍利弗,心欲则如意而转,而舍利弗心不欲则如实不转。以何为七耶?
四
诸比丘!此舍利弗是善巧三摩地,善巧得三摩地,善巧住三摩地,善巧出三摩地,善巧三摩地之喜悦,善巧三摩地之境,善巧三摩地之引發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舍利弗,心欲则如意而转,而心不欲则如实不转。」
三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具寿舍利弗于日前时分,著内衣,取钵披衣,为〔乞〕食而入舍卫〔城〕。其时,具寿舍利弗如是思惟:「至舍卫[P.35]〔城〕乞食过早,因此我应往外道普行者之园。」其时,具寿舍利弗乃往外道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
二
而于其时,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谈话:「任何之具寿满十二年之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实则可称之为无十之比丘。」其时,具寿舍利弗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则从座而起,谓至世尊之处,当可了知彼等所言之义。
三
尔时,具寿舍利弗于舍卫〔城〕乞食已,从乞食而归,食后,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于此,我于日前时分,著内衣,取钵披衣,为乞食而入舍卫〔城〕。大德!此时我如是思惟:『至舍卫〔城〕乞食过早,因此,我应往外道普行者园。』大德!尔时,我往外道普行者园,至已,与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大德!尔时,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谈话:『任何之具寿满十[P.36]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实则可称之为无十之比丘。』大德!尔时,我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则从座而起离去,谓至世尊之处,当可了知此所义。大德!于此法律,单依年之算数,得认为无十之比丘耶?」「舍利弗!于此法律,单依年之算数,不能认作无十之比丘。舍利弗!我自了知此等七种无十之事,证已而宣说。以何为七耶?
四
舍利弗!世间有比丘,于学有强欲,又,未来于学不舍爱乐;于法察忍而有强欲,又,未来于法察忍而不舍爱乐;于欲调伏而有强欲,又,未来于欲调伏而不舍爱乐;于宴默有强欲,又,未来于宴默不舍爱乐;于發勤精进而有强欲,又,未来于發勤精进不舍爱乐;于念慧有强欲,又,未来于念慧不舍爱乐;于见决择有强欲,又,未来于见决择不舍爱乐。
舍利弗!我自了知此等七种无十之事,证已而宣说。
五
舍利弗!成就此等七种无十事之比丘,既已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既已满二十四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P.37]既已满三十六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既已满四十八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
四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赏弥之瞿私多园。尔时,具寿阿难于日前时分,著内衣,取钵披衣,为乞食而入憍赏弥。尔时,具寿阿难如是思惟:「至憍赏弥乞食过早,因此,我应往外道普行者园。」尔时,具寿阿难往外道普行者园。至已,与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
二
而于其时,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谈话:「任何之具寿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实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其时,具寿阿难不喜亦不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乃从座而起,谓至世尊之处,当可了知此所言之义。
三
尔时,具寿阿难于憍赏弥乞食已,从乞食而归,食后,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如是白世尊言:「大德!于此,我于日前[P.38]时分,著内衣,取钵披衣,为乞食入舍卫〔城〕。大德!此时,我如是思惟:『至憍赏弥乞食过早,因此,我应往外道普行者园。』大德!尔时,我往外道普行者园,至已,与彼等外道普行者,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大德!尔时,彼等共坐、共聚集之外道普行者,由此乃起谈话:『任何之具寿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实则可称之为无十比丘。』大德!尔时,我不喜亦不咎于彼等外道普行者之所言。不喜不咎乃从座而起,谓至世尊之处,当可了知此所言之义。大德!于此之法律,单依年之算数,得认作无十比丘耶?」「阿难!于此法律,单依年算数,不能认作无十比丘。阿难!我自了知此等七种无十之事,证已而宣说。以何为七耶?
四
阿难!世间有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發动精进、具念、具慧。阿难!我自了知此等七种无十之事,证已而宣说。
[P.39]五
阿难!成就此等七种无十之事比丘,既已满十二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为无十比丘。既已满二十四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为无十比丘。既已满三十六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为无十比丘。既已满四十八年间,若行清净之梵行,则可称为无十比丘。」
摄句:
第五 大供牺品
四十一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识住[-1]。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有有情是身异、想异。譬如人、一分天、一分恶趣,是第一之识住。
[P.40]三
诸比丘!有有情是身异、想异。譬如梵众天初起,是第二之识住。
四
诸比丘!有有情是身一、想异。譬如极光净天,是第三之识住。
五
诸比丘!有有情是身一、想一。譬如徧净天,是第四之识住。
六
诸比丘!有有情是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入无边空之空无边处,是第五之识住。
七
诸比丘!有有情超越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之识无边处,是第六之识住。
八
诸比丘!有有情超越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之无所有处,是第七之识住。
诸比丘!此等为七识住。」
四十二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定之资粮。以何为七耶?
二
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诸比丘!依此等七支,而培养心一境性,诸比丘!称为有依或有资粮之圣正定。」
[P.41]四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七火。以何为七耶?
二
即:贪火、嗔火、痴火、应请火、长者火、应施火、薪火。
诸比丘!此等为七火。」
四十四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为大祭祀而献供,五百之牡牛为牺牲而祭祀,五百牡犊为牺牲而祭祀,五百牝犊为牺牲而祭祀,五百之牡羊为牺牲而祭祀,五百之牡山羊为牺牲而祭祀。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相互庆慰,欢喜感铭,交谈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我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婆罗门!我亦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再者,……三度,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我亦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婆罗门!我亦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P.42]大加称赞。」「尊者瞿昙!实则尊者瞿昙与我等即完全一致。」
二
如是闻之具寿阿难,对优竭提舍利婆罗门如是言:「婆罗门!向诸如来非应如是问:『尊者瞿昙!我闻:点火者、建柱者,可得大果,是可大加称赞。』婆罗门!诸如来实可如是问:『大德!我欲点火,欲建柱,大德世尊!请教示我。大德世尊!请教示我,即长时为我之义利安乐。』」
三
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我欲点火,欲建柱,尊者瞿昙!请教示我。尊者瞿昙!请教示我,即长时为我之义利安乐。」「婆罗门!令点火,令建柱,且于祭祀之前,为不善而生苦,则为苦异熟而建立三刀。以何为三耶?
四
即:身刀、语刀、意刀。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令建柱,如是心起: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牝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山羊。彼谓: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恶趣之道。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此为第[P.43]一之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为苦异熟之意刀。
五
复次,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且如是语: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牝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羊,为祭祀而杀此等牡山羊。彼谓: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恶趣之道。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此为第二之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为苦异熟之语刀。
六
复次,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牝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羊;自己由始,为祭祀而杀牡山羊。彼谓:我作功德,非作不功德;我作善,非作不善;我求善趣之道,非求恶趣之道。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此为第三之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为苦异熟之身刀。
婆罗门!于祭祀之前,令点火、建柱,为此等不善而生苦,则建立以苦为异熟之三刀。
七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应断、应避、不可用。以何等为三耶?
[P.44]八
即:贪火、嗔火、痴火。婆罗门!何故此之贪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九
婆罗门!因贪而爱染、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贪火应断、应避、不可用。又,婆罗门!何故此之嗔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一〇
婆罗门!因嗔而有怒、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嗔火应断、应避、不可用。又,婆罗门!何故此之痴火应断、应避、不可用耶?
一一
婆罗门!因痴为愚痴、被克服、心把捉者,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彼以身行恶行已,以语行恶行已,以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婆罗门!是故此之痴火应断、应避、不可用。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应断、应避、不可用。
一二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以何为三耶?
[P.45]一三
即应请火、长者火、应施火。婆罗门!以何为应请火耶?
一四
婆罗门!此处有人有母或父,婆罗门!是称为应请火。何以故耶?
婆罗门!从彼等而请。是故,此应请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又,婆罗门!以何为长者火耶?
一五
婆罗门!此处有人有儿子,或妻子,或奴仆,或遣使,或雇工,婆罗门!此称为长者火。是故,此长者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又,婆罗门!何者为应施火耶?
一六
婆罗门!此处凡沙门、婆罗门远离憍放逸,于忍辱、柔和而坚固,独自调御,独自寂静,独自般涅槃,婆罗门!此称为应施火。是故,此应施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
婆罗门!此等之三火,尊敬已、尊重已、恭敬已、供养已,容易预告其幸福。
又,婆罗门!此之薪火,常令燃烧,常令惜护,常令消灭,常令投置。」
一七
如是闻之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尊者瞿昙!是明白。尊者瞿昙![P.46]是明白。尊者瞿昙从今以后,我存念尽形寿归依而为优婆塞。尊者瞿昙!此时我欲放五百之牡牛与命,放五百之牡犊与命,放五百之牝犊与命,放五百之牡羊与命,放五百之牡山羊与命,食青草,饮冷水,冷风吹与彼等。」
四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诸比丘!此等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四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想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三
诸比丘!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四
诸比丘!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不著,厌离转出而[P.47]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不著,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行婬欲而贪著,不厌离而持续,则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別,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行婬欲而不著,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別,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五
诸比丘!死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P.48]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六
诸比丘!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死想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贪著于活命之希望,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死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別,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死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別,我可得证修习果。如[P.49]是,方生正智。诸比丘!死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七
诸比丘!食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八
诸比丘!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贪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而不著,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贪著于味渴爱,或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食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別,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味渴爱,……乃至……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食不净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別,我可得证修习果。如[P.50]是,方生正智。诸比丘!食不净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九
诸比丘!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一〇
诸比丘!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世间,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不著,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世间,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贪著于世间,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別,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又,若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贪[P.51]著于世间,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別,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一一
诸比丘!无常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一二
诸比丘!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譬如投入火中之鷄翼或腱片不著,厌离转出而不进。诸比丘!如是,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若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贪著于利养尊敬名声,或持续不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无常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別,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P.52]若又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厌离转出而不进,持续舍或排拒,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无常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別,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无常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一三
诸比丘!无常苦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一四
诸比丘!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懒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观察,譬如于拔刀之杀人者,激烈之怖畏想现前。诸比丘!若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著于懒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观察,譬如拔刀之杀人者,激烈之怖畏想不现前,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无常苦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別,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若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不著于懒惰、懈怠、奔放、放逸、不勤行、不观察,譬如拔刀之杀人者,激烈之怖畏想现前,诸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无常苦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別,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P.53]智。诸比丘!无常苦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一五
诸比丘!苦无我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又,如是言者,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
一六
诸比丘!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远离我我所慢,超越偏见,寂静而有妙解脱。诸比丘!若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不离我我所慢,不超越偏见,不为寂静,无有妙解脱,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非修习苦无我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別,我不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若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远离我我所慢,超越偏见,寂静而有妙解脱,诸比丘!比丘应如是知:我有修习苦无我想,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別,我可得证修习果。如是,方生正智。诸比丘!苦无我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如是言者,此乃基于此而言。
诸比丘!此等七想之修习,再三力行,有大果,有大称赞,沐浴于甘露,究竟于甘露。」
[P.54]四十七
一
尔时,生闻婆罗门诣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互庆慰……乃至……白世尊言:「实则大德瞿昙宣说梵行者之事耶?」「婆罗门!凡正语之人,彼若欲语:行无缺、无隙、无染污、无秽、圆满,是清净之梵行,婆罗门!于我方应予正语。婆罗门!我则行无缺、无隙、无染污、无秽、圆满,是清净之梵行。」「尊者瞿昙!何者为梵行之缺、隙、染污、秽耶?」
二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之沙门或婆罗门,一面宣称是正梵行者,一面与妇女俱为两两之遇合,又味乐于妇女之摩擦、揉磨、洗浴、拭磨。彼味乐之,希望之,依彼而生喜。婆罗门!是为梵行之缺、隙、染污、秽者。婆罗门!此称之为行不净之梵行,行婬欲之偶合。故我云:生、老死、忧悲苦愁恼不得解脱,依苦不得解脱。
[P.55]三
婆罗门!复次,世间有一类之沙门或婆罗门,宣称是正梵行者,且不与妇女为两两之遇合,亦不味乐妇女之摩擦、揉摩、洗浴、拭磨;然与妇女俱嬉戏,游戏,自娱……乃至……亦不与妇女共嬉戏,不游戏,不自娱;然观察、瞻视妇女之眼……亦不观察、不瞻视妇女之眼;然越壁越垣,听闻谈笑唱泣某妇女之声……不越壁越垣而听闻谈笑唱泣某妇女之声;然随忆念凡前与妇女共谈笑嬉戏之事……不随意念凡前与妇女俱谈笑嬉戏之事;然见具备具有五妙欲而令乐之居士或居士子……不见具备具有五妙欲而令乐之居士或居士子;然愿某天众行梵行,我依此戒、或禁、或苦行、或梵行而成为天、或天之随一。彼味乐之,希欲之,依彼而生喜。婆罗门![P.56]此为梵行之缺、隙、染污、秽者。婆罗门!此称之为行不净梵行,行婬欲之偶合。故我云:生、老死、忧、悲、苦、愁恼者不得解脱,依苦不得解脱。婆罗门!又,我观察不断此等七婬欲偶合之各各婬欲偶合之间,婆罗门!我与天、魔、梵天俱于世间,与沙门、婆罗门、天人俱于众中,不公言正自觉无上正等觉。婆罗门!然而,我观察自断此等七婬欲偶合之各各婬欲偶合之时,婆罗门!我与天、魔、梵天俱于世间,与沙门、婆罗门、天人俱于众中,公言正自觉无上等正觉。复次,我之智、见生,我之心解脱不动,此最后之生,不受后有。」
如是闻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是明白,尊者瞿昙!……乃至……尊者瞿昙从今以后,存念我为终生归依之优婆塞!」
[P.57]四十八
一
「诸比丘!我示汝等系、离系法门,闻之……乃至……诸比丘!如何为系、离系法门耶?
二
诸比丘!妇女内则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类、女欲、女声、女饰,彼女于是欢喜,于是喜悦;于是欢喜、喜悦之彼女,外则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类、男欲、男声、男饰,彼女于是欢喜,喜悦。于是欢喜、喜悦之彼女,外则希望偶合。彼女偶合故,希望令起所乐、喜之偶合。诸比丘!于妇女性喜悦而著,于男子有系。诸比丘!如是之妇女不征伏妇女性。
三
诸比丘!男子内则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类、男欲、男声、男饰,彼于是欢喜,于是喜悦;于是欢喜、喜悦之彼,外则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类、女欲、女声、女饰,彼于是欢喜、喜悦。于是欢喜、喜悦之彼,外则希望偶合。彼偶合故,希望令起所乐、喜之偶合。诸比丘!于男子性喜悦而著,于妇女有系。诸[P.58]比丘!如是之男子不征伏男子性。诸比丘!系者如是。诸比丘!如何为离系耶?
四
诸比丘!妇女内则不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类、女欲、女声、女饰,彼女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之彼女,外则不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类、男欲、男声、男饰,彼女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之彼女,外则不希望偶合。彼女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乐、喜之偶合。诸比丘!于妇女性不喜悦而不著者,于男子得离系。诸比丘!如是之妇女征伏妇女性。
五
诸比丘!男子内则不思惟男根、男行、男衣服、男类、男欲、男声、男饰,彼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不欢喜、不喜悦之彼,外则不思惟女根、女行、女衣服、女类、女欲、女声、女饰,彼于是不欢喜、不喜悦。不欢喜、不喜悦之彼,外则不希望偶合。彼不偶合故,不希望令生所乐、喜之偶合。诸比丘!于男子性不喜悦而不[P.59]著者,于妇女得离系。诸比丘!如是之男子征服男子性。诸比丘!离系者如是。
诸比丘!此为系、离系之法门。」
四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瞻波揭伽池岸。尔时,众多之瞻波优婆塞,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问讯具寿舍利弗,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瞻波优婆塞,向具寿舍利弗如是言:「大德!我等于世尊之面前,自闻说法已久。大德!我等于世尊之面前,得闻说法。」「善哉!然而,诸贤!于此之斋日汝等应来,确实汝等于世尊之面前,可得闻说法。」彼等瞻波之优婆塞,从座而起回答具寿舍利弗:「大德!唯然。」问讯具寿舍利弗,右绕而去。尔时,彼等瞻波之优婆塞,于其斋日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问讯具寿舍利弗,坐于一面。尔时,具寿舍利弗与瞻波优婆塞,俱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P.60]二
「大德!此处有人如是施,所与而无大果、无大称赞耶?又,大德!此处有人如是施,所与而有大果,有大称赞耶?」
「舍利弗!此处或者如是施,所与而无大果、无大称赞。又,舍利弗!此处有人如是施,所与而有大果,有大称赞。」
三
「大德!有何因、何缘,此处有人如是施,所与而无大果,无大称赞耶?又,大德!有何因、何缘,此处或者如是施,所与而有大果,有大称赞耶?」
「舍利弗!此处有人给与有所待望之施、给与心所系缚之施、给与期望贮蓄之施、给与后是我应受用之施,彼将其所施之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住处、灯具给与沙门或婆罗门。舍利弗!汝如何思惟耶?此处有人应给与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舍利弗!此中,给与彼所期待之施、给与心所系缚之施、给与期望贮蓄之施、给与后是我应受用之施,彼给与其施已,身坏死后,生为四大王天众之同僚,彼尽[P.61]其业而得其神通、其名誉、其王权,为还来者而来现在之世。
四
舍利弗!又,此处有人不给与所待望之施、不给与心系缚之施、不给与期望贮蓄之施、不给与后我应受用之施,然而,布施给与善哉之施……乃至……亦,不布施给与善哉之施,而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给与非可损减往昔家系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给与非可损减往昔家系之施,然而,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乃给与不可有我之施……又,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乃不给与不可有我之施,但是,彼等昔之圣者,譬如对于阿咤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咜、迦叶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如是我给与此应予分配之施,……亦彼等昔之圣者,譬如对于阿咤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P.62]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咜、迦叶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然我不给与此应有分配之施,而给与此心满足、生悦喜之施……亦,不给与此心满足、生喜悦之施,但是给与为心庄严、心严饰之施。彼将其施之食、饮、衣、乘、鬘、香、涂香、床、住处、灯具给与沙门或婆罗门。舍利弗!如何思惟耶?此处有人应给与如是之施耶?」
「大德!唯然。」
「舍利弗!此中,不给与彼所期待望之施、不给与心所系缚之施、不给与期望贮蓄之施、不给与后我应受用之施;并亦,布施者不给与善哉之施;亦,自祖先以前所施,以前所作,我不给与不损减昔家系之施;亦,我成熟,彼等不成熟,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乃至不给与不可有我之施;亦,彼等昔之圣者,譬如对于阿咤摩、婆莫迦、婆摩提婆、鼻沙密多、耶婆提伽、应疑罗沙、跋罗堕阇、婆悉咜、迦叶波、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不给与此应有分配之施,……不给与此心满足、生悦喜之施,然而给与为心庄严、心严饰之施,彼给与其施已,身坏死后生为梵众[P.63]天之同僚,彼尽其业而得其神通、其名誉、其王权,为不还来者,是不来于现在之世。
舍利弗!此因,此缘,依彼此处有人给与如是之施,无有大果,无有大称赞。舍利弗!又,此因,此缘,依彼此处有人给与如是之施,有大果,有大称赞。」
五十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摩诃目犍连,与大比丘僧伽俱游行于特榇那祇梨。尔时,毘楼犍塔奇难陀母优婆夷,于夜明之时起身读诵波罗延。尔时,为某事之毘沙门大王从北方行至南方,毘沙门大王闻难陀母优婆夷读诵波罗延,闻已静待读诵之终而立,而难陀母优婆夷读诵波罗延已而默然。尔时,毘沙门大王知难陀母优婆夷读诵之终而欢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贤友!卿者为谁耶?」「姊妹!我乃汝兄弟毘沙门大王。」「善哉贤友!依我所诵之法门,是为送卿之礼物。」「善哉姊妹!此乃给我之礼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P.64]将来毘努建达伽村,供养其比丘僧伽已,即称为我之布施,而此乃为给我之礼物。」
二
尔时,难陀母优婆夷过是夜时,自于住处,准备殊胜之嚼食、啖食。尔时,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往毘努建达伽村。尔时,难陀母优婆夷向某男子言:「来,汝男子!去园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时,『是时矣,大德!于难陀母之住处作供食之准备。』」「然,圣女!」彼之男子回答难陀母优婆夷而去园,向比丘僧伽告〔食事之〕时:「时也,大德!于圣难陀母之住处作供食之准备。」其时,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于日之前分,著内衣,取钵被衣而往难陀母优婆夷之住处,至已坐所设座。尔时,难陀母优婆夷从自己之手中将殊胜之嚼食、啖食给与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令其满足。尔时,难陀母优婆夷坐于食已离钵具寿舍利弗之一面,具寿舍利弗向坐于一面之难陀母优婆夷如是言:「难陀母!谁告汝比丘僧伽之到达耶?」「大德!此处我于夜明之时而起,读诵波罗延已而[P.65]默然。大德!尔时,毘沙门大王知我读诵终了而欢喜:『善哉姊妹!善哉姊妹!』『贤友!卿者为谁耶?』『姊妹!我乃汝之兄弟毘沙门大王也。』『善哉贤友!依我所读诵之法门,为送卿之礼物。』『善哉姊妹!乃给我之礼物。明日以舍利弗、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将来毘努建达伽村,供养其比丘僧伽已,即称为我之布施,此乃为给我之礼物。』大德!施之一切福与利应为毘沙门大王之安乐也。」
三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实有如是大神力,如是大威力之天子毘沙门大王,于面前交谈。」「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处我有名为难陀之可爱、悦意之一子,彼为诸王依某因带去以暴力夺其命。大德!实我于其童子被捕之时、或正捕之时、或被杀之时、或正杀之时、或被伤之时、或正伤之时,我不知心之变异。」
四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汝清净汝起伏变异之心。」「大德!对[P.66]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处,死后而生于某夜叉界之主人(丈夫),彼对我显现昔之身体。大德!然而,依此因缘而我不知心之变异。」
五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汝清净汝起伏变异之心。」「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我自从与年轻主人作为年轻妇而嫁以来,对于主人即使是心亦不知所犯,况于身耶?」
六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汝清净汝心。」「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我作为优婆夷时,我知如何之学处亦不故意而犯。」
七
「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处我若意欲,则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自离而生喜乐,我具足初静虑而住;以寻、伺寂静故,内之等净,心之一趣,[P.67]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乐,我具足第二静虑而住;以离喜贪故,以舍而住,以正念正知而受乐于身,圣者宣说于舍,有念,是乐住,我具足第三静虑而住;以断乐故,断苦故,先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舍念之清净,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八
「稀奇哉,难陀母!是未曾有哉,难陀母!」「大德!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大德!此等依世尊所说之五顺下分结,于我乃见彼等之任何之一亦非不断。」「稀奇哉,难陀母!未曾有哉,难陀母!」其时,具寿舍利弗对难陀母优婆夷述说法要,令使信受、激励、欢喜已,从座而起离去。
摄句:
第六 无记品
五十一
一
尔时,有某比丘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比丘白[P.68]世尊言:「大德!有何因、何缘,具闻圣弟子于无记事而不生疑耶?」
二
「比丘!具闻圣弟子,于不说之诸事〔邪〕见灭故,不生疑。如来死后有,比丘!是邪见;比丘!如来死后是无,是邪见;比丘!如来死后是有或无,是邪见;比丘!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是邪见。比丘!无闻之凡夫不知见、不知见集、不知见灭、不知至见灭之道,彼见增长,我云彼不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能解脱苦。又,比丘!具闻圣弟子知见、知见集、知见灭、知至见灭之道,彼见灭,我云彼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苦。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不说如来死后有,亦不说如来死后无,亦不说如来死后是有或无,亦不说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不著如是无记事之无记法。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于无记事而不怖、不动、不震、不生畏。比丘!如来死后是有,是属于爱、属于想、属于思惟、是戏论,是属于取,是追悔;比丘!如[P.69]来死后是无,是追悔;比丘!如来死后有或无,是追悔;比丘!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是追悔。比丘!无闻之凡夫,不知追悔,不知追悔之集,不知追悔之灭,不知追悔灭之道。我云其追悔不灭,彼不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能解脱苦。又,比丘!具闻圣弟子知追悔,知追悔之集,知追悔之灭,知追悔灭之道,我云其追悔灭,彼能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苦。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不说如来死后是有,亦不说如来死后是无,亦不说如来死后是有或无,亦不说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不著如是无记事之无记[P.70]法。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具闻圣弟子,于无记事不怖、不动、不震、不生畏。比丘!依此因、此缘而具闻圣弟子,于无记事不生疑。」
五十二
一
「诸比丘!我当示七种之人趣与无余涅槃,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诸比丘!如何为七种之人趣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之业报〕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之业报〕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于有不著,于生不著,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而彼非完全证得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眠,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消失,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不著于有,不著于生,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P.71]而彼非完全证得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眠,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
三
诸比丘!复次,于此,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不著于有,不著于生,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彼非完全证得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彼非完全断灭贪,彼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發生、跳扬已而消失。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
四
诸比丘!复次,于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P.72]屑發生、跳扬已,无损害而消失,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中间般涅槃者。
五
诸比丘!复次,于此,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损害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發生、跳扬已,触地而消灭。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之故,为损害般涅槃者。
六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无行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跳扬,落于小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火、亦生烟,生火已,生烟已,其小草堆或薪柴之堆尽,无材料而消灭。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无行般涅槃者。
[P.73]七
诸比丘!复次,此处,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有行般涅槃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跳扬,当落于广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火、亦生烟,生火已,生烟已,其广大草堆或薪柴之堆尽,无材料而消灭。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有行般涅槃者。
八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于有不著,于生不著,以正慧观察寂静最上义句,而非完全证得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眠,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诸比丘!譬如敲打长时间加热之铁钵时,铁屑生而跳扬,落于大草堆或薪柴之堆中,于彼生[P.74]火、亦生烟,生火已,生烟已,其大草堆或薪柴之堆尽已,可烧草原,可烧森林,烧草原已,亦烧森林已,于绿草,或于高原,或于岩石,或于水,或于青翠野地已,无材料而消灭。如是,诸比丘!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乃至……彼尽五顺下分结故,为上流而行色究竟者。
诸比丘!此等,为七种之人趣。诸比丘!又,何等为无余涅槃?
九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是了解:非我所作,属我应不存在;我将来不作,又,将来属我应不存在;我断舍存在、断舍变化之物。彼于有而不著,于生而不著,以正慧而观察寂静最上义句,而非完全证得于其句,彼非完全断灭慢随眠,非完全断灭有贪随,非完全断灭无明随眠。彼尽诸漏故……乃至……证已,具足而住。诸比丘!此称之为无余涅槃。诸比丘!此等,为七种之人趣与无余涅槃。」
五十三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尔时,有二天〔人〕于后夜,以[P.75]绝妙之容色,徧照耆阇崛〔山〕已,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为解脱。」另一天〔人〕如是白世尊言:「大德!此等之比丘尼为完全妙解脱。」彼等天〔人〕如是言,大师赞可。尔时,彼等天人思惟:大师赞可,问讯世尊已,右绕而消失。尔时,世尊于其夜过时分,告诸比丘:「诸比丘!此夜,有二天〔人〕于后夜,以绝妙之容色,徧照耆阇崛〔山〕已,来诣我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之一天〔人〕对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为解脱。』另一天〔人〕对我如是言:『大德!彼等比丘尼为完全妙解脱。』诸比丘!彼等天〔人〕如是言,如是言已,问讯我,右绕消失。」
二
复次,尔时具寿摩诃目犍连坐于世尊之近处。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如是思惟:「何之天〔人〕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耶?」其时,名为帝须之比丘,于最近死而生于某梵世,众人知彼帝须梵有大神力、有大威力。尔时,具寿摩诃目犍连譬如有力之人或伸弯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于耆阇崛山消失,出现于彼梵世。帝须梵见从远方而来之具寿摩诃目犍连,见已,向具寿摩诃目犍连如是言:「来!贤者目犍连!善来,贤者目犍连!卿久违。贤[P.76]者目犍连!来此处作客。贤者目犍连!请坐!此座为汝所设。」具寿摩诃目犍连坐于所设之座。帝须梵问讯具寿摩诃目犍连,坐于一面。具寿摩诃目犍连向坐于一面之帝须梵如是言:「帝须!何天〔人〕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耶?何梵〔众〕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帝须!一切之梵众、天众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耶?」
三
「贤者目犍连!非一切之梵众、天众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贤者目犍连!凡一切之梵众、天众喜梵寿、喜梵色、梵乐、梵名声、梵王权,而不如实知其离脱,于彼无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贤者目犍连!又,凡一切之梵众、天众不喜梵寿、不喜梵色、梵乐、梵名声、梵王权,而能如实知其离脱,于彼等有如是[P.77]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或于无余而〔知〕为无余〔之智〕。
四
贤者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为俱分解脱,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为俱分解脱,彼身住之间,诸天人见彼,若身坏,则诸天人不见彼。贤者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无余而〔知〕为无余。
五
复次,贤者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为慧解脱,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为慧解脱,彼身住之间,诸天人见彼,若身坏,则诸天人不见彼。贤者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无余而〔知〕为无余。
六
复次,贤者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为身已证,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为身已证,实则此具寿用适当之床座,与善友交往而制御诸根,诸善男子从家出家以非家为目的,将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贤者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智,乃于有余而〔知〕为有余。
七
复次,贤者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为见至……乃至……为信解,……为随法行,[P.78]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是随法行,实则此具寿用适当之床座,交往于善友之中交,制御诸根。诸男子从家出家以非家为目的,将无上梵行之究竟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贤者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之智,乃于有余而〔知〕为有余。」
八
尔时,具寿摩诃目犍连欢喜帝须梵之所说,随喜已,譬如具力之人,或伸弯屈之臂、或屈伸直之臂,如是于梵世消失,出现于耆阇崛山。其时,具寿摩诃目犍连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目犍连将与帝须梵谈话之一切告世尊。「目犍连!帝须梵对汝不说第七无相住补特伽罗。」「世尊!是其时,善逝!是其时。世尊说示第七无相住补特伽罗,闻世尊〔之说〕已而诸比丘应受持。」「目犍连!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具寿摩诃目犍连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言:
九
「目犍连!世间有比丘,从一切诸相之不作意具足无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彼等诸天如是知彼,此具寿从一切诸相之不作意具足无相之心三摩地而住,实此具寿用适当之床座,交往于善友之中,制御诸根。诸善男子从家出家以非家为目的,将无上[P.79]梵行之究竟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目犍连!彼等诸天有如是之智,于有余而〔知〕为有余。」
五十四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尔时,师子将军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师子将军白世尊言:「大德!现实可能令知布施之果耶?」
二
「果尔,师子!今我当问,应取汝适当之思惟作答。师子!汝如何思惟耶?若此处有二丈夫,一丈夫乃无信、悭吝而恶口;一丈夫则有信、喜施而为施主。师子!汝如何思惟耶?具哀愍之诸阿罗汉,初当哀愍何者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具哀愍之诸阿罗汉,初如何而哀愍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乎!然而,大德!具哀愍之诸阿罗汉,当哀愍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
三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欲亲近之诸阿罗汉,初当接近何者耶?或彼无信、悭[P.80]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亲近之诸阿罗汉,初如何而接近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人乎!大德!欲亲近之诸阿罗汉,当接近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
四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欲摄受之诸阿罗汉,初当摄受何者耶?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摄受之诸阿罗汉,初当如何而摄受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乎!大德!欲摄受之诸阿罗汉,当摄受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
五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欲说法之诸阿罗汉,初当说法于何者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欲说法之诸阿罗汉,初当如何而说法于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乎!大德!欲说法之诸阿罗汉,当说法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
六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善称赞之声当对何者而起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善称赞之声,对于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当如何而起乎!大德!善称赞之声,当对于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起。」
七
「师子!汝如何思惟耶?诣任何之众会,若刹帝利之众会、若婆罗门之众会、若[P.81]居士之众会、若沙门之众会,无畏、无愧堂堂是谁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彼如何诣任何之众会,若刹帝利之众会、若婆罗门之众会、若居士之众会、若沙门之众会堂堂无畏、无愧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者,彼诣任何之众会,若刹帝利之众会、若婆罗门之众会、若居士之众会、若沙门之众会是堂堂无畏、无愧。」
八
「师子!汝如何思惟?身坏死后,何者当生于善趣、天界耶?或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耶?或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耶?」「大德!彼无信、悭吝、恶口之丈夫,身坏死后如何而生于善趣、天界乎!大德!彼有信、喜施而为施主之丈夫,彼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界。
九
大德!依世尊所说此等之六种现实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哀愍之阿罗汉初哀愍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亲近之诸阿罗汉初亲近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摄受之诸阿罗汉初摄受我;大德!我乃施者、施主,说法之诸阿罗汉初对我说;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善称赞之声者,[P.82]对我而起;『师子将军乃施者、行者、僧伽之奉侍者。』大德!我乃施者、施主,往诣任何之众会,若刹帝利之众会、若婆罗门之众会、若居士之众会、若沙门之众会,我往诣而堂堂无畏、无愧。大德!依世尊所说此等六种现实之布施果,我即使不信世尊,我亦知此等。大德!世尊对我如是而语:『师子乃施者、施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我不知此等,而我信世尊而依之。」
「诚然,师子!诚然,师子!施者、施主之师子即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五十五
一
「诸比丘!此等,是如来之四不护与依三法而无罪。以何为如来之四不护耶?
二
诸比丘!如来之身行清净,如来不思:『他勿觉知我行此』,于如来无有所藏护身之恶行者。——诸比丘!如来之语行清净,如来不思:『他勿觉知我行此』,于如来无有所藏护语之恶行者。——诸比丘!如来之意行清净,如来不思:『他勿觉知我行此』,于如来无有所藏护意之恶行者。——诸比丘!如来之活命清净,如来不思:『他勿觉知我行此』,于如来无有所藏护邪命者。
此等是如来之四不护。如何是依三法而无罪耶?
[P.83]三
诸比丘!如来是善说法者,就此而言,实则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谁于世间具备条理,欲反征我:『如是,仁者之法亦非善说。』诸比丘!我不见此因。诸比丘!我若不见此因,则得安稳,得无怖畏,得无所畏而住。诸比丘!又,我之诸声闻,尽诸漏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彼等依我而至诸声闻涅槃之道,能予显示。——就此而言,实则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谁于世间具备条理,欲反征我:『如是,仁者之诸声闻,尽诸漏……乃至……证已具足而住。依仁者而至诸声闻涅槃之道,不能显示。』诸比丘!我不见此因。诸比丘!我若不见此因,则得安稳,得无怖,得无所畏而住。诸比丘!又,我之数百声闻众会,尽诸漏……乃至……证已具足而住。——就此而言,实则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谁于世间具备条理,欲反征我:『如是,仁者之数百声闻众会,未尽诸漏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未于现法自觉已、证已具足而住。』诸比丘!我不见此因,我若不见此因,则得安稳,得无怖,[P.84]得无所畏而住。依此等三法而无罪。
诸比丘!此等为如来之四不藏护与依三法而无罪。」
五十六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毘罗之竹林。尔时,具寿金毘罗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金毘罗向世尊如是言:「大德!有何因、何缘,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正法不得久住耶?」「金毘罗!此处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恭敬不尊崇师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不恭敬不尊崇学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三摩地而住,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罗!依此因、此缘而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正法乃不久住。」
二
「大德!有何因、何缘,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正法得久住耶?」「金毘罗!此处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恭敬尊崇师而住,恭敬尊崇法而住,恭敬尊崇僧伽而住,恭敬尊崇学而住,恭敬尊崇三摩地而住,恭敬尊崇不放逸而住,恭敬尊崇承迎而住。金毘罗!依此因、此缘而于如来般涅槃之时,正法得久住。」
[P.85]五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不久而尽诸漏……乃至……证已具足而住。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是有信、具戒、多闻、宴默、發勤精进、具念、具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不久而尽诸漏……乃至……证已具足而住。」
五十八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罗山之恐布鹿林。尔时,具寿摩诃目犍连于摩揭陀之迦罗拉姆村,瞌睡而坐。世尊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于摩揭陀迦罗拉姆村瞌睡而坐之具寿摩诃目犍连。见已,譬如具力之人伸弯屈之臂,屈伸直之臂,如是,于婆祇尸收摩罗山之恐怖鹿林消失,出现于摩揭陀迦罗拉姆村具寿摩诃目犍连之面前。世尊坐于设座,世尊坐已,向具寿摩诃目犍连如是言:「汝目犍连!瞌睡耶?汝目犍连!瞌睡耶?」「唯然,大德!」
二
「果尔,汝目犍连!汝住于有想之时,其睡眠如出去,当作意其想!当再三作[P.86]意其想!实则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三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如闻,如通达,则依心而随寻、随伺法,以意当思惟,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四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如闻,如所念,当广思惟法,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五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当搓拉两耳,以掌摩擦身体,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六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从座而起,以水摩擦两眼已,环视诸方,当瞻仰诸星、恒星之光,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七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作意光明想,当练日中之想,夜如于日中,于日中如于夜,如是依无所覆之心而修有光之心,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P.87]八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当作前后想,诸根向内,心不向外,而为经行,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有应断之理。
九
若如是而住之汝,其睡眠不断,果尔,目犍连!汝以右脇作师子卧,足与足重叠,为具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已,以觉醒,目犍连!汝速当起立,不受卧床之乐、脇之乐、睡眠之乐,而当住,如是,目犍连!汝当修学。
一〇
果尔,目犍连!如是,当修学,我应不醉于高慢而趣良家,目犍连!汝应如是学习。目犍连!若比丘醉于高慢,而趣于良家,目犍连!于良家有多应为之诸事,因此而人人不欢迎前来之比丘。于是比丘当如是思惟:『今此良家妨碍我耶?今此等之诸人不喜欢于我。』如是,彼因无利养而有愧赧,于愧赧者有掉悔,于掉悔者有不律仪,不律仪者之心远离三摩地。目犍连!当如是学习:我当不作诤论。目犍连!汝当如是修学。目犍连!于诤论者期待多辩,于多辩有掉悔,于掉悔者有不律仪,不律仪者之心远离三摩地。目犍连!我不称赞一切之杂居;又,目犍连!我不[P.88]仅不称赞一切之杂居,目犍连!我不称赞在家出家之杂居。然一切少杂音、寂静、孤独而适于人独居之卧处、隐遁之床座,于如是床座之杂居者我皆称赞。」
一一
如是而闻之具寿摩诃目犍连向世尊如是言:「大德!略说之,如何比丘尽渴爱而解脱,为究竟决定,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以究竟尽而为天人中之最胜者耶?」「目犍连!此处,比丘闻已,一切之诸法决不可贪著。目犍连!又,比丘如是闻已,一切之诸法决不可贪著,彼觉知一切法;觉知一切法已,而知悉一切法;知悉一切法已,而感一切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于此等之诸受,观察无常而住,观察离贪而住,观察灭而住,观察弃舍而住。彼于此等之诸受,观察无常而住,观察离贪而住,观察灭而住,观察弃舍而住,且于世间之任何者亦不取,无取而无怖,自无怖而般涅槃,知生已尽,梵行成就,所作已作,无他之存在。目犍连!如是比丘略尽渴爱而解脱,为究竟决定,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以究竟尽而为天人中之最胜者。」
[P.89]「诸比丘!勿恐诸福业。诸比丘!此乃乐之同义语,此即是福业。
诸比丘!我了知于长时间作诸福业,有长时间之可爱、可乐、愉快之异熟生起。我修七年间之慈心,修七年间之慈心已,于七成坏劫,不再来此世。诸比丘!世界坏劫之时,我实生于极光净天,世界成劫之时,我生于空虚之梵宫。诸比丘!于是,我实为梵、大梵、胜者、无能胜者、普观察者、自在者。诸比丘!又,我为三十六次帝释天,我为多百次转轮王。为正法者、法王、四方之征服者、善治国者、七宝成就者。诸比丘!其我乃有此等之七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及第七导师宝;又,诸比丘!我更有勇健、雄迈、破敌者之千子,我以无杖、无刀,乃以法征服海边际之地已而住。」
五十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日前时分,著衣持钵,披衣而往给孤独居士之处,至已,坐于设座。尔时,于给孤独居士之住处有高声、大声之人群。其时,给孤独居士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如是向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言:「居士!于汝住处中,人人如渔师于鱼猎而高声大声实为何耶?」「大德!是为媳妇善生,生于富贵,彼女不侍奉姑,不侍奉翁,不侍候主人,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供养。」
二
尔时,世尊谓媳妇善生曰:「来!善生!」媳妇善生应诺世尊:「唯然,大德!」[P.92]乃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媳妇善生言:「善生!此等,为七种男子之妻。以何等为七耶?即:等同杀人者、等同盗贼者、等同支配者、等同母亲者、等同姊妹者、等同朋友者、等同奴婢者。善生!此等者,为七种男子之妻。汝为其中之何者耶?」「大德!我依世尊所略说,不广知此义。善哉,大德!世尊对我说如实之法,如依世尊所略说,我当广知此义。」「善生!果尔,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媳妇善生应诺世尊:「唯然,大德!」世尊如是曰:
善生!此等,为七种男子之妻,汝为彼等之何者耶?」
[P.94]「从今日以后,大德!世尊!我等同奴婢,存念为主人之妻。」
六十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法,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此处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愿为丑。』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之美。诸比丘!此嗔恚之男子补特伽罗,被胜于嗔恚、执著于嗔恚,彼虽善洗浴,善涂油,剃须发,著白衣,然彼被胜于嗔恚而丑。诸比丘!此乃对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一法,是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三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当苦痛而眠。』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之乐眠。诸比丘!此嗔恚之男子补特伽罗被胜于嗔恚、执著于嗔恚,彼虽敷毛深之黑毛毡,敷白色之羊毛毯,敷有花纹之羊毛毯,敷迦达里鹿之最胜毛毯,上具覆帐,坐于两边有丹枕之床铺上,然被胜于嗔恚,彼当苦痛而眠。诸比丘!此乃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二法,是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四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勿为益利丰富。』彼为何因耶?[P.95]诸比丘!敌者不喜敌之益利丰富。诸比丘!彼被胜于嗔恚、执著于嗔恚之男子补特伽罗,受不利益已,彼以为受利益,受利益已,彼以为受不利益,此等之法相违而解,给予长时间之不利与苦痛。诸比丘!此乃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三法,是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五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勿为富者。』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富。诸比丘!彼被胜于嗔恚、执著于嗔恚之男子补特伽罗,凡彼起精进而得、以臂力所集、汗额而储、如法正当所得之财富,亦为被胜于嗔恚之诸王令入王库。诸比丘!此乃对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四法,是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六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勿为有名声者。』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之名声。诸比丘!彼被胜于嗔恚、执著于嗔恚之男子补特伽罗,依彼之不放逸而得、依其名声而战胜于嗔恚者乃不存在。诸比丘!此乃对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五法,是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七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勿为朋友者。』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不喜敌有友。诸比丘!彼被胜于嗔恚、执著于嗔恚之男子补特伽罗,凡彼之友人同僚、亲戚血族远离彼嗔恚者而避之。诸比丘!此乃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六法,是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P.96]八
诸比丘!又,敌者对敌而如是希望,『呜呼!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彼为何因耶?诸比丘!敌者是不喜敌行于善趣。诸比丘!彼被胜于嗔恚、执著于嗔恚之男子补特伽罗,以身行恶,以语行恶,以意行恶;彼以身行恶行已……乃至……彼胜于嗔恚,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此乃对敌希望,对敌而作之第七法,是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诸比丘!对敌而希望,对敌而作之此等七法,是于嗔恚之女人或男子而来。」
摄句:
[P.99]第七 大品
六十一
一
「诸比丘!惭愧不具时,损缺惭愧者,损毁根防护之所依;根防护不具时,损缺根防护者,损毁戒之所依;戒不具时,损缺戒者,损毁正定之所依;正定不具时,损缺正定者,损毁如实智见之所依;如实智见不具时,损缺如实智见者,损毁厌背离贪之所依;厌背离贪不具时,损缺厌背离贪者,损毁解脱智见之所依。诸比丘!譬如损缺树之枝叶时,其幼芽不圆满,皮、木、心亦皆不圆满。如是,诸比丘!惭愧不具时,损缺惭愧者……乃至……损毁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诸比丘!惭愧具有时,具足惭愧者,具足根防护之所依;具有根防护时,具足根防护者,具足戒之所依;具有戒时,具足戒者,具足正定之所依;具有正定时,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具有如实智见时,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背离贪之所依;具有厌背离贪时,具足厌背离贪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诸比丘!譬如具足树之枝叶时,其幼芽圆满,皮、木、心亦皆圆满。如是,诸比丘!具有惭愧时,具足惭愧者……乃至……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P.100]六十二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毘舍离之庵婆波梨林。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大德!」世尊如是言:
二
「诸比丘!诸行是无常,诸比丘!诸行是不坚固,诸比丘!诸行是不安故。诸行为失,诸比丘!于一切诸行实应厌离、实应远离、实应解脱。诸比丘!须弥山王长有八万四千由旬,广有八万四千由旬,入于海中,从海突出者是八万四千由旬。诸比丘!其时,即多岁、多百岁、多千岁、多百千岁之间,天不雨。诸比丘!天不雨之时,凡各种之种子类、植物类、药草森林,乾燥而不存在。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坚固,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安故。诸行为失,诸比丘!于一切诸行实应厌离、实应远离、实应解脱。诸比丘!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二太阳出现之时。
三
诸比丘!从第二太阳之出现,凡小川、小池者,皆涸渴而不存在。诸比丘!如[P.101]是诸行是无常……乃至……实应解脱。诸比丘!即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三太阳出现之时。
四
诸比丘!从第三太阳之出现,凡大河,譬如恒河、阎摩那、阿致罗符底、舍牢浮摩醯等河,皆涸渴而不存在。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实应解脱。诸比丘!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四太阳出现之时。
五
诸比丘!从第四太阳之出现,是故此等诸大河之所生,凡大湖水,譬如阿耨达、斯呵波达、罗达迦拉、勘纳文达、俱纳拉、荼坦达、曼那吉尼等,皆涸渴而不存在。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实应解脱。诸比丘!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五太阳出现之时。
六
诸比丘!从第五太阳之出现,于大海百由旬之水减退,又于大海二百由旬之水减退,又于大海三百由旬之水减退,……乃至……又于大海七百由旬之水减退,而于大海存七多罗〔树高〕之水、又六多罗〔树高〕、又五多罗〔树高〕、又四多罗[P.102]〔树高〕、又三多罗〔树高〕,又二多罗〔树高〕、又于大海存一多罗〔树高〕之水,又于大海存七人〔高〕之水,又六人〔高〕、又五人〔高〕、又四人〔高〕、又三人〔高〕、又二人〔高〕、又一人高、又半人〔高〕、又唯腰〔高〕、又唯膝〔高〕、又唯踝〔高〕之水而存于大海。诸比丘!譬如秋季天之雨神降雨时,处处存有牛足迹之水。诸比丘!于如是之大海处处存有似牛足迹程度之水。诸比丘!从第五太阳之出现,于大海中如指节程度之水亦无。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实应解脱。诸比丘!即长时间经过,有第六太阳出现之时。
七
诸比丘!从第六太阳之出现,此之大地及须弥山王燃烧,普徧燃烧,普徧极其燃烧。诸比丘!譬如陶师之窑点火而初燃,普徧燃烧,普徧极其燃烧。诸比丘!如是,从第六太阳之出现,此之大地及须弥山王燃烧,普徧燃烧,普徧极其燃烧。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实应解脱。诸比丘!长时间经过,迟早有第七太阳出现之时。
[P.103]八
诸比丘!从第七太阳之出现,此之大地及须弥王燃烧而为一炎。诸比丘!此之大地及须弥山王所燃烧之炎,为风所吹飞达于梵界。诸比丘!燃烧而坏,战胜之大火炎聚,须弥山王百由旬之峰崩落,又二百由旬之峰……又三百由旬……又四百由旬……又五百由旬之峰崩落。诸比丘!所燃烧之大地及须弥山王之灰不见,炭不能见。诸比丘!譬如所燃之酪或油之灰不见、炭不能见。诸比丘!如是所燃烧之大地及须弥山王之灰不见,炭不能见。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坚固,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安故。诸比丘!诸行为失,于一切诸行,是实应厌离、实应远离、实应解脱。诸比丘!此中除现见彼燃烧者外,此大地及须弥山王应时烧坏而不存在,谁预思惟、谁信耶?
九
诸比丘!昔时有名为妙眼之师,为祖师而远离诸欲。诸比丘!妙眼师有数百之[P.104]弟子,妙眼师于诸弟子中说梵界同伴之法。诸比丘!凡了解妙眼师所教说梵界同伴之法者,其身坏死后,生于善趣、梵界;凡不了解其教说者,其身坏死后,一类生于他化自在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化乐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兜率陀史多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夜摩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忉利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四大王天众之类,一类生于刹帝利长者之类,一类生于婆罗门长者之类,一类生于居士长者之类。
一〇
诸比丘!尔时,妙眼师如是思惟:『我当来与诸弟子全然同一趣,实乃不易,然而,我当修最上之慈。』诸比丘!其时,妙眼师修七年间之慈心,修七年间之慈心已,于七成坏劫,不再还来此世。诸比丘!世界为坏劫之时,实行于极光净天,[P.105]世界为成劫之时,则生于空虚之梵天宫。诸比丘!于是,实为梵、大梵、胜者、无能胜者、普见者、自在者。复次,诸比丘!为三十六次之帝释天,为数百回之转轮王,为正法者、法王、四边之征服者、善治国者、七宝具足者,彼更有千子,皆是勇健、雄迈、破敌者。彼以无杖、无刀之法,将海边际之地征服已而住。诸比丘!我云:彼之妙眼师即虽有如是之长寿,如是之久住,然而却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忧苦恼,不得由苦解脱。其何因耶?不觉四法,不了解故,以何为四耶?
一一
诸比丘!即圣戒之不觉、不了解,圣三摩地之不觉、不了解,圣慧之不觉、不了解,圣解脱之不觉、不了解。诸比丘!圣戒之觉悟、了解,圣三摩地之觉悟、了解,圣慧之觉悟、了解,圣解脱之觉悟、了解,有爱即断,有索乃尽,不再受后有。」
[P.106]世尊如是言,如是说已,善逝、师者又复如是云:
六十三
一
「诸比丘!当王之国境其城镇之七种资具有所完备,四食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之时,诸比丘!此王之国境城镇,老有外之侵略者,敌而不能征服。如何是城镇有七种资具完备耶?
二
诸比丘!于此,王之国境城镇,有柱而植下深根,能往下掘而不动,是无震动。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一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三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深且广之濠沟,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二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为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P.107]四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高且广之交通路,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三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五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蓄有众多武器,弓及掷器。王之国境城镇,此第四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六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众多军队之止住,例如:象兵、骑兵、车兵、弓射手、旗手、參谋、食粮部队、强王子、突入队、大龙队、勇士、胸甲兵、奴仆子。王之国境城镇,此第五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七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守门将,为贤者、智者、具虑者;拒绝未知者,而令已知者进入。王之国境城镇,此第六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
八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有高且广,又外观涂粧具足之墙。王之国境城[P.108]镇,此第七种之资具,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所完备。此等,是七种城镇之资具有所完备。如何为四食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耶?
九
诸比丘!于此,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为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为防御,而蓄众多之草、木、水。
一〇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为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为防御,而蓄众多之米、麦。
一一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守护、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为防御,而蓄众多之胡麻、黍、豆、谷物。
一二
诸比丘!复次,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为防御,而蓄有众多之药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盐。此等之四种食,亦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诸比丘!王之国境城镇,此等七种之资具有所完备,此等四食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故,诸比丘!此王之国境城镇,若有外之侵略者,敌不能有所征服。诸比丘!如是,圣弟子成就七种正法,又,四静虑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而[P.109]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故,诸比丘!此圣弟子,谓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如何是成就七种之正法耶?
一三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柱而植下深根,往下掘而不动、不震动。诸比丘!如是圣弟子,有信而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是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有信柱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一之正法。
一四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深且广之濠沟。诸比丘!如是圣弟子,有惭而惭于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惭于行恶、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有惭濠沟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二之正法。
一五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高且广之交通路。诸比丘!如是圣弟子,有愧而愧于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愧于行恶、[P.110]不善之诸法。诸比丘!有愧交通路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三之正法。
一六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蓄有众多之武器。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为多闻,持有所闻,积集所闻,为初善、中善、后善之法,宣示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多闻而持有如是诸法,以语熟练,以意思惟,以见善通达。诸比丘!持有闻武器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四之正法。
一七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众多军队之止住,譬如:象兵、骑兵、车兵、弓射手、旗手、參谋、食粮部队、强王子、突入队、大龙队、勇士、胸甲兵、奴仆子。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为断不善之诸法,为圆满具足诸善法,启發精进而住,努力勇猛,负荷善法而不舍。诸比丘!有精进军众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五之正法。
一八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是贤者、智[P.111]者、具虑者;拒绝未知者,而令已知者进入。诸比丘!如是圣弟子具足念慧,忆念、随念久往以前之所住,久往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有念门銹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六之正法。
一九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为对内部之守护、对外部之防御,有高且广,又外观涂粧具足之墙。诸比丘!如是圣弟子具慧,圣能决择,正导苦尽,成就通达生灭之慧。诸比丘!有慧之外观涂粧具足之圣弟子断不善,修善,断有罪,修无罪,自保清净,此乃成就第七之正法。
有成就此等七种之正法、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者,如何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耶?
二〇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之防御而蓄有众多之草、木、水。诸比丘!如是圣弟子自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入涅槃,离诸欲,离诸不善法,具足有寻、有伺、自离而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
[P.112]二一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对外部之防御,有蓄众多之米、麦。诸比丘!如是圣弟子自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入涅槃,寻、伺寂静故,具足内之等净,心之一趣,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
二二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之防御,蓄有众多之胡麻、黍、豆、谷物。诸比丘!如是圣弟子自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入涅槃,离喜贪故,舍而住,为正念正知,身受乐,具足圣者宣说于舍、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
二三
诸比丘!譬如王之国境城镇,对内部为喜、无怖畏、为乐、对外部之防御,蓄有众多之药品,即:熟酥、生酥、油、蜜、糖霜、盐。诸比丘!如是圣弟子自为喜、无怖畏、为乐、为入涅槃,为断乐故,为断苦故,已先灭喜、忧故,具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
此等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者,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P.113]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等七正法;又,此等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者,如实而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故,诸比丘!此圣弟子,谓魔不能破,波旬不能破。」
六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法、知义、知自己、知量、知时、知众会,及知补特伽罗之胜劣。诸比丘!以何为比丘知法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法,即:契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吠陀罗。诸比丘!若比丘不知法,即:契经、应颂……未曾有法、吠陀罗,则不可称之为知法。诸比丘!若比丘知法,即:契经、应颂……未曾有法、吠陀罗故,则可称为知法。如是乃为知法。以何为知义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诸所说义:是此所说之义,是彼所说之义。诸比丘!若比丘不知『是此所说义,是为彼所说之义』之各各所说义,则不可称之为知义。诸[P.114]比丘!若比丘知『是此所说之义,是彼所说义』之各各所说义,可称为知义。如是为知法、知义。以何为知我耶?
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据信、戒、闻、舍、慧、辨才。诸比丘!若比丘不知自己『我唯有依据信、戒、闻、舍、慧、辨才』,则不可称之为知我。诸比丘!若比丘知自己『我唯有依据信、戒、闻、舍、慧、辨才』,故可称为知我。如是为知法、知义、知我。以何为知量耶?
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时,知量。诸比丘!若比丘于受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时不知量,则不可称为知量。诸比丘!若于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而知量,故称为知量。如是为知法、知义、知我、知量。以何为知时耶?
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时:是为说示之时,是为质问之时,是为修习之时,是为宴默之时。若比丘不知『是为说示之时,是为质问之时,是为修习之时,是为宴默之时』,则不可称为知时。诸比丘!比丘若知『是为说示之时,是为质问之时,是为修习之时,是为宴默之时』,故称为知时。如是为知法、知义、知我、知量、知时。以何为知众会耶?
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知众会:是刹帝利之众会、婆罗门之众会、居士之众会、沙门之众会;于其处应如是參礼、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说、如是默。诸比丘!若[P.115]比丘不知『是刹帝利之众会、婆罗门之众会、居士之众会、沙门之众会;于其处应如是參礼、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说、如是默』,则不可称为知众会。诸比丘!若比丘知『是刹帝利之众会、婆罗门之众会、居士之众会、沙门之众会;于其处应如是參礼、如是立、如是坐、如是说、如是默』,故称之为知众会。如是为知法、知义、知我、知量、知时、知众会。以何为知补特伽罗之胜劣耶?
九
诸比丘!于此有之比丘知二种之补特伽罗,所谓二种之补特伽罗,即:一者欲见圣,一者不欲见圣。不欲见圣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欲见圣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有欲见圣,一者欲闻正法,一者非欲闻正法。非欲闻正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故,乃应予诃毁;欲闻正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有欲闻正法;一者热心闻法,一者不热心闻法。不热心闻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热心闻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是热[P.116]心闻法;一者闻法已而受持,一者闻法已而不受持。闻法已不受持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闻法已而受持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闻法已而受持,一者坚持观察诸法之义,一者坚持不观察诸法之义。坚持不观察诸法义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坚持观察诸法义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坚持观察诸法之义,一者知义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一者知义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随法。知义已、知法已而不得法随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知义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二种之补特伽罗,知义已、知法已而得法随法,一者为得自己之利,不为他人之利;一者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之利。为得自己之利,不为他人利之补特伽罗,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诃毁;为得自己之利以及他人利之补特伽罗者,彼以如是之故,乃应予称赞。诸比丘!如是比丘,知为补特伽罗之胜劣。
[P.117]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之无上福田。」
六十五
一
「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叶枯萎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叶枯萎,不久又将接连生出七叶。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七叶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者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已有七叶,不久又将接连生出花、叶之枝。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生出花、叶之枝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生出花、叶之枝,不久,又将接连生出有蕾。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蕾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者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蕾不久,又将接连开蕾。诸比丘!忉利天之波[P.118]利阇多伽、拘鞴陀罗开蕾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开蕾,不久又将接连有花。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花之时,诸比丘!尔时,忉利天众心生喜悦,今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有花不久,又将接连花朵开满。诸比丘!忉利天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花朵开满之时,诸比丘!心生喜悦之忉利天众于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之根本,天四月之间,得五妙欲,具备而供奉。诸比丘!复次,五百由旬,花满开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依普光而徧满,风送百由旬之香,此乃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之威力。
二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从家出家于非家而思惟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叶枯萎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剃除须发,著坏色衣,从家出家于非家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有七叶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生出花、叶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于寻、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有蕾之波利[P.119]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于离喜贪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开出有蕾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于断乐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拥有花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圣弟子自漏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之时,诸比丘!尔时,圣弟子如忉利天花朵开满之波利阇多伽、拘鞴陀罗。诸比丘!尔时,地居天众出声,为某长老同住之某长老自某街或某村,从家出家于非家,自漏尽……乃至……作证具足而住。闻地居天众之声已而四大王天众……忉利天众……夜摩天众……睹史多天众……化乐天众……他化自在天众……梵众天众出声,为某长老同住之某长老自某街或某村,从家出家于非家,自漏尽,无漏之心[P.120]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如是,声于瞬间达到梵天乃止。此乃漏尽比丘之威力。」
六十六
一
尔时,独自宴坐之具寿舍利弗,于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应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耶?」尔时,具寿舍利弗如是思惟:「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其师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比丘应〔恭敬……〕其法……比丘者应〔恭敬……〕僧伽……比丘〔应恭敬……〕其学……比丘〔应恭敬……〕三摩地……比丘〔应恭敬……〕不放逸……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尔时,舍利弗如是思惟:「我于此等诸法是清净、洁白,即我诣世尊之前而告此等诸法,如是我于此等诸法应为清净,又可称为清净。譬如丈夫欲得清净、洁白之金饰,彼应如是思惟:『我此金饰是清净、洁白,即我应去铁匠处展示此金饰,如是我当托此铁匠使金饰清洁,又可称为清净。如是我于此等诸法是清净、洁白,即我诣世尊[P.121]座前而告此等诸法,如是我于此等诸法应为清净,又可称为清净。』」尔时,具寿舍利弗不久即自宴坐而起,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二
「大德!我在此独自宴坐,于心中起如是思惟:『比丘何以应恭敬、尊重、依止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耶?』大德!尔时我如是思惟:『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其师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比丘〔应恭敬……〕其法……比丘〔应恭敬……〕僧伽……比丘〔应恭敬……〕其学……比丘〔应恭敬……〕三摩地……比丘〔应恭敬……〕不放逸……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大德!尔时我如是思惟:『于我于此等诸法是清净、洁白,我诣世尊座前告此等诸法,如是我于此等诸法应为清净,又可称为清净。譬如丈夫欲得清净、洁白之金饰,彼应如是思惟:「我此之金饰是清净、洁白,即我应去铁匠处展示此金饰,如是我当托此铁匠使金饰清净,又可称为清净。如是我于此等诸法是清净、洁白,即我诣世尊座前告此等诸法,如是我于此等诸法应为清净,又可称为清净。」』」
[P.122]「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其师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其法……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僧伽……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其学……舍利弗!比丘〔应恭敬……〕三摩地……舍利弗!比丘〔应恭敬……〕不放逸……舍利弗!比丘应恭敬、尊重、依止承迎而住,且当断不善而修善。」如是闻之具寿舍利弗向世尊如是言:
三
「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说,而如是广知此义。大德!彼之比丘,实谓不尊重其师,而当可尊重其法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之彼比丘,当可尊重僧伽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僧伽。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彼比丘,当可尊重其学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学。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之比丘,当可尊重三摩地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之比丘,[P.123]彼亦不尊重三摩地。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当可尊重不放逸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不尊重不放逸。大德!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当可尊重承迎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大德!实谓尊重其师之比丘,可不尊重其法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之比丘,可不尊重僧伽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之比丘,〔彼〕亦尊重僧伽。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者之比丘,可不尊重其学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之比丘,彼亦尊重其学。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之比丘,可不尊重三摩地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之比丘,彼亦尊重三摩地。大德!实[P.124]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可不尊重不放逸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之比丘,彼亦尊重不放逸。大德!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可不尊重承迎者,无有是处。大德!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大德!我依世尊之所略说,而如是广知此义。」
四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汝依我之所略说,而如是广知此义。舍利弗!实谓不尊重其师之比丘,当可尊重其法者,无有是处。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师之比丘,彼亦不尊重其法……舍利弗!实谓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当可尊重承迎者,无有是处。舍利弗!任何不尊重其师、不尊重其法、不尊重僧伽、不尊重其学、不尊重三摩地,不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不尊重承迎。
舍利弗!实谓尊重其师之比丘,当可不尊重其法者,无有是处。舍利弗!任何[P.125]尊重其师之比丘,彼亦尊重其法……舍利弗!实谓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当可不尊重承迎者,无有是处。舍利弗!任何尊重其师、尊重其法、尊重僧伽、尊重其学、尊重三摩地、尊重不放逸之比丘,〔彼〕亦尊重承迎。舍利弗!依我之所略说,而可如是广见此义。」
六十七
一
「诸比丘!对于不行修习而住之比丘,呜呼!实则希于『我心由诸漏而解脱!』即使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决不取于由诸漏而解脱,其故如何耶?彼当答:『不熟习故。』何为不熟习之故耶?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之不熟习〕。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鷄卵,彼等依鷄不能正当[P.126]以翼孵卵,不能正当加温,不能正当薰〔鷄香〕。其鷄,呜呼!『我之雏鷄实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壳已,能安全出生!』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等雏鷄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壳已,却不能安全生出,其故如何耶?诸比丘!因于鷄彼等之卵不能正当以翼孵卵,不能正当加温,不能正当薰〔鷄香〕之故。诸比丘!如是对于不行修习而住之比丘,呜呼!实则希于『我心由诸漏而解脱!』即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诸漏而解脱,其故如何耶?对彼应答:『不熟习之故。』何为不熟习之故耶?即: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之不熟习〕。
二
诸比丘!对于行修习而住之比丘,呜呼!实则不希于『我心由诸漏而解脱!』即不生如是希望,然而彼心由诸漏解脱,其故如何耶?对彼当答:『熟习之故。』何为熟习耶?即: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之熟习〕。诸比丘!譬如有八或十或十二鷄卵,彼等依鷄能正当以翼孵卵,能正当加温,能正当薰〔鷄香〕,其鷄不希,『呜呼!我之雏鷄实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壳已,能安全地出生!』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等雏鷄依足、爪、鷄冠或口嘴而破卵壳已、应能安全出生,其何故耶?诸比丘!因于鷄彼等之卵能正当以翼孵卵,能正当加温,能正当薰〔鷄香〕[P.127]之故。诸比丘!如是对于行修习而住之比丘,呜呼!实则不希『我心由诸漏而解脱!』即不生如是之希望,然而彼心不取由诸漏而解脱,其故如何耶?彼当答:『熟习之故。』何为熟习耶?即:四念处……乃至……八支圣道〔之熟习〕。
三
诸比丘!譬如石匠或石匠弟子之手斧把柄,可见手指痕迹,可见姆指痕迹,然而对彼则不可如是思惟:『今日我之手斧把柄之减损如此,昨日是如此,将来是如此。』然而于已减损之时,有已减损之思惟。诸比丘!如是对于行修习而住之比丘,『今日我漏已尽唯有如此,昨日唯有如此,明日唯有如此』,不作任何如是思惟,然而于已尽之时,有已尽之思惟。诸比丘!譬如以籐蔓之绳索缠缚海船六个月期间,于水上漂浮,冬季漂著于陆上,绳结为风与日所曝晒,彼等为带雨之云所浸湿,容易柔软而腐败。诸比丘!对于如是行修习而住之比丘,诸结容易寂静,腐败。」
[P.128]六十八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众多之比丘僧伽俱于憍萨罗行乞,世尊进入大道,见某处之大火蕴烧著、燃烧、烧毁而灭,见已,穿越道路,于大树之根处敷座而坐,坐已,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汝等是否见此大火蕴烧著、燃烧、烧毁而灭?」「唯然。大德!」「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抱著此大火蕴烧著、燃烧、烧热而坐或卧,与抱著拥有温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罗门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何者好耶?」「大德!抱著拥有温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罗门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较好。大德!抱著此大火蕴烧著、燃烧、烧热而坐或卧者是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为恶性,为不净,为招其他惊讶之行,隐覆所作,非沙门而称为沙门,非梵行者而称为梵行者,内心腐败,漏泄,有等于尘芥,则抱此大火蕴烧著,燃烧,烧热而坐或卧者较好,其何故耶?[P.129]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性,为不净,为招其他惊讶之行……乃至……等于尘芥,而怀抱拥有温柔手足之刹帝利少女,或婆罗门少女,或居士少女而坐或卧,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二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欲以强靭之发索卷起两胫而摩擦,乃切外皮,切外皮已而切内皮,切内皮已而切肉,切肉已而切筋,切筋已而切骨,切骨已而压骨髓方止,与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问讯自己而喜,何者好耶?」「大德!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问讯自己而喜为好。大德!有力之丈夫,欲以强靭之发索……乃至……压骨髓方止者为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尘芥,有力之丈夫,欲以强靭之发索卷起两胫……乃至……压骨髓方止者为好。其故如何耶?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其缘故,于身坏死后,当不[P.130]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自问讯而乐者,诸比丘!对彼长时间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三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锐刀击胸,与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合掌自己令乐,何者较好耶?」「大德!刹帝利之长者、婆罗门之长者、居士之长者,合掌自己令乐较好。大德!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锐刀击胸者苦也。」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丈夫,以油滑、锐刀击胸者好,其何故耶?其因故,诸比丘!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质……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合掌自己令乐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四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板卷身,与受[P.131]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衣,何者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乃至……信施之衣较好。大德!有力之人以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板卷身者是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人以热著,烧著,燃烧,烧毁之铁板卷身者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诸比丘!彼至死,或当受与苦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衣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五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以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钉,开口已将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丸插入口中,烧彼之唇、亦烧口、亦烧舌、亦烧咽喉、[P.132]亦烧胃、亦通过肠或肠间膜而从〔身体之〕下部出,与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食,何者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食者较好。大德!有力之人以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钉,开口已将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丸插入口中,是烧彼之唇,亦烧口,亦烧舌……乃至……从〔身体之〕下部出者是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乃至……有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人以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钉,开口已,将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丸插入口中,是烧彼之唇……乃至……从〔身体之〕下部出者是好,其故如何耶?其因故,诸比丘!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质……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食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六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头、或捕肩,以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P.133]铁床,或令坐于铁床,或令卧,与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床,何者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床是好,大德!有力之人捉头,或捕肩……乃至……令卧者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乃至……有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人捉头……乃至……令卧者是好,其故如何耶?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性……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床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
七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头之下部,投入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锅中,彼于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横行,[P.134]与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房,何者较好耶?」「大德!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房较好。大德!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头之下部,投入热著、烧著、燃烧、烧热之铁锅中,彼于是起泡沫而煮沸,一度上行,亦一度下行,亦一度横行者是苦。」
「诸比丘!告示汝等,诸比丘!宣示汝等。彼破戒,为恶质……乃至……等于尘芥者,有力之人捉住足之上部,头之下部……乃至……亦一度横行者好,其故如何耶?诸比丘!其因故,彼至死,或当受与死相同之苦,然而缘其故,于身坏死后,当不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然而,诸比丘!彼破戒,为恶性……乃至……等于尘芥者,可是受用刹帝利之长者或婆罗门之长者或居士之长者信施之房者,诸比丘!对彼长时不利益,赍苦,彼于身坏死后,当生恶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
对于我等所受用之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因汝所作当有彼等之称赞、大果、大赞叹。又此之出家者对于我等当有果,不坏之结果。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
诸比丘!或因观察自利者,实则完成不放逸。诸比丘!或因观察他利者,实则[P.135]完成不放逸。诸比丘!或因观察两利者,实则完成不放逸。」世尊如是宣说,说此记说之时,六十〔位〕比丘众从口吐出热血,六十〔位〕比丘众拒绝是学而退转于劣。「难作,世尊!难作,世尊!」然而,六十〔位〕比丘不取著,心从诸漏解脱。
六十九
一
「诸比丘!昔时有名称为妙眼,远离诸欲之外道师。诸比丘!而妙眼师有数百位之弟子,妙眼师对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诸比丘!对于妙眼师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静者,于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对于妙眼师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静者,于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
诸比丘!昔时有位称为牟犁破群那之师……称为阿罗那之师……称为瞿陀梨之师……称为害提婆罗之师……称为储提摩丽之师……称为阿罗迦,于诸欲离贪之外道师。诸比丘!阿罗迦有数百位弟子,阿罗迦师对诸弟子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诸[P.136]比丘!凡对阿罗迦师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不寂静者,于身坏死后,生于恶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凡对阿罗迦师所宣示梵世同伴者之法,心寂静者,于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三
诸比丘!如何思惟耶?对于有此等数百之眷属、弟子僧伽,于诸欲离贪之七外道诸师,有恶心,若加以呵责、诽谤,则彼当生多非福耶?」「唯然。大德!」
「诸比丘!对于有此等数百之眷属、弟子僧伽,于诸欲离贪之七外道诸师,有恶心,若加以呵责、诽骂,则彼当生多之非福,对于一见具足之补特伽罗,有恶心,若加以呵责、诽骂,则彼以是故当生更多非福。是故如何耶?诸比丘!我于此〔佛教〕之外,于同梵行者之中,如是忍,不语如是语。其故,诸比丘!当如是学,于同梵行者之中,不可有诸恶心。
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
七十
一
「诸比丘!昔时有称为阿罗迦,远离诸欲之外道师。诸比丘!阿罗迦师有数百之诸弟子。阿罗迦师对弟子众宣示如是法。
二
『婆罗门!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作善,[P.137]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草上之露滴,于太阳升起之时,迅速消逝,无有长住。婆罗门!如露滴,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天降巨大之雨时,于水中之水泡迅速消逝,无有长住。婆罗门!如水泡,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水中之筏,迅速消逝,无有永住。婆罗门!如水中之筏,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从山而出之远流,急流而夹略之河,其瞬时亦无停止,其时行而转流。婆罗门!如从山而出之河,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乃至……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有力之人,持舌上之痰块而来,当容易吐出。婆罗门!如痰块,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乃至……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投入日中热著铁瓶中之肉片,迅速消逝,无有永住。
[P.138]婆罗门!如肉片,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一时而…………生者无有不死。婆罗门!譬如被屠杀之牛,决定被屠杀之时,即于屠杀之现前,或于死之现前举足。婆罗门!如牛之屠杀,如是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善作,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也。』
三
诸比丘!尔时,人人之寿量有六万岁,而得婚嫁之少女为五百岁。诸比丘!尔时,人人唯有六病,即:寒、热、饥、渴、粪、尿。诸比丘!即彼阿罗迦师如是之长寿,如是长住,于如是少病人中,向诸弟子宣示如是法:『婆罗门!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善作,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诸比丘!今正语者当如是语,人之生命微小而有限,是一时而多苦多恼,因聪慧而应悟,应作善,应行梵行,生者无有不死。诸比丘!今长生者,彼为百岁前后。诸比丘!又生百岁之间者,生三百季节之间,即:百冬季、百春季、百夏季。诸比丘![P.139]又生三百季节之间者,生千二百月之间,即:冬之四百月、春之四百月、夏之四百月。诸比丘!又生千二百月之间者,生二千四百个半月之间,即:冬之八百个半月、春之八百个半月、夏之八百个半月。诸比丘!又生二千四百个半月之间者,生三万六千夜之间,即:冬之一万二千夜、春之一万二千夜、夏之一万二千夜。诸比丘!又生三万六千夜之间者,食七万二千之食,食母乳、食障碍,即:冬之二万四千食、春之二万四千食、夏之二万四千食。此中,此等为食障碍,怒而不食食,苦而不食食,病而不食食,布萨而不食食,不得而不食食。诸比丘!以上我有百岁之寿,数人寿,亦数寿量,亦数季节,亦数年,亦数月,亦数半月,亦数夜,亦数日夜,亦数食,亦数食障碍。
四
诸比丘!哀愍故,望弟子众之利益,为师当依哀愍而作者,我已作。诸比丘!此等为树之根本,此等为空闲处。诸比丘!静虑!勿放逸,勿后有追悔,此为我等之教。」
[P.140]摄句:
第八 律品
七十一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具戒而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行、具足行、亲近、见怖畏于微细之罪。受学学处,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二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又彼之两波罗提木叉者随经,亦随附属分而能广熟习,善分別,善转,善决定,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得,得而[P.141]不艰难,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三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动,四静虑之增上心、现法乐住如实得,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七十四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随念种种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具备状貌与处所,随念种种宿住,以超越人清净之天眼……因应有情之业,而知行,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而自知,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
[P.142]七十五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为光耀。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具戒……受学学处,四静虑之……乃至……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而……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比丘,是持律者为光耀。」
七十六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为于彼之两波罗提木叉者随经,亦随附属分而能广熟习,善分別,善转,善决定,四静虑之……乃至……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而……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
七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而住律不动,四静虑之……乃至……得而不梗涩,由诸漏尽,而……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P.143]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
七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以何为七耶?
二
即:知犯、知不犯、知轻犯、知重犯、随念种种宿住,即:一生、二生……具备状貌与处所,随念种种宿住,以超越人清净之天眼……乃至……因应有情之业而知行,由诸漏尽,而……乃至……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成就此等七法之持律者为光耀。」
七十九
一
尔时,具寿优波利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波利白世尊言:「善哉,大德!惟愿世尊为我略宣说法,我自世尊听闻其法已,独自隐遁,炽然不放逸,不惜身命而住。」
二
「优波利!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如不能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槃,优波利!则是非法、非律、非师教,不必持。优波利!又,即任何之法,汝若知此等之诸法引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槃,优波利!则是法、是律、是师教,必当持。」
[P.144]八十
一
「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诤论之止,导引寂静止诤之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现前毘奈耶应予制立、忆念毘奈耶应予制立、不痴毘奈耶应予制立、作自言者应予制立、多人〔语〕者应予制立、求彼罪者应予制立、草掩者应予制立。
诸比丘!此等之七者,是再三生起诤论之止,导引寂静止诤之法。」
摄句:
一
「诸比丘!比丘以破坏七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破坏有身见、破坏疑、破坏戒禁取、破坏贪、破坏嗔、破坏痴、破坏慢。
诸比丘!比丘破坏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沙门以止息七法为……婆罗门者除外……吉祥者令消灭……洗浴者[P.145]洗浴……极智者了知……圣者破敌……阿罗汉者拒绝。以何为七耶?
二
即:拒绝有身见、拒绝疑、拒绝戒禁取、拒绝贪、拒绝嗔、拒绝痴、拒绝慢。
诸比丘!阿罗汉者拒绝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此等为七不正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失念、无慧。
诸比丘!此等为七不正法。」
一
「诸比丘!此等为七正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發勤精进、具念、具慧。
诸比丘!此等为七正法。」
一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眼观察无常,思惟无常,觉悟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洞察而住。彼由诸漏尽,得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P.146]自了知,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乃第一之应请……是世间无上福田之补特伽罗。
三
诸比丘!又,于此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眼观察无常,思惟无常,觉悟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洞察而住。彼于非前非后,漏之永尽,以及命之永尽。诸比丘!此乃第二之应请……是世间无上福田之补特伽罗。
四
诸比丘!又,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眼观察无常,思惟无常,觉悟无常,常恒不绝,以心胜解,依慧洞察而住。彼由五顺下分结之尽,而中间般涅槃……损害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而行色究竟。诸比丘!此乃第七之应请……是世间无上福田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是世间无上福田。」
一
「诸比丘!此等七种补特伽罗,是应请……是世间无上福田。以何为七耶?
二
诸比丘!于此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眼观察苦而住……于眼观察无我而住……于眼观察尽而住……于眼观察衰而住……于眼观察离贪而住……于眼观察灭而住……于眼观察弃而住……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于色……于声……于香……于味……于所触……于诸法……于眼识……于耳识……于鼻识……于舌识……于身识……于意识……于眼触……于耳触……于鼻触……于舌触……于身[P.147]触……于意触……于眼触所生之受……于耳触所生之受……于鼻触所生之受……于舌触所生之受……于身触所生之受……于意触所生之受……于色想……于声想……于香想……于味想……于所触想……于法想……于色思……于声思……于香思……于味思……于所触思……于法思……于色爱……于声爱……于香爱……于味爱……于所触爱……于法爱……于色寻……于声寻……于香寻……于味寻……于所触寻……于法寻……于色伺……于声伺……于香伺……于味伺……于所触伺……于法伺……于色蕴……于受蕴……于想蕴……于行蕴……于识蕴观察无常而住……观察苦而住……观察无我而住……观察尽而住……观察衰而住……观察离贪而住……观察灭而住……观察弃而住。」
[P.148]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七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念觉支……乃至……舍觉支。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七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想。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七法。以何为七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诸比丘!为了知贪,当修此等之七法。」
一
「诸比丘!为贪之徧知……乃至……为究尽……为断……为尽……为衰……为
离贪……为灭……为舍……为弃……当修此等之七法。
二
〔为〕嗔之〔了知〕……痴之……忿之……恨之……覆之……恼之……嫉之……悭之……诳之……谄之……傲之……愤激之……慢之……增上慢之……憍之……放逸之……为〔嗔〕之徧知……为究尽……为断……为尽……为衰……为离贪……为灭……为舍……为嗔之弃,当修此等之七法。」
[P.149]世尊如是说,彼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皆大欢喜。
校注
原本继续 buddhānasāsanaṁ 应读为 buddhāna sāsanaṁ,下以倣此。 原本有 medhavi 暹罗本之 medhāvi 为正确。 无十事(niddasa-vatthu)依注释无十事,有如是言:无十之事、无十之比丘、无二十、无三十、无四十、无五十之(比丘)。依所传,此问题于外道众之间,其外道众十岁死之尼乾多(nigaṇṭha)说为无十。依所传,彼不再为十岁,不单不为十岁,亦不为九岁或一岁。依此理由,二十岁死之尼乾多,说无二十、无三十、无四十、无五十。具寿阿难陀于村里游行,闻此说而回住而白世尊。世尊曰:阿难!此非外道之称,是我教中漏尽者之称。其漏尽者若于十岁圆寂,不再成为十岁,又不单不成十岁,且不再为九岁、乃至一岁、乃一个月、一须臾也。何以故?无再续生也。无二十等亦全同此理由(Monorathapūraṇi Siamese ed. Vol. III. P. 183)。然 niddasa 是 nirdasa(Skt.),nir 是否认之义。依此 niddasa 无十则涅槃之一称。而 nidd asa-vatthu「无十之事」为得涅槃之基础,为至涅槃道程之义。 原本之 kusalaṁ 依暹罗本 kulaṁ 订正之。 于原本虽有 vo yogaṁ 当读为 voyogaṁ。 原本 obhasetvā 依暹罗本订正为 obhāsetvā。 「无十比丘」niddasa bhikkhu 称至涅槃、漏尽之比丘。參照十八之注。 关于无碍解有二,于第三十七章中,虽分说二种,其实是一章。 关于意有二,于第三十八章中,虽分说二种,其实是一章。 [0239001-1] 集异门足论第十七(大正藏二六、四三七c)。 长阿含众集经(大正藏一、四九)。 原本 na 參照以下有时除去。 原本虽有 aññathathan 但暹罗本有 annathattan,而取之。 原本虽有 anekasatta。取暹罗本及后出之文为 anekasata。 原本虽有 samena manusāsiya 但依暹罗本为 samena-m-anusāsi taṁ。 于原本有 suparikkhittaṁ 依暹罗本读为 suparikkhata。 原本有 khīṇante 'va 依暹罗本读为 khiṇan tv eva。 原本虽为 asaṁhira 依暹罗本改为 asaṁhiro。【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2 册 No. 7 增支部经典(第6卷-第7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