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集
[P.311]第一 依止品
一
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之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善戒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
「大德!又,不悔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
「大德!又,欢悦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
「大德!又,喜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
「大德!又,止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
「大德!又,乐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
「大德!又,定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智见为功德。」
「大德!又,如实智见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如实智见者以厌患为义,以厌患为功德。」
「大德!又,厌患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厌患者以离贪为义,以离贪为功德。」
[P.312]「大德!又,离贪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离贪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
二
阿难!如是,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智见为功德;如实智见者以厌患为义,以厌患为功德;厌患者以离贪为义,以离贪为功德;离贪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阿难!如是,善戒者次第而趣于最胜。」
一
「诸比丘!持戒、具戒者,不可思:『我得不悔』。诸比丘!依于法,持戒、具戒者得不悔。
诸比丘!不悔者,不可思:『我得欢悦』。诸比丘!依于法,不悔者得欢悦。
诸比丘!欢悦者,不可思:『我得喜』。诸比丘!依于法,欢悦者得喜。
诸比丘!于意有喜者,不可思:『我得止于身』。诸比丘!依于法,于意有喜者得止于身。
诸比丘!于身有止者,不可思:『我觉乐』。诸比丘!依于法,于身有止者觉乐。
诸比丘!于乐者,不可思:『我得定心』。诸比丘!依于法,于乐者得定心。
诸比丘!得定者,不可思:『我如实知见』。诸比丘!依于法,得定者如实知见。
诸比丘!如实知见者,不可思:『我厌患』。诸比丘!依于法,如实知见者厌患。
[P.313]诸比丘!厌患者,不可思:『我离贪』。诸比丘!依于法,厌患者离贪。
诸比丘!离贪者,不可思:『我现证解脱智见』。诸比丘!依于法,离贪者现证解脱智见。
二
诸比丘!如是,离贪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厌患者以离贪为义,以离贪为功德;如实智见者以厌患为义,以厌患为功德;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智见为功德。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诸比丘!如是,法生法,法圆满法,自此岸导至彼岸。」
一
「诸比丘!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P.314]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患之所依;无厌患、坏厌患者,害离贪之所依;无离贪、坏离贪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诸比丘!譬如枝叶毁坏之树,其幼芽不能完成圆满,皮、材、心不能完成圆满。诸比丘!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患之所依;无厌患、坏厌患者,害离贪之所依;无离贪、坏离贪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三
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患之所依;有厌患、具足厌患者,具足离贪之所依;有离贪、具足离贪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四
诸比丘!譬如枝叶具足之树,其幼芽完成圆满,皮、材、心完成圆满。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患之所依;有厌患、具足厌患者,具足离贪之所依;有离贪、具足离贪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一
尔时,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
「友等!诸比丘!」
「友!」
彼诸比丘应诺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即说:
二
「友等!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患之所依;无厌患、坏厌患者,害离贪之所依;无离贪、坏离贪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三
友等!譬如枝叶毁坏之树,其幼芽不能完成圆满,皮、材、心不能完成圆满。友等!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患之所依;无厌患、坏厌患者,害离贪之所依;无离贪、坏离贪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四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患之所依;有厌[P.316]患、具足厌患者,具足离贪之所依;有离贪、具足离贪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五
友等!譬如枝叶具足之树,其幼芽完成圆满,皮、材、心完成圆满。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患之所依;有厌患、具足厌患者,〔具足离贪之所依;有离贪、具足离贪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一
尔时,具寿阿难告诸比丘言……乃至……
二
「友等!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患之所依;无厌患、坏厌患者,害离贪之所依;无离贪、坏离贪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三
友等!譬如枝叶毁坏之树,其幼芽不能完成圆满,皮、肤、心不能完成圆满。友等!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患之所依;无厌患、坏厌患者,害离贪之所依;无离贪、坏离贪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四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P.317]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患之所依;有厌患、具足厌患者,具足离贪之所依;有离贪、具足离贪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五
友等!譬如枝叶具足之树,其幼芽完成圆满,皮、材、心完成圆满。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患之所依;有厌患、具足厌患者,〔具足离贪之所依;有离贪、具足离贪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一
「诸比丘!比丘若骂詈呵责同梵行者、诽谤圣者,契理契机,无不堕入十一难中随一之难。何等为十一耶?
二
即未证得者不能证得,已证得者失,无正法明,于正法有增上慢,修梵行者不[P.318]欣,犯随一之杂染罪,弃学而还俗,病于重患,颠狂乱心,蒙昧而命终,身坏命终而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
诸比丘!比丘若骂詈呵责同梵行者、诽谤圣者,契理契机,无不堕入此十一难中随一之难。」
一
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之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二
「阿难!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P.319]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三
「大德!云何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乃至……于意所寻亦无想,而有知也。」
四
「阿难!此处,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也,此乃殊妙也,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阿难!若能如是,比丘乃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一
时,具寿阿难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礼敬世尊,作右绕,往具寿舍[P.320]利弗之处。往已与具寿舍利弗相俱交换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对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二
「友阿难!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三
「友舍利弗!云何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四
「友阿难!此处,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此乃殊妙也,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友阿难!若能如是,比丘乃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五
「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所以者师与弟子,于最胜句,义与义、文与文,[P.321]相合相会而不违背也。友!我今往诣世尊之处,询问此义,世尊亦如具寿舍利弗,以如是之句、如是之文,记如是之义。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所以者师与弟子,于最胜句,义与义、文与文,相合相会而不违背也。」
九 作意
一
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之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声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触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风不作意,空无边处不作意,识无边处不作意,无所有处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见、闻、觉、知、得、求,以意所寻不作意,而作意也。」
二
「阿难!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谓: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声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触不作意,地不作[P.322]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风不作意,空无边处不作意,识无边处不作意,无所有处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见、闻、觉、知、得、求,以意所寻不作意,而作意也。」
三
「大德!云何比丘可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声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触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风不作意,空无边处不作意,识无边处不作意,无所有处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见、闻、觉、知、得、求,以意所寻不作意,而作意也。」
四
「阿难!此处,比丘如是作意:『此乃寂静也,此乃殊妙也。谓:一切行之寂行,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阿难!若能如是,比丘乃获得如是之三昧,谓: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声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触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风不作意,空无边处不作意,识无边处不作意,无所有处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见、闻、觉、知、得、求,以意所寻不作意,而作意也。」
一
尔时,世尊住那梨聚落之揵祁精舍。时,具寿诜陀往诣世尊之处,至已,礼敬[P.323]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时,世尊对具寿诜陀言:
二
「诜陀!作良马之静虑,勿作未调马之静虑。
诜陀!何等为未调马之静虑耶?
三
诜陀!未调马系于槽而思虑谷草。何以故耶?诜陀!未调马系于槽而不思念:
『今日调马师令我作何事耶?我能作耶?』彼乃系于槽而思虑谷草。诜陀!如是,此处,一类之人如未调之马者,在阿兰若、在树下、在空闲处,其心缠于欲贪、制于欲贪而住,不如实了知已生欲贪之出离,彼藏欲贪于内而静虑、沈思、深虑、观想。其心缠于嗔恚……缠于惛眠……缠于掉悔……缠于疑惑、制于疑惑而住,不如[P.324]实了知已生疑惑之出离,彼藏疑惑于内而静虑、沈思、深虑、观想。彼依止于地而静虑,依止于水而静虑,依止于火而静虑,依止于风而静虑,依止于空无边处而静虑,依止于识无边处而静虑,依止于无所有虑而静虑,依止于非想非非想处而静虑,依止于此世而静虑,依止于他世而静虑,见、闻、觉、知、得、求,依止于以意所寻而静虑。
诜陀!如是乃未调马之静虑也。
诜陀!何等为良马之静虑耶?
四
诜陀!贤良马系于槽而不思虑谷草。何以故耶?诜陀!贤良马系于槽而思念:
『今日调马师令我作何事耶?我能作耶?』彼乃系于槽而不思虑谷草。诜陀!贤良马,若受鞭,则观如债、如束缚、如压制、如恶运。诜陀!如是贤人良马者在阿兰若、在树下、在空闲处,其心不缠于欲贪、不制于欲贪而住,如实了知已生欲贪之出离。其心不缠于嗔恚……不缠于惛眠……不缠于掉悔……不缠于疑惑、不制于疑惑而住,如实了知已生疑惑之出离。彼不依止于地而静虑,不依止于水而静虑,不依止于火而静虑,不依止于风而静虑,不依止于空无边处而静虑,不依于识无边处[P.325]而静虑,不依止于无所有处而静虑,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处而静虑,不依止于此世而静虑,不依止于他世而静虑,见、闻、觉、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寻而静虑,然静虑也。
诜陀!如是,静虑之贤人良马者,遥远之帝释、梵天、生主等诸天亦归命也。
五
如是所说,具寿诜陀即白世尊言:
「大德!云何为依静虑而贤人良马静虑,彼不依止于地而静虑,不依止于水而静虑,不依止于火而静虑,不依止于风而静虑,不依止于空无边处而静虑,不依止于识无边处而静虑,不依止于无所有处而静虑,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处而静虑,不依止于此世而静虑,不依止于他世而静虑,见、闻、觉、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寻而静虑,然静虑耶?大德!复次,云何为静虑之贤人良马者,遥远之帝释、梵天、生主等诸天亦归命耶?
六
「诜陀!此处,贤人良马者,于地调伏地想,于水调伏水想,于火调伏火想,于[P.326]风调伏风想,于空无边处调伏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调伏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调伏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调伏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伏调此世想,于他世调伏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以意所寻调伏想。诜陀!如是依静虑而贤人良马者,不依止于地而静虑,不依止于水而静虑,不依止于火而静虑,不依止于风而静虑,不依止于空无边处而静虑,不依于识无边处而静虑,不依止于无所有处而静虑,不依止于非想非非想处而静虑,不依止于此世而静虑,不依止于他世而静虑,见、闻、觉、知、得、求,不依止于以意所寻而静虑,然静虑也。诜陀!复次,如是静虑之贤人良马者,遥远之帝释、梵天、生主等诸天亦归命也。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孔雀林异学园。此时,世尊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即说:
二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毕竟究竟、毕竟安稳、毕竟梵行、毕竟究尽,而为人天中之最胜也。何等为三耶?
三
即无学之戒蕴、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也。
[P.327]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毕竟究竟、毕竟安稳、毕竟梵行、毕竟究尽,而为人天中之最胜也。
四
诸比丘!复次,成就其他三法之比丘,毕竟究竟、毕竟安稳、毕竟梵行、毕竟究尽,而为人天中之最胜也。何等为三耶?
五
即神变示导、记心示导、教诫示导也。
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毕竟究竟、毕竟安稳、毕竟梵行、毕竟究尽,而为人天中之最胜也。
六
诸比丘!复次,成就其他三法之比丘,毕竟究竟、毕竟安稳、毕竟梵行、毕竟究尽,而为人天中之最胜也。何等为三耶?
七
即正见、正智、正解脱也。
诸比丘!成就此三法之比丘,毕竟究竟、毕竟安稳、毕竟梵行、毕竟究尽,而为人天中之最胜也。
八
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比丘,毕竟究竟、毕竟安稳、毕竟梵行、毕竟究尽,而为人天中之最胜也。何等为二耶?
九
即明、行也。
诸比丘!成就此二法之比丘,毕竟究竟、毕竟安稳、毕竟梵行、毕竟究尽,而为人天中之最胜也。
一〇
诸比丘!梵天常生童子亦说此偈:
诸比丘!梵天常生童子,善偈诵、非恶诵,善说〔偈〕、非恶说,
[P.328]引义利、非不引义利,我所许可也。诸比丘!我亦如是说:
第一 依止品〔毕〕
摄颂曰:
第二 忆念品
十二 摩诃男[-1](一)
一
尔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之尼拘律园。其时,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间。」释子摩诃男闻:「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间。』」时,释子摩诃男往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子摩诃男白世尊言:
「大德!我闻:『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间。」』大德!我等于种种住之间,当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二
「善哉!善哉!摩诃男!摩诃男!汝等往诣如来之处而问:『大德!我等于种种[P.329]住之间,当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则汝相应于善男子之间也。摩诃男!若信则能成,若不信则不然;若發勤则能成,若懈怠则不然;若系念则能成,若妄念则不然;若得定则能成,若不得定则不然;若慧则能成,若不得慧则不然。
三
摩诃男!此处,汝当忆念如来,曰:『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摩诃男!圣弟子忆念如来之时,心不缠于贪欲、心不缠于嗔恚、心不缠于愚痴,其时,依如来而心正直也。摩诃男!圣弟子若心正直,则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若欢悦,则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也;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心则得定。摩诃男!故曰:圣弟子在不平等之众生中,得平等而住;在嗔恚之众生中,无嗔而住;具足闻法,修习念佛。
四
摩诃男!复次,当忆念法,曰:『世尊所善说之法,为现见、非时,来观、引[P.330]导,而为智者之所内证也。』摩诃男!圣弟子忆念法之时,心不缠于贪欲、心不缠于嗔恚、心不缠于愚痴,其时,依法而心正直也。摩诃男!圣弟子,若心正直,则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若欢悦,则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也;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心则得定。摩诃男!故曰:圣弟子在不平等之众生中,得平等而住;嗔恚之众生中,无嗔而住;具足闻法,修习念法。
五
摩诃男!复次,当忆念僧伽,曰:『世尊之弟子众善行者,世尊之弟子众正直行者,世尊之弟子众正理行者,世尊之弟子众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也。此世尊之弟子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也』。摩诃男!圣弟子忆念僧伽之时,心不缠于贪欲、心不缠于嗔恚、心不缠于愚痴,其时,依僧伽而心正直。摩诃男!圣弟子若心正直,则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若欢悦,则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也;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心则得定。摩诃男!故曰:圣弟子在不平等之众生中,得平等而住;在嗔恚之众生中;无嗔而住;具足闻法,修习念僧。
六
摩诃男!复次,当自忆念戒,曰:『即无缺、不穿、无杂、无染、自在而为智[P.331]者之所称赞,无执取,资三昧』。摩诃男!圣弟子忆念〔自〕戒之时,心不缠于贪欲、心不缠于嗔恚、心不缠于愚痴,其时,依戒而心正直。摩诃男!圣弟子若心正直,则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若欢悦,则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也;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心则得定。摩诃男!故曰:圣弟子在不平等之众生中,得平等而住;在嗔恚之众生中,无嗔而住;具足闻法,修习念戒。
七
摩诃男!复次,当自忆念弃舍,曰:『利哉!益哉!我在缠于悭吝垢秽之众生中,以远离悭吝垢秽之心住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相应于乞,喜分布布施』。摩诃男!圣弟子忆念弃舍之时,心不缠于贪欲、心不缠于嗔恚、心不缠于愚痴,其时,依弃舍而心正直。摩诃男!圣弟子若心正直,则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若欢悦,则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则心得定。摩诃男!故曰:圣弟子在不平等之众生中,得平等而住;在嗔恚之众生中,无嗔而住;具足闻法,修习念舍。
八
摩诃男!复次,当忆念诸天,曰:『有四大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更有余天。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P.332]于彼处,所成就之信我亦有;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戒我亦有;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闻我亦有;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弃舍我亦有;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慧我亦有。』摩诃男!圣弟子自忆念彼诸天之信、戒、闻、弃舍、慧之时,心不缠于贪欲、心不缠于嗔恚、心不缠于愚痴,其时,依诸天而心正直。摩诃男!圣弟子若心正直,则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若欢悦,则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则心得定。摩诃男!故曰:圣弟子在不平等之众生中,得平等而住;在嗔恚之众生中,无嗔而住;具足闻法,修习念天。」
一
尔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之尼拘律园。其时,释子摩诃男病愈,而病愈不久。其时,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间。」〔释子摩诃男闻:「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P.333]间。』」〕时,释子摩诃男往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子摩诃男白世尊言:
「大德!我闻:『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间。」』大德!我等于种种住之间,当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二
「善哉!善哉!摩诃男!摩诃男!汝等往诣如来之处而问:『大德!我等于种种住之间,当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则汝相应于善男子之问也。摩诃男!若信则能成,若不信则不然;若發勤则能成,若懈怠则不然;若系念则能成,若妄念则不然;若得定则能成,若不得定则不然;若慧则能成,若不得慧则不然。
摩诃男!依此五法而更应修习六法。
三
摩诃男!此处,汝当忆念如来,曰:『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也。』摩诃男!圣弟子忆念如来之时,心不缠于贪欲、心不缠于嗔恚、心不缠于愚痴,其时,依如来而心正直。摩诃男!圣弟子若心正直,则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若欢悦,则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心则得定。摩诃男!此念佛者,行亦当修习、住亦当修习、坐亦当修习、卧亦当修习、作事业亦当修习、住于子等纷乱之家亦当修习。
[P.334]四
摩诃男!复次,当忆念法……乃至……当忆念僧伽……乃至……当忆念戒……乃至……当忆念弃舍……乃至……当忆念诸天,曰:『有四大王天、〔有忉利天、有夜摩天、有兜率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更有余天。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信我亦有;〔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戒〔我亦有;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闻〔我亦有;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弃舍〔我亦有;〕彼诸天死没于此处而往生于彼处,所成就之慧,我亦有。』摩诃男!圣弟子自忆念彼诸天之信、戒、闻、弃舍、慧之时,心不缠贪欲、心不缠嗔恚、心不缠愚痴,其时,依诸天而心正直。摩诃男!圣弟子若心正直,则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若欢悦,则喜生;若意喜,则身轻安;若身轻安,则受乐;若乐,心则得定。摩诃男!此念天者,行亦当修习、住亦当修习、坐亦当修习、卧亦当修习、作事业亦当修习、住子等纷乱之家亦当修习。」
一
尔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城之尼拘律园。其时,世尊于舍卫城,将入雨安居。释氏难提闻:「世尊于舍卫城,将入雨安居。」时,释氏难提乃思念:
[P.335]「我宜于舍卫城入雨安居,于彼处行事业,且时时得见世尊。」
时,世尊于舍卫城入雨安居;释子难提亦于舍卫城入雨安居,于彼处行事业,且时时得见世尊。
二
其时,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间。」释氏难提闻:「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间。』」时,释氏难提往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子难提白世尊而言:
「大德!我闻:『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言:「三月后作衣竟,世尊乃游行人间。」』大德!我等于种种住之间,当以何等之住而住耶?」
三
「善哉!善哉!难提!难提!汝等往诣如来之处而问:『大德!我等于种种住之间,当以何等之住而住耶?』则汝相应于善男子之间也。难提!若有信则能成,若无信则不然;若持戒则能成,若破戒则不然;若發勤则能成,若懈怠则不然;若系念则能成,若妄念则不然;若得定则能成,若不得定则不然;若有慧则能成,若无慧则不然。
难提!依此六法,更应于五法系念于内。
[P.336]四
难提!当忆念如来,曰:『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难提!如是,应系念如来于内。
五
难提!复次,当忆念法,曰:『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非时、来观、引导,而为智者所内证也。』难提!如是,当系念法于内。
六
难提!复次,当忆念善友,曰:『利哉!益哉!我有善友,哀愍、欲义利、引导、教诫。』难提!如是,当系念善友于内。
七
难提!复次,当忆念弃舍,曰:『利哉!益哉!我于为悭吝垢秽所缠之众生中,以远离悭吝垢秽之心住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相应于乞,喜分布布施。』难提!如是,当系念弃舍于内。
八
难提!复次,当忆念诸天,曰:『超越抟食诸天之朋辈,有生于意所成身之诸天,彼等自见无有所办,已作不再积集。』难提!譬如非时解脱之比丘,自见无有所辨,已作不再积集。难提!如是,超越抟食诸天之朋辈,有生于意所成身之诸[P.337]天,彼等自见无有所辨,已作不再积集。难提!如是,当系念诸天于内。
难提!如是,成就十一法之圣弟子断恶不善法而不取。难提!譬如覆瓶吐水不还吞,放火于乾草原,燃已不还燃。如是,难提!成就此十一法之圣弟子断恶不善法而不取。」
十五 须菩提
一
时,具寿须菩提与一有信比丘俱,往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时,世尊言具寿须菩提:
「须菩提!此比丘之名为何耶?」
「大德!此比丘即名之为信,为有信优婆塞之子,有信从家出而出家也。」
「须菩提!所谓此比丘信为有信优婆塞之子,有信从家出而出家,即可知其信之标识耶?」
「世尊!是时,善逝!是时。世尊说有信者信之标识,果尔,我了知此比丘是否相应于其信之标识。」
「须菩提!果尔,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德!」
具寿须菩提应诺世尊。世尊即说:
[P.338]二
「须菩提!此处,比丘具戒,为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所防护,正行、所行处具足而住,于微小之罪见怖畏,受持而学学处。须菩提!比丘具戒,〔为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所防护,正行、所行处具足而住,于微小之罪见怖畏,〕受持而学学处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三
须菩提!复次,比丘为多闻,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教法,显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如是诸法,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须菩提!比丘为多闻,〔持所闻,积集多闻,如所宣说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教法,显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如是诸法,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四
须菩提!复次,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须菩提!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五
须菩提!复次,比丘为从顺,成就从顺事法,堪忍,善受教诫。须菩提!比丘为从顺,成就从顺事法,堪忍,善受教诫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六
须菩提!复次,比丘于同梵行者之贵贱事业,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应于此之思量,能作、能调。须菩提!比丘于同梵行者之贵贱事业,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应于此之思量,〕能作、能调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P.339]七
须菩提!复次,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有广大之欢悦。须菩提!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有广大之欢悦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八
须菩提!复次,比丘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坚固,于诸之善法而不舍其轭担。须菩提!比丘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担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九
须菩提!复次,比丘随乐欲而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须菩提!比丘随乐欲而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一〇
须菩提!复次,比丘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往生于彼处;在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P.340]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来生于此处。如是随念种种之宿住与其相、状。须菩提!比丘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往生于彼处;在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来生于此处也。〕如是随念种种之宿住与其相、状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一一
须菩提!复次,比丘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谓:『嗟!此诸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取邪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又,此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取正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善趣、天世』。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须菩提!比丘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谓:『嗟!此诸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取邪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又,此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取正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善趣、天世』。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一二
须菩提!复次,比丘依诸漏已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须菩提!比丘依诸漏已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须菩提!此乃有信者信之标识也。」
一三
对如是所说,具寿须菩提白世尊言:
「大德!如世尊所说之有信者信之标识,于此比丘可得见,于此等当知相应于此比丘。
大德!此比丘具戒,为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所防护,正行、所行处具足而住,于[P.341]微小之罪见怖畏,受持而学学处。
大德!此比丘为多闻,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教法,显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如是诸法,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
大德!此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
大德!此比丘从顺,成就从顺事法,堪忍,善受教诫。
大德!此比丘于同梵行者之贵贱事业,善巧而不懈怠,成就所应于此之思量,能作、能调。
大德!此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欢悦。
大德!此比丘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有所努力,勇健坚固,于诸之善法而不舍其轭担。
大德!此比丘随乐欲而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得而不艰难,得而无梗涩。
大德!此比丘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往生于彼处;在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来生于此处也。如是随念种种之宿住与其相、状。
大德!此比丘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谓『嗟!此诸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取邪见之业,身坏命终,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又,此诸有情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取正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善趣、天世』。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了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
大德!此比丘依诸漏已尽而〔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而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大德!如世尊所说之有信者信之标识,于此比丘可得见,于此等当知相应于此比丘。」
一四
「善哉!善哉!须菩提!须菩提!果尔,汝当与此比丘信俱住。须菩提!又,汝欲见如来之时,当与此比丘信俱来而见如来。」
一
「诸比丘!若习、修习、多修慈心解脱,作乘、作基、随成、积习、善能造作,可期则有十一种之功德。何等为十一耶?
二
即眠乐,觉乐,不见恶梦,为人爱乐,为非人爱乐,为诸天所守护,不受火、毒、剑,速疾入于心定,颜色明亮,不蒙昧而命终,若不能通达上位,则趣于梵世。
诸比丘!若习、修习、多修慈心解脱,作乘、作基、随成、积习、善能造作,可期则有此十一种之功德。」
一
尔时,具寿阿难住毘舍离城之竹林邑。其时,八城之居士第十,有所要事而来波罗利子城。时,八城之居士第十往鸡园一比丘之处,往已,言彼比丘:
「大德!具寿阿难今在何处耶?大德!我等欲见具寿阿难。」
「居士!彼具寿阿难住毘离城竹林邑。」
[P.343]二
时,八城之居士第十于波罗利子城,济彼所用事,往竹林邑具寿阿难之处。往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八城之居士第十言具寿阿难:
「大德阿难!有为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彼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有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耶?」
「居士!有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彼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有如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
「大德阿难!为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彼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有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者为何耶?」
三
「居士!此处,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自离而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如是思择而了知『此为初静虑者所作、所思,而诸所作、所思者为无常灭法也』。彼住于其处而得漏尽,又若不得漏尽,依乐欲其法、欢喜其法,灭尽五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而般涅槃,从彼世而得不还之法。居士!此为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有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
[P.344]四
居士!复次,比丘因寻伺止息故,为内净、为心一趣,无寻、无伺,自三昧而生喜与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为离喜之故,以舍而住,正念正知,正受乐于身,如诸圣者之宣说,有舍与念而乐住:〕具足第三静而住……〔为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如是思择而了知『此为第四静虑者所作、所思,而诸所作、所思者为无常灭法也』。彼住于其处而得漏尽,又若不得漏尽,则依乐欲其法、欢喜其法,灭尽五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而般涅槃,从彼世而得不还之法。居士!此为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彼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
五
居士!复次,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横,徧,于一切处,于一切世间,与慈俱行,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徧满而住。彼如是思择而了知『此为慈心解脱者所作、所思,而诸所作、所思者为无常灭法也』。彼住于其处而得漏尽,又若不得漏尽,则依乐欲其法、欢喜其法,灭尽五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而般涅槃,从彼世而得不还之法。居士![P.345]此为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彼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而能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
六
居士!复次,比丘与悲俱行之心……与喜俱行之心……与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上、下、横,徧于一切处,于一切世间,与舍俱行,以极广、甚大、无量、无怨、无害之心,徧满而住。彼如是思择而了知『此舍心解脱者所作、所思,而诸所作、所思者为无常灭法也』。彼住于其处而得漏尽,又若不得漏尽,则依乐欲其法、欢喜其法,灭尽五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而般涅槃,从彼世而得不还之法。居士!此为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彼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
七
居士!复次,比丘徧超色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空者无边也』,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彼如是思择而了知『此空无边处者所作、所思,而诸所作、所思者为无常灭法也』。彼住于其处而得漏尽,又若不得漏尽,则依乐欲其法,欢喜其法,[P.346]灭尽五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而般涅槃,从彼世而得不还之法。居士!此为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彼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能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
八
居士!复次,比丘徧超空无边处,『识者无边也』,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徧超识无边处,『无所有也』,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彼如是思择而了知『此无所有处者所作、所思,而诸所作,所思者为无常灭法也』。彼住于其处而得漏尽,又若不得漏尽,则依乐欲其法、欢喜其法,灭尽五下分结而为化生者,于彼处而般涅槃,从彼世而得不还之法。居士!此为知者、见者、应供、正等觉者之彼世尊所正说之一法,若比丘于此而能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未灭尽之漏灭尽,逮得未逮得之无上安稳。」
九
如是所说,八城之居士第十对具寿阿难言:
「大德阿难!譬如人求一财宝,一时得十一财宝;大德!如是,我求一甘露门,[P.347]一时得闻十一甘露门。大德!譬如人之屋舍有十一门,彼屋舍燃烧之时,依一一之门而自得安稳;大德!如是,我依十一甘露门之一一甘露门而自得安稳。大德!彼异学等为师求物师〔供养〕,云何我不供养具寿阿难耶?」
一〇
时,八城之居士第十聚集毘舍离城与波罗利子城之比丘众,以殊妙之嚼食、啖食,亲自饱满至谢,布施一一之比丘,各一对之衣,且布施三衣于具寿阿难,又为具寿阿难建立五百之精舍也。
一
「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护长益牛群。何等为十一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放牛者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虫卵,不覆护疮痍,不放烟,不知渡处,不知饮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搾乳无遗余,不多分敬重诸牛王、牛父、牛师。
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护长益牛群。
三
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于此法、律,不能增长、增大、增广。何等为十一耶?
[P.348]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虫卵,不覆护疮痍,不放烟,不知渡处,不知饮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搾乳无遗余,不多分敬重长老、耆宿、上腊、僧伽之父、僧伽导师之诸比丘。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知色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色不如实知四大与四大所造之色。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知色。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解相耶?
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如实知愚者依业相而愚,贤者依业相而贤。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解相。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除虫卵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忍许已生之欲寻,不断、不除、不离、不令归无。〔忍许〕已生之嗔寻,〔不断、不除、不离、不令归无。〕〔忍许〕已生之害寻,〔不断、不除、不离、不令归无。忍许已生之恶不善法,不断、不除、不离、不令归无。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除虫卵。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覆护疮痍耶?
八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执相执状,依此不防护眼根而住之时,流入贪、忧之恶不善法,不为其防护而修行,不守护眼根,不作眼根之防护。以耳闻声[P.349]……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知法,执相执状,依此不防护意根而住时,流入贪、忧之恶不善法,不为其防护而修行,不守护意根,不作意根之防护。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覆护疮痍。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放烟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随所闻、随所解,不广为他人说法。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放烟。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知渡处耶?
一〇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时时前往多闻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诸比丘处,不质问:『大德!此事云何?此义云何?』彼等具寿为彼、不显未显、不發未發,于种种疑惑之法而不除疑惑。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知渡处。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知饮料耶?
一一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显示如来所说法、律之时,不得义明,不得法明,不得法所引之欢悦。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知饮料。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知道路耶?
一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如实了知八支圣道。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知道路。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解行境耶?
[P.350]一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如实知四念处。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解行境。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搾乳无遗余耶?
一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有信之居士赍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比丘受而不知量。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搾乳无遗余。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不多分敬重长老、耆宿、上腊、僧伽父、僧伽导师之诸比丘耶?
一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长老、耆宿、上腊、僧伽之父、僧伽导师之诸比丘,于显于密皆不致慈身业……不致慈语业……不致慈意业。
诸比丘!若如是,则为比丘不多分敬重长老、耆宿、上腊、僧伽之父、僧伽导师之诸比丘。
诸比丘!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于此法、律,不能增长、增大、增广。
一六
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能保护长益牛群。何等为十一耶?
一七
诸比丘!此处有放牛者,知色,解相,除虫卵,覆护疮痍,放烟,知渡处,知饮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遗余之乳,多分敬重诸牛王、牛父、牛师。
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护长益牛群。
一八
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于此法、律能增长、增大、增广。何等为十一耶?
[P.351]一九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知色,解相,除虫卵,覆护疮痍,放烟,知渡处,知饮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遗余之乳,多分敬重长老、耆宿、上腊、僧伽之父、僧伽导师之诸比丘。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知色耶?
二〇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色如实知四大与四大所造之色。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知色。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解相耶?
二一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如实知愚者依业相而愚,贤者依业相而贤。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解相。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除虫卵耶?
二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忍许已生之欲寻,断除、远离、令归于无。〔不忍许〕已生之嗔寻,断除、远离、令归于无。〕〔不忍许〕已生之害寻,断除、远离、令归于无。〕不忍许已生之恶不善法,断除、远离、令归于无。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除虫卵。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覆护疮痍耶?
二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不执相,不执状,依此防护眼根而住之时,不流入贪、忧之恶不善法,为其防护而修行,守护眼根,作眼根之防护。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知法,不执相,不执状,依此[P.352]防护意根而住之时,不流入贪、忧之恶不善法,为其防护而修行,守护意根,作意根之防护。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覆护疮痍。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放烟耶?
二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随所闻、随所解,广为他人说法。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放烟。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知渡处耶?
二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时时而前往多闻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诸比丘处,质问:『大德!此事云何?此义云何?』彼等具寿为彼显未显、發未發,于种种疑惑之法而除疑惑。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知渡处。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知饮料耶?
二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显示如来所说之法、律时,得义明、得法明、得法所引之欢悦。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知饮料。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知道路耶?
二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如实知八支圣道。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知道路。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解行境耶?
二八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如实知四念处。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解行境。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留遗余之乳耶?
二九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有信之居士赍衣、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比丘受而知量。
[P.353]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留遗余之乳。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多分敬重长老、耆宿、上腊、僧伽之父、僧伽导师之诸比丘耶?
三〇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长老、耆宿、上腊、僧伽之父、僧伽导师之诸比丘,于显于密皆致慈身业……致慈语业……致慈意业。
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多分敬重长老、耆宿、上腊、僧伽之父、僧伽导师之诸比丘。
诸比丘!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于此法、律,能增长、增大、增广。」
一
时,众多之比丘往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诸比丘!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P.354]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大德!云何为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二
「诸比丘!此处,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二十 三昧(二)
一
此时,世尊告比丘言: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即说:
[P.355]「诸比丘!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大德!于我等,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惟愿叙述此所说之义,诸比丘从世尊听闻,必当受持。」
「诸比丘!果尔,谛听!善思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即说:
二
「诸比丘!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大德!云何为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三
「诸比丘!此处,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P.356]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二十一 三昧(三)
一
时,众多之比丘前往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相俱交换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友等!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友舍利弗!云何为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P.357]二
「友等!此处,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也,此乃殊妙也,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诸比丘!若能如是,则为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二十二 三昧(四)
一
此时,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言:
「友等!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P.358]「友!我等为由具寿利弗亲自了知此所说之义,皆从远方而来。惟愿具寿舍利弗叙述此所说之义,诸比丘由具寿舍利弗听闻已而受持。」
「友等!果尔,谛听!善作意之。我当说。」
「唯然!友!」
彼诸比丘应诺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即说:
二
「友等!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友舍利弗!云何为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三
「友等!此处,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友等!若能如是,则为比丘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
第二 忆念品〔毕〕
摄颂曰:
[P.359]〔广说〕
一
「诸比丘!成就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护长益牛群。何等为十一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放牛者,不知色,不解相,不除虫卵,不覆护疮痍,不放烟,不知渡处,不知饮料,不知道路,不解行境,搾乳无遗余,不多分敬重诸之牛王,牛父、牛师。
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不能保护长益牛群。
三
诸比丘!如是,成就此十一法之比丘不能于眼观无常而住……不能于眼观苦而住……不能于眼观无我而住……不能于眼观尽而住……不能于眼观灭而住……不能于眼观离贪而住……不能于眼观灭尽而住……不能于眼观定弃而住……不能于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于色……于声……于香……于味……于所触……于法……于眼识……于耳识……于鼻识……于舌识……于身识……于意识……于眼触……于耳触……于鼻触……于舌触……于身触……于意触……于眼触所生之受……于耳触所生之受……于鼻触所生之受……于舌触所生之受……于身触所生之受……于意触所生之受……于色想……于声想……于香想……于味想……于所[P.360]触想……于法想……于色思……于声思……于香思……于味思……于所触思……于法思……于色爱……于声爱……于香爱……于味爱……于所触爱……于法爱……于色寻……于声寻……于香寻……于味寻……于所触寻……于法寻……于色伺……于声伺……于香伺……于味伺……于所触伺……
不能于法伺观无常而住……观苦……观无我……观尽……观灭……观离贪……观灭尽……观定弃而住。
四
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护长益牛群。何等为十一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放牛者,知色,〔解相,除虫卵,覆护疮痍,放烟,知渡处,知饮料,知道路,解行境,留遗余之乳,多分敬重诸之牛王、牛父、牛师。
诸比丘!成就此十一支之放牛者能保护长益牛群。〕
六
诸比丘!如是,成就十一法之比丘能于眼观无常而住……乃至……观定弃而住。」
贪品
〔第一证知〕
一
「诸比丘!为了知贪欲,当修习十一法。何等为十一耶?
二
即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慈心解脱、悲心解脱、喜心解脱、舍心解脱、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也。
诸比丘!为了知贪欲,当修习此十一法。」
增支部合计九千五百五十七经。
十一集毕
校注
參照十集第一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四卷一六二页)。 十集第二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四卷一六四页)參照。 參照十集第三经(南传大藏经第二十四卷一六七页)。 參照十集第四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四卷一六七页)。 參照十集第五经(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二卷上二〇四页)。 參照十集第八八经。 參照十集第六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四卷一七一页)。 參照十集第七经(南传大藏经第二十四卷一七三页)。但后半者异。 汉译杂阿含三三.八(大正藏二.二三五c)、別译杂阿含八.二〇(大正藏二.四三〇c)。有关偈颂方面,则參照相应部经典二二.七九.三八(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五卷一四九页及其注释)。 长部经典原典第一卷九九页、中部经典第一卷二七三页、相应部经典第一卷一五七页。汉译长阿含六(大正藏一.三九a)、二〇(大正藏一.八三b)、中阿含一五四(大正藏一.六七六c)、杂阿含四四、一三(大正藏二.三二二c)、別译杂阿含五.二〇(大正藏二.四一〇c)。宇井博士,「印度哲学研究」第三.一二六页以下研究參照。 「诜陀」。底本暹罗本俱为 Sekkho, sekkho,亦參照异本而订正为 Sandho。 [0273001-1] 汉译杂阿含三三.一四(大正藏二.二三八b)、別译杂阿含八.二六(大正藏二.四三三b)。 汉译杂阿含三三.一五(大正藏二.二三八c)。 汉译杂阿含三〇.三〇(大正藏二.二一八a)。 「住」。底本 viharitaṁ 者乃 viharataṁ 之误。 「非时解脱之比丘」。漏尽比丘也,(原注)。「时解脱」,(增支部经典原典第三卷一七三页)之对。 參照汉译增阿含四九.一〇(大正藏二.八〇六a)。八集第一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三卷一【南传】,~三页)。 中部经典第五二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卷八八页)及汉译中阿含二一七(大正藏一.八〇二a)、十古居八城人经(大正藏一.九一六a)。 「闻」。底本之 sevanaya 者依异本而改为 savanāya。 中部经典第三三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九卷二九四页)。汉译增一阿含四六.一(大正藏二.七九四a)、杂阿含四七.九(大正藏二.三四二c)、放牛经(大正藏二.五四六a)。 參照上之第七经。 底本「为徧知」之前之「为证知」abhiññāya 者乃衍文。【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5 册 No. 7 增支部经典(第11卷-第12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