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二 集

第一 科刑罚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罪云何为二现世之罪与后世之罪诸比丘云何为现世之罪诸比丘世上一类之人曾见王者捕犯罪之贼而科以种种之刑罚施以鞭挞施以杖挞施以棍棒挞或截手截足截手足割刵割劓截耳鼻或造粥锅之状或造如贝〔有滑泽〕秃头之状或造成罗睺鬼之口状造成火鬘之状造成手灯之[P.48]造成草衣之状造成树皮衣之状造成羚羊之状造成钩肉之状造成铜钱之状再以盐分使之糜烂用横木贯通而令回转之造成稻草座状用极热之油浇浴再予〔饿〕狗咬食而活生生串而贯通以刀断首

彼〔见而〕谓——依照恶业种类之所在因而王者捕犯罪之贼科以种种之刑罚施以鞭挞乃至以刀断首

若我亦如是作恶业则彼王亦捕我如是科我种种刑罚施以鞭挞乃至以刀断首

彼畏现世之罪而不夺取属他人之物而生活诸比丘此即名为现世之罪

又诸比丘云何为来世之罪

诸比丘世间一类人作如是思择——于身恶行实则未来有恶之异熟于语恶行实则未来有恶之异熟于意恶行实则未来有恶之异熟而且若我于身作恶行于语作恶行于意作恶行则将如何因彼故我身坏死后当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P.49]彼畏来世之罪而断身恶行修身妙行断语恶行修语妙行断意恶行修意妙行为己身之成清净念念不忘诸比丘此名之为来世之罪诸比丘此等为二种罪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当畏现世之罪我等当畏来世之罪我等畏罪当造于罪见畏之习性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诸比丘畏罪具有于罪见畏之习性者可预期此事人当解脱一切罪

诸比丘世上有二种精勤是难作者

云何为二

其一住于家之在家者施与衣服饮食床座治病医药等资具之精勤另一舍家而趣于无家者舍弃一切依之精勤诸比丘世间此二种精勤是难作者诸比丘此是二种精勤中之首所谓舍弃一切依之精勤诸比丘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当精勤于舍弃一切依之精勤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诸比丘有二种法应痛惜

云何为二

诸比丘有一类人作身恶行不作身妙行作语恶行不作语妙行作意恶行不作意妙行

彼〔思惟〕我作身恶行而痛我不作身妙行而痛我作语恶行而痛我不作语妙行而痛我作意恶行而痛我不作意妙行而痛诸比丘此二种法当痛惜

诸比丘有二种法不应痛惜

[P.50]云何为二

诸比丘有一类人作身妙行不作身恶行乃至不作意恶行

彼者〔思惟〕我作身妙行而不痛我不作身恶行而不痛乃至我作意妙行乃至诸比丘此二种法不应痛惜

诸比丘我通达二种法其一不厌足善法另一精勤不退转我无退转之精勤者——宁可皮肤筋肉骨乾尽身内血肉涸竭不论如何凡能以丈夫之势丈夫之精进丈夫之勇决能得之而不得因此有废精进为不可诸比丘我由不放逸而证菩提者由不放逸而证无上安稳者

诸比丘汝等亦当精勤无退转——宁可皮肤筋肉骨乾尽身内血肉涸竭不论如何凡能以丈夫之势丈夫之精进丈夫之勇决能得之而不得因此有废精进者为不可以若有如是想诸比丘汝等亦当不久如是目的善男子真正舍家而出家应将彼无上之梵行结果于现生亲自通慧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由是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无退转而精勤宁可皮肤筋肉骨乾尽身内之血可涸竭不论如何凡以丈夫之势丈夫之精进丈夫之勇决能得之而不得而能精进不废诸比丘汝等应当如是学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

其一为起结之诸法见有爱另一为起结之诸法见而厌背诸比丘[P.51]起结之诸法见有爱味者是不断贪不断嗔不断痴者我说不断贪不断嗔不断痴而不脱生彼为不脱苦者

诸比丘于起结之诸法见而厌背者是断贪断嗔断痴者我说断贪断嗔断痴而脱离生彼为脱苦者诸比丘此等即是二种法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

是无惭与无愧诸比丘此等二种法是黑

诸比丘此等二种法是白

云何为二法

是惭与愧诸比丘此等二种法是白

诸比丘此等二种白法可护世

云何为二白法

是惭与愧诸比丘此等二种白法者若不护世则世上之所谓母或所谓母之姊妹或所谓母之兄弟之妻或所谓师之夫人或所谓尊长者之夫人将不为人知世将混乱譬如山羊野狼等然而诸比丘此等二种白法护世故所谓母或所谓母之姊妹或所谓母之兄弟之妻或所谓师之夫人或所谓尊长者之夫人则为人所知

一〇

诸比丘此等二者为雨期之始

云何为二

是前与后诸比丘此等二者为雨期之始

[P.52]罪与精勤二者应痛惜与第五之通达雨期之始是为其品

第二 静论品

「诸比丘此等二者为力

云何为二力

是思择力及修习力

又诸比丘云何为思择力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如是思择——身恶行于现世及当来有恶之异熟语恶行乃至意恶业于现世及当来有恶之异熟

彼作如是思择已断身恶行修习身妙行乃至断意恶行修习意妙行使己成为清净诸比丘是谓思择力

诸比丘云何为修习力

诸比丘此中修习力者为有学之力诸比丘其所以者是依有学之力以断贪断嗔断痴断贪已断嗔已断痴已而不作不善不作恶

诸比丘是谓修习力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力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力

云何为二力

是思择力与修习力

诸比丘云何为思择力诸比丘世有乃至〔第一节〕诸比丘是谓思择力

诸比丘云何为修习力

[P.53]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修念觉支依止于厌依止于离依止于灭回向于舍修择法觉支乃至修精进觉支乃至修喜觉支乃至修轻安觉支乃至修定觉支乃至修舍觉支乃至诸比丘是谓修习力诸比丘此等为二种力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力

云何为二

是思择力与修习力

又诸比丘云何为思择力

诸比丘世有乃至〔參照第一节〕

诸比丘云何为修习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寂静故成内之等净心定而趣于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而住远离喜住于舍有念有正知又身受乐圣所宣说舍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断乐及断苦故先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是谓修习力诸比丘此等为二种力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如来所说

云何为二

是略与广诸比丘此等二者是如来所说

诸比丘有诤论起时犯罪比丘与征问比丘若非正观自己则诸比丘于此诤[P.54]所应期待者是延引粗恶与凶暴又诸比丘非住于安稳

又诸比丘有诤论起时犯罪比丘与征问比丘若能正观自己则诸比丘于此诤论所应期待者是非延引非粗恶非凶暴事又诸比丘当住于安稳

又诸比丘云何为犯罪之比丘正观自己

诸比丘此中犯罪比丘作如是观——我实身犯一种不善故彼比丘于我身见所犯之一种不善若我不身犯一种不善则彼比丘不于我身见所犯之一种不善然我实身犯一种不善故彼比丘于我身得见所犯之一种不善彼比丘于我身上见所犯之一种不善而不欢彼比丘不欢而对我發不欢之语若彼比丘發不欢之语则我不欢因不欢而告诸他人——如是之事唯我之犯过恰如应纳税之人对物品之〔情形〕

诸比丘如是为犯罪之比丘正观自己

诸比丘又云何为征问之比丘正观自己

诸比丘此中征问之比丘作如是观——此比丘身犯一种不善故我见身犯[P.55]一种不善之比丘若此比丘身不犯一种不善则我不见身犯一种不善之比丘又因此比丘身犯一种不善故我得见此身犯一种不善之比丘又复我见此身犯一种不善之比丘而不欢故我因不欢而对此比丘發不欢之语我發不欢之语而此比丘不欢不欢而告诸他人如是之事唯我之犯过恰如应纳税之人对物品之〔情形〕

诸比丘如是为征问之比丘正观自己

诸比丘有诤论起时犯罪之比丘与征问之比丘若不正观自己则诸比丘于此诤论所应期待者是延引粗恶与凶暴又诸比丘非住于安稳

诸比丘有诤论起时犯罪之比丘与征问之比丘若正观自己则诸比丘于此诤论所应期待者是非延引非粗恶非凶暴又诸比丘住于安稳

一时有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交换互相庆慰喜悦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尊瞿昙以何因以何缘于此世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耶」「婆罗门由于非法行不平等行之因如是于此世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复次尊瞿昙以何因何缘于此世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P.56]界耶」「婆罗门由于法行等行之因如是于此世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奇哉瞿昙奇哉瞿昙瞿昙譬如伏者之起或覆者之露或示迷者以道或如于暗中持灯光有眼者当见色正如是世尊瞿昙示以种种之异门我归依世尊瞿昙〔归依〕法〔归依〕诸比丘众世尊瞿昙当存念我从今日起成为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时贾奴少尼〔生闻〕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互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尊瞿昙有何因何缘于此世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耶

「婆罗门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于此世间有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复次尊瞿昙有何因何缘于此世有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耶

「婆罗门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我不知尊瞿昙此略说之广义但愿尊瞿昙为我说法令得知世尊此略说之广义

「婆罗门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

[P.57]生闻婆罗门应诺世尊「诚然尊者」世尊作如是说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人作身恶行不作身妙行作语恶行不作语妙行作意恶行不作意妙行婆罗门如是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世间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人作身妙行不作身恶行作语妙行不作语恶行作意妙行不作意恶行婆罗门如是所作故又不作故如是世间一类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当存念我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对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世尊如是曰「阿难我说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一向不可作

「大德世尊说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是一向不可作其不可作而作时可豫期如何之灾患耶

「阿难我作身恶行乃至当预期此过患——毁谤己自身智者见而呵毁扬污名迷乱而死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阿难我一向说不可作此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不可作而作时当预期此过患阿难[P.58]我说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一向应作

「大德世尊说一向应作作其应作之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时可预期如何之胜利耶

「阿难我说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一向应作作其应作者时可预期此胜利——不毁谤己自身智者见而称赞扬美名不迷乱而死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阿难作我一向说应作之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时可预期此胜利

「诸比丘当断不善诸比丘不善当断诸比丘若彼不善不能断则我不如是说诸比丘当断不善诸比丘不善当断故故我如是说诸比丘当断不善

诸比丘又若为断此不善而引致无益苦时则我不如是说诸比丘当断不善诸比丘然而为断不善会愈加引乐故我如是说诸比丘当断不善

诸比丘当修善诸比丘善当修者诸比丘若彼善不修则不如是说诸比丘当修善诸比丘然则善当修故如是说诸比丘当修善

又若为修习此善而引无益苦时则我不如是说诸比丘当修善诸比丘然而为修善会愈加引乐故我如是说诸比丘当修善

一〇

诸比丘此等二法会惑乱正法使隐没

云何为二法

[P.59]颠倒之文句与被误解之义

诸比丘颠倒之文句亦可使义受误解诸比丘此等二法能惑乱正法使之隐没

诸比丘此等二法可住正法使之不乱不隐没

云何为二法

诸比丘正确配置之文句与正解之义

诸比丘正确配置之文句亦可使义得到正解诸比丘此等二法能使正法住而不乱不隐没

第三 愚人品

「诸比丘此等为二种愚人

云何为二愚人

一是于过不见为过其一是不接受如法于过作悔谢之人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愚人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智人

云何为二智人

一是于过见之为过其一是如法接受于过作悔谢之人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智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诬说如来

云何为二诬说如来

怀忿之恶人及信任谬见者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诬说如来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诬说如来

云何为二诬说如来

[P.60]其一是将非如来之所说非所言者示为如来之所说所言其一是将如来之所说所言者示为非如来之所说非所言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诬说如来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不诬说如来

云何为二不诬说如来

其一是将非如来之所说非所言者示为非如来之所说非所言其一是将如来之所说所言者示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不诬说如来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诬说如来

云何为二诬说如来

其一是将未了义经示为了义经其一是将了义经示为未了义经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诬说如来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不诬说如来

云何为二不诬说如来

其一是将未了义经示为未了义经其一是将了义经示为了义经诸比丘此二种人是不诬说如来

诸比丘造隐覆业之人应预期二趣之随一趣地狱或傍生诸比丘造不隐覆业之人应预期二趣之随一趣天或人

诸比丘有邪见之人应预期二趣之随一趣地狱或傍生诸比丘有正见之人应预期二趣之随一趣天或人

诸比丘破戒者之摄受有二种云何为二地狱或傍生

诸比丘具戒者之摄受有二种云何为二天或人

一〇

诸比丘我见二种道理而学习起卧于林中深山边陬

云何为二道理

[P.61]见自身之现法乐住又哀愍后世之人诸比丘此乃我见之二种道理而学习起卧于林中深山边陬

一一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顺明分之法

云何为二法

奢摩他及毘钵舍那诸比丘修奢摩他成就何种义是修心修心成就何种义断所有贪

诸比丘修毘钵舍那成就何种义是修慧修慧成就何种义断所有无明

一二

诸比丘被贪所染之心无法解脱被无明所染之慧无法修诸比丘如是由离贪而心解脱由离无明而慧解脱

第四 等心品

「诸比丘我当为汝等说善士地与不善士地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诸比丘应诺世尊「诚然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云何为不善士地

诸比丘不善士是不知恩不感念诸比丘不知恩及不感念恩是不善人所称赞诸比丘此纯为不善士地不知恩不感念恩诸比丘善士者是知恩感念恩诸比丘知恩及感念恩者是善人所称赞诸比丘此纯为善士地知恩感念恩

诸比丘我说对二种人不能尽报

云何为二种人

[P.62]是母与父诸比丘有百岁之寿于百岁之间荷母于一肩荷父于一肩又彼应以涂身揉和沐浴按摩看护父母虽父母在肩上撒尿遗弃诸比丘然则尚事于父母非为报恩诸比丘虽置父母于多如富藏七宝大地支配者之王位诸比丘然则尚事于父母非为报恩何以故诸比丘父母是以众多方法抚养哺育其子令其见世

复次诸比丘不信之父母则劝之令發信令入〔信〕令住破戒之父母则劝之令持戒令入〔戒〕令住悭吝〔之父母〕则劝之令行施舍令入〔施舍〕令住恶慧〔之父母〕则劝之令發正慧令入〔正慧〕令住诸比丘齐此以事奉父母是为报恩者

尔时有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互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者有何说示有何开示

「婆罗门我说所应作又说不应作

「然则尊瞿昙所说之所应作与不应作者是何者耶

「婆罗门我将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说为不应作将诸种恶不善法说为不应作婆罗门我将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说为所应作将诸种之善法者说为所应作婆罗门如是说所应作说不应作

「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请存念我为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尔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世尊所住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已乃至坐于[P.63]一边之给孤独长者白世尊言

「大德世间之应供养又应施与者是何者耶

「长者世间之应供养者有二种人有学与无学是长者此等二种人是世间之应供养者又应施与者

世尊说示此善逝说此已师复更说示

「有学无学住于世

堪受施者之供养

身直语直意亦直

施彼福田得大果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之给孤独园尔时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东园之弥迦罗母讲堂于彼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具寿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诺具寿舍利弗言「具寿」具寿舍利弗曰

「具寿我当说有内结之人与有外结之〔人〕谛听善思念之我将说」「诚然具寿」彼等诸比丘如是应诺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曰

「具寿云何为有内结之人耶

具寿世间有比丘具足戒护持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正行与亲近见微细之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彼身坏死后生于天界之随一彼从彼处没而成为还来者还于现状

具寿此是有内结之人还来者而还于现状者

[P.64]具寿云何为有外结之人

具寿世间有比丘具足戒护持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正行与亲近见微细之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彼即具足随一寂静之心解脱而住彼身坏死后生于天界之随一彼从彼处没而成为不还者不还现状

具寿此是有外结之人不还者而不还于现状者

复次具寿比丘具足戒乃至受学于学处彼为厌诸欲为离为灭而修行彼为厌诸有为离为灭而修行彼为渴爱之灭尽而修行彼为贪欲之灭尽而修行彼身坏死后生于天界之随一彼从彼处没而成为不还者不还现状

具寿此为有外结之人不还者而不还于现状者

尔时有众多等心之天子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彼等天子白世尊曰

「大德彼具寿舍利弗于东园之弥迦罗母讲堂为诸比丘说『有内结之人与外结之〔人〕』大德众皆欢喜大德请世尊哀愍而至舍利弗之处则甚幸」世尊即默然容许

世尊犹如壮士之伸屈臂或屈伸臂顷如是于祇陀林消失现于东园弥迦罗母讲堂之具寿舍利弗前世尊坐于所设之座具寿舍利弗即问讯世尊已而坐于一面于是世尊向坐于一面之舍利弗如是语

[P.65]「舍利弗此等众多等心天子来到我处来问讯我立于一面

舍利弗立于一面之彼等天子对我如是言

『大德彼具寿舍利弗于东园之弥迦罗母讲堂为诸比丘说有内结之人与有外结之〔人〕大德众皆欢喜大德请世尊哀愍而至舍利弗之处则甚幸』舍利弗彼天子是十成群二十成〔群〕三十成〔群〕四十成〔群〕五十成〔群〕六十成〔群〕仅立于如锥之尖端处而互相不恼

舍利弗汝若如是想彼等天子必于彼处彼等天子以十成群以二十成〔群〕三十成〔群〕四十成〔群〕乃至仅立于如锥之尖端处而互相不恼以修其心舍利弗然则不可作如是见舍利弗彼等天子是如是以心乃至互相不恼

故舍利弗汝等今应如是学我等应寂静根寂静意舍利弗汝等应如是学舍利弗以根寂静以意寂静即身业寂静语业寂静意业寂静我等当于同梵行者之间实献上寂静之供物舍利弗汝等实应如是学舍利弗不听此法门之外道出家者将失坏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大迦旃延住于跋兰那沼湖之畔

[P.66]其时阿拉麻旦达婆罗门来诣具寿大迦旃延处诣已与具寿大迦旃延互相庆慰交相应喜悦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

坐在一边阿拉麻旦达婆罗门语具寿大迦旃延曰「卿迦旃延以何因何缘刹帝利与刹帝利诤婆罗门与婆罗门诤居士与居士诤

「婆罗门止住于欲贪被系被结被缠被耽故刹帝利与刹帝利诤婆罗门与婆罗门诤居士与居士诤

「卿迦旃延复以何因何缘而沙门与沙门诤耶

「婆罗门止住于见贪被系被结被缠被耽故沙门与沙门诤

「卿迦旃延于世上可有止住于此欲贪完全超越被系被结被缠被耽者止住此见欲乃至完全超越之人

「婆罗门世间有止住于此欲之贪完全超越被系被结被缠被耽者又止住于此见欲完全超越被系被结被缠被耽者

「复次迦旃延谁止住于此欲贪完全超越被系被结被缠被耽者又止住于此见欲完全超越被系被结被缠被耽者

「婆罗门东方之有地名为舍卫城世尊应供正自觉者住于彼处婆罗门[P.67]彼世尊是止住于此欲贪完全超越被系被结被缠被耽者又止住于此见贪完全超越被系被结被缠被耽者

如此言时阿拉麻旦达婆罗门遂从座起一肩著上衣右膝触地向世尊所在之方合掌唱出三称感语曰

「归命彼世尊应供正自觉者归命彼世尊应供正自觉者归命彼世尊应供正自觉者因彼世尊是止住于此欲贪完全超越被系被结被缠被耽者止住此见贪乃至完全超越

奇哉迦旃延奇哉迦旃延例如卿迦旃延如起伏者如發露覆者如示道予迷者如于暗中持灯火有眼者见色正如是迦旃延以种种方法开示法迦旃延我归依彼世尊瞿昙〔归依〕法〔归依〕僧伽尊者迦旃延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时具寿大迦旃延住摩偷罗棍达林中彼时坎达拉亚那婆罗门来诣具寿大迦旃延之处诣已与大迦旃延互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坎达拉亚那婆罗门对具寿大迦旃延作如是言「卿迦旃延如是我闻迦旃延沙门是不问讯不起迎不招座于衰者增龄生已久经时成为晚年之婆罗门迦旃延若如是则卿迦旃延不问讯或不起迎不招座于衰老增龄生已久经时成为晚年之婆罗门迦旃延此实为不合道理

[P.68]「婆罗门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请明示老位与壮位

婆罗门生后或八十岁或九十岁或百岁老而彼仍受诸欲住在欲中为欲火所烧为欲之寻思所嚼汲汲于觅欲者则彼虽〔老〕而凡庸不入长老之数

婆罗门彼是幼少而发极黑善青年之壮龄者又彼不受用诸欲不住欲中不为欲火所烧不为欲之寻思所嚼不汲汲于觅欲则彼虽〔幼少〕亦智者可入长老之数

如是说时坎达拉亚那婆罗门即从座起一肩著上衣以头接壮年比丘之两足作礼「尊者为老当住于老位我等为稚当住稚位

奇哉迦旃延乃至迦旃延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身归依为优婆塞

「诸比丘贼寇强大时王则成为弱小诸比丘其时王之通行出巡或行命令于僻远地方亦不容易其时婆罗门或家主之通行或出外或监督户外之作业亦不容易

正如是诸比丘恶比丘强大时纯净之比丘则成为弱小诸比丘其时纯净之比丘即默然于僧伽中或默然而沈坐思惟或好趣僻远之地方诸比丘此即为多人之无益为多人之无乐为多人之无利为天人之无益

[P.69]诸比丘王强大时贼则成为弱小诸比丘其时王之通过出巡或行命令于僻远地方亦成为容易其时婆罗门或家主之通过或出外或监督户外之作业亦成为容易

正亦如是诸比丘纯净之比丘强大时恶比丘则成为弱小诸比丘其时恶比丘则默然于僧伽中或默然而沈坐思惟或处处逃遁诸比丘此即为多人之益为多人之乐为多人之利为天人之益

诸比丘我不称赞在家或出家两者之邪行因为行邪之在家或出家者是以邪行为主故不尊重正理与善法

诸比丘我称赞在家或出家两者之正行因为正行之在家或出家者是以正行为主故尊重正理与善法

一〇

诸比丘凡比丘误解于类似文义之经以义法除外者诸比丘彼比丘之所行为多人之无益为多人之无乐为多人之无利为天人之无益

诸比丘凡比丘正解于类似文义之经随顺义诸比丘彼等比丘之所行为多人之益为多人之乐为多人之利为天人之益为乐诸比丘又彼等比丘即生多福又住于此正法

[P.70]第五 会众品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为二会众耶

麤显会众与隐密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麤显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间掉举高慢轻躁麤语杂语失念不正知而不安静迷乱不护诸根之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麤显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隐密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间不掉举不高慢不轻躁不麤语不杂语不失念正知安静而心专一拥护诸根之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隐密会众诸比丘此为二种会众诸比丘此等二种会众中之殊胜者即此隐密会众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为二会众耶

不和合会众与和合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不和合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以嘲弄以口之剑互刺之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不和合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和合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以所作相同同样庆慰不诤乳水〔和合〕以慈爱之眼互见之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和合会众诸比丘此即二种会众诸比丘此等二种会众中之殊胜者即为和合会众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者为二会众耶

无有上之会众与有上之会众

[P.71]诸比丘云何为无有上之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有诸上座比丘蓄多物忽于教诫成为退下之先导者不勉励于远离不發精进于得未得〔即〕于了未了于证未证后人遂随顺于彼等之见而行后人亦蓄多物忽于教诫成为退下之先导者不勉励于远离之事不發精进于得未得〔即〕于了未了于证未证诸比丘如此〔上座诸比丘所居〕之会众是谓无有上之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有上之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有上座诸比丘不蓄多物不忽于教诫不勉励于退下成为远离之先导者發精进于得未得〔即〕于了未了于证未证后人遂随顺于彼等之见而行后人亦不蓄多物不忽于教诫不勉励退下成为远离之先导者發精进于得未得〔即〕为于了未了于证未证诸比丘如此〔上座诸比丘所居〕之会众是谓有上之会众诸比丘此等二会众中之殊胜者即是有上之会众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为二会众耶

非圣会众与圣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非圣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不如实知此是苦是不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不如实知此是苦之灭不如实知此是趣苦灭道之诸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非圣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圣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是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P.72]如实知此是趣苦灭道之诸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圣会众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诸比丘此等二者会众中之殊胜者即是圣会众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者为二会众耶

糟糠会众与醍醐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糟糠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为欲故行非道为嗔故行非道为痴故行非道为畏故行非道之诸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糟糠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醍醐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不为欲故行非道不为嗔故行非道不为痴故行非道不为畏故行非道诸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醍醐会众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诸比丘此等二种会众中之殊胜者即是醍醐会众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者为二会众耶

于偽美所训练不于质询所训练之会众与以质询所训练不以偽美所受训练之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偽美所训练不以质询所训练之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有诸比丘当讲说凡如来之所说示甚深意义甚深与出世间空性相应之经时并不欲听又不倾耳不起欲解之心彼等又不思惟『法必当领受必当通达』然而对诗人所作有流丽文句之外诗在讲说弟子所宣扬之经时即起欲听欲倾耳欲解之心彼等即思惟『法必当领受必当通达』而彼等[P.73]即通达其法互不相问此是云何此有何义不思察彼等是不令覆者得露不令不显了者显了不释明种种起疑惑之法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所居〕之会众是谓于偽美所训练于质询所训练之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以质询所训练不以偽美所训练之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有诸比丘凡有诗人所作有流丽文句之外诗在讲说弟子所宣扬之经时并不欲听不倾耳不起欲解之心彼等即不作如是思惟『法必当领受必当通达』然而凡如来之所说示甚深更为甚深之出世间与空性相应之经于讲说时即起欲听欲倾耳欲解之心又彼等思惟『法必当领受必当通达』彼等遂通达于法互相询问思察此是云何此有何义彼等令被覆者露不显了者令显了释明种种起疑之法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所居〕之会众是谓以质询所训练不以偽美所训练之会众诸比丘此等二种会众中之殊胜者即是以质询所训练不以偽美所训练之会众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者为二会众耶

重财不重正法之会众与重正法不重财之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重财不重正法之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有诸比丘于在家白衣面前互相作如是称赞『某比丘[P.74]是俱分解脱某是慧解脱某是身证某是见至某是信解某是随法行某是随信行某是具戒善法』并作如是言『某是破戒恶法』由此而得利彼等是得其利而结缚失去本心而耽著不见过患无离脱之想而受用诸比丘如此之〔诸比丘所居〕之会众是谓重财不重正法之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重正法不重财之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有诸比丘于在家白衣面前互相作如是称赞『某比丘是俱分解脱某是慧解脱某是身证某是见至某是信解某随法行某是随信行某是具戒善法』并不作如是言『某是破戒恶法彼等遂由此而得利彼等是得其利而不结缚不失本心不耽著见于过患有离脱之想而受用』诸比丘如此之〔诸比丘所居〕之会众是谓重正法不重财之会众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诸比丘此等二种会众中之殊胜者即是重正法不重财之会众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为二会众耶

不等会众与等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不等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非法业转而法业不转非律业转而律业不转非法业辉而法业不辉非律业辉而律业不辉之会众诸比丘是谓不等会众诸比丘以不等[P.75]在会众中非法业转而法业不转非律业转而律业不转非法业辉而法业不辉非律业辉而律业不辉

诸比丘云何为等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法业转而非法业不转律业转而非律业不转法业辉而非法业不辉律业辉而非律业不辉之会众诸比丘是谓等会众

诸比丘以等故在会众中法业转而非法业不转律业转而非律业不转法业辉而非法业不辉律业辉而非律业不辉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此等二种会众中之殊胜者为等会众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者为二会众耶

非法会众与法会众是乃至〔八〕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此等二会众中之殊胜者为此法会众

一〇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

云何者为二耶说非法会众与说法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说非法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有诸比丘提起法或非法之诤彼等既提其诤而不互相作解为不解故不集会又不深虑又为不深虑故不集会彼等无解力无深虑力[P.76]不欲解决将彼诤由势力与执取而固执并谓唯此为真其他即偽如此〔诸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说非法会众

诸比丘云何为说法会众耶

诸比丘于此世中有诸比丘提起法或非法之诤彼等既提其诤而相互作解为欲解故而集会又使之深虑为欲深虑故集会彼等有解力有深虑力惟欲解决遂将彼诤不由势力与执取而固执并不语唯此为真其他即偽如此〔诸比丘所居之〕会众诸比丘是谓说法会众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会众此等二种会众中之殊胜者即是说法会众

爰有摄句

麤显不和合和合第五糟糠又偽美
不平等非法并为顺乎法

初之五十竟

第六 人品

「诸比丘此等是出世之二种人为多人之益为多人之乐为多人之利为天人之益之乐而生

以谁为二种人耶

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与转轮王诸比丘此等是出世之二种人为多人之益为多人之乐为多人之利为天人之益之乐而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现于世是以希有人而现

[P.77]云何为二种人耶

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与转轮王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示现于世是希有人而示现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死是多人所追悼

云何为二种人耶

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与转轮王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死是为多人所追悼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值得塔婆

云何为二种人耶

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与转轮王诸比丘此等二种人值得塔婆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觉者

云何为二种人耶

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与独觉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觉者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轰雷

以何为二者耶

漏尽之比丘与良象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轰雷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轰雷

以何为二者耶

漏尽之比丘与良马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轰雷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轰雷

云何为二者耶

漏尽比丘与师子兽王诸比丘此等二者是不怖轰雷

诸比丘观此等二种之道理紧那罗不作人语

云何为二耶

为了不语虚诳又为了不谗诬他诸比丘观此等二种之道理紧那罗不作人语

[P.78]一〇

诸比丘女人是至死对二种事不厌饱不反对

云何为二种事耶

行交会之法及生育诸比丘女人是至死对此等二种事不厌饱不反对

一一

诸比丘我将对汝等说与不善人同住事以及与善士同住事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如是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诚然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云何有与不善人同住又云何不善人同住

诸比丘世间有长老比丘

『长老亦不可对我语中﨟亦不可对我语新学亦不可对我语我亦不可向上座语亦不可向中﨟语亦不可向新学语

若长老欲不饶益而对我语不欲饶益而对我语应如此向彼语不然应违害彼虽略有所知亦不答彼若中﨟欲不饶益而对我语若新学欲不饶益而对我语不欲饶益而我语应如此向彼语不然应违害彼虽略有所知亦不答彼

中﨟之比丘亦谓乃至新学之比丘亦谓

『长老亦不可对我语中﨟亦不可对我语新学亦不可对我语我亦不可向长老语我亦不可对中﨟语亦不可对新学语

若长老欲不饶益而对我语不欲饶益而对我语应如此向彼语不然应违害[P.79]虽是略有所知亦不答彼若中﨟欲不饶益而对我语若新学欲不饶益而对我语若不欲饶益而对我语应如此向彼语不然应违害彼虽略有所知亦不答彼诸比丘如是即与不善人同住又不善人是以如是同住

诸比丘如何有与善人同住又如何善人同住

诸比丘世间有长老比丘谓

『长老亦当对我语中﨟亦当对我语新学亦当对我语我亦当向长老语中﨟亦当语新学亦当语

若长老欲饶益而向我语不欲不饶益而对我语我即应向彼语善哉不应违害彼虽略有所知亦应答彼若中﨟欲饶益而向我语若新学欲饶益而向我语不欲不饶益而向我语我即应向彼语善哉不应违害彼虽略有所知亦答彼

中﨟之比丘亦谓乃至新学之比丘亦谓

『长老亦当对我语中﨟亦当对我语新学亦当对我语我亦当对长老语亦当对中﨟语亦当对新学语

若长老欲饶益我而语不欲不饶益而语我我即应向彼语善哉不应违害彼虽略有所知亦应答彼若中﨟欲饶益我而语若新学欲饶益而语我不欲不饶益而语我即应向彼语善哉不应违害彼虽略有所知亦应答彼诸比丘如是即与善人同住又善人是如是同住

一二

诸比丘若于诤在心中有相互之酬答顽固之见心之嫌恨忧恼忿怒[P.80]而无法安时诸比丘应预期〔次下〕之事〔谓〕能招来麤恶语与凶暴又诸比丘将不能安稳而住

诸比丘若于诤在心内有相互之酬答顽固之见心之嫌恨忧恼忿怒而善能止息时诸比丘应预期〔次下〕之事〔谓〕不招来延引与麤恶语与凶暴又诸比丘将能安稳而住

第七 乐品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在家乐与出家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出家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欲乐与出离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出离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依乐与无依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无依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P.81]有漏乐与无漏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无漏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有染乐与无染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无染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圣乐与非圣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圣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身乐与心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心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有喜乐与无喜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无喜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悦乐与舍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舍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一〇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定乐与非定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定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一一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有喜缘乐与无喜缘乐

[P.82]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无喜缘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一二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悦缘乐与舍缘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舍缘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一三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

云何为二种乐耶

色缘乐与无色缘乐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乐诸比丘无色缘乐是此等二乐中之殊胜者

第八 有品

「诸比丘有本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本断彼本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诸比丘有绪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绪断彼绪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诸比丘有因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因断彼因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诸比丘有行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行断彼行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诸比丘有缘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缘断彼缘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P.83]

诸比丘有色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色断彼色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诸比丘有受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受断彼受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诸比丘有想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想断彼想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诸比丘有识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识断彼识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一〇

诸比丘有为缘之恶不善法可生非是无缘断彼有为故于是彼等恶不善法是无有

第九 法品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耶

心解脱与慧解脱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关于以下各项皆是同经)

策励与不散乱

名与色

明与无明

有见与无有见

无惭与无愧

惭与愧

恶言与恶友

善言与善友

一〇

界善巧与作意善巧

[P.84]一一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耶

犯善巧与出犯善巧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第十 愚者品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云何为二耶

一是时未来即运货物之人另一是时既来却不运货物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云何为二智者耶

一是于时来时即运货物之人另一是时不来则不运货物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云何为二愚者耶

一是将不为所许者认为是已为所许之人另一是将为所许者认为是不为所许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云何为二智者耶

一是将不为所许者认为是不为所许之人另一是将为所许者认为是为所许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云何为二愚者耶

一是将无犯者认为是犯者之人另一是将犯者认为是无犯者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愚者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云何为二智者耶

一是将无犯者认为是无犯者之人另一是将犯者认为是犯者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者是智者

[P.85]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愚者

云何为二愚者耶

一是将非法认为是如法之人另一是将如法认为是非法之人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愚者

诸比丘此等二种智者

云何为二智者耶

一是将非法认为是非法之人另一是将如法认为是如法之人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智者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愚者

云何为二愚者耶

一是将非律认为是如律之人另一是将如律认为是非律之人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愚者

一〇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智者

云何为二愚者耶

一是将非律认为是非律之人另一是将如律认为是如律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智者

一一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会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不可悔变成有悔之人另一是将该悔变成不悔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会增

一二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不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不可悔变成不悔之人另一是将该悔变成有悔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不增

一三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会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不为所许者认为是已为所许之人另一是将已为所许者认为是不为所许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会增

一四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不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不为所许者认为是不为所许之人另一是将已为所许者认为是已为所许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不增

一五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会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P.86]一是将无罪认为罪之人另一是将罪认为无罪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会增

一六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不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无犯者认为无犯之人另一是将犯者认为犯者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不增

一七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会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非法认为如法之人另一是将如法认为非法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会增

一八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不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非法认为非法之人另一是将如法认为如法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不增

一九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会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非律认为如律之人与另一是将如律认为非律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会增

二〇

诸比丘有二种人之漏不增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将非律认为非律之人另一是将如律认为如律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之漏不增

第二之五十竟

第十一 希望品

「诸比丘此等二希望是难断

云何为二希望耶

利得之希望与活命之希望

诸比丘此等二希望是难断

[P.87]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于世间是难得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先施恩之人另一是知恩又感恩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于世间是难得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于世间是难得

云何为二种人耶

令满足之人与满足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于世间是难得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难令满足者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随得而积蓄之人另一是随得而随舍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难令满足者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易令满足者

云何为二种人耶

一是随得而不积蓄之人另一是随得而不舍之人

诸比丘此等二种人是易令满足者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贪之二种缘

云何为二种缘耶

净相与非理作意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贪之二种缘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嗔之二种缘

云何为二种缘耶

恚相与非理作意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嗔之二种缘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邪见之二种缘

云何为二种缘耶

从他而来之声与非理作意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邪见之二种缘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正见之二种缘

云何为二种缘耶

从他而来之声与如理作意

诸比丘此等是为生正见之二种缘

一〇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犯

云何为二种犯耶

[P.88]轻犯与重犯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犯

一一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犯

云何为二种犯耶

麤重犯与非麤重犯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犯

一二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犯

云何为二种犯耶

有余犯与无余犯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犯

第十二 希求品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作希求时应作如是正当之希求我当如舍利弗及目犍连

诸比丘彼等舍利弗及目犍连是我等比丘弟子之秤之量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尼作希求时应作如是正当之希求我当如谶摩比丘尼及莲华色比丘尼

诸比丘彼等谶摩比丘尼及莲华色比丘尼是我等比丘尼女弟子之秤之量

诸比丘有信心之优婆塞作希求时应作如是正当之希求当如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

诸比丘彼等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是我等优婆塞弟子之秤之量

诸比丘有信心之优婆夷作希求时应作如是正当之希求我当如久寿多罗优波夷及耶鲁坎它奇难陀母

[P.89]诸比丘彼等久寿多罗优婆夷及耶鲁坎它奇难陀母是我等优婆夷女弟子之秤之量

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护损伤失坏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非福

云何为二法耶

不搜不究而称赞应毁嗤之人不搜不究而毁嗤应称赞之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护损伤失坏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非福

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是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福

云何为二法耶

搜究而毁嗤应毁嗤之人搜究而称赞应称赞之人

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是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福

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护损伤失坏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非福

云何为二法耶

不搜不究而将不可信认处予以信认不搜不究而将应信认处不予信认

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护损伤失坏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毁者又生许多非福

[P.90]诸比丘成就二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是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福

云何为二法耶

搜究而将不可信认处不予以信认搜究而将应信认处予以信认

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是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福

诸比丘于二者邪行之愚人不明之不善人是保护损伤失坏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非福

云何为二邪行耶

母与父

诸比丘于此等二者邪行之愚人不明之不善人是保护损伤失坏自己是有罪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非福

诸比丘于二法正行之智者贤明之善人是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福

云何为二耶

母与父

诸比丘于此等二者正行之智者贤明之善人是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福

诸比丘于二者邪行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护损伤失坏自己是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非福

云何为二邪行耶

如来与如来之弟子

诸比丘于此等二者邪行之愚者不明之不善人是保护损伤失坏自己是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非福

[P.91]诸比丘于二者正行之智者贤明之善人是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福

云何为二正行耶

如来与如来之弟子

诸比丘于二者正行之智者贤明之善人是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是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许多福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正行耶

自心清净与不执于世间所有物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一〇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耶

忿与恨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一一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耶

忿调伏与恨调伏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第十三 施品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施

云何为二法耶

财施与法施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施诸比丘此二种施中法施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供养

云何为二耶

财供养与法供养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供养是殊胜

[P.92]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舍

云何为二舍耶

财舍与法舍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舍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徧舍

云何为二舍耶

财徧舍与法徧舍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徧舍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受用

云何为二受用耶

财受用与法受用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受用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等受用

云何为二受用耶

财等受用与法等受用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等受用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均布

云何为二均布耶

财均布与法均布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均布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摄受

云何为二摄受耶

财摄受与法摄受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摄受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摄益

云何为二摄益耶

财摄益与法摄益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摄益是殊胜

一〇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哀愍

云何为二哀愍耶

财哀愍与法哀愍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哀愍是殊胜

[P.93]第十四 覆护品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覆护

云何为二覆护耶

财覆护与法覆护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覆护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徧覆护

云何为二徧覆护耶

财徧覆护与法徧覆护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徧覆护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寻

云何为二寻耶

财寻与法寻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寻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徧寻

云何为二徧寻耶

财徧寻与法徧寻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徧寻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徧寻性

云何为二徧寻性耶

财徧寻性与法徧寻性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徧寻性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供养

云何为二供养耶

财供养与法供养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供养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款待

云何为二款等耶

财款待与法款待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款待是殊胜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成满

云何为二成满耶

财成满与法成满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成满是殊胜

[P.94]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增长

云何为二增长耶

财增长与法增长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增长是殊胜

一〇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宝

云何为二宝耶

财宝与法宝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宝是殊胜

一一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积集

云何为二积集耶

财积集与法积集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积集是殊胜

一二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广大

云何为二广大耶

财广大与法广大是诸比丘此等是乃至法广大是殊胜

第十五 入定品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耶

入定善巧与出定善巧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以下至第十七就其次下各项反覆于同经〕

质直与柔和

堪忍与可乐

和顺与供养

不害与清净

不护根门与食不知量

能护根门与于食知量

思择力与修习力

念力与定力

[P.95]一〇

奢摩他与毘钵舍那

一一

破戒与破见

一二

具戒与具见

一三

净戒与净见

一四

见清净与如见清净

一五

于善法不喜足与于精勤不被遮止

一六

失念与不正知

一七

念与正知」

第三之五十竟

第十六 忿品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耶

忿与恨诸比丘此等是二种法

〔以下至一〇就其次下之各项说示同一之经

覆与恼

嫉与悭

诳与谄

无惭与无愧

不忿与不恨

不覆与不恼

不嫉与不悭

不诳与不谄

一〇

惭与愧

一一

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住于苦

云何为二法耶

忿与恨乃至

一二

覆与恼乃至

一三

嫉与悭乃至

一四

诳与谄乃至

一五

无惭与无愧乃至

[P.96]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住于苦

一六

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住于乐

云何为二法耶

不忿与不恨乃至

一七

不覆与不恼乃至

一八

不嫉与不悭乃至

一九

不诳与不谄乃至

二〇

惭与愧

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住于乐

二一

诸比丘此等二法可使有学之比丘退堕

云何为二耶

忿与恨乃至

二二

覆与恼乃至

二三

嫉与悭乃至

二四

诳与谄乃至

二五

无惭与无愧

诸比丘此等二法可使有学之比丘退堕

二六

诸比丘此等二法将不令有学之比丘退堕

云何为二法耶

不忿与不恨乃至

二七

不覆与不恼乃至

二八

不嫉与不悭乃至

二九

不诳与不谄乃至

三〇

惭与愧

诸比丘此等二法不令有学之比丘退堕

三一~三五

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掷堕于地狱

云何为二法耶

忿与恨是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一~一五〕

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掷堕于地狱

[P.97]三六~四〇

诸比丘成就二法者即如捉而投掷生于天

云何为二法耶

不忿与不恨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六~二〇〕

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如捉投生于天

四一~四五

诸比丘成就此二种法之此世间之一类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云何为二法耶

忿与恨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一~一五〕

诸比丘此等二法者乃至

四六~五二

诸比丘成就二种法之此世间之一类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

云何为二法耶

不忿与不恨是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六~二〇〕

诸比丘成就此等二法者乃至生于天世

五一~五五

诸比丘此等二法是不善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五六~六〇

是善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六一~六五

是有罪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六六~七〇

是无罪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七一~七五

是增苦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七六~八〇

是增乐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八一~八五

是苦之异熟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P.98]八六~九〇

是乐之异熟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九一~九五

是有恼害乃至〔二集之一六之一~五〕

九六~一〇〇

是无恼害乃至〔二集之一六之六~一〇〕

诸比丘此等二法是无恼害

第十七 品

「诸比丘缘于此等二种利如来遂制立弟子众之学处

云何为二利耶

为僧伽之极善为僧伽之安乐乃至

为折伏恶人为纯净比丘之乐住乃至

为防护现法之漏怖畏不善法为害当来之漏怖畏不善法是乃至

为哀愍在家者为断绝有恶意之党乃至

为令未信者信为令已信者增长其信乃至

为正法之住为摄受于律

诸比丘缘于此等二种利如来遂制立弟子众之学处

诸比丘缘于此等二种利如来遂制立弟子众之波罗提木叉乃至〔二集之一七之一〕

制立诵波罗提木叉事乃至

[P.99]制立中止波罗提木叉事乃至

制立自恣乃至

制立中止自恣乃至

制立应诃所作乃至

制立应责所作乃至

制立应驱摈所作乃至

制立应乞容赦所作乃至

制立应除却所作乃至

制立与別住乃至

制立拉回于根本事乃至

制立与摩那埵乃至

制立许容乃至

制立复归乃至

制立应退去乃至

制立具足乃至

制立白羯磨乃至

制立白二羯磨乃至

制立白四羯磨乃至

制立未制立乃至

制立随已制乃至

制立现前毘奈耶乃至

制立忆念毘奈耶乃至

制立不痴毘奈耶乃至

制立自言作乃至

制立多人〔语〕乃至

制立求彼罪乃至

制立草庵

云何为二法耶

[P.100]为了僧伽之极善为僧伽之安乐为折伏恶人为纯净比丘之乐住乃至为防护现法之漏为害当来之漏乃至为防护现法之怖畏不善法为害当来之怨怖畏不善法乃至为哀愍在家者为断绝有恶意者之党为令未信者信为令已信者增长其信为正法之住为摄受律诸比丘缘于此等二利如来遂为弟子众制立草覆地

诸比丘为知贪应修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耶

奢摩他与毘钵舍那诸比丘为知贪应修此等二法

诸比丘为徧知贪乃至为徧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而应修此等二种法乃至〔二集之一七之三

为嗔忿愤發过慢放逸为知为徧知为徧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二种法

云何为二法耶

舍摩他与毘钵舍那乃至应修此等二种法

二集竟


校注

于此置以一字是译者之私见此节參照增九(大二五八七b)A. vol. 4, p. 121; Milp. p. 197 參照 Itiv. 30 參照 Itiv. 31 底本虽在意恶行(manoduccaritam)之下置pe之略字符号却为错误 參照增九(大二五八七b)七处三观经(大二八八一b)Itiv. 42 通达 upaññāsena 应为 upaññāsiṁ ca 參照杂二六(大二一八四a)杂阿含经(大二四九七a) 「故我」tāhaṁ imaṁ 依暹本应读为 tasmā ahaṁ 參照 S. vol. 4, p. 240 存在于底本之疑问符号应祛除 存在于底本之 avibhattassa vitthārena atthaṁ 因见似前句 saṇkittena bhāsitassavitthārena atthaṁ 之注解故现在即依暹本及 Trenckner 转写有关柯汴哈诺艮之抄本而将此句祛除 參照增一八(大二五九二c) 在此置节之数字是译者之私见因此其次之九一〇则变成如次之一〇一一 參照增一一(大二六〇〇a) 在此之作分节是依据意义与逻本 參照增一一(大二六〇〇a) 參照增一一(大二六〇一a) 參照 M. vol. 1, p. 483; A. vol. 1. p. 187; A. vo1. 4. pp. 174, 182; Cv. 6, 31, 6 參照中三〇(大一六一六a)杂三五(大二二五八c) 參照五~六中五(大一四四八c) 底本在此处即以六作分节是错误 參照杂二〇(大二一四一b) 「被结」paligedha 是雅语之 parigratha, parigrantha正如 gedha 是由 gaha, geha是由 grha 而来由 gṛtha, gratha 而变成 gatha, gethath 是和 dh 互用而成为 gadhagedha 当另委论证 底本虽采用省略符号以代「奇哉」之一句但今则不从此 參照增一〇(大二五九五b)杂二〇(大二一四一c) 由「不入长老之数」——之意义又从暹本加入 na thero 之二字 參照 A. vol. 5, p. 10 參照本卷三集九十三之首部 參照 M. vol. 1, p. 205 參照 S. vol. 5, p. 376 「耽著之」底本及暹本皆作为 ajjhopannā然在注释之暹本即作为 ajjhosamati ajjhosāya gilitvā pariniṭṭhapetvā ṭhitā故可见 ajjhopannā 是为 ajjhosannā 之误写 「顺乎法」dhammi yena 可以想像为 dhammiyena 之误植然而意义却不甚明从先前之文章推测或有脱文之嫌 參照 A. vol. 3, p. 147 參照增八(大二五八二c) 參照增八(大二五八三a) 參照增一〇(大二五九四c) Nimitta-vaggo 之 nimitta 是依文意及暹本而取 sanimitta 之语形 參照 S. vol. 5, p. 213 參照 A. IV. 176 參照增九(大二五九三a) 底本此节作八是误 參照第十六忿品之一 參照增一五(大二五七七b)Itiv. 98 參照增一五(大二五七七b) 底本虽作六〇~六四却为六一~六五之误 底本虽作六五却为六六之误 底本虽作七〇却为七一之误 底本虽作七五却为七六之误 底本之有 I 者应是 II 之误 底本 verānaṁ 之次前有 āsavānaṁ 之语是误 底本虽作为五却是三之误
[A1] [-]【CB】无【南传】(cf. N19n0007_p0066a09)
[A2] 味【CB】昧【南传】
[A3] 味【CB】昧【南传】
[A4] 不【CB】[-]【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
[A5] [-]【CB】不【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
[A6] 不【CB】[-]【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
[A7] [-]【CB】不【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
[A8] 不【CB】[-]【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
[A9] [-]【CB】不【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
[A10] 不【CB】[-]【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
[A11] [-]【CB】不【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
[A12] 不显了【CB】[-]【南传】(cf. N19n0007_p0100a02)
[A13] 不【CB】[-]【南传】(cf. 菩提比丘英译本庄春江及关则富中译文; 菩提比丘英译本)
[A14] 者【CB】著【南传】(cf. N19n0007_p0120a09)
[A15] 徧【CB】编【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支部经典(卷2)
关闭
增支部经典(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