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1]三 集

第一 愚人品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即答称世尊曰「世尊」世尊即如是说「诸比丘诸怖之生皆由愚人而生非由智人诸灾患之生皆由愚人而生非由智人诸灾横之生皆由愚人而生非由智人

诸比丘譬如用苇所葺之舍或用草所葺之舍所發火燃能烧涂内外防塞通风闭门上窗锁而烧高阁正如是诸比丘诸怖之生皆由愚人而生非由智人诸灾患之生皆由愚人而生非由智人诸灾横之生皆由愚人而生非由智人

诸比丘如是愚人是有怖而智人无有怖愚人是有灾患而智人无有灾患愚人是有横灾而智人无横灾诸比丘依智人不起怖依智人不起灾患依智人不起横灾

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成就三法而避免被称为愚人之三法成就三法而实行则被称为智人之三法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P.102]「诸比丘愚人之标识是在作业智人之标识是在作业智慧是光辉于行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应知是愚人云何为三耶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应知是愚人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应知是智人云何为三耶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应知是智人

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若成就三法即应避开被称为愚人之三法若成就三法即应实行被称为智人之三法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愚人是为愚人之相是为愚人之状是为愚人之行云何为三愚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愚者恶思惟恶说恶所作诸比丘若愚人不行恶思惟恶说恶所作则智人云何知彼为愚人不善人耶诸比丘愚人是恶思惟恶说恶所作故智人则知彼为愚人不善人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愚人是为愚人之相是为愚人之状是为愚人之行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人是为智人之相是为智人之状是为智人之行云何为三耶诸比丘世间有智人善思惟善说善所作诸比丘若人不行善思惟善说善所作则智人云何知彼为智人善人耶诸比丘智人是善思惟[P.103]善所作故智人即知彼为智人善人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人是为智人之相是为智人之状是为智人之行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成就三法避开被称为愚人之三法成就三法实行被称为智人之三法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诸比丘若成就三法者应知是为愚人云何为三耶

于过不见为过于过见为过而不如实悔除复不如法承认他人对过之發露忏悔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应知是为愚人

诸比丘若成就三法者即应知是为智人云何为三者耶

于过见为过于过见为过而如实悔除复如法承认他人对过之發露忏悔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应知是为智人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应知为愚人云何为三法者耶

非理以解问非理答其问复不欢喜他人以满足有脉络适切之显句如理答其问者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应知是为愚人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应知是为智人云何为三智人耶

如理解问如理答问复欢喜他人以满足有脉络适切之显句如理答其问者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应知是为智人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应知是为愚人云何为三法者耶

[P.104]不善身业不善语业不善意业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应知是为愚人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应知是为智人云何为三法耶

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应知是智人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应知是为愚人云何为三法耶

有罪身业有罪语业有罪意业乃至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应知是为智人云何为三法耶

无罪身业无罪语业无罪意业乃至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应知是愚人云何为三法耶

有恼害身业乃至有恼害意业乃至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应知是智人云何为三法耶

无恼害身业乃至无恼害意业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应知是智人

故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应具足三法避开被称为愚人之三法成就三法实行被称为智人之三法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P.105]「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是愚人是不明是不善人亦保护受损受害之自身彼是有罪为智者所呵毁生许多非福云何为三法耶

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是愚人是不明是不善人亦保护受损受害之自身彼有罪为智者所呵毁生许多非福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即是智人是聪明是善人亦保护无损无受害之自身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生许多福云何为三法耶

身妙行乃至意妙行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即是智人是聪明是善人亦保护无受损无受害之自身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生许多福

「诸比丘成就三法而不断三垢者犹如捉而投弃堕入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破戒不断彼破戒之垢有嫉不断彼嫉之垢有悭不断彼悭之垢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而不断此三垢即犹如捉而投弃堕入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而断三垢者犹如捉而停留生于天云何为三法耶

持戒断彼破戒之垢无嫉断彼嫉之垢无悭断彼悭之垢诸比丘成就此三法断此三垢者即犹如捉而停留生于天

[P.106]第二 车匠品

十一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具高名比丘行是为多人之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之人之无利天与人之无利之苦云何为三法耶

劝修不随顺之身业劝修不随顺之语业劝修不随顺之法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具高名比丘行是为多人之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之人之无利人之无益之苦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具高名比丘行是为多人之益多人之乐多人之利人之益之乐云何为三法耶

劝修随顺之身业劝修随顺之语业劝修随顺之法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具高名比丘行是为多人之益为多人之乐为多人之利为天人之益之乐

十二

「诸比丘关于刹帝利种浇头王之三者将被终身记忆云何为三者耶

诸比丘刹帝利种浇头王所生之处诸比丘是关于刹帝利种浇头王应终身记忆之第一复次诸比丘刹帝利种王之浇头处诸比丘是关于刹帝利种浇头王应终身记忆之第二复次诸比丘刹帝利种浇头王战胜已于战胜住始战之处诸比丘是关于刹帝利种浇头王所应终身记忆之第三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关于刹帝利种浇头王应受终身记忆者

[P.107]诸比丘正如是此三者是关于比丘应终身记忆者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比丘剃除须发著坏色衣由出家而出成为无家者之处诸比丘此是关于比丘应受终身记忆之第一复次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集如实知此是灭如实知此是趣灭苦道之处诸比丘此是关于比丘应受终身记忆之第二复次诸比丘比丘从漏尽至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作证具足而住之处诸比丘此是关于比丘应受终身记忆之第三诸比丘此等三法者是关于诸比丘应受终身记忆者

十三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是存在于世间者云何为三种人耶

无希望者正希望者与离希望者

诸比丘何种人是无希望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现生于下贱家或旃陀罗家或竹匠家或兽猎家或车匠家或净除尘芥家成为贫穷饮食穷乏生计困难辛苦而得衣食〔生于之家〕彼遂成血色恶劣形容衰矮小而多病或是徧盲或是手不具或跛或躄不得食物饮料衣服车乘涂香床宅灯具彼闻说某名之刹帝利由刹帝利而登上刹帝利王位者彼不如是说『何时刹帝利众亦令我登上王位』诸比丘此名为无希望者

诸比丘何种人是正希望者耶

[P.108]诸比丘世间有刹帝利种浇头王之长子未灌顶已达不动〔位〕彼闻说『某名之刹帝利由刹帝利登上刹帝利王位者』彼即如是说『何时刹帝利众亦令我登上刹帝利王位』诸比丘此名为正希望者

诸比丘何种人是离希望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刹帝利又是浇头王彼闻说『某名之刹帝利由刹帝利众登上刹帝利王位者』彼即不如是思惟『何时刹帝利众亦令我登上刹帝利王位耶』何以故诸比丘于前未受灌顶时彼之希望〔今〕已止息故诸比丘此即称为离希望者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正如是诸比丘有三种人存在于诸比丘中云何为三种人耶

无希望者与正希望者与离希望者

诸比丘何种人是无希望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种人破戒而性质恶不净而作惹疑惑之行状作阴蔽之业非沙门而自称沙门非净行者而自称净行者内为朽废漏泄而生污秽彼未曾闻有某名之比丘由漏尽而于现法自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作证已具足而住彼即不如是思惟『何时我亦能由漏尽而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作证已具足而住耶』诸比丘此即称为无希望者

诸比丘何种人是正希望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戒性质善彼闻『某名之比丘由漏尽而现法自[P.109]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作证已具足而住』彼即思惟『于何时我亦由于漏尽而乃至作证已具足而住耶』诸比丘此称为正希望者

诸比丘何种人是离希望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漏尽阿罗汉彼闻『某名之比丘由漏尽而乃至作证已具足而住』彼即不如是思惟『于何时我亦由漏尽而乃至作证已具足而住耶』所以者何诸比丘于前未解脱时彼之解脱希望〔今〕于已止息故诸比丘此称为离希望者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诸比丘中

十四

「诸比丘凡转轮王都有法以法治世非王则不能转轮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白世尊「大德云何为有法以法治世之转轮王耶

「比丘是法者」世尊说示

「比丘世间有转轮王有法以法治世唯依法敬法重法尊法以法为幢以法为相以法为增上对内之人给与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

复次比丘转轮王是有法以法治世唯依法敬法重法尊法以法为[P.110]以法为相以法为增上对王族臣属军众婆罗门族居士市民村民沙门婆罗门禽兽给与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

比丘有彼转轮王有法乃至对内之人给与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对王族乃至对内之人给与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唯依法转轮彼轮是人中之敌对有情不能转者

比丘正如是如来应供正自觉者有法以法治世唯依法敬法重法尊法以法为幢以法为相以法为增上对身业给与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应修如是之身业不应修如是之身业

复次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是有法乃至对语业给与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应如是修语业不应修如是之语业乃至对意业给与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言『应修如是之意业不应修如是之意业

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有法以法治世唯依法敬法重法尊法以法为幢以法为相以法为增上对身业给与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乃至对语业乃至对意业与以适法之保护拥护覆护唯依法而转无上法轮彼轮是沙门婆罗门魔罗梵天或世间任何人皆不能转者

十五

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苑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众曰「诸比丘

[P.111]彼等诸比丘应诺世尊曰「大德」于是世尊曰

「诸比丘昔有王者名为帕伽它那诸比丘一日王语车匠曰『车匠由今日起过六个月我将作战车匠汝能造一对新车轮否

诸比丘车匠答帕伽它那王曰『王者』我能造

诸比丘然而车匠在六个月仅余六日之时完成一新车轮诸比丘其时帷伽它那王即语车匠

『车匠从今再过六日我将作战能完成一对新车轮否

『王此六个月剩余之六日可造一车轮

『然而车匠汝能在此六日之间为我完成第二车轮否

诸比丘如此车匠答帕伽它那王曰『王我能

诸比丘其时车匠在六日之间完成第二车轮手持一对新车轮往诣帕伽它那王之处诣已告帕伽它那王曰『王一对新车轮已如是完成

『车匠汝在六个月尚余六日时完成此车轮又在六日间完成另一车轮其中之差异云何我在此间不见任何之差异

『然而两者是有差违王者当见其差异

诸比丘其时车匠即运转六日间完成之车轮其车轮是运转而在有势力之间连[P.112]续旋回而后落于地上然而六个月尚余六日之间所完成之车轮则运转后其车轮在运力之间连续运转而后则嵌于车轴而止

『车匠有何因何缘六日之间所完成之彼车轮运转后唯于运力之间连续旋回然后落于地上复次车匠有何因何缘六个月尚余六日之间所完成之彼车轮运转后于运力之间连续旋转而后则嵌于车轴而止

『王六日之间所完成之车轮其辋亦曲有瑕而不纯真辐亦曲有瑕表面未充分被削毂亦曲有瑕而不纯真运转后唯于运力之间连续旋回而后则落于地上然而六个月尚余六日之间所完成之车轮其辋不曲无瑕而纯真辐亦不曲无瑕表面已充分被削毂亦不曲无瑕而纯真彼车轮之辋亦不曲无瑕而纯真辐亦不曲无瑕而纯真毂亦不曲无瑕而纯真运转后于运力之间连续运转而后则嵌于车轴而止

诸比丘汝等不作如是思惟耶其时之彼车匠是异人耶然而诸比丘不可作如是见其时之彼车匠是我其时诸比丘我是善知木林之曲木材之瑕木材之不纯诸比丘今我是应供正自觉者而善知身之曲身之瑕身之不纯善知语之曲语之瑕语之不纯善知意之曲意之瑕意之不纯

诸比丘凡比丘或比丘尼为未断身之曲身之瑕身之不纯者未断语之曲[P.113]语之瑕语之不纯者未断意之曲意之瑕意之不纯者诸比丘为此将由此法律堕落犹如彼于六日间完成之车轮

诸比丘凡比丘或比丘尼为已断身之曲乃至意之曲意之瑕意之不纯者诸比丘为此住于此法律中犹如彼六个月尚余六日所完成之车轮

是故诸比丘汝等于世间应如是学我等应断身之曲身之瑕身之不纯我等应断语之曲语之瑕语之不纯我等应断意之曲意之瑕意之不纯诸比丘汝等实应如是学

十六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者是行无戏论之道彼之漏尽因是圆满云何为三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护诸根门于食知量勉力于觉醒

诸比丘如何是比丘之护诸根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细相由斯作不防护眼根而住时贪与忧之恶不善法则流入为防护斯作而修行而护眼根而作眼根之防护——以耳闻声已乃至以鼻嗅香已乃至以舌味味已乃至以身触所触已乃至以意识法已不取相不取细相由斯作不防护意根而住时贪与忧与恶不善法则流入为防护斯作而修行而护意根而作意根之防护诸比丘如是比丘是护诸根门

[P.114]诸比丘又如何比丘于食能知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思择已而如理摄食不与戏不与醉不与饰不与美乃至唯为此身之住息害修净行如是我乃亡古受使新受不生我生存成无罪安稳而住诸比丘如是比丘于食知量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于觉醒勉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昼即经行〔或〕坐已不留心于覆障法初夜则经行〔或〕坐已不留心于覆障法中夜则右脇为下如师子而卧以足叠足正念正知而作起想后夜则起而经行〔或〕坐已不留心于覆障法诸比丘如是比丘勉力于觉醒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行无戏论之道因是彼之漏尽圆满

十七

「诸比丘此等三法能自恼害亦能他恼害亦能自他恼害云何为三耶

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诸比丘此等三法亦能自恼害亦能他恼害亦能自他恼害诸比丘此等三法亦能不自恼害亦能不他恼害亦能不自他恼害云何为三法耶

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诸比丘此等三法能不自恼害亦能不他恼害亦能不自他恼害

[P.115]十八

「诸比丘若汝等有外道出家作如是问『具寿沙门瞿昙是为生天而住净行耶』诸比丘如是问汝等可辱否可耻否可起嫌厌否

「诚然大德

「诸比丘如是汝等实应以天之寿为辱为耻为嫌厌以天之色天之乐天之誉天之自在为辱为耻为嫌厌既然如此诸比丘汝等当然应以身恶行为辱为耻为嫌厌以语恶行乃至意恶行为辱为耻为嫌厌

十九

「诸比丘成就三支之商人不能得未得之财亦不能增殖已得之财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商人午前不热诚励业日中不热诚励业午后不热诚励业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商人不能得未得之财亦不能增殖已得之财

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者不能得未得之善法亦不能增殖已得之善法云何为三法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午前不热诚为定而励行日中不热诚为定而励行午后不热诚为定而励行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不能得未得之善法亦不能增殖已得之善法

[P.116]诸比丘成就三法之商人能得未得之财亦能增殖已得之财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商人午前热诚励业日中热诚励业午后热诚励业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商人能得未得之财亦能增殖已得之财

正如是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能得未得之善法亦能增殖已得之善法云何者三法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午前热诚为定而励行日中乃至午后热诚为定而励行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能得未得之善法亦能增殖已得之善法

二十

「诸比丘成就三支之商人不久可增广增大其财产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商人炯眼有巧之奋鬪基础巩固

诸比丘又如何商人为炯眼耶

诸比丘世间有商人知商品知此品如是买如是卖如是之原价如是之利益诸比丘如是商人为炯眼

诸比丘为如何商人为有巧之奋鬪耶

诸比丘世间有商人巧作商品之卖买诸比丘商人如是为有巧之奋鬪

诸比丘又如何商人为巩固基础耶

[P.117]诸比丘世间有商人凡大财大富裕之长者或长者子皆如是知彼——此商人是炯眼有巧之奋鬪以养妻子具有不断支付我等之力彼等是为财而招彼商人从此处取财以养妻子不断支付我等诸比丘商人如是为基础巩固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商人不久可增广增大其财产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法之比丘不久可增广增大其善法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炯眼有巧之奋鬪巩固基础

诸比丘又如何而比丘为炯眼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诸比丘如是比丘为炯眼

诸比丘比丘如何有巧之奋鬪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發起精进而住断不善法成满善法具有力坚固勇猛求善法而不休息诸比丘如是比丘为有巧之奋斗

诸比丘如何比丘之巩固基础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多闻而通晓阿含恒亲近持法持律持摩夷之诸比丘而质问〔彼等比丘〕『大德此为何此有何义』彼等具寿对彼开示未开又显示未显又以种种说而除其生起疑惑之诸法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巩固基础

[P.118]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不久可增广增大其善法

第三 人品

二十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之给孤独园时具寿撒给与具寿摩诃柯提它诣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具寿舍利弗互相庆慰乃至具寿舍利弗对坐于一面之具寿撒给言

具寿〔撒给〕世间有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者耶身证见至信解具寿〔撒给〕世间有此三种人具寿〔撒给〕汝于此等三种人中喜好谁耶〔谁〕更善者又〔谁〕是更加妙者否

「具寿舍利弗世间存在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耶身证见至信解具寿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具寿〔舍利弗〕于此等三种人中信解之人是我所好彼为此等三种人中更善更妙者何以故具寿〔舍利弗〕此种人之信根是上故

其时具寿舍利弗对具寿摩诃柯提它如是言「具寿柯提它世间存在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耶身证与乃至具寿〔柯提它〕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P.119]具寿汝于此等三种人中喜好谁耶〔谁〕更善者〔谁〕更妙者

「具寿舍利弗有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种人耶身解乃至具寿〔舍利弗〕世间有此等三种人具寿此等三种人中身证之人是我所好者彼是此等三种人中更善更妙者何以故具寿此人之定根是上故

其时具寿摩诃柯提它对具寿舍利弗如是言「具寿舍利弗世间有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耶身证乃至具寿世间有此等三种人具寿汝于此三种人中喜好谁耶〔谁〕是更善者〔谁〕是更妙者耶

「具寿柯提它世间有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者耶身证乃至具寿世间有此等三种人具寿此等三种人中见至之人是我所好者彼于此三种人中更善更妙者何以故具寿此人之慧根是上故

其时具寿舍利弗对具寿撒给与具寿摩诃柯提它言「具寿我等皆应自己之辩才而解说者具寿我等将去我等将诣世尊之处诣已我等将向世尊白此义依世尊为我等解说我等将如是受持

具寿撒给它及具寿摩诃柯提它应诺具寿舍利弗「诚然具寿」于是具寿舍利弗具寿撒给它具寿摩诃柯提它遂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P.120]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将与具寿撒给它及具寿摩诃柯提它之全部对话白世尊

「舍利弗此中于此等三种人中更善更妙者是一向不易记说所以者何舍利弗有信解之人而向阿罗汉者有身证之人而为一来或为不还者又有见至之人而为一来或为不还者此有是处故

舍利弗此中于此等三种人中此是更善更妙者是一向不易记说所以者何舍利弗有身证之人而向阿罗汉者有信解之人而为一来或为不还者见至之人而为一来或为不还者此有是处故

舍利弗此中于此等三种人中此是更善更妙者是一向不易记说所以者何有见至之人而向阿罗汉者有信解之人而为一来者或为不还者有身证之人而为一来者或为不还者此有是处故

舍利弗此中于此等三种人中此是更善更妙者是一向不易记说

二十二

「诸比丘此等三种病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三种病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种病人得滋养食或难得滋养食得有效验之药或难得[P.121]有效验之药得适当之看护人或难得适当之看护人〔无论如何〕其病不愈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种病人得滋养食或难得滋养食得有效验之药或难得有效验之药得适当之看护人或难得适当之看护人〔无论如何〕其病可愈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种病人得滋养食并非难得得有效验之药并非难得得适当之看护人并非难得其病可愈

诸比丘此中有得滋养食并非难得得有效验之药并非难得得适当看护人并非难得而其病可愈之人诸比丘缘此之病人而病者之食受到制定病者之药受到制定病者之看护人受到制定诸比丘又缘此之病人而其他〔二种〕病人受到看护诸比丘此等三种病人存在于世间

诸比丘正如是喻于此之三种病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三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得见如来或不得见如来得听如来所教法或不得听如来所教法〔无论如何〕于诸善法不入于正性决定性

诸比丘世间复有一类人得见如来或不得见如来得听如来所教法或不得听如来所教法〔无论如何〕于诸善法入于正性决定性

诸比丘世间复有一类人得见如来并非不能得得听如来所教法并非不能得于诸善法入于正性决定性

[P.122]诸比丘此中有得见如来并非不能得有得听如来所教法并非不能得有于诸善法能入于正性决定性之人诸比丘缘此人而说法受到制定诸比丘又缘此人法亦应对他人说诸比丘喻于此等之三种病人存在于世间

二十三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三种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造作有恼害之身行造作有恼害之语行造作有恼害之意行彼造作有恼害之身行已造作有恼害之语行已造作有恼害之意行已而生于有恼害之世其生于有恼害之世者触于有恼害之触彼因触于有恼害之触而感一向苦之有恼害受犹如地狱之有情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造作无恼害之身行乃至造作无恼害之意行彼造作无恼害之身行已乃至造作无恼害之意行已而生于无恼害之世其生于无恼害之世者触于无恼害之触彼因触于无恼害之触而感到一向乐之无恼害受犹如徧净天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造作有恼害及无恼害之身行乃至造作有恼害及无恼害之意行造作有恼害及无恼害之身行已乃至造作有恼[P.123]害及无恼害之意行已而生于有恼害及无恼害之世其生于有恼害及无恼害之世者触于有恼害及无恼害之触彼因触于有恼害及无恼害之触而感杂有苦乐之有恼害及无恼害受犹如居于人与一分天与一分险难处之有情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者存在于世间

二十四

「诸比丘此三种人是多益于人者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有人人是因彼而归依佛陀归依法归依僧伽诸比丘此人是多益于人者

复次诸比丘有人因彼人而如实知此为苦乃至如实知此为趣于苦灭之道诸比丘此人是多益于人者

复次诸比丘有人因彼人而漏尽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作证已具足而住诸比丘此人是多益于人者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是多益于人者而且诸比丘我说『无他人比此等之人更多益于人者』复次诸比丘我说『无有人能对此等三种人尽报其恩纵使给与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衣服饮食床座疗病药资具』」

二十五

[P.124]「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何为三耶漏疮喻心之人电光喻心之人金刚喻心之人

诸比丘何种人是漏疮喻心之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易怒多扰恼受少言即结怨现出愤恨凶恶佷悷愤發憎恶忧恼诸比丘譬如用棍尖或砾打于恶漏疮即漏出多量之〔脓血〕正如是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易怒乃至现出诸比丘此说漏疮喻心之人

诸比丘又何种人是电光喻心之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于苦灭之道诸比丘譬如有眼者于黑暗夜中有电光得见种种物诸比丘正是如此世间有一类人如实知此是苦此是趣苦灭之道此即说为电光喻心之人

诸比丘何种人是金刚喻心之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由于漏尽而现法自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作证已具足而住诸比丘无论是珠是石无有金刚所不能断者诸比丘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由于漏尽而乃至作证已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说为金刚喻心之人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

二十六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三者耶诸比丘或有人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诸比丘或有人可亲近可倚亲可给侍诸比丘[P.125]或有人当恭敬当尊重当亲近当倚亲当给侍

诸比丘何种人为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于戒慧劣是诸比丘如是之人是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除愍除悲之外

又诸比丘何种人为可亲近可倚亲可给侍耶

诸比丘有一类人于戒慧同等者诸比丘如是之人为可亲近可倚亲可给侍何以故戒同等之善人可与我等语戒〔从〕戒之谈话戒可转于我等〔从〕戒之谈话我等可安稳而住定同等之善人可与我等语定〔从〕定之谈话定可转于我等〔从〕定之谈话我等可安稳而住慧同等之善人乃至可安稳而住即此之谓是故如是之人是可亲近可倚亲可给侍

又诸比丘何种当恭敬当尊重当亲近当倚亲当给侍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于戒慧殊胜诸比丘如是之人是当恭敬当尊重当亲近当倚亲当给侍何以故我应将未圆满之戒蕴使之圆满或应将已圆满之戒蕴以慧顺益所有之物或应将未圆满之定蕴使之圆满或应将已圆满之定蕴以慧顺益所有之物或应将未圆满之慧蕴使之圆满或将已圆满之慧蕴以慧顺益所有之物如是之谓是故如是之人是当恭敬当尊重当亲近当倚亲当给侍诸比丘此等三种人者存在于世间

[P.126]亲劣者有退
亲等者无退
事胜有疾进
当亲胜汝者

二十七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三耶诸比丘有厌弃之人是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者诸比丘有应弃舍之人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者诸比丘或亦有人是应亲近应倚亲应给侍者

诸比丘何种人是应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破戒而性质恶不净而作惹疑惑之行状作受阴蔽之业非沙门而称为沙门非净行者而称为净行者内是朽废漏泄生污秽诸比丘如是之人是应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者何以故诸比丘虽然不堕于斯人之素行彼亦恶名声扬『彼以恶人为友以恶人为朋尊敬恶人』诸比丘犹如粪中之蛇虽无被咬犹秽于人正如是诸比丘虽然不堕于斯人之素行彼亦恶名声扬乃至尊敬恶人故如是之人应厌弃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

又诸比丘何种人是应弃舍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耶

[P.127]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易怒多扰恼受少言亦结怨现出愤恨凶恶佷悷愤發憎恶忧恼诸比丘犹如用棍尖或砾打于恶漏疮即漏泄多量之〔脓血〕正如是诸比丘乃至〔三集之二五〕诸比丘犹如燃镇头迦树以作火若以棍尖或以砾扰乱即益加發出嘁嘁它嘁它之声而〔燃〕烧正如是诸比丘乃至诸比丘犹如用棍尖或以砾扰乱粪坑即益加發出恶臭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易怒多扰恼乃至现出诸比丘如是之人是应弃舍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何以故彼将毁辱我彼将诃骂我彼将与我损害〔彼即如此谓〕是故如是之人应弃舍不可亲近不可倚亲不可给侍

诸比丘何种人是应亲近应倚亲应给侍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具戒性质善良诸比丘如是之人应亲近倚亲给侍何以故诸比丘虽然无实践斯人之素行彼善良之名亦声扬彼以善人为友以善人为朋尊敬善人是故如是之人是应亲近倚亲给侍者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

亲劣者有退
亲等者无退
事胜有疾进
当亲胜汝者

二十八

[P.128]「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三耶粪语人华语人蜜语人

诸比丘云何粪语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或于公会中或于民众中或于亲属中或于职工中或于法廷应召作证人时受告知汝应语所知彼则不知而言我知或知者而言我不知或未见而言我见或见者而言我不见如是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任何之利益正知而语虚妄诸比丘此者名为粪语人

诸比丘云何为华语人

诸比丘于世间有一类人或于公会中或于民众中或于亲属中或于职工或于法廷应召作证人时受告知汝应语所知彼不知者言我不知或知者言我知或不见者言我不见或见者言我见如是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任何之利益正知而不语虚妄诸比丘此名为华语人

诸比丘云何为蜜语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断麤恶语离麤恶语无一切过并作闻之而乐可爱彻于心底优雅多人所爱好多人所悦之语诸比丘此名为蜜语人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

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三耶盲人独眼人双眼人

诸比丘云何为盲人耶

[P.129]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无眼不能得未得之财物或不能增殖已得财物不能知善不善之法不能知有罪无罪之法不能知劣胜之法不能知黑白相对法诸比丘此名为盲人

又诸比丘云何为独眼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有眼能得未得之财物或能增殖已得财物又能知善不善法能知有罪无罪法能知劣胜法能知黑白相对法诸比丘此名为双眼人

诸比丘此等之三种人存在于世间

眼坏无目者     彼无如是财
又不造诸福     不利此二者
复次更有人     名为独眼人
混用法非法     索取诸财物
从事盗诈偽     一切皆妄语
善巧善积蓄     享用诸欲乐
是故堕地狱     丧失一只眼
殊胜大丈夫     名为双眼人
如法得财富     励志以获财
[P.130]思惟而善施     并无彼疑意
进入妙善处     往彼无忧虑
盲人及独眼     宜远离回避
亲近双眼人     最胜大丈夫

三十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云何为三者耶覆慧人膝慧人广慧人

诸比丘云何为覆慧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屡往〔僧〕园于比丘前听法比丘即与彼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彼就坐于其座不思惟其所说之初不思惟中不思惟后不仅如此从其座起不思惟其所说之初乃至不思惟后诸比丘犹如溉注于被覆之瓶水必外流而不存留其处正如是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屡往〔僧〕园乃至不思惟后诸比丘是名为覆慧人

诸比丘云何为膝慧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屡往〔僧〕园乃至作开示彼就坐于其座思惟其所说之初亦思惟中亦思惟后从其座起不思惟其所说之初[P.131]思惟中不思惟后诸比丘犹如人之膝上列置胡麻硬米糖果枣子忽而从座起即令诸坠落诸比丘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屡往〔僧〕园乃至亦思惟后又从其座起不思惟其所说之初不思惟中不思惟后诸比丘是名为膝慧人

又诸比丘云何为广慧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屡往〔僧〕园乃至作开示彼就坐在其座思惟其所说之初亦思惟中亦思惟后从其座起思惟其所说之初亦思惟其中亦思惟其后诸比丘犹如溉注于已起之瓶水当存留其处而不外流诸比丘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屡往〔僧〕园乃至作开示彼就坐于其座思惟其所说之初思惟中思惟后从其座起亦思惟其所说之初思惟中思惟后诸比丘犹如溉注于已起之瓶水当存留于其处而不外流诸比丘正如是世间有一类人屡往〔僧〕园乃至思惟后从其座起亦思惟其所说之初思惟中思惟后诸比丘是名为广慧人

诸比丘此等三种人存在于世间

如是覆慧人     无知无明眼
如是屡往问     于诸比丘前
为彼等所说     初中乃至后
彼无有明慧     无能得其解
胜前覆慧人     是名膝慧人
如是屡趣问     于诸比丘前
为彼等所说     初中乃至后
当彼坐其座     能解文及义
起后不了知     亦忘前所解
胜前胜慧人     是名广慧人
如是屡趣问     于前比丘前
为彼等所说     初中乃至后
当彼坐其座     能解文及义
最胜之思惟     不乱彼心意
依之而受持     修行法随法
彼作尽苦痛

[P.132]第四 天使品

三十一

「诸比丘凡父母受子尊重之家是有梵天在诸比丘凡父母受子尊重之家是有轨范师在诸比丘凡父母受子尊重之家是有可供养者在

诸比丘梵天即是父母之称谓诸比丘轨范师即是父母之称谓诸比丘可供养者即是父母之称谓何以故诸比丘父母施大恩于子将护子养子并让子见于此世

父母被称谓     梵天轨范师
儿等应供养     人人所爱念
是故有慧者     应归命恭敬
供食与饮料     衣服与卧具
涂身与沐浴     洗涤其两足
有人对父母     作种种效劳
现前人称赞     死有天欢喜

三十二

一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颇有比丘能得如是定否于有识身得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于外之一切相得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具足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即得以具足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否

「阿难比丘得能得如是定乃至得以具足而住

「复次大德如何比丘得能得如是定乃至得以具足而住

[P.133]「阿难世间有比丘作如是思惟——此是静此是妙即一切行之止息一切依之弃舍爱尽离贪涅槃阿难如是比丘能得如是定乃至得以具足而住

阿难于此我于波罗延之富怜尼迦所问中曾作如下说

于世中思择     胜者与劣者
世上任何物     无能摇其心
寂静而无烟     无损亦无欲
已超生与老     如是为我说」

一时具寿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虽约略而说法舍利弗我虽广泛而说法舍利弗我虽广虽略而说法难得能解法者

「今是时世尊是时善逝世尊请约略说法亦请广泛说法亦请广略说法有能解法之人

「然则舍利弗应如是学——于此有识身应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于外之一切相应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若具足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则我等应具足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之心解脱慧解脱而[P.134]汝等应如是学舍利弗比丘于此有识身若得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于外之一切相若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若具足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则具足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故舍利弗此是比丘之断爱舍结以正〔方便〕现观慢因而作苦之边

又舍利弗于此我于波罗延之优陀耶所问中曾说

欲之想与忧     两者共断已
又除去惛沈     斥诸种恶作
清净舍与念     法寻思为先
尽破诸无明     以慧得解脱     如是我所说」

三十三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业集之缘云何为三耶贪是业集之缘嗔是业集之缘痴是业集之缘

诸比丘凡业被贪所制伏从贪而生以贪为缘以贪为起因则于彼自体所起处而熟于其业所熟处于现法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

诸比丘凡业被嗔所制伏从嗔而生以嗔为缘以嗔为起因则于彼自体所起处而熟于其业所熟处于现法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

[P.135]诸比丘凡业被痴所制伏从痴而生以痴为缘以痴为起因之业则于彼自体所起处而熟于其业所熟处于现法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

诸比丘犹如将无缺减无腐朽无受风日所害贞实而善保存之种子播植良田善予耕耘之地而且天又有适度降雨诸比丘彼种子必定發芽张根增大如是诸比丘正如是凡业被贪所制伏乃至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凡业被嗔所制伏乃至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凡业被痴所制伏〔乃至〕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为三耶无贪是业集之缘无嗔是业集之缘无痴是业集之缘

诸比丘凡业被无贪所制伏从无贪而生以无贪为缘以无贪为起因是随贪之离开而断犹如被截根被切顶之多罗树而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

诸比丘凡业被无嗔所制伏从无嗔而生以无嗔为缘以无嗔为起因是随嗔之离开而断犹如被截根被切顶之多罗树而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

诸比丘凡业被无痴所制伏从无痴而生以无痴为缘以无痴为起因是随痴之离开而断犹如被截根被切顶之多罗树而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

诸比丘犹如将无缺减无腐朽不被风日所害贞实而善保存之种子有人[P.136]以火烧以火烧已化为灰化灰已撒布于大风中或投入急流之河川诸比丘如是彼种子根本已断如多罗树之顶被切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诸比丘正如是凡业被无贪所制伏乃至未来亦无可能生凡业被无嗔所制伏乃至未来亦无可能生凡业被无痴所制伏〔乃至〕未来亦无可能生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无智人造业     贪嗔痴所生
或小或多分     必应自身受
无有他人受     是故慧比丘
远离贪嗔痴     明生恶趣断

三十四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阿罗毘牛路之尸舍婆林中〔落〕叶座

尔时阿罗毘之诃哆〔王子〕徒步经行徘徊见坐在牛路尸舍婆林中〔落〕叶座之世尊见已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后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阿罗毘之诃哆白世尊言

「大德世尊是否安乐而寐

「然王子我安乐而寐复次我是世上能安乐寐人中之一

「大德冬之夜寒冷〔季冬与孟春间之〕八日是降雪季节地是被牛蹄蹂躏而[P.137]〔落叶〕之座薄树叶稀疎裟衣冷寒冷吹毘蓝婆风

然而世尊曰「诚然王子我是安乐而寐复次我是世上能安乐寐人中之一既如此王子我问汝汝可随汝意作答王子对此汝如何思惟耶世间或有长者或长者子之楼阁全部回涂以防风闭闩阖窗其中有床铺敷上长毛之黑毛毡敷上白色之羊毛毯敷上有花纹之羊毛毯敷上卡达里鹿之最长毛毯上面具备覆帐两侧有丹枕又于彼处点上胡麻油之灯有四妇人近侍以尽所有悦意之方法王子于此汝将如何思惟彼能得安乐而寐否或不然耶或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大德彼是安乐而寐彼是世上能安乐而寐人中之随一

「王子于此汝将作如何思惟耶虽是如此彼长者或长者子尚有从贪所生之身或心之苦恼彼将为由贪而生之苦恼逼迫彼寐是苦耶

「诚然大德

「王子彼长者或长者子为由贪逼迫所生之苦恼贪之寝而苦如来已断此已截其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来世亦不能再生故我可以安乐而寐王子对此汝将如何思惟耶虽如是彼长者或长者子尚有由嗔所生之身或心之苦恼乃至由痴而生之身或心之苦恼彼将为由痴逼迫而生之苦恼彼寝是苦耶

「诚然大德

「王子彼长者或长者子为由痴逼迫所生之苦恼痴之寝而苦如来已断此[P.138]已截其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来世亦不能再生故我可以安乐而寐

一切时乐寐     圆寂婆罗门
不为诸欲染     清凉无依止
三漏总断已     止息苦痛心
寂静而乐寐     心得安静故

三十五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天使云何为三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于身行恶行于语行恶行于意行恶行彼于身行恶行已于语行恶行已于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诸比丘其时各类狱卒捉其两臂示予阎魔王『王此人是背母背父背沙门背婆罗门不敬于家之长者于此当科惩罚

诸比丘阎魔王审问彼究明彼与彼谈论第一天使『汝汝曾见出现于人间之天使耶

彼曰『阁下我曾见

诸比丘阎魔王语彼曰『汝汝于人中曾见女人男子或是八十或是九十衰如桷曲赖杖颤步而行病弱而憔悴齿列缺欠发白剃发秃头面皱体上有〔黑白〕斑痣散在者耶

彼曰『阁下我曾见

阎魔王语于彼『汝汝老而智解时不作如是思惟耶我亦必老未能脱老呜呼我何不于身语意上作善耶

[P.139]彼曰『阁下我实不能阁下我是放逸者

诸比丘其时阎魔王即语彼曰『汝汝由放逸故不能于身语意作善彼等将对待汝正如汝之放逸复次其恶业并非母所造非父所造非兄弟所造非姊妹所造非友僚所造非亲缘血族所造非天所造非沙门或婆罗门所造唯汝自己能造其恶业故汝当独受该恶业之异熟

诸比丘阎魔王审问彼究明彼与彼谈论第一天使已再审问彼究明彼与彼谈论第二天使『汝不曾见出现于人中之第二天使耶

彼曰『阁下我不曾见

诸比丘阎魔王语彼曰『汝汝不曾于人中见女人或男子之病罹患重病处于自己粪尿之中卧而须受他人扶起并受他人所扶至床上耶

彼曰『阁下我曾见

诸比丘阎魔王语彼曰『汝当汝老而智解时不作如此思惟耶我亦必病未能脱离病呜呼我何不于身语意上作善耶

彼曰『阁下我实不能阁下我是放逸者

[P.140]诸比丘其时阎魔王语彼曰『汝汝是由于放逸故不能于身语意作善彼等将对待汝正如汝之放逸复次其恶业并非母所造非父所造非兄弟所作非姊妹所造非友僚所造非亲缘血族所造非天所造非沙门或婆罗门所造唯汝自己能造其恶业故汝当独受该恶业之异熟

诸比丘阎魔王审问彼究明彼与彼谈论第二天使已审问彼究明彼与彼谈论第三天使『汝汝不曾见出现于人中之第三天使耶

彼曰『阁下我不曾见

诸比丘阎魔王语彼曰『汝汝不曾于人中见女人或男子之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三日而成为膨胀青瘀脓烂耶

彼曰『阁下我曾见

诸比丘阎魔王语彼曰『汝当汝老而智解时不作如是思惟耶我亦必须死未能脱离死呜呼我何不于身语意上作善

彼曰『阁下我实不能阁下我是放逸者

诸比丘其时阎魔王语彼曰『由于汝是放逸故不能于身语意上作善彼等将对待汝正如汝之放逸复次其恶业并非母所造非父所造非兄弟所造非姊妹所造非友僚所造非亲缘血族所造非天所造非沙门或婆罗门所造唯汝自己能造其恶业汝当独受该恶业之异熟

诸比丘阎魔王审问彼究明彼与彼谈论第三天使已默然

[P.141]诸比丘其时狱卒等即以名为五缚之刑罚加于彼以炎热之铁杖贯手以炎热之铁杖贯其余手以炎热之铁杖贯足以炎热之铁杖贯其余足以炎热铁杖贯胸之中央彼即受到苦强苦然而彼之恶业未尽之前彼不死

诸比丘其时狱卒令彼横卧以斧削彼彼于其处受到苦强之苦痛然而彼之恶业未尽之前彼不死

诸比丘其时狱卒等即将彼以足向上头向下立令并以锯斫乃至

诸比丘其时狱卒等即将彼缚于车来往于炎炎极为炽然灼热之地上乃至

诸比丘其时狱卒等令彼上下于大而炎炎极为炽然灼热之炭火山乃至

诸比丘其时狱卒即将彼捉持将足向上以头为下投于炎炎极为炽然灼热之铁镬彼在其中烧煮身为泡沫所覆彼在其中烧煮被泡沫所覆或浮或沈或漂彼于其处受到苦强之苦痛然而彼之恶业未尽之前彼不死

诸比丘其时狱卒即将彼投于大地狱诸比丘其大地狱〔是〕

有四角四门     等分而安布
匝围以铁墻     以铁板覆盖
[P.142]铁之地炎炎     光辉而炽燃
周匝百由旬     恒交彻不息

诸比丘昔阎魔王思惟而嗟世中造恶业之人皆当受如是种种刑罚我愿得为人如来应供正自觉者是出于世我奉侍彼世尊而彼世尊即说法我将了解世尊之法

诸比丘然则我所说并非由其余之沙门或婆罗门得闻诸比丘而是我自知我自见我自了

天使所示诫     示诸放逸者
生于卑劣身     长久受忧苦
天使所示诫     示世诸善人
不放逸圣法     执取生死因
见而生怖畏     无所取解脱
生死皆可尽     安稳快乐中
现法得寂灭     出离恐怖畏
超脱一切苦

三十六

「诸比丘在半月中之第八日四大王〔天〕之从属巡视此世间在人中有多少孝母孝父敬沙门敬婆罗门尊家长持斋戒者谨直而守者作福业者

诸比丘在半月之十四日四大王〔天〕之子巡视此世在人中有多少孝母[P.143]孝父敬沙门敬婆罗门尊家长持斋戒者

第十五日斋日四大王〔天〕亲自巡视此世在人中有多少孝母孝父敬沙门敬婆罗门尊家长持斋戒者谨直而守者作福业者

诸比丘若于人中孝母孝父敬沙门敬婆罗门尊家长持斋戒谨直而守作福业者少时诸比丘其时四大王〔天〕即将其事告于集坐于三十三天善法堂中之〔诸天〕曰『诸天于人中孝母孝父敬沙门敬婆罗门尊家长持斋戒谨直而守作福业之人少』诸比丘由是三十三天众之心不欢——呜呼天众损减而非天众当充满

诸比丘若又于人中孝母孝父敬沙门敬婆罗门尊家长持斋戒谨直而守作福业之人多时诸比丘其时四大王〔天〕即将其事告于集坐于三十三天善法堂中之〔诸天〕曰诸天于人中孝母孝父敬沙门敬婆罗门尊家长持斋戒谨直而守作福业者多诸比丘由是三十三天众之心欢喜——天众充满非天众当损减

三十七

「诸比丘昔天帝释教诫三十三天众于其时说如次之偈

[P.144]半月第十四     十五与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斋戒人     与我同等样

然则诸比丘天帝释所咏此偈是恶咏并非善咏为恶说并非善说何以故诸比丘因为天帝释尚未离贪尚未离嗔尚未离痴然而诸比丘凡是比丘得阿罗汉漏尽已住于〔净行〕所作已作弃却重担逮得己利尽了有结由正智而得解脱始予说此者

半月第十四     十五与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斋戒人     与我同等样

何以故诸比丘因为彼比丘是离贪离嗔离痴者

诸比丘昔天帝释教诫三十三天众于其时说如次之偈

半月第十四     十五与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斋戒人     与我同等样

然则诸比丘天帝释所咏此偈是恶咏了并非善咏为恶说并非善说何以故诸比丘因为天帝释尚未将生与老死恼完全解脱犹未由苦而完全解脱然而诸比丘凡是比丘得阿罗汉漏尽已住于〔净行〕所作已作弃却重担逮得己利尽了有结由正智而得解脱始而应说此

[P.145]半月第十四     十五与八日
〔雨期三月〕外     具足八支者
守持斋戒人     与我同等样

何以故诸比丘彼比丘是完全解脱生恼者我说彼是完全从苦解脱者

三十八

「诸比丘我是无苦极为无苦究竟无苦者诸比丘我父之住处设有浴池诸比丘唯为我于一处植青莲一处植红莲一处植白莲诸比丘我决不用迦尸所产外之栴檀香诸比丘我之被服是迦尸产衬衣是迦尸产内衣是迦尸产上衣是迦尸产诸比丘为避免触尘草或露寒热昼夜皆有为我而持的白伞盖诸比丘我有三殿一是适于冬季一是适于夏季一是适于春季诸比丘我于夏四月间处在夏时殿中以倡伎乐所承事不须从殿下降诸比丘譬如其余众人之家被佣者寄食者是予以糠食盐粥诸比丘正如是于我父之家被佣者寄食者予以米肉之饭

诸比丘我虽如是富裕又如是究竟无苦却思惟『无闻之异生自行老衰未能避免不老却见其他老衰者而苦恼超越于己而惭而嫌我亦会老未能避免不老我亦会老未能避免不老却见其他老衰而苦恼而惭而嫌此对我是[P.146]不应该』诸比丘当我如是观察时所有壮年时之壮年憍逸悉皆断

无闻之异生是自病者未能避免不病却见其他病者而苦恼超越于己而惭而嫌我亦会病未能避免不病我亦当会病未能避免不病却见其他病者而苦恼而惭而嫌此对我是不应该诸比丘当我如是观察时所有无病时之无病憍逸悉皆断

无闻之异生是自死者未能避免不死却见其他死者而苦恼超越于己而惭而嫌我亦会死未能避免不死我亦必当会死未能避免不死却见其他死者而苦恼而惭而嫌此对我是不应该诸比丘当我如是观察时所有活命时之活命憍逸悉皆断

三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憍云何为三耶

壮年憍无病憍活命憍

诸比丘以壮年憍傲之无闻异生于身行恶行于语行恶行于意行恶行彼于身行恶行已于语行恶行于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P.147]险难地狱或诸比丘以无病憍为傲之无闻异生乃至或诸比丘以活命憍傲之无闻异生于身行恶行于语行[*]恶行于意行恶行彼于身行恶行已于语行[*]恶行已于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诸比丘或以壮年憍傲之比丘舍弃学活于下劣诸比丘或以无病憍傲之比丘乃至诸比丘或以活命憍傲之比丘舍弃学活于下劣

有病老之法     又有死之法
虽有如是法     异生却厌忌
该法有情中     我若生厌忌
如是之行为     于我不应有
我如是而住     已知无依法
战胜所有憍     出离见安稳
于我起希望     涅槃唯有时
我今将诸欲     亦无习而行
我将成不退     净行为目标

四十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上云何为三耶自增上世增上法增上

诸比丘如何为自增上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居于阿兰若或坐树下或住空屋作如是审慎思惟『我不为衣出家而趣无家〔或〕为饮食〔或〕为床座〔或又当之〕如是为如是而舍家出家相反之我是为生恼之入处为苦所入[P.148]为入苦缠络能知此纯苦蕴之灭尽才是其所望者然而断欲出家之我若访求其欲即更加最恶当与我不相应

〔或〕彼如此审慎思惟『我当發精进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轻安而无暴躁心须定而趣于一』彼乃由于自我之增上力故断不善而修善断有罪而修无罪护己成为清净诸比丘此名为自增上

诸比丘如何为世增上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居于阿兰若或坐树下或住空屋作如是审慎思惟『我不为衣舍家而出家〔或〕为饮食〔或〕为床座〔或〕当来是如是为如是舍家而出家相反之我是为生恼之入处为苦所入为苦缠络能知此纯苦蕴之灭尽始为其所望者然而我虽如是而出家若生起欲寻或生起恚寻或生起害寻则世间有大众世之大众中有沙门有婆罗门有通具天眼能知他心彼等从远处即能睹见于近处不为所见』又以心而知心彼等应如是知我『且看此善男子虽正信舍家而出家却为恶不善法陵杂而住又有诸天有通具天眼能知他心彼等从远处即能睹见在近处亦无所不见』又以心而知心彼等亦应如是知我『且看此善男子虽正信舍家而出家却为恶不善法陵杂而住

〔或〕彼如此审慎思惟『我当發精进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轻安而无暴[P.149]心须定而趣于一』彼乃由于世间之增上力故断不善而修善断有罪而修无罪护己成为清净诸比丘此名为世增上

诸比丘何为法增上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居于阿兰若或坐在树下或住在空屋如是审慎思惟『我不为衣舍家而出家〔或〕为饮食〔或〕为床座〔或当来是〕如是为如是舍家而出家相反之我是为生恼之入处为苦所入为苦缠络能知此纯苦蕴之灭尽始为其所望者世尊是善说现见不时来观随顺智者内证之法者有同梵行者知见而住者若我复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中出家而住于懈怠放逸则我所不该』〔或〕彼是如是审慎思惟『我当發精进而不怠住于念而不忘身轻安而无暴躁心须定而趣于一彼乃由于法之增上力故断不善乃至而修无罪护己成为清净』诸比丘此名为法增上诸比丘此等是三增上

作恶业之人     隐瞒是世无
人当知汝心     无论谛虚妄
友当知己身     善不过夸张
自身之内恶     异此皆隐瞒
诸天如来见     世愚所作恶
[P.150]既然行如是     念行自增上
世增上有智     静虑随法行
法增上勇猛     牟尼是不退
毁魔战胜死     生尽精勤者
世解智牟尼     诸法无有分

第五 小品

四十一

「诸比丘由于三者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云何为三现前耶

诸比丘由于信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诸比丘由于所施物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诸比丘由于应供养者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诸比丘由于此等三者现前正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四十二

「诸比丘由于此等三处知为正信之善男子云何为三处耶

欲会有戒者欲听正法事住在家而离悭吝之垢舒手而施其手净而乐于颁布易乞而乐于均分财诸比丘由于此等三处知为正信之善男子

欲会有戒者     听正法是乐
除悭吝之垢     彼言为正信

[P.151]四十三

「诸比丘徧见三因者适为他人说法云何为三因耶

凡说法人领解义又领解法凡听法人领解义又领解法凡说法人及听法者两者同为领解义又领解法诸比丘徧见此等三因者是适为他人说法

四十四

「诸比丘言由三处而转云何为三耶

凡说法人领解义又领解法凡听法人领解义又领解法又凡说法人及听法者两者同为领解义领解法诸比丘言由此等三处而转

四十五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云何为三者所称赞耶

诸比丘布施是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诸比丘出家是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诸比丘供事父母是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智者所称赞善士所称赞

见善士布施     无害息调伏
寂静而行净     近事于父母
此等善士处     智者应学习
智见之圣人     生于幸福世

四十六

「诸比丘持戒出家者所凭住村邑无论于何处人人由三处而生多福云何为三处耶

[P.152]

诸比丘持戒出家者所凭住村邑无论于何处人人由此等三处而生多福

四十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为之有为相云何为三有为相耶

知生知灭知住之异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有为之有为相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无为之无为相云何为三无为相耶

不知生不知灭不知住之异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无为之无为相

四十八

「诸比丘大树是依止雪山王由三者之增长而增长云何为三增长耶

由枝花葩而增长由皮叶而增长由肤肉而增长诸比丘大树依止雪山王由三者之增长而增长

由信而增长由戒而增长由慧而增长诸比丘家属依止有信心之家长由此三者之增长而增长

僻远地野原     如立岩石山
诸树依止彼     乔木即增长
其相同有戒     有信之家主
世依而增长     妻子并亲戚
同伴诸近亲     依彼家长活
彼等具戒者     睹见戒舍善
[P.153]彼等倣于彼     当有盛旺时
为生善趣道     法行于此世
天众中庆喜     诸欲意欢喜

四十九

「诸比丘为三处应勇猛云何为三处耶

为不使未生之恶不善法生故应勇猛为使未生之善法生故应勇猛为能堪忍已生之苦不愉快非可意夺命之身受故应勇猛

诸比丘比丘为不使未生之恶不善法生故而勇猛使未生之善法生故而勇猛为堪忍已生之苦不愉快非可意夺命之身受故而勇猛是故诸比丘此比丘被称为正尽苦之勇猛者智者具念者

五十

「诸比丘具足三支之大贼是断锁钥掠夺〔包围〕全家而掠夺埋伏于路边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有大贼据险或据稠林或据权势

诸比丘如何是大贼据险耶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据河难航行或据山之险阻诸比丘如是大贼据险

又诸比丘如何是大贼据稠林耶

[P.154]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据草之深丛或树之密生处或峻坡或据大密林诸比丘如是大贼据稠林

又诸比丘如何是大贼据权势

诸比丘世间有大贼或据王或宰相彼谓『若有人欲告白我之事或宰相应为我而回避而语利益若人欲告白王或宰相彼王或宰相应回避于彼而语利益』诸比丘如是大贼据权势诸比丘具足此等三支之大贼是断锁钥掠夺〔包围〕全家而行掠夺埋伏于路边

正如是诸比丘具足三法之恶比丘是保护损坏之自己又彼是有罪者是智者所诃毁又生多非福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有恶比丘据险又据稠林又据权势

又诸比丘如何是恶比丘据险耶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具足险之身业具足险之语业具足险之意业诸比丘如是恶比丘是据险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恶比丘据稠林耶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怀邪见具足边执见诸比丘如是恶比丘是据稠林者

又诸比丘如何是恶比丘据权势耶

诸比丘世间有恶比丘或据王或宰相彼谓『若有人欲告白我之事王或宰相应为我回避而语利益若人欲白王或宰相事彼王或宰相应回避彼而语利益』诸比丘如是恶比丘是据权势诸比丘具足此等三法之恶比丘是保[P.155]护损坏之自己又彼是有罪者是智者所诃毁又生多非福

初之五十竟

第一 婆罗门品

五十一

一时世尊住于舍卫〔城〕之给孤独园其时有二婆罗门龄大积龄已到晚年从生以来已百二十岁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乃至坐于一面之彼等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罗门是衰龄大积龄已到晚年从生以来已百二十岁然而我等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请教授我等尊瞿昙请教诫我等尊瞿昙我等将由此而长夜利益得到安乐

「婆罗门实汝等是衰龄大积龄已到晚年从生已百二十岁又汝等是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婆罗门此世间是老死所导婆罗门当世间如是受老死所导能在其中制身制语制意是死人之护之住之洲之归投处亦是所趣处

短寿命过去     老迫无救护
观察此死畏     引造福业乐
制御现世身     以语又以意
死能引乐人     现作福业故

[P.156]五十二

有二婆罗门龄大积龄已到晚年从生以来已百二十岁彼等来诣世尊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彼等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罗门是衰龄大积龄已到晚年从生以来已百二十岁然而我等却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请教授尊瞿昙请教诫尊瞿昙我等将如何由此而长夜利益得到安乐

「婆罗门实汝等是衰龄大积龄已到晚年从生以来已百二十岁又汝等尚未作德未作善未作可免怖畏之事婆罗门此世间为老死而炽然婆罗门当世间如是为老死而炽然时于其中制身制语制意是死人之护之住之洲之归投处亦是所趣处

从燃盛住居     取出器具类
不为人所用     因被烧所致
老死亦如此     炽燃于世中
实则不出施     所施物取出
制御现世身     以语又以意
死能引乐人     现作福业故

五十三

一时有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法是现见法乃说为现见尊瞿昙齐限于何而法为现见耶为不时耶来观耶随顺耶智者内证耶

「婆罗门染于贪为贪所蔽心为所执思自己之恼害亦思他人之恼害[P.157]思自他之恼害并领受心之苦断贪时不思自己之恼害亦不思他人之恼害亦不思自他之恼害不领受心之苦婆罗门如是法是现见乃至

婆罗门起嗔恚被嗔所蔽心为所执思自己之恼害亦思他人之恼害亦思自他之恼害又领受心之苦断嗔时不思自己之恼害亦不思他人之恼害亦不思自他之恼害不领受心之苦婆罗门如是法是现见乃至

婆罗门起愚痴为痴所蔽心为所执思自己之恼害亦思他人之恼害亦思自他之恼害又领受心之苦断痴时不思自己之恼害亦不思他人之恼害亦不思自他之恼害不领受心之苦与忧婆罗门如是法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内证

「奇哉尊瞿昙乃至尊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五十四

一时有一婆罗门徧历者来诣世尊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徧历者白世尊言「尊瞿昙法是现见法乃说为现见尊瞿昙齐限于何而法为现见耶为不时来观随顺智者之内证耶

「婆罗门染于贪为贪所蔽心为所执思自己之恼害乃至〔五十三〕领受断贪时乃至〔五十三〕不领受

[P.158]婆罗门染于贪为贪所蔽心为所执以身行恶行以语行恶行以意行恶行断贪时不以身行恶行不以语行恶[*]不以意行恶行

婆罗门染于贪为贪所蔽心为所执不如实知己利亦不如[*]实知他利亦不如实知自他利断贪时如实知己利亦如[*]实知他利亦如实知自他利婆罗门如是亦是现见法乃至

婆罗门嗔恚而乃至

婆罗门愚痴而为痴所蔽心为所执思自己之恼害亦思他[*]人之恼害亦思自他之恼害又领受心之苦断痴时不思自己之恼害亦不思他[*]人之恼害亦不思自他之恼害不领受心之苦

婆罗门愚痴而为痴所蔽心为所执以身行恶行以语恶行[*]恶行以意行恶行断痴时不以身行恶行不以语行恶[*]不以意行恶行

婆罗门愚痴而为痴所蔽心为所执不如实知己利亦不如[*]实知他利亦不如实知自他利断痴时如实知己利亦能如[*]实知他利亦如实知自他利婆罗门如是法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内证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五十五

一时生闻婆罗门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在一边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涅槃是现见涅槃即说为现见尊瞿昙齐限于何涅槃是为现见耶是来观耶是随顺耶是智者内证耶

[P.159]「婆罗门贪染为贪所蔽心为所执思自己之恼害亦思他[*]人之恼害亦思自他之恼害又领受心之苦断贪时不思自己之恼害亦不思他[*]人之恼害亦不思自他之恼害不领受心之苦婆罗门如是是涅槃之现见乃至

婆罗门嗔恚而为嗔乃至

婆罗门愚痴而为痴所蔽心为所执思自己之恼害思他[*]人之恼害思自他之恼害又领受心之苦断痴时不思自己之恼害不思他[*]人之恼害不思自他之恼害不领受心之苦婆罗门如是是涅槃之现见乃至〔五十四〕

婆罗门彼领受无余贪尽领受无余嗔尽领受无余痴尽故婆罗门涅槃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内证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将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五十六

一时有一婆罗门大家来诣世尊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大家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闻古之长大老之师或婆罗门师之师作如是言『往昔此世界是充满有如无间〔地狱〕之人都市栉比

尊瞿昙以何因以何缘现今人却减少耶为何村变成非村邑变成非邑[P.160]市变成非市庄变成非庄

「婆罗门现今之人爱著于非法之贪被恶欲所蔽被邪法所缠彼等爱著于非法之贪故被恶欲蔽故被邪法所缠故执利剑互相杀害由是而有多人死婆罗门以是因以是缘现今人则减少村亦变成非村邑亦变成非邑市亦变成非市庄亦变成非庄

复次婆罗门现今之人爱著于非法之贪故被恶欲所蔽故被邪法所缠故因为彼等爱著于非法之贪被恶欲所蔽被邪法所缠故天不于正时降雨故饥馑起苗稼不稔〔纵稔亦受虫害〕变成白骨化为如箸由是而有多人死以是因以是缘现今人则减少村变成非村邑变成非邑市变成非市庄变成非庄

复次婆罗门现今之人爱著于非法之贪故被恶欲所蔽故被邪法所缠故因为彼等爱著于非法之贪被恶欲蔽被邪法所缠故夜叉〔主〕则下来作凶暴之非人由是而有多人死以是因以是缘现今人则减而少村变成非村邑变成非邑市变成非市庄变成非庄

「尊瞿昙奇哉乃至尊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五十七

一时有婆蹉种之徧历者来诣世尊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婆蹉种徧历白世尊言「尊瞿昙如是我闻沙门瞿昙是如是说『只对我布施不可对他布施[P.161]只对我之弟子布施不可对他之弟子布施只对我施是有大果对他施是无大果只对我之弟子施是有大果对他的弟子施是无大果』尊瞿昙沙门瞿昙言『只对我布施乃至无大果』作如斯说之人是否说尊瞿昙之所说又是否以非实谗诬尊瞿昙又有否将〔所说之〕教如其所教宣说否又有否将〔世尊之〕有理由所说之言论予以作呵毁之根据否我等决非是欲谗诬尊瞿昙者

「婆蹉沙门瞿昙言『只对我布施乃至无大果』作如斯说之人并非是将我所说而说者彼等是以非有非实谗诬我婆蹉凡是遮止布施于他人者是障三而碍三云何为三耶

障能施者之福障受者之利复掘又伤彼以前之本性婆蹉遮止布施于他人是作此三种障三种碍婆蹉我如是说粪尿坑或污物沟中有虫——由是而此中虫得生存——于其中弃舍洗钵或皿之水婆蹉我由其因缘而说有关福之来何况是作于人中

婆蹉而且我又说施于持戒人有大果于破戒者则不尔彼是断五支是成就五支

断何种五支耶

[P.162]彼是断欲之欲断嗔断惛眠断掉悔断疑断此等之五支

成就何种五支耶

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成就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成就此等之五支如是我说施与断五支成就五支之人是有大果

无论是黑白     乃至红或黄
或有斑点色     或有鸽色牛
此等诸种中     牡牛最驯良
具足力拖货     直进而疾行
只彼可拖货     毛色不见调
如是在人中     无论何种姓
王族婆罗门     农业商贾者
旃陀屠杀业     此等诸种中
调御与训练     而行仪优善
信仰具有戒     语实而心惭
已断生与死     净行又全整
卸重无系缚     作已作无漏
通达一切法     无执著心安
离尘之田中     布施有多〔报〕
然凡夫不知     无所闻又愚
在外既无施     不奉寂静人
亲侍智所尊     寂静有智人
对佛植诸信     坚立根本时
彼等生天国     或此世善姓
次第彼智人     将行证涅槃

[P.163]五十八

一时提坎那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乃至坐于一面提坎那婆罗门于世尊前称赞通于三明之婆罗门「通于三明之婆罗门是如是通于三明之婆罗门有如是故如是

「然则婆罗门婆罗门众如何通于三明建立婆罗门耶

「尊瞿昙谓世间有婆罗门母与父比任何皆正生七世以来受清净之怀妊对姓氏不被起排斥未曾受到嗤笑诵圣典受持真言通达于三吠陀及第五古传说并分別通吠陀语汇法式语能语明文法于顺世论及大人相无不受持尊瞿昙婆罗门众是如是通于三明建立婆罗门者

「婆罗门与婆罗门众通于三明建立婆罗门相异圣者之律中亦有三明者

「尊瞿昙为何在圣者律中有三明者愿尊瞿昙为我说法教我圣者律中有三明者事

「婆罗门然则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提坎那婆罗门答于世尊「尊者唯然」世尊曰

「婆罗门世间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由离所生之喜乐之初静虑而住寂静故于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具足由定而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离喜故舍而住有念正知而身受乐具足圣者众所[P.164]宣说之舍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故又断苦故灭先前之忧喜故具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

彼如是得心定清净洁白无污秽而脱离随烦恼安住于柔软堪忍得不动时则心引發宿住随念智彼则随念种种宿住——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坏成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族食如是食受如是苦如是寿限彼从其处没而生于彼处我于彼处是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族食如是食受如是苦如是寿限彼从其处没而生于此处如是彼随念多宿住之相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明破无明而生明破暗而生光明犹如不放逸勇猛有如是舍己而住

〔又〕彼如是得心定清净洁白无污秽而脱离随烦恼安住于柔软堪忍得不动时心为引發有情众之死生智彼即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观察有情得知死好色善趣恶趣之业而生之有情——此等有情是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谤圣者怀邪见行邪见所起之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或此等之有情是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P.165]妙行不谤圣者怀正见行正见所起之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界如是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观察有情得知死好色恶色善趣恶趣业所生之有情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明破无明而明生破暗而光明生犹如不放逸勇猛如是舍己而住者

〔又〕彼是如是得心定清净洁白无污秽而脱离随烦恼安住于柔软堪忍得不动时心即为引發漏尽智彼即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趣苦灭之道如实知此是漏乃至如实知此是趣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观而彼心是从欲漏解脱从有漏解脱从无明漏解脱对已解脱者谓有解脱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知再无如是之事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明破无明而明生破暗而光明生犹如不放逸如是勇猛如是舍己而住

于戒无高低     常委而静虑
所制心殊胜     聚于一安静
除暗而坚固     三明脱离死
天人共饶益     谓离诸过恶
令具足三明     迷妄不回旋
咸礼仁瞿昙     最后身觉者
悟得之宿住     观见天恶趣
又尽得生存     知终极牟尼
此等三种明     三明婆罗门
我称彼三明     非以语言他

[P.166]婆罗门如是为圣者律中之三明者

「尊瞿昙圣者律中之三明是异于婆罗门众之三明者尊瞿昙婆罗门众之三明是不值于此圣者律中〔三明〕之十六分之一奇哉尊瞿昙乃至尊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五十九

一时生闻婆罗门往诣世尊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献供或灵供或钵供或施〔其他之〕所施物时当施与有三明之婆罗门

「然则婆罗门婆罗门众如何通三明建立婆罗门者

「尊瞿昙乃至

[P.167]具足戒与禁     舍己而静虑
所制心殊胜     聚于一安静
悟得之宿住     观见天恶趣
又尽得生存     知终极牟尼
[P.168]此等三种明     三明婆罗门
我称彼三明     非以语言他

〔乃至〕

六十

一时伤歌逻婆罗门往诣世尊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伤歌逻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等婆罗门亲自献供使他献供尊瞿昙此中作献供及使行献供之人众都履修多人福之道此即献供之行为然而尊瞿昙无论从何种之家从居家出家成为无家调自己一人安自己一人圆寂自己一人如是为一人福之道者即是出家之行为

「婆罗门然则于此我且问汝随汝之欲对我说明婆罗门汝对此事如何思惟耶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应调丈夫御者天人师觉者世尊生于此世彼如是说此是道此是行迹我修行此道而自知无上梵行之根底证悟而宣说汝等亦应如是修行汝等亦应修行而自[P.169]知无上梵行之根底证已具足而住如是此师说法他人亦作同样修行而彼等有数百数千数百千之数婆罗门汝于此事作如何思惟耶如有以上之时出家之行为是为一人福之道耶或是多人耶

「尊瞿昙果如此者则出家之行为应为多人福之道

如此所语时具寿阿难即对伤歌逻婆罗门语曰「婆罗门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为可耶〔何者是〕更少营务更少恼害更有大果更有大胜利耶

如是语时伤歌逻婆罗门即对具寿阿难语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难是我所崇所称赞者

具寿阿难又再对伤歌逻婆罗门语曰「婆罗门我并非问汝谁是汝所崇谁是汝所称赞婆罗门我如是问汝婆罗门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为可耶〔何者是〕更少营务更少恼害更有大果更有大胜利耶

伤歌逻婆罗门亦二度对具寿阿难语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难是我所崇我所称赞者

具寿阿难又三度对伤歌逻婆罗门语曰「婆罗门我并非问汝谁是汝崇谁是汝所称赞婆罗门如是我问汝婆罗门此等二道中汝以何道为可耶〔何者是〕更少营务更少恼害更有大果更有大胜利耶

伤歌逻婆罗门又三度对具寿阿难语曰「如尊瞿昙及尊阿难是我所崇所称赞者

[P.170]

世尊思惟「伤歌逻婆罗门三度受到阿难合法之问臆而难以作答我为之解答

其时世尊语伤歌逻婆罗门曰「婆罗门今日于王宫中于王所〔办〕之聚会集合就坐之期间有何谈话否

「尊瞿昙今日于王宫中于王所〔办〕之聚会集合就坐之期间生起如是之谈话『古时比丘是少数却有多人得上人法而示现神通神变今时比丘数多而获得上人法而示现神变者少』尊瞿昙此谈话是今日王宫中于王所〔办〕之聚会集合就坐者之间所起者

「婆罗门此神变有三〔种〕云何为三耶神通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

婆罗门如何为神通神变耶

婆罗门世有一类人受用诸种之神通——一变为多多变为一或显或隐过壁过墙过山无碍而行犹如行于空中者于地中出没如在水中于水上行走而〔水〕不坏犹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而行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神用有如是威德亦可以手扪摸月日乃至至梵世亦可转身自在婆罗门此名为神通神变

婆罗门如何为记说神变耶

婆罗门世有一类人由占相而记说云汝有如斯之意汝之意是如是汝如斯思惟彼又多记说正如是无有异

复婆罗门世有一类人虽不由占相而给予记说但闻人或非人或天神之声而[P.171]记说云汝有如斯之意汝是如是之汝作如斯思惟彼又记说却正如是无有异

婆罗门世有一类人不由占相而记说又不闻人或非人或天神之声而记说然而不闻寻求伺察人之寻伺声而记说云汝有如斯之意汝之意为如是汝作如斯思惟彼又记说却正如是无有异

婆罗门世有一类人不由占相而记说又不闻人或非人或天神之声而记说不闻寻求思察人之寻伺声而记说虽然如此却以入无寻无伺三摩地之心随著〔他人〕心觉如是人善予建立意行于此心无间当如是起寻彼虽多记说却正是如是并无有异婆罗门此说为记说神变

婆罗门如何为教诫神变耶

婆罗门世有一类人如是教诫——汝等应如是寻求勿如是寻求应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应断此应具足此而住婆罗门说此为教诫神变婆罗门此等是三神变

婆罗门于此等三神变中之何神变是汝等认可者耶又何者是更为殊胜更为殊妙耶

「尊瞿昙此中此神变——世有一类人受用诸种之神通乃至至于梵世亦转身自在——尊瞿昙此神变是作彼人受用彼惟为作彼人而有彼尊瞿昙此神变在我看等于如幻之性质者尊瞿昙此神变——世有一类人由占相而记说乃至闻天神之声乃至闻寻伺之声乃至以心觉〔他人之〕[P.172]乃至尊瞿昙此神变是作彼人受用彼只为作彼人而有彼尊瞿昙此神变亦被看成如幻之性质者尊瞿昙然而此神变——世有一类人如是教诫乃至当住——尊瞿昙此神变我认为可是此等三神变中更为殊胜又更为殊妙希奇者尊瞿昙是未曾有尊瞿昙尊瞿昙是如是善说我是信受尊瞿昙所云『应成就此等三神变』尊瞿昙实是受用多种神通乃至至于梵世可自在转身尊瞿昙实是以入于无寻无伺三魔地之心来觉〔他人之〕心知应如是随人所善建立之意行心当于无间如是起寻尊瞿昙实如是教诫『云汝等应如是寻求勿如是寻求应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应断此应具足此而住』」

「婆罗门汝初时完全反对我后即〔对我〕说亲近之语我亦当更为汝记说婆罗门我实是受用诸种之神通乃至至于梵世自在而转身婆罗门我实是以入于无寻无伺三魔地之心觉〔他人之〕心知应如是随人所善建立之意行心当于无间如是起寻婆罗门我实是如是教诫『云应如是寻求勿如是寻求应如是作意勿如是作意应断此应具足此而住』」

「尊瞿昙尊瞿昙之外是否有一比丘成就此等三神变者耶」「婆罗门

不止是一百不止二百不止三百不止四百不止五百有更多成就此等三神变之比丘

「尊瞿昙然则彼等比丘住在何处耶

[P.173]「婆罗门就〔住〕此比丘僧伽中

「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犹如使伏者起或如使覆者發或如与迷者示道如在暗中持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诸见色正如是尊瞿昙是用种种方法开示法我归依尊瞿昙及〔归依〕法及僧伽尊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第二 大品

六十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所依处此为贤人之所寻诫者而且是上溯几世代亦无有作者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神之化作』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如是说如是见『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是无因无缘而生者

诸比丘此中凡沙门婆罗门言『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若如是说如是见则我将至彼之处作非苦非乐者此一切之因是前世所作

若彼对我之问答为然者

[P.174]我将对彼等如是说『若果然则具寿于前世作因故当可杀生于前世作因故当可取不与者于前世作因故当可行非梵行于前世作因故当可妄语于前世作因故当可离间语于前世作因故当可麤恶语于前世作因故当可杂秽语于前世作因故当可为贪欲者于前世作因故当可为嗔恚者于前世作因故当可为邪见者』诸比丘复次将前世之所作执为坚实者是无所谓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无精进复之尚未确知为可作或不可作时失念无所护而住者自称为沙门是无理由之事

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说如是见之沙门婆罗门之第一正当根据

诸比丘此中凡沙门婆罗门言『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此一切因是神之化作若如是说如是见』则我将至彼之处作如是说『具寿汝等实是作如是说如是见否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者此一切因是神之化作

若彼对我之问答为然者

我对彼等作如是说『若然则具寿由于神化作之因当可杀生乃至由于神化作之因当可为邪见者』诸比丘复次从神之化作执为坚实者是无所谓此是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无精进复次尚未确知为可作或不可作时失念无所护而住者自称为沙门是无理由之事

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说如是见之沙门婆罗门之第二正当根据

[P.175]

诸比丘此中凡沙门婆罗门言『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此一切是由无因无缘而来』若如是说如是见者则我将至彼之处作如是说『具寿汝等实是如是说如是见否凡士夫人领受乐或非苦非乐此一切是由无因无缘而来

若彼对我之问答为然者

我将对彼等如是说『若然则具寿因为无因无缘故当可杀生乃至因为无因无缘故当可为邪见者』诸比丘复次执无因为坚实者是无所谓是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无精进复次尚未确知其为可作或不可作时失念无所护而住者自称为沙门是无理由之事

诸比丘此是我折伏彼如是说如是见之沙门婆罗门之第三正当根据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之所依处此为贤人之所寻诫者而且上溯几世代亦无有作者

诸比丘然则我所说之法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难不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诃毁诸比丘所谓我所说法是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难不为沙门婆罗门智者之所诃毁者为何耶

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诸比丘此等即是六触处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诸比丘此等即是十八意近行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诸比丘此等即是四圣谛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

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沙门婆罗智者所诃毁又缘何而说此耶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P.176]识界诸比丘此等即是六界如是我所说法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难不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诃毁如是说者是缘此而如是说

诸比丘此等即是六触处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又缘何而说此耶诸比丘此等即是六触处眼触处耳触处鼻触处舌触处身触处意触处诸比丘此等即是六触处如是我所说之法乃至谓不为智者所诃毁如是说者是缘此而如是说

诸比丘此等即十八意近行是故我所说之法不为智者所诃毁缘何而说此耶眼见色已而近行于顺喜处色近行于顺忧处色近行于顺舍处色耳闻声已乃至鼻嗅香已乃至和尝味已乃至身触所触已乃至意了法已而近行于顺喜处之法近行于顺忧处之法近行于顺舍处之法诸比丘此等即是十八意近行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如是说者是缘于此而如是说

诸比丘此等即是四圣谛故我所说之法乃至不为智者所诃毁缘何而说此耶诸比丘因六界而有入胎由入胎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缘而有六处由六处之缘而触由触之缘而有受诸比丘复次我教领纳者此是苦教此是苦之集教此是苦之灭教此是趣于灭苦之道

[P.177]一〇

诸比丘何为苦圣谛耶

生是苦老亦是苦病亦是苦死亦是苦恼亦是苦与不爱者会是苦与所爱者离是苦求不得所欲之物是苦略言之五取蕴皆是苦诸比丘此说为苦圣谛

一一

诸比丘何为苦集圣谛

由无明之缘而有行由行之缘而有识由识之缘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缘而有六处由六处之缘而有触由触之缘而有受由受之缘而有爱由爱之缘而有取由取之缘而有有由有之缘而有生由生之缘而生起老如此而有此纯苦蕴之集诸比丘此说为苦集圣谛

一二

诸比丘何为苦灭圣谛

然则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由行之灭而有识之灭由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处之灭由六处之灭而有触之灭由触之灭而有受之灭由受之灭而有爱之灭由爱之灭而有取之灭由取之灭而有有之灭由有之灭而有生之灭由生之灭而老恼灭如是而有此纯苦蕴之灭诸比丘此说为苦灭圣谛

一三

诸比丘何为趣于苦灭道之圣谛耶

此即八支圣道是即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此说为起于苦灭道之圣谛

诸比丘此等我所说之四圣谛法是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离不为沙门婆罗门所诃毁如是所说是缘于此而如是说者

[P.178]六十二

「诸比丘无闻之异生称此等三者为无母子之怖畏之何为三耶

诸比丘有大火灾發生时诸比丘当大火灾發生时村亦被火烧邑亦被火烧都亦亦被烧无论是村被烧时邑被烧时都亦被烧之时于其处皆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称为第一之无母子之怖畏

复次诸比丘有大雨倾注时诸比丘大雨倾注时起大泛滥大泛滥起则村庄被漂流邑亦被漂流都亦亦被漂流无论村庄被漂流时邑被漂流时都市被漂流时于其处即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称为第二无母子之怖畏

复次诸比丘〔有住在〕旷野之蛮贼施暴地方众人皆怖而乘车逃亡诸比丘〔住在〕旷野之蛮贼怖畏起时地方众人乘车逃亡当时即有母不逢子子亦不逢母者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称为第三之无母子之怖畏诸比丘无闻之异生称此等三者为无母子之怖畏

然则无闻之异生将此等三者实有母子之怖畏称为无母子之怖畏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有大火灾發生时诸比丘大火灾發生时村庄被火烧邑亦被烧都市亦被烧当村庄被烧邑亦被烧都市亦被烧时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诸比丘

[P.179]此是第一有母子之怖畏而无闻之异生称为无母子之怖畏者

复次诸比丘有大雨倾注时乃至〔二〕当都市被漂流时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

诸比丘此是第二有母子之怖畏而无闻之异生称为无母子之怖畏者

复次诸比丘〔住在〕旷野之蛮贼施暴住在地方之众人皆怖而乘车逃亡时诸比丘〔住在〕旷野之蛮贼怖畏起时地方之众人即车逃亡当时有母逢子子亦逢母者诸比丘此是第三有母子之怖畏而无闻之异生称为无母子之怖畏者

诸比丘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而无闻之异生称为无母子之怖畏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无母子之怖畏云何为三耶

是老之怖畏病之怖畏死之怖畏

诸比丘母〔见〕子之老而谓我可以老我子不可以老者是不可得或子〔见〕母之老而我可以老我母不可以老者亦不可得

诸比丘母〔见〕子之病而谓我可以病我子不可以病者是不可得或子〔见〕母之病而谓我可以病我母不可以病者亦不可得

诸比丘母〔见〕子之死而谓我可死我子不可以死者是不可得或子〔见〕母之死而谓我可以死我母不可以死者亦不可得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无母子之怖畏

[P.180]

诸比丘有道有所行能断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与此等三者无母子之怖畏诸比丘以何为道以何为所行而能断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与此等三者无母子之怖畏诸比丘以何为道以何为所行而能断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与此等三者无母子之怖畏耶

此即圣八支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即是道此即是所行能断能超越此等三者有母子之怖畏与此等三者无母子之怖畏

六十三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俱游行于拘萨罗入于名为艾那迦布拉之拘萨罗中之婆罗门村住在艾那迦布拉之婆罗门家主等闻说沙门尊瞿昙释迦子从释迦族出家来至艾那迦布拉者彼尊瞿昙有美好称赞之声扬「彼世尊是应正自觉明行具足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彼对此众人及天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庶民有情能自了知证已而教说者彼宣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洁白之法能遇如是之阿罗汉者是幸甚

其时住在艾那迦布拉之婆罗门家主等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一类人即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P.181]又有一类人则与世尊互相庆慰欢喜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又有一类人即向世尊合掌后坐于一面又有一类人即告白名姓后坐于一面又有一类人则默然坐于一面住在艾迦布拉之婆蹉匈塔婆罗门白世尊言

「希有者尊瞿昙未曾有者尊瞿昙尊瞿昙之诸根极为悦豫外皮之色泽极净极鲜尊瞿昙譬如秋浅黄色之枣子极净极鲜正如是尊瞿昙之诸根极悦豫外皮之色泽极净极鲜尊瞿昙譬如多罗树圆熟之〔实〕始从茎取出时是极净极鲜正如是尊瞿昙之诸根是极为悦豫外皮之色泽是极净极鲜尊瞿昙譬如阎浮河之金由伶巧锻工子充分精选出来〔镕解〕在坩埚中充分被伶巧之〔炼金〕者精炼而成之钵置于红色之褐上徧照光辉正如是尊瞿昙之诸根极为悦豫外皮之色泽是极净极鲜尊瞿昙凡是所有之高床大床譬如——广大座长椅子长牝之细毡杂色之毛毯白羊毛之褥刺绣花之毛毯充绵的舖床物画有兽类形状之羊毛毯两端有缘饰之羊毛毯只在一端有缘饰之羊毛毯镂有珠宝之绢褥镂有珠宝之绢丝所织之褥羊毛的毡象菌褥马菌褥车菌褥羚羊皮菌褥最胜羚羊皮菌褥外被两边之丹枕——如是高床大床尊瞿昙是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婆罗门凡是所有之高床大床譬如——广大座乃至两边之丹枕——此等于出家是难得又得之亦不相应

婆罗门有此等三者高床大床是我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者云何为三耶

[P.182]天之高床大床梵之高床大床圣之高床大床婆罗门此等三者高床大床是我今应欲得容易得可多得者

「尊瞿昙复有何者为尊瞿昙之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天之高床大床耶

「婆罗门今我无论住任何村庄或邑之近处我须于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彼村或邑我须于午后从乞食还趣于彼树林我将彼处所有之草或叶集于一处而坐结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对起念我即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从离所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寂静故于内等静心之一趣性无寻无伺具足从定所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离喜贪故我舍而住又有念正知以身受乐诸圣者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断乐故又断苦故先前之喜忧灭故具足无苦无乐舍念极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

婆罗门我若如是经行其时我之经行即是天之经行婆罗门我若如是住其时我之住即是天之住婆罗门我若如是坐其时我之坐即是天之坐罗门我若如是卧其时我之卧即是天之高床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天之高床[P.183]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天之高床大床我今即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尊瞿昙是希奇尊瞿昙是未曾有除尊瞿昙之外有谁能如是应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

尊瞿昙何为尊瞿昙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之彼梵之高床大床耶

「婆罗门今我无论住任何之村庄或邑我在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钵为乞食入彼村或邑我在午后从乞食还趣于彼林我将彼处所有之草或叶集于一处而坐结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对起念我即与慈俱行之心徧满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徧于上下一切处与慈俱行之广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徧满而住以与悲俱行之心徧满于一方乃至与喜俱行之心徧满于一方乃至与舍俱行之心徧满于一方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徧于上下一切处对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之广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徧满而住

婆罗门我若如是经行其时我之经行即是梵之经行

婆罗门我若如是住乃至乃至其时我之卧即是梵之高床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梵之高床大床我今即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P.184]「尊瞿昙是希奇尊瞿昙是未曾有除瞿昙之外有谁能如是应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

尊瞿昙何为尊瞿昙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彼圣之高床大床耶

「婆罗门今我无论住任何之村庄或邑我在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钵为乞食而入彼村庄或邑我于午后从乞食还趣于彼林我将彼处所有之草或叶集于一处而住结跏趺坐端身于定面对起念我即如是知我是断贪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罗树之顶不复生未来亦不可能生我是断嗔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罗树之顶不复生未来亦不可能生我是断痴者截根者如切除多罗树之顶不复生未来亦不可能生

婆罗门我若如是经行其时我之经行即是圣之经行婆罗门我若如是住则乃至若坐乃至若卧其时我之卧即是圣之高床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圣之高床大床婆罗门此即所谓圣之高床大床我今即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

「尊瞿昙是希奇瞿昙是未曾有除尊瞿昙之外有谁能如是应欲而得高床大床容易得可多得耶尊瞿昙奇哉尊瞿昙奇哉尊瞿昙譬如令伏者得起令覆者得發如示迷者以道如暗中持来灯火有眼者得见诸色正如是世尊[P.185]瞿昙以种种方法开示法我等须归依尊瞿昙归依法尊瞿昙请存念我等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六十四

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之鹫峰山

其时名为舍罗步之徧历者去此律未久即告王舍〔城〕中之民众曰「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复次我是知沙门释迦子等久法已而后去其法律者

有众多之比丘于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钵为乞食而入王舍〔城〕

彼等诸比丘闻舍罗步徧历者告王舍〔城〕中众曰「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复云「我是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已而后去其法律者

时彼等诸比丘于王舍〔城〕乞食已午后从乞食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名为舍罗步之徧历者去此法律未久者彼如是告王舍城之民众曰『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复云『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已而后去其法律者』大德世尊若能垂愍请诣于沙毘尼岸之舍罗步徧历者所居之徧历者园当甚幸」世尊即默然允许之

[P.186]

世尊于日后分时从宴默起诣于舍罗步徧历者所居之——沙毘尼岸之徧历者园诣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即告舍罗步徧历者曰

「舍罗婆汝确实如是语耶『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复次我知沙门释迦子等之法已而后去其法律者』如是语时舍罗步徧历者即默然

再次世尊告舍罗步徧历者曰「且说舍罗步何者是汝所知沙门释迦子之法若汝有不足之处我当补满〔之〕然而若汝无所缺我将为〔其〕随喜」舍罗步徧历者三度亦默然

彼徧历者众即告舍罗步徧历者曰「友舍罗步汝对沙门瞿昙所乞之事沙门瞿昙正在劝汝舍罗步且说何者是汝所知之沙门释迦子等之法若汝有不足之处沙门瞿昙当予补满〔之〕然而若汝无所缺沙门瞿昙则予随喜

如是作语时舍罗步徧历者即默然悄然垂颈伏面沈想无回答而坐

世尊见舍罗步徧历者默然悄然垂颈伏面沈想无回答遂告彼徧历者众曰

[P.187]「徧历者众若有人言『汝虽自称正自觉者〔汝〕却未觉于此等之法』则我将对彼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若我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则必堕于三处之随一处谓无是处无容有或答非所问或将话题转于其他〔或〕现愤嗔与不兴或默然悄然垂颈伏面沈想无回答而坐犹如舍罗步徧历者徧历者众若有人言『汝虽自称为漏尽〔汝〕却犹未尽此等之漏』我将对彼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若我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则彼堕于三处之随一处谓无是处或是答非所问而将话题转于其他〔或〕现愤嗔与不兴或默然悄然垂颈伏面沈想无回答而坐犹如舍罗步徧历者

徧历者若有人对我作如是言『汝虽是为人之利益而说法但其法对修行者之尽苦并无帮助』如此我将对彼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若我作充分之审问检讨论究彼不致堕于三处之随一无是处无容有或答非所问或将话题转于其他〔或〕现愤嗔与不兴或默然悄然垂颈伏面沈想无回答而坐犹如舍罗步徧历者

其时世尊于沙毘尼岸之徧历者园中作三次之师子吼已遂消失于虚空

[P.188]

其时世尊退去不久彼等徧历者众即包围舍罗步徧历者以言语之针刺集中于〔彼〕「友舍罗步譬如于广林中卑劣之野干云我将作师子吼声却只出野干之吼声只作〔普通〕食肉兽之声而已舍罗步汝正如是唯于沙门瞿昙不居处思惟我将作师子吼却只作野干吼作〔普通〕食肉兽之吼声舍罗步譬如雌鷄欲作雄鷄之鸣声却只作雌鷄之鸣声舍罗步汝正如是唯于沙门瞿昙不居处思我将作雄鷄之鸣声却只作雌鷄之鸣声舍罗步譬如有牡牛于空舍中思惟此欲作甚深吼声舍罗步汝正如是唯于沙门瞿昙不居处思惟欲作甚深吼声

其时彼等徧历者众即包围舍罗步徧历者以言语之针刺集中于彼

六十五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于名为羇舍子之伽蓝族邑伽蓝族羇舍子等闻沙门尊瞿昙是释迦子从释迦出家至羇舍子彼尊瞿昙有美好称赞之声扬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乃至宣示如是能遇阿罗汉是幸其甚——其时羇舍子伽蓝众即诣世尊之处诣已一类之人即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一类人即与世尊互相庆慰致欢迎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一类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白出名姓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默然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羇舍子伽蓝众白世尊言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众来至羇舍子彼等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于他说则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复有他类沙门婆罗门来至羇舍子彼等即皆[P.189]只述示自说相反者对他说则予驳斥轻蔑卑视抛掷大德对彼等我等有惑有疑——于此等沙门婆罗门诸氏中谁语真实谁语虚偽

伽蓝众汝等所惑是当然所疑是当然有惑之处定会起疑

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勿信基于寻思者勿信基于理趣者勿信熟虑于因相者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之伽蓝众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与苦——则伽蓝众汝等于时应断〔彼〕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伽蓝众此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与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嗔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复次伽蓝众此有嗔心人是为嗔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与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以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愚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P.190]「复次伽蓝众此愚痴人是被愚痴所蔽心为所捕杀有命者取不与者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伽蓝众汝等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不善

「大德是不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有罪

「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诃毁者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之执取取即能引无益与苦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伽蓝众是故我语『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其与藏〔经〕之教〔相合〕勿信是基于寻思勿信是基于理趣勿信是熟虑因相勿信是与审思忍许之见〔相合〕〔说者〕虽是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伽蓝众若汝等惟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即能引无益与苦——则伽蓝众汝等于时应断〔彼〕』如是语者是缘此而说

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乃至勿因是师即予信伽蓝众若汝等惟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即能引益与乐——则伽蓝众其时应具足而住之

一〇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P.191]「复次伽蓝众此无贪人是不为贪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不取不与者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即与彼以长夜之益与乐

「大德唯然

一一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嗔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伽蓝众此无嗔人是不为嗔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乃至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二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起于人内心之无痴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伽蓝众此无痴人是不为愚痴所蔽心不为捕不杀有命者不取不与之物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是与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三

「伽蓝众汝等如何思惟耶此等之法是善耶或是不善耶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无罪

「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称赞者

「若圆满执取为能引益与乐耶或不耶

「大德圆满执取即能引益与乐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一四

「伽蓝众是故我语『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藏〔经〕之教〔相合〕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相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伽蓝众若汝等共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P.192]赞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即可引益与乐——则伽蓝众其时应具足而住如是语者是缘此而说

一五

伽蓝众彼圣弟子即如是离贪离嗔不愚痴以正知正念与慈俱行之心与悲俱行之心与喜俱行之心与舍俱行之心徧满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横徧于上下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之广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徧满而住伽蓝众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慰安

一六

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有是处我身坏死后当生于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若又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我将于此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又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将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之触即彼等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见己之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

伽蓝众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此四种慰安

[P.193]一七

「世尊此即如是善逝此即如是大德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四种慰安若有后世若有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即有是处我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此即彼所得之第一慰安又若无后世若无善作恶作业之异熟果则我将于此现世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以我自己此即彼所得之第二慰安又若作〔恶〕之人有恶报则我不对任何人怀恶意不造恶业之人何有苦之触此即彼所得之第三慰安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见己之清净此即彼所得之第四慰安大德彼圣弟子如是心无怨憎如是心无贪欲如是心无杂染如是心净彼于现法得此四种慰安

大德奇哉乃至

大德我等归依世尊又〔归依〕比丘僧伽大德请世尊存念我等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六十六

一时具寿难陀迦住在舍卫〔城〕东园之弥迦罗母殿

其时弥迦罗之孙沙罗与裴克尼亚之孙罗哈那来诣具寿难陀迦之处诣已向具寿难陀迦问讯已坐于一面具寿难陀迦告坐于一面之弥迦罗之孙沙罗曰

[P.194]

「沙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藏〔经〕教〔相合〕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之师沙罗若汝等惟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若圆满执取此法即能引无益与苦——是故沙罗其时汝等应断〔彼〕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有贪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贪欲舍罗有此贪心者是因贪欲而杀有命者取不该取之物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谓〕是有嗔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嗔恚沙罗有此嗔心者是因嗔恚而杀有命者乃至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有痴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无明沙罗有此愚痴者是因无明而杀有命者取不该取之物与他之妻通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谓〕此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不善

「为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有罪

「〔谓〕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诃毁者

「若圆满执取者即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然耶

[P.195]「大德圆满执取即能引无益与苦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沙罗是故我语

『沙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藏〔经〕之教〔相合〕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相即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之师』沙罗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若圆满执取此法即能引无益与苦——是则沙罗其时汝等应断〔彼〕如此所说者即缘此而说

沙罗如是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藏〔经〕之教〔相合〕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相即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之师沙罗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圆满执取此法即能引益与乐——是则沙罗其时汝等应断〔将彼〕具足而住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无贪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无贪欲沙罗无此贪心者即无贪欲不杀有命者不取不该取之物不与他之妻通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无嗔耶

「大德唯然

「沙罗我言此义为无嗔恚沙罗无此嗔心者即无嗔恚不杀有命者乃至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利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〇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是无痴耶

「大德唯然

[P.196]「沙罗我言此义为明沙罗无此愚痴者即有明不杀有命者乃至不语虚诳亦劝他如是作此能引彼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一

「沙罗汝等如何思惟此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善

「有罪耶或无罪耶

「大德是无罪

「智者之所诃毁者耶或智者之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之所称赞者

「若圆满执取即能引益与乐耶或不然耶

「大德若圆满执取即能引益与乐对此我等之所说是如是

一二

「沙罗是故我说沙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因与藏〔经〕之教〔相合〕勿信因基于寻思勿信因基于理趣勿信因熟虑因相勿信因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勿信因〔说者〕是堪能勿信因〔此〕沙门是我等师沙罗若汝等惟自觉——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之所称赞者若圆满执取此法即能引益与乐——是则沙罗其时汝等应〔将彼〕具足而住如是所说者即缘此而说

一三

沙罗彼圣弟子是如是离贪欲离嗔恚不愚痴正知而具念与慈俱行之心乃至乃至乃至与舍俱行之心徧满于一方而住第二第三第四〔方〕亦同如是于横徧上下一切处以于一切世界与舍具行之广无量无怨无恼害之心徧满而住彼如是知有劣有妙有远离此观想如是知如是见故彼之心是从欲漏解脱从有漏解脱从无[P.197]明漏解脱解脱已解脱智生彼即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

彼如是知先是有〔我〕之贪彼即不善今无彼如是即善先是有〔我〕之嗔乃至先是有〔我〕之痴彼即不善今无彼如是即善是故彼于现法无希求寂灭清凉彼自己因成为梵而住于乐

六十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论事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依过去世而言『过去世有如是』依未来世而發言『未来世当有如是』依现在世發言『今如是现起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若有人问应一向记之问却不一向记应分別记之问却不分別记说应反诘记之问却不反诘而记应舍置之问却不舍置则诸比丘如是之人是不可以相〔与〕语者

诸比丘复次若有人问应一向记之问一向记应分別记之问分別记应反诘记之问反诘记应舍置之问舍置之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可以相〔与〕语者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诸比丘若有人问不坚住于处或非处不坚住于定见不坚住于智者之说[P.198]不坚住于所行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不可〔与〕语

诸比丘相反之若有人问坚住于处或非处坚住于定见坚住于智者之说坚住于所行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可〔与〕语者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诸比丘若有人问为不当之答将言转外现出愤嗔与不兴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是不可〔与〕语者

诸比丘相反之若有人问不为不当之答不将言转外不现出愤嗔与不兴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是可以相〔与〕语者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诸比丘若有人问即冗长而说蹂躏〔问意〕哄笑〔使问者蹰躇是否该问〕捉话柄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不可〔与〕语

诸比丘若有人问即不冗长而说不蹂躏〔问意〕不哄笑〔不使问者蹰躇是否该问〕不捉话柄是则诸比丘如是之人可〔与〕语者

诸比丘由言之合集而人可以知可以相〔与〕语或不可以相〔与〕语

诸比丘不倾听者是无缘倾听者是有缘彼有缘者是知一法徧知一法断一法作证一法彼是知一法徧知一法断一法作证一法而正确触证解脱诸比丘离执著以作心之解脱是言之目的是对谈之目的是缘之目的是倾听之目的

[P.199]

凡逆相诈骗     执著深高慢
立非圣德上     互相求瑕疵
误说与过失     将有错胜利
互作不为欢     无关圣者言
若智者知时     望语谈其时
住法而合法     悉皆圣故事
言说者确实     无逆亦不傲
不怀高贡心     不刚愎莫暴
对彼无猜心     正确知后言
请随喜善言     勿欺恶言语
勿习诘问事     勿捉言话柄
勿说勿踏当     勿语无谛言
为知亦为信     智者言唯此
圣者言如是     此是圣人语
智人已知此     高慢而不语

六十八

「诸比丘若他宗之徧历者如是问『诸子有此等三种法云何为三耶』是贪诸子此等是三种法诸子云何为此等三法之差別云何为特相云何为殊异诸比丘若汝等如是被问对他宗之徧历者将作何记说

「大德我等之教是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指导以世尊为所归大德此所说之义唯世尊能辩了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彼等诸比丘即答于世尊「大德唯然

「诸比丘若他宗之徧历者如是问『诸子有此等三法云何为三耶』是贪诸子此等是三种法诸子云何为此等三法之差別云何为特相云何[P.200]为殊异诸比丘若汝等如是被问即应对彼他宗之徧历者作如是记述诸子贪是小罪却离之迟嗔是大罪却离之速痴是大罪却离之迟

诸子未生之贪生或已生之贪倍加增广是有何因有何缘耶

可谓为净相彼非理思惟净相故未生之贪即生又已生之贪即倍加增广诸子此是未生之贪生或已生之贪倍加增广之因此即〔其〕缘

复次诸子未生之嗔生或已生之嗔倍加增广是何因何缘耶

可谓是恚相彼非理思惟恚相故未生之嗔生又已生之嗔倍加增广诸子此是未生之嗔生或已生之嗔倍加增广之因此是〔其〕缘

复次诸子未生之痴生已生之痴倍加增广是何因何缘耶

可谓是非理作意彼非理思惟故未生之痴即生又已生之痴即倍加增广诸子此是未生之痴生已生之痴倍加增广之因是此是〔其〕缘

复次诸子未生之贪不生或已生之贪可断是有何因何缘耶

可谓不净相彼如理作意不净相故未生之贪不生又已生之贪可断此是未[P.201]生之贪不生又已生之贪可断之因此是〔其〕缘

复次诸子未生之嗔不生或已生之嗔可断是有何因何缘耶

可谓慈心解脱彼如理作意慈心解脱故未生之嗔不生又已生之嗔可断诸子此是未生之嗔不生或已生之嗔可断之因此是〔其〕缘

复次诸子未生之痴不生或已生之痴可断是有何因何缘耶

可谓是如理作意彼如理作意故未生之痴不生又已生之痴可断此是未生之痴不生或已生之痴可断之因此是〔其〕缘

六十九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不善根云何为三不善根耶

是不善根嗔是不善根痴是不善根

诸比丘贪者亦是不善有贪心而以身意所造作者亦是不善有贪心被贪所蔽而心为所执而由于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于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使之逢苦此亦不善如是于彼之生起由此等之贪所生以贪为由绪以贪为起原以贪为缘之恶不善法

诸比丘嗔者亦是不善嗔而以身意所造作者亦不善嗔而为嗔所蔽又心为所执而且由于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于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P.202]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使之逢苦此亦不善如是于彼生起从此等之嗔所生以嗔为由绪以嗔为起原以嗔为缘之恶不善法

诸比丘痴者亦不善愚痴而以身意所造作者亦不善愚痴而为痴所蔽又心为所执而且由于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于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使之逢苦此亦不善如是于彼生起从此等之痴所生以痴为由绪以痴为起原以痴为缘之恶不善法

诸比丘又如是之人称为非时说者不实说者无义说者非法说者非律说者诸比丘又何以故如是之人称为非时说者不实说者无义说者非法说者非律说者耶诸比丘此人是因我有力我是求力等之思惟由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使之逢苦复有人纵语真实亦予轻侮而不承认纵语不实亦不执应摘發不实之劳而云此为如是亦非真此为如是亦非实故如是之人说为非时说者不实说者无义说者非法说者非律说者诸比丘如是之人是被由贪所生之恶不善法所蔽心为所执已于现法住于苦被损而恼而烦而且身坏死后即堕恶趣由嗔而生乃至由痴所生之恶不善法所蔽心为所执已于现法住于苦被损而恼而烦而且身坏死后堕于恶趣

诸比丘犹如沙罗树或达乏树或潘达那树之被三种茑蔓所侵被缠而陷于困难陷于衰亡陷于困难衰亡诸比丘正如是如是之人是被贪所生之恶不[P.203]善法所蔽心为所执已于现法住于苦被损而恼而烦而身坏死后堕于恶趣由嗔而生乃至被痴所生之恶不善法所蔽心为所执已于现法住于苦为损而恼而烦而身坏死后堕于恶趣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不善根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善根云何者为三善根耶

无贪是善根无嗔是善根无痴是善根

诸比丘无贪者是善根无贪心而以身意所造作者亦是善无贪心而不被贪所蔽心不为所执不以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于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而不使之逢苦此亦是善于彼生起由此等之无贪所生以无贪为由绪以无贪为起原以无贪为缘之诸善法

诸比丘无嗔者亦是善无嗔心而以身意所造作者亦是善无嗔心而不被嗔所蔽心不为所执不以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而不使之逢苦此亦是善于彼生起由此等之无嗔所生以无嗔为由绪以无嗔为起原以无嗔为缘之诸善法

诸比丘无痴者亦是善无痴而以身意所造作者亦是善无痴而不被痴所蔽心不为所执不以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而不使之逢苦此亦是善于彼生起由此等之无痴所生[P.204]以无痴为由绪以无痴为起原以无痴为缘之诸善法

诸比丘又如是之人称为时说者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诸比丘如是之人何以故如是之人称为时说者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耶诸比丘此人不以我有力我求力等之思惟由不实而对他人或杀或缚或掠夺或谴责或放逐而不使之逢苦复有人真实语即承认而不轻侮语不实时执其应摘發不实之劳而言此如是亦非真此如是亦非实等故如是之人说为时说者实说者义说者法说者律说者

一〇

诸比丘如是之人是断从贪所生之恶不善法者截根者切多罗树顶者不更生未来亦无所生于现法安乐而住不为损无恼无烦已于现法般涅槃断由嗔而生乃至断由痴而生之恶不善法未来亦无所生已于现法安乐而住不为所损无恼无烦已于现法般涅槃

一一

诸比丘譬如沙罗树或达乏树或潘达那树之被三者茑蔓所侵为所缠般尔时有人带来铊与笼彼从根本切断其茑蔓切断已掘其根掘已即取出尽是嗢尸罗草之茎根彼即寸断其茑之根根断已将切成细片成为细片已以风与日曝晒风与日曝晒已以火燃烧烧已成为灰成为灰已以大风簸扬或漂[P.205]于河之急流诸比丘如是彼茑根之被断如多罗树顶之被切般不更生未来亦无所生诸比丘正如是如是之人是断由贪所生之恶不善法者为截根者切多罗树顶者不更生未来亦无所生已于现法安乐而住不损不恼不烦已于现法般涅槃断由嗔所生乃至断由痴所生之恶不善法截根者切多罗树顶者不更生未来亦无所生已于现法安乐而住不损不恼不烦已于现法般涅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善根

七十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东园弥迦罗母殿弥迦罗母毘舍佉于布萨当日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弥迦罗母毘舍佉曰「毘舍佉汝何故而于日中来此耶

〔毘舍佉曰〕「大德今日我是护布萨日者

「毘舍佉布萨有三种云何为三布萨耶

是牧牛者布萨尼乾布萨圣者布萨

毘舍佉何者为牧牛者布萨耶

毘舍佉譬如有牧牛者于暮时将牛牵还主人已作如是思择今日牛往此处与此处于此处与此处饮水然则明日牛须往彼处与彼处于彼处与彼处饮水毘舍佉正如是一类之布萨者是作如是思择我于今日食此与此之嚼食食此与此[P.206]之啖食然则我于明日须食彼与彼之嚼食食彼与彼之啖食彼即由其贪由与贪欲俱行之心渡日毘舍佉如是即牧牛者布萨毘舍佉如是布萨是为牧牛者布萨无大果无大胜利无大威光不成为大广

毘舍佉何为尼乾布萨耶

毘舍佉有名为尼乾之沙门众彼等对弟子作如是劝诸子汝当知凡是对住于东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凡对住于西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凡对住于北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凡对住于南方百由旬以外之有情应弃刀杖如是对一类之有情劝哀怜悲愍对一类之有情不劝哀怜不劝悲愍彼等于布萨之当日对弟子作如是劝诸子汝等当知汝应将衣服悉皆抛掷而作如是言我于任何处无任何物又我对任何物无执著然而彼之父母却知彼是我等之子彼亦知彼等是我之父母复次彼之妻与子知彼是我之养者而彼亦知彼是我之妻之子复次彼之僮仆佣夫是知彼是我等之主彼亦知彼等是我之僮仆佣夫如是人等应受劝实语时却劝虚诳语我即以此为彼之虚诳语过其夜后彼受用所不与之资具我即以此为彼之不与取毘舍佉如是即尼乾之布萨如是布萨是为尼乾布萨无大果无大胜利无大威光不成大广

毘舍佉又何为圣布萨耶

[P.207]毘舍佉将染污之心由修治而令清净

毘舍佉又如何将染污之心由修治而令清净耶

毘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如来如是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随念如来之彼心是净化并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毘舍佉犹如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又如何而受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耶是缘于炼粉缘于香泥缘于水又缘于顺应之人力毘舍佉如是而受污之头可由修治而清净毘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是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毘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如来如是彼世尊是乃至天人师觉者世尊如此随念如来之彼心即净化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毘舍佉此圣弟子即称行梵布萨与梵俱住彼心即依梵而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毘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毘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法世尊之法是善说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内证随念法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心之染污即可断[P.208]毘舍佉犹如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耶是缘于化装用之石抹缘于水缘于顺应之人力毘舍佉如是而染污之身可由修治而清净毘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是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毘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法世尊之法是善说乃至〔六〕是智者内证随念法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毘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法布萨与法俱住彼心即依法而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为所断毘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毘舍佉又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毘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是如理行者乃至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和敬行者〔僧伽〕即四双八辈者此即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当受施当受请待当受供养当受恭敬是世人无上之福田随念僧伽之人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心之染污即可断毘舍佉犹如污秽之衣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如何而污秽之衣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P.209]是缘于热缘于灰汁缘于生粪缘于水缘于其顺应之人力毘舍佉如是污秽之衣是可由修治而清净毘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毘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僧伽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乃至是无上之福田随念僧伽之彼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毘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僧伽布萨与僧伽俱住彼之心即依僧伽而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之心之染污即可断毘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毘舍佉又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毘舍佉世间之中圣弟子即随念己戒之无缺不穿无斑无纹有益智者所称赞无执取能起三摩提彼随念戒之心是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毘舍佉犹如受到染秽之镜面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如何而污秽之镜面可由修治而净耶

是缘于油缘于灰缘于毛拂又缘于顺应之人力毘舍佉如是所污之镜面可由修治而清净毘舍佉正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又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P.210]毘舍佉于世间中圣弟子随念己戒之无缺乃至能起三摩提彼随念戒之心即清净乃至可断毘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戒布萨与戒俱住彼之心依戒而清净而生欢喜所有心之染污即可断毘舍佉如是而染污之心即清净

毘舍佉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毘舍佉如何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毘舍佉于世间中圣弟子随念天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有夜摩天有睹史多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有梵众天有此以上之天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信与彼相同之信于我亦有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戒与彼相同之戒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闻与彼相同之闻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舍与其相同之舍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慧与其相同之慧于我亦有彼随念自己与彼等诸天之信舍及慧之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毘舍佉犹如是有垢之金鑛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如何而有垢之金鑛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缘于灶缘于盐缘于赭土缘于橐与钳缘于顺应之人力毘舍佉如是有垢之金鑛可由修治而清净

[P.211]毘舍佉如何而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耶

毘舍佉于世间之中圣弟子随念天——有四大王天有三十三天乃至有此以上之天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信与彼相同之信于我亦有于此处没而生于彼处之天无论成就如何之戒与彼相同之慧于我亦有彼随念自己与彼等诸天之信舍及慧之心即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毘舍佉此圣弟子即称为行天布萨与天俱住彼之心依天而清净而生欢喜于是所有心之染污即断毘舍佉如是染污之心可由修治而清净

毘舍佉彼圣弟子如是思择阿罗汉是终生断杀生离杀生舍杖舍刀有耻起悲怜心并饶益哀愍一切之有命而住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杀生离杀生舍杖舍刀有耻起悲怜心饶益哀愍一切有命而住由于此分我亦当仿傚阿罗汉我应行布萨

一〇

阿罗汉是终生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取其受与者望其受与者自身不偷清净而住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不与此离不与取取受与者望其受与者自身不偷清净而住由于此分我亦当仿傚阿罗汉我应行布萨

一一

阿罗汉是终生断非梵行行梵行从〔非梵行〕远离离村人交会之法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非梵行行梵行从〔非梵行〕远离离村人交会之法由于此分我亦当仿傚阿罗汉我应行布萨

[P.212]一二

阿罗汉是终生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语真实续实语坚固而当受信任不欺世人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语真实续实语坚固而当受信任不欺世人由于此分我亦仿傚阿罗汉我应行布萨

一三

阿罗汉是终生断谷酒有木酒酒分之放逸处离谷酒有木酒之酒分之放逸处而住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谷酒有木酒之酒分放逸处离谷酒离有木酒之酒分放逸处而住由于此分我亦当仿傚阿罗汉我应行布萨

一四

阿罗汉是终生午前食不作夜食离非时食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成为午前食者不夜食离非时食由于此分我亦当傚阿罗汉我应行布萨

一五

阿罗汉是终生离背驰及不见〔作〕舞踊歌咏音乐之事离持华鬘涂香〔以其等〕作为饰事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离背驰及不见舞踊歌咏音乐之事离持华鬘涂香〔以其等〕作为饰事由于此分我亦当傚阿罗汉我应行布萨

一六

阿罗汉是终生断高床大床离高床大床卧于低处或床上或草之舖敷物上我亦于今日此夜此昼断高床大床离高床大床卧于低处或床上或草之舖敷物上由于此分我亦当傚阿罗汉我应行布萨毘舍佉如是者实是圣者布萨毘舍佉行此圣者布萨即有大果有大胜利有大威光是大广

一七

有如何之大果耶有如何之大胜利耶有如何之大威光耶有如何之大广耶

毘舍佉譬如有人成为持有甚多七宝之此十六大国鸯伽摩揭陀[P.213]迦尸拘萨罗跋耆末罗支提番伽拘楼般遮罗婆蹉首罗先那阿湿摩伽阿槃提健陀罗剑蒲阇之主权者以作支配却不值于成就八支布萨之十六分之一何以故毘舍佉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故

一八

毘舍佉人间五十年是四大王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五百年是四大王天之寿量毘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后生为四大王天之同朋毘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一九

毘舍佉人间百年是三十三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千年是三十三天之寿量毘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后生为三十三天之同朋毘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之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〇

毘舍佉人间二千年是夜摩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二千年是夜摩天之寿量毘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后生为夜摩天之同朋毘舍[P.214]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一

毘舍佉人间四千年是睹史多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四千年是睹史多天之寿量毘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之后生为睹史多天之同朋毘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二

毘舍佉人间八千年是化乐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八千年是化乐天之寿量毘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之后生为化乐天之同朋毘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三

毘舍佉人间一万六千年是他化自在天之一日一夜此方夜之三十夜是一月此方月之十二月是一年此方年之一万六千年是他化自在天之寿量毘舍佉然而实有是处此世有一类女人或男子成就八支行布萨已身坏命终后生为他化自在天之同朋毘舍佉可谓实是由此密意比天之乐人之主权是轻劣

二四

勿杀有命者     勿取非给与
勿出虚诳语     勿饮酒精物
[P.215]非梵行交会     渐渐远离住
勿食夜之食     非时食勿为
勿著华鬘事     香料亦勿用
床上或地上     舖物上勿卧
部分此八种     所谓布萨物
苦痛所终究     是由佛所说
月与日轮与     两者皆是美
照辉而回转     能照处无限
月日除却暗     在虚空中行
于空中照辉     以徧照诸方
于其空中诸     宝即为所收
真珠摩尼宝     吠琉璃黄金
又角形黄金     山所出黄金
称生色黄金     蚁掘出砂金
具八种支分     布萨德相较
月所有之光     及所有众星
十六分之一     彼等不及得
女人及男子     并有具足戒
具种八支分     布萨共施行
能引得安乐     勤于福之行
不受诸人笑     进入天住处

第三 阿难品

七十一

缘在舍卫〔城〕

其时徧历者阐那即来诣具寿阿难之处诣已与具寿阿难互俱相庆慰作欢喜不可忘之交谈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徧历者阐那即语具寿阿难曰

「友阿难汝等亦施设贪之断嗔之乃至施设痴之断耶

「友唯我等[P.216]施设贪之断嗔之乃至施设痴之断

「友然则如何是汝等所见贪之过患而施设贪之断耶乃至如何是汝等所见痴之过患而施设痴之断耶

「友有贪心之人是被贪所蔽心为所执亦思恼害自己之事恼害他乃至亦思俱恼害之事而唯感到心之苦当贪断时即不思恼害自己之事不恼害他乃至乃至不感到心之苦

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执以身行恶行以语乃至以意行恶行当贪断时即不以身行恶行以语乃至以意行恶行

有贪心之人是为贪所蔽心为所执无法如实知自利他利乃至亦无法如实知俱利当贪断时即能如实知自利他利乃至亦能如实知俱利

贪者实是作暗者无眼者无智者慧灭者助长苦痛者不能引涅槃者

有嗔心之人是为嗔乃至

愚痴之人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执亦思恼害自己之事恼害他乃至亦思俱恼害之事而感到心之苦当愚痴断时即不思恼害自己之事恼害他乃至乃至不感到心之苦

愚痴之人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执以身行恶行以语乃至以意行恶行当愚痴断时即不以身行恶行以语乃至不以意行恶行

愚痴之人为愚痴所蔽心为所执亦不如实知自利他利乃至[P.217]亦不如实知俱利当愚痴断时亦能如实知自利亦能他利乃至如实知俱利

愚痴者实是作暗者无眼者无智者慧灭者能助长苦痛者不能引涅槃者

此是我等见贪之过[*]施设贪之断者此是见嗔之[*]过患施设嗔之断者此是见痴之过[*]施设痴之断者

复有断此贪痴之道耶有行迹耶

有断此贪痴之道有行耶

如何为断此贪痴之道如何为行迹

即是八支圣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此实是断此贪痴之道是行迹

此断贪痴之道是善行迹是善阿难然则实是不放逸者

七十二

一时具寿阿难住在憍赏弥之瞿私多园

其时有一在家之阿时婆迦弟子来诣具寿阿难之处诣已问讯具寿阿难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在家之阿时婆迦弟子即对阿难语曰

「大德阿难何人之法是善说耶于世之中谁等是妙行者耶于世之中谁等是完成者耶

「家主然则于此我当问汝请随所欲而回答家主汝如何思惟耶凡为断贪而说法为断嗔而说法为断痴而说法之人是善说耶或否对此汝如何思惟

[P.218]「大德凡是为断贪而说法乃至为断痴而说法人之法是善说——于此我如是思惟

「家主汝如何思惟耶凡为断贪而修行为断痴而修行之人于世中是善修行者耶或否于此汝如何思惟

「大德凡为断贪而修行之人为断痴而修行之人于世之中是善修行者——于此我如是思惟

「家主汝如何思惟耶凡已断贪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凡已断嗔乃至凡已断痴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未来亦不可能生者彼于世之中是完成者耶或否对此汝如何思惟

「大德凡已断贪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凡已断嗔乃至凡已断痴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者彼于世之中是完成者——对此我如是思惟

「由是汝如是记说『大德凡为断贪而说法乃至为断痴而说法人之法是善说』又汝如是记说『大德凡为断贪而修行乃至为断痴而修行之人于世中是善修行者』又汝如是记说『大德凡已断贪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更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凡已断嗔乃至凡已断痴截根如切多罗树之顶更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者于世中是完成者』」「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不赞叹自法不诽谤他法依道理而说法说义理又不交杂私见

大德阿难汝等为断贪而说法为断嗔而乃至为断痴而说法大德[P.219]汝等之法是善说大德阿难汝等为断贪而修行乃至为断痴而修行汝等于世中之善修行者大德阿难汝等贪已断根已截如切多罗树之顶更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汝等之嗔乃至汝等之痴已断根已截如切多罗树之顶更不再生未来亦无可能生汝等是于世之完成者

大德奇哉大德奇哉大德譬如起伏者如發覆者或示道于迷者于暗中持来明灯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是如是圣阿难以种种之方法开示法大德阿难我归依世尊归依〔法〕又〔归依〕僧圣阿难请存念我从今日起我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七十三

一时世尊住在释迦族之地迦毘罗〔城〕外之尼拘律树园其时世尊病愈病愈未久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迦族摩诃那摩白世尊言

「大德我知世尊自昔即如是说法得定者有知不得定者则非大德是定先而智后耶或智先而定后耶

其时具寿阿难自忖「世尊病愈病愈未久此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对世尊作甚深之问莫如我将释迦族摩诃那摩同伴出予一处以说法

其时具寿阿难即揩释迦族摩诃那摩之臂同伴而出对释迦族摩诃那摩言

「摩诃那摩世尊说有学之戒世尊亦说无学之戒世尊说有学之定[P.220]世尊亦说无学之定世尊说有学之慧世尊亦说无学之慧

摩诃那摩何为有学之戒耶

摩诃那摩世间有比丘具戒波罗提木叉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学处摩诃那摩此说为有学之戒者

摩诃那摩何为有学之定耶

摩诃那摩世间有比丘离诸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此说为有学之定者

摩诃那摩何为有学之慧耶

摩诃那摩世间有比丘如实了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摩诃那摩此说为有学之慧摩诃那摩所谓圣弟子者具足如是戒具足如是定具足如是慧诸漏尽故于现法自知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摩诃那摩世尊如是说有学之戒者世尊亦如是说无学之戒者世尊如是说有学之定者世尊亦如是说无学之定者世尊如是说有学之慧者世尊亦如是说无学之慧者

七十四

一时具寿阿难住在毘舍离大林中重阁讲堂离车族之阿婆耶与离车族之潘迪它库马拉卡〔聪明童子〕来诣阿难之处诣已问讯具寿阿难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族之阿婆耶即语阿难曰

「大德离系若提子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彼〕称为智见无所余我无论是行是住是眠是醒恒不断作智见现起彼由苦行而施设过去世诸业之吐出[P.221]由不作而施设新业桥之破坏如是业尽故苦尽苦尽故受尽受尽故一切〔流转之〕苦灭尽如是由于此可见之灭尽清净而有〔生死之〕超出大德世尊就此有何言耶

「阿婆耶世尊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正确说明此三种灭尽清净是为有情之清净为超脱愁为欲灭苦为欲得智为欲作证涅槃云何为三耶

阿婆耶世间有比丘具戒波罗提木叉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学处彼不造新业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阿婆耶比丘者具足如是戒离诸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不造新业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阿婆耶比丘者具足如是戒乃至从漏尽将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彼不造新业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阿婆耶世尊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正确说明此三者灭尽清净是为有情之清净为超脱愁与恼为欲灭苦与忧为欲得智为欲作证涅槃

如是为说时离车族之聪明童子即语离车族之阿婆耶曰「友阿婆耶汝何故不以具寿阿难之善说为善说而随喜耶

[P.222]「友我为何不以具寿阿难之善说为善说而随喜耶不以具寿阿难之善说为善说而随喜者之头当为粉碎

七十五

一时阿难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阿难凡汝等所哀愍之人或是所谓容听〔汝等言〕之众人即或友或同辈或亲戚或近亲阿难汝等应于三处劝导使之能入能住云何为三耶

应劝导于佛证净使之能入能住——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应劝导于法证净使之能入能住——世尊之法是善说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应劝导于僧伽证净使之能入能住——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和敬行者〔僧伽者〕即四双八辈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应受施应受请待应受供养应受恭敬是世人之无上福田

阿难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种虽有变异成就佛证净之圣弟子不会有变异〔唯〕有此变异而已阿难成就佛证净之圣弟子或生于地狱或傍生或饿鬼境者无有是处

[P.223]

阿难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种虽有变异但成就法乃至成就僧伽证净之圣弟子不会有变异〔唯有〕有此变异而已阿难成就僧伽证净之圣弟子或生于地狱或傍生或饿鬼者无有是处

阿难凡汝等所哀愍之人或所谓容听〔汝等言〕之众人即或友或同辈或亲戚或近亲阿难汝等应于三处劝导使之能入能住

七十六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说为有大德齐限于何而有有耶

「阿难若无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有情之识是安住于下劣界中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阿难如是而有有

阿难若无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识是安住于中界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

阿难若无无色界之异熟业亦可得无色有之事耶

[P.224]「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识是住于妙界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阿难如是而有有

七十七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于一边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说为有有大德齐限于何而有有耶

「阿难若无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思〔与〕希求是安住于下劣界中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

又阿难若无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思〔与〕希求是安住于中界中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

阿难若无无色界之异熟业可得施设无色有之事耶

「大德此是不然

「阿难然则业是田识是种子爱是润有无明盖有爱结之有情之思〔与〕希求是安住于妙界中如是而起当来之后有阿难如是而有有

[P.225]七十八

缘与前同乃至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阿难一切之戒〔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是为有效耶

「大德此中不可一向作记

「阿难然则汝当分別

「大德如习于戒〔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而不善法增长善法损减如是戒〔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是无效大德如果习于戒〔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而不善法损减善法增长如是戒〔难行之〕活命梵行信行是有效」如是具寿阿难所语〔大〕师即予同意

时具寿阿难因〔大〕师予以同意而从座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世尊于具寿阿难离去不久告诸比丘众曰「诸比丘阿难是有学然则于慧与彼全等者是不易得

七十九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此等三种香唯有顺风薰逆风即不薰云何为三耶是根香树心香华香大德此等三种香唯有顺风薰逆风即不薰大德有顺风亦薰逆风亦薰顺逆风亦薰之香否

[P.226]「阿难有香类顺风亦薰逆风亦薰顺逆风皆薰者

「大德如何是彼香类顺风亦薰逆风亦薰顺逆风皆薰者

「阿难无论在村中或邑中有女人或男子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离杀生离不与取离于欲邪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木酒之酒分放逸处具戒性质善良以无污秽悭吝之心住于家施而无所惜舒伸〔施〕手乐于弃舍容乞乐于分与施物其地方之沙门婆罗门称赞某名之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离杀生离不与取离于欲邪行离虚诳语离有谷酒木酒之酒分放逸处具戒性质善良以无污秽悭吝之心住于家施无所惜舒伸〔施〕手乐于弃舍容乞乐于分与施物天亦称赞彼而曰『某名之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归依佛乃至乐于分与施物』阿难实则此香类之顺风亦薰逆风亦薰顺逆风皆薰者

华香不薰在逆风

栴檀多揭摩利迦

善士即薰在逆风
善士香于一切处

八十

一时具寿阿难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P.227]阿难白世尊言

「我现从世尊得闻现从世尊受持〔谓〕阿难尸弃〔佛〕有名为阿毘浮之弟子居于梵世發音声则千世界可使得闻然则大德世尊应供正自觉者發音声能〔使闻〕于几何耶

「阿难彼是弟子如来是无量

再次具寿阿难白世尊言「我现从世尊得闻现从世尊受持〔谓〕『阿难尸弃〔佛〕有名为阿毘浮之弟子居于梵世發音声则千世界可使得闻』然则大德世尊应供正自觉者發音声能〔使闻〕于几何耶

「阿难彼是弟子如来是无量

第三度具寿阿难白世尊言「我现从世尊得闻现从世尊受持〔谓〕『阿难尸弃〔佛〕有名为阿毘浮之弟子居于梵世發音声则千世界可使得闻』然则大德世尊应供正自觉者發音声能〔使则闻〕于几何耶

「阿难汝曾得闻小千世界耶

「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是其时愿世尊为说从世尊得闻诸比丘应受持

「阿难然则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说」具寿阿难即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告曰

「阿难有日月运行照辉诸方之千位世〔界〕在其中有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千阎浮提千西牛货千北俱庐千东胜身千四大海千四大王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睹史他〔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P.228]千梵世〔天〕阿难此名为小千世界阿难有小千世界之千倍〔世界〕者阿难此名为中二千世界阿难有中二千世界之千倍世〔界〕者阿难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阿难如来若希望则發音声可令三千大千世界得知复希望可令更远者得〔知〕

「大德复次如何而世尊發音声可令三千大千世界得知复希望可令更远者者得〔知〕耶

「阿难于此如来以光满三千大千世界彼等有情若知其光如来则于其时發音令其闻声阿难如是如来發音声令三千大千世界得知或复希望可令更远者得〔知〕

如是语时具寿阿难即唱曰「呜呼于我有利呜呼我是幸遇我师有如是之大神通有如是之大威德

如是说时具寿邬陀夷语具寿阿难曰「具寿阿难若汝师有如是之大神通有如是之大威德其为汝有何作为耶

如是语时世尊告具寿邬陀夷曰「邬陀夷勿如是言邬陀夷勿如是言邬陀夷若阿难于尚未离贪前死因其心净于天中七次登于王位于此阎浮提中七次登于王位邬陀夷阿难更于现法般涅槃

[P.229]第四 沙门品

八十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沙门之沙门行云何为三耶

受增上戒学事受增上心学事受增上慧学事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沙门之沙门行诸比丘是故于此应如是学我受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诸比丘譬如驴追牛群边行边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彼并无与牛相同之色与牛相同之声与牛相同之步法彼只在追逐牛群边走边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而已』诸比丘正如是世间中有比丘是在追诸比丘而边行边言『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彼并无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受增上戒学之欲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增上心学之欲与其他诸比丘同样受增上慧学之欲彼只在追诸比丘边言边行『我亦是比丘我亦比丘而已

诸比丘应如是学——我受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十二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耕田家主应先作之事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之耕田家主最初须善为耕田善为施平在最初善为耕平之田[P.230]相当时播种子于相当时播种子已时时将水引入时亦放出诸比丘此等为耕田家主应先作之三者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三者是比丘应先作之事云何为三耶

受增上戒学之事受增上心学之事受增上慧学之事诸比丘此等是比丘应先作之三者诸比丘是故应如是学——我增上戒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心学之欲是很深我受增上慧学之欲是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十三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毘舍离大林中之重阁讲堂其时有一跋耆子比丘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于一面之彼跋耆子比丘白言世尊

「大德每半月有一百五十余之学处为所诵大德我不能学此

「然则比丘汝能学三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否

「大德我能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比丘是故汝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比丘汝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故比丘因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汝之贪可断嗔可断痴可断汝之贪可断故嗔可断痴可断故汝即不作不善事不习恶事

彼比丘即于后时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学增上慧彼学增上戒学增上[P.231]学增上慧而断贪断嗔断痴彼因断贪故因断[*]嗔故因断痴故彼即不作不善事习恶事

八十四

一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所在之处乃至坐于一边之彼比丘即白言世尊

「大德说为有学有学大德齐限于何始为有学耶

「比丘彼是学习者故说为有学

「又彼是学于何者

「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比丘是故彼即说为有学

正学有学者     随行于直道
灭尽第一智     由直复有智
智已解脱人     如是实生慧
我解脱不动     能引结尽故

八十五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于每半月为所诵欲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为三耶

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是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不因此而说彼〔虽为圣人〕是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坚固又坚住于[P.232]戒而受学学处彼能尽三结故成为预流不堕法决定趣于正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犯此亦能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坚固又坚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能尽三结故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即作苦之边际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此亦能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之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是不退转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漏尽故于现法自了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如此一分行者有一分之成就全分行者有全分之〔成就〕诸比丘无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

八十六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于每半月诵欲得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P.233]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之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者为三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是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三结尽故成为七返以七返为极轮回流转于天中及人中而作苦之边际彼三结尽故为家家于三家轮回流转而作苦之边际彼三结尽故成为一种子唯起一人之有而作苦之边际彼三结尽故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即作苦之边际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上流至于色究竟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有行般涅槃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无行般涅槃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损害般涅槃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中间般涅槃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P.234]能者然而凡于根本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之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如此一分之行者即有一分之成就全分之行者即有全分之〔成就〕诸比丘无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

八十七

「诸比丘此百五十余学处于每半月诵欲得利益之善男子应学此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云何为三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三学此〔百五十余学处之〕一切即被摄于其中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彼虽犯此亦还于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而凡于根本之净行〔及〕顺应于净行中彼戒确固又安住于戒而受学学处彼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中间般涅槃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损害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成为上流行于色究竟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而作苦之边际复次或有未[P.235]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一种子唯起一人性而作苦之边际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家家轮回流转于二或三家而作苦之边际复次或有未胜于此未通达者因三结尽故成为七返以七返为极轮回流转于天中及人中而作苦之边际

诸比丘如是全分之行者即成就全分一分之行者即〔成就〕一分诸比丘无论如何我说学处是不唐捐

八十八

「诸比丘此等是三学云何为三学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丘以何为增上戒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于学处诸比丘此为增上戒学

诸比丘以何为增上心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远离于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为增上心学

诸比丘以何为增上慧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乃至此趣于灭苦之道诸比丘此说为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是三学

八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三学云何为三学耶

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诸比丘以何为增上戒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学处诸比丘此说为增上戒学

诸比丘以何为增上心学耶

[P.236]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远离于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增上心学

诸比丘以何为增上慧学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增上慧学诸比丘此等是三学

增上戒与心     增上慧精进
具力固静虑     正念护根习
既如前亦后     既如后亦前
既如下亦上     既如上亦下
既如昼亦夜     既如夜亦昼
无量三摩提     战胜一切方
行净为前进     言彼有学人
净行极坚固     世称彼等觉
由识之灭故     爱尽而解脱
如灯之涅槃     遂成心解脱

九十

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人之间与诸大比丘入于崩伽阇邑世尊住彼崩伽阇所谓崩伽阇即拘萨罗人之邑

复于其时有名迦叶之比丘住在崩伽阇于彼处世尊作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然而迦叶比丘却于世尊作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表示不忍不满此沙门极为俭约

其时世尊住崩伽阇已即向王舍〔城〕之方游行而去次第游行而入于王舍[P.237]〔城〕世尊即住在王舍〔城〕之鹫峰山

迦叶比丘即于世尊离去不久起恶作作追悔「呜呼于我有不利呜呼于我并非有利呜呼我之所行是可恶呜呼我之所行并非有善当世尊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有不满『此沙门极为俭约』我今何不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于世尊座前以过为过作忏悔

其时迦叶比丘即收床坐披衣持钵向王舍〔城〕而去次第来诣王舍〔城〕鹫峰山世尊所在处诣已问讯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迦叶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一时世尊住在崩迦阇崩伽阇即是拘萨罗人邑当世尊于彼处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门是极俭约』时世尊住崩伽阇已而向王舍〔城〕之方游行而去大德于世尊离去后不久我即起恶作作追悔『呜呼于我有不利呜呼于我并非有利呜呼我之所行是可恶呜呼我之所行并非有善当世尊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门是极俭约」我何不往诣世尊所在处[P.238]于世尊座前以犯为犯作忏悔』大德凡愚迷惘不善违犯克服我当世尊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我有不忍不满『此沙门是极俭约』大德请世尊以我之过为过为防御当来请容受

「迦叶汝实犯凡愚之迷惘不善之过当我以学处相应之法语示现劝导赞励庆喜诸比丘时汝即谓『此沙门极为俭约』迦叶汝即能知以犯为犯而如法忏谢故我等可容受迦叶人若能知以过为过而如法忏谢而为防御当来此于圣者之律是增事

迦叶若长老比丘者不称赞欲学受学又不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于应时对欲学之他比丘不称赞真如是之长老比丘迦叶我并不称赞何以故因为〔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就亲近彼比丘亲近彼之众人即倣彼倣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不饶益迦叶是故我不称赞如是之长老比丘

迦叶若中年比丘者乃至迦叶若新学比丘者不称赞欲学受学又不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于应时对欲学之他比丘不称赞真如是之新学比丘迦叶我并不称赞何以故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P.239]亲近彼之众人即倣彼倣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不饶益迦叶是故我不称赞如是之新学比丘

迦叶长老比丘者若称赞欲学受学又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对欲学之他比丘应时而说称赞真如是之长老比丘迦叶我予称赞何以故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亲近彼之众人即倣彼倣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饶益之乐迦叶是故我称赞如是之长老比丘

迦叶中年比丘者亦迦叶新学比丘者称赞欲学受学又劝导不欲学之他比丘于学又真实应时而说称赞欲学之他比丘如是之新学比丘迦叶我予称赞何以故因〔大〕师称赞彼其余众人则亲近彼比丘亲近彼比丘之众人即倣彼倣彼之众人则有长久之饶益迦叶是故我称赞如是之新学比丘

第五 掬盐品

九十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耕田家主之必然所作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有耕田家主疾疾善为耕田善为耕平疾疾善为耕田善为耕平[P.240]亦疾疾播种子疾疾播种已疾疾引入水又放出诸比丘此等三者是耕田家主之必然所作

诸比丘彼耕田家主并无今日之谷犹生明日即稔明后日即熟之神通威力诸比丘唯有时彼耕田家主其谷将随季节之变化而或生或稔或熟

诸比丘正如是此等三者是比丘之必然所作云何为三事耶

受增上戒学之事受增上心学之事受增上慧学之事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比丘之必然所作

诸比丘彼比丘并无我今日无取著或于明日或于明后日等从而心解脱之神通威力诸比丘唯有时亦学增上戒亦学增上心亦学增上慧比丘无取著从漏而心解脱

诸比丘是故对此应如是学我等受增上戒学之欲应很深乃至我等受增上慧学之欲应很深诸比丘汝等应如此学

九十二

「诸比丘外道之徧历者施设此等三种远离云何为三远离耶

即由衣〔所生染〕之远离乞食〔所生染〕之远离床座〔所生染〕之远离

诸比丘此中外道之徧历者即于衣〔所生染〕远离而作施设彼等亦著麻衣亦著杂衣亦著尸衣亦著粪扫衣亦著树皮衣亦著鹿皮衣亦著裂之鹿皮亦著结茅草衣亦著结树皮衣亦著结木屑衣亦著人发褐亦著尾毛褐亦著鸺鹠[P.241]翼衣诸比丘外道之徧历者即于衣〔所生染〕远离作如是施设

诸比丘此中外道之徧历者即于乞食〔所生染〕远离而作施设彼等即亦食生菜亦食粟粒亦食野生谷类亦食削皮之屑亦食藓苔树脂亦食糠亦食被抛弃之焦饭亦食折胡麻亦食草亦食牛粪亦食林中之根或果实而生亦食落下之果实诸比丘外道之徧历者即于乞食〔所生染〕远离作如是施设

诸比丘此中外道之徧历者即远离于床座〔所生染〕而施设林树下塚间高原回处藁堆谷仓诸比丘外道之徧者即远离于床座〔所生染〕作如是施设

诸比丘外道之徧历者施设此等三种远离

诸比丘于此法律中比丘有此等之三种远离云何为三戒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断恶戒远离恶戒具正见断邪见远离邪见又漏尽断漏远离漏诸比丘比丘是具戒断恶戒远离恶戒具正见断邪见远离邪见漏尽断漏远离漏诸比丘于此而说比丘得第一得坚固而清净安住于坚固

诸比丘譬如耕田家主之稻成熟耕田家主即疾

[P.242]疾收割疾疾收割已疾疾而集疾疾集已疾疾而运疾疾运已疾疾而积疾疾积已疾疾而打疾打已疾疾除藁疾疾除藁已疾疾除壳疾疾除壳已疾疾而簸疾疾簸已疾疾而蓄疾疾蓄已疾疾而捣疾疾捣已疾疾除糠诸比丘如是彼耕田家主其谷即得第一得坚固得清净安住于坚固诸比丘正如是有比丘具戒断恶戒远离恶戒具正见断邪见远离邪见又漏尽断漏远离漏诸比丘于此而说比丘得第一得坚固清净安住于坚固

诸比丘譬如秋季时于晴而无云之虚空日通过苍空破除一切虚空之暗黑而光辉而热朗照诸比丘正如是当圣弟子生起远离尘垢之法眼时诸比丘与见俱生之己身见戒禁取之三结即断从贪嗔之二法脱出彼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离所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诸比丘此时圣弟子或有死事彼无可能有被此结所系而再来此世之圣弟子

九十三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众云何为三众耶

是第一众不和合众和合众

[P.243]诸比丘以何为第一众耶

诸比丘其众中之长老比丘多不蓄〔资具〕不缓漫〔于学〕不为堕落事制轭于远离之先导者为得未得为达未达为证未证而發精进彼等之子弟即倣其例子弟亦多不蓄〔资具〕不缓漫〔于学〕不为堕落事制轭于远离之先导者为得未得为达未达为证未证而發精进诸比丘此说为第一众

诸比丘又以何为不和合众耶

诸比丘其众中之比丘嘲弄鬪争诤论互相以口剑相刺而住诸比丘此说为不和合众

诸比丘又以何为和合众耶

诸比丘其众中之比丘和合欢喜不诤论如乳水之互相以亲爱眼注视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和合众

诸比丘当比丘和合欢喜不诤如乳水之互相以亲爱眼注视而住时诸比丘比丘于其时则生多福诸比丘比丘于其时是住于梵住即〔住于〕欢喜之心解脱于欢喜者生喜心喜者之身轻安身轻安即受乐有乐者之心即得定

诸比丘譬如山上有大粒之雨滴从空而降时其水即随向低处流充积于山谿或峡或渠充积山谿或峡或渠即充积小池充积小池即充积大池充积大池即充积小河积小河即充积大河充积大河即充积于海正如是诸比丘当比丘和合[P.244]欢喜不诤如乳水之互相亲爱眼注视而住时诸比丘比丘于其时即生多福诸比丘比丘于其时是住于梵住〔住于〕欢喜之心解脱于欢喜者生喜心喜者身轻安身轻安即受乐有乐者之心即得定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众

九十四

「诸比丘成就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云何为三支耶

诸比丘世中王之良善骏马是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法之比丘应受献好物应受欢待应受供养应受归敬是人之无上福田云何为三法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

诸比丘又比丘是如何具足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卫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精勤具足正行与亲近于微细罪见而怖畏受学学处诸比丘比丘是如是具足色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不善法故为具足善法故發精进而奋勤有势力而勇往迈进于善法无休息诸比丘比丘是如是具足力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乃至如是[P.245]如实知此是趣苦灭之道诸比丘而比丘如是具足速疾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

九十五

「诸比丘成就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云何为三支耶

诸比丘世间中王之善良骏马是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王者之善良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法之比丘是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乃至受学学处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色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不善为具足善法發精进而奋勤有势力而勇往迈进于善法无休息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力

诸比丘又如何比丘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为不转生法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速疾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

九十六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于世间王之良善骏马是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

[P.246]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王者之良善骏马是适当于王堪为王使用可谓是王之股肱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卫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精勤乃至受学学处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色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不善法而發精进为具足善法而有势力勇往迈进于善法不休息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力

诸比丘又比丘如何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具足速疾

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

九十七

「诸比丘树皮衣最初亦色恶又麤触又少价值诸比丘树皮衣用驯惯亦色恶又麤触又少价值诸比丘树皮衣使用已旧亦色恶又麤触又少价值诸比丘使用已旧之树皮衣人们或用于拭瓶或将弃于尘堆中

诸比丘正如是比丘于最初若无戒而恶质我说此是彼之色恶诸比丘[P.247]如彼树皮衣之色恶诸比丘我说其人亦如是

复次凡与彼交亲事倣〔彼之〕动作者即为此而招来长时之不饶益我说此为彼之麤触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麤触诸比丘我乃如是说彼人

复次凡施彼衣床座病缘药资具为此能施者仍无大果无大胜利我说此为彼少价值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少价值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诸比丘比丘虽是中年乃至诸比丘虽是长老比丘若无戒而恶质者我说此是彼之色恶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色恶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凡复与彼交亲事倣〔彼之〕动作者即为此而招来长时之不饶益我说此是彼之麤触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麤触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复次凡施彼衣床座病缘药资具为此能施者仍无大果无大胜利我说此为彼少价值诸比丘犹如彼树皮衣之少价值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诸比丘如是长老比丘于僧伽中若有所言其时诸比丘即对彼如是言汝愚者暗昧者为何欲言汝亦有所言耶于是彼即愤不欢而發语僧伽即应对而语宛如弃彼树皮衣于尘堆而弃〔其〕语

九十八

「诸比丘最初迦尸迦衣亦有色泽又触滑又价值大诸比丘迦尸迦衣用[P.248]惯亦有色泽又触滑价值亦大诸比丘迦尸迦衣使用旧亦有色泽触滑价值亦大诸比丘迦尸迦衣使用虽旧或可用于包宝或可蓄于香箧之中

诸比丘正如是诸比丘最初虽是具戒而质善我说此为彼之妙色诸比丘犹如彼迦尸迦衣之有色泽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复次凡与彼交亲事倣〔彼之〕行动者即为此而引长时之饶益我说此为彼之触滑诸比丘犹如彼迦尸迦衣是触滑诸比丘我如是说于此人

复次凡施彼衣床座病缘药资具者为此而有大果大胜利我说此为彼之价值大诸比丘犹如彼迦尸迦衣之价值大诸比丘我如是说于此人

诸比丘比丘虽是中年乃至诸比丘比丘虽是长老若具戒而质善我说此为彼之有妙色诸比丘犹如彼迦尸迦衣之有色泽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复次凡与彼交亲事倣〔彼之〕行动者即为此招来长时之饶益安乐我说此为彼之触滑诸比丘诸比丘犹如迦尸迦衣之触滑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凡施〔彼〕衣施资具者为此而有大果大胜利我说此为彼之价值大诸比丘犹如迦尸迦衣之价值大诸比丘我如是说此人

诸比丘如是长老比丘于僧伽中若有所言其时诸比丘即对彼如是言具寿[P.249]默然长老比丘将说法与律诸比丘是故此中应如是学我等应如迦尸迦衣不应如树皮衣诸比丘汝等实应如是学

九十九

「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随所造业而受其所造业〔之异熟〕诸比丘若如是则〔人〕不可能住于梵行亦不认为有作苦之边际可得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应随所造业之应受也彼人受其异熟诸比丘若如是则〔人〕可住于梵行亦认为作苦之边际是可得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人虽造少量恶业业亦导彼于地狱诸比丘复次世有一类之人虽造完全同样之少量恶业唯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之异熟〕亦不现但〔起〕多〔业异熟〕而已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之恶业虽少量仍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自体贱劣〔为小异熟〕而住于苦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之恶业虽是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之少量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异熟〕惟起多〔业之异熟〕而已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不狭小自体伟大住于无量诸比丘如是人所作之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之少量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之异熟〕惟〔起〕多〔业异熟〕而已

[P.250]

诸比丘譬如有人将一掬之盐投入一椀水中诸比丘汝等如何思惟耶其一椀水由此一掬之盐而咸至难以下饮耶

「大德唯然

「何以故

「大德椀中之水少故水为盐咸至难以下饮

「诸比丘譬如有人犹如将一掬盐投入恒伽河诸比丘汝等如何思惟耶彼恒伽河能因此一掬盐而咸至难以下饮耶

「大德是即不然

「何以故

「大德恒伽河中之水聚大其水聚不由此一掬盐而不能下饮

「诸比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虽造少量恶业即导彼于地狱复有一类人虽正造与其相等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异熟〕惟〔起〕多〔业异熟〕而已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之恶业虽是少量仍可导彼于地狱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修身乃至〔为小异熟〕自体贱劣住于苦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少量之恶业[*]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少量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却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之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业异熟〕而已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修身乃至自体伟大住于无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之少量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却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业异熟〕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或为半钱被捕或为一钱被捕或为百钱被捕诸比[P.251]复世有一类人不为半钱被捕或不为一钱被捕或不为百钱被捕

诸比丘如何人或为半钱被捕或为一钱被捕或为百钱被捕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贫无所有物穷乏诸比丘如是之人或为半钱被捕或为一钱被捕或为百钱被捕

诸比丘如何人不为半钱被捕不为一钱被捕不为百钱被捕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富财多丰裕诸比丘如是之人不为半钱被捕或不为一钱被捕或不为百钱被捕

诸比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造少量恶业亦导彼于地狱诸比丘世有一类人造完全与其相同之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之异熟惟〔起〕多〔业异熟〕而已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之恶业虽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修身乃至自体贱劣〔为小异熟〕苦而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恶业虽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与其完全相同之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少量〔之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之〔业异熟〕而已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修身自体伟大住于无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与其完全相同之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业之异熟〕而已

诸比丘譬如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当某人取其不与之羊时或杀彼[P.252]或没收财产而亡或得以随意作当某人取其不与之羊时不得将彼或杀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随意而作

诸比丘如何人取其不与之羊时则被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或杀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得以随意作者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贫无所有物穷乏诸比丘如是之人取其不与之羊时则被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或杀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得以随意作者

诸比丘如何人取其不与之羊时羊之饲主或屠杀者不杀不缚不没收财产而亡或不得随意作者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富财宝多裕富而为王或宰相诸比丘如是之人当取不与之羊时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亦〕不杀或不缚或不没收财产而亡或不得随意作者唯有合掌而乞无外于云饲主请与我羊或与羊之代价

诸比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虽造少量恶业亦可导彼于地狱复次世有一类人虽造与其完全相同少量恶业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异熟〕惟〔起〕多之〔业异熟〕而已

诸比丘如何之人所造恶业虽是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修身乃至自体贱劣〔为小异熟〕苦而住[P.253]比丘如是之人所造恶业虽少量亦可导彼于地狱

诸比丘如何人所造少量恶业虽与其完全相同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亦不现少量〔异熟〕惟〔起〕多〔业异熟〕而已耶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修身乃至自体伟大住于无量诸比丘如是之人所造少量业虽与其完全相同乃至〔于未来〕少量〔异熟〕亦不现惟〔起〕多之〔业异熟〕而已

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随所造业而只受其业〔之异熟〕诸比丘若如是者则〔人〕不可能住于梵行亦不认为有作苦之边际可得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有人随所造之应受业彼只受其异熟诸比丘若如是则〔人〕可住于梵行亦认为作苦之边际是可得

一百

「诸比丘金鑛中有泥砂小石砾之垢然则尘垢洗涤者或尘垢洗涤者弟子即将之散于桶中而洗徧洗完全洗涤

当金鑛断其尘垢脱离尘垢时黄金〔尚有〕微细小石与麤砂间之垢然则尘垢洗涤者或尘垢洗涤者弟子即将之洗涤徧洗完全洗

当金鑛断其尘垢脱离尘垢时金鑛〔尚有〕微细砂与黑粉微细之垢然则尘垢洗涤者或尘垢洗涤者弟子即将之洗涤徧洗完全洗

当金鑛断其尘垢脱离尘垢时更有金砂之余然则黄金匠或黄金匠弟子即将其金鑛投入镕治徧镕完全镕当金鑛尚未镕犹未徧镕犹未被完[P.254]全镕犹未被蓄犹未脱离浊秽则不致软又不致堪任又不极光净又易坏又不适于正确之制作

诸比丘彼黄金匠或黄金匠弟子将金鑛镕治徧镕完全镕之时〔此时〕彼金鑛即为所镕徧镕完全镕为蓄离浊秽又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又不易坏适于正确制作或板或耳珰或颈饰或金璎珞无论欲改造任何庄严具彼皆可适应其目的

诸比丘正如是修增上心之比丘有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之尘杂垢染有思虑而聪明之比丘当断于此排斥祛除令尽

当修增上心之比丘断于此除于此时即有欲寻恚寻害寻中间之垢染有思虑而聪明之比丘当断离排斥祛除令尽

当修增上心之比丘断于此除于此时即有亲里寻国土寻不被轻相应寻之微细垢染有思虑而聪明之比丘当断离于此排斥祛除令尽

当断离于此祛除此时更有复法寻之残彼虽是三摩地却未能寂静未能妙而非伏除〔烦恼〕可得者当得一趣性由加行而抑止〔烦恼〕而防护诸比丘其心是唯内而住完全而住趣于一有等持之时〔此时〕彼三摩地是寂静是妙伏除〔烦恼〕而得得一趣性非由加行抑止〔烦恼〕而防护者凡为证知应证知[P.255]法而引發心时即可随著〔彼定生起〕之原因能得以实现

彼若希求——愿我实现种种神通以一变多以多变一或显或隐或穿壁或逾墙或透越山无碍而行犹如行在空中出殁于地中犹如在水中于水上行不沈犹如在地上跏趺坐于空中行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神通有大威力亦可以手执取扪摸日月乃至身达梵世——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彼若希求——愿我以超人清净之天耳或远或近天及人之两皆得听——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彼若希求——欲以心徧知他有情心他补特伽罗心或欲知有贪心欲知离贪心即离贪心或欲知有嗔心乃至或离嗔心即乃至有痴心或离痴心即略心散心即大心非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定心非定心或欲知不解脱心或欲知解脱心即解脱心——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彼若希求——愿我能随念种种宿住例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乃至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坏成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食如是物感受如是苦与乐有如是寿量我即由彼处没而生于他处[P.256]在其处我有如是名有如是姓有如是色食如是物感受如是苦与乐有如是寿量我即从彼处没而生于此处如是相状与名称俱我即随念种种宿住——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彼若希求——愿我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随之正当而死正当而生我当知是劣是殊胜是妙色是恶色是幸与不幸业而生之有情——此等有情是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怀邪见受由邪见所〔起〕之业彼等于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或复次此等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诽谤圣者怀正见受由正见所〔起〕之业彼于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此我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有情随之正当而死正当而生我当知是劣是殊胜是妙色是幸与不幸业而生之有情——则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一〇

彼若希求——我之漏尽故于现法自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则随其〔起定〕之原因能得以实现

一一

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应于适当之时思惟三因应于适当时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思惟舍因

一二

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三摩地因其心即趣于懈怠之理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精勤因其心即趣于掉举之理诸比丘[P.257]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舍因其心则为漏尽有不正等待之理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于适当时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思惟舍因故其心是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又不易坏为漏尽而正确得定

一三

诸比丘譬如金匠或金匠弟子造灶作灶已于灶口点火于灶口点火已以钳插金鑛投入灶口于适当时而以鞴吹于适当时拂水于适当时观察诸比丘若金匠或金匠之弟子只一向以鞴吹金鑛则其金鑛应焚烧诸比丘若金匠或金匠弟子只一向对其金鑛拂水即彼金鑛应冷却诸比丘若金匠或金匠弟子对其金鑛只一向观察则彼金鑛不至正确成熟诸比丘金匠或金匠弟子对其金鑛于适当时以鞴而吹于适当时以水拂于适当时观察故由是而彼金鑛遂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又不易坏可正确用于制作或板或耳珰或颈饰或金璎珞无论欲改造任何庄严具皆可适应其目的

一四

诸比丘正如是勤修增上心之比丘于适当时应思惟三因于适当时应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应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应思惟舍因诸比丘若勤修增[P.258]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三摩地因其心即趣于懈怠之理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精勤因其心即趣于掉举之理诸比丘若勤修增上心之比丘只一向思惟舍因其心则为漏尽有不正确等持之理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于适当时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思惟舍因故其心即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又不易坏为漏尽而正确得定为知证所有应知证之法引發心时随〔其起定〕原因能得以实现

一五

彼若希求——愿我实现种种之神通乃至〔百之五〕应知六神通之心乃至〔百之六九〕漏尽故乃至〔百之一〇〕作证已具足而住——则随〔其起定之〕原因能得以实现

第二大五十竟

第一 等觉品

百一

「诸比丘我于徧觉以前犹未现等觉为菩萨时思惟何是世间之味著如何是过患如何是出离诸比丘我思惟凡于世中以乐喜为缘所生之物即为世中之味著凡于世中无常变易之法者即为世中之过患凡于世中调伏欲贪断欲贪者即为世中之出离

[P.259]

诸比丘我以世之味著为味著又以过患为过患又以出离为出离不能如实觉了之前诸比丘我在人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庶民之中无法公言已经现等觉无上正等觉诸比丘然而我如是以世之味著为味著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觉了故诸比丘我在人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庶民之中公言已经现等觉无上之正等觉复次于我生智见——我之心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从今即无后有

诸比丘我探索世间味著我了悟世间味著我以慧充分得见世间所有味著诸比丘我探索世间过患我了悟世间过患我以慧充分得见世间所有过患诸比丘我探索世间出离我了悟世间出离我以慧充分得世间所有出离

诸比丘我以世间味著为味著又以过患为过患又以出离为出离犹未如实觉了之前诸比丘我在人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庶民之中无法公言已经现等觉无上正等觉诸比丘然而我如是以世间味著为味著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觉了故诸比丘我在人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庶民之中公言已经现等觉无上正等觉又于我即生智与见——我之心解脱是不动此是最后生从今即无后有

[P.260]百二

「诸比丘于世间若无有味著物者有情即于世不可能贪染诸比丘世间有味著故有情即贪染于世诸比丘世间若无过患有情即不可能厌离于世诸比丘世间有过患故有情即厌离于世诸比丘若无有从世出离有情即不从世出离诸比丘世间有出离故有情即从世出离

诸比丘有情以世之味著为味著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未如实觉了之前诸比丘有情即不俱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众庶民出离以不离系不解缚不离脱之心而住诸比丘有情以味著为味著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觉了故诸比丘有情即俱天以出离离系解缚离脱之心而住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不以其味著为味著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如实觉知则诸比丘我对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中不认为是沙门或于婆罗门中不认为是婆罗门复次彼等具寿不于现法中亲自觉了沙门性之义或婆罗门性之义作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凡沙门或婆罗门以世间味著为味著以过患为过患以出离为出离而如实觉知则诸比丘我对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之中认为是沙门或于婆罗门之中认为是婆罗门复次彼等具寿于现法中亲自觉了沙门性之义或婆罗门性之义作证具足而住

[P.261]百三

「诸比丘于圣者之律歌咏是号泣诸比丘于圣者之律舞踊是狂气之所作诸比丘于圣者之律越度露齿而哄笑是儿戏诸比丘是故于世间断歌咏之缘断舞踊之缘善士于某种原因而欢时唯笑而笑即足矣

百四

「诸比丘有三事习而无厌足云何为三事耶

诸比丘睡眠是习而无厌足诸比丘饮谷酒木酒之事是习而无厌足诸比丘交会事是习而无厌足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习而无厌足

百五

一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告世尊曰

「心不能护者即身业不能护语业亦不能护意业亦不能护如斯不护身业不护语业不护意业人之身业是湿润意业亦湿润如斯身业湿润意业湿润人之身业即腐败乃至意业亦腐败其身业腐败乃至意业腐败人之死是不善良临终是不善良

「长者譬如家屋之尖顶犹未善葺覆时尖顶亦不能维护桷亦不能维护墻壁亦不维护尖顶亦湿椽木亦湿墻壁亦湿尖顶亦腐椽木亦腐墻壁亦腐正如是长者心不能护时身业亦不能护乃至临终是不致善良

[P.262]长者当心受护时身业亦受护乃至意业亦受护如斯护身业乃至护意业人之身业亦不湿乃至意业亦不湿如斯身业不湿人之乃至意业不湿人之身业亦不腐乃至意业亦不腐如斯身业不腐乃至意业不腐人之死是善良临终是善良

长者譬如家屋之尖顶善为葺覆时尖顶亦受护椽木亦受护墻壁亦受护尖顶亦不湿椽木亦不湿墻壁亦不湿尖顶亦不腐椽木亦不腐墻壁亦不腐正如是长者心受护时身业亦受护乃至临终是善良

百六

世尊语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长者心败害时身业亦败害乃至意业亦败害如斯失身业害之人乃至失意业败害人之死是不善良临终是不善良

长者譬如屋尖顶不善为葺覆时尖顶亦败害椽木亦败害墻壁亦败害正如是长者心败害时身业亦败害乃至意业亦败害如斯失身业败害人之乃至失意业败害人之死是不善良临终是不善良

长者心不败害时身业亦不败害意业亦不败害如斯不败害身业人之不败害意业人之死是善良临终是善良长者譬如屋尖顶善为葺覆时屋尖[P.263]顶亦不败害椽木亦不败害墻壁亦不败害正如是长者心不败害时身业亦不败害意业亦不败害如斯不败害身业之人不败害意业之人死是善良临终是善良

百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为三缘耶

贪是业集之缘嗔是业集之缘痴是业集之缘

诸比丘凡是贪之所作从贪所生以贪为缘贪所集之业是不善此业是有罪此业有苦之异熟此业能集业此业不能灭业诸比丘凡是嗔之所作乃至诸比丘凡是痴之所作从痴而生以痴为缘痴所集之业是不善此业是有罪此业有苦之异熟此业能集业此业不能灭业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百八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三缘耶

无贪是业集之缘无嗔是业集之缘无痴是业集之缘

诸比丘凡是无贪之所作从无贪而生以无贪为缘无贪所集之业是善此业是无罪此业有乐之异熟此业能灭业此业不能集业诸比丘凡是无嗔之所作乃至诸比丘凡无痴所作从无痴而生以无痴为缘无痴所集之业是善此业是无罪此业有乐之异熟此业能灭业此业不能集业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P.264]百九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为三缘耶

诸比丘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诸比丘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诸比丘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

诸比丘如何而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而欲生

诸比丘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如斯法〕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者欲即生生欲者即受系如斯法诸比丘我说此为结即所谓心之染者诸比丘如是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而欲生

诸比丘如何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而欲生耶

诸比丘依未来之欲贪因法以心寻求伺察〔如斯法〕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如斯法〕者生欲者即受系其法诸比丘我说此为结即所[*]谓心之染者诸比丘如是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

诸比丘如何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而欲生耶

诸比丘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如是〕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以心寻求伺察〔其法〕者欲即生生欲之人即受系如是法诸比丘我说此为结即所谓心之染著诸比丘如是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欲即生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P.265]百十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云何为三缘耶

诸比丘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诸比丘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诸比丘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

诸比丘如何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诸比丘知因过去之欲贪因之法有当来之异熟知已而避当来之异熟避已以心离欲以慧通达而见诸比丘如是依过去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

诸比丘如何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诸比丘知因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有当来之异熟[*]知已而避当来之异熟避已以心离欲以慧通达而见诸比丘如是依未来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

诸比丘如何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而欲不生耶

诸比丘知因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有当来之异熟知已而避[*]当来之异熟避已[*]以心离欲以慧通达而见诸比丘如是依现在之欲贪因之法欲即不生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第二 恶趣品

百十一

「诸比丘此等三者若不断除必生于无幸处当堕于地狱云何为三耶

[P.266]凡是非梵行者而称为梵行者凡是对行梵行之人之清净梵行以无根之非梵行加以非难凡是作如是语如是见者于欲无过失于欲之渴望不止者诸比丘此等三者若不断除生于无幸处当堕地狱也

百十二

「诸比丘世间能得遇三者之出现是难云何为三难耶

诸比丘世间得遇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是难世间得遇说如来所说法律之人是难世间得遇知恩而深感之人是难

诸比丘世间得遇斯等三者之出现是难

百十三

「诸比丘世间有三种人之存在云何为三种人耶

是容易被量难量不可量也

诸比丘谁是容易被量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具傲慢贡高轻躁饶舌谈散漫而失念不正知而心不定心散动放荡诸根诸比丘此说为容易被量之人

诸比丘谁是难量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人不傲慢不贡高不轻躁不饶舌不谈散漫正念正知而心定心专注以拥护诸根比丘众此说为难量之人

诸比丘又谁是不可量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比丘阿罗汉而漏尽也诸比丘此说为不可量之人诸比丘世中有此等三人存在也

百十四

[P.267]

「诸比丘于世中有三种人存在以谁为三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人完全超越色想故灭碍想不作意种种想有无边之空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彼即味著其〔静虑〕希求其〔静虑〕以其〔静虑〕而满足彼即立于其〔静虑〕信解其〔静虑〕多住其〔静虑〕不舍死而生于属空无边处天之同类中诸比丘属于空无边处天之寿是二万劫于中异生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之弟子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即于其中般涅槃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与有闻圣弟子之差別特相殊异〔异生〕是有趣生之事

诸比丘复次世有一类人全然超越空无边处而有无边之识如此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彼即味著于其〔静虑〕希求其〔静虑〕又以其〔静虑〕而满足彼即立于其〔静虑〕信解其〔静虑〕多住于其〔静虑〕不舍死而生于属识无边处天之同类中诸比丘属于识无边处天之寿量是四万劫于中异生是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弟子是在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即于其中般涅槃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与有闻[P.268]之圣弟子之差別[*]殊异〔异生〕是有趣生之事

诸比丘复次世有一类之人全然超过识无边处而无有物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彼即味著其〔静虑〕希求其〔静虑〕又以其〔静虑〕而满足彼即立于其〔静虑〕信解其〔静虑〕多住于其〔静虑〕不舍死而生于属无所有处天之同类中诸比丘属于无所有处天之寿量是六万劫于中异生是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之弟子是有寿而住尽彼等诸天之全寿量即在其中般涅槃诸比丘此是无闻之异生与有闻之圣弟子之差別[*]殊异〔异生〕是有趣生之事诸比丘此等三种人者存在于世间

百十五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云何为三缺损耶

是戒缺损心缺损见缺损

诸比丘何为戒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杀生取不与者行邪欲语虚诳语语离间语语麤恶语语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戒缺损

诸比丘何为心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贪求有嗔心诸比丘此说为心缺损

诸比丘何为见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有邪见颠倒见无施与无献供祀无烧供[P.269]善作与恶作之业果异熟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世中无自觉于此世及他世作证而能说示正行之有正行为之沙门婆罗门诸比丘此说为见缺损

诸比丘有情是戒缺损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处地狱诸比丘有情或心缺损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处地狱诸比丘有情或见缺损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处地狱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云何为三圆足耶

戒圆足心圆足见圆足是

诸比丘何为戒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离杀生离不与取离诸欲之邪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戒圆足

诸比丘何为心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贪求心不嗔诸比丘此说为心圆足

诸比丘何为见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正见不颠倒见言有施与有献供祀有烧供有善作与恶作业之果异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之有情世中有自觉于此世及他世作证而能说示正行之有正行之沙门婆罗门诸比丘此说为见圆足

[P.270]

诸比丘有情是戒圆足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诸比丘有情或是见圆足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诸比丘有情或是见圆足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世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

百十六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云何为三缺损耶

是戒缺损心缺损见缺损乃至〔复说百十五之一四〕

诸比丘譬如正确之骰子投之于上无论留在何处都能善为停留诸比丘正如是有情是戒缺损故或心缺损故或见缺损故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云何为三圆足耶

戒圆足乃至〔百十五之五~八〕

诸比丘譬如正确之骰子投之于上无论留在何处都能善为停留诸比丘正如是有情是戒圆足故或心圆足故或见圆足故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

百十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云何为三缺损耶

是业缺损活命缺损见缺损

诸比丘何为业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杀生及至〔百十五之一〕语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业缺损

诸比丘何为活命缺损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活命于邪由邪命而生存诸比丘此说为活命缺损

诸比丘何为见缺损耶

[P.271]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邪见颠倒见无施与无献供祀乃至〔百十五之三〕〔于世中〕无自觉于此世及他世作证而能说示〔正行之有正行为之沙门婆罗门〕诸比丘此说为见缺损诸比丘此等三者是缺损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云何为三圆足耶

是业圆足活命圆足见圆足

诸比丘何为业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离杀生乃至〔百十五之五〕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业圆足

诸比丘何为活命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正当活命由正命而生存诸比丘此说为活命圆足

诸比丘何为见圆足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正见不颠倒见有施与有献供祀乃至〔百十五之七〕世中有自觉于此世及他世作证而能说示〔正行之有正行之沙门婆罗门〕诸比丘此说为见圆足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

百十八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净云何为三清净耶

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诸比丘何为身清净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丘此说为身清净

诸比丘何为语清净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语清净

诸比丘何为意清净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不贪求心不嗔有正见诸比丘此说为意清净诸比丘

[P.272]此等三者是清净

百十九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净云何为三清净耶

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

诸比丘何为身清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非梵行诸比丘此说为身清净

诸比丘何为语清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语清净

诸比丘何为意清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若内有欲之欲即知我有内欲之欲内若无有欲之欲即知我无内欲之欲又若未生欲之欲生时即知其生若已生欲之欲断时即知其断于已断欲之欲知其当来不生

或若内有嗔者即知我有内之嗔或若内无嗔者即知我无内之嗔又未生之嗔生时即知其生已生之嗔断时知其断已断之嗔即知其当来不生

或若内有惛沈睡眠者即知我有内之惛忱睡眠或若内无惛沈睡眠者即知我无内之惛沈睡眠未生之惛沈睡眠生时即知其生已生之惛沈睡眠断时即知其断已断之惛沈睡眠即知其当来不生

或若内有掉举恶作者即知我有内之掉举恶作或若内无掉举恶作者即知我[P.273]无内之掉举恶作未生之掉举恶作生时即知其生已生之掉举恶作断时即知其断已断之掉举恶作即知其当来不生

或若内有疑者即知我有内疑或若内无疑者即知我无内疑未生之疑生时即知其生已生之疑断时即知其断已断之疑即知其当来不生诸比丘此即说为意清净诸比丘于此等三者是清净

身净语亦净     意净而无漏
净具足净者     即言洗除恶

百二十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寂默云何为三寂默耶

是身寂默语寂默意寂默

诸比丘何为身寂默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丘此说为身寂默

诸比丘何为语寂默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诸比丘此说为语寂默

诸比丘何为意寂默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漏尽而于现法自觉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说为意寂默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清净

身寂语亦寂     心寂而无漏
寂默之具足     人言一切断

[P.274]第三 拘尸那揭罗品

百二十一

一时世尊住在拘尸那揭罗之灵供处密林中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即答世尊云「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依止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其时长者或长者子近彼已将请待〔彼于〕翌日之餐食诸比丘比丘即欣诺彼于翌日于日前分著内衣被衣执钵至彼之长者或长者子住处至已坐于所设之席其时彼长者或长者子即亲手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彼使令饱比丘即谓『善哉此长者或长者子亲手以胜妙嚼食啖食满足我饱餐我』彼即更言『呜呼此长者或长者子当来亦亲手以如是胜妙之嚼食啖食来满足我饱餐我是其所望』于是彼即为其施食所结而失本心而耽著不见过患无离脱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其处起欲寻起恚寻起害寻诸比丘我说施与如是比丘者无有大果何以故诸比丘因比丘放逸而住故

诸比丘然而世有比丘依止于随一之村或邑而住其时长者或长者子近彼已将请待〔彼于〕翌日之餐食诸比丘比丘则欣诺彼于翌日于日前分著内衣被衣执钵到彼长者或长者子之住处到已坐于所设之座其时彼长者或长者子即亲自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彼使令饱比丘不谓『善哉此长者[P.275]或长者子亲手以以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我饱餐我』又彼不如是谓『呜呼此长者或长者子当来亦亲手以如是胜妙之嚼食啖食满足我使我饱餐是其所望』于是彼即不为其施食所结不失本心不耽著能见过患有离脱之想而受用彼即于彼处起离欲寻起无恚寻诸比丘我说施与如是比丘者有大果何以故诸比丘因为比丘是不放逸而住故也

百二十二

「诸比丘有嘲弄相斗相诤互以口剑相刺之比丘所住处诸比丘只思惟此处即与我不快何况住在〔其处〕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三法数数作三法

彼等断何种之三法

离欲寻无恚寻无害寻是彼等是断此等三寻

彼等数数作何种之三法耶

欲寻恚寻害寻是彼等是数数作此等三法

诸比丘有嘲弄相斗相诤互以口剑相刺之比丘所住处诸比丘只思惟此处即与我不愉快何况住在〔其处〕耶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三法数数作此等三法

诸比丘有和合庆慰不诤如乳水以亲爱之眼互为相见之比丘所住处诸比丘只往此处即与我愉快何况是思惟我对此作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三法数数作此等三法

[P.276]彼等断何种之三法耶

欲寻恚寻害寻是彼等断此等三法

彼等数数作何种之三法耶

数数作离欲寻乃至诸比丘互相和合庆慰所住之处诸比丘只往此处我即愉快何况是思惟我对此断定——彼等具寿必断此等三法数数作此等三法

百二十三

一时世尊住在毘舍离之瞿昙支提其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诸比丘即答应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我是觉了而后说法并非无觉了诸比丘我是说有缘之法并非是无缘诸比丘我是说有折伏之法并非无折伏诸比丘觉了而说法并非无觉了说有缘之法并非无缘说有折伏之法并非无折伏我应教授应教诫复次诸比丘汝等是喜足欢喜喜悦而说世尊是正自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行者」世尊说此彼等比丘众是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复次说此记说时一千世界震动

百二十四

一时世尊游行于拘萨罗人之间而入迦毘罗〔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闻世尊到达迦毘罗〔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立于一面世尊告立于一面之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去迦毘罗〔城〕去寻我等今日一日得以住之处

[P.277]「大德唯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答已即入迦毘罗〔城〕徧巡迦毘罗〔城〕于迦毘罗〔城〕亦不见世尊一日之间可住处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往诣世尊之处诣已白言世尊

「大德于迦毘罗〔城〕并无世尊今日一日得住之处大德有世尊昔之同梵行者巴朗岛卡拉马愿世尊今日即于彼之住处住一日

「去摩诃那摩设席」「大德唯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即答应世尊而往诣巴朗岛卡拉马之住处诣已设席已准备洗足水已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白世尊

「大德敷座已洗足水已备大德唯世尊知时

世尊即诣巴朗岛卡拉马[*]住处诣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洗两足时释迦族之摩诃那摩谓

「今非奉侍世尊之侧时世尊已疲倦我将于明日近侍世尊乃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释迦族之摩诃那摩过其夜后再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

「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种人之师云何为三之师耶

摩诃那摩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徧智不施设色之徧智不施设受之徧智[P.278]摩诃那摩复次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徧智施设色之徧智不施设受之徧智摩诃那摩复次世有一类之师施设欲之徧智施设色之徧智施设受之徧智摩诃那摩世有此等三种人之师摩诃那摩此等三师之归趣是一耶或多耶

如是说时巴朗岛卡拉马即语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

如是说时释尊即告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汝说是多」再度巴朗岛卡拉马语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再度世尊告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多」第三度巴朗岛卡拉马即语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一」第三度世尊告于释迦族之摩诃那摩曰「摩诃那摩汝说是多

时巴朗岛卡拉马[*]

「呜呼我在释迦族大尊贵之摩诃那摩面前受到沙门瞿昙乃至三次之辱我不如离去此迦毘罗〔城〕

巴朗岛卡拉马即离去迦毘罗〔城〕彼于离去迦毘罗〔城〕后唯此离去而不复返

百二十五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给孤独园时哈它卡天子于夜具极美之姿色照徧祗陀林各处诣世尊之处诣已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却惟有沈陷而不能站立犹如将苏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时随即沈渗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而唯陷沈却不能站立

[P.279]

世尊即告哈它卡天子曰「哈它卡汝应化作麤之自体

「大德唯然」哈它卡天子即答应世尊化作麤之自体问讯于世尊而坐于一面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哈它卡天子曰

「哈它卡往昔为人时汝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汝之所有否

「大德世尊往昔为人时我所有之法如今尚是我之所有亦有不为我所有之法大德犹如世尊今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臣外道弟子所围绕而住正如是大德我是为诸天子所围绕而住大德乃至从远方而来之诸天子亦言『我等欲于哈它卡天子前听法

大德我对三种法不饱死而不厌者云何为三法耶

大德我于见世尊之事不饱死而不厌大德我于听正法之事不饱死而不厌大德我于承事僧伽之事不饱死而不厌

大德我于此等三种法不饱死而不厌〔天子如是言〕

于何时见世尊     得饱足非梦
承事僧伽时     亦听正法时
学著增上戒     欣喜听正法
三法不饱足     无烦哈它卡

百二十六

一时世尊住波罗奈之仙人落处鹿苑世尊即于日前分著内衣执钵[P.280]为乞食而入于波罗奈世尊即在市场之匹拉卡树傍行乞见一比丘〔于静虑〕失爱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无法寂静心迷乱而诸根放荡见彼比丘〔世尊〕即曰

「比丘比丘汝勿为自身作吐出食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浸润之汝自身蝇不追随不随逐无有是处

彼比丘即从世尊之训诫而起厌离心其时世尊于波罗奈行乞已午后由乞食还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于此地在日前分著内衣执钵披衣为乞食而入波罗奈诸比丘我在牛市场之匹拉卡树傍行乞见一比丘〔于静虑〕失爱昧味著于外境失去正念不正知而无法寂静心迷乱而诸根放荡见已彼比丘我即作如是言

『比丘比丘汝勿为自身作吐出食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浸润之汝自身蝇不追随不随逐无有是处

诸比丘彼比丘受我之训诫即起厌离心

如是说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何为吐出食耶何为腥何为蝇耶

「比丘贪求是吐出食嗔恚是腥恶不善之寻是蝇比丘吐出被腥臭气所浸润之汝自身蝇不追随不追逐无有是处

[P.281]不护眼与耳     不作防诸根
基贪诸思惟     蝇则追随来
比丘吐出食     腥味之浸入
涅槃将遥远     唯受苦而已
于村或于林     不至己之寂
愚无智乃蝇     亦附随巡行
诸人具戒慧     如若寂静乐
蝇类则灭无     寂静乐于寝

百二十七

一时具寿阿那律来诣世尊所在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那律即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间以超人清净之天眼多见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大德成就何法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耶

「阿那律成就三种法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阿那律世间有女人于日前分时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于家日中时以嫉妬所缠之心住于家日后分时以欲贪所缠之心住于家阿那律成就此等三种法之女人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

百二十八

尔时具寿阿那律往诣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具寿舍利互相庆慰欢喜而为可[P.282]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具寿阿那律言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我于世间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千世〔界〕复次我之精进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轻安之身不躁动已定之心是专注然而我心是无取而不能解脱

「友阿那律汝思惟『我以超人清净之天眼见千世〔界〕』此是汝之慢友阿那律汝思惟复次我之精进是不怠已起之念不忘失轻安之身不躁动已定之心是专注此是汝〔心之〕掉动友阿那律汝思惟然而我心无取而不解脱此是汝之恶作具寿阿那律断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宜将心运于不死界

于是具寿阿那律即于后时断此等三法不思惟此等三法而将心运于不死界于是具寿阿那律即单独隐栖不放逸炽然心勤苦而住不久善男子于现法自觉已从家趣于无家之目的无上梵行之终末作证具足而住此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无再〔住于〕现状具其寿阿那律复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百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女人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婆罗门之真言是为所[P.283]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邪见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为所隐覆而有效果并非显露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云何为三光耶

诸比丘月轮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日轮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如来所说之法律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诸比丘此等三者是显露而光辉并非隐覆

百三十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种人云何为三种人耶

是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

诸比丘谁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其忿永附随于彼诸比丘譬如刻在岩石之字风或水亦不能速灭能永存正如是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此忿是永附随于彼诸比丘此说为喻作刻于岩石之人

诸比丘谁是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然而其忿不永附随于彼诸比丘譬如地上之书字风或水即能速灭不能永存正如是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数数起忿然而其忿是不能永附随于彼诸比丘此说为喻作书于地上之人

诸比丘谁是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人虽受剧烈言虽受麤言虽受不快之言仍然和合[P.284]欢喜诸比丘譬如水中之字是完全快速消失不永存正如是诸比丘世有一类人虽受剧烈言虽受麤言虽受不快之言然仍和合亲切欢喜诸比丘此是为喻作书于水上之人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三种人

第四 战士品

百三十一

「诸比丘成就三支之战士是适当于王堪为王所使用可算是王之股肱云何为三支耶

诸比丘世有战士能远射能不误能破大集团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战士是适当于王堪为王所使用可称是王之股肱

诸比丘正如是成就三支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云何为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能远射又能不误射能破大集团

诸比丘比丘是如何而能远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色——此非属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

将所有受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殊胜[P.285]有远或近之一切受——此非属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

将所有想的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想——此非属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

将所有行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行——此非属于我此并非是我此并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

将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殊胜所有远或近之一切识——此非属于我此非是我此非我之内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见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射远方

诸比丘比丘是如何能不误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而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不误射

诸比丘比丘是如何而能破大集团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能破大无明蕴诸比丘比丘是如是能破大集团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应受献食物乃至人之无上福田

百三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众会云何为三耶

以偽美所训练之众会以质问所训练之众会应意乐所训练之众会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之众会

[P.286]百三十三

「诸比丘成就三支之友者是可亲近云何为三友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能施难施者能作难作者能忍难忍者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支之友者是可亲近

百三十四

「诸比丘无论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决定性亦定而住一切行是无常如来以此现等觉现观现等觉已现观已即明了一切行是无常并叙说施设建立开启分別而彰显之

诸比丘无论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决定性亦定[*]而住一切行是苦如来以此现等觉现观现等觉已现观已即明了一切之行是苦并叙说施设建立开启分別而彰显

诸比丘无论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彼界法住性法决定性亦定[*]而住一切法是无我如来以此现等觉现观现等觉已现观已即明了一切法是无我并叙说施设建立开启分別而彰显

百三十五

[P.287]

「诸比丘譬如所有以丝所织之布中发褐是最下劣者诸比丘发褐是冷之时即冷煖之时即煖色恶而触之不快诸比丘正如是所有众多之沙门论师中末伽梨论是最恶诸比丘末伽梨痴人是如是说如是见无有业无有业果无有精进

诸比丘所有过去世之应供正自觉者世尊悉是业论者业果论者精进论者诸比丘末伽梨痴人遮止此等无有业无有业果无有精进

诸比丘所有未来世之应供正自觉者世尊悉是业论者业果论者精进论者诸比丘末伽梨痴人遮止此等无有业无有业果无有精进

诸比丘现在之我应供正自觉者是业论者业果论者精进论者末伽梨痴人亦遮止我〔之说〕无有业无有业果无有精进

诸比丘譬如在河口敷设网将会带来多鱼之损伤丧失诸比丘正如是末伽梨痴人宛如人之网生于世带来众多有情之损害损伤丧失

百三十六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云何为三圆足耶

信圆足戒圆足慧圆足是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圆足

百三十七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长云何为三增长耶

信增长戒增长慧增长是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增长

百三十八

「诸比丘我当说三种之未调马我当说三种之未调人谛听善作意之我当说」〔世尊说〕

「唯然大德」彼等比丘众则回答世尊世尊说曰

「诸比丘如何为三种之未调马耶

[P.288]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未调马具速疾具美色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是三种未调马

诸比丘如何是三种未调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未调人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有一类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未调人具速疾又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

诸比丘又如何是未调人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而知此是苦乃至如实而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说此为彼之〔智之〕速疾然而为问及胜法胜律却怖而不能答说此为无〔德之〕美色复次彼未得衣病缘药资具说此为彼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未调人是具有速疾而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

诸比丘如何是未调人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了知此是苦乃至了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此说

为彼之速疾诸比丘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P.289]然而彼未得衣病缘药资具此说为彼不具之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未调人是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与体壮

诸比丘如何是未调人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耶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了知此是苦乃至了知此是趣于灭苦之道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复次彼已得衣病缘药资具此说为彼之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未调人是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是三种未调人

诸比丘我当说三种良马〔当说〕三种人中之良马谛听善作意之我将说

彼等比丘众即回答世尊「唯然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云何为三种良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良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复次诸比丘众世间有一类良马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是三种良马

诸比丘谁是三种人中之良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中之良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次世间有一类人中之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复有一类人中之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

[P.290]

诸比丘如何是人中良马具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灭尽五顺下分结故成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从彼世〔界〕成为不退转者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即怖而不能答此说为彼无美色复次彼是不得衣病缘药资具此说为彼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人中良马是具有速疾不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

诸比丘如何是人中良马具速疾具美色而不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灭尽五顺下分结故成为化生者于彼处涅槃从彼世〔界〕成为不退转者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复次彼是不得衣资具此说为彼不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人中之良马是具速疾具美色不具身高与体壮

诸比丘如何是人中之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之乃至从彼世〔界〕成为不退转者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复次彼是得衣资具此说为彼之身高与体壮诸比丘如是人中之良马是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人中之良马

百三十九

「诸比丘我当说三种最良马又当说三种人中之最良马谛听善作意之我将说

[P.291]诸比丘如何为三种最良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最良马乃至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是三种最良马

诸比丘谁是三种人中之最良马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中之最良马乃至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乃至

诸比丘如何是人中之最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漏尽故于现法自觉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此说为彼之速疾复次为问及胜法胜律不怖而答此说为彼之美色复次彼是得衣病缘药资具此说为彼之身高与体壮诸比丘诸比丘如是人中之最良马具速疾又具美色又具身高与体壮诸比丘此等是人中三种之最良马

百四十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孔雀饲育处徧历者家于彼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众即应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是究竟终极人天中之最胜云何为三耶

是无学之戒蕴无学之定蕴无学之慧蕴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是究竟终结人天中之最胜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乃至是人中之最胜云何为三耶

[P.292]神通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得究竟安稳修究竟净行是究竟终极人天中之最胜

诸比丘成就三法而达于究竟边际乃至是人中之最胜云何为三耶正见正智正解脱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比丘是达于究竟边际乃至人天中之最胜

第五 吉祥品

百四十一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堕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不善身业不善语业不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

百四十二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有罪之身业有罪之语业有罪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无罪之身业罪之语业无罪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天国

[P.293]百四十三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不平等之身业不平等之语业不平等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乃至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乃至平等之身业平等之语业平等之意业

百四十四

乃至不净之身业不净之语业不净之意业是

乃至清净之身业清净之语业清净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被置之生于天国

百四十五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护被害受伤之自己是有罪又为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罪恶云何为三法耶

不善之身业乃至不善的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凡愚蒙昧不善士是保护被害受伤之自己是有罪又为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罪恶

诸比丘成就三法之智者贤明善士是保护不被害不受伤之自己又无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福云何为三法耶

是善之身业善之语业善之意业

百四十六

乃至有罪之身业有罪之语业有罪之意业是

乃至无罪之身业无罪之语业无罪之意业是

百四十七

乃至不平等之身业不平等之语业不平等之意业是

[P.294]乃至平等之身业平等之语业平等之意业是

百四十八

乃至不净之身业不净之语业不净之意业是

乃至清净之身业清净之语业清净之意业是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之智者贤明善士即保护不被害不受伤之自己又无罪又不被智者所非难又生多福

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三礼云何为三礼耶

意是诸比丘此等是三礼

百五十

「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前分时以身行妙行以语行妙行以意行妙行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前诸比丘凡是于日中分时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日中诸比丘凡是有情于日后分时以身行妙行乃至以意行妙行诸比丘彼等有情有善午后是

善所祭吉祥     昼善觉亦善
刹那须臾善     献供最胜行
身业是嫌荣     语业是嫌荣
心业是嫌荣     有求亦嫌荣
该荣者作已     彼等得荣盆
彼等得安乐     佛教中增长
汝等无病药     一切亲给与

第三竟小五十

[P.295]裸形品

百五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道云何为三道耶

深固道剧苦道中道是

诸比丘何为深固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一类人如是说如是见『诸欲无过失彼即堕落于诸欲中』诸比丘此说为深固道

诸比丘何为剧苦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一类人裸体而为〔人〕所厌弃之行舐手被呼唤而不来等待而不住不受持来之〔施食〕更不受所作之〔施食〕不应于请待不受从瓮口〔取出〕之施食不受从锅口〔取出之施食〕隔门阈不受〔施食〕隔杖不受〔施食〕隔棒不受〔施食〕两人食时不〔从其一人之施食〕受食不从妊妇受〔施食〕不从正在授乳妇人受〔施食〕不从在男子间之受妇人〔施食〕不受布告〔所得之施食〕不在狗居近处之所受〔施食〕不在蝇群行处受〔施食〕不受鱼不受肉不饮谷酒木酒谷类之酸粥由一家〔受食而还〕唯一搏〔而生〕或从二家〔受食而还〕唯二搏〔而生〕乃至从七家〔受食而还〕唯七搏〔而生〕以一碗而生以二碗而生乃至以七碗而生一日摄一食二日摄一食乃至七日摄一食如是于半月之间行循环而食彼食生菜食粟粒亦食野生之谷类亦食削皮之屑食亦食藓苔树脂亦食糠亦食被投弃之焦饭亦食折胡麻亦食草亦食牛粪亦食树林中之根或果食而生亦食落下之果实彼亦著麻衣亦著尸衣亦著杂衣亦著粪扫衣亦著树皮衣亦著鹿皮衣亦著裂开之鹿皮衣亦著结芳草衣亦著结树皮衣亦著结木屑衣亦著人发褐亦著尾毛褐亦著鸺[P.296]鹠翼衣拔须发勤于拔须发行直立而却座或蹲踞或修蹲踞之精勤或处荆棘之上或卧荆棘之床或修〔朝与日中〕与晚之〔三时〕入于水之行而住如是修以上多种类之身痛徧痛之行而住诸比丘此说为剧苦道

诸比丘以何为中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观身而住炽然正智而具念应除对世之贪与忧于心于受乃至于法循观法而住炽然正知而具念应除对世之贪与忧诸比丘此说为中道诸比丘此等即三种之道也

百五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道云何为三道耶

深固道剧苦道中道是

诸比丘何为深固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一〕诸比丘此说为深固道

诸比丘何为剧苦道耶

乃至〔百五十一之二〕诸比丘此说为剧苦道

诸比丘何为中道耶

诸比丘于世有比丘为欲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而策励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为欲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策励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为欲生未生之善法而策励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为欲住为不失为倍增为广大为修习为圆满已生之善法而策励而發勤而策心而修持乃至而修欲勤行成就神足而修精进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P.297]修信根修精进根修念根修定根修慧根乃至修信力修精进力修念力修定力修慧力修念觉支修择法觉支修精进觉支修喜觉支修轻安觉支修定觉支修舍觉支修正见修正思惟修正语修正业修正命修正勤修正念修正定诸比丘此说为中道诸比丘此即三种道

百五十三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云何为三法耶

自行杀生又劝他杀生又称赞杀生诸比丘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云何为三法耶

自行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又称赞离杀生事

百五十四

乃至自行取不与之物又劝他不与取又称赞不与取乃至自行离不与取又劝他人乃至称赞离不与取事

百五十五

[P.298]乃至自行于欲邪行又劝他于欲邪行又称赞于欲邪行乃至自行离于欲之邪行又劝他人离于欲之邪行又称赞离于欲之邪行

百五十六

乃至自行虚诳语又劝他虚诳语又称赞虚诳语乃至

自离虚诳语又劝他离虚诳语又称赞离虚诳语

百五十七

乃至自行离间语又劝他离间语又称赞离间语乃至自行离离间语又劝他离离间语又称赞离离间语

百五十八

乃至自行麤恶语又劝他麤恶语又称赞麤恶语乃至自行离麤恶语又劝他离麤恶语又称赞离麤恶语

百五十九

乃至自行杂秽语又劝他杂秽语又称赞杂秽语乃至自行离杂秽语又劝他离杂秽语又称赞离杂秽语

百六十

乃至自行贪又劝他贪又称赞贪乃至

自行不贪又劝他无贪又称赞无贪

[P.299]百六十一

乃至自行嗔又劝他嗔又称赞嗔乃至

自行不嗔又劝他无嗔又称赞无嗔

百六十二

乃至自行怀邪见又劝他邪见又称赞邪见乃至

自行怀正见又劝他正见又称赞正见成就此等三法者犹如为所牵连而置之生于天国

百六十三

「诸比丘为了知于贪应修三法云何为三法耶

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是诸比丘为了知于贪应修此三法

诸比丘为徧知于贪为徧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三法

为嗔乃至为痴为念为恨为恼为嫉为悭为诳为谄为傲为愤發为慢为过慢为憍为放逸为了知为徧知为徧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三法

世尊说此彼等比丘即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一集与二集与三集竟

[P.300]胜妙之增支部中显示最胜清净之一切智性有十一集由于摄句始知此等

一 第一集

女人之色男子之色及五盖无堪忍等之五与由无利〔所说之〕五心是〔第一~第四〕

芒污栴檀容易极光净思惟与他之二种能属〔第五~第六之七〕

能生失无利不失是四句之门此等一切转〔第六之八~第十之三二〕

非法非律不说不行第五之制轻〔犯〕麤重〔犯〕有残〔犯〕及悔除〔犯〕〔第十之三三~第十二〕

舍利弗并为第一无处无容厌背等之成满〔第十三~第十六〕

邪见即增未生之不善有情即是出不正法之事〔第十七~第十八之二〕他者有罪与网及不正于人中中〔国〕有智圣眼〔第十八之三~第十九之一之半

能持观察知义缘厌背舍离由食能说者由义味〔能说〕者二人二天并地狱二人二之傍生二饿鬼界于阎浮洲中应如是说〔第十九之一之半~二〕

林中托钵粪扫衣说法多闻长老之事服装二者〔第二十之一〕

眷属静虑〔念〕住觉支胜处解脱徧处〔第二十之一~七十二

[P.301]二种想随念静虑俱行相结合以及弹指大海厌背轻安不善及善〔第二十之七三~第二十一之五〕

无明慧分別通达四无碍解广〔第二十一之六~十之一分〕

大博广无广利及择〔第二十一之十之余〕

已食忽与忘却徧知作证〔第二十一之二~二二〕

二 第二集

精勤应痛惜通达黑白应入雨期觉支静虑诤论非法行一向不作善以及惑乱〔第一第二〕

愚人怀忿所说了义隐覆顺明分〔第三〕

不能尽报说何者应供养等心徒步之贼行及文〔第四〕

麤显不和合和合第五糟糠偽美重财不等非法非法说者〔第五〕

希有人被追悼值于塔婆二觉者三雷紧那罗出产又同住行〔第六〕

在家有染寂静〔第七〕

所有之有为解脱策励名〔第八~第九之三

[P.302]于有之见无惭恶言出犯善巧〔第九之四~至终〕

愚者所许非法非律所许非法非律是〔第十〕

净相于第五之凡愚及无忧为先所说之重麤重〔第十一〕

四种希求所损伤自心忿调伏徧舍受用等受用均布摄受摄益哀愍〔第十二第十三〕

覆护徧覆护徧寻徧寻性供养款待成满增长积集〔第十四〕

入定质直堪忍和顺不害二种根思择奢摩他清净不喜足以及失念之十五〔第十五〕

二种法有学以及彼与无罪与增乐异熟百恼害现前二种自恣应呵应责应驱摈容赦除却別住根本摩那埵许容〔第十六~第十七之半〕

三 第三集

愚人标识思惟非理不善有罪有恼害恶行垢〔一~十〕

高名应忆无希望转轮波制多那无戏论更有二种之得〔十一~二十〕

[P.303]身证病人大竭漏疮应亲近应厌弃华语人盲人以及覆〔二十一~三十〕

在梵天阿难舍利弗阿罗毘之〔王子〕天子二种王无苦增上之品〔三十一~四十〕

现前他人智者与持戒有为勇猛大贼此等为十〔四十一~五十〕

二种人婆罗门徧历者涅槃大家婆蹉种提坎那生闻伤歌逻〔第五十一~六十〕

外道怖畏耶那迦舍罗步羇舍子沙罗言依他宗者不善根以及布萨支此等为十〔六十一~七十〕

阐那阿时婆迦释迦族离系当劝导希望信行阿毘浮沙门良田跋耆子有学说三种有学二种学崩伽阇〔七十一~九十〕

必然远离第一众三种之骏马树皮衣一掬盐尘垢洗涤者黄金匠五十〔九十一~百〕

以前之徧求味著物号泣无三事之厌足二种屋尖顶二种缘更复二种〔缘〕〔百一~百十〕

[P.304]生于无幸处不可量无边处缺损正确二种清净与寂默品〔百十一~百二十〕

俱尸那揭罗嘲弄高它马卡巴朗岛哈它卡吐出食二种阿那律被隐覆刻于岩石此等为十〔百二十一~百三十〕

战士众会出世发褐圆足三种增长三种未调马孔雀饲育处品〔百三十一~百四十〕

不善有罪不平等不净于所害有四之午前品〔百四十一~百五十〕


校注

二【南传】~九请參照增一二(大二六〇七c以下) 故云云之一节是依暹本而加补 參照 A. III, 153; Itiv. 32 參照 puggalapaññatti 3, 1; 4, 19; s. III. 3, 1, 5 參照 S. vol. I, p. 94 「尚未灌顶」abhiseko anabhisitto-m-acalapatto 是依出在脚注之 ph 及暹本取其abhisekena anabhisitto acalapatto 者 參照增二一(大二六〇三C)Puggalapaññatti 2, 17 參照杂四七(大二三四 一b) 參照 A. vol. 2, p. 147 參照 S. vol. 5, p. 376 參照同上 Puggalapaññatti, 3, 2 參照同上 3, 5 參照同上 3, 13 參照同上 3, 14 參照同上 3, 4 「见之我见」底本初以 passaṁ后又改为 apassaṁ 反而是不可行 參照 puggalapaññatti, 3, 6 參照同上3, 7 「亦思惟中」底本虽将此一句用略字符号显示却不认为有其必要故译者遂将原文出示以下有[*]号者皆然 「亦思惟后」底本之有 na pariyosānaṁ manasikaroti 是 pariyosanaṁ pi manasikaroti之误 參照 A. vol, 63; S. vol. 4, p. 38; Itiv. p. 109 及今卷二集第四之二 「该」底本之 nāya naṁ 是根据暹本订正为 tāya 參照杂三五(大二二五五b)A. vl, 41 S. vol. 2, p. 252; M, vol. I, p. 483 參照 Sn. v. 1048(p. 201) 參照杂三五(大二二五五c) 此偈參照 Sn. v. 1106-7首之(欲之想)底本之 kāmacchandānaṁ 是与暹本同样应该作为 kāmasaññānaṁ 从注释文当很明确 「被切的多罗树之顶」tālā-vatthu-kataṁ 于注释是 tāla-vatthu viya kataṁ-是 vatthu(素材材料)之义取所伐倒之多罗树是树心被截断毕竟无再生芽之义tāla, tālā 亦是同义 參照增二八(大二六五〇a) 如底本在此处不可分节 此偈參照 S. vol. I, p. 212; Cv. p. 156 參照中一二(大一五〇三a)M. vol. 3, pp. 166, 179 「审问之云云」底本漏却以下数语依前之类文及暹本补充之samanujñitvā samanugāhitvā samanubhāsitvā tatiyaṁ devadūtaṁ 底本漏却 bhikkhave 一字 此偈參照杂四七(大二三四一b) 參照增二四(大二六二四b) 參照杂四〇(大二二九五c)別杂三(大二三八九a) 參照此偈 S. vol. I, p. 208 參照中二九(大一六〇七c)增一二(大二六〇八b)M. vol. I, P. 17 參照增一二(大二六〇八b)中二九(大一六〇七c) 底本将(行恶行已)之一句以略符表示却不见其要故今即不从此以下附[*]者亦然 此略字符是依据暹本者因合理故采用之 參照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六(大二六三九〇b) 「无有分」atamma yo 是依照暹本及 D. T. 读为 atammayo因为有分是在渴爱一切法中有其分故 參照四一~四二增一六(大二六二六a) 參照增一二(大二六〇七c) 參照增四八(大二八一二b) 底本于此用括弧施以标出此文但暹本却缺此故今不为译出 底本并无此「一」字但有次下之「二」字为译者私自加入者 參照五十一~五十二杂四二(大二三一〇b)杂五(大二四〇三b) 「一时住」此一句底本所无有今则依据暹本 參照 S. vol. 1. PP. 2, 55 「现世之身云云」底本虽作如散文之处理但颂文却是承续前偈者 參照別杂五(大二四〇三c) 「现世之身云云」底本虽作如散文之处理但颂文却是承续前偈者 「行恶行」底本是以略字符号代此句但以译者之所见并无必要故今则不从底本以下附以[*]记号表者亦然 栉比(kukkuṭa-sampātikā)是(鷄降落)之形容词是从一家之屋顶至另一家之屋顶鷄降落之意是形容家屋密集之状 參照杂四(大二二六a)別杂一三(大二四六五c)杂阿含经(大四九三b) 參照 S. vol. I, P. 139; A. vol. I. PP. 220, 291 參照 A. vol. 3, P. 214 參照五十八~五十九杂三一(大二二二三b) 參照 D. 13(汉译南传藏六三明经)D. 3, 3(同上阿摩昼经)Itiv. P. 98 真言(manta)是吠陀圣典(三吠陀及第五)就是将阿闼婆吠陀作为第四 语分別(akkharappabheda)声音学与训释学 「能语(pada)」能个別知道吠陀圣典之各语 參照三【南传】~五沙门果经九三九五及九七(汉译南传藏六沙门果经九三节以下) 參照 Itiv. P100 「非以言语他」惟言不含他之实质人则并非三明者 「钵供」(thālipāka)施与他众之食物 以下与前段相同只将婆罗门之名提坎那以生闻代之而已然则至底本一六七页四节之颂文之前其译文及颂文后之译文予以省略 參照 S. vol. 1, PP. 167; Itiv. P. 100 參照中三五(大一六五〇b) 多人福之道(anekasārīrikaṁ puññapaṭipadaṁ)一处虽有多人作施又使多人施多处作施或使多人作施或我予汝与汝施或命汝与汝施但总为多人福之道故 梵行之根底(brahmacariyogadha)梵行是阿罗汉道梵行之根底是涅槃 「上人法」(uttarimanussadhamma)十善业道以上之法 參照今卷三集一四〇之二及 D. 11, 3(汉译南传藏六一第七三章七四节以下) 「寻伺之声」底本虽 vitakka-vipphāra-saddaṁ但在暹本为 vitakka-vicāra-saddaṁ此用语因符号是顺于注释文故今则从暹本 「转于自在」底本之 va saṃvatteti 应如暹本作为 vasaṁ vattetīti 「等于幻」底本之 mayā-sah如暹本应作 māya-sah 參照中三(大一四三五a) 參照 M. vol. 2, P. 222S. vol. 1, P. 19; vol. 4 P. 230 「外道」是指六十二见 參照俱舍论一〇(大二九五三b) 參照 M. vol. 1, P. 265; S. vol. 2, P. 66; D, vol. 2, P. 63(南传藏七一四页以下) 參照杂二八(大二一九九b) 「对面云云」乃入定之预备位 參照杂三五(大二二五〇a)別杂一一(大二四四九b) 「徧历者众」paribbājako 是从于暹本之 paribbājakā以下倣此 參照中三(大一四三八b) 參照 A. vol. 2, P. 190 两者就是不造恶与造而不报之两者 「此之」底本之 ahaṁ 是前之类文及依据暹本作为 ayaṁ 「此有」以下之四句是如下苦谛集谛道谛灭谛 梵是最胜之义 參照中二九(大一六〇九a) 參照 M. vol. 1, P. 372 于以下之四句(一法)是如下之善法即圣道苦谛法一切不善法阿罗汉果法 恶之 dubbhaṭṭhe 是 bhas 之过去受动分词 bhāṣ+ta 加前接辞 dus 者 贪就是贪爱 贪就是悭贪 參照 A. vol. 2, P. 31 參照增二四(大二六二四b)中五五(大一七七〇) 是布萨斋日 「何物」就是连系之谓(并无任何之物)就是无连系之意即并无任何关系之义 「实语」底本之 sabbe 是如暹本作为 sacce 「梵」是指世尊 「弟子」是依据暹本之 sāvakasaṅgho 木酒原语为 meraya是以种种的根果之汁酝酿所造之酒 直译是「一食者」之义即将一日之食分为午前与午后而只指其午前之食事并非从朝至正午不问其食几次之意 从正午至日没之食名为非时食 「背驰之事」是 visūka 之译Nyāṇatiloka 译为 Schaustellung 又 Rhys Davids 之字典有 show(asfair)亦非正确注释有 sāsanassa ananulomattā visūkaṁ paccanikabhūtaṁ是从雅语之 viṣūc(向两方)所造者即「不向一方不随顺」 參照十六大国 A. vol. 4, P. 252 參照二一~二三杂三一(大二二一九b) 參照 A. vol. 4, P. 254 「床」有一拳或一肘脚之低床 「探究」底本是 dukkhantaguṇaṁ今即采暹罗本之 dukkhantāguṇā 生色就是黄金之一种是指有佛之皮肤色者 「蚁」底本之 hāṭakan 是不作调依据暹罗本读为 haṭakaṁ 參照杂三五(大二二五一b)別杂一一(大二四五一a) 「过患」底本之 ādinava 是 ādllnava 之误植 參照 S. vol, 4. P. 253 「百法」saddhammukkaṁsanā 应如暹本作为 sadhammuk 「阿难」底本之 Ānando 是 Ānanda 之误植 參照杂三三(大二二三八c)別杂八(大二四三三c) 參照杂二一(大二一四七c)參照 參照 A. vol. 4, P. 429 「来观」具有可能之示言(来而作观)义 「无漏」底本之 ānāsavaṁ 是 anāsavaṁ 之误植 參照增二一(大二六〇三a) 底本之(善说)之前有 supaṭipanno 之语应予祛除暹罗本则无 「世尊之云云」此一句是从暹本所补 「变异」底本之 anathattaṁ 应如暹本作为 aññathattaṁ 參照增二三(大二六一三b)杂三八(大二二七八c) 「根香」底本之 mālagandho 是与暹本同样读为 mūlagandho 參照 Dhp. 54 栴檀多揭罗是香木摩利迦是有芳香之华之名 「善士」底本之 suppuriso 是 sappuriso 之误植 參照杂一六(大二一一一c) 「得闻」底本之 sutaṁ 应作为 sutā暹本亦同 「或是」虽删除底本之 vā但从意义上看皆如诸本之所一致者以此应将此语存置 「或是」依据暹本且顺前之语法应加 vā 以读之 參照杂二九(大二二一二b) 參照杂一六(大二五七九b) 參照杂二九(大二二一二a) 「学」底本即脱 sikkha 之语 參照杂二九(大二二一二c) 「一百五十余之学处」比丘之学处全部有二百七十七项但此时即尚未全备制定者只此而已 「断」与暹本同样加入 pahānā 为妥当其次有[*]者亦然 「事」底本之 tvam 即与暹本同样作为tam为可 「不」底本之 nakāsi 是 nâkāsi 之误 參照杂二六(大二一八二a)及同二九(同上二一一c)Itiv. 62 & 102 「灭尽之第一智」圣道相应之智谓起于第一 「由其直有(复)智」系指第四道智无间而起阿罗汉果 「其智已解脱之人」由阿罗汉果而解脱之人 參照八五~八六杂二九(大二二一〇b) 底本即重复一切 sabbam与暹本同须删除去一 參照「细随细之学处」D. 16, 6, 3(汉译南传藏七长部经典二大般涅槃经第六诵品) 「学处」底本之 sikkhapadāni 是暹本 sikkhāpadāni 之误植 「根本之净行」底本之 ādibrahmacariyikāni 应与暹本同样作为 ādibrahmacriyakāni 參照 S. vol. 5, P. 376 「贪」底本之 raga 是 rāga 之误植以下有[*]者亦尔 「唐捐」底本之 avajjhāni 应与暹本同样作为 avañjhāni以下亦倣此 「或是」底本之 va 是 va. N 误植 參照杂二九(大二二一〇b) 「损害」底本之 upahaccā-p 应与暹本同样作为 upahacca-p 「天中」底本之 dve 是 deve 之误植 參照杂二九及三〇(大二二一〇a及二一三c) 參照杂二九(大二二一〇a) 底本之 adhisīlam adhicittān ca 与暹本同样为调律应删去 ca 參照杂三〇(大二二一三a) 「圣者之律」ariyassa vinaya 是指佛教 「增事」vuddhi 是他宗教所无法见到之佛教特色之意义 「明后日」底本之 uttarass'eva 是与暹本同样作为 uttarasve 參照 Cv. 7. 1, 2; S. 2. 3. 9 「收割」底本 vapāpeyya 应如缅甸本读为 lavāpeyya以下倣此 參照今卷二集五之二及三 「堕落事」vokkamana 即五盖之谓 「不诤」底本即脱漏 avivadamānā请看底本页之最后行暹本亦如是 以上參照 Mv. 7. 15, 13 參照九十四~九十六杂三三(大二二三三c)別杂八(大二四二九a)A. vol. 2, P. 250 「微细」底本之 amumattesu 是 anuṁattesu 之误植 「不转生法」底本之 anavattidhammo 是 anav 之误植 參照 Puggalapaññatti 3, 10 參照同上 3. 11 迦尸迦衣就是迦尸国产之绵系所编织之布而作之衣 「妙色」底本之 savaṇṇatāya 与暹本同样应作为 suvaṇṇatāya请看上第八行 「复」底本之 pan'assa 是和暹本相同只是要读为 pana 请參改前同样结构之处 參照中三(大一四三三a) 「言」底本之 vadeyyā 是 vadeyya 之误 「随著」底本虽作 yathā 之一字但是应随从底本二五三页第十三行之同文及暹本读为yathā yathā 「无量」由于善能作量无贪等而有斯名 「恶业」底本虽作为 pāpaṁ但今即依暹本读为 pāpakammaṁ 请參考前后类文 參照一~五杂四七(大二三四二a) 「灶」底本暹本同样为 musāyaṁ译者不知其意义今认为是 ukkāyaṁ 之误写所起之过请參照底本二一〇页第三一行 「犹未镕云云」底本之 dhantaṁ sandhantaṁ 是根据暹本读为 adhantaṁ asandhantaṁ 「堪忍」底本之 kamanīyaṁ 是与暹本同样读为 kammaniyaṁ 请看底本下第六行 「不适」底本之 sammā 之直前应如暹本加入 na ca 二字 「亲里寻」底本及暹本皆是 jātivitakko 是根据其注释作为 ñātivitakko 參照 M. vol. 1, P. 33; A. vol. 5, P. 131 參照一三~一四杂四七(大二三四一b) 「金鑛」底本之 jāturūpaṁ 是 jātarūpaṁ 之误植 參照 M. vol. 1, P. 17一~二是 S. 22. 26; 35. 13, 14; 14, 31 參照 Mahāvagga 1. 6. 27-29 參照三【南传】~四 S. 22. 27; 35. 15, 16; 14. 32 「我是」根据暹本加入 me 字而读请看与前节相同之结构 「狂气之所作」底本之 ummatikam 是根据暹本应读为 ummattakam 參照增二二(大二六〇八c) 「不失本性」底本之 vyāpannaṁ 是 avyapannaṁ 之误植 「业」根据暹本加入 kammānaṁ 读次下之[*]符号亦尔 「缘」底本之 didānāni 是 nidānaṁ 之误植 「比丘众」根据暹本应加入 bhikkhave 之语以读 「无嗔」底本之 adoso pakataṁ 是 adosapakataṁ 之误植 「所谓」底本之 so 是根据暹本应读为 yo次下之[*]符号亦尔 「避」底本 abhinivaddheti 应如暹本作为 abhinivajjeti次句之 abhinivaddhetvā 亦与前同理作为 abhinivajjetvā次下之[*]符号亦尔 參照 Puggalapaññatti 3. 12 參照 A. vol. 2, P. 128 「特相」底本之 adhippāyoso 应如暹本作为 adhippāyaso 其注即作 adhippāyāso两者皆可用此为来自雅语之 adhi+prāyas 者prāyasya 亦须參改下之[*]符号印亦尔 參改 Puggalapaññatti 2. 9 & 19 「此世无」就是对住于他世者而言此世无 「他世无」就是对住于此世者而言他世无 「正确」者为六面完具者 「圆足故」底本之 sampadā hetu 应作 sampadā-hetu 「云言」底本之 pavedenti 依据前之同文及暹本应作为 pavedentiti下之[*]亦尔 「有一类」依据前后之类文及暹本可知底本则脱漏 ekacco 之语 底本存有之「离」之语与次下之语间之点线是不必要 「我是云云」底本暹本虽同为 sanidānāhaṁ但根据觉音之注即应读为 sanidānamahaṁ 「巴朗岛卡拉马」底本虽为 Bharaṇḍukassa但暹本即 Bharandussa 与前所云之 Bharaṇḍu 相合以下之[*]亦尔 參照杂二 二(大一五九a)別杂九(大二四四二a) 「极美之姿色」底本之 abhikkhantavaṇṇā 应如暹本作为 abhikkhantavaṇṇano 底本 Bhagavato 前之 nāhaṁ 是不成其格调应依暹本删除又同行之 tittiṁ ajjha 应如暹本之采作 titti addhā但无否定之语气故而不成意义故今即稍为改其形式读为titti n'addhā 「增上戒」底本之 adhisīle 根据暹本应作为 adhisīlaṁ 參照杂三九(大二二八三a)別杂一(大二三八〇b) 「林」底本之 raññe vā 是不成其格调应如暹本可作无此字 「己之寂」底本之 sammattano 应如暹本读为 samam attano 「巡行」底本之 pareti 应如暹本作 careti如此可与注释文相合 參照增二二(大二六〇八c)S. vol. 5, P. 294 參照增二二(大二六〇七b) 「云何为」底本之 kattamāni乃 katamāni 之误植 「诸比丘」依据暹本应加 bhikkhave 之语 參照 Puggalapaññatti 3. 9 參照 A. vol. 2, P. 170 「不误」底本之 akkhaṅa 是 akkhaṇa 之误植 「所有」准于前之数例又根据暹本认为底本是漏脱了 ye 之语故今在此补充 「以偽美受训练」底本之 ukkācita vinītā 应如暹本合成为 ukkacitavinītā 「以质问受训练」之 paripucchā vinītā 亦准前 參照 S. 12. 20 & 22. 90杂一〇(大二六六b) 「定之」底本之 va 是取自暹本之 va' 次下之[*]符号亦尔 參照 A. vol. 2, P. 66 百三十七底本在此处虽不分段章然据出于卷末之摄句今作改 百三十八底本虽为百三十七然基于前述之理由今即如样作改參照杂三二(大二二三二b)別杂八(大二四二八b) 「彼等」底本虽作 bhikkhave然意义不通顺应如暹本之有 te 參照 A. vol. 4, P. 398 「胜律」底本之 abhivinayo 应如暹本之作为 abhivinaye 「病缘药」底本是漏脱 gilāna 之语 「五」底本是将此以后作为百三十八将今之五作一于顺序虽倣此但是比照卷末之摄句不在此处分段章五-九是參照杂三二(大二二三二c)別杂八(大二四二八c) 在(人中之良马)之前之 bhikkhu 之语是据前后之类文及暹本可予删除 參照杂三三(大二二三三b)別杂(大二四二九a)今卷三集之九二及一三一 參照 A. vol. 5. P. 327今卷(三集)之六十之四 「此等之」底本之 imc 是 imehi 之误植 「得」底本之 labhat'应如暹本之作 labhant' 「利」底本之 attha laddha 应如暹本之作为 attha-laddhā 「与」应如暹本在 doso 之后该有 ti 參照南传藏六二三七页 「布告」底本之 sankittisu 应如暹本之作 sankittīsu 「循环」就是一日一次二日一次七日一次半月一次受食而食 參照 S. 2. 17; vol. 5, P. 141 「修念力」于底本虽遗脱依暹本补译 參照增二四(大二六三〇b)S. vol. 4, P. 360 「發修思惟」底本之 āsave bhavamanasā 读为 āsevā bhāva-mānasā 「他之二之能属」底本之 bhāgīhi apare duve 是否为 bhāgīhi apara-dvīhi 底本虽作六但衡其意义遂订正为七 「四句之门」将底本之 mukha ete caturo 试读为 mukhāni etāni 而译之 「不善」底本之 ca kusalaṁ 读为 câkusalaṁ 「有情为云云」此句似乎有误 「他之者」不明 底本之 nadvassaṁ 之义费解 「圣眼」底本之 viññātariyena 读为 viññātâriyena 「十九」底本虽有十八之十六但是检其文义应作如是 dassaṁ saggo 之义费解 「舍离」底本之 vassaggārammaṇena 应读为 vavassagg 于底本是单有十九而已 「眷属」眷属之 一应属于二十之一者 「七十二」底本是六十三 「随念」anussate 之义如何 「静虑」底本虽作 jhānāsahagatehi但先前之文是作为 jhāna-sahagataṁ 「结合及弹指」文是如此 「慧之分別」底本虽作 pañña pabhedo但应依先前之文读为 paññā-pabhedo 「四之无碍解」虽作为 paṭisambhidā caturo 但由于关系著 paṭisambhidā所以应否作为 catasso 「应入」文即如是 「诤论」底本作为 desanā-vikaraṇena 是 desanādhikaraṇena 之误 「徒步之贼」底本之 caraṇaka-coro 之义不明 「非法说者」底本之 adhammādī 应是 adhammavādī 底本是单独作为八并不言(第九之三)依先前之文乃作如此改正 底本单为(九) 「人云云」此节误字颇多无由判读 底本即作 vitthogo duttappa 「四希望」底本虽作 āyācani cattāro但今即认是 āyācanāni cattāri 之误 「忿调伏」底本之作 sacittako vā vinaye 是依先文假设为 sacitta-kodha-vinayo 底本即作 kaveyyaṁ 「异熟」底本虽作 vivekaṁ 却如出版者之想像而读为 vipākaṁ以下至(现前)文意不明 以下之 uddāna 是出于暹本而成为全部之颂文底本语句之可疑处是尽可能依暹本改正 「思惟」暹本即作为 cintā 「无戏论」暹本即作 apaṇṇakattā 「漏疮」底本之 arūko 是依前文视为 aruko暹本即作 vajirena 「厌弃」暹本是 jīguccha「for jīguccha 「覆」暹本是 avakujjita 「品」暹本无 「他人」暹本即作 paresaṁ 「转」暹本作为 paccaya-vattaṁ而且是放在 paresaṁ 之前 「十」暹本作为 ekārasa「十一」 「不善根」底本之 akusulamūla 是 akusalamūla 之误植 「又说三种有学」底本虽作为 pañca masāyo ca sādhikā vuttā 却意不明今暂依暹本tayo ca sekhino vuttā 「崩伽阇」取自暹本之 paṅkadhena 「树皮衣」依先前之文即(树皮衣)是在(衣)之次前 「无幸处」底本之 apāyikā 是 āpāyikā 之误 「善」底本之 sukha在暹本即作为 sv依先前之本文看来而采用此形
[A1] 陀罗【CB】罗陀【南传】
[A2] 以下疑有缺漏
[A3] 裟【CB】娑【南传】
[A4] 以下疑有缺漏
[A5] [-]【CB】不【南传】
[A6] 耳【CB】耶【南传】
[A7] 好【CB】孪【南传】(cf. N19n0007_p0268a09)
[A8] 供【CB】无【南传】(cf. N19n0007_p0241a06)
[A9] 逝【CB】近【南传】(cf. N19n0007_p0241a06)
[A10] 后【CB】[-]【南传】(cf. N19n0007_p0188a08)
[A11] 午【CB】什【南传】
[A12] 之【CB】我【南传】
[A13] [-]【CB】婆【南传】
[A14] 检【CB】[-]【南传】(cf. N19n0007_p0267a01)
[A15] 垂【CB】[-]【南传】
[A16] 深【CB】[-]【南传】
[A17] 致【CB】玫【南传】
[A18] 与【CB】[-]【南传】(cf. N19n0007_p0270a09)
[A19] 伽【CB】加【南传】
[A20] 智【CB】借【南传】
[A21] 则【CB】即【南传】(cf. N19n0007_p0273a13)
[A22] 嗔【CB】[-]【南传】(cf. N19n0007_p0270a01)
[A23] 所【CB】匠【南传】
[A24] 已【CB】己【南传】
[A25] 孙【CB】鲧【南传】
[A26] 迦【CB】[-]【南传】
[A27] 孙【CB】鲧【南传】
[A28] 杀【CB】[-]【南传】(cf. N19n0007_p0276a14)
[A29] 沙【CB】吵【南传】
[A30] 掘【CB】堀【南传】
[A31] 根【CB】村【南传】
[A32] 此【CB】[-]【南传】(cf. N19n0007_p0301a05)
[A33] 三【CB】[-]【南传】(cf. N19n0007_p0316a05)
[A34] 知【CB】智【南传】(cf. N19n0007_p0091a04)
[A35] [-]【CB】正确说明【南传】
[A36] 千四【CB】四千【南传】(cf. T02n0125_p0590b11)
[A37] 千四【CB】四千【南传】(cf. T02n0125_p0590b11)
[A38] [-]【CB】千四大【南传】(cf. T02n0125_p0590b11)
[A39] [-]【CB】王【南传】(cf. T02n0125_p0590b11)
[A40] 阇【CB】阁【南传】
[A41] 跏【CB】伽【南传】
[A42] [-]【CB】雨【南传】
[A43] 何【CB】合【南传】
[A44] 俱【CB】[-]【南传】(cf. N19n0007_p0372a01)
[A45] 现在【CB】过去【南传】
[A46] 弗【CB】佛【南传】
[A47] [-]【CB】之【南传】
[A48] [-]【CB】之【南传】
[A49] [-]【CB】之【南传】
[A50] 末【CB】未【南传】
[A51] 不得【CB】[-]【南传】
[A52] [-]【CB】得【南传】
[A53] 具【CB】见【南传】
[A54] [-]【CB】无【南传】
[A55] 得【CB】[-]【南传】
[A56] [-]【CB】得【南传】
[A57]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A58] 罪【CB】置【南传】
[A59] 胡【CB】故【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支部经典(卷3)
关闭
增支部经典(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