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十 集
第一 功德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善戒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
「大德!又,不悔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
「大德!又,欢悦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
「大德!又,喜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
「大德!又,止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
「大德!又,乐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
「大德!又,定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P.2]「阿难!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知见为功德。」
「大德!又,如实智见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如实智见者,以厌离为义,以厌离为功德。」
「大德!又,厌离者,以何为义,以何为功德耶?」
「阿难!厌离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
二
阿难!如是,善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智见为功德;如实智见者,以厌离为义,以厌离为功德;厌离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阿难!如是,善戒者,次第而趣于最胜。」
一
「诸比丘!持戒、具戒者,不可思『我欲得不悔』。诸比丘!法尔,持戒、具戒者得不悔。
诸比丘!不悔者,不可思『我欲得欢悦』。诸比丘!法尔,不悔者得欢悦。
[P.3]诸比丘!欢悦者,不可思『我欲得喜』。诸比丘!法尔,欢悦者得喜。
诸比丘!喜意者,不可思『我欲得止身』。诸比丘!法尔,喜意者于身得止。
诸比丘!止身者,不可思『我欲觉乐』。诸比丘!法尔,止身者觉乐。
诸比丘!乐者,不可思『我欲得定心』。诸比丘!法尔,乐者得定心。
诸比丘!得定者,不可思『我欲如实知见』。诸比丘!法尔,得定者如实知见。
诸比丘!如实知见者,不可思『我欲厌离』。诸比丘!法尔,如实知见者厌离。
诸比丘!厌离者,不可思『我欲现证解脱智见』。诸比丘!法尔,厌离者现证解脱智见。
二
诸比丘!如是,厌离者,以解脱智见为义,以解脱智见为功德;如实智见者,以厌离为义,以厌离为功德;定者,以如实智见为义,以如实智见为功德;乐者,以定为义,以定为功德;止者,以乐为义,以乐为功德;喜者,以止为义,以止为功德;欢悦者,以喜为义,以喜为功德;不悔者,以欢悦为义,以欢悦为功德;善[P.4]戒者,以不悔为义,以不悔为功德。诸比丘!如是,法者生法,法者圆满其法,令从此岸至彼岸。」
一
「诸比丘!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诸比丘!譬如若坏树、枝叶,其幼芽不能圆满,皮、肤、心不能圆满。诸比丘!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诸比丘!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P.5]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诸比丘!譬如若能具足树、枝叶,其幼芽圆满,皮、肤、心圆满。诸比丘!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一
具寿舍利弗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坏树、枝叶,其幼芽不能圆满,皮、肤、心不能圆满。友等!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树、枝叶,其幼芽圆满,皮、肤、心圆满。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一
具寿阿难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友等!譬如若坏树、枝叶,其幼芽不能圆满,皮、肤、心不能圆满。友等!如是,破戒、坏戒者,害不悔之所依,无不悔坏不悔者,〔害欢悦之所依,无欢悦坏欢悦者害喜之所依,无喜坏喜者,害止之所依,无止坏止者,害乐之所依,无乐坏乐者,害正定之所依,无正定坏正定者,害如实智见之所依,无如实智见坏如实智见者,害厌离之所依,无厌离坏厌离者,〕害解脱智见之所依。
二
友等!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P.7]友等!譬如若能具足树、枝叶,其幼芽则能圆满,皮、肤、心则能圆满。友等!如是,持戒、具戒者,具足不悔之所依,有不悔具足不悔者,〔具足欢悦之所依,有欢悦具足欢悦者,具足喜之所依,有喜具足喜者,具足止之所依,有止具足止者,具足乐之所依,有乐具足乐者,具足正定之所依,有正定具足正定者,具足如实智见之所依,有如实智见具足如实智见者,具足厌离之所依,有厌离具足厌离者,〕具足解脱智见之所依。」
一
尔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阿难!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P.8]二
「大德!云何为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阿难!此处有比丘者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此乃殊妙。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阿难!若如是,比丘则获得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一
尔时,具寿阿难,到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相俱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对具寿舍利弗言:
「友舍利弗!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P.9]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友阿难!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二
「友舍利弗!云何为比丘者获得如是三昧耶?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友阿难!尔时,我住舍卫国之安陀林,入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而有想。』」
三
「具寿舍利弗,当时,以何为想耶?」
「友!于我『有灭乃涅槃,有灭乃涅槃』之想生起,或想息灭。友!譬如一团火燃烧之时,或焰生,或焰灭。友!如是,于我『有灭乃涅槃,有灭乃涅槃』之想生起,[P.10]或想息灭。友!其时,我乃以『有灭乃涅槃,有灭乃涅槃』为想。」
一
「诸比丘!有信而无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则此分圆满。
二
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不能法说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为法说者而不以众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不说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于众中说法而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于众中说法而持律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于众中说法而持律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而不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而于边陬起卧?』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而于边陬起卧,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不能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边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卧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非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P.11]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依诸漏尽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边陬起卧,随乐欲而得无艰难、无梗涩之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依诸漏尽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为普端严,一切相圆满者。」
一
「诸比丘!有信而无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则此分圆满。
二
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闻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不能法说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不以众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应思惟:『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不于众中说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不持律者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众中说法,为持律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不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界境,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不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则此分圆满。
[P.12]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非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为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住于阿练若于边陬起卧,超色而为无色,触身于寂静解脱而住,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为普端严一切相圆满者。」
十 明
[P.13]一
「诸比丘!有信而无戒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则此分圆满。
二
诸比丘!有信有戒而不有多闻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不能说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不以众为境界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不于众中说法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不持律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而不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于彼处,我名者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自彼处没而往生于彼处;于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自彼处没而来生于彼处。』〕如是而不随念种种之宿住与其相状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无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无而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念……乃至……随念……,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嗟夫!此诸有情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取邪见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夫!又此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取正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善趣、天世。』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不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无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则而圆满此分。
诸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念……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非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不住之〔比丘。彼者此分不圆满。彼当念:『云何我得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P.14]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而圆满此分。诸比丘!比丘若有信有戒,有多闻而为法说者,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为持律者,〔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随念〔……〕,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则此分圆满。
诸比丘!成就此十法之比丘,为普端严一切相圆满者。」
第一 功德品〔毕〕
摄颂曰:
[P.15]第二 救护品
十一 坐卧处
一
「诸比丘!五分成就之比丘若能亲附、亲近于五分成就之坐卧处,则不久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
诸比丘!何等为比丘五分成就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有信而信如来之菩提,即:『此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少病、少恼而能平等消化成就腹脏,不过于冷,不过于暖,中庸而堪于精勤。无谄、无诳而于师、贤者、同梵行者,如实表示自己。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轭。具慧之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五分成就。
诸比丘!复次,何等为坐卧处五分成就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坐卧处,不过于远,不过于近,便于往来。昼时少喧闹,夜时少音声。少虻、蚊、风、热、蛇之触。又,若能住于其坐卧处,则劳苦少而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又,长老比丘住其坐卧处,多闻而通阿含,持法,持律,[P.16]持摩夷(本母),于此,时时亲近请问而言:『大德!此为云何,此义为云何?』彼等具寿者为其开示所未开,显示所未显,于种种疑惑之法除疑惑。
诸比丘!如是为坐卧处五分成就。
诸比丘!若五分成就之比丘亲附、亲近于五分成就之坐卧处,则不久依诸漏尽,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
十二 分
一
「诸比丘!若舍弃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于此法、律则称之为独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舍弃五分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欲贪,断嗔恚,断惛眠,断掉悔,断犹豫。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舍弃五分。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成就五分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成就无学之戒蕴,成就无学之定蕴,成就无学之慧蕴,成就无学之解脱蕴,成就无学之解脱智见蕴。
诸比丘!如是为比丘成就五分。
诸比丘!若舍弃五分而能成就五分之比丘,于此法、律则称之为独存、〔梵行〕已住、最上人。」
十三 结
一
「诸比丘!有十结。何等为十结耶?
二
即:五顺下分结与五顺上分结。
三
即:有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嗔恚。
此为五顺下分结。
四
即: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此为五顺上分结。
诸比丘!此为十结。」
一
「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未断五种心荒芜,未截五种心缚者,则昼夜来到,善法之损灭是可预期,不可〔预期〕增长。
云何为未断五种心荒芜耶?
[P.18]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师。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师,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一之心荒芜。
三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法。〔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法,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二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僧。〔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僧,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三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学。〔诸比丘!比丘若疑、惑、不信解、不净信其学,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四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怒、不欢、心激、荒于同梵行者。诸比丘!比丘若怒、不欢、心激、荒于同梵行者,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断第五种心荒芜。
若如是者,则未断五种心荒芜。
云何为未截五种心缚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一之心缚。
五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身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身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二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三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随欲而食满腹已,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诸比丘!比丘若随欲而食满腹已,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四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诸比丘!比丘若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为『我依此戒、[P.19]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其心则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不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乃未截第五种心缚。
若如是者,则未截五种心缚。
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未断此五种心荒芜,未截此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损减是可预期,不可〔预期〕增长。诸比丘!譬如月于黑分,昼夜来到,则色损减,圆损减,光损减,广袤损减。诸比丘!如是,比丘、比丘尼若未断此五种心荒芜,未截此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损减是可预期,不可〔预期〕增长。
六
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已断此五种心荒芜,已截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
云何为已断五种心荒芜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对师不疑、不惑、信解、净信。诸比丘!比丘若对师不疑、不惑、信解、净信,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一之心荒芜。
八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对法不疑、〔不惑、信解、净信。诸比丘!比丘若对法不疑、不惑、信解、净信,其心则倾于炽然、勤行、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二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对僧不疑、〔不惑、信解、净信。诸比丘!比丘若对僧不疑、不惑、信解、净信,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三之心荒芜。
[P.20]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对学不疑、〔不惑、信解、净信。诸比丘!比丘若对学不疑、不惑、信解、净信,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四之心荒芜。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对于同梵行者不怒、欢喜、不心激、不荒。诸比丘!比丘若对于同梵行者不怒、〔欢喜、不心激、不荒,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断第五种心荒芜。
若如是,则已断五种心荒芜。
云何为已善截五种心缚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于欲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欲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一之心缚。
一〇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身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身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二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色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诸比丘!比丘若于色而离贪、离欲、离爱、离渴、离恼、离渴爱,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三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随欲而食满腹已,不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诸比丘!比丘若随欲而食满腹已,不耽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四之心缚。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不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诸比丘!比丘若誓愿随一之天众而行梵行,不为『我依此戒、禁、苦行、梵行而为天或随一天』,其心则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其心若倾于炽然、勤修、常行、精勤者,则彼已善截第五种心缚。
若如是,则已善截五种心缚。
[P.21]诸比丘!比丘、比丘尼者若已断此五种心荒芜,善截此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诸比丘!譬如月于白分,昼夜来到,则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诸比丘!如是,比丘、比丘尼若已断此五种心荒芜,善截此五种心缚,则昼夜来到,善法之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
十五 不放逸
一
「诸比丘!于诸种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之有情,说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二
诸比丘!譬如一切以步行为生类之足迹者能摄于象迹,说象迹为其最上,此乃大之故。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一切重阁之重簷者向于屋顶,趣于屋顶,集于屋顶,说屋顶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P.22]诸比丘!譬如诸根香之中,说随时檀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诸核香之中,说赤檀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如诸华香之中,说夏生花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一切之小王者随属于转轮王,说转轮王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一切星辰之光明者不足于月光之十六分之一,说月光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即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秋时,空豁无云之时,日升于苍天,除一切虚空之暗冥,辉热而照。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诸比丘!譬如一切之大河、恒河、夜摩那河、阿夷罗跋提河、舍劳浮河、摩企河向于海,趣于海,注于海,入于海,说海为其最上。诸比丘!如是,一切之善法以不放逸为根,趣于不放逸,说不放逸为彼诸法中之最上。」
一
「诸比丘!十种补特伽罗者,为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何等为十耶?
二
即:如来应供正等觉者、独觉、俱分解脱者、慧解脱者、身证者、见至者、信解者、随法〔行〕者、随信〔行〕者、向种姓者。
诸比丘!此十种补特伽罗者,为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无上之福田。」
一
「诸比丘!有救护而可住,不可不救护。不救护而住是苦。诸比丘!有十种救护法。何等为十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具戒,能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而住,于见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诸比丘!比丘者,具戒,〔能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而住,于见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者,此乃救护之法。
三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观察,以见善通达。诸比丘!比丘者,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诸法,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观察,〕以见善通达者,此乃救护之法。
[P.24]四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诸比丘!比丘者,有善友、善朋、善辈者,此乃救护之法。
五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从顺而成就从顺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诸比丘!比丘者,从顺而成就从顺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者,此乃救护之法。
六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能于此不懈怠,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能调。诸比丘!比丘者,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能于此不懈怠,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能调者,此乃救护之法。
七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诸比丘!比丘者,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者,此乃救护之法。
八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發勤而信,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诸比丘!比丘者,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者,此乃救护之法。
[P.25]九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皆满足。诸比丘!比丘者,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皆满足者,此乃救护之法。
一〇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比丘者,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者,此乃救护之法。
一一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诸比丘!比丘者,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者,此乃救护之法。
诸比丘!有救护而可住,不可不救护。不救护而住是苦。诸比丘!此乃十种救护之法。」
十八 救护(二)
一
「诸比丘!有救护而可住,不可不救护。不救护而住是苦。诸比丘!有十种救护之法。何等为十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具戒,〔能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而住,于见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谓:『嗟夫!此比丘是具戒者,能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而住,于见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长老比[P.26]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者,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灭。此乃救护之法。
三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观察,〕以见善通达,而谓:『嗟夫!此比丘是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所宣说之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而通利,以意而观察,以见善通达。』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灭。此乃救护之法。
四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谓:『嗟夫!此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P.27]五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从顺而成就从顺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而谓:『嗟夫!此比丘是从顺而成就从顺之法,堪忍而善受教诫。』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六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于此能不懈怠,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善调,而谓:『嗟夫!此比丘是于同于梵行者贵贱之事业,于此能不懈怠,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能调。』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七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而谓:『嗟夫!此比丘是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八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而谓:『嗟夫!此比丘者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P.28]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九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即使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皆满足,而谓:『嗟夫!此比丘是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皆满足。』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一〇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谓:『嗟夫!此比丘者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一一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而谓:『嗟夫!此比丘者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长老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中位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新參比丘亦思此为可谈可教诫之人。[P.29]彼若能哀愍于长老比丘,能哀愍于中位比丘,能哀愍于新參比丘,善法增长是可预期,不可预期损减。此乃救护之法。
诸比丘!有救护而可住,不可不救护。不救护而住是苦。诸比丘!此乃十种救护之法。」
一
「诸比丘!有十种圣者之居处,圣者曾住,现住,当住。何等为十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护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別之谛,舍弃寻觅,思惟无浊,身行轻利,善心解脱,善慧解脱。
诸比丘!此十种圣者之居处,圣者曾住,现住,当住。」
二十 圣居(二)
[P.30]一
尔时,世尊在俱卢国剑摩沙之俱卢村。世尊于此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有十种圣者之居处,圣者曾住,现住,当住。何等为十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已除五分,成就六分,守护一事,具足四依,除遣各別之谛,舍弃寻觅,思惟无浊,身行轻利,善心解脱,善慧解脱。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已除五分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欲贪,断嗔恚,断惛眠,断掉悔,断犹豫。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已除五分。
诸比丘!复次,云何比丘成就六分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耳闻声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鼻嗅香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舌尝味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身触所触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以意识法而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而住。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成就六分。
诸比丘!复次,云何为比丘守护一事耶?
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成就念护之心。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守护一事。
诸比丘!复次,云何为比丘具足四依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计量而亲近一事,计量而堪忍一事,计量而舍离一事,计量而除遣一事。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具足四依。
[P.31]诸比丘!云何比丘为除遣各別之谛耶?
八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种种沙门、婆罗门之种种各別之谛,即:世间是常,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即是身,命与身是异,如来死后是有,如来死后是无,如来死后是有而无,如来死后是非有非无,将一切祛除、除遣、舍、吐、离、断、舍弃。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除遣各別之谛。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舍弃寻觅耶?
九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欲寻觅,断有寻觅,灭梵行寻觅。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舍弃寻觅。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思惟无浊耶?
一〇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欲思惟,断嗔思惟,断害思惟。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思惟无浊。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身行轻利耶?
一一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断乐断苦之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身行轻利。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善心解脱耶?
一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从贪而心解脱,从嗔而心解脱,从痴而心解脱。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善心解脱。
诸比丘!云何为比丘善慧解脱耶?
[P.32]一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了知『我已断贪,析根,如无根之多罗树,令归于灭无,为未来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嗔,〔析根,如无根之多罗树,令归于灭无,为未来不生之法』〕,了知『我已断痴,析根,如无根之多罗树,令归于灭无,为未来不生之法』。
诸比丘!若如是,比丘为善慧解脱。
一四
诸比丘!于过去世,住于圣者居处之诸圣者,彼等皆住于此十种圣者之居处。诸比丘!于未来世,当住于圣者居处之诸圣者,彼等皆当可住于此十种圣者之居处。诸比丘!现在,住于圣者居处之诸圣者,彼等皆住于此十种圣者之居处。
诸比丘!有此十圣者之居处,圣者曾住,现住,当住。」
第二 救护品〔毕〕
摄颂曰:
第三 大品
[P.33]一
「诸比丘!兽王师子于晡时出居处,出居处而奋迅,奋迅而普观四方,普观四方而三度师子吼,三度师子吼为求食而出。何以故耶?不害迷道之小有情。诸比丘!所谓师子者,此乃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增上语。诸比丘!如来于众中说法,此乃彼之师子吼。诸比丘!如来有如来十力,如来成就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何等为十耶?
二
诸比丘!此处如来者,如实了知处为处,非处为非处。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处为处,非处为非处,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三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受业异熟之因缘。诸比丘!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受业异熟之因缘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四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徧行趣。诸比丘!如来如实知徧行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P.34]五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多界种种界世间。诸比丘!如来如实知多界种种界世间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六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诸比丘!如来如实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七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诸比丘!如来者如实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八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诸比丘!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P.35]九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随念种种之宿住,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而谓:『在彼处,我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而往生于彼处;在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从彼处没而来生于此处。』如是随念种种之宿住、其相、状。诸比丘!如来随念种种之宿住……乃至……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〇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而谓:『嗟夫!此诸有情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圣者,有邪见,受邪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嗟夫!又此诸有情是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受正见之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善趣、天世。』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P.36]见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诸比丘!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见有情之生死,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一
诸比丘!复次,如来者依诸漏尽故,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诸比丘!如来者依诸漏尽,于现法自证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诸比丘!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二十二 胜解
一
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言:
二
「阿难!资于各各之胜解处而证知、现证诸法者,我于各各如如自说此法而无畏。依此而行于如如者,乃知有为有,知无为无,知劣为劣,知胜为胜,知有上为有上,[P.37]知无上为无上,如如了知如如之所知、所见、所证,欲见、现证此理。阿难!各各之如实智,此乃诸智中之无上。阿难!我说离此智而更別无上妙之智。阿难!如来有如来十力,如来成就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何等为十力耶?
三
阿难!此处如来者,如实知处为处,非处为非处。阿难!如来如实知处为处,非处为非处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四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因缘。阿难!〔如来如实知过去、未来、现在之受业异熟因缘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五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徧行趣。阿难!〔如来如实知徧行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六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多界种种界世间。阿难!〔如来如实知多界种种界之世间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P.38]七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有情之种种胜解。阿难!〔如来如实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解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八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阿难!〔如来如实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九
阿难!复次,如来者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阿难!〔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〇
阿难!复次,如来者随念种种之宿住,即:一生、二生……乃至……随念种种宿住、其相、状。阿难!〔如来随念种种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随念种种宿住、其相、状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一
阿难!复次,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乃至……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阿难!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乃至……知有情随业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一二
阿难!复次,如来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阿难!如来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者,此乃如来之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阿难!此乃如来之十如来力,如来依此力而自称胜群处,于众中作师子吼,转梵轮。」
[P.39]二十三 身
一
「诸比丘!法,以身可断,以语不可断。诸比丘!法,以语可断,以身不可断。诸比丘!法,以身以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法以身可断,以语不可断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身犯少分之不善。审视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言:『具寿以身犯少分之不善。愿具寿断身恶行而修习身善行!』接受审视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所言,断身恶行而修习身善行。
诸比丘!此称为法以身可断,以语不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法以语可断,以身不可断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语犯少分之不善。审视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言:『具寿以语犯少分之不善。愿具寿断语恶行而修习语善行!』接受审视此而有智之同梵行者所言,断语恶行而修习语善行。
诸比丘!此称为法以语可断,以身不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法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耶?
四
诸比丘!贪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嗔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痴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忿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恨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覆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恼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P.40]诸比丘!悭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恶嫉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恶嫉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居士、居士子,财、谷、金、银丰富。于此有一奴仆、侍者思念言:『嗟夫!令此居士、居士子不得财、谷、金、银丰富。』或有沙门、婆罗门,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于此有一沙门、婆罗门而思念言:『嗟夫!令此具寿不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
诸比丘!此称为恶嫉。
诸比丘!恶嫉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六
诸比丘!恶欲者以身、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诸比丘!何等为恶欲耶?
七
诸比丘!此处有一类者,不信而欲『令我了知有信』,破戒而欲『令我了知具戒』,少闻而欲『令我了知多闻』,乐聚会而欲『令我了知远离者』,懈怠而欲『令我了知發勤者』,忘念而欲『令我了知具念』,不入定而欲『令我了知入定』,劣慧而欲『令我了知具慧』,不漏尽而欲『令我了知漏尽。』
[P.41]诸比丘!此称之为恶欲。
诸比丘!恶欲者以身以语皆不可断,以慧作种种观乃可断。
八
诸比丘!若贪已威伏比丘而存,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存。』
诸比丘!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比丘而存,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存也。』
九
诸比丘!若贪不威伏比丘而存,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乃不威伏此具寿而存。』
诸比丘!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比丘而存,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恶欲乃不威伏此具寿而存也。』」
一
尔时,具寿摩诃周陀住支提国之萨寒若。具寿摩诃周陀于此告诸比丘言:
「友等诸比丘!」
「友!」
[P.42]彼诸比丘回答具寿摩诃周陀。具寿摩诃周陀言:
二
「友等!比丘说智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三
友等!比丘说修习而言:『我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四
友等!比丘说智,说修习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P.43]友等!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五
友等!譬如人贫穷而说富裕,无财而说有财,无资而说有资,若有生用财富、财、谷、金、银之机会则不得出与。则此人知:『此具寿贫穷而说富裕』,『此具寿无财而说有财』,『此具寿无资而说有资』。何以故耶?此具寿若有生用钱财,若出财、谷、金、银之机会则不得出与。
友等!如是,比丘说智,说修习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P.44]友等!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恶欲,恶欲乃威伏此具寿而住。』
六
友等!比丘说有智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若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恶欲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七
友等!比丘说修习而言:『我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恶欲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P.45]八
友等!比丘说智,说修习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者,恶欲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九
友等!譬如人富裕而说富裕,有财而说有财,有资而说有资,若有生用财富、财、谷、金、银之机会而与,人知此:『此具寿富裕而说富裕』,『此具寿者有财而说有财』,『此具寿有资而说有资』。何以故耶?此具寿者若有生财富、财、谷、金、银之机会而与。
友等!如是,比丘说智,说修习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已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若贪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贪,贪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友等!若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不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了知无恶欲,恶欲不威伏此具寿而住。』」
一
「诸比丘!有十种徧处,何等为十耶?
二
一者了解地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水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火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风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青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黄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赤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白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空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一者了解识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诸比丘!此为十种徧处。」
一
尔时,具寿摩诃迦旃延住阿槃提国拘罗罗坂之波楼多山中。时,有拘罗罗坂之优婆夷迦梨,到具寿摩诃迦旃延之处。至已,礼敬具寿摩诃迦旃延而坐一面。坐于一面之拘罗罗坂优婆夷迦梨,对具寿摩诃迦旃延言:
二
[P.47]大德!世尊所略说之义,云何广解耶?」
三
「姊!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以地徧等至为最胜义。姊!世尊以地徧等至为最胜证知,世尊证知而见本、见过患、见出离、见道非道智。彼了知本见因、过患见因、出离见因、道非道智见因〔等故为〕义之逮得、心之寂灭。
姊!有一类沙门、婆罗门者,以水徧等至……火徧等至……风徧等至……青徧等至……黄徧等至……赤徧等至……白徧等至……空徧等至……识徧等至为最胜义。姊!世尊以识徧等至为最胜而皆证知,世尊证知见本、见过患、见出离、见道非道智。彼了知本见因、过患见因、出离见因、道非道智见因〔等故为〕义之逮得、心之寂灭。姊!如是,世尊于童女所问中说:
如是广解世尊所略说之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众多比丘于清晨时,著下衣,持钵、衣,欲入舍卫城乞食。时,彼诸比丘思念:「入舍卫城乞食,尚且过早。我等宜至外道修行者之园。」时,彼诸比丘即往外道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诸外道修行者相俱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时,彼诸外道修行者对彼诸比丘言:
二
「友等!沙门瞿昙对诸弟子说法而言:『诸比丘!汝等应证知一切法!应将一切法数数证知而住!』友等!我等亦对诸弟子说法而言:『友等!汝等应证知一切法!应将一切法数数证知而住!』友等!于此处,沙门瞿昙与我等,对于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差別、有何特相、有何相异耶?」
[P.49]三
时,彼诸比丘者对彼诸外道修行者之所说,既不欢喜亦不非难。不欢喜不非难,即从座起而去,言:「唯于世尊座前了知此所说之义。」时,彼诸比丘即于舍卫城乞食,食后,自乞食而还,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言:
四
「大德!于此我等于清晨时,著下衣,持钵、衣,欲入舍卫城乞食。大德!时,我等乃思念:『欲入舍卫城乞食,尚且过早,我等宜往外道修行者之园。』大德!时,我等乃至外道修行者之园。至已,与彼诸外道修行者相俱交谈庆慰,欢喜铭感之语,已坐于一面。大德!坐于一面时,彼诸外道修行者对我等而言:『友等!沙门瞿昙对诸弟子说法而言:「诸比丘!汝等应证知一切法!应将一切法数数证知而住!」友等!我等亦对诸弟子说法而言:「友等!汝等应证知一切法!应将一切法数数证知[P.50]而住!」友等!于此,沙门瞿昙与我等,对于说法与说法,教诫与教诫,有何差別、有何特相、有何相异耶?』大德!时,我等乃对彼诸外道修行者之所说,既不欢喜亦不非难。不欢喜不非难,即从座起而去,言:『唯于世尊座前了知此所说之义。』」
五
「诸比丘!若外道修道者如是所说,应当言:『一问、一说、一答,二问、二说、二答,三问、三说、三答,四问、四说、四答,五问、五说、五答,六问、六说、六答,七问、七说、七答,八问、八说、八答,九问、九说、九答,十问、十说、十答。』诸比丘!如是所问,外道修行者不能回答,复更堕困惑。何以故耶?诸比丘!彼已非其境界。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天人、众生,不见有能回答此问而令心喜悦者,除如来与如来之弟子或从此所闻者。
六
说一问、一说、一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一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一法耶?
即:一切众生,有食而住。
[P.51]诸比丘!比丘于此一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一问、一说、一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七
说二问、二说、二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二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二法耶?
即:名与色。
诸比丘!比丘于此二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二问、二说、二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八
说三问、三说、三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三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三法耶?
即:三受。
诸比丘!比丘于此三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三问、三说、三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九
说四问、四说、四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P.52]诸比丘!比丘于四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四法耶?
即:四食。
诸比丘!比丘于此四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四问、四说、四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〇
说五问、五说、五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五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五法耶?
即:五取蕴。
诸比丘!比丘于此五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五问、五说、五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一
说六问、六说、六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六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六法耶?
即:六内处。
诸比丘!比丘于此六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P.53]说六问、六说、六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二
说七问、七说、七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七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七法耶?
诸比丘!比丘于此七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七问、七说、七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三
说八问、八说、八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八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八法耶?
诸比丘!比丘于此八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八问、八说、八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四
说九问、九说、九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九法耶?
[P.54]诸比丘!比丘于此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九问、九说、九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五
说十问、十说、十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诸比丘!比丘于十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十法耶?
诸比丘!比丘于此十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说十问、十说、十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二十八 大问(二)
一
尔时,世尊住迦战罗竹园。时,众多迦战罗之优婆塞,到迦战罗比丘尼住处。至已,礼敬迦战罗比丘尼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迦战罗优婆塞,对迦战罗比丘尼言:
[P.55]二
「大姊!世尊于大问中所说,为:『一问、一说、一答,二问、二说、二答,三问、三说、三答,四问、四说、四答,五问、五说、五答,六问、六说、六答,七问、七说、七答,八问、八说、八答,九问、九说、九答,十问、十说、十答。』大姊!世尊所略说之义,云何广解耶?」
三
「友等!此非我从世尊处亲近听闻,亲近受持,亦非从意修习之诸比丘处,亲近听闻,亲近受持,然而听我所思,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姊!」
迦战罗之优婆塞,回答迦战罗比丘尼。迦战罗比丘尼说:
四
「世尊所说之一问、一说、一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一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一法耶?
即:一切众生依食而住。
友等!比丘于此一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一问、一说、一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P.56]五
世尊所说之二问、二说、二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二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二法耶?
即:名与色。
〔友等!比丘于此二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二问、二说、二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三问、三说、三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三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三法耶?
即:三受。
友等!比丘于此三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三问、三说、三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六
世尊所说之四问、四说、四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四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四法耶?
即:四念处。
友等!比丘于此四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四问、四说、四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七
世尊所说之五问、五说、五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五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五法耶?
即:五根是。
〔友等!比丘于此五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五问、五说、五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六问、六说、六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六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六法耶?
〔友等!比丘于此六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六问、六说、六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七问、七说、七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七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七法耶?
即:七觉分。
〔友等!比丘于此七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七问、七说、七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八问、八说、八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八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八法耶?
即:八支圣道。
友等!比丘于此八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八问、八说、八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八
世尊所说之九问、九说、九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九法耶?
即:九有情居。
友等!比丘于此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九问、九说、九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九
世尊所说之十问、十说、十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十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十法耶?
[P.58]友等!比丘于此十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十问、十说、十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〇
友等!世尊于大问中所说:『一问、一说、一答,〔二问、二说、二答,三问、三说、三答,四问、四说、四答,五问、五说、五答,六问、六说、六答,七问、七说、七答,八问、八说、八答,九问、九说、九答,十问、十说、〕十答。』我将世尊所略说之义,如是广解。
友等!汝等若有疑者,则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请教此义。如世尊所说,欢喜受持!」
「唯然,大姊!」
迦战罗之优婆塞者,对于迦战罗比丘尼之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座起,礼敬迦战罗比丘尼,作右绕而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迦战罗优婆塞,将与迦战罗比丘尼相俱所谈话之一切禀告世尊。
[P.59]一一
「善哉、善哉!居士等。居士等!迦战罗比丘尼是聪明。居士等!迦战罗比丘尼有大慧。居士等!汝等若至我处寻问此义,我亦如迦战罗比丘尼之所说而说。此义如是。当如是受持!」
一
「诸比丘!凡于迦尸拘萨罗国之一切,凡于拘萨罗王波斯匿所有之境界中,说拘萨罗王波斯匿为最胜。诸比丘!连拘萨罗王波斯匿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二
诸比丘!凡日月周回,徧照诸方为千世界。于其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须弥山王、千阎浮提洲、千西牛货洲、千北俱卢洲、千东胜身洲、四千大海、四千大王、千四大天王、千忉利天、千夜摩天、千兜率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诸比丘!凡于千世界之中,说大梵为最胜。诸比丘!连大梵亦有变异、变异。诸比[P.60]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三
诸比丘!时,此世亦当有败坏。诸比丘!此世败坏之时,众生多生于光音天。于彼中为意生,以喜为食,自光明而行于虚空,净住久远长时而住。诸比丘!世败坏之时,说光音天为最胜。诸比丘!连光音天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四
一者了解地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水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火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风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青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黄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赤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白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空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识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诸比丘!此为十徧处。
五
诸比丘!于此十徧处中,所谓『一者了解识徧,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乃最胜。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变异、变异。诸[P.61]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六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一之胜处。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无量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二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三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无量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四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青、青显、青现、青光,犹如乌摩迦华之青、青显、青现、青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㮈衣之青、青显、青现、青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青、青显、青现、青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五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黄、黄显、黄现、黄光,犹如羯尼迦华之黄、黄显、[P.62]黄现、黄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㮈衣之黄、黄显、黄现、黄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黄、黄显、黄现、黄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六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赤、赤显、赤现、赤光。犹如般豆时婆迦华之赤、赤显、赤现、赤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㮈衣之赤、赤显、赤现、赤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赤、赤显、赤现、赤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七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白、白显、白现、白光。犹如太白之白、白显、白现、白光,犹如磨碾两面波罗㮈衣之白、白显、白现、白光。如是,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白、白显、白现、白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八之胜处。
诸比丘!此为八胜处。
七
诸比丘!于此八胜处之中,一者内无色想,外观诸色为白、白显、白现、白光,而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者为最胜。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诸比丘![P.63]连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八
诸比丘!有四行。何等为四行耶?
即: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诸比丘!此为四行。
九
诸比丘!于此四行中,乐速通行者为最胜。诸比丘!有如是行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行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一〇
诸比丘!有四想。何等为四想耶?
一者少了解,一者多了解,一者无量了解,一者『无所有』而了解无所有处。
诸比丘!此为四想。
一一
诸比丘!于此四想中,『无所有』而了解无所有处者为最胜。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P.64]一二
诸比丘!于诸异学之成见中,所谓『若无我无我所,则将无我无我所』者,为最胜。诸比丘!于有如是见者,则可期『诸有之无厌者应无此人,诸有灭之厌足者,应无此人。』诸比丘!有如是见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见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一三
一四
诸比丘!于施设胜义清净者之中,徧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者,为最胜。证知此,为现证此而说法。诸比丘!有如是说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说之有情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一五
诸比丘!有一类沙门、婆罗门,施设胜义现法涅槃。
一六
诸比丘!于施设胜义现法涅槃者之中,如实知六触处之集起、灭尽、尝味、过患、出离,无取而解脱者,为最胜。诸比丘!我乃如是说,如是演说,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以非有、空虚、虚妄、非实而诽谤:『沙门瞿昙者,不施设诸欲之徧知,不施设诸色之徧知,不施设诸受之徧知。』
[P.65]一七
诸比丘!我施设诸欲之徧知,施设诸色之徧知,施设诸受之徧知,于现法而无欲、寂灭、清凉,施设无取般涅槃。」
三十 拘萨罗(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拘萨罗王波斯匿战胜,得意趣,由战斗而还。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即出而往僧园。此车乘行至车乘所能到之处,自车乘而下,步入僧园。
二
其时,众多之比丘,露地经行。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到彼诸比丘住处。到已,对彼诸比丘而言:
「大德!世尊、应供、正等觉者,今住何处耶?大德!我等欲见彼世尊、应供、正等觉者。」
「大王!于彼处有闭户之精舍,静往徐入外缘,謦咳而叩闩,世尊当为汝开门。」
三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静往于彼闭户之精舍,徐入外缘,謦咳而叩闩,世尊即为之开门。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入于精舍,以头面顶礼世尊之足,以口唯吻世尊之足,以手抚摸称名而言:
[P.66]「大德!我乃拘萨罗王波斯匿,大德!我乃拘萨罗王波斯匿。」
「大王!汝复观何等义趣之故,于此身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耶?」
四
「大德!我乃观知恩、知报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大德!世尊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而行,令众人得圣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大德!世尊为众人之利益、众人之安乐而行,令众人得圣正之理,即令安住正真法性、善法性故。大德!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五
大德!复次,世尊有戒,有佛戒、圣戒、善戒,成就善戒。大德!世尊有戒,有佛戒、圣戒、善戒,成就善戒故。大德!我观此义趣之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P.67]六
大德!复次,世尊于长夜住阿练若,亲近于阿练若、林间、僻地等边陬之坐卧处。大德!世尊于长夜住阿练若,住阿练若、林间、僻地等边陬之坐卧处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七
大德!复次,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亦能满足。大德!世尊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亦能满足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八
大德!复次,世尊是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大德!世尊为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九
大德!复次,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离盖之论,所谓: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不杂处论、發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得如是之论者随乐欲,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大德!世尊是除遣能使趣向心离盖之论,所谓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不杂处论、發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得如是之论者,随乐欲,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P.68]一〇
大德!复次,世尊是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者,随乐欲,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大德!世尊是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者,随乐欲,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一
大德!复次,世尊是随念种种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如是随念:『在彼处,我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自彼处没而往生于彼处;在彼处,名如是,姓如是,种姓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限如是,自彼处没而来生于彼处。』随念种种宿住、其相、状。大德!世尊随念种种宿住……乃至……如是随念……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二
大德!复次,世尊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嗟夫!此诸有情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业,诽谤圣者,有邪见,取邪见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恶生、恶趣、堕处、[P.69]地狱。嗟夫!又此诸有情者,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业,不诽谤圣者,有正见,取正见业,身坏命终而往生于善趣、天世。』以如是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大德!世尊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好色、恶色、善趣、恶趣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三
大德!复次,世尊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大德!世尊依诸漏尽而〔于现法自证知,〕现证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而住故,我观此义趣故,于世尊作如是最胜敬礼,承示慈爱。
一四
大德!今我等当往,我等多所作,多所办。」
「大王!然则,当自知时。」
时,拘萨罗王波斯匿即从座起,礼敬世尊,作右绕而去。
第三 大品〔毕〕
摄颂曰:
第四 优波离品
三十一 优波离.遮说戒
一
尔时,具寿优波离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波离白世尊而言:
二
「优波离!如来缘十种义趣为诸弟子制学处,说波罗提木叉。何等为十耶?
三
即为僧伽之极善,为僧伽之安乐,为恶人之折伏,为善美比丘之乐住,为防护现法之漏,为阻害当来之漏,为令未信者而信,为令已信者而增长,为令律正法,为摄受其律。
诸比丘!如来缘此十种义趣为诸弟子制学处,说波罗提木叉。」
四
「优波离!遮波罗提木叉有十种。何等为十耶?
[P.71]五
即犯波罗夷者坐于其众会,为波罗夷说未了,未受具足戒者坐于其众会,为未受具足戒说未了,舍学者在其众会,为舍学说未了,黄门在其众会,为黄门说未了,污比丘尼者在其众会,为污比丘尼说未了。
优波离!遮波罗提木叉有此十种。」
一
「大德!成就几种法之比丘,可选为断事人耶?」
「优波离!成就十法之比丘,可选为断事人。何等为十法耶?
二
优波离!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广义了解两部之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善分別,善通晓,善决定。于律安住不动。于自他两派而堪能语、解、观、静。善巧止灭诤事[P.72]之生起。知诤事。知诤事之集起。知诤事之灭尽。知顺诤事灭尽之道。」
一
「大德!成就几种法比丘可授具足戒耶?」
「优波离!若成就十法,比丘可授具足戒。何等为十法耶?
二
优波离!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而学学处。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广义了解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善分別、善通达,善决定。能〔自〕侍于病者,或〔令他〕侍〔于病者〕。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能如法灭已生之恶作。能如法离已生之成见。能劝导于增上戒。能劝导于增上心。能劝导于增上慧。
优波离!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授具足戒。」
一
「大德!若成就几种法,比丘可与依止耶?……乃至……可畜沙弥耶?」
「优波离!若成就十法,比丘可畜沙弥。何等为十法耶?
二
优波离!此处有比丘,具戒,〔防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布畏〕受持而学学处。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诸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广义了解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善分別,善通晓,善决定。能〔自〕侍于病者,或〔令他〕侍〔于病者〕。能〔自〕除不欣喜,或〔令他〕除〔不欣喜〕。能如法灭已生之恶作。能如法离已生之成见。能劝导于增上戒。能劝导于增上心。能劝导于增上慧。
优波离!若成就此十法者,比丘可畜沙弥。」
一
「大德!破僧,称之为破僧者,何等为僧破耶?」
[P.74]二
「优婆离!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诱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诵不共之波罗提木叉。优波离!此为僧破。」
一
「大德!和合僧,称之为和合僧者,何等为僧和合耶?」
二
「优婆离!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非法,说法为法,说非律为非律,说律为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不诱不惑而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诵不共之波罗提木叉。优波离!此为僧和合。」
[P.75]三十七 破僧(一)
一
时,具寿阿难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者白世尊而言:
二
「大德!破僧,称之为破僧者,何等为僧破耶?」
三
「阿难!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诱惑而行不共之羯磨,诵不共之波罗提木叉。阿难!此为僧破。」
一
「大德!若破和合僧者,何等为积耶?」
二
「阿难!积一劫住之罪过。」
三
「大德!何等为一劫住之罪过耶?」
四
「阿难!一劫煮于地狱
三十九 阿难(一)
一
「大德!和合僧,称之为和合僧者,何等为僧和合耶?」
二
「阿难!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非法,说法为法,说非律为非律,说律为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
彼等,以此十事而不诱不惑,不行不共之羯磨,不诵不共之波罗提木叉。阿难!此为僧和合。」
第五 骂詈品
四十一 诤论
一
尔时,具寿优波离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波离白世尊言:
二
「大德!有何因何缘,于僧伽生诉讼、斗诤、论议、诤论,比丘不住于安乐耶?」
三
「优波离!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P.78]说非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
优波离!有此因此缘,于僧伽生诉讼、斗诤、论议、诤论,比丘不住于安乐。」
四十二 诤根(一)
一
「大德!诤根有几种耶?」
二
「优波离!诤根有十种。何等为十种耶?
三
优波离!此处有诸比丘,说非法为法,说法为非法,说非律为律,说律为非律,说非如来之所说所言为如来之所说所言,说如来之所说所言为非如来之所说所言,说非如来之常所行法为如来之常所行法,说如来之常所行法为非如来之常所行法,说非如来之所制为如来之所制,说如来之所制为非如来之所制。
优波离!此乃十种诤根。」
一
「大德!诤根有几种耶?」
二
「优波离!诤根有十种。何等为十种耶?
[P.79]三
优波离!此处有诸比丘,说无罪为罪,说罪为无罪,说轻罪为重罪,说重罪为轻罪,说麤罪为非麤罪,说非麤罪为麤罪,说有残罪为无残罪,说无残罪为有残罪,说有悔除罪为无悔除罪,说无悔除罪为有悔除罪。
优波离!此乃十种诤根。」
四十四 拘尸
一
尔时,世尊住拘尸城之灵供处密林。世尊于此处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即说:
二
「诸比丘!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须内观察五法,内修五法而后,可难诘他人。
内可观察何种五法耶?
三
诸比丘!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身行清净耶?具足清净、无穿、无过之身行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若比丘身行不清净,不具足清净、无穿、无过之身行,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说:『具寿!但愿且学身行!』
四
诸比丘!复次,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乃语行清净耶?具足清净、无穿、无过之语行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若比丘诸行不清净,不具足清净、无穿、无过之语行,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说:『具寿!但愿且学语行!』
[P.80]五
诸比丘!复次,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于同梵行者,修无碍之慈心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若比丘于同梵行者,不修无碍之慈心,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说:『具寿!但愿且于同梵行者修慈心!』
六
诸比丘!复次,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是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耶?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其法而受持,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善通达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若比丘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其法,以言通利,以意观察:非以见善通达,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说:『具寿!但愿且习阿含。』
七
诸比丘!复次,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应如是观察:『我广义了解两部之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善分別,善通晓,善决定耶?于我有此法耶?』诸比丘!比丘若不广义了解两部之波罗提木叉,就经与相而非善分別,善通晓,善决定,问:[P.81]『具寿!此即世尊于何处所说耶?』而不能说,则对彼而有言说者。而说:『具寿!但愿且学律!』
于内应观察此五法。
八
于内应修何等之五法耶?
九
『我以时说而不以非时说。以实说而不以非实说。以柔软说而不以麤暴说。以有利益说而不以无利益说。以有慈心说而不以有嗔心说。』
内应修此五法。
诸比丘!难诘比丘,若欲难诘他人,则内应观察此五法,内修此五法之后,可难诘他人。」
一
「诸比丘!若入王之后宫,则有十种过失。何等为十过失耶?
二
诸比丘!王于此处与夫人俱坐,比丘来到此处,若夫人见比丘而笑,比丘见夫人而笑,王即思念:『必是已作或当作〔恶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一过失。
[P.82]三
诸比丘!复次,王多所作,多所办,往一夫人之后,不忆念。依彼而有娠,王即思念:『此处余人不来到,但除出家者,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二过失。
四
诸比丘!复次,当王之后宫失一宝,王即思念:『此处余人不来到,但除出家者,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三过失。
五
诸比丘!复次,当王后宫内之秘密事外漏,王即思念:『此处余人不来到,但除出家者,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四过失。
六
诸比丘!复次,于王之后宫,父犯子,子犯父,彼等即思念:『此处余人不来到,但除出家者,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五过失。
七
诸比丘!复次,王迁下位者而置于上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与出家者交往,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六过失。
八
诸比丘!复次,王迁上位者而置于下位,不喜此者即思念:『王与出家者交往,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七过失。
九
诸比丘!复次,王于非时起军,不喜此者即思念:『王与出家者交往,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八过失。
[P.83]一〇
诸比丘!复次,王得时起军,于中途令还,不喜此者即思念:『王与出家者交往,当为出家者之所业。』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九过失。
一一
诸比丘!复次,于王之后宫,有象之驰驱,马之驰驱,车之驰驱,有可染之色、声、香、味、所触而不相称于出家者。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第十过失。
诸比丘!此乃入王后宫之十种过失。」
一
尔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毘罗卫之尼拘律园。时,众多释氏之优婆塞,于布萨之当日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释氏之优婆塞说:
二
「大德!我等对八分成就之布萨者,时而行,时而不行。」
「诸释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忧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于八分成就之布萨者,时而行,时而不行。
[P.84]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此处有人,以若干之事业,不犯不善而于一日获半迦利沙槃,能称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此处有人,以若干之事业,不犯不善而于一日获一迦利沙槃,能称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然,大德!」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此处有人,以若干之事业,不犯不善而于一日获二迦利沙槃……乃至……获三迦利沙槃……获四迦利沙槃……获五迦利沙槃……获六迦利沙槃……获七迦利沙槃……获八迦利沙槃……获九迦利沙槃……获十迦利沙槃……获二十迦利沙槃……获三十迦利沙槃……获四十迦利沙槃……获五十迦利沙槃,能称为『此人是堪能、精勤』耶?」
「唯、唯,大德!」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彼人日日获百迦利沙槃、千迦利沙槃,随得而藏,若活百岁则成大蓄财耶?」
「唯然,大德!」
「诸释氏!汝等之意云何。彼人以财为因,以财为缘,以财为基而于一夜、一日、半夜、半日,一向觉受安乐而住耶?」
「不也,大德!」
「何以故耶?」
「大德!欲为无常,是空虚,是虚妄,是虚诳法。」
[P.85]三
「诸释氏!此处我弟子十年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十年。此处我弟子九年、八年、七年、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一年。此处我弟子十月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十月。此处我弟子九月、八月、七月、六月、五月、四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子!不说半月。此处我弟子十日夜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P.86]诸释子!不说十日夜。此处我弟子九日夜、八日夜、七日夜、六日夜、五日夜、四日夜、三日夜、二日夜、一日夜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如我所教诫而行,则百年、百百年、百千年、百百千年,皆一向觉受安乐而住。彼将欲为一来者、不还者,为预流者更是不待问。
诸释氏!汝等不利,不善利,汝等如是生忧悲之怖畏,生死之怖畏,于八分成就之布萨者,时而行,时而不行。」
「大德!我等从今日开始,当行八分成就之布萨。」
四十七 摩诃离
一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时,离车人摩诃离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人摩诃离白世尊言:
二
「大德!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作恶业,转恶业耶?」
「摩诃离!以贪为因,以贪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嗔为因,以嗔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痴为因,以痴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非如理作意为因,以非如理作意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P.87]摩诃离!以邪愿心为因,以邪愿心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摩诃离!以此为因,以此为缘,作恶业,转恶业。」
三
「大德!复次,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作善业,转善业耶?」
「摩诃离!以无贪为因,以无贪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无嗔为因,以无嗔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无痴为因,以无痴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如理作意为因,以如理作意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正愿心为因,以正愿心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以此为因,以此为缘,作善业,转善业。
摩诃离!若世间无此十法,则此处无施设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摩诃离!然而,世间有此十法故,则有施设非法行、不平等行,如法行、平等行。」
四十八 法
一
「诸比丘!出家者应数数观察十法。何等为十耶?
二
[P.88]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命乃系属于他。』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欲改行仪。』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有无非难自我持戒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有智之同梵行者,审视无非难我持戒耶?』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一切之可爱、可意与处异而別离。』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所有业,领受业,胎业,以业为缘者,以业为归趣,我领受我所造之善恶业。』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云何而过日夜。』
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我上人法能证得为圣之殊胜智见耶?如是于末期问同梵行者而不羞愧耶?』
诸比丘!出家者应数数观察此十法。」
四十九 住身
一
「诸比丘!十法住于身。何等为十法耶?
二
即:冷、煖、饥、渴、大便、小便、身律仪、语律仪、活命律仪、当来有有行。
三
诸比丘!此十法住于身。」
五十 诉讼
[P.89]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其时,众多比丘食后,自乞食而还,集座于讲堂,集会起诉讼,起斗诤,为诤论,相互以口㦸冲突而住。时,世尊即于晡时,从宴默起到讲堂。至已,坐于所设座。坐已之世尊告诸比丘言:
二
「诸比丘!汝等今为何论而集坐耶?又为何而中断谈论耶?」
「大德!我等于此处食后,自乞食而还,集座于讲堂,集会起诉讼,起斗诤,为诤论,相互以口㦸冲突而住。」
「诸比丘!汝等以信出家,而为出家之善男子不应起诉讼,起斗诤,为诤论,相互以口㦸冲突而住。
诸比丘!有十种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何等为十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具戒,为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所防护,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学学处。诸比丘!比丘具戒,〔为波罗提木叉所防护,行、所行具足而住,见于微小之罪而怖畏,受持学学处,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四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诸法,以言通利,以意观[P.90]察,以见而善通达。诸比丘!比丘为多闻而〔受持所闻,积集所闻,如初善、中善、后善及文、义具足之诸法,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多闻受持诸法,以言通利,以意观察,〕以见而善通达。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五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诸比丘!比丘有善友、善朋、善辈者,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六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从顺而成就从顺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诸比丘!比丘从顺而成就从顺法,堪忍而善受教诫者,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七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能不懈怠于此,于此成就所应思量,能作能调。诸比丘!比丘于同梵行者贵贱之事业,能不懈怠于此,于此成就所应之思量,能作能调者,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八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诸比丘!比丘乐法,爱语,于胜法、胜律而有广大之胜喜者,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P.91]九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诸比丘!比丘發勤而住,断不善法,为具足善法而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而不舍其轭者,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一〇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亦满足。诸比丘!比丘以任何之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亦能满足者,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一一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诸比丘!比丘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忆念随念久远以前之所作,久远以前之所说者,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一二
诸比丘!复次有比丘,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诸比丘!比丘有慧,圣决择而成就正顺苦尽之生灭慧者,此乃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诸比丘!此十者为可念、能發可爱、能發尊重之法,资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趣。」
第五 骂詈品〔毕〕
摄颂曰:
初功德五十经〔毕〕
第六 己心品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世尊于此处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
「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
二
「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诸比丘!如是当学。诸比丘!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三
诸比丘!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观察,则于[P.93]善法多饶益。谓:『我多贪欲而住耶?多无贪而住耶?我多嗔恚心而住耶?多无嗔心而住耶?我多缠惛眠而住耶?多离惛眠而住耶?我多掉举而住耶?多无掉举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无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四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贪欲而住,多嗔恚心而住,多缠惛眠而住,多掉举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为断彼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如是,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P.94]五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无贪欲而住,多无嗔心而住,多离惛眠而住,多无掉举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无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五十二 舍利弗
一
具寿舍利弗于此处告诸比丘而言:
「友等诸比丘!」
「友!」
彼诸比丘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说:
二
「友等!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诸比丘!当如是学。友等!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三
友等!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观察,则于善[P.95]法多饶益。谓:『我多贪欲而住耶?多无贪而住耶?我多嗔恚心而住耶?多无嗔心而住耶?我多缠惛眠而住耶?多离惛眠而住耶?我多掉举而住耶?多无掉举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无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四
友等!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贪欲而住,〔多嗔恚心而住,多缠惛眠而住,多掉举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心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为断彼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五
友等!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无贪欲而住,〔多无嗔心而住,多离惛眠而住,多无掉举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无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友等!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一
「诸比丘!我对于善法之止住者不赞叹,况衰退者乎?诸比丘!我对于善法之增长者赞叹,不止住,不衰退。
诸比丘!云何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长耶?
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闻、布施、智慧、辩才,然而,彼之诸法不止住,不增长。诸比丘!此称为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长。诸比丘!如是称为对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长。
诸比丘!云何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长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闻、布施、智慧、辩才,然而,彼之诸法不衰退,不增长。诸比丘!此称为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长。诸比丘!如是称为善法之止住不衰退,不增长。
诸比丘!云何善法之增长者不止住,不衰退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若有所笃信、禁戒、所闻、布施、智慧、辩才,然而,彼之诸法不止住,不衰退。诸比丘!此称为善法之增长者不止住,不衰退。诸比丘!如是称为善法之增长者不止住,不衰退。
五
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诸比丘!当如是学。诸比丘!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P.97]六
诸比丘!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诸比丘!如是,若比丘有所观察,则于善法多饶益。谓:『我多贪欲而住耶?多无贪而住耶?我多嗔恚心而住耶?多无嗔心而住耶?我多缠惛眠而住耶?多离惛眠而住耶?我多掉举而住耶?多无掉举而住耶?我多疑惑而住耶?多超疑惑而住耶?我多忿而住耶?多无忿而住耶?我多染污心而住耶?多不染污心而住耶?我多暴躁身而住耶?多非暴躁身而住耶?我多懈怠而住耶?多發勤而住耶?我多不得定而住耶?多得定而住耶?』
七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贪欲而住,多嗔恚而住,多缠惛眠而住,多掉举而住,多疑惑而住,多忿而住,多染污心而住,多暴躁身而住,多懈怠[P.98]而住,多不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为断彼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如是,彼比丘为断彼恶不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八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多无贪而住,多无嗔心而住,多离惛眠而住,多无掉举而住,多超疑惑而住,多无忿而住,多不染污心而住,多非暴躁身而住,多發勤而住,多得定而住。』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一
「诸比丘!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诸比丘!当如是学。诸比丘!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二
诸比丘!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P.99]则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诸比丘!如是,若比丘观察,则于善法多饶益。谓:『我得内心寂止耶?不得内心寂止耶?我得正观增上慧法耶?不得正观增上慧法耶。』
三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内心寂止,但不得正观增上慧法。』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内心寂止,当为正观增上慧法而努力。彼于后时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观增上慧法。
四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得正观增上慧法,不得内心寂止。』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正观增上慧法,当为内心寂止而努力。彼于后时得正观增上慧法,且得内心寂止。
五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不得内心寂止,不得正观增上慧法。』诸比丘!则彼比丘为获得彼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P.100]健、势猛、不退、念、正知。诸比丘!如是,彼比丘为获得彼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彼于后时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观增上慧法。
六
诸比丘!若比丘观察,而如是了知:『我得内心寂止,且得正观增上慧法。』诸比丘!则彼比丘安住于彼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七
诸比丘!我说: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亲近。诸比丘!我说: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
八
诸比丘!我说: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其衣,为『我若亲近此衣,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衣。此中,若了知其衣,为『我若亲近此衣,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衣。
诸比丘!我说:衣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九
诸比丘!我说: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P.101]此中,若了知其食,为『我若亲近此食,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此中,若了知其食,为『我若亲近此食,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食。
诸比丘!我说: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〇
诸比丘!我说: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其坐卧具,为『我若亲近此坐卧具,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坐卧具。此中,若了知其坐卧具,为『我若亲近此坐卧具,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坐卧具。
诸比丘!我说:坐卧具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一
诸比丘!我说: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其村落,为『我若亲近此村落,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村落。此中,若了知其村落,为『我若亲近此村落,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村落。
诸比丘!我说:村落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二
诸比丘!我说: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P.102]此中,若了知其国土,为『我若亲近此国土,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国土。此中,若了知其国土,为『我若亲近此国土,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则可亲近其国土。
诸比丘!我说:国土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三
诸比丘!我说: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此中,若了知此人,为『我若亲近此人,则不善法增益,善法损减』,如是则不可亲近其人。此中,若了知其人,为『我若亲近此人,则不善法损减,善法增益』,如是可亲近其人。
诸比丘!我说:人有二种,〔谓〕:可亲近与不可新近。如是说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
具寿舍利弗于此处告诸比丘言:
「友等诸比丘!」
「友!」
彼诸比丘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说:
二
「友等!衰退法之人所谓衰退法之人者。友等!云何为世尊所说衰退法之人耶?云何为世尊所说不衰退法之人耶?」
[P.103]「友!我等从远方来到具寿舍利弗座前,欲了知此所说之义。愿具寿舍利弗显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乃从具寿舍利弗听闻受持。」
「友等!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然,友!」
彼诸比丘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说:
「友等!云何为世尊所说衰退法之人耶?
三
友等!此处有比丘,不闻未闻之法,忘失已闻之法,前所触心之法,不现行,不识未识。友等!如是为世尊所说衰退法之人。
友等!复次,云何为世尊所说不衰退法之人耶?
四
友等!此处有比丘,闻未闻之法,不忘失已闻之法,前心所触之法,现行,识未识。友等!如是为世尊所说不衰退法之人。
五
友等!若比丘于他心不善能,则『于己心当为善能。』友等!如是当学。友等!云何比丘于己心为善能耶?
六
友等!譬如壮年年少之男女爱好庄饰者,于清净洁白之明镜、明澄之水钵,自观察面相,若于其处见垢、尘,则为断其垢、尘而精进;若于其处不见垢、尘,则[P.104]欢喜思惟圆满,谓:『幸哉!我得清净。』友等!如是,若比丘有所观察。则于善法多饶益。谓:『我多无贪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无嗔心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离惛眠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无掉举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超疑惑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无忿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多不染污心而住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内法胜喜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内心寂止耶?于我有此法耶?我得正观增上慧法耶?于我有此法耶?』
七
友等!若比丘观察,于己而无此一切之善法。友等!则彼比丘为获得此一切之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为获得此一切之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P.105]八
友等!若比丘观察,于己有一分之善法,于己无另一分之善法。友等!彼比丘安住于己而有之善法,为获得于己所无之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譬如燃衣、燃头时,为消却其衣、头,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友等!如是,彼比丘即安住于己而有之善法,为获得于己所无之善法,当起最上之志欲、精进、勇健、势猛、不退、念、正知。
九
友等!若比丘观察,于己有此一切之善法。友等!彼比丘安住于此一切之善法,更当为尽诸漏而努力。」
一
「诸比丘!若能修习多修十想,则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尽于不死。何等为十想耶?
二
即:不净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喜想、无常想、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尽想。
诸比丘!若能修习多修此十想,则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尽于不死。」
[P.106]五十七 想(二)
一
「诸比丘!若能修习多修十想,则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尽于不死。何等为十想耶?
二
即:无常想、无我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喜想、骨想、虫啖想、青瘀想、穿孔想、腿胀想。
诸比丘!若能修习多修此十想,则有大果、大功德,究竟于不死,究尽于不死。」
一
「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问:『友!一切诸法,以何为根本耶?一切诸法,从何生起耶?一切诸法,从何集起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等趣耶?一切诸法,以何为上首耶?一切诸法,以何为增上耶?一切诸法,以何为最上耶?一切诸法,以何为核心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究竟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究尽耶?』诸比丘!若如是问,则汝等当云何答彼外道修行者耶?」
「大德!于我等,法是,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依。大德世尊!愿显示此所说之义。诸比丘从世尊听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然,大德!」
彼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说:
[P.107]二
「诸比丘!若外道修行者,如是问:『友!一切诸法,以何为根本耶?一切诸法,从何生起耶?一切诸法,从何集起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等趣耶?一切诸法,以何为上首耶?一切诸法,以何为增上耶?一切诸法,以何为最上耶?一切诸法,以何为核心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究竟耶?一切诸法,以何为究尽耶?』诸比丘!若如是问,则汝等当如是答于彼外道修行者:『友!一切诸法,以欲为根本,一切诸法,从思念生起,一切诸法,从触集起,一切诸法,等趣于受,一切诸法,以定为上首,一切诸法,以念为增上,一切诸法,以慧为最上,一切诸法,以解脱为核心,一切诸法,以不死为究竟,一切诸法,以涅槃为究尽。』诸比丘!若如是问,则汝等当如是答彼外道修行者。」
五十九 出家
一
二
『当如出家法积习我心。令已生之恶不善法,当永尽于我心而不住。当以无常想积习我心。当以无我想积习我心。当以不净想积习我心。当以过患想积习我心。了知世间之平等、不平等,当以其想积习我心。了知世间之生、灭,当以其想积习我心。了知世尊之集起、灭尽,当以其想积习我心。当以断想积习我心。当以离贪想积习我心。当以灭尽想积习我心。』
[P.108]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
三
诸比丘!若比丘能如出家法积习其心,令已生之恶不善法永尽其心而不住,以无常想积习其心,以无我想积习其心,以不净想积习其心,以过患想积习其心,了知世间之平等、不平等而以其想积习其心,了知世间之生灭而以其想积习其心,了知世间之集起、灭尽而以其想积习其心,以断想积习其心,以离贪想积习其心,以灭尽想积习其心时,当期二果中之随一果,〔谓〕:现法中之了悟,或若有余依则是不还。」
六十 耆利摩难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其时,具寿耆利摩难因疾病而重患困苦。时,具寿阿难即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二
「大德!具寿耆利摩难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大德世尊唯愿哀愍而到具寿耆利摩难之处。」
「阿难!若汝往耆利摩难比丘处说十想,则耆利摩难比丘闻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是处何等为十想耶?
[P.109]三
即:无常想、无我想、不净想、过患想、断想、离贪想、灭尽想、一切世间不喜想、一切行无常想、入出息念。
阿难!何等为无常想耶?
四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如是于此五取蕴观无常而住。阿难!此名为无常想。
阿难!何等为无我想耶?
五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眼是无我,色是无我,耳是无我,声是无我,鼻是无我,香是无我,舌是是无我,味是无我,身是无我,所触是无我,意是无我,法是无我。』如是于此内外之六处观无我而住。阿难!此名为无我想。
阿难!何等为不净想耶?
六
阿难!此处有比丘,自足下而上,自发顶而下,以皮为边际,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之此身,谓:『此身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浆、唾、鼻液、髓、尿。』如是,于此身观不净而住。阿难!此名为不净想。
阿难!何等为过患想耶?
[P.110]七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此身者过患多苦。』谓:『此身生种种之疾病,谓眼病、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耳朵病、口病、齿病、咳嗽、喘气、感冒、烦热、疟、腹病、惛绝、下痢、疼痛、霍乱、癞病、痈病、白癞、乾痟、癫狂、疖、痒、疥、爬伤、连疮、血胆病、糖尿病、麻痺、疮、痔、瘘、胆等起之诸病、痰等起之诸病、风等起之诸病、〔三〕和合生之诸病、季节变易所生之诸病、不平等姿势所生之诸病、侵害所生之诸病、业异熟所生之诸病、寒、热、饥、渴、大便、小便。』如是,于此身观过患而住。阿难!此名为过患想。
阿难!何等为断想耶?
八
阿难!此处有比丘,不忍许已生之欲寻,令归于断、除、离、无。〔不忍许〕已生之嗔寻〔,令归于断、除、离、无。〕〔不忍许〕已生之害寻〔,令归于断、除、离、无。〕〔不忍许〕已生之恶不善法〔,令归于断、除、离、无。〕阿难!此名为断想。
阿难!何等为离贪想耶?
九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此乃寂静,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余依之定弃、爱尽、离贪、涅槃。』阿难!此名为离贪想。
阿难!何等为灭尽想耶?
[P.111]一〇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思择:『此乃寂静,此乃殊妙,即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余依之定弃、爱尽、离贪、涅槃。』阿难!此名为灭尽想。
阿难!何等为一切世间不喜想耶?
一一
阿难!此处有比丘,于世间断离近倚、执著,心之摄受、现贪、随眠而不取。阿难!此名为一切世间不喜想。
阿难!何等为一切行无常想耶?
一二
阿难!此处有比丘,羞、惭、愧耻于一切行。阿难!此名为一切行无常想。
一三
阿难!此处有比丘,往阿练若,往树下,往空屋而结跏趺坐,正身而持,修念于普前。如斯,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长入息者,即了知『我长入息』,长出息者,即了知『我长出息』,短入息者,即了知『我短入息』,短出息者,即了知『我短出息』,学『我觉徧身而入息』,学『我觉徧身而出息』,学『我止身行而入息』,学『我止身行而出息』,学『我觉喜而入息』,学『我觉喜而出息』,学『我觉乐而入息』,学『我觉乐而出息』,学『我觉心行而入息』,学『我觉心行而出息』,学『我止心行而入息』,学『我止心行而出息』,学『我觉心而入息』,学『我觉心而出息』,学『我[P.112]令心欢喜而入息』,学『我令心欢喜而出息』,学『我令心得定而〔入息』,学『我令心得定而出息』〕,学『我令心解脱而〔入息』,学『我令心解脱而出息』〕,学『我观无常而〔入息』,学『我观无常而出息』〕,学『我观离贪而〔入息』〕,学『我观离贪而出息』〕,学『我观灭尽而〔入息』,学『我观灭尽而出息』,学『我观定弃而入息』,学『我观定弃而出息』。阿难!此名为入出息念。
一四
阿难!若汝往耆利摩难比丘处说十想,则耆利摩难比丘者闻此十想,而止其病,是有所是处。」
一五
时,具寿阿难即从世尊处亲受此十想,往具寿耆利摩难之处。至已,对具寿耆利摩难说此十法。时,具寿耆利摩难闻此十法,其病即止,具寿耆利摩难自病痊愈,具寿耆利摩难之彼病乃断。
第六 己心品
摄颂曰:
校注
參照汉译中阿四二(大正藏一.四八五a)。十一集一经(次卷所收)。 參照汉译中阿四三(大正藏一.四八五b)。十一集二经(次卷所收)。 參照汉译中阿四七(大正藏一.四八六b)。十一集三经(次卷所收)。 汉译杂阿含一八.六(大正藏二.一二九a)。十一集第四经(次卷所收)、五集第一六八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一卷二三二页)。 參照十一集第五经(次卷所收)。 參照十一卷七经(次卷所收)。 「如是」。把底本 yathārūpo 改为 tathārūpo。 參照十一集八经(后半是不同)。 參照八集第七十一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三卷二三〇页)。 參照增支部经典八集第七十二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三卷二三〇页)。 參照五集第一三五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一卷一五四页)。 九集六十七经。 九集七十经。 五集二百五【南传】,~二百六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一卷二四一页)九集七十一~七十二经(本卷所收)。 參照七集第十四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二卷一七三页)、九集第十经(本卷所收)等。 參照本经及次经、汉译中阿含(大正藏一.五七七b)。 本经及次经汉译增一阿含(大正藏二.七七五c)。 參照无碍解道原典第二卷一七四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十四卷俱存品集九九论)。六集第六十四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二卷一二七页)。汉译增一阿含(大正藏二.七七六b)、杂阿含(大正藏二.一八九a)。 「侍者」。疑原语 upavāsa 有此意义。暂依原注谓:「依止、近住者」而译之。 汉译中阿含九十(大正藏一.五七二c)。 集异门足论卷二十(大正藏二六.四四七a)、荻原博士梵汉对译佛教辞典七二.一-一二。 汉译杂阿含二〇.一三(大正藏二.一四三a)。 出相应部原典第一卷一二六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二卷二一〇页)(以下省略)。 「本」。异本作尝味(assādaṁ)为非,于原注「本」释集苦灭道四谛:「过患」、「出离」、「道、非道智」。 汉译增一阿含四六.八(大正藏二.七七八b)。 七集四一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二卷二三九页)。 八集五【南传】,~六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三卷九页)。 九集二四经(本书所收)。 十集一七六经(次卷所收)。 六集一三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二卷一七页)。 十集一七六经。 汉译中阿含二一五(大正藏一.七九九b)。 长部经典原典第一卷一七页。O. Franke, Dighanikāya. S. 25 Anm. 5。 十集二五经(本卷所收)。 八集六五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三卷二一二页)。 「无我」云云。出相应部(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四卷二七七页其他)。于原注言:「若我过去无者,则无现。现此我体;若我未来无,则无少分之障碍。」 沙门、婆罗门以下于原本「……乃至……」依暹罗本即无任何之省略。 參照第二【南传】,~三节、二集十七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四六页)、汉译增一阿含四六.一(大正藏二.七七五c)。 「如来」。底本 tathāgatassa 是 tathāgatena 之误。 參照第四【南传】,~五节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三页(南传大藏经第四卷三二六页)。 律藏原典第二卷九五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卷一三〇页)。 參照律藏原典第一卷六四页(南传大藏经第三卷八四页)第五卷一八一页(南传大藏经第五卷二八四页)。 參照前经。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四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卷二七八页)。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四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卷二七九页)。 參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卷二七九页)。 律藏原典第二卷二〇五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卷二七九页)。 參照一集十二品(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一六页)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八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卷三二八页)。 參照律藏原典第二卷二四八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四卷三三一页)第五卷一九〇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五卷二九八页)。 參照律藏原典第四卷一五九页(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卷二一五页)。汉译增一阿含四六.六(大正藏二.七七七a)。 「象之驰驱」等底本 sammada 是 sammadda 之误。 汉译杂阿含四一二(大正藏二.二九七b)。 「八分成就之布萨」。出三集七十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二九一页)其他。 「活百岁」vassastajivi 之前的 vassatāyuko 由暹罗本除去。若存在者,应读为 vassasatāyuko。 「弃彩色」(vevaṇṇiya)原注举对身断须发,对资具、衣、食、住、药等之出家前后不同。 底本 kacci no 是 kacci nu 之误。 汉译中阿含一一〇(大正藏一.五九八c)。 「多饶益」。于原本及暹罗皆为 bhikkuno paccavekkhanā bahukārā hoti kusalesudhammesu 皆甚难解,今北传汉译:「比丘者若有比观必多所饶益。」故由此改为 bahukārā 为 bahūpakārā。以下五十五经皆同此。 汉译中阿含九五(大正藏一.五七七b)。 「他心」,底本 paricitta 是 paracitta 之误。下文也是一样。 汉译中阿含一〇九(大正藏一.五七八b)。 汉译中阿含九六(大正藏一.五七七c)。 本经及次经、汉译增一阿含四六.九(大正藏二.七八〇a)。 參照八集八十三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三卷二六一页)、九集十四经(本卷所收)。 「是故」,在文脉上应有前文。在注释「是故」是不如是心积习者,不具足沙门之义故而言「是故」。 「世间之平等、不平等」。原注解释为「有情世间之善行、恶行」。 「其想」。原本足暹罗本俱有 taṁ-saññā。当改为 taṁ saññā。 通例「尿」之下,加「头中之脑髓」为三十二身分,现在之个处任何版本皆缺此第三十二。 「爬伤」(rakhasā)巴利圣典无此语,注释:「有以瓜爬之病病但处」。 「麻痺」(aṁsā)此语不明。暂依德语 Nyāṇatiloka,亦不明其根据。 「出入息念」。以下文及其释义「出无碍解道」原典第一卷一七五页(南传大藏经第四十卷二八五页)。【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24 册 No. 7 增支部经典(第9卷-第1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