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增支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四 集

第一 班达迦玛品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跋耆之班达迦玛

于彼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由于不知四法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四法为何

诸比丘不知圣戒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诸比丘不知圣三摩地不获证悟故乃至诸比丘不知圣慧不获证悟故乃至诸比丘不知圣解脱不获证悟故我与汝等长劫以来如是流浪与轮回

诸比丘证知圣戒证知三摩地证知圣慧证知圣解脱时可断有爱可尽有缚更无后有

世尊语此善逝说此已师尊再说

[P.2]「戒与三摩地智慧     乃至无上之解脱
方能悟得此等法     声誉崇高乔达摩
依证智慧方知斯     而向诸比丘说法
诸苦已尽为人师     具足慧眼般涅槃」

「诸比丘不能成就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四者为何

诸比丘不能成就圣戒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诸比丘不能成就三摩地故乃至诸比丘不能成就圣慧故乃至诸比丘不能成就圣解脱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

诸比丘不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四者为何

诸比丘能成就圣戒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三摩地故乃至

诸比丘能成就圣慧故乃至

诸比丘能成就圣解脱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诸比丘能成就此等四法故说由此法及律不堕落

死堕者实是堕落     又于贪染复还来
作所应作好乐喜     悦豫由乐而达到

「诸比丘成就四种法之愚者昏昧不善之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P.3]是为有罪是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四种法为何

不予细察不加明究于不该赞叹之人漫加赞誉不细察不明究而诋毁应予赞叹之人不细察不明究对于不应信任之事物竟予信任不细察不明究对于应予信任之事物竟然不予信任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是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保护不损伤不失坏自己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能生多福四种法为何

细察明究不应赞誉之人不予赞叹细察明究赞叹应所赞誉细察明究不应信任之事物不予信任细察明究应予信任之事物予以信任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贤明之善人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能生多福

应毁反赞彼     诋毁应赞人
彼已积口过     为过而得乐
为赌输财产     己与一切俱
过重无逾此     于善则怒斥
此过且自重     尼剌岁十万
[P.4]四一頞部陀     恶语意毁圣
乍起到地狱

「诸比丘于四事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将生多非福四种法为何

诸比丘于母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非福诸比丘于父施邪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施邪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弟子施邪行之愚者不明事理之不善人刻意保护于损伤失坏自己既当有罪为智者所呵毁将生多非福诸比丘于此等四事施邪行之愚者又生多非福

诸比丘于四事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刻意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四种法为何

诸比丘于母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善人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诸比丘于父施正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施正行乃至诸比丘于如来弟子施正行之智者明事理之善人〔刻意〕保护自己不令损伤失坏庶几无罪不为智者所呵毁将生多福诸比丘于此等四事施正行之智者将生多福

于母又于父     或如来正觉
或于彼弟子     横施诸邪行
[P.5]斯人数正多     是生非福人
于父母所行     是非法智者
在世为所呵     死后趣恶道
于母又于父     或如来正觉
或于彼弟子     善施诸正行
斯人数正多     是生幸福人
于父母所行[*]     智者依正行
在世为人赞     死后喜生天

「诸比丘有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顺流行之补特伽罗逆流行之补特伽罗自住之补特伽罗已渡到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

诸比丘何者名顺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染习诸欲造诸恶业诸比丘此名顺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何者是逆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不染习诸欲又不造诸恶业纵然有苦亦有忧或泪流满面亦力修圆满清净梵行诸比丘此名逆流行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何者是自住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由已尽五顺下分结而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由彼世再退还诸比丘此名自住之补特伽罗

诸比丘何种补特伽罗是已渡到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

[P.6]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自作证具足而住诸比丘此谓已渡彼岸住于陆地之婆罗门诸比丘有此等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世间

倘不制诸欲     无论任何人
此世未离欲     犹受用诸欲
屡屡生老衰     彼等正所受
克服诸种欲     顺流之行人
人以贤明故     念此当唤起
诸欲及诸恶     一无稍染习
虽具诸苦痛     亦须断诸欲
逆流之行人     彼名为诸人

然者谁烦恼     五者俱已断
满足诸所学     当更无退还
置心得自在     诸根皆安定
确有斯人时     人说当自住
胜劣事是谁     智徧于见悟
破已复云亡     已然不存时
彼智者清净     于行令安住
穷世际彼岸     为说当至者

「诸比丘有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少学而未达成少学已达成多学而未达成多学已达成等四者

诸比丘云何于补特伽罗少学而未达成

[P.7]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少学于经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彼既学得少分而不解其义不识本文不行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少学而未达成

诸比丘云何而谓补特伽罗少学已达成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少学于经乃至知解等彼虽学得少分而能知解其义识其本文行其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少学已达成

诸比丘云何补特伽罗多学而未达成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多学于经乃至知解等彼虽多学但不解其义不识本文不行法随法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即谓多学而未达成

诸比丘云何而谓补特伽罗多学已达成

诸比丘世间一类补特伽罗多学知解彼既学得多分而知其意义知其本文行法随法

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谓多学已达成诸比丘有此等四类补特伽罗存在世间

学得虽少分     若戒有缺失
因戒又学故     二者彼所呵
学得虽少分     于戒无缺失
因戒称赞彼     彼学不充足
学得方正多     于戒有缺失
[P.8]因戒呵斥彼     彼学方充足
学得方正多     于戒徧具足
因戒又学故     二者称赞彼
多学善守持     正慧佛弟子
如阎浮檀钵     又有谁敢嗤
诸天亦赞彼     梵天岂不赞

「诸比丘有四种人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能行法随法庄严僧团四种为何

诸比丘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而能行法随法之比丘庄严僧团诸比丘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又能行法随法之比丘尼庄严僧团

诸比丘具聪明等之优婆塞亦能庄严僧团诸比丘具聪明等之优婆夷亦能庄严僧团诸比丘此四种人具聪明调伏无畏多闻持法而能行法随法以庄严僧团

聪明又无畏     多闻持法者
修行法随法     彼名耀僧团
具戒之比丘     多闻比丘尼
具信优婆塞     以及优婆夷
彼等耀僧伽     彼等耀僧伽

「诸比丘此等是如来之四种无所畏如来成就此等无所畏明言是最胜地[P.9]于众中作狮子吼能转法轮四者为何

有人责难『汝自称正觉者于此等诸法不获现等觉——于此等法或沙门或婆罗门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间任何人我不见具足够条理能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我尽知其原因则得安稳得无恐怖得住无畏有人责难『汝自称漏尽者此等漏犹尚未尽——于此等漏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我若尽知其原因则得安稳得无恐怖得住无畏有人责难『汝说此等乃障碍法者习行于彼未必为障碍——于此等法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者』诸比丘我悉尽知又或有人责难『为得益而汝说法彼所实行实未尽了苦——于此或沙门或婆罗门反责于我语其原因』诸比丘我悉尽知诸比丘此即如来四无畏如来成就此等无所畏自称其最胜地位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能转法轮

一切抗论等     为多人依止
沙门婆罗门     当依止此等
非为此等法     得如来位时
得无所畏诤     远超于路者
谁人亦无余     深通越法轮
能转于一切     怜悯诸有情
如斯者此人     天人最胜者
往过存在世     有情作归依

[P.10]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爱之起处于其处比丘之爱便起四者为何

诸比丘或为衣服故比丘之爱便起或为乞食故或为床座故诸比丘或为以上诸物更善比丘之爱便起

诸比丘此等四者为爱之起处于彼等处比丘之爱便起

人为爱所伴     永处轮回续
世世常仿徨     不得逃出离
了知此过患     爱是苦原故
离爱不取著     比丘正念僧

「诸比丘此等为四轭四者为何

欲轭有轭见轭及无明轭

诸比丘云何是欲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欲之集过患不知如实出离彼欲之集过患不知如实出离故于诸欲有欲贪欲喜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著与欲爱等现起——诸比丘此名欲轭

以上是欲轭云何是有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有不知如实出离彼于有集不知如实出离故于诸有有贪有喜有亲有闷有渴有恼有著有爱等现起诸比丘此名有轭

以上是欲轭与有轭云何是见轭

[P.11]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见集不知如实出离彼于见集不知如实出离故于诸见有见贪见喜见亲见闷见渴见恼见著见爱等现起诸比丘此名见轭

以上是欲轭有轭见轭云何是无明轭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六触处之集不知如实出离彼于六触处之集不知如实出离故于六触处有无明无智现起诸比丘此名无明轭

以上是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杂染而引后有恐怖之所伴有苦之异熟当来有生老死与恶不善法相应故名轭非安稳诸比丘此等是四轭

诸比丘此等是四离系四者为何

欲轭之离系有轭之离系见轭之离系无明轭之离系

诸比丘何为欲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欲之集过患知如实出离彼于欲之集知如实出离故而于诸欲欲贪欲喜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著欲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名欲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云何有轭之离系

[P.12]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有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有之集知如实出离故而于诸有有贪有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有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与有轭之离系云何见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见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见之集知如实出离故而于诸见见贪见爱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是名见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与有轭之离系与见轭之离系云何无明轭之离系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者于六触处之集知如实出离彼于六触处之集知如实出离故而于六触处无明无智等不令现起诸比丘此名无明轭之离系

以上是欲轭之离系无明轭之离系

杂染而引后有恐怖之所伴有苦之异熟当来有生老离系于恶不善法者故名轭安稳诸比丘此等是四离系

具欲轭有轭     有两者相应
见轭共相应     无明为上首
生死所迁流     有情轮回续
徧知一切欲     复明悉有轭
若遣除见轭     又远离无明
离系一切轭     彼等越轭行

于兹并有摄句

不知二损伤与第五顺流
[P.13]少闻庄严无所畏爱与轭为十

第二 行品

十一

「诸比丘于行比丘起欲寻恚寻或害寻比丘相许于心不断不遣不破不灭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而不炽然不愧犹常懈怠不断名缺精进诸比丘于住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住亦不炽然不愧犹常于懈怠不断名缺精进诸比丘于坐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坐亦不炽然不愧犹常于懈怠不断名缺精进诸比丘于卧比丘悟而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许于彼心不令灭者诸比丘如是之比丘虽卧亦不炽然名缺精进

诸比丘于行比丘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不许于心断之遣之破之灭之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犹炽然有愧常不断發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于住比丘發精进名不惜身命诸比丘于坐發精进名不惜身命诸比丘于卧比丘悟而起欲寻或害寻而比丘不许于心断之遣之[P.14]破之灭之者诸比丘如是比丘虽卧犹炽然常不断發精进名不惜身命

或步复或立     或坐犹或卧
基家恶寻思     人若起于此
彼乃行邪道     著迷无正气
斯比丘不得     最上正觉器
谁复行与住     或坐犹或卧
寻求思止已     乐意寻思见
斯比丘是得     最上正觉器

十二

「诸比丘宜具戒而住具波罗提木叉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修学见于微细罪而怖畏应受学于学处诸比丘具戒而住具波罗提木叉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具足正行与亲近见于微细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此上更无再作者诸比丘比丘行时除贪与嗔断惛与眠掉与悔及疑發精进不衰[P.15]念不忘身轻安不躁动处心安定集中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虽行而炽然有愧常不断發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比丘住时亦除贪与嗔心集中于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虽住而炽然有愧常不断發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比丘坐时亦除贪与嗔心集中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發精进名为不惜身命诸比丘比丘于卧时亦除贪与嗔心集中一境诸比丘如是比丘虽卧而炽然有愧于常不断發精进名为不惜身命

行住亦自制     坐卧亦自制
比丘制手足     虽屈而自制
上中亦复下     至于世界涯
于蕴法生灭     应予正观察
心静于行道     常念于习学
比丘斯常恒     谓不惜身命

十三

「诸比丘此等是四正勤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之不生而生欲精进發勤策心勉励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生欲精进發勤策心勉励为未生之善法生而生欲精进發勤策心勉励为住已生之善法为不忘为倍增为广大为修为满而生欲精进發勤策心勉励诸比丘此等为四正勤

正勤奋勉人     超越魔领域
出越老死怖     彼等无依住
克服恶魔伴     彼等无喜动
超一切魔军     斯人等最乐

[P.16]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正勤四者为何

律仪勤断勤修勤及随护勤

诸比丘何谓律仪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眼于色见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不护眼根而住易流入贪与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守护眼根拥护眼根耳于声闻已乃至鼻于香嗅已乃至舌于味尝已乃至身于所触触已乃至意于法识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者何若不护彼意根而住易流入贪与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守护意根拥护意根诸比丘此名律仪勤

诸比丘如何是断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断之遣之破之灭之已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不容纳所有已生之恶不善法断之遣之破之灭之诸比丘此名断勤

诸比丘如何是修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于灭转变弃舍修念觉支乃至修择法觉支乃至修精进觉支乃至修喜觉支乃至修轻安觉支乃至修定觉支依止远离依止于灭转变弃舍修舍觉支

诸比丘此名修勤

[P.17]诸比丘如何是随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护已生善定相之骨想虫啖想青瘀想脓烂想穿孔想膨胀想诸比丘此名随护勤

诸比丘此等是四勤

律仪断修与随护     说此等四断日种
勤修此等世比丘     方能获得苦灭尽

十五

「诸比丘此等四者为最上之施设四者为何

诸比丘于有自体者中罗睺罗阿修罗王为最上诸比丘于受用诸欲者中曼陀多王为最上诸比丘于增上者中魔罗波旬为最上诸比丘于世间魔罗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人民众中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为最上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最上之施设

罗睺是有体最上     曼陀多是受欲者
如意与荣誉辉煌     魔罗为自在最上
上中又复与下者     世界之涯穷无尽
佛陀乃天与人类     方名此间是最上

十六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洞察微细之智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微细色成就最上洞察智于微细色依最上洞察智不见更妙色又于其微细色依最上洞察智不希更妙色不希更上智于微细受成[P.18]就最上洞察智于其微细受依最上洞察智不见更妙受又于其微细受依最上洞察智不希更妙受不希更上智于微细想以洞察智乃至不希于微细行以洞察智乃至不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洞察微细之智

色微细与诸受因     想之起处与灭时
于其根柢了知已     而于诸行而无我
又于苦趣得知已     比丘正见是寂静
乐其寂处于其时     降伏魔罗与伴侣
正持最后一己体

十七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行贪欲不应行行嗔恚不应行行愚痴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

由贪嗔痴怖畏     法相违不论谁
彼荣誉尽退失     犹如黑分之月

十八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不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嗔恚不应行不行愚痴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

由贪嗔痴怖畏     法不违任凭谁
彼荣誉获充满     犹如白分之月

十九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P.19]行贪欲不应行行嗔恚不应行行愚痴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

由贪嗔痴怖畏     法相违不论谁
彼荣誉尽退失     犹如黑分之月
由贪嗔痴怖畏     法不违任凭谁
彼荣誉获充满     犹如白分之月

二十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堕于地狱四者为何

行贪欲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生天国四者为何

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生天国

一切诸欲不制止     尊重非法者非法
有依贪嗔怖之行     彼等名之为泽众
有智沙门如是说     如此称赞斯善人
安住于法不为恶     依贪嗔怖概不行
于彼名为醍醐众     有智沙门如是说[*]

此之摄句

律仪等第五施设[-1]
微细智[-1]三不应行配食者此等为十

[P.20]第三 优楼比螺品

二十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称「大德」于是世尊说

「诸比丘我初现等觉时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阿豫波罗尼拘律树下诸比丘我独自宴坐心中起如是思惟住于不尊重不从顺是苦我当如何于沙门婆罗门住于恭敬尊重依止诸比丘我思惟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戒蕴于其他沙门婆罗门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然则我于天梵天世中于沙门婆罗门人众中自已具戒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定蕴于其他沙门婆罗门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然而我与天人众中自已具定更不见于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慧蕴应住于然则我于天人众中自已具慧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解脱蕴应住于然则我于天人众中我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自已具解脱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

诸比丘我说我于法现等觉我即住恭敬尊重依止此法

诸比丘当时娑婆主梵天于心知我心中思惟譬如具力士夫伸其屈臂[P.21]屈其伸臂正亦如是没于梵世现我之前

诸比丘当时娑婆主梵天一肩披上衣右膝著地合掌向我而作是言

『世尊诚然善逝诚然大德过去世有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未来世有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世尊于现在是应供正等觉者亦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娑婆主梵天如此说斯语已更说

一切过去正等觉     复有未来诸佛等
无复更有多忧虑     现前增上正等觉
咸共尊重于正法     曾住于今亦复住
且又当来更应住     此是诸法之教法
如是于己犹爱好     心希求望伟大者
常自思念诸佛教     诚宜尊重于正法

诸比丘娑婆主梵天作如是说说此既已问讯于我右绕之后当座即消失其形其时诸比丘我于梵天之劝请了知于我现等觉法应相当于自身令恭敬尊重依止而住诸比丘僧伽亦具大性故我于僧伽亦深致尊重

[P.22]二十二

「诸比丘我初现等觉时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阿豫波罗尼拘律树下诸比丘时有甚多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来诣我住处至已与我俱相庆慰相互欢欣交谈值得铭心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向我云『尊者瞿昙我等闻说沙门瞿昙于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不予问讯亦不起立或不请座尊者瞿昙此事确实如此仁者瞿昙于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不予问讯亦不起立或不请座尊者瞿昙此者诚然不如理

诸比丘我说

『呜呼此辈老年人纵居上座则不知作上座法

诸比丘即使从生以来已八十九十或百岁之老年作非时语者不实语者无益语者非法语者非调伏语者说出留于心底无益之语不契时机无原由不著边际无益于人之语彼于此时得自谓入于凡愚上座之数诸比丘纵然年幼或强壮年轻发黑正当青年彼作时语者实语者义语者法语者调伏语者说出留于心底有益之语说出契合时机有原由著于边际有益于人之语时彼当下即入于智者上座数

诸比丘作此等四者是上座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住于护持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正行与亲近见微细罪而怖畏受学于学处多闻闻已不忘积集所闻宣示所有初善中善[P.23]后善有义有文诸法之纯粹圆满清净梵行彼于诸法如是多闻受持读诵作意思惟于见善通达获得四静虑增上心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尽已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作上座法

心处掉举杂秽语     数数作语任凭谁
于所思惟不稳重     欣悦非法如畜兽
了无尊敬是自恶     彼者显然非上座
圆具戒品无论谁     具足多闻与胜辩
强于诸善有自制     以智慧观察义理
探究一切之诸法     心无荒乱具辩才
生死已然付了断     于诸梵行了无缺
于彼我说是上座     于彼绝非诸般漏
比丘当以漏尽故     人称上座之盛名

二十三

「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如来出离世间系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集如来断绝世间集诸比丘如来觉了世间灭如来证悟世间灭诸比丘如来证悟趣向世间灭道如来修趣向世间灭道

诸比丘梵天世间之沙门婆罗门人众之所见所闻所觉所了別所得所求于意所伺察之一切如来皆已觉了故名如来诸比[P.24]如来自觉悟之日至于如来般涅槃日于其中间所说一切所谈乃至所解说者祇是如而已而非不如故名如来

诸比丘如来行如所说言如所行唯行如所言言如所行故名如来

诸比丘于天梵天世间之沙门婆罗门人之众如来为胜无能胜者是徧见转于自在故名如来

与一切世之一切     世间之事无违失
了知一即离一切世     一切世间无取著
彼坚固人之一切     胜之了解一切结
彼是最后寂安稳     觉悟无畏之涅槃
尽于诸漏彼佛陀     断绝疑惑无粗暴
得以尽了一切业     所依灭尽成解脱
彼即是此佛世尊     彼即是无上师子
大转梵轮于天人     如斯人天之群类
虔敬归依于彼佛     敬礼伟大无畏者
调者之中最上调     寂止者中寂止仙
解脱者中上解脱     度脱者中最度脱
如斯于彼致敬礼     最是伟大无畏者
天中亦于人之中     犹无与之等至尊

二十四

一时世尊住沙计多伽蓝园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大德」而世尊乃曰

[P.25]「诸比丘沙门婆罗门人众之所见所闻所觉所了別所得所求于意伺察者我皆了知诸比丘人众之所见所闻之所伺察者我皆了知皆是如来所了解如来于其(或依爱或依见)不为所动摇诸比丘与天人众之所见所闻之所伺察者我若谓知应是我过失若言不知亦是过失若言非知非不知亦是我之过失诸比丘如是如来于所见见已于已见不思惟于不见不予思惟于得见不予思惟于见者不予思惟于所闻闻已于已闻不予思惟于不闻不予思惟于将闻不予思惟于闻者不思惟于所觉觉已于已觉不思惟不觉不予思惟将觉不予思惟觉者不予思惟于所了別了別已于已了別不思惟于不了別不思惟于将了別不思惟于了別者不思惟诸比丘如来如是见了別于诸法中确实宛然一如又复具一如更上于他人我说无有更殊胜者

人人见闻复执持     作是真实之思惟
其等居于自负中     此当是真他是妄
[P.26]一如之者不信受     人人固执所系著
既然曾见其箭已     我所知见与其同
固执当非诸如来

二十五

「诸比丘为诡骗于人为说服于人为博得利养恭敬与名誉为规避诸般恶评而趋己利为罔知于人之议己(比丘)不住此梵行诸比丘反之为律仪为断除为离贪为灭除(比丘)则住于梵行

为律仪复为断除     不依他缘之梵行
彼薄伽梵之所说     达到涅槃之底处
此是尊贵之大仙     随所宜行方是道
佛之教法是宛然     有人实行此道者
善自护持师之教     当达灭苦之境地

二十六

「诸比丘一切比丘行诡诈顽强虚谈婬猥傲慢于心不得安定者诸比丘此之比丘非近于我诸比丘彼等比丘违背于此法律彼等于此法律中不达增进增长广大诸比丘比丘不行诡诈不事虚谈于坚固不顽强善处此心于安定诸比丘此之比丘接近于我诸比丘彼等比丘于此法律不相违背彼等于此法律中达于增进增长广大

诡诈顽强与傲慢     虚谈婬猥心不安
彼等于法中不增     正等觉者之所说
无诡无虚谈坚固     善于定力无傲慢
彼等于加增法中     正等觉者之所说

二十七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小而易得又彼等是无罪四者为何

[P.27]诸比丘衣服之中粪扫衣小而易得彼是无罪诸比丘食事之中乞得抟食小而易得彼是无罪诸比丘床座之中树下小而易得彼是无罪诸比丘药物之中陈弃小而易得彼是无罪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小而易得彼等皆是无罪诸比丘比丘以小者易得为满足是故我说此是彼沙门支之随一

无罪之小与易得     满足之者于其人
就饮食床座与衣     于心所会并非
亦非拘于一方处     顺从沙门之性情
所说之法一切俱     少而知足之学人
具有令于满足中

二十八

「诸比丘此等之四圣种须知是第一须知永远之所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随得衣服生喜足赞叹于随得衣服之喜足为衣服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于不得衣服亦不懊叹衣服得已无有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由于随得衣服之喜足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安住于古第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有比丘于随得饮食生喜足赞叹于随得饮食之喜足为饮食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纵不得饮食亦不懊叹既得饮食已无有[P.28]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由于随得饮食之喜足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安住于古第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更有比丘于随得床座生喜足赞叹于随得床座喜足为床座不作不应为不相当事纵不得床座亦不懊叹既得床座已无有贪爱不令迷闷不耽嗜见于过患受用知所出离由于随得床座喜足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诸比丘是名安住于古第一居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复更有比丘爱修乐修爱断乐断复由于爱修乐修爱断乐断自举而不凌蔑于他为此善巧策勤正知系念之人诸比丘是名安住古第一圣种之比丘

诸比丘须知此等四者是第一圣种须知永久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已有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

诸比丘更复成就此等四圣种之比丘纵住东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纵住西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纵住南方或北方彼胜不乐不乐不胜于彼何以故苦然诸比丘坚固人是胜于不乐与乐者

不乐不胜坚固者     不乐已得坚固
胜于不乐坚固故     坚固必胜于不乐
[P.29]既舍一切业累已     谁将遮止除遣者
一如阎浮檀金钵     谁人得能予嗤斥
诸天亦将赞誉彼     梵天纵赞亦不尽

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迹须知是第一须知是永远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诸比丘须知无贪法迹是第一须知是永远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诸比丘无嗔法迹无从呵毁诸比丘正念法迹无从呵毁诸比丘正定法迹无从呵毁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迹者须知是第一须知永远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既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弃舍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

应无住于贪     于心亦无嗔
心一境正念     内心诚安定

三十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甚多名闻当时之徧历者住于萨毘尼(河)畔之徧历者园安那吧拉越罗达罗〔运搬食物游行者〕沙屈如达依〔善生优陀夷〕徧历者及余闻名徧历者

尔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去叶毘尼河畔徧历者园至已敷座请座世尊坐已告彼等徧历者说

「徧历者须知此等之四法迹者是第一须知是永远所当行须知是种姓[P.30]古有之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四者为何

徧历者无贪法迹须知是第一须知是永远所当行须知是种姓自古有者已不能弃(过去诸佛)未曾舍弃现在亦不能弃当来亦不应弃有智沙门婆罗门无从呵毁徧历者无嗔法迹无从呵毁徧历者正念法迹无从呵毁正定法迹无从呵毁

徧历者此等之四法迹者须知是第一无从呵毁

徧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无贪法迹有贪于诸欲有剧染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对彼如是说我见其威德但是徧历者彼斥无贪法迹有贪于诸欲有剧染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无有是处徧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无嗔法迹有于意中有憎恶思惟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于彼如是说我见其威德但是徧历者彼斥无嗔法迹于意中有憎恶思惟所当知则无有是处徧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正念法迹失念不正知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我应于彼如是说我见其威德但是徧历者彼斥正念法迹有失念不正知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无有是处徧历者若谓如是我斥正定法迹有不定迷乱心者或沙门婆罗门所当知[P.31]我应对彼如是说我见其威德但是徧历者彼斥正定法迹无有是处

徧历者若于此等之四法迹思予呵毁排斥之人具此理由四反论已于现法具为应呵毁之原因四者为何

若汝呵毁排斥无贪法迹则贪于诸欲有剧染著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者若汝呵毁排斥无嗔法迹则嗔恚心于意中有憎恶思惟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若汝呵毁排斥正念法迹则失念而不正知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若汝呵毁排斥正念法迹则不定乱心之沙门婆罗门是汝应供养汝应称赞

徧历者若有于此等之四法迹思予呵毁排斥之人具此理由四反论已于现法是具为应呵毁之原因徧历者纵然郁迦罗住民禹舍班涅亚是无因论者无所作论者无有论者彼等于此等四法迹亦不思是应所呵毁应所排斥者所以者何畏于嘲笑轻侮非难故

不嗔恒正念     内心固安定
致学调伏贪     名不放逸者

此之摄句

二优楼比螺世间伽蓝梵行于第五
诡诈满足法迹及徧历者

[P.32]第四 轮品

三十一[-1]

「诸比丘此等是四轮成就此之天转有四轮成就此之天不久于财位得大与广四者为何

住适宜之地于善士所服事使己于正及作前福

诸比丘此等是四轮成就此之天转有四轮成就此之天不久于财位得大与广

住适处圣人     亲服事端正
事前预作福     于人有谷财
称誉名声及     安乐庇援彼

三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摄事四者为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摄事

布施爱语与利行     各自适宜付运作
对事则称是同事     宛似转轮之枢纽
是此世中之摄取     假若不具此摄取
母于子供养义务     又如父得子义务
智者正当以摄取     观察之余乃得大
于彼方得是称赞

[P.33]三十三

「诸比丘兽王狮子于晡时出离居处既出居处已奋迅哈欠奋迅哈欠已徧眺四方徧眺四方已作三声狮子吼作三声狮子吼已往求食物诸比丘但一切傍生有情闻兽王狮子吼声现大怖畏顿起战栗恐惧栖穴者入穴栖水者入水栖林者入林鸟归虚空诸比丘所有国王所属之象于村邑王都为坚固绳所缚者截断其缚突破怖惧而大小便溺想尽一切办法脱逃诸比丘兽王狮子于傍生有情中如是有大力如是有大名声如是有大威德

诸比丘诚然如是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出生于世时彼说法此是己身此是己身之集此是己身灭此是趣己身灭之道诸比丘一切长寿诸天美丽而多乐永住高广殿中听如来说法起大怖畏战栗恐惧呜呼我等是无常而谓常住我等处于不坚而谓坚固我等处于无常而谓常住作常想诸比丘如来于天人中如是有大力如是有大名声如是有大威德

[P.34]

天与人师无比伦     觉者现前证见悟
己身与灭己身集     八支圣道苦灭道
令转教法之巨轮     具足荣誉美如许
长寿诸天怖畏惧     犹如野兽之狮子
已解脱之应供者     聆听言语哀我等
不越己身是无常

三十四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第一信四者为何

诸比丘或无足或二足或四足或多足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非想非非想一切有情中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于彼等中名第一诸比丘凡信仰佛陀者则信仰第一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诸比丘于所有有为法中八支圣道名彼等第一诸比丘凡信仰八支圣道者则信仰第一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诸比丘或有为或于无为之所有法中离欲于彼等诸法中名第一是于憍无憍渴爱已调伏爱著已永害轮回已绝爱尽离欲寂灭涅槃诸比丘凡信仰法者则信仰第一者复次于信仰第一者有第一异熟

诸比丘所有僧伽或于众中如来弟子僧伽名彼等中第一即是四双士夫八大士夫世尊之弟子僧伽应予供养极应供养应予施与应须合掌是世人之无上福田

[P.35]诸比丘凡信仰僧伽者第一有第一异熟诸比丘此等是第一信

了別第一法     信乐是第一
无上应施与     信乐第一佛
离欲寂静安     信乐第一法
无上福田地     信乐第一僧
布施第一施     增上第一福
寿命色称誉     赞颂力安乐
施智者第一     专心第一法
是天亦又人     得第一欢喜

三十五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尔时摩揭陀国大臣禹舍婆罗门诣往世尊住处诣已与世尊俱相庆慰欢谈感铭之话已坐在一面坐于一面之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尊瞿昙我等名成就四法者为有大慧大士四者为何

尊瞿昙于世应多学诸学当知诸所说义此说之义如是此说之义如是云云复当具念念昔所作念昔所说随念复于所有在家所作巧而不怠就此具方便与思虑成就充分处理尊瞿昙我等于成就此等四法者名有大慧大士尊瞿昙若应随喜于我者尊瞿昙请随喜于我但是尊瞿昙若应论难于我者请尊瞿昙予论难

「婆罗门我于汝亦不随喜亦不论难婆罗门我令成就四法者名大慧大[P.36]四者为何

婆罗门于世间为众多者之益为众多者之乐而起修行彼于众多有情令住圣理所谓妙法性善法性是彼欲作寻思作其寻思不欲作寻思不作其寻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如是于寻思之路得心自由四静虑之增上心如所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已于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于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婆罗门我于汝亦不随喜亦不论难婆罗门我于成就此等四法者名有大慧大士

「希奇之尊瞿昙未曾有之尊瞿昙尊瞿昙具此善说又我谓成就此等四法为尊瞿昙尊瞿昙实为众生之益众多者之乐而修行仁者令众多有情住于圣理所谓妙法性善法性是尊瞿昙实欲作寻思作其寻思不欲作寻思不作其寻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尊瞿昙实于寻思之路得心自在尊瞿昙四静虑之增上心如所欲得现法乐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尊瞿昙由诸漏之尽已于现法令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P.37]

「婆罗门应比较于汝相近之语且又我为汝解说婆罗门我实为众多者之益为众多者之乐而修行众多有情我令住于圣理是即妙法性善法性婆罗门我实欲作寻思作其寻思不欲作寻思不作其寻思欲作思惟作其思惟不欲作思惟不作其思惟婆罗门我实于寻思之路得心自在婆罗门我实于四静虑之增上心住现法乐不梗涩婆罗门我实由诸漏之尽已于现法住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一切有情死之索     知所应遁避之人
于天与人有利益     宣说正法令宏明
善自明判道非道     已所作作漏之尽
人之见闻于群众     信乐正是彼佛陀
最后之身所受者     具有是名大慧者

三十六

一时世尊行于郁迦罗与制多毘耶间之大道尔时头那婆罗门亦行于郁迦罗与制多毘耶之间头那婆罗门于世尊足痕见具千辋毂一切相圆满轮(相)彼既见已谓曰「呜呼奇哉呜呼得未曾有此等足迹应非人间之者

[P.38]

世尊从离道外坐一树下结跏趺坐端身以置住对面念时头那婆罗门追踪世尊足迹见世尊于一树下坐现起欢喜令起欢喜诸根寂静意寂静得最上调伏安静如能予调练能防守护诸根之象即往世尊之处至已白世尊言

「仁者当非天耶

「婆罗门我非天

「仁者当非乾闼婆耶

「婆罗门我非乾闼婆

「仁者当非夜叉耶

「婆罗门我非夜叉

「仁者当非人耶

「婆罗门我非人

「问仁者当非天耶『婆罗门我说非天』问仁者当非乾闼婆耶『婆罗门我说非乾闼婆』仁者当非夜叉答说仁者非人耶『婆罗门我说非人』然则今仁者该是何者

「婆罗门有诸漏若不予断此我应是天而我已断其漏切断其根如截断多罗树头予破坏当来令不生婆罗门有诸漏若不予断此我应是乾闼婆应是夜叉应是人我已断其漏令不生婆罗门譬如或青莲或红莲或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为水染犹自出水挺立正是如是婆罗门[P.39]此世中长此世中胜于世间住于不染婆罗门我是佛陀

应受天之生     空行乾闼婆
复应是夜叉     又应受人性
我之漏灭尽     破了而解缚
色鲜之白莲     犹不为水染
不为世间染

婆罗门故我是觉者

三十七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无有退堕祇有接近涅槃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具足守护诸根门了知食物之量勤勉觉醒

诸比丘比丘如何是戒具足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护住波罗提木叉律仪具足正行与亲近见微细罪怖畏受学于学处

诸比丘比丘如何是护持诸根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眼见色已不取于相不取于状由于住不防护眼根时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而来为防护斯作而修行护持眼根作眼根之防护于耳闻声已乃至于鼻嗅香已乃至于舌尝味已乃至于身触所触已乃至于意识法已不取于相不取于状由住于不防护意根[P.40]忧之恶不善法将流入而来为防护斯作而修行护意根作意根之防护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护诸根门

诸比丘比丘当如何而知食物之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理思择摄取食物不为戏不为醉不为饰不为美乃至祇为此身之住为活为息害为修净行如是我灭旧受当不令生新受我当生存当无罪当住安稳诸比丘比丘当如是知食物之量

诸比丘比丘当如何奋勉觉醒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昼间经行(又)坐时心不留覆障法夜间初更经行(又)坐时心不留覆障法夜至中更右脇于下如狮子卧两足重叠正念正智作起想夜至后更奋起而经行(又)坐时不留覆障法诸比丘比丘当如是奋勉于觉醒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无有退堕惟近趋于涅槃

比丘依住戒     防护一切根
又知食物量     奋勉于觉醒
昼夜斯炽然     不挠懈勤行
修习于善法     方得轭安稳
比丘见逸怖     欣悦不放逸
唯近于涅槃     均为不退返

[P.41]三十八

「诸比丘比丘遣除各別之见取正确舍弃一切爱身行轻安名谓独处

诸比丘比丘当如何遣除各別之见取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众多沙门婆罗门具众多各別之见取所谓或世间是常或世间是无常或世间是有边或世间是无边或命者即身或命者异身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非有或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或如来死后非亦有非亦非有此等一切彼皆当遣极遣当予舍弃舍

诸比丘比丘如是遣除各別之见取

诸比丘比丘当如何正舍一切爱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断欲爱断有爱调伏梵行爱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正舍一切爱

诸比丘比丘当如何身行轻安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乐断故于苦断故前已灭喜与忧故不苦不乐之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身行轻安

诸比丘比丘当如何独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断我慢切断其根如截断多罗树头令灭亡当来不生

诸比丘比丘当如是独处

诸比丘比丘遣除各別之见取正舍弃一切爱身行轻安名谓独处

[P.42]

欲爱有爱更     与梵行爱俱
若执持此谛     高举其见处
离却一切贪     爱尽解脱人
各別舍其爱     见处普徧灭
比丘诚具念     寂定而轻安
无负于观慢     觉者名独处

三十九

一时郁阇耶婆罗门诣往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庆慰欢叙交谈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郁阇耶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是不称赞祭祀耶

「婆罗门我于一切祭祀非一向称赞但是婆罗门我并非不称赞一切祭祀婆罗门如祭祀时杀牛山羊杀羊杀鷄豚多杀有情如是伴随劬劳之祭祀当非阿罗汉或入阿罗汉道者所近趋婆罗门如不杀山羊不杀羊不杀鷄豚不杀众多有情如是不与劬劳相伴随之祭祀婆罗门我予称赞所谓常施随(族)祀何以故婆罗门如是不与劬劳相随伴之祀阿罗汉或入阿罗汉道者是所近趋

献马献人与力饮     投掷杖与无锁钥
[P.43]劬劳允大无大果     山羊与羊又牛只
杀戮诸种之有情     不成祭祀之大仙
履修于正当行持     一切祭祀无劬劳
平时常随习惯行     祀时以山羊与羊
不杀牛等诸畜牲     如斯祭祀正行者
是大仙人所营作     智者斯祀方云祀
当得盛大之熟果     致于此祀之行者
只有善事无恶事     诸天欢喜祀之大

四十

一时优陀夷婆罗门诣往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乃至坐于一面之优陀夷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是不称赞祭祀耶

「婆罗门我于一切(乃至)近趋」(參阅三十九之二)

远离杀戮依于时     善调施物之适宜
[P.44]谨慎深奥梵行者     精选如是之祭品
彼既于世无覆障     已越族姓与其趣
觉醒善巧作福善     如斯之祀方称赞
不论本性施先亡     善调适宜之施物
梵行之者犹良田     以清净心为祀施
奉献于可供养处     善供善祀与善得
祀乃普广天欢喜     一如信心智者是
以宽大心作祀施     于无恼害之安乐
贤者受生此世界

此之摄句

狮子禹舍于第五
头那无退堕独处优阇迦优陀夷乃为十

摄句

第五 赤马品

四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正念正知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漏尽

[P.45]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得现法乐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以此是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现法乐住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能获得知见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意光明想住昼想于夜如昼于昼如夜如是以显了无缠之思令具光辉修心以此是修定名能获得知见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能得正念正知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明受之生明住明灭想之生乃至明寻之生明住明灭

诸比丘以此是修定名能得正念正知

诸比丘云何有修定能得漏尽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住观五取蕴之生灭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灭如是行如是行之集如是行之灭如是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

诸比丘有修定修之若多所作名能得漏尽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修定于此在波罗延中富怜尼迦所问之中宣说此事

思择世间胜与劣     世之何处亦无动
[P.46]寂静无烟无损害     无欲越了生与老」

四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记问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应一向记问诸比丘有应反诘记问诸比丘有应舍置记问比丘众有应分別记问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记问

一是说一向     他是分別言
三者应反诘     又第四舍置
任何于此四     若能知相当
斯比丘人等     善巧言四问
不受驳论伏     甚深而无遁
如是损益何     彼是贤明辨
避无益贤人     取利益觉义
名坚定智人

四十三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四者为何

重于忿不重正法重于覆不重正法重于利养不重正法重于恭敬不重正法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

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四者为何

重于正法不重于忿重于正法不重于覆重于正法不重利养重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P.47]诸比丘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

忿与覆是所重视     重于利养与恭敬
此等比丘不滋养     是正觉者之说法
一切皆重于正法     又所推重之诸人
正自觉者之所说     于教法中为滋养

四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四者为何

重于忿不重于正法重于覆不重于正法重于利养不重于正法重于恭敬不重正法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正法四者为何

重于正法不重于忿重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正法

忿与覆是所重视     重于利养与恭敬
比丘于朽种良田     一如之于此正法
于其中间不滋养     既是如此重正法
以往曾住今亦住     彼等于法多增长
犹如药草依于水

四十五[-1]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尔时赤马天子于后夜时分作绝妙容色徧照祇多林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赤马天子白世尊言

[P.48]「大德不生不老不死不殁不再生世界之边大德前往者或知或见或能达耶

「友不生不老不死不殁不再生世界之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如是说

「希奇大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如是说大德我于过去世名是赤马仙是包迦子而有通力行于虚空大德我有如是势速譬喻即使有善巧弓术之弓师学得充分熟练發必中的如以轻矢轻易通过多罗树荫犹如我由东海跨至西海大德我具如是势速又具如是跨越起有如是欲望我当达往世界之边大德我具食味之外大小便利之外排遣睡气与疲劳之外有百岁之寿存活百年之间百年既往犹不穷世界之边终死于半途希奇大德得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不生不再生世界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可达我不作如是说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前往者当知当见当得我不作如是说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我祇作施设此一寻量有想有意之身为世界为世界之集为世界之灭为趣世界之灭道

[P.49]

已往几何世之边     当得兴作穷尽事
已得世边犹是苦     亦非得免于出离
是世间解聪慧者     勤修梵行觉悟世
寂者了知于世边     不希求此世他世

四十六

尔时世尊于当夜过之时告诸比丘

「诸比丘今夜赤马天子于后夜作绝妙容色徧照祇陀林诣往我处至已问讯于我立于一面诸比丘立于一面赤马天子向我言

『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大德前往者当知或见或能达否

诸比丘彼作如是语时我告赤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已往当知当见当达我不作如是说

诸比丘我作是语时赤马天子向我言

『希奇大德未曾有大德大德世尊具此善说者不生不再生已往其边当达我不作如是说

大德于过去世〔乃至〕不作如是说』(參阅四十五之二经文)

[P.50]诸比丘彼作如是语时我告赤马天子曰

『友不生不再生世界之边已往当知当见当得我不作如是说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我祇作施设此一寻量有想有意之身为世界为世界之集为世界之灭为趣世界之灭道

已往几何世之边

(乃至)此世他世』」(參阅四十五之四)

四十七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极远而远四者为何

诸比丘天与地者此是第一极远而远诸比丘大海之此岸与彼岸者此是第二极远而远诸比丘日之升处与没处此是第三极远而远诸比丘善士之法与不善士之法此是第四极远而远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极远而远

[P.51]

天远地亦远     远名海之岸
日照出没处     准此更善人
不善人法远     人人如实言
善士伴无变     历时犹如是
不善人之伴     忽而破灭尽
如是不善人     违隔善士法

四十八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尔时半阇罗子具寿毘舍佉于供养堂中无滞无失无漏能了解其义属(无流转)不依止(流转)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尔时世尊晡时从宴坐起赴供养堂至已设席请坐世尊坐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供养堂中谁无滞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大德半阇罗子具寿毘舍佉于供养堂中无滞不依止(流转)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尔时世尊语半阇罗子具寿毘舍佉「善哉善哉毘舍佉善哉汝毘舍佉无滞不依止(流转)以圆满语作法话示诸比丘引导勉励庆幸

无说人不知     愚者杂贤人
教示不死处     有说知斯人
光大教法辉     树揭仙人幢
仙幢是善说     仙人幢为法

[P.52]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四者为何

诸比丘以非常谓常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非苦谓苦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非我谓我是想颠倒见颠倒诸比丘以不净谓净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是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四者为何

诸比丘以非常谓非常非想颠倒诸比丘以苦谓苦非想颠倒诸比丘以无我谓无我非想颠倒诸比丘以不净谓不净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想颠倒非心颠倒非见颠倒

以非常作常想人     以苦作乐想之人
以非我作我想人     以不净作净想人
令起邪见是有情     心迷乱想称是邪
彼等为魔轭所系     为轭不得安稳人
有情转生于轮回     于生及死中具有
作光觉者若出世     彼等所示是此法
苦之寂灭应达到     有智之人宜听此
泛起个己之意想     非常当见是非常
于苦见知当是苦     之于非我见非我
不净即见是不净     即当具足此正见
一切之苦不超越

[P.53]五十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四者为何

诸比丘云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诸比丘雾是日月之翳诸比丘烟与尘是日月之翳诸比丘罗睺阿修罗王是日月之翳为此翳所覆之日月不光不辉不照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日月所不照

诸比丘诚然如是沙门婆罗门有四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饮谷酒饮米酒由于饮谷酒米酒之不脱离诸比丘此是第一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习淫欲法由于淫欲法之不脱离诸比丘此是第二沙门婆罗门之翳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嗜好金银由于执取金银之不脱离诸比丘此是第三沙门婆罗门之翳不照

诸比丘有若干沙门婆罗门由邪命而存活不离于邪命诸比丘此是第四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

[P.54]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沙门婆罗门之翳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婆罗门不光不辉不照

一类沙门婆罗门     为贪与嗔所卷缚
于人为无明所碍     爱乐于可爱之色
贪饮果谷所酿酒     男女交会之邪行
彼等可谓愚痴作     且嗜好于金与银
一类沙门婆罗门     依于邪命度生活
此等是翳之日种     乃由觉者之所说
一类沙门婆罗门     已为此等所覆隐
不光不照而不净     烟尘蒙蔽有如兽
昏暗所覆于渴爱     为使引导所牵连
增长可畏之自体     更将轮回于再生

此之摄句

二忿更于赤马二
极远毘舍佉颠倒翳为十
初之五十至此已竟

第一 福生品

五十一

缘在舍卫〔城〕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令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有人彼之衣服予比丘受用住于具足无量心解脱时于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P.55]利益与安乐诸比丘若有人彼之饮食予比丘受用得安乐诸比丘若有人彼之床座予比丘受用得安乐诸比丘若有人彼之病缘药资具予比丘受用具足无量心解脱时于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种福生衡量其福实非容易即谓生此福生善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令生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者其成无数无量大福聚数

诸比丘譬喻大海中水计量非易是即此水或是阿罗迦或此水之百阿逻迦或此水之千阿罗迦或此水之百千阿罗迦祇成无数无量水聚数诸比丘诚然如是圣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种福生计量其福实非容易是谓生此福生乐引乐给与胜妙物有乐异熟能生天能生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其成无数无量大福聚

鱼群常集栖     河大水无边
宝聚处怖畏     如大量注海
[P.56]食衣与床座     施智者福流
注向海河川     其流亦如注

五十二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生福生善得安乐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圣弟子成就佛证净此世尊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是第一生福生善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法证净法为世尊所善说现见应时来观引导内证智者诸比丘此是第二生福生乐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僧证净世尊之弟子僧是妙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质直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如理行者世尊之弟子僧是和敬行者是即四双士八大士人世尊之如此弟子僧是应请极应请应供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诸比丘此是第三生福生善令得安乐

复次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圣所爱戒无缺不穿无斑无纹有益[P.57]智者所称赞是无执取诸比丘此是第四生福生善引乐给与殊胜物有乐异熟能生天界能生可爱可欣可喜利益与安乐

诸比丘此等四者生福生乐得安乐

如来不动信     确立其斯人
称赞圣所爱     持善良戒身
于僧伽有信     所见之直人
彼活命不空     人言非贪者
如是信戒净     奋勉于法见
念智者佛教

五十三

一时世尊行于摩偷罗与毘兰若间之大道又有众多居士及主妇行于毘兰若与摩偷罗间之大道尔时世尊由道外离于一树下设席而坐居士及主妇见世尊在树下坐见已前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居士及主妇言

「居士此等是四住四者为何

尸男与尸女俱住尸男与天女俱住天与尸女俱住天与天女俱住

居士云何尸男而与尸女俱住耶

[P.58]居士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耽于谷酒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处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彼妻亦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耽于谷酒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处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尸男与尸女俱住

居士云何尸男与天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杀生乃至骂詈沙门婆罗门但彼妻则远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于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尸男与天女俱住

居士云何天与尸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但彼妻杀生乃至耽于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天与尸女俱住

居士云何天与天女俱住耶

居士世间有主人离杀生乃至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彼妻亦离杀生乃至不骂詈沙门婆罗门居士如是为天与天女俱住

[P.59]居士此等是四住

两人无戒而悭吝     有夫妻行为威吓
彼等实如死尸具     共俱造作于住居
主人无戒于悭吝     以威吓言相叱责
妻则具戒不悭吝     善察乞言之意义
在彼天女为尸具     与夫共同居住是
主人具戒不坚吝     善察乞言之意义
其妻无戒而悭吝     以威吓言相叱责
斯尸实则是彼夫     是与天俱共相住
两人有信慎将事     乞察斯言之深义
如法生活夫与妻     彼此相互共爱语
彼等之福利丰裕     安稳与乐自生来
两人若同共具戒     怨敌之意与不安
世间二人之禁戒     履修平等之教法
于天之国犹庆幸     之所求欲亦欢喜

五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住四者为何

尸男与尸女俱住尸男与天女俱住天与尸女俱住天与天女俱住

诸比丘云何尸男与尸女居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语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威吓彼妻亦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

[P.60]诸比丘如是为尸男与尸女俱住

诸比丘云何尸男与天女俱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杀生不与取骂詈威吓但彼妻则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不贪不嗔持正见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如是为尸男与天女俱住

诸比丘云何天与尸女俱住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离杀生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但彼妻则杀生持邪见无戒恶性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骂詈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如是天与尸女俱住

诸比丘云何天与天女俱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主人离杀生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彼妻亦离杀生持正见具戒善性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不骂詈不威吓沙门婆罗门诸比丘如是为天与天女俱住

诸比丘此等是四住

两人无戒又悭吝

[P.61](乃至)成欢喜(參阅五十三之七)

五十五

一时世尊住婆祇尸收摩罗山〔恐怖〕林中鹿苑世尊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持钵披衣去往那拘罗父居士家至已坐于所设座那拘罗父居士与那拘罗母主妇至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那拘罗父居士白世尊言

「大德那拘罗母主妇是我自幼相处年轻时即已迎娶我从来不知尚有能胜悦意于那拘罗母主妇者况且更能以身〔胜过〕者大德我等已于现法得互遇想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

那拘罗母主妇亦复白世尊言

「大德我当那拘罗父居士青年时年轻时即已嫁许我不知尚有能胜悦意于那拘罗父居士者况且复能以身〔胜悦意〕者大德我等已于现法得互遇想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

[P.62]「居士若两家主皆已于现法得互遇希望于当来亦能更得互遇须两人共具同信同戒同舍同慧两人已于现法得互遇亦于当来能更复互遇

两人具信且慎行

〔乃至〕成欢喜

五十六

「诸比丘若两家主皆已于现法得互遇希望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两人须共具同信同戒同舍同慧两人已于现法能互遇于当来能更复互遇

两人有信具慎行

(乃至)成欢喜(參阅五十三之七)

五十七

一时世尊住名沙迦涅拉之拘利人城镇世尊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持钵披衣赴往拘利女尸婆瓦沙家至已坐于所设座拘利女尸婆瓦沙亲自以手供献世尊悦意之嚼食啖食令得满足用食既时拘利女尸婆瓦沙〔见〕世[P.63]尊食讫手已离钵持一低座坐于世尊之一面世尊告于坐一面之拘利女尸婆瓦沙说

「尸婆瓦沙布施食物之圣弟子女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已得天或人色授与乐已与力已得天或人力尸婆瓦沙布施食物圣弟子女授与受者此等之四处

具净胜美味     巧调理食物
行具足质直     与大士施物
施福福积重     大果世间解
赞斯布施物     根绝悭吝垢
斯行喜于世     不讥行天界

五十八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言

「长者施食物之圣弟子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P.64]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已得天或人色授与乐已授与力已得天或人力长者布施食物圣弟子四处授与此等受者

谨慎身语于他施     随时恭敬于生活
布施食物者其人     以寿及色与安乐
力之四处是施与     授及彼寿并与力
施与安乐与色者     从属众多寿亦长
不论当来生何处

五十九

「诸比丘授与食物之施者以四处授与受者四者为何

授与寿授与色授与乐授与力[-1]复有授与寿已得天或人寿授与色已授与乐已授与力已得天或人力

诸比丘授与食物之施者于四处授与此等受者

身语谨慎于他施

〔乃至〕任何处(參阅五十八之三)

[P.65]六十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成就四法之圣弟子得称誉能生天界行在家随顺行四者为何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發心向比丘僧伽(兴念施与)衣服發心向比丘僧伽(兴念施与)饮食乃至床座乃至(兴念施与)除病药资具

长者成就此等四法之圣弟子得称誉能生天界行在家随顺行

智者适宜于在家     行如法行具戒者
于正行者衣与食     奉献床座与除病
彼等之福夜与昼     恒常增长诸善业
造福终致到天界

此之摄句

二福生与二共住乃至二共命
是尸婆瓦沙与善施食物顺随在家

第二 适切业品

六十一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P.66]

「长者此等之四法是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四者为何

我愿如法得财此谓第一可爱可乐可意是世间难得法如法得财已愿亲戚亲友俱称誉于我此谓第二是世间难得之法如法得财已得亲戚亲友俱称誉已保持久活长寿此谓第三世间难得之法如法得财已亲戚亲友称誉已保持久活长寿已身坏而死后生于善趣天界此谓第四可爱可乐可意是世间难得之法

长者此等四法可爱可乐可意于世间难得

长者世间有四法令能获得此等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四法四者为何

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慧具足

长者云何是信具足长者世间有信心之圣弟子信如来之菩提谓彼世尊是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长者此名信具足

长者云何是戒具足长者世间有圣弟子离杀生乃至离谷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长者此名戒具足

长者云何是舍具足长者世间有圣弟子以离悭吝垢之心住家容易舍净手好乐舍弃易乞欣颁施物长者此名舍具足

长者云何是慧具足长者以贪恶欲所蔽心住作非所应作背所应[P.67]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失称誉与安乐长者以嗔所蔽心住长者以惛眠所蔽心住长者以掉悔所蔽心住长者以疑所蔽心住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作非所应作背所应作失称誉与安乐

长者彼圣弟子知贪恶欲是心杂染断除心杂染之贪恶欲知嗔是心杂染断除心杂染之嗔知惛眠断除知掉悔断除知疑断除长者圣弟子知贪邪欲是心杂染断除心杂染贪之邪欲故嗔是断除故惛眠是断除故掉悔是断除故疑是断除故长者此圣弟子名大慧广慧明见具慧此名慧具足

长者此等四法是可爱可乐可意世间难得之四法能令获得

长者如是圣弟子奋發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能作四业四者为何

一〇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奋發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强使自身欣乐拥护正乐强使父母欣乐拥护正乐强使妻子奴仆佣人欣乐拥护正乐强使朋友同僚欣乐拥护正乐此是彼第一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P.68]一一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發淬励流汗如法臂力以依德得财当遇水敌相续者之灾害乃至所有灾害时由财可防御以幸福自身此是彼第二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二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發依德得财能作五种献供于亲族献供于宾客献供于失亡〔亲族〕献供于王献供于天献供是此是彼第三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三

复次长者有圣弟子奋發依德得财施与所有沙门婆罗门中之离狂醉放逸安住忍辱柔和调伏自己寂静自己安泰自己者于沙门婆罗门中彼得最上生天有乐异熟招天〔胜妙〕之果此是彼第四机会造福且正确受用〔财富〕

一四

长者如是圣弟子奋發淬励流汗如法以臂力以依德得财能作此等四种适切业长者除此等四种适切业尽所有财长者此等财是非用处非造福名非正确因所受用长者由此等四种适切业尽所有财长者此等财是用处是造福名正确因所受用

一五

财物是为所受用     当我有灾害之时
被佣扶养者皆散     进献上位作布施
更亦五种之献供     于戒具足有自制
梵行者是当亲近     当住于贤人家时
令求财之所求者     我今已达无悲悼
[P.69]人当随念于此事     体践领得人圣法
现世于彼人赞慕     死后欢欣生天国

六十二

一时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世尊告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

「长者此等之四乐是受欲在家众逢时遇机会之所体味四者为何

所有乐受用乐无债乐无罪之乐是

长者云何是所有乐耶

长者世间善男子有如法之财奋發淬励流汗以臂力依德而得彼思我有如法之财如法而得作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所有乐

长者云何是受用乐耶

长者世间有善男子奋發淬励流汗以臂力受用依德而得如法之财又依财作福彼思我奋發淬励受用如法之财又依财作福作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受用乐

长者云何是无债乐耶

长者世间有善男子不论何人或多或少一无少许所负荷彼思我于任何人或多或少曾无少许负荷作此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无债之乐

长者云何是无罪之乐耶

长者世间有圣弟子有无罪身业无罪语业无罪意业彼思我有无罪身业[P.70]有无罪意业作此思惟体味其乐体味其喜长者此名无罪之道

长者此等之四乐是受欲在家众逢时遇机会之所体味

了知无债乐     忆念一切乐
善体财物乐     人与慧观察
智者察双方     不及无罪乐
是十六之一

六十三[-1]

「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尊重父母是梵天在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是先轨范师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是先天神在诸比丘当子在家于家尊重父母是应请者

诸比丘梵天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丘先轨范师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丘先天神者此是父母之称诸比丘应请者此是父母之称何以故诸比丘父母对子施与多大恩惠爱护抚养于子一如此世所见者

父与母与梵天〔乃至〕

死后天处有欢喜

六十四

[P.71]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补特伽罗[-1]则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杀生不与取行邪欲语虚诳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补特伽罗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杀生不与取     取复口虚诳
尚与他妻通     不称赞贤人

六十五

「诸比丘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以色为量满足于色以声为量满足于声以麤为量满足于麤以法为量满足于法是

诸比丘此等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量于色或复     寻声而信认
具备欲贪力     人人不知彼
不知内见外     凡愚而徧覆
祇为声所导     不知内见外
固守外果报     彼复为声导
内外知又见     离覆见于彼
无导而于声

六十六

「诸比丘此等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有贪有嗔有痴有慢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P.72]

贪染可贪物     不乐可爱色
劣有情昏迷     增长为戒缚
由贪嗔又痴     为生犹不知
苦伴引苦果     造具不善业
人为无明覆     无眼为盲引
我等犹如是     不想此常相

六十七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一比丘被蛇咬死于是甚多比丘诣至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诸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此舍卫〔城〕有一比丘被蛇咬死

「诸比丘此比丘未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徧诸比丘若此比丘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徧诸比丘此比丘被蛇咬则不致于死以何为四蛇王族耶

毘楼博叉蛇王族伊罗钵多蛇王族尸婆弗多蛇王族黑瞿昙蛇王族是诸比丘此比丘未以慈心令四蛇王族舒徧若此则不致于死诸比丘我为防己为护己为救己以慈心容许此四蛇王族舒徧

我慈于毘楼博叉     我慈于伊罗博多
我慈于尸婆弗多     我亦慈于黑瞿昙
我并慈于无足者     我更慈于二足者
[P.73]我慈于彼四足者     亦复慈于多足者
无足者不致害我     二足者亦勿害我
四足者亦勿害我     多足者亦勿害我
一切有情皆为生     一切存活无均遗
一切有幸得遇善     任谁亦将不临恶

乃无量法是无量僧亦无量匍行蛇蝎百足蜘蛛蜥蜴鼠等乃有量我令作护我令作救有情还去我归命世尊我归命七正自觉者

六十八

一时世尊住提婆达多离去不久之王舍〔城〕中鹫峰〔山〕世尊于此处以提婆达多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芭蕉生果而害自己生果而坏自己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竹生果害自己生果坏自己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坏自己诸比丘譬如芦生果害自己生果坏自己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之能坏诸比丘譬如骡受胎则害自己受胎则坏自己正是如是诸比丘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恭敬名闻能害自己能坏自己

伐芭蕉者正为果     果实如竹亦如芦
恭敬为恶足杀人     胎于骡马如加杀

[P.74]六十九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勤四者为何

防护勤断勤修勤随护勤

诸比丘以何谓防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起欲發勤精进策心受持诸比丘此名防护勤

诸比丘以何谓断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起欲受持诸比丘此名断勤

诸比丘以何谓修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未生之善法令生起欲受持诸比丘此名修勤

诸比丘以何谓随护勤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已生之善法令住为不忘为信增为广大为修为满起欲發勤精进策心受持诸比丘此名随护勤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勤

防护与断又修习     断此等四与随护
此乃日种之所说     现前比丘奋励此
诸苦焉得不灭尽

七十

「诸比丘不论在何时王者行非法时王之代官亦非法王之代官非法时婆罗门在家众亦非法婆罗门在家众非法时城市村落人亦非法城市村落人[P.75]非法时日月运转失度日月运转失度时则星宿运行错序星宿运转错序时则昼夜回转亦非正昼夜回转非正时则月半之月转替亦不正月半之月转替不正时则年季循环亦不正年季之循环不正时则风吹于非时不平等乱方向风吹非时不平等乱方向时则神祇怒神祇怒时则天不正常降雨天不正常降雨时则谷不成熟诸比丘吃不成熟谷则人人寿短色恶力弱又多病

诸比丘不论在何时王者行如法时则王之代官亦如法王之代官如法时婆罗门在家众亦如法婆罗门在家众如法时城市村落人亦如法城市村落人如法时则日月运转有度日月运转有度时则星宿运转不错序星宿运转不错时则昼夜回转循正昼夜回转循正时则月半之月转替正月半之月转替正时则年季之循环正常年季之循环正常时则风吹以时平等方向正常风吹以时平等方向正常时则神祇不怒神祇不怒时则天正常降雨天正常降雨时则稻谷成熟诸比丘进食成熟稻谷人人之寿长健美力壮又无病

渡河水牛群     为首若曲行
群牛概随曲     首导曲行故
斯亦人间中     为第一恭敬
人若行非法     余人则尤更
[P.76]王若行非法     国土概沈苦
渡河水牛群     为首若直行
群牛概直行     首导直行故
斯亦人间中     为第一恭敬
人若行正直     余人则尤更
王若有正行     一切国土受

此之摄句

适切之业无债梵天在地狱于色第五
有贪提婆达多勤及非法

第三 无戏论品

七十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彼为漏尽决定圆满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多闻發精进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彼为漏尽决定圆满

七十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彼为漏尽决定圆满四者为何

出离寻无恚寻不害寻正见是

[P.77]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行无戏论道彼为漏尽决定圆满

七十三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当知是不善士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有不善士于他人之不德不问即暴露何况于问耶

复次被询问不细查不遗漏不踌躇尽述他人之不德诸比丘当知彼是不善士

复次诸比丘不善士于他人之德纵然有问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于他人之德不愿承认简略而语诸比丘当知彼是不善士

复次诸比丘不善士于己不德纵然有问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于己不德不愿承认简略而语诸比丘当知彼是不善士

复次诸比丘不善士于己之德不问即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己德充分详评尽而语诸比丘应知彼是不善士

诸比丘若成就此等四法应知是不善士

诸比丘若成就此四法者当知此是善士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善士于他人不德纵问亦不暴露何况不问耶

[P.78]复再被询问漏而踌躇于他人之不德不愿详述简略而语

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他人德虽不问亦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他人德愿承认详尽而语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己之不德不问亦显露何况于问耶

复再被询问不遗漏不踌躇于己不德充分评尽而语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复次诸比丘善士于己德纵问亦不显露何况不问耶

复再被询问简漏而踌躇不愿充分详尽语己德[*]诸比丘当知彼是善士

诸比丘若成就此等之四法应知是善士

诸比丘譬喻娶进养女或昼或夜之时于养母或养父或丈夫乃至奴仆或劳作佣人彼之坚强与惭愧现前即有及至后来彼为共住为信赖不论于养母或养父或丈夫均将离去不知其去处如是所说正是如此诸比丘世有一类比丘出家趋于非家或昼或夜之时对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守园人或新学沙弥彼之坚强与惭愧现前即有及至后来彼为共住为信赖即使是轨范师或亲教师亦应离去不知其去处作如是说

一〇

诸比丘故应如是学我今当以如过门养女之心而住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P.79]七十四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四者为何

戒第一定第一慧第一解脱第一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

七十五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四者为何

色第一受第一想第一有第一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第一

七十六[-1]

[-1]

一时世尊住般涅槃时之拘尸那揭罗(城)末罗族沙罗双树间世尊于此处对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为一比丘于佛或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或有疑虑而问诸比丘及至后来我等之师现已不存如今不能诣访世尊勿作此后悔」作如是语时彼等诸比丘皆默然

世尊再度向诸比丘言

「诸比丘为一比丘〔乃至〕勿有后悔」彼等诸比丘再次又复默然

世尊三度告诸比丘言

「诸比丘为一比丘勿有后悔」彼等诸比丘三度默然

世尊告诸比丘

「复次诸比丘为尊敬若不请问于师诸比丘同僚应告诸同僚」作如是语时彼等比丘默然

[P.80]

时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是希奇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我于诸比丘中相信如是于诸比丘中无有一比丘于佛或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有疑虑

「阿难汝由信而语阿难如来于此则由智于此诸比丘中无有一比丘于佛或于法或于僧或于道或于迹或于意有疑虑阿难此等五百比丘其最后者得预流不退堕法决定是正觉者

七十七

「诸比丘此等之四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于此等者得狂乱痛苦四者为何

诸比丘诸佛之佛境界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比丘修定者之定境界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比丘业异熟是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诸比丘世界之思惟是不思议无须思议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

诸比丘此等四种之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此者得狂乱苦痛

七十八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清净施物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施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诸比丘有施物依受者为净依施者则非诸比丘有施物不论依施者或受者均不净诸比丘有施物不论依施者或受者均净

[P.81]

诸比丘云何有施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具戒是善性受者无戒是恶性诸比丘如是有施物依施者为净依受者则非

诸比丘云何有施物依受者为净依施者则非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无戒是恶性受者具戒是善性诸比丘如是有施物依受者为净依施者则非

诸比丘云何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不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无戒是恶性有受者无戒是恶性诸比丘如是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不净

诸比丘云何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净耶

诸比丘世间有施者具戒是善性有受者复具戒是善性诸比丘如是有施物不论依施者依受者均是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清净施物

七十九

一时具寿舍利弗乃至坐于一边之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而失败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不如所期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能如所期大德有何因有何缘一类之人同营商业能超越所期

「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P.82]物开示彼于自恣处不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经商其商业必将失败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却不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经营商业其商业不如所期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不论如何经营商业其商业将如所期

复次舍利弗世有一类人往访沙门或婆罗门已而令自恣曰大德请就需要物开示彼于自恣如预期施物彼于彼世死若于此世生存彼即使如何经营商业其营业必将超越其所期

舍利弗此世有一类人同营商业失败是因是缘复次舍利弗经营不如所期是因是缘舍利弗经营如所预期是因是缘复次舍利弗此世有一类人同营商业超越其所期是因是缘

八十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瞿私多园时具寿阿难诣往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有何因何缘不令女人坐法庭不令从事产业不往剑蒲阇

[P.83]「阿难女人有忿懑阿难女人嫉妒女人悭吝阿难女人乏慧阿难此是女人不令坐法庭不令从事产业不令往剑蒲阇之因之缘

此之摄句

善士养女二之第一
于拘尸那揭罗不思议施物剑蒲阇为品

第四 不动品[-1]

八十一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杀生不与取行邪欲语虚诳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P.84]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三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不经查询探究而予不可赞誉之人擅加赞誉不经查询探究而于应赞誉之人予以诋毁盘问探究于不可信认处起信不经查询探究而于应信认处不起予信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历经查询探究而于不可赞誉之人不予赞誉历经查询探究而于应予赞誉之人予以赞誉历经查询探究而于不可信认处生起不信历经查询探究而于可信认处予起信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四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重于忿懑不重于正法重于覆蔽不重于正法重于利养不重于正法重于恭敬不重于正法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堕地狱

[P.85]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四者为何

重于正法不重于忿懑重于正法不重于覆蔽重于正法不重于利养重于正法不重于恭敬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相偕牵连生天界

八十五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暗而趣暗暗而趣明明而趣暗明而趣明者是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暗而趣暗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生旃陀罗家或生兽猎家或生竹匠家或生车匠家或生尘芥净除家之下贱家贫穷缺乏饮食生计困难辛劳得衣服彼血色恶劣容貌衰颓矮小多病或徧盲或手不具或跛或躄不得食物饮食衣服车乘涂香灯具彼身行恶行意行恶行彼身行恶行已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暗而趣暗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暗而趣明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生旃陀罗家乃至不得床宅灯具彼身行妙行意行妙行彼身行妙行已意行妙行已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暗而趣明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暗

[P.86]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生刹帝利大家婆罗门大家或长者大家尊贵家丰裕而多货有大禄有多金银有多资产与杂具有多财有谷又彼健美见而可人令人喜悦成就最上姿色得食物灯具彼身行恶行意行恶行彼身行恶行已意行恶行已身坏死后生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暗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明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生刹帝利大家乃至得灯具彼身行妙行意行妙行彼身行妙行已意行妙行已身坏死后生善趣天界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明而趣明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八十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今〕于下而〔当来〕趣下者〔今〕于下而〔当来〕趣上者〔今〕于上而〔当来〕趣下者〔今〕于上而〔当来〕趣上者

诸比丘有此等四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八十七[-1]

「诸比丘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作沙门中之柔软沙门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学而向果希无上之轭安稳而住诸比丘譬如刹帝[P.87]利浇头王长子应予灌顶而未为灌顶亦得不动正是如此诸比丘有比丘有学而向果希无上之轭安稳而住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于现法具足自知作证而住然而身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漏尽具足住身于八解脱住触证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方受用多衣若不劝乞则少〔受用衣〕劝乞方受用多食若不劝乞则少〔受用食〕劝乞方受用多床座若不劝乞则少〔受用床座〕劝乞方受用多治病药资具若不劝乞则少〔受用治病药资具〕复次所有与彼同住之梵行者于彼现行可意身业多非可意〔现行〕身业少〔于彼〕现行可意语业多非可意〔现行语业〕少〔于彼〕现行可意意业多非可意〔现行意业〕少〔于彼〕献可意晋物〔献晋物〕非可意者少复次一切所受〔即〕或由热起或由痰起或由风起或由〔三〕和合起或由季节变易生或由不平等姿势生或由侵害生或由业异熟生此等于彼决不生多少病迳欲得四静虑增上心现法乐而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于现法自作证[P.88]具足住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有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诸比丘我劝乞方受用多衣不劝乞时则少〔受用衣〕劝乞时方多受用食不劝乞时则少〔受用食〕劝乞时方多受用治病药资具不劝乞时则少〔受用治病药资具〕复次与我共住之诸比丘于我现行可意身业多非可意现行可意意业多非可意〔现行意业〕少〔于我〕献可意晋物非可意〔献晋物〕少复次一切所受〔即〕或由热起或由痰起或由风起或由〔三〕和合起或由季节变易生或由不平等姿势生或由侵害生或由业异熟生此等于我决不多生病少复次我如所欲得四静虑增上心现法乐而住于得不艰难于得不梗涩由诸漏之尽具足住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有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八十八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是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P.89]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三结尽故成为预流为不退堕法是决定趣正觉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不动沙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三结尽故痴薄故成为一来祇来此世一次已作苦之边际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白莲沙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再退还此世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由诸漏之尽具足住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八十九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不动沙门白莲沙门红莲沙门沙门中之柔软沙门是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乃至正定正智正解脱然而[P.90]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正见乃至正解脱身于八解脱住已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红莲沙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方受用多衣不劝乞时乃至〔八十七之六〕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说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

九十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不动沙门乃至柔软沙门是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有学而思惟〔应得〕未得希无上之轭安稳而住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不动沙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观五取蕴生灭而住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色受此是想此是行此是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然而身于八解脱不住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白莲沙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随观五取蕴生灭住此是色此是色灭[P.91]于身八解脱住于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作红莲沙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作沙门中柔软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劝乞方受用多衣不劝乞时少〔受用〕乃至诸比丘说正语人欲说沙门中柔软沙门时诸比丘应正谓我是沙门中柔软沙门

诸比丘有此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此之摄句

杀生虚诳语称赞忿
又结此等有十

第五 阿修罗品

九十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天而以天为眷族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彼之徒众亦是无戒恶法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阿修罗而以阿修罗为眷族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然彼徒众是具戒善法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阿修罗而以天为眷族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耶

[P.92]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然彼徒众是无戒恶法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天而以阿修罗为眷族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天而以天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彼之徒众亦具戒善法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天而以天为眷族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二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内心止未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增上慧之法观未得内心止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未得内心止未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亦得内心止亦得增上慧法观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三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内心上〔乃至〕得增上慧法观

[P.93]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住内心止须勤修增上慧法观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得增上慧观

诸比丘此中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得增上慧法观须勤修内心止彼于后时亦得增上慧法观亦得内心止

诸比丘此中亦不得内心止又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为得彼等之善法应起增上欲勇与努力以及不退转念与正知

诸比丘譬如有人衣燃头燃时为灭其衣或头〔火〕须起增上欲勇与努力以及不退转念与正知正是如是诸比丘其补特伽罗为得彼等善法须起增上欲正知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诸比丘此中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补特伽罗诸比丘即住彼等善法更为竭尽诸漏须勤修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四

[P.94]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世间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内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观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复次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亦不得内心止依增上慧亦不得法观复次诸比丘正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九十三之三〕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往访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已应如是言诸行应如何见诸行应如何取诸行应如何观察于是彼如见彼如知记说〔谓〕友诸行应如是见诸行应如是观察于是彼于后时亦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诸比丘此中得增上慧法观不得内心止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往访得内心止之补特伽罗已应作如是言心应如何致住心应如何致静心应如何致一趣心应如何致定于是彼如见彼如知应记说心应如是致住心应如是致静心应如是致一趣心应如是致定于是彼于后时得增上慧法观得内心止

诸比丘此中不得内心止又不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往访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已应作如是言心应如何致住应如何致定诸行应如何见如何观察于是彼如见彼如知须记说心应如是致住致定诸行应如是见观察于是彼于后时亦得[P.95]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

诸比丘此中得内心止又得增上慧法观之补特伽罗诸比丘即为彼等住于善法更为竭尽诸漏须勤修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五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间四者为何

既不行自利亦不行利他为利他而行不行自利为自利而行不行利他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诸比丘譬如塚间火槽燃其两端中间涂粪村不作材用于林亦不作〔材用〕诸比丘我以如是喻说此补特伽罗谓此补特伽罗既不行自利又不行利他

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于此等二补特伽罗中是更善更妙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于此三补特伽罗中是更善更妙诸比丘此中有补特伽罗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是此等四类补特伽罗中是第一最胜上首最上极胜

诸比丘譬如由牛始有乳由乳有酪由酪有生酥由生酥有熟酥由熟酥有醍醐说是此中之第一正是如是诸比丘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于此等类四补特伽罗中是第一最胜上首最上极胜

[P.96]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六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所行为自利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为调伏自贪而行不劝导调伏他贪为调伏自嗔为调伏自痴而行不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为调伏自贪而行劝导调伏他贪不为调伏自嗔而行不为调伏自痴而行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更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为调伏自贪而行亦不劝导调伏他贪不为调伏自痴而行不劝导调伏他痴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既不为自利而行更不为利他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亦为自利而行又可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为调伏自贪而行又劝导调伏他贪[P.97]为调伏自痴而行又劝导调伏他贪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既为自利而行又可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七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具受持所闻法质已能观察受持法义知义意知本文行法随法然而不调善言词不善良语音不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不示现同梵行不劝导不赞励不庆慰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是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诸善法无有速谛察忍又不具受持所闻法质又于已受持法义不能观察又不知义意不知本文不行法随法然而调善言词善良语音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示现同梵行者劝导赞励庆慰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

[P.98]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诸善法亦无有速谛察忍又不具受持所闻法质又不能观察已受持法义又不知义意不知本文不行法随法又不调善言词不善良语音不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又不示现同梵行者不劝导不赞励不庆慰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又不为利他

诸比丘云何有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比丘于诸善法有速谛察忍又具受持所闻法质又能观察已受持法义又知义意知本文行法随法又调善言词善良语音成就圆满流畅无过无脱能知义语又示现同梵行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八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既不为自利而行又亦不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九十九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P.99]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既为自利而行亦为利他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离杀生于他不劝导离杀生自离不与取于他不劝导离不与取自离邪欲行不劝导自离虚诳语不劝导自离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不劝导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不离杀生于他劝导离杀生自不与取乃至自虚诳语乃至自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乃至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既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不离杀生于他亦不劝导离杀生乃至不劝导离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既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离杀生又于他劝导离杀生乃至劝导于他离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P.100]一百

一时徧历者晡多利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互相庆慰乃至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徧历者晡多利说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应赞者却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赞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于应毁者却不应真应实应时以说毁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复于应赞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复次晡多利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晡多利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汝好乐何者以何为最善何为最妙耶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于应赞者却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尊瞿昙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赞者虽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于应毁者则未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应真应时说毁又于应赞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尊瞿昙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应毁者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

[P.101]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尊瞿昙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有补特伽罗于应毁者不应实不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不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我好乐于此补特伽罗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为最善最妙何以故尊瞿昙舍者斯为善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晡多利乃至应实应真应时而说

晡多利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晡多利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有补特伽罗于应毁者应实应真应时以说毁又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彼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是最善者最妙者何以故晡多利无论在何处知时〔而区別〕斯为善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尊瞿昙乃至应实应真应时而说

尊瞿昙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尊瞿昙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有补特罗于应毁者以说毁乃至于应赞者应实应真应时以称赞斯补特伽罗是我所好乐于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中是最善最妙何以故尊瞿昙无论于何处知时〔而区別〕斯为善尊瞿昙是绝妙尊瞿昙是未曾有尊瞿昙譬如揭起所覆乃至见彼灯光正是如此尊瞿昙以种种方法开示法要我归依尊瞿昙由今日始心存是念毕生归依为优婆塞

此之摄句

于阿修罗三定塚间火槽于第五
于贪谛察忍自利晡多利此等为十

第二之五十竟

[P.102]第一 云品

一百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称「大德」世尊告彼等比丘言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四者为何

鸣而不雨雨而不鸣不鸣又不雨鸣而又雨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

诸比丘正是如是为喻此等四云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鸣而不雨雨而不鸣不鸣又不雨鸣而又雨是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耶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语而不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诸比丘犹如此云则鸣而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者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作而不语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诸比丘犹如斯云雨而不鸣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者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语又不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诸比丘犹如此云不鸣又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者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既语又作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诸比丘犹如斯云既鸣又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P.103]一百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云四者为何

鸣而不雨乃至既鸣又雨诸比丘有此等之四云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云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鸣而不雨乃至既鸣又雨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知乃至此是趣苦灭之道不如实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鸣而不雨诸比丘犹如斯云鸣而不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此是趣苦灭之道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补特伽罗是雨而不鸣诸比丘犹如说斯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不鸣又不雨诸比丘犹如说斯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经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既鸣又雨诸比丘犹如斯云既鸣又雨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P.104]诸比丘有此等之四云应喻斯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瓶四者为何

空而闭者盈而开者空而开者盈而闭者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瓶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可以瓶喻之四种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空而闭者盈而开者空而开者盈而闭者是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空而闭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前观左右视著持僧伽梨〔皆〕是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空而闭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空而闭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盈而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著持僧伽梨〔皆〕不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盈而开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盈而开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空而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著持僧伽梨〔皆〕不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空而开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空而开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盈而闭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著持僧伽梨〔皆〕[P.105]是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盈而闭者诸比丘犹如此瓶之盈而闭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瓶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湖水四者为何

浅而见深者深而见浅者浅而见浅者深而见深者是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湖水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应以四湖水为喻之补特伽罗住于世中四者为何

浅而见深者深而见深者是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深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著持僧伽梨〔皆〕是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深诸比丘犹如浅而见深之湖水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P.106]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著持僧伽梨〔皆〕不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浅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深而见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乃至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于此趣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者补特伽罗是浅而见浅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浅而见浅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深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乃至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于此趣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深而见深诸比丘犹如湖水之深而见深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湖水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五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庵罗四者为何

生而有熟色熟而有生色生而有生色熟而有熟色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庵罗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四种之庵罗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生而有熟色熟而有生色生而有生色熟而有熟色是

诸比丘云何而有喻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熟色耶

[P.107]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乃至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熟色诸比丘犹如庵罗生而有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乃至不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是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生色诸比丘犹如此种之庵罗是熟而有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乃至不端正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是道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生而有生色诸比丘犹如斯种之庵罗是生而有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熟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乃至端正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是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熟而有熟色诸比丘犹如庵罗之熟而有熟色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庵罗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六

一百七[-1]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鼠四者为何

挖穴不住住穴而不挖既不挖穴又不住挖穴而又住诸比丘此等是四种鼠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之鼠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挖穴而不住乃至挖穴而又住

[P.108]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挖穴而不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不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挖穴而不住诸比丘犹如斯鼠之挖穴而不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是住穴而不挖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如实了知诸比丘如是有补特伽罗是住穴而不挖诸比丘犹如斯鼠之住穴而不挖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既不挖穴又不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通达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乃至不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既不挖穴又不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挖穴而又住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通达乃至知解本文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乃至如实了知诸比丘有如是补特伽罗是既挖穴而又住诸比丘犹如斯鼠之既挖穴而又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鼠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八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牛四者为何

[P.109]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于他牛性暴于自群牛不暴于自群牛暴于他牛亦暴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牛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牛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于自群牛不暴于他牛亦不暴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自家徒众令战栗于他家徒众则非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则不暴诸比丘犹如斯牛于自群牛性暴于他牛则不暴诸比丘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于他牛暴于自牛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他徒众令战栗于自徒众则不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暴又于他牛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自徒众令战栗又令他徒众亦战栗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令自徒众战栗又于他徒众亦不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于自群牛不暴又于他牛亦不暴诸比丘犹如斯牛于自群牛不暴于他牛亦不暴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牛应喻补特伽罗

一百九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树四者为何

[P.110]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不坚而以坚为眷族坚而以不坚为眷族坚而以坚为眷族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树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乃至坚而以坚为眷族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彼徒众亦是无戒恶法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诸比丘犹如斯树不坚而以不坚为眷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不坚而以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无戒恶法但彼徒众则是具戒善法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坚而以不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但彼徒众则是无戒恶法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坚而以坚为眷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具戒善法彼徒众亦具戒善法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坚而以坚为眷族诸比丘犹如斯树坚而以坚为眷族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树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十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蛇四者为何

出毒而非剧毒剧毒而不出毒出毒又是剧毒不出毒又非剧毒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蛇

[P.111]

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此等四种蛇应喻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出毒而非剧毒乃至不出毒又非剧毒是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出毒而非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频發忿怒然彼忿则不长续诸比丘有如是补特伽罗出毒而非剧毒诸比丘犹如斯蛇出毒而非剧毒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剧毒而不出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频频忿怒然彼忿则长续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出毒而又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频频忿怒彼忿又长续诸比丘如是乃至说

诸比丘云何而有补特伽罗不出毒又非剧毒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既不频频忿怒彼毒又不长续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既不出毒又非剧毒诸比丘犹如斯蛇不出毒又非剧毒我说此补特伽罗应如是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蛇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此之摄句

瓶有二湖水亦有二
庵罗此等有十

[P.112]第二 只尸品

一百十一[-1]

一时应调马之骑御师只尸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应调马之骑御师只尸曰

「只尸汝名应调马之骑御者只尸汝云何调伏应调之马耶

「大德我或柔软调伏应调之马或麤涩调伏或柔软麤涩调伏

「只尸汝若于应调之马以柔软调伏无其效麤涩调伏亦无其效柔软麤涩调伏亦无其效时汝将如何

「大德我若于应调之马以柔软调伏无其效麤涩调伏亦无其效柔软麤涩调伏仍无其效时大德我将杀之何以故因于莫耻辱我师家大德世尊亦为无上士调御丈夫复次大德世尊是如何调伏应调丈夫

「只尸我亦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亦以麤涩调伏亦以柔软麤涩调伏

只尸此中以柔软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妙行〔导致〕此为身妙行之异熟此是语妙行〔导致〕此为语妙行之异熟此是意妙行〔导致〕此为意妙行之异熟谓天与人是

只尸此中以麤涩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恶行此为身恶行之异熟乃至意恶行异熟谓地狱傍生饿鬼是

只尸此中以柔软麤涩者当如次之谓此是身妙行此为身妙行之异熟此是身恶行此为身恶行之异熟乃至意妙行此为意妙行之异熟此是意恶行此为意恶行之异熟谓天地狱傍生与饿鬼境是

「大德仁者若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无效麤涩调伏亦无效柔软麤涩仍无[P.113]效时对彼将如何

「只尸我以柔软调伏应调丈夫无效以柔软麤涩调伏无效时我应杀之

「大德世尊莫非不应杀生耶纵然如是世尊则曰『我须杀彼』」

「只尸实则如来不应杀生但若一切应调丈夫以柔软调伏无效乃至以柔软麤涩调伏无效时如来于彼不认作是应说示者应教诫者有智同梵行者亦〔于彼〕不认作是应说示者应教诫者只尸圣者于律中不认作是如来应语应教诫有智同梵行者亦不认作是应语应教诫此即是杀

「大德如来不认作是应说示应教诫有智同梵行者亦不认作是应说示应教诫其实于彼诚然即如同被杀大德奇哉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我自今后心中存念终生归依

一百十二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国王之善骏马适当于王堪王使用可谓是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正直势速堪忍柔和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之王之善骏马适当于王堪王使用谓是王之股肱

[P.114]

诸比丘正是成就如此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极应请是应供施是应合掌是世人无上福田四者为何

正直(智)势速堪忍柔和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

一百十三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骏马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惊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如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应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马比丘众此是第一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不惊悚然刺㦸毛孔则惊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马诸比丘此是第二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影已不惊不悚又刺㦸毛孔亦不惊不悚然裂其皮则惊且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骏马诸比丘此是第三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骏马见刺轮已不惊不悚又刺㦸毛孔亦不惊不悚又裂其皮亦不惊不悚然坏其骨则惊且悚作想今我应调马之[P.115]骑御者将作何措施于我耶于彼将作何因而应耶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骏马诸比丘此是第四之善骏马而存在于世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骏马存在于世中

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之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善吉祥士闻云某名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精勤不惜身命而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见刺轮影已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一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虽不闻云某名村或邑有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自见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精勤不惜身命而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毛孔为刺㦸而惊悚诸比丘我说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二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不闻云某名村致死又自虽不见女人或男子病而致死彼之亲戚或同族人病而致死彼由之惊悚生厌离心如理[P.116]精勤不惜身命又于身作证最胜谛又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皮裂而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三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吉祥士不闻云某名村致死又自不见女人或男子病或死虽不闻彼亲戚或同族人病或死于身受触苦不悦非可意夺命彼由之既惊且悚生厌离心如理于慧分析而看诸比丘犹如斯善骏马为坏骨且惊悚诸比丘我说此善吉祥士应如是喻诸比丘世间有如是一类之善吉祥士诸比丘此是第四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吉祥士存在于世中

一百十四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王者之象适意于王堪王使用可谓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或是能闻者或是能杀者或是能忍者或是能行者

诸比丘如何王者之象是能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应调象之骑御者有任何已作者或未曾作者于彼令作任何事于事则希作意举全心致意倾耳于听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闻者

诸比丘云何王者之象是能杀者耶

[P.117]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趣赴战斗亦杀象亦杀骑象者亦杀马亦杀骑马者破车亦杀乘车者亦杀步兵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杀者

诸比丘云何王者之象是能忍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趣赴战斗忍受鎗打剑打箭打斧打大鼓螺贝鑵鼓响声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忍者

诸比丘如何王者之象是能行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王者之象应调象之骑御者有任何已行者或未曾行者遣彼往任何地方彼能速行诸比丘如是王者之象是能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王者之象可谓股肱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是能闻者是能杀者是能忍者是能行者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能闻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对如来所说法于说时兴希作意举全心致意倾耳听法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闻者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能杀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已生之欲寻断之除之弃之令不存不容已生之恚寻乃至已生之害寻乃至之恶不善法断之除之弃之令不存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杀者

诸比丘如何比丘是能忍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堪忍寒饿腹行之触[P.118]忍苦不悦非可意生夺命身受之骂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忍者

一〇

诸比丘如何比丘是能行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长久(生死)之间未有不曾到处即一切行寂灭舍弃一切(烦恼)依渴爱已尽能速直行离贪涅槃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之能行者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世之无上福田

一百十五

「诸比丘此等是四处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处作时是非可意其作能生无利诸比丘有处作时是非可意但其作能生利诸比丘有处作时是可意但其作能生无利诸比丘有处作时是可意又其作能生利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非可意而其作能生无利此处诸比丘不思惟作两者于作时因非可意处不思惟作此作时能生无利亦不思惟作此诸比丘此两者皆不思惟作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是非可意但其作能生利诸比丘依丈夫势力丈夫精进与丈夫勇猛当知愚者与贤人诸比丘愚者不作斯思惟此处作时

[P.119]虽非可意纵然如是此处作能生利彼不作此处彼不作此处而导致失利诸比丘但贤人如斯思惟此处作时虽非可意纵然如是此处作能生利彼作此处而生利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是可意但其作能生无利诸比丘依丈夫势力[*]丈夫精进与丈夫勇猛当知愚者与贤人诸比丘愚者不作斯思惟此处作时虽可意纵然如是作此能生无利彼作此彼作此而导致失诸比丘但贤人作斯思惟此处作时虽可意纵然如是作此能生无利彼不作此彼不作此而不生无利

诸比丘此中有处作时可意而其作能生利其处诸比丘思惟两者皆应作于作时可意为此思惟应作作时能生利为此亦思惟应作诸比丘此处两者皆思惟应作

诸比丘此等是四处

一百十六

「诸比丘应于四处不放逸四者为何

诸比丘断身恶行修身妙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断语恶行修语妙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断意恶行修意妙行而于此中勿放逸诸比丘断邪见修正见而于此中勿放逸

[P.120]

诸比丘比丘已断身恶行已修身妙行乃至已断意恶行已修意妙行已断邪见已修正见故彼于当来之死无所畏

一百十七

「诸比丘为自己益应于四处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四者为何

于可贪我心不贪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应嗔物我心不嗔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应迷物我心不迷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于醉物我心不醉为自己益应不放逸念与心之守护

诸比丘比丘由离贪故于应贪物心不贪离嗔故于应嗔物心不嗔离痴故于应迷物心不迷离醉故于应醉物心不醉彼不畏不动不震不陷于恐怖以从沙门之言说而不动

一百十八[-1]

「诸比丘此等四处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四者为何

诸比丘于此处如来之出生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来是无上正自觉现等觉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来转无上法轮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诸比丘于此处如来无余取于涅槃界般涅槃者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

[P.121]诸比丘此等之四处是具厌离有信善男子所应见

一百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四者为何

生畏老畏病畏死畏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

一百二十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四者为何

火畏水畏王畏贼畏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畏

此之摄句

于只尸势速刺轮处第五
不放逸守护应生厌离及二畏

第三 怖畏品

一百二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四者为何

自责怖畏他责怖畏刑罚怖畏恶趣怖畏是

诸比丘如何是自责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若我于身行恶行于语行恶行于意行恶行如此自责宁非比戒更甚彼便畏惧于自责而断身恶行修身妙行乃至断意恶行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己诸比丘此名自责怖畏

诸比丘如何是他责怖畏耶

[P.122]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若我于身行恶行乃至于意行恶行如此他责岂非责斥其业比戒更甚彼便畏惧于他责而断身恶行修身妙行乃至断意恶行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己诸比丘此名他责怖畏

诸比丘如何是刑罚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人王捕获犯罪贼见而科其种种刑罚鞭挞杖挞棍棒挞又施截手截足截手足截耳截鼻截耳鼻又造粥锅状造如贝(有滑泽)秃头状造罗睺鬼口状造火鬘状造手灯状造草衣状造树皮衣状造羚羊状造钩肉状作铜钱状以盐分施糜烂贯通横木回转造藁座状以极热油令浴令(饿)狗咬食活活以刀贯串断首

彼(见)而谓恶业种种类状依此王捕获犯罪贼科以种种刑罚以鞭挞乃至以刀断首

我若如是造恶业时王亦捕我科以种种如是刑罚以鞭挞乃至以刀断首彼恐惧于刑罚不以夺取他人之物而生活诸比丘是名刑罚怖畏

[P.123]

诸比丘云何是恶趣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人作如是思惟由身恶行于当来有恶异熟乃至由意恶行于当来有恶异熟我以身行恶行乃至以意行恶行如此身坏死后岂不生于无福处恶趣险难地狱彼恐惧于恶趣以断身恶行修身妙行乃至修意妙行清净保护自己诸比丘此名恶趣怖畏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

一百二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怖畏是水浴者所应预期四者为何

浪怖畏鳄鱼怖畏漩涡怖畏蛟龙怖畏诸比丘此等之四种怖畏是水浴者应所预期

诸比丘正是如是世间有一类善男子于此法律中由家趣于非家时于此四种之怖畏应所预期四者为何

浪怖畏乃至鳄鱼怖畏是

诸比丘如何是浪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善男子起信由家而趣非家我沈沦于生沈沦于苦为苦所围呜呼了知此是纯苦蕴之尽而作是思惟尔时同梵行者于彼出家者予教授教诫汝应如是往汝应如是还[P.124]汝应如是见(前方)汝应如是见(左右)汝应如是屈汝应如是伸汝应如是持僧伽梨于是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亦教授余物亦教诫然此等不过应是我等之子不过应是孙此等作此思惟须教授须教诫于是彼则生愤不喜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此比丘因浪怖畏而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浪怖畏即是忿恼之异名诸比丘此名浪怖畏

诸比丘如何是蛟龙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了知生乃至作此思惟尔时同梵行者于彼出家者予教授教诫汝应嚼此汝不应嚼此汝应啖此汝不应啖此汝应味此汝不应味此汝应饮此汝不应饮此许汝物应嚼不许汝物不许嚼许汝物应啖不许汝物不许啖许汝物应味不许汝物不许味许汝物应饮不许汝物不许于时应嚼汝于非时不许嚼汝于时应可啖汝于非时不许啖汝于时应可味汝于非时不许味汝于时应可饮汝于非时不许饮于是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凡所欲者嚼之凡所不欲者不嚼凡所欲者啖之凡所不欲者不啖凡所欲者味之凡所不欲者不味[P.125]凡所欲者饮之凡所不欲者不饮所许亦嚼不许亦嚼所许亦饮不许亦饮于时亦嚼非时亦嚼于时亦饮非时亦饮有信家主于昼非时施甘美嚼食或啖食我思惟彼等给与闭口如马衔之物彼将生愤不喜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如此比丘因于蛟龙怖畏拒学转复下劣诸比丘蛟龙怖畏者即此饱食之异名诸比丘此名蛟龙怖畏

诸比丘云何是漩涡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于生乃至了知彼即出家于日前分著内衣持钵披衣为乞而入村或邑不护身不护语不护心正念不现前不护诸根彼于彼处见家长或家长子得五种欲具备享受彼谓我等曾于居家时得五种具备享受而我家有财受用财又能作福我宁肯抛学转复下劣受用其财于是彼则抛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如此比丘名因漩涡怖畏拒学而转复下劣诸比丘漩涡怖畏者此是五种欲之异名诸比丘此名漩涡怖畏

诸比丘云何是鳄鱼怖畏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善男子起信由家趣非家我于乃至了知彼之出家于日前时分著内衣持钵披衣为乞而入村或邑不护[P.126]不护心正念不现前不护诸根彼于彼处见披覆不正乱服装之妇人见披覆不正妇人已搅乱彼贪心彼心为搅乱抛学转复下劣诸比丘有此类比丘名因鳄鱼怖畏拒学而转复下劣诸比丘鳄鱼怖畏是此妇人之异名诸比丘此名鳄鱼怖畏

诸比丘此等四怖畏世间一类善男子于此法律中起信由家趣非家时是应所预期

一百二十三

「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而生喜乐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而生梵众天同类中诸比丘梵众天寿量是一劫于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渡过其天之全部寿命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然世尊弟子于彼处渡其寿住已渡过其天之全部寿量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別特相殊异谓(异生)趣与生有

[P.127]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寻伺寂静故内等净心趣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静虑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极光净天同类中诸比丘极光净天寿命是二劫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渡其天之寿量全部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世尊弟子于彼处尽其寿住已渡其天之全部寿量已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別特相殊异(异生)趣是生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特伽罗离喜贪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而受身乐圣者是舍有乐住具足宣说第三静虑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徧净天同类中诸比丘徧净天寿量是四劫于彼处异生乃至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別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断乐故断苦故先已灭喜忧故不苦不乐具足舍念清净第四静虑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P.128]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广果天同类中诸比丘广果天寿量是五百劫于彼处异生乃至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別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二十四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于彼住所有法皆认为是无常是苦是病是痈是箭是痛是恼是敌是坏是空是无我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第四静虑而住彼认为色乃至所有法是无常乃至是无我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二十五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P.129]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住于一方徧满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徧满住)如是于上徧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慈俱行以广无量无怨无恼害心徧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梵众天同类中诸比丘梵众天寿量是一劫彼处之异生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差別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悲俱行心乃至与喜俱行心乃至与舍俱行心徧满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徧满而住)如是于上徧一切处于一切世界与舍俱行以广无量无怨无恼害心徧满而住彼嗜于此希于此又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后生极光净天同类中诸比丘极光净天寿量二劫乃至生徧净天同类中诸比丘徧净天寿量是四劫乃至生广果天同类中诸比丘广果天寿量是五百劫于彼处异生尽其寿住已于斯天渡过全部寿量已亦往地狱亦往傍生亦往饿鬼境然而世尊弟子于彼处尽其寿住已斯天寿量全部渡过已即于其处般涅槃诸比丘此是具闻圣弟子与无闻异生之差別特相殊异谓(异生)趣是生有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P.130]一百二十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慈俱行心乃至(一二五之一)以无恼害心徧满而住彼于色(一二四之一)等随观见彼身坏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

复次诸比丘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与悲俱行心乃至乃至与舍俱行心以无恼害心徧满而住乃至(一二四之一)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诸比丘此生与异生是不共者

一百二十七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出现出现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菩萨由睹史多众中没正念正知而入母胎时于天世间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与诸民众中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所有世界——无有被覆无有涯底暗黑即使有大威神有大威德日月不能照处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生于彼处所有有情由于其光更知他有情亦[P.131]生此处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一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复次诸比丘菩萨正念正知而出母胎时于天世间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与诸民众中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所有世界其处亦出现无量广大光超越诸天之天[*]威光生于彼处所有有情(一二七之一)知其所生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二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复次诸比丘如来现等觉无上正自觉时了知天世间乃至(一二七之二)其生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三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复次诸比丘如来转无上法轮时了知天世间(一二七之二)其生诸比丘由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第四希奇有曾有法出现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令此等第四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一百二十八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情爱乐(阿赖耶)所执处欣悦所执处欢喜所执处如来说示非所执处法时彼进听倾耳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诸比丘有情爱乐慢欣悦慢欢喜慢如来说示慢之调伏法时彼进听[P.132]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第二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诸比丘有情爱乐非寂静欢喜非寂静如来说示能寂静法时彼进听唤起诸比丘如来由于出现此第三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诸比丘有情有无明致盲普徧为缠如来说示无明之调伏法时彼进听倾耳知唤起心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第四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诸比丘由于如来应供正自觉者之出现此等第四希有未曾有法出现

一百二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阿难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诸比丘为谒阿难而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其处阿难或当面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阿难默然时诸比丘无有厌足

诸比丘若比丘尼为谒阿难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其处阿难或当面陈辞默然〔

诸比丘若优婆塞默然〔

诸比丘若优婆夷众为谒阿难来访彼等见阿难而欢欣于彼处阿难或当面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阿难默然时优婆夷众无有厌足

诸比丘此等是阿难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

[P.133]一百三十

「诸比丘此等是转轮王[-1]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若刹帝利众为谒转轮王而来者彼等见王而欢欣于其处所转轮王或所陈辞彼等亦欢欣诸比丘转轮王默然时刹帝利众无有厌足

诸比丘若婆罗门默然

诸比丘若居士默然

诸比丘若沙门默然

诸比丘此等是转轮王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

诸比丘正是如是于转轮王〔乃至〕四种希有未曾有法」(參阅一二九)

此之摄句

自责二殊异及慈有二
二希有更有二未曾有法

第四 补特伽罗品

一百三十一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尚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P.134]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诸比丘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一来诸比丘此类之补特伽罗尚未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往上流色究竟者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未断有得结耶

是中般涅槃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未断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耶

是阿罗汉诸比丘此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结已断生得结已断有得结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P.135]一百三十二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相应辩而非自在辩自在辩而非相应辩相应辩而又是自在辩既非相应辩又非自在辩是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三[-1]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略闻即知者广演知者须引导者文句为最者是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四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于精勤果活于业果则不活于业果活于精勤果不活于精勤果活又于业果亦活于精勤果不活又于业果亦不活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五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有罪多罪少罪无罪是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有罪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成就有罪身业乃至成就有罪之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有罪

[P.136]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多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多成就有罪身业少于无罪〔成就身业〕乃至多成就有罪意业少于无罪〔成就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多罪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少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多成就无罪身业少于有罪〔成就身业〕乃至多成就无罪意业少于有罪〔成就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少罪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无罪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成就无罪身业乃至成就无罪意业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无罪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六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不圆满于定不圆满于慧不圆满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不圆满于慧不圆满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于慧不圆满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圆满于定圆满于慧圆满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七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P.137]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不尊重于戒为上主不尊重于定不尊重于定为上主不尊重于慧不尊重于慧为上主不尊重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定不尊重不以定为上主于慧不尊重不以慧为上主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定尊重以定为上主于慧不尊重不以慧为上主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戒尊重以戒为上主于定尊重以定为上主于慧尊重以慧为上主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八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身出而心不出身不出而心出身既不出心亦不出身出心亦出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出而心不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亲近于山岩林薮中设床座彼于其处亦起欲寻亦起恚寻亦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出而心不出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不出而心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岩不亲近彼于居处亦无起欲寻亦无起恚寻亦无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不出而心出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罗是身亦不出心亦不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山岩不亲近彼于居处亦起欲寻[P.138]亦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罗是身亦不出心亦不出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是身亦出又心亦出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亲近于山岩彼于彼处亦无起欲寻亦无起恚寻亦无起害寻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身亦出又心亦出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三十九

「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说法师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少语而不称要彼徒众亦不知于称要或不称要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少语而称要徒众知于称要不称要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多语而不称要彼徒众亦不知于称要不称要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多语而称要彼徒众知于称要不称要诸比丘如是说法师于如是徒众中可名说法师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说法师

一百四十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论师四者为何

[P.139]诸比丘有论师者义失而文不失诸比丘有论师者文失而义不失诸比丘有论师者文俱失诸比丘有论师者文俱不失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论师

成就四无碍解者于义文俱失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此之摄句

略开知者精勤
有罪二戒法是论者

第五 光品

一百四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四者为何

月光日光火光慧光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诸比丘慧光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光明四者为何

月光明日光明火光明慧光明是

一百四十三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明四者为何

月明日明火明慧明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明诸比丘慧明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照四者为何

月照日照火照慧照是

[P.140]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照诸比丘慧照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五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炽四者为何

月炽日炽火炽慧炽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炽诸比丘慧炽于此等四者之中是第一

一百四十六

「此等是四种应时四者为何

应时听法应时谈法应时止应时观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时

一百四十七

「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能次第竭尽诸漏四者为何

应时听法应时谈法应时止应时观是

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能次第竭尽诸漏

诸比丘譬如山上大粒雨滴自空而降时其水则向低随流充满山谿峡谷沟渠充满山谿峡谷沟渠则充满小池充满小池则充满大池充满大池则充满小河充满小河则充满大河充满大河则充满大海水正是如此诸比丘正修此等四种应时若正随转者则能次第竭尽诸漏

[P.141]一百四十八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恶语行四者为何

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恶语行

一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语妙行四者为何

是谛语不离间语柔软语聪慧语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语妙行

一百五十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实四者为何

戒实定实慧实解脱实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实

于此之摄句

光明二应时
二行(实(品中有十

[-1]三之五十竟

第一 根品

一百五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根四者为何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根

一百五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P.142]一百五十三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慧力精进力无罪力能摄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念力定力无罪力能摄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五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四者为何

简择力修力无罪力能摄力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力

一百五十六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无数劫四者为何

诸比丘劫坏时几岁或几百岁几千岁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坏已住时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成时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劫成已住时几岁或几百岁或几千岁或几百千岁数犹不易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无数劫

一百五十七

[P.143]

「诸比丘此等是二种病二者为何

身病与心病是

诸比丘见于有情能有一年亦称身无病二年亦称身无病三年亦四年亦五年亦十年亦二十年亦三十年亦四十年亦五十年亦称身无病或百年亦称身无病者诸比丘然而于世间有称须臾无心病之有情难得除漏尽者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出家病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大欲者感匮乏之苦于衣治病药资具均不喜足彼大欲者而感匮乏之苦均不喜足为得称赞为得利养恭敬名闻心怀恶欲彼为得称赞为得利养恭敬名闻而奋起勉励勤劳彼思择往诣权门思择坐思择说法亦思择大小便利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出家病

诸比丘故今应如是学谓我等无有大欲不认匮乏为苦衣食资具均无不感喜足不为得称赞利养恭敬名闻而怀恶欲不为得利养恭敬名闻而奋起勉励勤劳应堪忍寒腹行之触身受苦不悦非可意夺命卑受骂辱应忍耐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百五十八

于其处具寿舍利弗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亦以「友[P.144]回答具寿舍利弗具寿舍利弗言

「友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退转善法世尊说示于此四者为何

贪之广大嗔之广大痴之广大复于甚深是非处是慧眼所不能及

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退转四法世尊说示于此

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不退转善法世尊说示于此四者为何

贪之薄弱嗔之薄弱痴之薄弱复于甚深是非处是慧眼所能及

或比丘或比丘尼于自己随观此等四法究竟于此应知〔谓〕我不退转善法世尊说示于此

一百五十九

一时具寿阿难住憍赏弥瞿私多园尔时有一比丘尼告一余人言「阁下敢请去往阿难住处至已依我托咐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谓『大德有某名比丘尼者烦恼痛苦病重彼尼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又当作如是言

『大德圣阿难哀怜垂慈请往比丘尼住处实感有幸』」

斯人则曰「法尼(我)当允诺」答允彼比丘尼之请即诣具寿阿难住处[P.145]至已问讯具寿阿难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此人白阿难言

「大德有某名比丘尼者烦恼痛苦病重彼尼以头作礼接圣阿难足并作如是言『大德圣阿难哀怜垂慈请往比丘尼住处则实感幸』」具寿阿难默然允许

具寿阿难著内衣持钵披衣去往彼比丘尼住处彼比丘尼遥见具寿阿难来见已彼尼即蒙头横卧床上具寿阿难既来彼比丘尼处至已坐于设席坐已具寿阿难告诉比丘尼曰

「姊妹依食而生此身食应依食可断姊妹依爱而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姊妹依慢而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姊妹依交会而生此身交会而毁桥是世尊所说

姊妹依食生此身食应依食可断虽作如是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有比丘如理思择摄食而非为戏亦非为醉亦非为饰亦非为美乃至祇为身住为活为息害为修净行如是而我灭旧受不应生新受须生存须为无罪须住于安稳彼于后时依食断食

姊妹依食生此身食应依念而断作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斯说

姊妹依爱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虽作斯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间有[P.146]比丘名某比丘诸漏尽故已于现法自己了知作证具足而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彼言我将于何时得诸漏尽乃至作证住于具足彼于后时依爱断爱

姊妹依爱生此身爱应依爱可断作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斯说

姊妹依慢而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虽作是说此又缘何而说姊妹世间有比丘名某比丘由诸漏尽乃至作证具足住彼谓彼具寿由诸漏尽乃至作证住于具足何况于我彼于后时依慢断慢

姊妹由慢生此身慢应依慢可断如是说者是缘此而作斯说

姊妹依交会而生此身交会而毁桥者是世尊所说

尔时斯比丘尼从床而起一肩著上衣稽首具寿阿难足白具寿阿难言

「大德我愚痴昏迷为不良所制而具过失令我作如是大德圣阿难请容纳我过失当来将防护

「姊妹汝实愚痴昏迷为不良所制而具过失令汝如是姊妹汝见过失如过失如法悔除故我当为容纳姊妹见过失如过失如法悔除当来防护是圣者之律繁兴

[P.147]一百六十

「诸比丘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时是为群众益为群众乐为天人利为益为乐诸比丘善逝者为何

诸比丘于世间生是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诸比丘此为善逝

诸比丘善逝律者为何

彼宣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梵行诸比丘此为善逝律

诸比丘如是或善逝或善逝律之住世时是为群众益是为群众乐是为哀悯世间为天人之利

诸比丘此等四法能忘失正法使之隐没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误解经倒诵念文句诸比丘文句被倒置其义亦难了知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恶口具骂詈性不容忍逆解教诫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二法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多闻而持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而于他人不说经于彼等过世后于经断绝根本失所依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三法

[P.148]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诸比丘生活丰富〔三学〕缓慢以销沉为先导于远离废精进不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从彼人等亦随〔其〕见而堕彼等亦生活丰富〔三学〕缓慢以销沉为先导于远离废精进不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忘失隐没之第四法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令正法忘失隐没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隐没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正解经典文句不倒置念诵诸比丘不倒置文句于义亦易了知诸比丘此是能住持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一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善语具善语性容忍正顺解教诫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二法

复次诸比丘或有比丘多闻而传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者而于他人说经不由于彼等过世而断绝经根本有所依诸比丘此是能住正法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三法

一〇

复次诸比丘有长老比丘生活不丰富〔三学〕不缓慢不以销沉作先导于远离不废精进而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从彼人等亦随〔其〕见彼等生活亦不丰富于〔三学〕不缓慢不销沉而精进于远离为先导而精勤为未得之得为未达之达为未作证之作证诸比丘此是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不令隐没之第四法

[P.149]诸比丘此等四法能令正法住不令忘失隐没

此之摄句

三力第五慧思择
退转比丘尼善逝律为十

第二 行品

一百六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诸比丘何者是苦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炽盛而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本性嗔亦炽盛而屡受由嗔所受之苦忧本性痴亦炽盛而屡受由痴所生之苦忧彼显现此等软五根〔谓〕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彼此等五根软故为尽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迟通行

诸比丘云何是苦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亦炽盛彼显现此等上五根[P.150]〔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速通行

诸比丘云何是乐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不炽盛不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本性嗔亦不炽盛本性痴亦不炽盛不屡受由痴所生苦忧彼显现此等软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之此等五根软故为尽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迟通

诸比丘云何是乐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本性贪不炽盛不屡受由贪所生之苦忧本性嗔亦不炽盛不屡受由嗔所生之苦忧本性痴亦不炽盛不屡受由痴所生苦忧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彼此等之五根上故为尽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速通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三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诸比丘云何是苦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间有不喜想[P.151]于诸行有无常想住复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软五根〔谓〕是信力慧力彼之此等五根软故为尽诸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迟通行

诸比丘云何是苦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喜想于诸行有无常想住复于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诸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苦速通行

诸比丘云何是乐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乃至具足初静虑住寻与伺寂静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住离喜之贪故乃至于身受乐而圣者是舍说有念是乐住具足第三静虑住断乐故断苦故前已灭喜忧故是不苦不乐是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慧力彼显现此等之软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此等五根软故为尽诸漏而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迟通行

诸比丘云何是乐速通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具足初静虑住乃至具足第二静虑住[P.152]乃至具足第三静虑住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住〔谓〕是信力乃至慧力彼显现此等上五根〔谓〕是信根乃至慧根彼此等五根上故为尽诸漏而速得无间〔道定〕诸比丘此名乐速通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不堪忍行堪忍行调伏行寂静行是

诸比丘云何是不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以骂报骂以嗔报嗔以戏弄报戏弄诸比丘此名不堪忍行耶

诸比丘云何是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以骂报骂不以嗔报嗔不以戏弄报戏弄诸比丘此名堪忍行

诸比丘云何是调伏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状由斯之作犹不防护眼根住时贪与忧之恶不善法即流入来由斯之作为防护而修行护眼根作眼根防护——耳闻声已乃至鼻嗅香已乃至舌尝味已乃至身触所触已乃至意识法已不取于相不取状由斯作而不防护意根住时贪与忧之恶不善法即流入来为防护斯作修行护意根作意根防护诸比丘[P.153]此名调伏行

诸比丘云何是寂静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断之除之息之远之令灭亡已生之恚寻已生之害寻随生恶不善法不容纳断之除之息之远之令灭亡诸比丘此名寂静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五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不堪忍行不寂静行是

诸比丘云何是不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堪忍于寒腹行之触不悦夺非可意命生身受骂辱不能忍诸比丘此名不堪忍行

诸比丘云何是堪忍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堪忍于寒乃至能忍诸比丘此名堪忍行

诸比丘云何是调伏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眼见色已不取相乃至〔一百六十四之四〕诸比丘此名调伏行

诸比丘云何是寂静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不容纳已生之欲寻乃至〔一百六十四之五〕诸比丘此名寂静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P.154]一百六十六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乐速通行是

诸比丘此中苦迟通行诸比丘此者具有两种劣行之名此行以苦故名劣此行以迟故亦名劣诸比丘此行所具之两者皆名劣

诸比丘此中苦速通行诸比丘此行苦故名劣

诸比丘此中乐迟通行诸比丘此行迟故名劣

诸比丘此中乐速通行诸比丘此两者皆名妙行此行乐故名妙此行速故亦名妙诸比丘此行两者皆名妙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行

一百六十七

一时具寿舍利弗诣访具寿摩诃目犍连住处至已与具寿摩诃目犍连相互庆慰交谈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告具寿摩诃目犍连言

「友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乃至此等是四通行

汝依此等四通行之何种行无所取令心由漏获解脱

[P.155]「友舍利弗此等是四种行四者为何

苦迟通行乃至此等是四通行此等四通行中依苦速通行我无所取由漏心解脱

一百六十八

一时具寿摩诃目犍连诣访具寿舍利弗住处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目犍连告具寿舍利弗言

「友此等是四种行乃至此等是四种行

汝依此等四种行之何种行无所取由漏心获解脱

「友目犍连此等是四种行乃至此等四种行中依乐速通行我无所取由漏心获解脱

一百六十九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补特伽罗存在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复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无行般涅槃复次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云何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不净于食有违逆想于一切世界有不喜想于诸行见无常复次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之五有学力住〔谓〕是信[P.156]慧力彼显现此等之上五根〔谓〕是信根慧根彼依此等之五根上故已于现法有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有行般涅槃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复次世间有比丘于身复次在彼内心安住死想彼依止此等五有学力住〔谓〕是信根慧根彼依此等五根软故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有行般涅槃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无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依此等五有学力显彼上五根上故已于现法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于现法是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云何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彼显现此等软五根软故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身坏后是无行般涅槃

诸比丘有此等之四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七十

一时具寿阿难住憍赏弥瞿私多园于其处所具寿阿难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诸比丘则答称「友」具寿阿难言

[P.157]「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罗汉者悉是四支或由其随一四者为何

世间有比丘依止修观于依止修观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复次有比丘依观修止于依观修止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复次有比丘止与观一双统修止与观一双统修彼道生彼习其道多所作彼习修其道以多所作结断疏远随眠

复次比丘意离于法之掉举彼坚持彼安住正内正止趣一境正持时彼之道生彼习此道疏远

比丘或比丘尼不论是谁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罗汉者悉由此等四支或其随一

此之摄句

广不净二不堪忍及第二
目犍连舍利弗统为一双

第三 故思品

一百七十一

[P.158]

「诸比丘有身行时由身行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诸比丘或有语时由语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诸比丘或有意时由意故有思于内生苦与乐或〔祇〕由无明缘

诸比丘自造作此身行其缘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身行其缘故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造作此身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诸比丘或自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语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诸比丘或自造作此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他为彼造作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正知而造作此意行生苦乐诸比丘或不正知而造作此意行其缘故于彼内生此苦乐

诸比丘于此等诸法中恒有无明若无明无余离贪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身不存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语不存于彼内生此苦乐之缘[P.159]此意不存内生此苦乐之缘于此田不存此事不存乃至此处不存此所依不存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得自体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力非他思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他思与力非自思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他思与力诸比丘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自思与他思均不与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得自体

作如是说时具寿舍利弗白世尊言

「大德我于世尊之略说如是解此之广义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力非他思于其中依自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他思与力非自思于此中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有得自体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他思与力于此中依自思因又依他思因彼等有情是依此身死大德于其得自体云自思与他思均不与力于此中此应见何天耶

「舍利弗见此应是生非想非非想处天

「大德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此身死后是还来者得还来其现状否大德复次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此身死后是不还是不还其现[P.160]状否

「舍利弗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未断顺下分结彼于现法具足非想非非想处住彼嗜于此希于此由此得满足住于此信解于此多住于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同类中彼由其处死而成还来者是还于现状者

一〇

舍利弗复次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已断顺下分彼于现法具足非想非非想处住彼于嗜此希于此不退下死而生非想非非想处天同类中彼由其处死成不还者是不还于现状者

舍利弗有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是不还不还现状

一百七十二

于此处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具寿舍利弗「友」具寿舍利弗言

「友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义无碍解我以其种种道理说令知分显复就此有惑或犹豫者问我我应记说善知我等法我等之师现前

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法无碍解复就此有惑或犹豫者问我我应记说善知我等之法我等之师现前

我自受具足戒半月词无碍解乃至现前

我自受具足戒半月依因依文作证辩无碍解我其现前

[P.161]一百七十三

一时具寿摩诃拘𫄨罗诣访具寿舍利弗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诃拘𫄨罗向具寿舍利弗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有余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非有余何物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物是有又非有耶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

「友不可作此言

「友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有余何物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亦问无余六触处离贪灭后余之何物亦非有耶答以汝不可作此言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耶答以不可作此言灭后余物非有又非非有答以汝不可作此言然则友于此所说义应如何见耶

「友灭后此言有余何物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灭后此言非有余何物之人是戏论无戏论者灭后此言余物有又非有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灭后余物是非有又非非有之人于无戏论为戏论祇有六触处道是戏论祇有戏论道是六触处六触处无余离贪故戏论灭[P.162]戏论寂

一百七十四

一时具寿阿难往访具寿摩诃拘𫄨罗处至已与具寿拘𫄨罗共相庆慰欢叙感铭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语具寿拘𫄨罗言

[P.163]以六触处(乃至)戏论寂(參阅一七三之一三)

一百七十五

一时具寿优和洹往至具寿舍利弗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优和洹语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而尽〔轮回苦〕否

「友

「复次舍利弗可有由行而尽〔轮回苦〕否

「友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与行而尽〔轮回苦〕否

「友

「友舍利弗可有由明与行以外者而尽〔轮回苦〕否

「友

「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明而尽〔轮回苦〕否汝答以复次舍利弗或问可有由行而尽〔轮回苦〕否汝答以舍利弗或问可有明与行而尽〔轮回苦〕否汝答以复次友舍利弗或问可有由明与行以外而尽〔轮回苦〕否汝答以然而尽〔轮回苦〕者于意云何

「友若有由明而尽〔轮回苦〕者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若有由行而尽〔轮回苦〕者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若有由明与行应如取有而竟尽〔轮回苦〕若有由明与行外而尽〔轮回苦〕者异生应尽〔轮回苦〕[P.164]所以异生是明与行外者缺行者不如实知不如实见具足行者如实知尽〔轮回苦〕

一百七十六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舍利弗及目犍连者

诸比丘彼等舍利弗及目犍连是我比丘弟子之秤

诸比丘有信心之比丘尼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凯玛及莲华色比丘尼者

诸比丘彼等凯玛比丘尼及莲华色比丘尼是我比丘尼弟子之秤

诸比丘有信心优婆塞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当如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者

诸比丘彼等质多居士及呵哆阿罗婆是我优婆塞弟子之秤

诸比丘有信心之优婆夷于希求应如是正希求我将如久寿多罗婆夷及难陀母者

诸比丘彼久寿多优婆夷及难陀母是我优婆夷弟子之秤

一百七十七

一时具寿罗睺罗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罗睺罗言

「罗睺罗所有内地界所有外地界祇是此地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以此如实正慧见已厌地界由慧而心离贪

罗睺罗所有内水界所有外水界祇是此水界厌水界由慧而心离[P.165]

罗睺罗所有内火界所有外火界祇是此火界厌火界由慧而心离贪

罗睺罗所有内风界所有外风界祇是此风界故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应以如实正慧见厌风界由慧而心离贪

罗睺罗有比丘于此等四法界不见我我所等随观时罗睺罗此比丘截渴爱裂结现观正慢故名尽苦

一百七十八[-1]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有身灭诸比丘譬如有士夫涂胶于手执树枝此手当著枝当执当结诸比丘正是如此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不进不信解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有身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有身灭彼作意[P.166]有身灭时于有身灭心进安住[*]信解诸比丘然于有时此比丘望有身灭诸比丘譬如有士夫净手执树枝此手不应著枝不应执不应结诸比丘正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应望有身灭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不进不澄不安住不信[*]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不可望无明破坏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塞其池〔水〕入口开其〔水〕出口而天不降雨诸比丘如是时不可望破坏此泥池(水)堤诸比丘正是如是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不进诸比丘于有时比丘不可望无明破坏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时于无明破坏心进安住[*]诸比丘然于有时此比丘望无明破坏诸比丘譬如聚落之傍有多年泥池士夫开其池〔水〕入口塞其〔水〕出口而天正降雨诸比丘如是时应望此泥池〔水〕堤破坏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具足随一寂静心解脱住彼作意无明破坏彼作意无明破坏[P.167]于无明破坏心进安住[*]诸比丘于有时此比丘应望无明破坏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

一百七十九

一时具寿阿难诣具寿舍利弗之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言具寿舍利弗曰

「友舍利弗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不般涅槃耶

「友阿难世间有情于此顺退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住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胜进分想不如实知于此顺抉择分想不如实知阿难依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不般涅槃

阿难有何因何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般涅槃耶

阿难世间有有情于此顺退分想如实知于此顺住分想如实知于此顺进分想如实知于此顺抉择分想如实知阿难依此因此缘世间有一类之有情于现法般涅槃

一百八十

一时世尊住菩伽城阿难陀支提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则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诸比丘我当说此等四大处闻者善作意我将说」诸比丘答称「唯然[P.168]大德」世尊宣说

「诸比丘何为四大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友我从世尊现闻此现受持此即是法此即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经中应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得入经中律中搜于经中若不入于律中亦不见当于此处须断定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是此比丘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等应舍此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友我从世尊现闻此是师之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若其文句得入经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亦见于此处须断定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是此比丘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一大处应记忆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律中搜若其文句入于经中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于此处须断定此确实非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误解诸比丘是故汝[P.169]等应舍此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友于名某者住处有僧伽住有长老有上首我从此僧伽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入经中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能见于此处应定此确实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僧伽所正解诸比丘此为第二大处应记忆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于名某者住处有多长老比丘住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彼等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应于此处断定此确非此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彼等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于名某者住处应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入经中若于律中亦得见应于此处断定此确是而此等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三大处应记忆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将作如是语『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P.170]多闻而传承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我从此长老现闻现受持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教』诸比丘此比丘所说不可欢喜不可骂詈不欢喜不骂詈善了解其文句应入于经中须于律中搜若其文句可入经中于律中搜亦不入经中若于律中亦不见者应于此处断定是确非而此是长老所误解诸比丘此故汝等应舍此

复次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作如是语『于名某住处有一长老比丘应搜亦入于经中若于律中亦得见此处应断定此确是世尊应供正自觉者语而此是长老所正解诸比丘此是第四大处应记忆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大处

此之摄句

分別拘𫄨罗阿难优和洹第五
希求罗睺罗泥池涅槃于大处为(一)品

第四 战士品

一百八十一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战士适宜于王堪王使用算为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战士善知射程能射远方又能不误射能破大集团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战士适宜于王堪王使用算为王之股肱

[P.171]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应请是世人无上福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善知射程能射远方又能不误射又能破大集团

诸比丘云何比丘善知射程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诸比丘比丘如是能知射程

诸比丘云何而比丘能射远方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胜所有远近之一切色此不属我此皆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慧如实见此所有受乃至所有想乃至所有行乃至所有识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胜所有远近之一切识此不属我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慧如实见此诸比丘比丘如是能射远方

诸比丘云何比丘能不误射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是苦能如实知乃至趣苦灭道如实知诸比丘比丘如是者能不误射

诸比丘云何比丘能破大集团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破大无明蕴诸比丘比丘如是能破大集团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人无上福田

[P.172]一百八十二

「诸比丘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或世中任何者无有能保证四法者四者为何

保证不老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保证不病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保证不死之沙门任何者亦非是

复次所有恶业杂染而能招后有苦患与俱有苦之异熟于当来有生死者不起异熟能保证之沙门婆罗门梵天或世中任何者亦皆非是

诸比丘能保此等四法任何者亦非是

一百八十三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我如是语如是见凡所见事我云如是见无失凡所闻事我云如是闻无失凡所觉事我云如是觉无失凡所了別我云如是了別无失

「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见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见[P.173]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闻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闻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觉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觉婆罗门我不说应语一切所了別复次婆罗门我不说不应语一切所了別

婆罗门有所见者而语于此时若增不善法而灭善法如是所见者我不说其应语婆罗门有所见者而语此时若减不善法而增善法者如是所见者我说应语婆罗门有所闻者此说婆罗门有所觉者此说婆罗门有所了別者而语此时若增不善法减善法时如是所了別我不说应语婆罗门有所了別而语此时若减不善法而增善法如是所了別我说应语

时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欢喜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而起离去

一百八十四

一时生闻婆罗门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我如是说如是见所有应死者无不怖死无不恐惧

「婆罗门应死者有怖死有恐惧者复次婆罗门应死者有不怖死有不恐惧者

婆罗门云何是应死而怖死恐惧者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诸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焦[P.174]离渴爱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爱乐之诸欲将舍我又我应舍〔我〕爱乐诸欲彼忧椎胸号泣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身不离贪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爱乐身将舍我我应舍〔我〕爱乐身彼忧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而又恐惧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不作福不作善不由怖畏出作恶作凶暴作罪垢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不作福不作善不作自怖畏出作恶作凶暴作罪垢呜呼不作福不作善不作自怖畏出作恶作凶暴尽情趣向作罪垢所我死而趣向其处彼忧椎胸号泣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正法有惑有疑不决定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于正法有惑有疑不决彼忧椎胸号泣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怖死而恐惧

婆罗门此等四者是应死者怖死而又恐惧

[P.175]

婆罗门云何是应死者而又不怖死又不恐惧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诸欲离贪离欲离爱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离爱乐诸欲我应舍我应舍〔我〕离爱乐诸欲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身离贪离欲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离爱乐身我应舍我应舍〔我〕离爱乐身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不作恶不作凶暴不作罪垢作福作善作从怖畏出者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不作恶不作凶暴不作罪垢作福作善尽情作自怖畏出者所趣向处我死趣其所彼不忧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复次婆罗门世间有一类于正法无惑无疑决定于一刻间彼触随一重疾患如是触随一重疾患彼谓呜呼我于正法无惑无疑决定彼不忧[P.176]不疲不哭不椎胸号泣不迷乱婆罗门此是应死者不怖死而又不恐惧

婆罗门此等四种应死者而不怖死又不恐惧

「尊者瞿昙奇哉尊者瞿昙请存念我从今日起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八十五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众多高望徧历者住叶毗尼〔河〕畔徧历者园安那巴拉与游行者善生优陀夷徧历者及其余高望徧历者是

世尊晡时从宴坐起往叶毘尼河畔徧历者园是时集坐于彼等外道

徧历者之间「相互交谈此为婆罗门真谛此亦为婆罗门真谛

世尊来至徧历者处至已坐于所设座坐已世尊告彼等徧历者

「徧历者众如何为谈话而集坐耶中断汝等谈话为何

「尊瞿昙集坐此处我等作如是对话如是亦婆罗门真谛如是亦婆罗门真谛

「徧历者众我于此等四婆罗门之真谛自知作证宣说四者为何

徧历者众世间有婆罗门作如是说一切有情不可杀作如是语婆罗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不说是婆罗门我不说更殊胜我不说相等我不说下劣更于此中知有真谛悉为有情哀愍为悲愍而修行

复次徧历者婆罗门如是说一切欲是无常是苦是应变易者作如[P.177]语婆罗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不说更于此中知有真谛悉为厌诸欲为离贪为灭而修行

复次徧历者婆罗门如是说一切有是无常是苦是应变易者作如是语之婆罗门是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说是沙门更于此中知有真谛悉为厌有为离贪为灭而修行

复次徧历者婆罗门如是说我非何处任何者如何者何处任何者如何者非属我如是语之婆罗门语真实非虚诳彼依此〔我〕不谓沙门不谓婆罗门我不谓殊胜我不谓相等我不谓下劣更复于此中知有真谛全修行无所有之行

徧历者此等四婆罗门真谛我自知作证而宣说

一百八十六

一时有一比丘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边面坐于一面之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世界为何者所引导世界为何者所牵引已生者随何力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發现贤明辩才聪明询问善巧比丘汝作如是问耶大德世界为何者所引导世界为何者所牵引已生者随何力耶

「大德诚然

「比丘世界为心所引导为心所牵引已生者随心之力

[P.178]

「大德善哉」称后彼比丘欢喜于世尊所说随喜已再问世尊「大德多闻持法者说多闻持法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多闻持法者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發现贤明辩才聪明询问善巧比丘汝作如是问耶大德多闻持法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多闻持法者耶

「大德诚然

「比丘我说多种法应颂记说讽颂无问自说如是说本生未曾有法知解比丘即使一四句偈知义知本文行法随法即是多闻持法者

「大德善哉」称后斯比丘于世尊所说更问「大德具闻抉择慧者说具闻抉择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具闻抉择慧者耶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發现善巧所问比丘汝作如是问耶大德具闻抉择慧者说具闻抉择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具闻抉择慧者耶

「大德诚然

「比丘比丘闻『此是苦』以慧分析其义而见苦闻『此是苦之集』以慧分析其义而见苦集闻『此是苦之灭』见此是趣苦灭之道比丘如是方为具闻抉择慧者

「大德善哉」称后斯比丘于世尊所说更再问「大德贤人大慧者说贤人大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贤人大慧者

[P.179]「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之(慧)發现贤明询问善巧比丘汝作如是问耶大德贤人大慧者说贤人大慧者大德限于几何方为贤人大慧者耶

「大德诚然

比丘世间有贤人大慧者不想为自恼害不想为他恼害不想为两者恼害祇作自利与他利两者之利与一切世界之利思惟比丘如是是贤人大慧者

一百八十七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中栗鼠饲养处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坐于一面之摩揭陀大臣禹舍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否

「婆罗门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尊瞿昙复次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否

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

「尊瞿昙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否

「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复次尊瞿昙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否

「婆罗门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尊瞿昙希奇哉尊瞿昙是未曾有尊瞿昙如是善说婆罗门不善[P.180]士知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亦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婆罗门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亦有是处是有可能

尊瞿昙曾于一时于都提村婆罗门徒众有作非难于他者『此耶励亚王是愚者彼深信罗摩弗多于沙门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耶励亚王彼等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伽那延达奇犍达婆阿吉耶沙亦是愚者彼等深信沙门罗摩弗多于沙门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都提村婆罗门如何以不正道理引导彼等〔徒众〕诸贤者皆谓贤明之耶励亚王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尤为更能见义者

「尊者诚然贤明之耶励亚王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尤为更能见义者尊者沙罗摩弗多比耶励亚王更贤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尤能更见义故耶励亚王深信沙门罗摩弗多复于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诸贤者云何思惟耶耶励亚王贤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迦那延达奇[P.181]达婆阿吉耶沙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义

「尊者诚然耶励亚王贤眷族亚玛卡毛迦拉郁迦那延达奇犍达婆阿吉耶沙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义尊者沙门罗摩弗多比耶励亚王贤眷族更贤明于正所作与余分所作于正所言与余分所言比见义者更能见义故耶励王眷族深信沙门罗摩弗多复于沙门罗摩弗多作如是最大谦下是问讯起迎合掌和敬业

尊瞿昙希奇哉尊瞿昙如是善说婆罗门不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婆罗门不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无是处是无可能复次婆罗门善士知有善士是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婆罗门善士知有不善士是不善士者是有是处是有可能

尊瞿昙我等今将离去于我等多有所作多有不办者

「婆罗门由汝随意

摩揭陀之大臣禹舍婆罗门欢喜于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而起离去

一百八十八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文祁子优波迦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文祁子优波迦白世尊言

「大德我如是说如是见无论谁非难于他者若一切非难于他〔之理〕不予成立不予成立者应诃应毁

「优波迦若非难他非难他〔之理〕若不成立不予成立者应诃应毁[P.182]优波迦若汝非难他非难他〔之理〕不予成立不予成立故应诃应毁

「大德譬如以绳索缚浮物正是如此大德我此浮物须由世尊之大索綑缚

「优波迦此是不善是我制定此中有无量句无量文无量如来说法如是之类是不善复次优波迦此之不善应断是我制定此中有无量句无量文无量如来说法如是不善之类应断优波迦此是善是我制定说法如是之类是善复次优波迦此善应修是我制定于此中有说法如是善类应修

文祁子优波迦于世尊所说欢喜随喜已从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往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处至已报告与世尊对谈之始终

作如是语时摩揭陀王——韦提希子阿阇世怒而不悦告文祁子优波迦曰呜呼此制盐〔村〕子不过败〔德〕不过饶舌不过铁面皮此类人想抗辩于世尊应供正自觉者且去优波迦消失我不〔再〕见汝

一百八十九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证法四者为何

[P.183]诸比丘有身应证法诸比丘有念应证法诸比丘有眼应证法诸比丘有慧应证法

诸比丘云何是身应证法耶

诸比丘八解脱是身应证

诸比丘云何是念应证法耶

诸比丘宿住是念应证

诸比丘云何是眼应证法耶

诸比丘有情之死与生是眼应证

诸比丘云何是慧应证法耶

诸比丘诸漏之尽是慧应证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应证法

一百九十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于布萨日为诸比丘所围坐世尊见诸比丘悉皆默然乃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此会离于谈论诸比丘于此会无谈论者清净坚实住于世间是难得一见之会诸比丘此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会如是是应请极应请应施应合掌世之无上福田会诸比丘此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会如是为躬逢〔其〕会自若干由旬负粮食与会诚亦可行诸比丘此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会如是此诸比丘如是

[P.184]

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中有比丘得天住诸比丘于此诸比丘中有比丘得梵住诸比丘得不动住诸比丘得圣住

诸比丘云何者比丘是得天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住乃至第二静虑乃至第三静虑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天住

诸比丘云何者有比丘是得梵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慈俱行心乃至住徧满以悲舍俱行心徧满一方住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方〔徧满住〕如是徧上横徧于一切虑处一切世界与舍俱行广无量无怨无恼害心徧满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梵住

诸比丘云何者有比丘是得不动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出过一切色想不作意有对想种种想故具足空是无边于空无边处住出过一切空无边处具足识是无边于识无边处住出过一切识无边处具足无所有于无所有处住出过一切识无边处具足非想非非想于非想非非想处住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不动

诸比丘云何者有比丘是得圣住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苦灭道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得圣住

[P.185]此之摄句

战士保证所闻无畏真谛第五
出现禹舍优波迦作证布萨

第五 大品

一百九十一

「诸比丘于语入耳令熟习于意观察于见善分析于法者可望于四种胜利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通达应颂知解法该等法入其耳于语熟习于意观察于见善分析彼失念死后生随一天众于彼处彼安乐而想起法句诸比丘〔随念佛语〕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此于语入耳于见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一胜利

复次诸比丘通达应颂知解法该等法入彼耳善分析彼失念死后生随一天众于彼处安乐不想起法句然比丘具通得心自在于天众中说法彼谓此必是法我前世于此中行梵行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善知大鼓声人彼于行路之次具闻鼓声彼谓是鼓声耶或非鼓声耶非惑亦非犹豫得以直下决定是鼓声正是如此诸比丘有比丘[P.186]通达知解法彼等法乃至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此入耳于见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二胜利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不起〔二〕法句又具通得心自在于天众中不说法然有天子于天众中说法彼谓此必是斯法我前世于其中行梵行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善知螺声之人彼于行路之次具闻螺声彼谓是螺声耶或非螺声非惑亦非犹豫得以直下决心正是如是诸比丘有比丘通达经趣胜进

诸比丘此入耳第三胜利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通达经乃至不想起法句比丘具通心得自在于天众中不说法有天子于天众中不说法然化生想起化生我等前世于何〔法〕中行梵行请汝想起请汝想起彼如是言我想起我想起诸比丘起念难然斯有情诚速趣胜进

诸比丘譬如有二人伴侣俱是聚沙游戏〔旧友〕或于处所时而互相邂逅其时一人向另一人言汝曾想起否汝曾想起否彼如是言我想[P.187]我想起正是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乃至趣胜进

诸比丘入此耳来是第四胜利

诸比丘入耳来善分析于法是可望之第四种胜利

一百九十二

「诸比丘此等四处应由他四处而知四者为何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间由作意而非不作意由具慧者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对谈而知有净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间由作意而非不作意由具慧者而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艰难时应知刚毅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由于长时间而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具慧者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由于长时非无慧者缘何而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住如是知此具寿者于戒缺所作穿所作于所作有斑点常不作无恒行状此具寿是无戒此具寿不具戒

复次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住如是知此具寿于戒不缺所作不穿所作所作无斑点所作无斑纹常作有恒行状此具寿具戒[P.188]具寿非无戒

诸比丘由同住而知戒由于长时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具慧者非无慧者如是说者是缘此而说

诸比丘由对谈应知净由长时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对谈如是知此具寿与一人俱语一致与二人三人多人则〔语〕有异此具寿侵前言说入后言说此具寿是不清净言说此具寿非清净言说

诸比丘由对谈而知清净乃缘此而说

诸比丘由艰难时而知刚毅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遭遇亲族厄难或遭财产丧失或遭病厄难如是思择此世界住于如是体性八世法随转世界世界随转八世法苦是此世界住于如是体性于是彼亲族遭厄难或遭病厄难而忧椎胸号泣迷乱

[P.189]复次诸比丘世有一类亲戚厄难遭病厄难如是思择此世界住如是体性于是彼遭亲族厄难或遭病厄难不忧不疲不迷乱

诸比丘由艰难时而知刚毅是缘此而说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非无慧者缘何说此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随此具寿所提〔问〕若随其作意思惟若随其發问法此具寿是无慧此具寿不具慧何以故此具寿不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境幽微不说智者应知义或句此具寿说任何法彼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设建立开示分別不能显示故此具寿是无慧者此具寿不具慧诸比丘譬如有眼人伫立湖岸见浮跃小鱼彼将如是谓随此鱼之浮动若随其打浪法若随其势速此鱼是小此鱼非大正是如是诸比丘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乃至非具慧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随此具寿所提〔问〕若随其作意思惟若随其發问法此具寿具慧非无慧者何以故此具寿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幽微说智者应知义或句此具寿说任何法彼能说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设建立开示分別[P.190]显示故此具寿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诸比丘譬如有眼人伫立湖岸见浮动大鱼彼将作如是思随此鱼之浮动若随其打浪法若随其势速此鱼是大此鱼非小正是如是诸比丘有补特伽罗与补特伽罗俱论议如是知随此具寿所提〔问〕若随其作思惟若随其發问法此具寿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何以故此具寿说甚深寂静胜妙非寻思境幽微说智者应知义或句此具寿说任何法彼能说或略说或广义说教诫施设建立开示分別显示故此具寿具慧此具寿非无慧者

诸比丘由论议而知慧由于长时非短时由作意非不作意由具慧者非无慧者斯说是缘此而说

诸比丘此等之四处应由他四处而知

一百九十三

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大林中重阁讲堂离车人跋提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人跋提白世尊言

「大德我闻此事『沙门瞿昙有幻术知诱引术以诱引异道弟子

大德『沙门瞿昙有幻术知诱引术以诱引异道弟子』如是言人是正说世尊语耶以无实而予诽谤世尊耶是辩明法随法耶论难同法者不堕应诃毁地位耶大德我等非欲诽谤世尊者

[P.191]

「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经〕与教〔合〕勿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勿信〔说者〕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汝等祇自以为——是不善法此法有罪此法是智者所诃毁者圆满此法若自觉执取则能引无益苦——跋提汝等当时应断〔彼〕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贪为益耶或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跋提有此贪心人蔽于贪心为执杀有命不与取通他妻语虚诳亦如是劝他人此于彼是长夜之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嗔乃至人心内愤激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无益

「跋提复此愤激人为愤激所蔽是无益与苦耶

「大德唯然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此等法是善耶或不善耶

「大德是不善

「是有罪或无罪

「大德是有罪

「是智者所诃毁耶或智者所称赞者耶

「大德是智者所诃毁者

「若圆满此法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耶或不然耶或于此云何

「大德若圆满此法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于此我等所思如是

[P.192]

「跋提是故我语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经〕教〔合〕勿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勿信〔说者〕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若汝等祇自以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所诃毁者此法若圆满自觉执取能引无益与苦跋提汝等当时应断〔彼〕如是前所语即是缘此而说

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乃至勿信是师跋提若汝祇自此是善法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所称赞此法若圆满自觉执取能引益与乐跋提当时具足而住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无贪是为益耶或为无益耶

「大德为益

「复次跋提此无贪人不为贪蔽心不为执不杀有命不与不取不通他妻不语虚诳亦如是劝他人此于彼是长夜之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人内心起无嗔乃至人内心起无痴乃至人内心起无愤激为益或为无益

「大德为益

「复次跋提此无愤激人不为贪蔽心不为执不杀有命不与不取是益与乐耶

「大德唯然

一〇

「跋提汝等谓此云何此等法是善或不善

「大德是善

「是有罪或无罪

「大德是无罪

「是智者所诃毁者或智者所称赞者

「大德是智者所称赞者

[P.193]「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与乐耶或否或于此云何

「大德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与乐于此我等所说如是

一一

「跋提是故我语跋提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藏〔经〕教〔合〕勿信基于寻思勿信基于理趣勿信熟虑因相勿信审虑忍许见〔合〕勿信〔说者〕是堪能勿信〔此〕沙门是我等师跋提若汝自以为此法是善此法是无罪此法是智者所称赞者此法若圆满执取能引益乐作斯觉者跋提其时具足住如是先前语是缘此而说

一二

跋提世中寂静善士咸如是劝弟子应当知汝伏贪而住若住伏贪于身语意不作由贪所生业伏嗔而住若住伏嗔于身语意不作由嗔生业伏痴而住若住伏痴于身语意不作由痴生业伏愤激而住若伏愤激于身语意不作由愤激所生业

一三

如是说时离车子跋提白世尊言

「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于我从今日始将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跋提我曾为汝作如是语耶『来跋提汝将为我弟子我将为汝师』」

「大德

「跋提如是语如是说我乃是一类不深思量之沙门婆罗门之诽谤为虚妄不实『沙门瞿昙有幻术知诱引术以引诱异道弟子』」

[P.194]「大德是善良引诱是美妙幻术大德是善良引诱是美妙幻术大德我殷望以此诱引诱导我所爱亲戚血族我所爱亲戚血族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大德若一切刹帝利为此诱引所诱则一切刹帝利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大德若一切婆罗门毘舍首陀为此诱引所诱则一切首陀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

「跋提此事确然跋提此事确然跋提若一切刹帝利须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则一切刹帝利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跋提若婆罗门毘舍首陀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一切首陀皆得长夜利益与安乐跋提若天世间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民众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则天世间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民众均有长夜利益与安乐

跋提若于此等大沙罗树有思惟由此诱引应断不善法具足善法所诱者此等大沙罗树得长夜利益与安乐何况生于人者

一百九十四

一时具寿阿难住拘利名沙布迦之拘利人邑众多住于沙布迦之拘利子诣访具寿阿难处至已问讯阿难乃至坐于一面具寿阿难向彼沙布迦拘利人等曰

「虎路住者此等四清净精勤支是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世尊[P.195]有情之清净为超越忧悲为消灭苦愁为证正理为作证涅槃所正说示四者为何

为戒清净精勤支为心清净精勤支为见清净精勤支为解脱清净精勤支是

虎路住者云何是为戒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具戒受学诸学处虎路住者此名戒清净如以上〔所说〕戒清净或未圆满我当圆满或已圆满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不退转念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戒清净精勤支

虎路住者云何是为心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虎路住者此名心清净如以上之心清净或未圆满乃至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心清净精勤支

虎路住者云何是为见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世间有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趣苦灭道虎路住者此名见清净如以上见清净或未圆满乃至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见清净精勤支

虎路住者云何是为解脱清净精勤支耶

虎路住者斯圣弟子为成就此戒清净精勤支为成就此心清净之精勤支[P.196]为成就此见清净精勤支于应起贪法心离贪于应解脱法心解脱彼于应起贪法心离贪已于应解脱法心解脱已触证正解脱虎路住者此名解脱清净如以上解脱清净以种种慧当饶益此中于欲正知虎路住者此名为解脱清净精勤支

虎路住者此等四种为清净精勤支是知者见者应供正自觉者世尊为有情之清净为越忧悲为灭苦愁为证正理为作证涅槃所正说示

一百九十五

一时世尊住释迦种地迦毘罗卫尼拘律树园释迦种惒破是尼乾之弟子诣访具寿大目犍连处至已问讯具寿大目犍连乃至具寿大目犍连语于坐于一面之尼乾弟子释迦种惒破曰

「惒破有处世护身护语护意者彼为离贪无明彼明生之后于当来有因缘汝见诸漏(其)人入来处否

「大德世间我见前世造恶业异熟果尚未熟由此因缘其人当来应受苦诸漏入来其处

复次具寿大目犍连与尼乾弟子释迦种惒破于此谈话尚未终了适值世尊[P.197]日晡时从宴坐起去往讲堂至已坐于设座坐已世尊向具寿大目犍连语曰

「目犍连汝等今为何谈话而坐汝等之对谈何以中止耶

「大德我于此处向尼乾弟子释迦种惒破作如是语『惒破世间有护身护语护意者彼为离贪无明彼明生之后于当来有因缘汝见诸漏(其)人入来处否』大德作如是语时尼乾弟子释迦种惒破作如是语『大德于世间我见前世造恶业异熟果尚未熟由其因缘〔其〕人当来应受苦应有诸漏入来其处』大德与尼乾弟子释迦种惒破之对谈尚未完了世尊适已来临」三尔时世尊语尼乾弟子释迦种惒破曰

「惒破若汝于我应予赞同者赞同应予非难者非难于我所说义不了知就此『大德如何而致此耶此义云何』更若问我我等于此应有言论

「大德若我于世尊应赞同者赞同应非难者非难我于世尊所说义不了知就此『大德如何而致此耶此义云何』若更问世尊就此我等应有言论

「惒破于此云何依所有身之起动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身之起动时彼以如是而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彼云不造新业故业悉以[P.198]〔慧〕触灭〔此〕现见应时来观引导是智者应内证〔烦恼〕损灭〔之道〕

惒破汝有因缘于当来于人见诸漏应入来其处否

「大德

「惒破于此云何依所有语之起动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语之起动时彼以如是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彼云新业触灭〔此〕现见是应内证〔烦恼〕损灭〔之道〕

惒破汝有因缘于当来于人见诸漏应入来其处否

「大德

「惒破于此云何依所有意之起动缘乃至离意起动时彼以如是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彼云新业见其处否

「大德

「惒破于此云何依所有无明缘所生诸漏苦痛烦热离贪无明依明生之后彼以如是无有该等诸漏苦痛烦热彼于新业见其处否

「大德

「惒破如是心正解脱比丘证六恒住彼眼见色已不喜不忧住舍正念正知耳闻声已乃至身触所触已意了別法已不喜不忧住舍正念是正知彼身感边际受了知身感边际受命感边际受了知命感边际受身坏后既由命尽正于此处一切受不欢喜当了知清冷

惒破譬如缘树而知影有人携斧笼来彼将由其树根截断截断根已复挖[P.199]挖已乃至挖出嗢尸罗草茎根彼将其树寸断寸断已切成细片成细片已曝之风日于风日下暴已入火烧之火烧已成灰烬成火烬已簸之于大风或漂河急流惒破如是缘树之影根断如多罗树顶被切不更生无生于未来正是如是惒破如是心正解脱比丘证六恒住彼于眼见色是正知耳闻声已身触所触已意了別法已不喜不忧住舍是正念正知彼以身为边际乃至当了知清冷

一〇

如是说时尼乾弟子释迦种惒破白世尊言

「大德譬如有人希富裕欲贩马然彼若不得到终起疲劳苦痛正是如是大德欲利愚尼乾事师我不得到终起疲劳苦痛大德我由今日始我于愚尼乾徒之信心尽悉簸诸大风或散漂河急流

[P.200]大德奇哉乃至大德世尊存念我由今日始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一百九十六

一时世尊住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离车人沙留与离车人阿婆耶俱诣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在一面坐于一面之离车人沙留白世尊言

「大德有一类沙门婆罗门因戒清净又由苦行由此二者而说超出瀑流大德就此有何开示否

「沙留我确实说戒清净是沙门性支随一沙留但凡说由苦行〔自我厌弃〕为因由苦行为至要固执于苦行住沙门婆罗门不能超出瀑流沙留凡身行行不清净语行行不清净意行行不清净活命行不清净之沙门婆罗门无正知见不堪能无上正觉

沙留譬如有人欲渡河取利斧入林彼于其处得见大新沙罗树不须踌躇从根伐之从根伐已伐顶伐顶已全去其根叶全去其根叶已用斧砍斧砍已用锯截锯截已用铇削铇削已砾磨取圆砾磨取圆已漂浮于河沙留于此汝意云何斯人堪能渡河否

「大德何以故大德彼于沙罗材外部极善修治于其内部却[P.201]不适当处治彼应预期于此沙罗材当沈没于水遇灾难当灭亡

「沙留正是如是凡说由苦行为因以由苦行为至要固执于苦行住之沙门婆罗门不能超出瀑流沙留凡于身行行不清净活命行不清净之沙门婆罗门无正知见不堪能无上正觉沙留凡不说由苦行为因不以由苦行为至要不固执住苦行之沙门婆罗门是堪能超出瀑流沙留凡清净身行行乃至清净活命行沙门婆罗门有正知见是堪能无上正觉

沙留譬如有人将欲渡河取利斧入林彼于其处见大新沙罗树不须踌躇从根伐之从根伐已伐其顶伐其顶已全去其根叶全去其根叶已用斧砍用斧砍已用锯截用锯截已取凿善治其内部内部悉善治已用铇削铇削已砾磨成圆砾磨成圆已造舟安装櫂舵造舟安装擢舵已浮之河流沙留于此汝意云何斯人堪渡河否

「大德唯然何以故大德斯沙罗材外部极善修治内部亦极善作造舟并安装擢舵彼应预期于此舟当不致沈没人当安稳渡到彼岸

「沙留正是如是凡说由苦行固执住苦行厌弃恶住沙门婆罗门[P.202]能超出瀑流沙留凡清净身行清净活命行沙门婆罗门有正知见是堪能无上正觉

沙留譬如有战士纵然多通弓术彼由三因而适当王位堪为王使用名为王之股肱三者为何

能射远方又能不误射又能破大集团

沙留譬如有战士能射远方正是如是沙留圣弟子是正定者沙留正定者圣弟子于所有色之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麤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色皆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于色如实知以正慧见所有受所有想所有行所有识之过去现在或远或近一切识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内我如是以正慧如实见

沙留譬如有战士能不误射正是如是沙留圣弟子是正见者沙留正见者圣弟子如实了知此是苦乃至如实了知是趣苦之道

一〇

沙留譬如有战士能破大集团正是如是沙留圣弟子是正解脱者沙留圣弟子是正解脱者沙留正解脱者圣弟子能破大无明蕴

一百九十七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尔时末利夫人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之末利夫人白世尊言

[P.203]「大德世间有一类夫人无丽色容貌丑见极下劣又贫困无财产乏资具眷族少是为何因何缘耶

大德世间有一类妇人无丽色容貌丑见虽极下劣但却富裕有大财有大资具有大眷族是为何因何缘耶

大德世间有一类妇人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容颜殊妙虽成就极美妙姿色然贫困无财产乏资具眷族少是为何因何缘耶

大德世间有一类妇人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容颜殊妙成就极美妙姿色又富裕有大财有大资具有大眷族是为何因何缘耶

「末利世间有一类夫人忿懑多扰恼虽少事而激动愤怒失本性顽强示怒嗔与不喜于沙门或婆罗门不施食鬘香涂香住处灯具复有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起妒怨憎嫉妒若此女人于此处死后仍如其现状彼无论生于何处皆是无丽色容貌丑见极下劣又贫困无财产乏资具少眷族

复次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多忿扰恼虽少事激动示怒嗔与不喜彼于沙门或婆罗门施食住处灯具无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不妒不憎不起嫉妒若彼女于此死后仍如其现状[P.204]彼不论生任何处皆无丽色容貌丑虽见极下劣是富裕有大眷族

复次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不忿不多扰恼不因少事激动不怒不失本性不顽强不示怒嗔与不喜彼于沙门婆罗门不能施食住处灯具复有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起妒嫉妒若彼女于此处死后仍如其现状彼无论生何处虽然成就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容颜殊妙极美妙姿色但贫困少眷族

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不忿不多扰恼不因少事激动不怒不失本性不示怒彼女于沙门婆罗门能施食住处灯具复无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不妒不憎不起嫉妒彼女若于此处死后仍如其现状彼无论生于何处成就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容颜殊妙极美妙姿色又是富裕有大财有大眷族

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无丽色少眷族是此因是此缘

末利世间有一类妇人无丽色有大眷族是此因是此缘

末利复此世间有一类妇人形色端严少眷族是此因是此缘

末利复此世间有一类妇人形色端严有大眷族是此因是此缘

如是说时末利夫人白世尊言

「大德于他生多忿多扰恼少事而激动愤怒失本性示怒嗔不喜故大德我今无丽色容貌丑见极下劣大德我于前生能于沙门或婆罗门施床住处灯具故大德我今富裕有大财应有大资具大德我于前生无嫉妒心于他之利养供养不妒不憎不起嫉妒故大德我今有大眷族

复次大德我于王家中亦有刹帝利女亦有婆罗门女亦有长者女我对[P.205]彼等挥施主权大德我由今日始不应再忿不应多扰恼多事亦不激动不应怒不应失本性不应顽强不应示怒嗔不喜于沙门或婆罗门应施食住处灯具应无嫉妒心于他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供养不应妒不应憎不应起嫉妒

大德奇哉大德奇哉大德世尊存念我自今日始当终生归依为优婆夷

一百九十八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存在于世中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诸比丘世间复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令他苦勤令他苦诸比丘世间复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亦令他苦勤于令他苦诸比丘世间复有一类之补特伽罗不自苦不勤于自苦[P.206]亦不令他苦不勤于他苦斯不自苦不令他苦者无渴爱安稳是清凉承受于乐住于自梵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裸体而为〔人〕之厌弃行舔手呼之不来不住于待不受持来不受故作不应请待彼不受由瓮口〔取出〕不受自锅口〔取出〕隔门阀不受隔杵不受不受二人食时〔由其一人〕施由妊妇者不受由授乳妇人者不受由与男子相戏妇人不受由布告〔得〕者不受近狗居处不受蝇群行处不受不受鱼不受肉不受谷酒果酒谷类酸粥彼一家〔祇从受〕一搏〔而活〕或二家〔祇从受〕二抟〔而活〕乃至或七家〔从受〕七搏〔而活〕一碗亦活二碗亦活乃至七碗亦活一日摄一食乃至七日摄一食如是半月之间循环勤食住彼亦食生菜亦食粟粒亦食野生谷类亦食削皮之屑食鲜苔树脂食糠食丢弃焦饭食折胡麻食草食牛粪食林根果实活命食堕落果实彼亦著麻衣著尸衣著杂衣著粪扫衣著树皮衣著鹿皮衣著破裂鹿皮衣著结茅草衣著结树皮衣著结木屑衣著人发褐著尾[P.207]毛褐著鸺鹠翼衣拔须发拔须发又直立却又蹲踞又蹲踞者精勤又处荆棘上卧荆棘床又修〔朝日中〕晚三〔时〕入水行住如上甚多种乖异身痛修遍痛行住诸比丘如是补特伽罗是自苦勤于自苦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令他苦勤于令他苦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有屠羊者屠猪者捕鸟者猎兽者残酷之捕鱼者盗贼魁脍司狱或复有余所有残忍行为者诸比丘如是之补特伽罗是令他苦勤于令他苦者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又令他苦勤于令他苦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或是刹帝利浇头王或是婆罗门大家彼于城东造祠坛剃除须发披麤鹿皮衣以酥油涂肢体以鹿角楷磨背第一王后及宰辅婆罗门俱入祠坛彼于其处又敷座卧生青草地有等〔色〕之犊母牛以第一乳房乳养活于王以第二乳房乳养活第一王后第三乳房乳养宰辅婆罗门第四乳房乳以祀火天所余养活亲爱者彼如是言为祭祀杀如是量牛王为祭祀杀如是量犊子为祭祀杀如是量牝牛为祭祀杀如是量山羊为祭祀杀如是[P.208]量猪为系缚牺牲于柱伐如是量树为敷祭场须割如是量茅草所有彼之从属或奴或走使或僮仆皆怖责罚胆怯恐怖流泪作悲泣事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自苦勤于自苦令他苦勤于令他苦

诸比丘云何有补特伽罗自不苦不勤于自苦又不令他苦不勤于令他苦彼不自苦不勤于自苦又不令他苦不勤于令他苦彼不自苦亦不令他苦已于现法无渴爱安稳是清凉承爱乐自住于梵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自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诞生于此世彼于此世间说天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人民众等自了知作证已彼宣说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梵行生于长者家或长者子或随一家闻其法彼闻其法已于如来得信

彼成就获得其信作此思惟在家迫迮是尘秽处出家是宽旷染著于家者殊不容易于一向圆满一向清净如研珂贝行梵行我今剃须发著坏色衣自家而出趣于非家彼于后时或弃舍少财位聚或弃舍多财位聚或弃舍少亲属或弃舍多亲属剃除须发著坏色衣自家而出趣于非家

彼如是出家具足比丘所学与同住断杀生离杀生弃杖弃刀有耻具悲怜悯一切有情住断不与取离不与取取与者望与者不盗净己而住[P.209]断非梵行是梵行者是远行者离婬秽法断虚诳语离虚诳语谛语续坚实语不欺予信任者断离间语自彼闻已不为破不向此语或自此闻已不为破不向彼语如是已破坏者令和合或赞叹和好者令坚固爱和合乐和合喜和合作和合语断麤恶语离麤恶语所有清美顺耳可乐澈心可爱多人所爱令多人快乐發如是语断杂秽语离杂秽语语应时语真语义语法语调伏应留〔心中〕应时譬喻具因缘有边际作能引义利语

彼离害种子类离害植物类是午前食者不作夜食离非时食远离舞踊歌咏音乐之与〔圣教〕背驰者〔作〕者及见〔此〕者持华鬘涂香远离作成〔该等〕及为饰离高床大床离受金银离受生谷离受生肉离受妇人与女子离受奴婢离受山羊与羊离受鷄豚离受象牝马离受田与处离递送通信作使离买卖离偽秤偽函偽斗离不当得利之欺骗膺造行为离割截埋伏掠夺强盗

一〇

彼〔祇〕以衣覆身〔又只〕以食养腹满足于出门时〔恒〕携之出行譬如有翼之鸟飞翔何处必以担翼飞翔正是如是比丘于覆身之满足[P.210]论出往何处必将携〔该等〕而行彼成就此圣戒蕴感受内心无罪之乐

一一

斯比丘于眼见色已不取相不取好所以彼若不防眼根住是应流入贪忧之恶不善法为防彼而修行护眼根拥护眼根于耳闻声已乃至于鼻嗅香已乃至于舌尝味已乃至于身触所触已乃至于意识法已不取于相不取所好所以彼若不防意根住是应流入贪忧之不恶不善法为防彼修行护意根拥护意根彼成就此圣根律仪于内心感受无罪之乐

一二

彼于正知作往来于正知观前视左右于正知作屈伸于正知持僧伽梨及钵于正知食于正知大小便利于正知行

一三

彼成就此圣戒蕴成就此圣根律仪又成就此圣正念正知恒于空闲树下山窟塚间林薮旷野秆堆之离处起卧彼食讫自行乞还结跏趺坐端身而直住对面念彼断世中之贪心离贪住心于贪疏远断嗔恚[P.211]住无嗔心利益哀愍一切有命心疏远于嗔恚断惛眠离惛眠住有光明想正念正知心远离惛眠断掉悔无掉而住内心寂静心疏远于掉悔断疑已渡疑住于善法无犹豫心疏远于疑

一四

彼断此等五盖已于慧心随烦恼弱离诸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

一五

彼如是心定清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堪能住得无动时心尽诸漏趣向智彼如实知此是苦乃至如实知此是趣苦灭道如实知此是漏如实知此是漏集乃至如实知此是趣漏灭道如此知如此见彼心由欲漏解脱由有漏解脱由无明漏解脱已于解脱者云已有解脱智于生已尽已住梵行已作所作更知〔不还〕现状

一六

诸比丘有如是之补特伽罗不自苦不勤于自苦不令他苦不勤令他苦斯不自苦不令他苦者已于现法无渴爱安稳是清凉承受乐是自住于梵

诸比丘有此等四类之人存在于世中

一百九十九

「诸比丘为汝等说如网之流转㳽漫胶著渴爱此世之人为其所攻所缠如丝之所𦈐如乱丝绕缚如钩藤刺萝不越于无福处恶趣险难[P.212]闻之者宜善作意我应当说

「大德唯然」彼等诸比丘答世尊世尊而说

「诸比丘何者如网流转㳽漫胶著渴爱此世之人为其所攻所缠如丝之所𦈐如乱丝绕缚是不越者耶

诸比丘取内〔五蕴〕有此等十八爱行取外之〔五蕴〕〔亦〕有十八爱行

云何是取内〔五蕴〕之十八爱行耶

诸比丘当我说有时我如是我如〔彼〕我异〔与彼〕我是常我是无常我应有我如是应有我如〔彼〕应有我异〔与彼〕应有望我能有望我如是有望我异〔与彼〕有我应当有我应当如是我应当如〔彼〕我应当异〔与彼〕有此思想

此等是取内〔五蕴〕十八爱行

云何是取外〔五蕴〕十八爱行耶

诸比丘由此谓有我时由此我如是由此我如〔彼〕由此我异〔与彼〕由此我是常由此我是无常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异〔与彼〕有望由此我有望由此我如是有望由此我如〔彼〕有望由此我异〔于彼〕有由此我应当有由此我应当如是有由此我应当如〔彼〕有由此我应当异〔与彼〕有有此等思想

此等是取外〔五蕴〕十八爱行

以上是取内〔五蕴〕十八爱行取外〔五蕴〕十八爱行诸比丘此等名为三十六爱行如是有同形之过去三十六爱行未来三十六爱行现在三十六爱行[P.213]如是是百八爱行

诸比丘此者如网之流转㳽漫胶著渴爱于此世人为其所攻所缠如丝之所𦈐如乱丝绕缚如钩藤刺萝不越无幸处恶趣险难轮回

二百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生四者为何

由爱生爱由爱生憎由憎生爱由憎生憎是

诸比丘云何而由爱生爱耶

诸比丘世有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所爱喜好者他〔亦〕爱之乐之喜好思惟彼如是想我爱喜好者他〔亦〕爱喜好思惟如斯彼于彼等〔他〕生爱诸比丘如是是由爱生爱

诸比丘云何而由爱生憎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所爱所乐所喜好者他〔亦〕爱之乐之好思惟彼如是想我所爱所乐所喜好者他人不爱不乐不喜好思惟如斯彼于彼等〔他〕生憎诸比丘如是是由爱生憎

诸比丘云何而由憎生爱耶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之不爱不乐不好者他〔亦〕不爱不乐不好思惟彼如是想我不爱不乐不好之人他〔亦〕不爱不乐不好思惟如斯彼于彼等〔他〕生爱诸比丘如是者是由憎生爱

诸比丘云何而由憎生憎耶

诸比丘世间有补特伽罗〔彼〕补特伽罗所不爱不乐不好之人他则爱[P.214]喜好思惟彼如是想我所不爱不乐不好之人他则爱喜好思惟如斯彼于彼等〔他〕生憎诸比丘如是乃由憎生憎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生爱

诸比丘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住时由彼所爱生爱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爱生憎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憎生爱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憎生憎于彼亦不存

诸比丘比丘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静虑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时由彼所爱生爱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爱生憎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憎生爱于彼亦不存其时由彼所憎生憎于彼亦不存

诸比丘比丘诸漏尽故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住时由彼所爱生爱于彼已断绝根如作截多罗树顶不存在作当来不生者由彼所爱生憎亦于彼已断作不生者由彼所憎生爱亦于彼已断作不生者由彼之所憎生憎亦于彼已断如多罗树之已截顶不存在作当来不生者

诸比丘此名有比丘不举还不举不起舘不炽然不嫌

诸比丘云何而有是比丘耶

诸比丘世间在比丘以色是我或我有色或于我中有色或于色中有我见等随观受是我或我有受或于我中有受或于受中有我见等随观想是我[P.215]或我有想或于我中有想或于想中有我见等随观行是我或我有行或于我中有行或于行中有我见等随观识是我或我有识或于我中有识或于识中有我见等随观

诸比丘如此者有比丘是举

一〇

诸比丘云何而比丘是不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以色是我或我有色或于我中有色或于色中有我不见等随观识是我或我有识或于我中有识或于识中有我不见等随观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不举

一一

诸比丘云何而有比丘是还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人骂还骂于人嗔还嗔于人戏弄还弄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还举

一二

诸比丘云何而有比丘是还不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人骂不还骂于人嗔不还嗔于人戏弄不还戏弄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还不举

一三

诸比丘云何而有比丘是起烟耶

诸比丘我云有时我如是我如〔彼〕我〔与彼〕异我是常我是无常我应有我应如是有我应如〔彼〕有我应〔与彼〕有异望我有望我如是有望我如〔彼〕有望我〔与彼〕有异我应当有我应当如是有我应当如〔彼〕有我应〔与彼〕异有有如此思想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起烟

一四

诸比丘云何而有比丘是不起烟耶

诸比丘我不云有时我如是我如〔彼〕我〔与彼〕异我是常我是无常我应有我应如是有我应如〔彼〕有我应〔与彼〕有异望我有望我如是有[P.216]望我如〔彼〕有望我〔与彼〕有异我应有我应如是有我应如〔彼〕有我应〔与彼〕有异不有如此思想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不起烟

一五

诸比丘云何而有比丘是炽然耶

诸比丘由此我云有时由此我如是由此我如〔彼〕由此我异〔彼〕由此我是常由是我是无常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与彼〕有异由此望我有由此望我如是有由此望我如〔彼〕有由此望我〔与彼〕有异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与彼〕有异有如此思想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炽然

一六

诸比丘云何有比丘不炽然耶

诸比丘由此不云我有时由此我如是有由此我如〔彼〕有由此我异〔彼〕有由此我是常由是我是无常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与彼〕有异由此我望有由此望我如是有由此望我如〔彼〕有由此望我〔与彼〕有异由此我应有由此我应如是有由此我应如〔彼〕有由此我应〔与彼〕有异不有如此思想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不炽然

一七

诸比丘云何而有比丘是不嫌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已断慢绝根如截多罗树顶灭之当来无有生

诸比丘如是者有比丘是不嫌

此之摄句

入耳来跋提沙布迦人惒破沙留
末利夫人身苦渴爱此等为十

第四之大五十〔竟〕[-1]

[P.217]第一 善士品

二百一

「诸比丘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闻者请善作意我当说之

彼等诸比丘答世尊「大德唯然」世尊曰

「诸比丘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是杀生者是不与取者是行邪欲者是虚诳语者于谷酒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者

诸比丘是名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有一类自身杀生者又劝他亦杀生又自身不与取者又劝他亦不与取自身行邪欲又劝他亦行邪欲又自身虚诳语者又劝他亦虚诳语又自身于谷酒果酒之酒分放逸处者又亦劝他于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

诸比丘是比不善士更说是不善士者

诸比丘又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者离虚诳语离谷酒果酒之酒分放逸处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诸比丘谁比善士更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自身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又自身离不与取又劝他离不与取又自身离邪欲行又劝他离邪欲行又自身离虚诳语又劝他离虚诳语又自身离谷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又劝他离谷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

诸比丘说此是比善士更善士者

[P.218]二百二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者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失念无慧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诸比丘是谁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不信又劝他不信又自身无惭又劝他无惭又自身无愧又劝他无愧又自身少闻又劝他少闻又自身懈怠又劝他懈怠又自身失念又劝他失念又自身无慧又劝他无慧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發勤具念具慧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有信而又劝他有信又自身有惭而又劝他有惭又自身有愧而又劝他有愧又自身多闻而又劝他多闻又自身發勤而又劝他發勤又自身住念而又劝他住念又自身具慧而又劝他具慧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三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P.219]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不与取者邪欲行者虚诳语者离间语者麤恶语者杂秽语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自身是杀生者而又劝他杀生又自身不与取者而又劝他不与取又自身邪欲行者而又劝他行邪欲又自身虚诳语者而又劝他虚诳语又自身是离间语者而又劝他离间语又自身是麤恶语者而又劝他麤恶语又自身是杂秽语者而又劝他杂秽语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离杀生劝他离虚诳语又自身离离间语又劝他离离间语又自身离麤恶语又劝他离麤恶语又自身离杂秽语又劝他离杂秽语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四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者[P.220]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乃至杂秽语者有贪欲有嗔恚心是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杀生者而又劝他杀生乃至又自身有贪欲又劝他贪欲又自身有嗔恚心又劝他嗔恚又自身邪见者而又劝他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离杀生乃至是无贪欲者是无嗔恚心是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离杀生而又劝他离杀生乃至又自身无贪欲又劝他无贪欲又自身无嗔恚心而又劝他无嗔恚又自身正见者而又劝他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五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者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邪见是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者

[P.221]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又自身邪思惟而又劝他邪思惟又自身邪语而又劝他邪语又自身邪业而又劝他邪业又自身邪命而又劝他邪命又自身邪精进而又劝他邪精进又自身邪念而又劝他邪念又自身邪定而又劝他邪定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正见是正思惟是正语是正业是正命是正精进是正念是正定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又自身正思惟而又劝他正思惟又自身正语而又劝他正语又自身正业而又劝他正业又自身正命而又劝他正命又自身正精进而又劝他正精进又自身正念而又劝他正念又自身正定而又劝他正定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六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不善士比不善士更不善士善士比善士更善士者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不善士者耶

[P.222]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邪见乃至是邪智是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乃至自身邪智而又劝他邪智又自身邪解脱而又劝他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不善士更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正见乃至是正智是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善士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士更善士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乃至又自身正智而又劝他正智又自身正解脱而又劝他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七[-1]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恶比恶更恶比善更善者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恶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乃至(二〇四之二)是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恶者

诸比丘谁是比恶更恶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是杀生者而又劝他杀生乃至又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

诸比丘此名比恶更恶者

诸比丘谁是善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离杀生乃至是正见

[P.223]诸比丘此名善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更善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是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乃至又自身是正思又劝他正见

诸比丘此名比善更善者

二百八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恶比恶更恶比善更善者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恶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邪见乃至是邪智是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恶者

诸比丘谁是比恶更恶者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乃至自身邪智而又劝他邪智又自身邪解脱而又劝他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恶更恶者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正见乃至是正智是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善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更善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乃至又自身正智而又劝他正智又自身正解脱而又劝他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更善者

二百九

[P.224]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恶法比恶法更恶法善法比善法更善法者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恶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乃至是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恶法者

诸比丘谁是比恶法更恶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是杀生者而又劝他杀生乃至又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者

诸比丘此名比恶法更恶法者

诸比丘谁是善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离杀生乃至是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善法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法更善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离杀生而又劝他离杀生乃至又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比善士更善士者

二百十

「诸比丘当为汝等说恶法者比恶法更恶法善法比善法更善法者谛听乃至

诸比丘谁是恶法者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邪见乃至是邪智是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恶法者

诸比丘谁是比恶法更恶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邪见而又劝他邪见乃至又自身邪智[P.225]而又劝他邪智又自身邪解脱而又劝他邪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比恶法更恶法者

诸比丘谁是善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正见乃至是正智是正解脱者

诸比丘此名善法者

诸比丘谁是比善法更善法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自身正见而又劝他正见乃至又自身正智而又劝他正智又自身正解脱而又劝他正解脱

诸比丘此名比善法更善法者

此之摄句

学处不信七灭又更十业
八支十道恶法更有二

第二 庄饰品

二百一十一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众污秽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破戒恶法者是众污秽诸比丘有比丘尼破戒恶法者是众污秽诸比丘有优婆塞破戒恶法者是众污秽诸比丘有优婆夷破戒恶法者是众污秽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众污秽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众净饰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有比丘具戒善法者是众净饰诸比丘有比丘尼具戒善法者[P.226]是众净饰诸比丘有优婆塞具戒善法者是众净饰诸比丘有优婆夷具戒善法者是众净饰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众净饰

二百一十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是身恶行意恶行成就邪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是身妙行意妙行〔成就〕正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

二百一十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是身恶行意恶行〔成就〕不知恩与不感恩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是身妙行意妙行〔成就〕知恩与感恩

二百一十四

乃至杀生不与取乃至邪欲行虚诳语乃至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欲行离虚诳语是

[P.227]二百一十五

乃至是邪见是邪思惟是邪语是恶业乃至是正见是正思惟是正语是正业

二百一十六

乃至是邪命是邪精进是邪念是邪定乃至是正命是正精进是正念是正定

二百一十七

乃至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乃至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知言不知

二百一十八

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知言不知乃至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知言知

二百一十九

乃至是不信是破戒是无惭是无愧乃至是有信是具戒是有惭是有愧

二百二十

乃至是不信是破戒是懈怠是无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P.228]是有信是具戒是發勤是具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

此之摄句

不知恩又杀生二道
说二语言道惭及无慧是

第三 妙行品

二百二十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语恶行四者为何

虚诳语离间语麤恶语杂秽语是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语恶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语妙行四者为何

谛语不离间语柔软语聪慧语是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语妙行

二百二十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愚者是不明之不善人保护失坏之自己又有罪是智者呵毁又多生非福四者为何

是身恶行意恶行邪见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不明之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是聪明之善人损伤保护不失坏自己又无罪是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四者为何

是身妙行意妙行正见

[P.229]二百二十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愚者不明之四者为何

是身恶行意恶行不知恩与不感恩乃至身妙行意妙行知恩与感恩者

二百二十四

乃至是杀生不与取邪欲行虚诳语乃至离杀生离虚诳语者

二百二十五

乃至是邪见是邪思惟是邪语是邪业乃至是正见是正思惟是正语是正业

乃至是邪命是邪精进是邪念是邪定乃至是正命是正精进是正念是正定

二百二十六

乃至是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乃至是不见言不见乃至是不知言不知者

二百二十七

乃至是见言不见知言不知乃至见言见知言知

二百二十八

乃至是不信是破戒是无惭是无愧乃至是有信是具戒是有惭是有愧者

[P.230]二百二十九

乃至是不信是破戒是懈怠是无慧乃至

是有信是具戒是發勤是有慧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是聪明之善人损伤保护不失坏自己又无罪是智者所呵毁又生多福

二百三十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诗人四者为谁

是思诗人闻诗人义诗人辩诗人

诸比丘此等是四类之诗人

〔此之〕摄句

恶行[-1]见与不知恩杀生又二道
二语言说无惭及无慧诗人

第四 业品

二百三十一

「诸比丘于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诸比丘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有诸业尽业

诸比丘于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

二百三十二

「诸比丘于此等之四业我自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诸比丘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黑[P.231]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有结业尽业

诸比丘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造有损害之身行造有损害之意行彼造有损害身行已造有损害之语行已造有损害之意行已生于有损害之世间彼生于有损害之世间触有损害之触彼既触有损害触者受有损害之一向苦受如地狱之有情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造无损害之身行乃至造无损害之意行彼造无损害之身行已乃至造意行已生于无损害之世间彼生于无损害之世间者触无损害触彼触无损害之触者受无损害之一向乐受如徧净天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造有损害与无损害之身行造有损害与无损害之意行彼造有损害与无损害之身行已造有损害与无损害之意行已生于有损害与[P.232]无损害世间彼生于有损害与无损害世间者触有损害与无损害触彼触有损害与无损害触受有损害无损害之相同相杂苦乐受如居于人一分天一分险难诸比丘此名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是能尽诸业之业者耶

诸比丘此中凡思为黑而尽黑异熟业凡思为白而尽白异熟业凡思为黑白而尽黑白异熟业者诸比丘是非黑非白无黑白异熟能名尽诸业之业者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

二百三十三

一时尸佉目犍连婆罗门诣访世尊在处至已与世尊俱相庆慰乃至坐于一面之尸佉目犍连婆罗门白世尊言

「尊瞿昙数日以前邵那卡亚那儒童来至我座前至已语我曰『沙门瞿昙制立一切业不作制立一切业不作者说世间之断灭此世间以业为自性由业之起动住立』」

「婆罗门我犹不知与邵那卡亚那晤见何况作如是言论者

婆罗门我自了知是等之四业作证宣传四者为何

婆罗门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婆罗门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婆罗门是黑[P.233]白而有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尽黑白业之业者

婆罗门云何者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有损害乃至〔二三二之二〕如地狱有情

婆罗门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婆罗门云何者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无损害乃至〔二三二之三〕如徧净天

婆罗门此名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婆罗门云何者是黑白业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婆罗门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与无损害之乃至〔二三二之四〕如居于人与一分天与一分险难者

婆罗门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婆罗门云何者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尽诸业之业

婆罗门此中凡思为黑而断黑异熟业凡思为白而断白异熟业凡思为黑白而为断黑白异熟业者婆罗门非黑非白而无黑白之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

婆罗门此之等之四业是我自了知作证宣说

二百三十四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宣说四者为何

[P.234]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乃至能尽诸业之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杀生者是不与取者是邪欲者是虚诳语者是谷酒果酒有酒分放逸处者

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离杀生离谷酒果酒之有酒分放逸处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

诸比丘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与无损害者乃至〔二三二之四〕

诸比丘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此中凡黑而黑之异熟业乃至〔二三二之五〕诸比丘此名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乃至能尽诸业之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杀母杀父杀阿罗汉以嗔心出如来血又破僧伽者

[P.235]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离杀生离杂秽语无贪无嗔心是正见者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造有损害与无损害身行乃至〔二三二之四〕

诸比丘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一〇

诸比丘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耶

诸比丘此中凡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乃至〔二三三之五〕诸比丘此名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我自了知作证宣说者

二百三十五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白乃至

诸比丘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造有损害之身行乃至〔二三二之二〕

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P.236]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造无损害之身行乃至〔二三二之三〕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又无损害之乃至〔二三二之四〕

诸比丘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尽诸业之业者耶

是正见乃至正定是

诸比丘此名非黑非白而尽业者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宣说

二百三十六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乃至宣说四者为何

诸比丘是黑而有黑异熟业乃至〔二三二之一〕

诸比丘云何是黑而有黑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之身行乃至〔二三二之二〕

诸比丘此名黑而有黑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白而有白异熟业者耶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无损害身行乃至〔二三二之三〕

诸比丘此名白而有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耶

[P.237]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是有损害与无损害之乃至(二三二之四)

诸比丘此名黑白而有黑白异熟业者

诸比丘云何是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尽诸业之业者耶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诸比丘此名非黑非白而无黑白异熟能名诸业之尽者

诸比丘此等之四业宣说

二百三十七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有罪身业有罪语业有罪意业有罪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无罪身业无罪语业无罪意业无罪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

二百三十八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有损害之身业有损害之语业有损害之意业有损害之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P.238]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无损害身业无损害意业无损害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

二百三十九

「诸比丘唯此〔圣教〕中有沙门此〔圣教〕中有第二沙门此〔圣教〕中有第三沙门此〔圣教〕中有第四沙门于彼异论中无余沙门诸比丘如是为正师子吼

诸比丘云何是沙门耶

诸比丘世有比丘尽三结故得预流是不退堕法决定趣等觉诸比丘此者是沙门

诸比丘云何是第二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尽三结故痴薄故是一来祇还来此世间一次为苦之边际诸比丘此是第二沙门

诸比丘云何是第三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沙门五顺下分结尽故是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依此世界是不退堕法诸比丘此是第三沙门

诸比丘云何是第四沙门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漏尽故无漏心解脱已于现法自了知作证具足住诸比丘此是第四沙门

诸比丘唯此〔圣教〕中有沙门此〔圣教〕中有第二沙门此〔圣教〕中有第三沙门此〔圣教〕中有第四沙门于他异论中无余[*]沙门诸比丘如是为正狮子吼

[P.239]二百四十

「诸比丘依善士应可预期于四种胜利四者为何

圣戒增长圣定增长圣慧增长圣解脱增长是

诸比丘依善士应可预期此等之四种胜利

此之摄句

广邵那卡亚学处圣道
觉支有罪无损害沙门善士胜利

第五 犯畏品

二百四十一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瞿私多园尔时具寿阿难诣访世尊之处至已世尊告于坐在一面之具寿阿难说

「阿难斯诤已告止息否

「大德斯诤应如何止息大德具寿阿那律同住者名婆醯迦者实为破僧而生存当他存在时曾谓不许具寿阿那律偶發一语

「但阿难阿那律于僧伽中诤事时亦參与否阿难兴一切诤事岂祇汝等或舍利弗目犍连所能止息

阿难见于此等四种之因力是恶比丘欢欣于破僧四者为何

阿难世间有恶比丘破戒恶性不净作招他疑讶行隐覆所作非沙门[P.240]称沙门非梵行者称梵行者内心腐败漏泄等于尘芥彼谓若诸比丘知我破戒恶性不净等于尘芥时〔彼等〕若和合我则应失坏但〔彼等〕若不和合我则不应失坏阿难此是见第一因力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复次阿难有恶比丘而成就边执见彼谓若诸比丘知我邪见而成就边执见时〔彼等〕若和合我则应失坏〔彼等〕若不和合我则不应失坏阿难此是见第二因力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复次阿难有恶比丘邪命而以邪命活命彼谓若诸比丘知我邪命而以邪命活命时〔彼等〕若和合我则应失坏〔彼等〕若不和合我则不应失坏[*]阿难此是见第三因力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复次阿难有恶比丘欲于利养欲于恭敬欲于不为轻贱彼谓若比丘众知我欲于利养欲于恭敬欲于不轻贱时〔彼等〕若和合不应恭敬不应尊重不应崇敬不应供养若不和合我应恭敬应尊重应崇敬应供养阿难此是见于第四因力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阿难见于此等四种因力之恶比丘是欢欣于破僧

二百四十二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毁犯怖畏四者为何

诸比丘譬如捕获贼人犯罪者至王面前应谓王者此是王者之贼犯罪者请王加罚于彼尔时王者于彼应如是谓将此人以粗绳缚手于背后[P.241]紧紧綑绑剃其发晓以死刑擂鼓游街牵曳于四衢著即拖往南门城外斩首尔时王者差官将彼粗绳缚手于背后紧紧綑绑剃其头报以死刑擂鼓游街至街牵曳于四衢至四衢而牵四拖往南门城外斩首伫立该处之随一人应如是想呜呼此人应呵毁应斩首造恶业故此王者差官以粗绳缚手于背后紧紧綑绑剃其头报以死刑擂鼓游街至街牵曳于四衢至四衢而牵回拖往南门外斩首呜呼我实应如是呵毁不造应斩首恶业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人于波罗夷有如是强怖思惟现前时彼应预期以下诸论尚未犯波罗夷法者不应犯〔波罗夷法〕或已犯波罗夷者应如法偿于〔波罗夷法〕

诸比丘譬如有人著黑布乱其发肩荷杖接近大众已作如是言我应诃毁造作相当杖刑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伫立一面之随一人应如是想呜呼此人应诃毁造作相当杖刑恶业故此著以黑布[P.242]其发肩荷杖于大众接近已应作如是言诸子我应诃毁造作相当杖刑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呜呼我实应如是诃毁不造相当杖刑恶业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人于僧伽提尸沙法有如是强怖思想现前时彼应预期以下诸端未犯僧伽提尸沙法者不应犯〔僧伽提尸沙法〕或已犯僧伽提尸沙法者应如法偿于〔僧伽提尸沙法〕

诸比丘譬如有人著黑布乱其发肩担灰器于大众接近已应作如是言卿家我应诃毁造作相当灰器刑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伫立一边随一人作如是思惟呜呼此人应诃毁造作相当灰器刑恶业故此著黑布乱其发肩荷灰器于大众接近已作如是言我应诃毁造作相当灰器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呜呼我实应如是诃毁不造相当灰器恶业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人于波逸提法有如是强怖畏想现前时于彼应预期以下诸端未犯波逸提法者不应犯〔波逸提法〕或已犯波逸提法者应如法偿于〔波逸提法〕

诸比丘譬如有人著黑布乱其发于大众接近已应如是言我应诃毁应非难造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伫立一边之随一人作如是思惟呜呼此人应诃毁应非难造恶业故此著黑布乱其发于大众[P.243]接近已应作如是言造恶业凡卿等于我所欢者我为之呜呼我实应如是诃毁不应非难造恶业诸比丘正是如是比丘或比丘尼不论谁人于波逸提沙尼耶法有如是强怖思想现前时于彼应预期以下诸端未犯波逸提沙尼耶法者不应犯〔波逸提沙尼耶法〕或已犯波逸提沙尼耶法者应如实偿于〔波逸提沙尼耶法〕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毁犯怖畏

二百四十三

「诸比丘为有胜利学为最上慧为坚固解脱为增上念住此梵行

诸比丘云何者是为有胜利学耶

诸比丘我为未信者令信为已信者令信进为弟子制立世间最上行学诸比丘我为未信者令信为已信者令倍进为弟子应制立世间最上行学彼于其学不为缺不为穿不为杂不为斑受学于学处

复次诸比丘我为徧尽正苦为弟子制立初梵行学诸比丘我应徧制立初梵行学彼于其学不为缺不为穿受学诸比丘如是者是为有胜利学

诸比丘云何者是为最上慧耶

诸比丘我为徧尽正苦为弟子于世间设法诸比丘我应徧说法于彼等一切以慧观察诸比丘如是者是为最上慧

[P.244]

诸比丘云何者是为坚固解脱耶

诸比丘我为徧尽正苦为弟子于世间说法诸比丘我应徧说法于彼等一切[*]以解脱触证诸比丘如是者是为坚固解脱

诸比丘云何者是为增上念耶

以上未圆满增上行学应圆满或已圆满增上行学随处由慧应摄受安立心内念以上未圆满初梵行学应圆满或已圆满初梵行学随处以慧应摄受安立内心念以上未观察法应以慧观察或已观察法随处应以慧摄受安立心内念以上未触证法随处应以解脱触证或已触证法随处应以慧摄受安立心内念诸比丘如是者是为增上念

诸比丘为有胜利学为最上慧为坚固解脱为增上念住此梵行作如是说是即缘此而说

二百四十四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卧法四者为何

死者卧法受欲者卧法师子卧法如来卧法是

诸比丘云何是死者之卧法耶

诸比丘死者多仰卧诸比丘此名死者之卧法

诸比丘云何是受欲者之卧法耶

诸比丘受欲者多左脇而卧诸比丘此名是受欲者卧法

诸比丘云何是师子卧法耶

[P.245]诸比丘师子兽王右脇而卧足足相重置尾于腿中间彼悟时起前身观后身诸比丘若师子兽王少见身乱或不整时诸比丘师子兽王因而不欣悦但是诸比丘若师子[*]兽王见身不稍乱或不整时诸比丘师子[*]兽王因而欣悦诸比丘此名师子卧法

诸比丘云何是如来卧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住诸比丘此名如来卧法

诸比丘此等是四种之卧法

二百四十五

「诸比丘此等四者适宜〔造〕塔婆四者为何

如来应供正自觉者适宜〔造〕塔婆独觉适宜〔造〕塔婆如来弟子适宜〔造〕塔婆转轮王适宜〔造〕塔婆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适宜于〔造〕塔婆

二百四十六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增慧四者为何

亲近善士闻正法作意如法法随法行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增慧

诸比丘此等之四法于做人为大益四者为何

亲近善士乃至法随法行是

[P.246]诸比丘此等之四法于做人者为大益

二百四十七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圣者之言说四者为何

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者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圣者之言说

二百四十八[-1]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圣者之言说四者为何

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知言不知者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圣者之言说

二百四十九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圣者之言说四者为何

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知言不知者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非圣者之言说

二百五十[-1]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圣者之言说四者为何

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知言知者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者是圣者之言说

此之摄句

二犯学胜利卧法适宜〔造〕塔婆者
慧之增大益两部四种言说

第六 通慧品

二百五十一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有知应徧知法诸比丘有知应断法诸比丘有知应修法诸比丘[P.247]有知应作证法

诸比丘云何是知应徧知法耶

是五取蕴诸比丘此名知应徧知法

诸比丘云何是知应断法耶

是无明与有爱诸比丘此等是知应断法

诸比丘云何是知应修法耶

诸比丘是止与观诸比丘此等是知应修法

诸比丘云何是知应作证法耶

是明与解脱诸比丘此等是知应作证法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法

二百五十二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非圣寻求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有己老法寻求老法有己病法寻求病法有己死法寻求死法有己染法寻求染法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非圣寻求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圣寻求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一类有己老法知老法过患寻求无老无上安稳涅槃有己病法知病法过患寻求无病无上安稳涅槃有己死法知死法过患[P.248]求无死无上安稳涅槃有己染法知染法过患寻求无染无上安稳涅槃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圣求

二百五十三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摄事四者为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种摄事

二百五十四

一时摩路枳耶子诣访世尊之处至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摩路枳耶子白世尊言

「大德希冀世尊略说法要我从世尊听其法独隐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住

「摩路枳耶子汝衰老长大请世尊略施教授就此今向老年我今应如何说示壮年诸比丘耶

「大德世尊为我略说法要善逝略说法要容或我得了解世尊所说义理容或我是世尊所说相续者

「摩路枳耶子此等者是四种渴爱之生于此中生比丘可生之渴爱四者为何

摩路枳耶子或为衣服生比丘可生之渴爱或为饮食乃至或为床座乃至或如是有又为非有摩路枳耶子生比丘可生之渴爱

摩路枳耶子此等者是四种渴爱生于此中生比丘可生之渴爱

[P.249]摩路枳耶子比丘渴爱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顶已亡当来不生故摩路枳耶子此名比丘已断渴爱根绝结以正意现观名已作苦边际

尔时具寿摩路枳耶子领受世尊教授由座而起问讯世尊右绕而去

尔时具寿摩路枳耶子独隐遁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住不久斯诸善男子等正出家趣非家于现法无上至极梵行自知已作证具足住生已尽梵行已住所作已作复次证知于现状无〔还〕而又具寿摩路枳耶子成阿罗汉之随一

二百五十五

「诸比丘取得大财家皆不长续彼等〔家〕悉由四种原因由其随一〔原因〕故〔不长续〕四者为何

不探求失落不营缮古老饮食无节制令无戒女人或男子司管财物比丘众取得[*]大财家皆不长续彼等〔家〕悉由四种原因由其随一〔原因〕故〔不长续〕

诸比丘取得大财家皆得长续彼等〔家〕悉由四种原因由其随一〔原因〕故〔长续〕四者为何

探求失落营缮古老饮食有节制令具戒女人或男子司管财物诸比丘取得[*]大财家皆得长续彼等〔家〕悉由四种原因又由其随一〔原因〕故〔长续〕

[P.250]二百五十六

「诸比丘成就四支者王者之善良马适宜于王堪为王者使用可谓王者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善良马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又具足长广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之王之善可谓股肱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又具足长广

诸比丘云何是比丘具足于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诸比丘如是者是有比丘具足于色者

诸比丘云何是比丘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起精进住为断不善法为受善法坚固勇猛为善法负荷不舍诸比丘如是是比丘具足于力

诸比丘云何有比丘是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此是苦如实知乃至此是趣苦灭道如实知诸比丘如是比丘是具足速疾者

诸比丘云何有比丘是具足长广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资具

[P.251]诸比丘如是有比丘是具足于长广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者

二百五十七

「诸比丘成就四支之王者善良马适宜于王堪为王所使用可谓王之股肱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王之善良马具足于色又具足力又具足速疾又具足长广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支之王之善可谓

诸比丘正是如是成就四支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者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足于色又具足长广

诸比丘云何是有比丘具足于色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具戒乃至受学于学处诸比丘如是有比丘是具足于色

诸比丘云何是有比丘具足力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起精进住为断不善法为受善法坚固勇猛为善法荷负不舍诸比丘如是有比丘是具足力

诸比丘云何是有比丘具足速疾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尽诸漏故乃至作证具足住诸比丘有如是比丘是具足速疾

诸比丘云何是有比丘具足长广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得衣服饮食床座治病药资具诸比丘如是有[P.252]比丘是具足长广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是应请乃至是世间无上福田

二百五十八

「诸比丘此等者是四力四者为何

是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此等是四力

二百五十九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比丘于空闲林薮边陬行坐卧不充实四者为何

欲寻恚寻害寻无慧而痴呆哑羊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于空闲林薮边陬行坐卧不充分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于空闲林薮边陬行坐卧行充分四者为何

离欲寻无恚寻无害寻是有慧而不痴呆不哑羊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比丘于空闲林薮边陬行坐卧是充分

二百六十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愚者是不明之不善人损伤保护失坏自又有罪是智者所呵毁又多生非福四者为何

有罪身业有罪语业有罪意业有罪之见是

[P.253]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愚者是不明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智者是贤明善人不伤保护不失坏自又彼无罪智者所不呵毁又多生福四者为何

无罪身业无罪语业无罪意业无罪之见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智者是贤明

摄句

通慧寻求摩路枳耶子
财力之家二良(马)空闲业是

第七 业道品

二百六十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自杀生又劝他杀又赞同杀生又说杀生功德是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

诸比丘成就四法者如相偕牵连生天国四者为何

自离杀生又劝他离杀生又赞同离杀生又说离杀生功德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乃至生天国

二百六十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者如相偕牵连堕地狱四者为何

自不与取又劝他不与取又赞同不与取又说不与取功德诸比丘此等之四乃至

[P.254]自离不与取又劝他离不与取又赞同离不与取又说离不与取功德

二百六十三

乃至自行邪欲又劝他行邪欲又赞同行邪欲又说行邪欲功德乃至

自离行邪欲又劝他行离邪欲又赞同离行邪欲又说行离邪欲功德

二百六十四

乃至自虚诳语又劝他虚诳语又赞同虚诳语又说虚诳语功德

自离虚诳语又劝他离虚诳语又赞同离虚诳语又说离虚诳语功德乃至

二百六十五

乃至自离间语又劝他离间语又赞同离间语又说离间语功德乃至

自离离间语又劝他离离间语又赞同离离间语又说离离间语功德乃至

二百六十六

乃至自麤恶语又劝他麤恶语又赞同麤恶语又说麤恶语功德乃至

[P.255]自离麤恶语又劝他离麤恶语又赞同离麤恶语又说离麤恶语功德

二百六十七

乃至自杂秽语又劝他杂秽语又赞同杂秽语又说杂秽语功德乃至

自离杂秽语又劝他离杂秽语又赞同离杂秽语又说离杂秽语功德

二百六十八

乃至自贪又劝他贪又赞同贪又说贪功德乃至

自不贪又劝他不贪又赞同不贪又说不贪功德

二百六十九

乃至自嗔又劝他嗔又赞同嗔又说嗔功德乃至

自不嗔又劝他不嗔又赞同不嗔又说不嗔功德

二百七十

乃至自邪见又劝他邪见又赞同邪见又说邪见功德乃至自正见又劝他正见又赞同正见又说正见功德

诸比丘成就此等之四法者如相偕牵连而生天国[P.256]

毕品[-1]

二百七十一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四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身循观身住炽然正知具念于世间应除贪与忧于受于心于法循观法住炽然正知具念对世间应除贪与爱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此等之四法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四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为持未生之恶不善法欲生策励發勤策心为断已生之恶不善法乃至为未生善法之生乃至为住已生善法为不失为信增为广大为修习为圆满生欲策励最勤策心守持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此等四法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四法四者为何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欲修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精进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修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

诸比丘为于贪之了知应修此等四法

诸比丘为于贪之徧知为徧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P.257]为弃应修此等四法

诸比丘为于嗔之了知忿愤發过慢放逸之了知为徧知为徧尽为断为尽为去为离染为灭为舍为弃应修此等之四法

第五之五十〔竟〕


校注

參阅 Mps. IV. 2-3(南传藏大般涅槃第四诵品第二~三节)长阿含经四(大正藏一三a) 底本原无「三」字准以下多数经文成例私加 參阅增支部二集第十二五(南传藏大般涅槃经第六诵品五节以下) 「成就愚者」四字系依暹罗本补入 「保护」同上 三颂请參阅 Sn. verses 658-660; S. VI. I. 9; a. x. 86 关于四事据暹罗本补入 catusu 是正确以下倣此 行之 -cariyāya暹罗作 -cariyāya 是正确以下注[*]者亦然 暹罗本在(tāya)之次下无 naṁ 是正确 參阅集异门足论九(大正藏二六四〇四a) 參阅 Pug. IV. 27 云生与老衰 jāti-jarūpagāmi 者于颂法稍异在暹罗本作 jāti-jarūpagā hi 为正确 云念 upaṭṭhitā sati 者在暹罗本作 upaṭṭhitā-sati 为正确 云退 apahānadhammo 者暹罗本作 aparihānadhammo而不成其语调谅据雅语之音便法应读作 'parihānadhammo 日文南传藏依暹本补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底本无此一字系依后段「二」推酌加此一字參阅此段文字 Pug. IV. 28 「未达成」在底本之 anuppanno在暹罗本与本书及注释均作 anupapanno以其意义妥顺故采用此语此后之 uppanno 亦均倣此 「知解」乃 vedallaṁ 之译若依觉音之释当为「满足得」或「喜得」义详见圣语研究所第三所载荻原云来之「九分教之新研究」其中「吠陀罗」条下述论 所谓「法随法」系指随顺于四向四果与涅槃之九出世法 「彼之」于底本之 nāssa 意义不甚适当乃采底本注脚所示与暹罗本之 tassa 參阅增一阿含一九(大正藏二六四五c) 底本无此数字依据前后数例私加 持法(dhammadharā)底本缺此考量文脉私补 在日文本乃依暹本补加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底本无此数字今为加例其理由亦如所述 參阅增一阿含一九(大正藏二六四五b) 一及二底本缺依前后多用例附加 在日文本乃依暹本补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以下二颂底本错误颇多依暹本订正如左ye kcc'ime vādapathā puthussitā yannissitā samaṇa-brāhmaṇā ca Tathāgataṁ patvā na te bhavanti visāradaṁ vādapathātivattaṁ yo dhamma-cakkaṁ abhibhuyya kevali pavattayi sabba-bhūtanukampi taṁ tādisaṁ deva-manussa-seṭṭhaṁ sattā namassanti bhavassa pāragun 'ti 右第二颂初行之 kevali暹本作 kevalaṁ 意义不通今从觉音注释 增一阿含二二(大正藏二六五八a) 一及二底本缺数字据前后诸例私补 參阅集异门足论八(大正藏二六三九九ab) 味依前后文又循暹本补 assādañ 离染底本之 saṅkilesehi 乃 saṅkilesikehi 引后有底本之 ponobhavikeki系 ponobhavikehi 之误 相应底本之 saṁyutto依暹本之本文及释文取 sampayutto 此底本之 sa一如暹本应作 sa 生老底本之 jatijarā- 为 jātijarā- 之误 轭安稳底本之 yogakhemi据暹本采 yogakkhemi 二是三之误植 底本之 tañ ce依暹本及他本应读 tañ ca 为正以下倣之 虽行底本之 carañ ce pi依暹本及他本或觉音注释文应读 carampi 为正以下倣之 依暹本补之今汉译可不另加字 底本缺此数字依前后多例私补 udā vā 暹本作 uda vā 为正 依家在觉音释有「依于烦恼」之义 一底本缺依前后多数例私补二亦同样 上中下是即过去现在未来 蕴 色等五种 心静 ceto sam 暹本作 cetosam 为正 參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六三五b)集异门六(大正藏二六三九一c)Mahāvyutpatti XXXIX 底本缺一及二依前后文类推私补以下此例犹多恕不一一列举 參阅杂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一b) 种 -bandhuno 在暹本作 -bandhunā为正 pāpuṇoti 在暹本作 pāpuṇe ti为正 參阅集异门八(大正藏二六四〇一a) 不应行 不相应涅槃之行 底本之 nāgatigamanāni在暹本作 nāgatigamanāniti为正 为如是理解故合二种理趣而说 沙门底本之 samaṇo na在暹本作 samaṇena为正确以下之有[*]者亦然 醍醐底本之 mando在暹本作 maṇḍo为正确 [0036001-1] 第五施设 paññatti pañcamaṁ在暹本作 paññattipañcamaṁ为正确 [0036002-1] 微细智底本之 sukhumaṁ在暹本作 sokhummaṁ正确 不应行底本之 agati在暹本作 agati正确 參阅 S. VI. 1. 2. 杂阿含四四(大正藏二三二一c) 底本之 udāpādi系 udapādi 之误 底本二十页二十七行 attanā以次似有脱漏暹罗本较底本更多重复同样文字省略之余依暹本得以填补脱漏之文字私补之后当如次文paññasampannataraṁ yam ahaṁ sakkatvā garukatvā upanissāya vihareyyaṁ, aparipūrassa kho ahaṁ vimuttikkhandhassa pāripūriyā vihareyyaṁ na khopanāhaṁ passāmi sadevake loke aññaṁ samaṇaṁ vā brāhmaṇaṁ vā attanā 婆罗门底本之 brahmaṇaṁ系 brāhmaṇaṁ 之误 诸世尊(bhavanto)系依脚注所出之本与暹本下之附*者亦然 住(viharanti)字在复数意即于现在有多佛之存在于教义有违故在注释鉴于(前之)「大德世尊亦现是应供正等觉者」(单数)当不可以复数作解云云但于暹本之此句则予变更作 vihariṁsu vihāti ca如此即为单数成为现在佛祇有一位 我等云云底本之 ne 在暹本是 me taṁ采之 瞿昙底本之 Gotamo在暹本作 Gotama正确 心底底本之 anidānavatiṁ在暹本作 anidhānavatim正确 底本之 teva依暹本其他采 tveva 凡愚底本之 bālo系 bālo 之误 于意底本之 manāsān系 manāsan 之误 增上心底本之 abhicetasikanaṁ在暹本作 abhicetasikānaṁ正确 义理底本之 paññayattha采暹本及他本之 paññayatthaṁ 參阅中阿含三四(大正藏六四五b)Itiv. 112 所觉(mutaṁ)是指从根柢上拔起者触三者 如来之原文 tathāgata如果将之作 tathā+gata 解释即是「如往」之义同于所谓世间之作如所觉了今作此义解以下倣之 如底本之 tatth'eva在暹本作 tath'eva正确 名之底本之 vuccatiti依前后节之文例与暹本单读作 vuccati 日文本依暹本补今华译可不另加字 了知底本之 abhiññaya系 abhiññāya 之误 如来底本之 tathagato暹本及注释均作 tathāgate今从之 知 Nyāṇatiloka(Die Reden des Buddha II, 40 note I.)应如缅甸本加 na janami与 na 读之既如所注此反而是误 宛然底本之 tādi se采暹本之 tādiso 一如底本之 tādi tamhā在暹本作 tādimhā正确 沙门支底本之 samaññan在暹本作 sāmaññaṅgan正确 非底本之 senāsanañ ca 不成其意义在暹本作 na senāsanam正确 參阅集异门六(大正藏二六三二九b) 底本脱漏诸比丘(bhikkhave)一句兹依暹本补之 若然底本之 ti在暹本作 hi正确 坚固云云底本之 dhiraṁ sahati不作调而且意义亦不妥当兹依暹本及其他采dhira-saṁhati 一切业云云底本之 sammā kammavyākataṁ兹依暹本及其他采 sabbakammavihāyinaṁ 谁底本之 kho在暹本作 ko正确 參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二九五a) 依觉音释「迹」是「分」义 永远云云底本之 attaññāni系 rattaññāni 之误植 暹本重复于 abhiññātā概是正形 依前后文意及暹本看来可知系脱漏 samaṇa-brāhmaṇā 应作 vassa-ṁ-bhaññā暹本作 vassa-bhaññā两者均可 kāḷiko 于前载之文有 kāḷako暹本亦于此处作 kāḷako正确 [0058001-1] 參阅七处三观经(大正藏八七七a) 轮圆足兴盛幸福之义 圣人底本之 ariya mittakaro与暹本 ariyamittakaro 合而成立正确 端正底本之 sammā paṇidhisampanno亦是暹本之合成语正确 參阅杂阿含二六(大正藏一八五a)集异门九(大正藏二六四〇二c) 若底本 ca该是 ce 之误写 多乐底本之 sukhabhūtā在暹本及其他作 sukhabahulā正确 migā te 不作调在暹本缺 te正确 aniccā va 不作调在暹本缺 va正确 參阅增一阿含一二(大正藏六〇一c)杂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五c) 底本之 pano 系 pana 之误 诸底本之 tass'eva采用暹本之 tassa tass'eva 尊瞿昙底本之 bhavaṁ Gotamo在暹本作 bho Gotama正确 论难云云底本之 paṭikkosatu pana依暹本及其他删去 pana 于汝底本之 tyāhaṁ在暹本作 te正确 不欲底本之 nakaṅkhāmi系 nākaṅkhāmi 之误 正法底本之 ñāyam dhammaṁ在暹本作 ñeyyadhammaṁ正确 暹本虽有 maggāmaggassa kusalo katakicco anāsavo今循从底本 參阅杂阿含五(大正藏二八a)別译杂阿含一三(大正藏四六七a)增一阿含三一(大正藏七一七c) 辐底本之 sahassārāni系 sahassarāni 之误 最上之调伏底本之 uttamadammatha-系 uttamadamatha 之误 诸根云云底本之 santindriyaṁ在注解作 yatindriyaṁ于本文之前一行santindriyaṁ 即有此语以重复故为避免今据注释之读法 我 ahaṁ 之语系依暹本补 奋起底本脱漏 paccuṭṭhāya据暹本补 炽然底本之 viharamāno pi在暹本作 viharam ātāpi今采之注释作 vihāri ātāpi意义相同 见怖底本之 bhayadassivā 不作调暹本作 bhayadassi vā正确 passaddhākayasaṅkharo vā 之 vā于底本末行同文及依暹本省略 极遣底本之 nuṇṇāni honti 次后在暹本有 panuṇṇāni 之语注释中亦举此语为释以之暂今补此 參阅杂阿含四(大正藏二二二c)別译杂阿含五(大正藏二四〇四a) 阿罗汉道云云底本之 arahamaggaṁ samāpannā vā在暹本作 arahattamaggaṁvā samāpannā正确 底本 haññatihaññanti 之误以下做之 S. III. 1. 9.「献马」等五种皆为牺牲祭祀之名 參阅杂阿含四(大正藏二三a)別译杂阿含五(大正藏四〇四b) 梵行者底本之 brahmacariyā 不成其调在暹本作 brahmacārayo正确 族姓云云底本之 vitivattakālaṁgati 不成其调意义亦不当在暹本作 vitivattā kulaṁgatiṁ正确 施物底本之 bhavyaṁ在暹本作 huññaṁ正确 摄底本 saṅgāho在暹本作 saṅgaho正确 头那底本之 loke在暹本及其他 doṇo正确 參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三九五c) 我云云底本之 panam etam在暹本作 pana metam正确 此颂亦出于三集之三十二(汉译南传大藏一九第四天使品第一节之颂偈)Sn. verse1048但在 1048但集异门引 V. II 06, II 07 寂静底本之 sato在暹本及波罗延之文俱作 santo注释文同 身心等之恶行若基于烧已此等乃喻于烟 參阅集异门八(大正藏二六四〇一b) 如依底本之 anvāyam iv' 宜作 anvāya-m-iv' [0084001-1] 參阅 S. II. 3. 6. 杂阿含四九(大正藏三五九a)別译杂阿含一五(大正藏四七七b)增三八(大正藏七五六a) 是底本之 vadāmi在暹本作 vadāmīti正确 学得充分底本之 sikkhito在暹本作 susikkhito依释文订正之 祇此底本 imasmiṁ 之次后依据前述同经文及暹本等补入 yeva 參阅 S. X. 21. 7. 杂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七七b)別译杂阿含一(大正藏三七五c) 所系底本之 yogaguttā在暹本作 yogayuttā正确 贪与嗔云云底本之 rāgadosapaṭikkiṭṭhā应作 rāgadosapaṭikkhiṭṭhā 兽底本之 pabhā在暹本作 matā是二十二第一颂之「兽」原本 mago在暹本作 mato在释文有 migo与 mago 若同义则不依暹本采取底本于今亦不依暹本又底本之语若不适当则舍此倣先例视作 magā 第一底本虽作第六依后章段表数可作如今所示暹本依然 者底本 saṁvattati依下文例及暹本当作 saṁvattatīti 阿罗迦容量名称 大福聚底本之 puññakkhandho依前同文及暹本读作 mahāp 者底本之 gacchati依前后之类文及暹本读作 gacchatiti 鱼群底本之 naragaṇa 不成意义在暹本作 macchagaṇa正确 宝聚底本之 ratanagaṇanam 不成其调在成其调在暹本作 ratanagaṇānam正确 參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三九三b) 不穿底本之 achiddehi系 acchiddehi 之误 參阅 S. XI. 2. 4; S. LV. 26. 23 毘兰若在底本虽有 Verañjim兹在暹本之 Verañjaṁ 一树底本之 aññatārasmiṁ系 aññatarasmiṁ 之误 安稳乐底本之 vāsatthaṁ依暹本及其他又释文观察取 phāsukaṁ 不骂詈底本之 anokkosaka-系 anakkosaka-之误 身(kāyena)以次之下应有段落次节亦同此 ti? 宜作 ti次节亦同 两人共具底本之 ubho ca如暹本及其他应采 ubho va 拘利女底本之 koḷiyadhitāya在暹本作 koḷiyadhītāya正确 拘利女底本之 koḷiyadhitā在暹本作 koḷiyadhītā正确 食讫底本之 bhuttaviṁ在暹本作 bhuttāviṁ正确 拘利女底本之 koliyadhataraṁ系 koḷiyadhitaraṁ 之误 施与底本之 anupavecchati 不成其调在暹本作 anuppavecchati正确 [0109001-1] 底本之 sukhaṁ deti一句是多余在此除去 在家底本之 gihi sām在暹本作 gihisām正确以下倣之 底本 dve va采用暹本之 dveca 难得底本 manāpā 以下脱漏 dullabhā依暹本补之 圣弟子底本之 ariyasāvako在暹本作 ariyasāvakassa正确 以非因底本之 āyatanaso在暹本作 anāyatanaso正确 受用底本之 bhūttā系 bhuttā 之误植 梵行者底本之 brahmacarayo系 brahmacārayo 之误植 所求底本之 atho在暹本作 attho正确 财物乐底本之 bhoga sukham应是 bhogasukhaṁ 之误植 [0118001-1] 同于三集第四之三十一(汉译南传大藏经第一九第四八使品三十一)祇有加添「先天神」之一段 应请者(āhuneyya)于上记之处译为可供养者今从玄奘之译语而作斯译 有欢喜底本之 modatīti作先前同处及暹本应采作 pamodatīti 底本缺标题数字今私补 一底本作4字盖虽与前之六十三相连续但不太妥当 [0119003-1] 补特伽罗底本之 samannāgato在暹本作 samannāgato puggalo于此据之其次之注[*]有者亦然 底本作5字与条之下所述者同其理由改如今状 底本 cāpi viddasu在暹本作 cāpi aviddasu正确读法应是 cāpy aviddasu 參阅杂阿含九(大正藏六一a)随勇尊者经(大正藏一四七七三a) 以慈心底本之 mettam在暹本作 mettena正确 此偈请參阅 Cv. V. 6; Jāt. no. 203(汉译南传大藏经三三二〇三犍度本生故事) 佛指佛德以下法僧亦倣之 有量于德有量之义 參阅 S. XVII. 35; Cv. VII. 2. 5杂阿含三八(大正藏二二七六b) 參阅杂阿含三一(大正藏二二一bc) 底本缺此句亦依暹本补 得底本之 pāpuṇāti在暹本作 pāpuṇe ti正确 參阅增一阿含八(大正藏五八六c) 王之代官底本之 rājaputtāpi在暹本作 rājayuttāpi依释土斟酌以暹本为正确以下倣之 不正底本七五页第四行 parivattantesu 之其次脱漏 visamaṁ 非法云云底本之 hoti adhammiko 不成其调在暹本作 hoty adhammiko正确 蛇底本之 ahinda在暹本作 ahinā正确 底本原无「第三」二字依暹本补 不善士底本之 asappuriso在暹本读作 asappuriso ti以下注[*]有者亦然 不踌躇底本之 alampetvā在暹本作 alambetvā近似雅语 诸比丘依暹本补 bhikkhave以下注有[*]者亦然 踌躇底本之 lampetvā在暹本作 lambetvā近雅语 德底本之 vannaṁ在暹本作 vaṇṇaṁ正确 善士底本之 sappuriso依暹本读 sappuriso ti以下注有[*]者亦然 在底本以此章作〔七十四〕今此章之分作一三之二段当非正确应如暹本之作(七十二)之读为是而今分九十两段者系依私见 ev'assa 在暹本作 ev'assā正确 底本(七十五)所作依前述理由如今所作又在文首底本所置之「一」亦是今省之 第一底本之 aṅga在暹本及释文均作 agga以下倣之 底本此处不分章分依暹本文首在底本还有「二」今亦省之 如七十四之注aṇga 之下所说 [0135001-1] 參阅 Mps. VI. 5-6(汉译南传藏大般涅槃经第六诵品第五节)长阿含四(大正藏二六b) [0135002-1] 參阅前出经之初部分(汉译南传藏同第五诵品第一节以下) 间底本之 antarcna 与暹本及涅槃经原文均作 antare 依下段分节不可在此处分节以故除底本之「二」 或底本之 va系之误 「三」系「二」之误 參阅增一阿含二一(大正藏六五七a) 复底本 paṭiggāhakā 之次后依暹本加 pi 剑蒲阇 kammoja释文作 kamboja两者俱可今旨外国之意 二底本之 c'eva在暹本其他作 dve ca正确 [0142001-1] 底本原无「第四」字依暹本补以下倣之 參阅四集六十四(今卷一二二页) 參阅 Pug. IV. 15 參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六三六a)集异门九(大正藏二六四〇五a)Pug. IV. 19 补特伽罗底本脱漏 puggalo依暹本补 參阅 Pug. IV. 20 [0148001-1] 參阅增一阿含二〇(大正藏六五三c) 浇头底本之 muddhāvasittassa在暹本及释文俱作 muddhābhisittassa其意义两相同而最为普通所用之形式当是后者故取此 灌顶底本之 ābhiseko在暹本作 ābhiseko正确 梵行者底本之 sabrahmacārihī系 sabrahmacārīhi 之误 增上心底本之 abhicetasikānaṁ在暹本作 ābh 住底本之 -vihāranaṁ系 -vihārānaṁ 之误 自底本之 dhamme 在其次后脱漏 sayaṁ依暹本补 在底本有 bahulaṁ civaraṁ bahulaṃ其第二之 bahulaṁ应予删除 增上心底本之 abhicetasikānānaṁ 应作 ābhicetasikānaṁ 參阅 Pug. IV. 29. 增一阿含二〇(大正藏六五三c) 方底本之 yācito在暹本作 yācitova正确 世间底本之 okasmin系 lokasmin 之缺字 有比丘 bhikkhu 一词系依暹本补 无上底本之 amuttaraṁ系 anuttaraṁ 之误 杀生底本之 pāṇātipātā在暹本作 pāṇātipāto正确 子底本之 anno在暹本作 putto正确 參阅 Pug. IV. 26 补特伽罗底本 Puggala系 puggalo 之误 复次在 idha 之下脱漏 pana依暹本补 參阅 Pug. IV. 23 參阅 Pug. IV. 23 參阅集异门九(大正藏二六四〇四c) 质底本之 dhārakajātako在暹本作 dhārakajātiko正确 參阅 Pug. IV. 17 贪底本单作 santi(寂静)如斯时缺第六节或以作第六节解则缺第七节在暹本作 rāgānaṁ santi如斯时则祇有第六节而缺第七节应据底本脚注所出之 B. K. rāganisanti今且从此 晡多利底本之 Potalikena在暹本作 Potaliyena若作斯者则符合于前文故今采之但于意义底本暹本却两相违异 參阅 Pug. IV. 8 參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六三五a) 參阅 Pug. IV. 11 Pug. IV. 12. 參阅在底本依摄句文推测虽有「一零四」之设但此摄句文字容有应予异议余地依释文所示底本之「一零五」系「一零四」又「一零六」系「一零五」之误一如暹本之脚注所出示其脱漏之分应视为「一零六」 底本十四行之pe应该代之〔103. 5〕置于前行 底本脱漏补特伽罗(puggalo)依暹本补下之注有[*]者亦然 底本脱漏诸比丘(bhikkhaVe)依暹本补之下之注有[*]者亦然 底本脱漏诸比丘(kho bhikkhave)依暹本补之 增一阿含一七(大正藏六三四a) 庵罗系果名汉译为余甘子 依暹本补入诸比丘(bhikkhave)以下倣之 此章从缺请见一百四之注 [0183001-1] 參阅 Pug. IV. 9 參阅 Pug. IV. 13 參阅 Pug. IV. 21 底本中脱漏此「诸比丘」(bhikkhave)依暹本补之 參阅 Pug. IV. 14 底本虽一如现译于云之喻有一零一一零二两章故正确当是「二之云湖水有二」之意义而一章从阙 [0191001-1] 參阅杂阿含三三(大正藏二三四b) 名底本之 saññato在暹本作 saññāto正确 一切底本之 so在暹本其他 yo正确 实 yo 在暹本其他均无此字正确 诚然被杀底本之 sugatahato在暹本作 suvadho今据之 參阅杂阿含三三(大正藏二三四a)別译杂阿含八(大正藏四二九b) 如何在底本有 kathan在暹本及其他作 kin今采后者以下倣之 裂皮在底本有 maṁsavedhaviddho暹本及释文俱作 cammavedhaviddho今取后者下注有[*]者亦然 吉祥士在底本作 puggalo依暹本及其前后类文改如今字下注有[*]者亦然 支底本之 dhammehi在暹本作 aṅgehi正确 在底本 vihiṁsāvitakkaṁ 之次下脱漏pe之符号 处底本之 yā sā disā在暹本作 yādisā正确 比丘在底本脱漏 bhikkhu依暹本补之 丈夫精进底本之 purisaviraye在暹本作 purisaviriye正确下注有[*]者亦然 不作底本之 akāyiramānaṁ系 akayiramānaṁ 之误 底本之 saṁvāttati系 saṁvattati之误 可意底本之 maṅāpaṁ系 manāpaṁ 之误 可贪底本之 rajaniycsa系 rajaniyesu 之误 [0204001-1] 參阅 Mps. V. 8.(汉译南传藏经第五诵品节)长阿含四(大正藏二六a) 底本脱漏「诸比丘」(bhikkhave)依暹本补之 參阅增支部第二集第一之一(汉译南传藏经增支部一七第三十七经參照) 地狱底之 nirāye系 niraye 之误 尔底本之 ṭatthā在暹本作 tathā 斟酌后之类文 不喜底本之 antamano在本作 anattamano正确 底本于此句之下有 kāle pātabbaṁ akāle na pātabbaṁ 句暹本亦无斟酌文脉亦以无为妥当故今省之 汝之(te)依暹本补以下倣之 底本脱漏「愤不喜」(kupito anattamano)依暹本作正确 善男子底本之 kulaputtassa在暹本作 kulaputto正确 五种底本之 pañcahī系之误 pañcahi 參阅中阿含四三(大正藏七〇〇b) 离底本之 vivice 系之 vivicc' 之误 等净底本之 sampasādo在暹本其他作 sampasādanaṁ正确 在底本中dutiyaṁ 及第二行 tatiyaṁ 之次下虽有省略符号之点线但依以下类文看来依暹本均付阙如认为可行 天威光底本之 devānubhāvānaṁ在暹本作 devānubhāvaṁ正确下之注[*]有者皆然 爱乐所执处底本之 ālayarāmā在暹作 ālayārāmā正确以下倣之 欢喜所执处底本之 ālayasamuditā在暹本及其他作 ālayasammuditā正确以下倣之 爱乐底本之 anupasamarāmā在暹本作 anupasamārāmā正确 底本上脱漏「说示时」(desiyamāne)依暹本补 底本之 Tathāgatassa虽不成其意义但依前述类文及暹本而采 Tathāgatena 形式 底本上脱漏「希有」(acchariyā)字依前述类文及暹本补 參阅 Mps. V. 16.(汉译南传藏经第五诵品第一六节) 阿难底本 Ānanda系 Ānando 之误 參阅 Mps. V. 16.(汉译南传藏经第五诵品第一七节) [0222002-1] 王底本之 rañño在暹本作 raññe正确 參阅 Pug. IV. 6 [0225001-1] 參阅 Pug. IV. 5 须引导者底本之 ñeyyo在暹本作 neyyo正确 參阅 Pug. IV. 18 參阅 Pug. IV. 4 底本之脱漏「诸比丘」(bhikkhave)一字暹本补 參阅 Pug. III. 15 底本上脱漏特伽罗(puggalo)依暹本补之 底本上有 idha pana 也有pana 在暹本则无征诸前述类文当以暹本为可 參阅 Pug. IV. 7 说法师底之 dhammakatthikā系 dhammakathikā 之误 依前之一三〇摄句以下之摄句于暹本完全缺如而底本之谬误亦不在少以语形而不固执于意作译 參阅增支部三集九十三之五(南传藏一九第五一掬盐品三十九第五节) 诸比丘(bhikkhave)系暹本补 底本 vimuttisāro ti 之 ti 可以不用依暹本可除 [0237001-1] 此一行底本中从缺倣前之第二之五十私加 能摄力底本之 saṅgāhabalaṁ在暹本作 saṅgāhakabalaṁ正确一百五十四一百五十五之附[*]者亦然 底本中之 va系 vā 之误 不怀底本之 paṇidahissāmā系 paṇidahissāma 之误 參阅杂阿含二一(大正藏一四八a) 彼尼依暹本其他见于 ayyassa 次前之 sā 加补其次之注[*]者依然 比丘尼底本 bhikkhunipassayo应作 bhikkhunipassayo以下倣之 「毁桥」者是毁方便毁因缘之义 在 yatrā ca 之次下在暹本及前之类文(A. I. 114, 6)有 me 字样今依之 底本之 assu系 assa 之误 sugato 之前有 evaṁ 者系依暹本补 难了知底本之 dunnnayo系 dunnayo 之误 正法底本 dhammo 之次下有 saddhammassa 之语系依暹本补以下[*]倣之 根本此指比丘 丰富底本之 bāhulikā在暹本作 bāhullikā正确以下倣之 销沉行于五盖之性质者故有斯名 不令忘失底本脱漏 sammosāya依暹本补 參阅增一阿含二三(大正藏二六六八) 底本无此补特伽罗(puggalo)语依暹本补下之注者亦然祇本章之五存此语 底本缺 pi依暹补下倣此 迟通底本之 dandābhiññā系 dandhābhiññā 之误 本性底本脱漏 pakatiyā pi 字依暹本补 參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三九五b) 底本上无有补伽罗(puggalo)语依暹本补下之注亦然 參阅增支部三集之十六(南传大藏一七一八四页) 不取相底本之 mimmitaggāhī, nimittaggāhī 系之误 名底本之脱漏 vuccati 字依暹本补 与前章之同 补特伽罗(puggalo)系依暹本补以次附[*]者然 比丘底本之 ekacco在暹本作 bhikkhu集先章之例后者应可行 迟底本之 dandhābhiññā在暹本作 dandhā正确 摩诃(mahā)语系依暹本补 此之一系依暹本补evaṁ kho bhikkhave puggalo diṭṭh' eva dhamme s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 hoti 比丘(bhikkhu)语依暹本补 底本虽有 ekacco puggalo但依前后文例又据暹本将之省略 无行底本之 sasaṅkhāra系 asaṅkkāra- 之误 此之一段依暹本补evaṁ kho bhikkhave puggalo kāyassa bhcdā asaṅkhāraparinibbāyī hoti 此等底本之 ima系 ime 之误 參阅杂阿含二一(大正藏 一四六c) 比丘底本之 bhikkhū在暹本作 bhikkhu正确 疏远底本之 vyantihonti在暹本作 vyantīhonti正确 意云云底本之 dhammuddhaccaviggahītamanā在暹本其他作viggahitaṁmānasaṁ正确 统为一双底本之 yuganandhena应作 yuganaddhena 此依暹本后类文之 taṁ 一语补 其缘底本之 yaṁ paccayā可作 yaṁ-paccayā下倣之 于彼底本之 ssā系 ssa 之误 造作底本中在 yaṁ 之次前脱漏 abhisaṅkharoti 字 底本自此以下作为一二七从品末之摄句看又依暹本今在此不分章随之其分节数字亦应改參阅集异门(大正藏二六四〇三c) 參阅增一阿含一八(大正藏六三九a)一七二及一七三依底本号码各向上类推其一 參阅杂阿含九(大正藏五九c) 非非有底本之 no atth' 系 no natth' 之误 非有底本之 ev' atth' 系 ev' atthi 之误 在底本于此处不分章依据品摄句及暹本如今文 至已在底本脱漏(upasaṅkamitvā)今依暹本加 參阅增支部二集第十二之一【南传】~四同(汉译南传大藏一七第二集第十二希求品之一~四) 我所底本之 nāttani yaṁ在暹本作 nāttaniyaṁ正确 [0275001-1] 參阅杂阿含一八(大正藏一二八b) 信解底本之 vimuccati在暹本作 adhimuccati正确有[*]者亦然 胶底本之 lasagatena在暹本及释本均作 lapagatena亦认为是底本之脚注所出lepagatena 之误植又认为或许 lapa是 lepa 之转讹 比丘底本之 bhikkhuno在暹本作 bhikkhu正确以次之有[*]者亦然 參阅 Mps. IV. 7-11.(汉译南传大藏经大般涅槃经第四诵品第八【南传】~十一节)增一阿含二〇(大正藏六五二b) 所说底本在 bhikkhnno 以次脱漏 bhāsitaṁ 字依暹本补 而底本 imassa 以次脱漏 ca 字依暹补 非底本 idaṁ 以次脱漏 na c' eva 字依暹本补 參阅增支部三集百三十一(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七第四战士品百三十一第一节) 又底本于 mahato次后脱漏 ca兹依前后用例及暹本补 或底本之 va系 vā 之误 老底本之 jivīti在暹本之作 jirīti正确 底本 viññātaṁ 以次脱漏依暹本补 又我底本之 vāhaṁ依暹本及其他采 cāhaṁ 形以下倣之 胸底本之 uratthalaṁ在暹本作 urattāḷī 正确以下倣之 疲底本之 kīlamati系 kilamati 之误 决定底本之 miṭṭhaṅgato niṭṭhaṅgato 之误 參阅杂阿含三五(大正藏二五一a)別译杂阿含一一(大正藏四五〇c) 底本之 Antabhāro在暹本及四集三十之一有 Annabhāro今依此 与 Sakuludāyi 亦同处有 Sakuludāyī今依此 如何底本之 kāyā系 kāya 之误 不可杀底本 avijjā在暹本作 avajjhā正确 任何者底本 kiñcanaṁ n'atthiti 系 kiñcanaṁ atthīti 之误在暹本作 kiñcinatthīti 參阅中阿含四五(大正藏七〇九a)佛说意(大正藏九〇一b) 底本作 gacchati 在暹本作 gacchatīti正确惟依日文举译此为 多底本暹本 bahu 作 bahū正确 徒众底本之 parisatī在暹本作 parisati正确 最大谦下底本之 paramanipaccākāraṁ在暹本作 paramanipaccakāraṁ正确以下倣之 王底本之 rañño系 raññā 之误 更贤底本之 paṇḍitaro在暹本作 paṇḍitataro正确以下倣之 如何底本之 sabbaso在暹本作 sabbo so据释文 sabbo pi so 所称看来当从暹本 在 Upaka 之次在暹本有 vatteti parupārambhaṁ底本可能是脱漏此字今依暹本 汝底本上虽有 tvaṁ kho si(pi?)但在暹本则单只 tvaṁ kho今从此 底本之 akusalaṁ在暹本作 akusalan ti正确但依日文本华译此字可从略 參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三九五a) 应请底本之 āhuneyyo在暹本作 āhuneyyā正确自此以下之三个形容词亦准之 想起底本之 pi lapanti在暹本作 pilapanti正确以下倣之 必斯底本之 vāso在暹本作 vā so正确以下倣之 「化生于化生」者是「最初所生之天子以后生 參阅 S. III. 2. 1 应云云底本之 veditabbaṁ在暹本作 veditabbo正确以下倣之 住底本之 saṁvāsamāno 暹本作 saṁvasamāno正确 对谈底本之 saṁvohāramāno在暹本作 saṁvoharamāno正确 后言说底本之 pacchimavohārā在暹本造 pacchimavohāraṁ正确 底本在 samāno 与 rogavyasanena 之间脱漏略字符号 具慧底本之 duppañño在本作 paññavā正确下之注以者亦然 无慧者底本之 paññavā在暹本作 duppañño 正确下之注以者亦然 寻思云云底本之 atakkāvacanaṁ系 atakkāvacaraṁ 之误 底本 yathā ca 之次下脱漏 abhinīhāro yathā ca 之字 有幻术底本 māyāvi 在暹本作 māyāvī正确 二【南传】~一一与增支部三集六十五之三~一四(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九第二大品六十五之三~一四)几乎完全相同 在 samādapeti 之前有 na 者是误在暹本则无 所语底本之 taṁvuttaṁ系 taṁ vuttaṁ 误植 不实底本之 abhutena系 abhūtena 之误 底本系以括弧显示脱漏 imāya avaṭṭaniyā 二字暹本亦从阙姑且不论有无于意义若通顺勉强不必视为脱漏二字以下之 āvatteyyuṁ在暹本作 āvaṭṭeyyuṁ此为通形 底本之 brāhmaṇā vessā应作 brāhmaṇāvessā其次之 suddā依前次之注意义推量宜单作 suddā暹本亦然 參阅杂阿含二一(大正藏一四八c) 虎路是沙布迦之另一名 「三」底本将此置于次行之首是错 參阅中三(大正藏四三四a) 贩马底本之 assa paṇīyaṁ在暹本作 assapaṇiyaṁ正确 圆底本之 vacisamācāra应是 cārā 之误 底本将此作第四之初从意义上作考量今变更如此 当云云底本之 āpajjatīti在暹本作 āpajjissatīti正确 底本之上虽不将此另置新今依意义推量当作第四之初视之 底本将此处作第六之首依前列同理以变更 依与前列同理将此作第六之始 容色丑底本之 durūpo在暹本作 dūrūpo正确 底本之 sā在暹本作 so正确以下倣之 有嫉妒心底本之 issamānikā 在本作 issāmaniko正确以下很多女性形容词在暹本作另性形容词一切皆应如暹本所示在此不另一一指列 他底本之 parilābha- 系 paralābha- 之误植 底本之 karemi系 kāremi 之误植 M. LI(vol. I, p. 343); Pug. pp. 56-61. 集异门第九(大正藏二六 四〇六a) 參阅增支部三集百五十一(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七 祼形品百五十一以下) 勤底本之 -locananuyogam系 -locanānuyogam 之误 却底本之 āsanapaṭi khitto系 āsanapaṭikkhitto 之误 请见增支部三集七十之十四 正是如是底本之 evam evaṃ系 evam eva 之误 參阅增支部四集十四之一(今卷二九页) 參阅杂阿含三五(大正藏二五六a) 流转底本之 saritaṁ 在暹本同处及注释均作 saṁsaritaṁ今依此 内底本之 ajjhattikāyassa up在暹本作 ajjhattikass' up正确 百八爱行底本之 aṭṭhārasa taṇhāvicaritāṁ sātaṁ 在暹本作 aṭṭhataṇhāvicaritasataṁ正确 參阅杂阿含三五(大正藏二五六b) 底本作 Sāpugī今从本文(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编排有误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 Saḷo 在先前本文作 Sāḷho不知究以何者为是(CBETA 按汉译南传大藏经此页对应之注标编排有误"今将此处的注标修订成 [0349001-1] 此一行原本出在摄句前面倣前例而移至品末 參阅 Pug. IV. 1. 杂阿含三七(大正藏二七五a) 诸比丘 bhikkhu 在暹本作 bhikkhū正确 底本脱漏 pharusāya 一字 底本上将 bhikkhave 重复是误植 底本上脱漏 attanā ca 字依暹本补 [0359001-1] 參阅 Pug. IV. 2 底本上脱漏 attanā ca 字依暹本补 參阅 Pug. IV. 2 參阅 pug. IV. 2 & 3.杂阿含三七(大正藏二二七四c) 參阅 Pug. IV. 3 底本如是暹本缺或许是误写 在暹本作恶行品据二二一之前半应采此题为是若据后应采底本题目 底本上脱漏 attānaṁ 字依暹本补 底本上脱漏字 puññaṁ依暹本补 [0373001-1] 參阅二百二十一之注 參阅集异门七(大正藏二六三九六a) 底本将 kamma 重复兹据暹本删除以下倣之 与二三一注同 在底本上虽有 Sikho Moggallāno brāhmaṇo但在暹本则有 sikhā-moggallānobrāhmaṇo采之 一类底本之 ekacco在暹本作 ekaccena正确 杀母底本之 mātā-jīvitā应作 mātā jīvītā 杀父底本之 pitā-jīvitā voropitā在暹本作 pitā jīvitā voropito正确 杀阿罗汉底本之 arahaṁ-jīvitā voropitā在暹本作 arahaṁ jīvītā voropīto正确 出底本之 uppāditā在暹本作 uppādītaṁ正确 底本之 kaṇhasukkhaṁ 是 kaṇhasukkaṁ 之误 余底本之 aññe ti在暹本其他作 aññehi正确以下注有[*]者亦然 第二底本之 tatiyo系 dutiyo 之误 在暹本有 bhikkhave 语准其余语法应采取暹本 底本之 nāsessanti在暹本作 nāsessantīti正确下之注以[*]者亦然今据日文本华译可从略 一切底本之 'ssa在暹本作 sabbe正确下之注[*]有者亦然 兽王底本之 mahārājā在暹本作 migarājā正确以下之注以[*]者亦然 大益底本之 bahukāre在暹本作 bahukārā正确 參阅集异门一〇(大正藏二六四一〇b) [0397001-1] 參阅集异门一〇(大正藏二六四一〇c) 參阅集异门一〇(大正藏二六四一一a) [0398001-1] 參阅集异门一〇(大正藏二六 四 一一b) 如前列本文应作 sikkhānisaṁsaṁ(为学有胜利) 于 ubhayena vagge 不成其意义或许作 ubhayena vaggena较符原意vohāra宣作 vohārā 底本上脱漏 abhiññā 一语依暹本补 參阅 M. XXVI(vol. I, p. l63)(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一二二七页)中阿含五六(大正藏七七六a)本事经四(大正藏一七六七九b) 老法底本之 jaradhammaṁ系 jarādhammaṁ 之误植 參阅四集三十二(本卷六〇页) 大底本之 mahantaṁ在暹本其他则作 mahattaṁ应以此为妄当下之注以[*]者亦然 參阅增支部三集九十四(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九第五一掬盐品九十四) 底本 bhikkhave 之次后应删除 bhikkhu 參阅增支部三集九十五(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九第五一掬盐品九十五) 底本上应采括弧而 dhammānaṁ 之次下脱漏 pahānāya kusalānam dhammānaṁ一语今依暹本补 在暹本有 paññavā hoti ajaḷo aneḷamūgo 采之 第七业道品在底本上从缺依暹本补本品十章请參阅增支部三集百五十三以下十章(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九祼形品百五十三以下十章) 底本上脱漏 bhikkhve依暹本补 [0414001-1] 在暹本有「五十所不摄之诸经」 此一节參阅增支部三集百五十一之三(南传藏一七四九〇页)Mps. II. 12(汉译南传大藏经一九祼形品百十一之三) 该节与第三节请參阅增支部三集百五十二(南传藏一七四九一页) 策励(vayamati)系依前述类文及暹本补充 以下之文请參阅增支部三集百六十三(南传藏一七四九五页)
[A1] [-]【CB】[*]【南传】
[A2] 南传大藏经此处星号注标位置有误今将星号注标修订于此
[A3] 辐【CB】幅【南传】(cf. T25n1509_p0090a29)
[A4] 呜【CB】鸣【南传】
[A5] 呜【CB】鸣【南传】
[A6] 呜【CB】鸣【南传】
[A7] 己【CB】已【南传】
[A8] 己【CB】已【南传】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增支部经典(卷4)
关闭
增支部经典(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