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55]大义释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争斗与诤论     由何处發生
悲泣及悭慢     过慢及两舌
由何处發生     望冀为语之

(八六二)

「争斗与诤论由何处發生」〔之句中〕所谓争斗若由一方面争斗与诤论为同一争斗即为诤论诤论即为争斗或者更由他方面所谓诤论为争斗之前分而言为诤论如王与王诤论刹帝利与刹帝利诤论婆罗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父与子诤论子与父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此为诤论也

「争斗」者云何在家者举他之缺点为事以身以语而争斗出家者陷于罪以身以语而争斗此为争斗

[P.256]「争斗与诤论由何处發生」争斗与诤论者由何处發生耶由何处生由何处已共生耶由何处而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之因缘耶以何之集(因)耶以何之生因耶以何之發生因而问争斗与诤论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發生问等起问食问所缘问缘问集质问信乐此「争斗与诤论由何处發生耶」〔之义〕

「悲泣愁及悭」〔之句中〕所谓「悲泣」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者又为令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泣悲哭涕哭哭叹悲叹泣言涕泣号泣哭泣恸哭也

「愁」者乃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者又令遭遇苦法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徧愁内热内热恼心之烧热愁箭也

「悭」者乃住处悭〔施主〕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如斯类之悭悭悋悭悋性杂欲紧缩心之坚执此乃言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P.257]谓把持悭此为悲泣及悭〔之义〕

「慢与过慢及两舌」〔之句中〕所谓慢于此或者由生或由姓或由家世或由丽容或由财或由诵学或由事业或由技术或由学术或由博识或由辩舌或由任何之根据而生慢

「过慢」者于此或者由生或由姓乃至或由任何之根据而慢过于他人

「两舌」者于此或者为两舌〔即〕为分裂此处人人之间由此处问而说于此处令和合之人人分裂愈益助长分裂人人〔之不和〕悦于不和乐于不和喜不和语令不和之语此言两舌

又依二原因而〔人〕为两舌〔即〕(一)欲令被爱(二)意图欲令分裂

(一)欲令被爱为两舌者云何「我欲被此人所爱我欲对〔此人〕为适意欲被信赖欲为亲密欲为朋友」〔而为两舌〕如斯欲被爱而为两舌

(二)意图欲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作「云何令彼等相分开相离为不和为二者为二分为二党分裂不和合为苦而不为乐住」而〔为两舌〕「如斯为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此为「慢过慢及两舌」〔之义〕

[P.258]「此由何处發生耶望冀为语之」者乃争斗诤论悲泣过慢两舌之此等八烦恼由何处發生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共生耶由何处而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發生因耶问此等八烦恼之根本问因问因缘问生成问發生问等起问食问所缘问缘质问乞求信乐此为「此由何处發生耶」〔之义〕

「望冀为语之」者冀者乃请语之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为「此由何处發生耶望冀为语之」〔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争斗与诤论     由何处發生
悲泣及悭慢     过慢及两舌
由何处發生     望冀为语之

争斗与诤论     悲泣与愁烦
悭慢与过慢     两舌由爱生
争斗与诤论     悭〔悋〕相随伴
诤论〔已〕生时     而且有两舌

(八六三)

「争斗与诤论与悲泣与愁烦及悭悋由爱發生」〔之句中〕所谓「爱」为(一)有情与(二)行之二爱

(一)爱有情者云何于此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为瑜伽安稳处之母兄弟姊妹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为所爱有情

(二)爱诸行者云何为可意之色可意之声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触此为所爱诸行

[P.259]然有所爱事物惧被夺而争斗有将被夺时亦争斗被夺之后亦争斗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事而争斗有将变易时亦争斗变易之后亦争斗所爱事物惧有被夺而诤论将被夺时亦诤论被夺之后亦诤论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亦诤论将变易时亦诤论变易之后亦诤论所爱事物惧被夺亦悲泣将被夺时亦悲泣被夺之后亦悲泣所爱事物惧有变易亦悲泣将变易时亦悲泣变易之后亦悲泣所爱事物惧有被夺亦愁将被夺时亦愁被夺之后亦愁所爱事物惧变易亦愁将变易时亦愁变易之后亦愁烦〔人人〕护徧取我执悭悋所爱事物

「慢与过慢及两舌」者谓(一)依所爱事物而〔人人〕生慢(二)依所爱事物而生过慢

(一)依所爱事物生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诸色触」依如斯可爱事物而生慢

(二)依可爱事物而生过慢者云何「我等得可意之色然此等〔其他人人〕不得可意之色触」如斯依可爱之事物而生过慢

所谓「两舌」于此或者为两舌由此处闻为分裂此处人人〔之中〕而语彼处乃至(參照本卷三页)如斯乃「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乃至此为「慢与过慢及两舌」〔之义〕

[P.260]「争斗与诤论伴于悭」者是争斗诤论悲泣过慢两舌之此等七烦恼乃伴随伴相应于悭此为「争斗诤论是伴悭」〔之义〕

「诤论之生时而且有两舌」者乃诤论之生發生生起现前时〔人人〕行两舌〔即〕由此处闻而为分裂此处人人〔之中〕于彼处话由彼处闻而为分裂彼处人人〔之中〕于此处说如斯而令和合之人人分裂令愈益助长分裂人人以悦不和以乐不和以喜不和以语赍不和之语此谓两舌

又由二原因而为两舌〔即〕(一)欲被爱又(二)为意图令分裂(一)所谓欲被爱为两舌者云何「我等欲被此之人爱为适意信赖亲密朋友如斯欲被爱而为两舌」(二)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云何者乃此等之人人相分相离为不和为二者为二分为二党分裂不和合苦而不为乐住」如斯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此为「诤论之生时而且有两舌」〔之义〕故世尊宣示

争斗与诤论     悲泣与愁〔烦〕
悭慢与过慢     两舌由爱生
争斗与诤论     悭〔悋〕相随伴
诤论已生时     而且有两舌

[P.261]

爱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仿徨于此〔贪     以何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以何为因缘(八六四)

「爱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爱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發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發生耶以何为發生因耶问爱之根本乃至〔四~五页參照〕问集质问信乐此「爱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之义〕

「又于此世间人人皆为贪仿徨于此〔贪以何为因缘〕」〔之句中〕又谓「人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谓「贪」者乃所有贪贪婪染贪染爱染爱性贪欲不善根也仿徨者乃仿徨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在此世间」者乃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此「又在此世间人人皆为贪而仿徨」〔之义〕

「意欲与成就以何为因缘」者谓意欲与(其)成就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發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發生因耶而问意欲与成就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信乐此「意欲与成就以何为因缘」〔之义〕

「又为诸人人成为依趣所」者乃为人人之依据为洲诸为救护所为避难所为归依所之处所人人依据〔意欲之〕成就此「人人之依趣之处所」故彼之化人言

[P.262]爱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仿徨于此贪     以何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以何为因缘

爱在此世间     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仿徨于欲〔贪     以欲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此欲为因缘(八六五)

「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之句中〕谓欲者是对五种欲所有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爱情欲热恼欲昏迷欲缚著欲暴流欲轭欲取欲贪盖又其次有(一)徧求欲(二)获得欲(三)受用欲(四)贮藏欲(五)费消欲之五欲

(一)徧求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著有欲求生欲而徧求色徧求声此为徧求欲

(二)获得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著有欲求生欲而获得色获得声此为获得欲

(三)受用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著有欲求生欲受用色受用声此为受用欲

(四)贮藏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著有欲求生欲而为「应有灾难时」而为财之贮藏此为贮藏欲

(五)费消欲者云何于此或者有缚著有欲求生欲而费消财为「此等护守我〔我〕之扈从」以费消诸乘象兵乘马兵车兵持弓兵步兵此为费消欲

[P.263]爱成为有情与行之二爱者乃至(六页參照)此成为爱有情乃至此成为爱诸行

「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者爱是以欲为因缘爱以欲为某者以欲为生因以欲为發生因此为「爱在此世间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人人皆为贪仿徨于欲〔贪以欲为因缘〕」〔之句中〕又「人人」者乃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贪」者乃所有之贪贪婪贪婪性染贪染爱染爱性贪欲不善根仿徨者乃仿徨动作活动获持持续维持「在此世间」者乃恶趣世间乃至处世间此「又在此世间皆为贪人人乃仿徨」〔之义〕

「意欲与成就此欲为因缘」〔之句中〕「意欲」者乃渴爱即所有贪染贪〔随导随和喜贪心之染贪欲求昏迷缚著贪求徧贪执著污泥动谄生贪生因大生因缝贪有网爱著线染著营务伴侣导有者贪林爱林亲睦爱情期待结缚望求望欲色望声望香望味望触望得望财望子望命望觅求热望觅望觅贪觅欲动贪动转动欲媚贪善作欲非法贪不正贪欲求欲望冀求希望求望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结缚随烦恼随眠种种欲苦根苦因缘苦生因魔罟魔鈎魔境爱河爱求爱羁爱海〕贪欲不善根「成就」者于此或者徧求色获得色〔对于色欲〕成就获得声施主家住居利得名声赏赞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经律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但三依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

由意欲而耕田地     由意欲而播种子
商人由于此意欲     继续运财航海洋
我若住于意欲者     彼之意欲我成就

「成就」者乃意欲之成就也

[P.264]「意欲〔其〕成就者此欲为因缘」意欲与成就者乃此欲为因缘以欲为集以欲为生因以欲为發生因此「意欲与成就者以此为因缘」〔之义〕

「又为诸人人成为依趣所」者乃为人人之依据为洲渚为救护所为避难所为归依所之处所人人乃依据〔意欲〕为成就此为「人人之依趣所」故世尊已宣示

爱在此世间     以欲为因缘
又在此世间     人人皆为贪
仿徨于此贪     以欲为因缘
又为诸人人     成为依趣所
意欲与成就     此欲为因缘

欲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见〕决定     由何处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说
此〔诸烦恼〕法     由何处而生

(八六六)

「欲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欲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發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發生因耶而问欲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成为乞信乐此为「欲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耶」〔之义〕

「或又〔见〕决定是由何处生」者决定是由何处發生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發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發生因耶而问决定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成为乞信乐此为「或又决定是由何处生耶」〔之义〕

[P.265]「忿与妄言与疑惑」〔之句中〕「忿」者乃所有心之嗔害嗔恨嗔恚违背违逆激怒大激怒激嗔大激嗔心之恚意之激嗔忿忿怒忿怒性嗔怒嗔怒性恚怒恚怒性违背违逆愤怒愤慨为心之不适意「妄言」者是妄语也疑惑者乃疑也此为「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所说之〔诸烦恼〕由何处生耶」〔之句中〕「或又沙门所说之诸烦恼法」乃忿妄言疑惑以俱行俱生相合相应同时起同时灭以一所依为令一处所缘者也此等谓「或又沙门之法」又「或又法」者生他以左右他之诸烦恼此等谓「或又」「沙门之说」者令寂止恶之沙门拒外恶之婆罗门破坏烦恼之根本之比丘为一切不善根之结缚脱离者之说宣说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为「或又沙门所说法」〔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欲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见决定     由何处而生
忿妄言疑惑     或又沙门说
此诸烦恼法     由何处而生

可意不可意     世间之所言
对彼为近依     發生欲〔原因〕
诸色有无有     于彼见常断
人人于世间     以〔见〕为决定

(八六七)

「可意不可意世间之所言」〔之句中〕「可意」者是乐受及喜好之事物「不可意」者是苦受及不喜好之事物「世间之所言」者是人人之所言所语所话所说明之所言说此是「可意不可意世间之所言

[P.266]「近依于彼而欲發生」者是依可意不可意依苦依喜依好不好依随导〔贪〕嗔恚而欲發生發生生起此是「近依于彼而欲發生」〔之义〕

「于诸色见有无有」〔之句中〕「于诸色」者是四大种及〔于〕四大种所造之色

「诸色之『有』者」云何是诸色之一切有發生生起现前此是诸色之有

诸色之「无有」者云何是诸色之一切尽灭衰灭破坏徧坏无常性消失此是诸色之无有

「于诸色见无有有者」以观考量度知辨知分別而明暸于诸色见有无有此「于诸色见有无有

「人人于世间以〔见〕为决定」〔之句中〕决定者乃(一)爱决定(二)见决定之二决定

(一)为爱决定者云何于此或者未生起之财富是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财富至尽灭彼如是思念「谨思以依如何之因由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令生起财富至尽灭耶」彼更如是思念「耽溺于谷酒果酒等放逸之原因〔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令生起之财富至尽灭于非时徘徊耽溺街衢〔故〕使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我耽溺于赴祭会为放逸之原因我耽溺[P.267]耽溺于恶友之〔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耽溺于懒惰〔故〕于我未生起之财富不生起已生起之财富至尽灭」如是智生而不习财富损失之六门习财富增益之六门如是乃「为爱决定」或又依农耕依商贾依牧畜依弓术依仕官又依某等之技术为活计如是乃「为爱决定

(二)见决定者云何于眼之生起时知「我我生起」于眼之消灭时知「我我消灭我我离去」如是为「见决定」耳触之生起时知「我我生起」触之消灭时知「我我消灭我我离去」如是「为见决定」生令發生生起〔见决定〕

「人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于世间」者是于恶趣世间乃至处世间此乃「人人于世间以〔见〕为决定」〔之义〕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世间之所言
对彼为近依     發生欲原因
诸色有无有     于彼见常断
人人于世间     以〔见〕为决定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
〔可意不可意〕     〔發生〕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学〔三学〕
沙门已知此     为此而说法

(八六八)

[P.268]「忿妄言疑惑」〔之句中〕「忿」者是一切心之嗔害嗔恨乃至(參照一五页)「妄言」者是妄语疑惑者是疑依喜好之事物生忿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语依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妄语依喜好之事物生起疑惑依不喜好之事物亦生起疑惑

依不喜好之事物生忿者云何「〔彼〕已对我行不利」而生忿「〔彼〕将对我行不利」而生忿「〔彼〕行我不利」而生忿「〔彼〕已行于我可爱可意者之不利行不利将行不利」而生忿「〔彼〕已行于我不可爱不可意者之利利行将为行利」[P.269]而生忿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者云何喜好事物将被夺之虞而生忿于被夺时而生忿于被夺后亦生忿喜好之事物将变易之虞而生忿于变易时而生忿于变易之后亦生忿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忿

依不喜好事物而生起妄语者云何于此某者依枷缚之所为欲脱离其(枷)缚而故意为妄语依绳缚之所缚依销缚之所缚依籐缚之所缚依蔓缚之所缚依栅缚之所缚依村街之缚之所缚又依地方之缚所缚为欲脱离其缚而故意为妄语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语

依喜好之事物生起妄语者云何于此或者以可意色为因而故意为妄语以可意之声触为因以衣服为因以食物为因以卧坐处为因以病者之资具药品为因而故意为妄语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妄语

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者云何「我眼病应愈耶我眼病应不愈耶我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口腔病应愈耶我齿病应愈耶我齿病应不愈耶」如是依不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

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感者云何「我应得可意之色耶我不应得可意之色耶我应得可意之声施主家住居利得名声赏赞衣服食物卧坐处病者之资具药品与否耶」如是依喜好之事物而生起疑惑此为「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可意不可意〕有二时」者有可意不可意时有苦乐时有喜忧时有好不好时有随导〔贪〕嗔恚时有存在时将有得时此为「此等之诸法亦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应为智路学」〔之句中〕智亦是智路智之所缘亦是智路与智俱存之诸法亦是智路譬如圣道是圣路天道是天路梵道是梵路如是智亦是智路智之所缘亦是智路与智俱存之诸法亦是智路

[P.270]应学〔之学〕者(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之三学

(一)增上戒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戒住于防护別解脱律仪具足正行行处于微量之罪亦起怖畏受持而学诸学处小戒蕴大戒蕴住立初行自利律仪诸善法得达之首先最先此为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于寻伺止息之故为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喜之舍离故于舍而住有念有正知而以身受乐——彼诸圣者所说「有舍有念而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忧故为不苦不乐由舍为念之徧净具足第四禅而住此为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具慧有关生灭有圣决择至正苦之灭尽而具备慧彼如实知解「此是苦」〔如实知解「此是苦之集」如实知解「此是苦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苦灭之道」〔如实知解「此是漏」如实知解「此是漏之集」如实知解「此是漏之灭」〕如实知解「此是至漏灭之道」此为增上慧学

「有疑惑者应为智路而学」者有疑惑有犹豫有困惑有迷惑有疑之人乃为证得智为触达智为作证智应学增上戒应学增上心应学增上慧应顾念而学应知而学应见而学应观察而学应于心决意而学以信应信解而学应励行精进而学应令念现起而学应等持心而学应以慧知解而学以知通所知通而学以徧知应徧知而学舍断应舍断而学以修习应修习而学以作证应作证[P.271]而学应行应正行应行受持此等三学此为「有疑惑者应为智路而学」〔之义〕

「沙门已知此而说法」〔之句中〕「已知」者为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而说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以论〔法〕〔即〕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论说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而说明「一切行是无常」「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缘无明而有行」乃至「缘生而有老死」「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此是苦」乃至「此是至苦灭之道」「此是漏」乃至「此是至漏灭之道」「应知通此等诸法」「应徧知此等诸法」「应舍断此等诸法」「应作证此等诸法」及六触处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五取蕴四大种之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所有集法皆此灭法」而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而说明

即世尊如是说「诸比丘知通已而我示法非不知通诸比丘有因缘而我示法非无因缘诸比丘有示导(神变)而我示法非无示导诸比丘我知通已[P.272]而示法非不知通而示法〔我〕有因缘而示法非无因缘而示法〔我〕有示导而示法而非无示导〔我〕于汝等应教诫者当教训之而且诸比丘汝等以『世尊是等正觉者法是善说僧是善行道』为满足而宣说为喜悦而宣说为欢喜而宣说」而有时行此说法时令百千之世界震动此为「沙门已知此而说法」〔之义〕故世尊宣示

忿妄言疑惑     此等之诸法
〔可意不可意〕     〔發生〕有二时
如有疑惑者     智路学〔三学〕
沙门已知此     为此而说法

可意不可意     以何为因缘
以何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为何因缘     以此我当说

(八六九)

「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耶由何处生耶由何处發生耶由何处起耶由何处生起耶由何处现前耶以何为因缘耶以何为集耶以何为生因耶以何为發生因耶而问可意与不可意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为信解此为「可意不可意者以何为因缘」〔之义〕

「以何之无时此等事亦无」者是何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可意不可意无出生无生无發生不起不生起此为「以何之无时此等事亦无」〔之义〕

「〔可意不可意〕之无有与有此等义」〔之句中〕可意不可意之有者云何及可意不可意之一切之有出生發生生起现前此是可意不可意之有

[P.273]可意不可意之无有者云何是可意不可意之一切尽灭衰灭破坏毁坏消失此是可意不可意之无有

此「义」者乃彼之第一义此「〔可意不可意〕之无有有之此义」

「此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之句中〕「此」者乃我问信乐处「我当说」者是当语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者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發生因此「此为何因缘以此我当说」〔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可意不可意     以何为因缘
以何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为何因缘     以此我当说

可意不可意     以触为因缘
如触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     〔如是〕我语汝

(八七〇)

「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者赍乐受缘触而乐受生起赍彼之乐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乐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乐受乃灭乃寂灭赍苦受缘触而苦受生起[P.274]赍彼之苦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苦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苦受乃灭此寂灭赍不苦不乐受缘触而不苦不乐受生起赍彼之不苦不乐受触之灭故赍同类已受之不苦不乐受缘触而生起为处之不苦不乐受乃灭乃寂灭

「可意不可意以触为因缘」者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以触为生因以触为發生因此为「可意不可意是以触为因缘」也

「如触之无时此等事亦无」者触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有可意不可意无出生无生不發生不起不生起不现前此为「如触之无时此等事亦无」〔之义〕

「可意不可意无有与有义」者有见亦以触为因缘无有见亦以触为因缘此「义」者是第一义此为「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如是〕我语汝」〔之句中〕「此」者汝问汝乞汝求汝成信乐处「我语」者乃我语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为「〔如是〕我语汝

「此〔触〕为因缘」者是此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以触为生因以触为發生因此为「此〔触〕为因缘〔如是〕我语汝」故世尊宣示

可意不可意     以触为因缘
如触之无时     此等事亦无
〔可意不可意〕     无有与有义
此触为因缘     〔如是〕我语汝

[P.275]

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有徧取     由何处發生
以何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以何无有时     触乃为非触(八七一)

「触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者触乃以何为因缘由何处生由何处發生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發生因以问触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成信乐此为「触在此世间以何为因缘」〔之义〕

「或又有徧取由何处發生」者徧取已由何处發生由何处生由何处共生由何处起由何处生起由何处现前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以何为生因以何为發生因以问徧取之根本乃至问集质问信乐此为「或又有徧取由何处發生」〔之义〕

「以何之无时我执事亦无」者是何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我执事亦无无耶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为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此为「以何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义〕

「以何无有时触乃为非触」者何之无有时为非有时以超任〔何〕时超越时离越时触乃为非触此为「以何无有时触乃为非触」〔之义〕故彼之化人言

触在此世间     以何为因缘
或又有徧取     由何处發生
以何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以何无有时     触乃为非触

一一

名与色为缘     〔如是〕而有触
欲求为因缘     〔如是〕有徧取
欲求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色之无有时     触乃不为触(八七二)

[P.276]「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者眼与色为缘而眼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眼与色于色中除眼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耳与声为缘而耳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耳与声于色中除耳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鼻与香为缘而鼻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鼻与香于色中除鼻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舌与味为缘而舌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舌与味于色中除舌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身与所触为缘而身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身与所触于色中除身触之诸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意与法为缘而意识生三者之和合是为触基色于色中诸色法于色中除意触之相应法乃于名中如是亦为「名与色为缘〔如是〕而有触」〔之义〕

「欲求为因缘〔如是〕有徧取」〔之句中〕欲求者是渴爱也即一切贪染贪乃至(八页參照)贪欲不善根徧取者乃爱徧取见徧取之二徧取乃至〔后方二五五页參照〕此是爱徧取乃至此是见徧取

「欲求为因缘〔如是〕有徧取」者徧取是以欲求为因缘以欲求为因以欲求为缘以欲求为原因以欲求为發生因此是「欲求为原因〔如是〕有徧取」〔之义〕

[P.277]「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句中〕「欲求」者是渴爱即一切贪染贪乃至贪欲不善根「我执」者乃爱我执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二五五页參照〕此是爱我执乃至此是见我执

「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者欲求之无时不存在时不能得时无有「我执」不存在不能得被舍断被正断为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欲求之无时我执事亦无」〔之义〕

「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之句中〕色者乃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色之无有时」者由四原因而色无有〔即〕(一)知无有(二)度知无有(三)舍断无有(四)超越无有而成

(一)由知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以知色即一切色皆知此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知观色如是由知无有色乃无有

(二)由度知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如右已知而度知色〔即色〕是无常是苦是为病是痈是箭是痛是恼是敌是毁是疾是祸是怖畏是灾患是动是坏是不恒是无救护所是无避难所是无归依所是空缺是空虚是空是无我是过患是变易法是不坚实是痛恨是杀戮者是非有是有漏是有为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死法是愁悲苦忧恼法是集是灭没是乐味是过患是〔应〕出离而度知如是由度知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P.278](三)由舍断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如右已度知而对色以舍断欲贪除去灭除令灭无即世尊如是说诸比丘对色有欲贪者须舍断彼如是彼〔色〕被舍断被根绝如截根之多罗树成为灭无未来为不生起之物」如是由舍断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四)由超越无有色乃无有者云何得四无色定者为无有色非有超越离越如是由超越无有而色是为无有

「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者色之无有时非有时超越〔色〕之时超越时离越时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之五触此是「色之无有时触乃不为触」〔之义〕故世尊宣示

名与色为缘     〔如是〕而有触
欲求为因缘     〔如是〕有徧取
欲求之无时     我执事亦无
色之无有时     触乃不为触

一二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为无
或又苦与乐     如何成为无
如何成为无     以此请语我
〔如何成为无〕     我意欲知之(八七三)

所谓「如何之行者色乃成为无耶如何之行者是如何之行道者如何动作者如何活动者如何护持者如何持续者如何维持者「色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离越耶此是「如何之行者色成为无耶」〔之义〕

[P.279]「或又苦与乐如何成为无」乐与苦者如何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且离越耶此是「或又苦与乐如何成为无」〔之义〕

「如何成为无以此请语我」〔之句中〕「此」者是我所问之处我所乞之处我所求之处我所信乐之处此是「此」「请语我」者请语请告请示请施设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別请显示请说明此是「以此请语我」〔之义〕「如何成为无」者如何成为无耶为非有耶且超耶且超越耶令离越耶此是「如何成为无以此请语我」〔之义〕

「我意欲知之」〔之句中〕「欲知之」者其将欲了知将欲识知将欲別知将欲通达此是「将欲知之」〔之义〕

「我意」者是我心我思惟我识此是「我意欲知之」〔之义〕故彼之化人已言

如何之行者     色乃成为无
或又苦与乐     如何成为无
如何成为无     以此请语我
〔如何成为无〕     我意欲知之

一三

不成想想者     不成异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无有想者
〔已为〕斯行者     色即成为无
以想为因缘     〔成为〕障碍者(八七四)

「不成想想者不成异想者」〔之句中〕想想者是于自然所想之人人彼〔修行者〕不在自然之想异想者是狂者及所有乱心者彼〔修行者〕不为狂者又不为乱心者此是「不成想想者不成异想者」〔之义〕

[P.280]又「不成非想者及无有想者」〔之句中〕非想者是灭尽定者及所有无想之有情彼修行者不成灭尽定者及无想有情无有想者是得四无色定者彼(修行者)非得四无色定者此乃「不成非想者及无有想者」〔之义〕

「已为斯行者色即成为无」者于此处有比丘令舍断乐故〔舍断苦故曾灭没喜与忧故成不苦不乐由舍念之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彼如斯而心等持徧净净白而无秽离随烦恼成为柔软而适业住立达不动时为获得空无边处定令心导引趣向具有无色道斯行者」已如斯动作者如斯活动者如斯护持者如斯持续者如斯维持者「色即是无」非有且超且超越且离越此是「已为斯行者色即是无」〔之义〕

「障碍者以想为因缘」障碍即是障碍者为爱障碍者为见障碍者为慢障碍者以想为因缘以想为集以想为生因以想为發生因此是「障碍者以想为因缘」〔之义〕故世尊宣示

不成想想者     不成异想者
不成非想者     及无有想者
〔已为〕斯行者     色即成为无
以想为因缘     〔成为〕障碍者

[P.281]一四

所问于尊师     尊师回答我
其他问尊师     望冀请语之
贤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叙述此是     人之最高净
或又说他净

(八七五)

「所问于尊师尊师回答我」问于尊师所信乐宣答我等施设确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此是「所问于尊师问尊师回答我」〔之义〕

「其他问尊师望冀请语之」其他欲问尊师其他以向尊师乞其他以向尊师求于其他所信乐尊师更向尊师〔我等〕问「望冀请语之」望冀请语是请告请示请施舍请确立请开显请分別请显示请说明此是「其他问尊师望冀请语之」〔之义〕所谓「贤者等以此〔非想非非想定〕说是人之最高净耶」某沙门婆罗门以此无色定为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而说说明言说耶「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净」者是净清净徧净解脱徧脱「贤者等于此」者于此以自己之主张说是贤者说成为坚固说是真理说有因说有相说有理由说有处〔道理〕者此「贤者等以此说此人最高之净耶」〔之义〕

[P.282]「或又说他〔净〕」或者是某沙门婆罗门超此无色定超越离越而由此无色更向他人之净清净徧净解脱徧脱亦说说明言说此是「或又说他〔净〕」〔之义〕故彼化人言

所问于尊师     尊师回答我
问其他尊师     望冀请语之
贤者等以此     〔非想非非想〕
以叙述此是     人之最高净
或又说他净

一五

于此贤者等     说人最高净
彼等或无余     善说寂〔高净〕(八七六)

此处贤者等乃以此说人之最高净者乃或某沙门婆罗门是常见论者以此无色定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而「说」说明言说「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人士补特伽罗命者生者生死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净」者是净清净徧净解脱徧脱「于此贤者等」者于此处以自己之主张说是贤说是坚固说是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此是「于此贤者等以此说人最高净」〔之义〕

「更于彼等之某者乃善说无余以寂说是〔最高净〕」者彼等沙门婆罗门中之某沙门婆罗门是断〔见〕论者惧怖有欢喜无有彼等「实以此若我身坏者应断绝灭亡故死后无有」说「此是无余」而说有情之寂寂止寂灭安息是[P.283]〔最高之净〕为善说者以〔自己之主张〕而善说贤说坚固说真理说因说相说理由说道理说此是「更于彼等之某者乃以寂更善说无余」〔之义〕故世尊已宣示

于此贤者等     说人最高净
彼等或无余     善说寂〔高净〕

一六

彼等〔诸见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观慧     知〔彼之〕依著
知而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
种种之诸有     慧者不还来

(八七七)

「知彼等是依著者」〔之句中〕「彼等」者是诸恶见者「〔知〕是依著者」乃知是常见依者知是断见依者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是「知彼等是依著者」〔之义〕

「牟尼有观慧知〔彼之〕依著」〔之句中〕「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后方一〇六页以下參照〕超越著与网此是牟尼牟尼知彼等是常见依者断见依者常断见依者考量度知辨知明暸「观慧者」是贤者具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牟尼有观慧知彼之依著」〔之义〕

「知而解脱者不至为诤论」〔之句中「知而解脱者」〕是「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由究竟无取解脱而脱者」「解脱者」是徧脱者善解脱者是知考量解知明暸「一切行是无常」由究竟无取解脱而为脱者解脱者徧脱者善解脱者是知考量辨知明暸「一切行是无常」「一切法是无我」[P.284]至(二二页參照)是知考量度知徧知明暸「所有集法皆是灭法」由究竟无取解脱是脱者解脱者徧脱者善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者不行争斗不行口论不行异执不行诤论不行确执即世尊如是说「汝长爪〔中部七四经〕如是心解脱之比丘任何人亦不雷同任何人亦无诤论唯于世间之所说不执取言说」此是「知而解脱者不至为诤论」〔之义〕

「种种之诸有慧者不还来」〔之句中〕「种种之有」者是种种有之业有再有〔即〕于欲有之业有于欲有之再有于色有之业有于色有之再有于无色有之业有于无色有之再有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之身体生起「〔种种之有〕不返来」是不归来不执不执取不住著「慧者」是慧者贤者见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慧者种种之有不还来」〔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等〔诸见者〕     知是依著者
牟尼有观慧     知彼之依著
知而解脱者     不至为诤论
种种之诸有     慧者不还来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毕


校注

化人(nimmito)本经世尊自化作为化佛对彼之化佛而质问对彼之质问回答而言说法者今之化人即是此化佛 本偈虽由 Thag 530 引用而成者但与引用原文多少有字句之相违 街衢(visikhā)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visikkhā)是误写 赌博(jūta)底本之 iuta 是误植 枷(andu)底本及暹罗本之 addu 是误写 被缚(baddho)底本及暹罗本虽有 bandho 是错误以下皆是同样 缚(bandhanassa)底本之 bhandhanassa 是误植 所之(yā)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为 Sā今从异本 基色(vatthu-rūpa)是意识所依之色法(物质)普通谓之心基(hadaya-vatthu)非指心脏耶此语在巴利阿毘达磨特有之术语多出于阿毘达磨以后之书中例如在 Dhamma-Sangaṇi P. 125 基是(Vatthu)是眼识乃至意识之所依以指色法不只是心基眼根乃至身根亦包含在内在 Tikapaṭṭhāna PP. 164; 171 基为(Vatthu)于现在同样唯指意识所依之心基在 Milinda-pañha P. 2 81 心基(hadaya-vatthu)用为心脏有关基色详细之说明 Visuddhi-magga P. 447 參照 以下之文由 S. III. 27 之引用Mnd. 53杂阿含七七经(大正二一九c)參照 底本于此之前虽有 Kathaṁ Sametassā ti 之句今以译文之便宜而为省略 底本于此之前虽有 Evaṁ Sametassā ti 之句今为译文之便宜而为省略 说是坚固(thira-vādā)在底本虽有 dhira-vādā 倣照大义释一一九五页之例改正以下亦然 说是真理(ñāya-vādā)在底本虽有 ñāna-vādā 倣照大义释一一九五之例改正以下亦然 以下之文由 M. I, 500 之引用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义释(卷11)
关闭
大义释(卷1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