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7]第六 老经之义释

〔人间〕此命实短少     在由百岁以下死
虽生过于〔百岁〕者     彼亦又为老而死

(八〇四)

「〔人间之〕命实短少」〔之句中〕命者是寿存续维持动作活动护持命根而依〔次之〕二理由命是短少〔即〕(一)存续之少故命是短少又(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是短少

(一)存续少故命是短少者云何过去心刹那之〔有情〕已生存者非现生存当非生存未来心刹那之〔有情〕是当生存者非现生存非已生存现在心刹那之〔有情〕于现生存者非已生存当非生存

命身苦乐〔受〕     单一心〔刹那〕
不过为相应     刹那急速转
八万四千劫     存续有诸天
彼等尚二心     一同不生存
[P.118]此世之死者     存续者已灭
诸蕴皆相等     已去不结生
直前已破坏     未来当破坏
诸蕴中间灭     坏相无別异
〔心〕不生无生     现起有生存
心灭世间死     第一义施设
譬如水至低     为欲所左右
〔心〕缘于六处     断绝转无暇
已坏不止在     未来者无聚
现生者存续     锥尖芥子粒
彼现生诸法     豫定将破坏
坏灭法存续     前灭法不杂
不见破坏来     去亦为不见
空中起电光     〔须臾〕生而灭

如是乃「存续之少故命成为短少」〔之义〕

(二)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命短少者云何命连结于入息命连结于出息命连结于出入息命连结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命连结于煖(身热)命连结于段食命连结于识此等〔出入息等〕之根本是脆弱此等之前因亦是脆弱此等之诸缘亦是脆弱〔此等〕發生因之〔渴爱〕亦脆弱与此等俱存〔色无色法〕亦是脆弱与此等相应诸法亦是脆弱与此等俱生〔诸法〕亦是脆弱努力〔起生死之渴爱〕亦是脆弱此等诸法是相互常脆弱此等相互不确立此等相互令坏灭[P.119]相互不救护又此等他相互存续又无令他生者又任何依任何亦不能舍此等一切成为自破坏者依于前诸法而令此等〔诸法〕能發生令發生之〔前诸法〕此先灭前〔之诸法〕与后〔之诸法〕亦相互决无相见如是乃自味〔自己之作用〕少故是「命成为短少」〔之义〕

又若比于四大王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轻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不久住若比于三十三天夜摩天都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之命人之命是短少命是少命是仅少命是刹那命是经少命是些少命是暂时命不久住也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人人之寿命此短少〔忽而〕应至来世〔故〕应磨慧应作善应行梵行生之者无有不死诸比丘长命者亦不过〔生存〕百岁内外

人人之寿是短少     善人对彼应轻视
如〔救〕头燃应须行     无有死之不来事
昼夜过去〔无间断〕     命亦刻刻为坏灭
人人寿命终尽事     犹如小川之流水」

[P.120]「人间之命实短少在由百岁以下死」者乃于竭罗蓝之时亦死亡灭失坏灭于阿浮陀之时亦死亡灭失坏灭于闭尸之时亦死亡灭失坏灭于犍南之时亦死亡灭失坏灭于波沙佉之时亦死亡灭失坏灭虽任其生而亦死亡灭失坏灭于产家亦死亡灭失坏灭〔于生后〕半月而亦死亡灭失坏灭〔于生后〕一个月而亦死亡灭失坏灭〔于生后〕二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亦死亡灭失坏灭〔于生后〕六个月七个月八个月九个月十个月一个年而亦死亡灭失坏灭于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六岁七岁八岁九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而亦死亡灭失坏灭此是「在由百岁以下死」〔之义〕

「虽生过于百岁者」者是越百岁而生者〔其后〕活一年又活二年又活三年又活四年又活五年又活十年又活二十年又活三十年又活四十年此是「虽生过于百岁者」〔之义〕

[P.121]「彼亦又为老而死」者乃老耆年达重龄老龄齿落发白发断头秃皱寄手足生斑点身曲屈至依杖至步行时彼亦又为老而死亡灭失坏灭

由死无脱事     宛如熟果实
早朝〔仍在树〕     有落之怖畏
人生亦如是     常有死怖畏
又譬如陶工     粘土作器具
最后一切坏     人命亦如斯
幼少长大者     愚者与贤者
为死所左右     一切〔必〕至死
为死所打败     彼等父及子
亲类又亲类     无救由他世
现见种种亲     续语诸亲人
如牛引屠场     见死魔带去
如斯世间人     死老所攻击

此是「彼亦又因老而死」〔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间此命实短少     在由百岁以下死
虽生过于百岁者     彼亦又为老而死

人人为我执物愁     盖无徧取之常事
彼成变灭之状态     见斯不可家居住

(八〇五)

[P.122]「人人为我执物愁」〔之句中〕「人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人也「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我执人人惧我所执事物将被夺时而愁夺取时亦愁夺去后亦愁人人惧我所执事物将变易物时亦愁在变易时亦愁变易之后亦愁悲泣捶胸而泣陷于蒙昧此是「人人为我执物愁」〔之义〕

「盖无徧取之常事」〔之句中〕徧取者是爱徧取与见徧取之二徧取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徧取(以渴爱把握认识之物)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徧取(以恶见把握认识之物)爱徧取是无常有为缘生尽灭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见徧取是无常有为缘生尽灭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汝等于常常住不变易法而永远仍如彼之存续见如是而徧取(把握认识之物)耶」「实不然尊师」「善哉诸比丘我于诸比丘常常住不变易法而永远仍如彼之存续不以观见如是而徧取」无有徧取之常常住不变易法之物〔此是〕不存不存在不能得此乃「盖成为无徧取之常事」〔之义〕

「彼成变灭之状态」者乃〔彼〕存存在別异变灭变异之状态是〔彼之状态〕为得之物

[P.123]即世尊如是宣示「阿难勿愁事勿悲泣我岂非如次说耶一切可爱可意之人人必有別异(生別)变灭(死別)变异(死后处异)阿难如何于此处将得〔常住〕耶所有生存在有为坏灭法实〔愿〕勿坏灭者无有此道理前前之蕴处之变易变异之故转起后后之蕴界处」此是「彼成变灭之状态」〔之义〕

「见斯不可家居住」〔之句中〕斯者是此句之接续句之相合句之圆满字之合体文之接著句之次第也如斯见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我执是变灭之物此「见斯」〔之义〕「不可家居住」者是断一切家居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之障碍断友人同僚之障碍断财宝之障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由家而出家为非家成为无一物之状态应独行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此是「见斯不可家居住」〔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人为我执物愁     盖无徧取之常事
彼成变灭之状态     见斯不可家居住

人「此我物」而思惟     彼因死去亦被失
世之贤者已知此     弟子不可向「我执」

(八〇六)

[P.124]「彼因死去亦被失」〔之句中〕「死」者是各各之诸有情由有情聚之死没死亡破坏灭失死灭命终〔五蕴之〕破坏尸骸之投弃命根之断绝「彼」者是色识也「被失」者是失去舍弃灭失坏灭之事又如是说

「先于诸财富     有舍人之事
或有人最初     彼等舍财富
有欲欲之者     有财富不常
故人忧愁时     我无忧愁事
月盈成满月     由盈次第亏
日升灭黑暗     而自行灭没
敌者世间法     〔如斯我〕已知
故人忧愁时     我无忧愁事」

此是「彼因死去亦被失」〔之义〕

「人此我物而思惟」〔之句中〕「物」者乃是色「人」者是〔对人间之〕称名称施设(概念)世间之言说名业命名称呼「人此我物而思惟」是由爱思惟而思惟由见思惟而思惟由慢思惟而思惟由烦恼思惟而思惟由恶行思惟而思惟由加行思惟而思惟由异熟思惟而思惟此是「人此我物而思惟」〔之义〕

「世之贤者已知此」〔之句中〕「此」者是过患「已知此」者是已于我执知考量度知辨知明暸〔此之过患〕「贤者」者是觉慧者知者辨知者有慧者此是「此世贤者已知此」〔之义〕

[P.125]「弟子不可向『我执』」〔之句中〕「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我执「弟子」者是佛之弟子(佛之信奉者)法之信奉者僧之信奉者彼以世尊为我者而信奉世尊摄取其人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有诡诈强情虚谈婬猥高贡不等持〔之不德〕所有比丘诸比丘彼等非我弟子(信奉者)彼等诸比丘由此法律之离去彼等于此法律之无至于增大增进广大诸比丘有不诡诈不虚谈贤善不强情善等持〔之德〕所有比丘诸比丘彼等是我弟子(信奉者)彼等诸比丘不离去此法彼等于此法律至于增大增进广大

诡诈强情与虚谈     婬猥[*]高贡不等持
等正觉者所说法     〔彼等〕于此无增进
不诡诈与不虚谈     贤善等持不强情
等正觉者所说法     彼等于此实增进

「弟子不可向『我执』」者我之弟子舍断爱我执舍遣见我执不可向我执不可下向向彼倾彼赴彼信解彼不可以彼为主此「弟子不可向我执」〔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此我物」而思惟     彼因死去亦被失
世之贤者已知此     弟子不可向「我执」

[P.126]

譬如梦中会见者     醒悟之后人不见
如斯若爱之人人     身亡命终无见事

(八〇七)

「譬如梦中会见者」者是〔譬如于梦而〕会会合集合共集者此是「譬如梦中会见者」〔之义〕

「醒悟之后人不见」者是譬如睡眠之人见月见太阳见大海见须弥山王见象〔兵〕见马〔兵〕见步〔兵〕见军队见美园见美林见美土地见美莲池然于「醒悟之后人亦已不见」此是「醒悟之后人不见」〔之义〕

「如斯若爱之人人」〔之句中〕「如斯」者是〔事实〕与譬喻照合之〔句〕「爱之人人」者是爱慕之人人〔即〕母兄弟姊妹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是「如斯若爱之人人」〔之义〕

「身亡命终无见事」〔之句中〕「身亡」者是「死而命终」者「无见事」不睹见〔彼等〕不达不能得不获于彼等此是「身亡命终无见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梦中会见者     醒悟之后人不见
如斯若爱之人人     身亡命终无见事

[P.127]

被言某某彼之名     彼等亦曾被见闻
亡后只有人之名     成遣留者可语〔此〕(八〇八)

「彼等亦曾被见闻」〔之句中〕「被见」者是由眼识得所有之物「被闻」者是由耳识得所有之物「彼等」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此是「彼等亦曾被见闻」〔之义〕

「被言某某彼之名」〔之句中〕「彼之」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毘舍首陀「名」者是称名称施设世间之言说名业命名称呼「被言」者是被语说明言说此是「被言某某彼之名」〔之义〕

「亡后只有人之名成遣留者可语此」者是色识者被失舍弃灭失坏灭唯遣留名「可语」者是可述可语可话可说明可言说此是成遣留者可语此〔之义〕

「亡后只有人之名」〔之句中〕亡后者是死命终之后「人」者是有情摩奴之子士夫补特伽罗命者生死者生者根行者摩奴所生者此是「亡后只有人之名」〔之义〕故世尊宣示

被言某某彼之名     彼等亦曾被见闻
亡后只有人之名     成遣留者可语〔此〕

[P.128]

人人贪求我执物     不舍愁悲与悭事
故见安稳诸牟尼     成为舍徧取而行

(八〇九)

「人人贪求我执物不舍愁悲与悭事」〔之句中〕「愁」者是失亲戚失财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之失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愁忧愁愁心内愁内徧愁内热内热恼心之烧热愁箭

所谓「悲」者是失亲戚乃至(前页參照)失〔正〕见又失任何之失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哭悲泣哭叹悲叹泣言涕泣号泣哭泣恸哭

「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即〕所有如斯之悭悭悋悭悋性杂欲紧缩心之坚执此是云悭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把持是云悭

「贪求」者是渴爱即成为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參照)贪欲不善根「我执」者是爱我执与见我执之二我执乃至(六九页參照)[P.129]此爱我执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我执

〔人人〕者是防使我执事物惧将夺去时亦愁夺去时亦愁变易时亦愁已变易之后亦愁〔人人〕者是防使我执事物惧将变易时亦愁变易时亦愁已变易后亦愁〔人人〕者是防我执事物惧将夺去时亦悲夺去时亦悲夺去后亦悲〔人人〕者是防我执事物惧将变易时而悲变易时亦悲已变易后亦悲〔彼等〕护徧取我执之事物〔他〕被我所执之事物而悭〔彼等〕对我执之事物而愁愁而不舍悲而不舍悭而不舍贪求而不舍不舍断不除去不灭除不令灭无此是「人人贪求我执物不舍愁悲与悭事」〔之义〕

「故见安稳诸牟尼成为舍『徧取』而行」〔之句中〕「故」者是是故是于其理由其因其缘其因缘此是故也「诸牟尼」者乃云智是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六四页以下參照)是不痴择法正见具备其智达牟那者是牟尼有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之三牟尼乃至(八一页以下參照)超著此是牟尼徧取者是爱徧取与见徧取之二徧取(把握认识之物)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徧取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徧取诸牟尼舍断爱徧取舍遣见徧取而行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见安稳」〔之句中〕云不死(甘露)涅槃为安稳〔即〕所有彼一切行之止一切依之舍遣[P.130]爱之灭尽离贪涅槃见安稳者是见安稳见救护所见避难所见归依所见无畏见无死见不死见涅槃者也此是「故见安稳诸牟尼成为舍徧取而行」〔之义〕故世尊宣示

人人贪求我执物     不舍愁悲与悭事
故见安稳诸牟尼     成为舍徧取而行

比丘行将离滞著     远离于亲近座所
于彼称言有和合(涅槃等)     不现自己存在中

(八一〇)

「比丘行将离滞著」〔之句中〕谓离滞著七有学之行者阿罗汉是无滞著者何故云离滞著七有学之行者耶彼等由各各之〔境〕令心离之滞著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守行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即〕于眼门令心不滞著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于耳门令心于鼻门令心于舌门令心于身门令心于意门令心不滞著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动作活动[P.131]护持持续维持譬如羽毛于投火中又腱片缩曲为丸而不伸如是彼等〔七有学〕由各各之〔境〕令心离滞著令反转令转还遮止抑制防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是故云「将离七有学滞著行者」「比丘」者是善凡夫比丘又有学比丘此「比丘行将离滞著」〔之义〕

「远离于亲近座所」〔之句中〕坐处云为座所〔即〕是床椅子座蒲团皮革草蓐柴蓐藁蓐彼之座所免见不适当之色远离免闻不适当之声远离嗅不适当之香尝不适当之味触不适当之触免不适当之五种欲远离「亲近」者是〔亲近〕于如斯座所近而使用〔彼〕受用享受常受此「远离于亲近座所」〔之义〕

「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之句中〕和合者(一)众和合(二)法和合(三)不生和合之三和合

(一)众和合者云何假令比丘虽是多数和合和悦无异诤如水乳相互以[P.132]爱眼相见而住此是众和合

(二)法和合者云何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彼等一同跳入于涅槃信乐住立解脱于彼等诸法无有异诤异论之事此是法和合

(三)不生和合者云何假令比丘虽是多数于无余涅槃界般涅槃而彼涅槃界无有过与不足此是不生和合

「存在中」者于地狱有情存在地狱于畜生存在畜生界于饿鬼存在饿鬼界于人存在人世间于天存在天世间

「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者于彼有此之和合有此之至适当有此之适合有此之随顺彼如斯行道而自己不现于地狱自己不现于畜生界自己不现于饿鬼界自己不现于人世间自己不现于天世间如是称言如是语如是话如是说明如是言说此「于彼称言有和合不现自己存在中」〔之义〕故世尊宣示

比丘行将离滞著     远离于亲近座所
在彼被言有和合     不现自己存在中

[P.133]

牟尼不依一切处     不为爱者不爱者
如水不著于〔荷〕叶     彼悲泣悭〔无著事〕

(八一一)

「牟尼不依一切处」〔之句中〕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之十二处云为一切「牟尼」〔之句中〕智云为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页以下及六五页以下參照)超越著此是牟尼「无依著」者是〔依于〕爱依与见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依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依牟尼是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著眼不依著耳不依著鼻不依著舌不依著身不依著意不依著色施主家住居利得名声赏赞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于见闻觉识之诸法不依著不依止不系著不著不缚著不信解以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受限定之心而住此是「牟尼不依一切处」〔之义〕

「不为爱者不爱者」〔之句中〕「爱者」者是(一)有情(二)诸行之二爱者

[P.134](一)爱有情者云何乃于此处彼欲彼等〔有情〕之利欲益欲幸福欲瑜伽安稳所之母兄弟姊妹友人同僚亲戚缘者此是爱有情

(二)爱诸行者云何乃为可意之色可意之声可意之香可意之味可意之触此是爱诸行

不爱者是(一)有情(二)诸行之二不爱者

(一)不爱之有情者云何于此处彼欲彼等有情之不利欲不益欲不幸欲不瑜伽安稳欲在夺命〔之人人〕此是不爱之有情

(二)不爱之诸行者云何乃不可意之色不可意之声不可意之香不可意之味不可意之触此是不爱之诸行

「不为爱者不爱者」是「此有情是我爱者」「此等诸行是我之适意」依贪而无为爱者「此有情是我之不爱者」「此等诸行是我之不适意」依嗔恨而无为不爱者不令生〔爱与不爱〕不令發生不起不令生起此是「不为爱者不爱者」〔之义〕

「如水不著于〔荷〕叶彼悲泣悭〔无著事〕」〔之句中〕「彼」者是彼之阿罗汉漏尽者「悲泣」者是失亲戚失富由病而失〔健康〕失戒失正见又失任何者又遭遇任何之苦法者之哭悲哭涕哭悲泣哭叹悲叹涕泣号泣哭泣恸哭大恸哭也「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悭〔即〕所有如斯之悭悭悋悭悋性杂欲紧缩心之坚执此云为[P.135]又蕴悭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把持云为悭

「如水不著于〔荷〕叶」〔之句中〕「叶」者云是荷叶「水」者云是水譬如水不著荷叶不附著不染著不在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如是对彼之阿罗汉漏尽者之人不著悲泣与悭不附著不染著不在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出离弃遣为解脱离缚〔彼〕住以不受限定之心此是「如水不著于荷叶彼悲泣悭无著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牟尼不依一切处     不为爱者不爱者
如水不著于〔荷〕叶     彼悲泣悭〔无著事〕

譬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著莲叶
如斯牟尼见与闻     又对觉法无染著

(八一二)

「譬如水滴于荷叶」〔之句中〕水滴者是水珠也荷叶者乃莲之叶譬如水滴不著于莲叶不附著不染著不在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之义〕此是「譬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著莲〔叶〕」〔之句中〕「莲」者是莲华「水」者是水也譬如水不著于莲华不附著不染著不在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之义〕此是「譬如水不著于莲〔叶〕」

[P.136]「如斯牟尼见与闻又对觉法无染著」〔之句中〕「如斯」是照合譬喻为〔事实〕之〔句〕牟尼者乃智云牟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六五页以下參照)超越著此是牟尼「著」者是爱著见著之二著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著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著牟尼舍断爱著舍遣见著不著于「见」不著于「闻」不著于「觉」不著于识不附著不染著不在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而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受限定之心而住此「如斯牟尼见与闻又对觉法无染著」〔之义〕故世尊宣示

譬如水滴于荷叶     譬如水不著莲叶
如斯牟尼见与闻     又对觉法〔无染著〕

一〇

除遣者实〔总〕见闻     关系觉者不思惟
〔彼〕不由他求清净     于彼无贪无离贪

(八一三)

「除遣者实〔总〕见闻关系觉者不思惟」〔之句中〕除遣者云以慧除遣〔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一页以下參照)是不痴择法正见

由何云以慧除遣耶由彼之慧除遣身恶行洗扫洗除除遣语恶行洗扫洗除除遣意恶行洗之洗扫洗除除遣贪洗之洗扫洗除忿强情激情过慢放逸一切[P.137]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被除遣洗扫洗除由此而云慧是除遣

或由正见而除遣邪见洗之洗扫洗除由正思惟而除遣邪思惟洗之洗扫洗除由正语而除遣邪语由正业而除遣邪业由正命而除遣邪命由正精进而除遣邪精进由正念而除遣邪念由正定而除遣邪定由正智而除遣邪智由正解脱而除遣邪解脱洗之洗扫被洗除或又由八支圣道而除遣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洗之洗扫洗除

阿罗汉乃具此等之除遣法正具正达正成具备也故阿罗汉是除遣者彼是除遣贪除遣恶除遣烦恼除遣热恼故是除遣者

「除遣者实见与闻关系觉者不思惟」者是除遣者〔以爱慢等〕不思惟见于见中不思惟〔有我〕由见不思惟〔以外有我〕不思惟于我有见〔以爱慢等〕不思惟闻于闻中不思惟〔有我〕由闻不思惟〔以外有我〕不思惟于我有闻〔以爱慢等〕不思惟觉于觉中不思惟〔有我〕由觉不思惟〔以外有我〕于我不思惟有觉〔以爱慢等〕不思惟识于识中不思惟〔有我〕由识不思惟〔以外有我〕于我不思惟有识

即世尊如是宣示「诸比丘『我是〔常〕存』者此是执思『此我是生存』者此是执思『我是〔常〕存』者此是执思『我应不〔常〕存』者此是执思[P.138]『我是有色者』者此是执思『我是无色者』者此是执思『我是有想者』者此是执思『我是无想者』者此是执思『我是非想非非想者』者此是执思诸比丘执思是病执思是痈执思是箭执思是祸故实诸比丘『我等以心无执思而住』如是诸比丘实汝等应当学」此是「除遣者实见与闻关系觉者不思惟」〔之义〕

「〔彼〕不由他求清净」者乃除遣者是念处以外正勤以外神足以外根以外力以外觉支以外八支圣道以外之其他不净道邪行道不出路而不求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欲求不热望净清净徧净解脱徧脱此是「彼不由他求清净」〔之义〕

「于彼无贪无离贪」者乃于一切愚凡夫是有贪于善凡夫并七有学是有离贪于阿罗汉是无贪无离贪彼已离贪离贪故有贪之尽离嗔故有嗔之尽离痴故有痴之尽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无再有此是「于彼无贪无离贪」〔之义〕故世尊宣示

除遣者实〔总〕见闻     关系觉者不思惟
〔彼〕不由他求清净     于彼无贪无离贪

第六 老经之义释毕


校注

以下底本一一九页至最后三页之说明文既出于本卷四八页以下彼处之注亦请參照 以下由 S. I, 108 之引用 以下由 S. I, 109 之引用 羯罗蓝(Kalala)译为凝滑云父母两精初和合凝结状态受胎后第一周间阿浮陀(abbuda)译为胞云在凝滑上生薄皮肤之物受胎后第二周间闭尸(Pesi)译为血肉受胎后第三周间之状态成为血肉之渐次凝固物犍南(ghana)译为坚肉受胎后第四周间由液状成为完全固态之物波沙佉(pasākha)译为支节受胎第五周以后至出产前之状态此间肢节毛等形相圆满 以下五偈半是由 Sn. 576-581 ab 之引用第一偈 J. IV, 127; VI, 28; Vm. 231增一阿含二六(大正藏二六九〇c)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三一六〇c)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四五七四a)法句譬喻经卷四(大正藏四六〇六a)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b)等參照第二偈 D. II, 120Vm, 23l法句经卷上(大正藏四五五九a)法句譬喻经卷一(大正藏四五七五c)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b)等參照第三偈 D. II, 120; J. IV, 127 等參照 以下大体由 M. I, 137 之引用 以下由 D. II, 144 之引用长阿含卷三(大正藏一一六c)等參照 以下之二偈由 J. III, 154 之引用 以下成为由 A. II, 26 = It. P, 112f 之引用 婬猥(Singī)在底本虽有 Saṅgī今从引用原文 住(Vihaṁsu)在底本虽有 Vicriṁsu今从屡屡所出一连之定型句译出 由贪(rāgavasena)而在底本虽有 bhaṅgavasana今从异本及暹罗本 以下由 S. IV. 203 之引用
[A1] 场【CB】埸【南传】
[A2] 南传大藏经此处注标有误今予以修订为[*]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义释(卷6)
关闭
大义释(卷6)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