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81]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
一
(八三五)
「爱与不乐贪,见此三魔女」者,是见、观已此爱、不乐、贪〔三人〕恶魔之女。对于婬之法已无欲、贪、爱,此是「已见爱与不乐与贪,对婬已无此欲」〔之义〕。
「秽身充粪尿,此之将何为?以足触于彼,此事尚不欲」者,乃此身体是充尿,充粪,充痰,充血,有骨聚,筋腱结附于〔彼〕,涂附以血肉,包以深皮,蔽以表皮,有大小之孔隙,由上下流漏〔不净〕,虫聚寄生,充满种种秽垢。此身体以足尚不欲[P.182]踏。何况与〔此秽身〕共住,共交之事耶?此是「秽身充粪尿,此之将何为?以足触于彼,此事尚不欲」〔之义〕。故世尊宣示:
二
(八三六)
〔右偈是摩健地耶对世尊〕之所问:「人有时且冀求天之诸欲,不冀求人之诸欲,有时且冀求人之诸欲,不冀求天之诸欲,此非为希有。然汝对天、人两者之诸欲皆不欲、不乐、不冀求、不希望、不热望。〔抑〕汝有如何见耶?汝具备如何之见耶?」
三
世尊宣:「摩健地耶!
「斯云我说我无有」〔之句中〕,「斯云我说」者,乃「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參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斯我说,我说此,我说如斯如斯,我说斯事,我说斯成见。「我无有」者,乃「斯事我说」云者,于我无有说也。此「斯云我说我无有」〔之义〕。
[P.183]「摩健地耶!」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与尊重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參照)……此世尊之名是共同作证而施设之者。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确对诸法知〔取著〕」〔之句中〕,对诸法者,是对六十二之恶见也。「确知」者,是确知、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也。取著者,是对诸住者制限取、一分取、胜妙取、部分取、合取、综合取也。〔即如见诸住著〕乃取、执取、住著、缚著、信解「此是真实,是如理,是如实,是真实,是如真,是不颠倒」。此是「确对诸法知取著」〔之义〕。
「不取过患于诸见」者,是于诸见见有过患而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著。或又不取、不执取、不住著〔诸见〕。如是乃「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著」〔之义〕。或又〔世间是常,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者,此是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有苦、有害、有恼、有热恼,而不至厌离、离贪、寂静、知通、正觉、涅槃;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著。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著。如是亦是「不取诸见于过患」〔之义〕。
[P.184]〔或又〕以「世间是无常」,「世间是有边」,「世间是无边」,「命与身是同一」,「命与身是相异」,「如来死后存在」,「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为虚妄」者,此乃恶见、见执、见难路、见曲邪、见异动、见结、有苦、有害、有恼、有热恼而不至厌离、离贪、寂静、知通、正觉、涅槃;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著。或又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著。如是,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
或又「如斯取此等之诸见,如斯执取者,如斯趣、如斯之来生」,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著。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著。如斯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或又「此等之诸见乃令至地狱,令至畜生界,令至饿鬼界也」,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著。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著。如是,是「于诸见见过患而不取著」〔之义〕。
或又「此等诸见是无常,是有为,是缘生,是灭尽法,是衰灭法,是离贪法,是灭法」,于诸见见过患,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著。或又不可取诸见,不可执取,不可住著。如是亦是「不取〔过患〕于诸见」〔之义〕。
[P.185]「我见内寂且省察」〔之句中〕,内寂者,是内贪之寂,嗔之寂,痴之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寂静、消灭、安息也。
「且省察」者,是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察也。〔即〕「一切行是苦,一切法无我……乃至……所有集法皆是灭法」,且决择、简择、思择、考量、度知、辨知、明暸也。
「我见」者即是我见、为眺、为观、洞察也。此是「我见内寂且省察」〔之义〕。故世尊宣示而
世尊曰:「摩健地耶!
四
摩健地耶曰:
(八三八)
[P.186]「所有徧计〔见〕决定」〔之句中〕,「决定」者,是六十二恶见之见决定。「徧计」者,是所徧计,所行作,所设立。此是「徧计」〔之义〕。
或又〔计〕此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法、衰灭法、离贪法、灭法、变易法,此亦是「所徧计〔者〕也」。此是「所有所徧计决定」〔之义〕。
「摩健地耶曰」〔之句中〕,曰〔如斯〕此句之接续……乃至(八五页參照)……是句之次第。
「其等牟尼不取著,『内寂』尊师所宣义」〔之句中〕,「其等」者,是六十二恶见。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六五页以下參照)……超越著、网者此是牟尼。「不取著」者,是于诸见见过患,尊师把取〔解了〕「我不取诸见、不执取、不住著。」又尊师述为「内寂」。「所宣义」者,是彼第一义。此是「其等牟尼不取著,内寂尊师所宣义」〔之义〕。
「此果真慧者说耶?」〔之句中〕,此果真是疑之质问、疑念之质问,疑惑之质问,乃「如斯耶?」「不然耶?」「为何耶?」「为云何耶?」「慧者」是诸慧者、诸贤者、具慧者、觉慧者、智者、辨知者、有慧者。「宣说」者,是宣、宣说、说、示、施设、确[P.187]立、开显、分別、显示、说明也。此是「此真果慧者说耶?」〔之义〕。故世尊宣之摩健地耶曰:
五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由见由闻亦由智」者,虽由见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也。虽由闻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也。虽由见与闻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虽由智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
「摩健地耶」者,是世尊由彼婆罗门之名而呼唤。「世尊」者,是此即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參照)……是作证已共同施设也。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P.188]「由戒与务不言净」者,虽由戒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虽由务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虽由戒与务而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有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此是「由戒与务不言净」〔之义〕。
又「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乃〔亦非斥见、闻、智、戒、务〕。见亦是所盼望。〔即〕(一)有布施,(二)有献供,(三)有祭祀,(四)有善作、恶作诸业之果报,(五)有此世,(六)有他世,(七)有母,(八)有父,(九)有化生之有情,(十)于世间正生活正行道,且自通达作证此世他世向〔世人〕宣说有沙门、婆罗门十事之正见。
闻亦是所望者。〔即〕他人音声之契经、祇夜、记说、偈、自说、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
智亦是所望者。〔即〕是业作智、谛随顺智、神通智、等至智。
戒亦是所有望者。〔即〕是別解脱律仪。
务亦是所有望者。〔即〕是阿练若住支、常乞食支、粪扫衣支、三衣支、次第乞食支、时后不食支、常坐不卧支、随处住支之八头陀支。
[P.189]又彼「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虽唯正见,虽唯闻,虽唯智,虽唯戒,虽只于务亦无得内寂之事。又虽无为此等诸法亦不得内寂。但此等诸法是可得内寂、证得、触得、作证资粮之〔原因〕。此是「无见无闻亦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之义〕。
「放弃此等无取著」者,希望此等黑分(不善)之诸法绝对舍断,希望对三界之诸善法不爱著。黑分之诸法绝对舍断、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为未来不生起之物〔故〕,且对三界之诸善法无爱著故,不执,如斯者不执取,不住著,又对〔彼等〕不可执,不可执取,不可住著。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著」〔之义〕。又爱、见、慢亦被舍断、根纯,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未来不生起故,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者。如斯是「放弃此等无执者」〔之义〕。又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亦舍断,根绝、如截多罗树之顶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故,对如斯不执,不执取,不住著。如斯,是「放弃此等无取著」〔之义〕。
[P.190]「不热望有不依寂」〔之句中〕,「寂」者,是贪之寂故为寂。嗔之寂故为寂。痴之寂故为寂。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之寂故,寂止故,寂静故,烧尽故,消灭故,离去故,安息故是寂、寂静、消灭、安息。此是寂也。「不依」者,是〔于依〕有爱依与见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依……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不依于眼,不依于耳,不依于鼻,不依于舌,不依于身,不依于意,乃不依、不执、不执取、不住著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之诸法。此是「不依寂」〔之义〕。
「不热望有」,不热望欲有,不热望色有,不热望无色有。此是「不热望有不依寂」〔之义〕。故世尊之宣示。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P.191]六
摩健地耶曰:
(八四〇)
「若实由见由闻与由智亦如〔不言净〕」,乃由见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由闻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由智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之义〕。此是「若实由见由闻与由智亦〔不言净〕」〔之义〕。
「摩健地耶曰」〔之句中〕,曰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八五页參照)……是句之次第。摩健地耶是彼婆罗之名。此是「摩健地耶曰」〔之义〕。
所谓「由戒由务不言净」者,是由戒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由务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由戒由务汝不言、不语、不话、不说明、不言说净、净净、脱、解脱、徧脱。此是「由戒由务不言净」〔之义〕。
[P.192]「无见无闻与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者,汝斯言「望见」,汝斯言「望闻」,汝斯言「望智」,汝斯言「望戒」,汝斯言「望务」。汝单面不能容认〔彼等之净事〕单面不能拒否〔彼等〕,此是「无见无闻与无智,无戒无务不言净」〔之义〕。
「思念愚迷法无他」者,如斯,我思念此是汝之愚迷法、愚法、无智法、诡辩法。此是「我思愚迷法无他」〔之义〕。
「由见解净或人人」,或某沙门、婆罗门由见而解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即〕或某沙门、婆罗门由「世间是常,唯此是实其他为虚妄」之见而解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或某沙门、婆罗门由「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參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为真实其他成为虚妄」之见而解净、清净、徧净、脱、解脱、徧脱。此是「由见解净或人人」〔之义〕。故彼婆罗门言已。
摩健地耶曰:
[P.193]七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
(八四一)
「依见而续重问」者,是摩健地耶婆罗门依见而问见,依悬著而问悬著,依结缚而问结缚,依障碍而问障碍。「且重问」者,是再三问。此是「依见而且重问」〔之义〕。
「世尊宣示:『摩健地耶!』」者,是世尊依彼婆罗门之名而呼唤。世尊者,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七〇页以下參照)……是作证已之共同施设。此是「世尊宣示:『摩健地耶!』」〔之义〕。
「陷于蒙昧为取著」者,是依汝之执、执取、住著、缚著、令信解彼之见,汝正是痴,是蒙昧,是暗愚,陷于愚,陷于蒙昧,陷于暗愚,跳入暗冥。此是「陷于蒙昧为取著」〔之义〕。
「〔内寂〕微想尚不见」者,是就此内寂、又行道、又法说、相应想、得想、相想原因想、处想亦汝不获得,何况智耶?如斯,是「而且〔对此内寂〕尚不见微想」〔之义〕。或又无常亦随顺无常想,苦亦随顺苦想,无我亦随顺无我想,唯想之生起[P.194]亦不获得想相,何况智耶?如斯,是「而且对此尚不见微想」〔之义〕。
「故汝见〔我说〕愚迷」〔之句中〕,「故」者,是故也,于其理由,于其原因,于其缘,于其因缘也。「愚迷法」者,是愚法,是痴法,是无智法,是诡辩法。「汝见」者,是观、睹、省思、普观。此「故汝见〔我说〕成愚迷」〔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曰:「汝摩健地耶
八
(八四二)
「思念『等』『胜』『劣』之人,彼依此而可诤论」者,是由思念「我等同」,「我是胜」,又「我是劣」之人,彼依其慢,依其见,又依其补特伽罗〔个人的意见〕〔而言:〕「汝不了知此法、律,我了知此法、律。何故汝不了知此法、律耶?汝因是邪行道者,我是正行道者。我〔言〕伴义,汝之〔言不伴义〕,应言于前,汝言于后,应言于后,汝言于前。汝久习之说被颠覆。可指摘汝〔说之过患〕,汝被论破。为令解脱汝〔说之过患〕而行,或又汝若能者则显论之」,而行斗争、口论、异执、争论、确执。此是「思念等胜劣之人,彼依此而可诤论」〔之义〕。
[P.195]「对此三种不动摇,于彼无论等胜事」,舍断此等三种,令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人,对〔此等〕三种而不动、不动摇。于其不动摇人之我,是无言「我等同」,「我是胜」,又「我是劣」之事。此是「对此三种不动摇,于彼无说等胜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九
(八四三)
「彼婆罗门,『我说真理』将何论」〔之句中〕,婆罗门者,是拒外七法故是婆罗门……乃至(一〇四页以下參照)……无依止者言是婆罗门。「我说真理将论何」,彼婆罗门(佛)语何、话何、说明何将「世间是常,唯此是真理其他为虚妄」,婆罗门将论何、语何、话何、明为何、言说何?「世间是无常……乃至(七七页參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成为虚妄」。此是「我说『真理』将论何」〔之义〕。
彼云:「汝说虚妄将何论」者,是彼婆罗门:「我〔说〕唯是真理,汝说是虚妄」,以何慢,以何见,以何补特伽罗〔个人之意见而论。即〕「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參照)……或若能者显论之」〔何行〕斗争、口论、异执、诤论、确执。[P.196]此是「汝说虚妄将何论」〔之义〕。
「等与不等不思念」〔之人句中〕,〔在〕不思念「时之人」者,是「时之人」乃补特伽罗〔人〕,阿罗汉、漏尽者。〔在阿罗汉〕「我是等同」无任何慢,「我是胜」无任何过慢,「我是劣」无任何卑慢、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等与不等不思念」时之人〔之义〕。
「彼又如何将关论」者,是彼以何慢、以何见、又以何补特伽罗〔个人的意见〕:「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參照)……或若能者显论之」关何论、加何耶、何斗争!何口论!何异执!诤论!何确执!此是「彼又如何将关论」〔之义〕。故世尊宣示:
一〇
(八四四)
[P.197]时诃梨提迦居士诣于尊者大迦旃延之处。诣已,礼尊者大迦旃延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诃梨提迦居士向尊者大迦旃延如是言:「尊师迦旃延!依世尊于义品之摩健地耶问〔经〕中如是说。
尊师迦旃延!依世尊简略韵述,请云何详细此偈之义」。
「居士!色界是识之窟也。而对色界贪缠结之识,乃云有窟宅者。居士!受界……居士!想界……居士!行界是识之窟宅。而对行界贪缠结之识,乃云有窟宅者。居士!如斯是有窟宅者也。
居士!无窟宅者云何?居士!对色界所有欲、贪、喜、渴爱、近著、取、〔恶〕[P.198]心之决意、住著、随眠一切于如来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窟宅者。居士!对受界……居士!对想界……居士!对行界所有欲、贪、喜、渴爱、近著、取、〔恶〕心之决意、住著、随眠一切于如来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窟宅者。居士!如斯是无窟宅者也。
复次居士!标榜者云何?居士!色相标榜之缠结云标榜者。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标榜之缠结云标榜者。居士!如斯是标榜者。
复次居士!无标榜者云何?居士!于如来色相标榜之缠结令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标榜者。居士!于如来对声相、香相、味相、法相、触相、法相标榜之缠结令舍断、根绝、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也。故如来云无标榜者。居士!如斯是无标榜者。
[P.199]复次居士!于村生亲昵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与诸在家者交际而住,共喜共悲,彼等幸福时〔己亦〕幸福,彼等不幸时〔己亦〕不幸,于彼等有行事业时,自〔为此〕而奔走之。居士!如斯是生于村之亲昵。
复次居士!生于村不亲昵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有比丘,与诸在家者不交际而住,不共喜,不共悲,彼等幸福时〔己亦〕不成幸福,彼等不幸时〔己亦〕不成不幸,彼等有行诸事业时,自无〔为此〕奔走之。居士!如斯生于村不亲昵也。
复次居士!于诸欲不空无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于诸欲为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热恼,不离渴爱。居士!如斯是诸欲不空无。
复次居士!于诸欲成为空无者云何?居士!于此有比丘,于诸欲已离贪,离爱,离渴,离热恼,离渴爱。居士!如斯于诸欲是空无也。
复次居士!〔世间之〕重视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思念于其处而随伴喜:『于未来世我有如斯色。』于其处随伴喜而云:『于未来世于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识。』居士!如斯是〔世间之〕重视者。
[P.200]复次居士!〔世间之〕不重视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思念于其处不随伴喜:『于未来世于我有如斯色。』于其处不随伴喜:『于未来世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识。』居士!如斯是〔世间之〕不重视者。
复次居士!为论异执之人人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如论:『汝不知此法、律……乃至(五〇页參照)……或若能者显论之。』居士!如斯是为论异执之人人者。复次居士!不论异执者之人人者云何?居士!于此处某者,如不论:『汝不了知此法、律……乃至……或若能者显论之』。居士!如是不论异执之人人者也。如斯居士!依世尊于义品之摩健地耶问〔经〕中已说明。
[P.201]居士!依世尊简略说此〔偈〕之详细之义,如此可知。」故世尊宣示:
一一
(八四五)
「可游行所离世间」〔之句中〕,「时点」者,是其时点之诸恶见。「远离」者,是离、远离、离去身恶行,离、远离、离去语恶行、意恶行、贪……乃至(一五页參照)……一切不善行。「可游行」者,是可行、住,可动作,可活动,可护持,可持续,可维持也。「世间」者,是人世间也。此是「可游行所离世间」。
「龙象恶见不取著」〔之句中〕,「龙象」者,(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二)不行故是龙象。(三)不来故是龙象。
(一)不行罪恶故是龙象者云何?罪恶者有杂染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于未来之生老死是恶不善法。
如斯「不行罪恶故是龙象」。
(二)不行故是龙象者云何?是不行欲趣,不行嗔趣,不行痴趣,不行怖畏趣,不依贪而行,不依嗔而行,不依痴而行,不依慢而行,不依见而行,不依掉举而行,不依疑而行,不依随眠而行,不依违和之诸法而趣,不被导,不被带去,不将来。如斯「不行故是龙象」。
(三)不来故是龙象者云何?依须陀洹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依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令舍断所有烦恼不再来,不回,不还。如斯是「不来故是龙象」。
「其等龙象不取著而论者」,是龙象不可取、取著、执、执取、住著、而不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其等诸恶见。〔即〕不可论,不可语,不可话,不可说明,不可言说:「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參照)……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唯此是真理,其他为虚妄」。此是「〔其等〕龙象不取著而论」〔之义〕。
「譬如水莲棘茎莲,于水与泥不染著」〔之句中〕,「水」者,是「水」也,「水者,[P.203]是水也」「莲」乃(生于水)是莲。「棘茎」者,是坚茎。「水」者,是「水」,「莲」是(生于水者)是生于水發生于水之莲。水者,是水,泥者,是泥水。譬如發生水中之莲,不著于水或泥,不附著、不染著、不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此是「譬如水莲棘茎莲,于水与泥不染著」〔之义〕。
「如斯牟尼论寂无贪求,不染著欲与世间」〔之句中〕如斯者是譬如对照〔事实〕之〔句〕也。「牟尼」者,是以智云牟那……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超越著、网,此是牟尼。「论寂」者,是牟尼论寂,论救护所,论避难所,论归依所,论无畏,论无死,论不死(甘露),论涅槃。此是「牟尼论寂」〔之义〕。
无贪求者,是言贪求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页以下參照)……成为贪欲、贪不善根。以舍断彼贪求、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人是云无贪求者。彼对于色不贪求,对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见闻觉识之诸法不贪求,不贪著,不昏迷,不缠著,离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脱贪求,舍断贪求,舍遣贪求,离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渴望,而寂静,为清凉,受乐,自为梵〔天〕而住。此[P.204]是「牟尼论寂无贪求」〔之义〕。
「不染著欲与世间」〔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之二欲……乃至(一页以下參照)……云此等为事欲……乃至(二页參照)……云此等为烦恼欲。「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著」者,是爱著与见著之二著……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著……乃至(五六页以下參照)……此是见著。牟尼是舍断爱著,舍遣见著,不著欲与世间,不附著,不染著,不在著,不在附著,不在染著,出离,弃遣,解脱,离缚,不以限定之心住。此是「牟尼论寂无贪求,不染著欲与世间」〔之义〕。故世尊宣示:
一二
(八四六)
「吠陀达人依见觉,无至慢」〔之句中〕,「无」者,是否定也。吠陀之达人〔之句[P.205]中〕,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之智、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观慧、观(毘钵舍耶)、正见也。〔吠陀之达人〕是依其等吠陀到生老死之终边、达终边、到终点、达终点、到究竟、达究竟、到最终、达最终、到救护所、达救护所、到避难所、达避难所、到归依所、达归依所、到无畏、达无畏、到无死、达无死、到不死、达不死、到涅槃、达于涅槃也。又到吠陀(诸受)之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依吠陀(诸受)到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知七法故是吠陀之达人。〔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贪,知嗔,知痴,知慢。彼知于杂染赍再有、有不安、有苦报、赍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法。
「依见」者,是于彼吠陀达人,六十二恶见令舍断、令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彼依见而不趣,不被导,不被带去,不被将来。又〔彼〕不解恶见是坚实,不解释(不见做)。此是「彼之吠陀达人虽依见而无〔至慢〕之事」〔之义〕。
「彼虽依觉无至慢之事」者,彼依觉色〔香、味、触〕,依他人之声,依大众之等觉(世俗的认识)亦不至于慢、不近、不赴、不执、不执取、不住著。此是「吠陀达[P.206]人依见、觉亦不至于慢」〔之义〕。
「彼不与彼」者,〔彼〕虽依爱、见与某为第一,亦无趣于彼。舍断爱、见、慢、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故,不与彼,不以彼为第一,无趣于彼。此是「彼不与彼」〔之义〕。
「依业依闻不被导」〔之句中〕,依业不被导者,是虽依福行、虽依非福行、虽依不动行亦不趣、不导、不运去、不为将来。此是虽依业〔不导〕〔之义〕。虽依运而不被导者,是虽依闻净,虽依他人之声,虽依大众之等觉〔世俗的认识〕亦不趣,不导,不运去,不为将来。此是「依业依闻不被导」〔之义〕。
「不为执著被牵引」〔之句中〕,「牵引」者,是爱牵引与见牵引之二牵引……乃至(五六页參照)……此是爱牵引……乃至(五七页以下參照)……此是见牵引。彼舍断爱牵引,舍遣见牵引。舍断爱牵引,舍遣见牵引故,彼不牵引于诸执著、不染著、不近、不缚著、不信解、出离、弃遣、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为执著被牵引」〔之义〕。故世尊宣示:
一三
(八四七)
「离去想者无系缚」者,是先行止(奢摩他)于修习圣道者,由最初则令镇伏系缚。〔彼〕达于阿罗汉,阿罗汉之系缚、痴、盖、欲想、恚想、害想、见想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此是「离去想者无系缚」〔之义〕。
「以慧解脱无有痴」者,是先行观(毘钵舍那)于修习圣道者,由最初则令镇伏痴。〔彼〕达于阿罗汉时,阿罗汉之痴、系缚、盖、欲想、恚想、害想、见想皆舍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此是「以慧解脱无有痴」〔之义〕。
「执著想与见人人,仿徨世间且冲突」者,是以想——欲想、恚想、害想——之人人乃由想而〔与他〕冲突、冲击。〔即〕王与王诤论,刹帝利与刹帝利诤论,婆罗[P.208]门与婆罗门诤论,居士与居士诤论,母与子诤论,子与母诤论,子与父诤论,父与子诤论,兄弟与兄弟诤论,姊妹与姊妹诤论,兄弟与姊妹诤论,姊妹与兄弟诤论,朋友与朋友诤论。彼等其时,陷于斗争、异执、诤论而相互以手攻击,以石块攻击,以刀剑攻击。彼等其时,唯招死、死之苦。然「世间是常」……乃至(七七页參照)……又「如来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之执见人人,乃依见而冲突、冲击。〔己〕依师冲突于〔他之〕师,〔己〕依法说冲突于〔他之〕法说,〔己〕依众冲突于〔他之〕众,〔己〕依见冲突于〔他之〕见,〔己〕依行道冲突于〔他之〕行道,〔己〕依道冲突于〔他之〕道。或又彼等:「汝不了知此之法、律……乃至(二〇五页參照)……或若能者且显论之」而行诤论、斗争、口论、异执、诤论、论执也。于彼等不舍断〔福、非福、不动之〕诸行,诸行不舍断故,趣于冲突,〔即〕冲突于地狱,冲突于畜生界,冲突于饿鬼界,冲突于人世间,冲突于天世间,由趣至趣〔而冲突〕,由生起至生起〔而冲突〕,由结生至结生〔而冲突〕,由有至有〔而冲突〕,由轮回至轮回〔而冲突〕,由轮转至轮转〔而冲突〕,且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冲突。「世间」者,是恶趣世间、人世间、天世间、蕴世间、界世间、处世间也。此是「执著想与见[P.209]人人,仿徨世间且冲突」〔之义〕。故世尊宣示: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毕
校注
以下第三偈前止之文在暹罗本无。底本此文在第一偈义释最后附近之「故世尊宣示」之句前面,想是误。故今改如译出之顺序。 取著者是对诸住著(Samuggahītan ti nivesanesu)此句底本虽无,从于本卷九一页同一文之处所附加。 相应想(yutta-Saññā)者,是于诸沙门法相应想。得想(patta-Saññā)者,是以使获得诸沙门法想。相想(Lakkhana-Saññā)者,是生想。原因想(Kāraṇa-Saññā)者,是因想。处想(ṭhāna-saññā)者,是理由想。 以下本偈之义释仍尽出于 S. III, 9-12(S. 22, 3)。想由彼处持来者。杂阿含五五一经(大正藏二、一四四 b以下)參照。 诃梨提迦(Hāriddikāni)于底本虽有 Hārindikāni,今从原文相应部之文。 近著(upāya)者,是爱近著、见近著之二近著。本卷九七页以下參照。取(upādāna)者,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之四取。 本偈由 Sn. 522 之引用。Mahāvastu III, 397,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四b)參照。 论无畏(abhayavādo)于底本虽无此语,由异本加入。 以下之说明文既已出于本卷一一一页。 达终边(pariyantappatto)乃底本(paripantappato)之误植。 本偈由 Sn. 529 之引用。本卷一一一页參照。【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45 册 No. 22 大义释(第1卷-第10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1-20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